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课程考核机械结构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对工科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和质量提升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引领下,该精品课程持续进行了创新建设与运用,从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课程实验和实践性教学改革、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改革和创新课程综合案例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设计课程考核机械结构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设计课程考核机械结构论文 篇1:

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摘 要】教学改革不仅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更应该重视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从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意义、考核内容及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 考核方式 改革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与技能型人才,高校正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各类教学活动,并以考核作为教学质量的最终检验指标。作为高职教育的教学出口,考核成为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关键,课程考核方式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在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中加大对教学实践环节和综合能力的考核,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及解决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意义

课程考核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检测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督促学生学习,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积累;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找出原因并及时进行教学理念和方式的改进,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从目前看,部分高职院校的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程都会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但仍沿用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考核形式单一,题目类型主要是客观题(填空、选择、判断、计算题与简答题),方式主要是笔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核涉及很少。成绩评定一般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平时以出勤和提问为主,期末考试仅凭一张试卷。这样的考试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第一,期末考试的时间和内容十分有限,无法全面概括学到的所有知识,进而也就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测,存在片面性。第二,由于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过小,导致学生对平时成绩不重视,主要表现为逃课和不认真上课。第三,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过大,导致学生上课不认真,考前做突击,这样不仅无法提高教学质量,还容易助长学生侥幸和投机的心理,无法实现学校培养高素质学生的目标,偏离了课程考试本来目的。

因此,学校应根据原有考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革,注重学生学习成效的考核,减少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并通过项目的完成增加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职业素质养成等方面的考核,使学生转变对考试的认识,尽量做到从应试教育到能力教育的转变。

二、改革课程考核内容

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总体目标,在培养学生较强工程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同时,强化先修课程,培养学生从无限的知识系统中汲取和提炼所需知识的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机械的传动原理,认识机械系统的结构组成,能识别各个机械的零部件及其作用,并且会分析各种传动机构的特点以及其适用场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设计一般复杂程度的机械传动结构的能力。通过小组协作完成项目任务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課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评价采用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终结性评价用于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笔试、口试等方式进行考核。为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改革考试方式,逐步推动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变革、教学内容的创新,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除了笔试之外,增设了课程口试环节。过程性评价主要用于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从学生参与项目教学的态度、在项目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学习及工作方法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方面来进行考查评价。考核权重设计为总评成绩100分,平时成绩占20%,项目成绩占40%,期末考核成绩占30%,口试成绩占10%。改革后的考核方式突出课程教学过程性考核,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时间与空间按需设定的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考试模式。

三、具体实施

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程开设的时间跨度为两个学期。课程教学项目的设计以生产和生活中的典型机械的分析与设计为载体,内容包括3个教学项目: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分析;机械系统结构分析及拆装;机械传动装置及零部件设计。考核从三方面进行:一是理论知识点的考核。理论教学的内容采用课堂提问、阶段性考核和综合考核等多种方法,可以是闭卷、开卷、半开卷、面试、综合型设计大作业等形式或多种形式相结合。二是实践环节的考核。在每一次实验中通过现场操作、分析报告、面试等形式来考查学生对实验设备的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综合能力。三是综合能力训练的考核。量化评分每一个设计阶段学生的设计能力,全面跟踪学生的学习态度,随时掌握学生在每一个设计阶段的实际表现,逐步提高学生对课程综合能力训练的重视度,保证课程综合能力训练的质量。具体评价内容及评分标准如表1、表2所示:

表1 第一学期评价内容及标准

序号 考核模块 考核项目 考核标准 比重 考核方式

1 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分析 1.以个人和小组为单位完成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2.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种(几种)机械的机械结构分析

3.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考核 1.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绘制认真、规范、项目齐全

