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驻纪检组监察室职责

2022-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派驻纪检组监察室职责

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如何更好履行监督职责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颁布,切实体现了中央关于“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的精神。随着相关党内法规的不断完善,对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实现“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要求也更加迫切。目前,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在履行监督职责过程中,存在机构设置不完善、工作关系不顺畅、队伍建设较滞后和配套设施不健全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改革不够完善,因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继续深化派驻体制改革,加快“三转”步伐,理顺工作关系,加强队伍建设,完善配套制度。

一、加快“三转”步伐

落实“三转”要求。第一,转职能是转方式和转作风的前提。转职能要求纪检机关尽职尽责行使好监督主责。纪检机关不是党内的法院、检察院、公安局,而是监督党内法规正常运转的党的机构。第二,转方式是转职能和转作风的载体。纪检监察机构既然不是法院或检察院,那么纪检机构人员也不能充当法官、检察官或警察的角色,要找准自己的职责定位,扮演好监督者的角色。第三,转作风是转职能和转方式的保障。纪检监察机关的专责是监督执纪问责,转变作风尤为重要,要带头纠正“四风”,形成“严、细、深、实”的工作作风,做到“情况明、数字准、责任清、作风正、工作实”。

聚焦监督执纪问责主业。问卷统计发现,71%的受调查者认为“派驻机构角色功能定位不明确、监督手段缺乏”是影响和制约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能的最主要因素(见表1)。解决这一问题,其关键还在于真正聚焦主业:第一,聚焦中心,提高能力。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工作报告的标题把“聚焦中心任务”放在首位,就是要求纪律检查机关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紧紧围绕监督执纪问责,全面提高履职能力。第二,细化职责,明确分工。各地可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出台《派驻纪检监察组织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办法》,将监督执纪问责三项职能,从督责、查责、问责三个层面,进一步细化成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执纪问责等多项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职责。第三,全面跟进,不留死角。纪检监察机构要将监督重点放在“三重一大”问题上,进行全程跟踪,尤其是涉及项目资金流向、招标投标、项目实施等存在廉政风险的地方,要加大监督力度。

切实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派驻机构必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切实履行好对党内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对党的总规矩党章的监督职责,这是派驻机构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一,坚持全面的原则。对所有纪律、规矩和制度执行情况都要审查,对所有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行为都要监督,对所有违反纪律、规矩、制度的问题都要依纪处理,用纪律和规矩管住大多数。第二,坚持从严的原则。用党章党规党纪衡量党员干部行为,一把尺子量到底,严格审查,对违反纪律、规矩和制度的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做到一视同仁,对违规违纪行为决不大而化小、不了了之,搞选择性审查和处理;做到严格审查,不以“惯例”为借口对违规违纪行为放任而不查不究。第三,坚持抓早抓小的原则。着力改变小问题不及时核查处理,等问题积累多了、问题大了再审查处理的做法。对于一些党员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违反纪律和规矩的行为,要敢于及时地“咬咬耳朵,扯扯袖子”,发现苗头马上管,触犯纪律及时处理,做到动辄则咎。

二、理顺工作关系

理顺上级派出机关、派驻机构和驻在部门三方关系。调查问卷中有一题是“您认为推进纪检监察机构履行好监督职责的关键是什么?”67%受调查的纪检监察人员认为“理顺派驻管理的体制机制是最关键的因素”(见表2)。理顺派驻纪检监察机构体制机制,是充分发挥其监督执纪问责职能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要正确处理上级派出机关与派驻机构的关系。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后,派驻机构的工作直接对上级纪委负责,干部由上级纪委管理。这就为派驻机构更好地履行职责提供了组织保证。上级纪委应当依照规定加强对派驻机构的关心与指导,并将之常态化、制度化。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派驻机构和驻在部门的关系。派驻机构要聚焦主业,切实实现“三转”,不能阳奉阴违,表面上讲了话、表了态,好像很重视监督执纪问责,但实际上没有切实执行。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些地方尤其是基层,由于人员较少,纪检人员到目前仍然没有实现“转职能”,纪检人员仍忙于驻在单位繁琐的日常工作,无法聚焦主业,因而派驻机构必须从大量日常工作中解脱出来,专注监督执纪问责,切实发挥好“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避免出现“派”的无力和“驻”的制约。驻在部门和派驻机构应通过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加强沟通与配合。

理顺督促党组履行主体责任与自身履行监督责任的关系。派驻机构只有准确把握自己的职责,摆正自己的位置,融入派驻单位,切实履行好监督职能,才能积极推动派驻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一要转变观念。派驻体制的实施,既带来了干部管理、工作关系的变化,也带来了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的变化。作为派驻机构人员,应牢固树立“加强监督是本职,疏于监督是失职,不善于监督是不称职”的观念,将监督的各项职能融入驻在单位的各项工作之中。二要把握重点。派驻纪检监察机构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监督。要想履行好监督职责,就必须全面了解、熟悉和掌握驻在部门的情况,并抓住权力运行中容易滋生腐败的关键环节,例如要强化对大额项目资金的分配和管理的监督力度。三要准确定位。派驻机构既不能包揽驻在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更不能当纪检监察工作的“甩手掌柜”,而应当做到既尊重驻在单位党政主要领导及其班子,又能独立地履行监督职责。

三、加强队伍建设

选优配强纪检干部。纪检监察干部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中坚力量,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是聚焦中心任务、落实“三转”要求的重要保障。为加大对全系统纪检监察干部的培养力度,应建立干部选拔任用长效机制。第一,坚持“逢进必考”的准入制度。全面推行社会招考和公开选聘的新进干部准入制度。由于工作需要,纪检干部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因而也可从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挑选业务骨干,经过遴选考试合格后纳入到纪检队伍中来。第二,坚持“有为有位”的选任标准。鼓励干部到一线办案部门开阔视野、磨炼意志、丰富经验、熟悉程序、提高能力。第三,建立“人岗匹配”的人才库。为提高监督水平,提升监督效能,根据监督检查工作的性质,将熟悉法律、政策、财务、人事管理、项目管理知识或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才资源整合,成立监督检查工作人才库,便于选拔推荐人才。

完善管理评价激励机制。一是落实干部帮带制度。选择政治素质高、工作经验丰富、事业心和责任感强的老同志,对年轻干部实行“一对一”结对培养和帮带。帮带人及时把握年轻干部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积极帮助其掌握工作方法,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二是落实岗位交流制度。问卷显示,受调查的90%的纪检从业人员认为“增加纪检监察干部交流学习的机会”是提高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见表3)。根据实际情况,对经历比较单一的优秀年轻干部,有步骤、有重点地实行岗位轮换,使其在信访接待、案件查办、案件审理、综合管理等多岗位接受锻炼,丰富阅历,拓宽视野,积累经验,扎实掌握重点业务,提高执纪监督能力。三是落实综合考核制度。建立年度考核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上下级双向互评为主要内容的干部考核机制。在实行年度业务量化考核和民主测评的同时,不断加强日常管理,为纪检监察干部建立个人档案,将个人信息、年度考核结果以及日常工作等表现情况逐一记录在案,形成一套日常表现有记实、考核评价有标准、升迁流转有依据的科学考评体系,有效调动纪检监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建立内部监督体制。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纪检监察处于执纪执法的重要部门,享有监督惩处别人的权力,平时更应严以律己,自觉加强对自我的监督、约束。一要严明纪律。纪检监察人员既要严格遵守党章及其他党内法规,还要严守纪检监察机关内部管理的纪律规定,必须认真执行,做到令行禁止。二要严加教育。经常对纪检干部进行党性教育、纪律教育、作风教育,引导干部爱党忧党、遵章守纪、尽职尽责。三要严格管理。有条件的可设置专门的纪检干部监督部门,既管干部的职责履行和权力行使,还要注重分析掌握干部的思想动态、行为动向,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批评、纠正,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四要严肃查处。发挥纪检监察内部监督机构的作用,对违反纪律的干部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查处,形成违规必究、违纪必查、违法必惩的鲜明导向,切实解决“灯下黑”问题。

四、完善配套制度

完善诫勉谈话和函询制度。针对发现的问题,要尽快采取工作谈话、诫勉谈话和函询等方式,抓早抓小,防止小失误酿成大错。一方面,要建立诫勉谈话制度,主要针对工作不称职、不作为、乱作为、失职、渎职的党员干部。谈话时,应当向谈话对象说明谈话原因,认真听取其对有关问题的解释和说明,指出需要注意的问题,并要求其提出改正措施。纪律检查机关应当采取适当方式,对诫勉谈话对象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改正情况进行了解。对于没有改正或者改正不明显的,应当予以批评教育并督促改正,或者做出组织处理。另一方面,要完善函询制度,主要针对群众反映的党员领导干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廉政勤政、选人用人等方面的问题,采用书面形式对被反映的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函询。党员领导干部在收到函询的15个工作日内,应当实事求是地做出书面回复。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如期回复的,应当在规定期限内说明理由。对函询问题未讲清楚的,可再次对其进行函询或者采取其他方式进行了解。对无故不回复的,应当责令其尽快回复,同时对30%的函询问题进行核查。

