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中心建立条件分析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或将撼动传统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但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还面临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明显滞后,金融资源聚集度不高,相关制度不够完善及高端金融人才缺乏的挑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国际金融中心建立条件分析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国际金融中心建立条件分析论文 篇1:

国际金融中心衡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摘要:在国际金融中心构成的要件基础之上构建了国际金融中心的衡量指标体系,然后利用2004—2006 年纽约、东京、伦敦、新加坡、法兰克福、上海、曼谷和首尔八个地区与国家的数据,通过回归和参数检验的方法,从实证和统计的角度检验所设计的国际金融中心衡量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对国际金融中心评估的显著性。

关键词:国际金融中心;衡量指标体系;实证分析

一、影响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运行的因素

国际金融中心(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re)就是那些能够提供最便捷的国际融资服务、最有效的国际支付清算系统、最活跃的国际金融交易场所的城市。作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经济影响力的中心,要有许多强有力的因素作为支撑,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经济因素、金融因素、政治因素和人才因素。

(一)经济因素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或是地区,其自身的高速经济增长是其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一个必要条件。强劲的经济增长对于国际资本是一个极富诱惑力的吸引,从而对国际资本形成一个吸收作用。同时,大量的国际游资进入该地区,无论是进入实体经济部门还是虚拟经济部门,都会增加对金融中介的需求。资本逐利的本性会进一步增加对金融产品、金融衍生品的需求,进而刺激和推进该城市或是地区的金融部门及金融业务的不断开拓和发展,促进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因此,经济因素是影响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

(二)金融因素

毋庸置疑,金融因素是影响一个城市或是地区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最为关键和重要的因素。金融市场的一个基本职能是资金的融通,而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这项功能就显得更为重要。在国际金融中心,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的成本都会低于其他非国际金融中心,而获得报酬却高于其他非国际金融中心。因此,国际金融中心对该城市或是地区的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成熟程度以及开放程度都有着很高的要求。

(三)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作为非经济类因素,对一个国家或是地区能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政治环境不直接作用于经济运行,却为经济运行提供引导和保护,有些时候却又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和羁绊。政治的稳定性往往是国际游资和外商进入该地区投资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不稳定的政局或是过于封闭的政治环境,都会减少游资的进入。所以,政治因素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人才因素

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高素质的人才,包括金融人才和其他专业人才是保证金融市场保持活力和富有创造力的源泉。高素质的金融人才能够保证金融市场高效的运行,并且能够不断地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吸引投资者;电子信息人才、律师等相关行业的人才为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提供支持和协助,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人才因素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二、国际金融中心衡量指标的构建

对上述影响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运行的因素分析可见:本文所要构建的用于评估国际金融中心的指标体系应该包括经济指标、金融指标、政治指标和人才指标四个。

此外,本着易量化、数据容易获得、简洁和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运行具有较高相关度的原则,我们共选取了四组共20个最能反映一个地区经济、金融和政治状况并且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运行具有较高相关度的指标。如下所示:

(一)经济指标

1.GDP 增长率

2. 投资比率= 投资额/GDP

(二)金融指标

金融指标包括三个方面的指标:

1.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

(1)金融部门产值/GDP;(2)金融产品、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数量;(3)金融业的电子化程度;(4)金融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例。

2.金融国际化指标

(1)外资银行占银行总数的比例;(2)银行等金融机构外币存款与本币之比;(3)银行等金融机构海外存款与存款之比;(4)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5)国际资本净流入量;(6)本币自由兑换程度。

3.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指标

(1)金融市场的深度:金融市场市值/GDP;(2)金融市场的广延度(金融市场的种类、金融产品的种类、金融中介的数量、投资者和筹资者的数量);(3)金融的成熟程度;(4)金融市场的信息透明度。

(三)政治指标

通常情况下用于度量一个地区的政治稳定性的指标有:政局动荡的可能性并由此造成的政策变化,政府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干预程度等。然而要想将这些指标量化非常困难,因此在这里不使用这些指标,而采用世界遗产基金组织给出的一个地区的经济自由指数来衡量。

