县行政机关工作制度

2022-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制度是反映和把握规律的重要形式,制度是机制的外在形式,机制是制度的核心内涵。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县行政机关工作制度》,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县行政机关工作制度

玉龙县农业行政执法试点工作分析

摘 要 为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优化执法环境,整合执法资源,明确执法责任和权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农业局成立了专门的临时结构开展本项工作。同时,对农业局及下属事业站所的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执法依据、行政执法职权事项及各类执法人员进行了摸底排查,并对农业局及涉及行政执法的事业站所近年来开展的行政执法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不足之处开展了分析。

关键词 农业行政执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试点工作;云南省玉龙县

1 概况

1.1 基本现状

云南省玉龙县农业局是玉龙人民政府职能部门,正科级、加挂玉龙县渔政管理局牌子,设有10个内设机构,局属事业站所12个。其中一个内设机构、7个事业站所具有行政执法资格。全局共核编制283名,农业局机关行政编制51名,事业编制232名。现全局实有275人。其中73人(除农机监理站9人为参公管理外,均为事业编制在岗人员)共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渔业生产防疫检疫、植物检疫、农机安全管理、农药管理等8个方面工作。

1.2 执法范围、内容和依据

1.2.1 执法主体及执法类别

玉龙县农业局执法主体现有:农业局机关(内设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及下属7个站所:农机监理站、渔政执法大队、植保站、农经站、种子管理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和土肥站。其中:

(1)农业局机关是法定的行政执法部门,执法类别为农业综合执法。

(2)7个站所是法律法规授权或行政机关委托行使行政执法的机构,均有合法明确的委托手续及编制部门批准的“三定”职能。执法类别为农业执法。

1.3 执法设备配备情况

虽然玉龙县农业局承担着全县范围内的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点多面广,工作量大,但没有配备农业综合执法专用车、通讯设备、照相机、摄像机、电脑和简单实用的其他取证设备。严重影响了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1.4 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开展情况

农业局内设的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核定行政编制5人(大队长、副大队长及工作人员3名),但目前人员都还未就位,农业综合执法工作都由局下属的具有执法主体的7个站所在农业局的领导下,依据各自承担的执法职能在正常的开展各项执法工作。目前全县范围内无大案要案发生。

2 工作开展情况

2.1 基本现状

玉龙县种子管理站属县农业局下属股所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核定编制22人,现在编在岗22人。其中事业干部13人;事业工勤3人;以工代技6人。现持有农业部核发的农业综和执法证18人,持省政府核发的执法证件7人。

2.2 工作职能

主要工作职责有:依法履行种子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管理等职责,在品种管理、市场监督和良种推广方面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宣传贯彻种子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区域种子产业发展规划,负责备荒种子储备管理,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种子信息统计分析及服务工作。

2.3 执法依据,范围和内容

2.3.1 执法依据

主要的执法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是全国人大常委员会于2000年12月1日颁布实施;地方性法规有《云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08年6月1日通过实施;部门规章有《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农业部2011年9有25日颁布;《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办法》农业部2003年9月1日颁布;《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农业部2005年5月1日颁布;《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办法》农业部2003年9月1日颁布;农业局执法委托书。

2.3.2 执法范围和内容。

2.3.2.1 行政许可事项

种子生产和经营许可证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二十条、二十六条;《云南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二十四条。

2.3.2.2 行政处罚事项

(1)未取得种子生产许可证的,《种子法》第60条规定:责令改正、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并处以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 000元以上3万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伪造、变造、买卖、租借种子生产许可证,或者未按照种子生产许可证生产种子的,《种子法》第60条规定:责令改正、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并处以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 000元以上3万以下的罚款;可以吊销违法行为人的种子生产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未取得种子经营许可证的,《种子法》第60条规定:责令改正、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并处以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 000元以上3万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伪造、变造、买卖、租借种子经营许可证,或者未按照种子经营许可证经营种子的,《种子法》第60条规定:责令改正、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并处以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 000元以上3万以下的罚款;可以吊销违法行为人的种子经营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59条规定: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吊销种子生产许可证、种子经营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并处以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所得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2 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为境外制种的种子在国内销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61条规定:责令改正、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并处以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 000元以上2万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从境外引进农作物种子进行引种试验的收获物在国内作商品种子销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61条规定:责令改正、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并处以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 000元以上2万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8)经营的种子应当包装而没有包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62条规定:责令改正,处以1 000元以上10 000元以下罚款。

(9)经营的种子没有标签或者标签内容不符合本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62条规定:责令改正,处以1 000元以上10 000元以下罚款。

(10)伪造、涂改标签或者试验、检验数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62条规定:责令改正,处以1 000元以上10 000元以下罚款。

(11)未按规定制作、保存种子生产、经营档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62条规定:责令改正,处以1 000元以上10 000元以下罚款。

(12)种子经营者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未按规定备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62条规定:责令改正,处以1 000元以上10 000元以下罚款。

(13)经营、推广应当审定而未经审定通过的种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64条规定:责令停止种子的经营、推广,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并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14)在种子生产基地进行病虫害接种试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67条规定:责令停止试验,处以5万元以下罚款。

(15)侵占、破坏种质资源库、保护区(地)的,《云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46条规定:责令改正,没收种质资源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1 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16)擅自采集或者采伐本省重点保护的种质资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46条规定:责令改正,没收种质资源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1 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17)擅自向种质资源保护区(地)引进新物种的,或者擅自向省外提供本省特有种质资源的,《云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46条规定:令改正,没收种质资源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1 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18)未按规定进行隔离试种的,《云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46条规定:责令改正,没收种质资源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1 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19)应当登记而未经登记的,《云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47条规定;责令改正,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 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20)亲本或者原种不合格的,《云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47条规定:责令改正,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 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21)包装不合格的,《云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47条规定:责令改正,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 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22)标签残缺、标签不清或者擅自修改、涂改标签内容的,《云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47条规定:责令改正,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 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23)生产、经营已经公告停止使用的种子的,《云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47条规定:责令改正,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 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24)在未种植过的生态区域经营、推广未经试验成功的种子的,《云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47条规定:责令改正,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 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25)生产、经营种子未按照规定进行备案的,《云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48条规定:责令改正,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 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26)未按规定取得种子经营备案书或者伪造、变造、买卖、租借备案书的,《云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48条规定:责令改正,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 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27)种子代销者超范围经营种子或者再次委托他人代销种子的,《云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48条规定:责令改正,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 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28)专门经营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者将包装种子拆包销售的,《云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48条规定:责令改正,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 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29)未向种子使用者提供种子的简要性状、主要栽培措施、使用条件的说明与有关咨询服务的,《云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48条规定;责令改正,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 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2.4 执法工作开展情况。

(1)种子执法队伍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种子体制改革后,全站职工转变观念,明确职能,在加强种子市场监管的同时,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资料,单位的集中学习时间和工作过程中相互交流沟通,以及到省、市、县加强执法工作的岗位培训和执法证的培训,通过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云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和业务培训、资格考核,持证上岗,使人们既熟悉了种子法律法规和检验知识,明确了种子执法工作的目标、要求和重点,使种子检验员、执法人员的业务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和依法行政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2)种子生产经营备案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每年的种子生产经营前,要求在玉龙县辖区内进行种子生产的云南广大种业、云南足丰种业、云南伯符科技公司和丽江鑫苗农业科技公司和进行种子经营的云南佑丰种业有限公司、云南腾丰种业有限公司古城分公司、丽江上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丽江鑫苗科技有限公司到玉龙县种子管理站备案,2013年,到玉龙县种子管理站进行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备案的企业有2家,生产杂交玉米种近

666.6 hm2,产种量大约300万 kg;进行种子经营备案的企业有4家,备案杂交玉米品种约25个,备案种子22.5万 kg,备案水稻品种2个,备案种子2 500 kg;发放经营备案书40份,分布全县16个乡镇100个村委会,完善了种子生产经营的许可管理和备案制度,提高了种子生产经营人员的合法生产经营意识。

(3)种子生产经营行为得到了进一步规范。种子经营户在种子经营过程中,种子经营人员佩戴上岗证外,把所经营的品种样品整齐的摆在经营货柜上,并按种子管理站监制的发票和经营台账,建立了经营台账,表明了种子的来源和销售去向,包括电话号码等。

(4)加大了种子生产经营质量监管和抽查的力度。除了正常的种子市场检查外,在种子经营的旺季,到40个种子经营网点进行种子经营的品种等情况进行检查,并进行了抽样,并对违法经营种子的案件进行了处罚。在种子生产的去雄和收购环节,到石鼓、大具2个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进行种子生产质量监控,查看是否建立了种子生产档案等情况。

(5)法律法规得到了进一步的宣传和贯彻落实。在市场检查的同时,在种子经营的旺季和种子生产前后,到种子经营网点、农村集贸市场和种子生产基地,印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云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告农民朋友书》等1万多份,提高了经营户合法经营的意识和广大用种户的自我保护意识。

3 存在问题

(1)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的职能难以充分发挥

(2)多部门协同执法,难以明确执法主体的权力和责任

(3)现有的农业综合执法人员身份和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的机构性质不符

(4)农业综合执法队伍素质不高,执法水平有待提高

(5)农业行政执法装备缺乏,经费不足

4 结语

开展农业综合执法试点工作需整合现有资源,进一步完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试点工作要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紧密结合。规范行为,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树立农业综合执法的良好形象。强化执法装备,保障执法经费,提高农业行政执法的效率和水平。提高认识,各有关部门要增强建设农业综合执法体系的责任感。