建立派驻纪检监察专员制度。对于采取“归口派驻”的单位,为了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称,导致监督缺位的问题,可以设定派驻纪检监察专员,实行统一管理,全部关系完全隶属派驻机构,由派驻机构主要负责人直管。监察专员主要职责如下:指导联系单位制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方案和考评办法,并通过列席联系单位党委(组)会、办公会等督促工作推进;与联系单位纪检监察部门摸排廉政风险点,指导制定防范措施,形成具有特色的防范机制;深入基层一线单位,对联系单位党委及班子成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对平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对有问题苗头的人员进行谈话诫勉等。

建立案例指导制度。案例指导制度是我国推进司法改革的重要举措,这一制度也可以运用到纪检监察体系中,用于指导实际工作。由于党内法规对党纪党法的规定都具有原则性,而实践操作性明显不足,具体的细则不明确,这就导致各级纪检监察机构在实际工作中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因而有必要建立纪检监察系统内的案例指导制度。案例的筛选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普遍性。案例应选择带有共性特征的案件,例如侵吞收受贿赂等。二是指导性。指导性案例都是针对典型案例做出的,因此应具有较强的对同类案件的指导性。三是操作性。对案例要进行收集、分类,对违纪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进行整理、总结,形成指导性案例,使类似的案件在惩处的种类、幅度以及程序等方面与指导性案例一致或基本一致,体现同案同罚。

建立“三重一大”备案制度。实现对“三重一大”的有效监督,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完善备案制度是实现监督的前提。互联网时代,可以运用现代技术,采取网上备案的方法,探索运用“制度+科技”的模式,依托各系统内现有的数字化、信息化政务平台,在广泛开展调研的基础上,研发建立各系统“三重一大”集体决策事项备案信息软件监管系统,进一步推动全系统“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的落实。这一系统应包含“备案信息管理”、“备案信息查询”、“备案信息审核管理”、“备案信息统计分析”等多种监管功能模块,将通过标准化的信息手段、程序化的操作方式,对“三重一大”制度从决策、执行、监督、考评等,实现全程网络监控。监管系统的启用,实现了由以往的纸质传递上报逐步向信息技术手段转化,加快了网上实时跟踪监管的进度,体现了制度落实有抓手、决策过程有要素、监督评判有标准的要求。

总之,派驻机构的体制机制改革任重而道远,但只要能够进一步廓清基本理论,及时将体制机制改革的成果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并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同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实践和总结,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就能更好地发挥监督执纪问责的职能,为完善纪检监察体制、进而完善党和国家的反腐倡廉监督制约体系奠定扎实的基础。

(作者系中共湖北省委党校中共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张功杭

作者:郭群英

第2篇:廊坊纪检监察派驻改革观察

2014年12月,河北省廊坊市纪委监察局召开“改革推进会”,全面推行县级纪检监察派驻新模式,纪检组长不再担任驻在部门党组成员。剥离纪检派驻机构与驻在部门之间利益关系,监督地位更加超然,没有后顾之忧,监督更加专注有力,凸显了纪检派驻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这项举措让人耳目一新,被认为是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一大进步,也为当前的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一个具有参照意义的样本。

改革的三大亮点

廊坊的改革探索既是形势所需,也是问题倒逼。

长期以来,纪检监察机构实行双重领导体制。纪检监察机关派驻纪检组组长担任驻在部门党委(组)成员。作为驻在单位副职,纪检组长难以对“一把手”进行有效监督。再加上“决策权与监督权混淆”,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未能在反腐中发挥应有作用。

传统派驻模式下,派驻机构人员的工资福利、生活津贴、住房、医疗等事宜均由驻在部门负责。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认为,利益决定立场。如果工资、福利由驻在部门发放,驻在部门可以名正言顺地通过利益来拉拢腐蚀派驻人员。比如,通过增加出国机会、公费考察、发放补贴等手段,变相地拉拢派驻人员,使派驻机构人员与驻在部门形成“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种同体监督导致派驻人员失去独立性,监督职能弱化、虚化,不但不能履行监督职责,甚至充当“消防队员”,为驻在部门腐败问题“灭火消灾”。

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规划(2013-2017)》强调“要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完善纪委派驻机构统一管理”。面对问题倒逼,廊坊市纪委主动改革,开创了一种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新模式,具有三大亮点。

其一,从同体监督到独立监督。该模式首先在组织领导上完全垂直管理,派出人员由县纪委直接领导,纪检组长不再担任驻在部门党组成员,不参与部门业务分工。这对原来“寄人篱下”的派驻模式是颠覆性的改变,增强了派驻机构的独立性,确立了派驻机构的监督主体地位,实现了工作责任主体与监督主体的有效分离,完成了从同体监督到独立监督的转变。

这次改革正是从体制入手完善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增强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从根本上消除“不敢监督、不能监督、不想监督”的土壤。正如香河县纪委驻食药监局纪检组长白艳华所说,现在纪检组的地位比较超然,监督起来自然有底气,也有力度。

其二,从利益关联到完全剥离。此次改革在后勤保障上实行统一管理,派驻人员的工资福利、考核奖惩、后勤保障等各方面均由县(市、区)纪委负责,与内设机构人员一视同仁。这一模式打破了原来的一对一派驻所形成的利益共谋机制。因为不管是从个人利益还是从单位整体利益的角度,过去的派驻纪检组和驻在单位利益关联度很高,而现在的情况则与以前完全不同了。这样有助于切断派驻人员与驻在部门千丝万缕的工作关系、感情关系、利益关系,使他们能够站在利益超脱、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进行监督。

其三,从不能发力到完全发力。廊坊市纪委对派驻人员进行了充分授权,可列席驻在部门各种会议、随时调阅驻在部门的各种文件资料、全方位开展各项监督检查。

这一改革实现了对驻在部门“一把手”的监督。过去“一把手”和纪检组长的上下级关系决定了对“一把手”监督的困境,“居高临下”的体制安排,使派驻机构从不敢监督转变为敢于监督,从不能发力到完全发力。用香河县交通局局长苏宽的话说:“纪检组是真监督,真检查,真不讲情面呀!”

本次改革形成的新模式,设计更为科学、运转更为有效,派驻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更强。这次增量改革实践,最终成为推动基层清廉政治风气的发动引擎。

如何完善

廊坊改革的成效和优势是明显的。但是,任何一项改革设计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在运行中必然会面临一些的新问题和新矛盾。比如:这项改革是否存在政策法规的结构性冲突,是否考虑政治大生态与机制小生态的关系,内部机构人员如何整合优化,专业化团队如何塑造,如何自我监督,是否需要配套措施等。

首先,建立开放互动监督机制,从“被动出击”到“主动出击”。

统计显示,2012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调查的案件中,线索来源于群众举报的占41.8%。许多案件都是由群众举报、网络发酵、舆论冲击的情况下,才被动回应。比如,网络上报道的“季建业岳父举报杨卫泽因其为女婿落马主要推手”,以及大量的情妇举报案,这种“利益关联人”式举报,昭示了纪检监察机构在监督中的被动和消极,没有主动出击防患于未然。

要完成从“被动出击”到“主动出击”的转变,必须抛弃“守株待兔”式的侥幸,学习扁鹊兄长“治未病”之理念,变被动为主动。要“沉下去”、“走出去”,善于通过调研走访,发现腐败问题的蛛丝马迹;要开辟信息通道,完善信息反馈。借助新兴网络媒体,进行反腐信息交流与互动,掌握民情、民意、民怨、民盼,有反馈、有答复;要惩防结合,以防为主。从事后查处为主转向事前监督为主,将监督的关口前移,提升反腐预警功能;最后,完善协作机制。纪委监察机关应与司法机关、执法机关、审计机关、组织人事部门相互配合协作,增强反腐合力,使腐败行为无可遁迹、即刻显形。

其次,加强专业化团队建设,打造“火眼金睛”。

作为监督执纪的专门队伍,不仅需要高度的工作热情,还需要符合职业特点的专业化本领。2009年《河北日报》刊载:“近年来全省95%以上的县级派驻机构基本没有查办过案件,基层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很难得到及时调查处理。”原因何在,除了体制原因外,监督者的能力不足、本领不强,缺乏一双洞察问题的“火眼金睛”,也是关键因素。

