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行业计算机应用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就业工作已成为高校重要的学生工作之一,文章统计分析了近三年测控专业的就业状况,指出存在的就业误区和影响因素,并针对就业状况提出就业指导策略。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电力行业计算机应用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力行业计算机应用论文 篇1:

电力:智能电网点亮万家灯火

新中国建国60年来,我国的电力网络延伸到广阔大地的各个角落,为国家的安定团结、繁荣富强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在电力网络的正常运营中,信息化起到了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可以说,正是因为电力信息化方面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的基础电力供应才能迅速跟进并保障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

在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明的办公室里摆放有两台电脑,一台是连接公司内网的台式机,用来管理公司内网中的日常工作、处理内部邮件、审批各种内部文件等;另一台是连接互联网的笔记本电脑,查看各种外部新闻、处理各种外部邮件。虽然年近半百,但刘建明与80后年轻人一样,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离不开网络,每天上班前的1个多小时是上互联网查看各种新闻、了解国家大事;而上班后的时间,则大部分在内部网中处理公文、了解公司运行状况,处理内部邮件等各种公司日常的事务。晚上,通过互联网了解目前国内外最新技术的发展情况,跟踪了解电力系统新技术的应用情况和相关新闻。

“现在,国家电网公司所有员工的工作都离不开信息化平台,不同岗位的人员在此平台上履行着各自不同的职责。比如,监控人员在网络上监控电网的运行状况,调度人员在网上调度电力,管理人员在办公OA网上审批各种文件,负责查线路的人很多都有PDA,可移动工作……信息化已经渗透进了电力行业的各个方面。”刘建明说。

国家电网公司是整个电力行业的一个缩影。目前,国家电力行业有7个大型企业集团,其中包括5大发电集团和两大电网公司,即华能、大唐、华电、中电和国电5个发电集团,以及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两个电网公司,整个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已经渗透进电力生产、现场监控、电力调度、电力通信、信息化办公等各个方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力行业是目前中国信息化应用水平最高的行业之一。有数据为证:2007年,国资委首次开展的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国家电网公司被评为十家A 级企业之一,综合排名第四,4个一级指标均位于央企前列,其中信息化领导力排名第一;19个二级评价指标中,信息化标准规范与管控体系、主营业务信息化、信息化集成水平、信息安全管理4个方面均排名第一!同样,电力行业的其他集团公司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源自于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电力行业就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从电子管计算机开始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问世,这是一次革命性的技术飞跃,从此计算技术开始被有远见的行业关注和应用。电力行业就是这样的一个行业。

上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电力网络和发电能力严重不足,除了许多大城市外,中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甚至一些中小城市都没有电网,人们还在使用煤油灯等古老的照明工具。而整个中国处于半农耕状态,工业化进程刚刚开始,工业电力的需求日益高涨,无奈电力供应严重不足,国家急需完善并扩充基础电力网络。

电网建设、运行和管理需要进行严格的科学计算:一个地区需要多少电能?电网能承载多大的容量?最大负荷是多少?最低负荷是多少?电力行业首先需要采用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电网进行模拟、仿真、分析、计算。

“1958年,国际国内还没有成熟的计算机设备可供电力系统使用。我国电力行业正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计算工作,当时华北电力设计院的康文、王明俊等工程师参加了中科院计算所组织的我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104机)的研制、调试和投运等工作。随后,他们进行了电力部门161电子管计算机的研制开发工作。当时,这些计算机还是使用磁芯存储器,这是中国电力高性能计算的前身。”刘建明说。

但利用这种计算工具,工作量是相当巨大的,工作人员异常艰苦。“程序都是技术人员编写出来后用打孔机在纸带上打孔,然后输入计算机计算,一旦打错,就得重新打,不仅需要工作人员注意力高度集中,非常消耗体能,还极容易出现错误。后来用卡片要好一些,但是还是容易出错。”刘建明说,“好在这种计算机,一旦将程序输入进去,执行起来效率很高,解决了很多计算问题。”

进入上世纪60年代初期,电力系统陆续开发了电力系统潮流、短路、稳定等基本应用软件,为我国的电力信息化起到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电力信息化飞速发展

