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络资源应用功能研究论文

2022-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为了引入教育数字化这一概念,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要求上进行探讨与分析,同时,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还可以让更多的教育资源得到利用,易于教师依次总结不同教育资源中的重难点之处。除此之外在继续教育中运用此项技术,还是对教育数字化概念的积极探索,也是达到教育教学一体化要求的基础条件。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信息网络资源应用功能研究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信息网络资源应用功能研究论文 篇1:

初高中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浅谈

摘 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随堂听课、个别访谈等方式,以河南省某市5所初高中学校39名教师为研究对象,采取案例形式深入了解当前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应用情况,初步得出了当前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整体不高、参差不齐、急需提高的基本结论,最后提出了提高初高中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的对策措施。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

随着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和素质教育的深化,培养信息技术人才越来越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方面。信息化教学应用一方面可以加快素质教育的进程,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因此,探索提高初高中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调研基本情况

笔者采取问卷调查、随堂听课、个别访谈等方式,对河南省某市5所中学(2所高中,3所初中)的39名教师信息化应用情况深入调研。5所学校都有网络教室,电脑台数分别为70、56、48、26、15台;大部分学校教室安装了投影仪;2所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实现了资源共享,信息化程度较高;都提倡多媒体教学,3所学校有固定的教学资源网站,为教师备课提供了方便。

调研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信息化技术对教学帮助很大,特别是对于加快教育信息化、推进素质教育、加强人才培养有重要作用,说明其思想认识到位;问及“初高中教师如何应用信息化教学”时,很多教师的回答是:会上网、能查资料、懂制作课件等;问及“信息化是不是教师素质的必需”时,大多数教师回答:教师应该具备信息化能力;问及“个人是否经常进行信息化教学”时,小部分教师回答“经常”,大部分教师认为制作课件耗时耗力,其余教师有的是不会制作课件,有的是习惯了粉笔授课模式。还随机抽听了12节课,只有4位教师使用了课件教学,但内容简单粗糙,以文字为主,没有吸引力,学生反应平平。

调研还发现,大部分教师较欠缺信息技术的常识。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师信息化教学就是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33名教师家有电脑,但大多用于浏览新闻、聊天和娱乐等;一半以上会上网收集、查找资料,能够简单地安装、卸载软件,懂得基本的文字编辑;三分之一的教师会安装鼠标、键盘、打印机等设备,然而懂得故障排除的寥寥无几。

二、现状问题总结

(1)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整体不高。笔者认为,大多数初高中教师对信息技术有一定认识,但停留在表层,认为信息技术是演示工具,很少花心思创设意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有的只是在公开课、展示课或竞赛课时使用,不能常态化地用于日常教学。可见,当前初高中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存在整体水平不高的局面。

(2)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可以看出,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39名教师,有的经常应用,有的很少应用;有的会用,有的不会用;等等。因此,当前中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应用参差不齐。

(3)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急需提高。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信息化教学逐步被广大教师接受。但由于受各因素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产生了畏难情绪,往往喊口号多,实际行动少,仍以灌输为主。总之,当前初高中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急需提高。

三、具体对策措施

(1) 提高信息化教学的动力意识。一方面,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信息化教学的应用意识,带动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引导教师深刻认识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应用中的重要作用,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使其走出传统模式教学意识,进而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实践之中。

(2) 营造信息化教学的良好环境。要抓好硬件建设,建设多媒体教室、办公计算机、网络资源,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多媒体教室作为信息化教学的辅助工具,发挥演示和情境创设的功能;办公计算机是师生的认知工具,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信息化教学全过程;网络资源工具是选配、采集、获取教学内容的场地。

(3) 加强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实践。在教学酝酿中,教师利用网络、书刊、电视等载体,收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源,这是基础环节;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围绕教学所需,筛选、采摘、加工信息,制作课件、图画、网页等,这是关键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教育环境,这是应用环节。

(作者单位:史 凌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高级中学;史秀珍 河南省正阳县雷寨乡李楼村小学)

作者:史凌?史秀珍

信息网络资源应用功能研究论文 篇2:

继续教育教学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分析

摘要:为了引入教育数字化这一概念,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要求上进行探讨与分析,同时,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还可以让更多的教育资源得到利用,易于教师依次总结不同教育资源中的重难点之处。除此之外在继续教育中运用此项技术,还是对教育数字化概念的积极探索,也是达到教育教学一体化要求的基础条件。正因此,需要在教学组成、教育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与探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方法,并从中带动应用信息化技术的效果提升,对继续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新的尝试。