打铁还需自身硬。长期以来,由于纪委监察系统职能庞杂,并以行政事务为主,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严重滞后,打虎本领不强。这就需要培养或选拔一批掌握政策、法律、经济、审计、心理等领域的专业人士补充纪检监察队伍,补强纪检监察工作的薄弱环节,提高见微知著的能力,善于从细微线索中发现问题,对所驻单位一些重大事项、干部任免、资金使用、项目建设等进行腐败风险控制。

再次,完善对纪检人员的监督机制,解决“灯下黑”难题。

纪检监察干部并非生活在真空之中,也不具备天生的“免疫力”。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纪检监察干部被拉拢、腐蚀的危险越来越大,面临的考验越来越多。

同时,县级纪检监察派驻模式还面临着“熟人社会”、“人情社会”的考验。县级机构是行政层级中的一个基层单元,派驻人员与驻在单位人员难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学、亲戚、战友、朋友,等等,这些因素对派驻人员的监督工作构成干扰,难免不出现关系案,金钱案、人情案。这次改革虽然从组织遴选和干部任期对派驻人员进行了界定,但对于如何防范“私情私心”对监督的干扰,制度设计明显不足,成为这次改革的“阿喀琉斯之踵”。

面对利益多元化冲击,面对人性之弱点,除了加强自身政治修养外,更要强化制度的监督和制约。“监督”不仅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责任。只有权责对等,才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实现公权公用。

(作者单位:河北行政学院)

作者:魏海青

第3篇:中国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改革的方向

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的背景下,面对日益严峻的腐败挑战,近年,中国的纪检体制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舆论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反腐败的领导机构,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的角色、作用以及与其他反贪机构的关系成为研究的重点。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当前,随着中国反腐败战略从权力反腐转向制度反腐,纪委的角色、职能也在变化,而纪检监察派驻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地方如深圳、成都、呼和浩特等地在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改革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本文以河南省三门峡的“大纪检组制”改革为个案,通过对三门峡大纪检组改革的突破、成效及问题的分析,探讨中共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的职能定位,并思考未来的改革方向。

一、三门峡市“大纪检组制”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三门峡“大纪检组制”改革的启动可以归结为中央、河南省纪委的要求和对现有“一对一”双重领导派驻体制局限性的突破『生认识,三门峡市委的重视和支持也是“大纪检组制”改革一个重要动力。三门峡的大纪检组制改革可以归结为增量改革。改革本着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的原则,最终确定在市一级进行。大纪检组制改革没有触动原有各局委纪检组长、纪检监察室主任的级别和利益。在大纪检组改革中,人员安置是改革能否稳妥推进的重要环节。三门峡市委的基本政策是原属各单位纪检部门的纪检干部、工作人员愿意到纪检组的可以平级调动,纪检组组长,从各市直机关领导职务副处级以上符合条件的干部中选拔。纪检监察组工作人员,一部分为原市直单位纪检组、监察室符合条件愿意到纪检组工作的人员,一部分是按照“第一学历本科以上,年龄35岁以下在编公务员”的基本条件由纪委监察局统一组织考核、公开选调的。

2008年9月,三门峡市完成了市直单位纪检监察派驻的机构改革。按照性质相近、便于监督的原则,在市委工作部门及直属事业单位、市人民团体、市人大、政协机关、市政府设党组工作部门及直属事业单位等63个部门(单位)派驻10个纪检监察组,名称为“市纪委监察局派驻第x纪检监督组”,俗称“大纪检组”。与此同时,撤销市直28个纪检组、26个监察室,相应取消原相关局委纪检监察编制及领导职数,核减人员编制59名(其中行政编制48名,事业编制11名)。核定派驻纪检组编制为50名,每个大纪检组编制5名,组长、副组长、组办主任各1名,纪检监察员2名。派驻的“大纪检组”成为市纪委监察局下属的组成机构,人员编制、行政关系、党团组织关系以及工资福利、后勤保障都由市纪委监察局统一管理。大纪检组的规格也由原来的副县级提升为正县级,与所驻单位一把手平级。之后,分批对大纪检组组长、副组长、组办主任及工作人员进行了招聘选拔。

大纪检组成立以后,派驻机构如何发挥作用、如何开展工作是面临的新问题。为此,三门峡市纪委边实践、边完善,于2009年4月制定了《派驻纪检监察组工作暂行办法》,对派驻纪检监察组的工作原则和要求、工作职责和任务、工作方式和方法、工作纪律和保障等,都进行了具体规定。同时建立了三大配套制度。一个是派驻纪检监察组专项监督检查制度。该制度对大纪检组专项监督检查的内容、具体环节、方式方法等进行了规范。一个是派驻纪检监察组办案工作制度。办案工作制度对案件线索受理、初核、调查、移送审理、防范教育等各个环节都作了详细规定,并结合实际制定了《派驻纪检监察组办案工作流程图》,对纪检监察组依法办案进行了规范。一个是派驻纪检监察组巡查制度。巡查制度规定派驻纪检监察组对所驻在部门、单位每半年集中巡查一次,巡查的内容主要包括驻在单位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情况,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反腐败牵头任务完成情况,党员干部执行廉洁自律规定及廉政勤政情况等,采取的方式主要包括汇报会、座谈会、民主测评、专题走访、个别谈话、查阅资料等方式。

二、三门峡市“大纪检组制”改革的突破与绩效

(一)体制突破,从“不对称”监督到制衡监督

三门峡大纪检组制改革的一个明显的突破之处在于改变了原来的“寄人篱下”的派驻模式,增强了派驻机构的独立性。首先,大纪检组制确立了派驻机构的监督主体地位,实现了工作责任主体与监督主体分离,从而增强了派驻机构监督指导所驻部门、单位抓好反腐倡廉建设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其次,这一模式打破了原来的一对一派驻所形成的利益共谋机制。因为不管是从个人利益还是从单位整体利益的角度,过去的纪检组长和驻在单位利益相关度很高,而现在的情况则与以前完全不同了。这一改革的另一好处是加大了对局委“一把手”监督的可能性。过去“一把手”和纪检组长的上下级关系决定了一把手监督的困境,大纪检组长正县级配置以及“居高临下”的体制安排,使派驻机构从不敢监督转变为敢于监督。从根本上看,大纪检组制实现了结构性突破,打破了原来的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对驻在单位“不对称”监督的权力格局,变“不对称”监督为制衡监督。

(二)职能转换,从被动执行到主动监督

大纪检组制改革,使派驻纪检组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监督职能得到了强化。过去一对一派驻,纪检组长主要是配合党委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承担的更多的是党风廉政建设政策执行相关的行政事务。大纪检组制使纪检组长超脱于具体的事务性工作,监督成为大纪检组主要的职能,由政策执行的行政事务职能转向监督和惩处职能。当前大纪检组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对所驻单位党政主要领导、权力运行重点环节与部位的监督上。它们工作的方式主要是参加驻在单位研究重大事项、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建设、决定大额资金使用、对违反党纪政纪人员进行处理等会议,以及每年两次的集中巡查、专项监督检查以履行监督的职能。另外,大纪检组通过开展每年两次的集中巡查、专项监督检查、设立意见箱、接访等措施的实施,畅通信访渠道,加大了监督力度,强化了监督的效果。

(三)方式转变,以惩处促监督

大纪检组改革,使纪检监察工作的方式方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和一对一派驻相比,在监督方式上,大纪检组的惩处功能开始得到有效发挥,实现了以惩处促监督。之所以发生如此变化,究其原因,一个是大纪检组制改变了纪检组的办案环境,办案工作直接受市纪委监察局领导,独立开展工作。为了使派驻纪检监察组能够相对独立地开展查办案件工作,三门峡市纪委出台的办案制度规定,大纪检组办案不再经过市直部门党组的批准和同意。一个是“大纪检组”为了充分发挥监督职能,通过采取在驻在单位设立意见箱、公布纪检组长手机和电子邮箱、接访等措施,畅通信访渠道,对信访举报和案件线索拥有独立的初核权,对办案工作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另外,三门峡市纪委根据工作需要探索建立了“捆绑联动”办案机制,将市纪委监察局机关三个检查室、案件监督管理室和所联系的县(市)区纪委以及派驻纪检监察组的案件查办工作捆绑在一起,建立三

个“办案协作区”,实行室与县、组办案目标捆绑制度。市纪委监察局可以统筹安排、合理使用派驻纪检监察组的办案力量。

三、三门峡“大纪检组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大纪检组制作为纪检派驻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创新,其成效和优势是明显的,但是,在改革与运行中也面临和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困境,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结构性难题

