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结构职业教育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文章通过介绍一些国家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类型及特点,阐明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求我国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尤其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必须与世界接轨,在接轨中实现互补、互接、以我为主,将教育的国际化、民族化与地方性相结合,把我国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以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教育结构职业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结构职业教育论文 篇1:

构筑合理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摘 要]教育是产业发展的先导,应当前瞻性地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供适宜的人才。发展制造业对矿产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为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适应东营市产业转型的需要,东营现有的教育结构亟待调整,职业教育需要发展优化。本文阐述了职业教育对东营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东营市教育结构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及建议。

[关键词]教育结构;职业教育;制造业;技术工人

[

作者:韩传峰 孔令曦 孙庆荣

教育结构职业教育论文 篇2:

国外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摘要]文章通过介绍一些国家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类型及特点,阐明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求我国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尤其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必须与世界接轨,在接轨中实现互补、互接、以我为主,将教育的国际化、民族化与地方性相结合,把我国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以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中等教育结构 职业技术教育 改革 启示

[作者简介]张建敏(1966- ),女,河北定州人,冀中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研究。(河北 定州073000)

目前,世界各国在全面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都把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中等教育结构是指中等教育阶段的各类学校教育之间的组合比例关系,其中主要是指中等普通教育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这两者之间的组合比例关系。

一、国外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类型

目前,世界各国的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分流”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流”,指的是中等教育阶段分别设置普通教育学校和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学生分别“流向”不同的“渠道”,分别接受普通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

在美国,高级中学分设学术科、职业科和普通科,分别设置为准备升学的学术课程以及为就业或受中等及专门训练的职业课程。有些发展中国家从初级中等教育阶段就开始“分流”。在印度尼西亚,与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相并列,设置有职业技术初中和职业技术高中。职业技术初中招收小学毕业生,包括技术初中、商业初中、家政初中。职业技术高中招收普通初中和职业技术初中毕业生。

(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交叉”

有些国家,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分流”的基础上,普通教育学校进行一些职业教育,职业技术学校在侧重职业技术教育训练的同时要求完成普通教育,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交叉”,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韩国,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分别设置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初级中等教育阶段除普通初中外,也有商业初中等),普通高中设有职业培训(男生)和家政(女生),均为必修课。职业高中各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包括普通高中的全部课程,自1986年起至今,进一步提高了职业高中的职业技术教学水平。

(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融合”

有些国家把普通教育与职业职业技术教育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直至使两者一体化,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融合”。在瑞典,60年代中期以前就在中等教育阶段分设各自独立的普通高中、工业高中、商业高中和各种职业学校。1966年,决定调整为设置五种课程(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理学、工学)的高中和三种课制(社会科学、经济学、工业学)的两年制专科学校,保留职业训练学校。1968年,又决定将高中专科学校和职业训练学校加以合并,从1971年起设立综合制的高中(gymnasiaskola)。综合高中设置了两年、三年、四年等不同修业年限的理论性和职业技术课程,既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职业活生涯做准备,又为学生提供普通理论和实践教育,还为学生毕业后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做准备。从1988~1989学年开始,综合高中的两年制课程延长到三年,普通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比例得到扩大,但不会使两者之间产生任何矛盾。

有个别国家在初级中等教育阶段就开始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融合”。在坦桑尼亚,中等教育分为“普通水平中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和“高水平中学”(五年级和六年级)。普通水平中学课程实行多样化和职业化,分设农业、工业、工艺和家政共四种“技能侧重班”,每个学生入学时必须选定至少一种专业课程,通过毕业考试取得毕业证书,成绩优良者,可进入高级中学或技术中学和专业学校。

(四)普及义务教育后实行职业定向

普及义务教育之后实行职业定向教育,在于使学生为毕业后参加生产劳动和选择职业做好心理上和实际上的准备,并紧密结合社会用人部门的需要定向培养,解决学校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脱节的矛盾。

在南斯拉夫,中等定向教育为期四年,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各两年。实施定向教育初期,第一个阶段以讲授统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为主,同时开设技术生产原理和实际训练课程;第二阶段,以专业基础课、具体的专业课的实际训练为主。从1986年起,采取从第一学年开始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并进的做法。课程比例按两者成反比的方式安排。例如,第一学年普通教育占70%,职业教育占30%;以后普通教育时间逐年减少,逐步让位于职业技术教育。第四学年,职业技术教育增加为70%,普通教育则减少到只占30%。这样的调整,主要是考虑对于今后熟练工人和半熟练工人来说,在他们完成初等学校课程后,可以立即选择具体的职业。

