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笔记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外国文学史笔记(精选8篇)

外国文学史笔记 篇1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法国:前期(三四十年代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在表现出对现实强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的同时,也流露了对封建时代的依恋之情。)作品:1斯丹达尔《拉辛与莎士比亚》(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宣言书)《红与黑》(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2梅里美《高龙巴》《嘉尔曼》

后期(从五十年代起,法国现实主义强调科学精神,表现出客观冷静的风格,早期现实主义的社会批判精神有所削弱。)作品:1小仲马《茶花女》2都德《小东西》《最后一课》,3鲍狄埃《国际歌》4福楼拜《包法利夫人》,5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英国:(前期)1狄更斯《双城记》《雾都孤儿》《坚难时事》2萨克雷《名利场》(小说的副标题“没有主人公的小说”)3夏洛蒂•勃朗特《简•爱》4艾米利•勃朗特《呼啸山庄》5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接触劳资矛盾的小说)(后期)6哈代7萧伯纳《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8高尔斯华穗“福尔斯世家”三部曲

德国: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北欧: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白雪皇后》《皇帝的新装》

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挪威:易卜生《玩偶之家》

俄国:1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驿站长》(开创描写“小人物”的先河)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毕巧林”(第二个“多余人”形象)2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性格:这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懒惰、优柔寡断、好空想的特点)》(俄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多余人”)3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一部社会政治小说,副标题是“新人的故事”→“拉赫美托夫”第一个“新人”形象)4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5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复活》6.40年代,果戈理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和莱蒙托夫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俄国文学史上的“自然派”

美国:1斯托夫人《汤姆大伯的小屋》2马克•吐温(“文学中的林肯”)《汤姆•索亚历险记》《哈贝克利•芬历险记》3亨利•詹姆斯(开创了美工文学史上心理分析的先河)《一位女士的画像》4欧•亨利《麦琪的礼物》5杰克•伦敦《荒野的呼唤》《马丁•伊登》

19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1自然主义的先驱:龚古尔兄弟2自然主义理论确立:左拉:《实验小说》《自然主义小说家》代表作品《卢贡-马卡尔家族》3梅塘集团:代表作家莫泊桑《羊脂球》《项链》《漂亮朋友》4唯美主义口号“为艺术而艺术”代表作家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小说)《莎乐美》(诗剧)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英国:1毛姆《人性的枷锁》《刀锋》2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3戈尔丁《蝇王》4金斯利•艾米斯《幸运的吉姆》5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6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7阿加莎•克里斯蒂《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惨案》8罗琳《哈利•波特》

法国:1法郎士《企鹅岛》《诸神渴了》2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3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4马丁•杜伽尔《蒂博一家》

5莫里亚克《和麻风病人的亲吻》《苔蕾丝•德盖鲁》《蝮蛇结》6安德烈•纪德《背德者》《窄门》《伪币制造者》7让•季奥诺《屋顶上的轻骑兵》8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9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德国、奥地利、瑞士:1亨利希•伯尔《莱尼和他们》2斯蒂芬•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3耶利内克《女钢琴师》4黑塞《荒原狼》《在轮下》

美国:1海明威《老人与海》2玛格丽特•米切尔《飘》3西奥多•德莱赛《嘉莉妹妹》《珍妮姑娘》《天才》《美国悲剧》4辛克莱《屠场》5约翰•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6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7索尔•贝娄《雨王汉德森》《赫索格》《洪堡的礼物》

8约翰•厄普代克《兔子跑吧》《兔子,归来》《兔子富了》《兔子安息》9丹•布朗《达•芬奇密码》10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

11纳博科夫《洛丽塔》

华裔女作家:1汤亭亭《女勇士》《中国佬》

2谭恩美《喜福会》3赛珍珠三部曲《大地》《儿子们》《分家》

捷克:雅罗斯拉夫•哈谢克《好兵帅克》

现代主义文学

表现主义:1卡夫卡《变形记》2奥尼尔《天边外》《毛猿》

未来主义:1马里奈蒂《未来主义宣言》2马雅可夫斯基:创造了“阶梯诗”

超现实主义:1写作方法:自动写作、绝妙的僵尸、黑色幽默2安德烈•布勒东《娜佳》 意识流小说:1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2福克纳《喧哗与骚动》3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4伍尔夫《墙上的斑点》《达罗威夫人》《到灯塔去》

后现代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1萨特《墙》《禁闭》2加缪《局外人》《西西弗斯》

荒诞派:1尤内斯库《秃头歌女》《椅子》《犀牛》2贝克特《等待戈多》

黑色幽默:1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2冯尼格特《第五号屠宰场》3品钦《万有引力之虹》 魔幻现实主义: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简答、论述

斯丹达尔《红与黑》

主题:1.通过于连的奋斗历程,作者描绘了法国后拿破仑时代的社会面貌。2.通过于连别样的遭遇,作者批判了德`雷纳尔等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贝尚松神学院教士勾心斗角,伪善邪恶的实质,以及拉莫尔侯爵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罪恶复辟的企图。3.通过于连悲惨的命运,作者表达了对法国下层青年自我奋斗,却遭受毁灭的惋惜。

象征意义:1.从小说所展示的历史背景来看,红象征着拿破仑时代,象征着革命进步力量,黑象征着波旁王朝的复辟时代,象征着邪恶的封建势力。2。以于连所选择的生活道路来看,红象征着拿破仑军队的红色战俘,黑象征着基督教教士的黑色法衣。3.从预言性的两个场景来看,红预指着冒险、谋杀和鲜血,黑预指着孝服、葬礼和灭亡。4.从人物性格上看,红象征着青春、热血、激情、理想、积极向上,敢于追求,敢于反抗等于连性格中的阳光面。黑象征着阴郁、虚伪、孤独、野心、怯懦、妥协等于连性格中的阴暗面。

于连形象及其悲剧命运叹息:于连无疑是一个个人奋斗者,一个野心家,其次于连又是一个叛逆的受难者,再次于连还是具有双重人格的英雄,他既追求真理又为反对势力效劳,既正直善良又时常以虚伪的面目待人。

突出特点:理性的心理分析。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红与黑》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不在于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而在于该书对于人物心理的细致描述和心理挖掘。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巴尔扎克复杂而矛盾的思想:1.哲学观:他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他的思想中夹杂着唯灵论的成分。2.政治观:他反对资产阶级,对贵族充满同情,但是他又主张自由贸易。3.阶级观:他反对阶级斗争,但又同情下层人民,因此,主张改良。4.宗教观:他并不信教,也不上教堂,但他又认为宗教既可以作为统治国家的工具,又能控制人欲横流。换言之,宗教是他为改良社会提供的解决办法之一。

广博而有机的《人间喜剧》:1《风俗研究》主题部分包括66个作品,分6部分:乡村生活场景《乡村医生》,外省生活场景《幻灭》,巴黎生活场景《纽沁根银行》《邦斯舅舅》,私人生活场景《人生之初》《苏城舞会》《高老头》,政治生活场景《一桩无头公案》,军旅生活场景《舒昂党人》。作者试图通过这些巨细无遗的描绘,全面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状态,故而他被称为19世纪法国的社会史和心灵史。2《哲学研究》主要探讨的是产生这些社会现象的原因,共有22部作品,代表作《驴皮记》。3《分析研究》意在共人类存在的自然法则出发,探讨主宰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原则,以求分析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合理状态,包括2部作品《婚姻生理学》《夫妇纠纷》。4内容:1)资产阶级罪恶的发家史。2)贵族阶级没落的衰亡史。3)金钱观念肆虐的惨剧史。