大纪检组制改革过程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与原有体制如何对接的问题。一个是改革后的相关的驻在部门和单位如何适应新体制问题。大纪检组改革撤销了原派驻纪检组驻在单位的编制和领导职数,但纪检工作并没有带走。在与相关单位座谈当中,他们也谈到了这一问题,虽然编制抽走了,但没有减少工作,这些单位又分别明确了一名领导分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对此,三门峡市纪委为了转变驻在单位的观念,真正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中单位“一把手”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这一规定,从2009年起将每年的纪委全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以党风为主要内容,由市委书记和各单位“一把手”如党委书记参加,强化“一把手”的责任主体地位;第二阶段是由纪委书记和大纪检组以及各单位分管党风廉政建设的干部参加,以反腐败为主要内容。这一措施的实施,在监督和政策执行、责任主体和监督主体分开方面进行了探索。一个是纪委内部机构的整合和优化问题。大纪检组制改革使纪委一下子成了一个庞大的单位,从人员上来看,虽然整体上编制没有增加,甚至还有所减少,但纪委的工作人员大大增加了。在领导分管方面,纪委内部的领导分工是按业务以“条条”的方式进行分管的,成立大纪检组以后,大纪检组是按片进行管理的,如何分管、由谁来分管也成了一个难题。另外,大纪检组和市纪委监察局机关各室之间关系也有待于理顺。市纪委监察局机关各室分别分管某一项工作如廉洁自律、效能监察等,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权威性。大纪检组和机关各室的关系如不能理顺,就很难树立真正的权威。在调研期间,三门峡市纪委正在出台文件着手解决这一难题。这些问题说明,大纪检组制改革不仅涉及纪检组和派驻单位问题,而且也涉及纪委内部机构的整合和优化问题。再一个就是大纪检组制改革与党章的结构性冲突问题。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要求,有党委的单位,都应设纪检机构或纪律检查委员,因此,在三门峡的大纪检组制改革中,一些系统大、党员多、职能强、监督任务重的部门,如交通、城建等,因为本身已经成立党委,只能仍然保留纪委书记,还有,如国税局、工商局等垂直管理的部门也无法纳入大纪检组改革之列。但是,这可能会带给人以“改革并不彻底”的疑虑。

(二)职能定位的困惑

过去一对一纪检派驻体制中派驻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协助局委党组搞好党风工作以及廉政建设教育与制度落实方面工作,以行政事务为主。廉政建设的惩处和监督职能主要还是在上级纪委部门。实行大纪检组制以后,大纪检组和原来的一对一派驻纪检机构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其职能和定位也需要随之发生变化。但从目前三门峡大纪检组的制度规定来看,其职能是全方位的。从内容上来看,党风和廉政建设都在大纪检组的职责范围之内,从监督手段上来看,教育、制度、惩处都是大纪检组工作的方式方法。这种全方位的职能定位一方面造成纪委监察局科室与大纪检组的职能交叉,另一方面使大纪检组也面临“派驻机构出来了,如何融入”的问题。虽然大纪检组参加了很多驻在部门、单位的会议,但其监督的力度和成效还有待进一步验证。目前,三门峡市纪委就统管后纪检监察组在保持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同时,如何做到对驻在单位进行切实监督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建立了巡查制度、参加民主生活会等,纪检组长的发言也肯定了三门峡在探索中的这些好做法。但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大纪检组的职能定位还需要进一步厘清。从大纪检组实际运行的情况来看,和一对一派驻纪检组相比,大纪检组查办案的功能得到了很大强化,但其日常监督功能的有效发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三)专业化和权威性困境

从当前大纪检组的运行情况来看,“出来后”的纪检组面临着如何进行日常监督的问题,这实际上意味着向它们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化的要求,因为这种监督已经不是对某一项具体事务的监管。大纪检组要对驻在单位重大事项、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建设、大额资金使用等进行有效监督,就必须有非常专业化的知识和能力,它要求纪检组干部对驻在部门廉政建设中教育和预防等相关的制度和职能的发挥有专业性的见地。同时,能够根据不同部门、单位的工作特点,对驻在部门相关教育和腐败风险防范等预防腐败机制进行完善。而从目前三门峡市大纪检组的情况来看,大纪检组的组长、副组长来自原纪委系统的纪检干部和其他单位副处级领导,这些干部有很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能力,他们在与驻在单位协调并对驻在单位监督的过程中,凭借个人的政治经验和工作能力,大大缓解了大纪检组和驻在单位的协调配合问题。但从专业化的角度来看,当前,中国纪委系统由于职能庞杂,并以行政事务为主,专业化建设严重滞后。以三门峡大纪检组为例,纪检组的领导具有的是从事行政事务性工作的经验,他们的背景更多的行政背景,而不是专业背景,廉政建设专业化知识和能力不足,而要指导和教育驻在部门腐败风险控制并进一步完善反腐败具体制度则需要有专业背景的专门人才。显而易见,从当前整个纪委的角色和职能履行来看,专业性缺失是十分明显的。另外,在纪检组和驻在部门监督和被监督关系中,权力安排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也有待加强,比如大纪检组监督的边界是什么,什么方式是合适的,如何确保大纪检组不越位,同时又如何界定驻在单位需要监督的内容和边界,以确保大纪检组对“一把手”进行实质而又有效的监督等,这些对大纪检组制度改革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四、中国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改革的方向

三门峡大纪检组制改革的突破、运作绩效、问题和困境,为我们思考中国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改革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示。显而易见,大纪检组制改革并不仅仅是纪检组上收的问题,它涉及纪委内部机构的整合问题、纪委反腐败的专业化问题以及大纪检组的职能和定位问题。在各地纪检监察派驻体制改革探索的过程中,各种疑惑和忧虑也反映在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改革的进进退退当中。笔者认为,三门峡市“大纪检组”制改革为我们思考中国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它是中国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就反腐败与廉政建设而言,真正的“上策”,涉及党内监督和党的执政能力问题,应该从党的建设的高度来思考中国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改革的方向。

(一)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改革的价值取向:加强政党领导力

中国共产党是以领导的力量掌握国家政权的,作为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国家实现现代转型,首要的条件是必须有强大的领导力。所谓领导力就是获得追随者的能力。体现领导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政党自身的组织化程

度,其根本是党自身拥有一套先进的制度体系并得到有效运行,保障党的领导拥有强大的制度基础和有效的制度能力。。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是一个重要的党内监督机构,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改革的根本目的和指针还是要以制度治党,以制度固党。因此,判断检验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改革得失的根本应该是看它是否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力。

在中国,纪检机关属于专门的、政府之外的监督机构,受执政党委托,对党员干部、政府进行纪律检查和监督。但纪委在和行政监察机关合署办公之后,更像是政府内部监督机构,而行政监察机关目前还属于政府组成部门,在执政方式上,政党行政化色彩十分明显,过去的一对一派驻,更是政党行政化的具体表现。政党领导功能的实现应在党的制度与组织的空间中实现。纪委作为党的制度体系的一部分,在执政方式上,应该回归政党本位,超越政党行政化。大纪检组制改革,使监督主体在权力上相对独立,在利益上相对分离,同时,大纪检组对原驻在单位的超脱使政党的党内监督回归党的制度和组织空间,超越了政党行政化,符合纪检派驻机构改革的价值取向。

(二)派驻机构改革的关键: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和完善

纪检监察监督在我国现行权力监督体系中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纪检机关它既是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又是行政监督中最重要的行政监察机关,监督职能应是纪委的核心。但据笔者的调查,纪检委的职能十分庞杂,与之相应的是庞杂的机构设置。除此之外,检察院、审计局也承担着行政监督的职能。就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改革来说,其关键是以监督职能为核心,对相关的监督机构进行整合和优化。一方面,从党内权力结构科学配置的角度来看,要提升纪委的监督地位,强化对同级党委的监督权,探索对同级党委监督制约的新机制。另一方面,从微观上来看,要对当前的多头监督机构进行整合。在对派驻大纪检组的调查中发现,当前纪委虽然是反腐倡廉的领导机构,但包括纪委以及派驻大纪检组在内,它们监督的手段很有限,纪委在办案的过程中,往往要从外部门抽调人员。另外,纪委和政府审计部门、检察院反贪局也缺乏相互的协作机制。因此,应该着手从理顺政府内部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机关的隶属关系人手,将其作为强化监督职能的重要手段。将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落实与任期内定期审计、离任审计等结合起来,将其作为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的重要手段。派驻大纪检组也可以通过对驻在单位和部门的定期审计、离任审计有效地开展反腐倡廉工作。

(三)派驻机构改革的着力点:反腐败的专业化建设

在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改革中要着力加强专业化建设,发挥派驻机构腐败预防的专业化职能,对驻在单位和部门腐败多发高发的领域和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度建设,从而使行业腐败预防体系的建设落到实处。

