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设计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设计(通用9篇)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设计 篇1

课程编号:15022010学时(周):1学分:1课程英文名称:Social Investigation and Method课程类别:专业课

开出学期:第六学期开出单位(系):公共管理系 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制定人:张昭俊,副教授

一、制定依据

指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事业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内蒙古工业大学2006版培养方案、《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大纲等制订本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二、目的与基本要求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公共管理理论基础,善于将公共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独立承担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专业理论的专门人才。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类学生第六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社会调查方法》是一门以专门调查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学科,是现代社会公共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基本工具。

社会调查方法的课程设计,在培养学生的进行社会调查与实践能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分析工具以及能够独立撰写调查报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社会调查功能、作用和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基本内容和安排

(一)本课程设计的题目

1.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

2.某一社会阶层或团体的生活状况调查

3.某一社会问题调查

4.自选题

(二)设计要求

1、采用明确化的方法确定调查题目

2、利用卡片法和框图法拟订调查问卷:要求描述现状和解释原因

3、采用抽样或非抽样等方法确定调查对象

4、进行调查:访谈法。每人至少调查5个调查对象

5、问卷的审核、录入:问卷采用分组录入,编码按问卷的顺序进行;

问卷编号按组编号,如第七组7个调查对象的调查问卷的问卷编号711-7176、进行调查结果分析:利用SPSS或EXCEL进行分析

7、撰写调研报告:至少包括标题、导言、主体、结尾;

要求交叉分类、检验、强度分析。

8、每位同学把个调查对象的联系方式,按编号、姓名(可选)、电话号码排列,小组汇总,作为抽查复核之用。如:711,刘洋,***

(三)工作进度安排

1.设计工作从课程设计周开始,累计一周,学时数为20学时。

2.上机时间:按照课程设计安排的时间。

四、组织及指导方式

(一)分组

原则上5-7人一组,其中一人为组长,负责总控和联调,在最终成绩评定时给予一定加分。问卷制定可以采用分组也可以共同制定,调查访谈采用分组调查、数据录入采用分组,数据处理、调研报告撰写要求每个人单独进行。

(二)辅导方式及指导教师配备

指导教师由本课程授课教师和一名助教组成,辅导方式采取学生上机和教师集中答疑的形式进行,上机和答疑地点:国际商学院机房。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设计结束时,要求每位学生提交相应的调研报告、调查问卷;课程设计成绩中课程设计报告占60%,问卷调查设计、质量占4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社会研究方法》.[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

[2]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 《SPSS统计分析教程》.张文彤著.北京新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年

七、其它说明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设计 篇2

《社会调查方法与实务》是高职社会工作专业的主干课程, 是学生了解与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 是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的一门方法性课程。课程团队根据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和思路,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构步骤, 通过行业机构调研、召开行业专家访谈、提炼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职业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等具体措施, 完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课程体系的重构, 归纳、总结并整理出高职社工专业学生的两大主要就业岗位以及对应的14项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了7门主干学习领域课程。再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后, 构建课程的学习情境,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从而完成了课程的全新开发和设计。

1 社会工作行业岗位分析

根据行业人才需求所做的调研, 发现我国社会工作者主要分布在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社区建设、司法矫正、教育卫生等领域, 专门从事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按照错位发展的思路, 专科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包括初次岗位服务岗位和发展岗位管理岗位, 重点方向是服务岗位 (见表1) 。

2 工作任务分析与归纳

专业教师团队通过联合行业专家和一线技术人员, 针对珠三角地区社会工作岗位内容, 采用访谈、问卷、研讨、论证等方式, 依据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工作任务出现的频繁程度、重要性及所能承载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通过岗位分析确定了社会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如下:

根据岗位需求、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跟踪调研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 将相近工作任务按照能力进行归并和分类, 归纳出社工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典型业务工作包括:评估服务环境、建立专业关系、确定服务需求、设计服务方案、执行服务方案、链接及维护资源及评估服务效果。根据能力复杂程度归纳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行动能力, 导出行动领域 (见表3) 。

3《社会调查方法与实务》课程开发

根据对社会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行动领域归纳, 建立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学习领域 (见表4) , 构建了课程体系, 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

课程团队结合社会工作服务开展的工作过程确定了课程的工作任务, 考虑学习情境设计的完整性、可操作性、可迁移性和适度性, 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原则, 选取了4个学习情境 (见表5) 。每个学习情境都包含一个完整的调查过程, 每个任务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成果和环境都是变化的, 但是完成任务的过程是相同的, 即按照“选择调查课题、制定调查方案、确定测量指标、抽取调查样本、设计调查问卷、实施问卷调查、开展个案访谈、处理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撰写调查报告”组织教学, 以期达到教学内容与岗位职业能力一致。

4 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计改革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社会调查方法与实务》课程团队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 以深度校企合作为基础, 以详实的岗位调查资料为依据, 以工作任务完成为目标, 进一步优化了课程内容, 制定了规范的课程标准, 改进了教学方法, 完善了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切实提高了社工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新型高职课程已经成为高职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 其核心是以岗位能力获得为目标, 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基于工作过程开发高职课程的思路与方法, 提出《社会调查方法与实务》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实施方案, 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的统一。实践表明, 该课程改革对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具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设计,社会调查方法与实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设计 篇3

