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18年8月31日我国完成对《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此次修订的意义重大,针对个人所得形式、税率级距、居民纳税人的认定标准等进行调整和修改,并对《个人所得税法》的施行提出合理完善的建议,同时对相关配套税收制度、登记制度等进行完善[1]。此次修订是1980年以来所进行的所有个税法修订中最重大的一次,修订后的税法将会为减少贫富差距带来更多帮助。

一、新个税法的主要变化

《个人所得税法》经过重新修订后,已于2019年1月1日开始实施,在新个税法中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变化:首先,新个税法在居民纳税人的认定标准上做出新的规定,由一年变为183天,对没有住所的个人降低其纳税标准,并拓宽纳税范围;其次,新个税法规定新的征收方式为个人综合征税与分类征收相结合,“具体来说综合征收包括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稿酬所得,而个税法中规定的其他五项仍采用分类计征方式进行”[2];另外,在新个税法中还增加了子女教育、住房租金等六项专项附加扣除,而且这部分税收由国家税收承担一部分,以此体现出我国税收体制的“以人为本”;为方便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工作,新个税法中规定新增纳税人识别号,识别号为公民的身份证号码,这样就可以对个人收入的多个途径进行汇算清缴[3]。这些变化仅仅是新个税法中的部分主要变化,而通过新个税法的种种变化,才能有效完善我国个税的征收体系。

二、当前个人所得税税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前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税法虽然较之前的税法体系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部分问题。首先,近些年我国居民经济收入水平显著提升,而且从国民经济的各项发展指标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已经几乎不存在差距,但即便如此,在我国的税收总额中个人所得税所占比例仍然非常低;其次,税基范围狭小,而且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类型较多,也造成税基减少,另外当前居民的收入已经不仅限于工资报酬等其他劳务报酬,有很多居民也会有部分投资性收入,也就造成除课税对象以外的税基出现,此时一些公司通过发放优惠券等形式替代工资薪酬的发放,以此减少个人所得税的应缴税额;再有就是我国部分居民的纳税意识较薄弱,将收入来源变得更加隐蔽,以此进行避税甚至漏征个税的情况,这也说明个人所得税制度存在缺失,如果不及时完善规避类似问题将会拉大贫富差距;最后我国相关征税部门的监管力度不足,出现大量偷税漏税事件,我国当前税法对偷税漏税行为的惩罚较轻,对偷漏税者的教训不够深刻且违法成本不高,而且在监督执法时部分税务工作者以权谋私的现象时有发生,执法者的执行力较差[4]。

三、解决相关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完善税收征管相关制度

税收制度与税收征管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完善与税收相关的各项制度才能提升我国的税收征管水平,弥补个税征管中的漏洞。在新个税法中,增加许多新项目的税收征管工作,加大税务机关的征收难度,此时税务机关需要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与政府、各企事业单位、各类金融机构等借助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等平台进行税务信息的交流,这样就能有效避免税源流失。同时构建个税大数据网络平台,以此来科学把控征收个税的风险,并有效降低征收成本,保障个税征收的时效性,并确保税收足额入库。另外,对于增加的新项目,比如专项附加扣除等必须制定配套的扣除标准和细则,只有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才能为新个税法的顺利施行提供保障。

(二)调整费用扣除标准,扩大税基范围

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制定费用扣除标准时必须依据各地实际经济情况进行调整。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该放宽税收政策,地方政府依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调整纳税标准,以此来保障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而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居民不仅有较高的工资收入,而且收入来源多样化,所以税基范围需要扩大。在居民收入项目中要将其所有收入都纳入应纳税范围,以此来协调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三)定期调整免征额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几乎隔一段时间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就会发生一些改变,而《个人所得税法》也随着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进行免征额的适时调整,自1980年个人所得税法》出台以来已经进行了四次免征额调整,由每个月800元调整到现在的每年60000元。从这几次的调整过程来看,《个人所得税法》直接规定免征额,而调整免征额则需通过修订税法来进行,但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相关法律内容的时间较长,因此会在免征额调整后出现滞后于消费支出水平的情况。因此定期进行免征额的调整,能够同步提升免征额与消费支出水平。具体来说,首先由国务院负责免征额的定期调整工作,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备案,然后在备案通过后再具体施行;其次,在调整免征额时,要充分分析当前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水平,并使免征额与消费支出的增长率持平,以此进行年度免征额的调整。

(四)创建个人信息平台,提升税收信息管理透明度

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信息公开不透明,而且信息也不对称,因此建立个人信息平台已经势在必行。当前税务机关已经开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应缴纳税额的具体来源的有效监控,为了避免征税双方信息不对等情况也开始进行各税务机关间的税收信息共享。在建立个人信息平台时,税务机关必须与金融、公安等各部门进行协同合作,全面获取纳税人的纳税信息,并利用法律手段保证这些部门提供准确的信息数据,同时也使信息数据资料更加完善,而且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税务机构进行联网办公,这样中央税务机构就能对地方税务活动进行直接监控;其次,应用当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创建个人税务信息平台,并运用网络技术及时对信息平台进行更新,规范信息平台的管理,以此促使个人所得税征收更具信息化;最后,针对个人信息平台中的各项配套功能进行完善和拓展,这样就能实时监控纳税全过程,并促使纳税人的纳税活动更加公开透明[5]。

(五)加强税收宣传力度,提升纳税意识

我国相关税务部门会定期进行与税收相关的宣传活动,虽然每年都进行宣传,但时间有限且宣传频率较少,也就失去的税收宣传的意义。因此在税收宣传时,相关部门要将税收宣传作为一个长期、系统性的宣传工程,加大日常宣传力度,并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比如网络平台宣传、张贴税收标语等,时刻提醒群众纳税义务,只有进行多方、多形式的宣传才能加强群众的纳税意识,构建和谐征纳关系,保障税收工作的良好开展[6]。

(六)加大监督力度和惩戒力度

我国政府针对偷税漏税等行为制定的相关法律并不完善,而且惩戒力度较轻,因此为了更好地警示公民,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惩戒力度。对情节严重的偷漏税行为进行严惩,并让其付出较高的惩处代价。另外,对个税进行监督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纳税人也要尽到自己的义务,积极配合政府的监督工作。为了将税法中的法规有效施行,税务机关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严格执行税法相关规定,做好税务工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个人所得税税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完善税法时必须依据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个人所得税税法,以此来缩小贫富差距,发挥出个人所得税税法的最大调节作用。

摘要:自1980年至今,个人所得税在我国已经存在将近40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个人所得税法》也在不断地修订完善中,为改善我国公民之间的贫富差距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个人所得税税法施行的具体情况来看,在调节贫富差距方面有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税法的真正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又进行了新一轮的修订,并正在施行,本文将依据当前新税法的具体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探究解决新税法问题的合理对策。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税法,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石鹏.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纳税,2019,13(13):43.

[2] 于景存.浅析新时代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纳税,2019(18):8.

[3] 朱丹阳.论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知识经济,2017(1):15-16.

[4] 陈舒影.浅析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纳税,2019(10):26.

[5] 陈巍.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及对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8.

[6] 练晓月.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改革关键探讨[J].时代金融,2017(35):32.

上一篇:交互设计在书籍装帧中的应用下一篇:韩长赋:研究加强农业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