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共9篇)
2016-05-10 16:22:48
来源: 潍坊晚报
日前,山东省潍坊市出台《潍坊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9个方面措施,为城乡教师均衡配置提供政策支持。到2017年,使乡村学校优质教师队伍得到多渠道补充,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稳步提升,各项合理待遇依法得到良好保障,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逐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良好局面。
启动补充计划
落实专任教师“退补相当”编制管理政策,县级机构编制部门会同教育、财政等部门,根据生源变化、教师结构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定期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额。达不到标准班额的村小学、教学点,按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充分利用农村学校5%机动编制政策,优先补充乡村学校急需学科教师。严禁任何部门、单位以任何理由和形式占用或变相占用乡村学校教职工编制。
从2016年起,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有关规定,可以县市区为单位,不分城区、农村学校岗位,统一招聘、统一分配,并向乡村学校倾斜,也可按学校组织招聘。鼓励具备条件的县市区探索采取先面试后笔试的方式招聘教师。对学校急需的紧缺教师,经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可通过自主公开的方式招聘,实行劳动合同管理,期间工资待遇由财政保障,人事档案关系由人社部门所属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机构托管。2016年起统一启动乡村学校短缺学科教师补充计划,用2年时间补齐乡村学校短缺学科教师。乡村学校新补充教师原则上应在城区优质学校顶岗实习一年后到乡村学校任教。
完善城乡交流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核定的编制、岗位、绩效工资等总量和进人计划实行动态调整时,向乡村学校倾斜。完善城乡校长教师交流机制,鼓励名师名校长到乡村学校任教,县域内重点推动城区学校优秀校长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镇域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校长教师到村小学、教学点交流轮岗。每年设置不低于5%流动教师岗位,聘期一般不少于3年,交流聘用期满的教师方可参加其他学校竞聘。校长教师交流期间考核为合格及以上等次,方可认定为相应年限的交流工作经历。
从2015年起,乡村学校中、高级岗位设置比例在规定比例上限基础上上浮2个百分点。乡村教师评聘职称注重师德素养,注重教育教学实践经历和工作业绩,注重学生、家长认同,不作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乡村学校和城镇学校教师分开评审,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予以倾斜。在乡村学校任教(支教)3年以上、经考核表现突出并符合具体评价条件的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评聘。交流轮岗到乡村学校的教师在乡村学校评聘中、高级职称的,聘期不得少于3年,方可参加其他学校岗位竞聘。
实施安居工程
努力提高乡村教师工作待遇,及时足额发放乡村教师工资,全面落实乡镇工作人员津贴补贴政策。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的校长教师,符合乡镇工作补贴政策范围的,发放乡镇工作补贴。可根据教师居住地与执教的农村学校距离,由学校适当发给交通补助,纳入绩效工资总量。乡村学校短缺学科教师走教,由相关学校给予一定补助,所需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接收的实习支教师范生按每人每月不低于4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
实施乡村教师“安居工程”,加快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配套,纳入当地保障性住房建设范围,2017年底前全部完成。妥善解决乡村教师住房问题。落实无房职工住房补贴政策。逐步提高乡村教师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有条件的地方可提高至规定上限。
编者按
乡村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而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基础和根本。2015年6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2015—2020年) 》, 显示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是今后若干年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推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带有全局性的关键举措。
为此, 我刊策划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实践与探索”专题, 特邀国内教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扎根乡村的教育工作者, 共议乡村教师培养和发展大计。让我们一同分享他们的思想智慧, 体会乡村教育的魅力, 感受乡村教师的风采。
新华网消息 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必须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拿出勇气和魄力,自觉运用改革思维谋划和推动工作,不断提高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会议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在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精准发力,通过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推动城市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等关键举措,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凶地制宜制定符合乡村学校实际的有效措施,把准支持重点,着力改革体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nlc202309011747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43号)精神,努力培育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重要意义
制定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是省委、省政府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全局、进一步加快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惠及全省乡村教师和乡村学生的重大民生工程,对于解决当前我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稳定乡村教师队伍,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1.师德为先,以德化人。着力提升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引导乡村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乡村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重视发挥乡村教师以德化人、言传身教的作用,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乡村教育正确导向。
2.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合理规划乡村教师队伍规模,集中人财物资源,制定实施优惠倾斜政策,加大工作支持力度,加强乡村地区优质教师资源配置,有效解决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短缺问题,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
3.提升质量,提高待遇。立足省情,聚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最关键领域、最紧迫任务,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精准发力、标本兼治,加强培养补充,提升专业素质,提高地位待遇,不断改善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工作生活条件。
4.改革机制,激发活力。坚持问题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拓宽乡村教师来源,鼓励有志青年投身乡村教育事业,畅通高校毕业生、城镇教师到乡村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任教的通道,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以及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使用机制。通过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带动建立相关制度,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工作目标。
到2017年,力争使全省乡村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优质教师来源得到多渠道扩充,乡村教师资源配置得到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稳步提升,各方面合理待遇依法得到较好保障,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逐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良好局面。到2020年,努力培育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为我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三、主要任务
(一)严格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建立健全乡村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乡村教师头脑,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切实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党建工作,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积极关心教育乡村教师,优先发展甘于奉献乡村教育的优秀教师为党员。强化师德教育,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治教育、责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全过程,形成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励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和教育广大乡村教师履行主体责任,践行师德规范,严守师德底线。
