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心得(共12篇)
小学部 张娟
我个人比较喜欢童话,具有童心,所以很喜欢幼儿的美术教学。初次涉及幼儿美术教学的,放下自己的写实态度,加入幼儿想像方式。可教一些装饰性绘画的方法和技法,对先淡色后深色,先勾线后涂色,遮挡主次等这些方法也是很有必要教给孩子。
课前准备工作:
1、每课的学具材料和范作等准备充分,必须自己练过,胸有成竹再授课。
2、内容不可太难,针对不同层次的孩子,宁愿降低主题难度使之自信,技法可在课中渗透。
3、虚心吸取儿童书籍插图和画报的美术创想。不断补充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4、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作品被肯定,例如举办展览和网站等展现形式。授课时教师要稳定,可借课前检查桌面摆放来稳定学生情绪。(例可以教孩子怎样按照左右手的规律和同桌方便的原理摆放物品。)
1、导入要趣味。开头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法,用猜谜,讲故事来导入(孩子情绪不可太激动)。确定宣布主题后,可让学生建议画什么形象教师示范画出(可借题发挥的)。教学内容可有童话色彩,有趣味性、哲理性。
2、作业不怕丑。范画后让孩子画画试试,教师适当教学技法。学生作业时,教师巡回指导多表扬少指责,多示范少说教。对有畏难情绪的、没有基础的学生,教师示范适当补充画面,或一点睛之笔构一下图。让儿童把作品主题形象画大些,容易出效果。
3、作品要完整。借助小帮手。最后要引导孩子把画面画完,添背景什么的。可以让美术优秀生做小老师,结对子帮助那些年龄小的,或没有耐心的孩子画完。还可让先完成的进行分组绘画比赛(为老师画完范作也可)。
4、展示很必要。最后最能有效带动孩子完成作品的方法是找个固定的地方作为展示区:展评和讲评他们的作业。
我们为何仍需要那些手绘的创作品?在过去的20年里,画家鲁道夫·斯廷格尔创作了大量的布面绘画作品来试图对绘画的本质进行提问和作答。
4月7日至12月31日,在意大利威尼斯葛拉西宫举办的斯廷格尔个人作品展上,就包括了他的地毯画作在内的30幅绘画作品。或许你并不认同斯廷格尔对于绘画的观点,但无论如何,你都可去对绘画重新认识一番。就像策展人拉塞尔·弗格森说过的那样,“每次当你得出一个答案,你可以想出一些东西来反驳它。”
Exhibition at a Glance
1993年的纽约市/2月13日—5月26日/纽约新博物馆/欧洲冲突、中东危机、艾滋病蔓延、枪支管制等等问题都是1993年时年轻艺术家们所共同经历的成长背景,同时也成为了影响他们艺术创作的现实素材。主办方希望借由这场展出将参观者带回到1993年,那个代表着美国及全球社会、经济、文化转折点的时代。
十五分钟的永恒/4月28日—7月28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这个名为“十五分钟的永恒”的展览将是迄今为止亚洲规模最大的安迪·沃霍尔作品展。展出将涵盖波普艺术最负盛名的开创者之一安迪·沃霍尔从1950年至1980年创作的架上绘画、版画、雕塑、摄影、素描等500余件作品。
——宋宵青
绘画是幼儿喜欢的活动之一,是幼儿表达童心世界、创造性地反映对事物的认识与感受的一种手段。而在托班这样小年龄的绘画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应该是要激发孩子们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他们对绘画活动感兴趣,愿意尝试。经过我们班几次的绘画活动,有几点体会:
一、兴趣的激发
1、欣赏幼儿的绘画作品
第一次上绘画活动时,发现有些孩子对涂色活动似乎兴趣步大。所以我在后面几次绘画活动之前,借助午间散步的机会,带孩子们欣赏走廊上哥哥姐姐的绘画作品,给他们讲解画面内容,一幅幅色彩鲜艳的画面马上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2、鼓励孩子,激发兴趣
每个孩子都有创作的欲望,但是这种欲望需要成人的支持和鼓励。很多孩子因为得不到鼓励而使作品半途而废。有的幼儿担心“画不好”受到指责而不敢下笔。经常鼓励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愉快大胆地作画,每一个鼓励都能使孩子在下次绘画中取得新的进步。因此,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积极的创作氛围才是托班绘画活动中的重要工作。
二、内容的选择
幼儿的绘画不一定从技能开始,它是幼儿的一种游戏,是一种能获得快乐的活动。在我们的绘画活动中,我们应该注重过程而不只是结果。因此,我们的绘画活动基本上都是和主题活动融合,比如:在开展《树叶落下来》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去捡了树叶宝宝,孩子们简单知道了树叶宝宝为什么会离开树妈妈,这些都是孩子们在这个主题活动中获得的经验,那么在接下来《拓印树叶》的绘画活动中孩子们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都要给树叶宝宝找找家。
三、材料的支持
1、提供形式多样的表现手法
由于幼儿的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对单一的活动兴趣不能持久,提供多种绘画材料,采用多种形式的表现手法,能让幼儿对绘画活动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如:蜡笔画、蜡笔水粉画、水彩笔、棉签画、树叶拓印、纸团印画等形式,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观接受色彩的刺激,对色彩产生一种情绪表达的需要和愿望。同时,形式多样的绘画活动,使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2、提供 “半成品”的作品
独立完成作品幼儿显得信心不足,耐心不够,让幼儿在老师事先画好的形体上补充,画成完整的作品,能增强幼儿的信心。如:开始时,画上一个吹泡泡的小女孩,让幼儿用瓶盖印五颜六色的泡泡;画上一只小鸡,让幼儿添画小草等。
四、语言的指导
在绘画过程中幼儿急于求成,画出的作品往往粗糙、散乱,有的孩子则表现得无从下手,有畏难情绪,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循循善诱的爱心、耐心和才能去启发和诱导,以简练准确而富有吸引力的语言从不断创新的高度予于启迪,促使其进行再创新。
1、运用趣味形象的语言。
