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绘画教学设计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环保绘画教学设计(精选15篇)

环保绘画教学设计 篇1

环境保护是近年来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一个主题内容,因为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加强学生的诚信和环保意识教育,进一步让学生学习环保知识,感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1月19日我校举办了“倡导低碳生活,共建绿色家园” 环保绘画比赛。

本次参赛的绘画作品,从主题选定到排版设计,从板面美化到整体效果,学生都经过了认真思考。每一件作品设计美观、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多彩有各种环境保护常识,有生动活泼的诚信漫画,有古今中外关于文明的故事„„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在学习环保、感悟诚信中,实践环保,共同唱响环境保护、诚实守信之歌。

通过开展绘画比赛,我校学生的环保、诚信养成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也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能力、版面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到全面发展。瞧,小画家们手持画笔,遨游在色彩的海洋里。他们挥动的不仅是手头的画笔,更是舞动激情的梦想,绘制心灵的蓝图。在这期间,同学们练得手酸了,脸花了,但是很开心,因为他们摆兵布阵,俨然一副蓄势待发从容状。是呀,“成功永远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的。”同学们,加油吧!期待着你们的成功。本次的绘画比赛,还增强了同学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发挥自己的优势,这种敢于表现自我的精神,将为以后的人生拼搏打下坚实的基础!

鹤山子弟校

环保绘画教学设计 篇2

基于以上的一些难题, 笔者设计了一个集体合作形式的比赛方案, 让学生们在集体合作中共同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目标]

在学校“6.5环境日”系列活动中完成“环保绘画竞赛”项目。

一、二、三年级学生全员参与环保绘画的创作, 使其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受环保理念, 享受创作的乐趣, 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学生全员参与, 不同绘画水平的学生都能感受活动的目的, 体验创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环境布置、分工安排、学生创作主题的前期指导等。

[活动过程]

1.每位同学以折纸、剪纸、彩绘等方式进行独立创作。

2.最终以班级为单位拼贴完整作品。

3.各年级项目主题及具体安排 (见表1) 。

[活动后记与反思]

两个小时的活动, 比赛、展示、品评, 进程有条不紊。不同绘画水平、不同程度的学生均能全身心投入, 参与创作, 共同体会到了创作的快乐, 对活动的主题理念记忆很深刻;作品最终的展示效果较好, 学生们从巨大的画面中都能找到自己参与的痕迹, 很有成就感, 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其实, 这样的活动方式不仅仅适用于比赛,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也时常会用到。对于时间短、主题大的创作, 单靠一个学生单枪匹马的力量往往很难完成。而采取集体创作的方式, 共同完成同一主题的作品, 让每个孩子各尽所能, 能够共同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既不会损伤能力较强者的积极性, 也是对能力较弱者的一种鼓励与关怀。这是一种“聚沙成塔”的做法, 让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创作的乐趣。

在小学阶段六年的美术课程中, 几乎每一册教材中都能发掘出可以集体创作的项目。在教学的实践中, 笔者也发现学生很喜欢这种创作方式, 课堂参与积极性很高, 作品展示的效果较好, 对主题的把握很准确。虽然每个人完成的部分不多, 学生画的、做的少了, 但看的、说的、比的、想的却比独立完成作品要多得多, 审美的体验是多角度的, 相对更加透彻。

例如, 四年级《美丽的拼画》一课, 每位同学完成一小幅由彩色纸剪贴成的热带鱼图案, 拼在一起, 成为一幅很大的以《海底世界》为主题的装饰画 (如下图所示) , 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组合和谐, 这是一课时里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无法达到的效果, 学生在集体创作的过程中, 更有成就感, 更能感受到彩色纸拼贴的魅力。

又如, 六年级《热闹的大街》一课, 每位同学完成一个小店面的设计制作, 小组组合成为一条热闹的大街 (如下图所示) 。学生设计制作自己的小店面时, 各有各的想法, 时装店、咖啡厅、蛋糕房、早点铺……应有尽有, 风格迥异, 使得大街呈现出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 这样的作品充分体现了集体创作的优势, 学生喜爱这种作业方式, 对作业主题的感受也愈加强烈!

环保绘画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美术专业 绘画教学 绘画材料

[作者简介]李建军(1974- ),男,山东博兴人,滨州学院美术系讲师,在读硕士生。(山东 滨州 256600)

[中圖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090-02

一、材料研究是绘画实践的根本

在绘画作品最终完成后,材料审美和属性就被画面整体语境和精神属性掩盖,材料作为绘画表现媒介在绘画语言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也被隐藏起来。绘画作品虽然承载了很多思想和内涵,但它最终是物质的,是通过物质的形式展现出来,画家表现的思想、内容、审美取向也是通过组成画面的材料媒介来实现的。虽然材料审美属性和表现属性被绘画精神属性掩盖的事实,为教学中材料研究制造了困难,但材料作为绘画语言形成的根本,在教学中对材料进行讲授和研究是使学生成功走向绘画实践的重要开始。

材料以媒介形式存在是绘画得以形成的基础。这里,材料作为绘画作品的媒介,它承载了所有绘画语言,并通过材料的不同存在形式,展现了材料作为媒介对画家意图的描述。正是由于画家的意图和目的,材料才成为画家利用的手段,成为通过画面传递某种意义的媒介。然而,材料要在画面上体现画家的意图和目的就必须将材料转化成画面需要的绘画语言元素——造型元素。这些造型元素包括:色彩、结构、肌理、线条、形状等。它们都是材料的各种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承载了画家的表现目的和意图。

