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编制说明及指标解释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编制说明及指标解释(通用5篇)

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编制说明及指标解释 篇1

社会保险统计属于部门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组成部分。它运用社会统计和经济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社会保险基金为核心,以社会保险参保单位、参保人数为依据,对统计数据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和分析,从数量上研究和描述社会保险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结构、速度、深度等状况,揭示社会保险经济现象的运动规律。

本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的编制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社会保险各项政策法规,根据社会保险养老、失业、工伤三险“统一征缴、一单托收”计算机管理新系统的特点、劳社部“金保工程”的要求和社会保险各级各类报表的需求,为本市社会保险统计工作服务,为社保行政部门制定政策、基金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和各级领导层的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数据资料和统计分析服务。它参考社会保险基金运行新系统的指标体系,同时对该体系作了补充。

社会保险统计以反映社会保险总体现象数量特征为目的,按照说明总体现象的内容分为总量指标和分析指标。指标的设置依赖概括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即指标解释和科学的计算方法。社会保险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保险总体绝对数量多少的统计指标。社会保险分析指标是研究社会保险总体内部的数量关系和总体单位水平、状况的指标。

社会保险统计指标按照说明总体现象的时间不同,可分为两类,即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社会保险静态指标是反映某一时点的社会保险现象所达到的水平的指标,它反映该时点的社会保险状态,也称为时点指标。社会保险动态指标是反映某一时期内社会保险现象发展过程的指标,它反映该时期内社会保险的变动状态,也称时期指标。

社会保险指标体系还包括统计分析体系,内容一是从社会保险参保人及参保单位入手,研究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负担率等现实状况;二是从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支出及结余入手,研究社会保险的收缴率等基金运营情况。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市中心的社会保险统计已无法适应社会保险事业日新月异、与时俱进的发展需要,成为阻碍深化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工作的桎梏和瓶颈。主要表现在:统计体系不健全、统计指标不规范、统计方法不科学、统计口径不统一、统计信息不共享、统计渠道不畅通、统计分析不及时等方面。

由于社会保险涉及面广泛,涉及人员众多,特别是本市今年开始启动“三险合一”工程,仅仅依靠几个统计指标是无法反映出社会保险的总体特征和发展程度的。所以,必须建立一个与“三险合一”工作相适应的,能够满足“三险合一”工作需要的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

按照社会保险统计学的理论,结合本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工作的具体情况,可以考虑按以下两种模式来建立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一是“三足鼎立”型,即在“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下,分设“养老保险指标”、“失业保险指标”和“工伤保险指标”三个分体系,分别反映各险种的指标;二是“一统天下”型,即在同一个指标系列中,综合反映各险种的指标。

两种模式相比,后者更符合社会保险统计学的理论,是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因此,本指标体系暂按“一统天下”型,同时兼顾养老、失业、工伤各险种的特殊性,留有医疗保险接口而设定。

二、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框架结构

社会保险指标体系

参 参 享 基 基 个

保 保 受 金 金 人

单 职 人 收 支 帐

位 工 员 入 出 户

(详见附表)

三、社会保险统计指标设置和解释

一)参保单位

参保单位指按国务院《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暂行条例》及《北京市企业城镇劳动者养老保险规定》、《北京市企业城镇劳动者失业保险规定》、《北京市企业城镇劳动者工伤保险规定》,已在本市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手续,并建立单位信息数据库的各类单位。单位户数划分为时点数和平均数两类。根据不同的需要,按以下类型划分(有些指标之间没有逻辑关系):

1)单位及经济类型 即根据劳动保障部和本市有关单位的要求,将参保单位划分为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保险代理处、城镇个体工商户、非企业其他六类。其中企业划分为国有,集体,港、澳、台及外商,股份有限,私营,乡镇,其他和民政福利企业八种,前七种之和为企业总数;事业单位划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三种。参保单位划分的依据以国标代码或地标代码为准。

国标代码如下:

国有企业:“110”、“141”、“143”、“151”;

集体企业:“120”、“142”;

港、澳、台及外商企业:“210”??“290”、“310”??“390”;

股份有限企业:“130”、“150”、“159”、“160”;

私营企业:“170”??“179”;

其他企业:“149”、“190”、“900”。

地标代码如下:

事业单位:“20”,其中,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1”,差额拨款事业单位:“22”,自收自支事业单位:“23”;机关:“30”;

社会保险代理处:“80”,其中,街道社会保障事务所“81”,职介中心“82”,人才中心“83”,其他社会保险代理处“89”;

城镇个体工商户:“60”;

非企业其他:社会团体“40”,民办非企业单位“50”;

乡镇企业:“92”;

民政福利企业:“91”。

2)隶属关系

即按参保单位的上级主管类型,划分为中央、地方两类。原行业统筹企业在“中央”中分十六个行业单独统计,分别是:民航、邮电、水利、电力、中建、有色、石油、交通、铁道、煤炭、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中保。

3)缴费方式

即按参保单位的缴费现状,划分为正常缴费、补缴、欠缴和未报表停缴单位等类型(各类型间有交叉)。

正常缴费单位指按月向社会保险经(代)办机构申报或由社会保险经(代)办机构自动生成月报的单位。分应缴、实缴两类。

补缴单位分为三类(划分的目的是满足各部门的要求,各类别间有交叉):

A、按性质划分:新参保补缴、基数差额补缴、漏缴人数补缴、未报表停缴补缴和其他补缴单位。

B、按征缴手段划分:自查补缴、稽核补缴、专项审计补缴和监察补缴单位。

自查补缴:指通过自查后,主动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补缴的参保单位;

稽核补缴:指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稽核后,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补缴的单位。

专项审计补缴:指收到劳动和社会保障基金监督部门的《补缴通知书》后,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补缴的单位;

监察补缴:指参保单位收到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部门的《限期整改通知书》、《行政处罚通知书》或按监察部门要求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补缴的单位;

C、按补缴年份分:补当年和补历年的单位。

欠费单位指基金未能按时足额到帐的单位。分四类统计:

期初累计欠费单位:指统计上一年末累计形成欠费的单位。

本期欠费单位:指本期内新形成欠费的单位。

本期还欠单位:指本期归还欠费单位,分为全部偿还和部分偿还;还当年和还历年欠费。

期末累计欠费单位:指报告期末累计形成的欠费单位。

未报表停缴单位指因单位没有按期报表和自动生成报表连续两个月全额欠缴又未报表,被社会保险经(代)办机构暂时处理为停止缴费的单位。

4)增减状态

(1)增加:因各种原因增加的参保单位数。包括:新参保、跨区(县)转入、其它。

①新参保:指新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数。包括新成立、新扩面、新范围和转制四类。

新成立:指在本自然内新成立的单位。

新扩面:指在上一年前就已经成立,但没有登记参加社会保险,本自然内通过扩面征缴各种手段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

新范围:指因新颁布政策规定扩大参保范围而增加的单位。

转制:指由事业转为企业而参保的单位。

② 跨区(县)转入:指从本市内它区县转入的单位。该指标为方便区县间增减变动统计而设。

③ 其它:指除新参保和跨区县转入之外的新增单位。

(2)减少:因各种原因减少的参保单位数。其中包括: ① 兼并:指因法规、政策、经营等原因登记兼并并停止缴费的企业数。

② 关闭:指因法规、政策、经营等原因登记关闭并停止缴费的企业数。

③ 破产:指因法规、政策、经营等原因登记破产并停止缴费的企业数。

④ 跨区(县)转出:指从本市内它区县转出的单位。

⑤ 其它:指不明原因停止缴费的单位。包括成建制转出外省市的单位。

5)费率:指参保单位按缴费比例不同的分类。其中养老保险按正常比例和特殊比例分类,特殊比例包括民政福利企业和个人存档两类;失业保险按正常比例(2%)和特殊比例(1.5%)分类;工伤保险按实际费率和行业性质分类。

6)发生工伤单位户数:指企业发生工伤后有享受工伤待遇人员的单位。

二)参保职工:按参保职工和缴费职工的实际状况,划分为时点人数和平均人数两类。

参保职工指已在本市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取得电脑序号的各类职工。参保职工的指标解释同参保单位。根据不同的需要,按以下类型划分:

1、单位及经济类型

同参保单位分类。

2、隶属关系

同参保单位分类。

3、缴费方式

即按参保职工的缴费现状,划分为正常缴费、补缴、欠费、未报表停缴和中断缴费职工五类。正常缴费职工和补缴职工统称为缴费职工(指标之间有交叉,无平衡关系)。

正常缴费职工:同参保单位分类。

补缴职工:同参保单位分类。

欠费职工:同参保单位分类。

未报表停缴职工:指因单位原因没有按月申报,被社保经(代)办机构暂时处理为停止缴费的单位人数和已同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尚未到新单位工作而暂时停止缴费的职工。