关键词:继续教育教学;信息化技术应用

引言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是简化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的难度,更重要的是从中进行更多的教育教学尝试。因此,继续教育教师应通过课程信息化的设计,以不同课题下的内容为主体,构建出层次分明的教育教学课堂,引导学生关注到重难点内容外,避免实际教学工作陷入低效化的窘境之中。除此之外,把继续教育与信息化技术结合起来,有利于减少时间、空间对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让参与继续教育活动的人,能够从中了解到更多的专业技术知识,并依据教师提供的内容,从不同角度补充和更新自身固有的知识。此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还利于开展与组织课后服务,实施具备教育教学弹性的方法外,达到拓展课程的要求。正因此,探讨继续教育教学问题时,应将积极地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其中。

一、继续教育教学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的要求

繼续教育应将更多的理论知识融入课堂之中,以信息化教学的方式利于提升继续教育课堂效率,这是因为,信息化技术本身就具备较好的便捷性,能将多种知识组织在同一个教育平台,也利于在实际教学中融入各个学科的知识。正因此,除了要提出挖掘可用教育资源的要求外,还应从资源的实践应用层面,探讨各领域的知识,以确保知识内容具备先进性和典型性的特点,从中为参与继续教育的人员提供更多的支持。其次,还应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环境,从多个角度探讨继续教育中的问题,以此在继续教育中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组织参与继续教育的人,通过多元的形式认识相关的理论知识,用不同的视角参与进学习和理论研究中,这就对继续教育教师提出了第二项要求,那就是了解每一种信息化技术所提供的功能,以及功能价值。最后,在教育教学工作的视角看,好的教育,要有简单易懂的流程,也要有简化理解的作用,以便帮助参与继续教育活动的人员,从中提取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并能够根据不同资源,认识学科规律和继续教育教学的模式。

二、继续教育教学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方式

(一)内容整合

对应用信息技术的要求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内容以及内容的形式是影响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为此,应在基于继续教育教学的要求,从各种平台搜索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并在继续教育教学课堂中罗列出来。以此,明确继续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才能利用音、视频资料等不同形式的内容,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使参与基于教育的人员能够从多个角度,接受到理论知识。同时,依靠对继续教育内容的整合,循序渐进地组织教育教学计划,才能使整个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由选择继续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改变继续教育教学课堂的内容组成,可以真正做到让资源带动参与人员学习的效用,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知识,讲解和传授给活动参与人员,还能够更好地形成对外辐射效应。

(二)数据库建立

着眼于提取和记录可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并将其融入继续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可不断推动继续教育教学工作向外拓展。同时,以继续教育教学工作要求为中心,结合数字技术对课程内容进行处理,并将其制作成微课录入数据库平台,有利于参与继续教育教学的人员,在不同时间段提取和反复观看,进而解决继续教育教学工作时效低、成效慢的问题。此外,以音视频内容的形式,创新继续教育教学方法,并从中转变呈现知识的方式,还可以为参与继续教育教学的人员提供更多帮助。而在教学信息化的方向探讨,数据库的建立还利于使其成为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的载体,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学成效,并且能够开发出形式不一的教育方法,协同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理念,满足不同阶段参与继续教育教学人员的学习要求。

三、继续教育教学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的价值

(一)丰富功能

通过信息化技术为继续教育教学工作赋能,制作出符合继续教育教学参与人员的需求,并制定出具备教育弹性的课程体系,可丰富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的途径。除此之外,利用这类技术还能激活对网络资源的使用,能够在继续教育教学工作中,建设出科学的教育方法,达到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流程线上化的目的。这也是应用信息化技术丰富继续教育教学途径的另一种体现。其次,资料库、微课、信息共享平台的出现,也使得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空间变大。基于此,除在重难点环节,设置相应的信息化教育方法外,还需对教学工作进行细化,提高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度外,扩大对参与继续教育教学活动人员的影响。由此可见,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丰富了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方法,需要教学人员投入更多的关注,以此通过技术赋能课堂,给予学生更多的基础性帮助,最终,把此项技术作为主体工具,提高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