“在绘画中实现的造型元素的种类源于材料使用的方式,因为材料具有开放的潜在可能性,每一中材料都可以以一种无限不同的方式得以实现,通过它们,产生的造型元素的种类同样也是开放的。”①绘画材料是画家创造造型元素的工具和物质,而每一种造型元素表现形式的创造必然是绘画材料潜能的体现,是材料价值的审美彰显。材料的开放性为造型元素提供了表现机会,为画家拓展了自由、充分运用材料进行表现的空间,绘画语言也因材料的开放性和审美表现而变得丰富。每种材料作为媒介在造型语言上都存在未曾开发和未曾探知的、潜在的表现可能性,这些都需要通过画家的创作,将材料潜在审美表现开发出来。在绘画实践中,学生只有选择并组织适合其绘画语言的材料,才能通过材料的媒介属性表现对自然、人生、生活的理解与认识。

二、绘画技法与材料性能的关系

学生为了能够正确表达绘画语言和审美意图,就需要对材料进行正确的把握,必须了解和掌握材料的审美属性和表现属性。材料审美属性包括材质美和经过绘画技法表现后形成的形态美。材质美是指材料的质地美感,材料具有不同质地,表现出不同美感。材质美是材料具有表现力的根本,是被选择和应用的前提。如果材料失去其材质美感将不再是这种材料。绘画中材料还具有形态美,画家将材料按照意图表现出来,形成各种形状、肌理、颜色,表现出不同效果。材料各种表现形态构成了绘画造型元素,画家通过这些造型元素表达自己意图,将材料潜在表现能力开发出来,形成画面或画家需要的形式,形成画面视觉语言。材料审美特性的深入开发和运用成为绘画表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种表现形式既是材料形态美在绘画语言中的具体体现,又是画面造型元素的具体存在形式。材料如果失去了表现形态,那么在绘画中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总之,“物质手段是通过显示自己而不是使自己消失,即通过展开自己的全部丰富感性,实现自己的审美化的”。② 绘画材料既要表达视觉形象又要体现材料自身的审美特性,并要将二者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绘画语言。学生在绘画实践中要体现思想和表现内容,在材料选择和运用中就应当注重并掌握材料的材质美和表现力,通过对技法进行锤炼,使形态美和材质美得到最恰当的体现。

黄宾虹在《画法要旨》一文中指出,“不明笔法、墨法,而章法之间,力期清新,形似虽极精能,气韵难求苍润”。③这说明在绘画实践中,合乎画面语境需要的方法对于材料性能的展现和画面语言的表现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绘画语言成功表现的重要环节。绘画技法是材料审美得以体现的手段,也是绘画语言得以成功表现的需要,是绘画材料的使用方法,是材料成功转化为造型元素和绘画语言的手段。“画家通过对材料的使用,一个世界展现在他面前,这是一个他开始生活于其中的绘画世界。他的存在的一种新方式发展了出来,并开始实现自身。”④绘画技法在表现世界和审美思想的过程中,将材料的潜在表现力开发出来,使绘画表现和材料审美同时得到实现。技法是绘画材料形成画面整体性表现的需要,成功的绘画作品不是绘画材料简单的罗列,而是材料审美属性和表现属性的整体表现,是符合画面整体性表现语言要求的。在绘画实践中,学生不但要掌握材料的审美属性和表现能力,而且要将材料表现与绘画语言联系起来,通过技法实现材料与画面表现的完美结合。

三、画面整体性与材料表现整体性的要求

在绘画教学中,对画面整体性把握是培养学生绘画表现能力的重要内容。画面整体性表现在绘画语言中材料表现对绘画元素的整体性组合,表现在材料开放性与绘画元素需要之间的和谐关系。造型元素和材料同样具有开放性,绘画元素的开放性表现在绘画语言形成整体语境的需要,绘画意图和审美性差异又要求绘画元素具有多样性;绘画材料的开放性则表现在其表现形态具有多样性。材料各种审美表现共同形成统一的画面语言,是材质美及表现形态综合性的整体表现。画面中每一种材料和其表现形式都必须与其他材料和形式相协调,形成一个整体,否则材料审美性和绘画整体性将都不能得到体现。

造型元素在绘画作品中具有开放性,它们体现了画家创作的意图需要。“在每一幅绘画中,色彩、结构、肌理、色调以及线条都通力合作,以形成一个单一的统一整体。……每一幅画都被创作为一个总体,于是每一个造型元素都被重新创作,这样它才适合总体中的其他元素。在每一个情形中,每次的结果都是一个完全一致的总体。”⑤也就是说,在绘画实践中,需要运用适合画面整体语言要求的造型元素完成创作。绘画作品中每一种造型元素的存在、形成,都是以材料作为媒介进行创作,它以其开放性的表现,创造出画面需要的造型元素,形成作品整体所要表现的语境。

材料必须符合绘画语境表达的要求,材料的整体性是影响绘画语言形成和表现的重要因素。一件成功的绘画作品是各种材料之间和谐、统一的整体表现。材料的整体性体现在材料表现的双重性上,一方面它是绘画语言的中介和载体,另一方面又展现着自身质料特性的审美性。材料在绘画作品中如果失去了自身审美表现就不能实现造型元素的审美要求,也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如果过分展示自身审美,而不符合绘画语言要求,必将破坏画面整体,两者只有协调一致才能创造出具有整体性的绘画作品。绘画实践只有选择适合其语境的材料表达,才能形成统一的绘画形式和语言。从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历程中,可以明显看到材料整体性在整个绘画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形成中国传统绘画写意性特征的审美过程中,画家运用水墨材料的可渗化性、不可覆盖等材料特性形成中国绘画的整体表现语言,成为文人“畅吐胸中逸气”的手段,形成中国画整体绘画语言和特有的绘画语境。

从画面整体性说,造型元素的整体性就是材料审美的整体性,每一件成功的绘画作品都是绘画材料的整体性体现。在绘画教学中,对材料各种属性的研究是学生成功把握绘画整体性的基础。

[注释]

①④⑤(英)尼吉尔·温特沃斯.绘画现象学[M].董宏宇,王春辰,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55,51,73.

②(法)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M].寒树站,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341.