如绘画《红红的苹果》时,有的宝宝总是不能把白颜色的地方涂满,我就说:“白白的小虫子要把苹果吃掉了,苹果宝宝可疼了,我们一起来帮帮它把虫子捉住。”
3、同伴间的说画。
残疾人服务中心动漫绘画教学心得
在大家的支持帮助下,绘画班终于开学了,带着捐赠者的爱心,带着民爱残疾人服务中心对彩虹动漫的信任,我终于站在了讲台上了。画室在我们的精心布置下,有点走进艺术殿堂的感觉,我们还特意在北墙画了很多“福”字,表达我们对孩子的祝福,让他们在我们的画室里能福气满满,顺顺利利。
第一次,大宝们对着我,我对着大宝们,我很忐忑,我能顺利带着20个孩子吗,我只带了2个老师过去,加上我,孩子们能听我的口令,能听得懂吗,会出很多问题吗?课堂上我能控制得住吗,大宝们见到我,也是惊奇,惊讶,还有一点拘谨。
本来我带了一张有场景的范画给大宝们,看到他们这种状况,我临时调整教学,我让他们画圆,开始画了,我观察了他们,他们的状态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小心翼翼的,很多大宝不敢画,画笔死命拽着,都是放在胸口的位置,还有的大宝把写毛笔字的架势也摆出来,我一直说让他们放松,放松,还跟他们开玩笑,为什么张老师和韦老师漂亮,那是因为我们画画放松了,面部五官不会集中在一起,五官摆正位置了,自然就变得漂亮了,我让他们用一个颜色画圆,再用一个颜色画圆。
大宝们也不断的摸索,怎么把颜色涂得漂亮,我还发现他们画圆都是排队,没有空间,大小概念,我放慢教学速度,慢慢引导大宝们绘画,有个大宝画圆都是堆积在上面画,我告诉他等一下把画板掉个头,你再往上画,还有个大宝画几下就去桶里蘸蘸水,他画出来就像画水彩一样,反正第一节课概括,大宝们很有探索精神。第三节课,我想着这节课继续画圆,让他们再练习涂色技巧。我进去就发现乐乐情绪不好,我忽然想着大宝们普遍手比较僵硬,很大力气的,现在还不能让他们动脑筋去学会观察。
今天还是让大宝们接着放松。我把纸剪成成一小块一小块,让大宝们在纸上涂。慢慢大宝们的状态越来越佳,画画的架势也拉出来了,这个时候乐乐宝宝出现了一点状况,激动起来,我走过去,让他妈妈呆在旁边,我来处理,感谢乐乐妈妈的信任,首先我河东狮吼了一下,乐乐用力拿着我的手,并且把头顶我的手,我跟乐乐一直说放松,(此刻我一定要放松,这个时候我不能带一点情绪,不能急躁,不然把焦虑传导给大宝,他更加急躁)我跟乐乐说老师帮你按按肚子,第一次没有成功,我继续大声说放松,第二次的时候乐乐肯配合我了,我一边按,一边数数,因为有规律的数数能形成一定的节奏感,乐乐也舒服了,我让他妈妈继续学着我的方法按。我去教其他大宝了。我告诉大宝们,老师这样按是给乐乐放松,为什么画画的时候叫你们前后摆臂,其实也是放松,接下来很多大宝开始学着摆臂,画画的姿势也出来了,抬头挺胸,甩手摆臂,乐乐也放松了,我一遍遍表扬他们,大宝们越来越有兴趣了,整个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
问题比解答重要吗?是的,因为问题使人思考,解答使人放心,而人生是不能停止思考、真正放心的。所有的解答都是暂时的与相对的,因为生命的面貌不断翻新,才以为若有所悟,就发现转眼成空。
这幅画描绘的是一支强壮的枝干上面生长的寿桃的模样,这个枝干上面生长着三个寿桃,周围有许多翠绿的叶子围绕着,树上开着粉红色的小花,这幅画优雅而美丽,枝干从画作的右上方一直延伸到左下角,枝条纤细,带有小叶子的模样好看极了。画作的左边是作者的题词,对画作的意境做了解析,再加上自己的署名与印章。
张大千 寿桃
这幅画描绘的是高高悬挂在枝头的寿桃的模样,枝干上生长着翠绿色的桃子叶,上面还盛开着桃花,一朵朵小桃花是桃子的衬托,它们都是粉红色的,画作的寿桃十分鲜艳,它们在枝头悬挂着,由顶部往下慢慢加上鲜艳的粉红色,两个桃子紧挨着,画作的中心集中在左上角,右下角是作者为画作留下的题词与印章。
王一亭 寿桃
这幅画描绘的一位老人家手里捧着两个寿桃的模样,这位老爷爷是长满胡须的,他白发苍苍的模样正好展现出一位高龄寿者的模样,手里捧着两个寿桃就像是别人家给他祝寿一样,他微微倾斜着身体,看向右边,仿佛在道谢着,画作的左边有一行字,是作者为画作留下的题词,并送上了祝福,最底边留下了作者的印章。
我们在此议论抽象绘画只是抽象艺术中的一个领域,议论的原因来自中国当代艺术界有一种梳理中国抽象绘画的现实,这不能不让我们有必要回放一下世界艺术中有关抽象绘画的来龙去脉,而“从绘画中抽象”则是抽象绘画这一文脉的延展。
抽象绘画
霍夫曼:优雅的先驱者
如果从战后的美国开始讨论抽象表现主义,在中国的文本中,大都会从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开始,这实际上是不够严谨的说法。波洛克固然重要,也是抽象表现主义划时代的艺术家,但是,汉斯霍夫曼(Hans Hofmann,1883-1966)是我们不能绕过或忘记的人物。霍夫曼是30年代到美国的德国移民,他为美国的青年人带去欧洲人的敏感和艺术的文雅,特别是在色彩和绘画结构以及精神层面上的贡献,实际上是新兴的美国前卫艺术的领军人。他通过教育(包括自办学校)和在绘画上的双重实践,帮助美国年轻的艺术家们认识到,什么是欧洲的现代主义的优雅绘画。因为欧洲绘画的优雅性来自他们欧洲大陆自己的绘画传统,所以尽管美国的新派艺术家们拼命学习,但却难以获得真谛(企图回避和在自己的作品中消除这种优雅的人除外)。
霍夫曼强调绘画的本质就是绘画的平面性,即在两维性中追求精神性。这一思想来自欧洲立体主义作品所强调的,通过推拉的力量来创造没有景深的空间。霍夫曼认为艺术家需要向观众展示可以平衡地进入一幅画的空间运动,这一说教对学子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霍夫曼在64岁时才举办了第一次个展,他从1958年到1966年生命最后的八年间,所创作的大面积色块和饱和色彩的作品,为以后产生的“色域”绘画开了先锋,如弗兰克·斯特拉(Frank Stella,1936-)和罗伯特·莱曼(Robert Ryman)就是直接受益者,而纽约抽象艺术家小组一般的创建成员都曾拜霍夫曼为师。
戈尔基的混合风土
美籍土耳其艺术家阿希尔·戈尔基(Arshile Gorky,1904-1948)的早期作品,有欧洲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响,以后无论是二十年代还是三十年代的作品,都有来自毕加索早期风格的影子。他的风格变化很大,最终还是他的出生地亚美尼亚的风土,使他的绘画回到自然的形状。但是在戈尔基的画中始终有两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那就是,他是超现实主义的画家,同时又是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最早的开拓者之一。
马瑟韦尔:反抗秩序的黑马