2. 成员参与率高

3.调查分析报告撰写符合要求

20% 1.绘制平面机构运动简图及计算机构自由度,上交报告

2.小组展示与成果汇报

2 机械系统结构分析及拆装 1.以小组为单位对减速器箱体结构工艺性研究

2.以小组为单位对一种或几种机械产品的驱动与传动装置分析

3.以个人为单位绘制机床主轴箱传动系统图 1.项目报告、研究报告,主题鲜明

2.成员参与率高,团队合作意识强

3.作业按时独立完成,质量好

20% 1.小组作品展示,上交实践项目报告、研究报告

2.随机抽一名小组成员进行小组活动过程与结果汇报

3.上交作业及报告

3 平时考勤、作业及学习总结 作业、考勤及模块学习总结 1.按时完成作业

2.总结撰写认真

3.语句流畅,无错别字

20% 1.上交学习总结

2.學生交流学习体会

3.听老师点评

包括2个学习模块 1.平面机构运动简图及自由度的计算

2.常用机构分析

3. 轴系结构分析

4.车床机械传动系统分析 期末考核 40% 笔试

表2 第二学期评价内容及标准

序号 考核模块 考核项目 考核标准 比重 考核方式

1 课程设计 1.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考核

2.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考核

3.查阅技术资料及提取相关信息能力的考核

4.创新设计能力的考核

5.制图标准与规范的考核 1.学生收集材料的准备工作、总体设计、阶段任务的完成情况、学习的态度等方面

2.在本组内同学进行互评与自评

3.从学生上交材料的完整性、正确性、创新性及规范化等几个方面评分

4. 答辩 40% 1.上交设计说明书及图纸

2.答辩

3.出勤与学风

2 平时考勤、作业及学习总结 作业、考勤及模块学习总结 1.按时出勤,按时完成作业

2.总结撰写态度认真

3.语言真诚,语句流畅,无错别字 20% 1.上交学习总结

2.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3.听老师点评

包括2个学习模块 1.构件的受力分析及平衡问题的求解

2.构件变形及强度计算

3.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

4.传动件的设计

5.轴系结构设计 期末考核 40% 笔试

通过近年来对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尤其在考核方式上的改革,激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多元智力因素,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发生了变化,通过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教育行为体现出了更多的平等意识和对学生的人性关怀,建立了全新的师生关系。

总之,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是培养卓越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改变原先由试卷决定学生成绩的方法,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逐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注重“学习实效”,着眼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

【作者简介】林 泉(1973- ),女,壮族,广西柳州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理论与应用教学。

(责编 丁 梦)

作者:林泉

设计课程考核机械结构论文 篇2: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精品课程创新建设与运用

摘要:《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对工科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和质量提升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引领下,该精品课程持续进行了创新建设与运用,从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课程实验和实践性教学改革、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改革和创新课程综合案例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精品课程;教学质量;持续创新;课程建设

教育部2018年1月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在全国全面推行高校教学质量国标,力促教学质量进一步跃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全国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力推教育事业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改革创新。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重质量,重质必赖改革[2]。因此,国家在高等学校实施了“质量工程”。因此,我们近年来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创建省级精品课程及一系列教改实践中进行了持续创新和探索。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在高等工科院校中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本课程亦称为“公差与配合”,它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仪器仪表类和机电相结合专业类必修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是与机械工业发展紧密联系的基础学科。本课程主要讲授机械设计中的互换性、公差与配合等机械精度设计方面的理论和有关国家标准,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系统知识,具有正确选择、计算公差的能力,合理设计机械精度,为学生专业课学习及课程设计奠定基础。太原科技大学是以機械类专业为主的地方普通高校,以重型机械、工程机械、起重运输机械、轧钢机械等专业为特色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学校针对机械类、近机械类和测试类等专业开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每年有60多个教学班。在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的推动下,针对《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存在的学时少、课程内容多,课程中涉及的新技术、新国标不断增加,教学矛盾突出等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教学研究和教改创新工作,使本课程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主编的课程教材创建为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教材,并在全国200多所高校推广使用,教学研究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教改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课程立体化教材体系的建设

在建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精品课程的目标下,首先开展本课程优质教材的建设。在教材研究内容上,注重以下几点:

1.在分析研究国内外同类教材优缺点和当前本学科科学技术、标准水平发展现状及水平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学生学习该学科知识的实际需要,对编著教材的内容进行精选精练,使教材既加强基础,突出应用,内容新颖齐全,资料丰富,又使阐述简明扼要,结构层次分明,使教师和学生易教易学。

2.研究教材的多种形式。除编著教材外,还编著、设计开发多媒体CAI软件,在课件中制作成形式多样的各种文件形式,演示教材基本知识、章节重点及难点。

3.采用全新的国家标准,力求反映国内外最新成果。教材全部使用各类国标中的最新国家标准内容代替旧国标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公差与配合理论的新进展。

4.建立教材具有“教、学、练”一条龙系列体系。立体化教材中编著有课程学习指导书、实验指导书、习题库、习题详细解答等多种教学资料,更方便了学生学习,使“教学、实验、练习、提高”一条龙的系列体系更加完善,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更加方便、有效。