纪律检查委员会在中国的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中发挥着领导核心和统筹协调的作用,中国的反腐败职能主要由纪委承担。但由于纪委主要是党内监督机构,因此,它虽然承担了反腐败的领导角色,但一个突出问题是反腐败的专业化严重不足。一个是在纪委的人员配置中,缺乏专业人员如来自法律、审计、经济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另外,行业腐败预防体系建设没有落到实处。尽管不同的行业和基层单位近年都制定了大量廉政建设方面的制度性文件,但是这些制度中有相当一部分仅仅是在复述中央或省里的文件的主要内容,而没有针对本部门、本单位的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特别是程序方面的规章制度。而大纪检组在兼顾反腐倡廉统一规定和行业特点方面无疑具有先天的优势。因此,应该以大纪检组改革为契机,在纪检派驻机构改革中加强专业化建设,可以把大纪检组的职能定位为以腐败预防的专业化职能为主,在人员配备上,要有行业的专业背景和反腐败的专业基础,从而使他们能更好地分析制度薄弱环节和漏洞,针对驻在单位和部门腐败多发高发的领域和环节加强制度建设,在行业腐败预防体系的建设方面弥补当前制度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作者:樊红敏

第4篇: *****派驻纪检监察员工作职责

1、贯彻区委《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精神,督促联系单位领导班子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抓好责任分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

2、对联系单位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开展日常工作监督;

3、参与、审核联系单位在人事招聘、干部选拔、配录(聘)用干部方面工作,对违反干部人事纪律的行为进行调查核实,及时报告集团监察室,按照有关规定实施责任追究;

4、依据区纪委及集团相关规定,切实加强对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管,包括项目建设前决策程序、招投标管理、建设实施过程监督,加强项目廉政建设,对项目中发生的质量安全问题及商业贿赂等违法违纪行为,协助有关方面追究有关单位和有关人员责任;

5、对联系单位制定和执行预算、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实施政府采购等情况进行监督,防止资金使用上违规违纪。

6、对联系单位大宗固定资产管理以及经营性资产运行等实施监督,促进资产保值增值,及时制止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依照有关法纪规定,及时请示报告、调查处理;

7、在区纪委、集团监察室领导下,配合开展信访办理和案件查办工作,建立来信来访登记制度,对收到的检举、控告、申诉等信访件,及时报集团监察室扎口登记报区纪委信访室,参与、配合、协助区纪委纪检监察室、案件审理室,做好立案、调查取证、审理等工作;

8、监督联系单位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招待费的财政拨款、支出情况和向社会公开情况,以及相关职务消费制度执行情况,保障职务消费总额得到有效控制;

9、加强联系单位纪律作风建设,督促联系单位对群众意见较集中、反映较强烈问题整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10、其他需要监督检查的事项。

*******有限公司

2016年2月

第5篇:纪检组(县纪委、县监察局派驻)工作职责

1.负责纪律检查工作的执行情况,贯彻落实县委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决定,加强党员干部的党风党纪和法规教育。

2.负责受理检举、控告、申诉、信访案件。

3.监督检查领导干部执行政策、民主集中制和廉洁自律,配合党组抓好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和报告有关问题。

4.对选拔任用干部工作实行检查监督。

5.负责一般违纪案件的掌握立案、调查工作。

6.协助县纪委抓好要案查处工作。

7.承办县委和县纪委授权和交办的其他任务。

第6篇:中国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改革方向

基于三门峡市“大纪检组制”改革调查

作者:樊红敏 来源:《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6月 本站发布时间:2011-12-2 9:01:21

内容提要: 本文以河南省三门峡的“大纪检组制”改革为个案,通过对三门峡大纪检组改革的过程、实际运作、制度绩效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反腐败战略转型的背景下,我国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改革的方向。本文认为,首先,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改革的价值取向是加强政党领导力,变一对一派驻为“大纪检组”制模式有利于党在执政方式上回归政党本位,超越政党行政化;其次,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改革的关键是以监督职能为核心的机构整合与优化;第三,纪检派驻机构改革的着力点是反腐败的专业化建设;要着力发挥纪检派驻机构腐败预防的专业化职能,对驻在单位和部门腐败多发高发的领域和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度建设,从而使行业腐败预防体系的建设落到实处。

关键词:“大纪检组”制 纪检派驻机构改革 党内监督 廉政建设

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的背景下,面对日益严峻的腐败挑战,近年来,中国的纪检体制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舆论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反腐败的领导机构,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的角色、作用以及与其他反贪机构的关系成为研究的重点。Ting Gong从制度主义的视角,分析了纪律检查机关在改革时期的能力建设,同时指出了目前纪律检查委员会制度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双重领导体制和基于法令的道德约束等。[1]Stephen K Ma 探讨了1949年之后中国共产党纪委和政府监察部门的变迁,他关注的重点是反腐败机构内部的腐败问题,他认为反腐败机构中发生的腐败行为,源于其“双重忠诚”的困境,即要忠于党的领导又要忠于机构自身的工作职能。[2]过勇运用制度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剖析了纪律检查机关在改革时期的制度变迁,以及过去三十年纪委职能的变化。[3]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反腐败的角度进行的,对于思考中国的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完善具有启发意义。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在中国共产党政党转型的背景下,随着中国反腐败战略从权力反腐转向制度反腐,纪委的角色、职能也在发生变化,而纪检监察派驻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地方如深圳、成都、呼和浩特等地在纪检派驻机构改革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本文以河南省三门峡的“大纪检组制”改革为个案,通过对三门峡大纪检组改革的突破、成效及问题的分析,探讨中共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的职能定位,并思考未来的改革方向。

一、三门峡市“大纪检组”制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三门峡“大纪检组制”改革的启动可以归结为中央、河南省纪委的要求和对现有“一对一”双重领导派驻体制局限性的认识,三门峡市委的重视和支持也是“大纪检组制”改革一个重要动力。三门峡的大纪检组制改革可以归结为是增量改革。改革本着即要积极又要稳妥的原则,最终确定在市一级进行。大纪检组制改革没有触动原有各局委纪检组长、纪检监察室主任的级别和利益。“在大纪检组改革中,人员安置是改革能否稳妥推进的关键”[4]。三门峡市委的基本政策是原属各单位纪检部门的纪检干部、工作人员愿意到纪检组的可以平级调动,纪检组组长,从各市直机关领导职务副处级以上符合条件的干部中选拔。纪检监察组工作人员,一部分为原市直单位纪检组、监察室符合条件愿意到纪检组工作的人员,一部分是按照“第一学历本科以上,年龄35岁以下在编公务员”的基本条件由纪委监察局统一组织考核、公开选调的。

1 2008年9月三门峡市完成了市直单位纪检监察派驻的机构改革。按照性质相近,便于监督的原则,在市委工作部门及直属事业单位、市人民团体、市人大、政协机关、市政府设党组工作部门及直属事业单位等63个部门(单位))派驻10个纪检监察组,名称为“市纪委监察局派驻第*纪检监督组”,俗称“大纪检组”。与此同时,撤销市直28个纪检组,26个监察室,相应取消原相关局委纪检监察编制及领导职数,核减人员编制59名(其中行政编制48名,事业编制11名)。核定派驻纪检组编制为50名,每个大纪检组编制5名,组长、副组长、组办主任各1名,纪检监察员2名。[5]派驻的“大纪检组”成为市纪委监察局下属的组成机构,人员编制、行政关系、党团组织关系以及工资福利、后勤保障都由市纪委监察局统一管理。大纪检组的规格也由原来的副县级提升为正县级,与所驻单位一把手平级。之后,分批对大纪检组组长、副组长、组办主任及工作人员进行了招聘选拔。

大纪检组成立以后,派驻机构如何发挥作用、如何开展工作是面临的新问题。为此,三门峡市纪委边实践、边完善,于2009年4月制定了《派驻纪检监察组工作暂行办法》,对派驻纪检监察组的工作原则和要求、工作职责和任务、工作方式和方法、工作纪律和保障等,都进行了具体规定。同时建立了三大配套制度。一个是派驻纪检监察组专项监督检查制度。该制度对大纪检组专项监督检查的内容、具体环节、方式方法等进行了规范。[6]一个是派驻纪检监察组办案工作制度。办案工作制度从案件线索受理、初核、案件调查、移送审理、防范教育等各个环节都作了详细规定,并结合实际制定了《派驻纪检监察组办案工作流程图》,对纪检监察组依法办案进行了规范。一个是派驻纪检监察组巡查制度。巡查制度规定派驻纪检监察组对所驻在部门、单位每半年集中巡查一次,巡查的内容主要包括驻在单位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情况,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反腐败牵头任务完成情况,党员干部执行廉洁自律规定及廉政勤政情况等,采取的方式主要包括召开汇报会、座谈会、民主测评、专题走访、个别谈话、查阅资料等方式。[7]

