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说课标

2022-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中生物说课标

新课标视域下高中生物有效教学探索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明显变化。课堂教学是改革的重点,基于改革的发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笔者结合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依据,对生物课堂有效性进行实践研究,着力打造高效的生物课堂。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生物;有效教学;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是实现教育多元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对新课标重要性的理解,很多学校及教师对如何在新课标视域下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提出有效措施,具体分析如下:

一、新课标视域下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重要性

第一,生物课程是高中教学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高中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第二,高中生物教学是理科教学的核心部分之一,是生物学深度研究的前提和关键,新课标视域下加大生物教学力度,是完善新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第三,新课标视域下的高中生物教学不但满足我国生物教学需求,还符合我国教学发展趋势。因此,新课标视域下高中生物教学对我国教学发展是必要的,完善新课标视域下高中生物教学体系对我国教学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新课标视域下理应加强高中生物教学改革力度,不断完善高中生物教学体系。

二、新课标视域下高中生物有效教学设计的意义

首先,对新课标视域下高中生物进行有效教学设计有利于实现高效生物课堂教学的目的,提高生物教师对有效教学的关注度。其次,对新课标视域下高中生物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研究,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高新课标高中生物教学效率是新课标视域下高中生物有效教学设计研究成果的具体表现,为高中生物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应用支持。最后,新课标视域下进行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研究,是我国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体现,有效教学研究不但可以为生物教学提供全新的实验项目,还可以在生物课程上新增课题,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提高生物课堂效率,为新课程改革实验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践证明。

三、实现新课标视域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设计及应用

有效教学是学校一直追求的教学目标,很多学校对此提出了措施并加以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引起教育界专家对提高教学效率的关注,专家根据新课程改革实际情况及我国教育发展现状,提出实现新课标视域下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方法:

(一)确定生物三维教学目标

这里的高中生物三维教学目标是指高中生物教学技能目标、生物教学价值目标和学生受教目标。其目标实现方法如下:第一,生物教学技能目标是利用“游离”方法对生物教学知识内容和技术进行了解实现的。

例如,生物课程必修1第一章《走进细胞》的教学中,生物老师理应用“游离”法同时进行细胞理论知识和细胞实际试验的学习,使学生能马上理解细胞的性质、细胞的组成因素和细胞运行规律,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感知能力。

(二)规范生物教学内容

新课标视域下生物教学还处于初步阶段,很多教学内容还不够完善,生物教师应该规范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丰富起来。同时也要点明每一堂课教学的中心点,使学生学习课堂中心知识的同时,对中心点以外的知识有所了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的教学,中心知识点是DNA遗传知识,但是教师进行教学时,除了讲授DNA遗传原理、DNA主要遗传物质、DNA分子结构和DNA复制,还可以讲授减数分裂、受精作用、伴性遗传及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知识,使学生全面了解DNA。

(三)将现代化科学技术与生物教学相结合

现代化科学技术包括多媒体技术、科学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传统灌输式生物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标视域下高中生物教学的需求。为实现有效教学,生物教师应将现代化科学技术与生物教学相结合。

例如,必修2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的教学,生物教师不但要利用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基因突变及变异,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视频、声音和文字功能,加强教学,加深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印象。

(四)高中生物教学生活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学的要求已经不单是知识的学习,还要求实际应用。因此高中生物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标视域下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生物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教师进行生物教学时,除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还应该通过“真实体验”的形式引导学生将生物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例如,生物必修3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教学,通过课堂教学是无法让学生了解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类与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存在很大差异,老师进行教学时应带领学生到动物园并支持学生与动物进行交流,观察它们生命活动规律,引导学生将自身生命调节与不同生命调节进行比较,达到提高生物教学效率的目的。

随着新课标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会不断缩短我国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教育水平的距离,使我国教学模式趋向多元化、国际化。

参考文献:

[1]袁应飞.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探索[J].科教文汇,2013,(8).

