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保险统计研究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经济全球化所引致的用工全球化问题,使得社会保障国际化的趋势日益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新出台的法律虽对在华工作的外籍人士的社保待遇问题做出了相关规定,但通过结构性访谈,发现对外国在华就业者而言(包括港澳台有关人员),上述规定仍存在政策透明度低、跨区域结转尚存制度盲区等多个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外国保险统计研究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外国保险统计研究论文 篇1:

外企的疑虑 外国人必须在华参加社保?

在华工作的外国人也要参加社保了。

10月15日,酝酿已久的《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参加社会保险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各地社保机构正以此为基础,制定当地适用的具体实施规定,如规定缴费基数、费率等,内容和执行力度将不尽相同。

看似好事一桩,但外企却顾虑重重。

普华永道估算:

中国社保将月增收30多亿元

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是指依法获得《外国人就业证》、《外国专家证》等就业证件和外国人居留证件,以及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在中国境内合法就业的非中国国籍的人员。

据2010年11月官方统计,在中国大陆居住了3个月及以上的有60万外国人,23万香港居民,20万澳门居民和17万台湾居民。台港澳居民是否参加大陆的社保,《暂行办法》没有涉及。

60万外国人,每人每月在中国应缴纳多少保费?

按目前北京、上海和广州所采用的社保费率和基数,普华永道估算出了每月外国雇员和其境内雇主应支付的社保费上限(见右表)。以在上海工作的外国人为例,普华永道估算出每月雇员和雇主需支付的社保费总计为5600元人民币左右。以此估算,目前在中国境内工作的60万外国人,每月将为中国社保基金增加约33.6亿元储备。

外企参保意愿不强

《中国经济周刊》采访多家外企了解到,多数在华工作的外国人对参加社保缴纳意愿不强,主要是担心重复性缴费和成本增加。

中国美国商会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要求外国人参加中国的社会保险计划可能具有重复性质;规定费用过高,给投资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且能够得到的保险福利并不确定;《暂行办法》与其他法规之间,例如中国现行的工作签证和计划生育政策等,存在明显的矛盾之处;对于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和境外如何领取保险福利,或者如何在离开中国时将资金从其账户中取出,有关规定不够明确……

“我们认为,员工在受聘时应当能够与用人单位一道自愿地决定参加中国的哪种社会保险计划。此外,员工在决定离开中国时,应当能够随时从所有五个保险账户中将资金取出。如果能将《暂行办法》的实施时间至少推迟一年,以便使中国政府有时间明确要求和程序,落实所有必要的流程,与其他国家就双边互免协定展开谈判。这也将使得聘用外国人的公司能够有充裕的时间做出调整,以便符合法律要求, 而不会影响业务经营。” 中国美国商会相关人士表示。

中国欧盟商会相关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他们总体上积极欢迎这件事,但同时也道出了他们的担忧:“中国的社保统筹不是国家统一的标准,分为省级、地级和县级统筹,北京该交多少钱跟湖南是不一样的。这个问题对所有的外企来说是很大的困扰。因为你不知道每个月该交多少钱,也不知道这个钱交到什么地方去,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收,再加上现在已经是11月份,接近年底,企业在今年年初做预算时这笔钱根本就没有放进去。所以我们的会员企业普遍反映:让他们的外籍员工上社保之前,能够有一个很明确的指导方针或者说是一个实施的细则。”

中国社科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王延中则向《中国经济周刊》明确表示,不需要再单独出台细则,“因为我国去年公布的《社会保险法》已于今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之前我国针对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已经出台了具体的管理办法和制度。所以,原则上讲,按照我国的社保规定依法参加就可以了。”

《暂行办法》规定了在中国参加社保的外国人应享受和中国人一样的社保待遇,但除了养老保险以外,并没有具体规定外国人该如何享受其他社保待遇。

同样,以上海为例,普华永道估算得出,符合退休条件的中国员工如果于2010年退休,每月将会收到2000元左右的养老金。而通常情况下,与发达国家的养老金计划相比,中国的养老金并不那么吸引人。