(责任编辑:赵中正)

作者:和学华

第2篇:谈县机关审计公告制度的完善

【摘 要】县级审计机关在领导体制、审计环境等方面和审计署不尽相同,及时研究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阐述了县机关审计公告制度现状,分析其存在相关问题,并基于公告制度,提出了完善措施。

【关键词】县级机关;审计公共知道;完善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作为推进民主与法治的有效工具,大的方面来讲,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改变了国家审计机构和外部之间的沟通模式,将审计监督机制与舆论监督机制相结合,对国家权力形成强有力的制约,小的方面来讲,对县级机关形成廉洁高效的政府,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县级机关审计公告制度,确实存在不少相关问题,完善县机关审计公告制度,已经势在必行。

1 县机关审计公告制度现状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引入是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执行公共管理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中,审计是发挥监督作用的主要部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为公众了解政府使用公共资源的效果、效率提供途径,使政府信息对称化,并接受公众和舆论的监督。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公众是否满意政府的公共管理行为和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决定政府能否取得公众信任的关键因素。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无疑是披露政府公共管理的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它将政府“置于阳光之下”,在较大程度上减少腐败和浪费。而在县级机关审计公告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颇为复杂。

许多地方审计相关的负责人认为目前与审计结果公告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当前经济领域中的违法违纪行为还相当普遍,有的问题甚至还非常严重,社会公众的评价和监督还不够理性等。将审计结果向社会公众公布,担心引起群众的不满,甚至产生负面影响,给政府工作和审计工作造成被动。再者,审计公告是把“双刃剑”,对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县级审计机关由于畏惧审计结果公告增加审计风险,影响审计机关的声誉和社会形象,不希望审计结果对外公告。

县级审计机关实行本级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体制,人财物受本级政府和本级权力部门的管辖,审计管辖的范围相对狭窄,公告的内容与本级的部门和单位相关性强,产生的关注度高,市县一级的被审计单位负责人普遍认为审计结果公告会对自己产生负面影响,宁可接受处罚,也不愿审计机关对外公布审计结果。而县级审计机关担心公告审计结果后,影响与这些部门和单位之间的关系,在法律、法规以及上级没有严格要求的情况下,往往不愿主动公布预算执行审计结果。

2 县机关审计公告制度完善措施

2.1 结合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与审计问责制度

将问责审计结合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县级机关审计发展必要手段。以前某县级机关审计某单位时,也许开始的时候,被审计单位怕审计,随后就“无所畏惧”了。审计的威慑力显得不够,为什么?被审计单位往往不怕经济处罚,怕的是将审计结果曝光,因此我们才强调审计结果的公告制度。但现在好多被审计单位也不怕了,包括一些国家部委,曝光就曝光,也无所谓了。所以公告制度也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要彻底解决问题,就要将审计结果落到实处,追究责任,推行问责制度。即被审计单位的问题被发现后,要承担多大的责任,必须加以认定。最后追究责任,包括经济处罚、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

2.2 有力补充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建立内容完整、程序科学、方法有效的审计公告制度,是确保审计公告制度真正发挥效用的前提。上级审计机关应尽快制订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操作指南,对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的指导思想、主体、内容、程序、方式、责任追究等作出具体的规定,使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纳人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强化考核和引导,消除畏难情绪。县级审计机关应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使审计结果公告后的成果和公众的意见被相关部门充分借鉴和利用,从而提高审计结果公告效果。

2.3 正确选择审计结果公告方式

一般来讲,县级机关不同种类的审计结果所选择的公告方式应有所区别,不同审计项目情况的公告更要注意研究公告的方式,以期达到最佳的公告效果。(1)对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审计事项,即涉及社会公益方面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审计事项,应当选择本级政府网站政府公报、新闻媒体、新闻发布会等大众媒体上予以公告。如社会捐款的审计、救灾救济资金的审计经济适用房分配情况的审计、国有企业改制情况的审计等。(2)对有些涉及政府部门的问题,对外公布可能造成一定社会负面影响,但又必须引起重视、迅速解决的问题,可以选择政府组织召开的规格较高、规模较大的会议上进行通报,或在人大常委会和人民代表中公开等。如有些专款的调整使用,招待费超标等,确有客观原因,这些问题如果在群众中公布只能增加社会上的负面影响,丝毫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但在上述重要会议上通报情况,会引起与会者的高度重视,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3)对有些审计事项仅为被审计单位内部职工所关心,可以选择召开被审计单位职工大会或在被审计单位公告栏公布的方式予以公布。

3 结语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作为推进民主与法治的有效工具,是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具体体现。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改变了国家审计机构和外部之间的沟通模式,将审计监督机制与舆论监督机制相结合,对国家权力形成强有力的制约,因此对改变国家行政方式,形成廉洁高效的政府,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现有国情条件下,县级机关的审计公告制度中,必然存在不少相关问题,只有随着审计制度以及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才能彻底完善我国县级机关审计公告制度。

参考文献:

[1]湖北省审计学会课题组.我国审计公告制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2003年06期.

[2]钱啸森,李云玲.关于推行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思考 [J]. 审计研究,006年02期.

[3]高炜.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作者:董正法

第3篇:省直管县改革与行政编制制度改革研究

摘 要:省直管县改革与现有的行政编制制度改革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耦合关系。省直管县改革基于耦合关系要求现行的行政编制制度在管理体制、权力配置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使省直管县的改革过程和成果能够得到相应的法律保障;同时,改革后的行政编制制度基于耦合关系对省直管县改革形成的机构和人员编制等予以严格规范,从而保证其沿着法治轨道有序进行。

关 键 词:省直管县改革;行政编制制度改革;耦合关系

收稿日期:2015-03-17

作者简介:刘席宏(1988—),男,土家族,湖南湘西人,四川大学政府法治研究中心工作人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政法。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直管县法治保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BFX03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申了体制机制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将推进省直管县①改革和行政编制制度②改革作为改革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项改革的推进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因而本文基于省直管县为轴的耦合关系分析,对省直管县改革与行政编制制度改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省直管县改革与行政编制制度

改革的耦合关系

耦合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的“内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既规范了改革的“方式”,也推动了我国改革方式的转变,即从“摸着石头过河”过渡到“沿着法治过河”。也正是这种转变才使得省直管县改革与行政编制制度改革的耦合关系显得更加紧密。

省直管县改革与行政编制制度改革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省直管县改革属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范畴,相对行政编制制度改革而言,省直管县改革更具全局性、根本性,因此,行政体制改革往往是法律制度改革的直接推动力;二是行政编制制度属于法律制度的范畴,具有独立的内涵和价值追求,“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2]因此,省直管县改革必须在行政编制这一法律制度框架内进行。省直管县改革与行政编制制度改革之间的协同关系体现在:一方面,耦合系统要求在合理有效的行政体制之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另一方面,行政制度是动态的,可以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据此,可以把行政编制制度改革与省直管县改革两个系统中的各自元素相互作用、彼此协同的现象定义为行政编制——省直管县耦合,产生的系统称为行政编——省直管县耦合系统。系统耦合是行政编制制度改革与省直管县改革一体化的桥梁,其政策含义在于将行政体制改革视为开放系统,在促进行政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推动行政编制制度改革,再以行政编制制度规范并保障省直管县改革的顺利进行,最终实现行政编制制度——省直管县系统耦合水平的提高。

二、省直管县基于耦合关系对行政编制

制度改革的要求

(一)建立中央、省、市(县)三级行政编制制度

现行的行政编制机构实行四级管理体制,即中央、省、市以及县。省直管县改革要求减少政府层级,实现权力彻底下放,从而实现财政、行政管理体制以及人事制度的市、县分治。但按照现行的编制机关责任负责体制,县很难在机构改革、机构设置等方面脱离市的间接管理。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第9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或者变更规格、名称,由本级人民政府提出方案,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立、撤销或者合并,还应当依法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员会备案。”而地方各级政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的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如《广东省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第11条规定:“行政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或者变更规格、名称,由本级人民政府提出方案,经上一级人民政府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上述规定都确立了市管县的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使得市在协调市党政部门与县的职责分工方面具有了决定权,也使得市拥有了县级机构是否能够设置的批准权。市具有的间接影响县的权力不利于省直管县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应建立中央、省、市(县)三级行政编制管理体制。

(二)建立垂直管辖的行政编制管理制度

法治引领改革的关键是利用法律制度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这也是省直管县改革对行政编制制度改革提出的内在要求。实现这一目标,既要具备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又要保证现有的法律规范能够得到有效执行。中央及地方各级编制管理机关既是党的机构,又是政府机构,中央及地方机构编制委员会既要对党委负责,也要对政府负责,各级编制委员会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这种管理体制是行政管理“效率”模式的产物,但这种管理制度会导致以下弊端:一是监督权的行使不够独立造成的超编问题,中纪委在2014年巡视过程中发现,超编是急需解决的普遍性问题。二是审核程序容易造成审核结果不能兼顾差异性或者流于形式。省级行政机构改革与编制管理方案都由中央编制机关审核,从理论上讲,因我国各地区自然、社会以及经济条件的不同,导致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而行政编制全部由中央编制机关审核,难于兼顾地方的差异性和各地的实际情况,或者这种审核只能达到形式审核的程度。三是容易导致现有规范不能得到有效实施。《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第24条规定:“国务院行政机构不得干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不得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与其业务对口的行政机构”,《上海市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办法》第9条规定:“上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不得干预下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而现行的行政编制机关管理体制恰恰为违反此类规定发放了免费的“入场券”,因为下级政府的机构设置必须要得到上级政府批准才能生效。