课程立体化教材编著后,全部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立体化教材的特色及创新之处包括:(1)加强基础,突出实践应用,结构层次分明;(2)适用面广,既适用于机械类各专业,也适用于精密仪器类各专业,既可用于重型机械设备的大尺寸,又可用于精密仪器的小尺寸;(3)采用全新的国家标准;(4)教材具有“教、学、练”一条龙系列体系,从教材多媒体课件、课程学习指导书、实验指导书到习题册、电子题库、习题详细解答、课程综合案例教学电子软件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料,使课程教材系列体系更加完善,极大方便了教师教学,促进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太原科技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编著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立体化系列教材,经机械工业出版社统计,本教材已经连续印刷四十多次,其中第一版连续印刷十二次,第二版连续印刷十五次,第三版连续印刷十一次,第四版截至目前已连续印刷八次,被全国200多所高校广泛使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同时,该教材被教育部评审为“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被国家新闻出版局评审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教材”。

二、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探索

对于传统的工科课程实验教学,教师只看重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掌握和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注重知识的积累,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而新世纪的高等工科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而且要具备优良的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4]。工科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就是要适应时代发展,创建一种全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以紧密结合工业实践和企业实际产品为载体、以设计性及创新性的实验为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活力,提高大学生的教育素质。

多年教学实践表明,传统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实验内容和工业实践及企业实际产品联系较少,实验内容空泛、多年一贯制,不能激发学生实验训练的热情;(2)验证性的实验多,综合性的实验和设计性的实验少,创新性的设计实验缺乏。实验环节中没有注重把所学的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等机械零件精度优化设计的知识加以运用,导致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不能得到有效的训练,使学生机械精度设计实践能力的提高受到一定的限制;(3)本课程实验涉及的内容多、项目多、仪器多。如在形状和位置误差的测量中,标准规定就有5种检测原则,107种检测方案。此外,还有长度测量、锥度测量、表面粗糙度测量、螺纹测量、齿轮测量、键及花键的测量等,学生面对许多从未接触过的仪器往往无从下手,感觉困难较大。针对这些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具体如下:

在课程的有效学时内,调整实践性教学内容,增加生产实践中的公差与配合设计实践训练。在课程实验中将学生实验用的产品零件与企业实际产品紧密结合,如结合华冶设备公司生产的螺旋焊管设备的传动轴和齿轮、华天机械制造公司生产的电子衡设备的轴和衬套零件等,让学生对企业实际产品零件进行检测,进行公差与配合的设计,开展设计性实验。

设立选作的机械精度优化设计科研实践课题,让学生自由组合、自愿参加。参加科研实践课题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课题中的产品零件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分析研究产品零件的工作状况及对应的各种精度要求;进行尺寸公差设计;开展形状和位置公差设计;完成表面粗糙度设计;实施齿轮精度、螺纹精度、轴承配合精度、键配合精度等設计;综合分析总结本课题的精度设计工作。对参加和完成课题的学生在成绩评定中按规定给予一定的加分,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提高创新能力。

调整课程内实验的项目和内容,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适当减少验证性的实验,把单纯性实验改为综合性实验。

分析、研究、编制和完善相应的实践性教学资料和课程实验规章制度。在进行上述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同时,还编著了新的实验指导书,修订和完善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创新性实验管理办法、实验成绩考核办法、实验报告等实践性教学的有关资料和文件,使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能够科学、规范、有序地推进,不断提高实践性教学的质量。

