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偏重心理问题的矫正,针对的是部分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则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实现教育模式的转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模式的转变、教育内容的丰富化、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的自我教育和教育资源的整合。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学生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学生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中学生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摘 要】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身体的变化和知识的不断积累,学生的心理正在经历着由幼稚向成熟渐变的过程。这一时期是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极具重要的时期。本文从主体性的角度探讨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 键 词】主体性;心理健康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令人非常关注的问题,根据目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多年来我们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坚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以主体性心理健康为导向,形成了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自为性、创造性等为心理健教育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合作精神、坚强意志为目的,通过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诊断——教育模式、体验——自助模式、传递——互助模式、认知——训练模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调整自我,使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位置。

一、走进学生心理世界

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了解主体,了解主体的心理状况是实施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1. 心理测量常规化。新生入学都要进行专门的心理测试,学校每学期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量,并进行统计分析,将分析结果反馈给班主任,为教师的教育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2. 以课程为依托,使学生认识自己的心理世界。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常规教学、校本选修课和社会实践三者结合,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活动、探究、体验、调节”四环节教学法。课堂上坚持自助、他助、互助的教学原则,注重学生行为训练和思维训练。

3. 建立完备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科学准确地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气质量表和多种能力测试量表建立系统的学生心理档案,为教育教学工作及时提供依据。

二、主体性心理实践

健康的心理是主体在实践中自主构建起来的,而不是通过一种外在力量的干预和介入实现的,为此学校常常借助一些实践活动实现学生在心理上的自我适应、自我调节、自我超越。

1. 实践与体验。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组织各种心身修养训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消除自己的心理烦恼,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健全的人格。

2. 心理文化活动周。通过举办讲座、出宣传板报,开班会、学生自己创办心理杂志等形式在全校师生中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了调试心理,并对全校学生的心理能够起到积极影响。

三、主体间心理交往实践

主体间的交往实践过程是主体心理建构的重要途径。学生间的心理互助、心理影响对建构学生健康的心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1. 借助同伴心理咨询员实施心理调节。在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分别选出心理咨询员,由心理教师对他们进行专门培训。咨询员利用自身的特殊优势,对本班级同学宣传心理知识,收集和解决同学的心理问题。

2. 借助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学会实现心理互助。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体验——互助模式,我们定期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获得对自我问题的认同,减少孤独感,提升了自信;同时,在积极思考中发挥了净化功能,降低了阻抗心理,完成了心理自助,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得到了一致的好评。

四、空间技术手段

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心理场”之中,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常常受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人际环境等周围环境的影响。

1. 发挥校园环境的心理影响作用。校园环境不仅具有教育功能,也有心理影响功能。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受社会环境、社区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外,更主要的是受学校环境的影响。环境熏陶是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途径之一。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如环境布局、绿化美化、房屋设备、黑板橱窗等物质环境;如各种规定、纪律、公约、行为规范等制度环境;如办学宗旨、发展战略、校训、校歌、学校精神、模范人物等精神环境。

2. 建立了专门的心理调节空间。心理调节空间集心理调节、心理释放、心理辅导为一体,主要是为那些心理压力过大的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放松和自我调节的空间,使他们以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五、常态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主体性倾向

目前,学校仍然把常态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但在实施过程中力求体现出主体性特点。

1. 常态心理咨询的创新。心理咨询工作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书信电子信箱咨询、个别咨询、集体咨询/网校开设心理咨询板块,既解决了个别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让更多的学生接受了心理教育。

2. 对心理素质稍差的同学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体验——自助模式,定期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获得对自我问题的认同,减少孤独感,提升了自信;同时,在积极思考中发挥了净化功能,降低了阻抗心理,完成了心理自助,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得到了一致的好评。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作为学校教育创新的突破口,在一个张扬主体精神、呼唤主体意识、尊重主体价值的时代,学校教育及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把主体性理念作为一种重要的目标追求。上述做法,只是一种积极的尝试,但这种尝试已经在学生成长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我们将孜孜以求、不懈探索、大胆创新,使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入、系统、完善、科学。

作者:杨宇

学生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

摘要: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偏重心理问题的矫正,针对的是部分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则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实现教育模式的转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模式的转变、教育内容的丰富化、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的自我教育和教育资源的整合。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转变;自我教育;资源整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是由高校设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咨询的专门机构承担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和工作思路,对推动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变