而实行垂直管辖的行政编制机构管理体制不仅不会带来任何负面影响,而且还能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更有效地发挥行政编制机关的功能。一是行政编制机关行使权力更加独立有效;二是省级行政机关改革与编制管理方案由相应的省级编制管理机关审理更符合各省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进一步减轻中央行政编制机关的工作负担,使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行使监督权和进行政策研究;三是能有效防止上级政府行政机构干预下级政府的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也就是说,只有在这样的行政编制管理制度设计下,才能保证省直管县改革沿着法治轨道运行,才能顺利实现各项改革的预期目标——省直管县改革的合理性才能更有保证;县级政府进行“先行先试”改革才能有制度空间:县的灵活性和能动性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市(县)机构设置的合理性和针对性才有保障,才能避免出现上下级政府机构设置一一对应的弊端。

(三)集中行政编制职权

省直管县改革除了涉及行政体制改革之外,还存在机构设置、人员调整等问题。例如:在实行省直管县之后,就有必要取消原来的市级政府农业管理部门,随着市的管辖范围和管理事项的减少,对一部分人员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行政编制管理机关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行政编制职权分散的状态无疑会影响行政编制管理机关工作的有效开展。我国目前是多个机构共同行使行政编制管理权,除了中央及地方各级编制委员会以外,还有中央及地方各级组织部和中央及地方各级人事部门。在很多时候,往往会因各自行使其职权而出现不和谐现象。就领导职数超编而言,党员领导干部的提拔任命在程序上必须经过组织部和人事管理部门,而各级编制管理委员会对使用领导职数行使监督权。带有普遍性的领导职数超编说明各级编制管理委员会在现实的权力安排状态下并没有有效地行使职权。因此,应将所有的行政编制职权集中到中央及地方各级编制委员会,以便使其高效地履行职能,快速应对省直管县改革所需解决的各类问题。

(四)同级别行政区领导正职的梯度化

现行的行政编制领导职数设计制度①无法在改革过程中实现政府管理系统内部的公平与公正。省直管县改革后,市的管辖范围缩小,管理事项被削减,经济实力也逐渐减弱,而有些县在管辖范围上比市大,管理事项比市多,经济实力与市相当,甚至超过市。如果还是按照原体制实行领导配置,即市级正职还是按正厅级级别配置,县还是按正处级级别配置,将会增加行政管理内部的不公平,影响县领导的工作积极性。实行级别行政区领导正职梯度化,要求市级政府根据管辖范围、经济实力等因素进行等级划分,一等级的市的正职领导为副省级(可设置1到2名正厅级干部),二等级的市正职领导为正厅级,三等级的市正职领导为副厅级;要求县级政府根据管辖范围、经济实力等因素进行等级划分,一等级的县的正职领导为副厅级(可设置1到2名正处级干部),二等级的县正职领导为正处级。这种领导级别以及职数的配置既有利于解决行政管理内部的不公平问题,也有利于调动各级政府领导的工作积极性,满足公务员职位升迁多元化的需求。

三、行政编制制度改革基于耦合关系对

省直管县改革的规范

(一)完善行政编制总量确立制度,规制省直管县改革引起的编制调整

所谓制度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或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体系。”[3]与行政编制相关的制度应体现在涉及行政编制法律、法规、国务院文件以及规章中。目前,相关的行政编制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以下简称《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下简称《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以下简称《法院组织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以下简称《检察院组织法》)等;相关的行政编制法规主要有:《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等;相关的国务院文件主要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海洋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知识产权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等;相关的规章主要是各部委以及地方政府制定的部委和地方政府规章,如《上海市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办法》、《卫生部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等。

通过对这些法律、法规、国务院文件以及规章的梳理,笔者认为,《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确立了以“常住人口数”为标准来控制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名额;《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以及各地方关于行政编制管理的政府规章确立了“机构编制与财政预算相制约”和“充分考虑财政供养能力”的制度,但具体的实施办法政府没有在相关法规以及规章中作出明确的规定;相关的国务院文件虽然确立了“编制总量”,但无法考证其确立总量的依据。由此笔者认为,我国的编制总量控制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法律层面的制度。由于没有完善行政编制总量控制制度,使得我国行政编制总量变化趋于“人为性”状态,这就不难理解我国行政编制为什么一直无法突破“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省直管县改革涉及行政编制总量的变化,如果没有完善的行政编制总量控制制度,将会使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无法达到精简机构人员的预期目标,同时还将使其面临编制膨胀的可能。

根据社会契约理论,政府存在的依据应是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提供公共服务范围的大小取决于公民财产权让渡额度,所以,税收从根本上决定了政府提供服务的宽度和广度。公共服务的应有范围从根本上决定了编制总量,在公共服务范围确定以及工作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编制总量越大,个人的工作量就越少,如果超过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导致总体工作效率变低;相反,编制总量越小,个人的工作量就增大,如果超过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导致公务员不堪重负。因此,构建以公共服务内容为基础的编制总量控制机制需要明确以下指标:

1.合理确定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以便合理确定公共服务的总量。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财政制度为各级行政区公共服务范围的确定提供了一个计算平台,每级财政的多少决定了本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宽度和广度。就总体而言,基本公共服务是每级政府必须提供的,如果本级财政无法满足基本公共服务,就应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来实现,如人身财产安全保障,九年义务教育;就同一项公共服务而言,不同地区提供的程度不一样,也决定了公共服务总量存在差异,如体育设施的提供。

2.明确公共服务提供的主体。既要厘清各级政府之间、同级政府各部门之间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也要明确各级党委之间、同级党委各部门之间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同时还要明确党委与政府之间、党政与其他机关以及团体之间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

3.服务对象(用a表示)的确定。就我国现阶段而言,服务对象的确定需要测量两个要素:一是常住人口;二是迁出与迁入人口的差。服务对象的总人数应该为常住人口+(迁入人口-迁出人口)。

4.每个公务员工作量(用g表示)的确定。测量公务员适度的工作量,一是搜集历年每个部门工作所涉及服务对象的总人员,再确定每个公务员工作所涉及服务对象的平均人数;二是组成专门的实验小组,测算完成前一年度每个人平均工作量的时间。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就能合理确定每个公务员合适的任务量。

5.测量平均每个人享受各项公共服务的可能性(用r来表示)。例如某县法院每年需要受理总共牵涉1万人的案件,县里的总服务对象是50万人,那么每个人享受司法公共服务的平均可能性就是1/50。

综合以上要素,我们可以确定一个合理的编制总量(用y表示):

(二)确定行政编制领导职数量化标准,防止改革导致领导职数出现不合理增加的现象

行政编制管理的一项基本任务是确定合理的领导职数,但对现行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文件进行整理后笔者发现,我国现行的行政编制制度在确定领导职数方面还不够规范。例如:《法院组织法》第18条、第23条以及第26条都规定:“人民法院由院长1人,副院长和审判员若干人组成”,但“院长副职及审判员人数”没有一个限制的范围以及确定人数的依据,同样的问题还体现在《检察院组织法》第3条,《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14条、第41条、第56条、第64条以及第65条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第15条、16条中,党委组成部门的领导职数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在行政编制领导职数没有严格的法律依据的情况下,领导职数的增减就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省直管县改革面临机构减少,被撤销机构的领导如何安排等问题,而行政编制领导职数的不确定性为在现有编制条件下领导职数的进一步扩大提供了可能性,即不仅没有实现通过改革精简人员的目标,而且还会使原本已经“臃肿”的编制变得更加“膨胀”。

因此,只有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领导副职的职数,才能有规制编制的可能性。笔者认为,涉及行政编制的各部门都应该在领导副职的职数上作出限制。可以参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能源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第4项的规定:“国家能源局机关行政编制240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4名,党组纪检组组长1名,司局领导职数42名(含监管总监1名、总工程师1名、总经济师1名、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1名)”;可参照《国务院组织法》第9条的规定:“各部设部长人,副部长2至4人。各委员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2至4人,委员5至10人。”

