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结构优化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结构优化(精选13篇)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结构优化 篇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结构优化

分析了综合性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认为应该强化学科教学实验,加强课外实践训练,扩展实践教育环节,从而优化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不断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 者:曹社华 尚华萍 陈荣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体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13刊 名: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4)分类号:G642.0关键词:体育教育 实践教学 能力培养 能力结构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结构优化 篇2

关键词:体育课程,结构,创新能力

1 引言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人才的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同时也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目标。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人本主义精神和人文素质,对发展学生的人格、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教学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在培养人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课程的优化设置也渐渐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

体育教育2002 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与校外课程相结合等方法[2],对高校体育课程结构进行最优化设置的研究。体育课程结构中的三个层次,即宏观课程结构、中观课程结构和微观课程结构三者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相互结合,使体育课程成为一个立体的整体结构,并达到课程的最优化设置,得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效果。

通过对大连工业大学部分学生,进行有关体育课程结构设置的总结研究,分析体育课程结构的设置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及因素。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对大连工业大学大一、大二部分学生,共158人进行有关体育课程相关的问卷调查。发放158份,回收152份,有效率达96.2%。

2.2 研究方法与实施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归纳总结、访谈法等方法。

实施方法:将体育理论知识分别安排到每堂体育课程教学中,在授课中间安排一定时间讲授相应的体育理论知识或学生感兴趣的体育常识及健身方法,拓展学生体育知识并促进学生课后自我锻炼。

3 结果与分析

3.1 将体育理论和健身教育贯穿课堂教学中,提高了学生自主锻炼意识

以往体育理论课程单独安排在学期初的第一次课程,将理论内容集中在一堂课程中体现,学生对部分体育知识的整体性会有一定的认识,但满足不了不同时期出现的体育相关问题。将理论内容分配到各个教学单课中,更能深入学生日常生活的细节问题,更有利于“终身体育”及“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灌输,对学生日后自觉锻炼和健身习惯的形成都有积极的影响。将学生感兴趣的日常体育知识和相关专业的体育内容分配到每堂体育课程中进行讲解,使之“每课一题”学生“记忆犹新”。此种体育知识传授的方法更加有效和科学的强调体育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从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关注自己的身体和重视及时锻炼的必要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体会现有体育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以及步入社会后的自我锻炼方法,为毕业后的“持久锻炼”习惯的养成提供前提保证。

由表1可看出,在所调查的学生中,50%的学生认为将体育理论及健身知识贯穿在体育课堂中对其日后的自觉锻炼有帮助,另有28.5%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占到总调查人数的78.5%,只有8.9%的学生认为此种模式对其没有帮助,可见将体育理论课及健身知识等相关内容贯穿到课堂教学的环节对学生自觉锻炼意识的提高和加强是有促进作用的。

3.2 优化体育课程结构形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结合本校实际特点,通过体育课程设置的改革,增加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开设多种形式选修课、竞训课、裁判课等;创建学生裁判团;组建体育表演团队等多姿多彩的体育运动形式,在丰富学生体育锻炼内容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社交圈子,培养了集体合作精神、团队精神、竞赛意识、拼搏向上的精神状态,提高了自信心、自制力、自我肯定的能力等,对学生的创造力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1)加大理论课比重,丰富理论课内容。将理论课程由原来的每学期第一节课教授的形式优化为理论内容分配到每节体育课程中,以此提高学生对健康的意识和终身体育概念的深入。从生活入手,重视体育宏观理念的灌输,强调体育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以及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传授相应的科学健身方法知识及相关竞技体育项目的知识,以丰富学生对竞赛运动的认识,科学的评价与欣赏各项体育竞赛项目等内容。

(2)以“跟课”形式的体验式课程的尝试。有限体育课时的限定有时很难满足部分学生们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和需求,尤其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当不再涉入体育课时,也正是其面临将要步入社会的关键时期,而此时体育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因此对有此需求的学生可以尝试以“跟课”的形式学习体验专项技术的系统授课过程和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够满足和享用体育所带来的人文主义教育并有效的拓展和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用更敏锐的触觉接触和融入社会。

(3)选修课与必修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相应的开设体育选修课程,理论课程或实践课程,以丰富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弥补相关的体育知识,扩充人文教育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开设以俱乐部形式为主的课外体育锻炼环境。以客观条件为基础,结合本校体育资源,尝试性开设相关项目的体育俱乐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项知识和专业运动技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眼界,尝试与社会运动形式接轨,更好的适应社会。

(5)学生竞赛裁判团的设立,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能力的舞台,更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开设(排球、篮球)裁判选修课的基础上,学生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并掌握了一定裁判员技能,从参与校大型体育赛事的裁判辅助工作开始到形成完整的裁判员团队,并能完成整场裁判任务,可见担任裁判员的工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和锻炼自己的平台和机会。通过体育课程增设裁判团组织的良性运转,使学生不仅成为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更成为体育赛事的主要组织者,从参与的客体成为运动的主体,不仅能够深入到体育赛事的组织过程了解体育活动的运行,更扩大了学生交际范围,通过裁判活动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判断能力,充分展现自我价值,树立自信心。

(6)组织校级各项体育比赛。以课内体育教学的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组织各项校体育比赛,以扩展学生对专项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竞争意识,通过对比赛的参与,促进学生的积极心态,培养合作精神。

3.3 改变授课的固定形式,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分项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对不同运动项目有其不同的技术要求和标准,在教授基本内容的同时可以打破固有的教授模式,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和趣味性,用运动本身的娱乐、积极、向上的特性感染学生,用学生对运动的乐趣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对表现难美性项群的项目健美操或艺术体操项目,可以增加分小组共同协作完成自主创编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的运动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锻炼意识[3]。再如,对于以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的球类运动,可以在教授过程中多增加游戏形式的内容,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享受体育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体验,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感受对生活的热爱。

4 小结与建议

通过以上体育课程结构设置的研究及改革,了解体育课程对学生生理、心理、社交能力的影响,从而提高对高校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影响。

1.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形式作为授课宗旨,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深入到体育课程的教学中,使学生从自身健康出发,重视体育锻炼的意义,以不同体育项目为健身载体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活动,提高学生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关注健身、热衷锻炼。