(二)教学虚拟化

根据信息化技术的特点,研究此项技术对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首先应从这一技术的虚拟化特征的角度出发,将教材编写、教学实践与技能培训与之结合,对配套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并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兼顾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要求。以教育虚拟化这一特点为方向,探究实际教学方法,可以利用网络课程、虚拟实验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参与继续教育教学活动人员的思维水平。基于此,继续教育教学人员应提高对此项技术的认识,更好地体现出信息化技术教学的科学性,这符合继续教育教学的要求,也符合学生的认知与学习理论知识的客观规律。除此之外,信息化技术的出现,也解决了当下继续教育教学工作在课时、内容方面的问题,通过网络课程在有限的课时下,提供更多的学习发展机会,结合网络资源规避教学内容有限等问题的影响,可以确保整个教学工作的质量,也能构建出开放、共享的教育平台。

四、继续教育教学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面对继续教育教学工作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效率及效果问题,应从工作流程和方法的角度探讨,对教学要求进行补充,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可有效破解继续教育教学的内容组织问题。同时,由于教学资源库的组织是构建信息化课堂的第一条件。首先,需要针对教师堆信息化技术掌握程度和应用比例过低的问题,提高师资队伍的工作水平,对现有的教师队伍进行定期的技术培训,并加大继续教育教学工作信息化技术应用的设备投入,建立出刚性机制,来确保信息化教学的流程稳定,质量、效率得到双提高。其次,继续教育教学教师掌握了具体的教学流程,如若缺乏对信息化技术的了解,那么就难于提供优质、覆盖度强的教育内容,这将导致继续教育教学工作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度不足,难于明确教育教学主体内容的同时,也无法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以信息技术辅助学生的理解。为此,需要从软硬件层面,以及教学流程和实际操作层面,帮助继续教育教学人员掌握这一技术的应用规律,确保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提高。

(二)建立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普遍不受重视,这将导致部分教学工作缺少必要的技术支持,也难于减少时间、空间对继续教育教学参与人员的制约。同时,教学资源库的组织和构建,可避免对参与继续教育学生的限制,使其能够自由安排学习及预习的时间。为此,应对组织教学资源库的方法和要求进行探讨,从教育教学工作的安排层面出发,首先应明确继续教育教学教师在组织教学资源中,所承担的责任和负责的工作内容,将繁杂的网络资源录入统一的教学资源库,并按照要求、按照内容别类进行分類,可以支撑参与继续教育的人员,根据资源库内的资料,自行进行查阅和学习。而从组织教学实践计划的层面出发,资源库的建立可补充参与继续教育人员缺乏的理论知识,使其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整理和构建学习框架。最后,教学资源库中的内容相较于书籍之类的载体,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查阅便捷性上,都具有更多的优势,这也使得继续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少教师会以视频等微课内容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

(三)加强体系构建

推进继续教育教学工作信息化发展,需要教育教学体系的支撑,也需要基于教育体系进行教学层面的设计。然而,当前阶段继续教育教学工作普遍存在知识碎片化堆积的问题,正因如此,需要根据这一普遍性的问题,从中明确继续教育教学体系,优化教育流程外,使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具备内在联系,以增加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除此之外,教育体系、管理体系以及技术应用体系,都是将教育信息化这一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的方法,其不仅解决了继续教育教学思想不够全面,还规避了理论实践结合体现不够彻底的问题。为此,应从技术更新和教育教学理念转变的层面出发,将继续教育教学的标准、内容以及方法作为构建教育体系的分项,才能从中规范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法,使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具备一定的标准和依据,逐级推进继续教育教学工作数字化发展的步伐。在最后,继续教育教学工作本就与其他教学理论存在偏差,这是因为教育主体对象差异所导致的问题,基于此,制定信息化技术应用体系时,不能简单地照搬其他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标准,而是要从教学实践中出发,打通知识与理论的联系,内容与教学实践方式的衔接度。

(四)进行技术创新

统筹资源、构建数据库、统一基于教育教学平台是当前阶段应用信息化技术对教育教学工作赋能的三大要素,也只有这样,才能运用此项技术更好地实现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的价值,当然这也是进行继续教育教学工作转型的本质需求。为此,参与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从技术创新中,探讨利于进行教学实践的方法,完善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的流程,使参与继续教育教学活动的人员,能够得到更多的实践培养。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用技术创新为教育教学工作赋能时,应避免整个继续教育教学工作,出现信息化技术使用泛化、形式化的问题,将此项技术作为一类载体工具,解决实际教学层面的问题,才能在保障继续教育教学工作主体价值问题的同时,达到更优秀的技术应用效果。基于此,在深入分析不同信息化技术的使用特点外,还应根据网络资源逐渐形式化的问题,将教育教学重心放置在教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以此将信息化技术作为载体工具,解决当前阶段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的困境,这是使用直播、数据库等信息化技术的原因。正因此,需要在信息化技术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三大点技术创新要求,以便确保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的可行性更高,工作路径也更宽泛。