心理健康教育分两部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矫正性心理咨询与辅导。前者针对全体学生,需要学校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学生积极发展,防患于未然。后者针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需要专业心理学教师负责以恢复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从高校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两者应该有机结合,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占主导地位[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坚持发展性原则[2],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优化个性品质,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完善人格。该目标的实现依托于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和有效实施,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心理状态良好的大学生,教育内容是学习与成才、恋爱与人际、求职与就业等成长发展性内容。然而,由于教育理念和各种现实因素的限制,国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偏重以个体咨询与辅导为主的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轉变,首先要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回归,以学生为本,关注全体学生心理潜能的发挥,培养积极的归属感、责任感与获得幸福感的能力与品质,促使学生人格的完善;其次要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注重环境和校园文化的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有赖于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3],仅依靠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工作人员势必会陷入片面化和孤立化的境地,必须发动广大教师才可以达到效果[4],即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整个学科教育中,除了通过心理学教师开设相关的必修课、选修课与讲座外,其他学科的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将心理健康知识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教工、班主任、辅导员也要在日常工作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2.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角色的转变

目前,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专、兼职教师。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可以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定位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实效性,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点[5]。有研究者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学校里的心理和行为科学家,是心理辅导员和咨询员,还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的实践者与发展者[6]。在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具备三重身份:心理学研究人员、心理咨询师和高校教师。研究人员的角色要求其运用心理学理论设计一系列调查、实验,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心理咨询师的角色要求其承担高校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高校教师的角色要求其开设相关的选修、必修课及讲座,传授心理学知识。

目前,高校逐渐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队伍建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负责组织和协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其中对二级、三级队伍进行专业培训是校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主要工作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培训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在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是心理培训师,培训对象包括:教师、辅导员、心理委员等。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岗位教师的主要角色将转变为培训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专业指导者,心理咨询与辅导、危机干预之外的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会逐渐转移给二级、三级队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过程中,随着专职心理教师角色的转变,也要逐步加强对专职教师的培训,培训内容要具有专业化、发展性和助人成长的特性[7]。

3.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丰富化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设置主要依据以下两方面: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对人才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传授那些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对大学生的成长有帮助,能够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知识和技能。有研究者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心理健康概述、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交往心理、恋爱与性、择业心理、网络心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8]。大学阶段学生容易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如:学习适应、自我认知、情绪管理、时间管理、人际关系、恋爱与性、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网络沉溺等[9]。除了将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外,还应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传达一些积极关注自我成长和人格完善的理念,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因材施教,依据学生的个人需求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完善学生的个性品质,这也是全员育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体现。

4.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与内容是对应的。个体心理咨询与辅导是针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开展的,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必修、选修课和讲座是传授心理健康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目前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但该方式往往会忽视学生的情感和生活体验。发展心理学家沙因认为,成年早期(也就是大学生所处的发展时期)的认知发展处于实现阶段(achieving stage),这一阶段主要是运用其智力实现有关职业、家庭、社会贡献等长期目标,不再以收集资料为主,而转向了实用主义[10]。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则是将实际的应用情境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目前,团体心理培训、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读书月、情景剧大赛、心理沙龙等)、学生社团等方式,学生的体验度相对较高,效果较好,但参与其中的学生数量还是有限的。

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还应以学生的现实学习、生活情况为基础。多数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宿舍,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上。如何采用有效的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学生的生活空间、网络空间,也是考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个指标。一方面,各高校可以依据校情,在宿舍区域设置心理聊天室、心理宣泄室、读书室,各院系辅导员也可定期入住学生宿舍,悉心关注学生生活动态,另一方面,借助网络平台,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通过网络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如:博客、微博、心理小贴士、心理美文征集、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专题论坛、社会热点心理解析等,使学生在学习之余,也能够有机会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5.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自我教育指人们把自己作为教育的对象,依据一定的教育原则和规范,自觉自愿、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己施加影响的过程。自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己的道德意识,能自己管理自己、自己要求自己、自我鼓励、自我控制[11]。心理的自我完善和提高也离不开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只有树立自我保健意识,才会主动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和主动调节自我,消化吸收各种来源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逐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此基础上,也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自助组织,建立班级朋辈互助小组。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心理困扰时,首先会选择向朋友倾诉(79.8%),其次是向母亲(45.5%)、同学(38.6%)、恋人(30.9%)、父亲(22.5%)、同龄亲属(15.8%)倾诉,选择向专职心理辅导人员倾诉的仅占3.2%[12]。朋辈互助的优势是心理委员或心理保健员与学生年龄差距小,空间距离近,最能直接体验和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与心理问题,能够比较及时地化解学生遇到的实际学习和生活问题[13]。选拔和培养优秀的、有责任心、乐于助人的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在助人的同时,也在实现自我价值,积累成功体验,还是自我成长和自我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学生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实施的主体,这样建立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才能够覆盖全体学生,达到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6.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