(二)有效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建立省级统筹规划、统一选拔、严格标准、精准招考、优中选优的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补充机制,着力破解结构性矛盾,补足配齐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为乡村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持续输送大批优秀高校毕业生。积极争取扩大国家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岗计划实施范围和规模,参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岗教师政策,实施“幼儿教师特岗计划”,重点支持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补充乡村教师,适时提高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标准。高校毕业生取得教师资格并到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任教一定期限,按有关规定享受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统筹省内师范院校招生计划,改革培养模式,精准免费培养“小学全科”、“中学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实施精准扶贫教育支持计划,每年选拔一批家庭困难、学业优秀、有志从事乡村教育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到师范院校就读,定向培养、协议服务。根据健康状况,采取自愿原则,通过协议返聘退休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到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支教讲学,并给予一定经费补助。
(三)大力提高乡村教师各项待遇。全面落实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乡村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省级财政继续给予综合奖补,使乡村教师待遇总体上高于县城教师。全省乡村教师在享受甘肃省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乡镇工作补贴200—600元基础上,对58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按每月不低于300元标准发放生活补助,并对获得荣誉的教师适当提高标准。切实提高乡村学校班主任待遇,严格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批转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意见的通知》(甘政办发〔2009〕109号)要求,《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意见》,在绩效工资实施总量的30%范围内(即奖励性绩效工资),按每人每月不低于300元标准,依据边远程度和工作量,实行差别化班主任津贴和寄宿制学校双岗教师岗位补助。县市区要根据教师与任教学校距离等实际情况,给予乡村教师一定的交通补助。各地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及时足额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各市州及县市区政府要监督用好医疗保险基金,每年组织乡村教师进行1次体检,对于条件艰苦的偏远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要组织专家下乡巡诊。在现行制度框架内,做好乡村教师重大疾病救助工作,建立绿色通道,特事特办。乡村教师夫妻双方均在同一县域内工作的,在自愿的情况下,由县市区负责选调一方到离家就近学校工作。
(四)切实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把改善乡村教师住宿、食堂、办公条件与实施“全面改薄”、建设周转宿舍等工程相结合,因地制宜,整体推进。每个乡建1所乡村教师活动中心,设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室,为教师身心健康提供服务。所有乡村学校实现“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全覆盖,并为乡村教师提供必要的信息化设备。按照“节约、安全、卫生、实用”的原则,通过维修改造或新建扩建,为每所乡村学校修建一所食堂,并配备餐桌椅等相应设施设备。按规定标准,为乡村教师修建集办公、住宿为一体的周转宿舍。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45号)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的通知》(甘政办发〔2010〕159号)精神,从2016年开始,将解决村一级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住宿问题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周转房予以解决;把乡一级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住房纳入保障性住房范围,由县市区政府统一解决。足额保障乡村学校取暖费,百人以下乡村学校公用经费按照百人核定。
(五)重新核定乡村教师岗位编制。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城市标准统一核定,其中村小学编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教学点编制按班师比的方式核定。县级教育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并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逐年合理消化、多渠道解决2003年以前县级政府聘任的代课人员问题,到2020年力争实现无代课人员的目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乡村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炊事员、校医、保安等工勤人员配备问题。通过调剂编制、加强人员配备等方式加大对人口稀少的教学点、村小学和幼儿园的倾斜支持力度,重点解决教师全覆盖问题,确保乡村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使用临聘人员;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占用或变相占用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职工编制。
(六)稳步推进乡村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各地要研究完善乡村教师职称(职务)评聘条件和程序办法,加大对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倾斜支持力度,保证指标分配乡村教师所占比例不低于人数比例;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并公示评聘结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实现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改革乡村教师职称(职务)评聘制度,实行评聘合一,动态管理,将分设的中学和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统一为初、中、高级。乡村教师在评定职称(职务)时,达到初级、中级职称(职务)晋升年限的,经师德考核和课堂教学能力测试合格后可直接认定相应职称(职务)。在晋升高级职称(职务)时,不作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师德素养、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城市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称(职务),应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2年以上(累计)的经历,县域内教师职称评定,中级以上必须有乡村任教3年以上经历。
(七)有序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为组织城市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提供制度保障。积极探索“大学区”管理体制,推行学区走教制度,进一步加大教师交流轮岗力度,促进优质教师资源特别是音体美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在学校之间、乡县之间、城区之间、县际之间合理流动。各地要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县域内重点推动县城学校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教师到村小学、教学点交流轮岗。
(八)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各市州及县市区政府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把乡村教师培训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予以保障。在加强省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同时,市州要建设教师培训中心,县市区要建设教师发展中心,乡村要建设教师活动中心,积极构建乡村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到2020年前,对全体乡村教师、校长进行每人360学时的培训。将师德教育作为乡村教师培训首要内容贯穿培训全过程,推动师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全面提升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利用远程教学、数字化课程等信息技术手段,破解乡村优质教学资源不足的难题,同时建立支持学校、教师使用相关设备的激励机制并提供必要的保障经费。加强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音体美等师资紧缺学科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按照乡村教师实际需求改进培训方式,采取送培下乡、顶岗置换、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网络研修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革命老区和藏区学前教育转岗教师、藏区双语教师培训,不断丰富培训内容,着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开展“巡回支教”活动,每年安排一批城市优秀教师、校长到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中小学和幼儿园支教挂职。每年选派一批优秀大学生赴藏区开展双语顶岗支教。鼓励乡村教师在职学习深造,提高学历层次。从2015年起,“国培计划”集中支持乡村教师校长培训;从2016年起,“省培计划”新增经费倾斜支持乡村教师培训。