三、课程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改革

对《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了教学改革,应用多媒体和网络化先进技术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使用的课件中,将教材中的基本教学知识通过梳理、分析、精简、充实,把教学内容制成图形、动画、表格、文字、声音等形式多样的各种文件,这些文件在教学中交相映衬、互相补充,用于讲解、演示教学基本知识,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对每一章节中的重点,都要进行突出演示和讲解,并适时配以实例,获得了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形位公差这一章节,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控制形位误差的各种公差带形状,使课堂教学内容形象化、简易化,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对一些学生们不易用传统教学法理解的内容,我们用动画制作软件,设计制作了形象逼真而且可以控制的动画配合演示。如在讲述公差原则这一节时,学生们对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之间的补偿机理和关系往往搞不清楚,理解不透,这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和重点。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设计制作了一对孔和轴在多种误差情况下的渐进式装配配合动画演示,在多媒体演示中,教师能方便地控制配合件的前进、后退、旋转、误差变化、动、停等操作,配合关系形象逼真、色彩鲜亮,重点难点的概念问题在演示过程中清晰可见、一目了然,非常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同时,本课程还使用现代化的网络教学手段进行远程教学。将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课程课件、实验指导、参考书目等教学资料发布在校园网上,创建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方便学生网上学习。学生在网上和教师互动,增加了师生交流[5]。学生网上提出问题,教师网上解答和答疑;学生网上做练习习题,教师网上批阅。形成了立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创新增加课程综合案例教学环节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合理设计机械精度的能力。机械精度设计是机械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既能保证机械准确、可靠、持久地完成功能任务及规定的动作,又要使机械制造成本低廉,这是因为机器的精度直接影响机器的工作性能、振动、噪声、寿命、制造加工的难易和成本等。同时,机械精度设计也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学会根据机器和零件的功能要求,设计合适的公差与配合等各项精度指标。这些精度指标包括设计确定机器零、部件的尺寸公差与极限偏差、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与滚动轴承配合的公差与极限偏差、键联结的公差与极限偏差、螺纹配合的公差与极限偏差、齿轮的精度等级及各项公差与极限偏差等,以保证机器能正确地进行装配和使用、满足工作精确度并使制造成本更合理。

针对课程目标,我们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有效学时内,创新性地增加了综合案例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工业实际产品设计实践中的公差配合设计讲授和实践体验。综合案例选择与普通机械产品机械精度设计中具有广泛共性的齿轮减速器进行三维动画机械精度设计软件的开发,三维动画综合案例以实际工业产品中某种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为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减速器主要零件三维动画演示、减速器主要相关零件配合及精度设计演示和圆柱齿轮减速器总装配三维动画演示。

综合案例第一部分减速器主要零件共选择、制作了多个零件,主要包括箱座、箱盖、轴、齿轮轴、大齿轮、轴承、轴承端盖、键、调整垫片、销等。这些零件在下一步的相关零件配合及精度设计演示中起主要作用。综合案例第二部分是减速器主要相关零件配合及精度设计演示,共选择、设计制作了多种组合,每一种组合中有不同的若干零件相互装配配合,并且可以显示该组合配合表面所应合理设计的各种机械精度值(尺寸公差、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等)。

使用我们自主研发设计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三维动画综合案例软件教学时,打开该软件进入页面,根据教学需要可以选择减速器主要零件、减速器主要相关零件配合及精度设计、减速器总装配三个部分的选项。创新地将课程综合案例教学环节融入课程教学中,对机械中的各种机械精度进行合理设计,运用先进、生动、直观的三维立体动画演示其零部件的配合情况和精度选择,有效地解决了理论教学中学生不易理解掌握的难点重点,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这种综合案例教学软件的开发进一步完善了课程教材体系。

五、建设精品课程的成效

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推动下,经过数年的探索和实践,《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太原科技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编著的本课程教材《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被教育部评审为“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被国家新闻出版局评审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教材”,并在全国200多所高等学校广泛应用,各校普遍给予好评,教学效果良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本课程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在本学科教学中具有示范作用;本课程建设中完成多项省、校级教学改革成果并荣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本课程教学团队中涌现出省级教学名师。在建设精品课程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在教学中只有坚持教学改革、坚持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才能在高等教育中锤炼出好的精品课程,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使学生受益,获得显著的教学效果。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仍然有提升的空间,课程建设和创新还将持续进行。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潘云鹤.抓住机遇大力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9,(24):4-6.

[3]余欢.以综合性工程训练为重点创新教育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8,(9):25-26.

[4]杨秋宁.试论高校如何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2014,(9):62-63.

[5]陈秀兰.走向师生自觉交往中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7,(4):51-57.

作者:朱艳春 王伯平 张延军 李萍 李直 田雅琴 宋冬芳 武妍

设计课程考核机械结构论文 篇3:

机械类课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互融实施路径及融合策略研究

摘 要:机械类课程涉及多门学科,专业技术强、知识面广、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系统性。本文提出将机械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在一起,同时探索其互融实施路径及融合策略研究,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者,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出优秀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 思政课程 育人 教育 机械

1 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1 课题核心概念及界定

机械类课程:指与机械专业相关的课程,它是以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所有行业中涉及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安装、运用和维修等问题,均属于研究范围,素有工科“第一专业”之称。

思政课程: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这类课程是高校對大学生全面、系统教育的主要方式。

