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的色彩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绘画的色彩(精选8篇)

绘画的色彩 篇1

——绘画的色彩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与色彩相关的一些概念、原理,掌握绘画艺术作品创造过程中色彩观察与表现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欣赏、运用色彩美的意识与能力,为学生接下来进行水彩画、水粉画、装饰画等课内容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

在于对于与色彩相关的一些概念、原理,掌握绘画艺术作品创造过程中色彩观察与表现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方法的学习与掌握,以及如何通过这些知识的讲授,培养和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欣赏、运用色彩美的意识与能力。

三、教学难点:

“固有色”观念的明晰和帮助学生理解、领会色彩所具有的冷、暖属性及色彩如何通过联想的作用从心理和生理上对观者产生影响。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图片资料

五、本节内容讲授:

1、从色彩的产生谈起,列举色彩产生需要具备的几个条件(物体本身具有颜色、光线、健康明亮的眼睛等)。

2、从欣赏莫奈的作品《干草垛》系列的过程中,使大家认识到自然界中色彩的变化是异常丰富而奇妙的,光线对物体所呈现出来的色彩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3、举例说明物体色彩的三个构成部分(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期间可引导学生观察总结)。

4、图片展示,让大家认识色彩的三个要素(色相、明度、纯度)、颜色的五个概念(原色、间色、复色、类似色、互补色)、色彩的冷暖对比、以及这些色彩常识在生活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中的应用。

5、引导学生总结这些色彩常识,学会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

六、本节小结:

通过本节课大家对色彩常识的了解,希望大家在课下多找一些不同色调的绘画作品进行赏析,总结其中规律性的一些特点,并结合这些规律,尝试进行此方面的一些绘画练习。

刘建新

绘画的色彩 篇2

一、印象派大师

1874年,30多位青年艺术家以“无名画会”的形式举办了联合画展。画展上,莫奈的一幅描绘日出景象的作品《日出·印象》成为焦点。参加这次画展的有莫奈、雷诺阿、塞尚等,他们因《日出·印象》而得名为印象主义画家。印象主义绘画的诞生,意味着传统绘画的“固有色”观念、“明暗法”技法已经走到尽头。

二、莫奈的绘画

莫奈绘画的色彩魔力和色彩奥妙,预示着20世纪现代主义绘画的时代即将到来。莫奈被誉为印象主义绘画之父,他是印象派的奠基人,《日出·印象》是其早期代表作。19世纪90年代左右是莫奈绘画事业的转折点,他开始创作同一主题系列连作(组画),其中专注创作的“睡莲”系列跨时最远,直到他病逝。

《日出·印象》是莫奈1873年在法国阿佛尔港口的写生作品,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幅作品真正价值在于表现自然物象瞬间真实的动态色彩。

19世纪90年代,莫奈的“草垛”系列连作(组画),就是一幅幅连续不断地实现“阳光的温度”的画。莫奈一共创作了24幅《草垛》,组画色彩光辉、斑斓跳跃,阳光顷刻之间凝固到干草垛里面。他的这种探索,对后来的抽象主义绘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莫奈的作品

莫奈的作品对现代主义绘画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当代,对于那些有志于进入绘画艺术殿堂的人而言,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1926年冬天,莫奈在完成他人生中的最后作品“睡莲”系列连作后,驾鹤仙去。在有生之年,他见证过那一场场风起云涌的艺术潮流。其实,莫奈生前交往的艺术领域印象派大师都相继离世,即使是仍然健在的,也离开了印象派。深受印象主义影响或者说前期本身就是印象主义者的塞尚、修拉、凡·高、高更,他们分别从印象主义绘画的色彩观念、造型观念、表现观念出发,将印象主义引入到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他们是“反印象主义”的,但是印象主义关于绘画色彩的观念却被保留了下来。纵观这一切,在西方现代美术史上,每一个艺术家们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不断实践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作为西方现代主义的开端,印象主义深意绵长。或许不了解印象主义绘画,也就无法了解西方的后现代主义艺术。

从印象主义一路走来,绘画发展到当代,艺术的门槛已经很高了。由于艺术风格的演变,绘画理念、绘画方法和表现形式都成为了厚厚的历史积淀,这也常使那些最初接触绘画艺术的人感到困惑,以至于不知绘画要从哪里开始、从什么地方学起。一些急于成功的有志者,急于对别人绘画色彩的表面进行模仿,然而得到的仅仅是别人的皮毛而已。向前辈大师学习,可能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艺术的路还很漫长,不在于眼下的一朝一夕。

同时,印象主义绘画中有很多交汇点,可以作课题讨论和研究。比如:正确地观察物象,进行有效的写生的问题;绘画色彩的美学价值取向问题;印象主义绘画与中国画写意画的关联性问题。思考问题,也是收获。

本文是笔者一段时间来的读书心得体会。札记式的写作方法,欠缺严谨,字里行间充满感性,同时对于论及的问题也感到力不从心,错误一定是有的,好在多少有一点所获。

摘要:在当代艺术条件下,绘画艺术就是以色彩为首要表现方式的艺术。当代绘画艺术由印象派绘画大师所开创,他们的艺术贡献是划时代的。莫奈是印象派绘画大师中的大师,他的作品载入了艺术史册,改变了绘画艺术发展的进程。对于当代学习绘画的人而言,有很多珍贵的艺术遗产是可以继承和借鉴的。

关键词:绘画色彩,印象派大师,莫奈作品

参考文献

[1]李广元.绘画色彩系统[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

[2]杨超.光与色的奇迹——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美术[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3]赵英敏.莫奈画传[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4]王一川主编.西方现代美术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冯健亲.绘画色彩论析[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6]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7]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色彩的主观经验与客观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8]弗朗索瓦兹·巴尔伯·嘎尔.读懂印象派[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5.

绘画色彩与影片色彩的光影重叠 篇3

一、 影片色彩的功能性意义分析

从1906年彩色电影诞生起,色彩在影片中的重要地位就在逐渐的凸显,从单纯丰富影像内容到利用电影的光影效果制造气氛,烘托影片内容,隐喻情感发展方向等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而色彩的应用因素对于影片来说,其地位也表现得越来越重要。

拉康的“镜像理论”中曾经提及影片对于个人因素的识别作用。个人在观影的同时,电影同样成为了个人自身反射的镜子,而且是电影的作用则是将这一层镜面反应变得更加真实。从而在人物的心理状态呼应;人物的个人自身表现,以及总体的情节发展推动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来看影片不同彩色光影的特征在艺术的表达上还涵盖了更多的含义,譬如导演的个人风格;所表现的影片主题;影片表现的独特手法;不同时代的独特色彩特征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色彩已经成为了表达影片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影片的色彩功能意义的分析可以追溯到早期彩色电影刚刚出现的时代。在当时一部分艺术家认为彩色电影只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将一门真正的艺术变成哗众取宠的闹剧。但是随着电影的功能逐渐增强,评论也逐渐认识到,彩色电影除了在内容的丰富性上醒着观众之外,同样也丰富了电影的表达内容和表达特征。如同有声电影一样,对于影片的推动和表达,有一定明显的效果,特别是在色彩对于影片风格氛围的营造和暗示;色彩对于人物性格特点的描摹;以及色彩铺陈对于影片情感的升华有明显的作用。

