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体系思考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农业产业化需要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而金融投入是农业产业化的投入主体,因此,构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十分必要。当前,应积极发展农村各类金融组织,建立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机构,优化投融资环境,完善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确保农业投融资持久、高效运行。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金融支持体系思考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金融支持体系思考论文 篇1:

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思考

目前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但融资难这一世界性难题同样困扰着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成为其健康发展的障碍。而金融支持是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的关键环节与核心层次,国外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证明一个非常健全的金融支持体系应该包括:中小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中小企业组织体系、各类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的金融支持供给体系、金融支持法律体系、二级市场与证券场外交易三级信用担保、互助担保、商业担保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以及金融支持服务体系。这五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最终体现在金融支持体系的效率上。具体可以通过图1来说明。

在2007年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受到很大的威胁,而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存在问题也是造成中小企业发展困难的原因之一,接下来主要是从金融支持组织体系、金融支持保证体系和金融支持法律体系三个方面来说明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机构规范与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出路。目前,我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导银行是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民生银行。据推算这三家金融机构的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比重约为15%,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总额的比重为16%左右,其实力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是较弱的。近年来,尽管国家开始重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问题,不少银行也都成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部,但收效不大,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小,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并且往往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使得大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时“成本高、抵押难、风险大”的矛盾日益突出,从而使得大银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贷款。首先,中小企业贷款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具有时间紧、次数多、额度小、风险高的特点,贷款的周转期难以准确测算,逾期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国有商业银行缺乏面对中小企业信贷特点的灵活制度。其次,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银行要对其提供的抵押物进行评估、确认、登记,中间手续麻烦,环节较多。再次,目前许多银行普遍实行了贷款第一责任制和贷款责任终身制,对出现风险的责任人实行严厉的惩罚措施,由于信贷人员的风险承担与利益回报不相称,致使信贷人员缺乏放贷的积极性。最后,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少、实力相对较弱。虽然我国已有遍及城乡的农村信用社以及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88家城市商业银行,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其数量仍然偏少,而且它们没有得到政策性融资权。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规避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职能部门,明确规定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和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对象是中小企业,同时考虑在适当时机组建中小企业银行。

(二)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生命周期较短、抗风险能力较弱等原因,融资的风险比较高,而自身对此又无能为力,只能寻求政府的援助。虽然在政府的努力下,各地纷纷成立了以政府为背景的中小企业融资专业担保公司,但是政府消减风险的功能远远发挥得不够。目前我国还没有成立全国性的担保公司,各地的担保公司都独立运作,注册资本一般为几亿元,超过10亿元的甚少,因此信用担保基金的担保总额偏少,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融资的担保力度受到限制。同时由于担保额度小、担保期短,只能为中小企业提供临时周转资金担保,不能解决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融资问题。虽然小部分民营中小企业自己组建了担保公司,但由于资本小,同时缺乏法规及有效的担保机制,流动资金贷款远没有满足中小企业迅速增长的资金需要,很难获得银行的认同,这也使这些担保公司自身的发展受到了影响。

(三)法律政策体系不全目前,我国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现行的财税、金融政策没有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帮助。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需要良好的法律和经营环境,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需要公平、合理的政策保障。而我国尚未出台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法,相关法规也不配套,政府有关部门在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中形不成共识,扶持力度也不同,工作不到位,政策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调控作用没有落实。特别是现行的税收政策存在不利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因素。税收制度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竞争力增强的重要因素,而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政策是政府用税收手段来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一种特殊激励政策,旨在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微观税收环境。但目前的税收政策在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设计上缺乏系统性,一些税收政策更多地表现为各项优惠措施的简单罗列,部分税收法规因临时性需要而仓促出台,不具系统性、规范性和指导性。这使得税收优惠效应大打折扣,政策性的弱化直接降低了税收优惠政策的发挥。

二、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完善对策

(一)加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要高度重视中小金融机构的定位问题。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国有银行和包括民营机构在内的中小金融机构一视同仁,出于保护国有商业银行、抑制中小金融机构目的的政策必须修正。要减少对中小金融机构的行政干预,使它们能够依法自主经营。可以在国有商业银行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中小企业,特别是私营、小型企业的信贷管理工作,在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分级管理的基础上,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权要适当下放,在明确责任的前提下,对中小企业的小额流动资金贷款权限应下放到县支行。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对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应当积极推广授信额度的方式,对其中优质的中小企业,要适当扩大授信额度。在授信额度内简化贷款审批程序,可以尝试对一部分中小企业(如低风险和无风险业务)进行封闭贷款,由银行信贷人员参与贷款企业的财务管理,对贷款资金的发放、使用、回收等进行全程跟踪和监控测,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回流。在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体系的同时,应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比如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地方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中小企业债券市场和地方性风险投资公司等。

