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校留守儿童工作计划(共8篇)

学校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篇1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为了规范我校留守儿童工作的管理,保障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特殊教育学校2017年秋季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教育民生工程,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切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

二、工作目标

1、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2、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3、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入学率均达100%。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机制,加强关爱工作的领导

学校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组长:王明华

副组长:张巧凌 杨俊明 组员:全体教师

(二)建立健全制度,形成关爱网络

1、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姓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

2、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帮扶教师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

(三)真情关爱,力争做到“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各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四)细心呵护,开展好“四个一”活动

1、建立一个“留守儿童之家”。

2、开通一部亲情电话。学校开通一部亲情电话,设立专线,将电话号码公开,为留守儿童在课间、休息时、双休日或节假日与家长联系、沟通提供方便,增进学生与家长的感情。

3、开展师生结对帮扶活动。挑选有责任心的老师和每一名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悉心关爱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身体,使结对帮扶的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4、举办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积极实施“生态德育”工程,开展多姿多彩的人文关爱活动。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了解安全常识,让学生身心都健康。)

(五)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加强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与管理。通过广泛宣传,让留守儿童能够安心、舒心,让家长放心。让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结合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现状,转变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学校要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

3、定期表彰自强留守儿童,进行榜样教育。对于留守儿童中出现的优秀学生、自强学生进行表彰,这是树立留守儿童自信的重要激励工作。

(六)加大社会宣传,形成工作合力

学校要采取集中宣传与日常宣传相结合的形式,向家长和社会宣传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及时总结关爱特殊留守儿童工作的经验及做法,发掘学校、社会关爱工作典型事例,利用主流媒体及教育网站大力宣传,扩大影响面。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营造齐抓共管、齐心协力的关爱特殊留守儿童工作氛围。

城固县特殊教育学校

学校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篇2

关键词:社会工作,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作为眼下最为专注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中的一类弱势群体, 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地或国外打工、经商而留在老家, 需要其他亲人照顾, 年龄在16岁以下的孩子。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这些孩子主要处于学龄期和青春期, 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据2008年2月27日全国妇联发布的报告显示: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 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在全部农村儿童中, 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 平均每4个农村儿童中就有1个多留守儿童。日前, 笔者与所在团队来到湖北省黄冈市某乡村小学, 实地调研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并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结合的社会工作方法, 对留守儿童进行干预。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通过统计, 该校有94名留守儿童, 他们来自各个年级, 年龄主要分布在6到12岁的学龄期。其中, 女生51名, 男生43名, 父母主要在武汉、广州、深圳等地务工, 最短一周、最长一年回来探望一次。除少数几个托付给邻居或者亲戚照看的儿童以外, 多数的儿童由爷爷奶奶照看。

由于较长时间和父母的疏离, 这些留守儿童所表现出的依恋类型也不相同, 总体上体现出, 年龄较小的儿童依恋程度较高, 年龄较大的儿童依恋程度较低甚至有一些由于依恋缺失产生了较轻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对外界的好奇心较重, 在最初的接触中, 对陌生人警惕性较高, 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以后, 他们对社会工作人员的依恋程度较高, 希望从我们这得到关爱的需求度明显提高。

除了由亲戚或者邻居照看的高年级儿童住在学校里, 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住在家里, 且离学校的距离都不太远。处于学龄期的儿童, 通过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 获得勤奋感, 从而形成自信心。刘德才与刘德志为9岁和11岁的弟兄俩, 父母双双外出打工, 他们每天早上7点起来结伴步行15分钟去学校, 中午在学校和大家一起吃饭, 晚上6点半左右到家, 干一点农活, 然后和爷爷奶奶一起吃饭, 写作业。他们的父母一般一个星期会打一次电话回来问家里情况, 在电话中教导子女学习和生活的事情。类似这样的孩子有很多, 他们有强烈的学习意识, 独立自主能力强, 但学习成绩差, 注意力集中水平较低, 学习自主性和自我监督能力不强。在生活方面, 他们缺乏父母的教导与关爱, 自理能力强, 但情感需求强烈, 容易出现冷漠、烦躁、情绪反应略微迟钝等问题。

二、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

1. 学习问题

该小学留守儿童总体上成绩较差。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对孩子的学习疏于监督, 使许多孩子自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问津的状况, 久而久之, 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了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二是和留守老人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 在学习之余, 还要帮助老人做一些家务劳动。独立生活的留守儿童则需要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 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三是父母和老人从心理上对孩子有亏欠感, 因此对于孩子习惯的形成, 没有严格要求, 一味的放任自流。因此, 许多孩子回到家就看电视和玩游戏, 学习兴趣不浓。

2. 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儿童的人格特征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留守儿童正处在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 在学习、生活或人际交往中会遇到许多问题, 产生种种心理烦恼, 较突出地表现为焦虑、抑郁、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情绪不稳定等, 他们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理解和帮助, 而父母远在他乡, 无法及时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代养人往往由于文化程度偏低, 教育观念陈旧, 教育方法简单, 与留守儿童存在心理上的代沟, 对儿童的照顾往往只局限在生活上, 而忽视儿童的心理需求和发展, 不知如何去理解他们。这样,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长期郁积, 得不到缓解, 极易引起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甚至暴力倾向等心理问题。

