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职业判断适度利润管理论文

2022-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研发支出资本化主要包括两项职业判断: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和资本化时点的确定。会计准则和相关规范的完善程度、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动机、研发项目的内部管理制度、会计人员与研发人员的信息沟通以及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都会影响研发支出资本化职业判断的恰当性。文章据此提出改善研发支出资本化职业判断的建议和措施。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会计职业判断适度利润管理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会计职业判断适度利润管理论文 篇1:

新准则下的盈余管理研究

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体现出国际趋同的同时,也给企业的财务和会计人员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最显著的就是引入公允价值,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内容空前扩大,留给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也相应的扩大。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不仅要了解准则制定者的意图,而且提供的会计信息也要对企业经营提供更强的决策参考。本文就是在研究新准则体系会计职业判断空间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新准则体系内的会计职业判断空间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为企业的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提供一个适度盈余管理的平台。

一、盈余管理概述

(一)盈余管理概念界定

盈余管理也称利润管理,是近年来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一直存有诸多不同意见。权威的定义有美国会计学家雪普(Katherine Schipper,1989)曾在著名的“盈余管理的评论”文章中提出的:盈余管理实际上是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该定义突出了盈余管理的出发点是私人利益的满足。美国会计学家斯可特(Scott,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在GAAP许可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使经营者自身效用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但该定义是狭义的,将盈余管理限定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范围内,采取的方法仅包括会计政策选择。此外,美国前证监会主席莱维特(Arthur Levitt,1998)对盈余管理现象表示担忧,认为盈余管理已成为美国证券市场参与者之间违背市场原则的游戏,将给美国财务报告系统造成很坏的影响。管理当局滥用“巨额冲销”的方式来调整费用正在威胁着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将盈余管理与财务舞弊之间不易区分的地带称之为“灰色地带”。该定义是广义的盈余管理概念。本文研究将盈余管理界定在狭义的盈余管理。

(二)盈余管理方法概述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方法主要归类为以下几种:

第一,对会计原则的选择与运用。比如:(1)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即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2)重要性原则的运用。重要性原则认为,对微不足道的项目则不值得对其进行精确计量和报告。企业可以运用会计职业判断中的重要性原则并通过增加或减少认为不重要的会计数据来进行盈余管理。

第二,会计政策和方法的选用。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企业一般要处于盈余管理的角度,站在有利于企业管理当局的角度进行选择,但是会计政策一旦选用就不得随意更改。

第三,会计估计的时点和数量以及关联方交易的判断也给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实务界在具体操作中,往往结合管理层的意图和公司发展所处的客观环境,从做大盈余、均衡盈余、做小盈余以及除垢之中选择合适的盈余管理方式。

二、盈余管理与会计职业判断

会计职业判断对盈余管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根据国内外的各种表述,本文将会计职业判断定义为“具有会计专业技能知识和经验的会计人员,基于客观的、谨慎的、正直的态度,本着为会计信息使用者高度负责并为之提供高质量信息的职业精神,在会计职业标准的框架内或是会计职业标准制定机构的意识指引下,通过识别、计算、分析、比较或是咨询等方法,对不确定性的会计事项所做的裁决与断定的思维过程。”虽然盈余管理与会计职业判断都是对不确定性的会计事项所做的判断,但是会计职业判断与盈余管理之间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第一,主体不同。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而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

第二,目的不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管理当局的私人利益,但受益者和利益表现非常复杂,通常有报酬计划、债务契约、政治成本三大动机,也有我国现阶段公开上市发行股票、配股、避免处罚、炒作股票等动机。而会计职业判断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反映经济事项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的实际影响,在做判断时,要保持客观中立。

第三,客体不同。盈余管理的客体有两类:一是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二是交易事项的规划和时点的选择。由于会计职业判断一般是在经济事项发生后进行,因此它只包括前类事项在内。即盈余管理研究将总体应计部分拆分为非主观应计部分和主观应计部分。非主观应计部分不需要用到太多的会计职业判断,而涉及到主观应计部分就需要会计人员谨慎合理地运用会计职业判断。

第四,研究目的不同。盈余管理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在于揭示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并对其进行解释,研究涉及一系列的管理和经济问题。会计职业判断研究的重点在于探讨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规律,目的在于帮助会计人员提高职业判断水平,减少判断偏误,以更好地为合法的盈余管理服务。