(三)完善行政编制监督制度,使改革在阳光下进行

行政编制监督制度可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以及事后监督。事前监督在于以清晰的职能分配为框架构建一整套公务员录入规制程序,防止超编入编,混用编制;事中监督在于构建一套实施性较强的内外监督制度以及实施监督机制;事后监督在于建立以“责罚相当”为核心的惩罚准则。事前监督不足在于没有构建清晰的职能框架,既包括纵向的职能分配不清晰,也包括横向的职能分配不当。纵向的职能分配不清晰以各级政府之间以及各级党委之间职能重复最为突出,横向的职能分配不当在于各级政府部门之间、各级党委部门之间以及政府部门与党委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与重叠。事中监督不足在于内外监督制度以及实施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框架,主要表现在中央编制层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实施方案,而更注重于地方在编制实践过程的积极探索,社会监督还处于起步阶段。事后监督的法律依据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行政机关机构编制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通过对这些法律条文的整体分析可以看出,编制管理事后监督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责罚不当且标准不确定。《行政机关机构编制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第3条、第4条、第5条以及第6条分别规定了处罚的三种程度,即“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但什么是一般违法违纪?什么是情节较重?什么是情节严重?在规定中找不到相关的依据,使得处罚趋于过分就轻的状态;第二,重罚主体限制不得当。虽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第20条规定了可以追究刑事责任,但对象仅限于“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工作人员”。要做好行政编制制度监督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⒈完善事前监督。首先,推行改革。既要解决机构之间关系不顺、职责交叉以及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也要坚持“市场能管则由市场管理”的原则,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其次,注重管理。成立专门的个人工作量评估小组,测定工作人员的最佳工作量。整合工作职能,精简工作机构,对机构及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再次,提高效率。规范工作运行机制,简化办事程序,建立健全考核考评制度,激发编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后,把关编制入口。如重庆等部分省市制定的单位用人先向编制管理机关申请编额原则,提前了编制部门管理的时间段,有利于监督行政编制入口。[4]

⒉完善事中监督。首先,整合各地内部监督制度,形成中央层面的统一规范。目前,我国行政编制内部监督制度改革主要以地方探索为主,缺乏中央层面的统一规范。中央层面的内部监督制度主要表现为:财政部、人事部及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制定的《行政单位财政统一发放工资暂行办法》以及建立“编制部门审编制、人事部门审人员与工资、财政部门负责工资发放到个人”的综合约束机制与工作程序;地方层面的监督制度更是多种多样: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等省区的多个地区建立了多部门联合监督审查机制以及信息共享制度,[5]在这一制度规制下,公务员编制方面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将同时受到多个部门的制裁,以增加其违法违纪成本。湖北等省区的多个地区创立了“实名制”,以有效实现对行政编制的动态监管。[6]因此,中央编制委员会可以在各地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一套规范的行政编制管理制度,以此推进我国编制管理的法治化进程。其次,推动社会监督。目前社会监督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大多数的公众还没有树立“超编、混用编制等现象属于违纪违法”的意识,即社会监督力量薄弱;二是对监督途径和方法没有宣传到位,虽然很多省份推行了“阳光编制”制度,实行“实名制”管理,也设有举报电话,但由于具体的宣传不到位,使得监督运行机制难以落实到位。因此,推动社会监督,需要编制部门联合纪检等多个部门进行广泛宣传。

⒊完善事后监督。首先,明确惩罚标准,改变处分过于就轻的现状。在目前编制方面的违法成本还不足以震慑相关责任人的现实背景下,应该明确惩罚标准,根据实际需要,加大违纪违法成本,避免在处理相关责任人时采用就轻原则,遏制编制工作中的违纪违法现象;其次,将入罪的主体扩展到对编制违法负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负直接责任的人员;最后,将编制违法违纪惩罚公开化,即将处理的具体情况通报给社会公众,如果社会监督举报在查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还应将处理的具体情况通报给监督举报当事人。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方面,省直管县改革促使建立在原有行政体制上的行政编制制度必须进行改革,否则就无法实现“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另一方面,省直管县改革也会带来机构设置以及人员编制的调整,只有加强现行编制制度建设,才能使省直管县改革更具有合理性和规范性。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如果没有相应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改革者如履薄冰,反对改革者理直气壮,既得利益格局固化,腐败风险加大,势必会影响改革的深入发展。即使有些违反法律的改革,事后被证明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但这并非国家发展常态,从长久来看不利于法治国家建设。”[7]

【参考文献】

[1]黄剑坚,王保前.我国系统耦合理论和耦合系统在生态系统中的研究进展[J].防护林科技,2012,(05).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01).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5.1756.

[4]http://www.scopsr.gov.cn/bbyw/bzgl/glcx[EB/OL].http://www.scopsr.gov.cn/bbyw/bzgl/glcx[EB/OL].2015-03-05.

[5]http://www.scopsr.gov.cn/bbyw/bzgl/bzgljdjc[EB/OL].http://www.sco -psr.gov.cn/bbyw/bzgl/bzgljdjc[EB/OL].2015-03-05.

[6]http://tv.people.com.cn/GB[EB/OL].http://www.scopsr.gov.cn/bbyw/bzgl/bzgljdjc[EB/OL].2015-03-05.

[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热点解读编写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热点解读[M].新华出版社,2014.176.

(责任编辑:牟春野)

Research on the System Reform of Province-Directly-Governing-

County and Administrative Establishment

——The coupling analysis of Province-Directly-Governing-County

Liu Xihong

Key words:Province-Directly-Governing-County;Administrative Estalishment;The System of Administrative Estalishment;coupling relationship

作者:刘席宏

第4篇:县行政机关推行行政行为监督制度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县级以上行政机关推行效能政府四项制度的决定》(云政发〔〕40号),根据《曲靖市监察局关于印发的通知》(曲监发〔〕2号)精神,为进一步加大行政行为监督力度,切实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督促各级行政机更好地履行职责,确保行政行为监督制度落到实处,按照《县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县行政机关推行效能政府

四项制度的通知》(师政发〔〕11号)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行政机关推行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师政办发〔〕14号)要求,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方针,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确保权利公开透明、运行规范,促进各级行政机关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一是依法行政的原则,防止行政行为失控,促使行政权力依法合理行使,规范有序运行。二是突出重点的原则,以人、财、物的审批、管理和使用等行政行为为重点,建立健全有效的行政行为监督机制。三是实事求是的原则,紧密结合实际,针对容易发生问题的关键岗位和重点环节,认真查找问题,完善监督机制。四是公开透明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网上审批、信息公开等功能,拓展网络监督等方式,强化监督,切实增强行政行为运行的透明度。

(三)实施范围。各级行政机关、承担重点工作的责任部门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委托执法单位。

二、工作内容和方法

按照省、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行政行为监督制度。

(一)抓好学习教育。各乡镇各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广大机关干部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省纪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深刻学习领会中央、省、市、县相关文件精神,并把学习教育贯穿于整个实施工作的全过程,准确掌握行政行为监督制度的具体事项、方式方法和组织实施等内容,切实增强贯彻落实制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严格组织实施。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省、市、县政府的规定,明确主要工作内容和时间安排,严格组织实施,确保行政行为监督制度有序推进。

1、实施关键岗位和重点环节行政行为监督。一是各乡镇各部门在4月25日前,以人、财、物的管理使用等为关键岗位,以行政审批权力运行为重点环节,认真查找本乡镇本部门3个以上的关键岗位和重点环节(涉密事项除外),向社会公示或通报,并报联系分管的监察分局备案(填报表

二、表

三、表四)。二是针对排查出来的关键岗位和重点环节,采取前期预防、中期监督和后期补救的方式,制定工作措施,规范运行流程,完善监督制度。三是每年3月25日前,各乡镇各部门在总结上实施行政行为监督工作基础上,结合本工作重点,确定本行政行为监督的关键岗位和重点环节,提出监督措施,及时向社会公开,并报联系分管的监察分局备案。

2、规范重要公共资源交易行为。一是县发改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水务局、交通局、审计局等相关单位,要认真梳理当前我县在工程建设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矿业权交易、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方面的主要做法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于7月1日前,按省、市有关规定要求,进一步规范重要公共资源市场交易行为。二是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工程建设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使用权出让和矿业权交易招拍挂等场所和政务服务中心,实现重要公共资源交易的监督与交易分离、受理与经办分离、监督与服务分离,并将重要公共资源交易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三是各行业主管部门要负责公共资源交易的日常监督检查,向县人民政府上报监督检查情况,主要包括相关制度是否健全、交易场所是否健全、交易行为是否规范有序,并抄送联系分管的监察分局和县审计局备案。

3、推进电子监察系统建设。一是按照云南省行政机关行政能力提升制度实施工作的有关要求,7月1日前,县直各部门具备进驻政务服务中心条件的行政审批项目实行集中办理。二是2011年6月底前,建立健全政务服务中心电子监察系统,实现对本级政府部门行政审批的网上监察和动态监管。三是县信息产业办和县政务服务中心负责组织推进和完善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工作,每半年向县政府报一次工作进展情况。

三、监督检查措施

各乡镇各部门要把加强监督检查作为推进行政行为监督制度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行政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工作实效。

(一)严格自查自纠。各乡镇各部门要结合实际,严格开展自查自纠活动。自查中要做到“四看”:一看广大公务人员是否普遍受到了教育,依法行使行政权力的意识是否增强,接受监督的自觉性是否提高;二看是

否找准了工作中的关键岗位和重点环节,是否采取了“一岗双责”等有效措施加强和改进工作;三看各类重要公共资源管理、交易等制度是否完善,重要公共资源交易场所和政务服务中心是否及时建立健全;四看电子政务监察系统建设是否有效推进,行政审批事项是否实现有效监督。

(二)抓好整改落实。各乡镇各部门要针对自查自纠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方

案,明确整改重点,落实整改责任。能够立即整改的问题要马上进行整改,对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各行政机关必须适时向社会通报整改落实情况。