3. 安全问题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差, 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 加强安全防护至关重要。对留守在家的儿童来说, 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存在管理上的“真空”, 学校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而相当一部分抚养人又缺乏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和保护能力, 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事件屡有发生。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 被拐卖儿童群体中, 第一位是流动儿童, 第二位是留守儿童。

4. 社会关爱不足问题

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 他们多在性格中表现出某方面的抑郁和孤僻, 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加之, 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 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一些人的困难处境, 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 却也无可奈何。于是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 又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 只能靠自己对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 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

三、对留守儿童心理疏导的课堂教育

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价值观, 不仅强调人人平等, 尊重人的存在于发展, 而且强调人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潜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关爱, 社会支持网络也不健全, 在加上其正处于个体人格和自我意识发展的不成熟阶段, 因此需要得到社会工作者的帮助和支持。

在受到黄冈某农村小学的邀请后, 笔者与所在的团队在该校进行了三次小组工作, 其主题分别是“父母之爱”、“友爱”与“安全”。三次工作的效果较为理想, 许多留守同学在活动后心态更加平稳, 该校教师也表示在活动中收获很多。笔者认为三次活动的课堂设计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将我们的过程展示出来, 希望得到学界的交流与指正。

1.“父母之爱”心理疏导课堂设计:

第一阶段:激发。课堂开始时, 所有学生将课桌拉开, 空出中央空地, 辅导员站在讲台上, 以较低音频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 留守儿童每人分发一张纸, 辅导员请大家在纸上画出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全家福。在留守儿童画图的过程中, 辅导员带领孩子们进行回忆, 包括“还记不记得妈妈做早餐的时候是什么样子”、“还记不记得生病的时候爸爸是什么表情”, 通过画图的方法, 激发孩子们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第二阶段:疏导。许多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正是因为对父母的思念长期郁积而成, 因此在本次活动中, 需要诱导孩子们将这种情绪释放出来。在画图完毕后, 辅导员要求孩子们按顺序一个一个站在空地中间, 说说自己对爸爸妈妈最想说的话 (在活动中, 许多儿童只说出一两句话之后便嚎啕大哭, 辅导员此时需要及时向该孩童表示表扬与赞美, 如“你都说出来了, 真了不起”, 然后对孩子进行安抚, 让该孩童回到座位上舒缓情绪) 。活动的预期要求是, 所有留守儿童长期郁积的心情能够得到发泄, 哭是他们发泄情绪的方法, 大哭之后, 心态将变得略微稳定。

第三阶段:矫正。疏导的目的是发泄孩子们心中的情绪, 在疏导之后, 需要对孩子们的心态进行矫正。有许多儿童因为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 而对父母甚至社会产生了冷漠、不满甚至怨恨。辅导员鼓励孩子们思考, 为什么爸爸妈妈会不在身边, 并鼓励孩子们发言, 逐步引导孩子们考虑父母的难处。最后, 请事先邀请的一位留守孩童的家长 (在深圳打工, 请假一天来到现场, 由学校报销部分费用) 登台发言, 向孩子们讲述外地打工路上的艰辛, 以及自己对孩子的思念。辅导员首先请这位家长的孩子上台, 与家长拥抱, 接下来, 辅导员号召孩子们都去与该家长拥抱, 就像她是自己的爸爸妈妈, 告诉她自己最想和父母说的话 (这个环节中, 留守儿童都很踊跃, 部分儿童甚至拥抱了辅导员) 。最后阶段, 在辅导员的带领下, 孩子们朗诵了我们团队创作的诗歌《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本次活动的重点在于心理的疏导与发泄, 因此对于辅导员的要求较高, 需要几个人配合完成, 对场面控制能力的要求也较高。

2.“友爱”心理教育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关爱, 特别设计“友爱”为主题的心理教育, 原因在于, 现阶段的社会环境下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缺乏可行的措施, 不存在足够多的外部关爱的输入, 唯一的办法是形成留守儿童内部的互相关爱、互帮互助的习惯, 在长辈与外界之爱缺乏时, 用友情友爱作为补充。本次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摸索。事先为课堂上的学生每人准备一个不透光的眼罩, 准备一间完全空阔的教室, 并尽量用报纸挡住光线, 造成昏暗 (但不能完全漆黑) 的教室环境 (在实际操作中, 农村学校很难提供足够的教室, 因此本次活动是在学校旁一个空仓库中进行。教师中事先有一名辅导员在内, 负责保护学生安全与维持秩序。学生们戴上眼罩后, 要求一个接一个地进入教室。当学生们都进入教室后, 辅导员指导学生们互相摸索, 握住能够遇到的人的手, 最终要求所有学生互相手拉着手, 形成一个大圈子。此时, 灯光打开, 但学生们的眼罩不出去, 辅导员引导学生们思索, “刚进来时, 什么都看不到, 怕不怕”、“现在和同学们手牵着手, 怕不怕”、“有没有觉得比刚才更有安全感”等, 引导学生们认识到“就算再黑暗, 团结起来就不怕”。