二、国内外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特点

当前世界各国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所采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总的方面来看,各国的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1)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彼此渗透、互相结合,向统一方向发展(亦即人们所说的“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成为目前各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中呈现出的一种明显的动向和趋势。(2)中等教育结构的层次和类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世界各国采用种种不同的形式来改革中等教育结构,使得中等教育的层次和类型更趋于多样化。

笔者认为,每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迥异,所确定的中等教育的层次和类型也不宜整齐划一,不可能也不应该来个“一刀切”。当然,具体到各个国家来说,总得有个“章程”。如何使中等教育合理、协调地向前发展,是我们乃至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中需要积极探索和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三、国外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

因为我国的具体情况与其他国家不同,所以对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所采用的形式也不宜强求一律,更不应不问具体条件盲目地追求“向外看,齐步走”。坚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积极而又稳妥地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使中等教育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组合得当,保持一定的、恰当的比例关系,使各类中等教育合理、协调地向前发展。

(一)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我国多年来的中等教育重教强于重学,教学方法相对陈旧、单一和枯燥。久而久之,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成为储备知识的仓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与思维活动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同其他中等教育一样,也必须走出“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学生对未来知识、高新技能探索发展的误区,以人为本,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通过教育创新,建立创新教育机制,创造有利于个性成长、个性特色充分发挥的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向创新型、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规范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及培养标准,加快中等职业技术院校办学和管理体制的创新,构建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在管理体制上要扩大中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性,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以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发展多样性的需要。同中等教育一样,职业技术教育同样也需要与国际社会的接轨与交流,进行双向沟通,及时获得国际方面新信息。同时还要以市场经济的观念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断树立竞争、优化意识,把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放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思考,使之形成具有内涵的宽广性、内容的全程性、对象的全民性、层次和形式的多样性、体制的开放性和融通性、机制的灵活性的职业技术教育新意识。

(二)改革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需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在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今天,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材内容的陈旧与单一及在较长时期的相对不变,对在这些专业出现的国际新动向、教学针对性思路转变较慢,诸多种状况已远远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谈不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了。要推动新世纪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新时期复合型人才,就必须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形成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形成强调基础、精练专业技能、重视实践、一专多能的课程体系与内容。其次,要开发建设一批具有相关性或融合性的多科集一科的综合性或现代化的新型课程,拓宽专业课程体系的内涵。再次,将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等先进设备引入到各学科中去,以提高教学效果。此外,接轨国际经济将带来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大改组,社会对技术人才的专业、规格、类型等需要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同时,市场经济具有利益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也是多层次的,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应拓宽专业培养口径与调整专业结构,密切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加大传授学科知识和科技成果力度,彻底改变单一类型、单一规格、单一层次人才培养的局面,切实根据社会各界需求,为社会培养出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的优秀实用型人才。

(三)改革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更需加大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力度

针对我国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及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发展之路是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这是因为:

第一,目前各中等职业学校在其发展中普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办学设施匮乏、师资水平不高、实训手段落后、教育质量不高和学生就业困难等因素。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所强调的实践教学条件,如果完全靠学校是很难实现的,特别对那些根据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新开发的专业来说。由于办学经费的不足,在短时间内投资建设功能齐全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是不现实的,即便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建立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也可能存在与学生未来工作的真实职业环境有一定差距的现象。而依托企业与之合作办学,即可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又可解决中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问题;既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职业环境,接触到生产一线正在使用的设备、采用的工艺,又改善和充实了学校的办学条件,降低了办学成本。

第二,通过产学合作、校企结合,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与企业合作进行专业设置,可保证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企业合作进行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内容的制定,可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企业合作落实实习项目和实习基地,可保证专业技能的实践性;与企业合作进行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可保证师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和技术应用的先进性;与企业合作进行学生就业指导、顶岗实习和就业聘用工作,可保证中等职业教育的稳定性,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高技能人才,这就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过程必须贴近社会需要和生产实际,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校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相结合,学校教育环境和企业生产环境相结合,教育科研和生产相结合,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才能保证中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四)改革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21世纪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是国际化、全球化,主要标志是教师与学生的国际交流更加频繁,对正在走向信息化、知识化社会的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来讲,在前进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借鉴国际的先进教育方法和手段,以适应频繁的国际交往、广泛的国际合作。同时,我国中等职业技术院校还应加强与社会各界密切合作,通过与企业、工厂、公司等单位合作,有效地把学校科研与企业密切联系起来,将学校的科学技术和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直接为社会经济服务,以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还可以通过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习,吸取其他中等职业院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等,有选择性地为我所用。这不仅对活跃青年教师的学术思想很有益处,而且还能有效地激活教师的创造意识与奋发向上的创造精神,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高质量的优秀人才。