二、三门峡市“大纪检组”制改革的突破与绩效

(一)体制突破,从“不对称”监督到制衡监督

三门峡大纪检组制改革的一个明显的突破之处在于改变了原来的“寄人篱下”的派驻模式,增强了派驻机构的独立性。一方面,大纪检组制确立了派驻机构的监督主体地位,实现了工作责任主体与监督主体分离,从而增强了派驻机构监督指导所驻部门、单位抓好反腐倡廉建设的权威性、有效性。而以往的纪检组,名义上是派驻,实际上也是派驻单位的班子成员。另一方面,这一模式打破了原来的一对一派驻所形成的利益共谋机制。不管是从个人利益还是从单位整体利益的角度,过去的纪检组长和单位利益相关度很高。“有的单位出了问题,纪检组长来回跑,想办法摆平。甚至有的时候摆不平还要挨一把手的训斥。”[8]再一个是加大了对局委一把手监督的可能性。过去一把手和纪检组长的上下级关系决定了一把手监督的困境。“所有工作都得围绕单位‘一把手’转,一些纪检干部想与局长搞好关系,平时在工作上总给领导唱赞歌,领导的旗帜打到那里,纪检干部的足迹就踏到那里??现在纪检组也是正县级,和被监督单位平级,完全改变了以往‘看别人脸说话’的被动局面。”[9]大纪检组长正县级配置以及“居高临下”的体制安排,使派驻机构从不敢监督转变为敢于监督。大纪检组制从根本上突破了原来的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对驻在单位“不对称”监督的权力格局,变“不对称”监督为制衡监督。

2 (二)职能转换,从被动执行到主动监督

大纪检组制改革,使派驻纪检组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监督职能得到了强化。过去一对一派驻,纪检组长主要是配合党委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承担的更多的是党风廉政建设政策执行相关的行政事务。大纪检组制使纪检组长超脱于具体的事务性工作,监督成为大纪检组主要的职能,由政策执行的行政事务职能转向监督和惩处职能。当前大纪检组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对所驻单位党政主要领导、权力运行重点环节与部位的监督上。他们工作的方式主要是参加驻在单位研究重大事项、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建设、决定大额资金使用、对违反党纪政纪人员进行处理等会议,以及每年两次的集中巡查、专项监督检查以履行监督的职能。统管以来,派驻纪检监察组参加驻在单位民主生活会109次,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135次,涉及“三重一大”等重要事项党组会议156次[10],监督的力度和效果都很明显。另外,“大纪检组”通过开展每年两次的集中巡查、专项监督检查、设立意见箱、接访等措施,畅通信访渠道,强化了监督的效果和力度。

(三)方式转变,以惩处促监督

大纪检组改革,使纪检监察工作的方式方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和一对一派驻相比,在监督方式上,大纪检组的惩处功能开始得到有效地发挥,以惩处促监督。2010年1至10月份,10个纪检监察组共收到信访举报件和案件线索47件次,一一进行调查了解,初核9起,立案9起,办结4起。有3名科级干部,一名普通干部受到党纪政纪处分。[11]第六纪检组被称为“重案六组”,该纪检组成立两年来立案6起,办案3起。办案环境、力度和效果跟以前大不一样,“过去办一个科级干部的案子要征得单位一把手的同意,现在是通报单位一把手。[12]而实际上,一对一派驻纪检组基本上多年都没有办过一个案子。

究其原因,一个是大纪检组制改变了纪检组的办案环境,办案工作直接受市纪委监察局领导,独立开展工作。为了使派驻纪检监察组能够相对独立的开展查办案件工作,三门峡市纪委出台的办案制度规定,大纪检组办案不再经过市直部门党组的批准和同意。一个是“大纪检组”为了充分发挥监督职能,通过在驻在单位设立意见箱、公布纪检组长手机、电子邮箱、接访等措施,畅通信访渠道,对信访举报和案件线索拥有独立的初核权,对办案工作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另外,三门峡市纪委根据工作需要探索建立了“捆绑联动”办案机制,将市纪委监察局机关三个检查室、案件监督管理室和所联系的县(市)区纪委以及派驻纪检监察组的案件查办工作捆绑在一起,建立三个“办案协作区”,实行室与县、组办案目标捆绑制度。市纪委监察局可以统筹安排合理使用派驻纪检监察组的办案力量。

三、三门峡大纪检组制运行中的问题与困境

大纪检组制作为纪检派驻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创新,其成效和优势是明显的,但是,在改革与运行中也面临和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困境。具体来说:

(一)结构性难题

大纪检组制改革过程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与原有体制如何对接的问题。一个是改革后的相关的驻在部门和单位如何适应新体制问题。大纪检组改革撤销了原派驻纪检组驻在单位的编制和领导职数,但纪检工作并没有带走。在与相关单位座谈当中,他们也谈到了这一问题,虽然编制抽走了,但没有减少工作,这些单位又分别明确了一名领导分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对此,三门峡市纪委为了转变驻在单位的观念,真正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中单位 3 一把手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这一规定,从2009年起将每年的纪委全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以党风为主要内容,由市委书记和各单位一把手如党委书记参加,强化一把手的责任主体地位;第二阶段是由纪委书记和大纪检组以及各单位分管党风廉政建设的干部参加,以反腐败为主要内容,在监督和政策执行、责任主体和监督主体分开方面进行了探索。一个是纪委内部机构的整合和优化问题。大纪检组制改革使纪委一下子成了一个庞大的单位,从人员上来看,虽然整体上编制没有增加,甚至还有所减少,但纪委的工作人员大大增加了。在领导分管方面,纪委内部的领导分工是按业务以“条条”的方式进行分管的,成立大纪检组以后,大纪检组是按片进行管理的,如何分管、由谁来分管也成了一个难题。另外大纪检组和市纪委监察局机关各室之间关系也有待于理顺。市纪委监察局机关各室分别分管某一项工作如廉洁自律、效能监察等,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权威性,大纪检组和机关各室的关系不能理顺,就很难树立真正的权威,在调研期间,三门峡市纪委正在出台文件着手解决这一难题。这些问题说明,大纪检组制改革不仅仅是涉及到纪检组和派驻单位问题,也涉及到纪委内部机构的整合和优化问题。再一个大纪检组制改革与党章的结构性冲突问题。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要求,有党委的单位,都应设纪检机构或纪律检查委员,因此,三门峡的大纪检组制改革中,一些系统大、党员多、职能强、监督任务重的部门如交通、城建等,因为本身已经成立党委,只能仍然保留纪委书记,另外,如国税局、工商局等垂直管理的部门也无法纳入大纪检组改革之列。以致于有人怀疑改革的彻底性:“那些腐败易发、高发的单位并不在大纪检组改革之列”。[13]

(二)职能定位的困惑

过去一对一纪检派驻体制中派驻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协助局委党组搞好党风工作以及廉政建设教育与制度落实方面工作,以行政事务为主。廉政建设的惩处和监督职能主要还是在上级纪委部门。实行大纪检组制以后,“大纪检组”和原来的一对一派驻纪检机构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其职能和定位也需要随之发生变化。但从目前三门峡大纪检组的制度规定来看,其职能是全方位的。从内容上来看,党风和廉政建设都在大纪检组的职责范围之内,从监督手段上来看,教育、制度、惩处都是大纪检组工作的方式方法。这种全方位的职能定位一方面造成纪委监察局科室与大纪检组的职能交叉;另一方面,使大纪检组也面临“派驻机构出来了,如何融入,两张皮”[14]的问题。虽然大纪检组参加了很多驻在部门、单位的会议,其监督的力度和成效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目前,三门峡市纪委就统管后纪检监察组在保持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同时,如何做到对驻在单位监督到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建立了巡查制度、参加民主生活会等等,纪检组长的发言也肯定了三门峡在探索中的这些好做法。但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大纪检组的职能定位还需要进一步厘清。从大纪检组实际运行的情况来看,和一对一派驻纪检组相比,大纪检组查办案的功能得到了很大强化,日常监督功能的有效发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三)专业化和权威性困境