(九)着力加强乡村学前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乡村学前教育发展实际,按照适应需求、逐步到位的原则,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分级负责,创新学前教师队伍建设思路,探索应急性教师补充和长期性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机制,进一步加大乡村幼儿园教师培养储备与培训力度,逐步建立一支关爱幼儿、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高素质、专业化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积极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具有我省特色的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体系。
(十)逐级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建立与待遇水平相挂钩的荣誉制度,对乡村教师予以鼓励。省政府将对在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的教师予以表彰;市县政府要分别对在乡村学校从教10年以上的教师给予表彰。引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建立专项资金,对长期在乡村工作的优秀教师予以物质奖励。适当扩大省政府“园丁奖”表彰数量,名额分配重点向基层一线和乡村教师倾斜。对乡村从教20年以上教师的子女,在省内教师招考时,同等条件下优先招录;市州及县市区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高中升学照顾政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甘肃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由省政府有关部门和市、县、乡各级政府分级组织实施。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把落实实施办法、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认真研究谋划,统筹安排部署,扎实有效推进。各市州及县市区政府要严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成立由宣传、编制、发展改革、教育、财政、人社、建设、民政、卫生计生、扶贫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加强衔接沟通,密切协调配合,形成有效合力,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统筹推进实施办法的贯彻落实。
(二)明确任务清单。省教育厅要编制乡村教师发展规划,统一规划和部署全省乡村教师发展工作;省编办要制定乡村学校编制标准和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学校编制管理,确保乡村学校编制需求;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省教育厅编制乡村学校食堂、周转宿舍和活动中心建设规划,加快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乡村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省人社厅、省财政厅要完善并督促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着力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省人社厅、省教育厅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教师职称评聘改革办法,加大对乡村教师倾斜支持力度,解决乡村教师职称评聘问题,促进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省卫生计生委要制定乡村教师体检和就医工作方案,积极服务乡村教师健康需求。各地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乡村教师诉求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的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定岗定编、职称评聘、待遇保障、条件改善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明确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推进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和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报上一级教育部门备案,同时向社会公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各市州政府于2015年底前将本市州实施办法报省政府备案。
(三)落实经费保障。按照“中央奖补为主、省级统筹安排、市县适度配套”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各地政府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点保障领域之一,将所需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形成稳定投入机制,确保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乡村班主任津贴、寄宿制学校双岗教师岗位补助以及培训、体检等专项经费及时足额到位。要制定严格的经费监管制度,规范经费使用,加强经费管理,强化监督检查,坚决杜绝截留、克扣、虚报、冒领等违法违规行为,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四)实施整体推进。各地政府要把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与依法治教相结合,认真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决维护好乡村教师合法权益,切实保障各方面合理待遇;与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相结合,把涉及职称评聘、教师调配等方面该放的权力放下去、放到位;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结合,补足乡村教育发展短板,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与抓好“全面改薄”相结合,着力改善乡村教育条件,提升乡村办学品质。
(五)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发挥教育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定点、定向的原则,深入实施《支持革命老区教育跨越发展行动计划 》、《精准扶贫民族地区教育支持计划》,选拔最优秀的青年教师到贫困村任教,培养最适合的骨干教师到贫困村从教,让贫困家庭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六)强化教师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教师管理专门机构建设,完善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为乡村教师逐一建立师德、业绩、培训、荣誉、健康档案,健全完善乡村教师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乡村教师退出机制,严格实行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在广泛听取学生家长意见的基础上,对考核不合格、不适应岗位需求的,通过转岗等方式及时退出教师队伍。以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优化培训内容,改革培训模式,创新培训管理,落实主体责任,完善评价机制,提高培训实效。
(七)突出宣传教育。各地政府要加强宣传引导,认真组织开展“最美乡村教师典型”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广大乡村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乡村教师和乡村教育的浓厚氛围,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为大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通知》(国办发〔2015〕43号)精神,制定我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改革创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有效补充和稳定乡村教师,不断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提升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水平,建设一支师德高尚、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为建设教育强省,推进实现教育现代化,打造南方教育高地提供坚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工作目标
到,力争使乡村学校优质教师来源得到多渠道扩充,乡村教师数量基本满足需要,乡村教师资源配置得到改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稳步提升,工资福利待遇得到较好保障,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职业认同感显著提高,乡村教师队伍逐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良好局面。到年,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
三、基本原则
(一)师德为先,以德化人。着力提升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引导乡村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乡村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重视发挥乡村教师以德化人、言传身教的作用,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乡村教育正确导向。
(二)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合理规划乡村教师队伍规模,集中人财物资源,制定实施优惠倾斜政策,加大工作支持力度,加强乡村地区优质教师资源配置,有效补充乡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不断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
(三)提升质量,提高待遇。立足省情,聚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最关键领域、最紧迫任务,打出组合拳,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精准发力,标本兼治,加强培养补充,提升专业素质,提高地位待遇,不断改善乡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