【关键词】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65-02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等各门学科的基础课程,是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论、基本方法和程序、技术相统一的科学方法论体系。它洞悉社会发展脉搏,了解社会需求,决策社会发展,有极强的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但多年来,该课程的教学未能很好地将理论、实践、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合起来,未能将课堂与社会、行业有机结合。基于此,本文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总体设计理念

鉴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并结合学生的身份与学习特点,课程总体设计基于以下教育理念。一是基于工作过程、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追求学科本身的系统化,而是追求和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流程化。真正按照具体的职业行动,要求学生按流程实际去做,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调查工作的程序和技能,掌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如在指导制订调查方案时讲授原则意义;涉及社会学和系统论的相关知识时,结合设计方案的实例,适当讲授,以够用为度。二是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将企业需要、学院办学需求、学生感兴趣的真实项目引进课程教学,让学生以团队的方式进行项目调查,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行业需求零距离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在行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三是实行课证融通的教学。将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调查分析师(初级)考试的内容引入教学内容,并在课余时间进行培训,让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就可以直接参加以上两个职业证书的考试,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的改革

(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基于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以及《统计从业资格证》、《初级调查分析师》的考证要求,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对原有教材的结构框架进行解构和重构,以一个社会调查项目的实施过程来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按社会调查项目实施的流程分为选题阶段—准备阶段—调查阶段—数据分析阶段—总结5个阶段,划分出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任务,选择阶段实施过程中所必须用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教学。每个阶段均注重理论知识的习得与应用、调查技能的掌握和实施、职业能力的培养。详见表1。

表1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工作过程 典型工作任务理论学习内容实践项目

理论基础 1.社会调查的定义及其任务

2.社会调查的基本功能、基本概念、基本方式、主要类型等

3.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和原则

4.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

选题阶段1.初步选题

2.选题的初步调查论证1.选择调查课题(选题的意义、调查课题的类型,选题的标准,选题的途径和方法)

2.调查课题的初步探索的方法和途径团队调查项目选题

准备阶段1.提出研究假设

2.设计调查方案1.提出研究假设

2.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和设计原则

3.调查指标的设计

4.信度和效度

5.调查方案的可行性团队制订调查方案

1.为课题选择恰当的社会调查的方式

2.制订抽样调查方案1.社会调查的方式

2.普查

3.典型调查

4.抽查团队制订抽样调查方案

调查阶段利用恰当的调查方法进行实地调查1.问卷调查法(问卷的类型与结构、设计的原则)

2.访谈法(访谈的特点和类型、实施的步骤、技巧)

3.观察法(观察的特点和类型、误差的控制)

4.实验法(实验的特点和程序、实验的设计)

5.文献法(文献的收集和分析)

6.专题调查(电话调查、市场调查、民意调查、网络调查方法)

7.调查员的调查方法和技巧团队调查项目实地调查

调查员培训

数据分析阶段1.资料的统计整理与分析

2.对统计调查进行理论分析1.资料整理的原则和方法

2.文字资料的整理

3.数字资料的整理

4.问卷资料的整理

5.统计分析的方法(单变量描述统计、集中量数分析、离散量数分析)

6.理论分析团队调查项目数据分析

总结阶段1.撰写调查报告

2.团队汇报1.调查报告的特点与类型

2.调查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3.调查报告的构成要素和撰写程序调查报告撰写(个人完成)

团队ppt汇报

(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上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及该课程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特点,决定了在该课程中运用的是基于工作过程、团队合作的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以及案例教学法、探究学习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例如,在访谈大纲的设计与实施教学中,理论部分采取的是学生探究与教师教授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探究,就是课前让4个小组的学生查询“什么是访谈、访谈的类型、访谈的准备、访谈的方法和原则”等内容,并在课堂上汇报,再通过提问、回答、教师补充、视频学习等方式,完成理论的学习。通过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讲演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实践部分则是学生通过讨论,制定了本小组调查项目的访谈提纲,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训练并展示。这里我们模拟的是座谈式的群体访谈形式,一个小组推选访谈主持人访谈嘉宾及其他观众,其他小组和教师共同评价,给予指导。课堂外,各小组成员深入到校园、宿舍、其他院校、社区进行访谈,完成调查任务。又如,在调查员的培训中,结合企业调查员的培训教材、培训内容和方式,结合专业特点创设了“社区工作人员为调查住户对小区环境的意见要求,进行入户调查”、“海飞丝洗发水使用街头拦访调查”、“学生食堂满意度的座谈调查”等情境,对学生进行调查过程中的语言技巧、动作技巧、观察技巧、处理拒访的技巧的训练。

(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因此,该课程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成绩由过程实践操作成绩和理论考试组成,其中,过程性实践实践成绩占70%,期末综合理论考核成绩占30%。过程性实践操作成绩是根据各个团队提交的工作成果确定的。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确定工作任务所必须呈现的成果,并制定相应的考核量规,使教学更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和目标性。详见表2、表3。