巴尔扎克《高老头》

主题思想:1通过鲍赛昂夫人的情场失意,表现出贵族阶级在资产阶级金钱手段打击下,必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2突出人物多元异化的事实。高老头是被金钱和父爱异化的。拉斯蒂涅、伏脱冷是被金钱和野心异化的,鲍夫人是被金钱和虚荣异化的。

人物形象:1伏脱冷:原名叫约格·高冷,外表冷酷,但是特热情,阅历丰富。他是掠夺者和野心家的另一种典型,他所秉承的是一种强盗逻辑和恶魔哲学,他是站在局外冷眼观察的斯芬克斯,深谙这个社会中暗暗实行着的法则(从上到下人人都在高喊道德,可是人人都在损人利已)。要想摆脱生活底层就得像别人一样不择手段,也有人说他是人间的撒旦,既邪恶又合理,是现代版的梅芬斯特,在巴尔扎克笔下,他既是罪恶的制造者,又是罪恶的揭发者。2拉斯蒂涅:他是复辟时期青年野心家的典型,他是外省小贵族的子弟,不愿埋头读书,更不愿顺着社会阶梯一步步攀登,而是羡慕挥金如土的生活。在鲍赛昂子爵夫人、伏脱冷的影响下看到社会中只存在的金钱与个人利益。高老头之死完成了他的社会教育,使他踏上了野心家的道路。他信奉的是极端利己主义。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

作品:1罗曼史和幻想小说:《一双蓝眼睛》《塔里的两个人》《心爱的人》2机敏和吉言小说:《计出无奈》《埃塞尔伯特的婚姻》《冷落的人》3性格和环境小说(“威塞克斯”小说):《还乡》《德伯家的苔丝》《卡斯特桥市长》《无名的裘德》

形象分析:苔丝:在哈代笔下,苔丝被描写成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既代表着传统,又融合了现代的特点。她天生丽质、自然纯朴,充满女性美和青春的活力。她真挚可爱、品德高尚、富有热情、能够容忍和敢于自我牺牲。苔丝的灵魂是纯洁的,道德是高尚的,但是在资产阶级的道德面前,她却被看成是伤风败俗的的典型,被奉为警戒淫荡的榜样,她本是被侮辱被损害的人,可是在陈腐落后的世俗偏见中反而被视为罪人,被看成是侵犯了清白领域的罪恶化身,遭到残酷无情的迫害。

悲剧根源:1社会悲剧:苔丝的悲剧是当时时代的悲剧。2性格悲剧:苔丝善良,性格中多了软弱。3命运悲剧:跟哈代的命运观有关,哈代的思想有强烈的局限性。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形象分析:奥涅金:他是一个贵族青年,他善于在谈吐中卖弄学问和随机应变,他反对抵押土地,主张重农主义,他鄙视上流社会,却又不得不服从它的陈规陋习。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主题思想:1通过对城市平民的描写,作者揭示出在那样的社会,穷人或者像马尔美拉多夫那样如猪狗那样死去,或者像拉斯科尔尼科夫那样铤而走险,或者像索尼娅那样出卖自己的肉体。2批判了权力意志论和超人哲学。

人物典型:1自虐型小人物:杰符什金、索菲亚。2心理实验英雄:代表《罪与罚》中拉斯科尔尼科夫3高尚的幻想家:高尚的道德完全战胜贫穷时,博爱思想。例:《白痴》梅什金4卡拉马夫佐夫式的人物。

艺术特色:深度心理描写.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艺术特色:1)心灵辩证法(纠结):吉蒂等列文求婚时的纠结心理,安娜死之前的纠结心理。

2)忏悔贵族:列文农事改革。

形象分析:安娜:她是一个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她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在她对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中,表现出了她性格的正直、坦率、勇敢和心灵的高尚、精神境界的崇高,展示出有生命的、生机勃勃的东西对平庸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环境的顽强的反抗。作者对安娜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一方面认为安娜的追求合乎自然人性,是合理的,另一方面,从宗教伦理道德观来看,安娜又是缺乏理性的,她对爱情生活的追求有放纵情欲的成分。

艾略特《荒原》

主题:着眼于一战后欧洲现代文明的种种衰败,艾略特指出危机,提出拯救人类的呼吁和希望。

艺术特色:用典传说历史现实场景组成怪诞的意象群,被拼贴在一起,跨越时空,熔为一炉。分为5章:第一章“死者的葬礼”。第二章“对弈”。第三章“火诫”。第四章“水里的死亡”。

第五章“雷霆的话”。

卡夫卡《变形记》

卡夫卡式的美学特征:

1、思想特征:表现异化主题,突出人的孤独和恐惧,表现:1)亲人之间的异化:《变形记》《判决》。2)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乡村医生》《木桶骑士》。3)人与社会的异化《孤独三部曲》《洞穴》。4)人与自我的异化:《为某科学院写的一份报告》。特征:1)孤独不可忍受。2)恐惧不可克服。3)权威不可抗拒。4)真理不可寻求。

2、艺术特征:情节荒诞、意象怪诞、象征多义、自撰色彩。

贝克特《等待戈多》

主题:戈多代表我们在生活中维系人存在的一个生存之路,他是不可知的代表着在一个没有希望的,时代里的希望。

现实主义

定义:19世纪三十年代在西欧法国出现,追求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强调客观性、真实性。创作手法是再现表现。

思想艺术特征:1真实性:a客观性:追求再现的艺术,作家应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要求细节的真实。B历史性:把文学作为研究历史的工具,把叙写时代的风俗呈现历史发展规律,作为创作理想。2批判性:a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同情弱小,鞭笞强权,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B阶级性带来的局限性,批判的不彻底性。3典型性: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心理。A人物贴近生活,描写普通人的生活,表现普通人的命运。B人物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个人英雄、忏悔贵族、多余人、小人物 现代主义

定义:以非理性为武器批判现代文明

思想特征:1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2突出表现异化主题(a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异化b社会与个人c人与人d人与自我)

艺术特征:1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情性特征2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3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4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倾向

唯美主义思想艺术特点:1认为艺术与政治、道德、功利无关,它是超脱一切利害关系包括金钱的纯粹自由活动。2提出艺术是心灵的故乡。3主张艺术超然于现世,躲进象牙之塔;现实充满市侩气,没有艺术,没有美,艺术的发展非但不依赖于生活,相反,生活应该追随

和模仿艺术。

名词解释

小人物:作家关注的是出于社会阶级下级小官员和小职员,通过对他们悲惨命运的描写来批判当时沙皇专制下的丑恶和黑暗的社会现实。

多余人:最早由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提出来的。他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写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虽有崇高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才华。

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属于这个流派的作家有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他们曾经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的战场,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经过种种苦难,深受民主、光荣、牺牲口号的欺骗,对社会人生大感失望。“迷惘的一代”作家在艺术上各有特点,他们的主要成就闪烁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便分道扬镳。

