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储运课程设计(精选8篇)
1.老油田的油气集输系统中,在实际集输过程中,最初的油气设计与实际集输不匹配,并且在集输过程中会大量浪费能源,提升处理成本。
2.集输站内设备老旧,能耗较高,部分严重老化,降低了集输效率。
3.老油田中集输管道设备老化、腐蚀严重,易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4.老油田的检测系统存在误报问题,对其使用效果造成严重影响,并使用户对其信任程度有所降低,同时无形之中增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二、对集输系统优化整治方案方法
1.对油气集输设计进行调整改造
在对老油田进行整治改革中,应重视对油气集输系统的设计与调整。在该方面,主要应重视以下三点:
(1)优化设计脱水系统结构,并对放水站的工艺进行适当改进。油田中脱水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将其中的放水系统与油田的实际脱水相互结合,并注意外输系统的设备运行率及运行生产状况,将老油田中传统的脱水结构进行重新的合理设计,使其满足日常生产需要
(2)对于新型高科技的集输要大力推广应用,逐步实现脱水区域与外输系统的全面合理优化。在实际集输过程中,大部分油田要面对在生产高峰期后的系统运行效率大幅度降低和脱水系统负荷失衡问题。针对出现的该类具体问题,应及时对脱水处理系统进行适当调整和设计。为此,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整治:首先,要将前两段中脱水系统负荷较低的、不能维持正常运行的脱水站改为放水站,同时将管内原油输送到下一脱水站内进行脱水;其次,对于脱水站负荷不高只能将近维持运行的,要依据不同区域对原油装置的布局及输送方案,采用不同的化学处理手段对容器进行脱水处理。在区域内部,要以在脱水站进行稳定的原油结合得到最大的净化油量为最终目的。
(3)调整优化过渡性的集油外输系统,对集油管网重新合理规划设计,达到减级性布站目的。通过大量实践研究表明,对过渡性的布站进行合理的区域减级规划,对于老油井的集油半径适当增大,并提升井口回压,借此可将传统“三级站”升级为“两级站”,使其规模减小,维护费用及其运行成本大大降低。
2.具体优化措施
(1)混合泵的使用。相比双螺旋杆混合泵来说,单螺旋杆混合泵具有更多优点,如单螺旋杆混合泵的抗砂石和杂质的能力更强,在运行过程中,不需再安置其他的过滤器及除砂装置;单螺旋杆混合泵运行过程中所需较低电功率即可,运行费用低廉;混合泵轴封部位在低压区域,与出泵口压力相差不大,均为0.2Mp,密封可靠,不易泄漏。螺旋杆混合泵的投入使用可使流程简化,设备量减少,同时可是场地占地面积缩小,减少对厂房的投资,所以,在对外输设备进行选择时,单螺旋杆混合泵是最适宜的。
(2)集输系统中的节能方案。当前形势下,我国各油田和企业的主要任务即是研究调查目前国内油田集输系统高能耗的原因,并大力开发新技术,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在当前,大多数企业和油田开始采用的节能新技术主要有:利用热泵对污水进行余热的回收利用;对加热炉进行节能改造;对集油采用低温或不加热的方式进行。
其中热泵技术即是根据逆卡诺循环原理,促使载热物可从具有低温余热的物质中吸收热量,增加自身内能,同时可以在具有高温度区域释放自身热量的回收系统。因热泵可把处于低温处的热能变换成为高温处的热能,以此使能量利用效率得以提高,这时当前主要采取的一种余热回收方式。根据实际经验,部分油田采用压缩式热泵,还有一部分油田则主要采用吸收式的热泵,在对含油污水进行余热回收时,可将其出水温度升高20摄氏度左右,其节能的效果异常明显。加热炉是一个集油井脱水、掺水、供热采暖的重要设备,所受主要的影响因素即为炉体的散热损失、空气系数、燃烧器参数及排烟温度。为使加热炉能耗降低,应重点考虑如下几点:加热炉能否达到高效节能;新技术的采用是否有效,燃烧器的选择是否为优质产品,能否保证燃料充分燃烧,加热炉的维护能否定期进行等。为保证油气集输系统能够安全可靠的开展工作,通常采用双管掺水技术,传统的双管掺水技术具有可靠安全、方便管理的优点,但该技术往往需要以天然气和电量的大量消耗为代价,这在无形之中使系统的能耗有所增加。因此,为减少掺水耗气,常采用低温集输的方式。
(3)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监视和控制,使事故发生几率降低,使得油气集输的自动化水平得以提高,在计算机的实时监控技术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实时监测三相分离器的加热炉中干气压力及进口温度,对其变化情况要及时掌握,以此保证集输设备的运行安全有效不出故障;使用先进的雷达导波技术自动检测油罐内的原油液面的高度,防止因原油液面过高或过低导致冒罐和顶罐现象发生,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计算精度和安全性能,并使不必要的劳动力有所节省,减轻石油工作者的工作强度;在该技术运用过程中,可全天候的对外输油泵房、电脱水器及原油稳定塔等重要设备区进行监控,监视整个原油站的工作运行情况,同时使问题原因得到方便查找。
3.参考实例
61号集油区是新疆油田公司采油二厂早已开发的老油田区,它所辖包括六东区、六中区和七中区三个油田区。该油田集输系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例如:系统适应性差、能耗高、生产瓶颈等。为了消除安全隐患,降低运行成本,该油田进了一系列改进。首先,对油气集输系统进行适应性分析,优化布站,使用单井两相流流量计,停止计量配水战的使用。其次调整地面油气集输网管布局,理顺集输流向,井口能量充分利用,在一部分的集输干线中安装混输泵,停止使用61号转油站。这些措施的应用,成功降低了伴生气放空量5×104m2/d,从而使天然气的销售收入增加,减少了油田老化的调整改早投资20%~30%,有效的控制了老油田的操作成本和生产能耗。
三、技术系统优化意义
对油田来说,提高集输系统的效率,主要以提高站库效率为主,尤其是对于其中的重要设施,如加热炉、转油泵、锅炉等单体效率的提高,形成的新型节能策略要以热能为主,动能次之,电能为辅;与此同时,要兼顾各管线的效率,做好管路保温工作。对新工艺、新技术要积极推广,并对高效设备要尝试使用。对集输系统开展效率调查研究,能促进油田事业的发展,并能够对油田进行二次开发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泵与压缩机》在油气储运专业教学中既是具有重要应用背景的专业课程,又是该专业后续专业课程《油库设计与管理》、《管输工艺》、《燃气输配》及《加油加气站设计与管理》等课程的基础。所以,《泵与压缩机》课程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到专业其他主干课程的学习。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综合性都很强的课程,加之泵、压缩机的组成和结构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普遍感到难学,教师也感到难教。笔者从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出发,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对课程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二、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通过《泵与压缩机》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泵和压缩机合理选型、使用维护、调节控制和技术改造的工程应用能力。针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在油气储运及与之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油气储运项目施工和运行管理工作,所以课程的教学目的应是围绕泵和压缩机在选型、使用和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而不是泵和压缩机本身的设计。在教学中应突出油气储运工程用泵和压缩机的特殊性,注重专业技术课承前启后的作用[1]。在课程教学中将综合运用学生所学到的《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及《工程力学》等课程方面的知识,讲授时应让学生逐步了解技术类课程的特点;让学生了解该课程在专业课中的作用,注意与专业课程的衔接,为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本课程直接面向工程实际,应促使学生树立工程意识,着重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1. 精简课堂内容