2.日常体育理论灌输到体育课程中,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意义重大;以“跟课”的形式参与到体育课程中,体现高校体育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选修课、必修课、竞训课等不同体育课种的开设和以俱乐部形式开展体育活动,体现高校以不同形式、内容丰富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以达到学生锻炼身体的效果;学生体育裁判团的良性发展并结合各种体育比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课外活动的同时,更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坚定了自信心、发展了个性,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通过不同项目的特点及授课形式的变换,丰富课程内容及样式,增加授课新形式,设计学生参与性强、以学生自主运动、组织和创新为基础的授课形式,通过学生的自我创造与体育的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开拓精神。

参考文献

[1]葛冰.新课程下体育教学模式整体优化的理论思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2]姜同仁,钱杰.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8.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结构优化 篇3

摘要:结合高校动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介绍动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优化与拓展应结合实际,在此基础上,构建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并在教学中组织实施。

关键词:实践;课程体系;创新

动画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随着中国动漫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在市场的作用下也发生了转变,应用型人才在市场中也越来越受到欢迎。优化课程设置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课程安排上更加突出专业特色,加大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优化課程设置是高等教育在改革中的核心问题,实践、创新则是课程设置改革的重要前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尤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进程中,我们国家又提出了教育要创新的明确要求。作为高等院校要体现出教育的创新,首先就是在教育观念上有所改变,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添加创新的教育理念;其次是在教学计划上大胆突破,以市场需求为参照,围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制定具有创新性的教学计划;第三是在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合理制定课程设置,加强新理论、新技术、新技能的教学。因此,搞好课程设置优化与创新是当前各高等院校教育创新的关键环节。

1 优化课程设置体现创新思想

优化课程设置应与实际相结合,围绕各高校具体情况加以制定。体现时代的创新性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发创造能力。创新思想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的设置不仅仅是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它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品德、实践能力及创新素质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动画专业要求学生动手能力较高,所以在课程安排上应该尽早让学生接触绘画类、软件类课程,锻炼学生的手绘能力和上机能力。并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把公司机制引入课堂,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更加紧密。因此,课程在设置上不应单纯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课堂上,更应结合实际,注重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应坚持在部分公共课程统一的基础上,在按照专业方向的不同,加强课程上的个性化建设,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课程,使学生能够运用灵活的学习方式自主选择课程,选择自己喜欢并感兴趣的课程。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教育观念、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的创新。

2 教学方式多样化带动教学创新

坚持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在教学方式上改革创新。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课堂往往成为课程传播与创新的惟一场所。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方式往往只能局限于课堂,通过教师传授。而现阶段,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也开始发生一定的变化,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开始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获取的需要。多样的教学方式开始引入课堂,利用传统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将公司中的实际案例引入课堂,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结合自身想法加以创新完成项目。真正达到实践与创新相结合。

作为高校的专业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和引入公司工作机制到课堂中指导学生学习专业,可以提高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将多媒体引入课堂,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理解能力,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图例、视频相结合,方便学生消化吸收知识内容。而公司工作机制的引用,有利于学生参与实践,了解社会需求。结合自身找到不足,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回归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3 优化课程设置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每学年根据新学期人才培养的需要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并合理按照课程设置进行教学安排。力求保证课程安排合理化,优化知识结构。使专业课和选修课程能够得到合理分配,让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同时还能掌握并了解专业选修课程。

(1)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高校自身教学特点来进行课程设置。合理安排课程大纲,使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使课程内容合理化。

(2)坚持发展性眼光合理规划人才培养方案。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优化设置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时刻关注经济发展所带动的市场需求。让学生能够用发展的眼光了解、思考所学课程,将具有较高价值的创新思想引入必修课或选修课之中。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努力培养动画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以创新为主导的思想,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程的安排上应充分体现出创新的要求,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引入相关的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4 优化课程设置将实践与创新相结合

(1)建立与动画专业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动画专业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实践课程应与理论课程同样重要,必须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从教学安排上打破了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观念。实践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引入公司实训,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鼓励学生将创新思想引入到实践中去。切实达到实践与创新相结合的目的。

(2)毕业创作要求突出创新性,加强动画专业学生毕业作品、毕业设计的要求。鼓励学生提高毕业创作的创新性。避免学生采用同一课题,增加创作的多样性。毕业创作也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制定毕业创作规划表,并明确毕业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动画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和重视。现阶段,我国的动画制作水平相对较为落后。为培养优秀的动画人才,就要求我们要不断重视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合理的规划教学方案,优化教学设置,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为动画产业培养出更多具有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忠成,刘执一.浅谈“大动画”背景下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9(1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结构优化 篇4

【摘要]】随着幼儿园双语教育的发展,对具备较高素质的双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探讨如何提高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使双语教学工作更上新台阶。

【关键词】双语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 英语教学 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学龄前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的增加,学前教育专业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幼儿园都开办了英语课程,或者以双语作为自己的办园特色,这表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幼儿英语教学的重要性,而高水平的师资是高质量幼儿双语教育的保证。要提高幼儿英语教学水平,就必须具有既掌握相当英语知识又懂得幼儿教育的师资,因此,这种社会发展的趋势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在外语技能的培养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教学现状

1.高校英语教师自身素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师虽然有丰富的英语教学法知识,却往往很少能有机会接触到目前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和教学,存在与实际的幼儿英语教学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2.学生英语语言技能水平有限。目前虽然有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能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但是学生仍然停留在哑巴英语水平阶段,英语听力和口语技能水平普遍偏低,发音不标准,不能用英语进行自由对话和交流,更不能进行完整的英语课堂教学,这大大阻碍了学生毕业后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如何更好地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实践能力

1.找准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幼儿园双语教育必须配备合格的双语教师,这是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关键。教师需要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能够组织幼儿的日常生活、游戏和其他活动,能够合理满足幼儿的需要。这是对双语教师在幼教专业素质方面的要求。同时,双语教师的英语发音必须准确、熟练、流利,而且符合英语国家的文化特点。幼儿园双语教师还要能比较自然、流利地使用英语组织幼儿的各类活动,使用的英语应当具有生活化、儿童化等特点,而不是生硬的课本式英语。

2.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水平。语言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是英语口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师在学生英语语音发音标准的前提下,掌握大量句型,熟悉英语表达思想方式,教师给出学生话题,让学生分组练习,要让学生站在讲台前给大家展示英语对话。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胆量,培养学生语感。在口语对话练习中可以适当增加幼儿园一日生活话题,使得口语练习更有针对性,为以后学生进行模拟课堂教学和日后真正走上讲台奠定基础。

