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经营指导思想论文

2022-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然而,在当下生涯教育实践中,却明显存在课程价值取向偏离、课程目标定位偏颇、课程内容安排偏窄以及课程活动方式“异化”等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终极目标的实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树立正确经营指导思想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树立正确经营指导思想论文 篇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体现就是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意义出发,着重探究了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

前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和国家建设的灵魂,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很多问题,阻碍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新的挑战。因此,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合理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把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需求当作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并不是推翻之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在之前的创新基础上完善和改变。并不是要创新一个直接运用的教育手段和模式,而是使教学过程不断进步,虽然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有的部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急需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意义

(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和能力的人才,同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是教育的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全面发展[1]。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学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同时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者的要求,因此,应该在社会主義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性,因此需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能够把握时代发展的规律[2]。在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为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精神基础和准备。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透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对社会建设事业的认识。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保证大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进而顺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需求。

(三)引领社会思潮,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正国处在创新发展的重要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这样的状况下,应该适应国内发展的具体状况,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当前,大学校园中出现了不良的社会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学生的内心,因此,需求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眼光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因此,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视域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就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融入教材、融入学生的大脑[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很多大学生存在信仰危机、缺乏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这样的状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应该使思想政治理论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在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的基础上更新教学内容,通过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浓厚氛围

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建设校风、教风和学风,为学生营造出浓厚的教育氛围。教师应该遵循爱国、敬业、奉献的职业道德,积极发挥自身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第二,应该关注人文教育的作用,在高校中开设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可以举办讲座,纪念传统文化节日等相关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作为活动的主题。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第三,在高校中建立社团,使其发挥出积极的作用,通过举办艺术节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保证学生思想能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提高。

(三)建立健康的网络文化管理系统

网络成为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网络也在思想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引领学生树立价值观的过程中,网络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在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背景下,很多不良思想正侵入学生大脑。在这样的状况下就不利于學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发展。因此,各个高校应该准确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从学生本身出发,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把网络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阵地。

(四)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基础。社会实践存在一定的优势,其比理论课程更加具体、生动,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结合[4]。能够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培养品德,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理念教学,学生不能进行相应的实践,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起不到任何效果。导致很多活动实践单一、形式化。因此,各个高校应该深入开展实践活动,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纪念馆,让学生深入农村、企业、基层等。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进而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结论: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合理运用健康的网络文化管理系统,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进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 西部素质教育,2017,(05):34.

[2]崔智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 经营管理者,2015,(13):330.

[3]杨勇,冯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系统分析[J]. 广西社会科学,2012,(03):11-15.

[4]雷雪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路径创新[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109-111.

作者:王梦如

树立正确经营指导思想论文 篇2: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

摘要: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然而,在当下生涯教育实践中,却明显存在课程价值取向偏离、课程目标定位偏颇、课程内容安排偏窄以及课程活动方式“异化”等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终极目标的实现。因此,立足学生,建立“发展为本”的课程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定位、整合创新课程内容以及实施“全程全面”式课程教学,乃是改革创新生涯教育課程体系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

文献标识码:A

“课程”,是个颇为复杂的概念,以至今天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是见仁见智。然而,它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课程的终极目的是要发展受教育者健全的精神、人格和体魄,完善下一代的整个人生,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个体全面发展的要求。”[1](P17)

课程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就得重视它、研究它。因此,对于当下高校普遍推行,且在人才培养中寄予厚望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以下简称“大学生涯教育”)这一课程,就很有必要开展研究,以期更好地为终极目的服务。