美国梦。内涵:1)政治理想:指在美国建立平等、自由、民主的理想国度。2)生活理想:指在美国希望,只要经过不懈的奋斗、勤奋、勇气、创意而非依赖于特定阶级而非他人的援助,便能获得成功。实质:对精神、财富的追求。态度:宣扬《贫民窟百万富翁》,批判1)靠努力而达到了成功后的梦想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嘉莉妹妹》《马丁伊登》2)努力而未实现成功的梦想破灭。《美国悲剧》

自动写作:就是在创作时排除一切理性的道德考虑和审美选择,不受事实、逻辑的约束,记录下头脑在自在状态下的感受、幻想和直觉,使潜意识摆脱现代文明和传统的束缚随心所欲地外泄出来。

黑色幽默:就是阴郁的幽默、绞刑架下的幽默。它以表面上轻松、调侃、玩世不恭,实则无可奈何的语调叙述沉郁而可怖的故事,从而产生荒诞不经、滑稽可笑的喜剧效果。它既是一种带悲剧色彩的喜剧,也是以喜剧形式上演的悲剧,小说的主人公往往是性格乖僻的反英雄。作者既同情他们的处境,又对他们加以适度的嘲弄,情节结构具有非逻辑性,作者甚至有意识地突出情节中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作为小说寓意的基础。

表现主义: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善于透过事物的表象,展现内在的本质,从人的外部行为揭示内在的灵魂;善于直接表现人物的心灵体验,展现内在的生命冲动。

未来主义:20世纪初意大利流行。特征是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彻底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文明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张打破旧有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的进行艺术创造。

外国文学史笔记 篇2

日本文坛以“门类齐全”著称的第60届读卖文学奖日前揭晓, 小说奖颁给了现年47岁的作家黑川创, 其获奖作品《海鸥之日》描写了主人公在东京调频广播电台度过的一天。在广播所特有的时空交错的氛围中, 前苏联女宇航员捷列什科娃从300公里上空向地球发出的呼唤“我是海鸥……”与契诃夫名剧《海鸥》中的经典台词交织、回响, 将读者带入亦真亦幻的境地。荣膺本届戏剧奖的是小山薰堂的电影剧本《为逝者送行的人》。现年78岁的女诗人白石数子以诗歌、随笔合集《诗的风景·诗人的肖像》摘得了本届随笔纪行奖, 书中不仅荟萃了金斯堡、田村隆一、理查德·布罗提根等15位现代诗人的杰作, 还追忆了作者与这些诗人愉快的交友经历。引人注目的是, 这15位诗人中包括中国的芒克。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冈田温司的评传《弗洛伊德的意大利》荣获本届评论传记奖。诗歌俳句奖颁给了时田则雄的短歌集《博罗悉里》 (阿伊努语, 意为“大山”) 。 (舒坦摘编)

●塞林格新作出中文版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美国文学大师J·D·塞林格作品《抬高房梁, 木匠们/西摩:小传》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出版, 据称这是该书首次在中国内地出版。至此, 由塞林格本人认可出版的四部作品全部与中国读者见面, 另外三部作品分别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九故事》、《弗兰妮和祖伊》。《抬高房梁, 木匠们/西摩:小传》由两个中篇小说组成。以短篇小说集《九故事》中的“神童”西摩的二弟作为叙述者, 回顾西摩生前的种种往事, 譬如西摩在婚礼当天作为新郎居然没有出现, 而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据悉, 年近九十岁的塞林格是美国目前在世资格最老的大师级作家。 (舒坦摘编)

●《巨塔杀机》中文简体版问世

被誉为“9·11”第一书、并获得2007年普利策最佳纪实类图书奖的《巨塔杀机》中文简体版, 近日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本书作者、《纽约客》记者劳伦斯·赖特历时5年, 数百次深入埃及、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 采访了将近700个与“9·1 1”密切相关的对象。在《巨塔杀机》中, 他以扣人心弦的文学手法, 讲述了“9·11”这一震惊全球的恐怖事件背后的图景, 叙述的主线是四个人相互交织的生活:基地组织的两名领导人本·拉登和艾曼·扎瓦希里;美国联邦调查局反恐部门主管约翰·奥尼尔, 以及沙特阿拉伯情报事务首脑图尔基·费萨尔王子。《纽约时报》评论本书用犯罪小说大师般的紧张感, 详尽叙述了一系列最终导致“9·1 1”的事件。“《巨塔杀机》是一本惊悚小说。同时, 也是一出悲剧。” (舒坦摘编)

●丹·布朗完成新作《所罗门钥匙》

外国文学教学中文学性的突显 篇3

【关键词】外国文学 文本细读 叙事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26-02

“文学性”(Literariness)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最早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在20世纪初《最新俄诗》提出的,他在论及文学科学的对象时认为:“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换言之,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本身的特性,是文学与一切非文学比较所具有的差异性,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那种东西。 胡涛在其博士论文《“文学性”研究》中对其多义性进行了深入探讨,也指出上述解读的片面性和不合适的地方,本文旨在就外国文学教学中出现的“文学性”缺失导致的问题进行论述,不做词源学讨论,故仍沿用上述解释。

一、外国文学教学中“文学性”缺失导致的问题

穷究思想深度,缺少艺术性鉴赏能力在本科阶段的教学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造成中现象的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文学讲授中文学性的缺失。由此导致的学生从艺术角度解读作品能力的下降,写作能力的荒疏,不得不说是当下外国文学教学乃至文学教学的遗憾。

首先,在当今“理论爆炸”的时代,盲目引用各种新奇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牵强附会的解释。十九世纪末开始的西方文学在反传统的旗帜下,各种文学思潮风起云涌,纷纷发出自己的声音,由此生成各种具有创建性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精神分析学、人类文化学、生态学等陆续为我国文学研究界介绍到我国并在文学研究和文学讲授中得以运用,在此基础上,学生开始大量的了解和吸收文学批评新方法,在文学研究之初不加甄别的将之运用于作品的分析,导致文学作品与批评方法形似而神非。

其次,外国文学由于作品繁多、人物浩繁导致的教学时长安排的困难,学生对于西方文学话语方式上的障碍。课时不足是大多数从事外国文学教学的教师的共识,由于学生接触外国文学的机会较少,对这部分内容生疏,教师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作家背景、创作生涯的介绍方面,对作品进行文本细读的时间被压缩,而缺少对文本的细读的同时也就是在放弃文学性的探究,学生缺少对异质文学的不同话语形式的外国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力,进而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错误解读。

最后,外国文学教学中文学性的缺失导致学生缺少从文学学科视角看待文学作品和文学素材的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课程的传统文学教学模式更多关注文学作品“写什么”而不关注“怎么写”,而文学作品是作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文学的视角,立足“怎么写”的解读,是用“关注写作”的角度来统摄和观照文本,关注言语形式,关注作者在写作流程中的个性与意图。以文学独有的形式表现出来,进而引起读者的喜爱与认同,这有别于历史、哲学、社会学的表现形式也是文学之所以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之处。放弃文学技巧的研究,而一味执着于思想深度和内容的新奇的挖掘导致文学根本的丧失。与此同时,在文学创作中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问题、现象,表达空疏的道德义愤却缺乏文学的感染力。

上述种种正是因为缺少对文学性的重视,缺乏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所造成的弊端,而外国文学的文学性突显是解决问题的一条途径。

