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去工业化问题及治理对策探析

2022-1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当前我国去工业化问题概述

去工业化是指制造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去工业化的成因, 从自身出发, 是因为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 产业结构面临调整, 于是附加值较高的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取代附加值较低的制造业, 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外部出发, 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导致的国家间竞争。因此在内外因素联合驱动下, 去工业化不可避免。

去工业化问题在中国主要表现为老工业基地的衰落, 如东北等老工业区。我国的去工业化问题和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历史有关, 这直接导致环境的恶化和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不均衡;同时, 建国初出现过的单一所有制结构和过度僵化的经济体制也阻碍了就业机会的增长: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被基本消灭干净, 这些都局限了多样化就业渠道的拓宽, 继而影响老工业区的多元化发展, 去工业化问题逐渐成型。

二、德国鲁尔区去工业化问题解决的经验

德国鲁尔区作为资源型区域, 直到1984年, 一直走“再工业化”道路, 重点保护传统的区域经济结构。正如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方式, 我们肯定它在特定环境下的可行性, 但渐进决策模式适用于稳定的社会环境, 同时决策的大方向必须是对的, 而转眼看鲁尔区的再工业化:在生产技术进步前提下, 煤炭工业已成夕阳产业, 坚持再工业化的渐进无异于饮鸩止渴。人们害怕推翻原有政策对生产生活的冲击, 但现实却不容许鲁尔区在传统工业的固守中寻求自身发展, 转型势在必行。

鲁尔区的创新转型有三点:1、以传统工业为基础的创新。即加大对环保型企业的重视;2、以文化为依托的创新。对于传统工业, 鲁尔区走“内部更新”的文化道路, 将废弃工业建筑改造为博物馆, 既保留文化特色, 又拉动鲁尔的文化消费;3、以稳定社会环境为背景的创新。鲁尔区注重在转型中实施社会保障措施, 对传统工业进行物质补偿, 为转型创设稳定社会环境。

三、当前我国去工业化问题的多元治理对策

结合国外经验, 笔者从治理角度分析该问题。在肯定政府“元治理”地位的同时, 发挥企业、非政府组织、公民个人作为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 形成“四位一体”的多元治理, 努力实现我国产业转型。

(一) 发挥政府的“元治理”作用, 形成领导带头的动力机制

政府在去工业化问题中的“元治理”地位不容忽视。首先, 政府应扮演“先知”角色, 从长远角度看问题, 也许现下的制造业表现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但政府不能因此而放弃创新, 更不能排斥其他产业的投资, 在奥斯本的口中, 政府是“掌舵人”, 它的决策关乎整个社会的走向, 因此, 政府要分析当下, 更要“预知”未来;其次, 政府是民生的保障, 应扮演社会不公平的调节剂, 不能在经济建设中忽视了人民的幸福感, 应广泛运用税收等手段, 保证社会资源再分配的公平, 同时, 政府可成立培训机构, 对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进行培训, 保证员工素质与经济发展要求的动态平衡。

(二) 发挥企业的积极作用, 和政府形成良好的配合关系

企业是创造地区经济收入的动力, 更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一方面, 企业应主动接受政府的监督, 及时上交税款, 不弄虚作假, 另一方面, 政府应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 协助企业做好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工作, 加紧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使产业转型顺利进行。

(三) 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导向作用, 为产业转型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什么都靠政府, 不仅会挫伤社会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更会消耗大量资金、人力、物力, 有时反而吃力不讨好, 若能把部分权力下放给社会组织, 既减轻政府的负担, 又能激发广大非政府组织的拼搏精神, 增加社会各界对政府政策的理解度, 为产业转型奠定扎实的社会根基。但需要注意的是, 非政府组织缺乏明确的纲领, 领导机制也不够严格, 很可能会助长一些消极负面的力量, 鉴于此, 政府须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监管与引导, 指引其发挥积极作用, 遏制消极作用。

(四) 个人努力提升自我, 以迎合产业转型对个人素质的要求

产业转型涉及具体政策的落实, 这需要社会公众的实践。产业转型需要技术支持, 因此高素质人才则成了产生核心技术的生力军。当今的竞争, 是人才和科技的竞争, 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 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抢占先机, 因此, 为加快产业转型, 个人须多学习知识, 用知识武装自己, 用创新改进生产技术, 加速产业转型速度。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 去工业化问题日益凸显, 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有一定经验, 这给转型期的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本文首先对国内去工业化现状进行概述, 接着对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介绍, 最后探讨了当前我国去工业化问题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去工业化,产业转型,多元治理

参考文献

[1] 刘继国.服务化与相关范畴:基于文献回顾的比较[N].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6-12-27 (3) .

[2] 刘军国.中国三大信息产业基地竞争格局与山东信息产业发展的思考 (连载二) [J].山东电子, 2004, 21 (1) :11-12.

[3] 宋玉祥, 陈群元.20世纪以来东北城市的发展及其历史作用[J].地理研究, 2005, 24 (1) :281-287.

上一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激励机制研究下一篇:禾水特大桥深水低桩承台裸岩基础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