财政部在2006年2月实施新准则以来,我国的会计标准体系才真正实现了与国际趋同。施行的新准则给了我国会计实务工作者更大的职业判断空间,同时也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如公允价值的合理计价、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金融工具等都需要会计人员合理运用职业判断。也就是说,目前的新准则模式完全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原则导向模式”,会计职业判断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给会计人员对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三、新准则下盈余管理空间研究

会计的不确定性是会计本身所固有的,它使得同一个企业的经济业务或经济事项运用不同的计量方法,或由不同的会计师进行计量会产生不一致的结果,这就给合法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在会计标准的框架内,如果企业能够合理地运用会计职业判断进行合法的盈余管理,那么会计监管机构就会鼓励会计人员大胆地进行更多的判断,使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有所提高。反之,如果大部分企业都是出于不合法的盈余管理目的而滥用会计职业判断,那么会计监管机构势必会通过修订会计标准而缩减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以堵住企业管理当局运用会计职业判断进行盈余管理可钻的漏洞。因此,本文结合新准则中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对盈余管理的空间进行以下归纳:

关于会计核算原则、核算条件及时间的判断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1)会计核算原则的要求。

①相关性。新准则第13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对相关性的判断也就是要求企业出于经营决策需要的盈余管理存在。

②实质重于形式。这里要求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具体准则中的运用。新准则中涉及到经济实质判断的有非货币资产交换准则中商业实质的判断、融资租赁的判断、债务重组中债务人做出实质性让步、金融资产控制权转移的判断、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的确定、合同的拆分与合并、资产或资产组的划分等等。

③重要性。新准则第17条规定企业的会计信息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至于“重要性的程度”,新准则没有规定,本文认为可以参照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要性的量度来判断。

④谨慎性。新准则第18条要求企业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这也是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客观要求。

(2)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各要素的确认。

确认为资产或负债要求准确判断三项内容:“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带来企业经济利益流入或者流出的”。确认为收入或费用要求判断以下三项内容:“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或减少的”、“会导致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

(作者单位:井冈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邓云龙

会计职业判断适度利润管理论文 篇2:

研发支出资本化的职业判断探析

【摘 要】 研发支出资本化主要包括两项职业判断: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和资本化时点的确定。会计准则和相关规范的完善程度、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动机、研发项目的内部管理制度、会计人员与研发人员的信息沟通以及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都会影响研发支出资本化职业判断的恰当性。文章据此提出改善研发支出资本化职业判断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研发支出; 资本化; 职业判断

由于经济业务的多样性、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经济环境的多变性,会计人员在会计处理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职业判断。陈毓圭先生指出,职业判断就是会计的精髓,贯穿会计处理的每一个环节。因而,职业判断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赖于进行恰当的会计职业判断[ 1 ]。由于当前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和国家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企业的研发活动也在逐渐增多,互联网金融的渗入以及多样化的研发活动方式增加了研发支出资本化职业判断的难度。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处理中的职业判断。

一、研发支出资本化涉及的职业判断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将研发活动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费用化,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五个资本化条件时资本化。在这些规定中,涉及两项主要的职业判断,一是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如何进行划分,二是何时五个资本化条件同时满足(即资本化时点如何确定)。

(一)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

尽管准则对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说明,但是具体到企业的研发活动,要作出区分还是具有一定的困难。研究活动与开发活动之间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连续性,没有很明显的界限,而且不同的企业研发项目的特点、流程等有较大区别,即使是同一企业,研发项目之间的差异也较大,再加上企业对于研发活动有可能会基于保护商业机密不愿过多透露相关信息,企业难以通过借鉴他人或者参考其他研发项目的方式来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因此企业只能完全依赖于会计人员自身的职业判断来进行划分。而这样的划分结果未必是恰当的。笔者通过查阅上市公司2014年年报发现,很多公司在披露如何划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时,基本上是将准则指南中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概念和特点原文照抄,只有少部分公司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具体披露。这可能是因为公司对自己划分结果的恰当性没有足够的把握,披露准则原文就变成了最佳的选择。

(二)资本化时点的确定

在明确了开发阶段的起点后,还必须确定资本化时点。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开发阶段支出都可以资本化,只有在资本化时点以后的开发支出才能资本化,资本化时点之前的开发支出应该费用化。对于何时为资本化时点,准则指出,同时满足五个条件时可以资本化。但这五个条件同样是指导原则,具体到企业的研发项目,如何判断什么时候同时满足这五个条件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少企业主要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完成。当然,由于资本化时点的确定直接影响了研发支出资本化的金额,进而影响企业的报表信息,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就有可能受到管理层的干扰。笔者查阅了2014年部分上市公司的年报,大多数公司也是照搬准则的五个条件来说明其如何确定资本化时点,只有少数公司说明了其具体的资本化时点。