随着时代迁移、技术发展,信息化在电力行业中的运用也逐渐增多。到上世纪70年代,电力行业已经不需要一条一条代码地通过纸带人工输入了,那时,国外计算机产业开始飞速发展,成熟的计算设备开始出现,电力行业开始引入小型机系统。

“随着电力计算工作量的增大,我们引入了当时流行的PDP、VAX等计算机,这些计算机比以前简单、方便了很多,为我们节约了不少的人力物力,信息化技术带来的效益也渐渐显露出来。也是在这个时候,国家电力行业举办了第一次信息化会议。” 刘建明回忆说,“电力行业的发电控制也出现了改革,不再是以前的人工控制,而是出现了自动化控制,这让人们看到了信息化发展的前景。”

进入上世纪80年代,电力信息化的一个重大发展是进入自动化控制阶段。东北、华北、华中和华东四大网EMS系统的引进工作推动了我国电力行业的计算机应用和软件开发工作。电力行业通过向政府贷款买来了IBM大型机,开始了广泛的计算机应用和自动化。此时可以说是整个电力行业的一次信息化改革的关键时刻,电力行业信息化真正走上了轨道。

而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又跨进了一大步,1997年到1998年是电力行业的一个分水岭。1997年8月,原电力工业部正式颁发《全国电力计算机网络建设规划》,拉开了电力信息网络建设的序幕。

到目前为止,电力行业已经实现了调度自动化,建立了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OA系统、ERP系统等,电力信息化得到了飞速发展。

未来关注:智能、安全和移动

2009年7月16日下午,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和美国商务部部长骆家辉等一行来华访问了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双方探讨在清洁能源方面的合作,并就建设智能电网、推动清洁能源的利用交换了意见。实际上,智能电网正是目前国际国内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一个前沿话题。

所谓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智能化。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能源专家武建东提出了“互动电网”的概念,主要用来建造电网的信息回路,推动电网整体转向节能,提高电及相关能源的效率,减低用户成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电网价值最大化。

智能电网是世界电网发展的新趋势,发展智能电网可以引导各方更加高效用电,实现节能减排,潜力巨大。而信息通信技术是智能电网建设中的重要技术支撑平台,同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各环节密切相关。刘建明提出了新一代电力信息通信网络模式的“3N”发展思路。

此外,随着电力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电力行业,从生产到传输、监控、调度,再到办公,都已经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安全问题也随之成为信息化建设者重点考虑的问题。“电力信息化安全问题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重点关注的问题。”刘建明介绍。

同样,信息化水平日益增强的电力行业绝不会忽略任何新技术的发展,3G等移动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也是国网公司正在研究的课题,“电力行业有很多移动办公的人员,比如,线路检修人员等,如何有效利用移动技术,让信息化进一步深入到每个工作人员的身边,是电力信息化下一步的重点,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如何在电力信息化中引入先进的无线通信技术,为智能电网提供技术支撑。”刘建明说。

谈到电力信息化的未来发展,刘建明表示,“在过去的60年中,电力信息化成果丰硕,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而未来,电力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将是智能、安全和移动。”(文中老照片由当年参与研制161机的王明俊同志提供)

我国电力信息化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电力工业信息技术应用从生产过程自动化起步,主要在:电网调度、电力试验数字计算、工程设计科研计算、发电厂自动监测/监控、变电站(所)自动监测/监控等。

2.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电力行业开始广泛使用计算机系统,如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发电厂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电力负荷控制预测、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电力仿真系统等。同时,电力行业许多单位开始开发建设管理信息化的单项应用系统,个别应用达到了当时较高的水平。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从单机、单项应用向网络化、整体性和综合性应用发展,信息技术应用由单一应用发展到综合应用,由操作层向管理层延伸,一些专项应用系统也进一步发展到更高水平。

4.第四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大型电力企业信息化进入了深化应用阶段,信息化和主营业务的融合更加紧密,在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基础、信息化应用、信息化应用与管理、信息化人力资源、信息安全六个方面成绩显著。

参与161机研制的华北电力设计院系统室计算机组的工作人员。

电网公司工作人员在监控电网运行状况。

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明

作者:胡 英 彭 晶

电力行业计算机应用论文 篇2: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就业状况分析与研究

摘要:就业工作已成为高校重要的学生工作之一,文章统计分析了近三年测控专业的就业状况,指出存在的就业误区和影响因素,并针对就业状况提出就业指导策略。

关键词:测控;就业;指导

作者简介:赵月琴(1979-),女,江苏赣榆人,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王忠华(1978-),女,山东烟台人,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讲师。(上海 200090)