[2]王建勤.高中生物教学生活化的践行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

作者:李旺才

第2篇:高中生物新课标教学体会与反思

2004年9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实验。陕西省从2007年9月也开始进入新课程改革行列,《新课标》不仅注重知识的呈现,更加注重学习方法和情感目标的达成。在生物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任务,坚持把学生知识建构、能力达成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坚持以教材中丰富具体的教学资源作为战略平台,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新课标的实施,对新的教学方式的探索和创新,定期地进行评价和反思,积累了教学经验,加深了对新课标的认识和心得体会。

一、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对新课改的认识

当前我国现行基础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是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一本书、一支笔、一面黑板。学生以班级学习为主,教师通过讲授、讲解等方式传授知识,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典型的应试教育,学生只会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没有自己的思想、意识、观点,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学生群体教育,忽视个性发展;只重视教,忽视学生的学:只看学习的结果,而不看学习的过程。要改变教育现状,使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要求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勤奋好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发挥人的个性潜能,展示个人特长,各尽其能,各尽其才。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成功之路为我们的新课改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因此,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思想、理念的更新,势在必行。

二、新课标对生物教学的目标要求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对高中生物的四项理念——倡导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新课标也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三维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新课标在吸纳现行高中生物教育的优点基础上,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强凋学习是主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在知识技能方面,生物科学要求学生获得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的基础知识:在过程与方法中即能力方面,要求学生具有使用仪器进行实验操作、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主要培养的科学素养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世界观。

三、新课标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的理念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中,新课标倡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去研究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新课标对教学方法的追求是多元化的,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同课异构的思路来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中找到更好的教与学的捷径。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进行分层次教学,合适合理才是有效的教学,不可贪多求全,标新立异。如我们在研究生态系统的时候,可利用研究性课题,组织学生到户外附近的农场去参观、到学校花园去实习,到郊区的农田、河流调研等等;学习细胞结构时,可让学生自制细胞模型来加深理解,掌握细胞结构。这样一来,一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三通过直观的观察认知,更容易掌握和巩固。

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探索与发现的能力。注重的是学习思路和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生物学中有一个重要理念是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讲结构,然后讲功能,新课标则注重人们认知事物发展的过程与规律,是先发现事实,后推测引起的原因。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细胞学说的建立、促胰激素的发现,遗传因子的发现等,无一不是。通过自主探究,综合分析实验结果,主动获取知识,这充分体现了STS精神,体现了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新课改给高中生物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创造更多的机遇。只要高中教师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深入学习领悟新课标,学习掌握新的教育要求和专业技能,就一定能贯彻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让我们和《新课标》共同进步,一起成长吧!

责任编辑薛小琴

作者:侯天高

第3篇: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研究

摘要:随着新课标教材在高中教育中的不断推进,对于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来说,实现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本文简要介绍了新课标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并提出了科学方法体系的实际应用内容,以期为新课标改革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科学方法体系;研究

为实现现代教育标准化发展,高中新课标改革不断推进,为学生更好地进行生物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也成了当前高中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

一、 新课标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

科学方法体系在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体现是多方面、广泛性的,主要是针对生物教材知识特性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保证学生学习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实现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升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其一,采用特殊方式进行探究,如生物实验法,例如在教材中出现的同位素标记示踪法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以及光合作用过程中水形成的过程等。其二是与化学学科相同的科学研究方法,例如生物教材中的物质的变量研究,利用坐标图研究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关系。其三是将哲学知识进行课程教学的融入,例如在高中生物教材中针对种间关系中关于“精明的捕食者”策略的矛盾分析方法,就是哲学知识的融入体现。所以,对位于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教材与教学来说,科学方法体系是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与教育当中的。实现科学方法体系的构建目的主要是在高中生物教学当中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在进行该方法体系的运用中,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生物教师应当先自行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再根据科学方法体系的要求进行规范性的教学工作推进,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二、 科学方法体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内容