(四)人才指标

1.受等教育人数/该地区人口总数

2.金融专业人才/该地区人口总数

3.从事金融业人数/该地区人口总数

4.世界范围内知名学府数量

三、利用回归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一)对国际金融中心衡量指标体系的简化

在这20个指标当中,由于某些指标难于量化但却非常重要,如金融市场的规范程度、金融市场的透明度等;有些指标虽然可以量化但是数据却不容易获得,如金融创新的数量、金融产品的数量等,因此在进行回归之前,我们将某些不易量化但是可以用虚拟变量来表示的品质变量数量化,而将那些不能通过虚拟变量表示的品质变量以及难于获得但将其去除对整个评估体系不会造成本质上影响的变量剔除。

在经过多方面考虑之后,我们将衡量指标体系简化,如表1。

(二) 模型的建立和虚拟变量的设定

以一个地区是否为国际金融中心,如果是国际金融中心是全球性的还是区域性的这一变量为因变量,记为Y;以该国际金融中心所在国的GDP 增长率、投资比率、金融部门产值/GDP、受高等教育人数/总人口、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透明度和政治风险等级作为自变量,分别记为x1,x2,x3,x4,x5,x6,x7,建立回归模型,如下所示:

Y=β0+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7

其中,Y、x5都是虚拟变量,其取值分别如下所示:

Y=1 非国际金融中心2 准地区金融中心3地区金融中心4准国际金融中心5国际金融中心x5=1 非常不成熟(新兴市场)2 比较成熟3非常成熟

x7直接采用世界遗产基金组织给出的经济自由指数。

(三)数据的选择

本文采用2000—2006 年纽约、东京、伦敦、新加坡、法兰克福、上海、曼谷和首尔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在数据的选取上,GDP 增长率、投资比率采用的是地区所在国的GDP 增长率和投资比率。此外,本文所选取的数据全部来自《国际统计年鉴》和《上海统计年鉴》,而有些国家和地区某些年的数据不存在,在此采用其2000—2005 年这六年间可得的三年数据代替,由于这些国家或地区近年来经济与政治局面相对稳定,其经济发展和政治格局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所以,这种替代对结果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对于某些地区某些年份某项数据的缺失,则采用其他年份的平均值代替。

(四)回归及结果分析

用Eviews对表1 中的数据进行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因为R2=0.999999,ADJR2=0.999997,并且各变量系数检验都通过t值检验,整个方程的T检验也通过 ,因此,单个解释变量以及整个方程都是显著成立。模型中的自变量对因变量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所以简化后的模型是合理的,用此模型来判断一个地区能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评价国际金融中心运行的效率是有效的。

将上海2001—2009年的数据带入该模型,得出的Y值介于3和4之间,即上海已经成为地区金融中心,正在逐步成为准国际金融中心,这个和实际也相符合。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经济因素、金融因素、政治因素和人才因素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成为金融中心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是国际金融中心可以用代表经济、金融、政治和人才的20个细化指标进行衡量,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使用简化体系进行衡量同样可以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王云.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对上海的启示[J].上海综合经济,1996,(4).

[2] 胡坚.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设想[J].经济科学,1995,(2).

[3] 陆红军.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估研究[J].财经研究,2007,(3).

[4] 黄蓉.国际金融中心评价指标的实证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6).

[5] 李虹,陈文仪.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和指标体系[J].经济纵横,2002,(2).

[6] 姚洋,高印朝.金融中心评价值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论坛,2007,(5).

[7] 刘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程判断——基于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7,(4).

[8] 聂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时代,2007,(15).

