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研究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调查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这一方面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一个数目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笔者于2011年9月中旬对玉林市兴业县大平山镇正阳小学的留守儿童教育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研究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研究论文 篇1:

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问题研究

摘要: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城乡人口的自由流动及就业的选择,使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人口大多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成为了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造成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及落后的局面,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问题研究自然成为了重中之重。本大学生项目小组在西北地区Y县进行了调查研究,为切实解决我国西北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问题,探索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研究问题;实地走访;提供方案

1.经典案例分析

1.1案例1

XX是一位留守儿童,10岁,他的父母在内地打工,一年最多回来两三次,他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年近七十,身体硬朗,爷爷除了照顾常年卧床的奶奶,还要管好孩子的吃穿住行。XX的爷爷去开家长会,被老师单独留下,老师反映孩子在学校不爱说话,也不和别的同学玩,学习成绩也不理想,再不努力就会越来越差。林林的爷爷听到老师的话,心里像打倒了五味瓶,五味杂陈,但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1.2案例分析

通过真实案例我们可以发现,由于我国目前城乡资源相对不均衡,为了获取更高的生活收益,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致使农村留守儿童增加。并且目前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时,多为父母进城务工,使得孩子不得不由家中长辈代加看管,受知识水平以及个人经验等局限影响,很多的家中长辈也只是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对于孩子日常的心理疏导以及对于生活上的引导远远不如父母以及专业的心里教师。

1.3.1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

性格上的缺陷,心理障碍。性格缺陷是留守儿童主要的心理问题,由于儿童都会依赖于父母,身边缺少父母的陪伴。但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农村父母选择了外出工作,而儿童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者遇到问题没有及时改正更没有及时的关心影响性格发育,从而导致性格缺陷等问题出现。

(1)学习问题

第一学习督导缺失,学习环境差。留守儿童正处于自我控制力较差,自我约束以及自觉性都不强的阶段。在学习过程中,除了需要老师的引导外,家长或者其他亲人的督导也是十分重要。但是这方面的督导恰恰是留守儿童最为缺失的地方。一方面,父母外出打工后,除了偶尔的电话或者视频联系之外,无法对子女进行经常性的督导。

(2)農村留守儿童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1.3.2心理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导致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亲人的关爱和照顾,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上得不到满足,也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造成他们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

1.3.3社会交往问题

留守儿童在于同伴交往过程中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似乎并未起到弥补他们家庭关爱缺失的作用。一方面源于留守儿童的同伴都是同龄人,在社会交往阅历、交往能力和技巧等方面并不能够指导留守儿童。另一方面,没有父母的监督与管束,缺乏正确的引导,交友选择往往不够谨慎,在社会交往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即时性和冲动性的特点,很容易流入一些社会不良群体中。

1.3.3.1农村留守儿童交往困难症状

(1)心理障碍产生交往恐惧

儿童由于其所处年龄阶段的特殊性,可能出现欺负或被欺负的情况,而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不在身边,多处于被欺负的地位。有时即使受到同伴言语或身体方面的较为严重的欺负,他们也可能不敢声张、反抗,多是想方设法躲避或逆来顺受。焦虑是留守儿童时常表现出的心理现象。

(2)情绪不稳定产生交往错误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打工,一般是从事工作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久,本身已十分疲惫,没有太多精力与身在家乡的孩子进行沟通。电话交流时往往关心的是子女的饱暖、学习成绩等问题,对其情感方面的需求关注不够或基本没有关注。

2.西北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现状

基于对当地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发现目前在处理留守儿童问题上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当地教育机制滞后,其次为学校忽略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情感方面的有效引导,最后为教育力量单一。

2.1当地教育机制滞后

就目前当地教育现状来看,很对地方并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现有的师资力量也很紧缺,影响了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关怀。同时,目前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做法多为形式主义,比如电话慰问,微信慰问等,关爱效果并不佳。

2.2教育力量单一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基层县乡政府工作人员缺少系统化的儿童教育与心理关怀知识,为数不多的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也不够强,直接影响了留守儿童教育质量。

3.对策建议

本研究小组通过对于当前存在问题的研究,以及对于当地的实地调查,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3.1优化留守儿童教育机制

现在是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通过现有的网络手段以及政策的支持,引进一些专业的心理教师或者专业的志愿者团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性,规范留守儿童教育机制,从而使得留守儿童获得全方位的关爱。

3.2乡村振兴背景下,引进就业岗位

留守儿童多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那我们可以尝试从根源解决问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为当地乡镇场村适当引进就业岗位,可以适当减少外出务工的家长。

