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运输中的保险合同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章摘要】《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是高职院校的核心课程,更是物流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重点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文章首先分析高职院校《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进行改革的必要性,然后对当前《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针对课程改革提出具体的措施。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国际运输中的保险合同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际运输中的保险合同论文 篇1:

应用型本科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改革探讨

摘要:

《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是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分析了《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进行改革的必要性,然后对当前《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针对课程改革提出具体的措施。

关键词:

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教学

F25

文献标识码:A

1应用型本科《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1行业发展对货运代理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多

当前,受国内货运代理行业发展的限制,我国东部的货代业务相对较为发达,而西部的货代业务则相对较弱。同样,《国际货运代理实务》在东部地区学校的教学改革已经开始起步,而在西部高校的教学改革尚未起步。随着国家开发西部战略的实施,给予了更多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随着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发展继续上升。贸易的繁荣自然引发了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企业只有获取专业的国际货运代理人员,才能满足实际贸易的需要。《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这门课程以培养专业的货代人员为主,所以应当加强对这门课程的建设。但是当前大部分高校关于《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的设置还是沿用传统的模式,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1.2课程的实践性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需要统一

《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是国贸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国际货运专业的核心课程,更是物流专业当中的一门核心课程。作为多个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与实际操作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求学生在充分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能够熟练的对具体工作流程进行处理,并且应当具备签订合同以及依法处理纠纷等能力,重点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的建设必须与培养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为主,在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对教学改革的研究,重视教学的实用性,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善,实现国际货代业务实际操作与教学内容的相统一。

2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教育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

高职院校的教学定位就是为企业培养合适的操作性人才,而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一般都是参与运输经营业务多年的,其需求的人才一般都要求对国际运输业务非常熟悉,对单证、报单、国际运输管理等等也都要有良好的操作经验。当前情况下,整个国际货运代理主要包括租船订舱、货运装卸、报关、托运、理货、集装箱代理、保险、运输、多式联运等等,业务非常复杂;关于人则涉及到发货人、收货人、承运人、货运代理;关于单位则又涉及到海关、银行、保险、运输公司等;涉及到的单证有装箱单、提单、海运单等等。总之,整个国际货运代理流程非常复杂,涉及到的单位非常多,并且相关流程手续非常复杂。这些内容决定了《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更侧重于实践操作性。长期以来,《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的实践操作性一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并且经常会被忽略。许多学生在毕业后理论知识倒是比较扎实,但是实际操作能力非常欠缺。

2.2对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角度出发,其教学内容应当为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为主,同时应当以实际操作为索引开展教学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当前高职院校的货运代理课程教学还是都停留在对一般性知识的简介上,课堂基本就是照本宣科,不重视对学生应用性的培养,课程教学与实际工作的需求相脱节。许多高职院校教师对能力培养的认识还是存在一定误区的:只是重视教学理论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事实证明,学生的能力也都是通过训练提升的,而不是通过课堂听课。所以对高职院校学生能力的培养,应当以训练为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讲的多,而学生练的少。这样即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牢固,但是实际操作能力并没有太大的提升,基本难以学以致用。

2.3校企合作难度相对较大

由于当前货代业务的竞争非常激烈,国际货运代理业务一直都处于保密的状态。所以国际货代公司一般不会轻易接受短期内的实习生。即使有实习生进入了企业,也不会让学生接触到核心的内容,基本就是一些最基础性的操作内容。很少有学生能够真正接触到其内部最核心的操作。当前货代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校企合作内容非常少,因为货代企业一般更愿意通过参观等方式来吸引学生,而不是通过实习的方式。但是简单的参观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企业参观的筹备期较长,并且成本非常高,学校的投入产出比较低。校企合作难度的加大使得高职院校对《国际货运代理实务》的教学改革一直停滞不前。