表2 各阶段确定工作任务所必须呈现的成果

工作过程成果

选题阶段

准备阶段调查方案、抽样调查方案

调查阶段调查问卷

数据分析阶段数据分析报告

总结阶段调查报告

在“调查方案设计”的成果展现中,制定了以下考核量规。

表3 “调查方案设计”成果展现考核量规

考核项目考核关键点(技能标准)配分得分

调查方案的制订

抽样方案的制订调查的目的明确10

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语言通顺、叙述合理20

课题组成员任务分工明确10

活动步骤清晰、合理20

调查的方式方法合理恰当10

抽样方案的设计合理可行、格式规范10

实训表现团队合作积极主动10

在团队合作中履行职责、认真负责10

合计 100

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改革已经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2009级、2010级、2011级行政管理专业顺利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三个年级的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了柳州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查、柳州市人才招聘岗位需求调查、大一新生专业调查、老年人家庭赡养现状调查、两面针产品社会认同感调查等20多项调查。这些调查充分体现了学生结合专业,以社会调查的方法和视角,洞察社会,关注学院建设,关心大学生自身成长的愿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根据各自的调查项目下企业、到街头、到招聘市场、到其他院校进行实地调查,锻炼了实践应对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数据统计分析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和提高。同时,学生获得了对社会的真实认识和感悟。这些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从社会实践出发,将理论学习和社会现象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行动中拓展和深化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同时,注重调查能力和方法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娟娟.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S2)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B类)(2012JGB415)

【作者简介】陆显琛(1972- ),女,广西柳州人,硕士,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

现代设计方法课程介绍 篇4

1.课程的总体情况

现代设计方法学是一门正在形成和发展的新兴学科,它研究产品设计规律、产品设计程序及产品设计各阶段具体方法。现代设计方法学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课程计划36-45学时.2.教学目标

本课程试图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综合各门课程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机械产品设计通用方法,其目的在于总结设计规律、启发创造性。在给定条件下,实现高效、最优化设计,培养开发性、创造性产品设计人才。

3.主要教学内容

基于现代设计方法种类繁多,内容又十分广泛的特点,任课教师结合多年来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经验,将本书的重点放在目前应用十分广泛的五大类现代设计方法:创新设计、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弹性力学有限元及设计中评价与决策方面。这五种方法,突出体现了现代设计方法与传统设计方法在思想方法上所发生的三个方面的深刻变化,即设计最优化思想、高速度高精度分析思想与设计参数随机化的思想。

4.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始终贯彻理论-方法-应用教学理念。具体方法如下:

⑴ 在上课之前首先布置同学们对下一次要上课的内容进行复习,而在上课时首先挑选1-2位同学对其进行提问,看一看他们对将要学习课程内容的自学理解,然后,再根据情况,以简洁的语言将课程内容讲解一遍,对关键内容重点讲解。

⑵ 在理论-方法讲解后,通常要通过1-2个实例来讲解这理论的应用方法和步骤。

5.教学特点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是,针对工科应用性强的特点,采用了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通过理论-方法-应用教学理念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

6.选定的教材

TRIZ创新方法课程设计报告 篇5

创新案例——自动吸尘器

1.1TRIZ概述

TRIZ就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俄语缩写,是由前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在1946年创立的,因而阿奇舒勒被尊称为TRIZ理论之父。TRIZ理论被公认为是使人聪明的理论。

TRIZ有9大组成部分,核心是技术进化原理。按这一原理,技术系统一直处于进化之中,解决矛盾是其进化的推动力。TRIZ理论也可大致分为3个组成部分:TRIZ的理论基础、分析工具和知识数据库。其中,TRIZ的理论基础对于产品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分析工具是TRIZ用来解决矛盾的具体方法或模式,它们使TRIZ理论能够得以在实际中应用,其中包括矛盾矩阵、物-场分析、ARIZ发明问题解决算法等;而知识数据库则是TRIZ理论解决矛盾的精髓,其中包括矛盾矩阵(39个工程参数和40条发明原理)、76个标准解决方法等等。

学习、研究、应用、推广TRIZ理论可以大大缩短发明创造的进程,提升产品的创新水平。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TRIZ理论已经成为一套解决新产品开发实际问题的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1.2问题领域以及现状

优雅完美的居室,必须悉心打理,才可保持舒适整洁,有条不紊。吸尘器理想的设计与卓越的科技,令家居清洁工作倍添轻松、快捷,并满足您对每一项清洁要求。它以先进的吸尘鸽、多用途的附件、超强劲的吸力,吸尽每一角落的尘埃,清理难接触的墙角落、天花板、沙发底下到橱柜之间的缝隙,无微不至,令全屋显得干净无暇。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式下,人们对生活有了更新的追求。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剧,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因此,越来越多的新产品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取代了越来越多的人力劳动。吸尘器将要成为我国每一个家庭的必需品,它给许多忙碌的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便利。吸尘器是一种利用风机和电动机的装置清除室内灰尘的一种家用电器。长期以来,吸尘器都跳不出需要人为管理和充电的使用模式,所以要找准设计定位,自主创新,运用TRIZ(Theory of lnventive Problem solving)理论指导吸尘器的创新设计,设计出符合消费者需求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吸尘器产品。

