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技术发展展望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十三五”时期,滨州市将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制定了海洋强市建设实施方案,强化陆海统筹,推动海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经略海洋意识薄弱、海洋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及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海洋生物技术发展展望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海洋生物技术发展展望论文 篇1:

地方高校海洋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探索

摘要:随着沿海大开发的开展,社会各行业对海洋科学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而人才的培养要以专业作为载体,在这种背景下,建设海洋生物技术专业显得尤为重要。完善该专业的建设要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建设师资队伍,强化实践教学、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加强与其他涉海类大学的合作交流,加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投入。

关键词:海洋生物技术 本科院校 专业建设 课程建设

海洋生物技术作为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已明确被定义为“运用海洋生物学与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利用海洋生物或生物代谢过程,生产有用物质或定向改良海洋生物遗传特性所形成的高技术” [1]。近年来,随着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特征认识的不断深入,海洋生物资源多层面的开发利用极大地促进了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的迅速发展。

一、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

为了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形势,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先后制定了国家发展计划,把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确定为21世纪优先发展的领域。1996年,中国也非常及时地将海洋生物技术纳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标志着我国海洋生物技术走向了新的阶段。

海洋生物技术作为一个全新的学科,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潜力,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高新技术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并沿着三个应用方向迅速发展。一是海洋生物养殖技术,目标是通过海洋生物技术实现种质保存、优良品种培育、病害防治和规模化生产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二是海洋天然产物开发,目标是探索开发高附加值的海洋新资源,促进功能特殊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和海洋新药的产业化开发;三是海洋环境保护,其目标是通过海洋生物修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保证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二、全国涉海类大学及海洋类专业开设情况

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6月,我国的高校已经超过2000所,其中本科院校792所[2],但是纵观全国的高校中,直接跟海洋关联比较紧密的仅有为数不多的几所:中国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据统计,开设有海洋类专业的高等院校也只有三十几所,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连海洋大学、扬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等,所占的比例尚不到13%[3]。

三、海洋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海洋生物技术是推动海洋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海洋生物技术是一个新兴的高新技术领域,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海洋生物的分子遗传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殖生物学、基因工程学、蛋白质组学、生物化学和海洋生态学等。虽然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在海洋生物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的来说,我国海洋生物技术力量分散,研究的力度不均匀,在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和蛋白质组学等现代生物技术对海洋生物进行研究开发方面还比较落后。基于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海洋生物技术的投入,使我国的研究水平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其次,海洋生物技术人才缺口严重,加大人才的培养是有效发展海洋经济的保障。统计数据显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海洋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因素的贡献率已达到80%左右,我国尚不足30%[3]。随着海洋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海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在全球海洋大开发的背景下,优化专业结构、增设海洋生物技术专业,为社会输送大批高质量的海洋类研究型人才是缓解目前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

再次,建设海洋生物技术专业是服务地方经济,提升地方高校竞争力的有效举措。目前,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通过国务院审议为标志,江苏沿海省域发展规划跃升为国家战略,使江苏沿海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4]。我校地处江苏省盐城市,盐城市沿海海域是中国唯一无赤潮的内海水域。随着江苏省和盐城市沿海大开发的深入开展,对海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在这种背景下,充分发挥我校的地域优势,建设海洋生物技术特色专业是服务地方海洋经济发展和提升我校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四、专业建设定位

在海洋生物技术专业建设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确立了人才培养应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重点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人才的培养。即:具备海洋生物技术专业知识,能在海洋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药物、海洋天然活性物质开发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与管理工作、服务第一线的海洋生物技术应用型及高技能型人才。

五、我校海洋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措施

尽管我校海洋生物技术专业面临许多问题,但为了适应沿海大开发对海洋科技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将该专业办得有特色、有质量, 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的核心,为此,我们将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强化专业建设。

(一)注重专业内涵建设,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该专业的特殊性,采用多视角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纵向拓宽专业内涵、横向拓宽专业口径,实行开放的、多样化的、突出个性的培养模式,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者有机结合。第一,在低年级时注重基础课程的建设,在高年级时将海洋生物技术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及时掌握该专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第二,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跨学科、跨专业修读第二学位。第三,加强校外合作,实行校校和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办学模式,积极与著名的涉海类大学和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并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提高办学水平。