3应用型本科《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3.1培养计划的改革

为了解决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脱节,也为了缓解教学、就业之间的矛盾,应当必须对当前《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相关的专业培养计划进行改革。只要是将《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作为教学核心内容的,就需要改革其培养计划。对于学生毕业前的学年,必须增加到货运代理公司进行实习的环节。在实习之前,可以将《国际贸易基础》、《国际运输及保险》、《国际商务单证》这些基础性的课程进行完成。而将《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放在实习之前的一个学年。当第一个学年完成了《国际货运代理实务》的教学任务之后,应当让学生在第二个学年进行实习。这样通过基础能力的搭建,先让学生对货代业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通过《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的详细授课,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最终通过实际实习和历练,实现教、学、做相统一。当然,应当根据学生教育周期的不同来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例如五年期的学生,可以将基础性教学内容安排在前三年,而《国际货运代理实务》安排在第四年的上学期,下学期主要以考证为主。第五年安排学生实习计划。如果学生是三年,就应当将课程时间进行压缩,《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应当放在第二年,而第三年应当主要进行实习的内容。

3.2提高教学资源质量

当前,由于国际货运代理业务的不断发展,传统高校所使用的教材与实际操作基本上有一定的脱节。许多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材还是多年前的版本,虽然一些最基础核心的内容如FOB等术语一直在使用,但是其他内容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流程手续也在不断地得到优化,所以传统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高职院校可以针对教学的实际内容,结合国际货代操作情况,组织相关教师针对《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的教学,编写教学补充课件。课件可以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业务的操作,来进行编写。课件的编写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可以以整个货代的流程为索引,将整个货代流程串联在一起。或者可以通过业务分类进行教材的编写。例如可以将教材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散货出口。(2)散货进口。(3)整箱出口。(4)整箱进口。(5)拼箱出口。(6)拼箱进口。通过增加教学课件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学习到传统教材上学习不到的知识,从而实现教学资源质量的提高。

3.3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理论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增加一些与实际操作息息相关的内容。例如海运的航线及各个港口的知识。比较著名的运输公司、海运船期表以及运输价位表、运输流程、报关流程、商检等等于货代直接相关的知识。还应当针对不同国家对于报关的不同做法,以及海运单据的不同等内容进行讲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入仿真教学体统,开发适合《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教学的专业软件。学生通过登录软件就可以学习到整个货运代理流程中所需要掌握的所有内容,并且还可以通过软件注册虚拟公司,在软件当中进行模拟操作,真正的体会货代所需要操作的具体业务。

3.4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1)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单一传统的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运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在指导学生综合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当将整个货运代理作为一个整体的教学项目,例如可以根据货物类型的不同,分为整箱、拼箱、散货,进行分类教学。在每个项目当中,又都会包括揽货、租船订舱、装箱、报关、报检、保险合同、装船、银行结算、提货等等。每个具体的流程又可以作为一个专业的教学子版块。例如揽货、投保、租船、结汇、提货、索赔、理赔等,应当根据各个项目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应当采取案例教学的方法,通过网络搜索、企业调查等方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案例,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具体的业务操作内容,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业务操作的了解。

(2)实训教学方法的改革。《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教学当中,实训教学更加重要。货代业务的流程涉及到行业内许多不同的企业,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各个不同企业之间的具体职能,以及更高的理解各个企、事业、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应当采取体验式教学的方法。通过学校影响力,来寻找一些行业内较为有竞争力的货代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企业、码头、航运中心、外贸工厂等等。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到货代企业进行实际实习,通过实际锻炼获得更多的实践知识。通过体验式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整个货代企业在整个贸易过程当中的工作要求,激发学生工作的积极性。

4总结

《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管理相关专业教学当中一门核心课程,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紧紧围绕行业现状,加强理论与实践操作的教学改革。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培养,以提升学生的理论功底,同时更应当重视实践,着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提升。这样才能真正的为企业培养出合适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洁.高职高专国际物流相关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经济,2009,(3):28.

[2]徐世军.“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组织与运行机制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4):46.

[3]陈彩凤.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国际货代能力目标定位[J].广西社会科学,2010,(9):19.

[4]胡勇.关于高职《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的教学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10,(4):47.

[5]刘润喜.《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教学方法与授课技巧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0,(23):25.