(一) 获取经验性材料

观察法是科学方法体系中实现经验性材料获取的十分普遍的一种方法,其主要是指在进行经验资料获取时,依靠自身感官如肉眼或者相关仪器如放大镜、显微镜进行考察研究。与普通的观察方法不同的是,科学方法体系中的观察是具有目的性的观察。在进行观察时,不仅要注重观察的细致全面,保证观察的实事求是,还要有计划地进行观察操作,积极展开观察思考,并进行相关数据与信息的及时记录收集。例如在高中生物中《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课中,学生通过显微镜进行人口腔上皮细胞结构的观察,可以添加植物细胞进行对比观察,有目的性地进行两种细胞结构的不同处与相同处的观察并进行详细记录,并就记录与思考提出问题或者共同讨论,实现学生在材料获取中的探索力发展。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仅仅依靠观察法来实现经验性材料获取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实现经验性材料的全面获取,还应当采用实验法来进行补充。教材科学方法系统中的实验主要是指在具有人为控制因素或者有干预条件下进行的有研究目的的实验探索与观察。对于经验材料的获取,实验手段是对凭借观察方法对难以发现的材料数据进行补充。在实际运用时,要对实验对象进行人为控制或者干预。例如进行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同时设立,将经过处理的研究对象设定为实验组,将未经处理的研究对象设置为对照组,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实验的偏差性出现。在进行实验组设立时,主要包括两种人为因素控制手段,即加法控制与减法控制。例如在进行《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课的学习中,探讨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探究,首先将参与实验研究的天竺葵进行饥饿处理,然后在同一叶片上进行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设置。具体方法为叶片的一半遮光一半不遮光,在经过实验后进行酒精脱色后加碘液检验,由此进行经验性材料的获取,得出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淀粉。

此外,调查法与模拟法也是科学方法体系中获取经验性材料的重要方法。前者主要是在确定调查对象与调查目的之后,进行研究对象的调查工作。例如高中生物中“一定区域内某植物密度调查”以及“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调查”等。而后者主要是在难以实现对研究对象的有效控制与干预的情况下进行替代物实验,最终实现经验性材料的获取。例如通过“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获得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二) 实现理性思维

在生物研究中,不仅要注重研究证据的获取,同时还要对学生的理性思维有所要求。首先要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中,归纳法与演绎法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前者主要是对生物原理与规律进行研究总结,后者主要是对事物中的某一事物进行本质与属性的推理。例如“细胞学说”的提出就是施旺和施莱登在许多科学家研究结果启发下进行归纳,揭示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是归纳方法的很好体现。此外还要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不断的分析与综合,将整体对象进行分解再加以研究。例如在进行“孟德尔豌豆雜交实验”的讲解中,采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了孟德尔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数学方法也是科学方法系统中实现学生研究理性思维建设的重要组成成分,是生物学科与数学学科紧密联系的重要体现。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数学方法的应用十分广泛。例如,在《伴性遗传》一课的学习中,要进行家族遗传病推导时,往往要利用数学的概率计算方法来实现遗传规律的推导,进而明确不同类型遗传病的发病率以及在优生中的应用。同时在教材中的多个活动探究中,数学方法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例如在“探究自然选择对于生物的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的活动研究当中,就需要利用数学方法进行频率计算与分析。

三、 结束语

在当前的新课标高中生物教学中,科学方法体系的内容十分丰富,并在保证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根据课程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进行科学的规划与设计。在新课标的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方法已经逐渐渗透到了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实验探究教学以及相关案例分析教学当中,实现了学生生物课程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所以,高中生物教师应当对教材内的科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加强科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推广与融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许魁.两版本高中生物教材科学方法教育的比较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09.