二、色彩运用对于影片剧情推动和暗示

影片《弗里达》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前半期的南美,当时的墨西哥尚且处于半开化的状态,民族风情和南美相互融合,在画面上呈现一片绚烂的色彩。而当时的历史背景正处于全世界共产主义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在影片中可以看到大量的色彩饱和服饰;室内布景和浓烈的革命精神相融合,烘托了南美自由热烈情绪之下的一丝丝斗争的不安。

在影片过程中,弗里达的丈夫迭戈·里维拉对于弗里达的艺术创作有较为深刻的影响,他同样也是参与共产主义运动的秘密分子;在他影响之下,弗里达开始穿着颜色浓烈的民族服装,在整体艺术表现上也开始趋于朴素的,表达个人真实感受的画作。由于弗里达幼年时患有小儿麻痹症,在18岁又曾经遭受电车车祸。[2]在早年对于弗里达生活进行描绘的同时,影片,色彩趋于黑白暗淡,在弗里达独处接近死寂的独白和暗淡的整体影片表现风格,似乎能让观众感受到在这样惨淡的色彩铺陈背后,弗里达悲惨的个人遭遇。与此同时,在弗里达参与集会所表现的影片风格呈现了一定的不同、在集会中的弗里达光艳照人;聚会中水晶灯和宾客五彩缤纷的服饰形成了呼应和对比。欢笑和相对较亮的画面调光,映衬出生命的色彩斑斓。与弗里达独处时的死寂环境形成鲜明的对照。既体现出弗里达内心生命的热爱;同时也显示出弗里达在一生中都渴望融入人群,和人产生密切联系的渴望。在表达人物心境上,弗里达的表现特征可谓一斑。

又譬如影片在表现弗里达和迭戈·里维拉结婚时,两人的合影是电影的拍摄定格,同样也是弗里达油画呈现的画幅画面,在这张画中,丈夫里维拉穿着黑色西装和深蓝色衬衫,显得从容又富有中年男子的臃肿,而一旁瘦小的弗里达则身穿墨绿色裙子,大红色披肩。激烈的撞色既表达了弗里达在思想上的激进,也预示着未来在婚后生活中弗里达所即将面临的坎坷。同样在颜色的对比上也隐喻了作为“沉着”和“成熟”一方的里维拉对于尚处于青春少艾的弗里达的感情上的消耗和消费。从油画画幅再回到影片内容的方式也颇有传记影片的历史感,让人感到强烈的真实和画面的梦幻。

三、 画幅色彩与影片色彩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描摹

影片《弗里达》作为记录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的一生的传记电影,在弗里达的画作表现上也不遗余力,电影中出现了大量的弗里达一生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这些画作既是历史上的弗里达生活中心境的反映,同样也可看作为影片中重要的剧情推动道具。

作为传记电影,影片在叙述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还负担着重现弗里达一生不同阶段的代表画作的主要任务,如何将画作融入影片而毫不突兀则是这一类传记电影的难点。《弗里达》则毫不回避画作的创作部分,反而将创作融入电影情节。譬如著名的《断裂的脊柱》,她将自己描绘为融圣塞巴斯蒂安与悲叹圣母为一体、着铁质胸衣的圣徒形象,原本是脊柱的地方却为一根裂成三截的爱奥尼亚式圆柱所填满,画面中坚硬的脊柱支撑物和娇小的身躯互相呼应,显示出了病魔的恐怖和无常,而画面之外,同样是冷色调的金属脊柱固定物和披着围巾手握着画笔描绘画面的弗里达则让人感受到了一丝感动和对于生命更为无常的理解和想象。画幅的光影色彩和影片的灯光布景色彩互相映衬,自成一格。

影片并非单纯只着重于色彩明艳的描绘。同样还注重画面和影片光影的融合,在著名的“鸽子与大象”的桥段中,温暖柔软的黄色暖光,配合在起居室的主角,画在粗糙纸面的铅笔画——一直青蛙背上站着一只鸽子。[3]在影片浓艳的整体色彩铺陈之中,呈现出了一片宁静温和的氛围,作为放缓节奏,释放影片的情感内核上,起到的关键性的作用。弗里达的画作和布景中的柔光相互承托,表现出了电影中为数不多的弗里达和里维拉之间情感温和的桥段。

此外,弗里达常常穿着的墨西哥民族服饰则是影片的另一种表达的主要方式,墨西哥民族服颜色搭配大胆热烈;具有浓厚的民族底蕴和民族特色。弗里达以一贯的盘发,配合民族服饰的长裙和色彩浓烈的披肩,宽大而独具性格的服饰在表现女主角性格气势上显得骄傲;自尊;有着超乎常人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服饰中浓烈热情的色彩,则从侧面体现了从小就患有小儿麻痹;一生之中身体频频出现问题的弗里达对于生命的热情以及渴望。

在影片的后半段,弗里达因为脊椎问题截肢之后,弗里达的绘画内容反而更为激越,在色彩的选用上也更为大胆,所绘画的素材上也更为贴近心灵真实,脱离了单一的修饰和美术传统掩盖下的内容的枯燥,影片中用苍白的墙面;无光的地板;肮脏的床铺,反衬出弗里达在绘画内容上所表现的独特个性,间接传达了弗里达在故事表现中的整体含义和意义。在故事的组成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也从深层次的暗示了观众弗里达对于生命的看法,以及对于灵魂自由的追寻。从色彩的表现力来说,《弗里达》已经完成了对于主角性格的描画的烘托。

四、 绘画与影片色彩运用对影片情感的升华

作为女画家弗里达的传记电影,在其传记电影的影片风格设置上常常也和弗里达及其身边友人的代表作互相辉映。弗里达具有个人浓厚自身代表的小尺幅油画,色彩浓烈,内容则充满超现实的想象,和自身情绪的肆意倾泻。而里维拉作为壁画家,绘画的内容尺幅较大,并且内容和表现上比较收敛,惯例来说,影片在统筹表达上会出现一定的困难。但是,在《弗里达》这一部电影的表现上来说,很大程度上,影片的运镜和用色都呈现出一定的和谐状态。

在影片后期,弗里达身患重病,经过多次手术,虽然身体上奄奄一息,在精神上却终究摆脱了世俗的桎梏,获得了“如同鸽子一般的自由”影片后期在色彩选用上往往选择灰暗,单调,低饱和度的色彩背景,而将患病的弗里达的至于画面中央,浓眉大眼的弗里达成为了影片关注的焦点核心,而弗里达和正在创作的画作者相互呼应——虽然弗里达身患重症,但是笔下的色彩却愈演愈烈,形成了最终对于生命的渴望,以及对于或言之成功,或言之失意的人生的一种释怀。环境的冷色调,和画面上暖色调的相互对比和冲撞,这最终凸显了弗里达个人情感的升华,一种与人无尤的直面命运的勇气。