绘画游戏教学设计 篇4

1、引导

环节

1、回忆线条类型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线条?大声说出来!

师生共做:直线、曲线、折线、弧线、虚线、交叉线

2、发展

环节

2、让线条跳舞

师:大家的记忆力真强,老师想到一个好玩的游戏,让这些线条跳舞,一起看(跟着音乐的节奏画线条)好了,老师的线条舞画好了,你们想玩吗? 生:想

师:好,大家跟着音乐的节奏画一画自己的线条舞,不过有一个要求,要用3种以上不同的线条画出连贯的线条舞,中间不能断,明白吗?好,开始!环节

3、展示线条作品

师:好了,这是4位同学完成的作品,我们看看哪个线条舞画的最棒?1、2、3、4哪个呢? 生:1 师:大家都觉得是1,为什么呢? 好,你说

生:因为2的一边少一边多,不均匀 师:这个词说的好,不均匀。那3呢? 生:3的线条太少了 师:4呢?

生:4的线条太乱了

师:哦,原来是这样,大家分析的真好!

环节

4、其实大师也喜欢像我们这样用线条来画画,一起来欣赏米罗大师的作品 出示课件

师:我听见惊讶的声音,哪里比较特别?我找同学来告诉我。生:中间有只狗头,两边还有鸟 师:观察的真仔细,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那不是狗头,是鳄鱼头

师:你的想法真独特,其实这些都是鸟,这幅画的名字叫鸟翅上滴下露珠

这个画家的画没有明确的主题,完全靠自由的幻想来得到想要的结果。环节

5、师示范

师:看了大师的作品,我也想把我刚才画的线条舞改成一幅画,再看看老师的作品。

这块最大,我把它抠下来,大家看,它像什么? 生:人脸、动物、葫芦……

师:大家说的真好,我选择把它变成小鸟 师:这一块像什么呢? 生:像兔子、猫、老虎……

师:大家的想象力真丰富,我选择把它变成兔子

师:这块什么也不像,怎么办呢?我来把它涂颜色,用渐变色来涂的画效果应该很不错!出示作品

师:好了,老师的作品完成了该你们了!环节

6、布置作业

师:老师的作业要求是,用3种以上的形象和5种以上的色彩进行描绘。

好,开始!

3、展示学生作品

师:好了,这些是同学们完成的作品,大家一起欣赏,哇,个个色彩鲜艳,造型多样,想象力丰富,真棒!

《绘画构图初步》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构图的一般知识。

2、培养学生组织画面、安排画面的能力。

3、进一步加强学生锻炼、概括的造型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学习构图知识,进行绘画构图实践。难点:构图的组织与安排。课前准备

教师:优秀美术作品的构图分析。学生:绘画工具,包括纸,笔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构图又叫布局或经营位置。一幅画如何安排好所表现物象的位置以及多种物象的组合关系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1、教师演示说明:偏左,偏右,中间太小,中间太大,偏上,偏下,偏左上角,偏右上角,偏左下角,偏右下角,太分散,太紧凑,适中。

师:任何一幅画面的构图都存在着这13种基本变化,只有大小适当,位置适中,聚散合理的才是比较完美的构图。

2、静物构图与风景构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它们都有一个表现主题,而且都要把主题物象安排在画面的重要位置上,使之突出、明确、大小、位置、比例适度。

不同点:(1)静物是人为的在一定环境下摆放的物象组合,空间是有限的。风景属大自然的造化,无边无界,空间是无限的。

(2)静物构图所考虑的是如何将有限空间中的物象合理的安排在画面之中,而风景则要在自然中选取所要表现对象,即取景。

(3)静物的大小、位置、聚散关系比较容易判断,因为它相对集中、独立,而风景是连绵不断的无限空间形态,且形态变化万千,层层叠叠,透视变化也比

/ 2

较大。

三、学生作业

学生进行静物写生,教师辅导。

四、展示评价

对学生作品进行公开展示,可自己评价作品的优缺点,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教师进行点评。

拼贴与绘画结合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涉及【造型·表现】与【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具有很强的表现性与应用性。此课注重绘画与材料的综合运用,使学生学会观察并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自由的拼贴以及相互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发现美的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尝试使用撕、剪、拼、贴等方法,利用不同材料创作有趣的作品;学习用各种材料传达某种信息,表达不同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通过拼贴和绘画的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材料的能力,丰富艺术创作的语言。

情感与价值观:感受材料的丰富,感受艺术语言的丰富,进而感受世界的丰富。增强环保意识,享受创造的乐趣。教学重点:

合理选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和表现方法,做出有创意的拼贴造型作品。教学难点:

如何巧妙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和工具,大胆自由的表现自己的想象,生动有趣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张有趣的画,同学们想看看吗?(想)

出示三幅范作:表现同一内容的三张画《创意人物》

师:谁能说说这三张作品分别用了什么方法表现的?(生:用彩纸拼贴,有用彩笔直接画的,还有用了拼贴和绘画结合的方法。)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今天欣赏的作品表现的是同一个主题内容,但运用的方法不一,一个是拼贴,一个是绘画,还有一幅是既有拼贴又有绘画。这节美术课我们就运用拼贴与绘画的方法来创作一幅有趣的画。

出示课题:《拼贴与绘画》——有趣的画

二、新授:

师:拼贴与绘画结合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艺术表现方法。下面请大家跟随老师一起欣赏几组富有创意的作品!