罗伯特·马瑟韦尔(Robert Motherwell,1915-1991)不像大多数纽约画派的艺术家出生那么低微,他受过良好的教育,获有哲学学位,是一名理论家。马瑟韦尔绘画的风格特别明显的带有哲理,在绘画上的情感因素非常明显,实际上这些作品本身就是对现有秩序的一种反抗。在马瑟韦尔早期的单色作品的画面构成中,条状和椭圆形形成绘画视觉上前所未有的张力,《西班牙共和国的挽歌》的系列如同政论,虽说马瑟韦尔是纽约画派的成员,可是有很大的区别,他把绘画作为武器。对马瑟韦尔来说,他希望将美国的艺术提升到欧洲现代主义的水平之上,而不是一个追随者,从而我们可以看出美国艺术家在艺术上试图超越欧洲现代主义的野心。
马瑟韦尔不是一位空想家,他确实做了许多为美国年轻艺术家,能够读到欧洲现代主义文献而必须做的翻译工作,他不但教书还编辑杂志。在黑山学院这座艺术的大本营里,他和德库宁、康宁哈姆、约翰凯奇和劳森伯等艺术名流共度过十年时光。马瑟韦尔六十年代末创作的《打开》系列,和以往的作品有所不同,除了有未完成感之外,显得平静和神秘,蓝调的画面富有自然的生气,《在柏拉图洞中1号》(1972)显然和柏拉图洞窟的学说有关,这些作品在马瑟韦尔看来或许是一种哲学的升华。
德·库宁:内容只是一瞬
来自荷兰的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1904-)开始一直从事商业艺术和壁画等创作,和戈尔基相识是运气,从而受其影响。是戈尔基让他看到了米罗,立体主义和抽象超现实主义的光芒。德库宁50年代早期的妇女系列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纵横交错的笔触富有美感并且强而有力,同时让我们感受到画家有着强烈的激情。其实德库宁并不重视内容,他认为:内容只不过是某种东西一瞬而过,只是像闪光一样的遭遇。
1950年的《挖掘》是德库宁作品中少有的风格,它呈现为“满幅画”的画面,它接近于波洛克同时期创作的自动主义的滴洒风格的作品,也就是让画面的每个角落都有绘画的痕迹,高密度地利用画布空间。遗憾的是,德库宁并没有发展这一画法,而只有波洛克把它发展为终生坚持的风格。德库宁的基本性格是向内的,而波洛克则是无限的向外扩张。更为遗憾的是,由于健康等因素,德库宁70年代以后的作品和50年代的作品比较起来,在各方面都显得不如20年前。
波洛克的引力绘画
杰克逊·波洛克绘画的出现,对以往的绘画具有摧毁性的打击。他最大的贡献在于把画笔从画布上解放出来,利用引力作画,但是它仍然属于抽象绘画的领域,他只不过是重新定义了绘画,让无意识的真实更为赤裸裸。
波洛克虽然对汉斯霍夫曼对他的评价不屑一顾,但是霍夫曼从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作品中获得的平面性启示,对波洛克来说是同样的。波洛克的满幅构图的作品具有均质的特征,虽然没有景深,但有丰富的层次,在好像装饰的表面下,有渲泄的情绪和奔放的、近似于暴力的行为。这些作品的本质和波洛克先前的绘画《男人和女人》(1942)有关,那时,他就从非洲和土族艺术中吸取灵感。滴洒绘画属于半自动主义的艺术,它的创造力涉及到艺术的起源,那就是无意识意象。而在绘画的构图上,波洛克的手法是革命性的,虽然蒙特利安和其他荷兰风格派绘画都在构图上显得非常平面,但是仍然有一种潜在的构图结构,而波洛克走的更远,他让画面更加均匀分配,从而成为自动主义绘画的构图风格。
nlc202309012152
其实早在20年代中期,超现实主义的画家们就曾经实验过滴洒和泼溅颜料的方法,但没有人去发展和将其扩大,是波洛克在20年之后,在一次偶然中,发现了滴下去的颜料本身具有的美感,从而使这一画法成为艺术历史的里程碑。关于自动主义绘画,可能有一种误解,认为画家可以减少以前在构图上所花费的控制力,但实际上则相反,而是需要更多的控制力。以前,画家坐着或站在画架前,用笔操作画面,运动的主要是笔,而在波洛克的情景中,画家的身体姿态必须具有连续性运动,因此,画家的身体实际上是绘画的“笔”的延伸。绘画变了,同时画家的身份位置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一个值得议论的问题,我们在这之后还会发现同类的问题。
纽曼的崇高与无限
巴尼特·纽曼(Barnett Newman,1905-1970)的绘画是一座高峰,他最能反映出战后世界艺术中心的转移之后,北美和欧洲大陆在文脉上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纽曼绘画与崇高观念渊源来自欧洲大陆的北方浪漫主义,具体的说,就是十九世纪德国浪漫主义画家卡斯帕尔·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1840)表现崇高主题的早期作品《海边的僧侣》(1809-1810)为这类绘画树立了典范。
纽曼的表现是这类崇高绘画在20世纪的升级版,他把弗里德里希的绘画中最具精神性的部分加以提纯和抽象,而这种抽象区别于至今为止所有的抽象类型。纽曼凭借绘画表达了对崇高的敬意,他的方式比他的所有前辈都来得直接和纯粹,站在纽曼的绘画面前会有一种崇高的感觉由然升起,他的画所达到的境界,和纽曼曾经在希伯来学校接受大量的宗教哲学教育有关。
纽曼对达达艺术没有兴趣,他除了宗教哲学以外,还研究科学、植物学和鸟类学,目的都是通过这些研究来了解生命的起源,这和歌德晚年的研究很类似。纽曼绘画的题目可以看出他的兴趣在宇宙和进化方面,比如《天空》《欧几里德深渊》《起源》《异教的空虚》等等。作品《同-1》(1948)是纽曼风格形成的代表作,作品中那条直线成为核心观念的一种符号,在以后的作品中反复出现。这一符号是受到斯宾诺莎(Spinoza)哲学的影响,斯宾诺莎认为人类是上帝“全部”的延伸,上帝是无限的,所以纽曼绘画中的直线是上帝的光和意志的象征。上帝分开光明和黑暗,在空虚中划出一条线,巨大的色域象征着空虚,无限和宇宙。这条线代表原初的行为,“同一”是创生的一刻,纽曼的画是创世纪的赞歌。1950年至1951年纽曼创作的《人:崇高的英雄的》这幅作品巨大无比,使他的纪念碑式的作品达到高峰,他的目的是给人一种有启示的经历。
罗斯科神秘的超越
在所有抽象画中,可能没有一个人的作品,会像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 1903-1970)的作品那样给观者的心灵带来震撼。罗斯科的作品属于色域绘画,也就是尽可能地把色彩铺满画布,通过色域最大限度激发自然情感的那种绘画。但是,罗斯科绘画的魅力并不是因为他的风格,而是通过深邃且悲剧性的色彩,深深地控制住观者的整个状态,这是只有那种具有原始力量的绘画才能达到的力度。在20世纪只有另一位画家可以与之比美,他就是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