在背景的设置上,弗里达病重阶段中布景中还伴有灿烂的花朵作为布景。美人鲜花的比喻在这里成为了反讽。在情绪的渲染上这样和主角情绪相反的环境布置同样也在刺激观众在欣赏角度的不同感受,特别是在弗里达最后病重身亡,熊熊烈火之中,瘦弱残缺经历了一生情感上重大苦难的弗里达逐渐燃烧,化为灰烬,在情绪的渲染上,既凸显了承担了一生残酷命运的弗里达实际的弱小,也体现了弗里达看似柔弱却坚强倔强赛过烈火的灵魂本质。在情绪上升华了全剧的主题情感,从影片的基调上提升了观众对于弗里达一生的看法及其本质。烘托了主题,拔高了整体剧情的主题情感。

结语

《弗里达》创作于2002年,虽然创作的时间和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间隔,但是在总体艺术风格上仍然独树一帜,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来自于影片在色彩铺陈上所具有的独特特点。南美电影往往在影片背景设置的色彩铺陈上充满饱和,然而影片色彩能够烘托人物灵魂和不是主线的却并不多。[4]《弗里达》这部电影不仅仅在故事的内容上形成了相对应的烘托作用,在故事的肌理之下,同样用画作和背景色彩的双重呼应,衬托了作为女主角的弗里达一生的情感起落与命运遭遇。在故事的内核之外的同情和赞许,也在道德之外提供了观众审视这一不世出的女画家的才情与个人命运生活。从色彩对于影片其他的辅助作用来说,该片已经达到臻于化境的地步。在观影过程中,观众能够明显地感受到电影中色彩变化允许渲染上的起伏影响,进而通过色彩带给观众更深一步的情感感受,观众随着影片的色彩变化,深入体会弗里达个人创作的深层情感,从而达成对于影片和人物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维红.色彩的控制与调整——关于动画创作中色彩的综合对比[J].美苑. 2009(1):66-69.

[2]曹又亲.心灵的独白——关于弗里达·卡萝及她的绘画[J].艺术研究,2007(4):66-67.

[3]李萌.解读弗里达·卡罗作品的女性主义特质[J].电影评介,2006(17):67-68.

绘画的色彩 篇4

论文摘要:色彩是西洋绘画的灵魂,在整部美术史的推进中,色彩的使用方式也不停地变化,在众多的风格里不断的得以进化发展。众多艺术家从没有停止对色彩奥妙的探索,努力发现新的可能。

论文关键词:科学;平面色块;装饰性;精神性

一、前言

在西方的绘画史中,中世纪的画家们,并不在乎物体的真正色彩,轮廓才是他们关心的重点,至于色彩的使用则非常的单纯,他们喜欢将物体涂上最纯正与最闪烁的色彩。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大师都急于展现在素描与透视上学习到的崭新技法,至于色彩则往往被忽略,但并不是说佛罗伦萨画家的作品里,没有美丽的色彩,而是指当时很少有人把色彩当成绘画的主要方法。直到威尼斯画派的出现,色彩的重要性才相对提高,威尼斯画派的画家们确实是经由他们的双手,显现出色彩在一张作品里的重要性,不亚于明暗,甚至是超越的。而提香更是将此派的风格发扬光大,在提香之前,从没有人把圣母的位置移至画面中央以外,他却做到了,而且利用色彩与光线的相呼应关系,让画面看起来不呆板却又活跃的保持了平衡。

十七世纪的巴洛克风格里,对色彩与光线的强调,对简单构图的忽视,对复杂平衡的偏爱,这些观念,让色彩对于画面而言越趋重要,十七世纪的画家们视发现色彩与光线和谐为必要任务,之后的印象派画家们,对于巴洛克时期的敬慕之情也远胜其它流派。十九世纪算是画家们在色彩上有重大成就的一个世纪。

由于从牛顿时代开启了科学观念,印象派的画家们依此为理论,在观察之中发展出了至今仍影响画坛的诸多画法,例如物体的暗部可用互补色描绘、影子可添加蓝紫色、物体依照光线的颜色变化,印象派的画家根本是为了光线与颜色在创作。等到后期印象派的高更和梵高,用色的方法更是随心所欲,开始展现出主观的个人色彩,之后的野兽派更经过后印象派的洗礼,而继承了这个观念,画面的平面化与装饰性风格,让文艺复兴以来的明暗素描概念,在画面上的地位,从此让给了五彩缤纷的色彩。

二、对色彩影响较大的有如下观点

(一)勃纳尔的用色

勃纳尔早期深受高更和日本浮世绘影响,1905年后,更实践印象派丰富色彩的自由画法,有些学者把他当作印象派最后的画家。勃纳尔画的主题虽是日常生活景象,却借着优美的形体和充满变化的色彩、光线,画出亲切的气氛和热爱哲学、诗歌的绘画特点。

勃纳尔的技法,为了使画面平衡,常以冷暖的色调来替代对比色阶,以神秘而愉悦的中间色调,来替代古典的明暗色调,色调非常丰富且具有连续的层次,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中间色调,例如:绿色逐渐过渡成紫色或橘色,一片的颜色上必须连续画上好几回,直到出现奇异的,意想不到的色彩,画面上很少有一片是平的颜色,一旦出现平的颜料,就会和周围那些细腻的层次形成对比。勃纳尔的技巧是多变的,他作画时先快速铺开,透出空气,最后再理智的加工。他认为色彩和形体一样是具有严格的逻辑,他有时用小笔触,有时用手指搓揉,或是小点如珍珠般的并置,集点成面,若隐若现,有时是大片涂抹,有时是用薄色组成,或是用显著的笔触和厚涂法表现出来,画面如彩石般的闪烁。

(二)马蒂斯的平面色块

马蒂斯是野兽派艺术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关心色彩,他们认为色彩是画者表现思想及感情的最佳媒介,他们放弃了阴影、景深与边缘,以新的技法、亮丽色彩、强烈对比色调来处理光线。马蒂斯可能是第一位以大的画布尺寸表现简单内容的西洋画家,极简的内容,极简的形体,不拘传统画布空间和光影的限制,强迫观者忽略了形体所代表的意义,转而接受色彩本身表现的力量。同时他也透过绝对大的面积,换取色彩在画布上的绝对自主,这就是马蒂斯的目的。

“野兽”一词,特指色彩鲜明,随意涂抹,这种色彩比之前的任何画法更为强烈。马蒂斯和他的朋友们一直试验着这种画法,野兽派画家最终实现了色彩的解放,在这之前的高更、梵高、修拉和纳比派,也都曾以不同的方法试过,但直到野兽派画家用了类似的手法,才真正有了大胆的突破。他们原意使用从颜料管里直接挤出来的强烈的色彩,而不想刻画自然中的对象,这不仅是想引起视网膜的振动和要强调浪漫或神秘的主题,而更重要的是想树立与此截然不同的新的绘画准则。