(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小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有力的担保支持,因而应建立一种动态的、综合的担保体系来引入再担保从而达到分化风险的效果。现在我国的担保机构一般有三种模式:一是政府型信用担保模式,以政府出资为主,吸收企业投资;二是中小企业互助型担保模式,由中小企业作为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会员自愿组成并出资,以互助方式在会员中进行担保,目的是有效分散中小民营企业的风险;三是商业银行担保模式,以民营企业投资为主。应着手完善各种担保形式,建立信用担保的风险控制与防范体系,如通过设立风险准备金,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抵押制度,加强抵押物市场建设以解决中小企业抵押物变现难的问题,强化中小企业的信用观念,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登记制度,扩大担保覆盖面,简化手续,降低费率,坚持信用担保机构按市场化、规范化、系统化原则进行,不能使担保公司行为行政化。可以支持区域或行业投资机构与金融机构联合成立担保组织,支持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企业群体共同出资设立以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为主的服务机构,为区域内、行业内、群体内的民营企业贷款提供规范有效的担保。此外,银行也应在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前提下,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使中小企业能够及时抓住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而得到迅速全面发展。包括为中小企业结算、汇兑转账和财务管理、清产核资等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市场融资、新技术推广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咨询服务,对一些规模相对较大、信誉良好的中小企业可考虑建立主办银行制度,减少对客户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或实行先贷后审制度,以适应中小企业资金“时间紧、频率高、额度小”的特点,及时满足其合理的资金需要。

(三)完善金融支持法律法规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也制定了一些法律,如有关城乡集体企业、私营和个体企业的专门立法以及涉及税务、工商行政管理以及劳动工资等方面的法规,为中小企业的广泛建立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但是对中小企业建立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几乎是空白。应制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法规体系如“民间借贷法”、“商业信用法”等法规,以法律形式规范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等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融资办法和保障措施,使中小企业融资需要得到有效保证。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确保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有效解决的金融体制、贷款制度、财政投资等大量金融财政法规的建立和健全。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应该考虑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优惠政策比如保持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份额,确保中小企业有充分的融资来源、通过实行诸如冲销坏账和补贴资本金以及扩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区间等措施,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修改国有商业银行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为中小企业平等获得银行贷款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等。通过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以法律形式规范各有关经济主体的责任范围、融资办法和保障措施,使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多样性融资需求能够得到有效满足。

参考文献:

[1]马俊海:《中小企业融资创新探讨》,《经济问题》2003年第8期。(编辑向玉章)

作者:邱卫林 雷 芳

金融支持体系思考论文 篇2:

建立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的思考

摘要:农业产业化需要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而金融投入是农业产业化的投入主体,因此,构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十分必要。当前,应积极发展农村各类金融组织,建立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机构,优化投融资环境,完善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确保农业投融资持久、高效运行。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农业金融服务

文献标识码:A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农业产业化打破了原有农业发展的产业边界,涵盖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联结了农民、企业与市场,实际上贯穿了传统的一、二、三产业。在资金配置方式上,由于产业化过程中在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方式会出现变化,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相应地会出现变化。一是龙头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二是农户的生产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三是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此外,农业产业化所需的标准化建设、信息化建设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各级政府的财力有限,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不强,农户的资金实力较弱以及社会资金流入产业化的渠道不畅,导致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资金严重缺乏,农村金融的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现有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和服务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需要

农业产业化需要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而金融投入是投入主体。目前农业投入主要来自财政、银行、农户(家庭开发经营支出)。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计算,近十年在财政、银行、农户的农业总投入中,财政平均占17%,银行平均占61%,农户占22%,三者总投入平均增长20,6%,其中财政占7%,农户占17%,银行占76%。但是,相对于农业产业化巨大的金融需求,现有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和服务仍难以有效满足客户需要。