就业是目前高校和社会都极为关注的话题。每年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就业问题涉及到千千万万个大学生,涉及到千千万万个家庭,涉及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在高校中做好就业研究和指导工作,无疑会对大学生就业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一、测控专业就业总体状况

2008年到2010年,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毕业生中共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与管理、自动化和测控技术与仪器4个专业,加上自动化(电站自动化方向)、测控技术与仪器(电站测控方向)两个专业方向,共有6个专业和方向。测控技术与仪器(含电站测控方向)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现代测量技术、电工电子、计算机、控制与检测、网络通讯及机电一体化等多学科基础知识与综合应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控技术、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以从事电力、能源、石油、化工、冶金等大中型企业、设计院、研究院所、电力电子企业以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的测控技术、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

近三年来,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的总体就业率在全校都处于较高水平,2008届就业率为96.86%,2009届就业率为97.59%,2010届到目前为止就业率为96.76%。测控专业(含电站方向)就业率在全校中也是比较高的。2008年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就业率为92.54%,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电站测控方向)就业率为95.31%,2009年就业率分别为93.84%和99.02%,2010年到目前为止就业率分别为95.77%和96.1%。但在学院里与其他专业相比,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就业率相对偏低一些。因此,做好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就业的分析和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能够对以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有所帮助,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就业状况统计分析

1.上海生源毕业生就业率稍偏低

从近三年的就业情况中我们发现,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含电站方向)这两个专业的就业率呈逐年递增趋势,但在上海生源和外地生源的就业统计中,外地生源学生的就业率总体偏高一些,上海生源学生就业率较外地生源略低一些,但与过去相比有所提高。

2.电力行业就业率较低

从表3、4、5的2009届和2010届毕业生就业统计中我们发现,2009届毕业生在电力行业中的就业率大约在30%~40%,2010届毕业生在电力行业的就业率只有20%多。与学院其他专业相比,这两个专业进入电力行业领域就业的比例较低。这两个专业2010届毕业生较2009届在电力行业领域就业的比例较低,同时测控专业较测控(电站方向)专业在电力行业就业比例更低一些。这两个专业2010届毕业生较2009届毕业生中升学和出国比例也较低,更多的毕业生选择的是就业。

统计时间:2009年7月9日

3.电站方向就业率和违约率较高

从表1和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2008年到2010年电站方向就业率分别为95.31%、99.02%、96.1%,高于非电站方向就业率92.54%、93.84%、95.77%,而且就业率都在95%以上。因此,电站方向就业率比非电站方向就业率高。

由于电站方向相对于非电站方向就业率较高,电站方向毕业生相对于非电站方向毕业生好就业,部分毕业生就业可供选择的机会多,因此也出现了在签约后又违约,相对于非电站方向违约率较高的情况。但在学院违约总人数中所占比例较少。

总体而言,这两个专业近三年就业率在不断提高;在提高的过程中,上海生源的就业率相对于外地生源来说稍低一点;电站方向就业率高于非电站方向,违约率也高于非电站方向,但呈逐年递减趋势;毕业生在电力行业就业呈逐年递减趋势,非电力行业就业呈递增趋势。

三、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就业误区和影响因素

结合近几年对毕业班的就业指导工作,笔者发现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由于相互比较、家庭影响等各种原因存在一定误区。

1.非电不去

由于这两个专业是属于电力学院的电自学院,不少学生认为电力学院、电自学院在电力行业具有优势,就可以进入电力行业就业。同时受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进入电力行业就业较多的影响,再加上电力系统待遇优厚,不少学生在就业时存在非电力行业领域不就业的想法。但实际上,就业是由市场客观需求来决定的,市场与就业期望存在一定差距。

2.非国不进

在很多学生希望能进入电力行业就业的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就业目标就是进入国有大中型企业、考公务员或者是事业单位就业,认为到这样的单位就业,工作稳定、待遇不错,非国不进,存在着追求稳定安逸的思想。有的毕业生也受父母和家庭的影响,父母和家庭对他们提出一定的要求和建议,也导致非国不进这样的结果。