作者:董学力

国际运输中的保险合同论文 篇2:

高职《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教学改革

【文章摘要】

《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是高职院校的核心课程,更是物流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重点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文章首先分析高职院校《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进行改革的必要性,然后对当前《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针对课程改革提出具体的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改革;研究

1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

高职院校的教学定位就是为企业培养合适的操作性人才,而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一般都是参与运输经营业务多年的,其需求的人才一般都要求对国际运输业务非常熟悉,对单证、报单、国际运输管理等等也都要有良好的操作经验。当前情况下,整个国际货运代理主要包括租船订舱、货运装卸、报关、托运、理货、集装箱代理、保险、运输、多式联运等等,业务非常复杂;关于人则涉及到发货人、收货人、承运人、货运代理;关于单位则又涉及到海关、银行、保险、运输公司等;涉及到的单证有装箱单、提单、海运单等等。总之,整个国际货运代理流程非常复杂,涉及到的单位非常多,并且相关流程手续非常复杂。这些内容决定了《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更侧重于实践操作性。长期以来,《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的实践操作性一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并且经常会被忽略。许多学生在毕业后理论知识倒是比较扎实,但是实际操作能力非常欠缺。

1.2 对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高职院校的角度出发,其教学内容应当为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为主,同时应当以实际操作为索引开展教学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当前高职院校的货运代理课程教学还是都停留在对一般性知识的简介上,课堂基本就是照本宣科,不重视对学生应用性的培养,课程教学与实际工作的需求相脱节。许多高职院校教师对能力培养的认识还是存在一定误区的:只是重视教学理论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事实证明,学生的能力也都是通过训练提升的,而不是通过课堂听课。所以对高职院校学生能力的培养,应当以训练为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讲的多,而学生练的少。这样即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牢固,但是实际操作能力并没有太大的提升,基本难以学以致用。

1.3 校企合作难度相对较大

由于当前货代业务的竞争非常激烈,国际货运代理业务一直都处于保密的状态。所以国际货代公司一般不会轻易接受短期内的实习生。即使有实习生进入了企业,也不会让学生接触到核心的内容,基本就是一些最基础性的操作内容。很少有学生能够真正接触到其内部最核心的操作。当前货代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校企合作内容非常少,因为货代企业一般更愿意通过参观等方式来吸引学生,而不是通过实习的方式。但是简单的参观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企业参观的筹备期较长,并且成本非常高,学校的投入产出比教低。校企合作难度的加大使得高职院校对《国际货运代理实务》的教学改革一直停滞不前。

2 高职院校《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2.1 提高教学资源质量

当前,由于国际货运代理业务的不断发展,传统高校所使用的教材与实际操作基本上有一定的脱节。许多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材还是多年前的版本,虽然一些最基础核心的内容如FOB等术语一直在使用,但是其他内容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流程手续也在不断地得到优化,所以传统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高职院校可以针对教学的实际内容,结合国际货代操作情况,组织相关教师针对《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的教学,编写教学补充课件。课件可以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业务的操作,来进行编写。课件的编写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可以以整个货代的流程为索引,将整个货代流程串联在一起。或者可以通过业务分类进行教材的编写。例如可以将教材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散货出口。2、散货进口。3、整箱出口。4、整箱进口。5、拼箱出口。6、拼箱进口。通过增加教学课件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学习到传统教材上学习不到的知识,从而实现教学资源质量的提高。

2.2 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理论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增加一些与实际操作息息相关的内容。例如海运的航线及各个港口的知识。比较著名的运输公司、海运船期表以及运输价位表、运输流程、报关流程、商检等等于货代直接相关的知识。还应当针对不同国家对于报关的不同做法,以及海运单据的不同等内容进行讲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入仿真教学体统,开发适合《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教学的专业软件。学生通过登录软件就可以学习到整个货运代理流程中所需要掌握的所有内容,并且还可以通过软件注册虚拟公司,在软件当中进行模拟操作,真正的体会货代所需要操作的具体业务。

2.3 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2.3.1 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单一传统的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运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在指导学生综合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当将整个货运代理作为一个整体的教学项目,例如可以根据货物类型的不同,分为整箱、拼箱、散货,进行分类教学。在每个项目当中,又都会包括揽货、租船订舱、装箱、报关、报检、保险合同、装船、银行结算、提货等等。每个具体的流程又可以作为一个专业的教学子版块。例如揽货、投保、租船、结汇、提货、索赔、理赔等,应当根据各个项目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应当采取案例教学的方法,通过网络搜索、企业调查等方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案例,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具体的业务操作内容,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业务操作的了解。

2.3.2 实训教学方法的改革。《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教学当中,实训教学更加重要。货代业务的流程涉及到行业内许多不同的企业,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各个不同企业之间的具体职能,以及更高的理解各个企、事业、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应当采取体验式教学的方法。通过学校影响力,来寻找一些行业内较为有竞争力的货代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企业、码头、航运中心、外贸工厂等等。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到货代企业进行实际实习,通过实际锻炼获得更多的实践知识。通过体验式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整个货代企业在整个贸易过程当中的工作要求,激发学生工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马洁:高职高专国际物流相关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田.当代经济,2009(3).