在马蒂斯个人风格的探索中,日本浮世绘版画无疑给他很多灵感,尤其是装饰风格在其绘画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东方传统艺术重传神,重情趣,单纯而简洁的形态观念,在光和色的理解上,从来都是重主观而轻客观,而且对物象的色彩观念,偏重其固有色,忽略光以及物象的明暗层次和色彩的变化,强调色面的单纯性。受东方平面绘画形式影响的马蒂斯,透过其设计的色、线、面组织,表现出空间,他认为空间是虚的,很有表现性。

马蒂斯的绘画中带有强烈的东方色彩,但油画却大大提升了色彩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力量和审美意义,既用色彩独立表现人类情感。马蒂斯主要通过吸收和创造,有异于西方传统绘画的用色方法,改以自由的、主观的色彩运用,去实践情感的传达。这种自由而主观的色彩使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平面纯色和底色的运用

画面中出现平面的纯色,这对于追求体积感、空间感的西方传统绘画确实是一种莫大的反叛,平面的纯色对于逼真再现对象来说,也许一无是处,但是对于真切地表达画家的主观感情,却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平涂能产生一种轻松爽快的感觉,非常符合现代人追求轻松自由的精神倾向。在用色上不停地寻找忠实摹写以外的可能性,他用纯粹性的色彩构造画面,色彩越简单,对于感情的抒发就越强而有力。

2、具有装饰性的画面

西方传统绘画中,色彩在大多作品中属于描述性的色彩,东方绘画色彩则有很强的装饰性,用色的大胆、主观、随意和富有趣味性,使得色彩在画面中形成秩序,造成装饰效果。色彩的装饰性运用中,同一色彩往往在画面中重复出现,在画面中形成节奏感和韵律感,形成富有趣味性的装饰性色彩结构。

3、摒弃透视法和明暗法

以极具有东方色彩的平面化、原色对比和粗犷的线条去体现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感觉,这些特点在他的代表作《红色的和谐》中突出表现。画中描绘的是一个室内的场景,他以一块高彩度的红色平面,限定了房间内的空间,全都描绘在这二度空间的红色平面上。画中色彩的透视被取消了,桌面、墙壁、地面被统一在一个色彩的平面,画面中桌面与墙面的花纹,也没有的远近大小的透视感。马蒂斯的绘画,推动了西方从写实主义迈向写意化的转变。这种艺术的明快性一改过去充满理性的概念,升华了艺术的清新愉悦感。

(三)罗斯科的精神性色彩

罗斯科的主要风格是明度、彩度或相近的色彩,呈现平坦宽阔并且绵延不断的空间,将线条从画面上完全排除,并将色彩的地位与表现力提高到极致。以色彩取代线条,罗斯科用了以前画家没有用过的颜色和形状,但那不是他的目的,虽然他用颜色表达思想,但并不反对线条,而他认为形式是根据我们要说的东西而发展出来的,当你对世界有了新的观点,你

就必须找出新的方法来。

在罗斯科的作品中,倍受注目的色彩,仅仅是为了表达新观念的媒介而已。色彩的变化中包含着色相、明度、彩度可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效果,因此罗斯科选择色彩,表达他要传达的内涵。

罗斯科的色彩,都是在极长时间的思考后再快速涂上的,他选择的色彩与配色虽没有法则,但仍有一些基本原则。在一幅画中,罗斯科经常以红、黄、蓝三原色为主要色系,并且经常将二个强烈的色彩并置以提升他们的强度,在他的作品中,类似色的运用是他的特色,他大多使用黄与橘、红与橘、蓝与绿等类似色,来达到色彩的稳定,由于强度相同的类似色并置容易造成视觉的疲倦,因此必须做一些调整,因而会改变大小不同的面积比例。

使用类似色为主要色系时,由于色相较为相近,所以罗斯科必须适当地改变其明度和彩度,在画面中单独加入黑色或白色,或让各层的色彩相互透映,有些作品则将色块边缘刻意柔和化,以此降低类似色引起的视觉呆板。在技法方面,他运用了薄涂与快速上色技巧,使底层的光泽穿透到上层,造成观者眼中一片颜色的气氛,创造出作品内在的光辉,内在的光,对作品精神气息的营造,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法。

思维绘画与传统绘画的区别 篇5

思维绘画依据儿童心理学、潜能学和创造学的理论,通过绘画载体,以提高孩子思维能力、性格能力、学习能力、绘画能力为目的的综合性绘画项目。

思维绘画与传统绘画的区别:

传统绘画主要是采用挂图或线、形导入法。即老师提供给孩子一幅作品,让孩子照着画。甚至给孩子规定好绘画颜色。虽然孩子的临摹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得到提升,但久而久之孩子的思维却受到了严重的束缚。而思维绘画彻底打破了这种困境,通过点式圆周画板,可以让孩子真正做到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的目的。

一、思维绘画是针对4——10岁的儿童,以绘画为载体提高儿童各种能力的一项综合项目。

思维绘画的课堂是把精彩的故事、智慧的训练、思考力的展开,多变的游戏等巧妙融于一炉、借助点视圆周画板,点视课后创意练习册,和完整的教程、教法的教学课堂,使所有的儿童能够马上进入情境,迅速建立自信。

二、思维绘画对性格能力的培养

性格没有好坏之分。性格只有内向和外向之分确没有好坏之分!

而在思维绘画的课堂上我们把性格看做是一种能力,是思维绘画中重要的思想之一。古人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充分说明了人的性格是不可以改变的,但是人的性格却是可以塑造的,特别是7岁之前的性格是最容易塑造。为什么说思维绘画能在儿童的性格上有所帮助呢,这是因为“性格”养成的根源来自于好的习惯。

比如:在课堂上我们会有这样一个环节,就是每节课会留五到十分钟给儿童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儿童们到前面来尽情的展示自己的才艺。这时就会出现两种现象:

一、外向的儿童特别积极,把手举的高高的,想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节目。

二、内向的儿童,却在一旁默默的欣赏别人的表演,也许有的儿童也想表现一下自己,可是从小就养成了不爱上台的习惯那么这些儿童就会有很小的机会,甚至会失去这次现的机会„„我们把这个话题延伸到以后的工作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外向的儿童要比内向的儿童争取到的机会多一些,那么成功的机会也就多一些,将来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而好的行为习惯的着成要从责任心谈起,如果儿童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那么好的习惯也就会慢慢建立起来了。

通过观察发现一部分儿童在初学绘画时表现出溜号、好动,乱画,不敢画,思路单

一、独立性差,对父母有依赖感,缺少耐心,专注时间短,不配合老师,涂色不细心,画面不整洁或中途弃笔没耐心。上述不足都是性格上的缺点,进一步说就是没有责任心的体现。而不是思维绘画技能的缺乏。但令人惊喜的是,由于儿童天生对绘画有不解之缘,无论从学习上,情感上都非常喜欢接受绘画,不知不觉中,有些缺点就改掉了,有的缺点甚至当即就改正了。当有一天我们看见儿童画出一幅构图大胆、涂色细腻,非常平整而干净的一幅画递给家长时,您不得不说,您的儿童已经改变了。