[9] 世界银行发展数据小组.2001世界发展指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0] 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2005[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11] 张塞.国际统计年鉴2006—2007[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作者:刘 轶

国际金融中心建立条件分析论文 篇2: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或将撼动传统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但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还面临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明显滞后,金融资源聚集度不高,相关制度不够完善及高端金融人才缺乏的挑战。为此,当务之急是要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一步集聚和配置金融资源,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吸引和培养全球性的高端金融人才。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金融中心;机遇;挑战

一、引言

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蔓延,传统的国际金融中心如纽约和伦敦的地位已经撼动,原有的国际金融格局或将随之改变。这对于快速崛起的中国而言,机遇要大于挑战,提高自身在国际经济与金融中的地位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如何化“危”为“机”是中国政府迫在眉睫的大事。为此,国务院也审时度势地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下称《意见》),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其中,首次提出了建设“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及“在2020年基本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时间节点要求。这对上海成功地抓住发展机遇,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无疑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现状与挑战

根据伦敦金融城2010年3月公布的对全球75个金融中心进行的最新调查,伦敦与纽约首次并列全球第一位,香港紧追在后,中国大陆地区排名最靠前的是深圳(第九位),上海排名第十一位,北京则比去年大幅上升八位,排名第十五位,中国台北市排名第二十一位。而在2010年7月发布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中,上海的综合排名名列全球第八位,其中,在成长性单项排名中居世界各国之首,但有的指标排名二十位之后,这将上海的“短板”暴露无遗。由此可见,虽然近年来上海的“硬指标”在不断完善,但上海金融中心在“软环境”方面与排名靠前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明显滞后

目前,人民币还没有成为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中国的经济实力还不足以支撑一个全球级别的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的输出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提,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必由之路,如果没有人民币的国际化,就谈不上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虽然建立人民币结算中心是一个好的开端,但人民币要得到市场的接受还取决于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同时,也只有中国从出口大国实现向进口大国的转变,人民币才能流向其他国家。然而,虽然当前中国正在稳步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但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并且短期内是难以实现的,况且短期内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并不一定是好事。

(二)金融资源聚集度不高

根据国际公认的标准,一个城市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具备几个必要条件:即至少是200家金融机构的地区总部所在地;银行海外贷款至少要达到200亿美元;跨国银行间资产和负债达到1 000亿美元;至少有200家外资非银行中介机构(包括代办处);日外汇营业额至少达到100亿美元。从上海的情况看,到2008年底,共有金融机构899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395家,但上海并不是大多数外资金融机构的总部;2008年上海金融市场(不含外汇市场)交易总额167.7万亿元,其中,上证所股票成交额18.04万亿元,上海期货交易所成交额28.9万亿元,上海黄金交易所成交额8 983亿元。可见,上海大多数指标与国际公认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此外,由于中国几家最大的金融机构总部大多不在上海,导致金融机构资产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偏低。金融机构跨地区的业务活动及金融资源的跨地区流动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金融资源难以按照市场规则进行合理配置。这些都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又一大障碍。

(三)各种制度还不完善

一般来说,金融制度、法律制度、产权制度是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条件和制度保障。为了保护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保证金融交易的安全可靠,提高金融交易的效率,各种制度必须做到透明和公平。而中国由于金融业开放的时间较晚,开放的水平也较低,目前还对资本流动进行严格的管制,人民币也不能自由兑换,还存在法律体系不够健全、法律服务水平相对较低、法制透明度不高、公众的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都是制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大障碍。

(四)高端金融人才匮乏

金融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一个城市是不是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标准。经过多年的努力,上海已集聚了20万左右的金融人才,但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与国际金融中心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从数量上看,世界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10%以上的人口从事金融业,在上海只有1%。比如纽约拥有77万金融人才,香港是35万人,而上海目前只有20万人不到。据悉,其中国际水准的金融人才还不到伦敦的1/4。从质量上看,上海在网络金融、投资银行、资产证券化、宏观金融分析等方面人才,以及法律、咨询评估、市场化经营、交易中介、国际会计等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非常紧缺,而且国际化的金融人才,特别是既懂国内金融又懂国际金融规范运作的银行家、金融家等高端人才更是奇缺。究其原因,一是国内没有建立起一套良好的金融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这种体制不适合外来人才,也不利于上海集聚国际金融人才;二是国内的金融产品相对缺乏,缺少高级金融人才发挥的空间;三是国内的高税率环境不利于促进交易及企业的发展,也不能留住金融人才。

