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资格考试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司法资格考试(精选7篇)

司法资格考试 篇1

在司法考试制度确定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和公证员四类法律职业人员基础上,《意见》将部分涉及对公民、法人权利义务的保护和克减,具有准司法性质的法律从业人员纳入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范围。

《意见》规定,建立健全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将现行司法考试制度调整为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改革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加强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为完善对法律职业资格的管理,《意见》提出,要加强法律职业资格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建立法律职业资格档案管理和信息发布制度,建立法律职业资格暂停、吊销制度。

同时,为实现由司法考试制度向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平稳顺利过渡,《意见》要求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只对新进法律职业岗位人员实行考试和职前培训,促进新旧制度妥善对接。

[

司法资格考试 篇2

一、法学专业教学工作应该接轨司法考试

司法考试是一种法律职业的资格性考试, 它和其他考试制度相比有如下特点:

(1) 统一司法考试是从事法律职业的专业资格考试。凡担任法官、检察官、律师这三大法律职业的人员必须参加统一司法考试, 合格者才能从事这三大职业。

(2) 司法考试是一种面向全社会的公开考试。建立全社会公开招考的资格考试制度, 增加法律人才选拔的透明性和公正性, 不仅树立了从事法律职业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的职业形象, 而且确认和维护了法律职业的严肃胜和权威性。

(3) 司法考试是我国法律职业的准入条件和标准, 是衡度法律职业人才的重要尺度。我国现在培养法律人才的途径及方式多种多样, 所培养的法律人才层次、技能、知识等也有所不同, 而统一考试则是衡量上述各类法律人才的重要依据和标准。

关于法学教育的性质, 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有的人认为法学教育是以培养法律职业人才为主旨的职业教育, 因而偏重司法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训练。有的人认为法学教育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当然还有人认为法学教育兼具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两种性质。 (1)

但是, 无论何种认识, 即便把法学教育定位于通识教育, 也不可能否认司法考试对法学教育、教学的影响力, 在一定程度上, 法学教育教学应该接轨司法考试。

(1) 司法考试是一种职业准入考试, 是进人法律职业的一道“门槛”, 司法考试规范了法律职业人员的统一标准及法律专业知识的要求, 明示着我国高校法学教育应当顺应司法考试的要求, 适应培养法律职业人才的需要。作为职业准入考试, 通过司法考试就意味着取得了从事特定法律职业的资格, 否则, 就意味着被拒绝在相关法律职场的大门之外。司法考试对于法学本科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它直接关系到大部分法学本科毕业生的饭碗问题。司法考试与大学生个人利益的这种直接相关性, 要求高校的教学不能对司法考试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 基于对学生个人前途负责的考虑, 高校的法学本科教学应该对司法考试做出适度的反应。

(2) 从根本上讲, 法律职业的发展和需要, 决定并引导着法律教育的发展, 鉴于法律是一门应用型学科, 法律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类法律人才, 因此, 脱离了法律职业的引导, 法律教育不仅缺乏发展的动力, 而且会迷失力向, 这也正是造成法律教育在培养规格、培养渠道上的混乱状况的根本原因。

(3) 本科法学教育应当教授的法律原理和制度应以中国现行法律为核心, 引导学生对于中国现行法律的立法背景、法学原理、司法运行状况、法律文化的深刻理解。这也正是本科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在内容上的真正契合点所在, 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司法考试都在考查本国的现行法律制度及其适用。

(4) 法学教育围着司法考试转肯定行不通, 但司法考试通过学生的个体选择对法学教育也会施加影响。有志于从事司法实务工作的法科学生必然会参加司法考试, 即使没有从事司法实务工作意愿的学生也会把参加司法考试当作一次自我检验的机会, 把通过司法考试当作一种能力证明。拥有司法资格证书无疑会加大寻找工作的筹码。

法学教育界肩负着为法律职业培养预备人才的使命, 面对一项每年有将近30万人参加的职业考试显然不能无动于衷。如果一个高校的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司法考试通过率很高, 至少可以说明此高校的法学教育是不失败的, 因为它的学生至少具备了应对考试的能力并掌握了相对完整的法学知识;如果一个高校培养的大部分法学本科毕业生都无法通过司法考试, 就意味着此高校“生产”的“产品”无法体制化地转变为“商品”, 无法顺利地进人“市场流通领域”, 这至少可以说明此高校的法学教育是算不上成功的。法学教育界应当积极对现行教育体制作出调整, 为法科学生参加并通过司法考试提供帮助, 而这应该贯穿法学专业的整个教育教学工作。

课程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检查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督促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 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取、教学管理等都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考试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人才质量观和人才评价方法。作为教育教学中如此重要的一环, 法学课程考试应该对司法考试的影响力有认识、有反应。但是, 从总体上看, 目前高校法学专业课程考试存在许多问题。

二、当前高校法学专业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

考试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和老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近些年来在高校中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与其他专业考试一样, 法学专业课程考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效果, 但当下考试仍然存在着不适应培养创新人才与法律职业人才的因素。

(1) 考试目的定位不当。高校考试与教学的关系中, 教学目的应该是起主导作用。但是,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 已经不自觉地颠倒了二者的位里, 考试成了目的。目前, 绝大多数考试管理者仅把考试作为决定学生是否能够获得学分、奖励、学位及能否毕业的依据;不少教师仅仅把考试当作教学的一个环节, 认为考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某门课程的成绩;学生则认为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分数、取得学分, 获得毕业文凭。由于存在以上种种考试目的的错位, 导致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 为了分数而考试, 难以起到培养能力和素质的作用;教师则为了考试而教, 改完试卷得出分数后, 即认为课程结束, 教学任务完成。很少有人对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对考试情况作认真仔细的分析, 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因而根本起不到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这就更谈不上发挥其支撑司法考试, 为司法考试练兵的作用。

