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现状及对策浅析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对于一个国家来讲, 国民素质决定着国家的水平和国家的实力, 而提升国民素质的最主要方式就是教育[1]。在教育方面, 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最新数据统计, 我国的成人文盲率由10年前的22.23%下降到8.72%。从百分比上来看, 我国的文盲率不高, 但乘以我国的人口基数, 我国的文盲人数达8 000万以上, 根据调查数据, 其中有青少年2 000万左右是文盲, 而在我国的文盲中, 有90%分布在我国的农村, 其中有50%的文盲分布在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

1 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1.1 农村教育资源匮乏

农村教育资源匮乏一直都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虽然在十八大报告中, 明确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要加大在农村教育的投入。但面对现实问题, 这样的公平很难实现, 这主要是受到经济发展和经费投入的影响。相较而言, 城市教育的投入要超出农村投入的上千倍[2]。例如,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因各种原因推倒重建, 投入经费3.5亿元, 而这3.5亿元可能是西部两个省的教育经费投入, 甚至更多省份。据不完全统计, 上海学生的人均消费为每年2万元, 但在农村教育中, 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达到2 000元都是好的。

1.2 农村教育师资落后

我国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 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 教师数量不足。在一些报道中, 经常可以见到一名老师带几个年级的课程。第二, 教师整体质量不高。由于偏远山区教学条件差, 所以教师多半为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的乡村教师, 文化水平甚至连高中毕业的都很少, 再加上缺少音乐、外语、美术等方面的专业教师, 教学质量必然下降。第三, 待遇差。由于农村教育条件艰苦、待遇差, 很多老师无法忍受这样的环境, 而被迫放弃教学[3]。这些因素最终导致农村教育走向死亡。

1.3 农村教育的生源不断流失

生源流失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村对教育的态度。由于农村人口的见识较少, 对于教育并没有很热心, 甚至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 为了减轻经济压力让孩子辍学打工。而一些有见识的农村家长因为外出打工看到外面的世界, 所以将孩子送到更好的学校就读, 有些外出打工父母把孩子带在身边, 在当地就读。以上行为都加速了农村教育生源的流失。很多村小学逐渐合并成为乡小学, 最终走向消亡。这一过程在85后一代人的成长中有所体现。

1.4 学校管理水平不高

在很多地方, 农村小学的管理者管理水平不高, 不能够很好地管理学校。在管理上, 除了复制其他学校的管理模式外, 在很多方面的管理都缺少实质性内容, 造成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教育质量也无法保证。在管理过程中, 有的管理者不能结合农村教育的现实进行管理, 生搬硬套, 最终使学校管理走向衰落。这对于农村教育的持续发展是致命的。

1.5 农村教育经费不足

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是农村教育的硬伤, 一方面, 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不足, 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4]。据相关部门统计, 我国农村小学生的年人均投入只有28元, 甚至有些贫困县低于20元, 甚至没有。另一方面, 我国财政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东中西部差异巨大, 由于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较中国的东部差距都较大, 所以投入的经费差别也较大, 在国际层面的投入不足的情况下, 很多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没有资金用于农村教育, 这对于农村教育的发展也极为不利。

2 改善农村教育现状的对策思考

我国农村教育现状决定了我国农村教育要想发展, 必须走出现在教育的束缚, 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改变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

2.1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从国家层面来讲, 应充分贯彻落实十八大关于教育公平的相关结论, 资金投入要向农村教育倾斜, 投入的角度主要有基础设施建设, 教师待遇和教学环境的改造, 提升小学教育的经费补助。从各级政府层面来讲, 应该将管辖区的教育经费充分使用, 不得挪作他用, 严厉打击各类挪用、占用教育经费的行为, 将教育经费的实际作用落到实处。学校方面, 要加强学校的管理, 对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心, 对改善教师待遇的制度用心, 对提升学生生活质量的方法上心。

2.2 提高教师水平

教师水平的提升必须通过以下几点实现:第一, 大力引进高质量的教师充实乡村教育, 国家通过政策性奖励支持教师执教;第二, 增加教师的培训和进修, 通过教育局组织和学校组织来实现, 在学校之间和校内互相学习提升的方式进行。

