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交易保护管理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商标的创造保护运用是一体化的。强化商标创造保护运用离不开商标管理,有效的商标管理起着串联商标创造保护的作用。中国古代具有中華法系特有的商标法律制度,且具有历史传承性。中国现代化商标法律制度需要从创造保护运用的视角加以分析,才能将商标的市场功能和价值缘由厘清。同时,商标管理促进着商标的创造保护运用,两方面的有机结合起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商品经济交易保护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商品经济交易保护管理论文 篇1:

基于知识管理体系下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构建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政府机构、组织、企业越来越重视“知识管理”,其中政府机构和组织更多地作为政策的制定者、推动者,而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更是知识的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的主体。本文首次提出知识管理的“伞形理论”,重点简述此体系下知识产权管理的框架构建,提出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的区别,便于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策略,提升知识和产权的管理水平。

社会发展至今,从单一劳动到多工种劳动,从手工劳动到脑力劳动,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管理,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竞争的结果。从旧经济过度到新经济,其实质是从生产有形的商品经济变成生产和应用知识的经济,而新经济下需要有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管理方法。

知识管理的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研究人员以及美、日一些管理水平比较高的企业已经认识到提升对知识的管理可以更好地运用于产品开发和企业各过程,可以创造更大价值,提升竞争力。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国际社会及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规、协议,当然,这些法规和协议目前主要是为发达国家服务的。他们同时也引入知识管理,真正做到技术的全面保护,知识的全方位应用。本文试图从知识管理角度简要探讨如何更好开展知识产权工作,构建整个知识管理体系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为企业寻找一条战略规划和实际运用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全面的了解,有重点分阶段实施,从而达到较好效果的体系,对知识管理和产权管理的具体内容不作过多研究。

知识管理的“伞形理论”

知识管理的“伞形理论”指的是以知识管理为目标,为实现知识管理而必须考虑的企业知识管理理念,知识产权的管理,管理方法、工具及其它因素对知识管理效果的影响。其关键是企业的制度、知识产权的管理、管理方法及工具与知识管理最终效果直接相关,同时也彼此影响,其核心是知识的价值利用及保护。其结构图如图1。

知识管理是指企业通过收集、整理企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知识、经验、工具等知识文档,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技术进行分类、分享、应用和创新,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实现价值型知识的运维管理,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提升组织整体知识水平。

知识产权管理“伞形理论”正是基于以上定义而创立的理论,便于理解和使用。主要包括企业的知识管理理念,知识产权的管理及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所使用的工具三大部分。概述如下:

1、知识管理理念包括企业知识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制度。企业知识管理制度主要确定企业的知识资产和制定员工应用知识的激励制度,从而体现管理者对知识的重视并鼓励员工积极利用及学习知识,从而提升企业竞争水平和员工自身知识的积累;企业文化制度是指企业共享文化、团队文化和学习文化,避免独占,加强协作和学习。企业知识管理制度的制定一般和企业的业务主体关联较大,以知识输出作为成果的企业一般知识管理为重点,而非知识输出为成果的企业更倾向于单纯的业务管理,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

2、知识产权管理是知识管理非常关键的部分,21世纪已从所谓传统经济、能源经济向知识经济迈进,其核心就是“知识”,加强企业自身技术秘密、专利及其它知识产权的管理是知识型企业应该重点要考虑的。知识产权的管理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并建立与之匹配的流程、管理的软硬件系统等体系架构,下面将详细介绍。

3、知识管理的方法及工具主要包括知识管理的具体管理制度,制定面向全企业的知识管理相关制度是企业在知识积累、共享、保护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基础。没有好的制度,知识管理就会残缺,就不能形成合力,往往是各部门各自为阵,自建体系,以保密为借口对资源利用的人设置障碍,久而久之,企业就缺乏活力,资源浪费,协作精神丧失,这才是一个企业特别是知识型企业走向衰落的起源。

知识管理的工具就是为满足知识管理所应具备的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相关联的硬件和软件,以逐步构建知识管理系统,搭建相互融通,方便管理与利用信息系统或称之为知识库。图2构建了一般研发型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架构,诚然,信息系统的建设也和企业知识管理理念密切相关,与知识管理制度紧密联系。好的理念和制度就会建立好的知识管理系统,要有创新的思维,协作的精神,站在企业全局的高度去构建,才能真正发挥系统的作用;否则就会产生一个企业各信息系统,数据库很多,各部门各专业都在建,系统构建模式各异,但是各系统没有联系,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查阅困难,利用更不谈,因为没有什么太大价值,最后有的就弃用,大部分变成僵尸系统。作为企业管理者和系统规划者应该意识到系统的建设不是为现在而是为未来,为了让后面的人和工作能够更好的根据信息的积累利用,少走弯路,提高决策率,这是企业在利用信息系统管理各类知识的时候,在战略规划时就应该通盘考虑的。在建立知识管理系统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1)权限管理及角色分配