五、结束语

应用信息化技术为继续教育教学工作赋能,最重要的是,从中进行更多的教学尝试和技术创新,以此打通课程信息化与教学实践化的联系,并将不同课题下的教学任务和工作安排为工作重心,打造出层次分明的课堂,并引导学生关注到重难点内容,发挥信息化技术应用的价值,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除此之外,还需对应用信息化技术的意义、要求和价值进行 探讨,从中构建教育教学工作体系,并通过将教学资源组织于数据库的方式,减少时间、空间对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让参与继续教育活动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补充和更新知识,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自身的学习和实践中,确保基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外,打造出集开放、共享功能于一体的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涂郑禹,柳琦,李磊,李文彬.信息技术在继续教育化工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天津电大学报,2014,18(04):35-39.

[2]陈岚.论信息化技术在继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通报,2014,30(05):221-225+248.DOI:10.13774/j.cnki.kjtb.2014.05.047.

[3]张幻玲. 教育教学信息化背景下探讨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C]//2020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2020:22-23.DOI:10.26914/c.cnkihy.2020.013501.

[4]郭春雨.信息化环境下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20(04):94-95.DOI:10.16704/j.cnki.hxjs.2020.04.062.

[5]王子琪.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半翻课堂”教学改革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探索与研究[J].亚太教育,2019(12):130.DOI:10.16550/j.cnki.2095-9214.2019.12.108.

本文系2021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基于信息化的继续教育管理创新研究》(课题立项号:2021SJA1628 )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江文(1977.10-),男,汉族,江西都昌,硕士,助理研究员/高级技师,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南通理工学院继教院,研究方向:继续教育。

作者:江文

信息网络资源应用功能研究论文 篇3:

泰山学院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其提升需要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结合。该文首先分析了师范生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必要性,接着介绍了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实施情况,然后利用统计学软件分析问卷信度和效度,最后详细阐述了泰山学院师范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

关键词: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about Normal Students’ IT Application Competence in Taishan University

ZHU Ai-fen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Taishan University, Taian 271000,China)

Key words:Normal Students; IT Application Competence;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Analysis

1师范生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必要性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国教育改革和發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育信息化大潮已然到来。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是提升教学质量、转变学习方式、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的有力杠杆[1]。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普遍应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营造了丰富多彩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提供了优质的信息化学习资源,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逐步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4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标准》对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2014年8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明确提出要提升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2]。师范生大多数会走上基础教育岗位,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也关系到其专业化发展。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需要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结合,因此师范生在校期间就应该通过学习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后续培训和信息化教学奠定基础。

2 调查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法,通过调查全面掌握泰山学院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对照国家标准和要求,找出差距和不足。

2.1调查问卷的设计

笔者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为主题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下载密切相关的参考文献30余篇,经过研究对比,认为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应用意识、信息技术素养水平、信息技术应用实践等三个层面,因此初步确定了问卷的三个维度和若干题项。接下来,笔者深入研究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并在借鉴同类问卷的基础上,对调查维度和题项进行了补充、修改和完善。问卷设计完成后,笔者选取了2017级地理科学、物理学专业共计72人进行了小范围试测,经过反复修改、删减,形成最终问卷。

除“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维度外,其他维度均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量表分为5个等级: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一般、不太符合、很不符合,分别赋值为5、4、3、2、1分。学生根据自身状况和水平进行自我评价,最终分值越高,代表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越高。问卷内容设计如表1所示。

2.2 调查范围和实施

本次调查将调查对象锁定为大三、大四学生,这些学生已经进行过系统的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学习,基本能代表泰山学院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最高水平。学生所学专业覆盖学校全部师范类共13个专业,调查范围广泛,能真实反映出泰山学院师范生当前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

本次问卷调查自2018年4月调研组编制问卷开始,至2018年9月问卷定稿。2018年9月至10月,借助于“问卷星”网络平台实施调查,由各专业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当堂填写,认真填写后可领取调研组精心准备的信息技术教学软件资源包,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调查的效度和信度。最终回收问卷共529份,经分析筛查获取有效问卷483份,有效率为91.3%。