作者:李林

第4篇:高中生物新课标试题

一、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㈠单项选择题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学生已有的这些知识可作为生物教学哪方面的课程资源

A.学校资源 B.媒体资源 C.隐性资源 D.家庭资源

2.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之一,科学地评价实验探究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技能。下列哪项不是评价实验探究能力的内容

A.作出可检验的假设 B.正确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对象 C.描述观测变量的方法 D.根据实验结果推出实验结论

3.在高中课程改革中,各校都会遇到各种实际问题,需要创造性地解决,因此需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你认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主体应是 A.教研组 B.教师 C.学校 D.师生

4.模型方法是科学探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逻辑方法,《标准》设计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活动──生物模型建构。而所安排的诸如“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活动,旨在让学生尝试建立

A.物理模型 B .数学模型 C. 物质模型 D .思想模型

5.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注重“以学生为本”,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思考并规划人生,逐步构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能力,即注重学生的

A.个性化发展 B.可持续发展 C.学生自主发展 D.师生共同发展 6.普通高中生物课程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哪方面的需要而设计的 A.对生命学科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B.多样化发展

C.形成系统和整体的生命科学观 D.认识生命系统发生发展的规律 7.《生物课程标准》与旧“大纲”都提出了“科学探究”的能力目标,但课标要求更强调

A.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B.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 C.发展合作实践及创新能力 D.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1 8.高中生物课程中由生物学科的核心内容构成的部分是 A必修模块 B生物技术实践 C生物科学与社会 D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高中生物课程必修模块组成部分的是 A分子与细胞 B遗传与进化 C稳态与环境 D生物科学与社会

10.下列哪一模块是为继续学习理工类专业或对实验操作感兴趣的学生的学习而编写的

A分子与细胞 B生物技术实践 C生物科学与社会 D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1.下列哪一学习水平不应该归入知识性目标的范畴 A了解水平 B理解水平 C模仿水平 D应用水平

( )12..为了保证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三级课程是

A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 B理论课、实验课和活动课 C显形课、隐形课与实践课 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13.请将下列情感目标的学习水平,按由低到高的层次排序 ①领悟(内化)水平 ②反应(认同)水平 ③经历(感受)水平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14.高中生物课程中的每个(子)模块都含有若干主题,每个主题的组成部分是 A具体的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 B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活动建议 C具体的能力目标和活动建议 D具体的课程标准和活动建议 15."参观电子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的"细胞的结构"主题的两项

A内容标准 B活动建议 C课程标准 D能力标准 16.下面的哪一项不是"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中的"生态工程"主题的具体内容标准

A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 B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

2 C通过参观或收集资料,了解当地生态工程的建设情况 D举例说明生态工程的实例

17、中小学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学习方式有很多,其中,教师参与学校的案例教学活动属于:

A一种个体研修的学习方式。 B一种群体研修的学习方式。 C.一种网络研修的学习方式。 D.一种专业引领的研修方式。

18.学校文化建设有多个落脚点,其中,课堂教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加强学校文化和学科文化建设,这主要有利于落实课程三维目标中的:

A.知识与技能目标。B.方法与过程目标。C.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D.课堂教学目标。

19《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规定:高中生物教学的一个核心任务是

A.面向全体学B.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C.提高生物科学素养D.倡导探究性学习

20、根据实施评价时所使用的工具和形式来分教学评价可分为 ①纸笔测验②实作评价③作业评价④成长记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㈡多项选择题

21.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主要涉及的是

A生物科学知识 B科学探究能力 C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D 空间想象能力 22.设计生物课程标准依据的理念有

A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B面向全体学生

C倡导探究性学习 D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3.不同的知识在学科中的价值和地位是不同的,人们通常把某学科中最具价值的知识称为这个学科的“基石”。那么,可以称为现代生物学三大“基石”的是ABD A.细胞学说B.进化论C.克隆技术D.遗传定律

24.下列哪些教学评价方式,新课标中具有,而原大纲中却没有

3 A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

B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 C从多个侧面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

D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25.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教科书的编写提出的建议涉及下列哪些方面 A教科书的容量 B教科书的基本标准

C教科书内容的选择 D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2、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包括““-------””

、、、、“--------”3个模块;选修部分有“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3个模块。每个模块-----------------学时、---------------------学分。