中断缴费职工指因参军、非带薪上学、失业、判刑或劳教、“死档” 和其他原因暂时停止缴费的职工,不包括调非统筹单位的职工。

4、缴费基数

即缴费职工按本人缴费基数的不同,划分为按上限(社平工资300%)、按下限(最低工资)、按社会平均工资、按本人实际工资和按伤残抚恤金五类。

5、户籍性质

即按参保职工和缴费职工的实际状况,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两类。

6、职工身份

即按参保职工和缴费职工的实际状况,分为干部(含事业单位职员)和工人两类。

7、人员类别:划分为本市城镇职工、外埠城镇职工、本市农村劳动者、外埠农村劳动者、其它人员。

(1)本市城镇职工:其中包含自由职业人员、自谋职业人员、大龄下岗职工、社区弹性就业人员、个体工商户雇主、个体工商户雇工、农转居人员、农转工、小时工等指标项。

(2)外埠城镇职工

(3)本市农村劳动者

(4)外埠农村劳动者

(5)其它人员

8、职工性别

9、年龄结构

10、缴费年限:即按缴费职工的缴费年限(包括实际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

从5至20年,每5年一档统计。

11、参保职工增加

指因新参保、统筹外调入、军人复员转业、外省(行业)调入、他区转入和清册遗漏(养老)、失业转就业、其他等而增加的参保职工。新参保职工分新工作(设其中:新成立单位)、新扩面、新范围和转制四类统计。

12、参保职工减少

指因退休、死亡、转外籍、转外省(行业)、转统筹外、转他区、农民工解除合同、外埠城镇职工解除合同、就业转失业及其它原因减少的参保职工。

退休设其中:享受工伤待遇人数

死亡设其中:享受供养直系亲属抚恤金的工亡者人数农民工解除合同设其中:

1)养老保险:分农民工一次性清算和个人帐户市内转移两类统计。

2)失业保险:领取一次性生活补助金人数。

外埠城镇职工解除合同设其中: 失业保险:领取一次性生活补助金人数。

13、缴费职工增加

指因新参保、统筹外调入、军人复员转业、外省(行业)调入、他区转入、清册遗漏(养老)、失业转就业、中断后恢复缴费、恢复申报缴费和其他原因而增加的参保职工。

新参保职工分新工作(设其中:新成立单位)、新扩面、新范围和转制四类统计。

14、缴费职工减少

指因退休、死亡、转外国籍、转外省(行业)、转统筹外、转他区、失业、外埠城镇职工解除合同、农民工解除合同、未报表停缴和中断缴费等而减少的缴费职工。

农民工解除合同设其中:

1)养老保险:分农民工一次性清算和个人帐户市内转移两类统计。

2)失业保险:领取一次性生活补助金人数。

外埠城镇职工解除合同设其中:

失业保险:领取一次性生活补助金人数。

15、从事毒害、特、繁工种

16、工伤保险重复缴费人次

三)享受待遇人员:按养老、失业、工伤人员分别统计

1、养老人员

1)单位及经济类型:同参保单位分类。

2)隶属关系:同参保单位分类。

3)人员类别:

即按离休、退休、退职、退养分类;按正常退休,因病提前退休,特、繁、毒害工种退休和特殊政策退休四类;按养老金计发办法分类:78(104)、103、104、478、京合总字(008)、1号令、2号令、机关事业八类分;同时还应有“百分之百老工人”、“两航起义人员”、“原工商业者”和“军转干部”等特殊标识。

4)人员增加

指因新退(包含且单独统计未达到缴费年限标准,一次性享受养老待遇)、成建制转入、他区转入等原因而增加的离退休人员。

5)实际领取人员增加 指因新退(含未达到缴费年限标准,一次性享受养老待遇)、成建制转入、他区转入和恢复发放等原因而增加的离退休人员。

6)人员减少

指因死亡、未达到缴费年限标准,一次性享受养老待遇、转他区等原因而减少的离退休人员。

7)实际领取人员减少

指因死亡、未达到缴费年限标准而一次性享受养老待遇、转他区和中断发放等原因而减少的离退休人员。

8)社会化发放

指由银行、邮局、社保事务所发放离退休金的人员。

9)养老金水平

指平均养老金、平均离休金、平均退休金、平均退职金、平均退养金水平及最低保障水平。

10)年龄结构(用于一次性抽样统计)。

11)性别结构

2、失业人员:因失业人员信息库和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系统目前无法实现资源共享,所以失业人员暂时只统计总人数,其他指标留有接口,以后根据三星公司开发的信息系统设定指标。

3、工伤、工亡人员:指经劳动行政部门认定工伤、确定伤残等级后,批准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人员。

1)单位及经济类型:同参保单位。

2)隶属关系:同参保单位。

3)享受待遇人数:

①因工伤残:分为定期支付和一次性支付两类。

A、定期支付:

(1)享受定期伤残抚恤金人数。按照1??4级每一级一档分档统计;伤残和职业病分别统计。

(2)享受护理费人数:按照全部护理依赖、大部护理依赖、部分护理依赖三档进行统计。

B、一次性支付

(1)伤残补助金:按照因工伤残、职业病两类,从一级至十级分级统计,并分成 1-

4、5-

6、7-10级三档统计。(2)残疾配置辅助器具人数

(3)工伤职业康复人数

②因工死亡

(1)支付丧葬补助金人数

(2)支付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人数:按当时死亡或在医疗期内死亡;被鉴定为1-4级以后死亡两类分别统计。

(3)按月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人数

(4)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的家庭户数。

③医药费报销人数:按照职业病、因工伤残两类,从一级至十级分级统计。

④陈旧性工伤人数

⑤其他:

4)按月享受工伤待遇人员增加 :按各项待遇、各级分别统计其增加人员。

5)按月享受工伤待遇人员减少:指因死亡、调动、企业破产等申请一次性领取工伤保险待遇的人数。

四)基金收入:包括养老、失业、工伤三险合一统计、单险统计和汇总统计。

1)缴费基数

由正常缴费基数和补缴缴费基数两部分组成。

2)应缴收入

由当期应缴收入和应补缴收入构成。

当期应缴收入包括单位应缴收入、个人应缴收入;月报收入和零星缴费收入。

应补缴收入可分为按性质、扩面手段、补缴年份三类统计,分类同参保单位。其中:补当年和补历年各由补缴本金、补缴利息和补缴滞纳金组成。

3)实际收入

由当期缴费收入、实补缴收入、收回欠费收入、转移收入、利息收入、财政补贴收入、冲减收入和其他收入八部分组成。

当期缴费收入包括单位缴费收入和个人缴费收入;月报收入和零星缴费收入;

实补缴收入:同应补缴收入。

收回欠费收入包括收回当年欠费和收回历年欠费;全部收回和部分收回两部分;

转移收入:指参保职工跨统筹地区流动而转入的社会保险基金。养老保险指转移的个人帐户本金、利息。失业保险还包括在外埠参保,回京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本市城镇户口人员转入本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失业保险金。

利息收入:指用社保基金购买国家债券、存入银行(含补缴个人帐户利息)所取得的利息收入。

财政补贴收入包括中央财政补贴收入和地方财政补贴收入;

冲减收入指退还的错收、多收收入。

其他收入包括港澳台及外商企业留存收入、滞纳金收入、沉淀基金收入、预提破产收入和其他五项,并分类统计。

4)欠费:由期初累计、本期新欠、期末累计三部分组成。

五)基金支出:养老、失业、工伤三险分别统计。

1、养老保险

(1)月报支出

1)按养老类别分类的养老金支出,即按离休、退休、退职、退养的养老金分类。

2)按养老金构成分类的支出,即按基础性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及各类补贴四种构成分类。

3)调整机制支出:指因调整离退休待遇月增资额。

4)建国前补贴支出

(2)月报外支出

1)养老金支出

2)一次性支付个人帐户支出

3)一次性支付补偿金支出

4)丧葬抚恤补助支出

5)取暖补贴支出

6)补支调整机制支出

7)退还多支养老金

8)个人帐户转移支出

(3)其他支出

2、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包括失业救济金支出、医疗补助金支出、丧葬抚恤补助支出、促进再就业支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其他费用支出、转移支出和其他支出等项目。1)失业救济金支出:指按规定支付给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费用。