3.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英语教师要系统、全面地掌握学前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教育科学等学前教育理论以此指导幼儿英语教学。同时要走进幼儿园,虚心向幼儿园一线老师学习,经常到幼儿园听课,了解当前幼儿英语教育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从而丰富自己的课堂内容,使知识不断更新。同时不断研究幼儿英语教学法,将前沿信息同自己的英语教学内容整合,从而目标明确的指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实践,为今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4.学校对英语课程设置的重视。通过对幼儿园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大部分用人单位对学前双语教师的英语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双语教师必须能够用中英文双语进行教学,同时要求双语教师要擅长运用英语故事、游戏和歌曲丰富课堂活动,要会使用简笔画,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要培养高素质的双语教师,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要开设综合英语、英语语法、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游戏理论与实践等课程,目的在于夯实学生的幼教专业的基础理论以及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还要重视专业技能课,有英语口语、英语语音、英语视听说、学前儿童英语教育以及学前专业主要领域(语言、科学、艺术、音乐、数学和健康)教育、舞蹈、琴法、美术、音乐和教师口语等课程。

5.加强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掌握了扎实的英语语音,口语技能和幼儿英语教学法所学内容之后,在课堂上模拟幼儿园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授课能力。要让学生学习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备课。根据评分标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有哪些是值得继续发扬和提倡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同时帮助学生找出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学生在授课过程中的一些好的授课方法,要及时总结,在全班推广,使同学们都能在模拟授课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总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突破英语口语障碍,努力学习英语教学法知识,运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舞蹈、美术技能不断培养自己的英语实践能力,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另外,学校应积极为学生提供见习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到优秀的幼儿园见习,学习和观察幼儿园的英语教师是如何组织课堂英语活动和为儿童创设英语语言环境,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结构优化 篇5

作为本科教育层次的文秘教育专业相对于高职院校的文秘专业,具有其明显的独特性。文秘教育专业在性质上属于师范类专业,为了拓宽就业口径,因而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将学生培养成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秘书专业师资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级应用型秘书人才”。而现在部分高校在其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将教学重点放在“师范”教育上,从而不可避免地忽略了“文秘”教育,以至于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方向也缺乏一个明确的定位。事实上,文秘教育专业采用的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兼具“文秘”教育与“师范”教育两个方面,这是该专业的一大特色,为了能够有效发挥这一优势,凸显“文秘”教育,本文仅从文秘教育专业文秘方向探讨教学体系的优化方案。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结构优化 篇6

提高中职财会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 作者:时奎峰

来源:《职业·中旬》2010年第12期

根据这几年对财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笔者发现很多毕业生不能快速适应财务会计工作。如某财会毕业生到公司当会计,一次他到银行办理票据结算,不知如何办理,来回跑了几次才办妥。针对目前的这种状况,我们有必要探讨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一、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

1.财会专业教师缺少实际工作经验

许多财会专业教师,他们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走上了教师工作岗位,中间缺少实践环节的锻炼。教师在授课时,向学生传授的只是理论知识,对如何具体操作会计实务传授较少,导致了学生实践知识的缺乏。因此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专业知识,但在处理具体会计实务时,他们往往会不知所措。

2.陈旧的考试制度导致了“考试型”人才的出现

学校每学期都组织考试,但这种考试仅在试卷上做点理论题目,不能真正地检验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虽然学生的考试成绩很好,但并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这就是“高分低能”的表现。

3.会计模拟实训室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部分职业学校虽然建立了会计模拟实训室,但在教学中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而仅仅是为了迎接上级教学评估。评估过后,部分会计教师责任心不强,也就不再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训练。

4.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实而不习”或“习而不实”的现象很普遍

有些学生到实习单位,在财务室里见不到他们的身影,他们也不虚心向会计人员请教专业知识。实习单位对此不过问,也不向学校及时反映。还有些学生虽然到财务部门实习,但由于实习单位会计人员担心学生会把账目算错,不敢大胆地放手让实习生从事具体业务。学校和实习单位配合不密切,也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5.教材上理论业务编写方式和实际业务操作差距较大,也使学生不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对于许多经济业务,在教材上都有完整的题目,叙述详细、充分。在实际工作中,学生面对这种类型的业务和许多原始凭证,就不知如何记账,甚至连原始凭证都搜集不齐。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1.开展多形式的、多层次的教师培训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在教师,财会专业教师的水平将直接决定学生的实践能力。(1)新教师上岗前的培训。对于新分配的财会专业教师,学校不要急于把他们推上教师工作岗位,应尽可能地把他们送到大中型企业中“挂职实习”,以适应未来的教学工作。定期选送财会教师到大中型企业挂职锻炼。特别是在两个假期期间,学校选送财会教师到企业中实习,以便他们及时掌握和更新业务处理技能。(2)拓宽进修渠道,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对于财会专业教师,不仅要求他们具有教师资格,而且要求他们具有会计师以上的资格。(3)从企业中引进财会专业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以优化师资队伍,进而促进财会专业教师水平的整体提高。

2.改革传统的财会专业考试方式

职业学校的考试都是自主组织考试,学期考试中,不仅考理论,而且也要考实务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1)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教师将不再按考试大纲安排教学,而是按实际工作的能力要求来确定教学内容。(2)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性。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上岗前的训练,增大实训时间比例,毕业后就能顶岗工作。

3.充分发挥会计实训室的作用

会计实训室不仅要备有各行各业的会计资料和各种会计办公用品,还应备有某些大中型企业真实的会计资料的复印件。当讲到具体的会计业务时,到实训室上课,使学生身临其境,动手模拟操作,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实训课教学中,优化教学手段。根据会计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自制课件等计算机教学方法对教学资料进行处理,把教材上有关内容更直观、更形象地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激发学生好奇感和求知欲。还可把会计上很多操作性强的知识,从互联网上下载下来,反复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模仿着去练习操作。

4.加强学校和实习单位的配合,堵住实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漏洞

一方面,学校采取“请进来”的方式,为学生实习提供机会。学校应该聘请实习单位中既有职称,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财会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请他们定期给学生上实训课。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实习单位的优势,采取“走出去”的教学方式,多组织学生去参加实践,充分发挥“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