此外,普华永道还观察到,在目前的社保立法情况下,外国人在缴纳其他四项社会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保费后,所能享受的优惠待遇在现阶段还不明确。比如,当终止中国境内的雇佣关系并注销就业证后,外国人通常都会离开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将没有资格申请中国境内的失业保险待遇。

关于执行日期,《中国经济周刊》从普华永道了解到,根据《社会保险法》的规定,理论上外国人应从2011年7月1日起参加中国的社保;而《暂行办法》则自2011年10月15日起施行。鉴于这两个生效日期的差异,有关外国人在2011年7月1日至10月14日这段时间内是否需要缴纳社保费,仍待明确。

“这很可能将有赖于人社部或其地方社保机构通过进一步规定来明确。例如,据我们了解,华南某地的社保机构认为,外国人及其中国雇主应从2011年7月1日起缴纳社保费。”普华永道国际个人税务服务合伙人杨治中表示。

或倒逼社保双边互免加速

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在外国人参加本国社会保险方面,执行的是国民待遇原则。

2001年7月,中、德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社会保险协定》。协定规定,对在德国的中资企业及中方员工,和在华的德资企业及德国雇员,免除在当地的养老和失业保险义务,避免依照企业所在国的法律重复征收社会保险费。

2003年2月,中、韩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互免养老保险缴费临时措施协议》。

截至目前,与中国社会保险双边互免协定的,仅此两国。

长久以来,中国对外劳动力输出数量庞大,其雇主多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设立的公司,但各国通常以社保政策系一国主权范畴,普遍要求中国籍雇员参加当地社保,导致中国企业用工成本的升高。当中国雇主以“存在双重缴费为由”提出要求减免社保费用时,各国通常以与中国没有相应的互免协议作为抗辩理由。

无疑,《暂行办法》的出台,将倒逼部分国家积极主动地与中国磋商,洽谈互免计划,推进双边互免协议的签订,以降低该国在中国境内企业的用工成本。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自今年6月《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后,已经有不少国家和中国展开了签订社会保险双边协议的磋商。

嘉宾

王延中 中国社科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

杨立雄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

杨燕绥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中国美国商会相关人士

中国欧盟商会相关人士

是否应该具有强制性?

看险种而定

王延中:我认为对有正式劳动合同的正规就业的职工,应该是具有强制性。即便这样,也有很多企业没有为职工投保,有些个人也没有或不愿意参加。外国人在境内就业参保,也要看他参加什么险种,像新农保、新农合肯定是不能强制外国人参加。但是在《暂行办法》中并没有明确说明外国人必须参加哪个险种,只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定。

强制

杨立雄:按照国际惯例要求外国人强制参保。比如在美国,不管你在原来的国家是不是参加保险,任何在美国工作的外国人都得参保,都要给你一个社会保障号。有了这个社会保障号,就表示你是合法的可以待在美国工作的外国人。我个人认为,没有跟中国政府签订双边互免协议的那些国家,就应该强制执行。

不能强制

杨燕绥:外国人在中国就业,他们参加社会保险实际上是一个国民待遇的问题。外国人既然有了合格的就业绿卡,相应的就应该享有一些保障待遇。我觉得不能对外国人一定是强制或一定是自愿,外国人的国民待遇要随着中国的制度安排来定。在没有相应制度安排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不能强迫外籍人士加入中国社保。

中国欧盟商会人士:我们原则上非常欢迎这件事。因为中国公民到其他国家去居住或工作的时候,也需要加入到当地的社保。这件事其实是中国同国际接轨的一个表示。像中国跟德国、韩国,签订了双方互免协议,我们认为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做法。这样就可以避免在中国工作的德国人和在德国工作的中国人重复交社会保险。所以,我们总体的态度是非常积极而且欢迎这些事情。

上社保等于国民待遇?

