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探究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德育课程不仅是中职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国内政治环境的变化,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在当下中职德育工作中应积极改变传统的德育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育观念,推行模块化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等来构建和完善新的德育课堂教学模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探究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探究论文 篇1:

如何做好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面向的对象主要是学生。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它与普通教育学校学生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与同类型的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相比也有自身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讲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文立足于中等职业学生的特殊性,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对策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殊性

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对职校学生的特点只是一带而过,没有深入剖析职校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只有充分认识到职校学生的特殊性之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德育工作才具有具有实效性。笔者试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剖析。

(一)心理学视角下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与高职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入学年龄为15-17岁,这个年龄阶段在心理学上通常称为青年初期。三年的中等职业学校生活正是他们人生最关键的青年初期,这是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是一个人生理发育成熟的时期,更是人格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格形成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12-18岁是第五阶段,称为自我同一性阶段。处于这时期的人开始关心探究自己、社会以及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其意志行为表现出明显的自觉性和坚持性;自我意识发展明显,处处表现出自尊心和自信心;职业需要、职业兴趣、职业动机明显分化等。

(二)社会学视角下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

1.角色比较:首先,中职学生多来源于被高中淘汰的初中毕业生。没有考入高中,退而求其次进入职业学校,是学生和家长无奈的选择。与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相比,他们没有经过三年高中的知识学习与生活磨练,文化基础底子薄,自制力低,对社会、人生和自己的将来考虑较少,缺乏进取心。文化基础差、纪律观念弱、学习积极性低,甚至存在厌学情绪,难教、难管、违纪率高是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其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源复杂而且求学目的不明确,多数情况下,选择职校实属无奈。多数的学生不是因为对某专业感兴趣或有明确的职业理想而选择职业学校,而是在家长考虑了社会就业形势、个人就业能力甚至人际关系网等各种因素后为子女选择的学校和专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因此,他们对学习的重要性和针对性把握不足,对职业生涯往往也没有清晰的设计

2.角色期待:从校园角色到社会角色的转变,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对中职学生充满了期待。我们都希望毕业后的中职学生,一方面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符合从业要求;另一方面具有良好的素质,懂得与他人合作,既能思考工作中的问题,又懂得采取行动,最重要的是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而现实中的中职毕业生,很多都没有完成角色期待的转换,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不强。

二、加强中职德育工作的对策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他们往往存在着生理成熟与心智不成熟的矛盾、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寻求自立与依赖的冲突、心理闭锁与交往需求的矛盾等等。另一方面,其独特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这个时期的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在这个时期的学生,社会经验、人生阅历少,认识问题还不成熟。因此,坚持以德育为首,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说服力的德育工作,能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并影响其终身。针对当前中等职业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可采取以下几点策略: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确立德育的首要地位。罗杰斯指出:“一旦真诚、对个人的尊重、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等态度出现了,振奋人心的事情就发生了,所得的报偿不仅在像分数和阅读成绩之类的事情上,而且也在较难捉摸的事情上,诸如更强的自信心、与日俱增的创造性、对他人更大程度的喜爱。” 教育首先是要使人成人,然后才是使人成才。对于中职生来说,我们关注更多的不应该是他们多了多少理论知识,而是首先考虑怎样把他们培养成真正的“人”。

(二)日常生活(非正式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根据与生活联系的密切程度,杜威把教育分为两种形式: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前者能够提供一种确定性的和有目的的训练,即我们所说的德育课、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德育教育。后者是偶然的、无意识和间接的德育教育,可以在广泛的领域展开。杜威认为,尤其在道德教育领域,后者更贴近现实生活。因而,他更主张通过非正式教育提高德育水平。

生活实践是道德的重要资源,没有生活的磨练,不会有道德的提升。对于职校的学生来说,他们除了在学校中学习外,还要到企业中去实习。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接触更多的人。因此,职校的学生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自己的德育水平。

三、结束语

德育工作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重大问题,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是青年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和保证。

参考文献:

[1]石平.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感悟[J].现代阅读,2012.

