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美术的教中,教师可以从从使用体验式教学的方法、情感化的教学方法以及对教学形式进行转化等途径中寻求提高初中美术教学质量的可能性,争取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从多方面提高初中美术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美术素质教育的目的。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语文绘画解说式教学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谈如何利用体验式教学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体验式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形式,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本文论述的目的。文中阐述了语文学科与体验式教学之间的种种内在联系,说明了只要掌握好、运用好体验式教学模式,就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语文 教学有效性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1.044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呈現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体系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托,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高度概括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它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还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
就语文学科来说,讲授的内容从体裁上可分为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小说、散文等。根据不同的题材有针对性地开展体验式教学,可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利用体验式教学讲解说明文,可呈现、再现或还原教学内容
由于说明文文体的原因,大多数说明文读起来比较枯燥,再加上说明对象往往与学生的生活没有交集,不利于学生理解说明文内容。如果在讲授说明文时利用体验式教学,通过具体图片,生动的视频等把说明对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脑海里的理性认识变成感性认识,大脑对说明对象会产生具体化的认知,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更进一步,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实,还可以采用让学生自己去再现教学内容的形式,来检验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果,正如陶行知所说:“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学生在再现的过程中要认真思考说明对象的特征,实际上这个再现、还原过程就是学生的复习过程。而对于学生来说,这个复习是一种自愿的、高效的、体验式的学习,而当学生把说明对象通过绘画、视频等形式展现在其他人面前时,自豪、自信的感觉不仅让其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对于学生来说,比明白一两个知识点更重要。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由于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一个物体,是真实的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在教学事物说明文时采用体验式教学相对比较容易。而事理说明文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其事理内在逻辑的外化则要表现得明白、形象、易懂,避免出现为了体验而去生搬强套的情况,因为这不符合体验式教学的目的。
二、利用体验式教学讲解诗歌,有利于理解内容并建构知识
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但由于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炼的特点,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而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内容,这就给广大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造成了障碍。往往许多同学学习完一首诗之后,仍然不清楚作者要表达什么内容,体现什么情感。
针对这种情况,体验式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情感体验,加深对诗歌的印象,有助于对所学内容的深入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针对诗歌开展体验式教学时,不同于说明文只是一种简单的呈现、再现、还原,要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去感受诗歌内容,我们可以让自己置身于作者生活的年代,明确作者的生活背景,了解当时发生的事情,再加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写些什么内容,有何感想?有时由于社会、政治环境的限制,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表达内心的情感?通过人物的心理体验去感受诗人创作的情感,这样有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内容。
对内容的理解起初是表面的、具体的,随着你体验的增多,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会进一步加深。而这为建构诗歌方面的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避免了以往学习诗歌内容时以教师为中心的情况出现。虽说教师对诗歌的理解可能更全面、更完整,但教师单方面的强硬灌输不利于学生的理解,甚至于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这对于希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诗歌教学来讲就得不偿失了,毕竟斯宾塞说过“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而且由于课本选择的诗歌大多具有积极向上、忧国忧民、思念亲人等正能量的价值观,因而这种体验对于要形成良好社会价值观的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利用体验式教学讲解小说来提高阅读能力
小说主人公是谁,讲了什么故事,精彩吗?这是学生遇到小说以后的第一反应,也是老师按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来讲解小说的基本步骤。其实,利用体验式教学方式来讲解小说,不仅有利于理解文章,还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首先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首先要明确小说的三要素,小说语言的特点,如何去辨析人物形象,体现了什么主题这些学习要点。避免了学生对小说基本概念不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可以体现在小说教学上,还能进一步体现在语文的其他教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是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一直以来,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当切换了模式,让学生自己去了解人物、体会主题时,学生就只能认真地进行阅读与理解,并作出评价。长此以往,学生的评价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不再只是做出一些泛泛而谈的评价,而是能够抓住要点进行全面评价。
一人智谋短,众人计谋长。个人的能力和水平是有限的,在体验式教学下,合作是一条必不可少的道路,采用合作学习的办法是小说这种文体的特征所决定的,因为它具有故事性强、贴近生活实际的特征。集合众多学生的思考有助于解决大家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且能够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但是,合作时一定要布置好任务,明确各自的要求,并督促大家积极思考,认真回答问题。
许多人把推理能力作为理科教学培养的目标,实际上,在小说中利用体验式教学时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因为故事的推理具有更强的大众性、可操作性。学生可从老鹰吃鱼明白《西游记》也是依据现实生活来创作的,那当遇到蜈蚣精时,就会推理出孙悟空会去找本体为鸡的昴日星官来降服它。一部《西游记》看下来,对小说的内容结构就更加清楚了,推理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能力有许多种,只要小说的故事性不变,在体验式教学下学生学的知识越多,就越可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正如高尔基所言:“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能力也愈臻完善。”
四、利用体验式教学提升阅读散文时的情感
《背影》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写出了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这段话是对散文《背影》情感的阐述。但是面对这感人至深的情感,学生往往却无动于衷,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这是老师理解后传递给学生的情感,而不是学生自己去体验,进而自发产生的情感。
由于散文情感丰富的特点,利用体验式教学可以让学生产生,进而增强其真正的情感。这对于学生理解文章、概括主题能够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从而真正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
随着社会的进步,周围的一切都在发展,奈斯比特曾说过:“我们周围的高科技越多,就越需要人的情感。”因而在当今社会中,老师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体会散文真正的情感,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更有利于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毕竟笛卡尔说“所有的感情在本质上都是好的”,这才是应用体验式教学讲解散文的真谛。
除此之外,议论文运用体验式教学也可以让人获得知识的进步,明白生命的意义等,但这并不代表一种体裁在体验式教学下有且只有一种作用。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不过是有所侧重而已。只要我们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的优点,那么我们教学的有效性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改革也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变化你所做以及你做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学习吧!”