知识管理员有系统管理权限,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配置企业用户权限及定义角色,并对角色进行权限设置,权限设置应全面,支持查阅、复制、修改、上传、下载、删除、审核、驳回等子类,保证文档安全。

(2)知识信息的录入与审核

支持用户知识信息的单条录入及批量导入功能,具有知识录入的审核流程,审核通过后录入人不得编辑和移动录入信息,保留知识管理员修改的权限。具有知识信息录入的编辑功能,具有文本、字体、图片编辑的常用功能,自定义生成索引目录,简单易用,操作人性化。

(3)知识分类管理

根据各业务的梳理,能够在后台进行业务分类设置,个人上传的信息可以在用户端自行设置分类,但优先在已经设定的分类里面选择。不同的用户和角色可以根据分类分别设置权限。

(4)知识关联性

系统内的知识点存在相似或内容关联的,系统应支持系统关联功能,自动根据分类、关键词识别、汇总和统计,方便查阅,提升信息利用效果。

系统在建设初期根据需要,各专业、业务可能会先行构建自己的业务系统,因此,作为知识管理部门应提前和信息部门沟通,及早规划,从整个知识管理系统角度匹配合适的信息构建策略,各系统信息传递,数据接口要充分考虑。图3简单展示了知识管理核心系统信息接口图。

(5)强大的检索功能

支持分类检索、快速检索、高级检索,支持模糊查询、相似度分析、相关度排序和点击率排序。

可支持知识库的个人检索设置,根据需要具有自动检索结果信息推送功能。

(6)知识统计报表功能

支持整个知识系统和业务系统的知识统计报表功能,能够柔性设置统计类目,自定义报表格式,生成和导出报表,根据业务属性的不同支持统计分析功能,自定义分析项目,根据需要或内置模板生成分析报告。

(7)其它功能

搭建知识交流互动平台,分享经验,交流心得,提问解惑;支持知识公告管理、模板管理、柔性流程自定义设置、信息推送、个人积分管理、知识排行管理等。

基于知识管理体系下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构建

以知识产权体系建设支撑自主创新,基于知识管理体系下,健全创新驱动的企业全过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能力,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知识创新型企业的迫切需要。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制度建设和系统建设两个方面。

1、知识产权的制度建设

知识产权的制度建设是做好知识产权管理的必要保证,是实现知识产权管理目标的前提,主要包括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和管理制度的制定。

2、组织机构的建立

组织机构的建立应考虑知识产权的全过程管理,主要从知识产权的产生、管理、保护、利用四个方面考虑。作为以知识型企业来说,技术秘密、关键图纸、企业标准、各数据库数据等企业核心技术应重点保护,而专利作为公开文件一方面挖掘自身核心技术申请专利加以保护,同时应重点从利用角度出发,加强全球专利数据的检索,专利情报的收集与分析,为自己研发生产提供专业支撑。

(1)设置原则

·全盘规划,分步实施。结合企业发展规划,在知识管理的目标下重点规划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的管理体系,使三者互相支撑、互相促进。

·全员参与。知识产权涉及企业各业务领域和各业务环节,应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2)组织机构设置

本文不考虑企业规模大小,业务多少,构建知识管理组织体系,但只从知识产权基本业务角度重点描述职责,具体如何采用视企业自身情况增加删减。

(3)知识产权管理单元描述

·业务、法律事务管理。建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管理标准制定,知识产权培训,知识产权法律诉讼,专利跟踪,保护监控,知识产权贸易管理工作。

·产权挖掘、申报管理。各类知识产权挖掘,含企业保密的核心技术,在国家规定范围内的知识产权申报工作,技能培训。

·专利分析利用。建立专利分析利用平台,包括专利检索查阅、专利分析平台,一方面产品研发利用专利分析提升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另一方面规避侵权别人专利,提出规避建议。做好专利分析利用工作是知识型企业必须要面对的,随着产品国际化,知识竞争的白热化,逐步建立以专利分析专业人才引导的专利数据处理工作将愈发重要。