3.3优化社会支持体系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首先要从资金、物质、精神关怀多个方面出发。所以我们可以优化社会支持体系,丰富教育资源供给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4.结语

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需要规范的留守儿童教育活动,也非常需要政府和学校以及家庭的共同协作。希望有朝一日,留守儿童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的解决,希望更多的孩子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再多写一些,加上调研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姝婧.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社会支持网络构建[J].农业经济,2020(05)

作者:署瓦克·居玛地里 热依拉·亚森 巴哈努尔·俄塔别克 波丽点·阿达里 哈力拜克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研究论文 篇2:

对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研究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调查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这一方面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一个数目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笔者于2011年9月中旬对玉林市兴业县大平山镇正阳小学的留守儿童教育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生20名,其中父母在外地的就占了75%。这些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期,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都需要父母的照顾和抚慰,在思想上渴望和父母进行交流和沟通,其父母的外出务工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对他们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留守儿童在上学期间全部在校食宿。大多数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少部分是其他亲戚。由于平时缺少父母亲的关爱,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很多问题。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

由于临时监护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绝大多数属于文盲、半文盲,他们对辅导学生学习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大部分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在身边对自己的学习有影响。有的认为,父母不在身边,无人监督,自己在学习中缺乏自觉性,对学习也多是应付;有的认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临时监护人往往不能帮助他们,久而久之,学习上的问题越积越多,给他们的自信心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是他们成绩普遍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

2.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由于90%以上的临时监护人是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使得他们能够尽心照顾孩子。绝大多数的临时监护人认为,照顾好孩子就要使他们的学习、生活、品德、行为都要好。有些留守儿童在生活上能够自立、自制,他们大都比较懂事,能够体谅大人,帮助临时监护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同时,多数留守儿童能够比较合理地分配时间,不需临时监护人进行过多的监管。有少量的留守儿童对临时监护人在生活上的安排和照顾表示不满意。他们认为,由于临时监护人平时忙于干农活,尤其是在农忙时节,不能够保证他们按时就餐或不能够保证饭菜的质量。

3.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平时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主要是打电话,他们每次与孩子电话沟通的时间不会太长,每年沟通的次数也不是很多。另外,无论是通过电话联系,还是共同相处,父母与孩子谈论的话题除了“成绩”就是“听不听话”,孩子的心理问题以及思想道德状况并没有引起家长的注意。因此,孩子容易接受社会上的亚文化和反文化,很容易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惯和行为。

三、留守儿童学习、思想问题形成的原因

1.教师因素

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后,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进行沟通和交流。然而,很多留守儿童对教师有畏惧心理,和教师单独相处时总是显得紧张、忧虑、焦躁和不安,一般不会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而教师由于本身课业负担比较重,加上班上的学生又比较多,不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细致的照顾。另外,教师的素质还不够全面,例如: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出现波动时,并不是每位教师都能帮助孩子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很多教师不了解心理咨询的主要内容和技巧,不能帮助留守儿童走出心理误区。

2.家长因素

由于家长长期外出,缺乏父母的呵护,没有理性的沟通,这种亲情的缺失易使留守儿童变得孤僻、抑郁,甚至会产生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很多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很传统,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不能适应孩子的发展。有的家长从自己外出务工的经历中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他们为了让孩子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而拼命地赚钱,甚至自己节衣缩食也要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却忽视了思想上的交流和亲子间的沟通;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低,认为自己的孩子即使读书也不会有太大的出息,读书在他们看来是“没用的”,把孩子送入学校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不惹是生非,让孩子混个初中文凭后早点外出打工赚钱。家长的这些行为对留守儿童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们大部分进取心不强,有的不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将父母辛苦挣来的血汗钱当作炫耀的资本,邀同学打游戏机、进网吧,荒废了学业;有的在品德修养上不求上进,讲脏话、粗话,行为上自由散漫、我行我素……这些孩子的性格也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活跃者拉帮结派,欺负弱小;忧郁者寡言少语,沉默独行。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甚少,有相当多的家长根本不知道孩子的老师姓什么,更别说和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了。传统的沟通交流的主要桥梁“家长会”由于得不到家长的足够重视,也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与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家长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也没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他们在面对孩子的缺点时显得耐心不够,往往是用简单甚至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就增加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对立情绪,使他们本来就生疏的亲子关系变得更为紧张,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业的发展。