5.加快教材的更新速度,及时选用图文并茂的教材

在选择教材时,教务部门应同财会教师共同选择会计教材。同时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及时增加最新内容。特别是请企业的财会人员参与教材编写工作,改进业务例题的叙述方式,采取文字与图表相结合的方式,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后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结构优化 篇7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 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 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高等学校应积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开展实践教学改革, 探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对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体育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体育教师的摇篮, 担负着培养面向基层的体育教师的重任。随着新世纪的到来,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特别是素质教育的提出, 对体育教育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的注重竞技能力培养的模式已极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尤其是对处于基层的学校体育工作而言。实践证明:要适应基层学校的体育工作, 必须要有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因为, 基层学校的体育教师人数少, 且专门人才相对更少, 一旦成为学校的体育教师, 就成了一肩挑, 所有体育方面的事务都由体育教师负责。如教学工作、运动训练工作、裁判工作、指导比赛的工作等。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 必须加强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 努力培养自己的体育实践能力, 以谋求适应基层学校的体育工作。

本研究通过对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的搭建与应用研究, 真正辅助人才的长期发展, 能缓解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来自社会各种工作压力, 同时为体育专业在培养人才实践能力模式方面提供咨询。

二、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实践能力指主体有目的地自觉地把握客体的能力, 以一定知识和技能为发展基础和前提条件的, 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个体吸收、整合支持性教育资源和个体基础资源, 适应社会生活, 解决基本实际问题, 参与社会生活实践, 提升自我的实践主体地位的能力。在推进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 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 对体育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此,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问卷调查、专家访谈, 认为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应具备实践能力包括:教学能力 (讲解示范能力、运用教法的能力、观察分析与纠错能力、编写教案能力) 、竞赛组织与裁判能力、运动训练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三、体育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实践能力是指要具备在各个相应方面的实际工作中, 通过思考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书本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的动手、动脑能力, 即会运用所学的知识为社会生活服务。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体育教育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1. 教育实习

首先, 教育实习内容单一, 学生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全面检验和提高。据调查, 无论高校还是实习学校都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定位于教学实习, 教学效果成为判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唯一标准, 无法解决和落实学生实践能力地全面锻炼。其次, 教育实习学时偏少, 时间安排不合理, 影响实习的质量。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教育实习的总时间不足总学时的5%, 目前除少数体育院系的教育实习为10周外, 其它大部分高校体育院系的教育实习时间一般都为6周~8周。按常规, 试讲1周, 到实习学校听课1周, 最后总结l周, 而实际投入实习的只有5周。在这短短5周内要对体育教学、课外群体活动、业余训练、体育竞赛活动、班主任工作等多方面进行全面实习是有困难的, 如果再遇上实习学校其它活动多, 教育实习的质量就很难得以保障。第三, 找工作和考研困扰着实习生。随着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很多同学一上大四就忙于联系工作, 有的同学到实习学校只报一下到, 给指导老师打个招呼就离校;而实习期正好是考研究生的冲刺复习阶段, 导致了这一部分同学不认真实习而分心去复习, 这都难以保证实习质量。

2. 技能训练

在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活动过程中, 普遍将传授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作为教育的主体内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多只停留在口头或理论阶段, 如运动竞赛的组织与编排、裁判工作、运动训练、场地设计、体育测量与评价等这些实践技能类的课程, 往往只进行理论讲授而缺乏必要的实践操作和训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在教育实习阶段来完成和实现, 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分割开来, 缺乏系统、完善的实践能力培养长效机制和体系。

3. 教育见习

教育见习时间不定, 流于形式, 不能很好地起到为实习作准备的作用。教育见习往往注重体育课的组织与教学, 忽视课间体育活动、业余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组织的了解和学习。

四、搭建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的构成要素

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依据培养目标从课程体系、教学实践和考核评价三方面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进行探索。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知识是基础, 是能力的载体, 没有丰富的知识, 就不可能有很强的能力, 因此, 构建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源泉, 也是培养、提高能力的源泉, 能力是带有实践性的, 必须通过实践来培养, 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 必须在不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建立起能够真正反映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保障。因此, 这三种要素即相互独立, 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必须正确协调好这三种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 构建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

教学是课程、教师、学生三维一体的结合体, 只有当课程内容、结构更完善、更合理、更切合学生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 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优化课程结构,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意味着体育教师要合理科学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 适时更换教学内容, 满足学生的需求, 体现时代特征, 探寻体育教学规律及有效教学途径和方法, 提高体育教师教学的科技含量。

(1) 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改革历来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 其检验的标准就是所培养的学生能否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一是探索新的知识整合方法。强调体育科学知识的纵向、横向联系和知识整合, 避免课程之间教学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和人为割裂, 同时以中学体育教学实践为主线进行教学, 使学生一入校就能接触到中学体育教学实践的基本知识。二是教学内容要精选。教学内容必须灵敏、动态、开放地反映科技进步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探讨和社会发展的现实, 把体育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作为教学内容选择的重要参照系。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具有较高的创造性信息加工能力,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判断、比较、评价, 力求体育教材体现基础性与时尚性、科学性与实用性、普及性与针对性的统一, 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 教学方法、手段多样化

教师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多元的教学手段 (小组合作法、效果展示法、教学比赛法、角色转换法、创造学习法) , 从多途径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 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和消化, 去创造新的知识、技术和技能, 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启发和激励学生, 给学生提供探索新理论、新技术、新规律的机会, 培养学生多元式的构思能力, 不断地分析和解决新问题, 使学生学以致用,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各阶段的多种教学实践,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从而完善教学过程。

2.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代学习理论也已经揭示, 人类学习的最佳状态不是静态、被动地获得知识, 而是全身心经历的探究世界与人生的过程。今天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离不开实践教育的熏陶与磨练,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并举的策略, 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 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俱乐部、教育实习三方面来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1) 课堂教学实践

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性决定了学生在未来工作中面临的工作对象复杂且富于变化, 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和实践能力。而教学能力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实践能力, 是其全面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课堂教学实践包括:讲解示范能力、运用教法的能力、观察分析与纠错能力、编写教案能力、创新能力。