(一)从金融层面分析

1、政策性银行支持范围狭窄。农发行调整职能,将业务范围由原来重点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向农产品转化企业拓展,在拓展新业务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是从其支持的范围来看,支持对象仍局限于粮油购销企业和粮油深加工企业,对畜禽养殖业、竹制品加工业、丝绸加工业等产业较少介入,支持“大农业”目标未得到充分体现。而农业产业化是以“大农业”为前提的。

2、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外流。从县域商业银行近年情况来看,存差逐年扩大。由于上存资金元风险,收益性高,县辖国有商业银行均将吸收的存款通过二级准备金形式上存到市级分行,然后再以同样形式上存。县域资金向上级金融机构集中,减少了支持县域经济的资金来源。

3、农村信用社重负难当。随着农业银行在乡镇网点的减少,农发行业务缩小为粮棉油收购贷款及农村合作基金会全部撤并,客观上赋予农村信用社独立支撑农村金融主渠道的职能。但由于当前农村信用社正值改革攻坚阶段,资本充足率较低,抗风险能力弱,面对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蓬勃发展而产生的资金需求,显得力不从心。

4、担保基金品种单一,规模较小。虽然地方县市设立了农业产业化担保基金,但专门针对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担保基金数量有限,且担保基金的规模不大。这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需求而言只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企业扩大生产的资金需求。

5、信贷资金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不足。我国产业化发展时间不长,大量的企业还未达到规模。由于原有贷款制度的制约,信贷资金往往向大公司大企业集中。由此产生的“马太效应”,压挤了一些成长型农业产业化企业的信贷资金来源空间,制约了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

6、农村金融市场不完善。一是供需不能由市场信息反映调整,利率机制不完善。小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优势在于其小范围内的信息资源,能降低监督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性。但目前的集中贷款决策权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无法对农村金融的需求变化作出灵敏的反应。信贷等金融服务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二是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保险市场、担保市场等还未完善。

(二)从农业产业化层面分析

1、市场竞争力不强。目前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规模不大,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较低,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品牌意识不浓,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受支配的地位。竞争力不强制约了其融资需求。

2、财务管理不规范。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自身运作不规范,生产经营多为家族式管理模式,且缺乏规范的财务管理,甚至提供虚假报表,因而难以取得金融支持。

3、有效抵押不足。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起步较晚,规模小,家底薄,有效资产存量少,而要取得扩大再生产贷款必须有可行的担保单位和抵押物,但由于其自身抵质押不足,信用评级低,寻求担保单位较难,其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往往因此得不到满足。

4、保障体系不健全。农业是弱势产业,整体效益比较低,受自然环境(如台风、禽流感等)的影响大,而目前农业保险体系、农业风险补偿体系、农业担保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使农业及其产业化经营的弱质性显得尤为突出。同时,农业发展对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又较高,特别是一些成长型农业产业化企业更是需要大量信贷资金投入,在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可能为防范风险而谨慎投入信贷资金,从而使企业丧失发展良机。

二、构建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体系

(一)积极发展农村各类金融组织,建立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机构

应当建立以非国有银行为主体的、基于市场机制的、受法律制约的、规范的金融组织。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是实施“三农”资金支持,逆市场配置资金,增加农业农村资金投入的重要手段,是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有效结合的支农方式。农业发展银行通过对符合国家发展意图的农业政策扶持项目的直接或间接投入,可以诱导更多的商业性、社会性资金投入,形成乘数效应,以达到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的目的。

农业银行要调整发展的思路。鉴于农业发展银行功能仍然缺位、农村信用社实力有待增强、民间金融尚需规范等历史和现实因素,农业银行应是有限度而不是完全的商业化。要积极支持乡镇优质企业二次创业,作好与农村信用社的市场交叉定位。由于农业银行继续代理部分政策性支农业务,国家应在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和补贴,人民银行也应给予其更多的优惠再贷款,解决支农资金不足和成本过高的问题。

要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要明确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完善其治理结构。农村信用社应按合作制原则进行改革,恢复其作为农民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的本来面目。建立产权明晰、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管理科学民主的产权制度。在政策上给予农村信用社更大的支持,

在利率的确定方面应有相对于商业银行更大的浮动空间。

邮政储蓄要大力推进小额贷款的试点,为加人产业化环节的农户提供更及时的资金帮助。要建立规范化的中央银行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支持制度,借此促进邮政储蓄存款回流农村。