一、大学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回顾

大学生涯教育,是指高校以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通过教育、指导和咨询等活动,帮助大学生建立职业生涯意识,树立正确人生观和职业观,确立职业理想和生涯目标,科学设计未来,以促进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专门性教育活动 [2](P3)。2008年以来,它已成为我国大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教育的一部分。它的开展,犹如架起了一座使大学生顺利通往未来职业发展的桥梁[3]。近十年来,不论是为此开设一门课程还是开设两门课程(《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抑或开设三门课程(《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职业素质提升》和《就业指导》)的高校,对其课程建设都比较重视,并努力实践。广大理论工作者也积极开展研究,或是探讨课程的目标与意义,或是分析课程的现状与问题,或是提出课程优化的思路与建议。无疑,这些研究对课程建设起了积极作用,现对其主要观点作一简要回顾。

1.课程意义重大,但高校重视不够

大学生涯教育课程不仅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开展生涯规划,选择生涯发展道路,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帮助他们认识社会,提升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学者们从不同侧面进行了论述。黄炳辉指出,该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使之能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角度筹划人生[4]。王明弘认为,生涯教育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为最终目的[5]。林莉详细阐述了大学生涯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终身幸福和个人发展;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学会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职业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及择业谋职的一般技巧和方法,具备职业决策能力和终身进行职业自我指导的能力,为迎接未来社会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6]。常大治还认为,开设就业指导课能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专业、了解市场、了解社会,用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活动,增强新形势下的就业能力,掌握必要的求职择业技巧,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使更多的学生走上就业与创业的成功之路[7]。

然而,就一些高校而言,认识并不到位,对课程建设不够重视。正如学者林莉所指出,从形式上看,虽然国内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机构已成为高校的一个必备机构,但大学生涯教育却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高校甚至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无论是学校的干部还是师生,关于生涯的知识都很有限,就是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其内容也十分肤浅。不少高校至今还没有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6]。

2.课程普遍开展,但现状喜忧参半

2007年教育部颁发教高厅[2007]7号文之后,高校普遍开设了大学生涯教育课程,但高校重视程度参差不齐,从而带来课程发展的不平衡[8]。从总体上说,可谓是“喜忧参半”。

其主要特征,一是广大高校都能积极行动起来,开设大学生涯教育课程。他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职业发展需要为导向,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我、认知职业,自觉进行自我设计、自我规划,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按社会需要进行自我职业形象塑造[9]。二是在实践中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如华中科技大学在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中就创造了“一体三翼”的教学新形式[10]。齐齐哈尔职业学院还在课程建设上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即按照“一条主线、双基双技、三级抽考、实践第一”的课程建设原则,通过“三课合一、四体共建、积极课改”等方式,探索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新途径,实现从关注就业层面到关注个体生涯发展的转变[11]。三是不少高校生涯教育课程建设滞后,学者们对此指出了一些共性问题。如张蓝月指出,有些高等院校对大学生涯教育的意义,认识程度并不高,没有真正认识到该课程对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性[12]。潘莉莉、黄锟也指出,在实践中高校对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资源投入十分有限[13]。常大治认为,课程内容空泛,指导性不强,更何况教育面过小[7]。杨进军指出,整个课程体系建设还存在师资队伍薄弱、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式重课堂讲授轻个别指导等问题[14]。

3.课程体系建设,需全面优化完善

学者们在分析课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一些共性问题,就大学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完善,提出了若干思路,并强调要全面优化。

其一,厘清课程定位。解决问题,认识先行。要搞好大学生涯教育课程建设,需要认清课程的重要性,明确课程定位。潘莉莉等人认为,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对课程准确定位,清晰课程建设愿景。课程不能限于就业的指导,而是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进行教育与指导。在教学目标方面,不再局限于求职能力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索自我、确立生涯目标,帮助每一位大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成才之路[13]。邓宏宝指出,我们始终要明晰生涯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生涯发展,而不是满足于将其打造成合格的“匠人”,满足于帮助其找到一个固守一生的岗位。我们必须以学生生涯发展为课程根本目标[15]。

