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科技节获奖

2023-0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校园科技节获奖

2020年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名单公布

日前,中国青年科技奖领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了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名单。在中国青年科技奖领导工作委员会领导下,经初评、复评、终评,共产生100名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人选。其中,孙明波、孙津济、陈玲玲等10人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于品、王宇、王敏等90人获得普通中国青年科技奖。

中国青年科技奖是在钱学森、朱光亚等老一辈科学家提议下,于1987年设立,每两年评选一届,每届表彰不超过100个名额。该奖项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四家共同主办,旨在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表彰奖励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中作出突出成就的青年科技人才,激勵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青年科技奖设立以来的30多年间,已成功评选出1500位获奖者,其中有60位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82位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奖项含金量极高。

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名单显示,榜单100位获奖人来自全国70所高校。其中清华大学有7人获评青年科技奖,北京大学有6人获评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人上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5人上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3人上榜。

江苏青年学者强势突围

在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名单中有8人来自江苏高校,分别为:苏州大学王殳凹、刘庄,南京大学戈惠明,东南大学刘攀,南京农业大学刘裕强,江苏大学徐立章,中国矿业大学黄艳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潘时龙。其中,刘裕强、徐立章两人从事农业研究。

王殳凹2013年正式加盟苏州大学,主要从事新型核废料安全储放形式研究、核乏燃料后处理中放射性核素分离技术研究、放射性污染环境扩散机制研究和放射性核素促排药物研究,勇当核安全的守护者。

刘庄是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教授,长期从事生物材料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系统研究多种纳米材料的生物学效应,探索功能纳米材料在生物影像与肿瘤诊疗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基于生物材料的局部治疗介导增效肿瘤免疫治疗的学术思路,研究成果产生了较广泛的国际学术影响。

南京大学戈惠明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的发现及生物功能研究;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研究;天然产物的组合生物合成研究。天然药物研究这个领域对老百姓来说显得陌生,但其实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在攻读博士期间,戈惠明从海南岛特有的坡垒树中发现了一种骨架全新的化学成分,其活性与目前临床抗老年痴呆药物石杉碱甲的效果相当,成果发表在药物化学领域的权威学术杂志上。近两年,他在使用基因组数据挖掘发现活性天然产物及其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其相关论文发表在Nature期刊上。

刘攀此前担任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交通安全、交通设计、交通控制和智能交通。多年来已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曾于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5年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奖,2016年获评青年长江学者。

南京农业大学刘裕强发掘抗稻飞虱及其传播病毒病新基因数十个,完成了广谱、持久抗褐飞虱基因Bph3及首个水稻抗条纹叶枯病基因STV11的图位克隆及功能解析,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创制了一批抗性新种质,为抗稻飞虱新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

江苏大学徐立章研发的“切纵流脱粒分离技术”“仿生不粘筛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先后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中科技领军创新人才、国家油菜体系岗位科学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领军人才等。

中国矿业大学黄艳利长期从事充填开采岩层移动控制与矿山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并取得了亮眼的成绩。他先后入选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孙越崎青年科技奖,徐州市十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潘时龙主要研究基于微波光子技术的新体制雷达、无线通信、测量系统和集成微波光子学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国防原“973”课题、国防型号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重大课题等项目。曾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金奖(最高奖项)、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大会银奖、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创新科技奖一等奖等荣誉。

女性科技工作者占两成

据统计,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名单中共有20名女性科技工作者。其中,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玲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首席专家何元智获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

此次入选的20位女性科技工作者,分布在理、工、农、医等多个学科领域,在航天科学、生命科学、医学、数学等科研领域中表现卓越。目前,我国女科技工作者占科技工作者总数的40%,在各条科技战线各个领域都起到了“半边天”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玲玲长期从事长非编码RNA(核糖核酸)领域的前沿研究,致力于发现分子家族,破解基因密码。她曾带领团队发现一条全新长非编码RNA,并命名为SLERT,这项成果有望为癌症等疾病的药物设计和靶向治疗提供潜在靶标和方向。

2020年4月6日,陈玲玲团队又在Cell在线发表了题为“Distinct Processing of lncRNAs Contributes to Nonconserved Functions in Stem Cel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人类和小鼠胚胎干细胞(ESC)中lncRNAs的不同亚细胞定位。与mESCs相比,在hESCs的细胞质中定位的lncRNA的比例明显更高。事实证明,这对于hESC多能性很重要。

陈玲玲于2017年入选为霍华德·休斯医学院研究所(HHMI)国际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曾先后获得了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全球华人生物学家协会CBIS杰出青年研究员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荣誉。此次入选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是对她多年科研工作的又一次肯定和鼓励。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首席专家何元智是一位“神奇”的女性科学家。她参与的某重大科研项目从预研到定型用了15年。她参与科研工作的前20年,没有一项成果报奖。即便怀着8个月身孕,她依然坚守在攻关一线。近几年,何元智的科研成果呈井喷式爆发,先后荣获10多项科技大奖、20多项国家专利,4次荣立二等功,成为新军科调整组建以来首位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求是奖的获得者。