《泵与压缩机》课程内容主要由泵和压缩机两部分组成。泵和压缩机是连接管道与储罐的输送动力设备,是长输油气管线的输送机械,是动力仪表控制循环的动力机械,教学内容较多。然而,随着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的进行,课时变少,任务加重。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融会贯通地掌握相关知识,教师必须对讲课内容有所选择和删减,理论以够用为度,着重讲解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增加与工程技术前沿知识相融合的新内容,对教授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涉及先修课程的内容讲述时应简而言之[2]。
例如,把教学内容整合为“结构”、“原理”、“性能”和“应用”四个模块。泵和压缩机在结构上都是流体机械的结构形式,基于工程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工作原理,遵循能量守恒和质量守恒的工作性能,都要从调节控制和选型操作两方面掌握及应用。在泵这一章的学习中,基于四个模块,教师可进行精讲,让学生了解课程的学习思路。对于压缩机的内容,引导学生以四个模块的思路进行学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注重实践环节[3,4,5]
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在专业课教学的各个环节,既要强调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又要注重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的培养,使二者相辅相成,从而较好地实现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泵与压缩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安排认识实习、机泵拆装实习和实验教学,从多方面锻炼学生计算、绘图与实验操作的能力。我们组织学生到校内外的实习基地参观学习,了解泵、压缩机在现场的工作情况及不同类型机泵工作环境的区别。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泵和压缩机的构造,在校内的工程实践中心,安排了机泵拆装实习。学生看到已拆开的多级离心泵和压缩机的一个个零部件时,恍然大悟。之后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把拆卸下来的各个零部件一个一个安装回去成为一台完整的泵和压缩机。在离心泵综合实验中,让学生测定离心泵在恒定转速下的特性曲线和管路特性曲线,使学生了解装置组成,掌握装置启动、运行、停车等方法及运行中的注意事项。这一系列贯穿在理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四、改革教学方法
1. 激发学习兴趣
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讲授型的教学方法。虽然此法能有效传达知识信息,但是学生容易在长时间教学中感到乏味,精神不集中,影响知识的接受。所以,在教学中要适当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和引导式的方法,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接收信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比如,我国大型油气管道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可以选择大型泵和压缩机在实际运行出现的事故案例进行教学,会达到很好的效果。教师不但可以生动具体地对案例发生的条件、原因、过程、后果、处理及经验教训进行分析,而且可以以案例方式引导学生讨论。案例教学是教材的有利补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邀请了茂名石化公司、瑞派石化设计院的专家以课外讲座的方式,介绍国内外泵和压缩机的新产品、新技术及国内大型泵和压缩机运行经验,将学生所学知识与工程需要结合起来,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阔学生的视野。
2. 优化教学方法
《泵与压缩机》这门课的特点是概念多、公式多、图形曲线多,内容复杂庞大,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大信息量,并将大量的油气储运工程用泵和压缩机外观、内部结构图片及录像等资料用于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虽然可以优化教学过程,但是如果舍弃传统板书教学,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因为单纯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单位时间内包含的信息量大,形式丰富多彩,会使学生感到眼花缭乱,抓不住重点。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授课,会给学生适当的反应和思考时间,学生和教师有充分的时间互动,有利于学生理解,跟上教师的思路。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问,因人而异,突出重点与难点,灵活讲解。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
另外,我们创建了“泵与压缩机学习交流群”,便于课后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和答疑辅导,及时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群共享上上传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文件,可供学生随时学习和查阅之用。
五、结语
笔者结合我校油气储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泵与压缩机》课程教学进行了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本课程的教与学难度都较大,要求教师必须熟悉了解相关的内容和知识,并有一定的工程经验。所以,我们在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同时,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工程素养,多参与企业项目,以科研促进教学。
摘要:作者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技术课《泵与压缩机》进行了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 指出教学时应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精简课堂内容、注重实践环节、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泵与压缩机》,油气储运专业,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姬忠礼.面向工程实际需求改革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泵和压缩机课程教学[J].化工高等教育, 2009 (6) :36-39.
[2]张朝升, 荣宏伟, 张可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泵与泵站》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建设教育, 2010, 1 (1-2) :54-56, 62.
[3]梅彦平, 张明君.应用型本科工科专业课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 2011, 13 (12) :54-56.
[4]陈明付.高职“泵与风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2) :102-103.