三、对策建议

总之,我们要正确看待金融危机给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机遇,并充分认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有利于促进该国的对外贸易及国际资本的流动,它是一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提条件。综观世界各国金融中心形成的历史,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本币国际化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由于中国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中国经济实力极不匹配,这必然会制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因此,一方面,要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增强人民币的影响力,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要把握后金融危机的历史机遇和中央政府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契机,充分发挥金融中心建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特殊作用,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二)进一步集聚和配置金融资源

同样,一国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形成过程,也就是国内外金融资源在一个城市的某个区域集聚的过程。也正是由于金融资源的高度集中,为资金的供求双方提供了一个资金交易的平台,从而吸引众多的参与者,并使该区域逐步由金融产品的集中交易地和资金的集散地最终演变为金融中心。根据世界各国金融中心形成的历史经验,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应始终把集聚金融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合理布局和规划金融业和对金融资源的空间配置,从而为聚集国内外金融资源创造条件。

(三)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

完善和健全的法律、产权和金融制度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基本保障。它对提高各种金融交易的效率,确保金融交易的安全性,维护金融交易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从而使各种交易公开和透明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由于中国金融开放的时间不长,开放水平相对较低,并严格管制资本流动,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较低。同时还存在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服务水平不高,法制不够透明,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不强等问题,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因此,尽快完善和健全相关的法规制度,使之与国际接轨,这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尤为重要。

(四)吸引和培养全球性的高端金融人才

高端金融人才的匮乏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一个明显的“短板”。而拥有高端金融人才的数量恰恰是衡量一个城市是不是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标准。虽然,上海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聚集了大量的金融人才,但高端金融人才不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看与世界各主要金融中心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为此,我们要加大国内金融人才的培养力度,尽快形成一支稳定的高端金融人才队伍;完善金融市场交易工具,加快金融产品创新,为国际金融人才搭建一个能充分展示其才华的舞台;完善金融人才的激励与评价机制,吸引国际金融人才集聚上海,并完善相应的引人、用人及留人机制,想方设法留住金融人才,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服务。

参考文献:

[1]周光友,罗素梅.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11,(1):56-60.

[2]贺瑛,华蓉晖.金融中心建设中的政府作为——以纽约、伦敦为例[J].国际金融研究,2008,(2):60-66.

[3]潘英丽.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沪港的目标定位与分工[J].世界经济,2003,(8):15-21.

[4]吴念鲁,杨海平.关于打造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评析与思考[J].金融研究,2008,(8):166-176.

[5]杨再斌,黄运成.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模式选择与约束条件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3,(11):70-76.

[责任编辑 陈丹丹]

作者:周光友,罗素梅

国际金融中心建立条件分析论文 篇3:

我国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思路探索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逐渐发展为经济大国,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及金融的发展,建立一个与经济大国相匹配的国际金融中心的需要迫切起来。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思路,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构建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国际金融中心;构建思路

近年来,我国的金融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制定的战略目标中,预计到2020年将上海建成新的国际金融中心,以便于实现促进中国金融崛起的目的。当前,我国经济及金融发展的多种现象表明,国际金融中心的构建是中国金融未来发展的必然,由此,需要对国际金融中心的构建明确思路。

一、我国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

1.全球性的经济大国

对于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国际上并没用形成统一的标准,在对国家经济的全球影响力进行衡量时,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一是经济规模与经济密度,二是进出口贸易规模和结构,三是产业竞争力,四是经济金融化率。对于20世纪的中国经济来说,其影响力还局限于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不过,在迈进新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规模不断的增大,同时其所具备的影响力也逐渐的增加;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进出口贸易总额也不断地增长,同时,进出口产品的结构也逐渐的向着合理化的方向转变;经济的发展带动三大产业的发展,产业的竞争力也得到显著的提升;经济与金融的发展之间会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当中国经济在不断增长的同时,金融资产的总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中国的经济金融化率正在不断向发达国家靠拢。这一切都说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大国。