二、研发支出资本化职业判断的影响因素

会计职业判断本身就是一种会计行为。这一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大体可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以及行为主体即会计人员自身因素三种。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外部经济环境的多变性、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规范的完善程度等,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会计准则及相关规范的完善程度;内部环境因素主要有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动机、研发项目的内部管理制度、会计人员与研发人员的信息沟通等;会计人员自身因素主要指会计人员的知识、技能、经验等综合素质。

(一)会计准则和相关规范的完善程度

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重要依据就是会计准则及相关规范。随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我国的会计准则也转变为原则导向,这既增加了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空间,也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会计准则难免有疏漏和不足,对于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以及研发支出资本化条件,准则的规定还是过于抽象,准则指南和准则解释也是如此,这使得实际执行中主观性过强,难以把握职业判断的恰当性,不少注册会计师都将研发支出资本化视为审计风险高发领域。

(二)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动机

在管理层的视角下,研发支出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是可以选择的会计政策。这一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归属于管理层。因而,管理层有可能利用其权力通过研发支出政策的选择实现其报酬契约的利润要求以及其他目的[ 2 ]。国内外不少研究已经发现,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动机以及盈余管理程度都会影响研发支出的资本化金额。因此,如果管理层存在盈余管理动机,就很有可能通过权力干涉甚至控制会计人员研发支出资本化的职业判断,进而达到其盈余管理的目的。

(三)研发项目的内部管理制度

规范的研发项目内部管理制度能够为研发支出资本化的职业判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目前,不少企业的研发活动并未运用项目管理方式,也没有制定研发活动的内部控制机制,这使得研发活动支出的归属对象以及归属期间难以分清,无形中增加了会计人员研发支出资本化判断的难度。一般而言,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立项审批阶段、组织实施阶段和项目验收阶段。立项审批阶段前一般为研究阶段,立项审批阶段之后一般为开发阶段。企业将研发活动采用项目管理方式,同时紧紧围绕这三个阶段来建立研发项目相关的内部控制规范,会计人员就可以根据规范的内部管理流程及研发项目的实际实施情况来进行研发支出资本化的职业判断。

(四)会计人员与研发人员的信息沟通

研发人员一般不懂财务,要使得研发项目的支出规范化,会计人员就必须和研发人员进行沟通。而会计人员懂财务,但是不懂研发,要将研发活动区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并判断研发项目支出何时可以资本化,就必须了解研发项目及每一个阶段研发活动的大致情况,而这也依赖于会计人员与研发人员的信息沟通。如果会计人员与研发人员之间信息沟通及时顺畅,会计人员就可以在规范支出的基础上,依据相关信息作出恰当的职业判断;但是如果信息沟通不及时或者不顺畅,完全凭会计人员对研发支出的理解来进行职业判断,就难以保证每一个研发项目支出资本化的处理是恰当的。

(五)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结果。现有研究表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主要受判断人员知识、技能、经验以及职业道德的影响[ 3 ]。此外,会计人员的性格、动机和努力程度也会对职业判断产生一定的影响[ 4 ]。如果会计人员的知识、技能等综合素质较低,那么包括研发支出资本化在内的职业判断的结果就可能有失偏颇。相反,会计人员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帮助其作出恰当的职业判断。

三、改善研发支出资本化职业判断的建议

正是由于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企业对研发支出资本化职业判断的恰当性难以把握,这也直接影响了研发支出的会计信息质量。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来改善当前的研发支出资本化职业判断情况。

(一)完善会计准则和相关规范

会计准则和相关规范越完善,就越能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恰当性。从准则的发展趋势以及法律法规的修订程序和规定来看,目前还不宜采用直接修改无形资产准则的方式来完善,但为了提高准则的执行度,财政部可以参考国际会计准则以案例说明条文的做法,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用一两个案例来说明如何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如何确定研发支出资本化时点,以此帮助会计人员更好地理解准则条文。同时,相关行业会计协会也可以就一些常见的项目研发例如医药行业的新药提供专业指导意见,这些意见不具备法规的强制性,企业会计人员在进行研发支出资本化职业判断时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来借鉴使用。

(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在会计人员与管理层存在雇佣关系的前提下,当管理层权力过大时,管理层就很有可能基于其盈余管理动机来影响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此,为避免这一情况,就必须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使管理层的权力得到制衡,从而尽量减少管理层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干扰,为会计人员进行恰当的研发支出资本化职业判断提供良好的环境。企业可以通过合理的机构设置,借助适当的授权机制来约束管理层的权力,同时改革薪酬制度,适度引入股权激励制度,通过多样化的薪酬来减少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动机。