[2]叶建辉.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3]卢红.职业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王清连.职业教育社会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隋许杰(1988-),女,汉族,山东寿光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作者:隋许杰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探究论文 篇2:

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摘 要】德育课程不仅是中职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国内政治环境的变化,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在当下中职德育工作中应积极改变传统的德育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育观念,推行模块化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等来构建和完善新的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在这里探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创新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德育 课堂教学模式 中职

随着“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教育领域,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此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再是传统的专业型人才,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中职一直承担着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而德育课程不仅是中职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当下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技能型、素质型、综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新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德育课堂教学是中职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平台。而传统的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需要。所以,在当下中职德育工作中应积极改变传统的德育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育观念,推行模块化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等来构建和完善新的德育课堂教学模式。总之,在这里探讨当下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有用的对策,对推进教育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探讨与理解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逐步社会化,形成社会需要的品质的活动。[1]《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指出:“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由此可见,德育工作在提高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中的重要性。

教育部【教职成[2008]6 号】文件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提出的中职学校所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二、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现状

如前所述,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新时期、新环境对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的新的挑战。然而,现阶段的中职德育工作中依然采用传统的德育课堂教学模式,这就大大降低了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学生的学习热情较低

现阶段的中职德育课程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政治经济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除了职业生涯规划比较实用且贴近学生的实际,其他德育课程理论性均较强,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部分教师依然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一味地注重理论的讲授而忽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大大降低了德育课堂教学的效果。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失利于应试教育制度下的,中考失利的挫败感让他们缺乏自信,且他们基础较薄弱。因此,他们不爱学习。

(二)教学模式落后

由于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在中职学校实施的德育工作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现阶段开展的德育工作就只是局限于在言语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次,当下的中职学校很多教师在德育的内容和方法上都存在着不足。德育的内容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德育内容层面——过分注重知识的学习,不能与时俱进,赋予德育以新的时代内容。德育的方法也比较的陈旧和单一,缺少创新。最后,部分教师往往只是着眼于学生成绩的优劣,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表现往往视而不见,仍然充当着“教书匠”的角色,没能把自己的行为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没能把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3]因而,有些学生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为了能取得好的成绩而“闭门造车”,不与同学交往,就更谈不上合作交流了。

(三)德育工作缺少家庭和学校的支持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许多家长都忙于物质生活的追求。因而,对子女的教育也充满了物质化的色彩,忽视了对他们道德素质和心里健康的教育。例如,现在许多家长习惯用物质奖励代替精神奖励,这在短期内可能会有点效果,但对子女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三、完善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模式的途径

正如前面所说的,新时期,新的社会环境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一些挑战。中职德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面临新的困境。因此,下面就如何应对新时期的挑战,摆脱困境,真正把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提出一些建议。

(一)转变教育观念

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智力的教育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目的与教育行为的根本看法与态度,是影响德育实效性的深层次的因素。[3]因此,要改善当下不适宜的德育工作内容,最重要的是要转变教育观念。中职学校的教师要树立科学合理的德育观念和人才观念。教师要与时俱进,明确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真正树立信心,下定决心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应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推行“活动——发展”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应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重要的内容纳入德育课堂教学中,在讲授《职业生涯与规划》的过程中,对择业与求职、创业之路、创业准备、创业实施等方面的内容可以适当的多讲一些,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围绕“职业与创业”主题,将职业教育课程构成职业和创业两个板块,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创业意识,开展“小发明”“模拟招聘”“我是小老板”等教学活动,进行即兴演讲、辩论、最佳创业方案等比赛。[4]

(三)推行模块化教学

中职学校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理念,积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精简成简单的知识模块,突破学科体系的局限。例如,在讲授《哲学与人生》这一德育课程时,教师应该将事先整合好的模块围绕若干个任务或问题展开,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这一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把为企业培养用于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作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吃得苦、肯钻研,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在这一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可以把这一过程分为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实习四个环节或者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可以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和相关知识。但是,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体会德育课程的指导性和实用性。在《政治经济与社会》这一课程的教学中可以与时俱进地增加一些与当前时政热点相联系的课外知识,排除学生对单一的理论知识的反感情绪,增加对现实社会的兴趣和关注。因此,中职院校的学生所处的年龄段,逻辑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只是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抽象思维却比较欠缺。因此,还需要在教学中联系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更好地把形象思维上升为抽象思维。

(四)创新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贯彻落实德育内容的具体手段。针对中职学生缺乏自信、厌学、基础知识薄弱等情况,教师除了采用传统的说服教育以外还应积极探索落实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例如: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换位体验法、情境陶冶法、品德评价法、生活指导法等等。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进行榜样示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将德育理论真正内化为自己的品格和素养,发扬优点,惩罚缺点,进行积极的品德评价。

四、结语

此外,除了前文所探讨的一些措施以外,教师还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与情感上的沟通,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理论素养等。因此,努力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不仅对深化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也能够切实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丁锦宏.教育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364).

[2][4]蔡长青.中等职校德育课教学模式探讨[J].理论研究,2011(01).

[3]曹伟星.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J].方法交流,2010.