不是国民待遇

王延中:给外国人上社保并不等于给予他们国民待遇。国民待遇是一个国家的各项权利与义务的总和,比如有投票权,但是外国人就没有投票权,除非加入我国国籍。

中国欧盟商会人士:国民待遇这个词有不同的含义。以前国民待遇是讲外企在中国经商时,比如说有些税费上面的优惠,一般针对的对象也是企业而不是个人。如果说税费上的优惠,外商的企业所得税的减免,几年前就已经取消了。随着去年年底城市建设费和教育附加费的征收,实际上我们已经没有太多超国民待遇。外企实际上也不是特别要求有哪些比较优惠的政策,实际上我们的会员企业是希望有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那么比如外国人加入中国社保,我们也认为原则上是件好事,但还有很多细节的问题要去考虑。现在所有的外国员工到中国来拿的是工作签证,如果他一旦失业之后,那他就必须得回国。这个时候他们怎么样去享受自己的失业保险。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是国民待遇

杨立雄:是国民待遇。外国人在中国工作,就应该履行这个义务。他履行义务的同时,其实就是保护他的权利。所以我一直主张不管是外国人、中国人,只要在中国工作,他就适用中国的法律。

杨燕绥:外国人在哪个国家就业就应该享有相关的保障,这个在国际劳工组织公约里已经明确了。国际劳工组织公约讲的就是国民待遇的一种表现。外国人跟中国人一样,该强制就强制,该自愿就自愿,该履行个人义务的时候就得履行,该享受个人权利的时候就得享受。

参保,利大?弊大?

利大

杨燕绥:对于外国人来讲,应该是有利。因为雇用外国人的企业,得给他交费。个人交的那部分,将来走的时候还可以带走;此外,因为社保费都是税前列支的,外国人在中国就业收入都还比较高,还可以享受一些免税的待遇。所以对他个人来讲,个人交的部分得到免税待遇,还为他个人建立社会保障的储蓄,没什么不好。而且企业还要为他交,企业交的那部分费用还挺大,实际上对雇用外国人的企业增加了负担,对于个人而言没什么不好。

弊大

中国美国商会人士:在中国工作的很多外国员工已经在其本国按照法定要求或自愿缴费参加社会保险计划。除德国、韩国以外的外籍员工,有可能会被要求同时在本国和中国缴费参加社会福利计划,导致重复保险和费用增加,而并未增加多少受益。此外,在中国的很多外国员工还通过个人购买保险的途径或根据其现有劳动合同的规定获得社会福利待遇。与中国一般的社会福利计划相比,这些劳动合同或私人保险往往提供更高程度的国际质量的福利待遇。要求这些员工缴费参加中国的社会福利计划将导致重复保险和费用增加,且获益少之又少。

无法评判

王延中:《暂行办法》刚开始,结果和影响尚未显露,没办法去评价它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杨立雄:这个很难计算。如果是强制性实施,中国政府又没有跟这个国家签订双边协议,那么就是双重征缴了。双重征缴对个人来说就肯定是弊,但是对我们国家来说是利。所以,如果要强制实施,就必须要跟那些国家理清关系,避免双重征缴。否则来华工作的人的利益就会受损。

是否会降低对外资的吸引力?

不会

杨立雄:对外国人上社保对外资的影响是一个很弱的因素,对吸引外资不会造成实质性的影响。因为整个资本获得利润还是吸引外资的主要原因。但是,个人的待遇可能会有一定的变化,这个变化可能公司会采取其他方法去解决,更何况社保是要地方去执行,各个地方可能会以各种各样的借口说还不具备条件,然后慢慢地再实施,拖延的时间不会很短。

可能会

杨燕绥:这是把双刃剑。外资企业到中国,它就是奔中国劳动力的低成本来的。加上了社保这一块,劳动力低成本的情况有所变化,作为商会来讲,它站在企业成本角度,肯定是不高兴的,这是一种必然反应。但是,外资企业到中国也不能单纯追求劳动力低成本,改善民生他们也是有责任的,不能一概把自己排除在外。从另一个角度,中国的制度安排也有缺陷,职工保险大量靠社会保险,而且企业费率这么高,作为外资企业来讲,原来是低成本的,交社保对他们来讲是保额幅度够大。作为外资感觉压力有点太大,一时对中国不感兴趣了,或者迁到国外,这个都是有可能的。费率高的问题其实中国政府也意识到了,今后的安排只能会趋于逐渐降低。比如养老金市场化运营也要得到一些市场融资,不能光靠企业缴费。中国也在改善筹资方式。