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我们也注重素质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如:读书节活动、青春风采大赛、音诗画朗诵比赛、生态美环保服饰大赛、通讯报道比赛等。锻炼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建设目标,构建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环节,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具体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建设课程体系。首先是公共基础课,包括外语、计算机基础、数学等;其次是专业基础课,包括分子遗传学、微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再次是专业课程,包括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生态学、海洋药物学、发育生物学、水化学与水质管理、特种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学等,专业课程的开设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面和视野。在课程内容方面,大量吸收当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压缩了理论课时,增加应用型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的比例。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建设特色新专业的保障。在新专业的建设中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方法: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结合各门课程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启发式、互动式、去育苗场和养殖场进行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以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积极开拓双语教学,鼓励学生养成查阅外文文献和阅读外文原版教材的习惯,实时了解国外海洋生物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做到与世界接轨。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教室多媒体,在抽象的理论知识讲授中多插入图片、动画和影音,做到图文并茂,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教”和“学”的统一,改善教学效果。

(三) 建设师资队伍, 树立人才强校、强专业的观念

人才是学校发展的基石, 是专业建设的保证。首先,加大对在职师资的培养力度,组建海洋生物技术专业的高水平教学团队,提升该专业的竞争实力,例如:我院每年暑假都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挂职锻炼,参加企业的生产和研究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教师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明确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及时修订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做到专业建设跟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使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其次,对专业核心课程成立教师负责人制,由专门的教师负责提前制定教学计划,全程跟踪教学过程,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课程体系;鼓励教师根据科研成果和教学经验,编写符合我校专业特色的教案和教材,提高教学水平。再次,要根据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的需要, 不断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逐步形成一批海洋生物技术专业的带头人物;并且积极挖掘校外资源,聘请海洋生物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参与我校海洋生物技术专业的建设过程。

(四) 强化专业实践教学, 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校推行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学实习是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从而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第一,要搞好校企联合,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建立长期联系。比如,我校已与盐城大丰海洋生物产业科技园进行了合作,作为我校海洋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实习基地。在海洋生物的生物周期内安排学生进行为期5-7个月的实习,鼓励学生将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要实行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的方式,以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 以科研方向完善专业建设目标,积极探索研究成果服务地方经济的模式,加速沿海大开发的进程,形成“以科研优化生产、生产支持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理想局面,突出专业特色。第三,搭建科研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过程。一方面, 指导他们申请省级和校级海洋生物技术领域的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让学生亲身参与科研项目选题、申请、开展、结项的整个过程,提高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动性。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实行导师负责制,在导师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文献阅读、实验设计、实验技术等方面的锻炼。

海洋生物技术专业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目前尚处于摸索阶段,办学经验不足,专业建设经费比较缺乏,教育质量与国内外的涉海类大学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办学水平和规模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我校要办好这个专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专业目标也要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做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提升学校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杨宝灵, 姜健, 桂佳, 王智, 刘业伟, 张洪艳. 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5, (1): 67-70.

[2] 王文礼.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 2012, (3): 29-33.

[3] 苗振清, 刘煜. 海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以浙江省为例[J]. 高教论坛, 2009, (2): 4.

[4] 周晓见, 靳翠丽, 董昆明, 缪莉, 封克. 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下的海洋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J]. 中国科技信息, 2011, (14): 16-17.

【基金项目】:2012年盐城师范学院校级教学研究课题项目(12YCTCJY048)。

作者简介:佟雪红(1979-),女,山东潍坊人,盐城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海洋生物发育学及生理学研究。

作者:佟雪红

海洋生物技术发展展望论文 篇2:

“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滨州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摘 要:“十三五”时期,滨州市将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制定了海洋强市建设实施方案,强化陆海统筹,推动海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经略海洋意识薄弱、海洋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及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本文结合滨州市实际情况,从突出规划引领、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做好领海特色产业、强化海洋产业政策支持、促进海洋经济科技合作与创新多角度,提出推动滨州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产业;科技创新;产业体系

本文索引:张越.<标题>[J].商展经济,2022(07):-026.