二、教学中如何突显“文学性”

文学性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根本,那么如何突出外国文学教学中对文学性的重视与理解,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首先,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突出文本细读。近些年来,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实践中长时期存在一个“重理论、轻文本”的误区。理论方法只是文学的解读与研究的切入视角,而文本细读才是突显文学性的根本。“文本细读”是英美新批评贯穿始终的重要精神和批评方法。所谓“细读”,实为“细评”,主要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全面的评价,评论者在作品的结构、反讽、比喻和夸张等方面显示文本的语义。“文本细读”有利于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外国文学以及外国文学研究的性质和意义。

在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小说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以及小说叙事的语气、主题、象征和寓言手法等方面来考察文本,结合作品同学生一起阐述叙事视角使用的优缺点、象征手法的使用是否恰当、作品情节前后安排是否合理其因果关系如何等等,让学生在充分了解小说主要故事情节和脉络的基础上,切实从实际出发来操作文学文本,进而引出相关的阅读参考文献与理论资源,掌握各种表现手法和运用技巧的搭配。 从文本的意象、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作者自身经历的影响等方面对作品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不仅很好地显示出了文章作者对已有的分析和结论的把握, 而且还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独立思考结论和对小说文本的基本看法。 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就是典型性案例,将作品拆解成各自独立又整体相连的叙事迷宫,从而引导和帮助学生培养对文学的本质的认识能力,很值得我国外国文学教学的借鉴。

其次,通过教学建立起语言形式与外部现实之间的有机联系。外国文学教学不仅要关注语言内容“说什么”,还要聚焦语言形式,即关注语言文字是怎样把人的情和意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学的语言形式是这种文学思维形式的一种体现,同时异质文化带来的文化差异也会导致对文本形式的理解偏差,即涉及到文本的语言形式与跨文化外部现实之间关系的构建。因此,外国文学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语言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必须凭借文本去体会作者语言表述的形式以及语言如何表达的内心世界的思考,进而建立起学生——作者——作者眼中的世界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

叙事学中以深入挖掘文本层次之间的关系为主要目标,强调文本各个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考察,文本与语境之间关系,考察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的组合形式设计文本从而形成对外部现实世界的反映的,将作者的设计和写作过程呈现于学生面前。学生了解的不再是文本表现出的最终的结果而是参与到创作过程的始终,从而促进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加深文学性的感悟。

最后,是学生由被动接受向积极参与的转向。教师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教”,而是诱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学生主要任务也并不是“学”,而是以熟悉各种艺术手法去剖解原文,以真正意义的“关注写作”意识的核心,就是在文学性的前提下对如何运用言语的自觉关注。在外国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以言语为抓手,从写作的角度研判作者如何运用语言,这是读写沟通的关键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进文本”。 以关注细节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寻找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词汇、意象、场景等,经过系统地归纳分析必然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发现。

著名美国小说家纳博科夫在讲授《包法利夫人》时,设置了一些关于文本细节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如:爱玛读过哪些作品,描述爱玛的穿着、发型和外貌等。以此来诱导学生从细节入手,从作品的言语方式入手解读文学作品。

综上所述,倡导外国文学教学中文学性的突显,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学素养以及艺术性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是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基础薄弱,写作能力差的根本所在,对于外国文学教学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罗曼·雅各布森.《现代俄国诗歌》,蔡鸿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2]周小仪.《文学性》,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

[3]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河北学刊》,2004年

[4]马元龙,雅克·拉康.《语言维度中的精神分析》,东方出版社,2006年

外国文学读书笔记 篇4

杨显忠 2008级汉语言文学 100112008067

《奥赛罗》是莎翁的四大悲剧之一,里面表现的思想太多了,我觉得里面对爱情的表现非常有感触。大凡爱情,相识相遇的方式各种各样,过程却无外乎两种,一是轰轰烈烈,惊世骇俗,动天地泣鬼神,但最终也会走向平淡,一是从头至尾始终平淡如水,不波不澜但也爱意无限。而爱情的结局也可分为两种。悲者,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从此阳光道独木桥各走各的路。喜者,结婚生子,走上人生正常的轨迹,“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床头打架床尾和,相互扶持,相濡以沫。但也有两个例外,一是虽然自此两不相干,但做不成情人做朋友,可是很少人能这样大度,这种情形多数存在于电视剧中,结局是令人欣慰的,像《半路夫妻》。另一种则是生前迫于无奈不能在一起,只得寄希望于死后能凤凰于飞,如罗密欧与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但这只存在于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中。

奥赛罗与玳丝德摩娜的爱情,属于过程惊世骇俗,充满挫折而结局悲痛万分震撼人心的类型。奥赛罗是玳丝德摩娜的父亲布拉班旭的座上宾,因其骁勇善战,经历奇特博得玳丝德摩娜的芳心,两人相爱并冲破阻碍结成连理。虽然玳丝德摩娜拥有了丈夫,却失去了疼她爱她的父亲,其父也因此郁郁寡欢最终离世。至此,奥赛罗成为玳丝德摩娜的整个世界,是她生活的重心,就像月亮围着地球旋转一样。与其说《奥赛罗》这出悲剧的罪魁祸首是亚果,不如说是奥赛罗自身的性格缺点和他们爱情的不和谐性造成的。正是这种客观存在,才给了亚果利用的机会。除掉亚果本身的邪恶念头,我倒是很佩服亚果的识人才能,他能准确的抓住周围人性格的优点与缺点,从而加以利用,但可惜的是他并没有把这种才能用到正当之处,显然,他周围人并不具备这种才能,但他们那种美丽善良正直的品格是值得赞颂的。正是这种能力,再受到欲望的驱使,并利用奥赛罗与玳丝德摩娜爱情之间固存的缺陷,最终酿成了这出悲剧。每个人潜意识中都有人性的缺点与恶念,但我们平日都会用理智和道德去规范约束它,才使它不至于一时冲破出来,控制我们的心智。但是一旦触发它,便会很难控制,做出很多不合理智的举动,使我们陷于不义之地同时也伤害道我们周围的人。所以,亚果在这出悲剧中既是始作俑者,也是人性恶念的触发者。在这里,我们检验出真正的真善美假丑恶。真正的真善美是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环境下都会坚持自己品性。

在玳丝德摩娜与奥赛罗的爱情中,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因素,也是造成这出悲剧的根源之一。首先,年龄上的差距造成一定的隔隙。玳丝德摩娜年轻貌美,家世殷盛,贤良淑德,堪称名门闺秀。奥赛罗年龄已大,长相并不俊美,他的资本是他卓著的战绩,地位的崇高。但这两者并不能弥补年龄上的差距。在他内心中,存在着深深的自卑与忧虑,而这种对自己的不确定很可能发展成对对方的谴责(恋爱中的人一般都不愿意从自身找原因,而善于把错误归咎于对方)进而会转换成对他们爱情的怀疑。其次,玳丝德摩娜对奥赛罗的爱情是由崇拜延伸来的。因为玳丝德摩娜涉世未深,对外界充满了好奇,而奥赛罗的传奇经历正好给了她无尽的想象空间,抒发了她的怜悯,勾起了女性的善良之心。基于此,她萌发了爱情,对他百依百顺。但这种爱情中,爱的成分多一点,还是崇拜的成分多一点,还是怜悯的成分多一点呢?所以,我认为他们的爱情基础并不很牢固。悲剧的最后,奥赛罗亲手杀死了玳丝德摩娜,亚果的奸计被识破,奥赛罗最终悔悟并自杀。可是,这番悔悟来的太晚了。他没有给玳丝德摩娜足够的解释时间(玳丝德摩娜本身也并没有过错,所以即使解释了他也不会相信),仅仅想着怎样让这对奸夫淫妇得到惩罚以泄心头的怒火。有时候,我们宁愿相信其他人,也不愿相信身边最亲近的人,所以才会听信谗言,抱憾终身。人生是由多种偶然堆积的必然,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正是基于六个偶然,托马斯认识了伊莉莎,托马斯一直认为他们之间的爱情是从一个大夫坐骨神经痛开始的。假使没有亚果的挑唆,奥赛罗与玳丝德摩娜本该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外国文学史笔记 篇5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四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创造氛围)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得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二、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下来。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三、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四、学生完成习作