作者:王红茹

外国保险统计研究论文 篇2:

外国在华就业人员社会保险问题研究

摘 要:经济全球化所引致的用工全球化问题,使得社会保障国际化的趋势日益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新出台的法律虽对在华工作的外籍人士的社保待遇问题做出了相关规定,但通过结构性访谈,发现对外国在华就业者而言(包括港澳台有关人员),上述规定仍存在政策透明度低、跨区域结转尚存制度盲区等多个问题。为此,提出加强相关立法过程透明度、加快与各国签订双边或多边社会保障条例及增加政策灵活性和开放性等政策建议,以期不断完善暂行办法,从而提升我国社保制度的实际效力和发展水平。

关键词:社会保险;外国就业者;双边协定;社会保障国际化

一、研究背景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必然扩大劳动者跨国就业, 与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税费征缴与权益保障问题,也必然出现国际化的趋势。20世纪初期,国际上开始采取国与国之间签署社会保障双边互免协议的做法作为解决方法,目前已有 3000 多个社会保障协议。而查询我国对于外国就业者在中国境内社会保障问题出台的法律条例发现,关于在我国就业的外国人的社会保障问题如何解决的研究与讨论,由来已久。

我国作为一个劳动力资源大国和经济大国,劳动力跨国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之下,倾听外国就业者对于在我国的社会保险的声音,完善外国就业者在我国的社会保险问题,对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外交和谐至关重要。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了个别访谈法。笔者的调查始于2011年7月,当时最新的关于外国就业者在中国的社会保险法例刚出台,但国内的研究依旧尚少,仅有少数的报道。考虑到这一点,笔者采用了个案访谈法对10位在华就业者进行了针对性的访谈,收集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在进行资料整理和点偏好的统计分析后撰写了此调查报告。

三、研究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政策透明度低、重要议题过于模糊。通过访谈和大量外文网站的报道发现,大多数在中国的外国就业者表示不知道此项政策,同时也认为该政策的颁布不够公开。《暂行办法》对基本议题如外国就业者如何才有资格以及可获得的保险效益未作说明,另外其他外国就业者关心的如社保费用结算方法和跨区域结转上也都过于模糊。在访谈中受访者都对这两个表示了疑虑:前者的问题是考虑到中国大陆的政府办事效率将来结算具体过程会有多麻烦不可想象,后者的问题是中国政府规定了65岁后外国人不得在中国就业。

2.不合算的保险,保险待遇本身缺乏吸引力且使雇佣外国人的成本增加。外国就业者使用中国提供的社会保险是非常不方便的,比如医疗保险方面,外国人常去的医院和诊所往往是被医疗保险报销排除在外的,而语言的障碍更是让外国人极少进中国的公立的医疗机构。

《暂行办法》的实施也使得雇主必须提高外国雇员工资中用于支付社会保险费用的百分比,这势必会提高雇主雇佣外国人的费用。

3.强制性双重支付与豁免。在访谈中所有的访谈者都表示已经拥有在本国的社会保险以及商业保险。而《暂行办法》规定除非外国就业者本国与中国已经签订了双边或多边的社会保险协议,否则将必须参加中国的社会保险,但目前只有德国和韩国与中国签订了双边协议。

四、解决问题的建议

1.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保障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国际有关跨国劳动者社会保障的劳工公约为参考,在如何缴纳、发放、管理等重要事宜上积极听取外国就业者的意见,填补使外国就业者对社会保险望而却步的法律空白,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另外,政府应进一步阐明条例,并使用更广阔有效的传媒手段让更多在中国境内的外国就业者知道并了解此条例,使外国就业者对于社会保险消除疑虑,提高我国政府和政策的公信度。