(三)严肃责任追究。各行政机关要坚持把贯彻执行行政行为监督制度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考核。行政监察机关应把责任追究作为推行行政行为监督制度的重要措施,通过明查暗访、专项检查或重点抽查等方式,对行政机关全年实施关键岗位和重点环节行政行为监督、规范重要公共资源交易行为、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政务监察建设等情况进行检查,总结经验,完善措施,并及时向社会通报监督检查情况。通过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对搞形式主义、不积极推进行政行为监督制度的,要坚决纠正;对工作进展缓慢、效果不明显的,要督促其采取措施,及时推进;对欺上瞒下、有令不行、超工作要求时限落实不到位,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有关责任人,要进行严肃问责直至追究纪律责任。

四、组织领导

各乡镇各部门要把行政行为监督制度的实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一)健全领导机制。我县成立由分管领导为组长,发改、建设、国土、财政、水务、交通、监察、审计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推行行政行为监督制度领导小组,负责推行行政行为监督制度的组织协调工作。

(二)明确监督部门。县监察局负责全县推行行政行为监督制度的监督检查,各派出监察分局负责所分管联系部门实施行政行为监督制度的监督检查。

(三)要按时上报情况。一是行政行为监督制度推进情况实行双月报告制度:逢双月20日前,各乡镇各部门要将行政行为监督制度的推进情况(含自查自纠、整改落实等情况),报送联系分管的监察分局。二是认真做好半年和工作总结:每年6月20日和11月20日前,各乡镇各部门要将贯彻落实行政行为监督制度的情况(含自查自纠、整改落实等情况),报送联系分管的监察分局。三是各监察分局要及时将所联系分管的各行政机关报送的双月报告、半年和工作总结情况进行汇总,由县监察局于次月5日前,报县人民政府和市监察局。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和报道全县推进行政行为监督制度好的做法和经验。

第5篇:县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制度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决定》有关精神,大力推进我县机关效能建设,现将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制度的有关内容及要求通知如下:

一、完善制度建设。效能建设重点要建立以下八项基本制度:

1、首问责任制。 群众上门或打电话办事被首问的人或接电话的人,只要是本单位的工作人员就是责任人,只要对方求问,不管是否与自己有关,都必须热情接待,并负责解释、联系。如有群众上门办事,要热情接待。否则以失职论处。对前来办事的群众,承办人员要一次性告知能否办理,材料、手续是否完整齐全;有条件的单位要建立导办制,导办人员能代办尽量为群众代办。

2、服务承诺制。 实行服务承诺制是检验机关效能、工作作风的有效形式。各单位要在总结以往实行社会服务承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在健全承诺内容上要根据本机关业务工作重点内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补充完善服务承诺内容。在制定承诺标准上要实际、实在、实用。对服务事项、内容、标准、时限的承诺要简洁明了,切实可行,实行量化管理。在落实承诺责任上要重点建立违诺责任追究制度,认真查纠群众反映的违诺现象,做到有诺必践,违诺必究。

3、限时办理制。 凡上级机关和领导的决定、交办事项要坚决执行,限时办理,各部门在办理县委、县政府交办文件,必须在四天内(节假日扣除)回复,特殊、紧急的文件按紧急程度尽快回复,凡没有正当理由而拖延不办、贻误时机、造成损失的,要追究部门主要领导和经办人的责任;凡法律法规对有关管理事项有明确时限要求的,必须严格执行,没有规定的,各部门要根据具体情况,自行确定审批时限,并公布于众,超过时限又无正当理由没有批复的,视为同意,受理机关应予补办手续;对符合规定、手续齐全的,应马上办理,不能马上办理的要说明理由,告知办理时限,杜绝推诿、扯皮、误导现象发生,部门之间在征求意见或会签文件等方面,协办部门必须在二个工作日予以答复,否则视为失职。

4、岗位目标责任制。 各部门要建立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管理体系,加强跟踪考核,合理设置工作岗位,明确分工,做到科室职责分明,制度健全,责任到人,杜绝推诿扯皮现象。要加强内部跟踪考核,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促进机关作风转变。

5、政务公示制。 凡是与群众直接相关的事项,只要不违反保密要求、不影响稳定的,原则上都要实行公示,包括五方面内容:一是职责身份公示,主要公示办事人员姓名、职务、岗位职责,做到职责上墙、挂牌上岗、持证执法;二是办公制度公示,科室分布、办事流程图、办事依据、办事要求、办事时限、办事结果、收费(罚款)项目及标准公布上墙;三是实行人员去向公示(设立工作人员去向牌),经办人员出差或其他原因无法在岗的,要明确人员代为办理或向管理服务对象说明;四是实行收费许可证制度,外出执行收费(罚款)业务时,要主动向收费(罚款)对象出示收费证、收费(罚款)依据、项目、标准、行政事业单位收款票据和执行人身份职责。不出示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拒绝。五是公开单位的重大事项、人事任免和资金往来,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6、否定报备制。 经办人员对群众申请事项按权限予以否定的,必须及时填写否定报备表,向上一级主管领导报备。不能办理的原因和依据要向办事群众耐心解释。否定内容包括:( 1)法律、法规确定不能予以办理的;(2)属于保密事项不能公开的;(3)须附送的证件资料或办理手续不完整的;(4)不符合办事程序或违反操作规程的;(5)超期或不到办理时间的;(6)其他不能办理的事项。

7、实行效能考评制。 各单位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对干部考核管理的办法,推行量化管理,各级各部门要在机关全面推行效能建设的同时,选择一批与我县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以及社会关注的机关单位和岗位作为考评的重点,采取组织验收和社会各界评议相结合的形式,以群众评议为主要标准,对效能建设情况及成效进行评议,并将评议结果公开公布。

8、失职追究制。 机关工作人员不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或“中梗阻”行为,以及违反效能建设有关规定,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情节轻微者,给予告诫或诫勉教育;情节严重者,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各级机关负责人不认真组织开展效能建设,致使本单位出现严重效能问题的,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追究领导责任。

二、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工作部门特点对效能建设的各项要求进行细化和充实,制定和完善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机关效能建设八项基本制度的内容一定要涵盖,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决定》中的考勤制度可单列执行也可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挂牌上岗制度可单列执行也可纳入政务公示制度的内容。

三、各级各部门要建立监督机制,加强内部监督检查 ,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不得图形式、走过场。县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组织人员定期不定期对各部门、各单位效能建设的情况进行检查。

第6篇:XX县行政机关首问负责制度

第一条 为优化发展环境,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机关效能和公共服务质量,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县属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和受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以及上述机关或组织设立的派出机构和服务窗口(以下统称行政机关),适用本制度。

县属其它机关、团体参照本制度执行。

第三条 首次依照职责接待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是首问责任人。

第四条 首问责任人对申请办理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和确认登记等公共服务事项,了解政务、反映情况以及联系公务、履行协作职能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办事人员(以下简称办事人员),应热情接待、认真办理或引导、跟踪办理有关事项。

第五条 首问责任人应当指导办事人员填写有关申报所需的材料。

第六条 首问责任人对属于自己承办的事项应立即接办;对不属于自己承办的事项,应将办事人员引导至承办人,或将有关事项转交承办人;承办人不在岗的,或承办人一时不明确的,首问责任人应当代为接收、转交,负责跟踪办理。

第七条 申请办理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和确认登记等公共服务事项,对于承办人不在岗或承办人一时不明确的,首问责任人应当对接待办理事项进行登记,注明姓名或单位名称、住址 、联系电话,办理事项,所收材料的名称、数量,以及首问责任人、承办人、联系电话、处理情况等相关信息。

第八条 首问责任人对不属于本机关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应当向办事人员说明理由、告知该事项的具体负责部门和联系方式,并尽可能给予指导和协助。

第九条 承办人应当认真及时办理有关事项,并将有关事项的办理情况、办理结果及时回复办事人员。

第十条 各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应当根据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实际工作需要,确定首问责任人应当承担的责任事项,并对本机关工作人员履行首问负责规定职责进行督促、考评。

第十一条 县纪检监察部门对全县行政机关团体履行首问负责规定情况实施监督、考评。

第十二条 违反本制度的,依照《xx省行政机关责任追究制度》和其它有关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第十三条 本制度由xx县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7篇:**县县级机关事务管理局机关党建工作制度

一、机关党员先进性的十条标准

(一)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认真贯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能够认真地履行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始终与党中

央和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

(二)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能够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特别是机关后勤的相关政策、法律和法规,具有较强把握大局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有过硬的业务素质。熟悉机关后勤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市场经济知识,精通本职岗位的具体业务,有一定的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能够立足本职、独挡一面地开展工作。

(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求真务实,办事公开、公平、公正,切实加强机关后勤管理,自觉维护国家和职工群众的利益。

(五)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将上级的方针、政策与本地、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六)有无私的奉献精神。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作贡献。

(七)有严格的纪律观念。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对党忠诚,公道正派。

(八)有优良的工作作风。恪尽职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办事认真负责、雷厉风行,上班遵章守纪、兢兢业业,做勤政为民的模范。

(九)有执著的工作追求。有强烈事业心、责任感,有较高的工作目标和标准,能够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创一流的工作业绩。

(十)有较强的自律意识。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清正廉洁,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二、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试行)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精神和省、市、县委关于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要求,为组织好局党组中心组的理论学习,切实提高全体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增强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制定本制度。

(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由局党组书记、党组副书记、机关正、副科长(主任)、直属单位主要领导组成。

(二)一般每月学习一次,每次一天。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每季度集中学习一次,时间不少于两天。