·知识产权系统建设、管理:构建与知识管理相匹配的知识产权系统,将特定的产权和知识区别出来,既突出重点,又不离开知识管理的统一范畴。

3、管理制度的制定

管理制度是保障,知识产权的制度建设视涉及企业知识产权类别而定,制定制度时要考虑以下几点:

(1)国家法规政策,业务流程。有法律权属的知识产权制度都要考虑国家相关规章制度,涉及申请、奖励、保护、转让等。

(2)企业技术秘密相关制度的建立。此类知识产权属企业核心技密,不能泄密,制度的建立主要从挖掘提炼、评定、内部保护等方面考虑。

(3)制定激励机制。知识产权来源与研发,来源与企业的员工智慧,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企业更好挖掘知识产权,保护核心技术有极大帮助,同时也是员工随着企业的发展个人价值提升的表现。

4、知识产权管理系统构建

知识产权系统建设除了要具有知识管理系统的统一要求外,要能够实现企业内部涉及的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从提案、企业审批、国家申报、价值评估、产权密级评定、产权交易等系列活动的管理,能够实现不同阶段的保密要求的管理;要充分考虑知识产权信息的维护内容,共享,评估等的方便性,企业技术秘密的特殊保密需求,角色授权,查阅授权的具体事项。

结束语

知识管理是新的管理理念,是社会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又是知识产权的管理,如何将两者管理有效结合,避免管理分散、利用不高的缺点,是各企业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本文初步探讨,仅供参考。

作者:于先林

商品经济交易保护管理论文 篇2:

试论商标的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

[摘要]商标的创造保护运用是一体化的。强化商标创造保护运用离不开商标管理,有效的商标管理起着串联商标创造保护的作用。中国古代具有中華法系特有的商标法律制度,且具有历史传承性。中国现代化商标法律制度需要从创造保护运用的视角加以分析,才能将商标的市场功能和价值缘由厘清。同时,商标管理促进着商标的创造保护运用,两方面的有机结合起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关键词]商标 创造 保护 运用 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此重要论断中的知识产权,无疑是就总体的知识产权而言的,商标(或称商标权)自然包括在内,因此在商标领域,需要加强商标的创造、保护、运用方面的研究。同时,针对西方人谬误中国古代没有商标制度的言论,需要从历史视角简要分析商标的传承和发展。商标管理可以贯通商标的创造保护运用全过程,与强化商标的创造保护运用的相关性极大,也需要予以格外重视和关注。

1 中国古代具有商标制度

我国商标演进发展的历史悠久。西方人不承认中国产生过知识产权制度,这是对我国法律制度历史的误读。事实上,在中国先秦时期修建的长城砖块上,已经刻画上了烧制厂家的名称。在这之前或者同一时期,武器上也会刻上制造厂家的名字,这些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商标形态。随着历史的推移,“民刑合一”和习惯法并存的中华法系日益发展和成熟,古典意义上的商标形态一直存在,即古人在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上,往往注明品牌,例如在清明上河图中可见宋朝时期的商标标记。到了明清时期,商标形态更加丰富,在经营的丝绸、陶瓷、钱庄等产品和服务上均有商标。及至近代和现代,“和记包子”“悦来客栈”“同仁堂”“茅台”“杜康”等一些传承久远的品牌,依然活跃于当今时代,造福着后人。

在20世纪初的清朝末年,清政府学习西方开展立法活动,1904年草拟成中国第一部商标法《商标注册试办章程》,但没能正式施行。据考证,中国公认的第一个商标广告“白兔捣药”图案,早在北宋年间就已出现。严格意义上讲,西方人盲目认为的中国古代没有商标制度,只是以现代的眼光反观而已,根本没有任何说服力。可以断言,中国古代的商标只是没有采取现代意义上的注册制度而已。事实上,如今的非注册商标上,依然有着悠久的历史烙印。

2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商标法的演进

创设出现代意义上的商标制度,确实来自于西方。世界上公认最早的商标成文法——《备案商标保护法令》是由法国在1809年制定。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现代商标制度的国家,但如果考虑到英国的案例法体系,商标制度会被再提前到1618年。但无论如何,现代语境的商标法或商标制度的产生也不过数百年。