3.非沪不留

在毕业生中基本上分为两类学生,一类是外地生源毕业生,由于上海具有区域优势,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大多数外地生源学生都想留在上海工作,当不能留沪的时候且其他省市的就业岗位非常不错的时候才选择到其他省市工作;一类是上海生源毕业生,由于这部分学生本身就是居住在上海,受家庭和父母影响,再加上上海的城市魅力等,他们基本上都是留在上海就业,几乎没有到其他省市就业的。

4.等、靠、要

现在毕业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由于长期都是温室的花朵,长期具有依赖父母和学校的心理,面对即将走出校门,踏上社会的第一道门坎就业,变得不知如何应对,手足无措。加上在面临就业的时候,部分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发现自己没有足够的就业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着一种“等国家政策支持、靠学校帮扶援助、要家长供养接济”的“等、靠、要”思想和状况。

四、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就业指导策略

1.指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在就业前,首先要通过教育、活动等多种方式和手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及早地做好面对就业的心理准备,避免临阵退缩和手足无措等被动局面的出现,消除面对就业“等、靠、要”的局面,使他们有信心积极主动应对就业。同时还要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首先要解决的是就业问题,其次才是择业,在能够就业的基础上再择业。在就业过程中要多渠道、多行业、多区域进行搜集就业信息,破除区域和行业限制,增加就业机率。同时,要及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目标,根据自身情况给自己正确定位,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2.指导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

如果在毕业时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那就需要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而就业竞争力如何获得,这就需要在大学四年的学习期间不断地去学习和积累,需要创建就业资本,多方提高能力,学会自我营销。这些可以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专业知识、参加实践锻炼、考取等级证书等多种途径获取。同时在就业的过程中要学会自我营销,包括简历的制作、求职面试、求职技巧等,这些也需要在就业前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培养、锻炼和提高。

3.结合专业特点指导就业

每个毕业生都有他们各自的专业依托,每个专业都有它自身的专业背景和领域,都有自身的特点,因此不能千篇一律地进行就业指导,要有针对性和具体性地指导。即使是同一专业,可能专业方向不同或者每个学生在专业领域的水平不同都影响着他们的就业去向和选择。因此,要细化分类指导,区别指导学生。

正确认识本专业的优势和劣势,做好与其他学校同专业的比较工作,同时也要正确认识本专业与同学院的其他专业的差异,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在依托专业进行指导的过程中,辅导员由于自身专业或经验等局限,可充分利用好校内外资源,寻求校内专业教师帮助或者校外行业领域内的人士的指导和帮助。

4.设立适合自己的保留工资

保留工资是指个体劳动者在工作找寻前或在工作找寻过程中给自己设定的可接受工资的下限,如果求职者找不到此工资下限的工作就会继续进行工作找寻,而一旦有雇主愿意提供等于或超过该工资下限的工作,那么求职者将停止工作找寻而接受这份工作。

在给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保留工资的时候,就需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给自己合理定位,尽量减少就业期望与现实的差距,达到期望和现实的一个契合点。当现实和期望的差距比较大的时候,就需要调整保留工资,这是一个理想和现实不断磨合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将自己在社会中正确定位的过程。而这个保留工资也是就业的底限。

5.建立就业反馈体系

目前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对于就业的前期指导和服务工作较多,而对于就业后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收集和反馈以及毕业后的动态追踪工作较少。这也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内容。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工作,可以掌握较多的第一手信息资料和资源,建立资料库或样本,便于进行理论研究;对于指导以后的就业工作的方式、方法、方向和重点,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就业指导工作更有针对性,对就业指导工作系统也是一个很好的不断完善过程,可以把就业工作做得更好。同时还可以收集校友资料。

五、结语

经过统计和分析,近三年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含电站方向)总体就业率较高,但与学院其他专业相比还有差距,低于学院平均水平。但这两个专业近三年就业率在不断提高;在提高的过程中,上海生源的就业率相对于外地生源来说稍低;电站方向就业率高于非电站方向,违约率也高于非电站方向,但违约呈逐年递减趋势;毕业生在电力行业就业呈逐年递减趋势,非电力行业就业呈递增趋势。

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非电不去、非国不进、非沪不留、“等、靠、要”的误区。因此在就业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结合专业特点指导就业,设立适合自己的保留工资,建立就业反馈体系,从而能够更好地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提高就业率和就业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锋亮,等.保留工资与工作找寻结果:对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4):57-63.