课程思政:指施教主体在各类课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将“思政课程”涉及到教学环节之中,并且通过显示或者隐示的方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思想认识和政治观念等融入到教学之中,并最终传递给受教主体,使之成为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课程思政”的特点就是将“思政课程”核心元素融合到各个学科之中。

1.2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的区别

1.2.1 角色不同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指出思政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因此,思政课程是根基、主干与本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同时,《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各高校应结合实际和学生需求,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类的选修课,完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发挥课程思政作用”。因此,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呈现方式,起到了渠道和载体的作用。

1.2.2 呈现方式不同

思政课程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以“显性”的方式呈现到学习者,注重在培养综合素养的过程中根植理念。课程思政则是以专业课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为基础,主要以“隐性”的方式呈现到学习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3 职能不同

思政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承担着向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阵地,是“第一课程”、“铸魂课程”。思政课程的职能在于“铸魂育人”,重在主导价值观教育。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第16号文件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所讲:“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因此,思政课程职能较为单一,其职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课程思政是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体现。课程思政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资源,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就需要将“思政课程”中的核心元素和价值体系融入到各个学科之中,从而使各学科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但就参与到“课程思政”的相关课程来说,职能是不同的,有些课程重在技能教育,有些重在科学研究,有些重在素质教育。因此,“课程思政”存在多样性,是“应当”而非“本位”,是基于“思政课程”的衍生功效。

1.3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的联系

1.3.1 方向的一致性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核心内涵都是育人。两者都在于强调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而二者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需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

1.3.2 使命的一致性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均要承担着“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者,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出优秀人才的使命。

1.3.3 教师品德的一致性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均要求教师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品质高尚。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高校教师是传道受业的主体,是教育教学的排头兵、领头雁。因此,要将“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等要求细化落实到教师培养全过程。

2 省内、国内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比较

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满足人才成长期待和需求,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应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同时,我校于2018年出台《徐州工程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意见》中强调,要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因此,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效融合和协同育人机制亟需解决。基于此,本项目以机械类课程为研究对象,探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式育人机制。对于机械类课程思政,很多高校和学者均作了尝试和探索,为今后课程的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如沈志煌等学者[1],对课程思政学生们的态度和学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有近42%的学生愿意在课上加入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有23.8%的学生愿意让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并且提出了将思想政治理论、综合素养、专业知识三位一体的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专业知识能力与政治素养之间的联系。闫建新等学者[2]提出要想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相结合,首先教师应该强化育人观念;其次要挖掘课程思政内涵,将育人贯穿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沈建成等[3]分别从授课内容、考核方式、课程设计、课程思政四个方面进行机械类课程分析改进,在原有课程教学内容基础上,升级数控工艺及夹具等相关内容;同时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使得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学者王波[4]提出了在机械专业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正确价值观与职业道德素养。闫振杰等学者[5]的观点是如果对课程思政进行研究,首先要明确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其次课程思政要因地制宜,不同课程的课程思政不同,在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时,要提炼蕴含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中的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发挥专业课育人功能。赵彦峻等学者[6]认为高校要强化教师专业知识与育人意识,加强教师的思政意识和高度;同时高校可以建立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协同备课平台。石彩华学者[7]认为既要继续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又要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和功能,实现两者同向同行。

众多学者对机械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进行了研究,但仍面临缺乏全面而系统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和大思政格局,仅局限于课堂和实践环节,且融合策略局限和教育教学考核标准不完善,专业技能知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生硬化和教学过程单一化的问题,本项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机械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互融实施路径,深入发掘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元素,以期建立课程思政资源数据库。并且在“大思政”视野下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同时注重顶层设计与我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运用多项举措完善机械类“课程思政”的考核督察机制,确保实现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的协同效应。

3 机械类课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互融实施路径及融合策略

机械类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并不是专业知识点与思政课的简单融合,也不是想到哪讲到哪,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规律、没有逻辑,而应该有科学的设计和实施路径,只有上层规划做的好,效果才会显著,以下是具体的实施路径,从四个方面进行开展:

3.1 高屋建瓴,跳出专业看专业

对于课程思政,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中一个点,要高屋建瓴,跳出专业看专业,立足于制高点,从世界、国家、企业、学校、个人角度审视本专业,在向学生传授课程知识的同时,要使其了解世界的未来、国家的前景及个人的要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自我肩负的使命与责任,提高其自主学习、开拓创新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要跳出专业看专业,占据一个制高点,使学生有一个全局的大观,树立理想与信念,并不是简单地局限在专业本身。要让学生明白国家需要什么?社会又需要什么?面对企业我们如何去适应?在高校我们应该做什么?