(三)学习由党组书记主持或受党组书记委托,由分管党务工作的领导主持。

(四)学习的内容根据上级的要求安排,或由党组书记或受委托的分管党务工作的领导确定并准备。一般每年制定一次学习计划,每季度或每月作一次具体安排。要增强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针对性,除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外,还要学习经济、科技、历史、机关后勤工作法律法规等知识。除集中学习外,每个成员每年要自学十篇以上政治理论文章。

(五)撰写读书笔记。每次自学或集中学习,要记载学习的内容、时间、体会,集中讨论要有较详细的发言提纲。局领导成员每年要作一至两次学习辅导,写一至两篇学习体会文章。

(六)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效果。学习力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习内容要围绕中心工作,选准题目,注意针对性和时效性;学习形式要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提倡畅所欲言,互帮互学,共同探讨和结合实际现场参观、典型教育的学习方式。

(七)理论联系实际,在改造思想、指导工作上下功夫、见成效:

1、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不动摇;

2、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执行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3、要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是非分明,头脑清醒;

4、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善于运用理论解决后勤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开创工作新局面。

(八)建立考勤制度。每次学习要签到、每次上课要点名、不能迟到早退。因故不能参加集中学习的要预先向主持人请假。

(九)建立检查考核制度。每半年对每个同志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检查。主要是通过检查签到本、读书笔记本,看集体学习到课情况、集中讨论的发言提纲、个人自学的内容、时数、体会。每年年终结合年度工作总结组织一次考核评分。

(十)中心组学习的会务工作,由局办公室负责。

三、党组民主生活会制度

为健全局党组民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使党组民主生活会正常化、制度化,制定本制度:

(一)党组成员都必须参加双重组织生活会,既要参加所在支部、小组的组织生

活会,又要参加定期召开的党组民主生活会。

(二)党组民主生活会的基本内容,主要就以下问题进行检查、总结,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1、贯彻执行上级党组织的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情况;

2、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

3、艰苦奋斗、清正廉洁、遵纪守法的情况;

4、坚持群众路线,改进领导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的情况;

5、

其他重要问题。

(三)党组民主生活会应遵循“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坚持与人为善,增强政治性和原则性,围绕议题交流思想认识,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达到统一思想、增强团结、互相监督、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党组民主生活会,一般每年召开一次。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随时召开。

(五)会议日期和议题,须提前通知应到会的人员做好准备,并报县委组织部和县纪委,以便其派人参加。召开党组民主生活会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根据中心工作或领导班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主要议题。

2、领导成员之间互相谈心,沟通情况,交换意见。

3、党组或委托纪检组征求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于会前转告出席人员,或在会上通报。

(六)党组民主生活会由党组书记召集和主持。因故缺席的人员可以提交书面发言。书面发言在会上宣读并列入会议记录。会后,主持人或由主持人委托出席会议的其他同志将会议情况和批评意见转告缺席人。

(七)党组民主生活会的列席人员,根据有关规定和会议内容确定。列席人员可以发言,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提出批评或建议。

(八)党组民主生活会检查和反映出来的问题,应由党组解决的,要积极制定改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需要上级党组织帮助解决的,应及时向上级党组织报告。属于违反党纪、政纪、国法的,应按干部管理权限,分别交有关部门查处。

(九)局办公室主任承担党组民主生活会会议记录等有关工作,民主生活会后十五天内,应向县委组织部和县纪委报送会议情况报告和会议记录。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情况、检查出来的主要问题、征求到的意见建设及整改措施。

(十)党组民主生活会中适合向本局机关通报的情况应予通报。对于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的整改措施,视情况以适当方式公布,以便接受监督。

四、“三会一课”制度

“三会一课”制度是党的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必须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三会一课”是指:“三会”是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一课”是指定期上党课。“三会—课”制度是党的基层支部长期坚持的重要制度,也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仍须重视和坚持这一行之有效的制度。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对于加强党支部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支部党员大会制度

支部党员大会是党支部全体党员参加的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由支部委员会召集、主持。会议议题由支部委员会根据局党组的指示和工作需要确定。党员大会的内容由支部委员会在会前通知党员。支部大会决议的形成,一般要有支部半数以上党员参加方为有效。大会决议必须经应到会正式党员半数以上通过,方能有效。

(二)党小组会议制度

党小组会议一般每月召开一次,根据情况也可随时召开。其主要内容是:组织党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汇报交流党员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反映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围绕本局的中心工作和支部近期的工作,结合实际提出贯彻措施并检查落实情况;支部安排的其他工作。党小组长应加强会议的组织工作,会前,将会议时间、地点、中心内容告知每个党员;会上,积极引导党员围绕中心议题,充分发表意见,并将会议情况归纳总结。

(三)支部委员会会议制度

支部委员会在党员大会闭会期间,负责领导和处理支部的日常工作。支部委员会会议一般每月召开一次,根据需要,也可随时召开。①支部委员会的内容:讨论研究如何结合本支部实际,完成好党章规定的基层党组织的各项任务;讨论研究如何更好地执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决定和支部大会的决议,做好各项工作;讨论分析党员队伍状况及落实党员教育计划的措施。②支部委员会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紧紧围绕党支部的基本任务和上级党组织的要求,抓住主要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并作出决定。要处理好与支部大会决议的关系。会议内容要有专人记录保管,存档备查。

(四)党课教育制度

党课教育是基层党组织采用授课方式,定期对党员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每两个月或一季度要上一次党课。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课一般以参加局党组组织的党课为主,支部可根据需要与党员学习教育结合起来,并在每学期初制订党课及党员学习教育计划,安排好时间、内容、教员、地点等。课后组织适当讨论,讨论要抓住重点,深化对党课内容的认识,解决党员的疑难问题和模糊认识问题,必要时可采用测试的方法,记录成绩。党课可采用理论讲座、先进事迹报告会、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知识竞赛、电化教育等形式,提高学习效果。

实行“三会—课”制度,在内容上,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重视对党员进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形势任务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特别是围绕怎样做机关事务管理局一位合格的共产党员,开展教育和活动。坚持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重点放在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上。在形式上,要灵活多样,讲求实效,克服形式主义,使“三会一课”制度在党员教育管理中发挥切实的作用。

党支部通过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和工作水平,从而适应新形势,更好地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任务。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可以使党员对党的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在党的会议上进行民主讨论,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统一思想,作出决议。同时党员定期讨论支部工作,有利于发扬党内民主,总结工作经验,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真正发挥党组织在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战斗堡垒作用。

五、党支部工作制度

(一)凡属重大问题必须由支部委员会集体研究讨论,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慎重作出决定。凡是支委会集体决定的问题,每个支部委员都必须坚决执行。

(二)认真抓好机关党支部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根据上级党组织的要求,落实好各阶段的中心工作,并积极探索和创新党建活动载体,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充分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

(三)领导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等群团组织,支持他们按照各自章程开展工作,组织活动,发挥作用。

(四)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支委会、党小组会每月召开一次;支部党员大会每季度不少于一次,根据工作需要,可提前或适当增加会议次数;党课教育每两月应进行一次。

(五)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监督的对象是党员领导干部和关键部门、重要岗位上的一般党员。监督的方式可通过支部委员参加或列席领导班子会议、召开党内外群众座谈会、设立公开栏和举报箱以及通过报刊、电台宣传等多种形式,公布和收集单位干部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促使党员干部依法办事,廉政勤政。

(六)每年对党员进行一次民主评议。评议应结合民主生活会进行,采取个人总结、党员自评、党员互评以及党外群众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党支部根据评议结果,形成对党员的评议意见和组织结论,对评议工作进行总结,提出整改措施,表彰先进,处理不合格党员。

(七)定期与机关党政领导班子及各部门联系沟通,及时向党员通报本单位的重大工作和重大情况,争取党员的理解、支持,接受党员的监督。

(八)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二年,届满后必须进行换届选举。支部选举大会应由全体党员参加,到会的党员人数必须超过应到党员人数的五分之四。候选人的产生应由全体党员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推荐。选举中要保障党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搞非组织活动。

六、党支部工作职责

(一)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组织和本级组织的决议,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支持和协助行政负责人完成本单位所担负的任务。

(二)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决议,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

(三)对党员进行严格管理,督促党员履行义务,保障党员权利不受侵犯。

(四)对党员进行监督,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决同腐败现象作斗争。

(五)做好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机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了解、反映群众的意见,维护群众的正当权益,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六)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培训和考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七)协助党组管理机关党组织和群团组织的干部;配合干部人事部门对机关行政领导干部进行考核和民主评议;对机关行政干部的任免、调动和奖惩提出意见和建议。

(八)领导机关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等群团组织,支持他们依照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

(九)按照党组织的隶属关系,领导直属单位党的工作。

七、支部书记工作职责

(一)负责召集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大会,传达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决议、指示,研究安排支部工作。

(二)抓好支部一班人自身建设,定期组织学习,按时召开民主生活会,加强团结协作,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了解党员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抓好党员教育管理,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检查支部工作计划、决议的执行情况,按时向支部委员会、支部大会及上级党组织报告工作。

(五)负责与机关党政领导班子及各部门定期联系沟通,向支委会和党员通报情况。

(六)按照党章规定,负责抓好支部改选和换届工作。

(七)带领支部成员积极完成上级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任务。

八、组织委员工作职责

(一)了解和掌握支部组织状况,负责召集支部组织生活会。

(二)了解和掌握党员的思想状况,抓好“三会一课”制度的落实,协助宣传委员、纪检委员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和纪律教育。