2019年,何元智因参与主持、开发、研制天基远程海洋侦察系统而荣获解放军授予的一等功奖章,这在国内科研工作者中是十分罕见的。她将高清红外侦察卫星与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结合起来组成双模式侦察系统,克服了苏联“神话”系统的主动雷达卫星和被动电子侦察卫星容易被干扰的致命缺陷。

纵观2016年、2018年、2020年的三次中国青年科技奖评选,前十名高校仍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为主。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表现优异。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前10名中唯一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其余全是双一流高校),最近5年共有4人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并列第九。

当然,在最近5年的获奖名单中,有一些双非大学,也有科研工作者获得了中国青年科技奖,譬如昆明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宁夏医科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

第2篇: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获奖学校介绍

“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School of Distinction Award)由英特尔公司在美国设立,奖励在科学和数学教育方面有出色成绩的美国中小学校。为引进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环境,自2010年第25届创新大赛开始,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合作开展“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评选活动,每年选拔和奖励10所在科学教育中有出色成绩的中小学校,并在全国创新大赛终评期间颁奖。获得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除获得奖金奖励外,还将获得由全国创新大赛组委会提供的科技教育培训、教师交流和科普活动观摩等机会。本栏目将陆续对从2010年以来获得此奖项的优秀学校进行介绍,本期介绍的是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淮河东路小学。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淮河东路小学创建于1963年,学校秉承“满足多元需求、注重个性特色、追求多样和谐、成就多彩人生”的办学宗旨,将多彩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开展素质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打造知名教育品牌,学校更是在科技创新领域开拓出了一条具有二七淮东特色的科技立校、科技兴校之路。

淮河东路小学根据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经验,量身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校本科技教育课程。学校组织科技骨干教师编写了《我爱机器人》科普校奉教材,在校內推行“机器人进课堂”的品牌创新教育模式,力求将信息技术的奉真面貌展现给学生。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创建了设施一流的“机器人工作室”和“未来优秀工程师工作室”,让学生有机会进入信息技术领域的前沿阵地,学习多种工程技术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拓展创新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去开发各种智能装置。在自己动手设计、共同编程和制作机器人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不断获取学习经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

除了有关机器人项目的校本课程外,学校还开展了“多彩特色课程体验活动”。其中以科学小实验为主要抓手的科学校奉课程非常受学生的青睞。科学组的老师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帮助下,设立科学兴趣班。组织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从小问题着手,预设情景,观察思考,猜想假设,制订计划,实验验证。从选择科学创新课题到准备材料,再到撰写实验报告,都由学生小组成员独立完成。同学们是研究实验项目的主导者,老师是辅助者,是合作伙伴。小实验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不像同学们想象的那么容易操作。如“指纹显现”实验,1个小组做了无数次,实验结果却不理想。他们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不灰心,不放弃,通过查资料找到原因,更换材料继续尝试,最后终于获得理想的实验结果。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动手动脑、相互默契合作,在培养能力、学习知识的同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內化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校采取自主体验的教育模式,在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中,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共同成长。整个过程,教师不仅是简单的技术指导的角色,也充当了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的综合性角色。让学生学习操作机器人、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只是1种手段,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而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活动中学生的亲自动手和积极思考。无论是机器人比赛还是科技创新竞技,都是学生的比賽,学生只有亲手去设计制作,才会完全了解它的特性,调试时如鱼得水,操作时得心应手。

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自主体验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协作能力和进取精神。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激发他们创新求知的欲望,提供他们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成为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学校采用的协作学习的方式,强调学生的参与,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自己查找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方法作出分析与评论。

学校还注重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挖掘每1个学生的潜能。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对于有特长和才能突出的学生,老师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而对于那些能力较差、缺乏信心的学生,又采取了扶放结合的方法,适当点拨、引导,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原因,鼓励他们进行改进,并继续提供表现机会,使他们逐渐克服自卑感和依赖性。

在课程开发中学生有权和教师一起对课程的內容、设计方案、实施方法等进行改造,因此教师与每位学生都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广泛的合作不仅营造了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学气氛和愉悅轻松的教学环境,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改善了人际关系,形成了良好的“尊重、理解、合作和关心”的氛围,促进和谐发展。学习者可取长补短,并且学习者个体的思维与智慧可为整个群体所共享。

在培养淮东学子科技素养的同时,学校还不忘将优质科技教育资源与农村结对学校及学区兄弟学校共享。2009年5月,学校黃河少年队赴台湾参加国际机器人竞審,再次获团体奖。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作为“城乡友好学校”的二七区马寨培育小学的学生和淮东小学机器人比審选手一起远赴了山东、台湾参加机器人竞赛,登上了国际大審的领奖台,让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共同实现了科技创新梦想,为实现教育均衡再谱新篇。