3 调查统计分析

3.1项目分析

对正式施测的数据进行项目分析。项目分析的目的是探究高低分的被调查者在每个题项的差异,用于检验题项的可靠程度,其结果作为个别题项筛选或修改的依据[3]。问卷总得分前27%(262分以上)的设为高分组,后27%(214分以下)的设为低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检验高低分组在各题项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除Q6外,其他67个题项的T值均大于3,显著性概率值P均小于0.05,达到0.05的显著水平,表明这些题项的临界比值达到显著,具有良好的鉴别度。题项Q6为“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时,要保证人身和财务安全,谨防被骗。”T值略低,鉴别度稍差,可以考虑修改或删除。

3.2 调查问卷信度分析

信度是指采用同样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是针对测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而言的。本研究采用Cronbachα系数(也称内部一致性α系数)检验问卷的信度。在SPSS 22.0软件中,执行“分析”-“度量”-“可靠性分析”命令,模型设为“α”,对三个维度和整个问卷的信度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整个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975,各维度的α系数均大于0.85,说明本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3.3 调查问卷效度分析

效度是指测量工具能够测出所要测量特征的正确性程度。效度越高,表示测量结果越能显示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本研究主要分析问卷的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是指设计的题项能否代表所要测量的内容或主题。内容效度可以采用逻辑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评价。从逻辑上来分析,本问卷的题项是在研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参考相关文献和同类问卷的基础上设计的,并结合试测,先后多次对问卷进行修改与调整,形成最终问卷。上述措施保证了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统计分析主要采用单项与总和相关分析法来评价,即计算各题项得分与题项总分的相关系数。笔者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 22.0,在显著性水平为0.05下进行Pearson相关系数假设检验。执行“分析”-“相关”-“双变量”命令,在打开的对话框“相关系数”区域选中“Pearson”,“显著性检验”区域选中“双尾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可以看出,各题项的显著性概率值P均小于0.05,说明各题项与总分的相关性都是显著的。但是Q1-Q8、Q18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小于0.4,只是低度相关,可以考虑修改或删除这些题项。Q31-Q68的P值均小于0.01,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4,单项与总分存在中高度相关关系。整体而言,调查问卷内容效度良好。

4调查结果及分析

4.1 调查结果概况

在参与调查的483个有效样本中,大三學生有251名,占比51.97%,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总分平均分为231.8分;大四学生232名,占比48.03%,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总分平均分245.3分。这说明大四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普遍高于大三学生。

在483个有效样本中,男生有71名,占比14.7%,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总分平均分为244.3分;女生有412名,占比85.3%,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总分平均分为237.2分。师范类专业男女比例悬殊,男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一般高于女生。

本次调查中有些专业只调查了大三或大四学生,有些专业大三、大四学生都参与了调查,样本数量和比例符合调查需要,调查结果能较准确地反映各专业各年级师范生当前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英语、体育和音乐专业由于各种原因样本数量不达标,但从其各自的得分情况来看,参与调查的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相对较高。调查对象的专业分布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平均得分如表5所示。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查问卷除“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外共有68个题项,设计成李克特量表形式,每个题项分值包括五个等级:5分、4分、3分、2分、1分,得分越高,表示所调查的相应能力越强。总分最高分340分代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最高水平,是一种理想的标准状态;总分272分是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最起码要求,即师范生总分达到或超过272分,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可以被认定为达标;总分204分是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最低要求,低于该分数,表明其能力水平较差。从表5可以看出,泰山学院师范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离达标尚存在一定差距。

4.2 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分析

1)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意识较强

调查问卷中“信息技术应用意识”维度涉及8个问题,483个有效样本该维度的平均得分为4.55分,充分说明师范生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具体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2)师范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水平不高

本研究把信息技术素养分为“操作信息化设备软件”“获取多媒体素材”“处理多媒体素材”“获取、制作信息化教学资源”四个方面,平均得分分别为3.46、3.65、3.17、3.14,说明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水平总体不高,尤其在多媒体素材处理和信息化资源制作方面。

