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积极意义及面临的问题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当前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积极意义

(一) 培养与输出具有较高审美素养和技术、技巧的创新型美术人才

我国对于美术和美术教育的作用很早就有了相当成熟的感悟和认识。唐代美术史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开篇就说“夫画者, 成教化, 助人伦”。所不同的是, 古代的美术教育虽然也有大量民间艺人师徒相传的教学方式存在, 但主流仍然是精英教育。绘画被认为是远高于其他造型艺术 (如雕塑、工艺美术) 的美术样式, 而且对于广大民间工匠和画师抱有偏见。张彦远说:“自古善画者, 莫匪衣冠贵胄, 逸人高士, 振妙一时, 传芳千祀, 非闾阎卑贱之所能为也”。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当时的文人士大夫画家看到传入中国的那些惟妙惟肖的西洋绘画时的评价是“笔法全无, 虽工亦匠, 故不入画品”。 ([清]邹一桂《小山画谱》) 不过, 随着国门的洞开, 西方强势军事和文化的入侵以及民族危亡意识的觉醒, 这种固步自封的观念既不合时宜, 又无法阻挡历史的进程。大批美术留学生走出国门, 许多人学成后回国参与了现代形态美术教育的创立。仿照日本和西方模式兴建的各级各类美术学堂、学校纷纷出现。美术教育向着专门化、大众化和实用化全面推进。1912年成立, 刘海粟任校长, 著名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在1919年的校刊《美术》上提出的培养目标是:“造就纯正美术人才, 培养及表现个人高尚风格, 造就实施美教人才, 直接培养及表现国人高尚人格。养成工艺美术专门人材, 改良工业, 增进一般人美的趣味”。明确了高等美术教育的三大任务:培养美术专门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提高人民的审美素养。

目前, 我国正处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之中, 高等美术教育所担负的使命一方面基本延续着民国以降的传统思路, 另一方面又必须根据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时调整思想认识和办学方针。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急需大量的各个专业的美术类人才, 尤其是设计类等专业, 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持。我国急需大量熟悉和热爱传统文化艺术、接受过良好的审美素质和艺术技巧训练, 能够为我国的国民经济提供各个层次美术创意和设计的人才。过去那种培养少数艺术家的“精英教育”思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近些年来, 除了传统的八大美院持续扩大招生之外, 全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设置了美术专业, 规模不断扩大, 从师资力量、配套设施和招生数量上都有了大幅增长, 为培养和输送大量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具有较高审美素养和创作技巧, 富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美术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二) 实现学术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方共赢

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杨珍妮2006年在天津美术学院“二十一世纪高等美术教育展望·当代学院论坛”上谈到广州美院的办学思路时说“……将进一步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发展之路, 将富于创意的艺术设计和成果渗透于社会生活与物质生活之中;将积极参与向社区环境艺术氛围的渗透, 让自己所追求的富于创意的视觉文化产生更加强大的辐射作用, 真正使学生直接成为催生创意社会的主动力, 为营造富有创意的社会文化氛围作出更大的贡献”。

事实上, 许多美术院校已经在城市景观和雕塑设计、大型的社会事业和经贸活动、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等诸多领域实现着同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密切合作, 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丰富了师生的实践经验。例如, 天津美术学院早在1988年就由当时的全国美协副主席、著名油画家秦征带领几位年轻教师为天津火车站大厅穹顶绘制了大幅油画《精卫填海》。“在传媒的作用下, 这幅天顶画远比新建的天津站更为知名”。广州美术学院在昌岗东路校区修建了35万平方米的设计综合大楼, 作为设计学科的产学研合作基地。积极筹备建立与20余家知名企业合作的设计工作室, 将企业的科研经费、研究项目、项目研发人员交流导入校园, 通过联合共建、共生互动, 切实把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 弘扬传统文化艺术, 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和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现代形态的高等美术教育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已经有百年左右的历史, 但是值得指出的是, 从精神文化角度上看, 由于历史原因, 中国的美术学院在构建之初就对审美文化的承担没有明确地思想意识。蔡元培先生敏锐地察觉到了在社会动荡和转型过程中, 随着传统文化与体制的被质疑和推翻, 国人在精神和道德方面可能面临的真空状态, 根据我国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极富创见地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遗憾的是, 由于现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功利性、工具性思想主导, 使蔡元培先生的主张没有引起重视, 更没有进入现代文化建构的实际操作程序。