面对农村学校科学教师队伍不稳定,亟待专家引领等现状,学校利用“一人双岗”副校长宗晓杰的优势,努力将城市学校科学教学的先进理念与教法带到农村,发挥城市科学名师的辐射示范作用,有效助推农村科学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升。

学校充分利用所在社区的公共场所、文化设施,开展机器人展示活动,宣传科技创新精神,普及机器人科普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知晓并逐渐喜欢上这项活动。此外,学校还聘请老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担任机器人活动的研究辅导员,吸纳多方面的力量,最终形成推进这项活动的整体合力,从而有效带动了学校周边的社区、兄弟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热情。

“求他山之石,立自我之新”。在张艳丽校长这种开放的思维和心态下,淮河东路小学创新科技教育模式,让学生在科技创新的丰饶土壤中体验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科技教育的理念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细节,让益智、育能、科技、健心的校园生活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郑州二七区淮河东路小学是1所具有丰富科技教育经验,并在机器人教育方面独具特色的学校。学校领导有长期的科学教育经验,并从各方面给予科技教育大力支持。学校科技教师在培养学生进行机器人制作及竞赛方面,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科学教育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评委会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评委会供稿)

第3篇: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获奖学校介绍

“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School of Distinction Award)由英特尔公司在美国设立,奖励在科学和数学教育方面有出色成绩的美国中小学校。为引进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环境,自2010年第25届创新大赛开始,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合作开展“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评选活动,每年选拔和奖励10所在科学教育中有出色成绩的中小学校,并在全国创新大赛终评期间颁奖。获得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除获得奖金奖励外,还将得到由全国创新大赛组委会提供的科技教育培训、教师交流和科普活动观摩等机会。本期介绍的是2012年获此奖项的吉林省实验中学。

吉林省实验中学始创于1948年,是中国共产党在吉林省创办的第1所公办学校。学校是省教育厅直属的、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是省首批示范性高中、中国百强中学,是吉林省基础教育战线上的旗帜校、中心校、示范校。吉林省实验中学承载着“大爱”、彰显着“大气”,秉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生奠基”的理念,坚守“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建家长信任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宗旨,尤其在新时代,勇立潮头、积极探索创造教育的课程模式和育人思路,成绩瞩目,备受关注,广得赞誉。

?对创造教育的理性认知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吉林省实验中学始终坚守两个维度的育人目标不动摇,即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栋梁、为每一个孩子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吉林省实验中学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将狭义的、针对性极强的科技创新教育拓展为一种体系性的校本课程——创造教育课程。一方面针对在科技创新领域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开展科技教育,为国家培养专门性人才;另一方面则是面向全体同学,与基础课程相融相济,引导师生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成为学校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使创造教育由特长生培养的英才教育转变成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对创造教育的实践探索

吉林省实验中学创造教育课程从萌芽到成熟历经了20多年的探索之路,宏观上可以将其分为3个发展时期:

前期基础阶段:上世纪90年代学校成立了科技发明兴趣小组,组织科普活动周,开设了电工、钳工、花卉、手工、缝纫、电脑等劳动技术课,虽然尚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但却是创造教育课程的萌芽和经验积累时期。

创造教育校本课程化阶段:2005—2010年是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一个蜕变的阶段,也是一个经验积累、喜获丰收的阶段。学校贴近时代的需求,切中新课程改革的思维,把科技创新教育进体系化、课程化,构建起创造教育课程体系,使其成为学校走进新课程,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突破口。这一阶段,学校解决的问题有:第一,成立创新教育课题管理小组,这是学校创造教育的龙头,负责创造教育的宏观筹划,如试点设置、经验推广、计划拟定等,并参与科技创新成果的评估和推荐。第二,组建了科技创新导师团队,这是创造教育的核心,是主导力量。学校从各个学科抽调骨干力量,进行集中培训,提升专业知识、创新教育技能、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知识等,再加上从高校、科研单位聘请的专家、学者,共同组成了科技创新的导师团队,他们负责科技创新领域开发、资源库建设、项目预设和项目进行中的指导、成果评估等。第三,学校组建了一个广泛意义的科技创新实验班,这是创造教育的主体,是中坚力量。学校在面向全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之上,把部分对科技创新有兴趣、有潜能、有精力的学生组织起来,组建了一个广泛意义的科技创新实验班。该班学生在固定的时间进行必要的科技创新基础知识的培训,参与课题项目的选择、开发,组成科技创新项目小组,再在导师有针对性、有个性的指导下进行课题和项目研究。

整体实施阶段:时至今日,学校创造教育已进入整体实施阶段,主要思路是以基础课程推动创造教育课程,以创造教育课程提升基础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把科技教育中积累下来的、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改变教与学的方式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经验在基础课程的课堂上进行推广、应用,使创造不仅仅是精英的专利,更是基础教育的一种教与学的方式。

