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创新设计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语言文字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文化含义和物质表现形式十分丰富和多元,并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许多书法艺术家逐渐挖掘出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书法艺术。而在形式美和内涵美的综合发展中,现代汉语言文字的艺术性和审美性打破了传统的书法艺术范畴,更广泛地受到了艺术设计者的关注,在汉语言文字的视觉传达设计中发挥着更具创新性的价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字创新设计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汉语言文字创新设计论文 篇1: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研究

摘要:汉语言文字不仅是语言交流工具,也是民族文化象征的载体,更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人们去关注、保护和正确运用。有幸参与世界语言大会相关交互设计研究工作,借此机会以汉语言文字为例,从艺术学视角展开相关应用研究与设计。以美为立足点,传统文化为资源,研究创新设计之道。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 艺术特性 创新设计 交互设计 中国元素

文献标识码:A

1 绪论

汉语言文字是中国人交流和表达的主要工具,也是社会发展、社会活动、社会思想最直接、生动、快捷的反应和记录。应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的世界语言大会组委会邀请,我院交互专业师生展开了相关课题研究和设计实践。阶段性成果在2014年南京艺术学院毕业设计展上亮相。本次课题旨在从艺术学角度,应用交互技术手段,让受众在易用愉悦的体验中,了解汉语言文字,感受中国文化之美。研究内容,横向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开展,纵向研究上至甲骨文、下至方言。应用数字触摸屏、二维码识别、动作捕捉等交互技术,将被动观展模式转换为乐在其中的体验式会展。

2 汉语言文字的传播应用现状和设计前景

汉语言文字的传播需求是巨大的,新词层出,然而成语、方言被渐忘。汉字更是一种线条的艺术。从中国文字博物馆、大型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等大型汉语言文字传播项目可见,汉语言文字与交互设计的学科交叉研究前景广阔。2012年度优秀应用APP《中国古典家具》介绍明了清家具榫卯结构、工艺材料、纹样寓意等内容。它利用3600旋转展示、榫卯炸开、物理感应等交互性操作激发人们主动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传统文化题材以交互手段展现,可以呈现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面貌——高艺术品质、互动性强、易用愉悦的体验感。

通过对汉语言文字的传播应用现状的研究,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字传播的途径和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受现代数字技术的冲击,印刷出版物、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在减弱。运用交互技术的APP应用、交互展示等因形式新颖、传播平台(手机、电脑)普及、内容更新迅速、参与性强等优点吸引了更多中青年用户,传播影响力与日俱增。

3 汉语言文字的审美分析

对于汉语言文字的审美分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提到,汉字有三美:意美,音美和形美,精确总结了汉语言文字的三个艺术特性。

“音美”,指汉字阅读的声音美。不同地域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声音和书写特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方言文化。现代化进程加快,方言文化危机重重。因此我们开展了方言文化的研究和交互设计工作。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交互专业2014年毕业设计作品《方言地图》(见图1)选取传统八大官话为素材,摘选八句代表性的日常生活用语和趣味方言小调,进行语音和视觉元素的采集和对比,展现了分布在祖国东西南北中的方言文化。

“形美”,指汉字书写的整体线条美。西方人将汉字誉为线条的艺术。汉字造型讲究轮廓方正、结构均衡、比例协调、笔画穿插得当。“书画同源”的特性,将古老文明与生活画卷以汉字的形式被传承下来,例如“羊”字以羊头造型为特征抽象为文字。经过甲骨文、篆书、楷体、至简化后的仿宋体,都保留了羊头上一对犄角的特征,形象鲜明,图文相通。

“意美”,指汉字所包含的意境美。意境美,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笔者认为,汉字的音形里所蕴含的信息,通过听视觉传达给受众,在其心理上构成体验从而形成意境。因此,影响汉字意境美有三因素:汉字的音与形、受众的个体差异以及传播途径和形式。所以,古老汉字通过交互方式传播,以更符合当代受众审美方式,并焕发新的时代魅力。

通过对汉字美的特征举例,可发现从视觉、听觉、心理体验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艺术设计创作的价值。视、听、心理三个层面的信息传递,也需要通过信息整合设计法,由表及里地突出中国元素,构建易用愉悦的用户体验。

4 汉语言文字传播的创新设计研究

创新设计研究从立意、选材、风格方面入手,首先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引入用户体验、信息整合、等设计方法整合设计资源,用交互技术手段传播,具体来说:

4.1 立意——天人合一

借鉴庄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即人与自然相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笔者认为成功的设计应该是受众和设计作品相互融合,用户愉快体验的过程。提高受众的参与程度,需做到:准确锁定目标用户,根据用户需求而设计;邀请用户作为设计师参与设计过程;成果展示本身也需要受众参与互动,成为设计的一部分。