(2) 课外教学实践

课外教学实践包括两部分:课外活动和教育实习。课外活动学生通过成立各运动项目的俱乐部, 在教师指导下, 策划、宣传、组织并利用业余时间轮流在校内担任各俱乐部的授课工作。这样便于学生一边学理论, 一边从事应用实践, 通过俱乐部的学习, 学生在提高本技术、技能的同时, 还提高了专项实践能力。教育实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综合实践必修课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为缩短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打下良好基础。课外教学实践主要包括:运动训练能力、竞赛组织与裁判能力、科研能力三个方面。

3. 建立发展性的考核评价

根据国家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提出的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的要求。因此, 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应当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 建立起能够真正反映学生的专项水平, 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体育教学考核评价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 重点体现对学生将已学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的能力培养。考试评分的内容及权重为:教师评分 (技术动作30%、教学能力10%、课堂表现10%、理论知识20%) 学生评分 (技术动作10%、教学能力10%、自评10%) 教学过程中把学生随机分成几个小组, 课堂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练习、纠正错误、测验、评价等体育课的考试和评分, 根据上述的评价指标和权重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采用师评、学生组间互评, 学生组内互评、学生自评、师生共同讲评等方法, 并及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 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 严格的考核评价方式是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培养的保障。

五、小结

1.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 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需求和学科发展不断精选教学内容, 整合探索新知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 加强体育教学的实践环节, 重视课堂教学实践,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学生会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组织课外活动以及俱乐部的方式, 使课内外相结合, 延伸了课堂教学的功能;建立完善的教育实习机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严格的考核评价方式是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培养的保障。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结构优化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 音乐专业 实践能力

现今社会,人们对职业学校教育认识普遍存在着偏见,尤其学生就业岗位中不能学以致用,可持续发展差也导致了学生就业状况不太理想,就音乐专业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在学校学习的各种专业如声乐钢琴舞蹈等各种技能在工作中不能合适的对接,导致声乐专业学生不会教唱歌,舞蹈专业学生不会编舞蹈,那么,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达到一专多能,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就显得很重要了。

职业学院音乐专业培养的学生既不是音乐家,也不是舞台表演者,而是初等教育的教师或者企业单位的宣传企划人才,如何在毕业以后学以致用,并且可持续发展,就显得极为重要。那么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音乐鉴赏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的专业分的非常的细致,有声乐舞蹈钢琴,课时的安排也基本上是小组课或者单人课,但职教现状和生源质量告诉我们,职业院校不是培养歌唱家,钢琴家,舞蹈家,大量的枯燥的技能练习,只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更为严重的是所学的技能因基础差,毕业时技能高不成,低不就,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学以致用的尴尬境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拥有高素质的基础型实用人才已经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亲睐。因此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制定合适的教育目标就显得极为重要。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优化课程设置,强化音乐鉴赏力等实用技能的培养。

艺术专业的技能和其他劳动型技能不太一样,它要求学生要有较高的音乐天赋,经过刻苦的练习才能达到较高的技能水平。职业学院的生源专业素质相对较低,那么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就不能把目光盯在技能上,遵循人类知识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所提出的音乐目标要求,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为原则,改革单一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优化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通识教育。 例如在声乐的教学中,学生才入校时,基础比较差,如果单纯从音乐技能上去做培养,很难有所收获,音乐欣赏能提高学生审美、情感、鉴赏的等各方面的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从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欣赏情趣,真正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因为市场需要的并不是音乐家,而是某种意义上的“万金油”即大众活动的实用人才,所以,我们要在强化音乐鉴赏上分配相应的时间,让他们能知道在实际工作中该怎么做,怎么样组织大众型活动,这样有利于他们将来在工作中提高相应的能力。而是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的培养。

还有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修,加强实践与操作课,加强合唱实践与教学、指挥实践与教学、多媒体辅助技能课教学、管弦乐配器课程。开设跨学科课程,加强文化素养课。除传统的专业选修课外,应开设反映当代音乐发展新领域、新方向的跨学科的边沿科目等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使学生具备多项专业技能,增强了今后的社会适应能力,拓宽了就业选择的途径。

二、结合社会现实,形成订单式培养谈。

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学校与企业达成合作协议,按照企业要求“量身定做”完成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这种“订单”,不仅是一张“用人”需求的预订单,而是涵盖整个教育人才培养的全程。订单式”培养作为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在国内外职业教育界引起了极大关注。 “订单式”培养充分贯彻了“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增强了学校教学的针对性,减少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对落实企业用人标准、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化解毕业生供需矛盾、实现学生的优质就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不失为一种培养适销对路人才的先进办学模式。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实现音乐专业订单式培养,既是学院的一个创新项目,也是学院迫切需要实现的目标。音乐专业的订单式培养更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在管乐打击乐订单班专业建设体系中,课程改革是关键。了解掌握订单式培养课程建设的基本特征,建立并开发完善科学的订单式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订单式培养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根据未来用人单位的需要为学生量身打造相应的学习课程,缩短学生的培养时间,有的放矢,针对性的使学生成为未来单位的实用人才。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结构优化 篇9

工程管理专业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为适应在工程建设领域广泛就业的社会需求,要在全面发展目标的具体把握下,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尤要从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入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相应教学基地建设,力求扎实地掌握多种实务操作技能,养成广泛就业的适应能力.

作 者:傅梦 FU Meng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福州,350002刊 名:福建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年,卷(期):10(5)分类号:G642关键词:工程管理 学生培养 实践能力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结构优化 篇10

虽然,对实践能力下的定义各有不同,但我认为实践能力就是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能力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主要包括基本生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思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职业活动实践能力等。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而言,其实践能力我认为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动手操持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首要的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毕业后从事外贸工作,如报关、跟单、国际物流等,他首先要与外商进行联系、沟通等。因此,除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必备的礼仪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熟练的普通话和外语交流能力。普通话应较标准,外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应较强。思维敏捷,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强。

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具有国际贸易方面的专业职业技能,如报关、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质量体系认证等技能,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在从事内外贸工作中,除能正常处理日常工作外,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能沉着冷静、处事不惊,正确地解决好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结构优化 篇11

关键词:高职营销专业 学生 三创教育 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

目前很多学生存在理论知识强而实践操作能力较差,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无法适应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发展要求等情况。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不仅能够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水平,成为“三创”型高等技术人才,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 “三创教育”模式的概述