?对创造教育课程模式的解读

? 学校创造教育的设计思路

通过图1可以看出创造教育在学校整体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及运行脉络,创造教育课程是相对独立但又与其他课程并非平行关系的一门校本课程。其以综合实践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为基础开发出来,针对一部分在创造研究方面有天赋、有潜能、有兴趣的学生开设,与基础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成层层推进又依次反哺的关系,进而成为学校创新办学理念、践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发生点。

? 科技创新教育的操作环节

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是整个课程的核心环节,目标是将创造教育课程化、校本化,让创造教育这种理念和教学方式转变成一种科学、规范的课程,从而使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实现以制度创新带动教学方式的转变。该环节包括:课程目标体系的设置,开发流程和课程管理系统的科学化设计,课程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的构建等。

?目标体系的设计。包括理论研究目标、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学生培养目标和学校发展规划目标等几个部分。

?内容体系的构建。基础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造教育课程依次递进,即在基础课程中奠定基础、点燃火花,在综合实践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中构建意义、积累方法,在创造教育课程中实现素质升华和自我价值。立体式的课程体系关注了基础层面的创造思维训练和创造教育方式的应用,同时又兼顾了选择性,即伴随着基础的训练和意义的建构,一些有突出表现和需求的学生可以继续选修科技创新课,这是针对每个个体需求设计最优化的教育服务,以满足学生多层次的学习需要,使所有的学生把自己的潜能和才智发挥到极致。

?开发流程的科学化。项目预设—教师、家长、学生培训与开发动员—选题与开题—创建创造团队与具体分工—实施与评价,其中每个环节都确立相关原则和操作规则,如课程开发强调民主性,课程选题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课程评价强调多元性等原则。

?评价体系的民主性和多元化。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如专家团队的民主评价、学生的自评反思、科技小组间的互评和内部成员的互评、家长的评价等;评价方式强调多样性,如对开题答辩、结题答辩、参加科技竞赛、科技创新成果展示等方式;评价目的和过程强调发展性,注意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发展,所以要注意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结合。

吉林省实验中学的科技教育以创造教育课程为载体,进入良性发展的轨迹。自2003年以来,接受科普宣传的学生约为20 000人,参加科技创新实验班培训人数约为3 000人,开题、立题数近1 000个。学生在各级科技创新大赛中大放异彩,数百名同学在省级、国家级、世界级赛事中获奖。学校也获得“全国科普创新示范学校”、“宋庆龄科技发明示范基地”、“全国十佳科技创新学校”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创造教育课程化,实现了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可度量化转化,以制度的创新推动了学校的课程改革。

吉林省实验中学是一所独具特色校风、教风、学风的中国百强中学,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始终秉承的工作理念得以让其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途径和方法。学生们表现出来的敏锐的思维、饱满的自信、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体现出学校尤为突出的特色——以生为本。学校长年坚持“科技兴校”方针的积淀,在科技教育方面,从普及到提升再到拔尖,重视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发散思维的培训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使得学校在省市乃至全国的科技赛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继续乘势而上,不断开拓进取,在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将其打造成科技创新的品牌学校。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评委会

第4篇:获奖科技小论文

获奖科技小论文:警惕全球变暖

获奖作者: 宋家营中学

马超

最近这几年,大家觉得天气一下子就变热了,原本凉爽的秋天现在几乎要到10月下旬才开始,8月份最热的天居然达到了40度以上。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人类自己惹的祸。

随着人类高科技发展进程越来越快,科学随之产生的副作用逐渐体现出来,全球变暖就是一个例子。天气炎热,在酷暑里泡空调成为了一项新的“业余爱好”,但人们可曾想过,空调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空调排放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甲烷,输送到外面,甲烷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气体。同时,空调还会浪费掉许多电,所以要尽量避免用空调,适当即可。

而另一个原因就是:二氧化碳!汽车尾气与工厂废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最可能导致温室效应(即全球变暖)现在汽车逐渐增多,据有关方面统计,到21世纪,汽车在全世界已有7亿辆,大量的尾气严重影响着我们,咳嗽,喉咙发炎……最重要的是全球变暖。有人统计,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达到了20吨一年!中国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排放量也有2.51吨一年!我们周围的环境在恶劣地变化。

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森林锐减,水资源破坏,生态链严重被破坏,大量土地贫瘠,水污染严重,据统计全世界10%的河水被污染,新鲜的淡水供应成了问题,同时由于矿物质被大量使用,燃烧出的CO2气体导致了大气污染,同时臭氧层被严重破环,南北极出现臭氧层洞,加剧了环境的恶化。这样恶性循环的话,最终会导致人们的生活被严重影响。