1、欣赏几组富有创意的作品

师:注意观察画面上的内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材料?(学生一边欣赏一边回答,师进而小结)

2、欣赏艺术家的作品 ①毕加索《藤椅上的静物》

②马克斯 恩斯特《被夜莺吓着了的两个孩子》 师总结:这些作品最难的就是艺术家的创想,他们的创想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不断追求。

3、启发交流创想:(小组讨论)

师:欣赏大师的作品,相信一定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创作灵感。下面请大家看看你手中的材料,你想利用它们完成一幅怎样的拼贴与绘画结合的作品?(各组派代表说说本组的创想)

4、范作展示:

①《变形人物》用废旧报纸采用撕纸方法拼贴,黄蓝色绘画背景,设计独特生动,富有创意。

②《七彩树》用多种材料拼贴组合出花朵(如:瓶盖、皱纹纸搓条、废布片、海报、纽扣等)画出树干、枝、叶。

③《花儿朵朵》利用纸杯拼贴出花的形状,用不同颜色丰富花朵的色彩。

师小结:同学们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大胆创想,这样才能感受创想带来的乐趣。

5、提出作业要求:

小组合作,利用材料进行拼摆、组合,在用绘画的形式完成一幅精彩作品。有能力的同学也可以单独创作。

三、学生伴随音乐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鼓励有创意的作品,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四、作品展示: 把每组作品贴在黑板上,请小组成员介绍本组作品。评选出色彩鲜艳的鲜花奖,创意独特的金点子奖,制作精良的巧手奖。

五、课堂小结:

生活中的美随处可见,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就会发现身边有很多东西都可以“变废为美,美化生活”。不要让有用的东西成为垃圾,破坏了我们美丽的地球。同学们我们应更多地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学生大声齐读最后一句话)

辽海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拼贴与绘画结合》

小班幼儿绘画教学策略 篇7

幼儿期是培养审美创造能力最佳的时期。幼儿期绘画教育是通过绘画活动,提高幼儿对艺术活动创作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创新能力。

对于从来没有参加过真正的绘画活动的新小班幼儿来说,知识经验、绘画技能贫乏,小手发育不完善。这时组织幼儿进行传统式的技能学习,幼儿会有一个心理障碍无从下手,都会希望老师代笔或抓着他的手画,这就会出现幼儿被动学习,老师主动帮助的情形,这样一堂课下来老师累的筋疲力尽,不仅大部分幼儿毫无收获,而且会产生厌恶心理。该怎么改变这种被动、枯燥的活动形式呢?以下我谈几点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

一、兴趣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个人认为这句话非常的经典。有了兴趣为前提再来做自己喜欢的事,行动就会变得积极、主动,这正好也是遵循了《福建省幼儿园教育指南》中提到的指导要求:发挥艺术情感教育功能,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结果,而忽略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应向幼儿提供宽松自由与教育内容相适应的环境具体做法:

(一)任意涂画,激发兴趣

为了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轻松愉快的爱上绘画,又考虑到刚入园的幼儿还不能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小手进行画画,因此我为他们安排的第一节绘画课“画面条”,他们对水彩笔在纸上能任意画出线条感到兴奋极了,不停的画结果是整张绘画纸面目全非,但每个幼儿都显得开心极了,当然也免不了就喜欢上这根水彩笔。接下来我开设手指点画,说实在的这节课只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乱”,幼儿一兴奋起来就像脱缰的野马,拉都拉不回来,活动结束一看活动室一片狼藉,整张图画纸点都没留下空隙,桌子也点满了,连他们的手指甲也点上了。但话说回来今天最大的收获就是每个幼儿都得到了快乐。

(二)创设情境,传授技能

小班幼儿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对熟悉的物体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这种感觉会激发幼儿对物体的兴趣,这种兴趣又积极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和主动性,这种情况下我们适时的进行绘画技能传授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传授圆形的绘画技能,我在“有趣的泡泡”中,我先出示吹泡泡引入,可想而知一下子吸引了全班的幼儿,当我吹出五颜六色的泡泡时,幼儿不顾一切追了过来追着喊着抓着,看得出他们对这个自己熟悉的事物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非常积极主动的参与,这时我抛出问题:“小朋友你们看到的泡泡是什么样的?像什么?”“老师泡泡是圆圆的”“它像皮球、气球、棒棒糖”-------“这些圆圆的泡泡有什么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好了接下来请小朋友自己来吹泡泡,看你们能不能吹出有大、有小、像气球、皮球棒棒糖等的泡泡来。”再次帮助幼儿积累泡泡是圆形的有大有小有的像气球等的经验。在满足完幼儿的吹泡泡的欲望后,组织幼儿学习圆形的绘画技能,这时的绘画场面那可是幼儿埋头苦画老师悠闲自得。

二、积累经验,发展想象

幼儿生活经验缺乏是限制其作画的一个因素,加上小班幼儿是以无意注意为主,不能有意识地去观察事物的具体特征,在绘画活动中,需要教师创设环境引导幼儿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了解事物的具体特征,在绘画活动中,需要教师创设环境引导幼儿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了解事物的特征。帮助幼儿积累经验、发展想象力。例如在“圆形大变身”活动中,我请每个幼儿带来一件圆形或其中有一部分是圆形的物品,考虑到小班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还处于发展初期,因为我采用自愿参与的形式进行集中游戏“商店”,在这个环节中不仅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而且帮助幼儿积累了有关圆形的丰富经验。为接下来的绘画活动“圆形大变身”做了充分的准备,活动结束后幼儿向我呈现出了一幅幅与众不同的画面有画西瓜;有的画太阳;有的画皮球--------,又如绘画“小蝌蚪”为了让幼儿对小蝌蚪在游动时的不同神态有个清晰的了解,活动前请家长带自己的孩子先去抓小蝌蚪,并观察小蝌蚪在水中游动的不同神态。活动课上我利用问题:1.小蝌蚪长着什么样的?2、小蝌蚪在水中干什么,游动和休息时的尾巴有什么不同?你看到的小蝌蚪往哪里游?等问题引导幼儿再次观察自己带来的小蝌蚪,让他们近距离的观察、了解小蝌蚪,进一步积累了相关的经验。开始点画了,幼儿就忙开了。