(三)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和考察,抓好发展党员工作。

(四)负责党费收缴、组织关系接转、党内统计等工作。

九、宣传委员工作职责

(一)了解党员思想动态,提出宣传教育工作意见,拟定、提出学习计划和建议。

(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党员开展政治理论、时事政策、党章及党的基本知识的学习。

(三)组织开展党的活动,活跃文化生活,提高党员科学文化素质。

(四)总结宣传党员在工作中的典型经验,激发党员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热情。

十、纪检委员工作职责

(一)对党员进行党规、党纪教育,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

(二)维护党员权利,检查党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遵守党纪情况,同各种违犯党纪的行为作斗争。

(三)协助上级纪检部门调查和处理党员违纪案件。

(四)受理党员的控告和申诉,考察了解受处分党员改正错误情况,鼓励他们积极工作。

(五)定期向党支部和上级纪检部门汇报和反映工作。

十一、党员管理制度

(一)加强对党员组织关系的管理。及时督促迁入迁出党员办理组织关系接转,组织关系接转时间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二)加强对党费的收缴和管理。督促党员按时按标准缴纳党费,党员无正当理由拖欠党费超过六个月的,按自行脱党处理。

(三)加强对外出流动党员的管理。经常与流动党员进行联系,定期通报支部活动情况,外出党员要定期书面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

(四)加强对党员八小时以外的管理和监督,注意与社区党组织联系和沟通,及时互通情况。

(五)加强对党员的日常管理。对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做组织分配的工作、不缴纳党费的党员或连续两次评议不合格的党员,经支部大会讨论决定,报上级党组织批准,按有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

十二、党员学习教育制度

(一)党支部要定期组织党员学习,开展党性党风教育;党员必须积极自觉地参加支部学习教育活动。

(二)党支部要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党员的政治理论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永葆先进性。党支部每月安排党员集中学习一次,每次不少于两学时;党员自学每周不少于两学时。

(三)党支部要根据党的中心工作和各阶段的任务,对党员进行电化教育。

(四)党支部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和党员的思想状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上好党课,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和基本素质,圆满地完成党的各项任务。一般情况下,每两个月上一次党课,也可根据形势任务的需要,相对集中使用党课教育时间,每半年不少于一次。

十三、党员联系群众制度

(一)党支部开展党员联系群众活动,采取多种形式保证每名党员至少联系一名非党群众。

(二)联系的重点对象是入党积极分子、业务骨干、困难干部职工、离退休老干部等。

(三)联系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联系对象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解决实际困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化解矛盾纠纷,及时向党组织反馈联系对象的意见和要求。

(四)联系主要采取定期走访和个别谈话等方式进行,每月至少联系一次,听取党外群众意见,重大事项及时向群众通报、宣传、教育。

(五)党支部对党员联系群众活动要经常进行指导督办,年终纳入评议表彰内容。

十四、发展党员工作制度

(一)发展党员工作必须坚持“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

(二)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凡以书面形式申请入党的,党支部要及时研究,确定积极分子,并指定正式党员进行培养,建立积极分子档案,并广泛听取党内外群众的意见,确定重点培养对象,经考察合格,支委会讨论通过,可列为发展对象。

(三)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拟发展对象在发展前必须参加上级党组织培训,坚持不培训不发展。

(四)对拟发展对象,党支部组织对其本人表现和直系亲属、主要社会关系等进行综合政治审查。对政审合格的发展对象,提交支部党员大会讨论作出决议,报上级党委审批。

(五)坚持发展党员公示制度。利用公示栏等形式,在一定范围内将发展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公示,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

(六)做好预备党员教育考察和转正工作。对上级党组织批准的预备党员的思想、工作情况进行跟踪教育和考察。预备期满后,经本人提出申请,及时按程序办理转正手续。

十五、党费收缴制度

(一)党员要按照《党章》的规定和中共中央组织部的《关于中国共产党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的规定》(组通字[1998]2号)的要求,及时向党组织交纳党费。

(二)凡有工资收入的党员,每月以国家的工资总额中相对固定的、经常性的工资收入为计算基础,按规定比例交纳党费。

(三)计算缴纳党费的工资收入基数应为工资表中“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基贴、岗贴”之和(共6项)。

(四)缴纳党费的比例:月工资收入400元以内交0.5%,401-600元交1%,601-800元1.5%,801-1500元(税后)交2%,1501元以上(税后)交3%。

(五)以支部为单位收缴。党员应于每月发工资时按比例将党费交支部,支部每季度一次性将党费按时交到县直机关工委。

(六)各支部应有专人对党费进行收缴,并向全体党员公布收缴情况,同时还应将每人每月交纳的党费情况记录在支部记录本上,机关党总支将按时检查。

十六、领导干部(党员)联系群众工作制度

(一)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每个党员必须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群众,既要做到有事同群众商量,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又要注意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帮助群众提高觉悟。

(二)每个党员必须坚决维护群众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反对那种漠视群众疾苦,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

(三)各支部要建立合作网络,组织党员定期与周围群众进行联系,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而的问题。

(四)

1、党组书记(副书记)重点联系各支委委员,要及时对所联系对象传达中央、省、市、县委的重大决策,使联系对象的言行始终同上级党组织和县委保持高度一致,及时了解所联系对象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并通过所联系对象全面掌握本局的基本情况,每年至少形成一份分析报告,供局党组决策参考;积极帮助所联系对象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每年为联系对象办实事二至三件。

2、各支委委员重点联系支部党员,要及时向党员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党员的思想、工作、生活等情况,广泛听取和收集党员对党的建设和单位发展的意见及建议,及时向局党组反映;教育所联系的党员模范遵纪守法,帮助党员成为机关后勤工作岗位上的示范标兵,使青年党员成为业务骨干;积极参与组织部门对局领导干部的民主测评和考核;认真履行职责任务,不断提高行政管理能力,当好党员的表率。

3、党员重点联系党外群众,及时向群众宣传党的相关政策,使所联系的群众理解和支持党的工作;要带头学理论学业务,成为“双培双带”的楷模;要将所联系的业务骨干培养成为党员,所联系的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积极帮助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正确对待工作和改革;要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随时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及时向党组织和自己的联系人反映;充分行使党内民主权利,参与所在党支部的民主评议,参加对局党组书记、联系人员的测评工作;要参与单位的重大决策,充分行使监督的权利,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4、所有党员都要联系一名非党群众。积极参加党员“六个一”活动,做到年初有计划、过程有措施、年末有总结,力求联系工作取得实效。

(五)各支部要对不同层次的入党积极分子明确联系人,做到有分工、有检查、有效果。凡重点培养的对象必须明确有两名正式党员作为联系人,负责培养考察,至少每季度要同培养对象谈一次话,并将考察结果填入《申请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一般培养对象也应确定联系人,至少每半年谈一次话。

(六)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联系群众的模范,领导干部要定期或不定期找群众谈话,遵守谈话制度,并作好记录,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关心群众和职工的思想、学习、工作及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关心党外知识分子,要经常找他们谈话,听取他们对机关后勤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团结协作,共同促进机关后勤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每个党员领导干部每年走访本单位党员10%以上,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思想状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进一步调动广大党员工作的积极性。

(七)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群众来信来访制度。认真做好来信来访工作,做到来信来访人人有接待,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并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第8篇:机关作风建设工作意见(县)

各镇(区)党委、人民政府,县级机关各部门单位:

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部署和要求,现提出20*年全县机关作风建设工作意见如下:

20*年机关作风建设工作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是:以党的*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 “工业立县、三产兴县、科教强县、环境优先”战略,以服务发展为主线,以开展“优质服务推进年”活动为抓手,以服务企业、服务民生为重点,创新举措,突破难点,强化实效,为提前实现以县为单位总体全面达小康的目标任务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围绕上述目标要求,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贯彻全县软环境建设暨机关作风建设大会精神,切实抓好工作的落实。

全县各级党政机关要深入学习、全面领会大会精神,按照县委主要领导在大会上提出的 “要有更强的服务意识、要有更快的工作节奏、要有更明的工作规范、要有更实的工作作风、要有更高的服务本领、要有更新的机关形象”的要求,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认真制定本部门单位20*年机关作风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分解目标任务,研究工作措施和办法,切实抓好落实。结合去年评议中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和今年县软环境建设暨机关作风建设大会指出机关存在的六个方面的问题,认真查找本单位在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剖析原因,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切实抓好落实。