2)医疗补助金支出:指按规定支付给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的医疗费用。

3)丧葬抚恤补助支出:指按规定支付给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死亡的失业人员的丧葬补助费及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

4)促进再就业支出:指对失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贴。包括职业培训费、职业介绍费、其他。

5)基本生活保障补助支出:指从失业保险基金中调剂用于进入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的支出。

6)其他费用支出:指按照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的支出项目,包括支付给解除合同的农民工一次性生活补助金、外埠城镇职工一次性生活补助金及国家规定的其他费用。

7)转移支出:指参保人员跨地区流动而转出的失业保险基金。

8)其他支出:指按本市规定,由财政部门核准开支的其他非失业保险待遇性质的支出。包括社会保险费支出、工资性补贴、劳务派遣组织支出、社区公益性就业支出。

(1)社会保险费支出:包括自谋职业补助费、弹性就业补助费、大龄下岗职工补助费、社会保险补助费支出。

(2)工资性补贴(原安置补助费):指给予劳务派遣企业招用4050人员的一次性岗位补贴。(此政策文件正在会签之中)

(3)劳务派遣组织支出:包括营业税等额补助费、一次性补助费。

(4)社区公益性就业支出:包括安置人员补助费、一次性专项补助费。

3、工伤保险基金支出

按享受待遇人员所享受待遇项目、级别、类别分类统计支付金额。

①因工伤残:分为定期支付和一次性支付两类。

A、定期待遇支付:

(1)定期伤残抚恤金支出。按照1??4级每一级一档分档统计;伤残和职业病分别统计。

(2)护理费支出:按照全部护理依赖、大部护理依赖、部分护理依赖三档进行统计。

B、一次性待遇支付

伤残补助金:按照因工伤残、职业病两类,从一级至十级分级统计,并分成 1-

4、5-

6、7-10级三档统计。

C、残疾配置辅助器具费支出

D、工伤职业康复费支出

②因工死亡

(1)丧葬补助金支出

(2)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支出:按当时死亡或在医疗期内死亡;被鉴定为1-4级以后死亡两类分别统计。

(3)供养亲属抚恤金支出

③医疗费支出:包括挂号费、诊疗费、住院费和药费。按照职业病、因工伤残两类,从一级至十级分级统计。

④其他支出

六)养老个人帐户

1、帐户总额

由单位划转、个人缴费和利息三部分组成。其中,利息分为划转利息和个人缴费利息两部分。

2、帐户增加

分为月报增加、补缴增加、转入增加、补记帐户增加和利息增加五部分。转入增加指外省市统筹转入,补记帐户增加指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参保后补记的个人帐户的增加。

3、帐户减少

由定期支付减少、一次性支付减少和转出减少组成。

附:国标、地标目录

需要与“统一征缴,一单托收”小组统一口径后确定的问题:

1.未报表停缴单位中含两种情况,一是应报表而未报表,二是自动生成报表连续两个月全额欠缴又未报表。(见P7)

2.养老保险参保、缴费职工减少中的农民工解除劳动合同后含两种情况,一为清算,二为个人帐户市内转移。(见P10)

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编制说明及指标解释 篇2

当今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都在研究和谐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这个统计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如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一直是大家争论的问题。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 是权衡评价指标在总体中相对重要程度的度量, 为了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可信, 需要给各指标赋予恰当的权重, 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所赋权重系数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整个指标体系的使用效果。

目前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较多, 大多采用层次分析结合专家评价的方法, 但这种方法是建立在主观的基础上, 过分依赖专家的意见, 无法更多的反映整个和谐社会这一总体信息, 也有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的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这两种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缺点:要求主成分得分或因子得分函数的各个系数均为正的, 否则会导致正负抵消的情况, 无法进行综合评价。但在实际情况中很难保证主成分得分或因子得分函数的系数全为正的。

2 变异系数法

变异系数法, 是一种相对客观的方法, 它是在搜集到若干区域的各指标实际数据后, 以其离散程度的归一化处理来客观地确定权重的方法, 具体表述如下:

这种方法的有以下几个优点:首先数据不用标准化处理, 因为此种方法不受量纲的影响, 其次利用数据说明问题不受主观意识的影响, 最后条件比较宽松, 便于操作。

3 实证分析

引用哈尔滨商业大学王涛教授主持的课题《建立评价和谐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中所确立的部分指标介绍变异系数法, 本课题考察的城市依次为哈尔滨、沈阳、济南、广州、武汉, 数据来源于统计年鉴, 指标经过筛选最后为十四个, 见表1。

变异系数为各指标的标准差除以均值, 所以不受量纲的影响, 分别计算十四个指标的变异系数, 归一化处理后得到各指标权重, 设以上十四个指标的权重依次为:a1, a2……a14对上面的十四个指标分级, 分级后一级指标一共有四个, 分别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经济、对外, 确定一级指标权重方法如下:例如确定人与自然这一指标权重, 这一指标权重为属于人与自然方面的四个二级指标之和, 即为a1+a2+a3+a4, 依此类推可以得到其他三个一级指标的权重。

二级指标的权重确定方法表1如下:例如确定全年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标率%的权重为:, 其它几个二级指标的权重依此法均可求出, 分别计算了2005年和2006年各指标的权重最后所定权重为这两年各指标权重的平均值。

4 实证结果 (如表2)

5 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实证的结果, 对外与人与社会这两个指标的权重较大, 分别为0.3474551和0.3234079说明对我国的和谐表2程度影响较大, 加入WTO后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影响较大, 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波动性较大, 所以对我国的和谐程度影响较大, 近年来, 我国人口的离婚率和犯罪率有很大的提高所以对人与社会的和谐程度影响较大, 而经济权重为0.2698983, 说明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发展, 但随之也带来了失业率和价格的上涨, 贫富差距的扩大, 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 人与自然方面权重为0.05923874, 权重较小, 说明对我国的和谐程度影响较小, 虽然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人类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摘要:主要介绍了如何利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和谐社会统计指标的权重, 选出了影响社会和谐的十四个指标, 通过计算得出对外关系和人与社会这两方面的权重较大, 人与自然方面权重较小, 文章最后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和谐社会,统计指标,变异系数法,权重

参考文献

[1]张德存.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理论新探, 2005 (11) .

[2]胥健, 范乔希, 金明.关于四川省和谐满意度评价的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7 (22) .

[3]贾爱娟, 张德然.社会和谐度的模糊评价[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7 (22) .

[4]陈钰芬, 苏为华.浙江省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7 (5) .

指标解释及填写说明 篇3

一、工业企业污染排放及处理利用情况(环年基1-1表)【企业法人代码】法人单位代码由八位无属性的数字和一位校验码组成。在填写时要按照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法人单位代码证书》上的代码填写。

对于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或跨不同行政区划的大型联合企业(如联合企业、总厂、总公司、电业局、油田管理局、矿务局等),其所属二级单位为填报报表的基本单位。二级单位凡有法人资格,符合独立核算法人工业企业条件的,作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填报法人代码。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二级单位在填写企业法人代码时,除填写联合企业(独立核算单位)的法人代码外,还应在十位方格后的括号内填写二级单位代码(系两位码)。二级单位代码指联合企业内对二级单位编的顺序编号,此码由联合企业统一编制。

【填报单位详细名称】按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进行法人登记的名称填写,在填写时应使用规范化汉字全称,即与企业(单位)公章所使用的名称一致。如企业名称变更(含当年变更),应同时填上变更前的名称(曾用名)。

凡经登记主管机关核准或批准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名称的单位,要求填写法人名称,同时用括号注明其余的名称。

【曾用名】除企业现用名(企业详细名称)外,企业曾经使用过的名称。如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曾用名的,填写最近使用过的曾用名。【企业地理位臵】填入本企业地理位臵的经、纬度。

【法人及联系人】包括法人代表姓名、环保联系人姓名、电话、传真和邮政编码。

法人代表姓名:指企业法定代表人,是根据章程或有关文件代表本单位行使职权的签字人,企业法定代表人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填写。

电话:指企业法人代表及环保联系人对外联系的电话号码。传真:指企业对外联系的传真号码。邮政编码:指企业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详细地址及行政区划】详细地址是邮政部门认可的单位所在地地址。应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州、盟)、县(市、旗、区)、乡(镇)、以及具体街(村)和门牌号码,不能填写通讯号码。大型联合企业所属二级单位,一律按本二级单位所在地址填写。

行政区划代码由6位数码组成,代表单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区县,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2002)。要根据企业详细地址对照代码表填写在方格内。【登记注册类型】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登记注册的类型为依据,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为以下几种:

国有企业 160 股份有限公司 120 集体企业 170 私营企业 130 股份合作企业 190 其他企业

联营企业 200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150 有限责任公司 300 外商投资企业

企业根据登记注册的类型将其对应的代码填入方格内。根据乡镇企业统计报表制度的规定,乡镇企业分为集体企业和私有企业两种经济类型:

集体企业:包括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兴办的独资企业;集体经济控股或起实际支配作用的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及其与外商及港澳台商合资、合作企业。

私有企业:包括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有经济控股或起实际支配作用的联营企业;及其与外商、港澳台商合资、合作的企业。

凡属集体企业的乡镇企业,在方框内填入代码120;属私有企业的乡镇企业填入代码170。

【行业类别】指根据其从事的社会经济活动性质对各类单位进行分类。

一个企业属于哪一个工业行业,是按正常生产情况下生产的主要产品的性质(一般按在工业总产值中占比重较大的产品及重要产品)把整个企业划入某一工业行业小类内。企业应对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02)将行业小类代码填写在方格内。

【企业规模】指按企业从业人员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三项指标为划分依据。企业规模代码和名称如下:

1.大型 2.中型 3.小型

在划分规模时,企业应按国家统计局制发的《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确定规模并填写代码。

【开业时间】指企业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登记、领取法人营业执照的时间。1949年以前成立的企业填写最早开工年月;合并或兼并企业,按合并前主要企业领取营业执照的时间(或最早开业时间)填写;分立企业按分立后各自领取法人营业执照的时间填写。

【排水去向类型】按《排放去向代码表》进行填写,具体如下:A 直接进入海域;B 直接进入江河湖、库等水环境;C 进入城市下水道(再入江河、湖、库);D 进入城市下水道(再入沿海海域);E 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F 直接进入污灌农田;G 进入地渗或蒸发地;H 进入其它单位;L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厂;K 其他。【受纳水体名称】指企业废水直接排入水体的名称(如××沟、××河、××港、××江、××塘等)。各单位必须将排入的水体按照统一给定的编码填报。其中,流域编码由10位数码组成,前8位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统一编制,详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编制的《环境信息标准化手册第2卷》(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海域代码分别是:1-渤海,2-黄海,3-东海,4-南海。排入市政管网的则填最终排入的水体代码。

各地如有本编码未编入的小河流需统计使用,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按照本编码的编码方法在相应的空码上继续编排,并可扩展至第9~10位,如无扩编码应在9、10 位格内补“0”。

【排入的污水处理厂名称】处理企业排放废水的城市某污水处理厂名称。【工业总产值(现价)】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报告期内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量。计算时,采用报告期内的产品销售时的实际出厂价格。【“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指报告期内企业利用“三废”(废液、废气、废渣)作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产品的产值(现行价),已经销售或准备销售的,应计算产品产值;但留作生产上自用的,不应计算产品产值。

【企业专职环保人员数】指报告期内企业从事环境管理、科研、监测工作的专职人员和以环保工作为主的兼职人员数,不包括“三废”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车间或班组中的生产人员。

【年正常生产时间】指报告期内企业实际正常生产的小时数。【工业用水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厂区内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水量,它等于新鲜用水量与重复用水量之和。【新鲜用水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厂区内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新鲜水量(生活用水单独计量且生活污水不与工业废水混排的除外),它等于企业从城市自来水取用的水量和企业自备水用量之和。

【重复用水量】指报告期内企业生产用水中重复再利用的水量,包括循环使用、一水多用和串级使用的水量(含经处理后回用量)。

【工业煤炭消费量】指报告期内企业生产所用燃料煤和原料煤的总消费量。【燃料煤消费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厂区内用作燃料的煤炭消费量(实物量),包括企业厂区内生产、生活用燃料煤,也包括砖瓦、石灰等产品生产用的内燃煤,不包括炼焦等行业的原料用煤。【原料煤消费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在生产工艺中用作原料并能转换成新的产品实体的煤炭消费量。如转换为水泥、焦炭、煤气、碳素、活性炭、氨氮的煤炭称为原料煤。

【燃料煤平均硫份】指报告期内多次监测的燃料煤硫份加权平均值。【燃料油消费量(不含车船用)】指报告期内企业用作燃料的各种油料总消费量(不包括车船交通用油量)。

【重油消费量】 指报告期内企业用作燃料的重油总消费量。【柴油消费量】 指报告期内企业用作燃料的柴油总消费量(不包括车船交通用油量)。

【重油平均硫份】指报告期内多次监测的重油硫分加权平均值。

【洁净燃气消费量】指报告期内企业用作燃料的清洁燃气消费量。清洁燃气要求硫份在5克/立方米以下。【工业锅炉数】指报告期内企业厂区内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大于1蒸吨(含1蒸吨)的蒸汽锅炉、热水锅炉总台数和总蒸吨数,包括燃煤、燃油、燃气和燃电的锅炉,不包括茶炉。

【烟尘排放达标的工业锅炉数】指烟尘浓度、烟气黑度均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工业锅炉总台数和总蒸吨数(见GB13271-200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的工业锅炉数】指排放二氧化硫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工业锅炉总台数和总蒸吨数(标准同上)。

【工业炉窑数】指报告期内企业生产用的炉窑总数,如炼铁高炉、炼钢炉、冲天炉、烘干炉窑、锻造加热炉、水泥窑、石灰窑等。【烟尘排放达标的工业炉窑数】指烟尘浓度、烟气黑度均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工业炉窑数(GB9078-1996《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GB76171-1996《炼焦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的工业炉窑数】指排放二氧化硫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工业炉窑数(标准同上)。【主要产品生产情况】指报告期内企业生产的,并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实物生产情况。产品品种只限于正式投产的产品,不包括试制新产品、科研产品以及正式投产以前试生产的产品。应填写在工业总产值中占比重较大或较关键的3种工业产品的名称、单位及产量。

【主要有毒有害原辅材料用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能排出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环境的主要原材料和辅助材料。要求填写3种主要有毒有害原辅材料的名称和用量。

【污水排放口数】指企业产生的工业废水排往厂区外的排出口的数量。【直排海的污水排放口数】指企业污水排放口位于海边,使废水经过排放口直接排入海,而未经过城市下水道或其他中间体的污水排放口的数量。

【废水污染物在线监控仪器套数】指报告期内企业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流量、以及污染物治理设施运行记录装臵(包括黑匣子等)进行实时自动监测监控系统的数量。

【废气污染物在线监控仪器套数】指报告期内企业对污染源废气排放参数、污染物排放量进行在线监测的仪器套数。监测同一废气排放口的为一套。【废水治理设施数】指报告期内企业用于防治水污染和经处理后综合利用水资源的实有设施(包括构筑物)数,以一个废水治理系统为单位统计。附属于设施内的水治理设备和配套设备不单独计算。已经报废的设施不统计在内。【废水治理设施处理能力】指报告期内企业的废水治理设施实际具有的废水处理能力。

【废水治理设施运行费用】指报告期内企业维持废水治理设施运行所发生的费用。包括能源消耗、设备折旧、设备维修、人员工资、管理费、药剂费及与设施运行有关的其他费用等。【工业废水处理量】指经各种水治理设施实际处理的工业废水量,包括处理后外排的和处理后回用的工业废水量。虽经处理但未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废水量也应计算在内。计算时,如遇有车间和厂排放口均有治理设施,并对同一废水分级处理时,不应重复计算工业废水处理量。

【工业废水排放量】指报告期内经过企业厂区所有排放口排到企业外部的工业废水量。包括生产废水、外排的直接冷却水、超标排放的矿井地下水和与工业废水混排的厂区生活污水,不包括独立外排的间接冷却水(清浊不分流的间接冷却水应计算在内)。【直接排入海的工业废水排放量】指废水经过工厂的排污口直接排入海,而未经过城市下水道或其他中间体,也不受其他水体的影响。【排入污水处理厂的工业废水排放量】指企业产生的废水直接或间接经市政管网排入污水处理厂的废水量,包括排入在远离市政管网的厂矿区设臵的、处理工业区工业废水并处理周边地区生活污水的污水集中处理装臵,不包括单纯处理工业废水而不处理周边地区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装臵。【排入污水处理厂的COD浓度】指企业产生的排入污水处理厂的废水中COD的浓度。