十年“文革”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摧残更是毁灭性的, 不但无数的历史典籍和艺术精品被付之一炬, 更重要的是, 其造成的传统文化巨大断层及对国民个精神和审美意识、能力的压制和泯灭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无法挽回的。其影响集中体现在改革开放以后, 面对着各种西方文化艺术思想的大量涌入, 已经没有多少传统文化记忆而又缺乏自身文化、审美积淀与免疫力的中国人就会陷入无所适从的盲从或者抱残心理。而90年代初开始的市场经济大潮由于对于文化和教育的相对忽略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高等美术院校作为审美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重镇, 在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和艺术素养、道德水平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 还担负着借鉴、吸收外来文化艺术的有益因素, 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传统有机结合, 创造出富有自己民族特色、适应时代的艺术精神与艺术样式, 确立本民族文化艺术在世界多元格局中的地位、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担。除了可以培养大批高层次美术人才外, 还可以通过多重渠道对社会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 利用具有较高精神内涵与感性直观的艺术作品和产品对全社会进行审美素养乃至文化道德素质的普及和提升。

二、我国高等美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一) 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带来的素质下降、就业困难等问题

近十几年中, 我国高等美术院校的招生规模成几何式大规模增长, 由原来的几十、百余名在校生发展到如今的少则数百人, 多则上千人甚至上万人。传统的精英式美术教育已经朝着大众化、平民化转变, 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跨越。扩大招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考生的求学需求, 同时缓解了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就业矛盾和压力。但是持续升温的“艺考热”和美术院校的盲目扩大招生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短期来看, 更多学生得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学校也可以大规模增加经费收入 (艺术类学生学费是普通专业的一倍以上) 以改善和扩大办学环境, 皆大欢喜。但是, 盲目扩招造成的学生素质下降的问题已经凸显出来。一方面, 大量文化课成绩较差又缺乏学习美术的资质和兴趣的学生大量涌入高校, 短短几年的学习后又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 除去刚入学的适应阶段和毕业前着手找工作的时间, 实际学习和实践时间很有限, 这就势必导致学生从美术素养到技巧、创造性的训练不足;另一方面, 学生的大量增加也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很难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最后, 面对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学校往往“不忍”在考试成绩尤其是毕业前的考核中“为难”学生, 从而形成普遍的“宽进宽出”现象。而大量素质不尽如人意的毕业生涌入社会, 又势必造成美术类人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二) 课程设置过于细化和不合理的考核方式导致的知识与能力的不足

我国当前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延续了民国以降的体系, 只是随着近年来经济发展的需要, 各个美术院校都大规模增加了设计学院 (科) 的比重。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也越来越细化、专门化, 许多学生不但对于美术之外的历史、文学、哲学等重要的人文学科知识知之甚少, 甚至连自己专业外的其他美术类别也没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国画系学生不了解西方艺术史、看不懂西方现当代艺术, 设计类学生不了解基本的美术史知识等现象十分普遍。学生只关心本专业考试课程的过关情况。虽然有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设置的公共课, 但是学生一般不够重视, 逃课、代签、下载网上文章顶替作业、考前突击背诵等现象普遍。

知识面和技能的过于细化和狭窄, 势必影响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 对于美术院校学生来说尤其如此。这也是为什么我国每年有比其他国家多得多的美术毕业生步入社会, 但却一直没有出现几位无论在纯美术领域还是在设计领域都称国际性大师的原因。

(三) 精神文化承担的缺失是目前高等美术院校面临的突出问题

随着盲目扩招和课程设置及不合理考核制度所造成的问题的凸显, 高等美术院校所应具备的精神文化承担的缺失问题也日益突出。生源素质的下降及其在校期间未能接受良好而充分的教育, 使得他们很难担负起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重担。另一方面, 美术院校之所以全面扩招, 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满足社会迅速增长的对于设计人才的需求, 而专业的过于细化、学生对于制作技巧的过于自信和依赖也使得美术院校普遍弥漫着一股技术化、职业化的氛围, 对于精神文化的忽视也就在所难免, 或者仅仅沦为装点门面的噱头。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西方强势文化艺术和后现代多元文化语境下, 我国原本就已经十分脆弱的传统文化艺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如何在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同时, 适当吸收国外先进成果, 形成自己独特的新时期的文化和艺术样式, 是摆在包括美术院校师生在内的所有有识之士的重大时代课题。

摘要:我国高等美术教育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出高层次美术人才, 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以及提高全体公民文化和审美素质等任务, 是构建具有社会主义特色和谐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同时也面临着精神文化承担的认识和能力不足、盲目扩招造成的素质下降、就业困难等诸多现实问题。

关键词:高等美术教育,和谐社会,机遇,问题

参考文献

[1] 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2:22

[2] 杨珍妮.美术学院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功能与作用[J].北方美术, 2006 (4) :12—13

[3] 郭雅希, 张历.天津油画百年 (四) [J].北方美术, 2006 (4) :33-38

[4] 邓平祥.审美文化和现代美术学院的精神文化承担[J].北方美术, 2006 (4) :18-21

上一篇:中职语文分层次教学实践总结与反思下一篇:气象服务“三农”的需求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