三、思维绘画对学习的帮助

在儿童的学习能力中,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记忆力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有的孩子上了小学写汉字来举例,比如写一个“大”有的孩子看一眼就清晰的知道字的笔画,可是有的孩子总是把握不住笔画,看一眼写一笔,还常常写错,好不容易把横写好了,写撇的时候就又犯同样的错误,橡皮蹭起来没完没了。而且手过重,划纸;缺少耐心,要让人看护,甚至看管。最后终于把这个字写好了,可是时间已过去大半。本来两个小时能够完成的作业,却用了四个小时,大家应该感觉到,这样的学习会给儿童十分不快的感觉,他们认为学习是苦差事,学习是不会快乐的。可见眼、手、脑子的不协调节器是学习上的第一障碍、第一大问题。上述问题通过绘画来解决最恰当不过了,画画比写汉字要难得多,但是儿童却最容易接受。如果在4——10岁之间接受绘画训练,学习上的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四、如何来欣赏儿童画

家长要从以下几点来学会评儿童画:

1、线条:线条流畅,说明大胆,手的灵活度还不错。

线条断断续续,说明不自信,胆小不敢画。

2、点点:点点出现大黑圆点说明注意力不集中。

3、画面的丰富度:画面丰富,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

画面单一,思维不够,想象简单,积累有限。

4、画面的大小:主体大气,说明大胆,有破力。

主体偏小,说明胆小,拘谨,不自信。

5、画面的布局:布局合理,说明空间感知能力还行。

布局紧凑,说明空间感稍弱,需调整。

6、色彩:从每个人喜欢的颜色可以很清楚反映每个人的性格。

红色:外向的乐观者,放的开,喜欢热情奔放、活泼开朗,会将自己的情感直接抒发出来。如果有什麼高兴的事,会明显地表达出来。如果有什麼想法,会立刻去行动,不但喜爱运动,而且爱出风头。

白色:纯洁、善良,属於不将内心的想法表现在外的孩子,会对自己宽大,而对别人严谨。这种人表面上虽然会顺从他人,内心却存著反叛的因子,表里不一,不太喜欢动脑筋。

绿色:有活力,有自己的主见,社交能力强,性格很细腻,要求完美!

蓝色:是属於较富幻想力的色彩,没有自已的主见,但好奇心强烈,对新奇的事物很感兴趣,学习能力不错,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很感兴趣。

黄色:这种人比较活泼,具行动力及冒险心,是不容易满足於现状的积极派,如果心里坚决想达成的事,就算遇到困难也会对抗到底而完成任务。

咖啡色:有主见,冷静,有强烈的主观意识。

黑色:非常有个性的颜色,而喜欢黑色系的人,性格经常处于矛盾中,总是在尝试表现自己的同时,又显得非常害羞,抱著不太想让人了解的心态。

灰色:冷静,比较会为他人考虑,也会压抑自己的情绪。

粉红色:个性温柔的人喜欢的颜色,因此这种人富於同情心能为他人著想,爱帮助他人,但容易显得浮躁。

量词的色彩义和色彩义变异 篇6

量词的色彩义和色彩义变异

汉语量词是丰富而复杂的.,它不仅计量,而且还有特殊的表达作用.这些形象生动的表达就来自于量词本身丰富多变的色彩.本文主要从量词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三方面来探讨量词丰富的色彩义及色彩义变异.

作 者:耿言海 李凤启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刊 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CHINESE 年,卷(期):2007 “”(12) 分类号:H1 关键词: 

论绘画的色彩与形式美 篇7

一、色彩的内在美

康定斯基说:“一般说来, 色彩直接地影响着精神。色彩好比琴键, 眼睛好比音槌, 心灵仿佛是绷紧弦的钢琴, 艺术家就是钢琴手, 它有目的地弹奏各个琴键来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波澜的反响。”

1. 色彩的感官效果和心理效果

康定斯基曾说:“当你扫视一组色彩的时候, 你有两种感受。首先是一种纯感官的效果, 即眼睛本身被色彩的美和其他特性的魅力所吸引, 你就感到满足和愉快……眼睛感受到一种类似美味佳肴对舌头的那种刺激……这些都是生理上的感觉, 为时有限。此外它们还是肤浅表面的东西。如果人的心扉紧闭, 其印象便转瞬即逝。这好像是我们碰到冰就产生寒冷的感觉, 当手指变热后, 寒冷就立即被遗忘……另一方面, 冰的寒冷的感官作用渗透得愈深, 它引起的感受也就愈复杂, 而且是一系列的心理体验。”

然而, 对于一个较敏感的心灵, 色彩的效果就会更深刻, 感染力更强。这就是使我们到达了观察色彩的第二个效果:色彩的心理效果。它们在精神上引起了一个相应振荡, 而生理印象只有在作为通往这种心理振荡的一个阶段时才有重要性。

2. 色彩的内在表现

我们经常能碰到诸如“芬芳的色彩”一类的形容。色彩的声音非常明确, 几乎没有人能用低沉的音调来表现鲜明的黄色, 或者用高音来表现深蓝。色彩的调子和声音的调子一样, 结构非常细密, 它们能唤起灵魂里的各种感情, 这些感情极为细腻, 非散文能表达出来。当然, 每种颜色总能找到一些语言来表达, 但总是意犹未尽。这些不能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并不是累赘, 而是色彩存在的核心。当我们一提起色彩, 立即就会想到它的两大分类:暖的和冷的, 鲜明的和暗淡的。一般来说, 暖意味着接近黄色, 冷色意味着接近蓝色。这种差别出现在同一范围内, 换言之, 一种颜色会保护它的基本性质, 但是这种性质尽管时强时弱却是现实的。这种差异体现出一种水平运动, 暖色向观众逼近, 而冷色却离开观众向后退缩。

蓝色是典型的天空色。它给人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宁静。当蓝色接近于黑色时, 它表现出了超脱人世的悲伤, 沉浸在无比严肃庄重的情绪之中。蓝色越浅, 它也就越淡漠, 给人以遥远和淡雅的印象, 宛如高高的蓝天。蓝色越淡, 它的频率就越低, 等到它变成白色时振动就归于停止。在音乐中, 浅蓝色像是一支长笛, 蓝色犹如一把大提琴, 深蓝色好似大提琴, 最深的蓝色可谓是一架教堂里的风琴。黑白混合产生的灰色, 是沉默和静止的。红色无限温暖不具有黄色的那种轻狂的感染力, 但它却表达了内在的坚定和有力的强度。它独自成熟地放射光芒, 绝不盲目耗费自己的能量。红色所表现出的各种力量都非常强烈。在特征和感染力上, 鲜明温暖的红色和中黄色有某些类似, 它给人以力量、活力、决心和胜利的印象。它像乐队中小号的音响, 响亮、清脆, 而且高昂。