(四)改革机制,激发活力。坚持问题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拓宽乡村教师来源,鼓励有志青年投身乡村教育事业,畅通高校毕业生、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的通道,建立完善“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健全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使用机制。通过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带动建立相关制度,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统筹规划,分级落实。省整体规划全省乡村教师队伍的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各市、县(市、区)及乡村学校相应分别制定本地、本校的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省、市、县、校共同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省对各地工作在绩效评价的基础上予以鼓励支持。
四、范围对象
乡村教师指我省乡镇(不含县城所在镇街)及乡镇以下的农村中小学(含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在岗教师。
五、主要举措
(一)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乡村教师头脑。进一步建立健全乡村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切实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党建工作,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关心教育乡村教师,适度加大发展党员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落实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行教师师德承诺制度,学校与教师签订聘用合同时,教师应与学校签订师德承诺书。加强乡村教师诚信体系建设。
(二)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鼓励各地政府根据当地乡村教育实际,与师范院校合作,采取多种方式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建立完善聘用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的“绿色通道”,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或中小学一级教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可采取考察的方式直接引进。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将乡村公民办中小学(幼儿园、中职学校)统一纳入政策实施范围,重点补充乡村学校体育、音乐、美术、英语、科学、信息技术等紧缺学科教师和农村幼儿园教师。优先将参加“三支一扶”支教工作并经考核合格的毕业生补充到乡村教师队伍。各地新补充教师优先满足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紧缺学科需要。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将基础好、能力强的富余学科教师,通过转岗或全科培训,充实到乡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学一线。鼓励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引导退休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讲学。鼓励退役运动员和艺术、体育志愿者到乡村学校支教。
(三)改善乡村教师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支持各地不断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乡村教师信息化办公与教学条件,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在乡村学校、教学点的全覆盖提供保障。推进实施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各地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案,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乡村教师平均工资福利待遇水平应不低于城镇教师平均工资福利待遇水平。省、市进一步加大对县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切实保障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进一步完善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岗位津贴制度,突出差别化补助政策,分类分档进行补助,重点向边远山区和艰苦地区倾斜,将农村公办高中阶段学校和幼儿园在编在岗工作人员统筹纳入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实施范围,建立岗位津贴增长机制。实施“乡村园丁关爱工程”,对遭遇重大疾病、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事件的乡村教师进行救助。推进建立乡村教师定期体检制度。
(四)建立与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乡村学校教师编制管理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教职工编制标准,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城市标准统一核定,其中村小学、教学点编制按照班师比和生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县级教育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并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通过调剂编制、加强人员配备等方式进一步向村小学、教学点倾斜,重点解决教师全覆盖问题,确保乡村学校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和开足课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按照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要求,逐步降低生师比。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使用临聘人员,严禁聘用代课人员,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占用或变相占用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五)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教师倾斜。研究完善符合乡村教师特点的教师职称(职务)政策措施,修订中小学校岗位设置标准,新增岗位向乡村教师倾斜。乡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时,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师德素养,注重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注重教育教学方法,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发表论文、外语成绩、计算机成绩等不作刚性要求。城市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称(职务),应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在乡村学校任教3年以上、经考核表现突出并符合具体评价标准条件的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在乡村学校任教累计满25年且仍在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聘任专业技术岗位时不受岗位职数的限制。
(六)优化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为组织城市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提供制度保障。县级教育部门统筹配置教师资源,实现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并向乡村教师倾斜。推进落实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定期流动的刚性约束机制,各地要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县域内重点推动县城学校向乡村学校交流轮岗,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向村小学、教学点交流轮岗。
(七)推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建立完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加快推进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充分利用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的优质资源,为乡村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提供支持。支持各地有效整合市、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优质资源,促进乡村教师校长专业发展。各地要切实保障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经费投入,按照规定落实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并逐步提高标准。要把乡村教师培训纳入当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所需资金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和各学校年度预算,确保乡村教师培训的时间和质量。推进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提升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破解乡村优质教学资源不足难题。加强乡村学校体育、音乐、美术等紧缺学科教师培训,提高乡村教师多学科教学能力。落实乡村教师、校长每5年一周期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将师德教育作为乡村教师培训的首要内容,推动师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贯穿培训全过程。按照乡村教师的实际需求改进培训方式,采取顶岗置换、网络研修、送教下乡、跟岗实践、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鼓励乡村教师在职学习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对乡村教师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给予经费支持。