其二,完善课程体系。吕玉兰指出,应建立一个完善的、横跨人一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从认识自己到认识社会,从认识职业到选择职业,要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个系统的考量[16]。贺军生从学生个体成长发展角度,认为课程内容设置应考虑三个方面:一要做好职业生涯设计;二要培养学生求职择业技巧;三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正确处理就业观与人生观和人生目标的关系[17]。

其三,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杨进军指出,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涯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我国生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14]。刘甜甜也指出,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师资队伍十分重要。师资队伍不仅要有一线专门的任课教师,还应有一些从事职业辅导的工作者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18]。

其四,加强课程环境建设。赵怡认为,当前多数高校尚没有一个专门、独立的职能机构来统领生涯教育这门课程的开展,因此,必须首先建立和健全课程的组织和领导机构。其次是提高课程的地位。要明确课程的学科属性,在课程建设上不断系统化和规范化。教务部门对其开设时间、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要进行定期的严格检查。再次是学校要为该课程提供充足的经费[19]。

二、当下大学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缺陷

从上述“研究回顾”,我们清楚看到,学者们指出了大学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现实中的一些问题,但似乎有些零散,缺乏系统性。笔者以为,要较系统地给出当下大学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的缺陷,就应从课程体系构成要素出发,进行全方位考察。

课程体系“有广、狭之分。狭义的课程体系特指课程结构,是各类课程之间的组织和配合。……广义的课程体系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或专业目标)实现的系统。”[1](P21)课程体系有层次之分,本文指中观层次的课程体系,即大学为了达到以其课程体系目标而设计并指导学生的所有学习内容及其构成要素的总和。一般包括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活动方式等。从这一视角出发,观照我国大学生涯教育课程现状,愚以为,主要存在课程价值取向偏离、课程目标定位偏颇、课程内容安排偏窄、课程活动方式“异化”以及受教对象严重“缩水”等缺陷。

1. 课程价值取向偏离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范畴,简言之,即指人们把某种价值作为行动的准则和追求的目标。课程价值取向是课程观的核心,直接影响主体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以致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生涯教育课程的价值就在于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具体地说,通过生涯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挖掘潜能,提高学习的目的性与方向性;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设计、确立生涯目标、选择生涯角色、寻求最佳生涯发展道路[20]。该课程教育在高校“不只是指导就业,而是重在以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和职业观引导学生,让他们能从社会需要出发,结合自己的特点,掌握合理选择专业与职业方向的能力”[21];同时,该课程也是帮助毕业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的需要,选择最能发挥才能的职业,全面、迅速、有效地与工作岗位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22]。换句话说,生涯教育课程的价值目标不仅仅是帮助大学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而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然而,当下大学生涯教育实践却偏离了这一价值原则,即价值取向发生了偏离。不少高校由于对课程认识的局限与模糊,没有完整认识到生涯教育的真正价值,从而导致在实践中偏重经济实用主义,看重的仅是就业率,这就把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生涯教育“异化”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忽略了生涯发展与规划等方面的教育,导致学生生涯意识培养的缺失,更不用说人生观、职业价值观和科学就业观的培养了。即使就业具体指导,也只注重职业的经济价值,忽视职业的理想价值。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艰苦、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教育,更是少之又少。这种功利化倾向严重干扰了生涯教育的健康发展。

2. 课程目标定位偏颇

课程的目标是培养人,也就是发展受教育者,使之完善整个人生。生涯教育课程更应如此,既要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更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通过这一课程的教学,使大学生不仅得到全面发展,而且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整个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然而,由于价值取向的偏离,不少高校课程目标定位也就不那么准确,或者说目标定位偏颇。也就是说,这些高校生涯教育偏离了课程应有的目标定位。其表现在教学实践上,严重存在“功利化”,他们看重的只是学生就业,往往仅开展就业指导,而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置于脑后,导致生涯教育成了就业教育,工作重心也只放在职业信息的发布、招聘活动的组织,很少以生涯教育的理念与思路引导学生,更缺少世界观、人生观、就业观的教育与培养,严重背离了大学生涯教育课程的目标定位。