第二阶段:倾诉。学生们站在原地, 放开手, 除去眼罩。要求每个学生分别和自己左边和右边的同学拥抱, 并对他们说“谢谢你让我不害怕”。辅导员播放轻音乐, 向学生们提问, 有没有曾经受到过同学的帮助的, 如果有, 请向他/她大声表示感谢。感谢完成后, 被助者与助人者要一起拥抱。辅导员将在黑板上记录助人者与被助者的编号, 如果最终有人没有被人帮助过, 请他走到圆圈的中央, 请所有的孩子们向他表示慰问, 引导孩子们思考应该如何帮助这名学生, 引导学生们形成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监督的团队精神。最后, 请没有被帮助的学生与其他学生拥抱。最后, 学生在辅导员的指导下一起手拉着手唱歌。

第三阶段:友谊。学生们转移阵地, 进入正常的教室中并坐下, 辅导员走上讲台, 向学生们提问, 请大家说说刚才游戏之后的感受, 引导大家爱自己身边的人, 关心自己身边的人, 最重要是在学习上与自己身边的人共同监督。最后, 请大家为自己最好的朋友写一封十年后的信, 信件由辅导员收起, 交给学校校长保管, 学生互相拉钩钩, 表示十年后会一起回来看信。

本次活动的成功点在于身体接触与活动形式。儿童天性有获得他人抚摸的需要, 因此引导学生互相拥抱, 儿童对仪式性的活动非常感兴趣, 因此请他们写下十年后的信, 这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本次活动的效果会维持下去。

3. 安全知识教育

安全知识教育主要是学生们分成小组, 进行安全知识的讲座。在活动中没有太多新颖的成分, 主要是进行案例分析与多媒体应用。由于农村小学缺乏多媒体, 因此学生们集中起来在一个教室, 利用我们带来的摄像头和电脑进行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 在幻灯片上用漫画的形式模拟了火灾、溺水、骗子拐卖等许多场景, 请学生们参与互动。多媒体的制作中, 我们采用了“多选择—多结果”的方法, 每到一个案例拿出, 就会像学生提供三至四个应该采取的选项, 而每一个选项后能产生不同的结果。例如在遇到有人溺水后, 会给出三个选项:A, 找人求救;B, 下水救人;C, 找道具救人。A选项, 溺水者获救;B选项, 两人一同溺亡 (出现两个鬼魂的样子) ;C选项, 则进一步要求孩子们在道具中进行选择, 如A, 竹棍;B, 茅草;C, 自己的手与脚等。针对女童的生理安全问题的特殊性, 在安全教育后单独增加了一场针对女童的生理卫生教育。安全知识教育的成功点在于讲授方式的新颖性, 多媒体教学与案例式教学的优越性是本次活动成功的关键。

总结而言, 笔者以及所在团队通过三次教育, 分别针对性地改善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父母之爱”活动) 、安全问题 (安全知识教育) 以及学习和关爱问题 (“友爱”心理教育) 。三次活动的过程非常顺利, 反馈良好, 笔者认为这是社会工作方法应用于留守儿童教育的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

四、留守儿童教育活动的心得体验

通过三次小组工作, 笔者有以下心得体会:

1. 辅导员的工作水平非常重要

在三次教学过程中, 辅导员的工作比较具有挑战性, 需要能够引导孩子们的思路, 也需要控制场上气氛, 尤其是第一次活动中, 当孩子们开始一齐痛哭失声时, 要有效地控制环节, 但又不能随意打乱孩子们心情的发泄, 这需要辅导员很强的个人能力。在这些能力中, 笔者认为尤其重要而且常常受到忽视的重点是辅导员的语音能力, 辅导员说话应该感情饱满, 同时富有亲和力。从我们三次活动的经验中发现, 女性辅导员比男性辅导员要更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女性辅导员主持的活动更加成功。

2. 儿童教育工作应该前期深入了解

开展小组工作以前, 首先要深入了解活动对象的情况, 包括父母的基本情况、务工地点、家庭关系、成长经历等。由于长期不在父母身边, 留守儿童和其父母的关系比较微妙, 内心情绪脆弱, 如果没有了解情况特殊的情况而表示出不当的反应, 可能会伤害到孩子脆弱的内心。比如, 当我们讨论到对父母的爱时, 可能会有孩子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同时尤其是要注意单亲家庭的子女或离异家庭的子女, 对这些孩子, 需要专门单独地进行心理疏导。其次, 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不同的特点和喜好, 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分组, 我们把不同喜好和不同理解能力的孩子分开, 以便于更好地和他们交流。比如, 低年级的孩子喜欢生动活泼的形式, 因此, 我们在进行安全知识小组活动时, 对其采用动画片播映的形式, 既控制了喧闹的场面, 有能拉近和孩子的内心。而高年级的孩子对他人的认同感需求更强, 因此, 我们提前记住了他们各自的名字, 并且在游戏的过程设立提问回答的环节, 给他们一定的鼓励, 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3. 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

农村儿童比城市儿童要更活泼好动, 生活环境的危险系数也更高, 因此, 在开展小组工作时, 要有针对性的设计活动的环节。和城市的儿童相比, 留守儿童独立生活的机会更多, 得到的照顾相对较少, 存在的安全隐患更多。根据这个特点, 我们在设计了“安全知识”小组工作的计划, 采取游戏和交流相结合的方式, 既给孩子们普及了用电、野外生存、游泳等安全知识, 也促进其形成了相互帮助的良好关系。由于农村的女孩子危险系数更高, 因此, 我们把留守儿童的女孩子单独抽取出来, 设立了“女生小讲堂”学习型小组, 提高留守女童的自我保护意识。