[2]徐世军:“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组织与运行机制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4).

[3]陈彩凤: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国际货代能力目标定位[J].广西社会科学,2010(9).

[4]胡勇.关于高职《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的教学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10(4).

[5]刘润喜.《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教学方法与授课技巧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0(23).

【作者简介】

周惠娟(1974-),女,湖北黄冈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作者:周惠娟

国际运输中的保险合同论文 篇3:

DEQ和DAT两种术语下的货物交付流程及比较分析

Incoterms 2010是国际商会(ICC)根据国际贸易交付方式的发展,在Incoterms2000基础上做出的最新修订。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取消了原D组中的四个术语,而用DAT和DAP来替代。本文通过对DEQ和DAT术语下货物交付的流程进行对比分析,认为DAT的出现为第三方物流的跨国运作和保税港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石。

一、DEQ术语下货物交付流程

(一)DEQ术语的含义

DEQ是Incoterms 2000中D组术语中的一个,全称为“目的港码头交货(……指定目的港)”。国际商会对此所作的解释是:目的港码头交货是指卖方在指定的目的港码头将货物交给买方处置,不办理进口清关手续,即完成交货,卖方应承担将货物运至指定的目的港并卸至码头的一切风险和费用。

DEQ术语要求买方办理进口清关手续并在进口时支付一切办理海关手续的费用、关税、税款和其他费用。这和以前版本相反,以前版本要求卖方办理进口清关手续。如果当事方希望卖方负担全部或部分进口时交纳的费用,则应在销售合同中明确写明。

只有当货物经由海运、内河运输或多式联运且在目的港码头卸货时,才能使用该术语。但是,如果当事方希望卖方负担将货物从码头运至港口以内或以外的其他点(仓库、终点站、运输站等)的义务时,则应使用DDU或DDP术语。

(二)DEQ术语下的流程

为更好理解DEQ术语所定义的货物交付方式,按照我国进出口口岸部门的相关规定,做出DEQ术语下有关各方的作业流程(见图1),以便进一步对比分析。

在买卖合同采用DEQ术语签订后,买卖双方应当按照如下过程完成货物交付:

(1)卖方根据标的物的具体情况决定租船或者订舱,并向出口地船舶代理发出订立国际海洋货物运输合同的请求;(2)出口地船舶代理向特定承运人发出订立国际海洋货物运输合同的请求;(3)海运承运人确认合同订立,并告知出口地船舶代理船名、航次及到达装货港的大致时间,并委托其安排船舶靠泊、接受货物以及授权签发海运单(Sea Waybill)或记名提单(Straight B/L);(4)海运承运人指示船长装货港及出口地船舶代理;(5)出口地船舶代理将船名、航次及到达装货港的大致时间等信息转告卖方;(6)卖方根据贸易合同和运输合同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7)船长与出口地船舶代理联络确认船舶停靠泊位、时间;(8)船舶到港,出口地船舶代理人向卖方发出装货指令(Shipping order);(9)卖方备货完毕后办理出口清关手续;(10)卖方委托装卸公司将货物装上船舶,并支付装船费用,船长或者大副签发大副收据(M/R)交给卖方;(11)卖方凭大副收据向出口地船舶代理要求签发海运单或记名提单;(12)卖方与目的港代理签订代理协议,转交全套出口单据并委托其完成收货、结汇工作;(13)海运承运人与进口地船舶代理签订进口船舶代理合同,委托其负责船舶到港事宜;(14)船舶到达目的港,船长向进口地船舶代理递交卸货清单,船舶代理安排停靠泊位;(15)进口地船舶代理向目的港卖方代理发出到货通知书(Arrival Notice);(16)卖方代理联系码头装卸公司,将货物卸下船舶,置于目的港码头指定交货地点;(17)卖方代理通知买方货物到达目的港码头;(18)买方支付货款,卖方代理签发提货单(Delivery order)给买方;(19)买方办理进口清关手续;(20)买方凭提货单将货物从码头指定交货地点提走,并自行安排后续运输。