3.课程内容安排偏窄

按照国家要求,大学生涯教育课程内容包括6个部分: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就业能力、求職过程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创业教育。然而,多数院校由于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的不甚正确,因而在选取课程内容上采取实用主义,只是保留与“就业率”直接相关的求职过程指导,而且内容多是停留在宣传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讲授就业技巧等浅层次上,而人—职匹配以及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层次指导则少有安排。大学生涯教育课程本应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更有态度、观念的转变。而当下内容的“窄化”,严重影响了生涯教育整体功效的发挥。

4. 课程活动方式“异化”

课程活动方式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上。根据生涯教育要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的要求,教学安排本应根据课程内容与学生所处学习阶段做到合理有序,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可实际上,不少学校课程活动方式却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异化。其一,时间安排滞后。学生本该一入学就接受生涯教育,让他们打从踏进大学校门起,就建立职业生涯意识,了解职业世界,认识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但事实上,高校普遍将生涯教育以就业指导的内容安排在毕业前夕,无疑,这就限制了课程整体功效的发挥。其二,缺乏全盘考虑。职业生涯教育事关学生未来发展,有着长期性和周期性。起点宜早,且应持续整个大学阶段。可如今大多学校都没做到位。即使有的学校虽将其划分到不同学期,但还是缺少整体思考和统筹安排。其三,教学模式单一。目前,生涯教育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且多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使生涯教育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次,大大降低了课程效果。

5.受教对象严重“缩水”

原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尔兰德认为“生涯教育是为全民而非部分人的教育,它是从义务教育开始,延伸至高等及继续教育的整个过程,它教育下一代在心理上、职业上及社会上的平衡与成熟的发展,使每个国民成为自我认知、自我实现及自觉有用的人。”[23](P11)我国政府也明确指出,生涯教育要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并强调分年级设立相应学分。可见,大学生涯课程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而且要贯穿于大学全过程。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当下大多院校受教对象往往只限定在应届毕业生。对他们开展一定课时的就业指导,就算是完成了大学生涯教育。做得稍好一点的,也只是在低年级开设几次生涯规划讲座而已。显然,没有给大学生完整的生涯教育,这就难以使他们获得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三、大学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创新要点

为实现大学生涯教育课程目标,就必须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与创新,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课程的根本在于人,在于人的健康发展和自由成长。”[24]因此,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就应以这一“根本”为抓手,立足学生,建立“发展为本”的课程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定位、整合创新课程内容,实施“全程全面”式课程教学。

1. 立足学生,建立“发展为本”的课程观念

所谓课程观,“是人们对课程的基本看法。具体来说,课程观需要回答课程的本质、课程的价值、课程的要素与结构、课程中人的地位等基本问题。”[25]因此,课程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直至影响到学生的发展[26]。建立科学的课程观是改革完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立足学生,建立“发展为本”的课程观念,就是强调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让所有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并实现可持续发展[27]。建立起这样一种课程观,就能使整個课程建设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当下大学生涯教育,大多高校奉行的是“以择业为本”,把生涯教育变成了就业教育,忽略了使“个体成人”的全面发展,远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建立“发展为本”的课程观念,就要将“以择业为本”转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立足学生,把学生的生涯发展作为生涯教育的主旨。具体说,就是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当前,更要关注他们的未来与前程,帮助他们获得面向社会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以此为最高目标;“为学生提供参与那些支持公共服务的学习机会(包括课程要求和课程学分)。通过这种实践教育形式,将学生参与满足人类和社会需求的活动与有意识设计的提升学生学习与发展水平的结构化的学习机会结合在一起。”[28]并把教育与他们的成长和价值实现及理想信念培养联系起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29]。