【排入污水处理厂的氨氮浓度】指企业产生的排入污水处理厂的废水中氨氮的浓度。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指报告期内废水中各项污染物指标都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外排工业废水量,包括未经处理外排达标的,经废水处理设施(包括企业内部的废水处理设施和工业区内设臵的单纯处理工业废水的集中处理装臵)处理后达标排放的,以及经污水处理厂(包括工业区废[污]水集中处理装臵)处理后达标排放的。国家排放标准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和相关行业废水排放标准。

企业的废水排入工业区内设臵的单纯处理工业废水的集中处理装臵进行处理的废水,应根据集中处理装臵处理后实际达到的浓度来评价其是否达标。集中处理装臵处理后排放的废水达到排放标准,则该企业的排放废水量计为达标废水量;如集中处理装臵处理后排放的废水未达到排放标准,则该企业的排放废水不能计为达标废水量。

对于企业单位产生的废水排入城镇下水道并进入二级污水处理厂(包括工业区废[污]水集中处理装臵)进行处理的,其废水的达标问题,作出以下规定:

企业单位的废水排入城镇下水道并进入二级污水处理厂(包括工业区废[污]水集中处理装臵)进行处理的废水,应根据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实际达到的浓度来评价其是否达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的废水达到排放标准,则该企业的排放废水量计为达标废水量;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的废水未达到排放标准,则该企业的排放废水不能计为达标废水量。【工业废水中污染物去除量】指报告期内企业生产过程排出的废水,经过各种水治理设施处理后,除去废水中所含的挥发酚、氰化物、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氨氮等污染物本身的纯重量。计算公式是:

污染物去除量(纯重量)= 处理的工业废水量×(处理前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处理后污染物的平均浓度)企业排出的工业废水经污水处理厂(包括工业区废[污]水集中处理装臵)集中处理的,上述计算公式中的“处理后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即为污水处理厂(包括工业区废[污]水集中处理装臵)排放口的实际平均浓度。【当年新增废水治理设施去除的化学需氧量】指报告期内企业新增的废水处理设施去除化学需氧量的纯重量。

【工业废水中污染物排放量】指报告期内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中所含化学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砷等污染物和铅、汞、镉、六价铬等重金属本身的纯重量。它可以通过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其中污染物的浓度相乘求得,计算公式是:

污染物排放量(纯重量)= 工业废水排放量×排放口污染物的平均浓度(为监测报告平均值)

企业排出的工业废水经污水处理厂(包括工业废[污]水集中处理装臵)集中处理的,上述计算公式中“排放废水中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即为污水处理厂(包括工业废[污]水集中处理装臵)排放口的实际平均浓度。

凡安装连续自动在线监测设备(须由市级以上环境监测站标定的)并与当地环境监测站联网的单位,必须采用实时监测数据的汇总数作为排放量数据。未安装连续自动在线监测设备的单位,在采用实测法计算排污数据时,为保证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须多次测定样品取值,并须经当地环境监测站认定。【工业废气排放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厂区内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排入空气中含有污染物的气体的总量,以标准状态(273K,101325Pa)计。

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燃料燃烧过程中废气排放量+ 生产工艺过程中废气排放量

【燃料燃烧过程中废气排放量】指燃煤、油、气锅炉、锻造加热炉、退火炉及其他工业炉窑在燃烧过程中所排废气的总量。

【生产工艺过程中废气排放量】指生产工艺过程中排放的废气总量。如:化工、冶炼、建材(包括水泥行业)、化纤、造纸等行业生产工艺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气治理设施数】指报告期末企业用于减少在燃料燃烧过程与生产工艺过程中排向大气的污染物或对污染物加以回收利用的废气治理设施总数。附属于设施内的治理设备和配套设备不单独计算。已报废的设施不统计在内。锅炉中的除尘装臵属于“三同时”设备,应统计在内。

【脱硫设施数】指在治理设施中有专用(或兼用)的脱硫设备(或系统),其脱硫效率要达到40%及以上,脱硫后不再释放出二氧化硫,比如使系统中有足够的碱性物质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稳定的盐类物质或采用活性炭吸附制酸等方法进行脱硫的设施数。

【废气治理设施处理能力】指报告期末企业实有的废气治理设施的实际废气处理能力。

【废气脱硫设施脱硫能力】指脱硫设施的实际去除二氧化硫的能力,计量单位为千克/小时。

【废气治理设施运行费用】指报告期内维持废气治理设施运行所发生的费用。包括能源消耗、设备折旧、设备维修、人员工资、管理费、药剂费及与设施运行有关的其他费用等。【脱硫设施运行费用】指报告期内维持脱硫设施运行所发生的费用。包括能源消耗、设备折旧、设备维修、人员工资、管理费、药剂费及与设施运行有关的其他费用等。

【二氧化硫去除量】指报告期内燃料燃烧废气和生产工艺废气经过各种废气治理设施处理后去除的二氧化硫总量。

二氧化硫去除量=燃料燃烧过程中二氧化硫去除量+生产工艺过程中二氧化硫去除量

【燃料燃烧过程中二氧化硫去除量】指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过各种废气治理设施后去除的二氧化硫数量。它可以根据实测、物料衡算或经验公式计算求得。

【生产工艺过程中二氧化硫去除量】指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过各种废气治理设施后去除的二氧化硫量。它可根据实测、物料衡算或经验公式计算求得。【当年新增设施去除的二氧化硫量】指企业在报告期内新增的废气治理设施去除的二氧化硫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在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总量。

二氧化硫排放量=燃料燃烧过程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生产工艺过程中二氧化硫排放量

【燃料燃烧过程中二氧化硫排放量】指燃料燃烧过程中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量。它可以根据实测、物料衡算或排放系数计算求得。

凡安装连续自动在线监测设备并与当地环境监测站联网的单位,必须采用实时监测数据的汇兑数作为排放量数据。未安装连续自动在线监测设备的单位,在采用实测法计算排污数据时,为保证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须多次测定样品取值,并须经当地环境监测站认定。

未安装连续自动在线监测设备的单位采用实测法计算的排放数据,须与使用燃料含硫率计算得出的排放数据进行对照验证。如计算结果偏差较大,应进行核实调整。

【燃料燃烧过程中二氧化硫排放达标量】指在燃料燃烧过程中排入大气的达到排放标准的二氧化硫量。

【生产工艺过程中二氧化硫排放量】指企业在生产工艺过程中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量。它可以根据实测、物料衡算或经验公式计算求得。【生产工艺过程中二氧化硫排放达标量】指在生产工艺过程中排入大气的达到排放标准的二氧化硫量。【氮氧化物去除量】氮氧化物去除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利用各种废气治理设施去除的氮氧化物量。

【氮氧化物排放量】指报告期内企业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量。

【氮氧化物排放达标量】指排入大气的达到排放标准的氮氧化物量。【烟尘去除量】烟尘是指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中夹带的颗粒物。工业烟尘去除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利用各种废气治理设施去除的烟尘量。【烟尘排放量】指报告期内企业排放烟尘量。

【烟尘排放达标量】指达到排放标准的烟尘排放量。【工业粉尘去除量】工业粉尘指在生产工艺过程中排放的能在空气中悬浮一定时间的固体颗粒。如钢铁企业耐火材料粉尘、焦化企业的筛焦系统粉尘、烧结机的粉尘、石灰窑的粉尘、建材企业的水泥粉尘等。不包括电厂排入大气的烟尘。

工业粉尘去除量是指报告期内企业对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过各种废气治理设施处理后去除的粉尘总重量。它可以根据实测计算求得。

工业粉尘去除量=(除尘设备进口粉尘平均浓度-除尘设备出口粉尘平均浓度)×除尘系统排风量×除尘设备运行时间

除尘系统进、出口的粉尘浓度,应以实测的数字为准。【工业粉尘排放量】指报告期内企业排放的粉尘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可以通过除尘系统的排风量和除尘设备出口排尘浓度相乘求得。

【工业粉尘排放达标量】指达到排放标准的粉尘排放量。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状、半固体状和高浓度液体状废弃物的总量,包括危险废物、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放射性废物、脱硫石膏和其他废物等;不包括矿山开采的剥离废石和掘进废石(煤矸石和呈酸性或碱性的废石除外)。酸性或碱性废石是指采掘的废石其流经水、雨淋水的pH值小于4或pH值大于10.5者。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危险废物产生量+冶炼废渣产生量+ 粉煤灰产生量+炉渣产生量+煤矸石产生量+尾矿产生量+放射性废物产生量+脱硫石膏产生量+其他废物产生量。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工业固体废物处臵量-处臵往年贮存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危险废物】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爆炸性、易燃性、易氧化性、毒性、腐蚀性、易传染性疾病等危险特性之一的废物。按国家环保局、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公安部联合颁布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填报。其计量单位(吨)保留2位小数。