罗斯科的绘画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在艺术的精神性方面,所达到的高度的标高,他超越了欧洲的抽象绘画所达到的景深,也看不到一点欧洲抽象绘画类型的影子。罗斯科像其他纽约画派的画家一样,曾对神话产生兴趣,他在探索“神话精神”方面,受到荣格对普遍神话的兴趣,所以罗斯科的作品在1945年就显示出与超现实主义的联系。罗斯科的风格是在1949年前后形成的,也就是那种把中心色彩的形式固定和扩大化,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是依赖色块的大比例,来营造一种势不可挡的物质的在场感。比如,他会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画成如同云块一般,它同样让我们想起弗里德里希那幅表现崇高主题的作品《海边的僧侣》,罗斯科的作品太像从弗里德里希那里得到提纯,而升华为更为简略的精神性绘画。
罗斯科的绘画,无论是英雄式的构图还是色彩,以及在消除世俗的笔触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创造。他认为:只有摆脱了熟悉的东西,才能让超越经验成为可能。这些绘画的形式都服从于传达一种基本的宗教情感,创造了一种宏大和悲剧性的肃穆。所以,罗斯科在去世前的一周说,他认为安放他的作品最合适的场所是教堂。欣赏罗斯科的绘画,不需要专业知识和导引,只是面对就可以,因为那些色块蕴藏着神秘的来源。罗斯科希望观众从近处看他的画,这样观众可以慢慢地被吞没在冥想之中。观看这些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宗教体验,这就是为什么有观众会在他的作品前能够哭泣的原因。
从绘画中抽象
冯塔纳从绘画向空间
当我们把视线从美洲转移到欧洲大陆,那么米兰的卢西奥·冯塔纳(Lucio Fontana,1899-1968)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艺术明星。其实冯塔纳是生于阿根廷,他的父亲是意大利人,他往返于欧洲和南美之间。冯塔纳以空间主义的创始人的名声留在美术史上,如果波洛克的绘画,是对以往的绘画具有摧毁性的打击,那么冯塔纳的绘画就是直接摧毁了绘画。
冯塔纳的一刀下去,让画内和画外的空间得以沟通,从而打破了绘画和雕刻之间的界限,这一刀,激活了宇宙。冯塔纳强烈反对以平面绘画和立体雕刻构筑的空间,这是从绘画中抽象出来的一步,因而我们的议题就从“抽象绘画”转为“从绘画中抽象”。冯塔纳早在1946年的白色宣言中就声称,他在寻求“一种我们的艺术概念无法干涉的艺术”,他做到了。从40年代末,他就开始在画布上扎空,而在这之前,冯塔纳的一些作品是半抽象的,但是半抽象的雕塑中有强烈的骚动,从而看出他的早期作品中就有巴洛克的情绪,当他在50年代,用刀直接划破画布时,可以看作是一种当时最为果断的和淋漓的举动,然而他的情绪仍然是巴洛克式的。这一刀在观者和画布之间留下了互动关系的张力,我们把这种张力称为“空间概念”。画布上虽然还有颜料涂抹的痕迹,但已经和绘画无关。
除此之外,冯塔纳还在同期实验了“空间环境”装置实验,即用霓虹灯作为材料制作装置。笔者在1992年原德意志联邦艺术中心看到一件冯塔纳的霓虹灯装置作品悬在空中时,简直不敢相信这是40多年前的作品,冯塔纳太有把工业材料当作艺术材料来使用的瘾,他是从绘画中最先逃走的逃兵。
伊夫·克莱因的单色画探险
法国艺术家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1928-1962)的行动绘画,在当下有人把它作为行为艺术来看待,其实克莱因的本意还是源于从绘画中抽象出来。他希望自己仍然主宰着画面的效果,但却不是通过传统的绘画手法,甚至也不像波洛克那样,即使用滴洒的方式而画家本人也必须直接介入绘画的物理过程。克莱因欧洲式的浪漫主义具有戏剧性的色彩,他不关注情节,而是仔细琢磨怎样让能量在空间中扩散和启示无限的空间。克莱因认为:“绘画的真正品格极其存在,在于在基本物质状态中凭借绘画的敏感性超越可见的东西。”
克莱因把功夫下在如何营造什么都不展出的虚无的空间上,这是走向纯粹的非物质性。他信奉什么都没有的空间充满力量,可是这些只得到很少的文化精英的喝彩,由此可见克莱因艺术的实验性所处的早期环境。克莱因的“活动画笔”(Living Brush)的绘画被广为知晓,就是让全身涂满蓝颜色的裸体模特儿,在画家的指挥下把颜色印在画布上。克莱因把人体当作画笔进行绘画,他认为这样才到位,因为这使得画家可以和他所绘制的作品保持纯粹的非物质的距离,而又不失去控制力。如同气功师发功之后他可以不接触对象,但仍然可以发射能量而控制对象。
其实,满怀热情的克莱因,直到他1966年去世为止,所进行的一系列前卫性实验,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相反的是遭到嘲讽和打击,他在抗争和激辩中,由于心脏病发作,而过早结束了只有34岁的“单色画探险”的生涯。
这两种艺术创作形式比较的研究,使我们不但了解两种艺术形式的各自魅力所在,而且认识到将现代技术和艺术家的创造智慧完美结合
起来,可以创作出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的作品。
关键词传统绘画;CG绘画;比较
中图分类号J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111-0100-01
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绘画艺术逐渐以科技化、数字化的形式出现。虽然传统绘画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仍然具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但是电脑绘画(CG绘画)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进入到艺术领域,并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传统装饰绘画艺术与CG绘画艺术概述
所谓传统绘画艺术,是区别于电脑绘画艺术而言的。其绘画方式是将各种颜料、涂料、用笔、刷或其他工具绘制到纸张、木板或布等为载体上,其绘画用途被广泛应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CG绘画,是computer graphics的英文的缩写,是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总称,是绘画艺术随着信息和数字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一种利用计算机的科技手段来完成艺术作品的新形式,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绘画艺术的结合体现。由计算机替代传统绘画工具之后,艺术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创作效率普遍提高,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视觉艺术门类。