这样一来的悲剧是什么呢?当然是显而易见了!天气加热,海平面上涨,南北极冰川融化,海滨城市,岛国被淹。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实验证明,以后300年,海平面将上涨半米多,这还是最乐观的数据。再过7年,全球变暖将会无可逆转地持续。更可怕的是,由于北极冰融化,降雨量加强,大量淡水汇入北大西洋,破坏了墨西哥暖流,一旦墨西哥暖流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将会下降5—8度之多,从而造成的影响,很可能引发新的冰河时期!想必大家一定看过《后天》这部电影,剧中的情景正是几百年后对我们地球的一个真实写照:龙卷风,冰层断裂,温度急剧下降,冰风暴,冻雨,地震,洪水,海啸……这并不是疯狂的幻想,如果人类不停止毁坏环境的话,这将成为现实!全球变暖不仅仅是天气变热,更会牵连出许多负面影响!

为了拯救地球,我们应该尽量做到:不开空调,使用回收环保纸张,舍弃肉类(牛排)食品(牛消化中含有一氧化二氮,如果你转为素食主义者,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减少1.5吨!)不用塑料袋,乘公交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实环保并不难,只要你支持环保,就是你给这个星球的最好礼物,不需要太多言辞,只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就会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如今,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纷纷行动起来,我们虽然也采取了行动,但,对于一个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这一点,还是不够的。 所以,警惕全球变暖,是全人类为了挽救地球的唯一方法,有人也许会说:我们不是可以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答案虽是肯定的,但那又能容纳多少人呢?有人说:治理温室效应的资金太大了,对金融来说是天价。但,如果一直拖延,最终的结果,是我们的地球面目全非,别说金融,就连自己的生命也难保啊!所以环境保护不应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要真正付之与行动了!

第5篇:科技竞赛获奖感言

由xx大学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终于落下了帷幕。由我们团队7个人一起创作的《高效节能的翼片/螺旋片组合式双管换热装置》获得了全国三等奖。回顾我们参加“节能减排”前后的那些个日日夜夜,感慨万千。虽然准备的时候有些辛苦和单调,但现在想来这些付出是值得的。对我们而言,这次比赛无疑是人生路上又一次宝贵的经历,是我们挑战自我的一次重要尝试。这不仅是一次学术写作上的极大锻炼,同时也是一种合作精神的高度考验。

当初参加比赛的目的是想获得一次锻炼的机会,事实也证明我们参加这次比赛各方面都得到了提高。至于获得这样的大奖,我们有些惶恐,其实我们做的还很不够,也希望能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改进。总结这次能获奖的原因,具体有这么几点:

第一,选题是关键。“节能减排”比赛的宗旨有广义和狭义定义之分,广义而言,节能减排是指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包括三废和噪声等)排放;狭义而言,节能减排是指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有害物排放。所以选题就必须具有高度的节能实用性。在开始选题时,我们紧紧围绕了这一点。

第二,创新是前提。作为科技作品论文,比起社会实践创作来讲,要创新似乎更难一点。但如何能在众多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我们必须要与众不同。于是我们充分利用所学的专业优势,主要将传热学与流体力学结合起来,并从多个学科,多角度来进行研究,并充分利用图表、大量数据,引用最新的外文资料,使论文更有说服力,更有直观性。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尽量做到富有新意。

第三,合作是基础。这一万多字的内容,凝聚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血。从开始确定主题到形成思路,大体框架直至最后变成文字;从搜集资料到整理资料,从内容上的加工到形式上的完善,无不是我们一起合作的成果。一遍一遍,反复地讨论,反复地读,反复地改,尽力争取做到内容和形式上的完美。

第四,态度是保障。从参加比赛填写申请书,到论文的写作,到提交论文,做宣传资料,准备答辩等等一系列的环节,都需要认真、细致地去做。在整个从准备到参赛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如一,丝毫不放松。所以认真的态度是我们能成功的一个重要保障。

当然在整个参赛的过程中,我们确实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无论是内容和形式上,都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好好完善。我们的构想可能还是有些理想化,某些措施可能现实操作性还不太强,与我们最初的设想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获奖并不是最重要的,挑战也才刚刚开始。而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对学术挑战,对人生挑战,我相信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自信于未来,带着挑战的梦想前行!

第6篇:科技创新大赛获奖

科技创新大赛获奖高考不再加分30万孩子热情从哪来

(2013-06-23 19:03:50)[编辑][删除]

转载▼ 标签: 分类: 教育之路

it

2013年4月9日 11:29 人民日报

本届起科技创新大赛获奖者不再享受高考加分等政策

30万孩子的热情从哪来

参赛选手正在向外国朋友介绍参赛作品。资料图片

在高考加分、保送的诱惑前,各种名目的赛事和奖励曾肆意繁殖,也为少数人的暗箱操作提供了明晃晃的借口。如今,加分项目一再瘦身,原先挂钩的各项赛事纷纷脱钩。无利不起早的逻辑推演下,这些赛事是否会萧索凋敝、成明日黄花?