主题词:液化石油气;球罐;消防安全
1. 前言
随着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液化石油气作为一种化工生产的基本原料和新型燃料,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液化石油气是指在15℃时蒸汽压大于0.1Mpa的C3 、C4、烃类混合物,通常也包括通过加压或降温,使在标准状态下呈气态的碳氢化物变成液态的烃类。例如乙烯、丙烯等,或通称为液态烃。
2.液化石油气储存的几种方式
液化石油气的储存方式,按工艺分目前有三种,常温压力式储存、低温压力式储存和低温常压储存。按储存方式又可分为储罐储存、地层储存和固态储存。
3.立式筒袋泵的应用
由于液化石油气在球罐储存中处于饱和状态,因此其有效气蚀余量为:
(NPSH)a=-(Hu+h)
式中Hu---泵实际几何安装高度。即进口侧容器的最低液面至泵中心线的垂直距离(最高差);灌注时为负值,吸上时为正值;h-?--泵入口阻力降。
一般的离心泵必须气蚀余量是相对固定的,而且根据相关规范,液态烃泵房地面必须高于室外地坪0.25m,所以泵和罐最低液面之间的相对高度是不会发生很大变化的,用一般的离心泵输送液化气时易产生汽蚀现象,常用的解决方法有以下几种。
3.1采用增压器增压。将球罐内的液相液化石油气经增压器加热气化后,由气相线返回至球罐内,以提高球罐内压力,使之高于饱和蒸汽压,由于增压器需用蒸汽作为热源,因此运行费用高,冬季需采取相应的防冻措施而且操作控制比较麻烦。
3.2利用压缩机升压。用压缩机将气体从一球罐内抽出,压入另一个球罐内,使另一罐内压力增高,操作比较麻烦。
3.3留置较高的最低液位或抬高球罐支腿,但给球罐设计者提出了难题,而且降低了罐的利用率或增加了投资。
这些解决方法都可以提高有效气蚀余量,在操作和经济上都有一定的缺点,如果能降低泵的必须汽蚀余量,就能很好地解决此问题。立式筒袋泵多为多级、经向剖分式泵,由于叶轮的位置在下端,因此可以在气蚀性能要求苛刻的条件下运行,非常适合液化气的输送。
立式筒袋泵的气蚀余量的计算方法为:
(NPSH)a+K-(NPSH)r =安全余量≥0.6m
式中(NPSH)a ---有效气蚀余量,(NPSH)r---必须汽蚀余量,
K---安装基础面到首级叶轮叶片最低点的距离。
可以通过改变外壳的长度以及泵的安装深度,来满足对气蚀性能的要求。立式筒袋式泵除气蚀余量小外,还有效率高、性能稳定的特点。炼化公司现使用的液化气、丙烯泵全部为立式筒袋泵。
4.液化石油气罐区的安全设计
4.1球罐的设计
设计盛装石油液化气的储存容器应参照行业标准《HG20592-20635》的规定。选取压力等级高于设计压力的管法兰、垫片和紧固件,使用法兰连接的第一个法兰密封面应采用高颈对焊法兰、金属缠绕垫片和高强度螺栓组合。液化石油气50℃饱和蒸汽压大于1.6Mpa时设计压力为2.16Mpa,其余情况设计压力1.77Mpa,正(异)丁烷设计压力为0.79Mpa。
4.2管道设计压力及采用材料
液化石油气管道的法兰、管件、阀门的最低公称压力为PN2.5Mpa,而国外一般为300(ib/in2);最低管壁厚度为Sch30,而国外则为Sch40,一般DN≤2″为Sch80,DN>10″应通过计算确定。
一般液化石油气管道,常用低碳钢无缝钢管。当介质温度等于或高于-20℃,应采用10号钢或20号钢无缝钢管;介质温度低于-20~-40℃时,应采用16Mn无缝钢管。如仍用10号或20号钢应降低材料的许用应力至少40%,并按有关规定作低温冲击实验。介质温度低于-40℃时,应采用低温用无缝钢管。液化气管道的分支管连接件必须采用无缝或锻件。当支管公称直径差超过三级时,支管连接件应按管道的压力等级采用不同的加强管接头。
4.3密封设施
作为易燃易爆产品,液化石油气的火灾危险性都很大,液化石油气罐区的安全设计至关重要。近年来液化气站的事故大多数是由于法兰或其它接头的密封失效,介质泄露而造成的。采用密封性能优良的金属石墨缠绕垫,可以有效地防止液化石油气的泄露,减少爆炸混合气体聚集的机率,确保正常工况下的安全。
4.4安全泄压设施
球罐作为三类压力容器,为了防止因火灾、操作失误等原因造成罐内压力超过其设计压力而发生爆炸事故,需要设置安全泄压设施。安全阀的计算按《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中火灾情况下的最大泄放量考虑。为方便安全阀的校验和检修,满足火灾状态下最大泄放时的要求,球罐宜设两个安全阀。安全阀的开启压力不得大于(定压)储罐的设计压力。液化石油气放空采用密闭式,并将气体排放至低压瓦斯系统。当排入管接至火炬系统管网时,其管道系统的压力降不应大于安全阀定压的0.2倍,并不大于生产装置安全泄放系统的允许背压;管道中气体的流速不宜大于40m/s。
安全阀排放时喷嘴处气速极大,管道中的气体流速也很大,所以排放管道支承应牢固;放空立管应设阻火器、防雷接地;排放系统必须始终保持畅通。液化气管道设计时在两面都有可能关闭且因外界影响可能导致升压的液化气管道上,应设隔热层和安全阀,安全阀出口应接至低压瓦斯放空系统。
4.5检测及报警设施
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92的要求,液化烃的储罐应设液位计、压力表和安全阀以及高液位报警装置或高液位自动联锁切断进料装置。对于全冷冻式液化烃储罐还设真空泄放设施。罐区设可燃气体报警设施和火灾报警设施,万一发生泄露,可及早发现,防止事故的扩大。
4.6注水防漏设施
当球罐发生泄露时,向罐内注水,使液化气液面升高,将破损点置于水面以下,可以减少或防止液化石油气的泄露,为堵漏赢得时间和创造便利条件,避免更大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石油化工企业防火规范》GB50160-92
[2]何友梅:液化石油气的低温常压储存,油气储运,1998,17(4)
摘 要:结合管道与场站管理的实际需求,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支持,建立了管道与场站管理系统,并在ARCGIS平台及其油气管网分析模块上作了深入研究,使系统充分发挥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油气管网空间、属性数据的编辑、管理、显示和查询的功能并拓展了系统在油气管道及场站生产管理分析应用方面的实用性。关键词:油气管网;GIS;ArcGIS;信息管理
随着西南油气田地面建设工程量逐年加大,规划的骨架管网相应不断增加,地面集输系统不断扩充。与此同时,确保地面集输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每年的检测、维护及改造工作量也在不断增加。近年来,油田公司开展了管线、场站测绘工作,并加大了管线与场站的检测力度,地面集输系统的基础、维护信息量急剧上升。面对庞大的天然气集输系统、巨大的基础与维护信息,管理与利用好这些信息,依托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来实现油气集输管线信息的输入、存储、查询、检索、处理、分析、显示、快速定位等功能成必然之选。
1、系统建设目标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管道与场站管理系统要能够完成所有集输管道及场站空间地理信息、周边环境信息、管道场站专题属性信息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存储、管理、维护,所有数据储存在统一数据模型结构的数据库中,结合油田管道与场站生产管理的实际需求,实现数据共享,支持集输管网信息的方便查询和管道完整性管理的需求。以达到为生产管理人员及时、准确、全面地提供天然气集输管线、场站及环境状况等相关信息,为迅速、准确地作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的目的。主要包括:(1)建立多层次的管网、场站综合地理信息库,同时集成其他相关的管网专业业务数据;(2)多比例尺电子地图的组织、管理和维护;(3)建立油气管网标志、标线等标准符号库,提供直观方便的可视化标准库管理工具;(4)基于GIS的管网与场站信息查询,具备数据检索查询统计功能及数据的空间分析功能;(5)建立基于GIS的辅助决策分析功能,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快速响应;(6)实现用户认证(与中石油统一身份认证方式相匹配)、角色、权限的定义和维护,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灵活性。
2、系统体系架构