2.3 吸引高素质教师

农村教育想要搞好, 人才是关键。吸引人才的方式有很多种, 但最重要的是提高待遇、改善教学环境。除此之外, 农村还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发布乡村需要教师的信息, 用情怀打动人, 总有人是怀揣教育梦想的。

2.4 改善乡村学校的管理

一个单位中, 管理者是关键。农村教育是否能够上轨道, 领头羊最重要, 也就是校长的人选最重要。教育局在选择农村学校校长过程中, 必须对其素质进行鉴别, 在性格、素质、品德、专业能力方面进行评价, 最终才能确定, 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教育更上一层楼。

2.5 端正教育理念

农村教育要想实现好, 首先要端正观念。从家长方面, 要摒除的就是学习无用论的思想, 在农村进行教育宣传, 改变落后的教育思想, 增加孩子的入学率。在基础教育阶段, 教育是要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功利主义教育, 一切向工作看齐, 一切向钱看齐。应该让教育回归本质, 回归人性。

2.6 建立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我国农村教育一直发展不好的直接原因是缺少资金, 间接原因是教育经费无法落地或挪作他用。因此, 为了使本就不足的农村教育经费落到实处, 必须建立起合理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可以采取将农村教育经费直接下拨或者建立专项教育资金的形式保障经费的使用科学有效[5]。

3 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意义

农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在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是无法动摇的。但我国农村现在面临着巨大的问题, 而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从教育入手, 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现实性的基础意义和重要作用。中国现有人口已超越13亿, 其中农村人口站50%左右, 而我国的适龄儿童中, 也有一半左右生活在农村, 所以, 农村教育质量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成果,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都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3.1 促进农村教育发展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我国的素质教育要全面发展, 就离不开农村的教育, 只有农村的教育实现了素质教育, 我国的素质教育才算是完全实现。我国要实现现代化教育, 就必须将农村教育发展好, 只有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真正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我国的素质教育才算基本实现。

3.2 促进农村教育发展使国家富强的保证

在当今社会, 国家未来发展的核心不是GDP, 也不是高科技, 而是人才。人才的培养不是从城市引进就够了, 而是需要在全中国去开发和培养。历史证明, 在贫困地区和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 更易培养出人才, 这也是农村教育的重要意义之一。农村教育为也为国家培养人才, 农村教育也为国家提供人才, 国家要富强需要人才, 人才的培养和开发离不开农村, 离不开农民子弟。

4 结语

学校和教师素质偏低, 这些因素都限制了我国的农村教育的发展。再加上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管理问题、教师素质不过关、教育资源不到位等问题, 而为了促进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 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师资的投入方面都需要做好安排工作。农村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素质教育, 所以, 我国未来的农村教育发展必然还是坚持素质教育为主, 在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 一定要关注到管理者素质、教师待遇、教育观念的转变、基础设施建设四个关键点, 只有将其落到实处, 未来我国的农村教育必然能够绽放出巨大的光芒。

农村教育的实质还是素质教育, 而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改变很多东西, 包括农村固有的落后传统观念,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安全问题。农村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等问题都是必须考虑的,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到位, 才能有力气、有资源改善农村的教育现状, 吸引更多的教师投身农村教育, 促进农村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农村教育的改善最根本的还是经济的改善人的思想的提高, 只有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的发展才能受到人们的重视, 农村教育才能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摘要:我国政府历来重视教育, 从我国城市教育的发展水平可见一斑。但相比之下, 我国农村的教育现状依然堪忧, 儿童的入学率和受教育状况依然受到很大的影响。2009年, 我国人大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规划纲要》。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我国的教育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但不得不指出, 我国的素质教育之路还十分漫长, 尤其是农村教育, 更是我国教育之殇。基于此, 结合我国农村教育中的问题和如何促进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等方面对进行研究, 希望能够对我国的现代化教育建设和农村教育有所启示。

关键词:农村教育,现状,对策,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戎.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0.

[2] 肖起清.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及建议教育[J].教育导刊, 2006 (1) :13-16.

[3] 李莎.美国农村教育问题及对策浅析[J].成功:教育版, 2009 (2) :13.

[4] 邓沛然, 李胜利.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问题的思考[J].河北学刊, 2007, 27 (5) :151-154.

[5] 任立刚, 黄砾卉.农村教育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J].中国农业教育, 2006 (1) :14-16.

上一篇: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研究——基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背景下一篇:胸部急性创伤的X线临床诊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