诚然有一夜花落者,但是我们也能看到,一些赛事“瘦”而不夭,热度不减。但凡真正从裨益教育、拓宽眼界、提升能力的初衷办赛举奖,必然会受到学生和家长真心实意地支持。随着社会教育理念的进步和教育选拔体制的完善,此类赛事的生命力也将越发兴盛,成为丰富教育内涵的有益补充。与功利脱钩,教育才能回归树人之本。

——编者

日前,第三十三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落幕。往年,北京大赛一等奖的获得者可以获得10分高考加分,全国大赛

一、二等奖的学生更能获得20分的加分和保送资格。而从今年开始,在教育部规定高考加分项目“瘦身”的情况下,科技创新大赛获奖的学生将不再享受高考加分、保送等优惠政策。

热度不减

报名人数与去年持平,加分人数所占比重原就很小

虽然与高考优惠政策“脱钩”,从报名情况看,青少年参与热情并未因此减退。据介绍,参加本次创新大赛初赛活动的学生达30余万人,与去年持平。除了北京的青少年外,还有来自11个国家和香港地区的14个代表团、31个国际项目参与。

“即使不„脱钩‟,绝大多数参赛学生也是享受不到高考加分和保送资格的。”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周力军介绍,以去年为例,参与北京大赛的学生有30余万人,占北京市所有中小学生总量的20%,而最终加了10分的学生只有几十人,加20分和保送的只有14个人。

作为一项发展了30余年的常规赛事,科技竞赛在老师和学生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周力军表示,“大赛不是只属于极少数获奖学生的比赛,从去年开始,我们开始强调一种让所有学生享受科学带来的快乐的竞赛文化。”

“自主导航的球形轮避障机器人”、“基于安卓平台的智能手机入侵检测系统”、“树木年轮中的音乐开发”……今年中学项目中共有92项一等奖,每一个项目都颇具趣味。

仔细翻阅获得今年行为与社会科学类项目一等奖的《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高中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报告》,很难相信这篇学术规范、有理有据、长达2万字的论文出自一名高中生之手。

“我们学校曾全面开展了„海量阅读计划‟,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对图书馆的利用率却很低。所以我希望通过调查学生们的课外阅读状况,发现问题及原因,找出合适的对策。”作者李思轩介绍说,自己没有特别考虑高考加不加分的问题,出于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和为学校争得荣誉的上进心,就参加了。

“除了整篇论文的撰写,在项目终审的时候还有现场专家答辩,4名专家和我交流,问了很多项目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有一种应聘的感觉。”李思轩介绍说,每名选手在现场都有一个小展位,要自己准备PPT、设计能够吸引人的展板,专家会到不同的展位去和选手交流提问并打分。

隐性加码

助力自主招生及申请国外大学,优秀者获高校直接面试资格

“学生参加创新大赛,得奖并不是唯一目的,体会科学精神才是大赛的最终目的。”周力军认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得以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用创新的实践,在应试教育的“铁壁”上打开了一处突破口。

在今年的高校自主选拔中,教育部将招生对象明确为“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尤其是在高中课程之外的领域有创新性研究和成果的学生。这和科技创新大赛的精神不谋而合。此外,参加科技创新大赛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研究经历,让他们在自主招生考试以及申请国外大学时更具优势。

“更多的孩子会意识到参加竞赛的益处。有的学生虽然没获大奖,但是由于自身能力的提高,通过自主招生考试、海外申请等方式被心仪学校录取。”周力军说。

作为北京中小学生科技类最高级别的赛事,很多高校都把比赛看成是“挖”到好生源的途径,优秀选手将有机会在一些高校的自主招生中直接获得面试资格。

中科院院士、北京市科协主席顾秉林也表示,通过这样的活动,青少年熟悉了科研活动的基本方法、步骤,初步了解了科研活动的规律,并可能与他人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培养协作精神,无疑会对日后从事更高级的科研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强弱悬殊

城乡、校际项目水平差距明显,评审更看重参赛过程

翻看第三十三届北京地区中学项目的成绩统计,区县间差异很大,颇有些“两极分化”的感觉。西城区以25项一等奖拔得头筹,海淀区以22项紧随其后,东城区也有14项,但是石景山区、平谷区、昌平区、延庆县、门头沟区、房山区等区县均无一等奖入囊。从奖项累计来看,西城区共有72个项目获奖,但怀柔区仅有8项。

此外,获奖项目大多来自各区县的名校,其中高科技项目和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研究项目越来越多,且大多需要资金支持,难免会有些家长从各个方面“大手拉小手”地支持。而郊区县的项目则“泥土味儿”十足,多数研究都集中在乡村和农业。