(2) 考试内容片面。当前的高校考试, 考试内容失于片面。大多数考试只注重对知识、领会和运用的测查, 而忽视了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测查。大学所培养的人才, 除了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正确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测查, 应成为高校考试测查的重心。考试内容的片面, 是造成当前大学毕业生素质不高、工作能力不强、动手操作能力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够适应司法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也不符合作为司法职业人才准入选拔的司法考试的需要。

(3) 考试功能未全面发挥。一般认为, 高校考试应至少具有如下功能:

首先, 考试具有检查功能。通过考试, 教师可以了解各个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及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借此学生也可端正学习动机, 激发学习兴趣, 了解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进而扬长避短, 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 考试具有激励功能。考试需要精心准备, 因为考试易使考者产生心理压力, 而压力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另外, 考试成绩的好坏对人也是一种激励, 成绩优异者说明他学习方法对路, 容易产生成就感, 教师对他们应正向激励;成绩较差者说明他本身对课本知识没有掌握或者没有掌握好, 容易产生失落感, 教师对他们应加以鼓励。因此, 考试与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不矛盾, 科学的考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复合、能力的培养。这里,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设计、组织考试, 如何认识从考试中获得的信息, 这就使高校考试改革成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 (2)

但是, 目前的普遍情况是考试功能的失衡, 尤其是考试的诊断、反馈功能基本未得到发挥。由于命题不科学、不严谨, 造成试题效度不高, 导致高分低能和低分高能的情况同时存在, 很难准确地诊断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同时, 由于许多教师仅把考试当作课程结论性评价, 不重视考试的反馈功能, 所以, 考试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质量的促动作用无从发挥。加之课程考试大多数是一次性完成的, 既难以准确评价学生实际学习状况和水平, 也难以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

三、法学课程考试接轨司法考试的改革实践

司法考试在设计考试的内容和科目, 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不能脱离法学教育的实际状况, 一是本着测试法学基本理论和法律实务相结合的原则确定考试科目。 (3) 后来司法考试有一些变化, 加强了综合素质考试的比重, 对应试人员的理论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一特点恰恰体现了法学课程考试接轨司法考试的依据。虽然司法考试不是解决目前法学专业考试中存在问题的唯一途径, 司法考试也不能解决所有的现实问题, 但是法学专业课程考试接轨司法考试对于解决高校法学专业考试存在的问题是有其独特意义的。

(1) 与司法考试接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考试的目的性问题, 并可以更好发挥考试制度应有的功能。无论是教师, 还是学生都知道, 专业课程考试不仅是获得学分和毕业的一个必要环节, 也是走向法律职业的一种训练, 因此与目前相比, 重视程度肯定有所不同, 也更能发挥其激励和检查功能。

(2) 与司法考试接轨可以解决法学专业考试内容片面的问题。司法考试考查的内容不仅包括法学基础理论, 还包括法律实务, 接轨司法考试的法学专业考试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的法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也可以考察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着上述缘由, 2004年我校法学专业申请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接轨司法考试的法学专业考试改革。在几年的实践中, 我们围绕以下几项内容进行了探索。

(1) 改革的指导思想。实现法学专业所有主干课程的考试“司法考试化”, 让学生做好平时的演练, 适应司法考试的形式与特点;并且反馈到教学中, 改革课堂教学, 实现良性循环。

(2) 改革的主要内容。法学专业所有主干课的考试比照司法考试的形式与方式进行;平时教学测试着重学生的应用能力, 特别是法律文书的写作;课堂教学采用案例教学, 并考虑跟司法考试的接轨。

(3) 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对司法考试特点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培养计划, 按照课程安排, 按年度逐步实施。

(4) 预期目标。建立历年的司法考试试题库;每门课程形成不少于5份试卷符合司法考试的形式与特点的题库, 并不断加以更新与完善;所有专业主干课实现教考分离。

由于专业大部分教师都通过了司法考试或者律师资格考试, 对司法考试的特点有充分的了解, 并在教学中已经注重法律与实践的结合, 因此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在改革中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1) 接轨司法考试不是单纯的罗列历年司法考试的题目作为专业考试题目, 而是在研究司法考试特点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创造。

(2) 司法考试的模式并不是确定的, 其形式与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是出于不断的改革与发展过程。因此, 接轨司法考试应该与时俱进, 其改革也应该不断地推进。

(3) 注意避免专业教学围绕司法考试, 从而对学生价值观产生误导。如果不适当的引导, 导致学生可能为了通过司法考试而学习, 使专业教育成为应试教育。

(4) 接轨司法考试的实践可能会导致一些现实问题。从我们的实践看, 对于严格要求按照司法考试的要求进行的, 学生考试成绩偏低, 这虽然符合目前司法考试成绩不高、通过率低的现状, 但是出现比较多的补考现象, 并对学生的就业带来消极影响。因此, 接轨司法考试的专业考试不应该一考定终身, 应该有多种方式进行学业考试。

从2008年开始, 国家司法考试允许法学专业三年级学生参加司法考试, 这对法学专业的教学工作必然带来一些挑战。在这种形势下, 继续研究司法考试特点, 完善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推进接轨司法考试的法学专业考试改革, 应该更有现实的意义。

摘要:司法考试作为一种法律职业的资格性考试, 对于法学专业教学产生巨大影响, 法学教学包括考试工作应该接轨司法考试。法学专业课程考试接轨司法考试对于解决高校法学专业考试存在的问题是有其独特意义, 进行接轨司法考试的改革, 完善存在问题, 具有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司法考试,法学教育,课程考试

注释

1 参见周伟, 李桂芳, 王健等学者在2002年7月"中国法治之路与法律职业共同体"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载张文显, 信春鹰, 孙谦.法律职业共同体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3.