有研究者指出,大学生正处于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来自学业、人际关系、情感、经济上的压力时常困扰着大学生,其社会支持状态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的水平[14]。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显著影响[15]。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作配合,尤其是在信息高度發达的今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可能局限于校园内。首先,要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只有社会各界普遍认可其重要性,才会积极主动配合参与。利用高校广播、校报、校刊和其他社会传媒资源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其次,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营造全员育人的校园氛围,调动全校教工的积极性,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再次,寻求社会的支持与理解,加强与其他高校、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与医院的合作,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如,各学校定期举办案例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督导学习共同提高,与红十字会等组织保持联系,加强交流协作,与医院建立联动机制,及时参与对有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救治。最后,家庭是学生成长的起点,也是影响学生终生的社会因子,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加强与家庭的联系,会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整体氛围。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明确要求各高校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因此,各高校应该抓住机遇,积极推进、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朱小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倡导发展性教育模式.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95.

[2]吴先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探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

[3]樊富珉.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及其对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05.

[4]张洪英,卢继英,高宝莹.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角色期待及其实现.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28(1):70-72.

[5]唐月芬.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角色问题研究的新思路.传承,2010,(30):142-144.

[6]杨贵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专职教师的角色定位.学术论坛探索,2008:179-180.

[7]马惠霞,吴捷.对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情况的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220-222.

[8]姚本先,陆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7,30,(2):485-488.

[9]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0]罗伯特·费尔德曼著,苏彦杰等译.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504-544.

[11]叶玉清,单常艳,肖文学.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模式研究.辽宁工学院学报.9,(1),2007:92-94.

[12]张伟,骆小阳.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现状尴尬[N].中国青年报,2005-08-03,(7).

[13]崔建华,张学诚.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11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

[14]孔德生,张微.贫困大学生生活事件、应付方式、社会支持与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1):61-62.

[15]郭洪芹.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及其构建.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0.3,(102):93-95.

作者:马晓璐 仵林军

学生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发挥心育名师工作室作用区域推进发展性心理教育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作为当代教育发展产物的名师工作室,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进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载体。南京市秦淮区率先建设心育名师工作室,在发挥心育名师领衔作用、促进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关键词】心育;名师工作室;区域

【作者简介】宋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南京,210007)教师,高级教师。

名师工作室是近些年出现的教师教育的新形式,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名师工作室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进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载体。为了加强秦淮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区内心育名师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建立一支适应秦淮教育快速发展的高素质骨干教师队伍,推进全区教育事业和谐、优质、均衡发展,秦淮区教育局在《南京市秦淮区2018—2020年度名师工作室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以下简称“心育名师工作室”)的要求。这一举措在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名师领衔作用、促进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规范名师工作室建设,构筑心育教师专业成长平台

设立名师工作室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挖掘名师拥有的潜在资源,提升他们的影响力,培育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梯队,创立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机制。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名师的管理制度,才能激励名师不断进取、创新和发展,才能搭建有利于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打造全区一流的教师团队。

1.建章立制,规范工作开展。

区名师工作室由区教育局统一管理、区教师发展中心具体协调运作。为了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的规范管理,更好地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指导和辐射作用,确保工作室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与《南京市秦淮区2018—2020年度名师工作室实施方案》一并出台的还有《南京市秦淮区名师工作室管理考核暂行办法》《南京市秦淮区名师工作室协议书》等相关文件。严格规范的制度保证了名师工作室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形成一支引领全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快速成长的高素质工作团队,推动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2.明确职责,推动名师培养。

区名师工作室是在区教育局的指导下,以名师为主体的非行政性工作机构,以探讨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任务的帮扶合作共同体。区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的主要职责是为本区培养优秀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推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成果和开发、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资源等。