从当前大纪检组的运行情况来看,“出来后”的纪检组面临着如何进行日常监督的问题,这实际上意味着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化的要求,因为这种监督已经不是对某一项具体事务的监管。大纪检组要对驻在单位重大事项、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建设、大额资金使用等等进行有效地监督,就必须有非常专业化的知识和能力,它要求纪检组干部对驻在部门廉政建4 设中教育和预防等相关的制度和职能的发挥有专业性的见地。同时,能够根据不同部门、单位的工作特点,对驻在部门相关教育和腐败风险防范等预防腐败机制进行完善。而从目前三门峡市大纪检组的情况来看,大纪检组的组长、副组长来自于原纪委系统的纪检干部和其他单位副处级领导,这些干部有很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能力,他们在与驻在单位协调并对驻在单位监督的过程中,凭借个人的政治经验和工作能力,大大缓解了大纪检组和驻在单位的协调配合问题。在与审计局相关领导交流过程中,审计局领导高度赞扬了大纪检组组长工作能力和个人魅力。但从专业化的角度来看,当前,中国纪委系统由于职能庞杂,并以行政事务为主,专业化建设严重滞后。以三门峡大纪检组为例,纪检组的领导具有的是从事行政事务性工作的经验,他们的背景更多的行政背景,而不是专业背景,廉政建设专业化知识和能力不足,而要指导和教育驻在部门腐败风险控制并进一步完善反腐败具体制度需要由专业背景和专门人才。显而易见,从当前整个纪委的角色和职能履行来看,专业性缺失都是十分明显的。另外,在纪检组和驻在部门监督和被监督关系中,权力安排的制度化规范化也有待加强,比如大纪检组监督的边界是什么,什么方式是合适的,如何确保大纪检组不越位,同时又如何界定驻在单位需要监督的内容和边界,以确保大纪检组对一把手进行实质而又有效的监督等等,对大纪检组制度改革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四、中国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改革的方向

三门峡大纪检组制改革的突破、运作绩效、问题和困境,为我们思考中国纪检派驻机构改革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示。显而易见,大纪检组制改革并不仅仅是纪检组上收的问题,他涉及到纪委内部机构的整合问题、纪委反腐败的专业化问题以及大纪检组的职能和定位问题。在各地纪检派驻体制改革探索的过程中,各种疑惑和忧虑也反映在纪检派驻机构改革的进进退退当中。三门峡市“大纪检组”制改革为我们思考中国纪检派驻机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它是中国纪检体制改革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就反腐败与廉政建设而言,真正的“上策”,涉及到党内监督和党的执政能力问题,应该从党的建设的高度来思考中国纪检派驻机构改革的方向。

(一)纪检派驻机构改革的价值取向:加强政党领导力

中国共产党是以领导的力量掌握国家政权的,作为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国家实现现代转型,首要的条件是必须有强大的领导力。所谓领导力就是获得追随者的能力。体现领导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政党自身的组织化程度,其根本是党自身拥有一套先进的制度体系并得到有效运行,保障党的领导拥有强大的制度基础和有效的制度能力。[15]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是一个重要党内监督机构,纪检派驻机构改革的根本目的和指针还是要以制度治党,以制度固党。因此,检验纪检派驻机构改革得失的根本是是否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力。

在中国,纪检机关属于专门的、政府之外的监督机构,受执政党委托,对党员干部、政府进行纪律检查和监督。但纪委在和行政监察机关合署办公之后,更像是政府内部监督机构,而后者目前还属于政府组成部门,在执政方式上,政党行政化十分明显,过去的一对一派驻,更是政党行政化的具体表现。政党领导功能的实现应在党的制度与组织的空间中实现。纪委作为党的制度体系一部分,在执政方式上,应该回归政党本位,超越政党行政化。大纪检组制改革,使监督主体在权力上相对独立,在利益上相对分离,同时,大纪检组对原驻在单位 5 的超脱使政党的党内监督回归党的制度和组织空间,超越了政党行政化,符合纪检派驻机构改革的价值取向。

(二)派驻机构改革的关键: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和完善

纪检监察监督在我国现行权力监督体系中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又是行政监督中最重要的行政监察机关,监督职能应是纪委的核心,因此,派驻机构改革的关键是完善并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但据笔者的调查,纪检委的职能十分庞杂,与之相应的是庞杂的机构设置。除此之外,检察院、审计局也承担着行政监督的职能。要充分发挥纪检派驻机构的监督职能,一方面,从党内权力结构科学配置的角度来看,要提升纪委的监督地位,强化对同级党委的监督权,探索对同级党委监督制约的新机制。另一方面,从微观上来看,要对当前的多头监督机构进行整合。在对派驻大纪检组的调查中发现,当前纪委虽然是反腐倡廉的领导机构,但包括纪委以及派驻大纪检组在内,它们监督的手段很有限,纪委在办案的过程中,往往要从外部门抽调人员。另外,纪委和政府审计部门、检察院反贪局也缺乏相互的协作机制,因此,应该着手从理顺政府内部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机关的隶属关系入手,将其作为强化监督职能的重要手段。[16]同时,将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落实与任期内定期审计、离任审计等结合起来,将其作为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的重要手段。派驻大纪检组也可以通过对驻在单位和部门的定期审计、离任审计有效地开展反腐倡廉工作。

(三)纪检派驻机构改革的着力点:反腐败的专业化建设

在纪检派驻机构改革中要着力加强专业化建设,发挥纪检派驻机构腐败预防的专业化职能,对驻在单位和部门腐败多发高发的领域和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度建设,从而使行业腐败预防体系的建设落到实处。

纪律检查委员会在中国的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中发挥着领导核心和统筹协调的作用,中国的反腐败职能主要由纪委承担。但由于纪委主要是党内监督机构,因此,它虽然承担了反腐败的领导角色,但一个突出问题是反腐败的专业化严重不足。一个是在纪委的人员配置中,缺乏专业人员如来自法律、审计、经济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另外,行业腐败腐败预防体系建设没有落到实处。尽管不同的行业和基层单位近年来都制定了大量廉政建设方面的制度性文件,但是这些制度中有相当一部分仅仅是在复述中央或省里的文件主要内容,而没有针对本部门、本单位的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特别是程序方面的规章制度。而“大纪检组”在兼顾反腐倡廉统一规定和行业特点方面无疑具有先天的优势。因此,应该以大纪检组改革为契机,在纪检派驻机构改革中加强专业化建设,可以把大纪检组的职能定位为以腐败预防的专业化职能为主,在人员配备上,要有行业的专业背景和反腐败的专业基础,从而使他们能更好地分析制度薄弱环节和漏洞,对驻在单位和部门腐败多发高发的领域和环节进行制度建设,在行业腐败预防体系的建设方面弥补当前制度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6

第7篇:山东纪检监察改革 派驻机构实行“统管”

记者从11月30日山东省委召开的山东省纪委、省监察厅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山东省纪检监察体制进行改革,省纪委、省监察厅将对其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

据了解,对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就是将派驻机构由省纪委省监察厅和驻在部门双重领导改为由省纪委、省监察厅直接领导。主要是对派驻机构的业务工作、干部工作实行统一管理。派驻机构的业务工作直接向省纪委、省监察厅负责,干部由省纪委直接管理。实行统一管理后,派驻机构将加强对驻在部门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积极协助驻在部门党组和行政领导班子组织协调反腐倡廉工作,进一步推进驻在部门及所属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信息来源:齐鲁晚报

河北衡水:纪检派驻变"单兵作战" 为"编队作战"2009年09月11日 12:32:31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石家庄9月11日电(记者 杨守勇、王民)河北省衡水市彻底打破现行的县级纪检派驻部门机制,对原有编制和人员集中使用,科学配置,组建纪工委、监察分局,将领导体制由双重领导改为由县纪委监察局直接领导,变“单兵作战为编队作战”,大大提高了基层纪检监察组织的战斗力。

近年来,随着形势发展,现行的纪检监察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中,纪检派驻县直和乡镇的体制普遍存在人员编制少、力量薄弱;工作干扰多,监督职责难以正常履行;工作分工多,“专职”干部难专用等诸多问题,影响了纪检监察工作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2004年10月,衡水下辖的枣强县首先撤销了纪检原有的派驻机构,按照“毗邻相近,方便工作”原则,不增加人员编制,不增加领导职数,组建了城关、大营、马屯三个乡镇纪工委(监察分局),作为县纪委、监察局的派出机构,各辖管三至四个乡镇。按县监察局授权,纪工委行使监督权、信访举报受理权、查处权、监察建议权等五项权力,负责对所辖乡镇的党组织、党员、行政监察对象实行法定的监督检查,同时还集中力量开展违纪违法案件调查等工作。试点成功后,衡水在全市推广了纪工委模式,共撤销县直派驻纪检组206个,回收编制266名,设立纪工委60个,其中县直纪工委33个,乡镇纪工委27个,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据介绍,纪工委模式有效整合了纪检监察工作力量,增强了纪检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纪工委通过列席会议、评析日常报告、开展巡查和查办案件等方式,把监督对象“看得”更紧。一年多来,全市县直纪工委列席县直部门党政领导班子会议近600次,开展驻部门巡查40余次,专项巡查352次。发现了445个部门存在的行政执法、财经纪律等七大类问题,督促部门健全完善有关制度189项;立案查处了41件反映县直部门党员干部的案件,结案39件,给予党政纪处分37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7.83万元。