2 王轶, 陈敏.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考试改革.湖北招生考试, 2008 (, 4) .

司法考试路上的数字情结 篇3

2005年,我从部队申请转业。突发奇想,凭着对法律的爱好,很想尝试一下这个所谓的“中国第一考”。于是,趁转业还未安排工作的“待业”期,考前三个月我买来了考试书籍,准备与司法考试来一次亲密接触。随着阅读的深入,一些感兴趣的数字印入了脑海:第一次听说我国古代婚姻成立有“六礼”、婚姻解除有“七出”、“三不去”;了解到“十恶不赦”渊源于唐律的“十恶”、“八议”;知道了古代罗马国家有个“十二表法”;偷笑于司法考试资料中所说的“三国”竟是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第一次仓促应考,考前连书都没能看完,考试中的案例分析题也没答完,结果可想而知,296分。

2006年,是我转业到北京市丰台区统计局工作的第一年。面对上年的惨败,面对500多万字的考试书籍,感到通过司法考试对我来说依然遥不可及。这一年,在兼顾工作的同时,考试书籍总算完整看了一遍。最后结果,314分,平庸中略有进步。

2007年,经历前两次失败的我,纠结于坚持还是放弃?一考友说:“幻想在两三个月内突击通过是不现实的,何况还要兼顾工作。通过司法考试没有捷径可走,需要实实在在的付出。”是啊,哪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我要坚持考下去。这一年,首都图书馆的自习室是我除了家和单位以外最常去的地方。这一年,单位同事根据统计原理在众多的高校中帮女儿选择高考志愿,北京电视台《数说北京》栏目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来解说数据、解读数字,都给了我很大启发。原来,司法考试中对大量数字的记忆,其实也需结合案例进行理解掌握,不可死记硬背。比如生活中常说的诉讼时效1年、2年、3年等,不同的法律条文对这些数字就有着不同的规定。为便于记忆,我把这些数字统计成表格,在对比中加深印象。这一次考完后,对照参考答案,我预估分数在320分左右。而实际查询结果,356分,与合格线360分仅差4分,意料之外的4分之差。

2008年,也就是从这年起,我对通过司法考试信心大增,相信征服它绝不再是梦想。对新法的关注是每位考生在复习中必须重视的,尤其是当时历经13年起草、8次审议终获通过的《物权法》。在将能考虑到的重点均一一复习之后……可是,因种种原因,这一年考试结果又和我开了个小玩笑,353分,反与合格线差了7分。

2009年,已经是我参加司法考试的第5个年头。此刻,在复习之前,我必须静心反思:为什么有信心通过,却还是原地踏步,甚至后退呢?一番探究下来,我认为原因仍在于基础不牢、功底不够。这一年,我决定沉下心来,专心备考。考前三个月,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我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的,晚上封闭到一间小屋学习至10点,休息日全天待在首都图书馆。单位领导、同事也很照顾,安排我在考试前休工龄假,给了我更多复习的时间。这一次,我信心满满!

然而,就在感觉最具优势的第一场考试中,我却出现了严重失误:由于片面强调准确率,并习惯于全部做完答题后再涂答题卡,以至于最后15分钟提示铃响后我仍坚持做完剩余的答题,并相信10分钟内可涂完答题卡。事实上,10分钟只是听起来很长,那时的我无比地紧张、慌乱,加之监考老师的催促,只感到手用不过来、眼瞧不过来,直至交卷铃声响起时仍有20道题未涂在答题卡上,“1分钟,只要1分钟!我就能涂完这20道题”。此时,懊恼、沮丧的心情滚滚袭来,预测这次离360分的合格线至少会差30分,无论如何是通不过了。到了该查询分数时,自己都没心思去查,只是委托同事顺便帮忙看看。当从电话中听同事一字一顿地说“卷一91,卷二103,卷三99,卷四86,总分379,比合格线360超出19分,通过”时,简直不敢相信!经再次核实,这次的总分的确是379分,悲喜交集的“379”!

时光虽然无情地飞逝,但有关于司法考试的那些数字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回顾我的5年司法考试之路,其实没有什么经验或智慧可谈,有的就是经历和磨炼,以及一种感悟: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必须都要有实实在在的付出!

司法资格考试 篇4

考生问:司法考试改革后自考本科可以司法考试吗? 法律教育网答: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意见》明确了法律职业的范围和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的条件。在司法考试制度确定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和公证员四类法律职业人员基础上,《意见》将部分涉及对公民、法人权利义务的保护和克减、具有准司法性质的法律从业人员纳入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范围。《意见》还分别从思想政治、专业学历条件和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等三个方面,明确了法律职业的准入条件。

由于官方未公布全文,参考如下:

①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②担任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法律顾问、仲裁员(法律类)及政府部门中从事行政处罚决定审核、行政复议、行政裁决的人员,应当取得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国家鼓励从事法律法规起草的立法工作者、其他行政执法人员、法学教育研究工作者等,参加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取得职业资格;

③具备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学历并获得学士及以上学位,或者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非法学类本科及以上学历并获得法律硕士、法学硕士及以上学位或获得其他相应学位从事法律工作三年以上;