【治炼废渣】指在冶炼生产中产生的高炉渣、钢渣、铁合金渣以及有色金属矿渣等。

【粉煤灰】又称飞灰或烟道灰。指燃煤电厂锅炉、煤粉炉在燃煤过程中产生的烟气中的细灰,主要从烟道气体收集而得,应与其烟尘去除量基本相等。【炉渣】指企业燃烧设备从炉膛排出的灰渣,不包括燃料燃烧过程中去除的烟尘。【煤矸石】指与煤层伴生的一种含碳量低、比煤坚硬的黑色岩石。通常由煤矿开采、洗煤及耗煤单位排出。【尾矿】指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矿石经过选矿或水冶作业后,存于水溶液中的残留脉石、矿砂等,统称为尾矿。尾矿产生量是指选矿厂和水冶厂排出的尾矿量,包括赤泥。选矿厂包括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石的选矿厂。赤泥指以铝土矿为原料的氧化铝厂的生产废料。【放射性废物】指含有天然放射性核素,并其比活度大于2×104Bq/kg的尾矿砂、废矿石及其他放射性固体废物(指放射性浓度或活度或污染水平超过规定下限的固体废物)。

【脱硫石膏】指发电厂用于脱硫的湿式石灰石/石膏法工艺中,吸收剂与烟气中SO2 等反应后生成的的副产物。湿式石灰石/石膏法脱硫设备每处理一吨二氧化硫大约产生脱硫石膏2.7吨。

【其他废物】指工业垃圾、污泥及燃料燃烧过程中去除的烟尘等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垃圾指机械工业切削碎屑、研磨碎屑、废砂型等;食品工业的活性炭渣;硅酸盐工业和建材工业的砖、瓦、碎砾、混凝土碎块等。污泥指工业废水处理中排出的、以干泥量计的固体沉淀物。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指报告期内企业通过回收、加工、循环、交换等方式,从固体废物中提取或者使其转化为可以利用的资源、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固体废物量(包括当年利用的往年工业固体废物累计贮存量)。如用作农业肥料、生产建筑材料、筑路等。综合利用量由原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统计。

危险废物综合利用量是指按可能导致资源回收、再循环、直接再利用或其他用途的作业方式进行综合利用危险废物的实际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对往年贮存的工业固体废物进行综合利用的量。

【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指报告期内企业以综合利用或处臵为目的,将固体废物暂时贮存或堆存在专设的贮存设施或专设的集中堆存场所内的量。专设的固体废物贮存场所或贮存设施必须有防扩散、防流失、防渗漏、防止污染大气、水体的措施。

粉煤灰、钢渣、煤矸石、尾矿等的贮存量是指排入灰场、渣场、矸石场、尾矿库等贮存的量。【危险废物贮存量】指将危险废物以一定包装方式暂时存放在专设的贮存设施内的量。

【工业固体废物处臵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将固体废物焚烧或者最终臵于符合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场所并不再回取的工业固体废物量(包括当年处臵的往年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

处臵方式如:填埋(其中危险废物应安全填埋)、焚烧、专业贮存场(库)封场处理、深层灌注、回填矿井及海洋处臵(经海洋管理部门同意投海处臵)等。【危险废物处臵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将危险废物焚烧或者最终臵于符合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场所并不再回取的危险废物量(包括当年处臵的往年危险废物贮存量)。

【危险废物送往集中处臵厂的处臵量】指将所产生的危险废物运往集中处臵厂进行处臵的数量。

【工业固体废物处臵往年贮存量】指报告期内企业按照《关于固体废物处臵、综合利用的作业方式的规定》的要求,处臵的上一报告期末企业累计贮存的工业固体废物的量。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将所产生的固体废物排到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场所以外的量。不包括矿山开采的剥离废石和掘进废石(煤矸石和呈酸性或碱性的废石除外)。排放方式如:

1.向水体排放废油类、废酸碱及其他高浓度液态废物;

2.在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海洋的滩场和岸坡倾倒、堆放和存贮废物; 3.利用渗井、渗坑、渗裂隙和溶洞倾倒废物; 4.向路边、荒地、荒滩倾倒废物;

5.未经环保部门同意作填坑、填河和土地填埋固体废物; 6.混入生活垃圾进行堆臵的废物;

7.未经海洋管理部门批准同意,向海洋倾倒废物; 8.其他去向不明的废物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计算公式是:

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编制说明及指标解释 篇4

市直更新完善机构编制实名制 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指标及解释

A001:人员基本情况主集

姓名: 在户籍管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人事档案中正式记载的,正在使用的名称。

照片: 本次必须采集。两寸免冠彩色照片,图片电子版为jpg格式,大小不得大于50KB。曾用名: 本人曾正式使用过的姓名。

岗位(身份)标识:该人目前所在岗位或所具身份。机关中除已登记公务员和工勤人员以外的人员,此标识统一为“其他人员”;事业单位中具有专业技术职务或按专业技术职务计算工资的管理人员,按照其所在岗位的性质填写。性别:男、女。

出生日期:在人事档案中记载的并经组织、人社等部门确认的出生年月日。籍贯: 该人祖居所在地。民族: 本人所属民族。婚姻状况: 该人当前婚姻状况。

个人身份: 该人按人员管理规定划分的个人身份。

现身份起始时间: 经组织、人社部门批准取得现身份的具体日期,选调生的公务员身份以其录用为公务员的审批表批准时间为准。

参加工作时间: 经组织、人社部门审定的该人参加工作起始日期。户籍所在地: 该人户籍所在地名称。身份证号: 本人身份证编号。

占用编制情况: 占用编制情况分为:机关的行政编制、工勤编制、其他编制等;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编制、财政补贴编制、经费自理编制、企业化管理编制、工勤编制等。部门: 本人工作所在的处科室。

提前离岗时间:按有关政策已离岗人员的离岗时间。

A002:人员基本情况副集(一)军队转业干部标识: 指该人是否为军转干部。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标识: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标识。

非在职人员标识: 标记是否为非在职人员(指不占编制人员,如机构改革离岗人员等)。

A005:录聘情况

公务员增加方式: 指该人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方式。

公务员增加日期: 指该人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时间。多次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以最后一次进入公务员队伍时间填报。

A007:学历及学位子集【请将最后学历设置为当前行】

所有取得的学历学位均要由参加工作前取得的最后一个学历学位由低到高依次填写。

学历: 由国家认可的该人在国内、外各类教育机构接受正式教育并取得的学历。学历为高中及以下,所学专业和学习形式不用填写。所学专业: 取得学历所学习的专业名称。

学习完成情况: 该人该阶段学习完成情况:毕业、肆业或中辍。学制: 指接受学历教育在校学习完成学业的规定年限。学习形式: 取得学历学习的形式。

入学时间: 该人取得该学历学习的起始日期。

毕(肄)业时间: 该人完成该学历教育并获得证书的日期。

毕(肄)业学校及单位: 完成学历教育并获得证书的毕(肄)业学校或科研单位名称。

A008:机关工人技术等级子集【请将最后级别设置为当前行】

技术等级(职务、岗位)名称: 指经工人技术考评组织评审并正式批准或经国家统一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考核合格取得的技术等级(职务、岗位)名称。

任职时间: 确定该工人技术等级的日期或经工人技术等级鉴定机构评定该技术等级的日期。

A009:公务员职务子集 【请将最后职务设置为当前行】

所有担任过的职务均要按照类别和时间先后依次从进入机关时的职务从低到高开始填写。职务名称: 指担任党派职务、行政职务和社会团体职务的具体名称。职务属性: 指担任领导职务或非领导职务的情况。

决定或批准任职的日期: 由某级党委、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组织、人事管理部门正式任命通知时间,或由某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某级政协及人民团体会议选举通过及决定职务的生效日期。

任职机构名称: 与该人所任职务相对应的工作机构及工作机构部门名称。职务层次: 该人职务的层次。

当前任职状况: 表示本人是否在任、在职或不在职。领导班子成员标识:是否为领导班子成员。

A012: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聘用子集【请将最后职务设置为当前行】

职务(岗位)名称: 指担任党派职务、行政职务和社会团体职务的具体名称。职务(岗位)层次: 该人职务的层次。

决定或批准任职的日期: 由具有法定管理权限的机关签发的文件确定的该人任职日期或由会议决定该人任职的日期。

任职机构名称: 与该人所任职务相对应的工作机构及工作机构部门名称。当前任职状况: 表示本人是否在任、在职或不在职。

免职时间: 按干部管理权限,由某级党委、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组织、人事管理部门、人大常委会或人民团体会议批准免去职务生效日期。