2起源和应用方面比较
传统绘画艺术创作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渊源,蕴藏着众多的民族文化和地域风情,其表现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随着生产力与科技的发展,CG绘画这一艺术形式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而产生出现,它是一个科技发展的产物,是在与传统装饰绘画艺术结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艺术形式,随着现代数码技术在艺术表现领域中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视觉表现语言与技法,能够实现传统技术所无法到达的视觉效果,有着效率高,易掌握的特点,因此,更容易被推广和使用。
3技术掌握方面比较
传统绘画在技法和制作方面需要经过多年的专业训练及专业知识的积累,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而对于CG绘画艺术来说,绘画者只要能够简单了解电脑的基本常识,掌握相对比较简单的软件命令,熟练快捷键的操作,甚至于只是了解经常用到的命令,就能够用软件自带的的颜色与线条和图形等进行创作。在CG技术应用于绘画艺术创作之前,艺术创作者们要绘制科幻、激情的画面需要极其丰富大胆的想象力和精湛的绘制技巧。对于西方艺术绘画来说,不难发现在西方现代艺术各种流派中,艺术家要通过作品来表现自己的艺术主张,常常要有很好的创意和高超的技巧,如20世纪50-60年代的波普艺术,大量运用绘画、装置、拼贴、丝网印刷、现成品集合等手段进行创作,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最熟悉的歌星、影星、广告海报、可口可乐等形象,通过选择和仔细的制作重新呈现在大众面前,用以展示时代生活……这些艺术流派以及常用的表现手法,如果用现在的电脑绘画软件来进行制作,一定容易得多。比如如果制作“欧普艺术”中的“视幻艺术”,在电脑中对两个图形之间进行封套变化几秒钟就可完成一系列中间渐变效果,画面就会产生很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如果不谈创意只谈制作,上面所讲的现代艺术流派中的许多艺术作品的效果,使用电脑来完成,其技巧相比较而言要简单得多。当然这两种绘画艺术各自也存在着不足,比如传统绘画在表现笔墨表现技法上更自然,但在表现华丽炫目时却很无力。数码绘画很难表现一些自然的细节,但它在表现一些很”炫“的感觉、产生强烈视觉冲击力方面具有巨大优势。
4从艺术创作的观念和艺术价值观上来比较
传统绘画艺术需要多年的艺术修养的积累、多年的专业技巧的训练,才能进行高水平的艺术性创作,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CG绘画艺术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如构图、造型、着色等,另一方面,它具有传统绘画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有用不完的纸张和笔墨,有数不清的色彩以及大量的图供选择,多次的反复修改而不用担心影响画面效果,可将多种效果进行比较选择更好的等等,另外电脑能够储存和呈现大量的素材,以此为基点,允许人们在这些材料上任意的添加和修改,有利于他们即兴的联想和创作。在这些方面,传统绘画制作形式相比较而相形见拙。因此,CG绘画艺术受到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的喜爱。由于种种优点,在CG绘画艺术中出现了一些误解,似乎只要学会了软件的运用就能制作出好的电脑绘画艺术作品,忽略了艺术素质、思维方式、创新能力和美术语言对电脑绘画艺术的重要作用,实在是对电脑绘画艺术缺乏了解所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洞开了无限延展的视觉空间,电脑绘画艺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绘画手段,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作为艺术创作者无法回避这一事实,但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电脑仅仅只是物化了人的意识,所做的只是帮助我们准确、生动而高效的表达意图并对我们的想象力提供若干补充,并没有代替我们进行艺术创造。总而言之,传统绘画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仍然散发着巨大的艺术魅力,不论电脑绘画艺术发展如何先进,是决不可能取代传统绘画艺术,电脑绘画艺术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另一种绘画艺术工具,电脑硬件和软件的使用丰富了传统绘画语言并用以表达出新的艺术观念,是传统绘画艺术的延续与发展。
传统绘画艺术与CG绘画艺术在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过程中,具有主体性、实践性、形象性、情感性和独创性的一般审美共性,这使得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从形式美、物质媒介性与技艺性、历史文化的积淀性、沉浸感和交互性等方面来看,它们又具有各自特殊的审美个性。因此,当传统艺术与数码技术走到一起,就像水与墨在宣纸上发生的交融互渗的奇妙变化一样,会令彼此别开生面。可以说传统绘画艺术与数码图形艺术即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相互依存又相互补充。对于现代的数码艺术创作来说,要有更大的突破,首先是观念要有所突破,其次是对于传统艺术形式的重新认识和利用,这样会使设计作品的固有品质得到提升,而传统艺术借鉴现代的数码艺术意识,在语言上另辟蹊径,也会获得时代的认同感,互动、融合、渗透已成这个时代不同艺术形式的发展和变化的趋势。它们共同构筑着视觉艺术的百花园,其独特的美学特性又为这百花园贡献出物种多样性的意义,为人类的视觉审美提供多样的选择,从而满足人们审美的多样需求。
参考文献
[1]张静.试比较电脑绘画艺术与传统绘画艺术,考试周刊.