2.1系统采用经典的三层架构构建系统:数据层、应用层、表现层。底层是数据层,以高精度的数字地图为基础,形成集管道及场站属性信息和空间信息于一体的数据库系统,构成管道完整性数据库,为应用层提供数据支撑。第二层是应用层,通过GIS地理信息平台实现管道空间查询、搜索、定位和分析,形成可视化的业务处理能力,实现管道数据查询分析统计和完整性管理。上层是表现层,通过统一的集输管道GIS门户,为用户提供统一的管道系统应用界面,并通过西南油气田公司企业信息门户(EIP)进行单点登录认证。
2.2天然气管道及场站数据管理系统采用ArcGIS APDM数据模型;利用大型关系数据库 Oracle存储和管理空间以及专题数据,ArcSDE作为空间数据库引擎;采用ESRI公司的ArcGIS Server 组件,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平台上开发。数据库服务器端采用大型商用数据库Oracle并以设备为基本的管理对象,将石油天然气行业的设备基本信息、设备之间逻辑关系、业务规范、算法、俗成的习惯等等以完全开放的方式描述进Oracle数据库,成为本系统的元数据库(数据的描述数据)Metadata,作为支撑整个系统的数据基础。系统采用Linux加Windows 2000/XP操作系统,GIS开发平台ArcGIS(SDE+Server+ArcInfo),数据库平台Oracle9i、开发语言C#.net及UML开发工具Ralation Rose等,其中通过SDE来访问存储在Oracle里的空间数据。
2.3从系统稳定性、安全性、经济实用性等方面考虑,采用了较高性价比的主流应用服务器IBM 3950 M2。运用虚拟化技术,提高系统运行性能。服务器物理上的统一和逻辑上的分隔,使系统的管理和监控更加方便、灵活。特别是可以根据阶段性的工作需求,合理的调配计算机资源成为可能。考虑到系统使用的用户较多,对系统的性能要求高。而在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前,对于影响系统性能瓶颈在何处无法预测。系统在开发过程中,判断数据库服务和地图服务对系统资源的要求应该比较高。
3、系统基础功能
3.1信息查询功能。基本的GIS操作功能是整个系统的数据操作基础,在整个系统中我们可以合理地组织和显示各种地理空间信息,包括:地图背景信息(矢量地图、栅格图、影像航片等)、关心的重要地物设备信息(站场信息、分站信息、道路信息等)、各类设备网络管线通道信息(输气管线网、主干管线网、配气管线网、支承类设施等)、其他附属设备信息(设计区域、管理区域等),通过图形化、简单化地操作这些设备对象,直观可视地为用户提供所需的各种信息。
3.2图层管理。对各种地理空间信息进行合理地分层分类管理,可以根据用户要求灵活地定制各种显示方案,提供对图层的符号配置、比例尺设置、信息提示等,从而为用户的图形化操作提供配置管理。包括:根据地理空间数据库的设计,对空间数据进行树状分层地管理;根据用户要求和权限,灵活地配置可见或不可见的图层;可根据设备状态或设备属性信息的组合条件精密地划分图层。能将管线图、管线上的各种设备图(调压器、阀门、水井、储配站图)以及基础地形图进行分层综合显示。[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 3.3区域管理。系统提供区域管理的功能:根据用户的要求,可根据管辖范围、工程范围、行政范围等将整个地理空间信息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允许用户任意添加/删除、快速定位、高亮/居中显示、设置/清除激活某个区域,以方便用户进行各种后续的系统操作。
3.4横、纵剖面图形显示。系统提供管线的纵、横剖面数据,能实现根据桩号和标高自动生成纵断面图,系统能够根据管线的桩号、管顶高程、管线埋深等数据结合管线在图纸上的具体坐标自动生成管线的纵断面图。3.5多媒体支持功能。多媒体支持功能。对辖区内重要的管网设施附加图像、图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使其资料更加完善、直观。
4、管道及场站生产管理分析应用扩展[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
管网分析模块是由天然气管网业务相关的分析功能组合而成。管网分析是系统分析功能中最重要的的一个部分,是整个GIS系统功能需求的核心,直接影响到系统的使用效果。
4.1缓冲区分析。缓冲区是指包围在设施周围一定距离的地区。根据设施的属性可以生成其定宽度和变宽度的缓冲区,生成的缓冲区是在离设施一定距离,在其内或外的多边形区域,例如在一条规划中的道路周围建立缓冲区,可分析该道路的建设将对哪些地下管网构成影响。
4.2流向分析。系统根据管网的拓扑结构、各储配站的供气压力、阀门的开闭情况、以及从调度系统获取的各监测点的测量数据,分析计算指定管段的天然气流向。
4.3管线气源方向管理。在方便、直观、快捷地显示各种空间关系的基础上集中管理管网设施海量属性信息,不但管理管线的从属关系,还将对气源的来气方向、管线所连接的上下级阀门关系进行管理以满足解决实际的工程需要,如进行整个管线环网的规划设计,在某些管段气压不足时可以根据气源的来气方向及时做出调整等。4.4连通性分析。在管线密集的地方,单击管点,作连通分量分析,和此管点直接相连的管段会变色显示;作连通检查,系统会变色显示与此管点有连接关系的所有管段。
4.5闸阀分析。闸阀分析是天然气管网的一个特有的业务分析,是业务分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事故发生的管道上分析其上级阀门,从而找到可以控制该事故发生管道的阀门集合,关闭这些阀门即可防止天然气泄漏,以利于维修人员及时的进行抢修。在天然气的调配上也会频繁的用到闸阀分析。
4.6爆管分析。系统具有紧急事故处理功能。当管网的某一点出现“爆管”或大面积泄漏的时候,系统将提出多个抢修方案(包括:事故地点、行走路线、应准备的设备型号、材料规格等),供用户选择使用。系统对爆管分析结果列表输出,自动生成爆管停气阀区。
5、结论
西南油气田管道与场站管理系统作为油田公司完整性管理的组成部分,承担了川渝油气田地面建设管理的重任,该系统融合了川渝两地相关的矢量数据、影像数据以及高程数据,整合了成渝两地所有天然气管道数据、场站数据,采用APDM模型构建了数字管道数据库,开发了天然气管道及场站数据管理地理信息平台,为油田公司管道的完整性管理提供了有效保障服务。该系统荣获2010年度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颁发的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银奖。参考文献
尊敬的领导:
您好!首先,真诚地感谢你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看我的自荐材料。我是**学院**专业**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我勤奋学习专业知识,成功的通过了各种等级考试,熟悉场站上的设备和阀门;熟悉场站正输、反输、压力越站、全越站、倒罐等流程;熟悉工艺流程图。积极参加操作性较强的实习和设计,我就特殊地学习了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因为我深知,在现今社会中,空有理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例如到学校实训基地实习。
就个人来讲,在校期间一直积极参加活动,不论是学校的,还是校外的社会实践,我都会积极参加,我知道这是锻炼我们年轻一代,吃苦与意志,自信与自强,责任心与团体的合作精神,外界的交往能力与自身的素质。从而在社会实践与校内活动中积累更多的宝贵知识。
现代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真正的人才则必须通过竞争的市场加以检验和锻炼。不敢说初出茅庐的我能独当一面,但若您能给我机会,凭我认真、踏实与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我会努力做得使您满意。对于实际工作我相信我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环境,熟悉业务,并且会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做好本职工作。再次感谢您亲自阅读我的自荐信,若能当面聆听您的教诲,将是我最大的荣幸。