④法律职业准入三条件:思想政治+专业学历+法律职业资格;

http:///

⑤废司考,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任前培训。

⑥职业资格可被暂停和吊销。

司法考试与司法职业世袭化 篇5

司法考试与司法职业世袭化

三亚局长千金公考99分的事件最近引起网友热议,笔者也感到不吐不快,谈论一下选拔国家司法人员的另一国考:司法考试的高通过率问题。

统一司法考试制度取代了以往的律师资格考试和法院、检察院内部考试,是我国法律职业向专业化和精英化方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此举的意义还在于使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同质化,为检察官、律师、法官互换职业提供了一个平台。从2002年起司法考试就备受社会广泛关注,有人将其誉为“天下第一考”,笔者认为称其为“第一考”是因为参考人数第一,社会关注程度第一,而非考试难度第一。

在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司法考试过关率当属一个热点问题,特别是2008年司考成绩的公布,社会对司考过关率的关注程度又推向了新的高潮,前两年社会就对历年走高的过关率感到一丝担忧,而网上爆料2008年及2009年司考过关率创下历史新高(近30%),给人的感觉这个过关率的确高得有点离谱。于是乎有人调侃,司法考试已经沦为了普法考试。

一、法检官断层使得法检系统呼吁提高司考过关率。

在2002年首次司法考试中,全国有36万人报名,检察院、法院系统人员占报名总数的20%左右,最终全国有2.4万多人通过了合格分数线。这些考生中,法院系统和检察院系统合格比例相对较低,处于平均合格率之下,有些检察院、法院几乎是“全军覆没”。按照《法官法》和《检察官法》的规定法官和检察官一律从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取得任职资格的人员中择优遴选,而法检系统参考人员过关率较低,使得法官和检察官面临青黄不接、后继无人,这在西部基层司法机关表现得特别突出,这样的结果不能不引起“两高”以及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和各级人民检察院的广泛关注。一面是司法考试的低过关率,一面是基层司法机关人才危机,为了走出窘景,一些边远、经济困难地区呼吁提高司法考试的过关率,得到司法部的积极回应,决定从2003年对中西部、基层和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放宽政策,如今8年已过,放宽地区范围一再增加,放宽地区合格分数线一降再降,司考过关率从2002年的7%逐年攀升至2009年的近30%,基层司法系统的精英化要求开始“打折”。

二、高通过率的后遗症。

由于我国历史遗留问题使然,我国的司法考试允许非法律本科报考,在没有经过任何法律专业培训的前提下,司考的高通过率促使大批人员开始进入司法职业队伍。由于我国司法考试制度的缺陷和公务员管理的单一性,同高考扩招一样,地方公务员考试的不规范促使大量透过司考高通过率的官僚子弟进入到法检队伍当中,凸显出司法垄断的现象。平民子弟因为无人脉关系而被一再的排挤出司法职业队伍。而法学就业难问题不单没有因为司考高通国率而得到解决,更带来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的加剧。进法检需要通过公务员考试的黑幕,去公证处要通过不亚于公务员考试黑幕的事业编制考试,平民子弟只有律师一条路可选。

三、律师行业的力不从心。

进入律师行业的首先条件是:1 通过司考,2 选择具有实习基地资格的律师事务所,3 通过律师协会的笔试及面试。后两个条件往往被我们忽略掉,很多参加司考的考生都以为,只要是律师所都可以接收他们实习,熬过《律师法》规定的一年实习期就可以正式成为别人眼中羡慕的律师。殊不知,很多律师事务所不是律师实习基地,不具有接受实习律师的资格。如果不能在律师协会办理实习手续,取得律协颁发的《申请律

资料来源:法律教育网学员*宝石洁*提供!

资料来源:法律教育网学员*宝石洁*提供!

师执业人员实习证》你的一年法定实习期等于永远没有起算。而面对司法考试近年的高通过率,大量人员在无法进入法检和公正单位的情况下大量涌入律师行业,自此各地律协也开始出台行业规则自保!

首先是广州在07年司考后出台面试关,限制每年申请执业的人数。此举被很多司考考生认为有违法嫌疑,在这里笔者姑且不论。随后各地纷纷出台政策限制申请律师人数。比如吉林省的限制实习指导老师名额的形式使大量08年通过的考生无法办理实习,而只能等到下一年度和当年通过的考生一起竞争不多的实习名额,这一举措不但没有缓解就业,反而加剧竞争。

在这一环节当中,很多人为了争取实习名额,而大肆通过人脉关系打通律所主管来争取到实习名额,进一步使那些本以为通过司考可以改变命运的农村子弟和平民子弟无所适从。

未来可以预计,谁能为律所带来案源,实习名额就给谁的现象。更有甚的是很多大城市的律所开始以办实习为名,招聘通过考试者从事电话营销等方式来拓展案源,一旦不合适,随时以不符合律所要求为名辞退实习生,由于此时间上的原因导致实习期进一步被延后。

四、社会期盼低过关率以求选拔法律精英。

但多年来,法官职业的特殊性一直被忽略了,对法官的选任几乎无任何诸如教育背景、专业知识、工作经历等方面的要求,很多人未经严格选拔而进入法官队伍。有人说,司法是一项相当专门化、精英化、职业化的技艺,法官审理案件就如同医生进行解剖和做手术一样,法律职业是一项极其特殊的职业,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其业务大到决定生杀予夺,小到明判分毫归属,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超凡的才智、丰富的情感和高超的法律专业技能。因此社会对通过司法考试选任高素质人员担当法检官的期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高,自然会关注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能否健康运行。

司法考试是一项旨在选拔优秀专才的资格考试,保持较低的通过率,方能确保“过关者”的较高专业素质。也能通过考试让更多的平民子弟有机会进入司法机关,保证司法为民的真正公正性,防止国家司法权力因官僚子弟垄断而带来的社会不公。