[2]杨斌.期待中国的数码艺术"航母"美术观察,2004,2:28-29.
[3]沈帼英,数码艺术——艺术与科技的连体婴》[EB/OL].http://www.Zaobao.com.pages4.20020123.
[4]王志新,张妍焱.视频特效高手AFTER EFFECTS6.0完全自学手册.出版社,海洋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01:06.
作者简介
绘画的区别
[内容摘要] : 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的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在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
术中的主要代表没数绘画作品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比较,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
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中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而对于西方传统绘画,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解剖学、透视学的发展,西方传统绘画的再现性特点达到顶峰,如达芬奇的《岩间圣母》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酥,一天使在耶酥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画中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缩形等技术法的采用,表明了他在处理逼真写实和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方面高超的水平。
[关键词]
中西方艺术比较;西方美术;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差异 绘画题材;绘画风格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它们虽不能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能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和西班牙的著名画家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像》等。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中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如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卷,表现人们春天出游的情景。画家在不大的绢幅上以妥善的经营、细劲的笔法和绚丽的色彩,画出了青山叠翠,花木葱茏,波光粼粼的春光佳境,图中山青水秀,水天弥漫,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艘华丽的高篷游艇随波荡漾。船中三位女子纵目四望,陶醉于明丽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湖边数人或骑马或漫步于山间小道,或袖手仁立岸边,兴致盎然。画家通过对各种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成功地体现了《游春》这一主题。中国花鸟画既形似又神似,不仅表现了花鸟之美,而且花鸟都被赋予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鸡雏待饲图》描绘的是两只卧立各
一、茸茸可爱的雏鸡,通过它们张开的小嘴以及向同一方向张望企盼的情态,我们似乎可以听到它们对画外母鸡迫不及待地“叽叽”呼唤,这呼唤可能是它们表达见到母鸡的喜悦之情,也可能是诉说它们饥饿难耐之苦。画中两只雏鸡虽然向同一方向张望,但它们的动态却完全不同,一只是欲立前瞻,一只为侧身回顾,给人以静中寓动之感。这幅画没有任何配景,显得非常单纯,但却笔墨无多意更浓。中国的人物画虽不能明确表现出人的相貌,但人物的动作神情却非常真实。《洛神赋图》是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脚本加以描绘的,它描绘了诗人曹植在洛水上,遇见了已成为洛神的旧日恋人的情景。在这幅画中,画家巧妙地再现了文学作品的精神实质,他把那位似来似去、飘忽不定,在水面上凌波微步的洛神描绘得非常娴雅而传情;而处于惊疑、恍惚中的曹植,在洛水之滨与洛神遥遥相对,留恋徘徊可望而不可及的样子,也十分传神,透出无限的惆怅和哀伤。而对于西方传统绘画,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解剖学、透视学的发展,西方传统绘画的再现性特点达到顶峰,如达芬奇的《岩间圣母》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酥,一天使在耶酥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画中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缩形等技术法的采用,表明了他在处理逼真写实和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方面高超的水平。
最后我想说明的是,虽然中国绘画强调表现,但从不脱离客观现实,如齐白石所画的《虾》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西方传统绘画虽然偏重再现,但从各个时期代表画家,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及后来画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艺术家也总力图将自己的情感、意识倾注其中。不管是中国画还是西方传统绘画,它们都 能以此给人们美的熏陶。参考文献: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展示我校学生的风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营造校园科技文化艺术氛围,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决定在本周举行绘画作品展览活动。具体活动事宜及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绘画活动主题:
快乐童年,和谐校园
二、活动目的:
过绘画活动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展现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给同学们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三、活动时间: 2013年5月7日
四、活动对象: 1---5年级全体学生