4.2 选材——深入浅出

设计素材,是设计要表达的内容。在信息大爆炸时代,选取设计素材的难点在于面对大数据如何去伪存真地高效梳理信息。其标准是:代表性,能够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体现中国文化之美;浅显易懂,能够让大众快速理解掌握。例如甲骨文,是最早的象形文字之一,通过用信息整合,把古老信息转码为时令设计语言,可收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传播效果。

4.3 风格——古为今用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在与世界接轨,相互融合中也要让世界看到中国设计的形象。从本质上要求必须是具有民族精神、文化底蕴的中国元素。设计上,可以考虑在视效音效方面传承发扬,形成中式风格,如水墨、剪纸等。但风格的古为今用,并不是照搬临摹,应该以当代审美眼光去粗取精,诉求文化特指和民族神韵的传达。

5 设计应用

本届优秀毕业设计作品《甲骨文》选取甲骨文为题材,运用了体感识别技术创新交互体验。下文从设计背景、形态分析、交互流程、视觉风格四方面简述设计过程及成果。

5.1 设计背景分析

甲骨文,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就形象写词法的构图进行分类,可以大致分为四类:象物、象事、象意、标示。尤其甲骨文中有不少字是人的形体动作的抽象形态。例如大、伏、交、木、人、北、从、扶、休、走……我们将这些内容与动作捕捉技术结合开展了甲骨文交互展示设计研究。

5.2 形态特征分析

甲骨文动作字多为独体字,一般是对一个人物的动作形态的模拟,例如大、交、木、人、走。也有不少是合体字,如从、休、扶,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物动作组合的提炼。在设计中,用屏幕人体骨骼线提示和实物人偶模型动作参照的方式,吸引参观者参与交互(见图2)。甲骨文独体字“走”,像人摆动双臂跨步行走。甲骨文合体字“北”,像二人以手相助之行。

5.3 交互流程

根据形态分析,我们设计了单个用户和两个用户参与的两种交互场景。参观者的肢体动作通过体感技术识别捕捉,转码为甲骨文、触发相应的视听体验。技术方面,KINECT体感装置在WindowsSDK中提供动作控制,通过代码编写结合成像技术完成一系列指令。整体交互流程,用屏幕和实物人偶模型作指引,提示参观者参与交互。参观者动作被捕捉到与甲骨文匹配,然后出现甲骨文的注释、表达相关意境的水墨动画和诗词。

5.4 视觉风格

视觉风格上,动画视效呈现水墨画风格,注释诗词以丹青书写,配以清雅古乐。界面视效古典韵味浓厚,引人人胜。慢慢流动的水墨动画里,一个在耕种的农夫弯腰犁地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人”字的由来。没有过多注释,更多的是视觉和心灵的体验,这即是以水墨动画形式对甲骨文的字义诠释(见图3)。

5.5 小结

以上内容是基于2014年本院毕业设计展为时间节点的交互设计作品。由于时间和技术限制,展示内容以单人交互为主、双人交互有待深入。画面视觉效果的一致性和精细度要继续完善。期望能吸取经验教训,在设计方法流程和交互体验方面继续课题的研究。

6 结论

6.1 主要研究观点及成果

经分析研究,形成本文的主要观点及成果:

1 分析总结汉语言文字的传播途径和形式已经发生变化,并对其改变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以交互产品为主的新传播形式的优势所在和汉语言文字传播的发展趋势。

2 以汉字的信息传递为主线,分析了汉字从视觉、听觉、心理体验三个方面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得出汉字独有的音美、形美和意美的艺术特征。

3 指出造成汉语言文字展会关注度不高,根本原因在于现代会展的观展模式由“看”转变到“玩”。汉语言文字成果以展会模式传播时,必须改变这一现状,重视交互性和体验感。

4 提出汉语言文字传播创新设计的方法流程,以体验设计思想为基础,利用特征举例法,结合发展趋势和时代特点,用整合理论对各要素进行整合分析,最终进行创新设计。

5 就设计而言,发掘传统文化资源的设计价值,创新传播渠道和传播形式,满足受众的传统文化需求都是当务之急。

6.2 后续研究

汉语言文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出一个实践的结论,而是作为—项探索为汉语言文字传播的创新设计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在新形势下,对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研究不但能够发扬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丰富文化市场。怎样对汉语言文字传播进行创新设计是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时代特点、受众心理、汉语言文字传播途径与形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问题,更要涉及到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传播学等众多方面的知识。由于客观条件、时间等因素限制,本文只能先明确目标,在上述方面进行初步实践和探讨,更系统精确的研究有待今后继续。希望本课题能够唤起更多人对汉语言文字传播应用设计的关注,并将中国文化之美发扬光大。