三、运用多媒体,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

现在多媒体传播走进家家户户影响着每个人,多媒体能将我们所需要认识的事物形象直观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它的这个特点非常适合我们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因此我在绘画活动中也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例如:有一次晨间活动时教室里不知什么时候来了一只蟑螂,这个不速之客吸引了全班小朋友,把它围得水泄不通,看到这种情况我脑子闪出了蟑螂的图片,于是我利用教室里的多媒体工具——电脑,我从网路中搜索出有关蟑螂的图片、生活习性等资料,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然后趁热打铁组织幼儿绘画蟑螂,这次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有的幼儿在画面上添画上了面包;有的画上了蟑螂生活的地方臭水沟等等。

四、肢体组织,简单构图

考虑到绘画活动相对而言是一种“静”的学习,加上小班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又是短暂的特点,我在绘画活动中尝试鼓励幼儿运用有趣的肢体语言进行画面布局,以达到延长幼儿注意力的时间、让绘画活动“动”起来目标。例如:在“点画小蝌蚪”活动中通过观察他们发现小蝌蚪在水中有休息的;有往上游、往下游、往左游、往右游等的不同形态,这时我鼓励他们运用肢体进行画面布局,他们用躺在地上的方式表示在水底休息的小蝌蚪,用站立的形式表示游动的小蝌蚪等。又如:在“可爱的小鸡”活动中,和幼儿一起回忆完自己观察到的小鸡后,又和他们一起创想出将双手张开表示小鸡在飞,把头朝下表示小鸡在吃虫子,小手朝前表示小鸡在走路等肢体语言,并鼓励他们运用表示不同形态的肢体组织出了一幅幅“可爱的小鸡”画面,雖然不是很到位很美观,但幼儿在玩中逐渐有了构图的概念,同时也爱上肢体构图。

绘画教学 篇8

小班

1.尝试用某种(手指点画、印画、滚画等)的方法进行绘画活动。2.喜欢参加美术活动,感受活动的乐趣。中班

1.学习用某种(简单的线条、水粉的作画方式等)的方法表现物体(什么物体)的一些基本特征(什么特征)。

2.大胆添加,丰富画面内容,感受绘画作品的美。大班

1.学习或尝试运用某种(线条、简单形状组合、夸张等)的形式表现物体(什么物体)的形态和特征。2.学习合理的构图,大胆运用色彩搭配。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艺术表现力。

手工教学 小班

1.学习用(折、搭、剪、贴、撕、揉、捏等)技能,自由大胆地表现熟悉物体(什么物体)的初略特征。(发展幼儿小肌肉群)

2.培养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和对美工活动的兴趣。中班

1.对动手制作活动感兴趣,愿意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作品。

2.能够正确使用剪刀,正确分辨各种线型(虚线、实线)进行制作活动。3.在制作活动中不怕困难,相互帮助,获得成功的体验。大班

1.了解物体(什么物体)的基本特征,指导物体(什么物体)的某种作用。

2.学习看图示,运用某种(虚线、实线)的技能进行操作,发展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大胆创作,养成耐心细致的做事态度,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美术欣赏 小班

1.乐意欣赏或喜欢(某个)作品,感受作品的颜色、形状、图案的美。2.尝试用(某些)材料制作、表现所熟悉物体的粗略特征。中班 1.感受或喜欢欣赏(某种)作品的明显特征或造型。或了解绘画特点和常见的绘画符号。2.学习或尝试某种(剪纸、绘画、雕塑或某种符号)方式,表现某种物象(如:狮子)造型,并对某种活动感兴趣。或感受和体验作品所(蕴含的)社会寓意(如明朗、健康、平安、吉祥、生命力等)。大班

1.欣赏(某种)作品的特点,了解或感受或知道作品颜色意义(绘画种类、艺术线条流畅的美感、人物动态、色彩的神奇与美丽、民间艺术魅力等)。或接触某种著名世界作品,对作品感兴趣。

2.学习用某种方法(如鲜艳的色彩、图案等),用某种材料设计(创作、勾画、制作、装饰)某种作品。

绘画游戏教学反思 篇9

联发中心小学 赵越超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观念不断更新,面对低年级教材,我们更应该注重用什么样的创新教学手段。在美术活动中,低年级学生的兴趣激发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非常重要。

本课是二年级教材中一节造型与表现的类型课,主要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让孩子们从线条造型中发现从抽象变具象的美感,通过绘画游戏,让学生认识线条的魅力,了解线条形状的想象要注意线条疏密变化,从线到形再到具体事物的添加,让学生不但体会造型的乐趣同时也开发了孩子们想象力。

一、“线条”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给学生创设了愉快而又新奇的学习氛围,伴着不同动感的音乐,学生随意画一条线,音乐停后,师生欣赏自己的作品----看上去乱乱的线条,彼此谈感受,孩子们兴奋不已,不知从和谈起,我告诉他们我能将这乱乱的线变成美丽的画面,顿时,孩子们的兴趣十足……我的课开始使每个孩子都有了兴趣,所以这节课课堂活跃,效果很好。

二、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添加形象,使画面生动有趣。在画过线条之后,我把主动性交给学生,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欣赏作品,分析作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提高了孩子们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及美术鉴赏力,如在欣赏学生作品时联系自己的作品进行想象,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小朋友是怎样添加的?为什么这样添加?你画线条时应注意什么?你所画的线条成了许多形状,你能把它想成什么呢?等….学生既欣赏了作品又能和自己的画相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开拓,大胆想象,轻松的获取了美术知识。

最后,学生在添加时想象力丰富,作业生动形象、妙趣横生,课堂效果很好。

绘画基础造型教学研究 篇10

[关键词] 基础造型 愉快教学 两极训练法 观察方法

造型艺术不仅是造准型或造型准的艺术。按照艺术的表现规律,造型艺术应当有更加丰富多彩的表达与呈现方式;基础作业不是客观物象的翻版,它应该有百花齐放的面貌。面对当下各大美术院校的扩招形势,面对专业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应当因材施教,应当以更开阔的胸怀、更长远的眼光去面对学生的基础造型训练。