3.2 运筹帷幄,先建立整体结构,再处理细部

就像讲一门课程一样,如果学生听完,连这本书的目录都记不住,这说明这门课的讲解是失败的。申请者在讲解《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这门课时,会讲解机械、制造和自动化三者的内涵,梳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果这个掌握之后,这门课的整体框架和学习思路已经掌握了百分之八十。做课程思政也是一样,只有掌握了整体结构,才能更有逻辑、更清晰的传达思想。因此,首先要分析所讲述的机械类课程特点,建立整体的思政逻辑结构,以章节为单元,树立思政主题,从学生生活和实际出发,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效果。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为例,其整体思政结构就是要学生树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同时,在树立思政框架之后,也要处理细节部分,达到潜移默化、自然、真实的效果。

3.3 重点突破,相互补充

对于涉及到明显的与思政课程原理相关的专业知识点,可以进行重点突破,与思政课程相互补充。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里面的成组技术为例:

成组技术的理论依据是批量法则,即大批量生产可以获得较高的生产效率和较低的生产成本。

现有问题:随着市场需求多样化和多变性的不断增长,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在各类机器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现已超过70%,且有继续增大的趋势。

思考: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一直按“全能工厂”模式建设,即“大而全”或“小而全”,但是这种生产模式会造成投资大、效率低、管理困难、经济效益差,其根本原因就是违背了“批量法则”。因此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更有效,而目前的趋势是多品种、中小批量,应如何解决?

解决方案:能否提供一种技术,可以将多品种、中小批量转变成大批量,即成组技术。成组技术则是利用相似性原理,把相似的问题进行分类成组,寻求解决这一组问题的相对统一的最优方案。因此,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零部件(即对立的),其实具有相关性(即统一的)。比如形状相似、尺寸相似、零件材质相似、工艺过程相似、加工方法相似、加工设备相似等,通过这一系列的相似性就可以把多品种、中小批量转化成了大批量的效果。

思政要素:对立统一规律。我们可以通过这一案例,重点突破,讲解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得学生明白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不同类型的事物都有其相似点,从13不同之中找取相同。树立学生科学看待问题的认识,要推陈出新,培养创新精神。

3.4 知行合一,主动学习,自我成长

知行合一,主动学习,自我成长是课程思政的最高境界、也是最终目的,这就要通过上述方法的不断提升和加深才能实现。课程思政设计要把重点放在学生身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体验国家发展,增强“四个自信”,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创新精神。

4 结语

机械类专业课程属于工科专业,所涉及的专业技术强、知识面广、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系统性且课程内容庞杂,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通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辩证关系分析得知,机械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内容和方法上有很大区别,甚至说课程思政本质上属于跨学科课程,有一定难度。如果用不科学的方式如机械教条式的、讲大话、空话、或者为了加入思政而思政,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里,甚至会有“洗脑”之感。但是,如果专业元素用的好,挖掘出机械类课程中的特色元素,教学设计、融合手段科学,不仅可以发挥立德树人的目的,甚至可以达到思政课程没有达到的效果,同时也能让专业课更受学生的欢迎。

2020年度徐州工程学院校级教育科学研究课程思政专项课题暨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项目编号:YGJ-KC-2040)及徐州工程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流体力学与热工学。

参考文献:

[1] 沈志煌,许志龙,刘菊东,侯达盘,姜涛.《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探索[J].广东化工,2020,47(15):201-203.

[2] 闫建新,张志鸿,常争艳.“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29):41-42.

[3] 沈建成,严慧萍,刘立美,易湘斌,贾海深,罗文翠.“机械制造工艺及夹具设计”课程改革与实践[J].甘肃科技,2020,36(09):63-64.

[4] 王波.思政教育融入机械专业课程的方法探讨[J].南方农机,2020,51(08):125.

[5] 闫振杰.基于“机械制造工艺及实训”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0,49(01):121.

[6] 赵彦峻,赵国勇,葛文庆.机械工程学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09):190-191.

[7] 石彩华.程思政在机械CAD软件教学中的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1):26-28.

作者簡介:

李龙海:(1988.09—),男,汉族,江苏徐州人,博士。研究方向:仿生结构与材料、机器人和高等教育,讲师。

作者:李龙海 高晓慧 孙玥 郭华锋 于萍

上一篇:大学生毕业一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学工处某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