21世紀是人类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世纪,全球沿海国家纷纷把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到发展战略的高度,我国高度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强调各省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海洋港口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构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力量。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使海洋经济的量增长到一定阶段, 海洋综合实力提高、 海洋产业结构优化、 海洋社会福利分配改善, 海洋生态环境和谐, 从而使人海“ 经济—社会—资源环境” 系统实现动态平衡。发展模式应由数量维向质量维转变,发展动力由规模扩张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换,驱动要素由传统海洋要素向创新要素转换,资源要素向陆海一体化高效配置转变,通过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海洋经济的提质增效。

1 滨州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渤海湾西南岸,海洋资源丰富,岸线条件良好,区域内交通便利,港口航运和临海产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山东省的北大门。滨州北部沿海海岸地貌以粉砂淤泥质海岸为主,管辖海域面积约为1895.93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长度约为126.44千米。“十三五”时期,滨州市将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制定了海洋强市建设实施方案,强化陆海统筹,推动海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1.1 海洋经济总体逐步提高

“十三五”期间,滨州市海洋经济保持总体平稳发展态势,海洋经济对滨州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成为滨州经济增长最快的领域。

1.2 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海洋渔业、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海水淡化、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多个产业领域实现新突破:对虾产量、效益居全省第一位,培育出“渤海水产”对虾全产业链企业,建成3处底播型海洋牧场,全国单体体量最大的通汇30万千瓦渔光一体项目建成使用。滨州港对外开放口岸通过国家验收,渤海湾最大的天然气田渤中19-6凝析气田项目进入实质实施阶段。首个5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一期工程进入试运行,全国第一条海底输油软管生产线、第一艘液压步进环梁式海上升起平台在无棣海忠软管建成。滨城海底世界、惠民国创风能装备、阳信海藻纤维地毯、博兴永正研究院、邹平开泰抛丸等海洋产业项目起步发展,滨州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加速成型。

1.3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滨州市建立了以骨干渔业企业、科技人员为主体的滨州市海洋渔业科技创新团队,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搭建了“产学研用”一体化、多层次的协同创新平台。以正海、海城、友发、汇泰、海忠软管等现代海洋产业骨干龙头企业为主体,创建了省级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省级“海上粮仓”遗传育种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海洋工程协同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了黄河三角洲(滨州)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服务体系、海洋渔业科技创新与公共服务平台。

1.4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效

全面推行湾长制,深入开展“入海河流消劣”和“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两大行动,渤海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圆满完成。完成排(污)口的调查溯源,建立“一口一册”管理档案,国控河流断面和国控入海断面全面消除劣V类,入海河流水质稳中向好,省控及以上地表水断面全部达标。

2 存在的问题

2.1 经略海洋意识薄弱

对经略海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滨州市内陆地区“不靠海不吃海”、沿海地区“重近海轻远海”的意识不同程度的存在,对海洋空间和资源的开发谋划不够,海陆统筹的理念、主动推动海洋工作的意识和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

2.2 海洋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

滨州市海洋经济总量小、底子薄、基础差,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发展较慢、上下游产业链条不完善,涉海领军企业不多,带动能力有限,滨州市海洋经济总量仅占全省2%左右,传统海洋产业比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上下游企业协作少、产业链条短,以原料供应、初加工和价值链中低端为主,产品附加值低。

2.3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海洋科技成果少、转化率不高、与海洋产业发展契合度低;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薄弱;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海洋发展研究机构、海洋产业专业人才缺乏,企业科技研发能力薄弱。

3 滨州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突出规划引领

统筹协调国土空间规划、“十四五”海洋经济规划,建立以海洋经济规划为核心,陆海联动的海洋经济规划体系。明确陆海产业链配置、临海特色产业园区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动陆海空间的协调和陆海产业的对接,以规制调节地方过度投资和重复建设问题,以政策引导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的错位与协同发展。坚持空间布局与发展功能相统一、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统筹陆海产业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要素配置,促进陆海产业融合。