作者:陈敏
初中美术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探析
【摘 要】在初中美术的教中,教师可以从从使用体验式教学的方法、情感化的教学方法以及对教学形式进行转化等途径中寻求提高初中美术教学质量的可能性,争取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从多方面提高初中美术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美术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美术 教学方法 体验式教学 情感教学
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和价值。尽管在初中的学科设置中,美术这一学科没有语文数学等学科那样受到重视,同时,在中考中没有对美术相关知识的直接考查,但是,美术教育对学生所产生的作用已经超出了单纯的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范围。因此,教师、家长以及学生要正确认识美术这门学科在学生发展成长中的作用,摒弃以前对美术教育的狭隘偏见。学生对初中美术的学习,不仅能够获得美术绘画相关的基础知识,还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法,尽量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和美术操作的能力。但是,目前的初中美术教学中还存在着美术教学质量较低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寻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力求突破传统的美术教学观念的局限性,进而促进初中美术教育的发展。
一、初中美术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初中美术教材目标中包含丰富的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既有要求学生欣赏的中外古今名家作品,又有很多有待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手工创作的学习。供学生欣赏的作品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品鉴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要求学生动手实践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还能够在学生的自我操作中获得一定的创作启发。新课标指出,美术教育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种美术活动中去,让学生尝试各种工具、材料以及制作的过程,丰富自己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亲身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为此,教师要在具体的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力求在遵循美术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多种美术材料,组织学生开展体验式教学。
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木板雕刻、黏土造型、蔬菜雕刻等方式,让学生获得美术实践的乐趣。同时,在不同的操作实践中,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操作能力,寻找他们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对他们进行指导,这就转变了传统美术教学中以单纯的学生欣赏为主的教学模式。我们发现,在木板雕刻中,很多学生不正规地使用刻刀、不合格的木板选择,都对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使很多学生对木板的雕刻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此,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雕刻的技巧,比如用竹刀、牙签、水果刀等作为使用刀具。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用刀刻板之前先画好所刻物体的具体形状,这样学生就会在一定目标的引导下逐渐掌握刀刻的奥妙。之后,学生可以利用不同的材质,进行刀刻练习,来体验不同材质带来的不同操作感受。学生可以利用萝卜进行花灯雕刻,并赋予其不同的形态。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带学生进行黏土制作的操作,学生广泛的接触不同的操作素材,经历多样的操作体验,会增强学生的美术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学形式的转化
教师要想提高初中美术教学的整体教学质量,还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年龄等特征,利用学校的学习资源等条件进行教学形式的转换。初中新课标中还指出教师的教学要体现生活化的特征,毕竟,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最终是要在具体的实际生活中有所应用的。为此,教师在初中美术的教学中要注重将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具有新颖活泼、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既要教给学生生活化的知识,又能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之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干巴巴的教给学生美术课本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晦涩和单调的学习感觉,学生苦闷的学习情绪得不到排泄,这就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相反,教师如果采取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利用生活中的尝试或者文化知识,将美术知识置于在更广阔的空间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文化气息和浪漫情调的艺术世界,使学生获得美术艺术的享受。
比如,教师在对“中国结”的课程教授中,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感与美术学习知识相联系。初中阶段,学生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而中国结是一种中国特有的带有浓厚的民族气息的象征物,教师将对中国结的制作教学与文化知识、几何知识相结合,在综合利用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美术制作的顺利进行。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先对中国结蕴含的文化知识进行讲解,然后逐步结构中国结的组成结构,运用集合图形的原理将中国结的编织过程和编制步骤进行详细解说。
三、初中美术教学中情感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初中美术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进行教学设计。在美术教学中,美术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美术绘画语言表达的有很大的关系,学生通过对美术材料的加工和操作,表达自己对美术的感悟和认识。尽管是简单的美术材料的加工,但是在这一加工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美术知识、美术鉴赏水平、美术感悟融入到创作中,作品成为具有学生独特个性特点的代表物。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折纸”的教学中,赋予贺卡以祝福的意义,赋予千纸鹤以平安的意义,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进行折纸实践。学生在这种情感因素的牵引下,能够将教学的技能和情感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还以制作生日礼物等为理由,让学生在具体的美术作品创作中,调动自己的情感积极性,从而为美术的学习和教学赋予深层意义上的情感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利用学生的情感因素进行美术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教学时,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如快乐、感恩等情感因素。因为,积极的因素中蕴含着强大的创造潜力,消极因素蕴含着不可估量的破坏性力量。
总之,使学生既要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构建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方面的作用,又要认识到其在培养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激发人的艺术创造潜力方面的作用。从这一角度而言,美术教育不仅能够对人的塑造有重要的作用,还能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和文明水平。教师在初中美术教育中正确的传达美术艺术所蕴含的价值对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冷廷用
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实践