(八)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在乡村学校长期从教的教师予以表彰。省对在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各地要对在乡村学校从教10年以上的教师给予鼓励。在评选表彰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方面要向乡村学校和教师倾斜。广泛宣传乡村教师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崇高精神,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关心支持乡村教师和乡村教育的浓厚氛围。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建立专项基金,开展奖教支教活动,对优秀乡村教师给予支持和奖励。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政府是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责任主体。要把实施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细化任务分工,分解工作责任,推进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将计划落到实处。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统筹管理、规划指导和推进实施。发展改革、财政、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履职,切实承担相应责任。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二)加强经费保障。各地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要把资金和投入用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最薄弱、最迫切需要的领域,切实用好每一笔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制定严格的经费监管制度,规范经费使用,加强经费管理,强化监督检查,坚决杜绝截留、挪用、克扣、虚报、冒领等违规行为的发生。省在强师工程专项资金地方奖补项目中,对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成效明显的市、县予以适当奖励。
按照中央和省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部署,为提升乡村教育水平,保障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从根本上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43号),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全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力争到2020年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甘于奉献的乡村教师队伍提出如下实施办法。
一、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健全教育、宣传、考评、监督、奖惩机制,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抓师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乡村教师职前、职后培训全过程,推动师德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抓师德宣传,发挥评优表彰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对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宣传力度,激励、引导乡村教师强师德、扬师表、作贡献;抓师德考评,完善师德师风考评体系,把师德表现作为考核、评优评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重要参考,实行“一票否决”;抓师德监督,健全学生、家长、教师、社会共同参与的师德师风监督约束机制,畅通监督举报渠道,规范乡村教师行为;抓师德责任,落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中小学校主要领导师德师风建设负责制和问责制,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考核学校及主管部门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抓组织建设,加强乡村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适度加大在乡村教师中发展党员的力度,从政治上、思想上关心乡村教师的生活与成长,增强归属感。
二、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
各地要结合乡村教师岗位特点,合理设置招聘条件、优化招聘方式、提高招聘质量,确保乡村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特别是体育、音乐、美术、科学技术、心理健康、双语等紧缺课程。按照专业对口原则,乡村义务教育学校补充音乐、体育、美术专业教师,对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可采取直接考核的方式招聘。继续实施好“特岗计划”,积极争取扩大招聘规模,重点支持老少边穷等贫困地区补充乡村教师。加大省属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力度,增加培养计划、扩大实施范围、改革培养模式,自2016年起招录培养名额增加至3000名,重点为乡村中小学校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师。鼓励各市(州)与师范院校加强合作,根据当地实际强化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
寄宿制等学校确因学生管理等工作需要,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按《劳动合同法》招用补足相关人员。各地要严格编外聘用人员管理,编外人员使用方案需报经县级人民政府同意后实施。完善普通高校毕业生乡村学校任教到岗学费奖补机制,对取得教师资格并到乡村学校任教一定期限的高校毕业生,按有关规定享受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鼓励、引导优秀高校毕业生服务乡村教育发展。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退休特级教师、高级教师、教学名师到乡村学校支教讲学,并给予一定经费补助。
三、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
各地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依法为乡村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实施范围扩大至“四大片区”贫困县,最低补助标准为每人每月400元,所需经费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同承担,省财政按每人每月220元给予定额补助。各地要严格按岗发放,并根据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的艰苦程度等因素,合理分设档次和具体标准,重点向村小和教学点倾斜、向条件艰苦地区倾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增加绩效工资总量和发放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方式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落实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享受乡镇工作补贴政策,保障乡村教师应享尽享。加快边远艰苦地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统筹予以解决。在现行制度架构内,对符合救助条件的贫困乡村教师家庭给予救助,以解决其实际困难。要定期组织乡村教师进行体检,组织专家到艰苦边远的乡村学校巡诊。
四、加强乡村学校教师编制管理
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城市标准统一核定,其中村小、教学点编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充分考虑村小、教学点、寄宿制学校以及农村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学校的特殊实际,教职工编制配备予以倾斜。实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并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挤占、挪用和截留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使用临聘人员。
五、完善乡村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
中小学教师岗位设置实现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并向乡村教师倾斜。各地要进一步完善符合乡村教师工作特点的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和标准条件,注重师德表现、注重一线经历、注重工作实绩,不作外语成绩要求,不作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在乡村学校任教3年以上(含城镇学校交流、支教教师)以及由组织选派参加援外、援藏、援疆,经考核表现突出并符合具体评价标准条件的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教师职务(职称)和专业技术岗位。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应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
六、促进城镇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由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学校需要统筹实施派遣任教。落实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通过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对口支援、名优教师送教、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凡在城镇中小学校任教满9年的教师,应向乡村和薄弱学校流动。实施好“三区支教”计划,选派城镇学校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到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乡村学校支教讲学,帮助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七、提升乡村教师专业水平
