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服务机制创新分析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党的十八大指出,党面临着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档案服务机制创新分析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档案服务机制创新分析论文 篇1:

档案服务机制创新的若干要素分析

档案服务机制创新,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就是档案管理机制的创新。任何管理机制的出现都是客观环境与主观认识水平的统一,是社会组织的职能要素、目标要素、成本要素、主观评价要素和责任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要实现档案管理机制的创新,不是喊一句口号就能实现的事,必须关注并认真研究上述关键要素的作用与变化。

1 职能要素

职能要素是指社会组织机构在社会分工中担当的社会责任。职能是一切社会组织存在的原因,不同的社会组织有着不同的职能,我们研究某一社会组织管理机制的创新,就必须明确这一社会组织在社会分工中担当的社会责任,研究这一社会组织的职能要素。那么,我们档案管理机构的社会职能是什么呢?这一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中有明确规定。

简单扼要说就是:“管理与保存档案”。这就是我们的职能。我们的一切管理活动,一切可能的创新都是为了实现这一职能。作为档案管理机构的成员,我们必须明白我们的工作是为了什么。如果我们失去了对自身职能的理解,就丧失了判断众多目标中那些对档案管理机构来讲更为重要的标准。失去了对职能的理解,也就失去了方向。

2 目标要素

工作目标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多种目标也可以同时存在。远景规划、五年计划、年度计划,就是我们的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我们档案管理机构社会职能的实现,就依赖于这些不同层次、不同区划、不同时限、不同内容的具体目标。失去了这些具体目标,就无法实现我们的社会职能。

因此,要实现档案管理机制的创新,就必须研究目标要素,学会在既定的客观条件下,如何制定不同的目标,并使之成为现实。这其中,必须使每一个同志,特别是在某一方面负有责任的同志清楚,创新绝不是好大喜功的新点子,而是为实现我们的社会职能,所制订的脚踏实地的工作目标。

3 成本要素

从管理学的原理上看,任何管理都是有成本的。创新档案服务机制既然是一种管理活动,自然也是有成本的。这种成本包括组织上、体制上、学术上、心理上和经济上等多个层面。

在目前的情况下,组织与体制这两个方面的调整与创新的弹性空间已经不大,能够做的是对现有组织的功能优化和体制功能的优化。档案管理与服务机制是对政府机构依赖性很强的组织机构,完全意义上的创新是不可能的,而且成本太高。

在学术研究上创新的成本也很大,意味着对传统东西的否定,意味着不成熟、不完备、不系统,对此如果我们没有足够宽容的态度,那些创新的思维火花就会被“专家”“权威”的论证淹灭。

创新在很多时候就是意味着实验、意味着失败。对此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不准备为创新可能的失败承担“责任”,就不会有创新。

档案服务工作是一项以馆藏档案为基础的实体工作。这一服务体系的运转需要并依靠政府财政的支持,这一服务体系的创新更需要政府财政的支持。在财力不支的情况下——即无力支付创新成本的情况下,创新只能是一句空话。

4 主观评价要素

创新的动因是不满足、不满意。在档案服务机制创新中。什么是我们不满足、不满意的呢?回答这个问题有两个方法,一是向我们的服务对象征询,另一个是向我们自己提问。向自己提问就是主观评价要素。

由于这里评价的对象不是别人或别的组织,而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在执行计划、达到目标、实现社会职能时的行为,结果和资源的使用效率等。因此,创新档案服务机制就必须勇于面对自己。

我们的管理(服务)体制、方法、模式、管理手段中一定存在着与客观环境、职能及目标不相适应的部分。只有找到它们,并勇敢地改正之,才有可能创新。如果我们自认为自己什么都好,什么都对。过去的都是传统的,传统的是不可以轻易放弃的,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创新呢?要创新,就得有所放弃。要放弃,第一步要做到坦诚地认识自己。

5 责任要素

责任要素是指我们自己的使命感。使命感来源于对我们自己从事职业的高度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档案服务机制创新中,研究责任要素,就是要研究如何提高档案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如果有了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就会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要创新,明确创新的目的。我们需要那些方面的创新,同时也使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能够宽容对待不同见解。

(作者单位:兰考县委党校)

作者:范爱民

档案服务机制创新分析论文 篇2:

努力建设“三型”基层党组织

党的十八大指出,党面临着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全党要牢牢把握加强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以下简称“三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一论述,抓住了根本、关键和要害,充分体现了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信心和决心。将基层党组织普遍建成“三型”组织是党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础。近年来,燎原无线电厂党委在提高党组织和党员的学习力、服务力和创新力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对深化“三型”基层党组织建设进行了初步思考。

深刻认识建设“三型”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意义

建设“三型”基层党组织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五位一体”加强党的建设,把科学发展观体现到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努力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认为,如果科学发展是党建的关键目标,“五位一体”是党建的主要内容,那么“三型”就是党建应具备的内在机制和主要功能,其中学习是前提和基础,服务是宗旨和核心,创新是追求和动力。基层企业党组织建设“三型”党组织,就是要以学习水平提升创新水平,以创新水平提升党建水平,以党建水平提升服务水平,以服务水平提升企业科学发展水平。

建设“三型”基层党组织是保持先进性,建立创先争优长效机制的有效载体。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近年来,企业两级党组织立足企业发展大局,按照“四好四强四优”标准,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服务发展能力持续提高,先进性不断巩固。但企业所处的环境、面临的形势不断变化,对两级党组织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设“三型”党组织,就是巩固“创先争优”成果,不断发挥政治核心、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使创先争优成为自觉和常态的有效途径。

建设“三型”基层党组织是实现企业“十二五”战略目标,加速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当前,企业已经进入加速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两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学习、服务和创新能力,集中全体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为企业实现更高水平的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建设“三型”基层党组织的主要实践

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健全学习机制。通过设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领导和工作机构,制订建设方案和计划,建立学习组织机制。通过健全党工团学习等制度,制订学习计划,统一学习笔记,建立学习管理机制。通过设立党支部分级经费支持机制、内部培训师、培训学习积分制度,建立学习保障机制。

创新学习方法。通过实行领导干部带头学习、专题报告辅导学习、专项课题调研学习、检查督促学习、党员干部交流学习、内网开辟专栏学习等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党员干部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丰富。

搭建学习平台。通过举办软件工程硕士等在职学历教育,组织参加各级各类职业资格考试,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创办职工书屋,设立党员书架,开通党员短信平台,选派干部挂职交流等方式创造学习机会。

明确学习内容。把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党风、党纪、党性、党章作为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把本部门、本岗位的专业知识作为“专业课”,着眼于改善党员干部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为党员干部提供丰富“选修课”,不断优化学习内容。

以建设“大服务”党建工作格局为抓手,着力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通过抓方向参与重大决策、抓干部强化領导班子建设、抓人才优化人力资源、抓思想提升职工综合素质、抓文化提升企业软实力、抓和谐促进企业科学发展、抓监督完善内控管理,提升党组织和党员服务企业科学发展能力。

通过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系明确党建工作的基本目标和主要方针,整合党工团组织全部服务资源,强化对工团组织和党支部的支持和指导,落实党支部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党员和政工干部培训,强化党支部创先争优考核和运用,提升厂党委服务工团组织和党支部的能力。

通过强化党员教育培训、保障党员合法权益、丰富党员组织生活、关心帮扶困难党员,提升党组织服务党员能力。

通过消除无党员班组加强党的组织覆盖,提升党员服务群众的自觉意识,创新服务群众的工作载体,提升党组织和党员服务职工群众能力。

通过开展文明单位建设,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实施“百名党员助学”工程,为山区小学、聋哑学校捐建图书室、电教室,为联建社区和山区乡镇订阅《中国航天报》,组织参与志愿服务等途径履行社会责任,强化企业服务社会能力。

以广泛开展特色党支部创建为载体,着力推进创新型党组织建设

着力解放思想,增强创新意识。引导党支部围绕企业和本部门业务以及企业党建和党支部工作水平提升的主题开展调研和研讨,分析形势、了解需求,增强创新紧迫感。

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两级党组织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不断强化党员干部学习培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党员干部整体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党建创新夯实基础。

建立创新计划,有序推进创新。每年党建工作管理创新举措数量作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系的质量目标予以明确,成为党支部和党群部门必须完成的工作计划。