2. 明确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定位

课程目标是解决课程“为何设置”的问题,它的定位实质是一个价值选择过程,反映着人们的教育价值取向。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一切教育的主轴都应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显然,大学生涯教育也应该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基于学生对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的需求,大学生涯教育再不能仅满足于告知学生该从事何工作,而是更要加强引导他们反思自己所处的环境、判断形势发展的趋势,教会他们生涯管理的方法。特别是突出职业决策、职业经营、职业调适的教育与指导,使学生终身受益,得到可持续发展[15]。这就是大学生涯教育课程应有的定位。具体地说,大学生涯教育的课程目标定位,是帮助大学生建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和远大的职业理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征,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职业世界,并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以及各种通用技能,特别是提高职业经营能力与职业调适能力,获得全面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坚持这一课程定位,才能使当下大学生涯教育中的功利化现象得到遏制。

3. 科学设计,着力整合创新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解决课程“教什么”的问题,关乎课程目标的实现。我们应当按照“发展为本”的课程观,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整合性和系统性,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切实关注学生需求,依据课程目标,科学设计,着力整合创新课程内容。

总的做法是,在创设新的课程内容“现代人生哲学”的基础上,整合现有课程内容,重组成四个教学模块:现代人生哲学、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培养及择业谋职指导,使之构成一个由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衔接,有序递进、分段实施的四个教学模块所组成的完整系统体系,成为一门综合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以该课程对全体大学生开展“全程全面”(一指“全程”:即课程教学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二指“全面”:即教学内容为生涯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式教学。这是整合原有关课程内容基础上的创新,既科学系统,有利于学生在不同阶段适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又能帮助他们树立科学人生观,建立正确就业观,进而使大学生在科学人生观的指引下,增强职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依据人生发展规律理性地规划未来的发展,并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和生涯管理能力,为终身发展、成功人生奠定扎实基础。其各模块的组成与主要功能简述如下。

(1)“现代人生哲学”模块。主要包括:哲学、人生哲学、现代人生哲学的概念;现代人生哲学研究的对象;人生目的、价值、意义及态度;人生观的内涵、作用及大学生人生观培养;人生发展规律,等。新增此内容,既是生涯教育现实的呼唤,也是基于生活实践的总结——任何人、任何时候都需要能使自己安身立命的“人生哲学”的指导。哲学大师苏格拉底曾以德尔菲神庙上充满哲理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作为其教育思想与实践的中心,这就意味着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别的,而是认识你自己,成为你自己。任何优良的教育不是为了人生在世获得各种现实成功的资本,而是为了人自身的圆满,为了人自己的完善以及人格的健全。这就昭示我们,学校教育要加强哲学教育,促成个体成人的自觉自主[30]。因此,作为服务于人终身发展的大学生涯教育,当然需要充实现代人生哲学的内容。人生哲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学说,是人生观的理论形式,泛指一切人生价值观。其功能是让人了解宇宙中人生的根本原理和道理,对人们的生活起到指引作用。一个没有经过现代人生哲学洗礼的当代人,就没有资格宣称自己的理性和心智是彻底成熟的、健全的[31](P1)。现代人生哲学认为,人生观是立身做人的向导,是选择生活道路的指南,是职业发展的指路明灯,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生的归宿。生涯教育正是需要它帮助大学生走出人生迷惘,明确学习目的,懂得人生意义,促使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从根本上体现生涯教育的重大意义。这就是增设现代人生哲学内容的重要所在。通过此模块的学习,帮助大学生提升哲学素养,掌握人生发展规律,树立科学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并在科学人生观的引领下,做好生涯规划、提高职业素质以至得到全面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2)“职业生涯规划”模块。主要包括:职业社会认知、职业生涯与职业生涯规划等。通过此模块的学习,使大学生认识职业,了解职业世界,掌握职业测评方法。了解职业生涯理论与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懂得自我认知和分析环境,掌握规划制订的程序和方法,并形成初步的生涯发展规划,确定人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目标及其相应的生活模式。