2.增强政策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外籍人员社保政策应具备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在细则方面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性,与商业保险相衔接是立法者在立法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3.尽快与各国签订双边或多边社会保障条例。笔者认为我国应积极与其他国家进行社会保障领域的双边或者多边谈判,签署社会保障合作协议,这不仅有利于我国在当今经济发展势头有所减弱跨国企业纷纷外撤的情况下留住更多企业和人才,对于我国的劳动者来说,也是更好地保障他们在其他国家工作时的利益,有利于我国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

(责任编辑:张伟)

作者:徐娟

外国保险统计研究论文 篇3:

中国城市保险市场的消费与需求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中国保险学会共同组成的中国保险市场联合调查研究课题组对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46个大中城市保险市场专项调研显示:我国保险市场正处于培育发展阶段,与我国经济发展规模不相符,消费者对保险产品认知有限,对保险公司的信心较低。

保险是我国城市居民家庭重要的理财和保障措施之一。我国保险市场巨大消费潜力已经吸引众多国内外的保险公司的关注。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外资保险企业的进入,我国保险市场消费环境、消费需求、保险公司资金规模、服务水平、行业监管以致整个市场体系都将发生深刻变化。根据我国加入WTO后在保险市场开放地域限制条款规定,中国入世时,允许外国保险公司在上海、广州、大连、深圳、佛山提供服务;中国加入WTO后两年内,允许外资保险公司在北京、成都、重庆、福州、苏州、厦门、宁波、沈阳、武汉、天津提供服务;中国入世后3年内,取消地域限制。因此,调查这些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居民家庭及其企业对保险产品的消费现状以及对保险产品的消费预期,就可以有效地把握我国保险市场的可拓展空间。

据对我国46个城市的22182个居民家庭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指出,当前我国保险市场基本上呈现六个特征。

消费者对保险的认知有限

通过对实际调查的46个城市22182年居民家庭的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城市居民对保险、保险公司、保险产品的认知度较低。大多数居民对保险知识只有一般性的了解,只有6%的居民家庭认为自己对保险知识了解的较多,而36%的居民家庭表示自己对保险知识的了解甚少,甚至完全不了解。同样,被访者对保险公司的服务和所推出的保险产品了解程度也很低。

造成城市居民对保险知识关注程度低的主要原因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当前我国社会稳定、自己的收入逐年提高,不需要保险;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目前我国保险市场尚处在培育阶段,保险公司对保险产品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但相反也有39.2%消费者认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人们将面临着工作、学习、就业、医疗等方面的种种压力和风险,因此需要通过保险来降低或转移所承受的风险。课题组的专家认为他们是现阶段中外保险公司的主要服务对象。

由于受多种社会及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我国城市居民家庭在收入可投向的比较上,保险尚处于较次要的地位,统计数据显示,银行储蓄仍然是居民处置闲置资金最普遍的选择;其次是随着我国大中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城市居民的资金转向房产市场,选取购买商业保险的消费者只有9%。

消费者对中资保险公司的满意度较低

在对拥有保险购买经历的城市居民对保险公司的满意度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消费者对保险的购买过程和保险公司赔付的满意度较低。在购买过程中,有31%的消费者认为保险代理人过于纠缠,有26.2%的消费者认为保险代理人对合同条款的解释不清楚。专家分析认为,造成保险消费者这种不良印象的主要原因是保险公司对保险代理人的选择不够慎重,保险代理人素质不高,过于追求眼前利益,或是保险公司对保险代理人的业务培训不够充分,造成了对消费者的过度承诺,使一部分消费者感觉受到一定程度的欺骗。此外,保险代理人的过度流动、保险公司在保单确定方面的繁琐,也影响了消费者对保险公司销售过程的满意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目前各家保险公司产品销售过程的满意度较为接近,这反映出各家保险公司在销售手段上的雷同,缺乏创新意识。而消费者对保险公司的售后服务总体上看,满意度也同样较低,对保险公司售后服务表示满意或是非常满意的消费者只占消费者总数的37%。消费者对保险公司售后服务不满意之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投保后保险代理人态度的变化;履行合同时保险公司与消费者理解的差异,以及保险公司处理赔付的态度和方式。