“操作信息化设备软件”方面,“熟练应用至少一种信息交流工具”“熟练应用至少一种信息存储工具”“熟练使用文字处理、演示文稿、电子表格等办公软件”“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借助移动设备进行学习”等题项平均得分分别为4.45、4.37、3.63、3.51、3.5,说明师范生上述技术素养水平相对较高。而“操作多媒体教室中的投影仪、计算机、功放等多媒体教学设备”“了解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相关知识并能熟练操作”“熟练地在自动录播教室中完成录课”“了解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各种教学功能,并能灵活运用”“熟练使用本专业的学科教学软件”等题项平均得分分别为3.21、3.07、2.99、3.04、2.87,说明师范生对信息化教学设备和学科教学软件操作不熟练。

师范生获取多媒体素材的水平相对较高。在文本素材获取方面,只有“通过OCR识别方式”平均得分较低,为2.85分。在图像素材获取方面,只有“通过扫描仪扫描”和“通过软件自制”平均得分较低,分别为3.3分、3.41分。在音频素材获取方面,只有“从视频中提取”平均得分较低,为3.39分。在视频素材获取方面,只有“利用录屏软件录制”平均得分较低,为2.94分。

师范生处理多媒体素材的水平相对较低。“使用photoshop软件对图形图像进行简单处理”题项平均得分3.14分,仅有34.78%的师范生比较熟练或熟练。“从音频文件中截取片段”“转换音频格式”“音频文件合并”“音频的混音、降噪等高级处理”等题项平均得分分别为3.51、3.25、3.02、2.73。“视频文件截取”“转换视频格式”“视频文件合并”“视频的剪辑、合成等高级处理”等题项平均得分分别为3.31、3.11、3.0、2.8。

“获取、制作信息化教学资源”方面,“通过网络获取需要的资源”“甄别并筛选网络资源”“制作PowerPoint课件”等题项平均得分分别为3.55、3.65、3.78,说明师范生上述能力水平相对较高。而“制作Authorware课件”“制作网页课件”“制作Flash课件”“制作微课课件”等题项平均得分分别为2.77、2.62、2.82、2.81,说明师范生欠缺上述能力。

3)信息技术应用实践水平不高

师范生身份较特殊,既是在校学生,又是未来的教师,因此本研究将其信息技术应用实践水平分为“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和“信息技术支持学习”两个方面,其平均得分分别为3.14和3.62,说明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实践水平总体不高,尤其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方面。

师范生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掌握较差。“熟练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知识(如内涵、原则、一般设计过程等)”“熟练运用信息化教学策略”“了解常见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等题项平均得分分别为3.09、2.97、3.05。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欠缺。“熟练编写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设计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信息化教学过程”“预见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应对方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学习建议”等题项平均得分分别为3.13、3.1、3.05、3.28。

师范生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和管理教学的能力较差。“使用合适的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學生学习注意力”“借助有效的技术工具观察和收集学生的课堂反馈,并对教学行为进行有效调整”等题项平均得分分别为3.25、3.29。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不高。“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并实施兼顾过程性与个性化的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案”“利用技术工具开展测验、练习等工作,提高评价工作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小组协作互评,促进协作效果”等题项平均得分分别为3.21、3.23、3.22。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欠缺。“编写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在真实教学或模拟教学情境中实施过”题项得分仅为2.99,说明师范生缺少实施信息化教学的实践。

师范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个人的学习与发展,但总体水平不高。“利用网络、智能手机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专业学习拓展”“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与老师、同学交流协作,获得指导和帮助”“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规划并记录学习过程,存储学习成果”“借助信息技术工具(比如微博、博客等)进行理性反思”“运用思维工具(比如思维导图软件)从宏观上把握分析事物和问题”等题项平均得分分别为3.81、3.71、3.54、3.67、3.37。

5小结

本研究旨在调查泰山学院师范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在科学设计调查问卷、严谨实施调查的基础上,获取了大量真实有效的数据。然后结合数据,分析了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确保问卷数据能真实反映师范生当前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最后具体分析了师范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明确了师范生应该具备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结构体系以及在哪些方面存在差距和不足,为今后进一步探究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和提升策略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闫寒冰,李笑樱,任友群.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评工具的开发与验证[J].电化教育研究,2018(1):98-106.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11/201408/174307,2014-08-18.

[3] 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58.

[4] 周东岱,匡哲君,于颖,等. 基于新标准的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与提升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7(7):42-46.

[5]贾春燕.泰山学院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状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2):8454-8456.

作者:祝爱芬

上一篇:关于开展塑博会活动方案下一篇:医院药房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