建立激励机制,强化创新动力。通过开展特色党支部、党建工作创新案例、优秀政研论文评选,并将评选结果纳入党支部考评,与党支部工作经费挂钩,提升了创新积极性。

持续深化“三型”基层党组织建设

建设“三型”基层党组织,意识到位是前提,领导重视是关键,载体创新是手段,机制建设是基础,实践检验是标准。

下好“五个功夫”,实现全方位推进,着力夯实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在强化理论武装、增强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围绕企业发展大局,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以深入开展航天核心价值体系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高党员干部理论水平,引导党员干部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看法对待问题、解决问题。

在密切联系实际、推动科学发展上下功夫。党的十八大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引导党员干部把解决影响个人、部门和企业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善于通过调查研究问计于民、广集民智,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凝聚力量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推动发展的过程。

在创新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实效上下功夫。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要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终身学习、工学结合、管理学习的学习理念;要尝试分组学习、调研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学习方式;要策划建立业余党校、丰富党员季度党课、优化党支部“三会一课”,丰富学习载体;要定期开展读书交流、学习报告会、专题知识竞赛、技能比赛等学习活动;要运用网络、手机等媒介,创新学习途径。

在强化领导带头、发挥示范作用上下功夫。党的十八大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在学习党组织建设中,领导干部要通过荐书、写书评等活动,营造领导干部带头学、党员群众跟着学的氛围;要探索建立领导干部研究式学习机制,领导干部每年在分管领域确立最少一项课题,组成课题组开展学习、调查和研究;领导干部要走上讲台,为党员群众分享学习体会和研究成果。

在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化改革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规范健全的制度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基础。要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提高学习频次,设立务虚会、读书交流会,加强学习通报、督导和评估。要健全学习管理制度,制订学习型党支部、学习型党员评选办法,推广党员学习积分制,设立党员学习档案。要健全学习考核制度,针对不同党支部、不同党员分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述学、评学、考学制度,将学习与党员干部的职业发展、薪级结合起来。要健全学习领导制度,制订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施方案,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党工部牵头,各部门分工负责、积极参与的领导和工作机制。

实现“五个提升”,完善“大服务”格局,持续深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提升服务理念。党的十八大重申了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提出要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设服务型党组织首先要强化宗旨意识教育增强党组织和党员的服务意识,要设立课题深入研究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大服务”党建格局的构建,始终把服务企业科学发展作为核心、服务职工群众作为根本、服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为基础。

提升服务功能。党的十八大始终强调党的建设要科学规范。建设服务型党组织要科学制订方案,从方向引领、工作指导、经费保障、考核评价等方面拓展党委服务党支部功能;从党员管理、教育、帮扶和组织生活等方面拓展党组织服务党员功能;要从政治引领、思想教育、文化建设、人才建设、和谐建设等方面拓展党组织和党员服务企业科学发展功能;要通过深化“全国文明单位”建设,整合资源履行社会责任拓展企业服务社会功能。

提升服务能力。党的十八大指出发展建设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能力过硬的骨干队伍。要通过人才引进和加强培训培养,优化党员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使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推动发展的能力、管理服务的能力、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和为员工办事的能力不断增强。

提升服务水平。党的十八大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要通过评选服务型党支部、服务型党员强化激励,设立服务型党支部建设论坛强化经验交流,不断完善各层级服务的途径和平台,完善服务制度,整合资源形成服务合力,提高服务水平。

提升服务满意度。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是要以群众满意为最终目标。要通过扎实有效开展三亮(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三比(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三评(群众评议、党员互评、领导点评)、三创(创满意窗口、创服务品牌、创服务标兵)活动,进一步提升职工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党员对党组织的满意度。

实施“五个强化”,夯实创新基础,持续深化创新型

党组织建设

强化创新氛围。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就是充分尊重广大群众和普通党员的创新主体作用,通过设立党员意见箱、党委书记网上留言板、党群部门领导干部驻点联系党支部等方式,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倡导人人为党建工作献计献策,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强化创新意识。党的十八大指出推动创新要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建设创新型党组织就要通过设立举办党建创新大赛、设立党建创新大奖,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的创新动机,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创新兴趣,维护广大党员干部的创新情感,凝聚广大党员干部的创新意志,使创新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为。

强化创新能力。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確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要通过引导党员干部持续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强化复合型政工干部队伍建设,有效提高党员干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创新机制。党的十八大强调创新要有评价标准、激励手段和转化机制,推动党建创新可以通过收集发布党建服务对象的新需求、研究最新党建工作理论、完善党建创新激励政策,不断优化党建创新动力。通过建立党建创新工作机构、明晰党建创新管理制度,不断优化党建创新运行机制。