消费者普遍对当前保险公司赔付条款的满意度较低。他们认为保险公司所推出的赔付范围以及赔付费用上与自己的心理期望偏差较大,同时对保险公司在赔付过程的态度和及时性也较为失望。专家认为,消费者对保险公司较低的满意率表明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竞争程度较低,这就为保险行业新进入者,特别是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提供了市场机会。消费者对保险公司满意度的降低,是导致消费者退保的主要原因之一。调查显示,有8.9%的消费者有过退保行为。从地域上看,哈尔滨、北京、石家庄等城市的退保率较高,造成退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看,保费高、保障低是造成退保的主要原因,其次是保险的回报率低。此外,有19.5%的保户退保原因是由于感觉上当受骗。在有过赔付经历的消费者中,有31.3%的消费者认为保险公司在理赔和勘查工作不太及时。相对而言,在当前几个较大的全国性保险公司中,消费者对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售后服务满意度较高。

保险公司在今后的销售过程中,应不断创新,提高销售过程的满意度,提高保险产品销售的成功率。同时,如何提高保险销售过程和赔付过程的透明度,是保险公司进行市场竞争的焦点。

当前城市居民保险消费状况

当前我国城市居民保险消费主要构成是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两部分。其中,商业保险市场的规模主要取决于居民的收入,对保险知识的了解,保险公司对推出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等多种因素。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城市市场,有46.5%的城市居民已拥有社会保险,仅有4.5%的居民购买了商业保险;有21.1%的居民既拥有了社会保险又购买了商业保险。此外尚有27.9%的居民没有购买任何保险产品。这说明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的家庭渗透率较低,从个人商业人寿保险渗透角度看,我国城市个人商业人寿保险的渗透率更低,这表明我国城市商业保险市场具有相当大的可拓展空间。

通过我国分城市对比家庭社会保险拥有率和商业保险购买率比照,就可以发现两者所形成的图形基本吻合,这说明两者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城市社会保险普及率较高,相对应的商业保险拥有率上升,反映出当前我国城市居民通过对社会保险认识的加深,会增加购买商业保险的信心。但是,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较大,因此在一些社会保险渗透率较底的东北、西北地区城市的居民家庭为了提高对各种风险的防范和出于投资需要而对商业保险产生较大的需求。

通过对比保险消费者家庭收入与购买商业保险的关系,可以清晰地看出,月收入在2000元-20000元之间的家庭,购买商业保险的比重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而家庭月收入超过20000元时,购买商业保险的比例明显下降,专家们认为,这是因为高收人家庭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明显提高的缘故。

城市居民对保险的预期需求

我国保险市场的开发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城市居民对保险尤其是商业保险的需求在短期内不可能得到相当大的提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保险继续持观望和等待的态度。在未来三年里,中国城市居民仍然将社会保险作为自己主要的保障手段。统计数据显示,有11.5%的被访问者表示在未来三年里肯定购买保险产品;表明可能购买保险产品的比例为38.4%,也就是说,在未来三年里有49.9%的城市居民在考虑购买保险产品。由于当前我国社会保险已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在消费者心目中已具有较强的信誉和可信任度,自然成为保险消费者购买的首选。因此有51.9%的预期消费者选择购买社会保险;有27.6%的预期消费者选择购买商业保险;而选择两者均买的预期消费者为20.5%。

如果将预期消费者细分,可以看出在未来三年里肯定购买保险的消费者较多倾向购买社会保险;而表示可能购买者则对商业保险兴趣较大。

在未来三年里有购买商业保险预期的被访者中,有49%的消费者已经有过购买商业保险的经历,今后准备继续购买或增加购买其他的保险品种。

在预期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选择上可以看出,目前国内保险公司成熟的保险业务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医疗、养老保险是未来三年里我国城市居民最希望购买的商业人寿保险产品,其预期购买率分别达到预期消费者总数的76%和50%。有37%的预期消费者选择了意外伤害保险。此外,机动车辆险、少儿类险也都具有较大的需求。但是一些个别险种消费者还较为生疏,如女性保险等。