(三)建立规范的研发项目内部管理制度

首先,对于企业的研发活动,研发部门要按项目进行管理,同时在项目启动前就必须制定好一个规范的项目研发流程,可以考虑将流程分成上文提及的立项审批、组织实施和项目验收三大阶段,同时将每一个大阶段又细分为若干个小阶段,并明确项目研发每一个阶段的目标、任务、经费预算以及该阶段的完成验收标志或条件。其次,对于研发项目,企业还应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在每一个小阶段结束时,对该阶段的研发支出情况以及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调整,达到验收标志或条件才可以进入下一个小阶段。在这样的规范管理下,会计人员可以轻松分辨出各个阶段的分界点,并获取每一个阶段的研发支出金额,为研发支出资本化的职业判断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会计人员与研发人员的信息沟通

要加强会计人员与研发人员的信息沟通,企业应在财会部门和研发部门之间建立日常性的协调沟通机制[ 5 ]。首先,在每一个研发项目启动前,研发人员应向会计人员介绍研发项目的基本情况以及项目研发流程,会计人员对项目经费预算进行审核,并向研发人员明确经费的开支规范。其次,在每个月的月末,会计人员都应向研发人员了解研发的进度,并将经费开支与项目流程所提供的经费预算进行比较,根据项目流程以及研发的具体情况作出职业判断。最后,项目验收后,会计人员还可以和研发人员进行沟通,进一步确认之前所作的职业判断是否恰当。每一个阶段的沟通都应有相应的书面资料并经双方的签字认可。

(五)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首先,企业在录用会计人员时就应严格把关,通过多种方式吸引综合素质较高的会计人才。其次,对现有会计人员应制定一个定期的职业培训机制,而且这些培训不能流于形式,应根据会计人员知识、技能、经验等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课程,严格培训纪律。集团公司还可以在集团内通过财务或会计知识技能竞赛等方式来促进会计人员知识、技能的提高。最后,通过制定措施激励会计人员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提高,例如,以奖金或者职位晋升等方式来鼓励会计人员参加CPA或ACCA等职业考试。同时对工作勤勉的会计人员给予奖励,激励会计人员加强自身的努力程度。

【主要参考文献】

[1] 莫磊,李月娥.会计职业判断、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质量[J].财会月刊,2008(6):18-20.

[2] 魏贤运,柴小康.管理层权力视角下研发支出政策选择:以医药和生物制品上市公司为例[J].财会通讯,2013(7):79-82.

[3] 孟凡斌.会计职业判断影响因素分析[J].财会通讯,2015(7):51-53.

[4] 王丽杰.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标准分析[J].财会月刊,2009(3):89-90.

[5] 吕洪雁,侯金燕.无形资产研究和开发阶段划分问题探析[J].财务与会计,2014(9):25-26.

作者:吴清

会计职业判断适度利润管理论文 篇3:

论提高企业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若干途径

摘要: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扩大了会计人员会计职业判断的范围。为保证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经济作用,必须进行会计职业判断,这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较好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当前我国会计判断由于多种原因造成判断结果不理想,不能较好地提供公允会计信息,应通过提高会计人员的知识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学习会计判断的合理方法、方式和手段,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本文结合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与变化,探讨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问题。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准则职业判断会计途径

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按照财政部的安排2007年初在上市公司实施,现在逐渐实施面持续扩大,在社会的全面实施也将为之不远。新企业准则的施行,对会计职业判断有一定的影响,会计职业判断就是会计人员在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即对企业应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政策进行判断与选择。

1 会计职业判断概述

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惯例的要求,充分考虑企业现实与未来的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计算、分析、比较等方法对不确定性经济事项所作的裁决与断定,其目的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1 目标性。一般而言,会计人员除了希望判断和选择的结果能及时、恰当地反映出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外,还希望对条件确认、计量、揭示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能有效地维护和增长企业自身经济效益。

1.2 主观性。会计准则允许企业会计人员选用不同的方法对会计资料进行加工处理,而不同的方法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但哪一种方法能使结果更接近客观实际,只能依据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确定。

1.3 权衡性。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选择会计政策和进行会计估计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多个方案的比较、优选。会计职业判断的过程可以说就是一种比较、权衡、取舍的过程。

1.4 受制约性。会计职业判断是在有限制和要求下的相对主观判断,它受制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①受制于社会的外在约束机制;②受制于会计的某些自身特征、原则及相应的理论框架;③受到会计人员自身的业务技能与职业道德水准的制约。