[2]潘莉莉.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与职业获得的比较研究——以安徽省部分本科院校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3):10-15.

[3]邹霞.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0,(8):278-279.

[4]孙浩然,冉昆玉.工科大学生就业特征及其对就业指导的要求——基于安徽A高校的调查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24(1):101-105.

(责任编辑:苏宇嵬)

作者:赵月琴 王忠华

电力行业计算机应用论文 篇3:

结合广东经济对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近十年来,电力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厂网分开基本实现,发电侧的竞争格局初步形成,电力工业长期垂直一体化经营的垄断体制初步得到转变。随着电力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既懂电力专业知识又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广东这个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环境下,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借助电力行业改革的势头积极创办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分析了该专业的创办背景、办学条件,探索了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建设方案和预期成果。

关键词:电力体制改革;广东经济;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建设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从1998年3月撤消电力部成立国家电力公司、确立“公司化改组、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的目标开始,至今已形成了大唐、华电、国电、华能、中电投五大发电公司和国家电网公司与南方电网公司两大电网公司的厂网分离的格局。[1]在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当前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十分迅速,无论是发电厂还是输配电系统都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相当一部分厂站达到了无人值守的水平。电力企业在生产一线上的人员比例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在运行机制、经营策略及管理手段制定方面的人员数量比例则有逐渐上升的势头。[2]在电力工业的改革、重组和发展迫切的背景下,需要大量既懂电气工程专业又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近年来,广东省高度重视电力行业的改革,也取得积极成效。一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调整电力结构。二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全力支持西电东送,不断扩大引进西电入粤的规模。三是大力推进农电体制改革,推进台山直购电试点工作,积极开展节能发电调度试点,为我国的电力市场化改革积累了经验。[3]至2009年底,广东电网完成了历时5年的51个县级供电企业由代管改直管任务,造成电网公司对电力人才(特别是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人才)出现急需的现象。为了适应广东地方经济和电力行业的发展,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应运而生了。

一、开设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的条件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以下简称“华广”)是依托华南理工大学的教育资源、学科和师资优势、名校品牌优势以及地域优势等创办的独立学院。华广电气工程学院同样是依托母校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的无形资产及雄厚的师资力量进行创办的。电气工程学院现有高水平学科带头人2人,专职教师2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具有中级职称4人,硕士以上学历21人,占专职教师的81%。另有华南理工大学本部兼职教师24人,电力行业专家委员53人(含兼职教授14人)。华广电气工程学院2006年筹建成立至今,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电力工程与管理”两个专业。学院具有培养学生动手与实践能力的电工技能实训中心,还建立了电力系统综合实验室、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室、电机/电力电子及电气传动实验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室、电工技能实训中心、金具实验室、多功能高电压实验室等11个专业实验室。

我院培养的毕业生主要输送到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的三产行业及电力制造行业。广东电网公司(特别是边远县市的)是毕业生就业重点考虑的地方。考虑广东近年由代管变为直管的51个县的人才极度缺乏,许多县仅有1~2名本科毕业生,其他都是大专或广东电校毕业生主持技术工作,毕业生在这些地方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广东电网公司每年花在配网改造的费用在100多亿元,同时接改造工程的主要是电力公司的工程队,由于主副业分离,其技术人才回归主业,因而三产公司电力人才奇缺,急需补充各类人才,特别是电气专业人才。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就是立足广东经济发展而设立。该专业的培养计划根据电力部门并结合广东地区经济建设特设,以技术能力为主线,按“平台+模块”方式进行构建,且在不断完善。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适应广东经济建设的需求,着重培养应用型、一专多能、服务于区域电力建设的人才。

二、课程设置特点

学院积极探索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受用人单位欢迎的电气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聘请南方电网和其他电力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课程内容,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是一门跨学科专业,在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充分考虑了电力工程与管理这两个领域课程的融汇与贯通。[4]