五、高通过率开始异化法学教育

08年伊始,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国家第一次允许计划内大三在校生报考司法考试,从而引起了“专升研”,高自考和成教学生的抵触。起初原因就是不公平,存在报考歧视。从报名条件上讲,允许这些计划外考生报考并没有技术上的问题,同时在《国家司法考试实施办法》的法定报名条件中并没有允许大三考生报考的明文规定。因此有专家认为,该措施有违法嫌疑。

同时,经过0809两年近30%的通过率后,高校法学院掀起了报考司法考试热,很多学生认为自己不过司考就将没有前途可言,甚至不就业一门心思的考司法考试,大学法学课程很多学生开始翘课,独自泡在图书馆复习司法考试,该现象已经引起了北大政法等多家高校领导的重视,由于我国法学教育本身定位不明确,加上高校盲目扩招导致法学专业学生近30年增长100多倍,造成严重的供大于求。随着司考公信力的急剧下降,未来通过司考是否还能有就业机会令人担忧。

高通过率进一步挤压法学就业最直接的体现是,本来可以到公司去从事法务工作的本科生,随着逐年的高通过率带来了各大公司都开始要求应聘者通过司法考试。而司法考试本身却依然只是部分人才能通过的。这促使了更多的本科生延缓就业参加司考。

资料来源:法律教育网学员*宝石洁*提供!

六、解决途径

对于中西部法检断层问题,近两年国家也出台了定向招录司法干警的考试和扩大考试规模的举措,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解决了中西部缺人问题,也能使东南部和中西部司法人才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得到缓解。

笔者建议司法考试一考定终生的模式在现有情况下应当改革了,可以学习CPA考试的方式,采用单科积累成绩的形式,这样可以缓解中西部法检在职人员的复习负担和法检人事部门的压力。

同时施行一年两阶段考试的科学选拔模式,减少复习范围,加大考查深度。通过第一考的人员就可以取得中西部或欠发达地区的执业资格,通过第二考才可以拿到全国执业资格。并且可以在现有的ABC三证基础上区分一下资格证颜色来区分执业范围,抑制存在多年的C证人员违规流动的情况。同时划分三证的执业等级,比如B证可以在户籍所在地的本省范围执业,C证在本县市执业。

国家司法考试是选拔行使国家司法权力之工作人员的重要考试制度,是国家司法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应考虑注重社会公众对司法人员的高标准来控制通过率,防止第二次伤害当事人。同时也应当注重其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及对社会公正的深远影响。

历年司法考试报考人数、通过率、过关人数一览:

年份报考人数通过率通过人数

2002年36.1万人7.7%24800多人

2003年19.7万人11.12%19500多人

2004年19.5万人11.22%22400多人

2005年24.4万人14.39%32000多人

2006年27.8万人14.4%35000多人

2007年29.4万人22.3%56000多人

2008年37万人25%67000多人

2009年41万人27%约90000人以上

浅谈司法考试与民法教学的联系 篇6

关键词:司法考试,民法教学,案例教学法,苏格拉底问答法,问题导向学习法

一、问题的提出

依法治国是国家之根本, 依法治国需要大量优质的法律从事人员。现今我国选拔优秀法律人才的渠道与手段是司法考试。自从2002 年我国开始实行统一的司法考试以来, 司法考试对法学教育的影响与日俱增。司法考试作为法律职业的准入资格考试, 是从事法律职业的一道门槛。2015 年12 月20 日, 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提出了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目标任务和重要举措, 对于推进法治工作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 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人才保障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将从地方法学院校法学教育的角度, 从当前司法考试制度与法学教育制度的角度, 分析现有民法学教学方法与司法考试及将来有可能实施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的联系, 提出改进现有民法教学的思路。

二、司法考试下的民法学教育现状

(一) 民法学教学侧重点为理论教学

现今民法学的讲授偏重于理论教学。从大多数法学院校指定使用的民法学教材内容来看, 教材的内容与编排侧重于理论。首先, 我国尚未制定统一的民法典, 民法教学主要围绕《民法通则》及单行法展开。虽然在民法各个领域已有较为完备的单行法, 但是因我国尚未制定民法典, 所以在教学中缺乏体系化讲解依据。因此, 在讲授民法相关内容时, 只能更倾向于注重理论, 并且这些理论大部分是通用性理论, 即, 大陆法系国家的应然性体系理论。民法教材内容亦采取传统的理论编排模式, 这种编排虽然有理论体系性, 但是有些内容不能涵盖我国现行法律规定。除此之外, 因为教师更为侧重于理论研究, 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时不自觉得进行理论化思维训练, 缺少实务性法律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 民法教授方法依然采取传统的讲授模式

在教学方法上, 我国现阶段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是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台上讲, 学生在台下听。虽然教育管理机构一直强调应采取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但是囿于现实困局, 教师讲授模式仍占据主要地位。教师在讲授中以穿插模拟案例, 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概念及原理, 但仍不是以案例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再者, 因教学时数等的限制, 在课堂上大量讲解案例, 并着重分析案例并非现实。教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 向学生灌输应掌握的知识点。

(三) 司法考试为基准的讲授模式

法学教育围着司法考试转肯定行不通, 但司法考试通过学生的个体选择对法学教育也会施加影响。 (1) 司法考试是立志从事于法律职业的学生必须通过的职业考试, 虽然法律专业毕业生有多种就业方向, 但是法学专业的学生都会把参加司法考试作为一种自我检验的机会。因为司法考试对于广大法律学徒来讲是一种能力的证明, 也以这种模式间接影响各个法学院校的教学模式, 因此司法考试的考察内容往往是各个专业主要讲授的内容。但是此种讲解方式可能较好的应付司法考试, 但是无法建立较为完整的民法知识体系。司法考试的考试方式分为选择题与主观题, 并且选择题的比重较大。从考察的内容来看, 主要考察法律和司法解释条文, 再加一些少量的理论。因此考生如果背好相关法条, 亦可以取得较好的分数。教师在讲解民法内容时, 也不得不受司法考试出题方式的影响, 同时这亦是学生们的普遍要求。