2.1初始问题情境描述

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功能多样、自动吸尘、自动获取能量、无需管理、造型简约、美观、具有装饰效果的吸尘器比较容易受到消费者的亲睐。功能多样、造型简约、美观、具有装饰效果比较容易做到,问题是如何做到自动吸尘、自动获取能量、无需管理。因此可以推出概念化如机器人一样获取太阳能或电磁场能周期性自动吸尘器。

2.2设计存在冲突

1)吸尘口与功率的冲突。2)吸尘器的尺寸与滤尘袋尺寸、储能空间的冲突。

本论文主要就以上问题,基于TRIZ理论进行问题思考及解决。

2.3目前已有的解决方案及其优缺点

1)立式吸尘器。又称直立式戴手推式,从下至上依次安放滤尘袋,风机和电机,吸尘量大。

2)卧式吸尘器。从前至后依次安放滤尘袋,风机和电机,吸尘量较大。

3)便携式吸尘器。结构安排方式和卧式相同,但尺寸小得多,灵活易于携带。

4)微型吸尘器,结构简单,使用灵活,多用干电池作电源。

3.1组件分析

吸尘器的主要组成部件有:动力部分、过滤系统、功能性部分、保护措施、附件等等五大部件,具体情况如下:

1)、动力部分:这部分主要包括吸尘器电机和调速器,调速器分手控、机控,电机有铜线电机和铝线电机之分,铜线电机有耐高温、寿命长、单次操作时间长等优点,但价格较铝线比较高;铝线电机有着价格低廉的特点,但是耐温性较差、熔点低、寿命不及铜线长。

2)、过滤系统:主要有尘袋、前过滤片、后过滤片等三种不同的过滤装置。

3)、功能性部分:收放线机构、尘满指示、按钮或滑动开关。

4)、保护措施:吸尘器的保护装置主要有无尘袋保护、真空度过高保护、抗干扰保护(软启动)、过热保护、防静电保护。

5)、附件:吸尘器的主要附件有手柄和软管、接管、地刷、扁吸、圆刷、床单刷、沙发吸、挂钩、背带。

可以把它拆分以下几个组件:

3.2互相作用分析

一个进气口(包含若干清洁附件);一个排气口;一个气泵(由电动机与风叶轮组成);一个集尘收纳装置;一个外壳,可容纳所有其他组件。

当气泵转动时,会将空气一直推到排气口。当空气被向前推动时,风扇前方的粒子密度会增加,空气压力也相应增加,而风扇后方的空气密度会减小。气泵后方所产生的压力降就如同您吸饮料时吸管中所产生的压力降一样。气泵后方的压力低于真空吸尘器外部的压力,即环境气压。这会在真空吸尘器内部产生吸力,即部分真空。因此吸尘器外部的空气就自动通过进气口进入吸尘器。

3.3可否裁剪系统

对于吸尘器的结构分析,系统裁剪,会导致相关功能的不完善,故我们使用确立理想解的5个步骤分析该问题并提出理想解:

(1)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清除室内灰尘。

(2)理想解是什么?

自主获取能量的机器人节能型吸尘器(无需人的管理)。

(3)达到理想解的障碍是什么?

技术不够成熟。

(4)出现这种障碍的结果是什么?

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寻求创新与突破,寻求替代资源,不断地开发研究。

(5)未出现这种障碍的条件是什么?

可以利用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电磁场能等获取能量供电机工作。创造这些条件存在的可用资源是什么?太阳能或电磁场能。

4.1解决矛盾问题

5.1物—场问题

对于现有吸尘器可以通过物质一场分析模型见图2。

其中: F 为电能和机械能;S1.1为灰尘;51.2为噪声和耗能;52为吸尘器、吸尘器与使用环境的物质一场模型。

6.1解决方案一

预操作,通过搏动低压预先疏松灰尘。动态化,将吸尘器的吸尘口设计成可调整大小。

6.2解决方案二

分割,将滤尘袋分离成过滤袋和收集站两部分。过滤袋小、收集站大。参数变化,在其内部装入一个适当大小的锌片,通过外部数据的设定自动获取能量(如太阳能、吸尘过程中能量的收集等),自动感知所需的操作,操作自动监控。

7.1最佳解决方案

该吸尘器的最终概念设计方案是吸尘口可大可小的,机器人似自动操作、自动获取能量、自动归位、周期性作业的高级智能型吸尘器。故最佳方案应该是以上两种方案的综合体。

7.2可能带来的问题

1)吸尘器口的可调节大小,需要占据更多的空间,加大了吸尘器的尺寸,提高了制作成本;

2)滤尘袋分离成过滤袋和收集站两部分,可能需要增加对收集站的清洁;

3)自动获取太阳能装置需要考虑到温度湿度等外界因素,增加了维修的费用。

7.3学习总结

自从学习了创新方法这么课程,我才发现生活中看待事情可以从很多角度去发现,去创新。一个复杂的事物,可以通过各种分解或者简化代替,是我们更容易理解其中的知识。

这门课程并非只是枯燥乏味的科学原理,更多的是对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物去解读和研究其原理,真真正正贴合我们的日常生活,再加上周老师生动有趣的讲解,使原来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我们从中思考很多,也学到很多。以后当我们面临各种问题时,相信也会因为学习了这门课程而有不同的思考和理解,同时也会使用相关原理和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设计 篇6