小结

农村的留守儿童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 作为社会工作者, 我们可以从协助其处理家庭关系, 促进其自我完善等方面进行介入。而对于留守儿童缺乏关爱的普遍特点, 我们应该积极帮助他们链接社会资源, 寻求更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父母远在他乡打工的他们, 童年缺乏父辈的关爱, 更多的是靠自己的自我意识与环境的引导。他们中的很多人对未来有模糊的认识, 觉得自己以后也要去大城市工作生活, 和城里人一样享受更好的环境与待遇。然而, 这是一个模糊而不确定的世界, 一个充满浪漫主义的现实。留守儿童们应该享受到同等的关爱与平等的机遇选择。通过对小学留守儿童的多次介入, 我们已经和他们形成了良好的关系。我们会通过今后不断的努力, 继续关注于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及对社会和外部世界的认识。在我国的传统学校教育中, 一直缺乏学生压力处理技巧、社交技巧、领袖训练等情绪管理专门技能培训内容, 对于备受关注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 及留守儿童的情绪慰导、心理安抚, 都需要由学校社工通过发展性小组等活动提供帮助。但这些又是远远不够的。针对这这样的青少年心理状态, 监护人、社工、学校、乡镇政府、各级组织应共同努力, 从各方面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与自信心, 防止他们出现情感偏差, 走上不良道路。我国的学校社会工作在起步和发展上滞后于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 但是其建立和发展已逐步受到政府与社工组织的重视。各地帮扶留守儿童、献爱心的活动屡有开展。可以预见的是, 在政府的主导下, 在社工界和教育界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的留守儿童社会工作将迎来新的发展期。点点星光, 能照亮一片苍穹!

参考文献

[1]张乐天.社会工作概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35—42.

[2]林万亿, 黄韵如.学校辅导与团队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师、辅导教师与心理师的合作[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4:210—216.

[3]王思斌.社会工作概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75.

浅谈学校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篇3

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切实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学校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家庭成员、家庭收入情况等。并根据學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同时班级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了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基本信息材料。

二、熟知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真情关怀留守儿童的成长

(一)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班级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开展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活动。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三)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对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学生家长。配对帮扶教师和学生家长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凡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非寄宿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三、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优先照顾留守儿童

(一)因材施教。班主任教师既要做孩子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特别是留守孩子身上所具有的狭隘、偏执和任性的性格缺陷,使我们的工作就更是复杂了。那么,针对这些孩子的不同情况,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孩子,正确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二)优先照顾。一要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二要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三要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四、多方努力,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加强寄宿制学生的建设与管理。通过广泛宣传,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动员留守儿童寄宿,抓好寄宿生的晚辅导、住宿、就餐等日常工作,让寄宿生能够安心、舒心,让家长放心。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现状,转变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学校多方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联系,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力度。班级也要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要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按政策纳入“两免一补”计划,通过免收杂费、书本费,提供生活补助等方式,确保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三)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留守学生虽然父母的亲情缺位了,但关爱不能缺位,我们学校要与学生家庭、社会共同努力让留守儿童“离开父母不离爱”,采取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方法,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使每一个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快乐生活、努力前进。

(作者单位:陕西南郑县湘水镇中心小学)

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篇4

童台学校留守儿童总结

为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我校按照留守儿童之家的工作要求,充分认识到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我校从实际出发,加强了对留守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使留守儿童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为切实做好关注教育,关注留守儿童的这一工,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成立关爱小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学校十分重视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中层干部和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各负其责,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留守学生留得下、学得好、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让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1、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摸清留守学生的具体人数和基本情况,详细了解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并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2、建立代理监护人队伍。重点掌握代理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代理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学

校通过各种途径,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到代管家长队伍中去,承担留守学生的监护职责,3、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为及时了解掌握各方面情况,有针对性的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学校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学校对代理监护人每月进行一次家访,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

三、营造关爱氛围,开展关爱活动。

学校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校园内、在家访中,在班级内、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让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利用元旦、六一等节日契机,开展了“同在蓝天下茁壮成长——关爱留守孩子”座谈会,为每个孩子送上学习用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与沟通,让这些“留守孩子”体会学校对他们的关爱。使每一个留守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觉得自己和其他孩子一样,可以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学习生活,让他们的心理充满阳光与欢笑。

四、感受温暖,快乐成长

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留守学生之活动室,配备了电视、电脑、亲情电话、活动器材、图书等设施设备。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学校定期和不定期举行主题班会、班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使他们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五、存在的问题

思远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简报 篇5

——临渭区思远学校扎实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爱在行动”活动》思远学校是临渭区一所最大的民营寄宿制学校。现有学生475名,12个教学班,其中留守儿童262名,来自临渭、临潼、华县、蒲城、白水等五个县(区)。由于几年来学校管理留守儿童工作到位,成效显著,受到市、区、乡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2008年9月中共官道乡党委、乡人民政府授予思远学校《官道乡留守儿童教育学校》校牌,2008年10月31日,临渭区区委在思远学校召开了有18个乡镇和10个区直单位领导共100多人参加的《临渭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现场会》,会上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梁星浩,区组织部部长王进文,区妇联张萍主席等对思远学校关爱留守儿童所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及高度评价。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教职员工继续搞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信心和热情。借此东风目前,《关爱留守儿童“爱在行动”的活动》已在思远学校全面扎实地展开。