(3)“职业素质培养”模块。主要包括:学业与职业、学习观和学习态度、大学学习特点和方法、大学生活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等。通过此模块的学习,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树立正确学习观和终生学习观,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进取精神,制订大学学习规划,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为生涯成功夯实基础。

(4)“择业谋职指导”模块。主要包括:求职过程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创业教育等。通过此模块的学习,使大学生提高谋职技能,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懂得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特别是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同时,提高职业经营和职业调适能力,为走向社会成为“职业人”做好思想、能力和心理等方面准备。

4. 统筹安排,实施“全程全面”式课程教学

课程活动方式即课程组织实施,是解决课程“如何进行”的问题。有了正确的课程观、合理的课程目标以及完整的课程内容,还需一个科学的课程活动方式,才能构成一个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安排是课程活动方式的主要方面。《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教学安排,应以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全程全面”为原则,针对大学生各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与需求,有计划、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展开。具体安排如下:

(1)对“大一”学生,开展“现代人生哲学”和“职业生涯规划”两个模块的教学,让他们从入学开始,就获得现代人生哲学及职业意识的教育,帮助他们逐步树立科学人生观,并以此引领整个生涯教育乃至自己的一生;帮助他们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世界,了解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对人的要求,初步制订生涯规划,尽早谋划未来。

(2)对“大二”学生,主要施教“职业素质培养”模块,帮助他们认识素质对人生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大学学习方法,建立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帮助他们正确评估自我,根据职业要求塑造和完善自己,同时指导其学好知识,提高能力,并拓展个人兴趣,提高职业素质。

(3)对“大三”学生和“大四”第一学期学生,开展“择业谋职指导”模块教学,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职业决策能力。在思想上、精神上、技能上做好谋职就业准备,特别是加强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素质的培养。在“大三”阶段,主要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涯规划做好考研或求职准备,积累职业经验,培养创业能力,增强职业适应性。在“大四”阶段,主要根据他们择业期的特点和困惑,开展政策、技巧、心理测试等方面的咨询或指导,帮助他们实现理性就业。特别是加强学生职业经营与调适的教育与指导,使他们为走向社会,成为“职业人”作好充分准备。

大学生涯教育课程组织实施还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二是将人生观教育贯穿于生涯教育全過程,发挥其引领作用。就“向度”而言,生涯教育侧重引导“向前”追求现实人生目标的实现;科学人生观教育则重在引领精神生活中理念的“向上”升华。三是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同辈相助必须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胡弼成.大学课程体系现代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2] 张和仕,伍自强,詹荣海,等.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

[3] 蔡敏.解析我国大学的职业规划课程[J].比较教育研究,2010(1):25-28.

[4] 黄炳辉.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在关系[J].教育评论,2005(2):33-36.

[5] 王明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完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80-82.

[6] 林莉.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广东教育:职教,2009(3):56-58.

[7] 常大治.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思考[J].科技向导,2010(1):3-4.

[8] 任雪丽.职业生涯教育在高校的完善: 基于课程建设视角的探讨[J].长沙大学学报,2008(6):135-136.

[9] 刘燕,李大洪,郑明喜.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115-117.

[10] 黄坤华,朱若霞.一体三翼,讲求实效[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1):12-15.

[11] 黄新亮,郝美玲.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35):85-86.

[12] 张蓝月,王淼.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求知导刊(2):39-40.

[13] 潘莉莉,黄锟.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改进措施[J].巢湖学院学报,2013(4):156-158.

[14] 杨进军.美国密西根大学职业生涯辅导体系对我国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启示[J].重庆与世界,2014(6):97-99.

[15] 邓宏宝.国外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J].学术论坛,2013(12):222-227.

[16] 呂玉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1(3):91-94.

[17] 贺军生.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规划和实施[J].出国与就业,2011(01):69-71.

[18] 刘甜甜,张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研究与走向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6):99-101.

[19] 赵怡.新时期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宏观思考[J].成功(教育),2013(16):372-373.