3、知识性目标水平的要求为------------------水平,-------------------------水平,-------------------------水平。

4、分子与细胞模块的内容包括---,,

----------------------------,-----,、五部分。

5、遗传与进化模块主要是从----------------------水平和--------------------水平阐述生命的延续性

6、《标准》是高中阶段生物学教学的-----------------------。《标准》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倡导-----------------------学习,重视生物科学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

7、课程目标包括知识、能力、与------------------------------三个方面

8、在重视定性实验的同时,---------------------也应重视,让学生在量的变化中了解事物的本质。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机会学习量的----------------,实事求是地---------、-----------------和---------------------实验资料、定量表述实验结果等。

9、评价应以《标准》为依据,,根据----------------------和-------------------具体的进行,要客观、公正、合理,要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恰当地解释评价数据,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三、判断题(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在题首括号中打√或×) ( )1.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知识。( )( )2.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其中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

( ) 3.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预设过程,所以只需关注“教什么、如何教、教的怎么样”这三个方面即可。

( )4.《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是高中阶段生物教学的基本依据。

( )5.新课标在"教科书编写建议"处提出:应将探究活动作为教科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简答题:(任选一题作答,5分)

1、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时应注意几个方面?

2、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对教材进行重组与整合?

3、高中生物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五、论述题、如何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构建高效课堂? (10分)

高中生物新课标试题

一、选择题(一)1-5CBBBB 6-10BCADB 11-15CDDAB 16-20CBBCA

(二)21.ABC 22.ABCD 23.ABD 24.ABCD 25.BCD

二、填空题

1、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倡导探究性学习 ,面向全体学生

2、分子与细胞, 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36,2

3、了解,应用,理解

4、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5、细胞,分子

6、基本依据,科学素养,探究性

7、情感态度,价值观

8、定量实验,测定,整理,分析

9、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三、判断题

1、错 2.对 3.错 4. 对 5. 对

四、简答题

1、1).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2).要有值得探究的问题或研究任务 3).要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求实的氛围

4).探究性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但不应成为惟一的方式

2、(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新课标的要求。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的需要。。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师自身的发展需要。

3、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 6 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五、论述题

1、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在各种课程资源中,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是首位的。就本课程而言,除各学科通用的课程资源外,还应当设置足够的生物学实验室及相应仪器设备,配备生物学图书及报刊、教学挂图、投影片、音像资料和教学软件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建设生物园,校园中的生物也是应当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

2、积极利用社区的课程资源。社区的课程资源有: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动植物标本馆、动物园、植物园、少年宫、科技馆、生物科学研究机构、良种站、养殖场、高等院校、环保机构、卫生防疫站、医院、园林绿化部门、环境问题突出或环保先进的企业等单位、社区的动植物资源、公园、菜市场等。

3、适当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学生家庭中往往也有不少课程资源可以利用。有的学生家长能够指导或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家庭中往往还有生物学方面的书刊、可供学生做探究使用的材料用具;有的家庭栽种植物、饲养动物。学生耳儒目染,会积累不少感性知识,这也给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参与家庭事务的讨论提供了机会。

4、广泛利用媒体资源。媒体资源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在利用媒体资源时,应当注意信息源的可靠性和信息内容的真实性,提高学生信息评价的意识和能力,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5、挖掘利用无形的课程资源。无形的课程资源是指非物化的课程资源,主要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所了解的生物科学信息。教师可以通过交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了解,从中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鼓励学生相互交流,集思广益。

6、参与开发生物课程的信息技术资源。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课件两个方面。网络资源又包括互联网资源和校园网资源等。网络资源具有信息量大、链接丰富、实时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第5篇:人教版新课标初中生物《细菌》说课稿

《细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下午好!