发挥“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示范引领作用,分类分层实施乡村教师校长素质能力提升培训。市、县级人民政府要把乡村教师培训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确保到2020年底前对全体乡村教师校长进行360学时的培训。将师德教育、法治教育等作为培训必修内容,推动师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贯穿培训全过程。全面提升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到2017年前完成每人不少于50学时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专项培训。在现有“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中,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全员培训,全面提升“双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切实培养一批“双语”骨干教师。健全乡村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加强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能力建设,建强县级乡村教师培训团队,推动乡村教师区域研修与校本研修常态化。按照乡村教师的实际需求改进培训方式,采取顶岗置换、送教下乡、网络研修、短期集中、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持续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鼓励和支持乡村教师在职学习深造,提高学历层次。
八、增强乡村教师职业荣誉感
省对在乡村学校连续从教20年以上并取得优秀成绩的教师给予鼓励,在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评选表彰中,将乡村教师名额单列,予以倾斜。市、县级人民政府要分别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从教并取得优秀成绩的教师给予鼓励。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建立专项基金,对优秀乡村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加大对优秀乡村教师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乡村教师和乡村教育的浓厚氛围,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吸引力。
九、落实各级政府主体责任
各级人民政府是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责任主体,要加强组织领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强化部门分工协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要将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情况纳入地方政府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加强考核和监督。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统筹管理、规划和指导。发展改革、财政、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履职,切实承担责任。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把资金和投入用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最薄弱、最迫切需要的领域,切实用好每一笔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全力缩小城乡师资水平差距,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省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每年对各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对实施不到位、成效不明显的予以全省通报,同时约谈并追究相关负责人领导责任。
基于上述认识,“根在基层”2016年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干部调研实践活动教育部重点政策32团承担了“支持乡村教师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的调研活动。此次调研于2016年9月18日至9月23日分别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省州泸溪县等地开展。调研团通过6天系统的实地考察调研,发现了湖南省泸溪县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取得的良好效果,发现了许多积极践行乡村教师发展支持的典型案例,并成功获取了诸多关于推动乡村教师发展的先进经验。同时,调研团在走访过程中也了解到政策在落地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引发了我们的进一步思考,拟通过对此类问题的梳理分析,结合地方特点与实际发展状况,充分吸收走访座谈过程中听到的来自基层的呼声,尝试提出化解此类难题、推进政策进一步贯彻落实的意见与建议。
一、湖南省泸溪县“支持乡村教师发展计划”落实的总体情况
湖南省泸溪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湘西自治州东南部,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74所,其中农村学校164所(含136个教学点),目前在校生35924人,在编教职工2972人(其中农村教师1901人)。从该县近年来教育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该县一直把“科教兴县”作为地方发展的战略部署,突出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积极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精准扶贫的重点工作,从经济待遇、政治待遇等不同层面向乡村教师倾斜,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在地方教育发展领域取得突出成效。如该县曾荣获“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县”“全省民族地区教育强县建设工作先进县”以及“全省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均衡配置试点县”等荣誉称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湖南教育电视台曾先后推介过该县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经验。2013年,该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曾作为典型代表在教育部作经验介绍。2015年该县入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秀案例”。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泸溪县一贯秉承“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积极推出了一系列关涉教育教师发展的重要举措,可谓老少边穷地区教育创新发展的典型代表。
1. 高度重视,积极响应,确保政策全面完整贯穿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出以来,泸溪县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43号)、《湖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湘政办发〔2015〕114号)和《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6-2020年)实施细则》(州政办发〔2016〕17号)文件精神,重点结合该县实际,聚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疑难问题,重点围绕增加乡村教师数量、优化教师结构、提升教师素质等层面,积极制定了《泸溪县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6-2020年)实施细则》。同时,为了推动教育事业进一步快速发展,出台了《中共泸溪县委泸溪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决定》。文件指出,要把教育当作优先发展的“一号工程”来抓,“十三五”期间拟统筹资金10亿元,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并将教师“五个文明”绩效考核奖励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通过完善教师补充、培训、激励等多项机制,进一步满足农村教育教学需要,切实提升乡村教师的职业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据此可知,自2015年6月《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出台以来,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泸溪县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自上而下支持该计划贯彻落实的完整体系。泸溪县积极落实中央统一部署,制定相应文件,走出了政策落地的第一步,确保了政策落实在传达制定层面的完整性,为进一步推进落实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2. 大力推进,多措并举,保障文件精神落到实处
为了推进乡村教师发展,湖南省早在2013年就曾颁行《关于对武陵山片区农村基层教育卫生人才发展提供重点支持的若干意见》(湘发〔2013〕3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围绕教育发展《若干意见》要重点解决的就是武陵山片区农村学校师资的“留不住、引不进”问题。通过人才素质工程、本土人才培养、紧缺骨干人才引进、建立援助帮扶机制、优质资源共享、优化人员结构、建立人才激励制度等措施,确保片区群众学有所教,切实推进片区教育发展。几年间,湖南省多部门连续出台多项举措,切实推动乡村教育事业发展。如《湖南省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乡镇工作补贴实施办法》《关于全省中小学教师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工作的通知》等,对大力推进当地教育事业,尤其是乡村教师教育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此次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出台,更是迎合了当地教师的进一步发展,《湖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就结合本地发展实际,要求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大力加强公费定向师范生的培养,通过全员培训,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大力提升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建立乡村教师成长激励机制,通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管理办法、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等举措提升乡村教育发展水平。泸溪县严格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制定相应文件,妥善安排落实,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为推动当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积极采取措施。