历史不曾为谁停留,而历史又记录了千千万万个走过者的故事,我想一切向往美好、积极进取的追求者终将被历史所肯定。纵观当今,社会充满了竞争,无论您是否选择我,我都祝愿贵公司的事业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摘要:主要介绍了危险辨识的定义、分类以及几种常用的危险辨识方法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虽然危险辨识的方法很多,但仍有不少的危险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视的,在文章后面又简介了几种易被人们忽视的几种危险源。关键词:危险、危险源、危险辨识方法、实际应用、事故树。
引言: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为预防事故的发生实现系统安全目标,必须从计划、设计、建设到生产等各个阶段,对系统存在的各种危险进行充分的研究,只有认识了危险,才能进一步评价、控制和消除危险。[1]因此,掌握并研究、和开发系统、简便、有效的危险辨识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正文:
1、危险辨识的定义及分类1、1危险辨识的定义
危险(hazard)是导致人员伤亡或疾病,或导致系统、设备社会财富损失、损坏或环境破坏的任何真实或潜在的条件[3]。危险源辨识是发现、识别系统中危险源的工作。危险辨识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也是其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1、2危险辨识的分类
危险辨识的方法通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对照经验法,另一类是系统安全分析法。
(1)对照经验法。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辨识危险的方法。经验法是辨识中常用的方法,其优点是简便、易行,其缺点是受辨识人员知识、经验和占有资料的限制,可能出现遗漏。目前国内针对危险辨识的法律法规几乎没有,供电企业可参照的标准也还属空白,行业中进行危险辨识的经验并未系统地进行整理,因此,依据对照经验法所完成的危险辨识在实践中缺乏科学性,危险辨识的充分程度和深入程度难以保证。[3]
(2)系统安全分析法。应用系统安全的分析方法识别系统中的危险所在。系统安全分析法是针对系统中某个特性或生命周期中某阶段具体特点而形成针对性较强的辨识方法。因此,不同的系统、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工程甚至同一工程[4]的不同阶段所应用的方法各不相同。[4]
2、几种常见的危险辨识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危险辨识方法已有很多种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如预先危险性分析(PHA)、安全检查表、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可操作性研究、事故树(FTA)、事件树(ETA)、同类企业类比分析等等。可依据评价对象具体情况选用各种分析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危险辨识,可提高危险辨识准确性。[5] 下面介绍几种危险辨识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2、1 事故树方法在油港储运和化学装置中的应用
曹鑫[6]对将事故树技术应用在油港储运中的危险辨识进行了分析。这种思想是基于油港储运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选择使用事故树分析技术。基于事故树分析的油港储运危险源辨识模型具体划分为了11个危险子系统,具体是油船、油码头、输油管线、油库灌区、电气设备、收发油作业、油泵房、消防设备、人员操作、管理因素和环境因素。
孟亦飞 蒋军成[7]在化工装置火灾、爆炸、毒物扩散危险快速辨识方法中指出:化工装置火灾、爆炸、毒物扩散的危险辨识是进一步进行定量化风险评估等安全分析的基础,并提出考虑该3种破坏效应显著的11种事故模式,以化工装置的介质性质、操作条件等参数作为基本事件对各种事故模式进行事故树分析。2、2安全系统的方法在石油钻井工程中的应用
伍颖等[8] 指出采用安全系统的方法,利用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与两类危险源理论清晰辨识了石油钻井工程(作业系统)的危险点源,主要包括重大危险源、最长危险线、最危险作业、关键危险点。与传统的事故系统相比具有很强的预见性和超前性,为石油钻井工程的风险管理和HSE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
2、3安全检查表法在供电企业中的应用
樊运晓等指出在对供电企业生产特点分析的基础上,以作业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事故逆推法、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等多种方法确定供电企业危险检查表,共计 19类 118项;并建立了适用于一线员工使用的危险检查表与工作危害分析(J HA)危险场景描述相结合的危险辨识方法;该方法在太原供电分公司 6大专业 146个作业项目及 1 084个工作场景进行应用, 实用结果表明: 通过员工层控制可达到危险消除或控制的效果。[9]
由于危险检查表针对性强,一线员工在危险识别时对照检查表便于快速、准确确定类型和危险细类;同时在危险识别过程中需要工人具体对作业场景的环境、触发事件、威胁目标、后果等进行描述,便于一线工人从自身确定控制措施,易于危险控制的落实, 后续针对危险控制的研究表明 80 %以上的控制措施都是一线工人具体提出,有利于主动控制,易于从根本上减少供电行业“三违现象”。[9]
2、4 HAZOP分析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
徐庆松[10]指出了化工事故中偏差连锁关系以及控制化工事故的作用连锁关系,并将进化论的思想应用到 HAZOP 分析中, 提出了一种基于序列偏差的 HAZOP 分析程序, 用于化工过程危险 辨识。在常规HAZOP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序列偏差图, 以此确定各个偏差的重要度,选择偏差控制策略。以某聚氯乙烯聚合工艺过程中的偏差引发剂贮槽搅拌无为例介绍了该方法,应用该方法认清了偏差如何发展为事故,如何选择控制策略,以预防事故发生,达到系统安全的目的。[10] 2、5矩阵分析法结构化分析思想在危险辨识中的应用
高进东[11]提出一种新的危险辨识方法,该方法是一种非常灵活的工具 ,即借鉴相互作用矩阵分析法的结构化分析思想 ,列举评价单元内操作有关安全的所有组件(系统的组成部分),采用分类的方法简化分析过程 ,考虑各组件间的相互作用来辨识危险 ,形成的一种新的危险辨识方法。它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目标)进行修改 ,应用基本概念的结构来修改该技术的细节 ,以解决相应的问题。该方法并非一套严守的程序 ,它是一种组织思路的方法 ,以达到系统辨识危险以及其控制。该技术简单、灵活 ,而且非常有效。[11]
2、6危险辨识方法在定量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危险辨识是进行定量风险评价(QRA)的关键步骤 ,同时也是基础性和前置性步骤 ,其技术或方法直接关系着 QRA 结论的准确性 ,同时也关系着QRA过程的效率和成本等问题。例如,如果所有的设备或太多的设备被选定,则QRA过程不免存在不必要的耗费耗时 ,相反 ,若所选的设备不具有代表性和完整性 ,则 QRA分析结果又很可能被低估 ,评价结论不准确。[12]
罗艾民[12]等简要介绍并比较了欧盟ARAM IS和挪威Purp le book中推介的2种危险辨识方法,有助于国内QRA分析人员参照比较及提升QRA分析的一致性。