我是 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细菌》,新课标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和落实这一理念,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的的达成。

《细菌》一节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细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而本节课主要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以及繁殖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发展与科技进步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为学生之后学习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生物进化、传染病以及预防等内容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初中生物的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生物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维度教学目标:

首先,我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定为: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辨别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不同之处;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其次,在能力方面,通过生活实例,尝试推测细菌的来源;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细菌的营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本节课不仅要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有所收获,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我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为:

1. 通过了解显微镜在细菌的发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同‘科学发展与科技进步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的观点;

2. (并能够)探讨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结合课标,我将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定为“细菌的主要特征”,考虑到学生之后学习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我将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设为“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区别”。鉴于细胞个体微小,难以观察,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难点定为“细菌来源的探索历程”。

二、 学情分析

要把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行动上,教师还必须充分的了解学生。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对细菌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具备相关的前概念。也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还有待提高。

同时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对细菌这类生物既熟悉又陌生,这使学生有足够的热情来学习本节课

但由于细菌个体微小,难以观察,这就为学生学习本节课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难。

三、 教法学法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节课我将以情景驱动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思维的起点;以引导、合作、探究,讨论为主旋律,启发学生自主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引导学生将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进行对比,抓住本质特征,以达到对细菌结构和营养性的准确认识;并借助多媒体手段,化抽象为形象,最终突破重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 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提升自身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成为学习发展的主体。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将以“显微镜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过程中的重要性”为起点,向学生讲述显微镜的故事:“17世纪后叶以前,人们对于事物的了解还停留在用肉眼观察到的层面,直到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发明了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人们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科学家观察到了人体以及植物组织的内部结构,还发现了许多‘新的’生物”。并提出问题:“17世纪后叶以后,人们利用显微镜发现了哪些生物呢?”学生能够很容易说出“细菌、草履虫、病毒等微生物,“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进显微镜下的一隅,来探索细菌世界的奥秘吧!”,从而导入新课。并进行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引导探究,突破重难点。

【细菌的发现】

在导入的基础上,我将结合图片,声情并茂的将列文虎克发现细菌的过程娓娓道来,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细菌的发现过程,从而增强学生对科学发现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学生处于细菌被发现的激情中时,我再抛出新的问题:“那么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呢?”并举例‘新鲜的肉汤就会因为细菌而变质’来引导学生作出假设,然后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学生发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思考分析自身假设的合理性,以及该如何验证自己的假设,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随后,我再播放巴斯德实验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细菌来源的认识,驳斥“自然发生说”的观点,得出正确结论“细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最后向学生简介 ‘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的事迹以及成就。加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的认识。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鉴于学生已经知道细菌个体微小的事实,因此我将通过数据对比“大约10亿粒细菌才只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 来强化学生认识。然后通过展示几种不同细菌的图片,引导学生总结细菌的形态大致可以分为球状、杆状、螺旋状。

“细菌有很多种类,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也可能不同,那么它们的结构是否相同呢?”我将以此为过渡,引导学生探索细菌结构。

关于细菌的结构方面,我将设置三个对比环节。

首先图片展示几种不同种类的细菌,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学生观察过程中,我进行巡回指导,及时恰到好处的解决他们的疑惑,使他们通过观察交流,对比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细菌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基本结构。有的细菌有鞭毛,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

然后通过动画演示“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来引导学生发现细菌与动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主要区别。首先带领学生回顾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并着重强调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和遗传物质,在此基础上,我将核膜去掉,通过动画使学生直观了解细菌没有核膜,最终得出结论:细菌只有遗传物质,但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最后,图片展示细菌与植物细胞的结构图,通过提示:“植物有叶绿体,因此能够自己制造有机物”,来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细菌的营养性,并补充特例“硝化细菌”,帮助学生形成认识——大多数细菌为异养型。 【细菌的生殖】

“细菌是由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那么细菌是如何孕育后代的呢?”我将以此为过渡,引导学生回顾动植物细胞的生殖,思考细菌的生殖方式。待学生思考之后我再播放视频“细菌的生殖”,给学生以直观的画面感,这时候,学生将很容易得出结论:细菌靠分裂生殖,分裂速度非常迅速。当学生对细菌的分裂特定有了了解后,我再提出问题:“细菌快速繁殖是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那么当条件比较恶劣时,细菌会不会因此而死亡呢?” 然后播放“芽孢—细菌的休眠体”视频,带领学生总结:细菌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在不良环境中,细菌会形成芽孢,暂时休眠。因此它们分布广泛,无处不在。