【摘要】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互联网、电子商务、新经济越来越贴近人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教师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打破传统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大胆进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因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实践。
【关键词】创新;创新思维;发散性思维;思考
一、比较阅读教学法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是多做比较、多归纳。”叶圣陶先生这一段话把比较提到了最紧要的位置。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常借助比较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对比阅读,弄清异同点,以此来实现教学目的。
在《爱莲说》的教学中,我引入了一篇现代托物言志的美文《荷花辞》。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了解了“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所托之物为所言之志服务,所言之志决定对所托之物的描写的侧重点。《荷花辞》中赞美了荷花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在描写荷花的过程中,写到了荷花的“于人但求有益,于地不求丰瘠”和荷花的“忘我奉献精神”;而《爱莲说》是为了突出莲的君子之质,所以在描绘莲时抓住了莲的高洁、正直、正气的气质。这指导于写作实践,避免了学生描写中易犯的面面俱到的弊病。同时,一比较,学生明白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一道理。
可见,比较阅读教学法是语文结合思维训练的方法。用好比较阅读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水平、进而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开阔视野、引发创造性思维都是不无好处的。
二、绘画解说式教学法
小孩从小喜爱看图画,所以家长或老师们往往利用图画来教他们认字,也利用图画来教他们识别各种动植物,这比单纯地讲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到了中学,语文教和学的主要桥梁是文字,老师一般不再重视用绘画解说来教学。其实,图画有着直观性,形象性和可感性等特点,不管是对于什么年龄的人,图画总是最易被接受。我在课堂教学中,几次采用绘画解说式教学法,学生反应很活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关系。在教古诗时,我较注重引导学生把理解诗句落实到画面上,在绘画中想象整个情境,体会诗人的心情。
总之,绘画解说式教学法,就科学性而言,从文字中提炼信息,可帮助理解;就艺术性而言,借助画面,引发兴趣,相机启发,适当点拨,教法灵活。这种教学法把科学与艺术融为一体,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创设参与情境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一般都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在现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重视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表现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一条道路。
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参与情境。创设参与情境主要是引导学生情感参与、行为参与和思维参与。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发现分角色朗读、自排自演课堂剧、讨论是创设参与情境行之有效的手段。
课文《羚羊木雕》讲的故事贴近学生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的行为参与使他们快速进入角色,进入书中的人物世界,而不再是旁观者了。分角色读完,我再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我”值得同情吗?为什么?父母的做法对不对?如果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希望父母怎样做?由于行为的参与和情感的参与,学生思维也活跃起来,积极参与到讨论中。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趣味盎然的童话故事。在课前我让语文课代表组成剧组,包括编剧、导演和演员。新颖的形式极大的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课代表的组织下,编剧把课文改编成了剧本,导演和演员认真看剧本,自排自演起来。在完全放手的情况下,学生到上课很出色的表演了这出剧。演完后,学生谈观后感。我发现,学生已把课文理解得很透彻。这样,在参与中快乐地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
可见,参与情境的创设可以起到创新思维的引发、导出和定向的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参与情境,才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才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就是“全凭教师一张嘴”,靠教师单向传递教学信息,在很大程度上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科学技术和教育的结合,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并能在视觉、听觉上带给学生强烈的冲击,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印象。在教师群体中率先采用多媒体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是我们青年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在教学中较多的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觉得颇有收益。其中最为成功的是《爱莲说》的课堂教学。
《爱莲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美文,作者借莲的美好形象表现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课文对莲的形象的描绘是这样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具有美好的形象,学生借助生活的经验可以理解,但一般不会很强烈。我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多幅莲的照片: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配一幅淡雅的莲花图;“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配图则突出莲的茎;“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莲花照片显得有点虚,笼罩着莲花的一层朦胧感似乎是莲远播的香气。“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是配以一幅莲花的全景图。结合图片,翻译文字,体会意蕴,水到渠成。学生真正被莲的形象所吸引,也被莲的君子气质所吸引。
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能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文,在意境中审美,在兴趣中生情。
每个人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为了迎接新的挑战,应该使每一个人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能力。怎样开发学生的这种创造潜能,作为教师,必须为学生准备好土壤。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进行创新实践,敢于打破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是学生成长良好土壤的一个方面,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领域。
作者简介:张学刚,1976年生,满族,辽宁宽甸人,中学一级,现任教于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第一初级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
(编辑:龙贤东)
作者:张学刚
推荐阅读:
绘画毕业论文10-22
幼儿命题绘画教学探讨07-25
环保绘画教学设计10-11
中班美术绘画教案《彩虹桥》及教学反思07-09
《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教学反思10-18
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分析05-24
语文学案式教学的看法10-18
绘画家长感言09-13
绘画的色彩09-13
绘画教案中班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