三、民法课程应并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上述《意见》中表示将改革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着重考查宪法法律知识、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 以案例分析、法律方法检验考生在法律适用和事实认定等方面的法治实践水平。考试以案例题为主, 每年更新相当比例的案例, 大幅度提高案例题的分值。从《意见》中可以看出将来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会有较大的变化, 考察内容从记忆性为主转为理论思维能力与案例解决能力为主, 因此民法教学也应注重理论深化与案例解题为其主要讲授方向。在此前提下, 我们需要反思现在较为主流的民法教学方法, 从多个角度去判断现有教学方法的利弊。

(一) 传统讲授方式的利弊

传统的讲授方式是一直被认为是注入式教学方式, 受到多方诟病。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无可取之处呢?笔者认为应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一教学方式。虽然这一方式有其自身的缺点, 但也不能完全抛弃。首先, 讲授式教学方式可以面向众多学生讲解民法学的基本概念, 可以较为明确的传达具体的概念知识, 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准确掌握概念, 传达信息的效率较高。其次, 讲授式教学方式因为不能使学生自发的发现问题, 不能主动找出问题的解决方式而受到批评, 但是通过教师对相关制度的讲解, 能使学生了解在实际纠纷中如何适用具体的法律原则与原理。通过对具体制度与概念、规则的讲解, 学生可以记住基本理论, 并且可以自己建构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体系。在这一点上讲授式教学方法对于了解、掌握基本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也是极具效率的方法。最后, 通过这一教学方法, 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 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线索, 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而且再结合简单的案例也可以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但是在演习案例等深化科目上应尽量避免采取单方面注入式教学方法。

(二) 弥补讲授式教学的其他方法

在讨论法学教学方法时一般与美国的法学教育作比较。一般认为, 美国的教学方法有socratic method, problem method, problem based learning等方式。

1.案例教学法 (case method) 与苏格拉底问答法 (socratic method) 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并以案例为中心可以进行持续的交流, 告诉学生们预习的重要性, 可以习得对话的方法, 在面对较大压力时如何随机应变, 锻炼口才能力等。这一方法虽然有众多可取之处, 但是不容易在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信息量, 因此在储备知识量方面其效率不高。

2.问题导向学习法 (problem based learning) 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 学习相关的知识。这里问题既是学习的焦点, 也是讨论的回归点。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这一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 所以都会碰到一些具体的问题。因此对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需要有综合的知识, 才能够将各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

“PBL”教学法虽然对于解决选定的重要内容是足够广泛和深入, 但缺乏传统教学的系统性。如果对初学者即使用该法进行整合式教学, 可能会出现由于没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学生难以具备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 势必会导致学生在现存的知识结构下, 由于不了解民法各个部分的特点及研究范畴, 难以查找相关文献或专著进行自主学习。这一教学法的前提应是学生学过民法总论、物权法与债权法等基本课程。如果未学过这些基本课程, 学生很难在碎片化的知识体系下研读案例找出案例中的问题点, 即使勉强找出问题点, 也不能对该问题找出合理的解决方式。因为没有前期知识的积累, 学生很难自主达到这一目标。因此这一方法不得适用于基础科目的学习上, 应该用于深化学习科目上。例如, 案例练习课程等科目上用此方法效果应该比较好。

(三) 基础课程的讲授方法

首先, 民法学中的基础课程是指民法总论、物权法、债权法等主干课程。这些课程因为是打下民法基础的科目, 所以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主要以习得民法基础知识与初级阶段的知识为主。在这一阶段先解释各个法律制度及原则的含义, 向学生讲解这些制度与原则在具体纠纷事例中的具体表现, 同时应向学生提示较为典型的资料, 用法律规则去分析这些资料,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

其次, 我国民法讲义体系及课程安排所采取的是潘德克顿体系。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抽象化的体系。教师在讲授当中应对这一体系有个明确的讲解, 但是教学内容并不一定按照这一体系排列。例如, 在讲授民法总论的内容时其重点在于法律行为的讲解, 但是在讲到合同法时, 因为合同本身也是一种法律行为, 所以在合同法部分会重复这一内容, 此时需要进行体系性讲解, 把《民法通则》中不同于《合同法》规定的条文给学生予以讲解, 使学生从体系角度去理解法律行为与合同之间的关系问题。

最后,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注意每学期第一周课安排讲解相关科目总体架构的内容, 以此避免学生只注意个别制度, 无法从宏观角度把握内容的问题, 避免出现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后果。因课时限制而有些不必要由教师具体讲解的制度和原则, 可以利用这周时间给学生作概括讲解。同时,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预习, 因此应在下一堂课开始之前给学生介绍相关内容, 并同时布置相关思考题。

(四) 民法案例课等提高课程

在完成民法总论、物权法、债权法等课程的学习后, 可以开设民法案例课等提高课程。在讲解提高课程时, 一般不应再采取讲解式教学方法, 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都完成了基本课程的学习, 对于民法的基本制度与原理、概念有较充分的了解, 所以此时应采取问题为中心的深入学习方法, 且高级阶段应以民法原理、规则的应用为中心安排课程。

上课之前最为重要的工作是准备案例与问题, 其关键在于问题的选取。这阶段的案例问题应是包含多个争议点, 而且每个争议点的解决方案之间也应有优劣顺序, 最好是还能涉及与民法相关的其他部门法, 例如商法、经济法等领域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发挥能动性, 积极主动地找出案例的争议点, 因此需要把学生分组, 除了每堂课发言的同学之外, 其他组别的同学应提交案例分析书, 使课堂形成讨论的氛围。