据了解,名校的学生在高

一、高二期间每学期都有形式多样的科技类选修课,还有各种科学俱乐部可供选择。离高校近的区位优势,也使一些学生能够获得到高校实验室做研究的机会,享受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但郊区县的学校在师资、课程设置、科技教育氛围等方面都略逊一筹。

对此,周力军表示,北京市科协早已注意到在各种青少年科技比赛中,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也一直在努力弥补。从2010年开始,北京市科协就与教育部门共同开展教师科技培训工作,给郊区县学校教师提供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

近年来,科协都把大赛决赛放在郊区县的中学进行,以增强科技教育的氛围,并鼓励老师学生积极参与大赛。同时也会在政策上向郊区县学生倾斜,例如在同等条件下,评委会优先考虑郊区县的学生。

另外,也有人担忧参赛过程中的公平性。由于参赛的只是最终作品,学生能够向网络、老师、家长甚至家庭关系网求助,最后很难判断呈现出来的到底是学生自己的心血还是大家“集思广益”的作品。

“大赛在项目评审中,比较重视选手自己找选题、自己实验、自己撰写论文,以及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目的就是防止选手为增加获奖几率而„攀高枝‟,甚至托关系参与大学研究课题的情况。”周力军表示,“随着大赛与高考的脱钩,学生家长的功利思维也有所减少。” (记者 魏薇)

第7篇:科技表彰会获奖发言

发 言 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在这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里,公司科技拔尖人才集聚一堂,我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的代表,心情和在座各位一样,无比骄傲和自豪。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奋战在生产岗位上的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向长期给予我们关心与厚爱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在这里,我想表达自己的三点感受:

第一点感受,是生逢其时,环境优越。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和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培养造就了各个领域的大批优秀人才。我们能够取得今天这点微薄的成绩,除了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外,更主要的得益于我公司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市”的战略部署,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为全公司广大科技工作者建立了一个极其广阔的发展平台,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对其中拔尖骨干的个人价值,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给予了充分肯定。我是 ***** 年参加工作的,如果 *** 年前的我是一粒微不足道的种子,那么我庆幸落到了公司这片沃土上。很难想像,如果没有党组织的教育培养,没有政府、公司在优化人才环境、促进人才成长方面,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没有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帮助,我是否能够从一名企业普通员工做起,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经营管理人员。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深切地感受到,正是因为生活

在这“小康大业,人才为本”的盛世里,扎根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类优秀人才辈出的柳化公司,今天的我才能做成一些事情,干出一些成绩。

第二点感受,是重任在肩,加压奋进。我所任职的是二合成分厂,作为一厂之长,我深感重任在肩,唯有加压奋进。工作期间,我依托公司党委和行业的坚强领导,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企业改革发展的实际,在全面审视企业的发展机遇、要求和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了“坚持发展战略,努力开创生产新局面”的发展思路,适应新形势,紧跟新发展,创造新能力,分厂运行质量和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创造执行能力进一步增强,实现了高起点上的新跨越。2010年,工厂生产总氨******万吨,“******”、“ ******** ”两大项目改造工程顺利达产达效,使分厂较好地实现平稳长周期高负荷运行,在技术升级、工艺升级等方面走在了同行业的前列。作为人才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实践中既讲求科学管理的制度性、刚性的约束,更注重从人的情感、需要、发展的角度进行柔性管理,对各类人才成长政策上支持、经费上倾斜、工作上指导,积极营造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发挥才干的良好机制环境,培养造就了一支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的人才队伍。

第三点感受,是珍惜荣誉,不辱使命。时代呼唤人才,人才推进事业。抚今追昔,我相信各位代表在立志成才的道路上也品尝过艰辛,也付出过心血。但是我们的辛苦领导看见了,同志们记在心里了,今天又把这样全公司瞩目的殊荣给予了我们,我们应该感到所有的付

出都是值得的,更应该加倍珍惜和保持这来之不易的荣誉。我们的公司,正朝着“把化工打造成为我市第四大支柱产业”的宏伟目标昂首迈进,正等待着包括我们大家在内的建设者去建功立业。我提议,让我们继续以公司的发展为己任,切实履行好科技拔尖人才的领头人作用,在各条战线上,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殚精竭虑,奉献才智,以更加优异的业绩回报领导的关心、厚望和同志们的支持、帮助,为社会、为柳化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我衷心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心如意!

谢谢!

发言人:XXX

第8篇:科技小制作获奖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八年级一班的一名学生,我叫XX。今天,我能代表获得“写经典、画经典”和科创大赛的全体同学在这里发言,感到十分荣幸,心情无比激动。首先,我代表所有获奖的同学,向一直关心和鼓励我们的各位领导,培育我们成长与进步的各位老师,以及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最诚挚的祝福!