五、评委:
张雅、董玉英、杜丽花、刘素婷、张小利
六、活动具体内容以及要求:
1)活动分一、二年级组,三、四、五年级组,2)1-5年级学生全体参加,美术老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筛选;
3)作者根据绘画主题创作一幅主题鲜明、新颖、构图完整、色彩和谐的绘画作品,形式不限;
4)所有参展选手必须在作品的右下方注明自己的姓名及班级,方便评比记录。
七、评分标准:
符合绘画主题、构图完整、色彩和谐、作品具有感染力等。
八、奖励办法
【关键词】 构图;印象派;理想化;随机性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派艺术产生以前的西方主流绘画虽然面貌不同,风格各异,但一直承传着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完美再现现实美和表现深刻主题的传统,所以现代绘画界一般都将其看作传统绘画,使其与注重形式探索的现代绘画相区别。美术史上一般不把印象主义画派看作是现代派绘画,但无论从其对传统的对立的激烈程度来看,还是对现代艺术的影响范围来看,都应当将其划规到大的现代绘画的范围里。尤其是印象派绘画构图形式中所体现的一些艺术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艺术有相一致之处,是最早冲破传统艺术藩篱的超越时代的创新实践。
一、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绘画构图
绘画从原始时代的壁画,经过长期发展,不断丰富和成熟,从最原始的松散随意的构图形式,相继发展出了像彩陶、青铜器等工艺器皿上的纯装饰构图,像埃及壁画、汉画像石刻以及宗教壁画、玻璃窗画等装饰与表现相结合的构图,从中逐步形成了对称、平衡、饱满、丰富等基本的构图原则。而这些都是在一些装饰性艺术中形成的基本的形式审美意识。
一般而论,中国到魏晋时期、欧洲到更晚的文艺复兴时期,才相继产生了相对独立的绘画形式,随即产生了比较成熟、完美,又丰富多样的绘画构图。中国画始终与书法保持密切关系,重视主观因素,在画面上寻求围绕意象表现的“经营位置”。而欧洲绘画虽然成熟较晚,但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洗礼,更多地受到科学思想的影响,更重视现实中的美的把握,在绘画构图中溶入了科学的透视法,寻求二维平面中的三维表现,并更重视绘画主题的完美表现,因而创造出了理想化的构图模式,并在欧洲绘画中形成传统。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都是在构图的理想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艺术家。
达·芬奇是最有代表性的文艺复兴大师,他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在艺术、力学、解剖学及很多科学领域都有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由于他将科学思维引入艺术,对绘画构图及人物造型研究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如在构图中,特别善于运用稳定、饱满的三角形结构,使画面形象之间产生力学中三角形般的稳固关系。如《圣安娜与圣母子和羊》(图1)这幅名作,大师就别出心裁地将圣安娜与圣母子和羊三个人物加一只羊组合在一个三角形框架中,既新颖生动、形象鲜明,又形成一个完整、坚实的结构。后人在人物、静物绘画中常用的三角形构图可以说就是出自达·芬奇的这种创造。
稳定是绘画构图的第一法则。中世纪的宗教画像中,虽没有刻意追求画面的稳定,但出于对神的崇敬,神的像一定要安排在画面的正中部位,这自然就形成了端正稳定的构图结构,即所谓“偶像式”构图。而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也有“偶像式”构图特征。其结构是对称的,非常平稳,但与一般宗教画不同的是,大师在构图上做了很多精妙的安排,他用透视线引导观者视线到画面正中耶稣的形象上,还巧妙地运用耶稣后面的窗户衬托耶稣的形象,取代了一般宗教画用头顶光环突出耶稣和圣人的方法。既有力地突出了耶稣的形象,又很好地把神灵与现实联系起来。另外,画面中分列耶稣两旁的十二门徒错落有致地形成起伏线结构,在平稳的构图中,这种起伏线结构有效地丰富、活跃了画面,很好地表现出画中人物情感的波澜,也反衬了端庄平静的耶稣形象。
文艺复兴大师乔托和弗朗西斯卡等也都非常讲究构图的平衡与稳定,以及画面造型的坚实严谨,在创造出具有理想化特点的构图类型的同时,也形成一种追求构成性的风格倾向,对后世有显著影响。17世纪的维米尔、18世纪的达维特以及19世纪的安格尔、米勒、塞尚等都很好地继承并发展了这种风格传统,而20世纪的一些追求平面构成的绘画更是将这种构成原则演绎到极致。
在构图稳定和突出主题结合方面,大师的绘画与宗教画也有一致性。达·芬奇强调画面要单纯,使主题鲜明突出。他曾指出:“在历史画中,千万不要在人物和背景上加繁琐的装饰,从而混乱了人物的形象和姿态,或者背景的本质特征。”显然,大师强调的单纯性是包含了绘画的装饰功能和主题表现功能的,是以对绘画形式充分研究为基础,从更高的层次提出了绘画形式表现主题的要求。不是一味追求画面的装饰性、丰富性,也不是一般的偶像崇拜,而是从艺术层面探讨绘画手段对主题的表现,真正使充分表现主题成为绘画构图中的最为重要的原则。
与达·芬奇同样著名的文艺复兴大师拉斐尔的构图也非常讲究构图的稳定和主题的表现,而在主题的表现方面体现出显著的女性化的柔和与优美。如代表作之一《椅中圣母》一画,不仅画中圣母子形象刻画非常优美,而且其S形结构的运用堪称经典。他的另一幅代表作《西斯廷圣母》在同样优美的造型中隐含十字形结构,既与所表现的宗教教义相吻合,又使构图形式有一个稳定的框架,而左右两边人物服饰外形的刻意变化,使画面避免了十字形对称结构所容易产生的呆板,也使这幅画成为对称中求变化的典范之作。
拉斐尔在构图方面所下的功夫最明显地体现在他的《基督变容》一画及其草图(图2)中。这幅画巧妙地将几组人物组合在三个圆形框架中,三个圆形下大上小,沿统一轴线上下串连,很自然地产生向上升腾的感觉,很好地表达了基督复活升天的主题。而草图中的圆圈、轴线等辅助线条则清楚地证明了作者的这种构思。
有的画家更善于表现富有活力和激情的主题,而出于这类主题表现的需要,构图结构就要更加灵活多变一些。如另一位文艺复兴大师米开朗基罗与上述大师相比更讲究动感与力量的表现,形成了另一种风格倾向。如著名的壁画《最后的审判》的构图中有一种椭圆形的涡旋状结构框架,既体现出近乎圆形的饱满完整,又产生一种旋转的感觉。作者正是运用这种涡旋状运动的形式感,很好地表现了画中人物有的上升进天堂,有的下降入地狱的情景。米开朗基罗的满构图式和富有动感表现的风格带有一种原始性,也有北欧民间绘画的特点。德国文艺复兴大师丢勒、格吕奈瓦尔德的一些作品中也有这种构图特点。构图有较强的动感、力量感和神秘感。这种构成风格对现代的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都有显著影响。
活动目的:
为了提高中学生的艺术素养,让中学生有展示自我才华创造空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坚持性,激发审美情趣,熏陶艺术情操,特组织此次绘画素养展示活动。
活动时间:2013年10月23日
活动地点:教学楼一楼东教室
参加对象:七,八,九年级全体同学
比赛规则:
1、比赛形式:在规定时间(60分钟)内根据事先确定的主题进行现场绘画。