1.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美丽的校园

春姑娘跳着欢快的舞蹈向校园走来。前些天,校园里的桃花开了,粉色的,白色的,淡黄色的,有的像翩翩起舞的少女;有的像害羞的小姑娘;有的像善良的小天使,只要你在桃花前深吸一口气,一定会闻到它那淡淡的花香。

当春天的校园下起蒙蒙细雨的时候,那一朵朵五颜六色的桃花便镶满了晶莹的露珠,从远处看,好像整个校园都变成了水晶般的世界,晶莹剔透。雨一会就停了,湿润的空气夹杂着桃花的芬芳扑面而来,让你在校园里,流连忘返。

柳树也抽出了新枝,长出了嫩叶。刚冒出的嫩叶,一片片抱在一起,只几天功夫,就一片片分开了,变得又多又密,十分美丽,远远望去,好像一把巨大的遮阳伞。鸟儿在枝头唱着欢快的歌,告诉我们:“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我爱美丽的春天,更爱这春天的校园。

校园一角

进校门,花坛便会闯入人们的视野,这里是花儿的乐园,植物的栖息地。放眼望去,犹如是花儿垒起来的金字塔,又好像是一群五彩缤纷的蝴蝶在丛中飞舞。

走近一看,哦!原来是砖和花儿的杰作。你瞧花园中,有黄的,红的,还有少许的绿色。仔细一看,这些橘色的秋菊可美啦!它的花瓣儿成“丫”字形,像一只只蝴蝶在嬉戏,一阵微风拂过,这些“假蝴蝶”变活了!黄色的花儿更娇艳,形状也各不相同,你看,有的像花瓶,里面插着几束花;有的含苞欲放,像一个个调皮的小孩儿,把肚子胀得圆滚滚的。一些小蚊子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好像它们也留连忘返了呢!一些蜜蜂在花丛中飞舞,蝴蝶也来凑热闹,挥着翅膀飞舞。一些小孩儿看到这些花儿,不由得拍手叫好,忍不住要去摘那么一朵,这个时候,铁树逞了威风,它矗立在花丛中,身上的刺把小朋友吓得一溜烟逃之夭夭了。铁树好像一位威武的大将,保护这片芳香“花海”。啊!真美呀!下课时,同学们便会做出同一个举动──去花坛做游戏„„

我爱花坛,更爱学校。

校园春色

我爱我们的校园,我更爱那充满美和活力的校园的春色。

走进校门,映入眼帘的是白色的教学楼,教学楼的北面,有着两个圆形的花坛,分布在道路的两旁。花坛里,四季青松环绕。粉红的月季在春风的吹拂下绽开了笑脸,犹如害羞的少女亭亭玉立,一片绚丽多姿。嫩绿的小草顶破泥土,淘气地摆动着小脑袋,贪婪地吮吸着贵如油的春雨。许多透亮的雨珠在绿草上滚动。草根上,慢慢的移动着不可计数的小蜗牛。“嗡,嗡,嗡”几只蜜蜂在花丛中穿来穿去。白色的粉蝶翩翩起舞,时而停在一朵花瓣上,时而又扑扇着翅膀飞了起来,我正想去捕捉一只,忽听一阵清脆的鸟叫声从我身后传来,喔,原来是几只麻雀,正欢快地跳跃在枝头。我被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地又向前走了几步。它们用惊异的目光注视着我,然后“叽叽喳喳”地叫了几声,不约而同地飞走了。校园两侧,弯弯的垂柳抽枝吐叶,泛出层层新绿。高大粗壮的杨树舒展着强壮的筋骨,枝头上的一个个嫩绿的新芽,喜气洋洋地探出头来,那清新明亮的色调照耀着我的眼睛,似乎在展示它那永不衰竭的生命力。还有些不知名的绿树也挺立在校园中,给校园增添了几分生机。

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找到春天,都可以找到温暖的春意,找到春天的活力。

校园一角

四季姑娘的脚步踏进我们的校园时,她首先来到的是校园的花坛。

走进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圆形的大花坛。花坛里面种着许多四季青,还有不少漂亮的花朵。初春时节,挺立了一冬的四季青的颜色有浓绿渐渐变为嫩绿,从远处看,就像一个绿色的大绒球。各种各样的花儿都从地里冒出了新芽,为校园增添了一丝生机。临近夏天的时候,花坛里的花儿竟相开放,它们在花坛中翩翩起舞,婀娜多姿,芬芳扑鼻。在花坛的陪伴下,我度过了炎热的酷暑。秋天来了,花儿们都垂下了头,无精打采地站在那儿。校园的花坛又献出了它最珍爱的花儿——秋菊。她们在花坛中傲然挺立,和松树球一起接受秋天的挑战。冬姑娘在不知不觉降临了,她调皮地下了一场雪,给花坛穿上了一件银白色的大衣。花坛毫不懈气,在雪的铺盖下孕育着新的生命,来年让花儿更加灿烂!

啊,美丽的花坛!我爱你灿烂的花朵,我爱你碧绿的四季青,但我更爱你无私奉献的精神!

美丽的校园

春姑娘跳着欢快的舞蹈向校园走来。

前些天,校园里的桃花开了,粉色的,白色的,淡黄色的,有的像翩翩起舞的少女;有的像害羞的小姑娘;有的像善良的小天使,只要你在桃花前深吸一口气,一定会闻到它那淡淡的花香。

当春天的校园下起蒙蒙细雨的时候,那一朵朵五颜六色的桃花便镶满了晶莹的露珠,从远处看,好像整个校园都变成了水晶般的世界,晶莹剔透。雨一会就停了,湿润的空气夹杂着桃花的芬芳扑面而来,让你在校园里,流连忘返。

柳树也抽出了新枝,长出了嫩叶。刚冒出的嫩叶,一片片抱在一起,只几天功夫,就一片片分开了,变得又多又密,十分美丽,远远望去,好像一把巨大的遮阳伞。鸟儿在枝头唱着欢快的歌,告诉我们:“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我爱美丽的春天,更爱这春天的校园。

校园春色

冬爷爷走了,春姑娘穿着一身绿衣裳,迈着轻轻的脚步飞过高山,跨过田野,越过森林来到了我们的校园。

和熙的春风吹过来,蒙蒙的细雨飘过来,让人们觉得格外舒适。此时,春姑娘真象一位画家,她挥动大笔,一抹红,一抹绿,一抹蓝,一抹黄,再添上几笔斜风细雨,校园在她的笔下是如此的美丽,如此多情。

你瞧,那宽阔的操场上,小草正在钻出嫩绿色的小脑袋,享受着阳光和春风温柔的梳理,再抬头看看挺拔的樟树,它吮吸了贵如油的春雨后,抽出了新枝,发出了嫩绿的叶芽儿,叶片裹在一起,就象一束束青绿色的朝天椒,可爱极了!