题目: 喀斯特生态脆弱地区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喀斯特生态脆弱地区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

由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等多种因素,喀斯特地区一方面自然资源丰富,另一方面经济尤为落后。而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资源型产业,是喀斯特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全国的差距的主要途径。如何实现通过资源型产业带动喀斯特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是目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必须思考在更为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条件下,在经济落后且环境脆弱的喀斯特地区,实现资源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目的通过对喀斯特地区资源型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分析喀斯特地区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二.选题的意义

1.喀斯特地区资源型的产业发展受生态环境的约束

我国喀斯特地区具有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力低、经济落后等复合特征。与一般地区相比,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相当脆弱,表现为对外界干扰反应灵敏和生态恢复力弱,大规模的开发必然引起大范围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一方面要发展经济,解决当前问题;另一方面又要保护生态环境,解决未来问题。因此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兼顾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2.喀斯特地区资源型产业比重大、生命周期短

喀斯特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全国已探明的140种矿产资源中,其中储量占全国总储量30%以上的矿产就有20余种,其中煤、磷和铝的储量尤为丰富,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资源型产业成为喀斯特地区的主要支柱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比重较大。同时,多数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资源型产业的发展都要经历由出生、成长、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周期。由于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维度低、生态链条短、水土易流失、资源难探测、资源分布分散、开采浪费大等特点,其资源型产业生命周期更短。所以在喀斯特地区发展资源型产业,可持续问题更为重要。3.喀斯特、资源型与可持续,三元边际共同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喀斯特地区资源型产业在区域分布上多是大集中、小分散,点多、线长、面广,在空间结构上往往难以发挥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最后的结果多数是矿竭城衰,直接影响该区域的就业和经济发展。同时我国绝大多数喀斯特地区经济落后,社会分配差距很大,多次发生较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资源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民生问题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与一般地区相比,喀斯特、资源型与可持续三元边际共同制约其经济发展。三.文章框架 1.引言

第一部分是为文章进行背景的铺垫,介绍喀斯特地区的资源特点(包括资源类型、产量、分布等)、产业特点和经济水平几个方面的概况。2.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对喀斯特区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分析了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对喀斯特地区的重要意义。结合西南省份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从资源型产业自身的产业特点、资源型产业与环境的关系、资源型产业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三个角度阐述意义。第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以兼顾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两者的关系;第二,由于资源型产业生命周期短,对资源消耗量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能够保护和有效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延长对资源型产业的原料供应期限,从而保障资源型产业的发展;第三,结合喀斯特地区的地形特点可知,与一般地区相比,喀斯特地形、资源型和可持续三方面共同制约了喀斯特地区的经济发展。3.喀斯特地区资源型产业的现状

第三部分首先界定了广义的喀斯特地区和本文分析的喀斯特地区的范围。本文主要对贵州、广西和云南三省的资源型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范围的界定可以统一上下文的口径,使数据内容保持统一性。

其次,介绍喀斯特地区的主要资源型产业。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共十一类,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比重最大。并阐述现阶段,资源型产业的数量、产值、员工数、资产在贵州、广西和云南三省的工业产业总值的比重。根据资源分布特点,分析出各省的龙头资源产业。

4.喀斯特地区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四部分是整个文章研究的重点和核心部分。要实现喀斯特生态脆弱地区的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就要结合地区自由特点、产业特点来找出现存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这一部分主要根据第三部分介绍的资源型产业,从资源产业整体和三省的龙头资源企业的企业效益入手,通过成本、利润、产值、员工数、集中度与工业产业总体相比较,分析资源利用情况、废弃物再利用和处理情况,对不利于该地区发展资源型产业与环境友好型关系的因素进行总结和归纳。为改善资源型产业和喀斯特地区环境的关系指明方向和着力点,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5.喀斯特地区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五部分针对第四部分提出的问题提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并在相应对策和建议下结合贵州、广西、云南三省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建议,提供具体的解决路径和思路。

四.本文研究的重点和结论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借鉴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从产业结构角度对喀斯特地区资源型产业和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在现有成果基础上对分析发展资源型产业和生态环境协调关系的不良因素和存在的问题,并有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结合喀斯特地区和该地区资源型产业的固有特点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

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篇7

一案例教学, 化繁为简

抽象的社会统计学原理往往会使学生们望而生畏,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尽量采用通俗、准确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来阐释概念、原理, 力图避免繁杂的公式推导。授课教师一方面要乐于与同行交流经验, 另一方面更要积极观察生活, 积累有助于阐释统计概念、原理的例子, 这样才能使枯燥、艰深的社会统计学课变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如果直接生硬地给出概念或者原理, 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由于学生并没有深刻理解这些概念或原理, 因此只能形成短时记忆而非永久性记忆;相反, 如果能够从实际问题出发, 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件作为范例, 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领会概念或原理的要义,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小概率原理的过程中就可以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事件 (比如买瓜子时的品尝行为, 尝到的第一颗就是变质的, 自然是不会去买的) 做例子, 这样特别有助于对这一原理的理解, 而且学生们会惊奇地发现原来社会统计学就在身边, 人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运用着社会统计学, 如此一来,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畏难情绪也会慢慢地烟消云散。