二、DAT术语下货物交付流程

(一)DAT术语的含义

DAT是Incoterms 2010年新出现的贸易术语,全称为“目的地或目的港的集散站交货(......指定目的地)”。国际商会对此所作的解释是:“‘目的地或目的港的集散站交货’是指卖方在目的地指定的港口或地点的集散站内将已经到达的运输工具上的货物卸下后交给买方处置。‘集散站’包括且不限于码头、仓库、集装箱堆场、公路、铁路和空运货站。卖方承担货物到达指定目的地集散站并卸下的一切风险。”卖方承担出口清关的义务,但不负责进口清关。本术语适用于所有的运输方式。

鉴于DAT术语对于多数贸易商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因此本节所描绘的货物交付流程基于以下假设:一是各国政府继续保持其既有的对外贸易监管政策;二是全球承运人继续保持其既有的运作流程。

为便于对比,在流程图的结构上,尽量保持与DEQ流程图的一致性,同时在流程说明上着重描述与DEQ的差异部分,相似部分则略去。

(二)DAT术语下的流程

DAT术语下,有关各方关于货物交付的流程如图2所示。

交付流程如下:

(1)卖方根据标的物以及买卖合同约定的具体情况安排运输,向出口地运输代理发出订立国际货物运输合同的请求;(2)出口地运输代理向特定的合同承运人发出订立国际货物运输合同的请求;(3)合同承运人确认运输合同订立,告知出口地运输代理第一程的实际承运人、运载器名称、接受货物的地点和大致时间,并委托其安排第一程运输以及授权签发运单(Waybill);(4)合同承运人安排各分段承运人并指示运输代理人负责协调之间的衔接;(5)出口地运输代理将第一程的实际承运人、运载器名称、接受货物的地点以及大致时间等信息转告卖方,提示卖方备货;(6)~(9)参考DEQ流程说明;(10)卖方将货物交给第一程承运人,第一程承运人签发货物收据(Cargo receipt)给卖方;(11)卖方凭货物收据向出口地运输代理要求签发运单,出口地运输代理签发运单;(12)卖方与进口地代理签约,转交全套出口单据并委托其完成收货、结汇工作;(13)合同承运人委托进口地运输代理安排最后一程运输、接受货物;(14)进口地运输代理与最后一程承运人联络确认运载器、交货时间和交货地点;(15)进口地运输代理向卖方进口地代理发出到货通知书(Arrival Notice);(16)最后一程承运人将货物运送至指定目的地或目的港的集散站,并将卸下的货物交给卖方进口地代理;(17)~(20)参考DEQ流程说明。

三、比较分析

(一)两个术语的共同点

DEQ和DAT术语的共同点主要有:

1. 卖方承担国际运输段的费用和风险,在买方国家的口岸将货物交给买方处置。按D组术语订立的销售合同为到货合同,属于实质性交货(Physical Delivery);而C组和F组,其销售合同为装运合同,属于象征性交货(Symbolic Delivery)。由卖方来承担国际运输段的全部费用和风险是该组术语的显著特点。

2. 卖方仅负责出口清关,买方负责进口清关,交付货物的地点只能是一类口岸。关于进出口清关责任的分担,两个术语保持了一致性。而在新版通则中仍然保留的DDP术语则要求卖方同时办理进出口清关手续并交纳全部相关费用。

3. 在交货地点,卖方都要负责卸货,买方在卖方卸货后才办理进口清关和提取货物。需要注意的是,在DAT情况下,卖方须从运输工具上将货物卸下交由买方处置;而DAP情况下,同样须将货物交由买方处置,但只需做好卸货准备。

简而言之,DAT继续保持了D组术语的基本原则:到达交付。

(二)两个术语的差异点

DEQ和DAT术语的差异点主要有:

1. 适用的运输方式不同。DEQ术语下,国际货物运输的最后一程只能是海运或者内河运输;而DAT术语下,对货物运输方式并无任何限制。因此,在货物交付中所使用的运输单据就有很大的不同。DEQ条件下,运输单据只能是海运单、记名提单或者记名多式联运单据;而DAT条件下,运输单据不仅可以是上述三种单据,还可以是空运单、铁路运单和道路运单。