2 新准则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

新会计准则改变原有一些准则内容。新增了生物资产、职工薪酬、资产减值、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政府补助、所得税、外币折算、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等具体准则,填补了不少会计规范的空白;同时会计准则的技术难度系数加大,增强了会计自由裁量权。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计政策、如何选择计提折旧的方法、如何选择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如何确认当期费用、如何使企业资产计量更有效、利润更真实,这都更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相比以前的会计体系,新准则体系提供了非常繁多的原则性处理内容。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下面简单举几个例子:

第一,公允价值计价方法的选用问题。对于公允价值的选用,新会计准则给出了谨慎、适度使用的基本精神,即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才可以公允价入账。能否可靠计量便需会计人员根据经济活动的性质和所处市场环境进行判断,如投资性房地产的入账价值的问题。

第二,无形资产相关问题的判断。无形资产准则比较简单,但是它需要很强的职业判断:有无形资产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判断.也有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的判定。这些判断直接与无形资产的人账价值和当期费用,以及最终影响会计利润在各期的数据。

第三,衍生金融工具相关问题的判断衍生金融工具持有目的是投机获利和套期保值。衍生工具的目的不同导致会计处理不一样,投机获利项目的盈亏最终计入当期损益,套保工具的盈亏计人被套期项目的成本或损益中,从而需要对衍生工具的投资目的进行判断。会计行为导致经济后果,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导致经济后果的重要原因和手段新企业准则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判断的事项增多,在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财务报告的编制等活动中大量存在需会计职业判断之处。会计职业判断的效果对企业的盈亏和价值有着重大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判断的效果来自于职业判断能力,因而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更高了。

3 新准则下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途径

在不考虑会计职业判断所处的外在环境情况下,会计职业判断的效果基本上取决于会计人员会计职业判断的能力,因此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是保证企业会计信息资料完整和真实,从而真正发挥新准则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根本途径。

3.1 转变传统会计思想观念,更新思维方式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根本性的转变。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人员首先应当树立职业判断意识。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和实施,这在客观上就要求会计人员正确运用会计职业判断处理经济业务事项,主观上也要求会计人员树立职业判断意识。若会计人员没有职业判断意识,只是应付了事,因而也就不能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3.2 培养会计人员具备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对会计信息和会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人员需要掌握的知识不仅限于会计专业知识,在当今丰富的市场经济中,也需要掌握经济、管理、贸易、金融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已经和会计密不可分;随着会计行为复杂化、参与决策化,会计专业知识不仅局限于财务会计,还包含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务、审计、国际会计、会计理论等有关知识。只有专业技术水平提高了,其职业判断能力才能提高。

3.3 树立终生学习理念,不断提高判断能力 大学会计教育应是提供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使之毕业后能够以独立的精神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在知识经济年代,由于企业的不断创新,新的经济业务的大量涌现,会计处理、会计规则也在不断更新,一个会计人员如果不具备再学习的能力,不进行知识的更新,就谈不上职业判断能力。因而树立终生学习理念应成为每一个会计专业人员必备的素质。继续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提高会计人员知识能力的制度,但现在继续教育形式化严重,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也必须改革当前的继续教育体制。

3.4 在实际工作中重视会计执业经验的积累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修养必须通过不断训练、长期积累才能形成。有知识不一定有能力,有理论不一定有经验。经验是在长期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也会使职业判断成为习惯。

3.5 掌握合理的会计职业判断的方法和程序 会计职业判断的内容繁杂、复杂程度各异,但其判断过程都应遵循一些共同的步骤,掌握合理的职业判断方法和程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掌握了方法原则,就是掌握了问题的精髓。只有掌握良好的方法,并依据程序办事,才能较好地发现、解决需要会计职业判断的问题。

3.6 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 真实、公允是会计职业判断的基本准则。合理的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高尚的品格,正确的行为动机和丰富的理论业务知识的综合产品。职业道德依赖人们的信念、习惯以及教育的力量维持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之中,它只发生在法规和准则对会计人员行为限制的边缘地带。会计职业判断的合理程度也取决于这种以道德为基础的行为自律程度。新准则体系赋予会计人员的灵活性越大,就越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尤其当法律法规无明确规定时,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就在于促使会计人员能自觉抵制各种利益的诱惑,并且不受权势和偏见的影响,确保判断所产生的会计资料能客观、公允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作者:孙瑶 王延芬

上一篇:工会春节送温暖活动方案下一篇:卫计委平安创建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