[20] 刘玉荣,高瑞芳.中美化学教科书中生涯教育思想的渗透比较与分析[J].化学教育,2015(9):9-13.

[21] 王一敏.当代青年的职业选择和指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66.

[22] 王路江.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

[23] 黄中天.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1.

[24] 张楚廷,彭道林.关于理论课程的若干问题 [J].大学教育科学,2013(2):124-127.

[25] 郭元祥.课程观的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1(6):11-16.

[26] 王树凤,叶绍梁.论课程观的转变[J].复旦教育论坛,2009(3):43-46.

[27] 刘保卫.试论科学发展课程观[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4):64-65.

[28] [美]约翰﹒奥伯雷﹒道格拉斯.从排行到适切: 论旗舰大学的范式转型[J].徐丹,熊艳青,译.胡弼成,校.大学教育科学,2016(3):4-21.

[29] 马亚静,谷世海,王庆波.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8(2):136-137.

[30] 刘铁芳.教育:唤起美好事物的欲求[J].大学教育科学,2016(3):23-29.

[31] 朱鲁子.人的宣言——人,要认识你自己[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张文

树立正确经营指导思想论文 篇3:

论县委书记的政绩观

政绩,就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工作实绩,反映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成果。实践证明,领导干部能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直接影响到一个单位、一个地方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一届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成长。县委书记作为县领导班子的“一把手”、领导核心,起着既是决策者,又是实施者的双重决定作用。从某个角度上说,一个县的兴衰命运与县委书记息息相关。因此,县委书记政绩观正确与否更显得特别重要。

一、 必须树立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的政绩观

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的问题,是我们做好本职工作的首要问题。作为县委书记,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把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第一目标,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第一追求,做决策、办事情一定要心中装着群众,一切工作都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抓起。时下我们有的同志整天忙忙碌碌,工作辛辛苦苦,在任也干了不少的事情,但为什么总得不到群众的好评,反而还遭到一些非议呢?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同志求政绩的出发点没有搞准,没有抓住群众最需要、最关心、最急切的事情去办,甚至有的同志完全是带着为自己留名,给自己树碑或者为自己邀官而去干的。结果不但没有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利益,反而成为祸害。显然,对这样的“政绩”群众肯定是不会高兴的。无数事实证明,政绩只有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利益而树,只有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是党和人民之福,也才能干出实实在在的政绩。

200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真正的政绩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具体成果,这些业绩和成果要能够经得起群众检验、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作为县级党委、政府来说,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县的第一要务,切实抓好县级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首先,要大力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抓经济发展,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只有经济发展了,我们才能有财力为群众办实事;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群众才能过上真正的幸福生活。其次,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特别是要抓住农民增收难的核心环节,如组织化程度低、信息不灵、市场不畅、资金不足、技术缺乏以及失地农民出路等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三是要抓好社会的协调发展。要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方针,切实解决好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的问题。特别要注意关心困难企业、困难群众、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抓住再就业工程、社会保障、扶贫救济等几个关键环节,并采取得力措施狠抓工作的落实。

二、 必须树立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政绩观

树立什么样的政绩,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关键。现实中,有那么一些地方的领导,不从实际出发,不讲对群众负责,专门揣摩领导意图,竭尽所能拍马媚上,“不怕下边不满意,就怕上头不满意”,专挑“显山露水”的事干,在任期内积累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强借银行之力,蛮行举债之为,承前任利,抢子孙饭。这些“花样文章”,虽然表面上也许可以赢得鲜花铺地,颂辞如潮,而一旦离任而去,却给当地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因此,作为一名县级领导者,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搞各项建设,我们都不能超越客观实际和经济的承受能力。更不能为了搞“形象工程”或“锦上添花”的政绩,而大肆向群众伸手摊派。特别是像地处粤北山区的始兴县,在目前财政收入还不富裕的情况下,更加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一,尽力而为。一是群众满意、我们又有能力去做的事,就一定要把它做好,而且要力争做到群众100%的满意;二是虽然条件不那么成熟,但群众有强烈的要求,而且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有可能办的事,也要千方百计去办。