2、绘画主题: “梦想中国,魅力青州”用画笔绘就家乡美好明天.以我的中国梦,热爱青州,热爱家乡为主导思想,描绘青州的美丽图景,勾勒青州发展的新蓝图,展现对青州的热爱.3、绘画材料:以彩铅,油画棒为主,水粉及其他辅助材料为辅。
4、作品尺寸:作品一律为8K铅画纸,画种自选,绘画工具由参赛选手自带,画纸由学校提供。
奖项设定:
七年级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
八年级组: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九年级组: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8名
评分标准:
1、主题突出,有创意占40%。
2、绘画水平(画面设计20%、色彩处理20%、绘画技巧10%、整体布局10%)共60%。
参赛程序:
1、各班认真组织选拔,人人参与,层层选拔,引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确定比赛名单。(在10月20日之前上报参赛名单)
关键词:幼儿;绘画;兴趣
绘画不但能锻炼幼儿手指的灵活性,眼睛的观察性,同时还能刺激幼儿脑细胞的发育,增强大脑的灵敏性。因此,培养幼儿画画,并让孩子从小喜欢画画,是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
生 活中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到这一点,我常常看到一些家长说孩子“不是画画的料”,或自己不懂儿童画,还指责孩子画的不好、不像。每当这时我就会告诉家长: 孩子的画是世间最生动的画,连毕加索都要像孩子们学习呢!因此,请不要束缚孩子的思想、手和脚,让他们大胆的画,慢慢地就会好起来的,但如果孩子不敢动笔 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多年,因为自己喜欢画画,所以班上的孩子也都喜欢画画。每次,当我上完课问小朋友喜欢干什么时,他们总会异口同声的回答:画——画!所以对儿童画方面也略有一些感悟。
第一、利用各种形式,调动起孩子的绘画积极性非常重要。
孩 子年龄越小,注意力越差,如果不感兴趣就很难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有一次,我教孩子们画母鸡和小鸡宝宝,有的小朋友注意力不够集中,有两个小朋友在一旁低 头说着悄悄话,我灵机一动唱起了歌:“鸡妈妈呀数小鸡,一、二、三、四,五、六、七,少了一只小黑鸡,鸡妈妈呀真着急„„”,孩子们一听顿时来了精神也跟 着唱了起来。随后,我又利用故事的形式,一边讲故事一边带领孩子们进行绘画创作,孩子们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很快投入了绘画活动,圆满地完成了绘画任务。还有一次,画春姑娘,孩子们说:“老师我们不会画春姑娘的身体,”我就披上一块纱巾扮演春姑娘,孩子们看着我,一个个兴致勃勃,然后我再适当的引导,很快 孩子们画出了各种姿势的春姑娘,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我真是太高兴了!
所以,我经常在绘画活动中插入如:讲故事、唱儿歌、说歌谣等各种形式的内容,这样,即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又调动了孩子的绘画积极性,从而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适合孩子的最近发展区非常关键。
孩 子有了学习的兴趣,接下来就要进行实际操作。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适合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先从简单的入手,如我教中班孩子们画画的时侯:接触的是太 阳、小树、小花、小兔、小猫等简单的景物和动物的造型,而到了大班再让孩子们接触复杂的人物画,孩子们就会感觉比较轻松,学习起来很有兴趣。反之,如果一 开始就给孩子非常难的造型和图案,孩子就会慢慢失去信心,有可能从此再也不喜欢画画了。所以绘画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最近发展区,这样,我们 收获的不仅仅是作品,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自信和对画画的兴趣。
第三、多鼓励、多表扬幼儿,不要用成人的标准苛求孩子。
以 往我们在教幼儿绘画的时候,总是习惯让孩子们跟随我们一起画,并要求孩子画得和我们一样,如果不一样就不是好作品。这样做既束缚了孩子的思想,打击了孩子 绘画的积极性,也让孩子不能按意愿表达感受,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我们切不可用成人的标准去苛求孩子。如:美术班里的丹丹非常喜欢画画,虽然,每次都把画面画的大大的、满满的,可仔细观察还是非常可爱、非常生动的。但有一次丹丹的妈妈来了,她指责孩子画的不像,涂的不匀,画面太乱,并拿其 他小朋友的画和丹丹的画比较,丹丹非常受挫,坐在那儿掉泪,我走过去对丹丹的妈妈说:“孩子进步了,画的有点像抽象派的画,非常生动。”并告诉她以后对孩 子的画要多鼓励,多表扬,同时适当指出不足,这样既爱护了孩子们的童心,也保护了孩子绘画的积极性。所以,我们美术班的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画画,见到我就 问:老师,下节课画什么呀? 第四、从实际出发,让孩子适当掌握一些绘画技能。
如 果我们每次在进行绘画活动时,都先研究一下,把重点和难掌握的绘画技能教一教孩子们,这样孩子们学起来就会更容易、更得心应手了。例如:有一次画鲸鱼,孩 子们对鲸鱼的掌握感到并不难,但难的是画不出起伏的海水与身体连接的部分来,总是把他们分开,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先在课前引导孩子们画海水,画各种各 样的海水,并把实际的东西放进水里让孩子们观察,孩子们感受了水的波动,学会了海水的画法,之后再添画鲸鱼、帆船、海豚等就都不成问题了。还有各种各样的 树枝、树叶等等也都是这样完成的。我还适当给孩子们留一些课下的绘画作业,如练习画圆形、三角形、方形、虚线、波浪线等,让孩子们在游戏、闲暇中掌握一些 基本技能。
第五、引导幼儿欣赏各种绘画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幼 儿通过互相欣赏、评价别人的作品,可以发现别人的优点或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和绘画水平。我经常让孩子们看网上的作品、同伴的作品以及各种展览时的绘 画作品,谈谈这幅画好,它为什么好?那幅画不好,它为什么不好?让孩子们互相欣赏、评比、讨论,从而来提高孩子们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以此提高绘画水平。
总 之,要让孩子喜欢绘画,应该采用多鼓励、多表扬的方法,及时告诉孩子作品中的亮点,提起孩子作画的兴趣。本着求意、求趣的原则,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去 画。同时培养幼儿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愿每个孩子都能从无意识的涂鸦变成有意识的创作,真正得到绘画的乐趣,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