国家要扶持农村各类金融合作组织的发展。目前,广大的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的资金,基本上是依靠自身的积累和农村中的私人间借贷发展起来的。农村中私人间借贷每年可以达到几千亿元,这个事实说明,各类金融合作组织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村镇银行的试点在这方面是个有益的尝试。

(二)优化投融资环境,确保农业投融资持久、高效运行

健全的农业投融资机制和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有利于吸引资金投入农业,稳定农业企业的资金来源和有效运用农业资金。应探索建立多层次的农业保险机构,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应逐步把农业保险业务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要加大国家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财政应对农民、农村企业所交纳的保费以及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亏损提供适当补贴。通过政府补贴或委托代理的方式,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进入农业保险市场为农业原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建立农业保险、大宗农产品期货和信用登记系统,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

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通过建立诸如农业风险基金等专项基金和开展农业保险工作,对因遭受洪灾、虫灾等自然灾害及其他意外事故而造成的损失给予适当补偿,解除农业投资者的后顾之忧,增强他们对农业投资的信心和决心。要优化农业投资环境,使农业资金持久投入、高效运行。

(三)完善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要着手制定当地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贷款业务发展规划,明确近期及中长期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及发展措施。

农发行要突出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特色加工企业,营造农发行信贷业务的品牌优势。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贷款业务发展规划,有目标、分步骤地实施营销和发展战略。要积极巩固现有客户,着力培养一批优质客户,适当集中审批权限,抓好制度建设,探索积累经验,可适当下放审批权限,扩大省分行审批权限,并赋予二级分行一定限额内的贷款审批权限,提高办贷效率,壮大优质客户和黄金客户群。金融机构要在促进粮油产业化和加工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农信社和农业银行要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及时满足农户与企业的资金需求。坚持因企因户制宜的原则,把握企业和农户的风险承受能力。通过掌握企业和农户的资产负债、经营效益、市场占有率、发展潜力、关联企业的经营情况和债权债务关系等情况,分析其现实的风险承受能力,注重从第一还款来源判断和把握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改变单纯依赖抵押担保或保证担保来把握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的方法。灵活选择贷款方式及信贷支持方式,降低客户交易成本,适当简化贷款手续。对客户实行分级管理,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提供有区别的信贷服务,采取相应的贷款管理方式。将农发行的资金、营销资源和管理投入,按照客户的层级优化配置,从而不断优化贷款结构,提高贷款质量,有效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促进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农村金融机构要适时开办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的中长期贷款业务,适应企业提升产品档次、发展精深加工的需要,有计划地逐步安排企业技术改造、生产基地建设等中长期贷款业务,增加新的贷款业务品种,支持企业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借以扶持、巩固和发展一批农发行的忠实、优质客户。要发挥信贷资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和支持企业调整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银行要根据新业务发展需要,改进资金结算方式,创新结算工具,择时开办承兑汇票、贴现业务、信用证(卡)业务等,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和结算服务。

责任编辑 伊 人

作者:李 敏

金融支持体系思考论文 篇3:

金融支持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疫情重创之下,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和医疗体系供给不足问题,包括口罩等资源紧俏、定点收治医院的床位缺少、医务人员不够等。近期中央多次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领域投入,推动生物医药和医疗设备行业快速发展。为强化对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文章对金融支持医院、医疗设备器械制造、生物药品制造和药品批发销售等四类机构或企业(以下简称“医疗卫生机构及企业”)进行了调研,分析问题和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支持;公共卫生;调查

一、苏州市医疗卫生机构及企业基本情况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梯次分布。健康苏州建设扎实推进,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380个,其中医院20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171个,卫生机构床位数6.89万张,其中医院病床5.80万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8.5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01万人。部分医疗机构重大项目扎实稳定推进,苏大附二院浒关院区建成运行,市疾控中心迁建,苏大附一院二期项目开工建设,引进高水平临床医学专家团队26个,年末累计达到53个,新建、改扩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4家。

生物药品制造产业渐成规模。生物医药作为苏州市支持发展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也是苏州重点打造的地标产业。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催生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加速发展。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苏州市198家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产业企业实现产值834.34亿元,较2018年增长6.2%,占规上比重2.5%;主营业务收入839.15亿元,较上年增长9.6%;利润总额108.22亿元,较上年增长11.7%。目前全市构建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核心,苏州高新区、吴中区、太仓市、昆山市等其他市、区联动发展的一核多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格局,辖内生物医药产业呈现集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势头。