3、日常生活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几种危险源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认证,危险源的正确辨识和控制成为这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企业都能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相关活动进行危险源辨识,但企业的服务性活动、相关方的活动以及一些与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其它活动的危险源往往没有辨识或者辨识不全。[13]日常生活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几种危险源有以下几种:
(1)对有职工食堂的企业,“食物中毒”也应作为企业的一个危险源进行识别和控制;
(2)工人“上、下班途中”也应作为一个危险源进行识别,因为职工在上、下班途中,人身有受到意外伤害的这种可能,如:交通事故、恶劣天气下的摔倒跌伤等情况;
(3)许多企业有机动车辆,一些企业把驾驶员的“无证驾驶” 列为危险源,却忽略了“酒后驾驶”这个非常重要的危险源;
(4)相关方(包括合同方)人员活动的危险源没有考虑。一个企业的相关方活动的内容涉及面很广, 针对不同的相关方, 要根据他们具体活动的内容进行危险源辨识。譬如:外来人员登高作业时, 看梯子是否进行了包角;外来人员的作业资格(如:电工、电焊工、机动车驾驶员等特殊工种上岗资质证明);外来人员遵守厂纪厂规情况(如:车辆进入厂区内的限速要求、禁止吸烟的要求、动火管理的有关要求等)。对相关方活动的危险源进行准确及时的识别,既是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也是企业规范管理的要求。[13]
结束语:
危险源辨识就是发现、识别系统中危险源的工作。对系统存在的各种危险进行充分的研究,只有认识了危险,才能进一步评价、控制和消除危险。因此,掌握并研究、和开发系统、简便、有效的危险辨识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危险辨识的方法有很多,例如预先危险性分析(PHA)、安全检查表、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可操作性研究、事故树(FTA)、事件树(ETA)、同类企业类比分析等等,但仍不能辨识出所有的危险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应加强对危险源的认识,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几种危险源。
参考文献:
[1] 侯棋棕 张德华 危险的辨识及其集合论表示 工业安全与防尘 1997年第六期
[2] 高进东 冯长根 吴宗之 危险辨识方法的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1年8月第11卷第四期
[3] 樊运晓 余红梅 王晓红等 供电企业面向作业危险辨识方法研究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年12月第19卷12期
[4] 樊运晓,罗云.系统安全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3月
[5] 牛更奇 王小妹 李献功 安全评价中危险辨识的地位、存在问题和对策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3年6月第13卷第6期
[6] 曹鑫 故障树分析技术在油港储运危险源辨识中的应用 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8年第30卷第9期
[7] 孟亦飞 蒋军成化工装置火灾、爆炸、毒物扩散危险快速辨识方法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年6月第17卷 第6期
[8]伍颖 王颖 李俊等 基于安全系统的石油钻井工程危险辨识 工业安全与环保2010年第36卷第3期
[9] 樊运晓 余红梅 王晓红等 供电企业面向作业危险辨识方法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年12月第12卷第9期
[10]徐庆松,王凯全,袁雄军 基于序列偏差的化工过程危险辨识全与环境学报 2008年8月第8卷 第4期
[11] 高进东 冯长根 吴宗之 危险辨识方法的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1年8月第11卷第4期
[12]罗艾民 陈平多应全等 定量风险评价(QRA)中的危险辨识方法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年2月第6第1期
关键词:油气集输,工程设计,思想探讨
油气集输工程关系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系着城市居民的安居乐业, 关系着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油气集输工程设计要以油田开发工作为主要, 同时还要兼顾产品质量。目的在于通过油井产出物的实时收集, 整理出动态生产数据资料, 以此制作油井开发方案;产品或半成品质量是重点, 油气产品一定要符合国家相关质量标准规定, 并争取产品具有高附加值。油气井产出物是油气集输工程设计的对象, 油气藏组成成分不同, 类型也不尽相同。表现在物理, 化学成分上也各有千秋, 因此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根据其特点来进行工程设计。油气集输工程是综合性技术要求高的建设, 每一环节都与经济挂钩。实践证明, 成功的设计必须兼顾到技术与经济。油气集输工程设计的方法, 就是设计的基础靠技术, 设计的核心是经济, 通过科学合理的工作, 使工程达到技术上可行与经济上合理。
1 油气集输工程设计要关注技术现状
油气集输工程技术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
(1) 集输工艺技术。谈及工艺, 就涉及到加工, 具体是指把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成产品的过程。工艺技术贯穿加工过程始终, 对产品质量起到决定作用。油气集输工艺就是油气收集及处理、管道输送、油气计量、油气净化及轻烃储运等工艺。我国在油气集输工艺方面自建国后就探索发展, 迄今已经成熟, 相关配套工艺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精益求精, 与时俱进, 要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不断追求进步, 在基础性与发展油气集输工艺方面还要不断创新, 追求更大进步。未来要处理好原油脱水与采出水处理的技术优化, 要打破常规程序, 避免工艺重复, 提高工程效益;此外就是天然气方面的技术优化, 做到综合利用, 效益最大化, 技术研究一定要跟上并超前。理论是前提, 实践是关键。体现工艺的进步就是设备的更新, 设备生产高效能, 低消耗, 功能齐全, 内部构造精细, 这是符合设计思想的。油气田不同, 所出油、气质量也不同, 工艺技术要面向全体, 标新立异, 针对不同的油气田设计不同的工艺方案, 在技术路线与界限, 设备研制与选型, 操作参数的设定与优化等方面做到针对性, 体现工艺设计方案的差异性。
(2) 集输系统配管技术。油气集输工艺的优劣主要体现在管道配置上, 管道配置一定要高要求, 否则就不利于工程功能的正常发挥, 对工程的外在形象也会造成不良影响。我国目前管道分级分类的要求很多, 如《SY/T0422-2010油田油气集输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 《SH 3501-2002石油化工剧毒、可燃介质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84-2011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等。前者是根据管道的设计压力和材质分类的;中者是根据管道的介质特性与设计条件分级的;前两者都存在漏洞, 后者就较全面, 对管道材料, 布置, 施工, 验收等进行全方位地加以规范。但无论依据那种规范进行操作, 一旦涉及到配管设计有关压力的问题, 就须遵照《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监察规定》建立健全严格的压力管道设计管理制度, 做到有章可依。在制定管理制度时, 要充分参考相关规范与规定, 不能隔靴搔痒, 条条框框看似不少, 却没有一条实用的, 有价值的, 那就是形式主义在作祟;也不能隔岸观火, 参照别人很多标准, 规范等来约束自己, 但最后却发现没有一条适用的, 那就是拿来主义在作怪。管理制度的制定, 一定要切合自身实际情况, 做到切实可行, 行之有效。所以, 配管设计一定要做到标准化、系列化、定性化, 因为作为一种规范性很强的工作, 目的就在于提高工程的设计效率、设计质量和设计可信度。