基础本是建筑学上使用的词汇。要建造什么样的建筑就该打什么样的基础,将地基打得坚实、打得牢固,这是一个好的建筑的开始。接下来就是基础与建筑的连接关系。处理好这个关系至关重要,没有脱离基础的建筑,也没有脱离建筑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不少学生上基础课时画得很好,而到创作时却不知所措,表现平平。因此,在注重基础训练的同时,要强化对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或者说,良好的基础本身就应该包含强烈的个性意识和创造意识,不要让基础教学在课程设置中成为一种与其他课程毫无关联的孤立行为。

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完成基础训练很枯燥,也很艰难。在现行的艺术教育发展阶段,如果仍然按单一的传统造型艺术理念和规律去统一教学,基础差的部分学生将跟不上课程进度,这对于大一、大二学生来说,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于是,笔者主张“愉快教学”,并在教学中一贯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即在学生面对基础教学课题的时候,引导他们找到表达的兴趣和乐趣,从而主动地愉快地去学习,而不是单一地为了拿到学分而去完成作业。同时主张教师要有良好的而且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有浓厚的兴趣,指导教师将起到决定作用。基础教学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倡导开放与自由的表达形式,即不以单纯写实与准确造型去界定基础作业的高下,而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基础作业中的个性化表现,因为基础作业正是培育学生未来艺术创作个性的沃土。

教学生所进行的基础训练,与其说是告诉他们造型艺术的观念与规律,不如说是开启学生从事造型艺术的意识与思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脑、手的努力画出他们自己的画来。这种对造型意识与观念的启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事半功倍。从四川美院几代艺术家的作品中就可看到这样进行基础教育的优势。“互动式教学法”是经四川美院油画系实践过的方法,即指导教师与学生一道去面对教学课程,共同参与、实践、探讨、研究教学课题。教师既是教学课程的讲授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教学课题的实践者。这种教学方法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一方面,以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答疑解惑,使学生明确对作业的处理办法和努力方向;另一方面,教师给学生作范画,与学生一道完成作业,当然,范画不是范本,学生要像老师那样去画,但老师并不希望学生画得跟自己画的一模一样。示范的作用更多的是能够给予学生以各方面的启示(对工具材料的运用、对形象轮廓的处理、色彩的表达方式、平面与立体语言的构成、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主观处理和表达画面的意识等等),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便于组织教学。

教学方法是教师能否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因素。笔者有一种“两极训练法”,是基础实践的一个课题,也是来自于实践的理论。首先,是相对于教学主体,即学生——在表达事物的方式上大致有两种倾向,一是理性化的,严谨的、内敛的、细腻的;二是感性化的,自由的、奔放的、粗犷的。这两种倾向各有所长,跟人的性格密不可分。而学生对美术的学习一方面受艺术思潮、流派风格的影响,一方面又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自身的个性和局限去呈现对事物的感受。课堂教学中所实施的“两极训练法”恰好是学生在这两种表达方式上倾向于其中之一时去强化它,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感觉,再由教师及时抓住这种感觉去加以提升。“两极训练法”通过几个层面展开:一、造型观念的“两极”——从传统到现代;二、造型语言的“两极”——从写实到变形,到意象到抽象,从线条到调子;三、造型手段的“两极”——从传统的铅笔、油画颜料,到现代多种综合材料;四、造型视角的“两极”——从精细入微的局部刻画,到空间氛围的整体营造,通过不同的载体与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造型的切入点,获得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

不同的实践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两极训练法”既可以体现在教学不同课程内容的设计与设置中,也可以实施于相同课程内容的教学中。“两极训练法”不仅可以面向专业能力强的学生,也适合专业能力较弱的学生,使他们都能慢慢走进艺术殿堂的大门,充满信心地去实现自我价值。采用“两极训练法”,只要教师能够有效地加以引导,就会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基础教学中,实物的摆放与模特的展示效果很重要。好的效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反之则影响学生作业时的能力发挥,同时还涉及到教师的教学热情与责任心问题。基础教学,从教学内容到学习方法、从基本功训练到个人创造意识的培养,归根结底,需要师生共同做出努力。笔者反对将美术基础理论玄虚化,这会使学生感到困惑。现今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意志力不强是这一代学生的普遍弱点,这是他们不能很好完成学习任务的一个因素;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优点:思维活跃,能够很快地接受新事物,创造意识及个性意识相对较强。如果教师引导得好,相信他们会学到很多东西。

观察方法是学生进行基础练习的重要环节,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观察方法就能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因为观察方法直接导致学生作业的结果即面貌。通过观摩西方古典大师的素描作品就可以发现,这些西方大师的观察方法很直接,很重直觉。不像我们中国学生学画,用大线砍来砍去,名曰“画结构”,结构是有了,但很空洞,活生生的人物被画成像是木头的造物。结果学生总是抓大形,去比较各个部分的关系,比来比去总是浮在上面,很难深入进去。笔者将其归纳为“大师画表面,小家子画结构”。大师们的素描“表面”包含了很“内在”的结构,我们大多数学生的素描不是缺少对结构的刻画,就是画面上各种事物的关系画得很不得体;究其原因,其中关键就是观察方法的问题。为了纠正学生不科学的观察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从局部去看、去画,尽量看得真切,画得深入。局部观察会使学生先忽略其他部分而去把局部的功课做得更有深度,而后再转移到画面的其他部分;看似画者只是一部分一部分地观察,实则思路、眼光也在顾及其他部分。而笔者强调的是,学生应当将一幅画的几个关键局部看透画深,其余部分做相对粗放的处理。画静物,强调将静物的质感画得真实;画石膏像,强调对石膏像的体感、容量的刻画;画人物,强调对人物神态和性格的描绘。要求学生观察事物要真切一点,画得抠一点、笨一点,但要做得深入。这样训练学生,他们的观察力就会逐渐走向深刻,就会自然引导出表现方法的问题。这中间有个扭转的过程:因为学生开始学画以来都是“照顾全局”,摊子很大,这里画几笔,那里画几笔,还不停地将各部分的关系比较来比较去,结果搞得很被动。其实画画总是局部进行的,即使心里总想着整体,也还是从局部画起的;所以不如将局部做好,慢慢地去展开——形可以画得不准,但要深入,要有品位,要有独特的眼光和表达方法。过去课堂教学时常说,要“整体地看,整体地画”,而实际上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画画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即使能做到这一点,也不一定能画出好画。所以笔者强调“整体在心中”,而不一定在画画的每一个阶段里。总之,加强局部的深入观察能够解决许多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们走进画里去,使他们很快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也使他们增强了自信心和成就感。