四、结束语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普通中等教育的不足。不论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交叉”,还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融合”,其目的均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中国经济的发展,则需要越来越多的复合型、实用型、技术型的人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与国际靠近、接轨,就是使我国职业技术院校教育与国际职业技术教育水平和标准接轨,规范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培养标准,加快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办学和管理体制的创新,构建多样化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体系,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实用型、技术型的人才。也可参考“普及义务教育后实行职业定向”的模式,坚持学历教育与职后培训并举,扩大职后培训的规模、层次、数量,以适应经济发展对多样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要注意在发展中实现互补、互接、以我为主,将职业技术教育的国际化、民族化与地方性相结合,立足民族之根,凭借地方之水,汲取国际之养分,把我国中等教育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周济.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结合道路[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7).

[2]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司.国外教育情况专题[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2.

[3]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

作者:张建敏

教育结构职业教育论文 篇3:

论政府在职业教育结构调整中的职能

[摘要]职业教育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两者的相互适应,不仅仅是一种市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经济关系,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政府、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的三重关系中,政府的职能主要体现为政策设计、宏观调控,通过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构成,引导职业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相适应,通过合理调整职业教育结构,促进区域劳动力技术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职业教育结构 区域经济结构 适应性研究 政府职能

[作者简介]张光跃(1957- ),男,重庆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控技术、职业技术教育;张萌(1987- ),女,重庆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教育经济。(重庆 4011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重庆市高职教育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2097)

一般认为,职业教育结构的调整和改革是教育系统自身适应区域经济结构的问题,这种调整或适应主要是一种市场调节行为,是职业教育结构和经济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利益调整关系,而忽视了政府规范和引导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和职能,致使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形态及体制等的结构调整很难与社会经济变革相适应,职业院校参与教育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不高,缺乏长期和稳定的与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变革机制。

一、职业教育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互动机制

职业教育的结构主要包含专业结构、形态结构、体制结构、内容结构和布局结构等。其中,对职业教育发展影响最直接的是专业结构、布局结构和形态结构。职业教育结构组成反映了职业教育内部构成关系及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联系方式、相互作用及其变化规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多元的综合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职业教育的性质、功能和效益。任何一种结构失衡,都会影响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区域的经济结构直接或间接制约着职业教育结构内部变化的趋势和内部调整改革的方向。经济结构对职业教育结构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区域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类别结构的制约;二是区域劳动技术结构对职业教育程度结构的制约;三是地区经济结构对职业教育布局结构的制约。职业教育结构的变化,影响各类经济结构中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职业教育结构是否合理,直接体现在劳动力结构的合理性上。要使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的发展,必须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劳动力及专门人才。首先,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比例要按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进行调整,使专业结构反映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其次,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应与区域产业构成、生源结构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合理的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能聚集新生劳动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最后,职业教育的形态结构要满足社会对教育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学历教育和各种职业培训相结合,以适应经济结构转型所需的人才结构变化,从而构建职业培训与终身教育相互贯通的职业教育形态结构。因此,一个地区合理的职业教育结构应以良好的布局设置为“经”,合理的专业结构为“纬”,前者保证人才的合理分布,后者保证合理的人才结构,形态结构则从数量和类型上满足各产业部门的人才需求。上述三者有机结合,就能较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所需的职业教育结构。此外,职业教育的体制结构应与区域现存的经济体制相适应,才能调动各级、各部门及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

二、政府、职业教育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三重关系分析

从经济角度讲,职业教育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互适应,能够产生和谐的经济社会。一个地区具有合理的职业教育结构,除了职业院校、受教育者个人和接受毕业生就业的企业外,社会和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从“调节”的功能看,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结构的调节是第一次调节,这种调节主要发生在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领域,政府层面的参与属于第二次调节,主要影响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形态结构以及体制结构以便更好地适应生产关系,其产生的影响体现在宏观经济建设和社会效益上。市场和政府共同调节,既可以增强职业教育与经济结构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又可以保障两者协调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政府对职业教育结构的调节作用十分重要。政府如果以“主要服从市场选择”为借口,放弃对职业教育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节、管理和监控,那么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将是很不利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职业教育结构调整问题当然要依靠市场机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不管或者少管,恰恰相反,政府更应该加强责任、有所作为,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这是保障职业教育结构合理性的关键和根本。