3.2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主动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结合滨州实际,重点培育壮大海洋渔业、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化工、海洋新材料、滨海文化旅游、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智慧海洋等产业,积极扶持发展海洋新能源、海洋环保、涉海高端服务等产业,推进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1)推动海洋渔业向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医药发展。放大临海特色优势,打造滨州特色、全国一流的“虾贝虫藻鱼”经济聚集区。以海洋生物资源高效利用为主线,稳步提高渔业发展质量效益,采用高端技术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拓展延伸至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推动海洋渔业向深加工、高值化、品牌化方向转型,全面提高水产品附加值。

(2)推动海洋化工向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材料发展。以沿海原盐资源和滨州港油气集散地为基础,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生态环保型为主攻方向,超前布局,重点发展改性塑料、聚氨酯、高性能纤维、纳米化工材料、无机功能材料、特种化工涂料等海洋新材料,加快海洋鹽化工、石油化工产业链条的深度拓展、跨界融合、增值延伸。

(3)推动滨海文化旅游向品牌化、高端化发展。以打响滨州滨海文化旅游品牌为目标,充分利用沿海秦滨高速等交通便利条件,京津冀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休闲度假为目的,以开发稀缺性、独特性的旅游资源为主线,整合域内沿海自然古迹、沿海生态、海洋文化等旅游要素,重点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海洋文化体验旅游、海洋产业融合创新旅游等,打造“科普教育、文化古迹、休闲体验、文化创意”四大旅游区域板块,推动滨海文化旅游向海洋旅游拓展、向内陆腹地延伸,促进滨海旅游业转型升级。

(4)推动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向智能智造发展。发挥海工装备制造骨干企业优势,加快产学研用联合和自主创新,重点研发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海洋装备制造、新材料制备核心技术,大力开发海洋风电、深海输油软管、海洋动力、人工浮岛、智能深海网具网箱、无人舰船、航空装备、非晶火成岩、海上钻井平台等高附加值产品,培育海洋高端装备“滨州智造”品牌。

(5)推动海洋服务业向“智慧化”发展。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港口服务的深度融合,建设智能化无人码头,初步形成智能化港口网络体系。加强与国家海洋减灾中心的科技合作,共建环渤海区域减灾中心,全面提高海域使用动态监测、海洋环境监测、海上预警预报、海洋防灾减灾、搜救抢险等综合管理能力。全面参与国家“智慧海洋”工程,建设智慧海洋大数据共享支撑平台、智慧海洋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海洋环境、海洋产业和海洋活动深度融合,逐步实现海洋信息透彻感知、通信泛在随行、超算互联互通、数据充分共享、应用服务智能,提高海洋事务决策的科学化、智慧化水平。

3.3 做好临海特色产业

(1)做强海洋渔业。以渤海水产、友发水产、正海集团、海城集团、海缘等水产苗种生产龙头企业为载体,建设南美白对虾育种中心、南苗北育基地,向前端延伸产业链,重点突破对虾种业,以国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及良种繁育基地创建为抓手,打造水产原良种生产体系。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和流通业,以渤海水产、昶昇水产、三一水产等骨干企业为载体,向产业链下端延伸,发展与渔业增长相适应的水产品加工、流通和服务,重点突破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

(2)推进海水淡化产业。推动“水盐一体化”发展,全面落实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重点推动鲁北碧水源等海水淡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海水淡化后的浓盐水及制盐废液高值化利用,加快浓海水中提取钾、溴、镁等系列产品开发,支持大型海水淡化工程“水盐化结合”一体化循环发展。谋划布局海水淡化功能区,在沿海工业园区周边布局海水淡化基地,将淡化海水作为非常规水源纳入沿海地区水资源统一配置,推进淡化海水进园区,为工业用水提供保障,减轻当地淡水供应压力。

(3)引导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好悦翔生物DHA藻油精深加工、乾元海马产品加工等项目落地实施,完成海蕾牌DHA藻油国家健字号审批,进入消费市场,实现滨州市海洋生物制品的突破。依托丰富的海马、对虾、贝类、藻类等海洋生物资源,发展海洋功能食品、化妆品、保健品、药品“四品”产业,打造“环渤海地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筹建滨州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

3.4 强化海洋产业政策支持

(1)强化经略海洋的组织保障。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落细工作措施,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加强部门协作,加快涉海审批流程运转,缩短审批时限,实施进境检疫审批网上办理,为涉海产业发展提供便捷服务,保障重大项目推进。

