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公正分析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水平飞速发展的当今环境之下,“舆论监督”不断地在老百姓的耳边出现,它借助各种媒体形式,向民众表达一种有关公民政治权利的声音,与此同时,“司法公正”在舆论监督的各种声音之下也在和谐稳定的行使着它应有的功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司法公正分析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司法公正分析论文 篇1:

近代媒体舆论推促司法公正个案分析

一、研究起因

《申报》是英国商人美查(Ernest Major)于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办的中文报纸,历时77年,是中国存在时间较长、影响巨大的商业报纸。

《申报》创刊不久,率先突破当时“只重文章不重社会新闻”的报业理念,注意刊登一些反映下层群众不平遭遇的社会新闻,善抓新闻卖点,敢于伸张正义,不畏权势、不受利诱,并因大胆披露、追踪报道满清第一冤案、清朝四大冤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而名噪全国,发行量也大幅上升,在中国报刊史上有口皆碑。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发生于1873年的浙江余杭县,当时《申报》在杭州有一个分销处。该案发生5个月后,《申报》在1874年1月16日刊登《记禹航某生因奸谋命事细情》。此后连续3年跟踪报道(直到1877年4月11日),其舆论监督最终促使清朝当局为杨乃武与“小白菜”平反昭雪,制造冤案的各级官员均受惩处。

从新闻学和舆论学的角度看,这既是法制新闻采访史上可资借鉴的典型个案,也是媒体介入司法、新闻舆论促使司法公正的一个成功范例。一些专家、学者更是分别从法学、政治学和女性学的角度,针对此案发表观点。

还有一种观点,以新闻舆论与司法公正、司法独立的关系角度分析。认为《申报》当时创刊才一年多就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直接介入司法领域,对该案自始至终作了跟踪报道,报道实况、剖析案情、抨击刑讯,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对该案的平反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另一方面,传统秩序中的民意借助新闻媒体被放大,通过媒体表达出来的民意是由司法腐败引起的一种反弹和抵抗,其中当然也包含大众对于司法公正的期待及评价。这类舆情在科层制式的法官任命体制中(中国至今如此)会直接影响法官的奖惩、升迁甚至任免等,顺应民意、给予司法救济显得尤其重要,这样,法官才能继续行使教化职能,在大众面前保持一种亲和力,以显平民法官的本色,因而也没有抵制舆论的自觉,不得不较为感性地将自己的注意力投向舆论动向。考虑左右舆论的案件情节以及情理,相机而动,兼因来自高层政治权力的介入,司法独立受到影响。

鉴于中国近代史上“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至今仍在激发学界、业界多种视角的诸多关注,鉴于传媒介入司法在中国当下并将在较长时期是一个充满争议、没有定论的话题,鉴于“媒体可能促进也妨碍司法公正,因为监督者本身也可能犯错误”,笔者拟从历史、新闻以及法律的视角,对“传媒与司法之间的内在张力”做分析和考察。

、冤案概略与《申报》的报道手法

杨乃武(1841年~1914年),浙江余杭县人,33岁考中举人,爱打抱不平,善写状子、常替乡邻打官司;当时浙江余杭县一豆腐店伙计葛品连1872年娶白皙秀丽的毕秀姑为妻(人称“小白菜”),1873年葛氏夫妇租住杨乃武家。葛品连多疑善妒,葛母凶悍泼辣。虽无真凭实据,最终传出小白菜与杨乃武关系暧昧的流言。

1873年初冬,葛品连患病后染痧症不治身死。葛母怀疑小白菜与杨乃武合谋毒害其夫,请人写诉状递进余杭县衙。余杭知县刘锡彤挟私报复,便诬指杨乃武“夺妇谋夫”,酷刑逼供、屈打成招:小白菜以“谋杀亲夫”之罪名被拟凌迟处死;杨乃武被污蔑为“通奸杀人”,判为斩首示众,并报杭州知府定罪。知府以此定罪报浙江按察使署,浙江巡抚草率从事,维持原判上报刑部。杨乃武不甘俯首就戮,在死囚牢里书写亲笔辩状,请其胞姐杨淑贞代为京控;杨乃武一介书生,虽非知名人士,但被牵涉“谋杀亲夫”人命案而成了新闻人物。