3. 快速反应,形成机制,构建完整政策落实体系
泸溪县对《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高度重视,按照上级统一部署要求,先后出台多个文件,形成多部门联动机制,共同推动政策落到实处。2016年6月30日,泸溪县人民政府发布《泸溪县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6-2020年)实施细则》;2016年8月19日,泸溪县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深入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大力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方案(试行)》;2016年9月9日,泸溪县人民政府颁行《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决定》,等等。一系列结合当地教育实际发展状况的文件出台,一方面体现出泸溪县对教育事业发展,尤其是乡镇教育、乡村教师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这些文件也将国家层面的政策措施具体到每一个环节,构建成一套完整的政策落实体系,为切实推进政策平稳落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关注乡村教师,教育事业稳步推进———泸溪经验
围绕《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总体要求,根据湖南省、湘西州的统一部署,泸溪县政府制定出台了《泸溪县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6-2020年)实施细则》,制定一系列重要举措,切实推进乡村教师教育发展。调研团在泸溪考察期间,通过对4个乡镇,12所学校,120余位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学校管理者、普通教师的走访座谈,真实地看到了泸溪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之大,了解了近几年泸溪乡村教师的快速发展。
1. 多部门协作,力推乡村教师快速发展
泸溪县综合教体、编制、人社、财政、发改、住建、卫计、民政等多个部门力量,形成联动机制,加强衔接沟通,形成有效合力,统筹推进乡村教师支持工作。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规划指导,提供精准支持依据。
(1)加大经济投入,提供经费保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经济投入,教育产业也难取得突破。泸溪县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总体要求,下大力度增加教育财政投入,截止到2015年,全县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已由2013年的3.26亿增加至4.2亿。设立农村学校建设专项基金,县财政每年统筹300~500万元,主要用于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教学新设备配置等。此外,结合乡村教师支持政策,人社部门、财政部门按照要求,及时拨付乡村教师补贴,所有补贴资金全部到位并下发,切实保障了乡村教师待遇。
(2)建立帮扶机制,共享优质资源。泸溪县教育和体育局结合当地乡村教育发展实际,推行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的重点工作,着力解决农村薄弱学校师资短缺、观念陈旧、管理落后、信息不畅等问题,利用城镇学校的优质资源重点扶持乡镇薄弱学校,通过学校管理、教师业务、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学生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帮扶,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别。为了切实推进帮扶工作,泸溪县教体局还将帮扶工作作为校长及领导班子成员选拔、教师职称晋升、岗位聘任、评先争优、培养培训、工作考核等重要工作的主要参考内容,下大力度支持参加帮扶工作人员。目前在当地已经形成了8对帮扶、受扶学校及所有中心完小与所辖村小(教学点)的帮扶体系,形成了7组“结对子”学校,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
(3)加强基础建设,改善教育环境。泸溪县发改委、住建局等部门联合推出乡村教师廉租房项目,让每一位乡村教师都能够有房住,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在调研团走访的马王溪小学、长坪中心完小以及泸溪二中等学校,均已将廉租房投入使用,乡村教师生活、工作十分便利。此外,泸溪县卫计部门也适时推出了做好乡村教师就医和定期身体健康检查工作的具体方案,定期组织乡村教师全面体检,采取由县政府埋单的方式,每年对全县教师进行一次免费身体检查,给乡村教师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排查预防机制。
2. 多渠道开放,吸引优秀人才加入乡村教师队伍
乡村教师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的乡村教师短缺现象较为严重,生活条件艰苦、工作环境恶劣、待遇得不到提升等现实问题都成了乡村教师引进的制约因素,引进优秀人才更是难上加难。泸溪县为解决这些难题,一方面加大农村教师公费定向的培养力度,将公费定向师范毕业生作为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补充的重要渠道,依托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吉首大学师范学院等师范院校,每年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40人,并确保其有编有岗,能够安心从教;另一方面增加社会招聘名额,坚持按需设岗、按岗招聘的原则,公开招考,择优录用。此外,为了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泸溪县采取提供工作用房、奖励安家费等重要举措,着力解决农村优质教师紧缺问题。近几年,泸溪县先后投入7000余万元,建成农村教师住房1500余套,有效改善了基层教师的生活条件。
3. 多措施并用,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保驾护航
教师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教学成绩的突出与否,同时也体现在自身教学方式方法及经验的总结中,专业发展关乎教师能否与时俱进,能否传承现代教学理念。泸溪县在教师专业发展层面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强化教师专业素质提升。
(1)加强教师培训,促进专业能力提升。通过保障乡村教师师训经费,大力实施国培、省培、州培、县培、校培“五化联动”培训,创新“请进来、走出去”“请上来、走下去”的新型培训模式,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乡村教师全员培训工作。通过开展名师工作室,加强乡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2)强化专业考核,减少教师倦怠现状。通过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根据教师的德、能、勤、绩、廉等指标的分类综合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奖、绩效工资发放的主要依据,同时建立质量考核制度,对专任教师进行文化知识检测,对不合格教师,由教师本人自费参加权限组织举办的培训班。同时实行学科带头人评选和岗位津贴制度,有效增强了教师专业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缓解了部分教师的懈怠心理。
(3)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育稳定发展。泸溪县主要通过一系列制度倾斜举措,加大对乡村教师的支持力度。一是经济待遇。在保障教师工资优先全额到位的基础上,实施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目前泸溪县农村教师每人每月补贴达1400元(农村地区)、600元(乡镇地区)。二是政治待遇。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坚持评优评奖、职称评审向农村教师倾斜,在评选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时,将80%的指标分配到农村学校。三是生活层面。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关爱力度,大力实施“互济互惠”工程,组织走访特困教师,发放慰问金。通过激励方式,加大乡村教师的支持力度,缓解城乡教学环境不同给教师带来的困惑,保障乡村教育平稳发展。
4. 多主题开展,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师风是教师素质的最直接体现。泸溪县大力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加快推进教师队伍建设。自2009年以来,全面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着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提高教师责任意识和敬业意识。先后开展了“守德练艺、聚能圆梦”“厚德精业、崇教敬业”“修德正身、强责提能”的专题师德教育活动,为全县师德师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同时,将师德教育作为乡村教师培训的首要内容,推动师德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学校目标管理考评的重要指标。此外,泸溪县还重点推出10名“泸溪最美教师”,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的双重举措,加强对教育事业中表现突出教师的尊重与赞美。
泸溪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秉承“科教兴县、教育强县”的战略方针,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在乡村教师补充、培训、管理服务、住房保障、地位待遇提升与师德师风建设等多方面已经形成联动机制,采取多项务实创新措施,真正使乡村教师计划落地生根,切切实实做到了让优秀教师“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也切切实实打通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提高待遇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曾运用自主研究的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模型,对上万名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月薪达到4 000元时,会有79.4%的师范生愿意到农村任教;当月薪达到5 000元时,会有88.1%的师范生愿意到农村任教。