近两年来,随着办学经验的不断积累,该专业的教学计划不断完善。除公共基础课外,专业基础课包含四个模块,即电力模块、管理模块、电力与管理交叉模块以及计算机应用模块。其中电力模块的课程有:电路、变压器、电力工程基础、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管理模块的课程包含:营销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等;电力与管理交叉模块的课程有: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电力系统经济学原理、电力企业管理、电力法律法规等;计算机应用模块的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等。

专业课包含电力、电力与管理交叉两个模块的课程。其中电力模块的专业课程有:电力系统规划、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气传动控制、电气测试技术、发电厂电气部分、高电压技术等;电力与管理交叉模块的专业课程有: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电力客户服务、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等。

本专业在学院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有专长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下,开设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环节及个人素质拓展环节。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性设计、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板块,一共包括36周学时,共36学分。为了充分锻炼学生的实操及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特开设具有15个学分的个人素质拓展。其中包括专业技能考试培训,如电工特种作业操作证考试技能培训、计算机等级考试实操训练、高级技师考试技能培训、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考试技能培训;还设置了和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密切相关的实训课程,如远程抄表系统实训、营销模拟技能训练、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模拟训练等。

三、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建设方案及预期效果

新专业的建设总是要经过不断的摸索与实践才能探索一条适合的发展之路。[5]本专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和实验室建设这三个方面重点规划,加强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建设。

1.成立专业教研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成立电力工程与管理教研小组,计划今后三年每年计划引进师资1人。鼓励已有的教师加强自身专业技能,持续提升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准,使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鼓励教师往双师型、理论技能综合型发展,具备既有相当理论教学水平同时拥有实际应用能力。可进行校企合作,教师深入企业的实际中学习,力争三年内形成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较好的高学历、高水平、具有生机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2.重视教师管理队伍的建设及教学质量的监控

电气工程学院为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选拔高素质、有能力的教师进入教学管理队伍,积极参加学校关于各二级学院教学队伍的各项工作。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严格执行监督体系、各类规章制度,通过反馈信息渠道保证本学院的本科教育质量。注重加强教学管理,全面实施教学质量建设体系、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学科建设规划、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实验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教学导师制;教学督导制、助教制,形成我院办学特色。[6]

3.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根据专业课程的要求,建立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模拟训练(ERP)实验室、远程集中抄表系统实验室。实验室的建设不但考虑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还同时考虑实验教学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训练环节的有机结合。

通过系统、科学的规划和建设,力争在3~5年内将华广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办学特色鲜明、教学质量一流的特色专业;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电力行业培养一批知识结构合理、基本功扎实、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能从事设计、运营、维护、监管的应用型高素质电力行业专门人才,希望取得如下预期成果:

(1)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突出培养特色、优化知识结构、强化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专门应用型电力行业人才。该模式要得到同行业广泛认可,并为我国同类高校、同类专业发挥推广和示范作用。

(2)优化课程体系。依托学科优势,从主干学科、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三个层次改造、整合、提升专业教学层次,构建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加快优势科目的建设和完善,以编写教材和打造精品课程为重点。

(3)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一方面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交流;另一方面,将教师送到国内外知名的高校、企业、科研机构进行学习、实践和访问,努力打造一支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体系又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4)构建全面合理的实验实践平台。建成广东省同类院校中具有领先水平和鲜明特色的校内实训基地,使实训基地具有辐射和示范作用。同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保证每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充足的实践时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生产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和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论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促使各电力企业更加注重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对电力人才的要求也更高了,要求既熟悉电力工程领域的技术问题又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华广抓住广东电力行业改革发展的方向开设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专业建设上不断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初步进展。该专业在慢慢步入正轨。这个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对于广东的电力行业都会起到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平.新时期进一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J].四川水力发电,2012,31(2):240-243.

[2]郭延杰.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确保完成“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指标[J].节能,2012,358(7):4-6.

[3]刘娟,吕英.广东省电力体制改革之我见[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10):40-41.

[4]麻秀范,张粒子,王雁凌.电气类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建设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2):50-52.

[5]吴杰康.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2009,(7):23-25.

[6]易荣华,潘岚.特色专业建设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

2007,(10):57-59.

(责任编辑:王祝萍)

作者:沈娜?张尧

上一篇:终总结开头下一篇:大学生实践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