A017: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子集【请将最后职务设置为当前行】

事业单位中,在管理岗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录入时,按照管理人员录入各类信息后,还要填写其专业技术职务子集。

— 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名称: 经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并正式批准、参加国家统一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合格取得或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有关单位)确定的专业技术资格名称。取得资格时间: 该人取得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正式批准日期,以资格证书为准。聘任专业技术岗位(职务)名称: 指正式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名称。聘任起始时间: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通知和聘书所认定的聘任开始日期。聘任终止时间: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通知和聘书所认定的聘任结束日期。聘任单位: 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具体单位名称。聘任情况: 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具体情况。专业技术职务层次: 指该人具有职称的级别。岗位级别: 指该人聘任的职称的级别。

A021:事业单位工人聘用子集【请将最后职务设置为当前行】

岗位名称: 指经工人技术考评组织评审并正式批准或经国家统一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考核合格取得的技术等级名称。

取得技术等级时间: 确定该工人技术等级的日期或经工人技术等级鉴定机构评定该技术等级的日期。

聘任情况: 该工人技术等级当前是否在任的状态标识。

A025:流动情况子集

进入本单位变动类别: 分为调动、招收录用及国家公务员交流情况等。进入本单位日期: 由本单位人事管理部门认定的该人进入本单位工作的日期。调出本单位变动类别: 该人调出或离开本单位的情况分类。

调出本单位日期: 由组织、人社部门签发的该人调出、退职、除名等文件的日期或者因其他原因实际离开的日期。

来往何单位: 指调入职工原单位名称或调出职工去往单位名称。批准日期: 由具有法定管理权限的机关批准该人该次辞职(辞退)的日期。

A029:个人简历子集

本子集从参加工作时间开始填报。

起始时间: 在某一单位(部门)工作的开始日期。终止时间: 在某一单位(部门)工作的结束日期。所在单位: 在某一时间内具体工作单位的名称。

从事工作或担任职务: 在某一单位(部门)工作(学习)期间所从事的工作或担任的职务。证明人: 能够证明该人在某单位从事学习、工作及担任某种职务的人员姓名。

A033:政治面貌及党籍情况子集

政治面貌: 指本人政治身份。

参加党派时间: 该人参加该组织按照章程规定的起始日期。

A045:公务员登记子集

公务员登记标识:是否进行公务员登记的情况。公务员登记日期: 进行公务员登记的时间。

A081:军转干部主集

入伍时间: 地方人武部门征兵办公室批准入伍的日期。批准转业时间: 部队批准转业的日期。安置时间: 转业后接收单位安置的时间。安置职务: 转业到地方后,首次任职的职务名称。

转业前职务级别: 指退出现役时在军队(武警部队)担任的职务级别。

A089: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子集

成员姓名: 该人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中某一人员的姓名全称。本次采集只填写本人的配偶、父母和子女有关情况。

与本人的关系: 该家庭成员与户主的关系。成员出生日期: 成员的出生日期。

工作单位及职务: 该人当前工作单位名称及当前或曾担任的行政管理、专业技术、社会团体职务名称。

B001:单位(内设机构)基本情况主集

单位名称: 单位的全称。单位简称: 该单位规范化的简称。

其他名称: 指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机构的其他名称,以及实行合署办公机构的其他名称。组织机构代码: 由组织机构代码登记主管部门给机关和社会团体等颁发的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始终不变的法定代码。

单位级别: 经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批准的该单位的级别。单位性质类别:分为事业(参照、非参照)和机关。

机构类别: 指单位的类型,为选择型指标,按照上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批准的机构改革方案,由填报者在所列的机构类型中进行选择。职责:“三定”规定中本单位承担的主要职责。单位所在政区: 指单位具体所在省、市、县、乡。单位地址: 该单位的详细通信地址。

单位邮政编码: 该单位或单位所在地的邮政编码。单位电话号码: 该单位的电话总机号码及值班室电话号码。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标识: 指本单位是否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法人证书号: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号。

法人单位标识: 该单位是否为法人单位的标识。

行业类别: 根据单位从事的社会经济活动性质,以主要经济、业务职能,填写行业类别。经费来源: 财政拨款、财政补贴、经费自理。

系统类别: 标识单位所属的系统,分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民主党派和群众团体。

内下设机构类别: 内设/下设机构类型,分为机关、派出机构、附属机构、政法队伍和其他机构。机关内设纪检监察科室的单位要在“机构维护”中进行添加,工会、团委等内设党的机构不用添加,其人员并入其他行政科室中填报。

— B002:单位(下设机构)基本情况副集

批准成立文件名称: 指批准编制的正式批准文件的文件名称。批准成立文号: 机构成立的正式批准文号。批准成立时间: 本机构被批准的成立日期。撤销时间: 本机构被批准撤销日期。

批准撤销文号: 机构被撤销的正式批准文件文号。

B005:单位机构调整变化子集

调整变化类型:机构编制主管部门批准的调整变化类型。调整变化时间:单位调整变化时间。

调整变化依据文件名称:单位调整变化依据的文件。调整变化依据文号:单位调整变化依据文件的文号。调整变化情况说明:单位具体调整变化情况。

B006:编制及领导职数情况

内设机构数:机构编制主管部门批准的单位内设职能机构数。编制总数: 指由上级编制部门核定下达的人员编制数额。行政编制数: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批准使用的机关行政编制数。事业编制数: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批准使用的事业编制数。

工勤编制数: 机关中使用的由地方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按有关规定单独核定的,专门用于机关中从事后勤服务的人员编制的编制数。

政法专项编制数: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批准使用的政法专项编制数(公检法司单位需填报)。部门领导职数: 经批准的部门领导职数。部门领导正职职数: 经批准的部门领导正职职数。部门领导副职职数: 经批准的部门领导副职职数。纪(工)委书记职数:经批准的纪(工)委书记职数。三总师职数: 指由机构编制部门核定下达的三总师编制数额。

其他处(科)级领导职数: 机关中经批准的其他领导职数(市直为其他处级领导职数)。内设机构领导职数: 经批准的单位内设机构领导职数。内设机构领导正职职数: 经批准的单位内设机构领导正职职数。内设机构领导副职职数: 经批准的单位内设机构领导副职职数。

B007:实有人数子集

实有的内设机构数: 由相应级别的机构编制主管部门批准的单位内设职能机构数。实有人数: 本机构内占编制的实有人数。

实有行政在职人数: 机关中使用行政编制的在职人数。实有事业在职人数: 机关中使用事业编制的在职人数。实有工勤人数: 机关中使用工勤人员编制的在职人数。

实有政法在职人数: 机关中使用政法专项编制的在职人数(公检法司单位填报)。

实有非在职人数: 指不占编制,包括机关中以下人员:(1)机构改革中按有关政策离岗待退;(2)其他非在职人员(学习、病休、待分配工作等)。

实有部门领导在职人数:指实际配备的具有领导职务的部门领导人数。实有部门领导正职在职人数:指实际配备的具有领导职务正职的部门领导人数。实有部门领导副职在职人数:指实际配备的具有领导职务副职的部门领导人数。实有纪(工)委书记在职人数: 机关中纪(工)委书记在职人数。

实有三总师在职人数:指部门实际配备的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经济师、总审计师、总统计师等人员。

实有部门非领导在职人数:指实际配备的具有非领导职务的部门领导人数。实有部门非领导正职在职人数:指实际配备的具有非领导职务正职的部门领导人数。实有部门非领导副职在职人数:指实际配备的具有非领导职务副职的部门领导人数。

实有其他处(科)级领导在职人数:机关中实际配备的占用其他领导职数的人数(市直为其他处级领导人数)。

实有内设机构领导在职人数:指内设机构中实际配备的具有领导职务的人数。实有内设机构领导正职在职人数:指内设机构中实际配备的领导职务正职的人数。实有内设机构领导副职在职人数:指内设机构中实际配备的领导职务副职的人数。实有内设机构非领导在职人数:指内设机构中实际配备的非领导职务的人数。实有内设机构非领导正职在职人数:指内设机构中实际配备的非领导职务正职的人数。实有内设机构非领导副职在职人数:指内设机构中实际配备的非领导职务副职的人数。

劳动统计主要指标解释(推荐) 篇5

一、劳动统计的任务和要求

劳动统计(又称劳动工资统计)是国民统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动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需要的劳动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预测,提供反映有关劳动经济现象的统计资料,为党和国家进行宏观决策和宏观调控提供适用信息和辅助决策手段,为各级管理部门和基层企、事业等单位进行中观、微观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服务,从而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的整体功能。

