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构思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众所周知, 如今的建筑类专业, 像土木工程、工程造价之类的专业, 已经成为高考志愿表中的热门专业。究其原因, 很明显社会对这类专业的需求量大。面对“大生源量, 大社会需求量, 高素质学生”这个制约建筑类院校发展的瓶颈问题, 我们必须对症下药, 找到问题的症结之所在, 努力寻求一条适应建筑类高校改革创新的发展道路。

1 目前建筑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无法将静的建筑图片与动的施工过程联系起来

对大多数建筑类课程, 特别是施工技术类课程, 很多老师仅给出一些相对独立的静止图片, 然后口述整个施工过程。这样的授课方法对于老师来讲, 他可能觉得自己已将整个施工过程表述的淋漓尽致, 十分清晰。但是, 对于学生而言, 他的脑海中只有几张零散的施工图片, 这些图片是相对零散、静止的, 学生的脑海中无法连成一个完整的动的施工过程。例如, 在讲述基坑开挖的施工过程时, PPT上仅给出了一个大基坑, 以及几张挖掘机和自卸汽车的相对独立的图片, 无论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如何精彩, 学生脑海中仅仅能记住这几张独立的图片, 而对基坑开挖的整个施工过程始终不能建立起“动”的概念。

1.2 高校的硬件设施跟不上, 实验室的建设不能满足日常教学要求

建筑类的课程的一大特点, 就是施工工序较复杂, 较抽象。因此, 即便是上课时老师的讲解多精彩, 学生课后若不能亲自动手操作一下, 仍然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例如, 在讲述一砖墙通常采用的砌筑方法时, 有一顺一丁, 三顺一丁, 梅花丁等组砌方式, 老师上课时, 只能给出简单的组砌图片和各种组砌方式的特点。但学生始终不能想象出到底是怎么砌的。若是学校有相应的土木实验室, 学生能亲自动手砌筑老师的讲解将更加精彩, 学生的理解也将更加地深刻。

1.3 高校与企业相互脱节, 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得不到充分的实践

高校与企业原本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社会个体, 它们有着各自独立的职能部门和社会地位。然而, 高校的最终教学目的——源源不断地向企业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企业之所以得以立足于社会, 也是因为汲取了高校所注入的新鲜血液所提供的强大的智力支持。因此, 从这一供求关系来看, 高校与企业又是彼此紧密联系着的。而当今的许多高校, 仅仅过分重视学校的独立发展, 而忽视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关系, 从而造成了高校与企业的严重脱节, 学生学到的只是书本上死的理论知识, 专业实践能力得不到本质上的提高。例如, 在讲述项目管理类课程时, 老师只能详细讲解一个工程项目部的组成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能所在, 而对于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内部联系, 老师不可能给予很充分具体地解释。

2 建筑类课程教学改革的3点构思

2.1 授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系统, 将静得施工图片与动得施工过程紧密联合

静的图片它只是静止的, 无论它所展示的内容有多丰富, 色彩有多艳丽, 它也无法使学生对整个施工过程产生联动的感觉。那如何将零散的、静止的施工图片联系起来, 产生动的感觉呢?这就需要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尽管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日常教学所产生的利弊问题目前仍然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 但是在建筑类课程的教学中, 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无疑是利大于弊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 可以先在课件中插入几张零散的静止图片, 对着图片先把各自的要点讲解清楚, 紧接着, 再插入一些简短的、联动的Flash, 将以上所讲到的那些静止零散的图片连成一个动的、整体的施工过程。在播放Flash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一边引导学生观看Flash, 一边在旁边就Flash所展示的整体施工过程给学生做一个全面地、详细地讲解。经过这种生动地教学演示, 学生必然会对整个施工过程有一个更加全面具体的理解, 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实验室的建设应该立足于日常教学、高校应多开设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课程

高校应多鼓励教师开设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课程。建筑类课程比较抽象, 有很多工艺仅仅靠讲授根本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 对于这些较生涩、较难懂的施工工艺, 教师与其在黑板上一遍遍地耐心讲解, 不如把课堂移近实验室, 一边详细口述讲解, 一边手把手地用实验道具演示给学生看。这样,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不仅简单记住了施工工艺的先后顺序, 还对施工要点有了更加深刻具体地理解。这种将实验穿插与日常教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不仅满足了学校建实验室的立足点要求, 使实验室充分发挥了其功能, 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3 校企紧密结合, 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校企紧密结合, 对许多实践性较强的高校来说,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 高校与企业的结合, 确实存在着很大的难度。要实现这一点, 除了学校有自己的校办企业外, 还要与作为实习基地的企业做好沟通与协调, 让学生能够从事实际问题的研究, 得到真正锻炼的机会。在这一点上, 运作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 可以采用与实习单位签订友好合作企业、委培、实习基地等密切合作协议的方式, 实现双方的共赢。采取哪种有效教学手段来督促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学习呢?可以采取校内外导师联合管理制度。校内导师主要起到督促、监督的作用, 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联系, 经常了解学生在校的实习情况。而校外导师, 则责任更大。实践是一种实战训练, 必须加大学生实训的时间、深度、广度和实用度。不同于一般学生实习的走马观花或单打独斗, 导师要在一定时期中, 同学生一起参与实训, 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和讲解, 很多时间要进行“手把手”的教、“面对面”的指点。通过校内外导师的联合管理, 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从而达到校外教学的目的。

3 建筑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展望

建筑类专业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 尽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制约其发展, 但是, 我们应当深信, 我们能够抓住时代赋予我们的良好发展机遇, 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创新, 使建筑类专业取得更加快速、健康的发展。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社会对建筑类学生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然而, 伴随着“量”的扩大“, 质”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目前, 如何提高建筑类学生“质”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很多建筑类院校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文就建筑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提出几点改革构思。

关键词:高校,建筑类课程,改革构思,教学改革,建筑类专业

参考文献

[1] 陆云峰.在模式的构建中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对南通市通州区教学模式构建的观察与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 2011.

[2] 邓永超.感恩教育, 高效教育的应有之义[J].番禹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3] 梁连成.探索一体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J].教学研究, 2011.

上一篇:本科生与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研究下一篇:生鲜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模式演化路径及动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