【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在讲授完本节内容之后,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要点,并引导学生梳理各要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从而突破重难点。

为了让学生更加理性的看待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我将给学生提供素材实例,组织“给细菌的一封信”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细菌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同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 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将采用提纲式板书,按顺序归纳要点,提纲挈领:

“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须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作为一名即将踏入教育行业的新人来说,我将以此为达到此境界而不懈努力。

我的说课完毕,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6篇: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感想

一个假期匆匆就过去了,一开学就面临着新的难题----解读新课标。在组长的带领下,我们组齐心协力,对生物必修三的课标做了解读。在解读的过程中,感觉受益颇深。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领会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育价值观,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实现教学观念,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的转变,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全面实施新课程做好适应性的准备,这是摆在我们每位高中生物教师面前的新课题,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思考、研究和实践。

一、树立新的课程观念

首次出台的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确立的生物课程应遵循的理念。较传统的高中生物的课程观念以传授知识为核心,强调应试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习新课标,首先应深刻领会新的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

1。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高中生物新课标明确提出: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核心任务和价值所在。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公民适应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基础,教会学生理解生物学基本现象、事实、规律,以及生物学原理在生物技术领域中的运用,科学地解释发生在身边地生物学现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指导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比较、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技能,以及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和习惯。

2 。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程标准所遵循的教育价值观。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将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为各类学生选择今后的学习方向和职业方向提供帮助。 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应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厌学为好学,除了教材内容的因素外,教师应提倡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学、观察中学、听中学、玩中学、思考中学、做中学、合作中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和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对学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同样是学生,他们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行为习惯、学习目标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是不科学的,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使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层次的提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

1 生,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这种注重激励和发展的学习评价,无疑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热情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使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3。 倡导探索性学习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材偏向于灌输给学生系统的知识,以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强调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带来了新的教学观念,在生物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脑和动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技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释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习过程更富有个性化,有利于情感体验,养成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生物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命体,以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因素。因此生物学的知识涉及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人体的健康保健、防病、治病、农业生产、环境污染和保护等等无一不与生物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联系实际进行生物教学是生物教学一贯所遵循的教学原则,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脱节,表现出滞后性、教师不能及时的引导学生分析、解释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新的生物学现象和生物学成就。由于教师观念陈旧和自身水平的限制,对发生在身边的很多常见的、鲜活的生物学现象也很难联系和解释到位。学生所学知识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新课标提出的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课程观念,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联系现实生活实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生物教学中,不仅教师要强化联系现实生活实际的意识,随时注意观察,研究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生物学新进展,并且要引导学生关心、关注、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指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的原理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生物学现象,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变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新课程教学论认为: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它们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之间也有相辅相成的关系[3]。而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而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地主动、能动过程,可见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但在教学中具体选用何种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一定要因教学内容,学校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行之有效的。现行和即将改版的高中生物教材不同于初中,理论性强,知识面广,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习。

1 。探究式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

探究式学习的模式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和实施实验——分析得出结论四个基本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

2 中,学生是主体,他是问题的发现者、探索者。他必须发挥他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探究学习的学生必须有足够的主动性去不断地追求各种答案,必须动用他们的才能、智慧和判断力,竭尽全力去解决问题,可见探究学习对学生的能力和基本素质要求较高。实际上中学教学的探究式学习中,中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几乎都是前人早已提出、探究并已解决得出过结论的问题 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会自主获取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为学生创设探究、认识的环境,使学生产生渴望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和解决问题。随着高中生物教材的改革,可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内容越来越多,如酶的特性、温度、pH对酶催化作用的影响;光合作用(可用电脑动画模拟实验);植物对水分的吸收;植物的矿质营养;植物的向性运动;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等等。有些内容可采用探究与讲授或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学习如基因的分离规律等。