(2)加大对海洋领域的财政、基金、信贷支持力度。将现代海洋产业纳入市新旧动能转换重点支持范围,鼓励已设立的市级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优先支持现代海洋产业优选项目。实施海洋领域上市企业培育“种子计划”。针对海洋产业金融需求,开展海域使用权抵押、船舶抵押担保贷款、供应链融资等海洋特色金融产品,加大对海洋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3)加强海洋领域食品生产风险防控。落实涉海食品安全“三清单”管理机制,压实“两个主体”责任,避免发生区域性食品安全问题。持续落实市专利奖励、资助、质押贷款贴息、贯标和导航补助等知识产权激励促进政策,鼓励涉海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创造;推进食品加工聚集区建设,助力海洋产业发展。

3.5 促进海洋经济科技合作与创新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加速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科创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拓展海洋发展空间、优化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业态的重要作用,加快海洋经济纵向延伸、横向嫁接、跨界融合,创造更加高端、高质、高效的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海洋产业链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加快整合优化一批科技服务平台,帮助涉海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成立海洋高端智库,引育好海洋产业人才队伍,打造集战略政策研究、技术研发推广、检验检测、成果转化、产业促进、企业服务于一体的海洋创新发展综合体。

4.结语

滨州市海洋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经略海洋意识薄弱,海洋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及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应通过突出规划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做好临海特色产业、强化海洋产业政策支持及促进海洋科技合作与创新等途径,逐步改善当前滨州市的海洋经济现状。

参考文献

原峰,李杏筠,鲁亚运.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8S):4-6.

任晓静,张玉冰.山东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2020(11):60-63.

张子莹,潘常虹.辽宁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J].商业文化,2021(7):136-139.

韩增林,李博.“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笔谈[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9(5):13-21.

刘康.创新发展路径推进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J].九三论坛,2020(1):41-43.

高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师,2020(12):30-31.

孙才志,李博,邹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海洋经济,2021(1):1-9.

黄灵海.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20

作者:张越

海洋生物技术发展展望论文 篇3:

艺术家巴利先生全新解构的“贝壳头”是一双可穿戴的“活化石”

球鞋产业中的创新科技似乎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从自动系带到通过手机控制的球鞋,现今先进的制造工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受关注。然而通过模仿史前海洋生物结构,并用3D打印技术创造出来的鞋款,恐怕你鲜少能够见得。

在伦敦艺术家巴利先生与阿迪达斯Originals最新合作的“Ammonite Superstar:The Evolution of The Shell Toe”项目当中,这种将自然、科技、球鞋融于一体的极致探索便被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巴利先生彻底使得阿迪达斯的经典“贝壳头”改头换面,并通过海洋的视角来探索当代球鞋制造的可能性。在此刻庆祝阿迪达斯Originals Superstar50周年的大背景之下,巴利先生创作的这双“艺术作品”无疑成为了展望Superstar未来图景的最大亮点。

之于巴利先生的艺术创想能力,我们早在他与村上隆合作的那双醒目夸张的“爪牙”鞋款,亦或是对于其他一些鞋类品牌解构式的颠覆设计中便得以一窥。不管是尼龙、皮革还是织网,各种各样的材料被轻易地玩转在巴利先生手里,再传统、普通不过的一双鞋都能摇身一变成为一件独一无二、足以让你大跌眼镜的设计作品。而此次巴利先生选择在Superstar鞋款中探索真实的海洋生物和自然世界,除了创新之外,似乎还多了层“返璞归真”的意味。

鉴于该项目的时间周期仅有一个月,巴利团队首先深入研究了Superstar这双标志性鞋款的关键特性。由于“贝壳头”是最重要的研究探索组成部分,巴利的设计方案便决定从他本就熟悉的贝壳生物方面着手。通过将鹦鹉螺这种海贝壳生物与阿迪达斯的贝壳头进行比对,巴利先生惊喜地发现仿生学的设计原理完全可以被用在球鞋的制造当中。有了初步的想法之后,巴利团队便前往意大利拜访HOC lab tech的合作伙伴,共同将在这些在自然海洋历史中发现的想法与鞋类3D技术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最终诞生出了这双形似鹦鹉螺的“贝壳头”鞋款。