总之, 社会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 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更好地实现是使学生理解基本概念与理论并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衔接。同时, 教师围绕学生学习过程来组织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这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的主体地位。

二互动教学, 教学相长

教学不仅仅是“老师教, 学生学”的单向过程, 而是师生之间生命与生命的沟通、思想与思想的触碰, 是教与学统一的交互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调节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 形成良好的多向互动, 相互启发, 相互学习。在社会统计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营造互动教学的氛围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或事先收集贴近学生生活的数据, 如全班同学的身高、体重、月生活费支出、每天学习时间等等。在课堂上可以结合所授内容引导学生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并进行分组讨论与评议。教师当以辅助者的身份随时向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支持。互动教学的长处在于,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能够真正以学习主体的身份进入教学过程中来, 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开发自身学习潜能,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有效掌握社会统计学课程的具体内容, 甚至还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学习能力, 找到适用于个人的学习方法, 显著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也能够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授课方面存在问题, 积累经验, 丰富授课技巧。另外, 良好的互动对于建立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培养师生友谊也是非常重要的, 而这显然是非常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的。

三启发教学, 学生是主体

确保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保障课堂效率的关键, 只有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得到承认和维护, 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永远都是他们刻苦钻研的不竭动力。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如何点燃并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则能够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要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方式尤其是新颖、独特的问题创设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提出的问题既要具备一定的挑战性, 又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 这样才有利于帮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避免挫败感。社会学统计学方法的主要目的在于透过纷繁复杂的数据找到隐藏在其背后的统计规律。在这个“寻宝”过程中, 授课教师一定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整理、分析、解释数据, 通过自身的努力挖掘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统计规律, 助其获得成就感, 这又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相反, 一言堂式的灌输式教学无疑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否定, 是对其求知欲的无情打击。

实践中, 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的方式, 这种方式如果运用得当, 即可以达到师生“双赢”的效果。在研究性学习方式下, 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吸收学生进入自己的研究小组, 引导学生自主收集有关资料信息, 通过探究问题的本质、寻找问题解决之道来获取并运用知识。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与信任, 这种尊重与信任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科学探索精神, 使学生自身潜力外化为真正的实力。研究性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的、向上的学习氛围, 在这种积极的氛围之下, 学生被塑造为一个学习的“主体”而非授课的“对象”, 这一根本性的转变的意义在于切实承认并保障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另一方面, 学生的思想的闪光点也可以给教师以启发, 有利于教师本人做好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

四实践教学, 学以致用

社会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工具类科目。对于这类科目, 实践教学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这样才能够向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 使其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熟练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否则, 不仅无法使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得到巩固, 甚至会引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意义的质疑, 显然, 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可以指导学生自己设计调查问卷, 在校园里开展各种小规模的调查活动, 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由于实训基地、实习经费的限制所带来的不便, 而且这种调查贴近学生生活, 易于激发其兴趣, 并且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属的群体的生活状态。例如:学习时间调查、生活费用调查、学习成绩调查、课余活动、生活习惯调查等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也可以指导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 开展更为广泛的大规模调查活动, 这更加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 了解社会现实。当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将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的杂乱无章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得到规律性的认识之后, 他们就能更为深刻地理解统计方法的强大功能, 而社会统计学这门课的意义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除了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调查问卷、收集与某个主题有关的数据之外, 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是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各种统计软件。统计软件能够大大地简化各种复杂的计算过程, 例如区间估计、假设检验、列联分析、回归方程的建立与检验等等, 利用软件的相应模块即可快速、准确地完成分析任务,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有效掌握软件的应用,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会进一步加深, 从而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软件助力, 事半功倍

众所周知, 大量数据的处理是任何一门专门的统计学都无法回避的任务, 社会统计学同样如此。繁重的数据处理任务确实容易让人望而生畏。幸好软件开发人员早已开发出适应不同专业、领域需要的各种统计分析软件, 这大大提高了统计人员的工作效率。统计软件同样可以助力社会统计学的课堂教学。例如可以利用SPSS, SAS或者Excel等软件进行绘图、制表、数值计算和预测等, 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特有的模拟功能和动态演示功能, 使社会统计学的抽象理论变得直观、形象, 从而强化学生对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运用计算机软件提供的便利条件, 设计各种生动有趣的随机试验, 使学生介入建模和求解的动态过程,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应用统计学理论以及统计软件的能力, 并培养其务实、客观的科学态度。总之, 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能够使社会统计学的教学变得轻松有趣,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数据的整理、分析和推断变得快捷、准确,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统计理论素养、掌握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

完备的数据库是运用社会统计软件进行教学的基础。教师应事先选取合适的案例, 建立数据库。此外, 更为有意义的数据获取渠道是向学生布置任务, 收集一手数据或二手数据, 这样既能够使教学数据库更加丰富, 又能够锻炼学生的数据收集能力。

总之, 圆满完成社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实属不易。破解难题的方法总是存在的, 只要授课教师能够做到勤于思考、积极交流、善于学习并及时总结, 就一定能够发现并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授课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卢淑华.社会统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徐军辉.社会统计学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统计教育, 2007 (1) :33-35.