2. 交货的地点不同。DEQ术语下,卖方只能在进口国的一类口岸港口的码头上将货物交付给买方;而DAT术语下,卖方可以在指定地点的任意一个一类口岸将货物交付给买方。举例说明:“DAT深圳”,意味着卖方可以在盐田港、蛇口港、赤湾港、宝安机场、皇岗陆路口岸等位于深圳市域内海陆空所有的一类口岸向买方交付货物,而“DEQ深圳”则意味着卖方只能在盐田港、蛇口港和赤湾港等位于深圳的水路一类口岸向买方交付货物。

3. 承运人的权利义务不同。DEQ术语下,最后一程运输必须是由海运或者内河运输承担,使用海运单、记名提单和记名多式联运单证。根据现行的国际海运规则和多式联运规则,承运人大多按照海牙规则或者维斯比规则承担义务、享有权利;而在DAT术语下,国际货物运输合同的法律渊源可以是国际多式联运公约、蒙特利尔公约或者国际货协和国际货约,其中承运人的权利义务与海运有很大不同,包括承运人的责任期间、免责事项以及赔偿责任限制等。

四、从DAT术语的出现看国际物流运作模式的发展

DAT术语的出现不仅适应了国际多式联运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更是满足了国际物流发展的需要,尤其对中国目前正在大力建设的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运作创造了条件。

(一)DEQ术语对国际物流运作的阻碍

港口进入第三代以后,要求利用码头这一货物集散枢纽的地位,对货物展开各种增值服务,包括展示、再包装、转口贸易等。但是DEQ术语要求卖方将货物卸在码头上交给买方,卖方仅仅承担卸货的费用和风险,无需对货物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这种规定与第三代港口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因此在国际贸易实践中得不到积极而广泛的应用。类似的问题也反映在DAF、DES和DDU三个术语上,而这才应该是国际商会决定在Incoterms2010中取消DEQ等四个术语的真正原因。

(二)DAT术语有利于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的运作

保税港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口岸港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具有口岸、物流、加工等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DEQ术语下,卖方没有义务将货物从码头送到保税港区内,而买方一旦办理完进口报关,也没有必要将货物送进保税港区内。例如假设在合同中规定“DEQ上海洋山港”,则卖方承担的义务仅仅到小洋山港区,货物从小洋山港区到位于芦潮港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则需要买方来办理。而一旦货物办理了进口清关手续,买方就直接将货物提回自己的仓库,完全没有必要再送进保税港区内。因此,在DEQ术语下,保税港区显得无用武之地。

如果在买卖合同里写明“DAT上海洋山港”,则卖方承担的费用和风险等义务就可以延伸到位于芦潮港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内,买方则可以在位于芦潮港的保税港区仓库内办理进口清关,并接收货物。

(三)DAT术语便于VMI运作

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er Managed Inventory,缩写为VMI)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物流管理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常见的库存管理方式。其基本含义是供应商将客户所需要的商品送至客户所在地的仓库存放,并帮助客户管理库存。这种方法最早在连锁超市经营中出现,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全球供应链管理中的多个环节。

DEQ术语下,卖方仅仅负责将货物卸至码头,因此不可能要求其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其提供VMI的服务。而在DAT术语下,卖方(也就是供应商)负责将货物运至买方(也就是客户)所在地指定的集散站,即完成交货。由于这个集散站不仅局限于码头,还可以在机场、车站和道路货场等,只要是国际货物运输工具可以送达的地点。可见,这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国际物流运作提供了可能。供应商可以利用在这些国际货物集散地的仓库,通过第三方物流公司对货物实施库存控制,从而实现全球供应链库存最低的目标。

在全球经济步入后金融危机复杂时期的今天,为保证我国的物流体系与全球物流网络成功对接,提供其对国际贸易的有力支持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目前总体上产品供大于求的格局下,越来越多的卖方必须承担起全程物流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义务。国际商会在Incoterms2010中着重对D组术语进行修订的原因也正在于此,并进一步由此反映出国际物流运作模式的最新演变方向,这对于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中国而言尤其显得意义重大。

作者:尚佳 赵一飞

上一篇:街道办事处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县民族中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