从贝壳头的鞋头接合处开始,一路包裹至后跟的整个“外壳”,都巧妙呈现了这种海洋生物历经几千年演变后的自然美感;为庆祝50周年而特意重塑的三叶草Logo,此回被做成了Velcro魔术贴,允许你任意组合贴至鞋面上;鞋帶与鞋头处别具一格的连接更成为了这双鞋款的“点睛之笔”;而再让我们望向鞋舌部分,赫然写着的“过去、当下、未来”的slogan将这双“艺术品”的核心主题直接地体现了出来。

然而除了外观美学上的设计参照之外,对于鹦鹉螺的深入研究和借鉴还体现在了这双鞋款的功能上面。鹦鹉螺外壳内部的多个“腔室”原本是这一海生物用来向壳外流通气体和水流的组成部分,它们往往由此来控制自己在海洋中的浮力和稳定性。而这样的“腔室”功能构造被巴利先生聪明地沿用到了该双贝壳头的设计当中,使得鞋子本身也具备相似的稳定性。以使得这双鞋款在美学、科技和功能上皆能达到得到完美的平衡。

艺术家巴利亲自聊聊如何构想了这双来自未来贝壳头,以及他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收获的重要发现等。与此同时,他还向我们表示了其对未来球鞋科技持有的乐观态度。

你曾创作过许多令人大开眼界的球鞋作品,但此次和阿迪达斯Originals的合作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Mr.巴利:这是我第一次有机会对现有的鞋型进行实验,尤其是在这样一款标志性鞋型上。此前我的作品几乎都是从零开始,没有现成的元素可供参考,且通常是从别的艺术或雕塑中汲取灵感,而这次的概念则直接取材于Superstar本身,取材于“贝壳头”这一经典设计。

听说该项目的时间跨度仅有一个月,在创作过程当中有遇到比较困难的部分吗?

Mr.巴利:对我来说最棘手的是尝试一种非线性的创作过程——它不像我们通常先构思一个概念,勾勒出草图,接着你直接按照草图做出一个sample那样简单。这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甚至很可能在你做出“最终”sample的当天又要回到最初的绘图板上重新来过。不过通常这很好,我很喜欢,毕竟这也是过程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这次时间太短,我真的必须要对我们最开始的想法和选择充满信心,因为我根本没时间去纠正错误,几乎是没有错误的余地。

设计这双鞋款的整个过程当中最出乎你意料/最重要的一个发现是什么?

巴利:这次的疫情封锁状态更让我意识到,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想要将设计理念变为现实,精确的沟通有多么重要,拥有好的团队和工作伙伴是多么有价值。诚然,我所说的这些往往都是必备的要素,但当你只能通过Zoom进行几乎所有操作时,尤其是当设计如此复杂时,这种重要性放大了100倍。

为了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创造出出色的产品,我们不得不招募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从米兰到洛杉矶,柏林再到上海,当然还有伦敦,这可谓是全球共同的努力。

你一向热爱海洋生物和仿生学,这类研究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

巴利:我一直坚信大自然是最好的“设计师”。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在关注着海洋方面。海洋充满了美丽和神秘,但我们对太空的了解都要比对海洋的了解还多。每次当我观看一部自然纪录片,或电视节目时,我总是心生敬畏,很难不被这一切启发。海洋生物通常是“形式服从功能”(工业设计的基本原理)的最极端例子。海洋向我们展示了,在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后,这些海洋生物竟能变得如此美丽和奇异。

你如何看待近来的可持续性趋势?你对可持续的球鞋设计又有何看法?

巴利:我认为,那些为了可持续趋势而设计“可持续”商品的人完全没抓住重点。可持续的球鞋设计和生产,应当成为整个行业的标准才对。

越来越多可持续性的方法正在被创造出来,这将使我们能够制造出既在美学上令人赏心悦目的、前卫的球鞋,而且不会对我们的星球造成太大的伤害。

为什么选择用鹦鹉螺来重塑阿迪达斯的经典“贝壳头”?它对你来说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巴利:这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在指定的制作时长内,我知道3D打印将会是最佳方法。于是当我收到阿迪达斯的项目简介后,我和我的团队就开始分解鞋子的元素,并很快嗅到了发展“贝壳头”元素的潜力。鉴于我过去也创作过鹦鹉螺的主题,说实话,从海贝壳这种生物入手是非常自然的决定。

于是,我们便开始着手研究被赋予了海贝壳色彩的“贝壳头”的演变会是什么样子,以及如何通过3D打印来实现它。

撇开外观设计不说,鹦鹉螺的“生物功能”在这双Superstar上有具体的体现吗?