强化创新应用。党的十八大还强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要引导党员干部及时总结党建创新经验,通过定期开展党建工作交流、充分利用内网党建专栏,搭建交流分享平台。要及时将基层党建创新经验进行完善提炼,注重宣传和推广。

建设“三型”基层党组织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边探索、边思考、边完善,不断总结深化建设“三型”党组织的实践经验,在实践创新、形成合力上想办法,在理论提升、强化指导上下功夫,努力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功能发挥最佳、满足需求最好,不断提升企业党建水平,推动企业科学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罗志荣)

作者:张济

档案服务机制创新分析论文 篇3:

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

【摘要】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为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大数据中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图书馆在大数据时代需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对图书馆服务进行创新,使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升。本文阐述了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内容,在分析了大数据对高校图书馆要求的基础上,针对大数据时代为图书馆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提出了针对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服务创新策略。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

引言

作为高校的信息集聚中心,图书馆在高校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承载着辅助教学与科研双重责任。在全球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程度逐渐提升的背景下,智能化技术在图书馆中得以普及应用,为高校图书馆将满意信息提供给各类用户创造了的条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图书馆急需进行转型,由传统信息服务向个性化知识服务转变,秉承创新服务理念,根据用户特点对原有服务体系进行积极主动改革,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知识服务的需要。

一、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服务创新内容

(一)服务内容创新

图书馆服务在大数据背景下,包括服务内容和服务理念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图书馆在提供服务工作时逐渐加深了同其他行业的合作与交流,促使新的服务形式与运营机制的形成及服务评价体系的创新,从而使图书馆服务水平与质量得以显著提高,使传统的单一图书馆逐渐向知识服務型机构拓展,提供的知识服务范围更广。通过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使实体化图书馆向数字化转变过程得以实现,提供包括纸质、电子图书、影像资料等图书馆服务内容,集成图书和资料信息的多种处理功能(包括收集、处理、整合、组织、应用等)于一体,能够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将相应的知识服务定向推送给用户,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效率[1]。

(二)服务模式创新

大数据对图书馆发展的高要求,促使图书馆必须引进更加先进的服务理念。在向数字化服务转化过程中,图书馆提供的资源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异构性与离散性,服务理念与服务模式需具备大众化、时代化特征,这就要求图书馆在构建新的服务理念时,需明确认识自身时代特征,同时结合图书馆的服务标准,通过大数据技术的使用逐步完成个性化服务的创新创建,服务内容的创新实现还需充分融合其他新兴技术,完成高效信息检索平台的建立,通过各图书馆间资源的共享,为用户提供丰富高效的远程服务[1]。

(三)服务技术创新

大数据技术在图书馆服务效率的提升及服务的创新发展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相比于传统图书馆服务,在图书馆中应用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实现图书、资料等信息资源的处理过程(包括收集、整理、检索、存取等),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处理图书资源,包括分析、挖掘、预测、管理等更加智能化的操作过程,从而使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效率得以显著提升,更好地满足用户个性需求。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策略

(一)创新图书馆服务类型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随着用户对便捷高效型知识服务需求的提升,用户更倾向于使用电子资料,用户需求的改变要求图书馆在运营服务方面做出相应的转变,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发展需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同用户建立高效的服务和互动联系,这就为图书馆的用户档案管理体制提出了改革、完善的要求,形成规范、有序的用户资料管理体系。需完善传统的资料查询功能,建立并完善面向用户的个性化服务通道,为不同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即可实现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对客户使用信息进行自动收集,并以历史数据的形式完成存档,同客户的实时交流则通过结合使用互联网、APP软件等实现,将高效的书籍资料检索、查阅服务提供给客户,并根据收集到的用户信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2]。

(二)创新构建数字化服务共享平台

随着各种类型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图书馆获取资源的途径和方式得以增加,使图书资源得以丰富,同时,增加了用户获取图书信息流程的复杂程度,因此,为提升服务能力和竞争力,图书馆需对其各项服务进行优化,大数据背景下在丰富图书资源的同时,为实现图书资源的有效管理,需对现代化手段进行充分利用,对用户的偏好、需求进行收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深层次数据挖掘将个性化服务提供给用户。为促使图书馆服务的数字化发展顺利高效地进行,需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的资源优势,结合使用互联网技术将形式多样的图书、资料提供给用户,使用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图书馆资料随时随地的检索和阅读,电子化的资源可实现一书多借,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效率[3]。