3.临时监护人因素

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父母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和思想变化。临时监护人长期与留守儿童生活在一起,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然而,由于临时监护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他们对孩子的学习爱莫能助,不能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及心理上的一些问题,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重任,致使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据了解,只有少量的孩子愿意和临时监护人讲心里话。孩子犯了错误,不少临时监护人多是打骂一顿或者根本不管。而且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孩子犯错误时没有受到严厉的教育;不少孩子表面上接受了批评,过后照旧,时间久了,孩子渐渐学会“骗人”了。虽然临时监护人对孩子付出了不少心血,但他们的爱毕竟代替不了父母的关爱。

四、对策及建议

第一,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定期进行走访。学校对“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后,每月进行一次摸底调查,每周填写一次家长联系卡,与临时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等,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同时,可以开设亲情电话,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班主任应建立家长通讯录,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这样,双方不仅可以就孩子的教育话题进行探讨,也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学习等情况。

第二,设立“留守儿童谈心日”、“教师走访周”,提供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教师要成为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多给他们一些关怀和爱护,用爱来填补父爱、母爱的缺失。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留守儿童多参加集体活动和兴趣小组,使他们在集体中得到关怀和温暖。

第三,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家庭教育。有关教育部门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指导家庭教育的活动,在广大家长和临时监护人中普及和深化家庭教育的观念,通过开展家庭教育知识讲座、观看教育题材的录像和电影、免费发放教育类的书籍等形式,帮助他们提高素质,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更新家庭教育理念,让孩子与父母、临时监护人互动,在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交流和沟通,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第四,开展“手拉手”、“一帮一”爱心扶助行动。可以开展“结对子”活动,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到困难家庭的留守儿童中进行走访慰问,与留守儿童结成对子,定期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以及思想状况进行了解,对其心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疏导。经济条件好的人员还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适当的物质上的帮助。

(责编 雷靖)

作者:卢家卫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研究论文 篇3: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近年来,虽然留守儿童的教育得到了各级教育部门的广泛关注,但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仍不容乐观。

一、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

1.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父母长期外出,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留守儿童在家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隔代监护或者由其亲友托管。祖父母、外祖父母有的年事已高,有的自己也经常外出,基本上没有能力或时间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他们对孙辈的监护仅仅停留在物质的满足上,使得留守儿童变得娇生惯养;而委托他人监护孩子则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就是放任不管,长此以往,留守儿童也就变得大胆起来,他们为所欲为,肆无忌惮。物质上的无限满足,行为上的放任自流,精神上的漠不关心,使孩子变得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为所欲为。

2.学校教育孤掌难鸣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有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导致他们上课思想抛锚,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严重影响学习成绩,形成恶性循环;有的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产生被抛弃的思想,因此怨恨父母,越发不能与他们沟通,久而久之,思想行为出现偏差,严重的走向错误的人生道路;还有的留守儿童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他们认为不读书也能挣钱,于是纷纷离校外出,踏上了漫漫打工路。面对上述种种情况,虽然学校、班主任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家中无人全力配合,收效甚微。

3.社会环境不容乐观

由于留守儿童监护人监管不到位,所以这些孩子的校外生活往往随心所欲、一塌糊涂。加之受利益的驱使,许多小商贩也将贪婪的目光投向了留守儿童。于是乎,香烟论根卖,啤酒供地喝,赌博有人“管”,打架有人喊,让这些自制力低的孩子不自觉地走上歧途。

4.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他们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5.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二、 教育对策及建议

留守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原因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多个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实行普查登记

学校在每学期开学时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以便进行有效监管。

2.实施动态监管

留守儿童的监管空白往往在校外,因此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周末的动态监管,利用电话或家访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动态监管。

3.联系爱心救助

学校要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寻找一位责任心强且富有爱心的女教师作为“爱心妈妈”,平时关注留守儿童在校的生活、学习状况,通过 “爱心妈妈”的爱心付出,孩子在校就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健全他们的心理。

4.落实活动导向

许多留守儿童之所以养成不良习惯,是因为他们在家得不到有效监管,往往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因此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尤其是一些周末在家里就可以完成的活动,让孩子们充分动起来,让他们有事可做,避免他们惹是生非。

5.重视心理疏导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自己的情感得不到交流和沟通,往往比较压抑,因此学校要配备专职教师,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师要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普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心理疏导。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解决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6.推行寄宿管理

随着学校布局的调整,现在的农村学校大都是寄宿制学校,可以实行寄宿制管理,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由专门教师负责其饮食起居和学习,帮助他们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陈剑平)

作者:徐世英

上一篇:环境整治方案(通用3篇)下一篇:企业绩效考核方案(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