跑道的边上,围着一圈嫩绿色的小草,似乎给跑道镶上了一圈美丽的花边。

花坛里那粉红色的花儿开了,开得那么热闹,简直成了花山,远远望去,好象一片美丽的朝霞,最引人注目的要数红红的月季花,它朵儿大,颜色鲜,黄黄的花蕾,椭圆型的花瓣,一层一层叠着。

啊!让我们在校园里屏息感受春的美好,绿的生机吧!

校园的春天

春天到了,校园里会变成什么样呢?让我们赶快去看看吧!

操场两边的大树悄悄地发出了一个个绿油油的小叶苗,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棵大杨树了,它是校园里最高大的树了!每到春天它长完叶子时,树枝上就挂满了一簇簇像棉花似的白絮絮,好玩极了!有的同学把白絮絮集到了一个盒子里,可能是想做东西吧。

树上的小鸟也在空中飞来飞去,叽叽喳喳的好像在告诉人们“春天到了,春天到了!”树根旁边睡了一冬天的小草钻出地面,正在争先恐后地生长着,似乎是怕自己得不了第一吧!花坛里的花经过细雨的滋润长出了嫩绿的叶子,散发出了淡淡的香气。这些花草树木从远处看就像一张五颜六色的大地毯,为校园增添了点点新绿。

在大树前面是雄伟的万里长城墙,那雄伟气魄的万里长城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盘旋,像一条巨龙在山间飞舞!

校园的春天真美丽啊!那些花草树木为校园增添了勃勃生机,只要细心观察春天的校园一定会有有趣的发现。让我们来迎接美丽的春天吧

春天的校园

漫步宽阔的操场。到处都是孩子们活泼的身影,欢快的笑声。大家仿佛出了笼的小鸟,你追我赶,尽情地玩耍游戏。

环顾操场四周,整齐的法桐树在春光显得无比葱郁,绿的格外耀眼。一阵春风吹过,那鲜嫩的绿色仿佛在像人们点头致意,似乎在告诉大家,“一年之计在于春,莫负这无限春光”。

操场正前方的教师楼,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明媚的阳光里,显得神采奕奕。穿过小路,就进入里教学楼内,6个班级体,会议室,电脑室,音乐教室,都在这栋大楼里。一上课,教室里就会传出老师抑扬顿挫的讲解,同学朗朗的读书声。放学了,这里便十分安静,只有老师办公室的灯还在亮着,似乎在和春天赛跑呢!楼道里随处可见的横幅标语,好象会说话的老师,时刻提醒我们要做个文明学生,要好好学习。

从教学大楼出来,你会注意到镶嵌在教学楼和教师楼中间的两个花坛,虽然花还没有开放,但是,走近一点,你就会发现崭新的叶子嫩绿嫩绿,似乎刚刚张开沉睡了一个冬天的眼睛,好奇的看着校园里所有的老师和同学。我想,如果有一场春雨,花坛一定会五彩缤纷,芳香扑鼻。

这就是春天的校园,在这样的校园里,我一定不辜负这大好春光,努力学习,将来做祖国的栋梁之材。

春天的校园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子悄悄地来到校园,把年迈的冬婆婆送走了,给校园增添了无限生机。

一进校门,一阵清香迎面扑来。原来是大花坛里的月季让我们慢慢陶醉。走近些,它露出了粉红粉红的小脸儿,再往旁边看,几棵亭亭玉立的不知名的黄色的小花争奇斗艳,似乎在比谁更漂亮。大花坛的边上,一圈锯齿形的小树把花坛围了个水泄不通,像护卫一样保护着花。花坛中央,“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迫不及待的破土而出,把荒野涂成了绿色。

我向前走去,教学楼前面,几棵威武的柏树端正地站在那里,很有气势。仔细一看,它的叶子像毛毛虫,枝上带着细细的刺。一阵风吹过它们就翩翩起舞,抖抖身子,像在跳迪斯科。

站在教学楼上的升旗台上往下望,教师办公楼前的两棵参天大树,可能年龄比我大得多吧!春姑娘拂袖而过,把树爷爷的衣服变成了翠绿色,虽说树爷爷身子凹凸不平,但是还有可爱的小鸟在上面建巢。天天给年迈的树爷爷唱歌,连春姑娘都看笑了!

自从春姑娘来了以后,校园里焕然一新。春姑娘,你可真会变魔术啊!

快乐的校园

快乐使幸福的源泉,我们生活在校园里紧张并快乐着。

春天,在桃花盛开的校园里,淡淡的清香香满大地,也洒满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学习时在课堂上也能快乐地上课。

夏天,在阳光的世界里,我们自由地奔跑,嬉戏着各种各样的游戏,打口袋,藏猫,跳皮筋都是我们的最爱。

秋天,我们在飞满落叶的校园中,我们尽情地踩踏着犹如厚厚地地毯似的校园,还不时拿起落叶击打对方。

冬天,那就更有趣了,我们在皑皑白雪中堆雪人,打雪仗,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快乐。

快乐的校园里有着快乐的小朋友,快乐的小朋友玩着快乐的游戏,快乐的游戏里有着快乐的心情,这样的校园是多么令人流连忘返,我们爱我们的校园。

校园景色

在我心里,校园是美丽的地方。因为在那儿,有一些小伙伴和我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分享生活的乐趣。最重要的是,那儿有着我们一年四季不同的回忆。回忆那美好的笑脸。

春天,小草悄悄的探出小帽尖来,好像正在迎接春天的到来。校园旁的鲜花真美丽,这一丛。那一簇,十分美丽。大家穿着春装在操场上又蹦有跳,非常愉快。

夏天,绿树如阴的梧桐树下有几个小朋友在奔跑嬉戏。可是,不懂人心的知了在树上不停的叫喊着:“知了„„知了„„”但是,树下的几个小孩仍旧玩耍着。可恶的太阳还是热的人们不知如何是好。

秋天,金秋时节,景色宜人。'树上的叶子变成“金蝴蝶”飘落在地上。有的同学捡来做叶印,有的同学捡来做树叶标本,有的同学捡来做妆饰„„

冬天,我们这里很冷,但是还没有下雪。我不论风雨还是坚持做早操。

我们的校园是绿的,无论春。夏。秋。就算是冬天也有青松。然而,最动人的绿是在教室里:“老师是勤劳的园丁,养育着新时代的儿童。”