过去,职业院校的运行和发展与经济界、产业界联系很少,几乎是两个独立系统,职业教育结构的演化和调整脱离区域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的影响而自我循环、自我服务。随着生产关系和劳动技术发展的需要,双方出现了交流、互动与耦合,形成了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共同发展关系,如图1所示。但是,这种耦合仅仅是职业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相互适应的一种市场行为,对于维持二者长期和稳定的制约关系是遠远不够的。这是因为,这种制约关系是一种游离的、不稳定的结构,随时可以回到自身的运行轨道中,需要政府作为主导者对之进行监督、协调和政策上的保证。

在经济社会中,政府既是职业教育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控者,又是双方实现制约和相互促进的重要保障和黏合剂。政府可以扮演经济结构调控的角色,通过制定一段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激励政策来调整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同样,政府也可以扮演职业教育管理者的角色,通过制定符合社会需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教育发展规划、适应区域经济结构的职业教育结构来规范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相互制约、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又相对稳定的新型职业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关系,应是政府监管、职业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互为约束的“三重关系”模式(Government-Vocational Educational Structure-Economic Structure),如图2所示。“三重关系”表明政府、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是相互依存的关联体。我们可以用函数关系来描述三者的关系,以G表示政府、V表示职业教育结构、E表示经济结构,则V和E的相互制约只涉及职业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两者的关系,所包含的主体实际上只有两个,是从(U1,V1)到(U2,V2)的变化,而在“三重关系”中,则是指从(U1,V1,E1)到(U2,V2,E2)的变化,政府、职业教育和经济结构分别表示函数的自变量,三者作用的结果就是函数的因变量。值得注意的是,三个变量并不是平行的,而是相互耦合和螺旋上升的,其中,政府这一变量对函数的结果影响尤其明显。由于政府的主导和调控,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的发展与调节呈现出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稳定状态。

三、政府在引导职业教育结构适应区域经济结构中的职能

政府职能的内涵从广义上讲,是指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对社会的公共服务。前者的含义是,政府的职能是以总量平衡、结构调整、监督和引导为目标,利用经济手段监督和引导社会各个子系统取得良好的宏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后者则阐明了政府的职能是为各种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平等竞争的条件,为社会提供安全和公共产品,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在职业教育结构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作为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和教育部门的管理者,应积极扮演监督、调整和协调的角色,保证职业教育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协调发展,促进地区职业教育事业和经济事业的发展和稳定。

(一)宏观调控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构成,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和技术发展水平

从执政和管理的角度,政府应在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之间营造一个调控和监督的外部环境,利用经济的杠杆,制定特定的政策,采取一定的措施,推动二者的协调发展,从而取得宏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譬如,政府可以主动调整本地区的经济结构,制定本地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规划和经济激励政策,引导区域产业进行结构调整,积极引进外资和高新技术,建立各种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工业园区,鼓励优先产业发展,提升和改进装备制造技术水平。以重庆为例,2012年重庆市为了加快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劳动力素质和企业生产效益,积极调整区域内产业结构,在原有的优势产业基础上进行调整和重新布局,提出以轨道交通、大型输变电及装备、新能源汽车、石油化工、特种船舶、国防军工、结算类金融和创新型金融、网络服务、电子信息10大战略性产业。在新的经济结构模式下,重庆开发了“两江新区”“双核”保税区及先前规划的“高新开发区”等,进入多轴驱动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时代。通过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布局,促进重庆地区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

(二)重新定位和提升大城市功能,指导职业院校的布局结构调整

城市的新功能正在不断地增强和转化,大城市功能定位逐渐向国际金融、商贸和物流转变,经济的飞跃发展使城市的地价不断升值,寸土寸金,而蜗居在城市中心地段的职业院校却面临学校发展和生存的危机。政府可以重新规划和调整城市功能,改变土地用途,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将一些职业院校进行重新布局,从城市中心地带迁向各种经济开发区或二、三线城市,建设具有较大规模、高水平、功能完善的职业院校,实现与工业产业园区的配套,利用开发区的各种优势来推动高职院校的各项建设。譬如,重庆正在实施的“两江新区”建设,按其功能划分为“3大特色板块”和“5+3”的高新产业布局,其中“先进制造业板块”远离主城区,适合于以制造、汽车、电子信息、轻纺食品、生化药品等大类学科为主的职业院校布局;“都市功能模块”靠近主城,重点发展金融和商务,适合以财经、公共事业、文化教育、艺术传媒、法律等大类学科为主的职业院校布局;而“现代服务业板块”紧靠长江和嘉陵江,北接江北国际机场,适合交通运输、水利、土建大类的职业院校布局。通过政府对区域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宏观调控,许多职业院校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整合已有的资源,优势互补,以职业院校建设带动城镇和乡村建设,提升周边的劳动力技术结构。职业院校利用土地置换的优势资金,改变过去小而散的状况,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办学,使地区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与产业结构布局在一个新的高度上重新相互适应。