3. 浓烈的色彩、明快的节奏

每种独立的颜色的不明确作用, 为丰富多彩的色调提供了和谐的基础。一幅幅图画、一件件艺术品, 以及所有被描绘的景物, 必须经过艺术家的巧妙处理和精心选择才能达到某种和谐。一种颜色的运用、两种相关颜色的并置或调和, 这是绝大多数色彩和谐的基础。“光”给了色彩浓烈、明快的变化。根据近代的光学原理, 白色的日光之中含有各种色光 (简单地说是“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 但实际上多至无法计数) 。物体本身并没有“固有色”, 却具有反射和吸收色光的性能, 这样才呈现出各种色相, 并且随着时间、地点的迁移而变化无穷。自19世纪70年代印象派绘画问世后, 绘画以新的光学观念作画, 因此运用色彩比过去的“褐色油画”丰富很多。例如:《苹果和葡萄》是莫奈晚期较成熟的作品。这时莫奈已经是印象派大师。印象派的基本理念在此得到充分的体现, 通过颜色上的冷暖相间和厚薄对比, 自然地表现出水果的立体感及空间感。因为莫奈避免了用色、用笔的雷同, 所以画面色彩丰富, 造型结实, 充满光感和空气感。《壶茶》是莫奈的一幅调子明快的静物油画, 整个画面清淡高雅。整个画面充满着极强的光照感。重点关注的是莫奈的一幅名为《花瓶中的鲜花》的作品, 这是一幅激情之作, 它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手法, 更像是凭着记忆完成的。这时的莫奈已不再一味追求逼真, 而是积极发挥自己的激情, 像对待生命体一样对待静物。画家笔下的花叶子像运动中的物体, 就是静止的花瓶也像在旋转。在这里, 颜色给予他充分发挥的余地, 这里的运动感都是通过画家踊跃的笔触、闪烁的色彩、模糊的界线传达出来的。这种观念、做法一直延续到莫奈创作的晚期。

二、形式的表现美

狭义地说形式就是一个面与另一个面之间的连线, 这是它的外在含义。但是, 它另有一个千差万别的内在含义, 确切地说, 形式是内在含义的外观。形, 纵使它是完全抽象的和类似的几何形, 也有它的内在音响, 是一个精神性的东西。

1. 形式与情感

每一位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自己使用的表现手段 (即形式) 都是最好的, 因为它能够最为恰当地表达出这位艺术家所强烈希望表达的东西。同时形式也反映出每个艺术家的精神, 打上了艺术家的个性的烙印。形式不是苦苦思考的产物而是出自“自发自动”, 它们以完美的形态出现在创作者眼前, 我的责任只是复制它们。或者, 在我正在创作的同时, 它们自己已经成形和具体化了, 这是多么惊奇的事情啊!

2. 形式与色彩

形式可以独自存在, 可以作为一种物体的真实或“不真实”的再现, 或者作为一种空间或平面的界限。在画面中, 但色彩不能单独存在, 它必须有某种边线。色彩和形式之间的必然联系向我们提出了形式对色彩的作用的问题。形式即使是类似的几何图形, 也有自己的内在的反响, 这是一个精神实体, 它的特性与形式是一致的。有的时候形与色的勉强结合未必产生冲突, 经过处理以后, 它可能显示出崭新的和谐。由于颜色和形式的数量是无穷无尽的, 因此它们的组合和效果也难以数计。这是一个无限广阔的天地。

三、构图形式的审美价值

一幅画必须有一个“框架”。我国传统画家画一幅“写意画”, 未下笔之前一定要审视一下那张纸是正方形还是长方, 是直幅还是横幅。与此同时, 画家在头脑中开始作形象的构思, 脑中总要出现几竿竹子的形象以及枝叶的疏密长短;有时还要用手在纸上略加摸索而虚拟形象的位置。然后, 画家才蘸墨运笔而作画。这说明, 画家的“运思”和“运笔”是自始至终分不开的:

论原生态歌舞的美学意蕴

陈庆莲 (江苏省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221116)

摘要:原生态歌舞是原生态艺术中的重要代表, 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当下的流行时尚。它吸纳民俗仪式中的表演元素, 在古老的舞蹈艺术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 营造了也真也幻的审美情境。它从狭小的剧场走向广场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观众在审美同时性中领略了原生态歌舞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仪式性;情境性;同时性

新世纪, 一个新生的文化名词——“原生态”迅速在文化艺术领域串红。“原生态”这个词来自于自然科学, 原生态是指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 原生态即在自然状态下所生存下来的事物。原生态与艺术联姻之后以其自然清新的诗学特征成为艺术领域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原生态艺术可定义为:没有被刻意雕琢, 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出泥土气息的艺术形态, 它包含原生态唱法、原生态舞蹈、原生态大写意山水画等新的说法。其中以大型实景演出的原生态歌舞最引人注目, 目前在国内比较著名的有《印象刘三姐》、《云南映象》、《云岭天籁》、《藏迷》、《鼓楼大乐》、《踩山舞云》等著名的歌舞集。原生态歌舞脱胎于古老的巫术礼仪, 是我国古代“礼乐”中“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认为:“诗, 言其志也。歌, 咏其声也。舞, 动其容也。”[1]所谓原生态歌舞应当是先民们歌之不足, 则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的古老舞蹈形态的保留。这些原生态歌舞表演气势宏大, 场面壮观, 多以喊叫、敲击等方式对内心情感进行赤裸裸的宣泄。其中蕴含着对生活和生命的礼赞, 原始仪式被包融在艺术表演中。其艺术魅力即来源于民俗仪式的神圣光晕与原泽原味的展演性。仪式与艺术表演的融合造就了原生态歌舞的神话, 这也是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经典写照。同时此种艺术形态融合了人类学的特征, 营造了神秘浪漫的气氛, 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拉近了表演和观看者之间的距离, 创造了既熟悉又陌生的审美效果。

对于艺术的起源, 有影响的观点主要表现在摹仿说、游戏说、巫术说、情感表现说、性爱说、劳动说等六种。摹仿说的核心观点是艺术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摹仿。如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所说:“史诗的编制, 悲剧、喜剧、狄苏朗勃斯的编

他不断地在心中“经营位置”——时刻参照着画幅的框架和看不见的中心轴线而展开笔的活动。我国画家和书法家并不知道什么格式塔心理学, 但是当他们进行即兴的创作时总是时刻遵循着“参照框架”的原理而运笔。“经营位置”在古代“六法”中就有提到, 总结出这一纲领的是南齐时代的人物画家谢赫。他的《古画品录》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绘画理论著作。