医疗器械行业企业稳步发展。截至2019年年底,据不完全统计,苏州市共有600多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初步形成了上规模、高水平、门类全的医疗器械产业体系,产业链也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2019年以来,苏州市政府在坚守监管底线的同时,主动服务企业、扶持创新,助推医疗器械产业继续保持迅猛发展态势,年产值达237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58家生产企业年产值超亿元。目前苏州已有14家医疗器械企业的15个产品进入国家医疗器械创新产品审批绿色通道,3个医疗器械入选科技部《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目录》。

二、金融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及企业发展现状

(一)从授信政策看,多数银行机构针对医疗卫生机构及企业信贷投放总体持积极支持态度

据调查,多数银行机构表示对医疗卫生机构及企业持适度介入或积极介入态度,并制定相关信贷政策。如工商银行苏州分行择优支持地级市以上(含)或县域内纳入医保定点机构的民营医院,积极支持优质客户采用PPP方式运作的医疗领域项目;农业银行苏州分行一直将医疗卫生行业介为积极介入类,特别是2020年苏州分行将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列入为积极重点支持产业;招商银行苏州分行则重点支持具备全国或区域内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配送资格的全国性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适度支持药品经营品种多样化、配送能力达标、区域辐射能力较强且与下游大型连锁药店具有稳定合作关系的适度医药流通区域龙头。

(二)从融资规模看,生物药品制造行业是银行投放重点领域,受疫情影响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零售业资金需求增强

经调查,辖内30家銀行机构,汇总各机构上报的数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月底,从信贷余额看,全市银行机构投向医疗卫生机构及企业信贷余额为190.24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加37.25亿元,其中投向生物药品制品制造行业76.33亿元,占全部医疗卫生机构及企业信贷余额比重40.12%;投向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零售业55.76亿元,占全部医疗卫生机构及企业信贷余额比重29.31%。从贷款户数看,截至2020年6月月底,全市银行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企业贷款总户数1370户,较去年同期增加331户,其中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零售128户,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86户。

(三)从融资成本看,医疗卫生机构及企业融资成本趋降

2020年1月以来,人总行实施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医疗卫生机构及企业融资成本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调查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月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及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81%,分别较年初和去年同期下降0.14%和0.25%;其中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零售类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56%,分别较年初和去年同期下降0.13%和0.31%,下降幅度最为明显。

(四)从产品门类看,金融产品日趋丰富,但创新力度依然不大

目前,多数银行表示近年来对于包括医疗卫生机构及企业支持不断加强,但仍主要以表内传统信贷方式为主。仅有部分银行进行了创新尝试,如苏州农商行正在不断探索科创金融,全力打造“YOU&ME创”科创金融综合服务品牌。目前,已成功探索涵盖孵化期、初创期到成熟期的生物医药等高新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创融”系列科创金融产品体系,成功落地创融苏新贷、创融征信贷、创融信保贷、创融增信基金等创新金融产品。在直接融资方面,该行还成功推出“创融”系列直接融资产品。

三、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一)医疗卫生机构及企业自身特征降低了金融资源介入积极性

一是评估该类机构及企业真实的资金需求困难,银行缺乏抓手。调查显示,在医疗产业链中,贸易型企业介入较深,特别是医药、医疗设备,医院的采购通常通过贸易型企业完成,生产型企业较难直接取得医院的订单,真实的资金需求往往不能通过订单融资解决,银行支持实体经济方面缺乏抓手。

二是医药类企业以轻资产为主,同时缺乏权威的认定机构和标准,对于银行传统信贷方式,普遍存在抵押担保物不足等问题。相对其他企业而言,医药研发类企业普遍固定资产比重小,无形资产比重大,在无形资产评估体系不健全、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抵质押制度不完备的背景下,轻资产的弱抵押性使得企业融资难度加大。

三是生物医药特别是创新药企业前期研发投入大、周期长、财务报表长期处于零销售、巨额亏损状态,还款来源依据较为单一,新药企业客户短期内无法盈利以实现自身造血,难以满足创新药企的中长期资金需求,缺少经营性还款来源,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无法提供明确还款计划较难获批,收入不稳定,信贷风险较高,与银行经营基本原则相悖,降低了银行机构融资意愿。