课程设置是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深入思考而设计,应按照学生的特点及基本水准而确立。在高等美院扩大办学规模之后,学生的专业层次拉开了距离:有的学生学习绘画的时间较长,具有一定的基本功和综合素养;有的学生只经过几个月的学习,许多问题都要在入学之后解决,这就大大增加了教学难度。按传统教学的课程设置,即所谓的从“易”到“难”的过程已不甚合理。所以课程设置在一个班级里不能搞一刀切,要有难有易,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内容。面对不同的教学课题,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学生对教学内容是否有兴趣,学生的兴趣从哪里来?来自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来自学生亲身实践后所获得的真知。

绘画教学反思 篇11

当宝宝们实际绘画时,和我预想的相差甚远。宝宝们的绘画作品各异:有的将短竖线画满横线上,希稀疏疏的;有的将短线都画出横线,;还有的将短线都绘画在横线上方;更有的是闪点式的短线画满纸张。所有的作品没有看出是绘画牙刷的。如此的状况给我沉重的打击。问题出现在哪呢?我们太注重教案了,却忽略了孩子。活动前之所以选择这一教学,因为考虑到宝宝们绘画短线,如绘画小草,绘画雨点,应该说是能完成的。其实我们考虑太简单了。在横线上的一头画短线,已经是有难度的,但要把短线画在横线上,不能画出横线外,这又是一个难度。托班孩子要完成二维难度的绘画内容,能成功吗?孩子们的作品已经告诉我答案了。

我们经常都会犯这样的错误,只看教案,不看孩子;只备教案,不备孩子,如此的教学结果只会像我今天一样。《绘画牙刷》的教学应该给孩子们有经验的准备,有梯度教学为基础上开展就水到渠成了。如先让宝宝们绘画小草、小雨点,在绘画小动物栅栏,有了以上绘画经验,再绘画牙刷的教学就能完成目标。

《走进绘画乐园》教学反思 篇12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小学的信息技术课,更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1、一边讲、一边演示。这种教学模式应有一定的硬件和软件,如投影仪、液晶投影机、多媒体网络教室、常用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局域科技电子教室和一些课件或一些辅助教学软件。

2、以上机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可有意识的介绍一些易懂、好玩的益智游戏。

3、以网络教室为主的机房中上课,对于操作性强的内容,教师讲后学生可以马上实践操作,效果较好,学生掌握较快,同时教师可用电子教室进行监控,广播教学,学生演示等不同的操作,可以较好地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

儿童绘画教学浅谈 篇13

【关键词】艺术创作;造型样式;因人施教;自由创作

儿童画一般泛指少年以下年龄段孩子们所画的画,是儿童为传达自己的思想、意识、情感,反映对世间事物的认识感受,用形象符号、色彩意蕴和画面形象关系表现出来的可视造型样式,是儿童陈述事物和表现自我的一种特殊形式。毕加索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的艺术家,儿童画的画面往往是天真活泼的,甚至怪诞而不符逻辑,但正是这种鲜明的特征,使得儿童画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这是所有成人画所无法比拟的。

儿童绘画的内容大多来源于自己熟悉的生活,从简单涂鸦开始,儿童就在不断创新,从最开始运动轨迹的线条到有意义的形状,再到颜色,再到内容,创造力可以无限发挥。从大量的儿童绘画作品和儿童绘画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儿童绘画是一种加强记忆力,促进观察力,培养想象力的过程。它是由微妙精细的观察能力、形象的思维能力、高效的记忆力、创造的想象力,再加上手的协调运动和丰富的表达能力组成的。这些能力是儿童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

在儿童的美术活动中,那些表现生动的儿童美术作品,大多是儿童观察和体验他们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之后表现出来的。没有了生活的积累,孩子脑海里的储备形象将少得可怜。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逐渐培养起来的,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人没有一个不爱美的,学前的儿童亦是如此。日常生活中,幼儿在成人的正确引导下,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儿童的审美情感。

在平时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是儿童发展的新理念向实践转化的关键。在实际往往出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能融为一体。在儿童绘画教学中,特别要避免依葫芦画瓢,机械模仿的刻板教学。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完成“作品”的愿望非常迫切,会用较长的时间一遍又一遍地讲解、示范,而学生则坐着听老师讲,看老师画,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假思索地模仿。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的培养更重要,对他们今后人格的发展都是有益的。有时教师为了突出所谓的“主体性”,干脆采取“放任自流”的做法,只供给孩子活动材料、一幅范画,完全由学生自己去折腾,而自己则袖手旁观,在“教”与“学”的关系处理上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美术教育领域的“教”与“学”跟其他领域一样,是一对比较难以处理好的矛盾。要解决好这对矛盾,教师必须坚持“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支持学生的自主发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坚持在支持中引导,使教育与发展融为一体。一个好的美术老师不但要能画,还要会教,会教是一种引导。具体地说,在美术教育中,要从孩子的发展规律中了解“学”,在引导孩子的发展中把握“教”。让学生在感受体验、操作尝试、探索发现中去理解知识、学习技能。