[3]周晓宏.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学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 2009 (2) :123-125.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设计 篇8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57-02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专门针对中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德育性质的课程,它的主要目标是改善学生的态度,情感和行为,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养成的目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品德与社会也被注入了新的生机,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改革的实践情况和班级的具体情况,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增加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更好的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增加互动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互动教学是指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相互结合,使两者之间相互作用,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来活跃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动口能力,以加强学生的主关能动性。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布鲁姆曾经说过,学生自身的情感特征与能否成功的学好一门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学习动机较高,兴趣度较大的情况下进行学习,要比那些没有学习动机,兴趣度不大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好的多。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兴趣度,是学好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关键所在。

例如在‘学习礼貌用语一课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给每组的每个同学都安排一个角色,来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在一组模拟商城购物的情境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个桌子,上面摆好各种小商品,使同学分别扮演顾客与售货员的角色,随后,让一组的两个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其他组的学生和教师在下面当观众。首先,顾客走到售货员的面前,售货员会说您好,请问我可以帮你做些什么吗?顾客可以回答,我想买一个发卡,您能帮我推荐一个吗?经过短暂的挑选与对话后,当顾客选完发卡的时候,售货员说:很高兴为您服务,欢迎下次再来。顾客接着回答说,谢谢您的帮助,再见。待场景模拟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让下面的观众进行互相讨论,看看他们的礼貌用语使用是否得当,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这样一来,进行角色模拟的学生在模拟中学会了礼貌用语,而观看的同学也在讨论中加深了对礼貌用语的印象。

二、采取新型教学方法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美国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数字故事教学法,它将动画、视频、音乐、图片、文字等元素进行整合,将原来的口头故事变得可视化,使得学生能更直观的感受到动画的内容,更容易被动画的效果所吸引,从而更容易从故事中获取知识。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通过网络来下载一些自己需要的素材,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堂需要,使用多种软件来对数字故事进行编辑,例如powerpoint、premiere、Flash等软件都可以帮助教师很好的完成数字故事的制作。在制作数字动画的时候,教师应该遵循确定主题、编辑文本、收集素材、编辑整合这四项原则,以制作出生动的数字故事。

例如在制作‘当灾难降临的时候这一课程的数字故事的时候,教师就应该结合‘当灾难降临的时候这篇课文的内容,确定如‘地震来时不要慌这样的故事主题。随后即可以编写故事的文本并收集素材,在编辑文本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时间设定为地震来临前到地震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而人物和地点分别是一个三口之家的屋子里面。随后教师可在网上收集像卫生间之类的一些能够有效躲避地震伤害的空间和容易造成伤害的举动之类的素材。随后配上音乐,音乐的选择应该适合场景的发生,例如地震来临之前,可以配上轻松舒缓的音乐,而地震来临的时候,应该立即更换为紧张激烈的音乐音效,最后利用powpoint等办公软件将这些素材和音乐音效整合起来,以达到生动的效果,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吸引。

三、将教学内容生活化

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课程目标来看,品德的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最基本的出发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课本上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且教学素材的选择要全部来源于生活,使学生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体会素材中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在情感与教材内容上发生共鸣,引发学生的体验。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会面临着离开自己生活学习六年的学校,而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当中,许多学生都会对小学的生活环境有着一种不舍之情,这时我们在讲授‘我的成长足迹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回顾一下自己在小学六年来的这一段时间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难忘的事情,按照时间的顺序,将一件件事情列举出来,例如从学前班升入一年级时的感受、人生中第一次当值周生的经历、入少先队时的激动之情等等,这些事情都是学生在自己的小学学习阶段所经历过的,自己完全能体会其中的感情,从而使增加了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四、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品德与社会课程又是一门以学生日常生活为研究的课程,由此可见,实践教学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在美国流行这样的一句话,我听了,然后我忘了、我看了,随后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才真正的懂了。因此,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空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校园当中,而是应该使学生走出校园,更多的接触社会,以自身的实践活动来体验这个社会,来认识社会,并且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来了解社会,感恩于社会,最终做到回报社会。

例如在在讲到‘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来到附近的社区,在走进社区之前,教师可以先向同学提出此次去社区活动的要求,看看社区内有什么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而能变得更好的。在一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后,同学们纷纷回到了老师的身边,这时老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询问他们在这段时间内都为社区做了些什么事情,有些同学会说:我们扶行动不方便的老爷爷老奶奶上楼,有些同学则会说:我们把社区地上的垃圾捡了起来,扔到了垃圾箱,使地面变干净了,还有些同学会说:我们把运动器械擦干净了,不会弄脏锻炼的人的衣服了。从此可以看出,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改善了社区的环境,而且还学会了相互之间的沟通,学会了对老人的尊重,学会了对环境的保护,真正使学生的品德从实践中得到了提升。

五、结束语

在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把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应该将最贴近学生平时生活的内容带入到课程当中,让学生产生共鸣,同时采用故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方法,使课程的内容能够更加形象和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更容易的去理解与接受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进而有效的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丽.“导学互动”-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几点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36