3.量化考核,建立激励机制。

教育局按有关评估标准以三年为一个规划周期、一学年为一个工作周期,对名师工作室进行管理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工作室自身建设发展的情况,工作室在培养和指导教师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工作室在教育、教学、科研中取得的主要成绩等几个方面。考核等第为合格及以上者有资格进入下一周期的工作室建设;考核优秀者,将予以表彰和奖励;考核不合格的,督促其自我整改、对其进行诫勉约谈或取消名师工作室。细致量化的考核管理,既是名师工作室有效运行的保障,也是推动其向前发展的动力。

二、组建名师工作室团队,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共同体

名师工作室应该成为科研成果与实践运用的纽带与桥梁,更多更好地为普通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服务与保障。

1.招才纳贤,组建名师团队。

名师是名师工作室的领军人物,在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中具有指导、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由一位主持人、三位核心成员和若干重要成员组成。主持人和核心成员都是区内非常优秀的专职心育教师,且主要的工作年段分别是小学、初中、高中和职校,兼顾了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工作室的其他重要成员也都是区内各校的兼职心育教师,都参加过南京市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团队以教师专业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骨干教师培养为重点,整合资源,高端引领,整体提升,力争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質心育名师队伍。

2.加强学习,提升专业素养。

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的本质是心育教师专业学习的共同体,对教师的个人成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名师工作室为教师学习提供了资源,名师工作室成员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既有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又有秦淮区学科带头人;既有一线专职心育教师,又有兼职教师,还有区心育教研员。大家在名师工作室交流想法,分享专业知识与经验,力求每个个体的专业素养都有所提高。其次,名师工作室构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使专业理论学习持续化、日常化。工作室精选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学科专业书籍,引导成员有计划、有选择、有实效地阅读,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第三,工作室积极创造条件,通过走出去(外出参观、听课和参加研讨活动等)、请进来(邀请省市级名师、高校专家教授开展讲课、指导等活动),帮助成员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高业务能力。近半年来,名师工作室先后邀请了江苏省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杨静平老师和华东师范大学苏雪云教授为成员们做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通过不断学习,逐步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区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名师引领,促进团队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热情。他们共同探讨、研究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创出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近半年来,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成员在各级各类年会、骨干教师培训会议上交流发言10多人次,反响良好。团队成员在市、区级评优课中频频获奖,初步彰显了名师的引领作用。

三、发挥名师工作室作用,凸显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亮点

组建名师工作室只是基础,运行好、经营好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作用,推动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凸显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亮点才是关键。

1.名师走进课堂,让心理健康课活起来。

自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江苏省教育厅向全省中小学推荐使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地方教材,并要求小学、初中、高中每两周开设不少于1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然而,由于缺乏专职教师和专业指导,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呈现出“教师不会上,学生不愿听”的尴尬局面。

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来到学校、走进课堂,名师与兼职教师结成对子,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制定教学目标,如何选取教学方法,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如何提问,如何回应学生的课堂表现。在名师的指导下,兼职教师们进步非常快,心理健康课在校园里真正活了起来。

2.名师走进咨询室,让学生笑起来。

心理健康课主要是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对于那些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普及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如青春期的学生容易出现厌学、自卑、叛逆、人际关系冲突等问题,面对这种情况,他们更需要的是一对一的个别心理辅导。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的成员都具有心理咨询专业资质,他们定期走进陶老师工作站秦淮分站的咨询室,走进各学校的咨询室,倾听学生的烦恼,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

3.名师走进社区,让居民健康起来。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把心理健康服务送进社区,对社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讲,不仅可以提升社区居民的心理保健意识,还能促进他们家庭和睦、身心健康,提升其生活质量。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的成員利用周末和暑假走进社区,面向不同的群体,开展各种心理健康宣讲活动。如面向学生,采取游戏的方式开展“抗压小天使”的团体辅导活动;面向家长,通过案例和角色体验讲解“亲子沟通的艺术”;面向老年居民,用生动热情、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负面情绪的危害,讲授调节情绪的方法,并通过互动小游戏和现场答疑环节,让老年人学会面对并妥善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名师走进社区满足了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的需求,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不仅是一个共同学习的平台,更是一个实践研究的平台、一个成果呈现的平台、一个创新发展的平台。打造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的作用是区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之路。

作者:宋梅

上一篇:中秋节主题演讲稿下一篇:幼儿教师优秀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