消费者获取保险信息途径

随着我国保险市场渐趋活跃和信息传播媒体的发达,广大保险消费者可以较方便的获取有关保险方面的各种知识。

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报刊杂志是城市居民获取保险信息最主要的媒体;其次是通过亲戚朋友处得到的保险方面的知识,此外,电视、广播也是重要的保险信息传播途径。近年来各保险公司加大了保险宣传资料发布工作,这对消费者较为详尽的了解保险知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各保险公司的保险代理人上门讲解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至于各种形式的课堂讲授、网上咨询等传播形式尚待进一步发展。

那么当前保险消费者最迫切需要了解哪些方面的信息呢?统计数据显示,消费者最为关注的是保险公司的信誉介绍,其次是保险公司推出的各种产品介绍,再次是保险公司服务内容的介绍以及各种有关保险公司规模实力方面的相关信息。对此,保险公司应密切结合自己的经营理念,产品种类,通过各种相关媒体的信息传递给自己的目标消费群体,可以预见到,今后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保险信息传播媒体的争夺也将成必然趋势。

专家们认为尽管保险公司的保险代理人本身存在着许多未尽人意之处,但是他们仍然是未来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的主要选择方式。他们最突出的优势是对所介绍的保险公司方面的知识较其他传播媒体详尽;另外他们具有上门服务的特点,这是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在已购买商业保险的被访者中,有41.5%的人接触过保险代理人,而且其中大部分是保险代理人主动上门拜访。对于保险代理人上门拜访这一新生事物大多数消费者认为能够接受,只有12.6%的消费者对此表示反感。

在预期购买商业保险的消费者中对养老保险的预期购买率最高,达到了50%。表示不购买养老保险的消费者主要是有更好的资金投向,其次是有的人对自己生活具有较强自信,不用买保险,而对保险公司报不信任态度的消费者占到了26.2%。

消费者对外资保险公司期望值较高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城市保险市场的竞争度还较低,特别是经营商业人寿保险的企业很少,大部分城市的商业人寿保险企业不到3家,经营范围也较窄,这必然会导致保险消费者对保险公司的认知降低。在所调研的46个城市中,当回答问卷中"你所知道的保险公司"时,有54.6%的被访者首先想到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其次是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这两家保险公司成为我国保险市场品牌知名度最高和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保险企业,是我国保险市场的主体。但是这两家保险公司在商业寿险的重度消费者(年保费支出超过5000元)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有所降低。专家们认为这一市场将是外资保险公司重点争夺的市场。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对重度消费者的吸引力,是摆在当前中国商业人寿保险市场的领先者的重要课题。

那么广大保险消费者是如何看待外资保险企业的呢?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消费者对外资保险公司的期望值较高,普遍认为它们在服务、人员素质、产品、赔付、资本规模、信誉等方面均优于中国保险公司,只是在购买方便性这一指标上的优势不大。

受这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外国保险公司在业务量上以及未来三年内消费者预期需求还不能超越国内保险公司。课题组的专家认为,由于保险产品的特殊性,无论是外国保险企业还是中国保险企业都必然要受制于相同的经济环境、法律制度和资本运行规则,在同一个市场中的保险公司所推出的保险产品,服务理念虽然有所差异,但大体相同。消费者对外资保险公司的高评价,主要是建立在对原有保险公司较低满意度的基础上,这种较高的期望值是外资保险企业开拓中国保险市场的动力,但同时也是一种压力,和国内保险公司一样为取得竞争优势,都必须认真了解和把握中国保险市场的消费特征,制定自己的产品开发策略、渠道策略、服务策略。并根据市场反馈信息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制度创新,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在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中国保险市场生存和发展。

作者:陆刃波

上一篇:监督管理报告下一篇:教学工作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