就历史进程而言,中国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第一部商标法是1923年的商标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商标工作,在改革开放之前,主要学习借鉴苏联的做法进行制度化规范。1950年,政务院颁布《商标注册暂行条例》,同年又批准实行《商标注册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实行自愿注册原则,注册之后取得商标专用权。1963年,国务院制定《商标管理条例》,开始实行全面注册制,未注册商标一律不准使用,带有强烈的行政管理烙印。改革开放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2年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这也是新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知识产权单行法,实行自愿使用和注册使用相结合的方式,未经注册可以使用商标的做法得以回归。

当然,由于目前我国法域的特殊性,现在还有在台湾地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施行的商标法。但从促进商品流通、服务市场开拓、增加社会财富等角度看,我国商标法已经全面现代化。

3 商标创造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

就当下现代商标法律而言,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国商标法律制度具有历史传承,并非一些西方人认为的中国古代没有商标等知识产权法律,他们往往戴着有色眼镜,而没有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法系中“民刑不分”的基本特质,也没有认识到在中国古代也存在的习惯法传统。毋庸置言,从我国商标制度发展的简史可见,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活形态的变化,商标的形态虽然也在不断变化,但其仍具有典型的中国历史特征,有着自身的制度传承和文化底蕴。例如,在商标的创造上,使用汉字造型作为商标、使用传统吉祥图案作为商标构成、使用传统标识作为商标等,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特质,有的恰似是历史的映照,体现着古老商标的生命力。

4 商标创造的产生

商标不是凭空产生的,商标是创造的产物。商标的继受取得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造,商标创造是指商标的原始取得。商标的创造就是产生商标的心理、行为过程及其结果。从流程的视角看,创造商标首先要有构思,其次要有展开,最后要有表达呈现。

构思就是个人或者集体的心理或者脑力活动。个人心理或者脑力活动方面,指个人利用自身积累或者外来元素,进行的一种活动。就个人积累而言,可以来自于自己积累掌握的文字、图案、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声音,乃至气味(目前我国还没有施行)等。就个人利用外来元素而言,可以是将外来的文字、图案、字母、数字、三为标志、颜色组合、声音等进行整合。集体的心理或脑力活动方面,则是以团队或者法人等组织形式开展的心智模式,同样是对组织内外的文字、图案、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声音等进行整合,形成一定的初始构想。展开就是将个人或者团队等心理活动的思绪予以整理,通过文字、图案、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声音,以及这些元素的排列组合,形成可供选择的方案。表达呈现就是在前两个环节形成的备选方案基础上,经过筛选比较,乃至局部调整,甚至另起炉灶,确定最终的呈现方案,即商标的表达和呈现。

当然,上述过程只是理论上的划分,在现实中有可能一步就可以完成,也有可能有更多的步骤,或者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形成商标的选定方案。但是,这些过程及其结果并非游离于特定法域之外,而是基于特定法域的制度或习惯。例如,就大陆区域而言,除烟草等极个别商品之外,依据习惯(经过法律认可),选定的方案即可以成为商标。进而选定方案经过一系列的注册程序,并且经公告没有异议(包括提起无效)后才能真正成为注册商标,受到较高水平的法律保护。

5 商标保护是系统工程

既然商标可以是注册商标,也可以是未注册商标,那么对于具体商标的保护,就不能仅仅机械地依據商标法进行保护。对于注册商标,应当依据商标法、商标法实施条例以及相关的部门规章进行保护。对于未注册商标则需要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进行保护。但是,无论是何种商标,在保护中采取的措施可以是多元的。一是商标的自我保护。无论是何种类型商标,首要的保护是持有者的自我保护,没有自我保护,不掌握商标的状态,放任商标的盗用或者滥用,必将引起商标的淡化、价值损耗,或者失去商标;二是商标的行政保护。商标的行政保护可以分开考虑,对于注册商标,可以向行政执法部门反映商标违法情况,请求行政处理,当然行政执法部门也可以依职权开展行政执法;对于未注册商标,仍然可以请求行政执法部门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等处理相关的违法情况,但是执法效果有时不及对于注册商标违法行为的查处。此外,注册商标的异议程序、复审程序、提起无效程序以及对于行政处罚的行政复议,也归入行政保护;三是商标的司法保护。在民事司法保护方面,对象既可以是注册商标也可以是未注册商标,首先需要明确相应的请求权,通过起诉、申请禁令等方式开展救济;在刑事司法保护方面,针对的是注册商标,需要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依照法定程序立案,通过侦查活动固定证据,再经检察机关审查后向法院公诉;在行政司法保护方面,主要是对于行政处罚、异议,或者商标复审等行政行为的司法救济;四是商标的替代性保护。行政保护、司法保护牵涉的程序较多、时间、人力消耗等成本也较大,因此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和解、仲裁等成为重要的选择。