此案发生不久,《申报》便率先报道此案。当时,铁案定于上而黑狱沉于下的内中隐情,除了主审官及疑犯本人,无人知晓;后因全案人犯已被秘密解送到杭州府审理,杨乃武与毕秀姑都已在酷刑之下胡乱招供,形成了一定的舆论错觉。

《申报》刊登第一篇新闻《记禹航某生因奸谋命细情》,仅仅把该案作为一桩普通的社会新闻报道,既不深究真相,也没细察事实,不负责任地煽情说“邻有卖浆之妻,小家碧玉、风韵天然;生(指杨乃武)窃好之,时肆调谑;眼波眉语、相视莫逆;乘间密约、订以中宵”。

随着对此案的深入了解,《申报》分别以《讲述禹航某生因奸谋命事案情》、《禹航生狱中自毙》、《禹航生并非监毙》、《杭州来信》等几篇跟踪报道详述杨乃武与小白菜身陷黑牢的种种情状;此案经过县、府、省三级审理,疑点颇多、民间多怨。《申报》隐隐感到此官司虽已定为铁案,但酷刑之下何求不得?背后更有重要黑幕待揭。《申报》深谙新闻规律,使用煽情手法:杨乃武在狱中被大杖击昏,却写成“狱中自毙”,第二天又出更正“禹航生并非监毙”。一以吸引读者阅读报纸,同时为以后更加深入的报道埋下伏笔。

1874年,《申报》将案情疑点公开披露,配以“本馆附识”,提纲挈领地指出全案症结所在;《申报》用“表奇冤”的方式,于1874年10月2日发表新闻述评《论余杭县案》,公然指责父母官“放胆肆私以枉例害民,逞机嫁罪于无辜之绅士以图报私仇”,揭露刘锡彤“公报私仇”之内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舆情沸腾。

当时,朝廷邸报《京报》在“都察院奏阅请旨”中含糊提起杨乃武的姐姐和妻子进京告御状的消息,《申报》立即派访员到余杭杨乃武家拿到诉状底稿,并将诉状全文于1874年10月29日、30日连载于《申报》,件于11月转载《京报》关于杨家人进京告御状的消息,并激起“杨乃武案是冤案,应当翻供”的社会舆论。杨乃武的姐姐和妻子再度进京向都察院控告,且将浙江省地方官员官官相护的情形列于状纸,上奏朝廷。

《申报》还连续登出《杨氏案略>、《续述杨氏案略》、《审案传闻》、《审余杭案续闻》等八篇详细报道,提出杨案冤屈的7点依据,同时提出质疑:砒霜从何而来?爱仁堂药铺店主钱宝生供称杨乃武去店里买砒霜的时间与小白菜供称的时间不同,且另有人证明杨乃武当时确实不在余杭。

杨昌浚将此案交给湖州知府锡光等四名浙江知府、知县官员审理。由于审案中并未用刑,杨乃武与小白菜皆推翻原供,原判不成立。但审理官员亦无法推翻原判,案件审理从此处于拖延状态。由于案件久拖不决,舆论强烈,刑部给事中王书瑞上奏要求重审此案。两宫皇太后命浙江学政胡瑞澜复审。

胡瑞澜不顾案情破绽,仍据不实情事,使用种种刑具,严酷逼供、日夜熬审两个嫌疑犯。复审结果是维持浙江原判,确认原拟罪名,以保全浙江大员相安无事。

《申报》对此极为愤慨,公开披露胡瑞澜复审情形,着力描写杨乃武与毕秀姑(小白菜)惨遭刑讯逼供的细节;《申报》主笔附言作评:“中国刑讯之枉民,于此尽包括于其中。在上者若能静思此言,其深有仁心并怀公道者,岂肯仍令刑讯之弊犹行于中国乎……”。《申报》详尽煽情的

报道、敢于伸张正义的新闻评论制约了当时的司法黑暗,也提升了自身在读者中的影响力。

三、《申报》的舆论与最高权力的介入

在复审维持原判后,杨乃武亲友故旧则联系在京浙江籍官吏18人再次向都察院提交呈词,要求此案交由刑部审理,最终得到两宫皇太后的首肯与支持。

刑部接手此案后,分批将证人与被告押往京城,主要证人钱宝生已死于狱中;发现杨乃武与小白菜曾经多次受刑、此时均推翻了屈打成招的供词。刑部官员认为证人证词与口供皆不足定案,决定将葛品连尸棺运至北京、开棺验尸;1877年3月中旬,杨乃武案所有嫌疑犯正式解送北京审理。