(三)积极制定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政策,优化区域内职业教育结构

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时期,职业教育的结构应融入经济、伴随经济并与经济同步调整。职业院校办学与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等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职业教育结构调整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诸多变革在职业教育系统的反映和体现,其本身必然受到以上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反过来,一个地区的职业教育结构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变迁。作为政府,应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结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与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合理的教育结构能够适应并促进经济和劳动技术的发展,因此,政府应积极制定职业教育政策和法规,引导职业教育结构的调整。

政府可以依据区域经济和人才结构水平,规划和调整职业教育的总体布局。譬如,依托区域的产业发展重点,实施“产—学—研—就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通过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布局思路;在城市中,实施高职学院布局相对集聚、资源共享的发展格局,通过新建、改造、整合、提升等方式,优化职业院校的总体布局。《中共重庆市委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渝委发[2012]11号)中提出,要着力把主城区打造成重庆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区,把万州、永川建成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基地,通过挖潜提质、内涵发展,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把涪陵、江津、合川打造成职业教育的区域中心,其他区县因地制宜办好现有职业技术学校,原则上不再开新校。围绕产业布局和发展需要,重点建设一批优质职业学院,积极鼓励职业学院入驻相关产业(工业)园办学,推进产教一体化发展。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制定,使重庆职业教育的总体布局更好地适应了重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四)按照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划,指导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直接决定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调整与发展。经济发展引起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其实质就是新技术迅猛发展并应用到生产领域,然后创造出一些新的生产部门,相应地要求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对这种变化做出回应。在专业设置上,既要考虑办学的超前性,又要考虑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特点;既要服从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要求,又要通过自身结构的优化,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战略部署时,也要积极制定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措施,调整或改造传统专业,主动将职业专业体系与课程体系融入产业和行业链,开设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类应用型专业,增加与高新技术相关度较高的专业学科,并提高这些学科专业的建设水平,积极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新型服务业培养学生。譬如,重庆市在制定的“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纲要中,指出要提升先进制造业水平,加快建设支撑和服务“6+1”支柱产业、“2+10”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和专业群,优先发展信息技术、加工制造、石油化工、材料与能源、资源环境等类别专业。积极发展物流、商贸、护理金融事务等相关专业,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农林渔牧等涉农专业建设。针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共重庆市委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渝委发[2012]11号)提出:“要瞄准市场,形成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匹配紧密、结构合理、覆盖广泛、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思路,通过政府发展职业专业的政策调控,使职业学院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相适应,促进了职业教育专业改革的发展。”

(五)根据区域劳动力技术水平,合理调整职业教育的形态结构

政府在促进职业教育形态结构合理发展的过程中,在保证一定数量的职业学历教育的同时,还要积极制定措施,鼓励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使两者相互贯通,形成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双轴驱动的局面。职业教育的形态结构是多种多样的,有学历教育、短期教育和培训教育,有单一性教育和多学科教育,学习时间有全日制、业余制及短期培训制等。

政府对职业教育形态结构的调控,可通过制定相应的指导和激励政策。例如,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在终身教育和促进就业创业的地位和作用,推行政府补助培训实名制管理,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建立以职业院校、企业和各类培训机构为载体的职业资格培训体系等。政府在实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和规划中,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根据区域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和分布状况,配合区域经济结构特点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积极开发政府购买的社会培训产品,如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工程、城乡统筹的转移劳动力培训工程、建筑行业惠农转移培训工程、大学生再就业培训工程、助推微型企业创业培训工程以及库区移民技能培训工程等,将培训教育做大、做强,形成品牌。

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培训教育是对学历教育的补充和强化,是为满足学习者职前、职后、转岗培训及个性化学习需求而搭建的学习知识和技能平台,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应互相衔接、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形态结构。

[參考文献]

[1]王成军.官产学——三重螺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渝委发[2012]11号)[Z].2012-05-11.

[3]王屹,黄艳芳,叶桂中,等.结构调整:职业教育攻坚之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吴文辉.高职教育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湖南省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J].职教论坛,2010(28).

[5]郎群秀,冯跃霞.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职能[J].职教论坛,2010(28).

作者:张光跃 张萌

上一篇:艺术中专声乐教学论文下一篇: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计划(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