签订责任合同书,确保关爱工作落到实处

(一)10月31日区留守儿童工作现场会后,思远学校留守儿童领导小组立即于11月份召开全干会,重新部署留守儿童工作,在坚持“五关注,四沟通”的基础上,又于教学部正、副班主任,生活部管护教师签订了《关爱留守儿童责任合同书》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职责,确保关爱工作落到实处。

关爱所有儿童安全过冬、解决特殊儿童防寒衣物

(二)今年入冬以来,为了保护好每个学生手脚不被冻伤,教学部和生活部老师主动为学生购买润肤油123根、防裂膏22盒,坚持每天早、晚为学生烫手烫脚,及时为患病儿童请医治病,保证了每个孩子学习不受影响。

当我们调查了解到一年级高婉晨、二年级曹雪健、五年级王康龙等几名同学因过不了冬,穿着张敏、郗顺妹、石薇等老师送给的棉衣、毛衣这件事后,王峰董事长立即召开了全干会,安排布置统计各班特殊儿童过不了冬的问题,经过摸底排查共有卜子豪、刘帆、郗凯锋、王晓慧、曹雪健、高婉晨、史轩、张岳、郗睿斌等9名特殊留守儿童因父母离异、单亲、父母残疾等各种原因造成无人管护,没有过冬衣物。面对这些幼小儿童的家境状况和实际困难,一贯视学生为亲子、亲女的思远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纷纷捐款,几个小时,学校和同志就捐出1360元现金,并派专车拉着这9名特殊留守儿童去韩家集市专程为

他们选购了过冬衣物。

隆重举行《思远学校关爱留守儿童“爱在行动”捐赠仪式》

(三)2008年12月27日 下午四点钟,《思远学校关爱留守儿童“爱在行动”捐赠仪式》在学校大舞台前隆重举行。

会上王峰董事长首先讲话,他说:“曹雪健等9名同学因种种原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过冬衣物成了问题,但他们来到了思远读书,学校和老师就不能让他们受委屈,很快捐出了现金1360元,为他们购回了过冬的衣物,这是我校老师无私奉献精神的又一次体现,希望这9名同学牢记党的教导,不辜负全体老师和学校的关爱之情,希望全体同学们相互关爱,生活在思远,学习在思远,成才在思远,为自己的未来发奋读书。接着进行了激动人心的捐赠仪式:9名困难儿童走上主席台前,由生活部李竹芳主任和他们的班主任分别为9名儿童穿上了新棉衣,新棉裤,新棉鞋.男的戴上了新帽子,女的围上了新围巾.紧接着由校委会成员杨德玲,刘德华,沙霍刘,李竹芳等为全校12个班所有学生赠发了专为每位学生购买的加厚棉袜.这时,台上9名特殊困难儿童身着新装表情激动热泪盈眶,台下400多名儿童手挥棉袜兴高采烈,口里不停的喊着:“感谢董事长!感谢老师!”的口号。师生们沐浴在思远这个无比温馨的大家庭之中,深深感到无比的幸福和自豪。

捐赠仪式结束后,教学部代表薛美丽老师,生活部代表李竹芳,校委会成员杨德玲,刘德华先后发言一致表示今后要继续努力,搞好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替党和政府分忧,替家长解愁,让每位留守儿童家长放心。会议在振奋人心的《让世界充满爱》的歌曲中结束。

沟通工作全面启动

(四)按照学校的安排:十二月份留守儿童“四沟通”工作已全面启动。留守儿童为父母写的书信正在寄发;”父子、母女电话沟通每天都在进行;每周不间断的家访工作从未停止;有条件的孩子与父母在网上见面亦在进行;为留守儿童心里疏导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着。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深入开展,使思远学校的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在迅速形成,有力地推动着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思远学校供稿

2009年1月7日

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 篇6

选多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必然,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即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守在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中小学生。

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从二○○五年起,我校就启动“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现将2014年的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确定了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了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全面推广“关爱工程”,为留守儿童营造了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还加强了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完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了广大未成年人的结合素质。

二、主要工作措施

建立健全机制,发挥学校阵地的作用。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以吴绵景校长为组长的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了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的了学校

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的制度。

在学校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全校确立了七十一对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了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记,培养了更多的优秀的教师成为“代理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4、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做到了每月召开一次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的座谈会。

5、建立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机制。

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学校、家长、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层层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6、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开设了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了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让他们削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

中心学校积极研究了科学考核评估的办法,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和完善了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学校和教师进行了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

构建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1、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

2、加强了委托监护人的培训教育。

3、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营造深厚良好育人氛围。

明确职责,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1、加强了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

2、加强了对贫困留守的资助工作。

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纳入到“两免一补”、“济难救助”中来,确保他们完成国家规定义务教育。

3、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4、建立健全保障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包制度和机制。