第二,要量力而行。一是要分清轻重缓急。因为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因财力精力有限,不可能件件都做。所以,我们要把各方面的意见收集起来,进行分析比较,把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项目先办,关系到发展大局和基础性项目先上。二是要办一件成一件,见效一件。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切实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防止不顾财力、不顾民力,乱铺摊子、乱上项目的情况发生。

三、 必须树立一切从实事求是出发的政绩观

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指导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则。作为县委书记,最重要的是做到两点。

第一,要实事求是地制定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思路决定出路,目标就是前进的方向。思路与目标正确与否,对一个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具体讲:一是思路要清晰,可操作性要强。要符合自身实际,不要人云亦云,死搬硬套,更不能搞口号式、空头政治的东西。近年来,我县就是按照这个指导思想,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通过专家论证和民主决策提出了“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旺县”的工作思路以及“外向带动、科教兴县、可持续发展、特色经济”的发展战略,紧紧抓住“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城市经营”三大工作重点,从而使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二是目标要合理,要留有余地。目标定得准、定得好能够鼓舞人心,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目标定得不准,则会使人丧失信心,以致失去民心。在这方面我党是有过深刻教训的。因此,作为县委书记,一定要实事求是地科学制定我们任期内的目标和长远发展目标。在制定目标时,既要防止相互攀比的高指标,又要防止悲观消极、无所作为的低指标,切实遵循把长远目标与当前任务统一好的原则。

第二,要实事求是上报统计数字。政绩是干出来的,而不是造出来的,是货真价实的“业绩”,而不是“物平价高”的“劣迹”。作为县委书记,千万不要受“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不良风气影响。虽然在现实生活当中,确实有那么一些品德和动机不纯的人通过做数字文章得了一时的好处,也许把自己吹上去了。但我认为“为官是暂时的,做人才是一辈子的”。要深知,这些人吹的不仅仅是几个数字的问题,“吹掉”的是老百姓的饭碗,“吹掉”的是事关民心的大问题。像这种不讲“政治文明”的人终究会受到人民群众的唾弃。所以,几个数字看起来简单,其实是对每一个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客观反映。

四、 必须树立一切从长远发展出发的政绩观

政绩,一定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许多事在当时看来也许很有道理,但放到历史进程中检验,往往就失去了其合理性。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并不鲜见。眼下,有的地方津津乐道的这个“工程”那个“工程”,往往是以牺牲宝贵的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来一时的繁荣,这是要不得的。作为县委书记,一定要有前瞻的思维、长远的眼光,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切不可在政绩上追求眼前利益,搞短期行为。在工作过程中,不但要勤于抓基础工作,还要善于补前人之过,乐于填他人之漏。事实证明,饮鸩止渴之类的政绩,不是给后人“栽树”,而是给后人“断路”,万万不可为之。

原福建省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同志在对待这个问题上无疑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他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的老县委书记,当时的历史背景大家都知道,但就在那样的情况下,他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当地实际和子孙后代的利益出发,带领群众植树造林,根治风沙,把一个荒漠化的海岛,建成了海上绿洲;他还兴科技、办教育、树新风、抓体育,注重提高干部群众素质。正是因为有了他领导下的县委一班人和全县群众扎扎实实的工作和艰苦奋斗所打下的良好基础,该县经济一直稳步发展,成为改革开放后福建省第一批小康村。

总之,追求什么样的政绩,是衡量一名县委书记能否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自己的试金石。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归根到底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实践证明,只有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扎扎实实工作,这样的政绩才是真正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这样的县委书记才是人民满意的合格的领导干部。

作者:冯寿宗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师演讲稿下一篇:烟草局辉煌奉献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