巴利:在一定程度上有体现。例如说鞋子的鞋底具有中空的部分,环绕着整个鞋床,在每一个部分都会有一个类似“腔室”的空间,其灵感直接来源于鹦鹉螺的内部结构,同时这样的“腔室”也增加了鞋子结构上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此回合作项目的主题是“過去、当下、未来”,通过这双鞋款设计,你真正想要传递给大家的讯息是什么?

巴利:鹦鹉螺化石意味着“过去”,这双鞋的最终样本体现了“当下”,而3D打印元素则代表着未来。但相较过去和当下,我们更加强调未来。该项目的一大重点是展示如今的机械制作方法有多么先进,不过这已然是显而易见的了,以至于我们开始在此基础上,尝试模仿自然环境里面发生的那些复杂演变。我必须说,大自然太先进了,我们只是在努力追赶。

总的来说,这双鞋款仍是偏艺术的一项作品,你有试图考虑过它的实穿性吗?大众在未来是否也有可能穿上这样的一双“贝壳头”呢?

巴利:起初它纯粹是作为一个概念或艺术作品而创作的,但经过一些工程设计,它肯定能够成为让大家都能上脚的鞋子。

如今球鞋制造工艺有了许多的创新技术,但像你一样将科技、自然和球鞋同时结合在一起的却比较难得,你认为这三者之间的联系究竟有多深?

巴利:我认为科技、自然与球鞋之间的关系将继续发展,并只会变得更加不可分割且和谐共生。特别是在我们刚刚提到的势头正好的可持续性领域,一定会越来越强调这三者的关系。

就我个人而言,我看到了将技术应用于自然方面具备的更大潜力,我会想在这方面进行严格的机械创新。打个比方,在鞋类材料中嵌入某种类型生物的功能,这些生物功能能够对不同类型的外部刺激做出反应——无论是对热量的变化做出反应(通过打开或关闭的动作以使鞋子变得“可呼吸”)或是对外部的撞击做出反应(从而自动硬化以保护脚部)。如此在鞋子的设计中注入对人们的身体和周围环境有反应的自然生物元素,你便拥有了一双超级“高科技”的运动鞋,而我们自己与服装/产品之间也会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的关系。

在你看来,“未来球鞋”会是什么模样的?往后还有别的阿迪达斯鞋型你愿意尝试改造的吗?

巴利:很难说,我认为近几年来的技术发展使我们前所未有地能够生产出如此大规模并具有复杂性的产品。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我希望在未来看到更多有关独特比例的探索,以及这些形式中更高的复杂性。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地为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的确,如今是创造产品的激动人心的时刻,但是真正的成长和进步都需要花些时间,慢慢地我们就能在可用的技术和其提供的功能,以及最终实现这种“创新”之间找到平衡。

至于尝试其它的阿迪达斯鞋型?我什么都愿意玩一玩……翻阅阿迪达斯的档案并挖掘一些大家从未见过的早期实验会十分有趣。

“Ammonite superstar”是一双可穿戴的“艺术品”。它向我们展示了现代科技的先进,不过更多的是,它展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崇高敬意。今天的球鞋产业持续突破着创新科技,同时也不断回溯着人类历史的史料。对于过去、现代与未来科技不断发出碰撞的当下,这样一双被赋予自然意义的未来“贝壳头”或许恰恰是最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然而无论是sneaker、艺术作品还是其它任何的鞋类制造,正如巴利先生向我们表达的那样,只有在科技进步的同时真正了解了我们身处世界的复杂性,并在“技术”和“功能”中找到平衡,在未来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建立起科技与产品、产品与穿戴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吧。(摘自“次时代生活态度”) (编辑/小美)

上一篇:企业和谐稳定劳动关系论文下一篇:学生家庭德育教育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