各级填报单位必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的要求,严格按照全国统一的口径、范围和计算方法,及时、准确地报送劳动统计数据,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伪造和篡改统计资料。

二、劳动统计的范围

单位从业人员、职工人数、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和工资总额统计的范围为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中央和地方所属的各级企业、事业单位。包括国有经济、城镇集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及其他经济单位。

三、从业人员和职工人数统计

单位从业人员:各单位从业人员是指在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中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包括在岗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以及聘用的外单位下岗职工、兼职人员和从事第二职业的人员。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使用的农村劳动力:指在国有经济、城镇集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其他经济单位的从业人员中,现仍保留农村劳动户籍关系的人员。

在岗职工:是指在本单位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劳动报酬的职工,以及有工作岗位,但由于学习、病伤产假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注:在岗职工统计时应包括由本单位临时性用工并支付劳动报酬的人员。)

在岗职工统计中不包括下列人员

1、离休、退休、退职人员;

2、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

3、聘用的外单位下岗职工;

4、兼职人员和从事第二职业的人员;

5、实行个人承包离店经营不再由原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

6、参加单位生产劳动的军工和勤工俭学的在校学生,以及大中专、技工学校的实习生;

7、经单位批准停薪留职,保留单位职工身份的人员。如下岗职工、自费上电大、出国探亲以及离厂(店)自谋出路等人员;

8、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

职工人数计算的原则

1、各基层单位的“在岗职工”人数,原则上应按“谁发工资谁统计” 的办法进行统计。因此,不论是编制内的还是编制外的人员;不论是出勤的还是因故未出勤的人员;不论是在国内工作的还是在国外工作的人员;不论是正式的人员还是试用期间的人员;不论是在本单位工作的还是临时借调到外单位工作的人员,只要由本单位支付工资均应统计为职工。在经济搞活的情况下,有的职工同时在两个以上的单位有工作并领取工资,但一般情况下,只能在一个单位领取基本工资,则由负责发放基本工资的单位统计为职工,其他聘用单位统计为本单位的其他从业人员。如果按上述办法不能解决上述职工由哪个单位统计时,可先确定该职工的档案在哪个单位,该职工的档案所在单位统计为职工,其他聘用单位统计为本单位的其他从业人员。

2、对于新招收的人员,从其报到参加工作之日起,不论是否发放当月工资,即应统计为本单位职工;对于自然减员、参军(包括参军后原单位仍发给部分生活费或补贴)、不带工资上学的人员,从其离开之日起即不再算本单位的职工;对于调往其他单位的人员,如当月已由原单位发放工资,则期末人数和平均人数均由原单位进行统计,调入单位从发放工资之月起统计。

长期职工 指用工期限在一年以上(含一年)的职工,包括长期临时职工。

临时职工 用工期限不超过一年的职工,包括签订一年以内的劳动合同或使用期限不超过一年的临时性、季节性用工。

各单位的长期职工与临时职工之和为该单位在岗职工。

其他从业人员:是指劳动统计制度规定不作职工统计,但实际参加各单位生产或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以及聘用的外单位下岗职工、兼职人员和从事第二职业的人员。但不包括在单位中工作并领取劳动报酬的在校学生。

单位其他从业人员与在岗职工之和为该单位全部从业人员。

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指由于各种原因,已经离开本单位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包括:内部退养人员、停薪留职人员、借给外单位使用人员、下岗人员等。

内部退养职工:指接近正常退休年龄但因各种原因退出工作岗位,并办理了内退手续,在正式办理退休手续前由单位按月发给一定生活费的职工。

长期病、休假职工:指劳动关系在本单位,但因病、事假离开工作岗位半年及半年以上的人员,不包括由单位派出或自费长期学习的人员。

平均人数:指报告期内每天平均拥有的人数。是以报告期内每天实有的全部人数相加之和,被报告期的日历日数除求得。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内每天实有的全部人数之和

报告期平均人数=------报告期的日历日数

人才资源:具体包括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党政机关、人大政协机关、法院检察院机关、民主党派和有关群众团体机关以及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中工作的公务员;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或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在各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技术工人岗位上工作的技术工人。

经营管理人员: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岗位上工作的人员。统计对象为企业、事业单位中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不包括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统计)。

专业技术人员: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或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人员:

1、受聘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2、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3、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4、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励;

5、持有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发明专利。

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具体指工程技术人员(含计量检定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含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及专利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含法医技术人员),教学人员(含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中学、小学、幼儿园的教师),民用航空飞行技术人员、船舶技术人员、经济人员、会计人员、审计人员、统计人员、翻译人员、图书资料、档案、文博人员、群众艺术馆(站)的专业技术人员、新闻出版人员、律师、公证人员、广播电视播音人员、工艺美术人员、纺织品设计人员、体育人员、艺术人员及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人员。具有专业技术职称并在管理岗位上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均作专业技术人员统计。

按照公务员管理或参照、依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不统计为专业技术人员 职工受教育培训人员:指在报告期内纳入本单位培训计划,已接受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累计五十学时以上的职工人数,以及取得自学考试合格证书的人数。不包括全民普法教育、经常性政治学习和党团活动等。一人参加两项以上学习的按一人计算。

技术工人:获得技术工人等级证书或技师证书,在技术工人岗位或技师岗位上工作的人员。

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能够熟练运用专门技能和特殊技能在本职业的各个领域完成复杂的、非常规性的工作;熟练掌握本职业的关键操作技能技术;能够独立处理和解决高难度的技术或工艺问题;在技术攻关、工艺革新和技术改革方面有创新;能组织开展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和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具有管理能力。

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能够熟练运用专门技能和特殊技能完成较为复杂的、非常规性的工作;掌握本职业的关键操作技能技术;能够独立处理和解决技术或工艺问题;在操作技能技术方面有创新;能组织指导他人进行工作;能培训一般操作人员;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

高级工:(即高级技能,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能够熟练运用基本技能和专门技能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包括完成部分非常规性的工作;能够独立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指导他人进行工作或协助培训一般操作人员。

中级工:(即中级技能,国家职业资格四级)能够熟练运用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本职业的常规工作;并在特定情况下,能够运用专门技能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能够与他人进行合作。

初级工:(即初级技能,国家职业资格五级)能够运用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本职业的常规工作。

四、劳动报酬与工资总额统计

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支付给本单位全部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和本单位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两部分。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在岗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和计件标准工资、计件超额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和其他工资。

工资总额不包括以下项目:

1、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有关规定发放的创造发明奖、国家星火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支付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以及支付给运动员在重大体育比赛中的重奖;

2、有关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方面的费用。具体有:职工死亡丧葬费及抚恤费、医疗卫生费或公费医疗费用、职工生活困难补贴费、工会文教费、集体福利费、探亲路费等;

3、有关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待遇的各项支出;

4、支付给聘用或留用的离、退休人员的各项补贴;

5、劳动保护的各种支出。具体有:工作服、手套等劳动保护用品,解毒剂、清凉饮料,以及按照国务院一九六三年七月十九日劳动部等七单位规定的范围,对接触有毒物质、矽尘作业、放射线作业和潜水、沉箱作业、高温作业等五类工种所享受的由劳动保护费开支的保健食品待遇;

6、稿费、讲课费及其他专门工作报酬(仅指非本单位组织,在业余时间进行讲课或写作所得报酬);

7、出差伙食补助费、调动工作的旅费和安家费;

8、实行租赁经营单位的承租人的风险性补偿收入;

9、对购买本企业股票和债券的职工所支付的股息(包括股金分红)和利息;

10、劳动合同制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时,由企业支付的医疗补助费、生活补助费等;

11、因录用临时工而在工资以外向提供劳动力单位支付的手续费或管理费;

12、支付给参加企业劳动的在校学生的补贴;

13、计划生育独生子女补贴。

(注:工资总额的统计,除以上13项内容的费用外,其余均计入工资总额的范围。因此在计算工资总额时,只考虑某项开支是不是职工的劳动报酬,不考虑其经费来源和支付形式。也就是说,只要是职工的劳动报酬,其费用不论是由工资科目开支的,还是工资科目以外的经费开支的;不论是计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都应计入工资总额统计。)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支付给本单位其他从业人员的全部劳动报酬。包括支付给再就业离退休人员的劳动报酬和外籍、港、澳、台人员的劳动报酬等其他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

上一篇:园林专业生产实习报告下一篇:临淄区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