6 商标的运用

商标的运用主要是在两个层面展开的:在商品、服务上使用;作为资产使用。当然,从财产权利的角度看,商标还可以进行权利转让或者交易,将商标售出,自己不再拥有商标,获取相应的对价。在商品、服务上使用是商标的初始功能,也是最基本的商标运用。商标不但要在商品、服务、包装、容器、网络、交易文书等上使用,还涉及到商标的推广,即广告、展览等活动。在商品、服务上的连续和规范使用,起着区别商品(服务)来源的目的;起着商品(服务)品质的保证;起着界定或者显示商品(服务)品味的作用,等等。作为资产使用则是商标运用的扩展,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常态。对企业组织而言,在企业内部,通过资产评估,将商标的价值进入会计报表系统,纳入会计核算;在企业对外活动中,可以作为无形资产进行投资(包括入股、参股、证券化等);可以授权进行特许经营;可以采取许可(独占、排他、一般)的形式授权其他企业等组织使用。商标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发挥价值,例如商标连续3年不使用就会被撤销,不连续、不规范使用就会贬损其市场价值,影响到经营者的利益。

7 商标的管理

这里分析的商标管理不是指商标的行政管理,而是就企业等经营者开展商标管理而言的。只有采取切实的管理才能真正彰显商标的价值。在商标的创造过程中,管理就是要做好规划安排,调集相关的资源,选取最优的方案,形成创造的源头活水;在商标的保护过程中,管理就是要做好自我管理,并且通过中介服务组织(代理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对接行政机构、司法机关、仲裁组织等,形成保护的合力;在商标的运用过程中,管理就是要在合作伙伴的选择、许可方式的设定、评估机构的筛选等方面着力。

从商标资产运营的角度看,商标管理就是对商标权能的维护管理,这方面比较重要的管理是预警分析、市场调查、监控监督。预警分析指商标所有者或者持有人,通过发现在商标使用中是否有相同或者近似商标的存在,如果有相同或者近似商标的存在,就需判明其来源是否合法,开展预警防范。如果其来源不明、涉嫌商标侵权,就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救济;市场调查就是要采取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大数据分析等手段,经过统计分析,高度关注商标在市场上运用的效果,了解其是否达到了区分商品(服务)、形成竞争力等作用,如果没有达到既定的作用目标,就需要进行详细的甄别判断,包括通过法定的或者特定的(对未注册商标而言)程序进行改进,直至达到满意的效果;监督监控首先指企业对于许可出去的商标、参股的商标、特许的商标等进行动态监督监控,防止其存在搭便车、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情形,及时消除隐患,维护商标的价值。同时,对于跨国经营或者跨境经营的企业,还要关注商标在国外、境外的运用情况,防止脱离监督监控产生的商标淡化、商标滥用现象等等。

就企业组织而言,商标的内部管理是基础。在商标内部管理上,可以从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一般管理流程出发,开展涉及商标的战略、机构人员优化、业务协同、控制反馈等活动。商标战略指企业要将商标摆到企业整体战略活动中,将商标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产。例如,不能随意将商标在不同类的商品或者服务上使用,如果跨类使用,就要通过法定的、特定的程序实行调整,否则适得其反。涉及商标管理方面的机构人员优化,就是要明确商标工作的领导者、专业人员、管理机构,并通过职能整合,形成组织优势。例如,设立包含商标管理工作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明确公司律师或者法务工作者从事商标事务管理,建立商标使用、运用的档案(包括电子化的档案)制度。在商标管理的业务协同上,商标管理部门要与财务、市场营销等部门联动,掌握商标的市场运用效果,并分析竞争对手的商标策略行为,采取针对性的营销措施。在商标管理的控制反馈上,需要对商标的市场贡献程度进行分析,包括与投入商标维护等成本进行比对,开展绩效评估,对于盈利性较强的商标予以强化;对于盈利效果较差的商标进行诊断,找出原因,采取控制手段予以修正。