2 油气集输工程设计要注重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油气集输工程设计的目的, 在市场为前提, 效益为导向的发展环境下, 每一个建设项目都要考虑到投资方的意愿, 利国利民的同时也要利己。油气集输建设项目也需如此, 在筛选时必须要考虑到项目建设条件、经济效益及环境影响等一些重大问题。以此为基础, 对所有参评设计方案进行比对, 技术上可行, 经济上合理的设计方案做为首选。在诸多获选的设计方案中挑选出最科学合理的进行执行操作。原则上一定要对执行设计方案做出全面经济评价, 以此进行项目决策。
对设计方案进行经济评价工作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设定的基本参数是否准确;确定投资项目的效益和风险分析尺度是否合理;设计方案中对各经济系统进行经济测算和图表分析是否科学。在此基础上对所有推荐方案排队进行选优, 通过对推荐方案的经济评价决定选择投资与否。
3 油气集输工程设计发展方向
根据油田集输工程设计生产的实际情况, 今后要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加大内部科研攻关力度, 两方面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起来。结合本人的实践经验, 预测今后油气集输工程设计发展方向为以下几点:
(1) 节能。科学发展是无限的, 要在节能方面不求最好, 但求更好;
(2) 提高采油配套技术。具体就是从采出液的研究着手, 加大处理工艺和设备上的探索改进;三是简化工艺模式。简单了是贡献, 繁琐了是落后。这就要求简化集输工艺模式, 提高油水高效处理技术。
综上所述, 油气集输工程设计要将油气集输工程放在整个开发建设项目的总环境中统筹考虑, 通盘筹划, 总体优化, 做到技术与经济的和谐统一。充分利用现代科技, 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来提高设计效率。
参考文献
[1]邓发.浅析油气集输工程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03)
[2]华树春, 杨军强.油气集输工程设计思想浅谈[J].石油科技论坛[J].2008, (03)
[关键词]石油工程专业;开发地质基础;专业建设;新形势
[中图分类号] G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151-02
一、石油工业对当前从业者素质需求分析
人才竞争是当下石油工业发展的主旋律,这就要求石油从业者必须具备多学科宽泛基础、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基于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提出了“厚基础,宽专业”的教育理念,为增强本校毕业生竞争力提供了根本保证。[1] [2]根据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客观规律,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深埋于地下“油气藏”的特点和性质,才能更好的改造和利用。目前认识油气藏的手段主要是利用各种间接信息,比如野外相似露头、地球物理信息、钻井-测井-录井资料等;此外也有一些直接手段,比如岩芯分析、油气藏动态监测等。基于这些信息,该如何分析油气藏的特征?如何解决油气藏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病态”?这些问题是石油工程本科生必须面对的根本问题,是必须掌握和深入理解的本质问题。换言之,一个优秀的石油工程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油藏地质基础。[3] [4] [5]
国内石油工程专业一般将地质通识课——地球科学概论列为必修课,实际上地球科学概论是地质类课程中的通识教育课程,其与石油工程专业对油气藏地质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所以,石油工程又将密切相关的地质类课程石油地质学(64学时)和油矿地质学(64学时)合并为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列为石油工程专业的选修课,课表课时从128学时大幅缩减至48学时,还仅仅被列为选修课。也就是说,本应该加强的课程却被大大削弱。
二、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为了使石油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更好的适应当前石油工业对复合型人才的强烈需求,应及时调整石油工程相关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教学之中,这就要求必须以石油工程专业需要为导向,以油气藏为对象,以解决油气藏开发过程中地质问题为目标,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手段,夯实学生的开发地质理论,教授给学生解决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地质问题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油气藏开发效果之目的,为适应石油工业的新需求提供基础保障。[3]
首先,需要对教学大纲指定的参考教材进行深入分析,教学大纲指定的教材是由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发行的《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该教材除绪论之外,分18章内容,分别为:第一章地球概述、第二章地质作用、第三章造岩矿物、第四章岩浆岩及变质岩、第五章沉积岩、第六章古生物基础知识、第七章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第八章构造地质、第九章沉积相、第十章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第十一章油气的生成和生油层、第十二章储集层和盖层、第十三章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第十四章油气藏的形成和油气藏类型、第十五章油气层的压力和温度、第十六章油气田勘探概论、第十七章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第十八章石油及天然气储量计算。
深入分析可知,教材的第一章至第九章实际上是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内容;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是石油地质学初步知识,这部分内容在地球科学概论里也有涉及;第十五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是油矿地质学初步知识;第十六章油气田勘探概论对石油工程专业基本没有意义。以此教材作为教学内容,很难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因为石油工程专业真正需求的是石油地质学和油矿地质学教学内容,本教材介绍比较浅显。因此,必须根据新形势下石油工程专业特点需求和教学时间,对现行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为拓宽石油工程毕业生的地质基础和增强工作竞争力提供基本保证。