该案能否昭雪、官司进展如何?世人目光密切注视这一动态。此时,《申报》访员通过其在衙门的消息来源,经过采访证实,发了一则题为《杨案人犯解京》的短消息。

此案审理过程旷日持久,在京开棺验尸依然遭到阻挠,后在浙江籍京官翰林院编修夏同善和当时任刑部右侍郎、后来调任光绪帝师傅的翁同和的大力坚持下,开棺验尸才得以进行。

开棺验尸前,《申报》要标榜其不偏不倚的公正态度,立论不一边倒,而是刊登多种声音,以吸引读者关注:

首先,《申报》登载一篇署名为“武林生”的《告白》(武林是杭州的别称)。这篇《告白》信口雌黄、颠倒黑白,大骂杨乃武为“士林败类”。民间流传两种舆论:一是刘锡彤重金买通了《申报》负责广告经营的人,以广告的形式刊载;二是《申报》为吸引公众注意故意使用写反面文章的手法。 其次,《申报》又登载署名为“海昌小蓬莱主”的《驳武林生告白》:“……杨乃武果真通奸谋害,则无辜之人证,必不肯甘为拖延,代其粉饰。武林生意狠如切骨,指为疯狗,岂此案翻与不翻,与武林生大有关系耶?”。这正切中了“武林生”的要害一杨乃武案翻与不翻,其利害关系涉及大大小小官吏的实际利益。

最后,1877年4月,《申报》专门派访员到北京验尸现场采访实况,发表了题为《刑部审余杭案后》的消息,详细描述开棺验尸的细节——

……验尸后,案情人白,刑部承审官员已当场确认葛品连是病死。寺庙中,观者欢呼雷动,大叫“青天有眼”。

四、“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启示

《申报》由当初误信传言、追求猎奇的轻率报道,到后来发现案件疑点、重新组织采访、连续三年追踪,共发表新闻、评论60余篇,最终以新闻舆论之力促使了司法公正(此案几成铁定冤案,却被昭雪)。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下因素:

一是《申报》访员专业老道的采访手段与报道手法所产生的舆论监督效果。不仅报道及时、注重时效、连续跟踪,而且亲赴被告家中获取诉状原件、亲赴北京开棺验尸现场写目击报道;不仅注重间接的衙门访探,还从街谈巷议中寻找蛛丝马迹;既有时效性较强的案件消息,更有力透纸背的评论;既有对社会舆论的巧妙彰显,也有遵从新闻自身规律而显现的“不偏不倚”;既利用了法制新闻的“悬念陸”、“趣味性”、“人隋味”等价值要素而采用当下常见的煽情手段,也深涵着合理的法理精神。这是因为《申报》的创办人美查是英国人,其新闻敏感、报业经营意识、法律意识都较为专业,契合了“中国近现代的法治化过程一定程度上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外部刺激与直接促进”之沦断。二是被告杨乃武自身的法律素养及其亲属锲而不舍的上告。三是高层政治权力的介入。

郑逸梅撰写的《(申报)为什么宣传杨乃武案》一文指出:该报创办人美查别有用心:一是美、英、法等国家强迫我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外国人在我国享有特殊的审判权,破坏了我国国家主权,引起了我国人民的强烈反对。美查意欲通过报道“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渲染“中国司法如何黑暗、刑法如何残酷、非外国人所能忍受。弦外之音,就是非推行领事裁判权不可”。笔者除了赞同上述观点,也肯定《申报》在新闻敏感、敬业精神、正义意识、经营理念等方面的专业主义做法。

综上所述,近代史上这一典型个案,彰显、昭示了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之间的内在张力,为传媒与司法公正之间的关系研究提供了一个好的素材,而关于这个话题的研究,仍具有现实意义并值得关注。

作者:张艳红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师

邮编:102249

谢 丹 江汉大学视觉传播研究所讲师

邮编:430062

作者:张艳红 谢 丹

司法公正分析论文 篇2:

关于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冲突与协调的探讨

【摘 要】在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水平飞速发展的当今环境之下,“舆论监督”不断地在老百姓的耳边出现,它借助各种媒体形式,向民众表达一种有关公民政治权利的声音,与此同时,“司法公正”在舆论监督的各种声音之下也在和谐稳定的行使着它应有的功能。舆论与司法是两种看似对立却又能够相互协调的社会存在形式,本文着眼于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冲突与协调这正反两方面关系做出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舆论监督;司法公正;冲突