除了在实体法层面上引导学生解决案例的争议点之外, 还应从程序法层面上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在就民法学习而言, 如何检验一项民法制度到底有没有效, 就需要以诉讼为平台, 检验制度解决纠纷的实效。譺) 在课堂上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 对相关案例采取对抗讨论等方式。因此虽然是民法案例课程, 但是也可以考虑起诉书的写作, 答辩状的提交, 或者每个组都提交自己撰写的合同书等方式。因为这一阶段应重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 所以应当更注重达到某种结论的推理过程, 不要过分执著于结论。

四、结语

目前依法治国是国家之大事, 各法学院校应强化教学模式改革。蔡立东教授提出, 以问题为导向是民法学习的核心, 对于围绕问题如何得以解决思路是否清晰, 是否符合认知规律和诉讼规律, 决定了民法学习能否顺利有效开展。 (3) 《意见》也提出司法考试中应提高理论与案例分析的占比, 因此民法教学也应顺势改变固有的方式, 使教学方式更切合司法考试的要求, 结合多种教学方法, 针对基础课程与提高课程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达到更好的效果。虽然司法考试的考察内容会影响教学计划, 但是民法教育应双管齐下, 既要应对司法考试的出题思路, 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解决案例的能力, 因此应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教授学生。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做好大量的前期工作, 面对新的要求, 教师本身也应提高自身能力, 集思广益研究出更好的教学模式。

注释

11) 潘建锋, 陈杭平.再论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之关系.法律适用.2008 (1) (.2) :59。

22) 王利明.论中国判例制度的创建.法律出版社.2001:42。

中西司法考试制度比较与借鉴分析 篇7

【关 键 词】司法考试制度 报考条件 考试模式 职业资格

世界各国由于法律体系、法学教育、文化传统、政治模式、法官遴选制度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司法考试制度。统一司法考试在我国虽已确立,但仍然存在诸多需完善之处。因此,借鉴外国成功的经验并对其进行介绍、比较与借鉴对完善我国司法考试制度至关重要。

一、司法考试报考条件比较与借鉴分析

(一)西方国家司法考试报考条件

德国国家司法考试报考条件十分严格。考试分为两次,有资格参与第一次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考生首先必须要接受至少三年半的正规大学法学教育,完成法学高等教育的各项必修和选修课程,再经过三次实习。通过第一次司法考试后,至少需要两年见习期,在这期间还必须接受综合性训练,训练合格之后才能参加第二次考试;在韩国,从2004年起,只有获得TOELF考试530分以上的韩国公民,才有资格报考全国统一司法考试;从2006年起,只有具备大学法学学分35分以上的韩国公民,才有資格报考全国统一司法考试,一般而言,大学法学学分满35分意味着必须取得法学学士的资格;2007年,根据韩国国会通过的《法学专门大学院法》的规定,任何考生,不论本科学历为何,只有在完成法学研究生教育后,才能投考国家司法考试。这一法案的出台将司法考试提升至“研究生教育”阶段。今后任何人不论本科学历为何,都必须在完成法学研究生教育后,才能投考司法考试;在英美国家,其法律职业是以律师为基础,检察官和法官均是从律师中挑选,所以英美国家的司法考试也就是律师资格考试。在报考资格上,这两个国家都要求具有法学教育背景的人才能参加考试。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 律师资格考试是由各州分别进行,对报考者的资格要求有着不同规定,但尽管各州对报考人员的要求有所差异,必须具有法学教育背景的要求是必不可少的,其他任何教育、任何专业训练都不予承认。一般而言,只有自法学院毕业,取得法律博士学位后才能参加律师考试。

(二)中国司法考试报考条件及对西方借鉴分析

2008年之前,我国具有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或者高等院校其它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人可以参加国家司法考试。根据2008年颁布的司法部75号公告规定,普通高等学校2009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可以凭借学校证明和有效身份证报考参加2008年度司法考试。从以上几个国家关于司法考试的报考资格规定看,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虽对考生报名要求都是严格的,都要求有法学教育背景。而中国则需要本科以上的学历不要求有法学教育经历。我国规定的这一门槛明显过低,一方面不利于高素质法律专业人才选拔,另一方面使法律职业与法律教育脱节。虽然未经过法律专业学习的考生也会通过记忆等途径通过考试,但毕竟在法学理论基础上不及法律专业的学生。因此,我国统一的司法考试应当适当提高门槛,将能够参加考试者的背景限制在法律专业本科生以上,避免”一考定终身”所带来的人才进入风险。

二、司法考试考试模式比较与借鉴分析

(一)西方国家司法考试考试模式

德国司法考试采取统一的一元两次考试模式,对法官、检察官、律师的资格考试不做区分,对所有司法工作人员的选任实行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第一次国家司法考试的主要目的在于检测考生是否达到作为预备法律工作者的资格。考试采用书面和口头两种方式进行,通过书面考试之后,才能申请口头考试。只有书面考试和口头考试都合格了,才能取得第一次国家司法考试合格证书。通过第一次司法考试后,至少需要两年见习期,在这期间还必须接受综合性训练,训练合格之后才能参加第二次考试。第二次司法考试主要检验考生是否具备法律工作者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法国实行律师、法官、检察官分开选拔的三元遴选模式。申请律师职业资格的人员也要经过两次考试,第一次考试是律师资格入学考试,该考试包括为笔试和口试,口试的目的是检验申请人的综合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第二次考试的形式是学院的结业考试,第一次考试通过者需要在“律师职业培训中心”进行法学理论和职业技能培训,培训结束后方能进行结业考试即第二次考试。同样,申请法官职业资格和检察官职业资格的考生也要经过两次考试,第一次入学考试合格者在法官学院和检察官学院接受培训后,第二次考试以学院结业考试的形式进行;英美法系国家实行法律职业一元化模式,一般法官和检察官都从律师中挑选,因此只有律师职业资格考试而没有法官、检察官考试。英国的律师考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考试为基础法学阶段考试,在大学取得法学学位可以免除该次考试,第二阶段考试为职业适合性阶段考试,所有考生都必须参加。