作者:蓝晓静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探究论文 篇3: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摘 要: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的主要任务并不是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人”,江泽民同志也曾讲“以德治国”,强调“德”是人之所以成为社会人的根本标志,当前职业教育环境下,学校重视职业技能培养,忽略思想道德教育,使教育形式流于表面,教学效果低效或无效。

关键词:德育课 教学 实效性

新形势下如何提高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实效性,成为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头等大事,在此我浅谈自己的几点见解,希望与同仁们共勉。

1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增强德育教学的紧迫性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部分是在中考后没有升入高中以及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大多数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大多数家长和学生观念中,只有实在是没办法了才选择中等职业学校,使得职业学校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初级学段养成了不良行为习惯、较强的自我意识和扭曲了的道德认知和叛逆心理,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学生,在处理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时,总以个人为中心,以利己主义为中心,况且现在的中职生正处于个性发展、思想道德不太稳定,其情感、价值、态度不成熟的时期,难以管理和教育。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孩子们究竟想什么、爱什么,对什么有兴趣,对什么有追求。我们的德育工作就不会停留在只要求学生勤奋学习的层面、空洞的、概念记的层面,而是生动的、具体的、鲜活的,各具个性的积极引导。扬学生之长,明努力方向,教师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才能真正在学生心灵深处滴灌生命之魂。

基于以上存在的现状,我认为应该大力倡导新形势下的德育工程,更多的注重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2 如何实现德育课的实效性

第一,发挥个人魅力赢得学生,使学生乐意学。

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有“亲其师,信其道”的效益。那么如何让学生“亲其师”呢?我们可以从形象上、语言上、行为行动上去多重吸引。

首先,仪容仪表、衣着打扮上要整洁大方、入课时得体,这样能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使之对老师产生好感,喜欢上你这个老师。

其次,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心态和爱好,既能和他们聊共同的话题,又能以长辈的身份关爱他们,在恰当的时间给他们多一份鼓励,多一份宽容,这样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第二,精心导入新课吸引学生,使学生有兴趣学。

出色的一堂课,课前导入是很重要的,正如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人集中精力去探究知识,是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所以精心设计导入,快速地把学生的心从课外吸引到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是提高德育课堂实效的基础。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小故事、笑话、歌曲、游戏、角色扮演、多媒体网络资源、漫画、图片等等,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直接形象的感知背景,使抽象化、理论化的知识具体化、感性化,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也可创设情景、设置悬念、设计问题、布置疑点,也能很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要是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学生就会觉得被吸引,就会产生探究的兴趣与欲望,这对教学内容的进行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健全德育规章制度、管理措施和评价制度。

健全德育规章制度、管理措施和评价制度,提高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的德育意识,更新观念,增强德育工作的认识,开设并加大政治思想教育课的力度,创设宽松的“育德”环境,积极营造良好的德育学习氛围,在教学管理活动中,既要顾及学生“智育”的提高,又要联系实际,加强“德育”的塑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是学校管理的决策者,是我们教育一线教师的指南针,一旦有了这样一个坚强的后盾,那么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才有施展才华的平台。

认真做好德育教学的总结和评价工作,完善德育工作的激励和奖惩制度,主管领导严格抓好落实、做好德育监督和检查工作,这也是整个德育工作的画龙点睛之笔,是德育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德育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着德育教学的质量;在德育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好的德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学校在各项综合评价中给予肯定或奖励,并大力宣传和发扬,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有效调动教师在德育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师德的建设。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师德的建设。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每个教师要真诚和蔼、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把学生当作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培养、去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处理问题时要平等、宽容并给以充足的诉说机会;教师要用真情感染、人格熏陶,行为示范去影响学生,在情境交融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建立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第五,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

发挥德育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教师是关键。德育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本领,精湛的教学艺术,更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严谨的教风,踏实的作风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要搞好课堂教学,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及时掌握时政教育,充分学习,强化自身的理论水平,多掌握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的教学,不能靠一本教案教所有的学生,要分析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课堂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改变机械的理论灌输和讲道理,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课堂,实现成功的课堂教学。

第六,如何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改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运用和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开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观看视频录像、设置心理专职教师和心理咨询室,为学生解决心理障碍;另外,针对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学习的情况,学校可以增加第二课堂的时间,举办拔河、篮球、运动会等比赛项目,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团结合作、平等竞争等道德品质,增强学生团队精神,发挥学生组织积极性。学校还可邀请法院的工作人员做专题讲座,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出知法、守法的好公民和实践中亲身经历与体验,加深对行为准则的理解和认同,真正的内化成为自己的道德素质。

总而言之,作为德育教师,要认清楚新时期新形势下自己肩膀上的重任,在教学中,要勇于善于创新。要把课堂教育与现实生活,社会环境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就一定能够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

作者:阿布力米提·依塔洪

上一篇:推进老城区物业管理方案下一篇:“单身腕链”推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