“三创教育”模式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提出的,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成为社会和企业真正需要的技能型人才[1]。

(一) “三创教育”的含义

“三创教育”模式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重在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在教学中,主要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技能为根据,以实现学生的创造精神、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为原则的复合型“三创”技术人才,能够更加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基础和实践技能。

(二)“三创教育”的特点

“三创”型人才主要具有三种特点:一是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践过程中。二是具备一定的开创精神、独立工作能力和冒险主义精神,人不能总是停留在原地,要具备一定的自我开发和改善的心态,才能更好地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环境的发展要求,成为社会和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其三是要具备一定的好奇心和观察能力[2]。人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才能产生更多、更新奇的創新性想法。坚持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能够成功,要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承担责任。

二、 “三创教育”模式在高职营销专业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三创教育”模式在高职营销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改善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创新能力较低等问题,通过不断的教育和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营销思维和营销技能,在未来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一) 高职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对学生只是进行理论基础的指导,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造成了一个班级内学生水平的差异性,而且这种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讲解也无法提升学生对营销专业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销专业教学效率低、教学质量差。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职营销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在加强对学生营销理论知识指导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营销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在充分提升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全面提升高职营销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3]。

(二) 时代发展对营销人才的客观要求

高职教育的最大特色是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较强,目前很多企业都十分看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通常在招收高职学生进入公司进行工作时,都希望高职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工作的流程,即时上岗。这就要求在高职营销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指导,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造精神、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三创”型人才。高职营销专业的技能人才培养主要表现为学生要能够熟练的运用现代营销技术进行营销活动,为企业和个人创造更多的价值,展现自我存在的意义,更加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成为集知识和机能为于一体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 “三创教育”模式在高职营销专业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措施

在高职营销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教育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高职营销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效率。

(一)丰富高职营销专业教学的内容

在高职营销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知识基础,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印象,从而能够更好的进行学习和生活。“三创教育”模式在高职营销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要充分挖掘市场营销专业教材中的实践性因素,通过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新城良好的问题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在注重调整教学思维,以“三创教育”模式为基础,强调在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改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和缺点,营造一个实践与学习、实践与活动、实践与创新相结合的高效率教学模式。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绝对挑战”、“巅峰营销”等视频节目,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学习视频中人物的优秀营销方式,不断加深自己的营销技巧和问题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营销技巧。

(二) 加强营销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高职营销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三创教育”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应用,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营销创新精神、营销创业能力和营销创造能力。通过设计一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将理论基础和实践活动融为一体,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加强对营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再次深入创造。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模拟的营销实践活动,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对化妆品进行营销。首先学生要明确化妆品的销售对象,熟悉化妆品的主要制作流程和针对性人群,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展现自我能力和创造空间的平台,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营销思维和营销能力,成为创新性、创造性的创业型人才。

(三)提升营销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教育,同时,也要加强对自身水平的加强和建设。如果想更好的指导和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三创”能力,首先教师自己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加深对各种教学方法的重视和学习,应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应用,成为真正适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三创”型人才。

四、 结束语

在高职营销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将“三创教育”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深入的运用到具体实践活动当中,不断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且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形成良好的创新性能力、创造型能力和创业型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国炳,王玲利.高职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现状、问题与对策——以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23-12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结构优化 篇12

1 当前体育表演专业健美操方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当前, 体育表演专业的学生, 其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 有很多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情况和问题。具体来说, 首先, 在当前的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 理论知识、动作技能和能力培养是必须在实际教学中共同包含的内容, 但是, 实际情况却是几乎所有的教学时间都集中在教学任务的完成方面, 即想把学生培养成为接近或者达到一、二级运动员的水平, 而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是喊喊口号而已。其次, 教学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单纯“教操、练操”, 虽说在教学上能够达到统一, 但这些教学环节占用了太多教学时间, 使得当前素质教育明确要求的实践能力培养往往处于空白的地位。最为普遍的课堂是:一个学期教几套动作, 再讲几节理论课, 到考试时, 把套路展示一下, 然后抽出几套试题测试一下, 就表示整个学期的课程结束了。从这个教学过程来看, 学生真正能够学到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最后, 在课外活动的开展方面, 学生往往能够参加的活动极少, 除了部分学生有机会参加一些相关的比赛项目外, 真正走出校园大门、走向各种各样实践活动的机会并不多, 虽说有一部分学生能在健身中心担任兼职健身教练员, 但这部分学生基本都成了健身中心临时的领操员, 极少学生能真正融入城区文化的发展中来。在这些情况之下的实践活动, 往往容易造成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精准或有所欠缺, 从而大大影响了其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也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在遇到各种不同实际情况的处理上埋下了隐患, 因为由于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限, 面对不同目的、对象和兴趣的爱好者时, 针对他们提出的各种练习要求, 针对各个学校或社会各单位、团体开展各种形式的锻炼与表演活动, 这些学生将表现得无所适从, 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种体育表演专业的教学现状, 使得当前体育表演运动的开展和进一步普及遇到了不小的麻烦, 这主要是高校教学普遍重技术、轻能力;重教学、轻实践, 从而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因此, 当前, 很多高校在新形势下, 已经深刻意识到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多么得重要和关键, 它们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逐步广泛地开展各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有意识地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入实践环节, 实行课内外一体化等教学模式, 结合城区文化联动模式, 让学生能够真正介入城区文化活动的各项现场工作的操作, 使得学生能获得更多的有效实践经验。根据这种教学现状, 该文还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发现很多高校体育表演专业学生认为, 拥有较好的专业实践能力是重要的, 这充分说明了当代大学生, 尤其是实践性很强的体育表演专业学生已深刻体会到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也反映了他们对于实践能力的孜孜追求。但是, 一旦问及他们是否已经拥有了相应的实践能力的时候, 他们中大部分的回答是否定的, 这又从另一方面表明了, 当前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与实际需求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大差距的, 甚至有一部分受访学生认为, 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还远远不够, 学校对于他们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到位, 反映了当前体育表演专业的教学现状急需改进。

2 结合城区文化联动, 有效提升体育表演专业健美操方向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城区文化是指城区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的总和, 包括城区的文学艺术、广播电视及各种社会性、群众性的娱乐活动。鉴于以上体育表演专业健美操方向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现状令人不太满意, 笔者认为, 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 结合城区文化联动的理念和模式, 努力培养并不断提升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才能够为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提供更好的素质条件。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和途径。