5、建立关爱经验交流制度。

学校每期进行一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定期召开会议了研讨会、座谈会、定期举行经验交流、不断探索方法,新措施,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水平。

陈集乡水利希望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必然,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即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守在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中小学生。

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我校就在全乡范围内启动“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现将这一年多来的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确定了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了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全面推广“关爱工程”,为留守儿童营造了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还加强了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完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了广大未成年人的结合素质。

二、主要工作措施

建立健全机制,发挥小学阵地的作用。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以倪有志校长为组长的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了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小学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

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的了小学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的制度。

在小学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全乡确立了七十一对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

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了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记,培养了更多的优秀的教师成为“代理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4、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中心小学做到了每月召开一次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的座谈会。

5、建立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机制。

小学建立了留守儿童、小学、家长、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层层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6、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针对品德

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小学开设了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了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让他们削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

学校积极研究了科学考核评估的办法,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和完善了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小学和教师进行了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

构建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1、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

2、加强了委托监护人的培训教育。

3、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营造深厚良好育人氛围。

明确职责,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1、加强了对贫困留守的资助工作。

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儿

童纳入到“两免一补”、“济难救助”中来,确保他们完成国家规定义务教育。

2、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3、建立健全保障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包制度和机制。

4、建立关爱经验交流制度

小学每期进行一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定期召开会议了研讨会、座谈会、定期举行经验交流、不断探索方法,新措施,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水平

陈集乡水利希望小学

2014-1

关爱留守儿童办人民满意教育

——通山县中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情况汇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父母外出务工,只留下孩子一个人在家,或者由祖父母或其亲戚代管的

儿童。留守儿童多数依靠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戚监护。

为了给留守儿童营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我县于2014年启动“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现将几年来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深入调查研究,确定工作目标

留守儿童是新时期教育的特殊对象,为了做到有效管理,我们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与研究。调查表明,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严重断层或缺位,导致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出现以下问题:

首先,失去了父母的监管和教育,许多儿童会形成很多不良的行为:打牌赌博、饮酒抽烟、说谎骗人;不懂得尊重他人,不会与人相处。因为在家无人约束,孩子又没有自觉学习的习惯,导致学习成绩不好,有的甚至沦为“双差”

生。

其次,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的关心与爱护,会形成不良个性品质。青少年时期是人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孩子缺乏正确的家庭引导,就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导致心理畸形发展,严重的会危害社会。

第三,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会形成心理阴影,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不要自己,没有安全感。时间久了,与父母的关系疏远事小,悲观厌世思想,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针对留守儿童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我们明确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目标:即全面实施“关爱工程”,建立目标责任制,完善各项工作考评制度,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健全工作机制,打造关爱阵地

关爱留守儿童,学校是中心环节。

我局要求全县中小学把留守儿童的管理作为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切实发挥学校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主阵地作用。

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各中小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和实施 “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各中小学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情况,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和联系卡,登记家庭、家长联系电话号码和地址,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形成关爱网络。完小以上学校定期让留守学生给家长打电话,让学校办公电话成为学生与家长沟通的“绿色通道”,让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零距离,远隔千里同样享受父母之爱。

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的

制度。

我们要求在学校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让帮扶教师成为“代理家长”,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建立健全座谈会制度。

各中小学校每期最少召开一次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的座谈会,切实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倾听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对学校的意见,帮助教师做好帮扶工作。

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应急机制。

各校建立留守儿童、学校、家长之间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学校与帮扶教师、班主任、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注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各中小学校开设了心理教育

课,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正活动,让留守儿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

为了使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我局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学校年终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通过查资料、问留守学生、咨询学生家长等方式,检查落实情况,并且将工作成效作为学校考评和教师师德师风评比的重要依据。

三、构建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1.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

2.加强了委托监护人的培训教育,利用“家长学校”这一阵

地对委托监护人进行培训与教育。

3.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四、实施多项举措,营造关爱环境

1.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2014年起我县重点建设了40所寄宿制

学校,实施“新农村卫生新校园”、“放心食堂”、“平安超市”、“菜篮子”工程。除了改善生活条件,学校还将图书室等馆室向留守学生开放,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开阔留守儿童的视野。

2.加强贫困留守学生的资助工作。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纳入 “两免一补”范围,确保他们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

3.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配合公安、工商等部门,着力整治校园周边200米以内的“三室一厅”,公安部门与游戏娱乐场所签订责任状,严禁未成年人进入“三室一厅”。

4.建立健全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我们要求城区中小学无条件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不得摊派或变相摊派任何费用,保障义务教育公平。

总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只有建立以各级各类学校为主阵地,教职工以

及共青团、妇联为主力军,各部门、各单位、各企业、各村组广泛参与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网络,把每一名留守儿童都纳入关爱范围,动员各方面积极参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才能真正让每个留守儿童享受到童年的快乐,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必然,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即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守在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中小学生。

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我校启动“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现将这一年多来的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确定了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了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全面推广“关爱工

程”,为留守儿童营造了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还加强了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完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了广大未成年人的结合素质。

二、主要工作措施

建立健全机制,发挥学校阵地的作用。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制订了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制度。

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的制度。

在学校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培养了教师成为“代理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4、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开展了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让他们削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构建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营造深厚良好育人氛围。