二、以服务企业为根本,进一步提升软环境建设水平。

今年县镇机关要以开展“优质服务推进年”活动为契机,围绕加快发展主题,以服务企业、服务发展作为重点,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优化软环境。一是增强服务企业的意识。机关各部门单位要结合我县当前正处于新的发展时期的新要求,教育和引导机关广大干部职工要从实现全县总体全面达小康的高度,认清形势,增强责任,振奋精神,提高工作标准,严格工作要求,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二是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机关各直接为企业服务的部门单位要以改善投资环境、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提高效率等为重点,调整和制定本单位服务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明确新内容、新标准、新措施。进一步完善拓展县行政服务中心服务功能,优化机关的服务机制,改进和优化审批流程、工作程序,量化服务效率和标准,完善首问负责、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各项制度,切实解决审批周期长、办事效率较低等行政效能不高的问题。三是破解企业发展难题。要深入一线了解企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充分运用机关的资源和优势,积极在企业落户、签约、开工、投产、经营、达效、创优等方面搞好服务,主动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减少对企业的干扰,减轻企业的负担,让企业集中精力谋发展,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县镇机关要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放在机关作风建设的突出位置,以更实在的工作、更大的作为,使人民群众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一是增强服务为民的意识。机关广大干部职工要强化服务民生的政治责任,经常深入到基层和群众第一线,加强与基层和群众的联系沟通,去关注民生,体察民情,顺应民意,维护民利,解决民忧,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二是落实利民惠民的举措。机关各部门单位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把更多地精力、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就业、社保、教育、卫生、住房、环保、社会治安等方面问题。直接为民生服务的职能部门单位要按照县委、县政府对“五有”具体部署和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确定的十大惠民工程,分解落实责任,狠抓工作落实。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更好地实惠,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三是减轻基层负担。针对基层反映强烈的台帐多、检查评比考核多等问题,制定科学的工作考核办法和标准,突出绩效考评,减少多头考核、重复考核。进一步规范精简基层、社区工作台帐,切实为基层、社区减负,让基层、社区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服务民生的各项工作之中。四是关注弱势群体。深入开展“万名党员进万家”主题实践活动,重点关注下岗职工、城乡低保户、因病致贫等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积极为他们提供技术、资金、信息、销售、就业等方面的支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难题,使其尽快脱贫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四、以提升行政效能为立足点,不断提升机关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认真总结、借鉴去年“行政效能提升年”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探索建立持续推动行政效能提升的长效机制,大力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一是提高行政效能。行政职能部门要以提高行政效能为立足点,有效整合行政资源,优化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简化办事程序,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和作用,不断适应当前我县发展新形势的要求。通过明确职能、理顺关系、加强协调配合等措施,为群众、企业提供一个办事快捷、成本低廉、宽松有序的政务环境。要重视和下大力气解决由于资源分割、职能交叉、沟通不畅、协调不顺导致服务效率不高、机关效能损耗的问题。二是完善权力阳光运行机制。继续把构建权力阳光机制与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结合起来,全面推行政府部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数字化管理,实现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等行政事项规范运行。开展建设项目网上并联审批改革试点,真正形成“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并联审批、限时办理、即时反馈”的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县政府网站和行政服务中心网站建设,与权力阳光电子政务系统平台进行融合,试行“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的工作机制,初步实现县镇办公自动化。三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在去年实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范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审批、执法、检查、收费、罚款等行政执法行为,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坚决纠正和解决执法随意性大、与民争利、损害企业和群众利益的行为,做到文明执法、公正执法、规范执法、人性化执法。

五、加强监督检查,促进机关作风建设工作的落实。

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督检查,以走访、座谈、调研等多种形式,重点检查机关各部门单位对机关作风建设工作各项要求的落实情况,各单位制定的有关作风建设的制度、规定和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以及有行政审批、行政执法权的部门和承办科室效能情况。分析研究机关作风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症结性问题、阶段性问题和倾向性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积极发挥经济

110、行政效能投诉中心、企业联系点和县软环境建设、机关作风建设监督员队伍的监督作用,重点对行政许可和执法部门的科室和办事事项进行监督,对企业和群众投诉举报投资环境和机关作风方面的问题,要做到有诉必查、查必有果,促进及时整改。坚决纠正和解决“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以及 “吃拿卡要”,为本部门、个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等行为。对不作为、乱作为、推诿扯皮、效能低下的部门及个人,一经查实,要严肃处理,对造成严重损失和恶劣影响的要追究单位相关领导责任。县级机关各部门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对已有的监督投诉渠道进行梳理,努力实现用一个电话和一个窗口受理群众和企业监督投诉。

六、进一步完善综合评价体系,发挥综合评价工作的积极作用。

坚持以人民评判为导向,总结连续7年开展“千人评议机关”、连续 5年开展机关作风建设综合评价工作的经验。针对新形势、新任务下的机关作风建设新的工作特点和要求,对现行综合评价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更多运用先进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手段,使其更加科学、客观、公平、更有操作性和说服力。年底将继续开展机关作风建设综合评价工作,对在机关作风建设工作中表现突出或有显著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七、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县镇机关各单位要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本单位机关作风建设工作机制、奖惩机制、监督机制、考核机制等长效管理机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人人有任务、层层有责任的责任体系,形成压力传导机制,做到职责到岗、责任到人。县机关作风建设办公室、县软环境建设办公室要加强对机关作风建设工作的指导、检查、督促和考评;纪委、组织部、宣传部、县级机关工委、人事局、行政服务中心等部门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协调配合;县级机关各部门单位和各镇(区)要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合力,在全县形成齐抓共管的氛围。

【范文网】

第9篇:县机关作风整顿工作总结

县机关作风整顿工作总结2007-12-07 14:18:24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县机关作风整顿工作总结县机关作风整顿工作总结(2)为进一步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躬身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解决目前我县机关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县委部署,我县于2006年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开展了全县机关作风整顿,目前机关作风集中整顿工作已基本结束。现将我县有关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10月10日,县委召开机关作风整顿工作动员大会,对全县机关作风整顿工作作了安排部署,成立以县委书记蔡亦如为组长,县委副书记、代县长袁旭等县领导为成员的机关作风整顿工作领导小

组,制定下发了《中共**县委关于进一步开展机关作风整顿的意见》(大委发[2006]41号)。随着机关作风整顿工作的推进,县机关作风领导小组又分别召开会议研究并制定下发了各阶段工作的具体实施意见,对全县机关作风整顿工作作了详细的部署和安排。

按照县机关作风整顿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全县各单位均成立了本单位作风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一把手”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责任制。同时按照要求分阶段召开本单位的机关作风整顿工作会,认真传达落实县机关作[找材料到第1文秘网-第1文秘网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风整顿工作的有关精神,结合实际,制定了本单位的机关作风整顿各阶段实施计划。全县机关作风整顿工作做到了周密安排、衔接紧凑、精心实施,确保取得实效。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10月11日,我县召开了全县机关作风整顿动员大会,对开展机关作风整顿的

指导思想、目的意义、步骤方法和有关要求等作了具体的安排部署。县机关作风整顿领导小组有关领导作了动员讲话。通过机关作风整顿工作,切实解决目前机关作风整顿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机关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县还通过在《今日大邑》和大邑电视台设立机关作风整顿宣传专栏,加大了宣传力度,为机关作风整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利用《工作简报》及时总结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指出存在的问题。整个机关作风整顿期间,会同县委组织部、县纪委、县委宣传部、县广电局、今日大邑采编中心等相关单位进行明查暗访、宣传报道,县机关作风整顿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印发《工作简报》10期,下发领导小组文件4辑。

三、严格要求,加强督查

为确保机关作风整顿不走过场,县委将机关作风整顿工作列入专项目标管理,进行专项考核,并在年终县委、县政府

目标考核时一并评定。在制定各阶段的实施意见时,针对实际情况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学习提高阶段要求各单位参学面要达100,单位要有学习记录,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6小时,个人都要写出不少于800字的学习心得;[找文章还是到第1文秘网,更多原创!]自查自纠阶段要求各单位要召开好党员民主生活会,单位要形成剖析材料,个人要写出不少于800字的剖析材料;整改提高阶段要求制定整改措施,及时反馈整顿落实情况等等。同时要求各单位将每个阶段安排部署和整改工作进展情况书面报县机关作风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保全县机关作风整顿工作扎实有效。 为加强督查指导,县机关作风整顿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机关作风整顿工作督查组由县领导任组长,随时对全县各乡镇、县级各部门作风整顿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及时总结先进经验,指出存在问题,并要求各单位限时整改。县机关作风整顿领导小组还定期

不定期地对各单位机关作风整顿工作进行抽查。

四、发扬民主,开门整顿

我县机关作风整顿十分注重发扬民主,坚决把社会监督引入机关,把“手电筒”交给干部群众。我县机关作风整顿一开始就通过《今日大邑》向社会公而了机关作风整顿监督举报电话,县机关作风整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了意见箱,对所有举报电话和来信来访均作了认真登记,并会同相关部门负责处理。整个机关作风整顿期间共接到群众来访2件(次),将按要求作了回复,做到了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答复,确保了机关作风整顿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切实查找本单位及干部个人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县各单位按要求纷纷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上门到上级机关,有关部门、乡镇甚至到村、组听取、收集意见。绝大多数单位通过发放征求意见函、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进行问卷测评、设置群众监督信箱

等多种形式,及时收集上级机关、基层群众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机关作风整顿期间,全县各单位共发放各类征求意见表4000多份,召开各种形式的征求意见座谈会近200次,真正做到了发扬民主、开门整顿贯彻始终。

五、切实整改,成效明显

我县机关作风整顿,始终贯彻“查摆问题、深挖根源、边整边改、推进工作”的基本要求,通过认真剖析,归纳总结出全县各单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学习不够深入,政策理论水平不高,缺乏大局意识和整体意识;二是服务意识不强,业务水平不高;三是部分单位机关管理不严,制度执行不力;四是工作安于

县机关作风整顿工作总结

上一篇:会计继续教育考试题下一篇:手机店店长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