(1) 强化专业的教学实践能力。体育表演专业教学能力是多方面的, 不仅包含了示范与讲解、教学口令、组织教学、领操、创编等, 还包含了裁判、分析问题与纠错能力等多个方面。在强化教学实践能力的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 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得到切实的尊重, 让他们具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成为学习中真正的主人翁, 把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放到城区文化联动模式的常态化形式中来, 并切实尊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此外, 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性,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避免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的枯燥乏味, 使得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教学的实际价值, 并在教学过程中, 重视一对一的互练和纠错方法, 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发挥时间和空间, 利用好城区文化联动模式在此时的最大效力, 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低年级的教学实践中去, 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 教师要对他们做好各个教学实践环节的严格把关工作, 并在课后进行相关点评, 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当然, 在强化专业教学实践能力的过程中, 还要确立一定的教学重点和城区文化联动的具体措施, 不是盲目为之, 改变过去不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安排, 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

(2) 强化学生领操员实践能力。在这个方面,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 指导员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以及应具备的教学方法, 而且要让他们明白实践教学中城区文化联动锻炼模式是如何的, 这样, 才能让他们在实际专项学习中, 无论是进行有偿的还是进行公益性质的领操实践, 都能以较为扎实的基本功和教学方法来武装自己, 从而既能体验到作为实际指导员的实践活动, 还能在城区文化发展过程中增加自己的实践锻炼机会。一般来说, 领操员的教学实践能力锻炼模式为:先由教师指导学生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 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进而选取城区具体地理位置的文化活动场所作为健身指导地点, 并做好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 最后虚心接受教师、健身点管理人员和健身会员等人总结性评价并做出相应的改进。当然, 在这个实践能力强化过程中, 也要重视对于本身条件好的学生进行优选, 让他们能够直接进入健身实践场所的管理和运营操作, 进行实践锻炼, 使得他们能够零距离贴近城区文化发展的脉搏, 并在实际体验过程中感受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从而不断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 提高实践水平。

(3) 强化具有体育表演技能学生作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及其他相关项目的实践能力。一般来说, 社会体育指导员指的是那些能够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科学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学生要想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就要在实际过程中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提高, 还要积极参与到相关的健身指导活动中去。学校是城区文化发展的主阵地, 其应积极为学生打造相关的实践平台, 组织学生参与指导校内教职工健身活动, 让学生熟悉社会体育工作的特点, 从而为学生制定出相关的健身锻炼目标, 并适时了解最新的健美需求。此外, 学校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广场的健身操表演活动中去, 因为广场健身操表演是一种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认可和喜爱的群体健身形式, 学生如果能够多参与这类活动, 也能够大大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因此, 体育表演专业教学应该让学生不仅学习理论知识, 更要学会实际导演与编排的能力, 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与服务社会。具体来说, 在课堂中, 教师可以随机按人数进行分组, 并利用课内和课外时间来编排队形和造型变化, 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城区文化和健身锻炼的社会公益性活动中去, 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实践锻炼兴趣, 从而强化他们指导社会实践健身活动的能力。

(4) 强化专业学生参与竞赛活动的组织与裁判实践能力。作为体育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 其未来的职业更多的是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 因此, 他们不仅要懂得做操, 教操, 还要懂得如何组织竞赛活动。当今社会的物质文化水平日益提高, 使得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烈。因此, 学生应该很好地掌握基层比赛表演类项目的组织和裁判方法, 而学校则应该针对这种社会实际需求, 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多项竞赛裁判实践活动中去, 可以让学生参与校内选修课期末考试及全校性艺术类表演赛裁判实践锻炼, 参加市、县及社区表演或比赛活动的组织与裁判工作, 从而为学生今后适应学校开展竞赛或表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更好地适应大众健美操比赛的组织与裁判工作需求,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竞赛活动的组织与裁判实践能力。

3 结语

总之,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高校体育表演专业学生, 其毕业后往往是作为社会体育艺术类人才或者健身中心的指导员, 除了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以外, 更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 体育表演专业课程教学要重视对于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其中包含了培养示范能力, 培养讲解能力, 培养学习教法的能力, 还要进行创编能力的培养。除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竞赛组织与裁判能力, 还要重视学生适应社会城区文化发展能力的培养, 安排学生参与城区文化发展活动, 从而打造一个以“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传授知识与健身教育”为切入点的课程教学方式, 突出并切实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何荣, 孔宁宁.面向就业的高等体育院系健美操 (专选) 教学内容的再构建[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4 (3) :41-45.

[2]吕烁, 陈春华.如何培养高校健美操专项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8 (18) :206.

[3]肖丽.高师社会体育专业健美操课程的教学程式[J].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2006 (12) :447.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结构优化 篇13

[ 11-04-21 16:09:00 ]

编辑:studa20

作者:郭爱梅 王文霞 雷玉 庄杰 邓述华 赵媛

【摘要】

目的:探讨提高护理学专业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训练途径,为培养高素质的护理应用型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选择大学二年级(04级、05级)的学生,通过护理学基础实验操作、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生理论小讲课、社区健康教育、临床见习、特殊人群沟通交流实践、大学生科研课题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实践训练,并随机抽取04级、05级200名学生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效果调查。结果:认为对自己沟通交流能力有较大提高的:护理学基础实验操作占62.5%、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71%、学生理论小讲课占31%、社区健康教育占55%、临床见习占62%;在参与效果调查的200人中,认为自己语言表达能力有提高的占80%,能主动交流的占60%,增强了与陌生人交流信心的占96%,认为没有提高的占7%。结论:通过实施以上综合项目的实践训练,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提高。【关键词】

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实践

人际沟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需要,是人际交往的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也是为人处世的一门艺术。随着社会发展,护理工作内容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服务对象对护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广博的文化知识,精湛的护理技术、灵活的沟通技巧,已成为现代护士必备的素质条件[1]。作为高等护理教育,对学生沟通交流的教育,虽然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大部分仍停留在理论讲授的层面上,缺乏实际的训练,对沟通交流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缺乏一定的认识。为此,在2005年3月至2007年12月间,我们课题组成员对2004级、2005级护理本科学生共计321名,实施了沟通交流能力的实践练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具体方法及内容介绍如下:

1训练对象与方法

1.1训练对象护理本科二年级的学生,2006年为2004级本科1~3班;2007年为2005级本科1~3班,共321名。

1.2训练途径

通过护理学基础实验操作、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生理论小讲课、社区健康教育、临床见习、特殊人群沟通交流实践、大学生科研课题七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实践训练,填写训练程序记录单。

1.3训练方法实验操作的角色沟通训练、讲授教育训练、临床实践训练、大学生科研一对一实践训练等。并随机抽取04级、05级200名学生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效果调查。

1.4辅导教师要求由承担沟通交流课程的教师、临床带教老师担任。(临床教师须事先进行相应内容的培训,且在临床护理中护患关系反应较为优秀,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者)

2训练内容

2.1护理学基础实验操作要求学生在实验课的操作训练中,将模型当作整体的人来进行护理,评估患者,做好操作前解释、操作中指导、操作后嘱咐几个环节,设置服务对象个性特征注重语言的组织,词句的选择,充分体现整体护理观思想。在小病历的考核中,沟通交流能力作为考核的项目之一。

2.2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由组合,自行编写设计临床案例,知识技能可涵盖多门课程,由学生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来表现,表演小组根据角色的分配及要求,案例的特点演示,充分发挥其各自的沟通交流能力,可以是护士与护士间,护士与患者间,护士与家属间,护士与医生间等。演示结束后由教师进行专业技能、角色适应、沟通交流能力等方面的点评总结。

2.3学生理论小讲课在《护理学基础》教材中选择合适的章节内容,安排学生小讲课,提前几周让学生自愿报名后书写教案及讲课提纲,组织进行试讲,教师负责修改直至达到教学目标,学生登台讲课,全程进行实况录像。讲课结束教师给予点评。

2.4社区健康教育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选择健康教育的主题,制定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社区、健康教育对象,利用周末假日,联系到社区实施完整的健康教育过程。结束后小组进行总结。

2.5临床见习中沟通交流的训练沟通技能的完全掌握,必须通过实践,临床就是真实的情境,到临床与病人直接沟通是最贴近实际的训练方法。学生从大二开始,专业课中就有大量的临床见习课,学生进入医院,融入病区,与患者、家属、医生进行面对面的接触,是锻炼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通过制作沟通交流记录程序[2],让学生自愿报名,分别按要求完成特定对象的沟通交流过程,每学期见习结束后师生共同总结,提出评议。

2.6特殊人群沟通交流的训练分别选取各病区中不同性格、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病情的患者(包括女性、儿童、老年危重者、慢性病、情绪患者以及残疾者),进行沟通交流训练,填写记录程序单,定期进行总结评议。

[ 11-04-21 16:09:00 ]

编辑:studa20

3结果

3.1 调查问卷反馈2006年12月针对2004级本科学生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100份。2007年12月针对2005级本科学生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100份。调查效果见下表。表1 2006年学生沟通交流能力效果调查总结表2 2007年学生沟通交流能力效果调查总结

3.2其他效果反馈在参与效果调查的200人中,认为自己语言表达能力有提高的占80%,能主动交流的占60%,增强了与陌生人交流信心的占96%,认为没有提高的占7%。

4讨论

4.1护理学基础实验操作,该项训练方法平均有62.5%的学生认为有很大提高,传统护理学基础实验操作,更多注重技能操作练习,实施沟通交流训练后,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护理观,引导学生注重沟通意识,强化将模型当整体人来护理,符合当今护理的发展思想。技能操作练习中,让学生有问有答,锻炼其口头的表达能力,为此在技能考核中还增加了沟通交流的考核项,对沟通交流能力表现突出的学生允许额外加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欲望,收到一定的效果。

4.2综合性设计性试验:该项训练方法平均有71%的学生认为有很大提高,这是一个训练学生沟通交流能力较好的优秀方法,不仅是多课程多技能的综合设计练习,而且学生可根据自己设计的临床案例,分配角色,在设计的情境中表演,学生的精彩交流、正确的技能操作不仅为直接参与者带来成功的体验,也给观摩者以启发,表演结束后,教师与其他学生的点评又是一次再提高。

4.3学生理论小讲课:该项训练方法平均有31%的学生认为有很大提高.这项方法最主要的是锻炼学生教学的能力,在教学中口头语言的表达,身体语言的运用,以及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培养锻炼自信心方面效果是比较显著的,但由于参与学生数受教学限制,故普及性相对差些。

4.4社区健康教育:该项训练方法平均有55%的学生认为有很大提高,这项方法是学生沟通交流能力提高较大的,在理论小讲课中虽然也锻炼学生的教育能力,但由于环境在教室里,学生始终感觉不是完全的“主人”,进入社区中就不一样了,从环境的选择、教育对象的确立,制定教育计划,组织教育材料、明确教育方法,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每一次教育活动结束,学生都是满载喜悦,一种成功、一种价值溢于言表,这种途径提供了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

4.5临床见习课中的实践:该项训练方法平均有62%的学生认为有很大提高,大二学生以往进入见习课,除了讨论病例外,没有其他的见习内容,所以大部分学生一进入病区除了看病人、看病案外别无目标,我们通过制定学生与患者沟通交流记录程序,选择了五种类型的特殊人群进行沟通交流练习,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收获是颇丰的,不仅锻炼了沟通交流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针对特殊人群体验了一些沟通交流技巧的选择应用以及这些技巧的微妙作用。

4.6另外还有两项实践训练是通过大学生科研课题的形式来进行的,这种方式也比较好,在研究阶段都要求课题组学生走出学校,进入社区,锁定特定的对象进行资料的收集,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还培养了科研意识,两项课题分别在2006年、2007年通过大理学院科技处验收,其中2006年的《大理市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护理需求的调查》获一等奖,文章在2007年大理学院学报第4期正式发表;2007年的《护理学生与残疾人沟通技巧研究》获二等奖,收录于2007年大理学院大学生优秀论文集。

5建议

从发放的效果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我们选择的训练途径及方法对护理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提高有较显著的作用,特别是两年相比,第二年的效果优于第一年,这与指导老师的能力密切相关。除了以上的训练途径外,还可建议再开展沟通交流能力的一些竞赛活动等。

【参考文献】

上一篇:环保低碳节能减排下一篇:多变的爸爸作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