考虑到图书馆服务的特殊性,需结合实际建立并完善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在确保服务体系科学高效的前提下,对图书馆的资源、服务信息等进行广泛收集。以构建服务决策体系的实际要求为依据,将异构资源在共享平台上对进行集成化管理。通过发展区域联盟的模式,对区域内的图书馆管理机构进行有效联合,各大图书馆间进行联合组织、管理及提供服务等,构建图书馆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知识服务。

(三)创新构建云服务模式

提升图书馆各项硬件条件,结合使用其他先进技术(包括计算机、移动互联网及云计算等技术),为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提供高效的组合技术支撑,这些技术应用到在图书馆发展与提升中能够创新、优化图书馆的大数据服务,通过图书馆资源云服务模式的打造,可使收集、整理、分析、传输、管理海量数据得以有效实现,形成较为完整的数据信息链,实现信息的循环利用及远程管理与远程服务,显著提升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应用云服务技术实现对图书馆服务渠道的有效拓宽,为图书馆服务联盟提供信息管理的渠道,可有效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使信息资源服务更加丰富多样,提高了信息共享水平。此外,对于图书馆管理者,需在掌握本馆信息化建设项目情况的基础上,对馆员进行相关在职培训,帮助官员掌握工作所需的信息化技能,以便能够将更好的服务提供给读者。加强对读者服务信息的搜集,通过定期汇总找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改善措施,进一步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3]。

(四)突出个性化服务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应包含主动、及时、精准和增值等重要方向,为提高用户满意度,需将准确及时的信息传递给用户,通过大数据技术的使用完成对读者动态操作行为的捕捉过程,实现读者行为变化情况的自动监控和分析,将结构复杂的大数据转换为有价值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实现主动式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即图书馆以用户信息需求的主动满足为主要服务目标之一,以用户为中心将信息服务提供给用户。具体包括两种服务模式:个性定制服务,指图书馆根据用户提出需求,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的使用,实现相关主动服务信息的获取;主动预测服务,针对用户个人行为信息和轨迹通过使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同时长期性处理用户个人行为信息(包括跟踪采集、加工、存储、分析、聚类等),在对用户感兴趣的信息进行挖掘的基础上,对用户需求进行科学预测,并将个性化服务主动提供给用户,实现数据价值的充分利用。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完成特色资源馆藏的建立(如特色数据库、专业学科库等),并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将有价值的新信息及时进行处理(包括数据采集、预处理、分析和挖掘)后,将这些信息资源补充到特色资源库中,实现最新有效信息的及时提供,高校图书馆可充分运用互联网和移动智能手机实现同用户间高效便捷的交流,可通过社交网络交流平台、QQ、微信、在线咨询、网路留言、微博、邮箱等方式实现实时互动和有效沟通,通过用户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掌握用户的需求,获取高校图书馆发展所需有效信息。此外,在服务过程中还需及时收集用户的反馈消息,对用户行为信息和用户需求信息结合使用大数据处理技术进行挖掘处理,在此基础上完成用户兴趣信息库和需求信息库的构建,同出版商和数字资源提供商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实现数字资源的开放,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及所需深层次信息[4]。

三、结束语

图书馆在大数据时代需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对图书馆服务进行创新,使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升。本文阐述了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内容,在分析了大数据对高校图书馆要求的基础上,针对大数据时代为图书馆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提出了针对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服务创新策略,积极探索优化服务质量的路径,通过图书馆服务共享平台及云服务模式的搭建,以区域联盟的形式提升对图书资源的整合效率,实现资源的规模化管理,进而实现服务内容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吴爱芝,王婧媛.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嵌入式科研服务模式与内容研究[J].现代情报,2018(12):97-102.

[2]王培凤.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创新与发展研究[J].价值工程,2018(34):297-299.

[3]刘思妤,郭金子,崔海兰.高校图书馆未来服务模式创新探析——基于大数据时代Web 5.0技术的应用研究[J].沈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352-357.

[4]苏杰.网络环境下现代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12):148-149.

作者简介:李东燕(1968-)女,河北承德市人,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图书馆员。

作者:李东燕

上一篇:电力营销服务管理策略论文下一篇:银行人力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