在西方写实绘画中, 那些写实的人物画杰作往往既能合情合理地描绘故事情节, 又十分讲究形式的结构:例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就既能表现戏剧性的情节, 又能将众多人物配合场景而组合成为一个美妙的“图样”。鲁本斯的人物画是具有这种特色的另一个范例。以绘画而论, 不论是抽象风格还是写实风格, 如果没有“框架”作为“参照”, 那么, 诸如形体、线条等的曲直、高低、宽窄、疏密、斜正, 安排得是平衡还是偏颇, 乃至变形是否合宜, 色调是否恰当, 如此等等的形式上的变化就都失掉了依据。可以说, 凡是优秀的绘画作品, 都有意或无意地遵循着框架原理, 但塞尚的画却确实是一个显著的范例。看他的画让我们毫不含糊地感到:他时时刻刻在苦心经营着怎样将框架之中的诸部分有机地组合为一个整体。又由于他处理画面上各种“形式因素”都十分简练、阔大、明确, 总之, 几何形的倾向十分显著, 因而让我们将“框架”的作用看得更加清楚。

在西方, 绘画框架的产生也有一个过程。希腊神殿建筑上的浮雕, 近乎平面的绘画, 已具备框架的形式。中世纪教堂建筑中都有镶嵌画或窗玻璃画, 那都是建筑的组成部分, 却也都有框架, 即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画面。我们观看一幅风景画往往比我们写以及绝大部分供阿洛斯和竖琴演奏的音乐, 这一切总的说来都是摹仿。”[2]歌舞表演就是对生活的摹仿, 而对祭祀仪式活动的摹仿则是艺术摹仿生活的重要内容。剑桥学派代表赫丽生指出, “艺术和仪式都含有摹仿的成分”, “它们共同出自一种人性的冲动”, [3]因此戏剧、诗歌等都是仪式中人性冲动的表现, 摹仿的动机存在于仪式活动之中。

仪式本来属于人类学的范畴, 原生态歌舞对仪式的内容和外在形式进行了吸收和再创造, 使得此种艺术样式带有神圣的光晕, 在艺术舞台上经久不衰。在仪式展演的过程中, 仪式行为者往往通过姿势、舞蹈、吟唱、演奏等表演性活动和对象、场景等实物性安排营造一个有意义的仪式情境, 并从这种情境中重温和体验这些意义带给他们心灵慰藉和精神需求。原始艺术是伴随着各种仪式活动而产生的, 其本身就是仪式活动的一部分, 舞蹈亦不例外。正如张本楠先生所说:“原始宗教仪式的进行过程就是原始舞蹈的创作和表演过程, 原始宗教仪式的发展历史就是原始舞蹈的发展历史。无妨说, 原始舞蹈就是宗教仪式。”[4]最典型的实例要数《吕氏春秋·古乐篇》所载:“昔葛天氏之乐, 三人操牛尾, 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 二曰《玄鸟》, 三曰《遂草木》, 四曰《奋五谷》, 五曰《敬天常》, 六曰《建帝功》, 七曰《依地德》, 八曰:《总禽兽之极》。”[5]这是对先民祭祀仪式的经典记载, 同时我们透过这寥寥数语也可以窥见原始先民举行仪式活动的神圣性, 并且把这个仪式过程看作精彩的歌舞表演。

可以说一个仪式, 就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 是一个用感性手段作为意义符号的象征体系。所以, 象征人类学家特纳认为, 和动物的仪式化相比, 人类仪式的原理是象征性的, 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具有组合和重组的类似语言的能力, 仪式就是一个符号的聚合体。所以仪式展演呈现出有意味的文化空间, 在这个文化空间中充满了神圣的巫术意味, 事物和事物之间充满了神秘的互渗, 使得原生态歌舞呈现出强烈的“原真性”。

作为原生态歌舞最典型的代表《云南映象》就是对民俗仪式的幻化, 它把祭祀仪式中的礼器当成了舞台道具, 舞蹈的动作热烈而虔诚充满了仪式的神圣性, 通过对仪式的展演把观众引入到神奇迷离的艺术境界。可以说原生态歌舞的艺术魅力就是“原真

在游览中看到的真景更能得到审美的享受, 其原因之一就是图画已截取真景的一个片段而成为一个“结构”。现实中物质的事物已化为点、线、形、色, 围于框架之中而在我们的视知觉中展开活动。点、线、形、色在框架之中显现各种各样的变化。变化意味着活动, 生命是活动的, 因此有变化才能引起审美的快感。

摘要:在一幅好的油画作品中, 色彩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 形式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力。印象派的基本理念对于油画静物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印象派画家所表现出来的大胆奔放的笔触、绚丽的色彩、意蕴的边线等, 营造了作品较为深远的意境。在当代绘画中, 画面中的形式构成了画面的骨架, “构成”的元素及其重要。如果说色彩和形式是画面的内在美, 那么, 构成则是最直接的外在表现。

关键词:油画,造型,构图,形式,色彩

参考文献

[1] (德) 瓦尔特·赫斯 (宗白华译) .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M].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0.

[2] (俄) 瓦·康定斯基 (查立译) .论艺术的精神[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3]吴甲丰.西方写实绘画[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

[4]潘公凯.探索中国油画的精神魅力[J].美术研究, 2005 (3) .

[5]张连生.色彩观念对绘画的影响[J].美术观察, 2005 (01) .

[6]邵大箴.靳尚谊和当代中国油画[J].美术研究, 2005 (3) .

[7]孔新苗.二十世纪中国绘画美学[M].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0.

探究莫兰迪的绘画形式与色彩 篇8

关键词:莫兰迪;平面化;写意;白处理;灰色调子

一、引言

乔尔乔·莫兰迪(1890-1964)生于意大利波洛尼亚,是意大利著名的版画家、油画家。在20世纪艺术的纷杂喧嚣中,他却待在自己的工作室中,寻找自己独特的艺术绘画风格。莫兰迪的作品几乎都是最简单的生活中的瓶瓶罐罐,但他却在平凡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他以简约的方式去创造他不平凡的心境。在立体派和印象派之间,他在形和色、虚和实、正和负之中,找到了自己独特的画风。

二、莫兰迪的绘画形式

(一)静谧的平面化处理

莫兰迪的绘画造型极为简约,他舍弃繁杂,只保留一定的形态。莫兰迪将真实看到的光、色彩及空间环境,结合各种元素的对比,形成平面化的处理方式,写实与抽象,静态与动态,曲线与直线,正形与负形,重组与解构,显与隐,构成了一幅幅静谧和谐的画面。

莫兰迪曾经说,因为那个视觉所及的世界是由形体、颜色、空间和光线所决定的……我相信,没有任何东西比我们实际上看到的更抽象,更不实在的东西了。他通过简化物体的外形与色彩,给人一种特殊的心灵感受,他想给世人传达一种更为和谐安静的世界,从他画的各种瓶瓶罐罐来看,都是整齐排开,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将虚和实惟妙惟肖地表达了出来,追求形与色的彼此和谐以及物体空间的自然归属感。他用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感性来向人们诠释自己的世界,抛开喧闹的世界,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绘制的精神世界中,莫兰迪的绘画思想与那个时代所流行的“形而上”哲学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基里科认为:“莫兰迪拥有欧洲艺术真正深刻的纯净抒情感,表现平凡事物的形而上精神。莫兰迪教给年轻人几何图画的永恒定律,那是所有伟大、所有美、所有沉郁情感的基础。”