作者:杨洁

汉语言文字创新设计论文 篇2:

浅析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点与创新设计

中国语言文字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文化含义和物质表现形式十分丰富和多元,并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许多书法艺术家逐渐挖掘出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书法艺术。而在形式美和内涵美的综合发展中,现代汉语言文字的艺术性和审美性打破了传统的书法艺术范畴,更广泛地受到了艺术设计者的关注,在汉语言文字的视觉传达设计中发挥着更具创新性的价值。《汉语言文字研究》(2015年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是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主持编著的汉语言文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汇编系列丛书,它极大地涵盖了我国当前汉语言文字研究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全面了解学界最新动态和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字专业理论有着重要的研究参考价值。

《汉语言文字研究》以汉语言文字为研究对象,辑录选编了大量汉语言文字的研究论文,既囊括了甲骨文、金文、秦简、玺印等古文字研究成果,也囊括了汉语音韵、词汇、语法、训诂、方言等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最大化地建构起汉语言文字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和研究方向。在研读《汉语言文字研究》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形成整体性的汉语言文字理论体系,从而能够在汉语言文字的历史演变和语言理论中获得语言、文字、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启发和借鉴。笔者认为,汉语言文字的语音语义形式、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是汉语言文字能够被运用到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前提,也就是说,艺术设计者可以充分利用汉字元素来展现汉语言文字深厚文化底蕴,提升艺术设计作品创新性的信息传达效果。

一、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点

从字形上看,汉语言文字最早来自于图画形式的甲骨文,又经历了金文、篆书、隶书,并衍生出行书、楷书、草书等多种表现形态,也就是说,当汉语言文字成为艺术设计元素的时候,它不仅可以作为信息表达的元素,同时也拥有较大的图形艺术设计空间,让汉语言文字的艺术设计更加形象化和感性化。

从字音上看,汉语言文字的音律平仄会给人们带来整体化的音韵和谐之感,例如在当前视觉传达设计中,经常使用谐音的方式来进行艺术设计和创意构想;在广告设计中,设計者也会运用对仗、排比等方式让广告中的文字形成整体性搭配的艺术美感,并以和谐的音韵之感提高口耳相传的传播感染力。

从字义上看,艺术的创新设计不仅是视觉上的创新,同时也是意义的表达,相对于图形等视觉元素,文字的意义和内涵往往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文字通常承担了信息传达的核心功能,它的合理运用可以在艺术作品的意义传达上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最大化地延伸和扩大艺术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表达。

二、汉语言文字的创新设计

借助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点来进行创新设计是当前艺术设计领域较为普遍的尝试,比如北京奥运会会徽的设计中“京”字的玺印式篆体设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既能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也能够以现代化的视觉设计效果增添汉语言文字的新时代创新内涵。对此,笔者认为汉语言文字的创新设计必须从三个角度出发:一是汉语言文字自身的文化内涵;二是汉语言文字的审美创意;三是汉语言文字艺术创新设计的时代精神。首先,汉语言文字在艺术设计应用中承担着意义的表达,它的出现承载着大量语义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的发散有利于提高汉语言文字与艺术设计融合创新的艺术传播效果。其次,汉语言文字的字形和字音是艺术设计中灵活丰富的设计元素,字形的变形或字音的协调都给艺术设计带来了许多创新的灵感和启发。现代大量艺术设计字体大多是从传统字体出发进行艺术性的创新设计而形成的,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字在视觉设计上的巨大潜力。最后,汉语言文字的创新设计不应当局限于某一种风格或传统形制的束缚中,而更应该结合时代艺术设计的发展需求进行创新,让汉语言文字在大胆创新的艺术设计尝试中可持续性地展现文字的现代审美特性,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当中。

[基金项目:重庆邮电大学社科项目“‘一带一路’语言文化资源建设与留学教育研究”(项目编号:K2016-07);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留学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策略及实践”(项目编号:yjg20163078)]

(范媛媛/硕士,重庆邮电大学国际学院助教;杨艳辉/博士,重庆邮电大学国际学院副教授)

汉语言文字创新设计论文 篇3:

基于解构主义之下的汉语言文字教学分析

摘 要:解构主义为当前的学术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透过这种研究视角发现,汉语言文字教学具有其独特的优良传统,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解构主义最早起源于欧洲,所以针对于汉语言文字教学的研究和分析就需要走出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想。本文对解构主义的思想起源和其思潮下新的研究视角进行阐述,并分析了基于解构主义之下的汉语言文字在教学实践中和在发展中当前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以期汉语言文字的教学能够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