此外,近些年随着大量非常规油气藏投入开发,石油地质理论和油矿地质技术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石油地质学》和《油矿地质学》都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进行了重新编写和出版。而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现行《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教学内容中鲜有介绍。因此,必须根据石油工程的专业特点,以培养学生解决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的实际地质问题为目的,对《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的教学内容进行加强和优化。
三、《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教学内容优化设计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为了使石油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的开发地质基础得到强化,促使其更快成长为地质-工程复合型人才,使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必须对《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编排,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第一适当增加沉积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内容;第二,适当增加地质技术类课程内容,比如将油藏描述、地质统计学、储层建模进行高度浓缩,并入新的《油田开发地质基础》,加强学生对油气藏的认识。笔者通过对美国5所与石油相关高校:Stanford、Alaska、Austin、TEXAM A&M、Colorado Mines和中国5所石油高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长江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相关教学内容的分析研究,综合提出全新的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教学内容,整个教学内容共分为三篇,包括十三章。其中第一篇为油气地质理论,主要包括第二章至第八章;第二篇为油藏描述技术,主要包括第九章至第十二章;第三篇为地质建模方法。具体如下:
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笼统介绍一下全新的《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教材的教学内容、课程特征以及学习方法。通过本章学习主要使学生对该课程总体上有基本了解和把握。第二章:油气水性质。本章主要从地质角度介绍油田范围内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学生对油藏流体性质有更深入理解,这部分内容与油层物理的油藏流体性质形成互补。第三章:油气成因及烃源岩。本章主要详细介绍油气成因理论和油气生成过程,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整个石油工业发展过程中油气成因理论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油气成因的“22242”内容。第四章:油气储集层和油气盖层。本章主要介绍油气藏的基本组成要素“储集层”和“盖层”的特征,其中的油气储集层的性质及影响因素与油层物理中的油藏岩石性质形成互补,此外本章还详细论述油气藏盖层的封闭机理和评价方法。第五章:圈闭与油气藏类型。本章主要介绍按照圈闭成因不同,划分不同的油气藏类型,通过本章学习主要使学生理解其工作对象的特征和评价分类方法。第六章:油气运移。主要介绍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如何运移进入储集层以及进入储集层的油气又如何在储集层中发生运移。通过本章学习,主要使学生理解油气的生产和赋存并非同一个场所。第七章: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主要介绍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油气差异聚集机理、油气分布规律。通过本章学习,主要使学生理解油气藏形成是一个复杂漫长的地质过程,油气为不可再生资源。第八章:非常规油气地质。主要介绍近几年非常规油气地质新理论和新方法,探讨传统石油地质理论与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差异性,使学生对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有初步了解。第九章:油层对比及地下构造研究。主要介绍碎屑岩油层对比方法、油藏平面图和构造图的编制及应用。通过本章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油气田地质图件的编制方法和技术。第十章:储层沉积相和非均质性。主要介绍碎屑岩储层沉积相特征及研究方法,储层非均质性及对开发效果的影响。通过本章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油气储集层的相分析技术和方法,掌握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田开发效果的控制作用。第十一章:油层温度压力和储量,主要讲述了储层温度、压力以及储量。通过本章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油藏的温度、压力、储层的计算方法。第十二章:非常规油气藏表征技术,主要介绍了当下的非常规油气藏表征技术和方法。第十三章:油藏地质模型简介,主要介绍了当前流行的地质建模方法。通过本章学习,主要使学生了解油藏描述的地质成果如何实现数字化。
四、结论和建议
当前教学大纲指定的《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根据油气工业新形势对其教学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从而拓宽石油工程毕业生的知识范围,增强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新要求。
[ 注 释 ]
[1] 李凤霞,王郑库,苏堪华,等.提升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对策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80-181.
[2] 李永瑞,刘义坤.高校石油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东北石油大学为例[J].价值工程,2013(18):223-224.
[3] 薛永超,程林松.美中两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地质类课程优化设置之比较[J].石油教育,2015(3):60-62.
[4] 韩国庆,毛凤英.美国大学石油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调研[J].大学教育,2012(1):88-89.
[5] 岳大力,吴欣松,吴胜和,等.强化《油矿地质学》实践教学,提升地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05(6):38-40.
【油气储运课程设计】推荐阅读:
油气储运生产实习报告09-22
《油气储运专业生产实习》教学大纲09-23
油气回收解决方案07-24
储运部岗位责职07-05
储运部经理个人总结07-16
储运部费用报销流程09-19
油气污染治理工作计划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