明确职责,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1、加强了学校的建设和管理。

2、加强了对贫困留守的资助工作。

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纳入到 “济难救助”中来,确保他们完成国家规定义务教育。

3、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

留守儿童的关爱、管护、教育和管理,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公共管理面临的新课题,需要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动态监测机制,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结合我镇实际,在全镇范围内启动“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现将这一年多来的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确定了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了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全面推广“关爱工程”,为留守儿童营造了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还加强了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教育动态监测机制,建立目标责任制,完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了广大未成年人的结合素质。

二、主要工作措施

建立健全机制,发挥学校阵地的作用。

1、大力加强学校的教育管理,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中小学校是直接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实体,各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了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

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建立留守儿童少年档案登记管

理制度。各中小学校每个学期都要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认真调查和登记,建立包括每个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地址及其法定监护人详细地址和电话等内容的专门档案,并对留守儿童的成长进程及变化情况进行了详细记录。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建立留守儿童少年监护人联系机制。结合家长会及特殊节假日,各中小学每学期定期召开了留守儿童监护人会议,通报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提出加强教育和管理的针对性建议。班主任每学期都要对每位留守儿童进行家访,指导监护人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建立在外家长联系档案,确保留守儿童有特殊情况时在第一时间和家长联系,并让留守儿童定期和其家长进行通信和通电话,增进他们的亲情联系,进一步强化了教

育效果。

4、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的制度。

学校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结对帮扶等形式,与留守儿童结成学习、生活、情感帮扶对子,使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情感交流上得到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在学校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了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记,培养了更多的优秀的教师成为“代理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

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建立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机制。

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学校、家长、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

应急机制。层层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6、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自律自强”教育。各校积极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开设了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了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让他们削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各校通过开展留守儿童生日班队会、主题班队会、师生交流会、以及形式多样的等主题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卫生、礼仪习惯,引导留守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

7、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

各校积极研究了科学考核评估的办法,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和完善了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学校和教师进行了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

构建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利用少先队、共青团、工会、关工委等群团组织和青年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充分利用社区组织协调配合,逐

步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对留守儿童共同教育监管的网络。动员一些退养在家的教师、退休干部和社会热心人士,发挥他们的热情,组织他们深入留守儿童家庭,对留守儿童开展帮扶教育,开展留守儿童的跟踪教育服务,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会的关怀。

明确职责,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1、加强了对贫困留守的资助工作。

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纳入到“两免一补”、“蛋奶工程”中来,确保他们完成国家规定义务教育。

2、建立关爱经验交流制度。

各校每期进行一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定期召开会议了研讨会、座谈会、定期举行经验交流、不断探索方法,新措施,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水平。

关心关爱留守学生,不单是学校的事,应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总之,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学校、家庭、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应提高认识,协调一致,为此做出积极努力,使留守儿童和所有孩子一样享有同一片蓝天,受到同样的关爱,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个孩子身上。

二○一二年九月十日

留守儿童健康发展与学校教育 篇7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外出打工已经成为农民发财致富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外出,他们留守在家的子女, , 即留守儿童。就目前调查来看,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约束, , 他们的思想、行为、心理上都产生了许多严重的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我班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怎样?出现了哪些问题?又应该如何解决呢?

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隔代教育现象

从这种隔代的家庭教育中我发现了以下问题:

1.家长素质低下,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在我对留守儿童祖辈的调查中了解到,他们中绝大多数不识字,只懂得简单的加减。少数家长曾读过几天书,但也识字不多。因此,他们对儿童的教育,除了用自身朴素的语言和勤劳的行为影响孩子之外,要想让他们辅导孩子的功课,全面、持之以恒地配合学校教育,担负起教育儿童的责任,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他们往往只求从物质、生活上满足儿童,而很少注意儿童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

2.家庭教育方式欠妥

由于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对其教育的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但是,就我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祖辈们对儿童的家庭教育方式还存在不少欠妥的地方。

3.家庭教育存在代沟

留守儿童祖辈与儿童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绝大多数是文盲,在年龄和文化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与孩子都不一样。很多家长也极少注意主动与儿童进行心理交流沟通,而儿童心里有什么事也都不愿意与家长交流。因此,在留守儿童祖辈与儿童之间就形成了一道阻碍其交流沟通的深壑,我们称之为“代沟”。“代沟”的存在,阻碍了儿童与家长的交流,使儿童在情感以及心理上由于缺乏关爱、沟通和正确引导,而产生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二)亲情缺失

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使农村留守儿童远离了父母的关爱。 。 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亲情的严重缺失。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影响,其主要表现有:

1.亲情观念淡薄

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影响了儿童对父母的信任与依恋,使儿童对家庭亲情观念的认识日益淡薄。

2.情感缺失引发心理问题

不少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心、爱护,遇到困难也不可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感情上的支持, 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小差错也得不到父母及时的开导。随着问题在儿童心里一点点积淀,天长日久就引发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如,内向、孤独、抑郁自卑、敏感、不善与人交往、情绪消极等。

三、解决策略或措施

针对我班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与措施来加以解决:

(一)多召开家长会

积极并认真召开家长会,有计划地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及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如,怎样当好留守孩子的监护人,如何帮助留守孩子管好零花钱,如何正确对待留守孩子的逆反心理等专题教育,从而影响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二)拓宽渠道,增进家校教育的沟通与合作