(二)金融体系服务机制不完善等因素也影响了医疗卫生机构及企业融资

一是缺乏专业信贷人才,难以有效支撑业务的开展。辖内多家商业银行表示,生物医药行业的专业性较强,对银行审查审批人员的專业性要求较高,银行在“看不懂”的情况下不敢投放。在对项目进行评估时,由于银行从业人员的专业性限制,对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足,风险评估能力不足,无法对企业和医疗项目程度进行及时、准确的判定,进而会影响后续授信决策,难以有效支撑信贷业务的开展。

二是相关信贷产品品种较少,创新能力不足。现有市场上医药类企业信贷产品存在较强同质化,无法满足市场和企业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需求,银行对于新产品的研发科技力量不够,在信贷产品研发方面的人力、物力投入不足,信贷产品创新进展迟缓。在信贷管理上,简单复制传统信贷做法,没有体现出高科技企业或项目的特点及差异性,完善的包括产品特征、业务流程、内控管理、考核体系在内的信贷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三是风险补偿机制有待完善。多数医药类企业以信用方式用信,而信用风险分担和补偿比例相对不高。另外,相对于市场需求,当前政策及产品给出的风险分担资金池规模略显不足,且分担模式较为单一,使得政策、产品在不同领域、行业覆盖度并不均衡。

(三)受外部监管政策影响,融资总量受到限额管理,银行机构信贷规模难以做大

一是由于公共卫生医疗机构实行差额补贴制,财政对银行融资利息进行补贴,因此财政对各卫生医疗机构的银行融资总量有限额管理。工商银行苏州分行举例,某市第一人民医院原融资总量限额控制为4亿元,2019年已调整为2.25亿元,该行原融资为5000万,总量调整后按比例该行融资已压缩至3000万。

二是受外部监管政策“禁止公立医院举债建设和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影响,存量医院基建项目到期还款,新增建设项目无法投放,公立医院仅能提供流动类贷款,只能在民营医院中寻求新的信贷合作机会,而且大多数公立医院的授信为财政统一安排,医院没有自主融资权限,银行无法针对公立医院进行授信。

四、相关政策建议

(一)建立风险资金池为企业融资提供担保

医药企业新药研发周期较长、不确定性大,特别前提投入阶段最需资金支持,但因缺乏有效的担保,无法取得银行贷款支持。建议政府设立风险资金池,共同支持医药企业的发展,在新药研发阶段为企业融资提供一定比例担保,共同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二)优化投融资信息服务促进银企对接

建设医疗企业信息数据库,逐步完善企业信息共享平台,减少金融机构与医药类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结合现有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股权融资服务平台、地方企业征信平台、企业自主创新金融支持中心,进一步完善金融联动服务平台,联合包括创投企业、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提高项目落地率。

(三)加大产品创新最大限度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金融机构要充分了解医疗产业链各环节结算特点、融资需求,研究掌握相关政策。除传统的融资模式外,可成立专项基金,或与PE/VC等投资机构合作,加强投贷联动,提供结算、融资、投资等综合金融服务,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融资、供应链融资、科技保险等金融产品创新。

(四)加强资源前瞻性投入、业务管理及合作支撑

关注尖端科研医疗设备行业发展,行业专家智库建设,实现金融医疗大数据整合研究等一系列具有实质性的深度合作,完善客户准入和存续期管理。建议组织银行与医疗公共卫生体系企业各类交流活动,如金融知识进医院,邀请专家授课,赞助医疗系统重大活动,深化银行与医疗体系关系,以零售业务为突破口,逐步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

(五)做好信贷政策支持,提升业务人员综合素质

针对大型医院开展联合授信,统一确定授信总额度,对于医疗行业建立专项评级模块,降低有发展前景的民营医疗机构和生产销售企业的准入门槛,进一步扩大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和企业的范围。另外,加强对银行从业人员医疗卫生机构及企业信贷指导培训,通过外部专家培训、内部学习等形式,建立专题培训体系,培养专业化人员,加强对相关行业的研究分析,提升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

参考文献:

[1]薛书明,杨海春.金融支持甘南藏医药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西部金融,2010(12):48-49.

[2]杨军.金融支持我国文化行业发展刍议[J].金融纵横,2011(08):59-61.

[3]张永庆,刘清华,徐炎.中国医药制造业研发效率及影响因素[J].中国科技论坛,2011(01):70-74.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太仓市支行)

作者:张杰斌

上一篇:教师年度考核自我鉴定(精选2篇)下一篇:企业营销观念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