校园春色

我们的校园坐落在村边的田野边,很隐蔽。步入校园,才能见到一座教学楼,像一个巨人似的,安然坐在碧绿的“沙发”上,非常幽静。

我们的校园不算很大,但花草树木遍布,一年四季有迷人的景色:春天,桃红柳绿;夏天,花草繁茂;秋天,菊花飘香;冬天,松青雪白。不过我最喜欢的是校园的春色。

春姑娘悄悄地、轻轻地、默默地走进校园,校园里顿时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也破土而出,给校园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仔细看,它们嫩嫩的、毛茸茸的,十分喜人!光秃秃的树上也吐出了新枝嫩芽。那嫩芽,就像一个个绿色的珍珠,翠亮翠亮的。柳树垂下那柔软如丝的柳条,在春风中轻轻地摇动,好像在向人们招手。几只燕子自由自在地从校园上空飞过,一群小鸟儿在树丛中唧唧喳喳地叫着,像似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花坛里,各种花儿纷纷开放,红的艳,白的娇,黄的嫩,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散发出阵阵清香。树阴下,蚯蚓日夜不停地疏松土壤,蚂蚁遍地乱爬,寻找新的巢穴。花、草、树木、小鸟、昆虫们沐浴在太阳公公的温暖中,尽情享受这美好的春光。

外国文学史书目 篇6

古希腊。。古罗马。。荷马史诗 古希腊戏剧

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谈》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莫里哀《伪君子》 菲尔丁《汤姆琼斯》 卢梭 《新爱洛伊斯》 席勒《阴谋与爱情》 歌德《浮士德》

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 拜伦 《唐璜》 惠特曼 《草叶集》 麦尔维尔《白鲸》 雨果 《悲惨世界》 司汤达 《红与黑》 巴尔扎克 《高老头》 福楼拜 《包法利夫人》 狄更斯 《双城记》 夏洛克勃朗特 《简爱》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哈代 《德伯家的苔丝》

亨利希*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果戈理 《死灵魂》

屠格涅夫《猎人笔记》及其长篇小说 陀思妥耶夫斯基《事与罚》《左拉马佐夫兄弟》和其他小说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契科夫戏剧作和《樱桃园》 亨利詹姆斯《一位女士的画像》 马克吐温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易卜生 《玩偶之家》 左拉《萌芽》 莫泊桑短篇小说

波德莱尔《恶之花》 劳伦斯 《虹》

罗曼罗兰 《约翰克利斯朵夫》 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

布莱希特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海明威《老人与海》 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艾略特《荒原》 卡夫卡《变形记》 奥尼尔《毛猿》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乔伊斯 《尤利西斯》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萨特 《禁闭》

贝克特《等待戈多》

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加西亚 *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 《圣经》

印度两大史诗 《摩柯婆罗多》《罗摩衍那》迦梨陀娑《沙恭达罗》 紫式部《源氏物语》

波斯文学与萨迪 《一千零一夜》

夏目漱石 《我是猫》 川端康成 《雪国》 泰戈尔 《吉檀迦利》 纪伯伦 《先知》

马哈福兹《三部曲》 索引卡 《解释者》

人文养成不能轻忽外国文学阵地 篇7

关键词:人文,养成,外国文学

0 引言

外国文学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智慧、思想观念、道德水平的结晶, 其光芒闪耀的人文精神, 九死不悔的民族情结, 对于自由理想的不懈追求, 对于美好事物的真挚眷念, 激发了无数人追求理想、改造世界、培养崇高的道理情感。外国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因素是我们人文养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教育中人文养成教育的重要承担者, 却很遗憾地轻忽了这个阵地。笔者随意抽取了五本在大语教学界得到普遍好评的《大学语文》教材, 作了一个简单统计, 统计结果如表1。

从这个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 大学语文在教学中有明显偏重本国文学, 轻忽外国文学的现象。笔者以为, 外国文学作品自有其独特的功能, 能帮助我们学生塑造全面人格、实现自我提高, 应该在教学中适当强化外国文学教学, 使我们的学生不仅能从外国文学中浸润到异域文明的辉煌, 而且能够锻炼青春的心智和隽永的美德。

1 外国文学可以培养大学生壮怀激烈的爱国心、民族情

爱国心、民族情是一个人良好思想素质的基础, 爱国主义情感更是一个民族恒定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和民族, 都有自己的爱国主义传统———即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于自己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对于本民族的自豪和挚爱。在外国文学作品中, 从《伊利亚特》到《罗兰之歌》, 从《牛氓》到《战争与和平》, 这种爱国主义的传统通过文学领域反映出来, 必会产生爱国主义的作家和作品。它们正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范本。

文学作品是作家世界观人生观的反映, 是作家精神思想的产物。每个国家都有本身就是思想家的作家, 他们为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奋斗努力, 即使受到统治者的迫害, 甚至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托马斯·莫尔因抨击当时的封建制度, 揭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恶, 被享利八世处以死刑;诗人雪莱因反对专制, 讴歌工人斗争而被迫永离国土;波兰诗人密支凯维奇一生积极参加爱国活动和民族解放斗争, 经历了被捕、坐牢、流亡, 最后客死他乡;匈牙利民族文学奠基人斐多菲, 一手拿笔, 一手拿枪, 不仅热情地歌颂匈牙利人民的解放事业, 而且战死在与敌斗争的沙场, 他的“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早已超越了民族界限, 成为世界文学的绝唱。这些作家经历和他们的作品, 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内容, 对于推动欧美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 在今天仍然有着很大的价值, 正是我们培养大学生爱国心民族情的最佳利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这些作家通过他们的作品表现出来的忠于祖国、热爱民族, 尊重其他民族的革命精神, 为了高尚理想乐观进取、九死不悔的光辉事迹, 以及因这些品格而必然衍生的高贵的人品人格, 对于大学生的理想追求、道德修养具有更深远的启迪意义。

2 外国文学可以培养大学生完整健全的人格

人类的创造活动具有两重性质, 一方面是社会性, 一方面是个体性。由于东西方各个国家民族各自的自然条件、历史条件、生产方式的不同,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所积淀的文化中对于人的自身本质———个体和群体的关系的认识肯定就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不同最终导致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根本精神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是:西方人把人看成“独立”的个体, 中国人把人看成是“群体的分子”, 也就是说西方文化视个体重于群体, 中国文化视群体重于个体。

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社会, 作为封建主义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 其根本核心就是一个“仁”字, 所谓仁, 是指个人对他人、对群体的责任和义务, 也就是说个人只有对他人、对群体尽到责任和义务, 圣者认识与肯定自身, 人的定义是由国到家再到人。这种对于人的本质的认识观念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 从春秋到五四, 从文革到现在, 并没有本质的改变。这种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责任感、道德感, 家庭、民族、国家的整一性和主体性占有绝对的无上地位, 使得中国文化具有空前的凝聚力和附着力。但是, 传统文化轻个体重群体的文化特质对于我们国民整体性格的塑造、对于国家精神的深层内质的沉淀也有着不容忽视的欠缺之处。它由于过分强调伦理道德对人的影响和注重个人在群体中的义务、责任, 便忽视了个人的存在, 造成了个人主体的丧失和人性的萎缩;同时由于儒家文化对家族、国家的重视, 而把眼光仅仅放在族群的现实利益上, 而缺乏对整个人类命运的终极性关怀和形而上的思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西方文化以个体自由为重心的人文精神对于我们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更具借鉴价值。人文观念是整个西方文学的基本内核, 贯穿于整个西方文学的始终。整个西方文学史可以说就是西方文化关于人的形象, 人的观念的演进史, 是西方文化的根本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生动形象的艺术写照。西方人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创造了以个体自由为重心的人文精神并将之境界不断提升和发展。