从小到大,老师经常对我们说,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无穷智慧的民族,我们民族的发明创造不仅让炎黄子孙拥有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也加快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步伐。这让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也让我迷上了小发明和小创造。从小学到中学,我就经常动手创作各种小发明,这一次,我的作品《针孔照相机》获得了成都市第30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发明创造类一等奖的好成绩,我知道,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我的学校,老师和社会各界对我的教育和帮助。

我的学校是个缤纷的科技校园,科技活动非常丰富,有有趣的参观、考察、社会实践活动;有物理、化学、生物、小发明小制作等各种各样的科学课堂;有科学论文、科幻画创作比赛等等。同学们在科学的领域里尽情享受,仿佛乘上凌空翱翔的航天飞机。学校、家长和社会从各方面给予了我们支持,还有老师们细致而无私的培养,为我们创设了创新活动的天地,我们的潜能在这片天地中有了充分发挥的机会,科学的种子才开始生根发芽。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回首我国从满清以来,因为闭关自守,科学技术落后,一个曾有汉唐盛世的泱泱大国竟备受帝国主义的肆意欺凌和蹂躏,这是何等的耻辱和教训!同学们,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腾飞需要科学技术;时代告诉我们,赶超世界先进国家离不开科学技术;我们胸前的团徽和红领巾也在不断地提醒我们,祖国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接班人。

今天虽然我们站在了科技创新的领奖台上,但是我们并不是优秀的全部。我们要把这些荣誉好好珍藏,把从此次大赛中汲取到的营养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沿着新的起点再次征发。同学们,科学是一种智慧,伴我们共同成长;科学是一片蓝天,让我们尽情翱翔;科学是一片汪洋,让我们寻求知识的宝藏。学生是人生的起始阶段,也是梦想开始的地方。许多大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霍金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就树立了献身科学的理想,从而在以后的科学研究中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科技活动就是为大家搭建了展示创造智慧和才华的平台,也是一个同学们展示自我、显露才华的舞台。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在踏踏实实学好各门功课的同时,多读科普读物,多参加科技活动,细心观察生活,敢于动手尝试,让我们从今天做起,向着世界科技的高峰,一步一个脚印勇敢攀登吧!

最后,再次感谢关心帮助我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 谢谢大家!

第9篇:科技竞赛类获奖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07级工科实验班的学生,也是这次中国机器人大赛水中机器人项目全局视觉冠军获奖小组的成员之一,很荣幸我能有机会作为学院科技竞赛类获奖者代表在这里发言。

本届比赛共有包括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在内的18支高校代表队参赛。报名参赛之前,我与三位合作的同学,在电子设计及编程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实践经历,对于报名参赛我们犹豫过,担心自己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但老师的话给了我们动力:知识永远都是不够的,不用就不算真正学会,关键是要将学过的知识有效运用。

从09年6月到7月,在准备机器人大赛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我与3位战友一同奋斗,以每天的一点进步来鼓励自己,努力争取最终的收获。

起初在购买电子元件时,面对形色各异的电子元件,我们就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根本不知道从何处下手,于是我们不厌其烦的一家家询问,一件件比较,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们终于慢慢掌握了实验的技巧,并开始着手制作、调试自己的参赛作品。机器人的稳定性总不能尽如人意,暴露出了我们实际操作经验匮乏的问题,于是我们每天不断地思考、试验,每天都不断的寻求新的解决方法,对作品进行一次次改进。在此期间,老师还请来了06级的学长为我们分析程序,改进设计,在此非常感谢他们!

看着机器人按照规定路线流畅的运动起来,看着作品在自己手底诞生,那份成就感,那份成功的喜悦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最终的成绩固然重要,但它说明的仅仅是成果本身的科研价值,科技竞赛更大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挑战自我、挑战困难、挑战未知”的可贵精神!这次大赛中,我们得到了很多:

1、明确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是有限的,在比赛的准备过程中,学会与其他参赛同学沟通,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专业老师或同学请教,团队里每个人默契配合、相互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2、学会查阅资料

竞赛准备过程中,需要阅读大量资料来掌握各种新的知识。因此,要学会整合图书馆的资源,有针对性的借阅各种图书,同时,利用图书馆的数据库查询相关论文、文献。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研究精神

书本上的知识学的再好,可要在实践中应用却也并易事。对此,我们应认真对待日常教学中的实验机会,这样才能使知识在运用时更加得心应手。

最后,我想感谢校领导给了我们这次锻炼的机会,感谢学院领导在整个比赛中对于我们一如既往的支持,感谢各学院老师对于我们长期以来的帮助与指导,谢谢!

科技竞赛活动不仅在当前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科技之门,更为学生在将来走向社会开通了一条创新之路。漫漫长路,我们将用心血与勤奋打拼;用智慧和耐力探索;用自信与坚持昂首走过。

科技竞赛类获奖代表2010年12月15日

上一篇:典型引领发挥先锋作用下一篇:学校慢性病防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