积极利用各种途径,拓宽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校交流沟通的渠道,促进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校的全面交流沟通,全面关注儿童健康成长。如,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家长会、建立家长联系档案等。这样一来,当老师或学校有什么事或有事需要家长配合时,家长与学校就能及时沟通,相互协调配合。当家长需要得到帮助时也能及时与老师或学校取得联系,得到帮助。

(三)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爱心

学校要专门为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坚持一人一卡,一月一记, 并建立个案儿童,时时关注儿童的学习、情感以及心理状况,倾注更多的爱心,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发现儿童有情感或心理问题应及时有效地予以疏导教育。同时,开展一系列丰富而有益的课外活动,丰富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使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严格落实家访制度、谈心制度,做学生的贴心人

(1)家访是联系学校与家庭的最好的纽带,每学期至少要到每一名留守学生家里走访两次。(2)每月与外出家长必须电话交流一次,告诉家长孩子在学校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学习的进步等。(3)谈心是师生之间交流的最好方式,每天都和留守学生交流生活、学习的细节,每周抽出时间把自己分管的留守学生聚在一起,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生活上的烦恼,谈谈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听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的贴心人。

留守儿童健康发展与学校教育 篇8

一、基本情况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外出打工已经成为农民发财致富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外出,他们留守在家的子女,即留守儿童。就目前调查来看,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约束,他们的思想、行为、心理上都产生了许多严重的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我班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怎样?出现了哪些问题?又应该如何解决呢?

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隔代教育现象

从这种隔代的家庭教育中我发现了以下问题:

1.家长素质低下,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在我对留守儿童祖辈的调查中了解到,他们中绝大多数不识字,只懂得简单的加减。少数家长曾读过几天书,但也识字不多。因此,他们对儿童的教育,除了用自身朴素的语言和勤劳的行为影响孩子之外,要想让他们辅导孩子的功课,全面、持之以恒地配合学校教育,担负起教育儿童的责任,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他们往往只求从物质、生活上满足儿童,而很少注意儿童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

2.家庭教育方式欠妥

由于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对其教育的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但是,就我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祖辈们对儿童的家庭教育方式还存在不少欠妥的地方。

3.家庭教育存在代沟

留守儿童祖辈与儿童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绝大多数是文盲,在年龄和文化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与孩子都不一样。很多家长也极少注意主动与儿童进行心理交流沟通,而儿童心里有什么事也都不愿意与家长交流。因此,在留守儿童祖辈与儿童之间就形成了一道阻碍其交流沟通的深壑,我们称之为“代沟”。“代沟”的存在,阻碍了儿童与家长的交流,使儿童在情感以及心理上由于缺乏关爱、沟通和正确引导,而产生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二)亲情缺失

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使农村留守儿童远离了父母的关爱。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亲情的严重缺失。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影响,其主要表现有:

1.亲情观念淡薄

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影响了儿童对父母的信任与依恋,使儿童对家庭亲情观念的认识日益淡薄。

2.情感缺失引发心理问题

不少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心、爱护,遇到困难也不可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感情上的支持,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小差错也得不到父母及时的开导。随着问题在儿童心里一点点积淀,天长日久就引发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内向、孤独、抑郁自卑、敏感、不善与人交往、情绪消极等。

三、解决策略或措施

针对我班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与措施来加以解决:

(一)多召开家长会

积极并认真召开家长会,有计划地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及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如,怎样当好留守孩子的监护人,如何帮助留守孩子管好零花钱,如何正确对待留守孩子的逆反心理等专题教育,从而影响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二)拓宽渠道,增进家校教育的沟通与合作

积极利用各种途径,拓宽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校交流沟通的渠道,促进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校的全面交流沟通,全面关注儿童健康成长。如,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家长会、建立家长联系档案等。这样一来,当老师或学校有什么事或有事需要家长配合时,家长与学校就能及时沟通,相互协调配合。当家长需要得到帮助时也能及时与老师或学校取得联系,得到帮助。

(三)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爱心

学校要专门为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坚持一人一卡,一月一记,并建立个案儿童,时时关注儿童的学习、情感以及心理状况,倾注更多的爱心,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发现儿童有情感或心理问题应及时有效地予以疏导教育。同时,开展一系列丰富而有益的课外活动,丰富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使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严格落实家访制度、谈心制度,做学生的贴心人

(1)家访是联系学校与家庭的最好的纽带,每学期至少要到每一名留守学生家里走访两次。(2)每月与外出家长必须电话交流一次,告诉家长孩子在学校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学习的进步等。(3)谈心是师生之间交流的最好方式,每天都和留守学生交流生活、学习的细节,每周抽出时间把自己分管的留守学生聚在一起,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生活上的烦恼,谈谈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听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的贴心人。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艰巨而富有意义,是长期的、艰辛的、枯燥的,但当我们置身其中的时候,更是快乐和富有的,因为我们快乐着学生的快乐,幸福着学生的幸福!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也没有任何理由轻言放弃!所以,我相信:只要我们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开创留守儿童教育的崭新篇章。

(作者单位 重庆市酉阳县浪坪乡中心校)

上一篇:校产管理工作计划下一篇:种太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