而在乡镇纪工委,使纪检监察工作重心下移,贴近了农村和群众,拓宽了信访渠道,对基层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涉及群众利益问题及一些矛盾纠纷,能够及时发现、排查和化解。各县市区纪工委一年多来接访137次,受理反映乡镇、农村党员干部有关问题的信访举报264件,化解矛盾纠纷213起,农村上访量较同期下降了30%。

第8篇:对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工作的认识

区编办对区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工作的认识报告

红花岗区纪委实行派驻机构统一管理以来,实现了纪检监察机构组织的延伸,较好地发挥了监督检查作用。我办属于区第一纪工委监察分局监督,监督人员是熊明义同志,他负责受理对本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办事拖拉、作风粗暴、工作推诿扯皮及存在吃、拿、卡、要等行为的投诉。一年来,我办工作人员无任何违法违纪情况,而且各机关事业单位对我办的办事效率和办事态度都给予了很高评价。众所周知,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是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大举措,是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办领导班子对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的工作非常重视,下面就如何更好发挥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的作用谈谈本单位的认识。

我们认为,要想进一步确保派驻机构有效履行职责,提高监督检查质量和效果,促进驻在单位和部门各项工作落实,必须增强派驻意识,明确岗位职责,注重工作方法,健全工作机制,妥善处理各种关系。

一、增强派驻意识,明确工作目的。

纪委监察局对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是加强党内监督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这对于充分发挥派驻机构的职能作用,加强对驻在部门和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促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因此,派驻机构首先要充分认识实行统一管理的重大意义,自觉增强派驻意识,既要着眼于解决驻在单位和部门当前反腐倡廉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又要考虑长效管理和超前规范,增强预防腐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有效的监督方式,又要体现与时俱进、重点突出,积极探索监督的新制度、新方法,采取更加有力的监督措施,实现党内的有效监督,推动驻在单位和部门工作的发展。

二、明确岗位职责,找准工作任务。

派驻机构要明确自身工作职责,找准角色定位,做到“协助不代替、到位不越位”,切实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监督、检查、督促、指导、协调上来。要牢固树立“加强监督是本职、疏于监督是失职、不善于监督是不称职”的观念,认真开展职责范围内的监督工作。

三、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关键在于落实。派驻机构开展工作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停留在过去的等靠观望上,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切实发挥派驻职能。一是处理好与驻在部门及授权管理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及班子成员的关系。派驻机构与管辖单位及系统是监督与被监督关系。派驻机构负责人根据工作需要,列席所辖部门单位党政领导班子有关会议。通过评析部门单位日常工作报告、开展专项督查、常驻部门单位督查等方式实施监督检查。二是处理好本职工作与驻在部门业务工作的关系。派驻机

2 构不参与管辖单位及系统的业务分工,但可适当参与个别有关业务工作检查,通过参与检查,了解掌握情况。

四、健全工作机制,把工作完成得更好。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是派驻机构有效履行职能的重要保证。要积极探索派驻机构统一管理的领导方式、工作制度、保障制度,认真落实派驻机构业务例会制度,及时掌握派驻机构工作动态,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业务指导。认真落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工程建设项目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特别是对人事、财务、物品采购等关键岗位的监督等制度,明确具体参与监督的环节、方式,为派驻机构履行职责提供依据和保证,做到既不缺位,又不越权,有效履行职能。同时,要探索建立针对派驻机构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干部管理制度等,强化内部管理,明确派驻机构的目标责任、考核办法,促进各项工作落实,真正发挥派驻作用。

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二〇一三年五月二十七日

第9篇:浙江切实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派驻

浙江切实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派驻(出)机构工作——突出履职重点 提高执纪水平(记者 施 扬)省纪委常委会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派驻(出)机构工作;设立派驻机构管理室,专门负责派驻(出)机构的日常管理和综合协调;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派驻(出)机构工作的实施意见》《派驻(出)机构干部管理工作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近来,浙江省纪委监察厅在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派驻(出)机构工作上频出新招。

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对全省纪检监察派驻(出)机构工作非常重视和关心,多次听取汇报,作出指导;全省纪检监察派驻(出)机构积极探索与统一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始终坚持在明确职责定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作用,切实做到监督有效、查案有力、协助到位。 健全机构队伍 提升素质能力

自2005年8月浙江省纪委监察厅对派驻(出)机构实行统一管理以来,该省一直高度重视派驻(出)机构队伍建设与机制完善。目前,省纪委监察厅共有派驻(出)机构30个,人员编制从原先的80名增加到146名,在省直系统形成了由4个纪工委(监察专员办公室)、4个垂直管理部门和20个重点部门双派驻机构、法检两院单派驻纪检组构成的“4块4条20个重点2院”的统一管理工作格局。

浙江省纪委监察厅先后出台了有关干部管理、业务工作、考核、纪检组长(纪工委书记)和监察专员办公室主任述职制等一系列制度规范,不断改进对派驻(出)机构的指导和管理,着力提升派驻(出)机构履职水平。该省十分重视派驻(出)机构干部的配备使用,着力配齐配强派驻(出)机构干部,共调整配备了32名纪检组长和15名监察专员办公室主任,充实干部49名,还选调了一批年纪较轻、学历较高的干部。目前派驻(出)机构干部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达到总数的86.9%,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日趋合理。

除结构优化外,浙江省纪委监察厅还高度重视派驻(出)机构干部队伍的素质提升,注重加强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组织派驻(出)机构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各类学习培训,努力提升派驻(出)机构干部队伍素质。 突出履职重点 强化监督职能

强化监督职能,是实行派驻(出)机构统一管理的首要目标。浙江省纪检监察派驻(出)机构坚持把履行监督职责放在突出位置,探索积极有效的监督方式,较好地发挥了监督作用。 强化对中央和省委关于推动科学发展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各派驻(出)机构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坚持把维护中央和省委的政令畅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5年内共组织或参与执法监察547项,开展效能监察1114项。特别是去年以来,各派驻(出)机构认真督促和协助驻在部门开展对中央新增投资项目的监督检查,检查各类项目679个。驻省发改委、国土资源厅、审计厅、交通运输厅的各纪检组还协助驻在部门成立相应的监督检查领导和工作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监管制度。 强化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日常监督,协助、督促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完善规范权力行使、加强自我约束的制度规定,落实《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制度规定。5年内共协助、督促驻在部门制定制度规范1062项,参与或开展任职廉政谈话2697人次,驻在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向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报告个人有关事项595人次。 强化对驻在部门权力运行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加强对驻在部门有关“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针对驻在部门业务工作特点,查找容易诱发腐败的薄弱环节,规范工作程序,强化监管措施。省宣传纪工委制定了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大宗物资采购等10个方面的重要岗位监管制度,驻省水利厅纪检组加强了对水利项目审批、资金管理、工程管理、资源开发等领域的监督。

各派驻(出)机构注重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把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作为加强监督的一项重要手段,执纪办案工作力度切实得到增强。5年内共初查核实违纪线索1654件,查办案件209件,给予党政纪处分526人。同时,运用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针对案件暴露的问题,分析发案规律,督促发案单位建章立制、堵塞漏洞。 强化组织协调 协力推动工作

浙江省纪检监察派驻(出)机构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督促、指导和协助驻在部门履行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主体职责,有力推进了驻在部门及所属系统的反腐倡廉建设。

积极发挥作用,协调驻在部门党组建立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完善组织领导,分解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工,有效推进了责任制的落实。驻省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体育局、林业厅各纪检组协助驻在部门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促使责任落实到人。 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积极协调驻在部门把惩防体系建设纳入部门工作总体规划,落实省委、省政府任务分工及要求,结合部门业务特点制定实施体系建设工作细则,推动驻在部门构建切合行业和部门实际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省直机关纪工委积极推进112家省部属单位惩防体系建设,不断深化行业构建、专项构建和科技促建。驻省财政厅纪检组针对易发腐败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制定权力运行流程和工作规程,建立健全规范财政权力运行的长效机制;驻省药监局、环保厅、质量技术监督局各纪检组建立了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制度。 协调驻在部门及所属系统广泛开展“企业服务年”、“两提高、两降低”效能建设、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创建等活动,不断深化作风、行风建设。驻省海洋渔业局纪检组提出服务涉海项目十二条措施;驻省民政厅纪检组开展对救灾资金、物资等的专项执法监察,切实改进行风;驻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纪检组建立了覆盖26个行业、181个岗位的行业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上一篇:北京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下一篇:军事理论课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