商标的中介服务组织在商标管理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商标的创造保护运用上,中介服务机构起着帮助方案酝酿、方案设计、方案选定、媒介法律服务、参与调解、咨询战略方案、帮助开拓市场等作用。在商标的市场价值充分挖掘上,商标的中介服务机构起着媒介广告宣传、会展方案设计、竞争对手调查等作用。

总之,商标既作为商品、服务的标识,发挥着区别性、显示性功能;又作为财产性权利,发挥着开拓市场、增加商誉、丰富消费者体验等功能。但是,商标中有着深厚的历史传承因素,同时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和科技条件的变化,商标的创造保护运用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包括在网络环境下的商标及其衍生形态,均可以从管理的视角加以检视和研究。商标的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是相互贯通的,商标的管理渗透到商标的创造保护运管用各环节中,促进着商标的高质量创造、高水平保护、高效益运用。

作者:王智源

商品经济交易保护管理论文 篇3:

民国时期的交易所

交易所是证券和物品进行商业买卖活动的保证机关。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为求货物流通的便利和价格标准的公平而设立的一种买卖大宗商品的市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国社会,光怪陆离,既到处散发着自然经济的气息,又随处可见商品经济的形式。交易所,就是在这个社会中几经兴衰的西方舶来品。

1892年(清光绪十七年),外国人在上海设立了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境内最早的交易所——上海股份公所。1906年,又设立上海众业公所,开始在上海从事证券、物品的投机交易,并很快在这个冒险家的乐园里狠狠地捞了一把。外国人的动向,不久便引起了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的注意,光绪末年,梁启超首先倡议组织交易所性质的股份懋迁公司,但未得到当局的支持。1908年,袁子庄等人再度奔走呼吁,力主开办交易所,最终也毫无结果。

1916年,孙中山为筹措革命经费,联合虞洽卿等上海工商界人士,具呈向北京政府农商部申请在上海创办证券物品交易所,农商部即以证券物品不能同时交易为籍口,驳回了孙中山等人的请求。两年后,经虞洽卿等人的多方活动,农商部终于有了批准成立的意思,可是举足轻重的张謇为了保护自己在上海、南通一带的经济利益,突然通电反对此举。正当虞、张双方争执相持之标,1918年夏天,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诞生了。它注册资本仅10万元,以经营股票、债券为主,同时兼做外币交易。消息传开,实力雄厚的上海工商界受到不小的震动。1919年,日商上海取引所(即交易所)在三马路(今汉口路)正式开张。更使上海工商界人士感到无法忍耐下去。虞洽卿等人一面以抵制取引所为借口,电请农商部速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案予以批准,一面又动员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渠道向北京紧急呼吁,并在上海租界内先行交易起来。1920年2月1日,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召开成立大会,推举盛洽卿为理事长,郭外峰、闻兰亭、盛丕华等6人为常务理事,确定资本总额为500万元,交易物品为有价证券、棉花、棉纱、布匹、金银、粮食油类、皮毛等7种。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是中国人创办的上海第一家交易所,在以后的岁月里,尽管几易其名和多次调整所交易的物品,但以它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交易所始终在各类交易所中名列前茅。它在汉口路上的大楼也渐渐成了闻名遐迩的证券交易大楼。在刚刚成立的证券、物品交易所内,张静江、蒋介石等人算是几个较为活跃的经纪人。

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开办不到半年,盈余就高达50余万元。巨额的利润顿时吸引了上海滩众多的好利者。一时间,华商证券交易所、面粉交易所、杂粮油豆饼业交易所、华商棉业交易所都积极筹备,并呈准农商部于1921年春季相继成立。上海滩上,各类交易所一下增至140余家。汉口、天津、广州、南京、苏州、宁波等地,亦相率效尤。1921年夏、秋之间,是中国交易所发展的极盛时期。

中国交易所在1921年的极度发展,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已需要交易所这样的机构来调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民国社会的纷繁复杂和一般好利者的投机心态。但过度的发展最终免不了陷入危机,带有投机性质的交易所在短期内的过度膨胀,更难逃崩溃的厄运。到1921年底,市面银根突告紧张,人人需要現金周转,公债、股票普遍刮起了跌风,卖出的多,买进的少;交割时买进的付不出资金,卖出的交不出现货。交易所原本是在买卖成交后从交易双方获得佣金的。一笔买卖妥交后,交易双方得各以成交额的2.5%给交易所作为佣金,故每笔交易,证券行实得佣金5%。而一旦交易难以妥交,交易所就无利可获了。因此,那些匆匆成立、资金不足的交易所纷纷停拍解散,酿成了所谓“民十信交大风潮”。到1922年3月,上海能够照常营业的交易所一下从1920年的140余家减到12家。天津、汉口等地的交易所,也只是昙花一现,或宣告停办,或宣告清理。