关键词:解构主义;汉语言文字教学;分析

一、前言

在二十世纪中期,解构主义在欧洲的思想和文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构主义主要是在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基础上的一种延续,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将各种语汇之间已经存在的关系进行颠倒、重构,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基本设计原则,进而得出一种新的意义。以哲学家德里达(JacqueDerrida)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思潮开启了西方政治和哲学思潮新的发展方向[1]。基于解构主义之下,对汉语言文字教学进行分析,要取其精去其糟粕,以更好的认识中国。

二、解构主义的思想起源

解构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主要是尼采哲学、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想和五月风暴三方面。

第一方面:尼采哲学。在十九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了”[2],于是他开始要求对一切价值进行重新评估,之后尼采的观点被作为一股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思潮,而尼采哲学也成为解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这种叛逆的思想对解构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方面: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想。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探讨了西方哲学史上的存在与世界的可理解的规律问题。在古希腊的思想家柏拉图(Plato)之后,西方人开始跟存在发生对峙。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即:世界的可理解的规律)提出了一些批评,德里达(JacqueDerrida)则直接继承了海德格尔的提出的思想理论。

第三方面:解构主义的出现与欧洲的左派批评理论有着紧密的关系。1968年,1968年5月到6月在法国爆发的一场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的群众运动。罢工浪潮席卷整个欧美资本主义世界,法国的运动被称为“五月风暴”[3]。在革命之后,一些激进的学者把革命的激情转向学术思想深层的拆解工作。对于学者的不同立场,当时学生们的情绪也有着鲜明的反应。

三、解构主义思潮下新的研究视角

解构主义思潮为汉语言文字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首先我们要能够清楚的认识到我国汉语言文字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取得的一些成就,当然也要根据客观事实找出我们的不足之处,以打破欧洲的中心主义思想,为汉语言文字教学创造出新的教学方向。在当前,对于汉语文字教学的探究一方面要注意重视实证和归纳,另一方面要重视书面语言和书面言语的意义研究,除此之外,还要重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四、基于解构主义之下的汉语言文字教学的发展

语言学的历史较为古老,中国在汉朝时产生了小学,包括文字、音韵和训诂,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汉语言文字教学发展的过程中,也汇集了很多优良的传统,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在东方文化与西方思想的碰撞中,一些西方的语法理论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字教学的研究和创新。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汉语言文字教学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要承认汉语言文字的特有价值,针对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和理论,在教学上能够走创新道路。

五、当前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在教学实践中要正确看待继承与借鉴。我国母语已有着两千多年的发展史,在汉语的不断演化和发展中,汇聚了很多古人的优秀成果,有着良好的传统风尚,所以,在进行汉语言文教学时,首先要能够很好的继承传统,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要分析出传统中的不足,找出优点和缺点,并进一步对优缺点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和总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东西方的思想交流和文化交流越来越多,西方的一些文化思想对于我国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也有着很大的作用,在借鉴西方的文化思想和语言研究时,我们要能够对西方语言学的科学精神进行学习,取其精华,对于一些因为文化差异而引起部分西方学者对汉语言文字有着一些偏见的观点,我们要给予甄别,去其糟粕。

2.在教学实践中要梳理书面语言好口语之间的关系。太过于重视口语而轻视书面语言,不利于汉语言文字的发展,结构主义则是典型的重口语轻书面语言,不过现代结构主义也曾促进了中国汉语言学的发展。当前,解构主义大大拓宽了汉语言的研究视角,有利于促进对汉语言文字教学的发展。

3.在教学实践中要明白实用语言和文学语言之间的关系。实用语言和文学语言构成了汉语言的整体,但是二者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使用语言也称之为常用语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交流中经常使用,能够用直白的语言文字将事物描述清楚,而文学语言则主要体现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文学语言上,二者互为表里,在对汉语言文学进行研究时,要二者兼顾。

4.在教学实践中要处理好汉语本体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实践得真知,所以在对汉语言文字教学的研究中,不但要注重汉语的本体研究还要注重汉语的实践运用研究,汉语的本体研究要基于汉语的实践运用上,汉语本体与应用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处理好二者关系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社会语言生活的健康发展。

六、结论

综上所述,在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中,要坚持语言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多样化。正确看待继承传统与借鉴西方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革故鼎新,梳理书面语言好口语之间的关系,明白实用语言和文学语言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汉语本体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创新汉语言文字的教学方法,让汉语言文字教学在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谢月华.浅谈解构主义下的汉语言文字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30(49):301-301,302.

[2]汤晓燕.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汉语言文字教学研究[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6,67(2):150-150.

[3]钟钰.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汉语言文字教学研究[J].中文信息,2016,26(3):383-383.

(作者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于新鑫

上一篇:工作总结结尾3篇下一篇:出纳工作总结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