西方文化重个体轻群体的文化特质可以促使我们从东西方两种文化的深层结构上反思我们文化传统的弊端, 弥补我们传统文化的缺失, 培养大学生以个性发展为前提的个体性群体性完美结合的健全人格。

3 外国文学可以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个人, 对他人, 对集体, 对事业, 对公共财物、公共秩序、公共伦理的道德态度如何, 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对待国家、对待民族的情感节操, 所以中国的教育一直都十分重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外国文学作品中也不乏一些能修养学生道德情操、铸造学生意志性格的优秀作品。我们的时代已进入“地球村”时代。这个时代, 信息交流更加直接、更加密切、更加个人化。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必须意识到, 每个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之间的命运已发生了更加密切、更加生死攸关的关系。在这样的时代, 一个掌握知识的人不但要知道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现实, 也必须知道世界的文化和知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属于世界的中国, 未来的大学生也必将是驰骋全球的领袖人物。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像开拓未来的柔美且锋利的宝剑。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 同样总结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理想的精神探索的历史, 使我们得以了解外国人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 进而树立大学生的民族意识, 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潜移默化地养成其高尚道德情操。因此, 作为大学生人文精神养成教育主阵地的大学语文课程, 在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学教育的同时, 还应大力加强外国文学教育的比重, 以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质, 互取其长, 互补其短, 培养全面发展完整人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支斌.略论外国文学教学如何促进大学生心智成长[J].英语广场, 2013 (2) .

[2]彭玉石, 匡曼丽.MI理论与外国文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8 (11) .

外国文学汲取语言营养 篇8

【关键词】大学 英语教学 思路 外国文学 探究

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课堂总是充满着纯语言形式的满堂灌,因此,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就将外国文学引入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习外国文学,从中汲取语言的营养,对语言进行理解和感受,了解外国的文化、历史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因此,本文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外国文学的教学思路进行重点探究、分析。

一、将外国文学引入英语教学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精华就体现在语言表达上。外国文学作品具有语言结构,为英语技巧训练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对不同语法的分析、解释上;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精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更透彻的理解英语语言,教师对材料中的句型进行的解释,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具有非常丰富的语境,受到这种语境的影响,对单词和句子的记忆就会更容易;通过对戏剧、小说的阅读,学生可以根据其背景进行推理,判断出陌生词句的意思,这种阅读技巧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写作和阅读密不可分,只有进行广泛的阅读,才能有效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外国优秀的学作品为学生提供了写作范本,通过对语境很丰富的文学作品的阅读,能使学生熟知和掌握语言写作特点,像词语的妙用、句子结构等;外国文学作品中,具备不同的体裁、文体风格等,对学生认识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通路。外国文学作品能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位学生,提高大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在英语学习中,学生通过听一些优秀文学作品的录音,像散文、诗歌等,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感;通过播放优秀影视作品,营造真实的对话环境,让学生模仿剧中人物的语气,可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听力、鉴赏水平。

(二)丰富文化知识

文学作品能够有效反映社会状况、人类共有的基本问题。文学作品是文化积淀,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文学作品能够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让处于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时代的人进行思想的交流,让文学作品的意义流动起来;通过鉴赏文学作品,能让学生获得外国的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和各方面的文化知识。

(三)提高语言修养、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外国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从文学作品中领略语言、音韵之美,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大学生通过对外国优秀作品的品读,了解和掌握西方的文化,增长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在优秀作品的熏陶下,不仅陶冶了情操、充实了心灵,还启迪了智慧、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引入外国文学的英语教学思路

(一)制定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要提高大学生阅读、理解和欣赏英语原著的能力,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也要遵循这样的目标,制定一个新的教学目标,侧重于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渗透外国文学作品达到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等目标;另外,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达到掌握英文写作技巧、掌握西方文化、文学评论的基本知识等目标。

(二)合理选择英语教材

对大学教材中融入的外国文学作品要进行合理的选择,应遵循可读性强、趣味性强和代表性强的原则,选择的作品应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作品的语言要规范、具有可模仿性、难度应适中,不可选择一些晦涩难懂的作品,以免造成学生望而却步;尽量选择代表各时期、各流派的名篇,通过有限作品的阅读和学习,能够掌握不同风格和历史背景;选择作品时,应迎合大学生的需求,选择一些趣味性较强的作品,应保证作品的种类丰富,可以有效让学生学习不同场合的英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利用现有的大学英语范读、精读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进而给学生讲授知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文学与英语影视作品欣赏

1.选择优秀的外国影视作品。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都被拍成了电影,通过直观的展示,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播放影视鉴赏作品不能过于随意,其作品选择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老师要进行科学的选择,综合考虑各方面,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最佳影视欣赏作品。保证影视材料的语言清晰,发音正宗,语速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并具备地道英语表达方式,选择适合学生学习文学作品,像《小美人鱼》等;确保影视作品的内容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可选择一些表达社会主题的作品,和教材进行密切的联系,若文章内容讲述的是科技,就可选择科幻片。

選择合适的电影后,老师就播放给学生,让学生直接欣赏作品的艺术美,通过电影的演绎,将文学变得更加具体化、生动化,让学生满足感官需要的同时,也体验了外国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将电影引入大学英语教学中来,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一篇文学作品的时候,老师讲电影的片段播放,让学生比较直观的体会文学作品的魅力。

2.作品欣赏。在进行作品欣赏之前,老师将该作品的背景知识进行介绍,设计一些与作品主题相关的问题;播放作品时,时间允许的话,可以通篇放映,不允许则选取精彩片段,并将设计的问题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观看影视作品,让学生感受到任务的紧迫性,进而认真观看,找到学习的方向感,不至于迷惘,欣赏结束后,学生可自主回答问题,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内涵。

3.英语听说练习。老师选择优秀的作品播放,给学生营造了真实的语境,可以直观的体现出剧中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刺激学生感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可边看边模仿,纠正自己错误的发音;老师针对作品的情节,以提问的方式,考查学生听的情况,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四)文学与角色的表演

将外国文学引入英语教材中,老师要转变教学的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外国文学作品时,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并考虑自身的英语应用水平,将文学作品进行改编,然后表演出来,尤其是讲到外国的小说体裁时,让每个学生根据原著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改变成小品或者故事,锻炼了写作能力,老师提供一些道具,在课堂上进行展现,在展现的过程中,学生们对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行了了解,并通过展示,掌握了西方的文化,活跃了课堂的氛围,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若体裁是散文,老师要组织学生举办诗歌、散文朗诵比赛,让学生在准备和比赛中,更加直观的掌握英语语言的表达方式,正确把握语调、语音和节奏,在英语的环境中,享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结语

英语是西方国家的语言,因此,要想真正掌握语言的精髓,就要充分了解和掌握英语原著的基本内容,本文重点论述将外国文学作品引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的重要作用,并让大学生在学习中汲取外国文学作品的营养,以提高自身学习英语的能力,本文结合外国文学作品,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路,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彦茹.嵌入文学素材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01).

[2]王德易.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学与文化教学[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3]耿维峰.外国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功能研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12).

[4]李早霞.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27).

上一篇:人生需要“逼迫”下一篇:那些竹海的优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