[2] 郑芝玲.“品德与社会”互动式教学模式及其变式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9)160-162

[3] 朱红.浅谈品德与社会教育[J].科技世界.2014(21)225

[4] 梁思存.让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多彩课堂[J].科技创新导报.2015(1)104-105

[5] 金玉淑.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思路[J].《赤子(上中旬)》.2015(5)213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设计 篇9

摘 要:随着MOOC的发展,我国MOOC平台数量及其推出的课程日益增多,然而MOOC的课程质量如何,有待调查与考证。本文以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三大平台中的1000门课程为样本,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的60门课程为调查对象,借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尤瑟夫等人的MOOC设计质量标准,并根据两两指标的重要性确定每项指标的权重,对每门课程进行评测分析,从而确定MOOC的课程教学设计质量。研究结果表明,大量MOOC的教学设计质量偏低,尤其是在学习分析以及学习社交上的设计环节比较薄弱。基于此,

关键词:大规模在线课程;教学设计;MOOC;评价

一、引言

随着MOOC的飞速发展,我国政府、高校、企业等纷纷加入到MOOC浪潮中,关注并且参与到MOOC的发展中。从20xx年10月起清华大学设立了“学堂在线”平台,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大学在线”以及网易和爱课程合作推出的中国大学MOOC也上线,吸引了无数的MOOC用户注册登录学习。随后国内出现了很多的MOOC平台,同时MOOC课程的数量也在逐日增加。MOOC资源的免费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公平,给学习者带来了更好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然而,由于MOOC的课程质量标准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定定义,导致很多MOOC课程质量堪忧的局面。因此,本文通过考察国内MOOC教学设计的现状,较为客观的调查与评价其教学设计质量水平,以期为我国从事MOOC建设与教学的同仁提供一些值得借鉴和参考的意见。

二、相关研究

国内外根据现有MOOC教学设计的研究来看,可以将现有研究分为教学原则、教学特点以及教学模式三种研究。

从教学原则来看,罗芳等学者从课程视频、随堂小测验、交流讨论3个方面总结了MOOC课程的特点,认为MOOC课程教学设计应遵循人本主义原则、行为主义原则以及建构主义原则[1]。李曼丽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MOOC的设计原则是人本化学习、掌握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程序教学及有意义学习等理论的综合运用[2]。Anoush Margaryan等人以梅瑞尔的五星教学法为指导原则以及专家反馈的附加原则,从以问题为中心、激活、展示、应用、综合、集体知识、合作、分化、真实资源以及反馈等十个原则对MOOC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了测量与分析[3]。

从教学特点来看,蔡成莲等学者从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提出了网络教育共享课程教学设计思路[4]。李秋菊等学者针对教学视频设计的要点从界面设计、课程内容、教学设计三个方面对 xMOOCs 视频进行分析并且总结了 xMOOCs 教学视频的`九个设计要点[5]。

从教学模式来看,王志军等学者指出教学目标与教学交互是网络课程设计的两大关键[6]。郑勤华等学者为解决MOOC教学模式能否真正促进在线教育的变革这一问题,得出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xMOOCs 依旧是当前国内 MOOCs 的主导课程模式,现有 MOOCs 学习支持服务力度相对薄弱,教师参与是MOOCs整体交互水平提升的关键[7]。孙洪涛等学者认为MOOCs的交互状况对课程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研究发现我国 MOOCs 课程教学交互水平总体偏低且严重不平衡,采用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交互状况较好,采用可汗学院式视频的课程比采用其他类型视频的交互水平更高; 提供丰富学习支持和评价认证方式的课程交互水平较高[8]。任友群等学者针对目前MOOCs距离个性化学习还有多远的问题,认为要实现MOOCs的大规模和个性化统一,需要在优化学习资源设计、加强学习终端自适应内容建设、优化学习活动设计、完善学习评价制度和创新自适应平台系统等五个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9]。LE Stanley提出如何将教学模式应用于MOOC的设计与开发中的问题,借助5位有丰富的教学设计经验的博士,确定了具体的MOOC环境的教学设计问题,给教学设计人员提供了MOOC环境中应考虑的教学设计要素,包括提供学习者内容分析,理解学习管理系统的现有技术和局限性,以及教学设计师有必要进行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从而更好地建立高效的课程教学设计[10]。

上述研究成果对国内外的MOOC建设与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基于此,采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尤瑟夫(Ahmed Mohamed Fahmy Yousef)[11]的MOOC教学设计质量标准对我国的MOOC课程进行评测,以分析和评价国内MOOC课程的教学设计质量问题。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1.教学设计质量标准的选择以及指标权重确定

德国的MOOC教学设计质量标准分为教学标准层面和技术评价层面两个维度,对教学标准和技术评价方面评价具体全面。虽然该标准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指导进行评价,但是由于该MOOC教学设计质量标准,着重于MOOC课程设计,能较为完整地体现教学设计的全过程,能做为课程教学设计质量的一个参照标准,本研究采用该质量标准作为检测课程教学设计的测量工具。

上一篇:5.12护士节国旗下白衣天使演讲稿下一篇:小学三年级数学《需要多少钱》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