我区从2014年起启动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计划,自治区财政按每人每月不低于200元的标准对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全区教学点义务教育教师给予奖励补助,较好地激发了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2012—2013年,自治区财政筹措资金14.14亿元,支持33 785套乡镇教师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缓解了农村教师“住房难”问题。
尽管不少政策让许多农村教师获得实惠,但许多地方仍面临补助范围较窄、地方财政投入不足等问题,导致乡村教师的岗位吸引力不够强。
针对相关问题,《计划》提出,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中央财政继续给予综合奖补。各地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在现行制度架构内,做好乡村教师重大疾病救助工作。加快实施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各地要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统筹予以解决。
关键词:统一编制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稳步推进,许多地区出现了乡村学校小型化现象。据统计,2012年全国乡村小学中,校均规模不足30人的学校占26.84%,不足10人的教学点占10.36%。如果按现有生师比标准配置教师,小规模学校教师数量将长期处于紧缺状态。为了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乡村教师会比城市教师承担更多的任务,乡村教师的工作负担很重。
为此,《计划》提出,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城市标准统一核定,其中村小学、教学点编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县级教育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并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通过调剂编制、加强人员配备等方式进一步向人口稀少的教学点、村小学倾斜,重点解决教师全覆盖问题,确保乡村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使用临聘人员,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占用或变相占用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在这方面,我区近年来也作出了一些探索。2010年,我区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修订)》,从有利于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有利于优化学校结构和布局出发,对边远山区农村教学点开设民族语文课程、计算机课程、外语课程等课程的教学班给予附加编制,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寄宿制学校生活管理人员、炊事人员的配置标准作出了明确规定,取得了良好成效。
关键词:职称评聘
我国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比例限制频遭诟病。示范性高中的高级职称比例是35%,一般高中是25%;初中的高级职称为10%,中级为40%,初级为50%。小学教师没有高级职称,最高才达到中级职称,很多小学教师的头顶悬着一块“隐形天花板”。尽管近年来很多地方对此进行了改革,例如我区进一步完善了职称评审办法,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在中小学教师中可评审“正高”,但仍处于探索阶段,成效并不明显。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邬志辉指出,目前乡村教师获得高级职称比例较低,乡村教师在高级职称晋升方面普遍“大器晚成”,这不完全是水平问题,还有价值标准问题。城乡教师在职称评定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公平。当我们用城市教师的标准去评定乡村教师的时候,乡村教师当然评不上,反之亦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计划》提出,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各地要研究完善乡村教师职称(职务)评聘条件和程序办法,实现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切实向乡村教师倾斜。乡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时不作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师德素养,注重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注重教育教学方法,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城市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称(职务),应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
关键词:促进流动
当前,“教师流动”变成“教师流失”已成为乡村教育的痼疾。有一个普遍现象是,很多地方的城乡教师之间并未形成合理的流动机制,反而是农村学校的教师想方设法往城里调,城里学校的教师不愿往农村学校调,一些新入职的年轻教师也不愿到农村,很多农村教学点面临无人教学的困境。
针对相关问题,《计划》提出,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为组织城市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提供制度保障。各地要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县域内重点推动县城学校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教师到村小学、教学点交流轮岗。采取有效措施,保持乡村优秀教师相对稳定。
近年来,我区不断推进校长教师轮岗交流,进一步缓解了农村学校师资紧缺问题。实施贫困地区教师支教计划,2013年秋季学期共选派518名教师到“三区”受援县的义务教育学校开展支教;启动实施“农村教师轮岗走教计划”,投入8000万元资金,组织城镇学校(主要是乡镇学校)在职公办教师到村校、教学点轮岗走教,或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义务教育紧缺学科走教志愿者到农村学校轮岗走教。以上举措均取得较好成效,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提升素质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培训机制研究课题组于2010年4月至2011年9月在全国11个省市进行过一次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农村教师培训严重不足,参加培训的次数远低于城市教师,针对农村教师的专业支持体系,远远不能满足农村教育体系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五方面:一是针对农村教师尚未建立常规化、连续性的培训机制;二是专项培训以骨干教师为主,全员培训难以保证质量和稳定性;三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难以深入参与网络学习,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四是农村教师培训的单位和机构较多,但彼此间缺乏交流和资源整合,培训的内容、方式及培训者知识结构脱离农村教育的实际。
针对一系列突出问题,《计划》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举措:一是保证培训时间。明确提出到2020年前,对全体乡村教师、校长进行360学时的培训,解决乡村教师总体培训偏少的问题。二是优化培训内容。除了日常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培训外,特别注重加强师德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三是改进培训方式。按照乡村教师的实际需求,采取顶岗置换、网络研修、送教下乡、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调整“国培”方向。从2015年起,“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重点聚焦乡村,集中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校长培训。
关键词:给予荣誉
《计划》提出,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由国家对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以上的教师按照有关规定颁发荣誉证书;由省、县对在乡村学校从教20年、10年以上的教师给予鼓励。各省级人民政府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在乡村学校长期从教的教师予以表彰。在评选表彰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方面要向乡村教师倾斜。
有评论指出,《计划》既完善了我国的教师荣誉制度,也表现出对长期在乡村地区从教教师的尊重和认可,有助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乡村教师和乡村教育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激发广大乡村教师投身乡村教育事业的动力和信心,使乡村教师的地位越来越高、乡村教师的干劲越来越足、乡村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好。
一、读书活动中,教师注意读好四类书:教育专著;经典名著;教育学;报纸杂志。以教研组为单位,统一读一本书,以便交流。
二、读书活动中,每位教师推荐一篇精彩文段;每位教师至少精读一本以上对个人成长有益的书籍,及时做好读书笔记。学校统一发放读书笔记本,包括摘记和感悟两部分,要求字迹工整,提倡用楷书或行楷,杜绝草书。学期末读书笔记展评,评出优秀的读书笔记供大家学习参考。
三、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撰写教育随笔,及时发布在博客上,每月不少于一篇。
四、读书心得交流。每人撰写一篇读书心得,要求字数不少于1000字。学期末由学校组织教师召开读书汇报会,交流读书心得。
附:教师读书活动安排表
第四季度教研室将组织开展教师读书方面的评选活动。各教师要认真对待,届时推选出优秀的教师参加区里的评选活动。
课程部
【山东潍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推荐阅读:
潍坊安全教育06-30
潍坊普通高中招生09-14
潍坊市人民政府10-16
潍坊安全教育平台登录10-23
美丽潍坊我的家作文12-13
潍坊市高考模拟考试06-07
潍坊市劳动模范事迹12-02
潍坊违反八项规定通报12-08
潍坊社会保障情况调查报告06-14
潍坊市招生考试信息网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