2.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

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美国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不过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新兴经济体的兴起,国际经济的格局开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美元的超主权地位受到动摇。其中,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贸易量的不断扩大,投资需求的不断上升,使得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处于初期阶段,人民币完全的实现国际化,成为完全可交易货币,再到最终的全球储备货币,道阻且长。不过,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构建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3.国内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

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除了基本的货币交易之外,还包含资产交易、财富管理,并且重心已经向着后两项倾斜。近年来,中国的资本市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经逐渐的具备了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能力。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4.其他条件

除了上述三个必备条件之外,中国在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以下四个方面的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第一,产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产业特有的,其他产业无法进行模仿的,构建国际金融中心之后,国内的产业和国外的产业要在同一个水平上较量,为了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内产业需要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金融大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民主法制和市场透明度,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民主法制是必须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当社会处于高度和谐的状态时,中国的经济才能稳定持续的增长,进而促进国际金融中心构建的早日实现,此外,市场透明度的提高,有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第三,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通过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有效的保证交易的正常进行,从而提升经济运行的公平性;第四,军事实力,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军事实力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强大的军事实力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为国家经济和金融的发展都保驾护航。

二、我国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思路

1.全球化战略

我国在进行国际金融中心构建的过程中,首要的定位思路就是全球化战略新思维。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金融体制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这两项事物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有着直接性的影响。我国传统的金融体制为财政金融,尽管已经实行了金融体制改革,但是财政金融的痕迹依然比较重,同时,由财政金融衍生的思维定位也依然存在。在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中,重视出口以及国内金融的发展,忽视内需以及国际金融的发展,这种偏好导致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对此,全球化的战略定位显得异常重要。实施全球化战略,需要着重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国际金融问题,全球化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后全球化时代,在这个背景下,无论是哪里的金融中心,都会改变内涵外延和结构,我国计划将上海构建为国际金融中心,那么同时,上海也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实际上,上海与纽约是比较类似的,既是一个国家内部的金融中心,同时也是国际上的金融中心,不同的就是美元国际化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区别,由此看来,在进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国内金融中心的建立;第二,全球化问题,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最高的战略目标就是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不同于中心城市,国际金融中心是生活方式、金融方式等都是经过世界的认同和选择,将上海构建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也是将上海推向全球的过程。

2.主动金融战略

主动金融战略的目的是实现我国的金融的稳步转型。在金融中心中,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就是金融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在构建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转型为主动金融国家,从而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过程中,将会遇到大量的困难和挫折,这就需要我国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来克服困难,同时利用好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带来的新的机遇。

3.网络战略

在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通过网络战略,实现新体系的建立。快速的经济发展可能会导致资金市场的不平衡,需要发挥金融行业融通和配置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就会逐渐的形成几个不同层次和功能互补的金融中心,为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逐渐的参与到国际经济事务中,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需要不断上升。我国成为全球性经济大国,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以及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为我国国际金融中心的构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构建国际金融中心时,需要坚持全球化、主动性以及网络化的战略,从而保证国际金融中心构建的科学性,促进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光友,罗素梅.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11,(01):56-60.

[2]夏善晨,陈璐旸.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和对策[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1,(03):80-86.

[3]张新存.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劣势及其策略[J].党政论坛,2011,(06):20-21.

[4]戴鑫.有关国际金融中心中衍生物市场重要性的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0,(08):83.

[5]彭薇,冯邦彦.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述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08):88-92.

[6]覃剑.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新趋势及展望[J].海南金融,2014,(05):17-20,24.

作者:耿亚莹

上一篇:中考誓师大会教师发言稿下一篇:手机五一促销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