(二)中国司法考试考试模式及对西方借鉴分析

中国全国统一司法考试从2002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采用一次性闭卷考试形式对考生法律专业知识和基本法律职业能力进行考察,这种统一司法考试考试模式和考试内容的设置并不科学,很难考核考生的全面素质。从国外一些国家的司法考试模式来看,大多都进行了分次或分阶段考试。因我国的社会条件还不成熟,现阶段不能实现分阶段或多次数考试的设置,但是在考试内容上我们可以尽量弥补单一考试的不足。目前我国题型设置中,四分之三的题型是选择题,选择题很难体现出灵活性。在题型上,客观题过多尽管能够提高判卷效率,但在测评考生运用法律的能力方面以及考生综合素质方面(主要包括言语表达能力、意志品质、仪容仪表等)也存在明显缺陷。因此,我们认为,现阶段的司法考试仍应选择一次考试的模式,不过在内容上尽量设置没有标准答案的主观题,只要言之成理,分析严密,能运用到法律的相关知识,就应该获得分数。使司法考试的成绩不再反映的考生对法条的记忆能力,而是对考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全面反映。

三、司法职业资格的取得比较与借鉴分析

(一)西方国家司法职业资格的取得

德国取得法律工作人员职业资格的标准非常严苛,法官、检察官、律师的标准相同,根据德国法官法规定,德国考生在通过第一次司法考试的笔试和口试中相继合格之后,至少需要两年的见习期,在这期间必须接受综合性训练,训练合格之后才能参加第二次考试。通过第二次司法考试,才能取得法官资格。如果要成为一名检察官、律师或公证人员,首先必须取得法官资格;法国法官资格考试和律师资格考试相互独立,法国律师职业资格的取得需要接受律师学院的培训,法国绝大部分法官也由国立法官学院培养。首先能进入学院学习的学生必须先取得法学学士学位(律师学院需要获得法学硕士学位),其次必须通过律师职业培训中心和法官学院的入学考试才可以获得培训机会。律师学院主要是学习法律文书起草、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培训结束后,参加学院组织的结业考试并通过后由律师职业培训中心的管理委员会向合格者颁发律师资格考试合格证书。最后考试合格者还要经过为期两年左右的实习,实习结束以后申请人才最终获得律师执业证。法官学院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对入学考试合格者了解社会现实和审判工作的专业训练。培训期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5个月,其中前3个月,学员要到公司、国家机关等各种机构中进行了解,然后在法官学院接受8个月有关如何从事审判工作的专业训练。在接下来的14个月中,学员被安排到法院进行实习。第一阶段学习结束后,学员要参加考试,根据考试成绩,他们被分配到不同的法院和岗位,开始为期6个月的第二阶段的专业实习,这一阶段的实习本质上是法官岗前培训阶段;英美国家的法官、检察官都来自于工作比较出色的律师,因此在司法考试通过之后首先都从事律师工作。英国的律师分为出庭律师和事务律师,出庭律师的考试与培训主要有四大律师学院承担。到律师学院来参加培训的人,首先需要获得英国高校法学学士学位,学员们在完成了培训课程和参加过规定数量的模拟法庭辩论后,再到律师事务所实习一年以上,然后通过律师资格考试才能获得出庭律师资格。事务律师的培训和考试工作主要由事务律师协会负责,培训的课程为法律实践课程,申请事务律师资格并不要求必须具有法律专业的文凭。美国没有全国性的律师资格考试,律师资格的授予和管理由各个州的律师资格考试委员会负责。美国的律师资格考试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实务处理能力,考试合格后每个州的律师协会要对本州考试合格者的精神状况和道德品质进行审查,由州最高法院颁发在本州通行的律师执业证书。美国和英国对各级法院法官的要求非常高,一般而言需要有较长的律师执业经历。

(二)中国司法职业资格的取得及对西方借鉴分析

中国考生通过全国统一司法考试后即能取得司法考试资格证,具有从事律师的资格,但要成为职业律师还必需取得执业证书。我国律师取得执业资格需要实习一年,但是我国实习期基本上形同虚设,大部分考试合格者仅仅将资格证挂在某律师事务所一年,而不需要进行任何的法律活动即可获得执业证书。我国目前《法官法》规定“初任法官采用严格考核的办法,按照德才兼备标准,从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取得资格,并且具备法官条件的人员中择优提出人选。”除了通过司法考试这一要求以外,还要求“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其中担任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三年;获得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或者非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一年,其中担任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总的来看在中国要成为法官在通过司法考试之后没有其他研修阶段。我们认为,律师在实习期满后应当进行一次考试,考试通过的才允许获得律师执业证书。至于法官的任职,在任职之前应当有半年至一年左右的培训期。

参考文献:

[1]丁相顺.司法考试制度模式比较与中国司法考试的制度创新[J]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2002(04).

[2]周菁.两大法系司法考试制度之比较与借鉴[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3).

[3]杨蓉,杨坤明.中西司法考试制度之比较[J].警官文苑, 2006(02).

上一篇:仙人球作文400字下一篇:小品酒店三句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