纵观莫兰迪成熟时期的绘画作品,画面上的留白更多,画面的构图井然有序。他注重瓶瓶罐罐整体组合的几何化排列,使整个画面简洁化的同时视觉上更加稳定。他用人眼的平视角度去绘画,只展示了物体平面化的外形,却留给人一定的想象空间。他的作品追求平面的排列组合效果,实与虚相结合,各种元素的对比之下,空间的延伸感更强。哥特弗莱德·勃姆在他的《乔治·莫兰迪的艺术观念》一文中写道:“莫兰迪在他的‘形而上时期借用了这一异质,他着迷于塞尚对想象、构成和创造的拒绝。”莫兰迪的绘画将客观的物体从三维形象经过绘画艺术变成二维平面形象,运用了概括、提炼、重构,通过点线面,对物体的重塑与解构,柔化色彩,创造出近乎抽象的、取消具体形象的精致绘画。

他的笔下绘出了赋予他自己灵魂的物体,在画面上展示他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精神意境。

(二)极具写意的精神

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是两种不同的形态视觉艺术,中国画讲究“空”“无”,更多地表现事物的“虚”,是写意手法;而西方绘画讲究“真”,更多地表现事物的“实”,是写实手法。西方绘画主要是通过光与色来表现物象,而中国画则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西方绘画严格遵守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而中国画则不讲究叙事,把背景和细节省略掉;西方绘画注重情节描述,更注重环境的细致刻画,而莫兰迪的绘画艺术则是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的互相结合,既表现为“实”,但又与“虚”相结合,画面是由光与色来表现,但莫兰迪的画面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莫兰迪的绘画并没有刻意表现细节,简洁的画面使人陷入无限的思考中。可见莫兰迪的绘画是西方艺术与中国绘画艺术相融合的“产物”。莫兰迪的作品属于写实绘画一类,但抽象因素在其作品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莫兰迪在处理光线时将物体的形抽象化,通过竖线,虚化的外形,利用一些稳定的三角形和长方形,形成独特画面的稳定结构,这会使得在画面中呈现出一种厚重的质感。

莫兰迪通过自己所感受到的,将手上的物体都成为了内心的真实写照,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莫兰迪的绘画质朴无华,造型简约,力求探寻最平凡状态中的深层意识,这在精神境界、艺术追求上与中国古代文人画中的“逸品”是相一致的。

无疑莫兰迪的绘画艺术风格是最接近东方文化的“禅”意,莫兰迪的绘画给人一种宁静而致远的感受,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他的绘画并不是抓住人们的眼球,而是走向人内心深处,感受他的安静与神秘。

我们能从莫兰迪画面中的色彩、造型以及几何化结构中看到塞尚的艺术观念。他继承了塞尚几何化的形式结构,画面中看似随意的静物排列,整体感觉却又密不可分,相互之间坚不可摧又牢不可破。有些近似却又互不相同的几何元素组成了他的静物画和风景画的主题。莫兰迪对自然的描绘不仅仅是简单的描摹,而是对没有生命的静物以独有的审视,并赋予其生命和内涵,这正是塞尚的观念在莫兰迪画中的巧妙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对象都去掉了复杂部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简单的几何形体,表现出了他内心的灵动和情感的起伏。

(三)画面空间秩序的留白处理

莫兰迪的绘画空间感很强,绘画素材都是平时最普通的瓶瓶罐罐,他的画面却作了很多的留白处理,留给人的想象空间更多。他的静物画,画面都并不饱满,遵循少即是多的原则,都有很多的留白。莫兰迪的绘画留白是一种精心的设计,并不是随意的空白,而是精心留出的空白,能传达出画家高雅的审美趣味,使画面更加透气,给人们带来轻松愉悦之感。讲究空白之美,是为了更好地衬托主题,同时留白可以增加空间感和美感,使人更好地与物互动。留白作为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绘画艺术的审美格调和营造艺术氛围上具有重要意义。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莫兰迪的绘画作品留白与紧凑的物体对比明显,给观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及更为广阔的视野。

巴尔蒂斯认为:“莫兰迪无疑是最接近中国绘画的欧洲画家,他把笔墨俭省到极点。”他的绘画主要抒发自己的主观情趣,以形写意,追求一种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在观念上同中国艺术一致。

(四)灰色调子的极致追求

莫兰迪无论性格上海上对艺术的追求上都是非常固执的,他一直没有盲从当时影响巨大的艺术流派,而是根据爱好和对事物独道的见解来选择自己的艺术之路。

莫兰迪是一位遵循自己内心的艺术家,他的画面色彩非常高雅,作品很少有鲜亮的颜色,而是运用了大量的白色、灰色,让人心旷神怡。莫兰迪的画面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天空,甚至宇宙,犹如诗人般的情怀,进入一望无际海阔天空的视野。无论时光流逝,我们依然能从画里感受到他的静逸和细腻,他的淡泊名利,也体现在了他对艺术的追求里。

莫兰迪的绘画作品几乎颜色都是灰色调子,每一块都经过他的调和,每个块面的大小,颜色对比,中间色过渡色,都比较和谐,不脏不闷, 组合起来反倒趣味,雅致,浑然天成,视觉上给人带来平静的内心感受。同时,他在灰色调子中寻找一种特殊又和谐的微妙关系,甚至有些色彩是他在不经意间调试出来的,却非常符合他自己的画面调子,即使是画面中的几笔重色,画面也极其协调统一。莫兰迪注重个性的绘画色彩与精神诉求,其画面是充满韵律的,更像一曲优雅的东方之乐,静谧,柔和,沁人心脾。莫兰迪的绘画色彩细腻,别致,整体简约大气却并非真正的简单,色彩力度强大,画境超凡脱俗。而现代,莫兰迪的色彩仍然受到大众追捧,他的色彩色调无论运用到服装上还是家居上都能体现出高雅的品位。

三、结语

欣赏莫兰迪的绘画艺术,首先就会被他的色调所吸引,他的特别让我们认识和感受到他的内心平静,直至现代有些人还受到他的绘画艺术风格影响并创作出了更富有时代气息的衍生流派。莫兰迪笔下的作品像极了他的人生,淡泊名利,宁静虚和,总是静静地向观者展现最平凡朴实的静物和它不平凡的人生,他不满足于表现到的世界,而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情。他追求的是闲情逸趣的生活,吸引的并不是人们的眼球,而是深入内心的清净淡雅。

参考文献:

[1]谢桂.莫兰迪油画的空间形式与画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108-110.

[2]李娜.“显”与“隐”——莫兰迪静物画研究[D].聊城大学,2014.

[3]於玲玲.寻找真实中的差异:莫兰迪静物画题材研究[J].艺术百家,2009(05):221-224.

[4]高翔.空间的意义:乔尔乔·莫兰迪绘画形式研究[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上一篇:描写小狗的作文450字下一篇:激动人心的接力赛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