一、引言

司法公正是国家法律法规行使的正式表现形式,在依法治国的方针政策指引之下,司法公正在社会当中具备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民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的法治理念以及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于司法公正的相关问题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舆论监督便伴随着广大民众迫切希望引导并督促司法公正性的声音应运而生,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和目的,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必然存在着对立且统一的关系,本文将就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冲突与协调作出分析与探讨。

二、舆论监督对于司法公正的负面影响

舆论监督是在对于司法公正有所要求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一种群众声音,表现了公众对于社会司法现象的一种公开性的群众观点,相对于司法公正而言,舆论监督更倾向于公众情理感受,而抛却法律法规限制,与司法公正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从而导致了舆论监督对于司法公正会产生负面影响,其表现形式可以归纳如下:首先,虽然舆论监督的媒介与司法公正实施的机构均以实事求是作为评判准则,然而其评判过程是截然不同的。其中,司法的评判来源取决于较为全面且较为客观的人证或物证,并顺应司法流程而逐步判定,而对于舆论监督的媒介而言,其扩散给大众的资料有可能只是片面的。与此同时,大众的评判声音具有随意、分散、目的不明确、意图不明显等特点,并且具备着十分明显的主观色彩,容易激发群众非理性且偏激的行为,因此,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舆论监督对于司法公正有着明显的负面影响。其次,舆论监督本质上是民众道德呼声的一种集中体现,如果缺乏理性、客观的分析,更缺少司法环境下的程序化、理性化与技术化的运作分析方式,如果仅仅在道德与情感上极力渲染对于某件司法事件的呼声,则必然与司法环境下的结果相违背,导致很多原本公正的司法活动因为背离舆论呼声而遭到诟病。

三、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相互协调

社会要发展,就要在保守中求进取,在遵循规则与追求变革之间寻求稳定的平衡点。因此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之间也需要保持一个合理的张力,让二者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共进、功能互补的辅助关系。(1)舆论监督应当尊重司法特性。保持两种不同价值判定体系的和谐共处,其重要手段是首先要创建一个和谐健康的氛围,对于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而言,我们需要建立的就是一个能够尊重司法特性的舆论监督环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加强舆论媒体机构加强其行业道德以及法律修养,同时也要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律素养,创造一个具有良性循环的言论空间;同时,舆论监督媒体应该重点报道案件的进展流程,司法部门也应当加大案件审理的公开度与透明度,在确保公众知情权的同时,将案件的审理与评判过程通过舆论媒体客观、公正地展现在大众面前,防止因为审判过程不明亮而造成大众误解,形成负面的社会舆论。(2)建立健全舆论媒体行业管理。切实发挥政府及行业协会对于舆论媒体的监管作用,规范舆论媒体的监督活动,提高舆论媒体队伍的行业素养并规范其道德准则,对于新闻人员的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防止舆论监督媒体受利益驱使而扩散非客观公正的言论,误导大众。(3)提高司法审判程序的透明度。通过舆论监督媒体让广大民众看到真实且客观的案件审理过程,能够在极大程度上维持民众的客观情绪,避免盲目的批判与质疑情绪产生。同时,在司法公正与民众价值取向产生分歧的时候,需要司法工作者及时客观的透过媒体与民众进行有效地交流,缓解民众的激动情绪,防止大规模群体性抗议事件产生。

四、结语

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是基于两种不同的价值判定标准的独立的社会存在形式,二者之间存在着原始的冲突关系,然而通过一系列的平衡,可以找到让二者和谐稳定的方法。本文就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冲突与协调进行了讨论,分析了舆论监督对于司法公正具有负面影响的体现点,进而提出了如何维持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相互和谐平稳发展的重要手段。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点参考。

作者:林艳青

司法公正分析论文 篇3:

论依法治市

摘要:依法治市,营造一方平安和繁荣的环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阐述了营造规范的法制环境、建立“责任政府”和“诚信政府”的重要性,对维护司法公正、杜绝司法腐败、防止司法权力的滥用和扩大、完善制约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依法行政;人身权;司法公正

作者:周庭芳

上一篇:化工厂实习报告(精选2篇)下一篇:财务会计实习报告(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