让儿童经常深入生活,是儿童进行艺术创造的源泉和依据。儿童的绘画能力不是通过讲授技法就可以教出来的,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激发他们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绘画兴趣,培养他们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拿颜色美来说,自然界中可谓是五光十色、媚态百生,不同种类的动物也以特有的色彩装扮着自己。巍峨的山峰,挺拔的青松,给人以不同的造型美;奔腾的江河,咆哮的大海,以锐不可挡的力量表现出磅礴的气势美。节假日带孩子到公园或郊外,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彩为教材,尤其是遇到节日或像赶庙会这样的风俗活动,更应该带着我们的孩子去见识见识,丰富他们脑海中的印象,体会民间艺术特色,放松他们的心情。面对自然界各处独具一格的形态美,引导得法,孩子必将从中吸取美的养料。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每个孩子都喜欢在大自然中尽情地玩耍,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多数孩子都做不到用心观察,蓝天、大树、小草、街道这些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事物已经激发不了孩子的兴趣了。但是如果你用心观察,你会发现:一片叶子可以有五六种颜色,雨后的树叶还会发光。有了这些真切的体会,孩子在做画时就不会感到单调、乏味。

中班绘画《螃蟹》教案设计 篇14

1.学习利用各种方法表现螃蟹的主要特征。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师: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螃蟹)

师带上螃蟹头饰:嘿嘿,我是螃蟹爸爸,瞧我长得多神气。今天我把我的孩子也带来了,请你们仔细看看我的孩子长得什么样。

二、幼儿观察、寻找特征

螃蟹有一个身体、八条腿、两个大钳子,走起路来横着爬。

请你来学学螃蟹走路的样子。(幼儿一起模仿,请个别幼儿来表演)

三、幼儿操作

出示图片:照相馆里的叔叔给我的孩子拍了许多好看的照片,请你们看。种不同的螃蟹的特征,个别幼儿进行讲述)你们会给我的孩子拍照片吗?我们一起来试试看,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拍的照片最好看。

幼儿自选分组操作,教师进行指导,要求幼儿尽量表现出螃蟹的主要特征,同时注意画面的整洁。

四、结束活动

《印象主义绘画》一课教学设计 篇15

〔关键词〕 美术教学;美术欣赏;印象主义

〔中图分类号〕 G633.955〔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9(A)―0093―01

印象派,也称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塞尚等。印象派绘画对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课重点在于给学生介绍一些印象派绘画作品,使学生了解印象派绘画的独特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并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印象派的变革与发展。

一、导入新课

在19世纪30、40年代,法国美术界兴起了现实主义的思潮。60年代又产生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即印象派。印象主义画家不像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画家那样强调画面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而是把所描绘的客观物象作为绘画研究的实验媒体,探索和表现它们在自然光下呈现出的微妙色彩变化。这对后来的现代派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讲授新课

1.欣赏早期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首先,教师简介该画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日出?印象》是莫奈的一幅代表作品。它描绘的是早晨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时被雾笼罩的港口景象。此画表现出一种瞬间的视觉感受,其间官方学院派推崇的那种清晰而明确的轮廓、呆板而僵化的色调荡然无存。当此画公开展出时,有人不无嘲讽地说:这是“印象主义”的绘画。此后,“印象主义”也就成了这一画派的代名词。印象派绘画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不仅震动了西方画坛,而且影响了西方美术的发展。然后,让学生就该作品进行分组讨论,谈一谈欣赏之后的感受。最后,教师进行小结。印象派绘画的艺术风格主要是:色彩鲜活明快、形象生动,注重光与色的变化和表现。

2.欣赏新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首先,教师简介该画的相关背景资料及其艺术风格和特点。《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是新印象主义画派画家修拉的代表作品。此画描绘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日下午,人们在巴黎附近一个小岛上悠闲散步、垂钓、游玩的场面。作品采用了一种用色鲜明的点彩画法,整个画面都运用了明快而细小的彩点笔触。然后,指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不足。这种表现形式使得画面缺乏生气,显得有些机械、呆板。最后,教师进行小结。所谓新印象主义,其实就是印象派的一个分支。它流行于1880年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以修拉为代表的这个画派把印象主义绘画带入了一个极端。他们主张绝对禁止在调色板上调和颜色,要求以原色的小色点并置排列或交错排列来描绘画面,并由观众用自己的眼睛去起调色作用,其画面给人的感觉很像五彩缤纷的镶嵌画。正因为这种运笔描绘的特点,所以,人们又把新形象主义称为“点彩派”。

3.引导学生欣赏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的作品。首先,教师简介《苹果与橘子》的艺术风格及特点。《苹果与橘子》这幅画是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的代表作品。画面中的所有物体,尽管缺乏像古典静物画所强调的那种真实的质感,但其内在的形体结构给人以独特的感受。貌似极为简单的静物,塞尚却极力表现了其构造上的基本状态,以圆形、椭圆形、半圆形、菱形、方形等在画面上形成交错的立体结构,并互相衬托。色彩表现强烈而单纯,响亮且饱和,色彩对比使得画面富有明快的节奏感和韵律。塞尚的这种理性分析与主观表现,不仅冲击了人们在视觉感受上的习惯性,而且也使绘画在表现自然物象时变得更为主动与自觉,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绘画观念上的一系列变革。因而,塞尚被20世纪的人们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然后,让学生讨论后期印象派绘画的情感表现和形式美感。最后,教师进行小结。后印象主义画派的画家,重视的是在绘画中极力表现自身的主观情感和内心世界,注重作品的意蕴,他们不是片面地追求外光和色彩在画面上产生的效果,而是更为强烈地表现自身象征性的精神观念和源自内心的情感因素。他们这种绘画观念的变化,在世界绘画发展历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促进了西方美术在色彩运用上的进步,使绘画色彩表现达到了新高度。

上一篇:XX年暑期师德专题培训计划下一篇:二泉映月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