经过这次风潮,加上民初战乱频繁,一般民众对公债失去了信任,因此1921年后的七、八年间,中国交易所的发展十分缓慢。到1926年,北京政府历次发行的各种公债都已成了无人问津的废纸。惟有英镑善后公债顺乎国人的崇洋心理,而独成挺秀之势。当时北4行(大陆、金城、盐业、中南4银行)掌握这种公债很多。盐业银行董事长吴鼎昌兼天津《大公报》董事长,趁该报记者徐铸成赴广州采访之机,命徐刺探广州国民政府对北京政府发行的各种公债将作如何处理。徐到粤后,探得广州国民政府决定继续维持旧债的消息,便立即用“母病愈即出院”的暗语电告吴。吴在天津立即大做多头,收进大量善后公债,后来善后公债果然日益看涨。然而一二种证券的看涨并不能维持整个证券市场,更何况中国交易所开办及管理本身又十分混乱。办法不统一,事权也未划一。直到1929年10月10日,国民政府正式公布了《交易所法》,1930年3月1日又颁布了《交易所法施行细则》,交易所的发展和管理才有了一个统一的依据,全国的证券市场才又重新活跃,交易所的业务也随之兴盛起来。

1927年后,南京国民政府就以大量发行内债作为筹集经费的重要途径。1927年到1936年间,南京政府发行的内债,等于北京政府15年来发行旧债的4倍。公债与股票的买卖成了投机事业的主要项目。参加证券交易所投机活动的,除在职的文武官员外,有许多是失意的军阀和政客。同时,由于国民政府滥发公债及各类股票的大量出笼,使社会一般公众,如商人、教员、店员、职工、家庭妇女及无业游民等也成了证券的持有者。这中间有些人每天陆续来到各证券行活动,尽管欲望大小不同,但发财的心理都是相同的。某些有实力的大户,则躲在自己家里的鸦片烟榻上,通过电话,办理买卖事宜。几次交易,有些人发了财,有些人却成了穷光蛋,就是在这种大鱼吃小鱼的情况下,中国的交易所一步步地兴盛起来。

抗日战争爆发后,沦陷区内刚活跃一时的交易所再度停板息业。此时在上海与天津的租界里,由于外埠官僚、地主和工商业者的大批涌入,作淘金梦者日多,投机市场反而因战火的出现呈现畸形繁荣的局面。太平洋战事发生后,日军势力进入租界,他们起先明令禁止交易市场。于是上海汉口路证券大楼产生了黑市交易,随着币值的不断贬落,行情步步上涨。日军对这种公然违反禁令的行为自是非常震怒,曾宣称要以全力取缔黑市,但是取缔归取缔,交易仍交易,敌伪也无可奈何。后来敌伪感到股票只是一张纸头,并非实物可比,而且,上海、天津等埠的投机事业是不可能根本消失的,与其让他们囤积货物,不如网开一面。于是,上海、天津的交易所又陆续复业,但规定以买卖华商股票为限。过去续营的外币、外股、公债都属于“敌性证券”或“敌性货币”,绝对不许经营。黄金也在统制之列,不得自由买卖。然而,投机商是无孔不入的,各交易所复业后,不但华股市场非常活跃,就是敌伪所绝对不许经营的东西,也都有行情、有交易。

抗战结束后,上海、天津等地的证券交易又渐渐步入正轨,证券市场再度活跃起来。但是,随着内战的全面爆发,通货膨胀达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投机者目光都转移到黄金、美钞、现大洋和纱布等方面,南京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各类公债已绝少有人问津。为了寻求空额子,银行业以“星期存款”名义代客户做股票套利买卖,即买进走俏的如永安纱厂股票现货,同时卖曲永安纱厂股票期币,一星期的差额合利息5分以上,一月即在2角以上。银行以此为号召吸收储户,以低于套利1-2分的利率给予存户,从中取利,一般自己没有出路的散户,纷纷参加。这一时期,证券市面几乎全靠这类买卖维持市面。随着国民党政府的垮台,民国的各类交易所也终于走到了它的尽头。

作者:王淼

上一篇:上半学期总结三篇下一篇:教育工作汇报材料(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