2 。自学讨论式学习方式

自学讨论式学习方式的基本模式是: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合作学习、讨论、教师启发、精讲、总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带着问题自学、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起主导作用。提出问题,也可用多媒体提供背景资料(图象、图形、图表、文字材料),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分析资料,组织学生有序讨论、交流。对关键的知识进行精讲、总结。自学讨论式学习方式也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逐个问题的解决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这种学习方式更适合高中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益,有助于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教学内容,更切合高中的教学实际,教材中的很多知识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增殖、遗传和变异的大部分内容都可采用自学讨论式的学习方式。

三、 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

教师是新课标的贯彻者,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只有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武装头脑,才能有效的指导课改实践,只有自身有了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然而目前生物教师的生物科学素养究竟是怎样的呢?如何提高生物教师的科学素养呢?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1 。生物教师生物科学素养的现状分析

由于多年高考不考生物等多方面的因素,生物教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生物教师的生物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更是参差不齐,表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重点中学与薄弱学校之间严重不平衡,其中生物教师的来源有为数不少的教师没有受到专门的生物专业教育,本身缺乏基本的生物科学素养。有的虽进行过生物专业的学习,但时间过长、知识老化、观念陈旧,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不是很高。即使是近些年来生物专业毕业的青年教师,由生物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其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生物技术素养(动手能力)与现在课改的要求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对所有的生物教师来说,都面临着一个再学习、再实践,尽快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的问题,以适应课改的需要。

2。 提高生物教师生物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的途径

提高生物教师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是学习—转变观念-实践。过去人们常用“要给学

3 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的比喻来形容教师应由的知识水平,然而这“一桶水”若不能流淌、不更新,将变成没有活力的“一桶”死水,已不能适应课改的需要。生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的知识能力成为不断流淌的溪流,奉献给学生,才能成为教改的适者。我们需要学习的内容很丰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现代生物学知识和技术(生物实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等等,学习的形式可以多样化:自学:可以从书本上学,也可以从网络上学。研学:以备课组和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专题学习研究讨论。进修: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高校,科研机构组织的培训班等。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继而转变观念,树立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四个理念。新的观念、新知识、新技术,只有运用于教学实践,才能发挥效益,达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目标。尽管新教材还没有出台,新课标还未实施,但课改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不断完善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方法上的改变和短期的继续教育培训所能达到的,因此,新课标所倡导的课程理念也是我们现行生物教学所应遵循的理念,在教学中从教案的设计、教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的评价应尽量按新课标的要求去实践,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为今后新课标的全面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各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第7篇:高中生物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随着去年我省的课改,新的课标也产生了。我有幸成为第一批课改的代课教师,于是我就看了课标,但是没有留有特别深刻的印象。现在由于一年的代课经历,再次看课标内容感受很深,体会如下:

1、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被各种利于学生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所取代。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怎样引导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内容表面,这是一个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的课题。要让学生主动思考,教师就必须对学生提出问题,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才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解决新问题的实际能力。

2、面向全体学生的新理念使所有的学生都加入到课堂中来

“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过去,每一堂课只针对部分基础、程度好的学生,而不是面向所有的学生。《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要求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因材施教,要适应不同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学生的需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充分贯彻这个新理念。在每一堂课前,我将会用几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展示在上一节生物课上的全部学习成果,或者讲一个生物小故事,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来表现自己,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进来,意在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并希望他们能通过这样的机会获取更多的生物科学知识。在给予评价时,我尽量用鼓励性的话语,以及同学们的掌声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鞭策。对于初中生来说,课前一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物小故事,一来可以提高他们的兴趣,二来为整堂课作了一个很好的引入。

3、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理念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在科学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也应该体现自然科学的这一特点。探究性学习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了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与科学家的工作相似,学生为了学习科学也必须读书,必须与同学交流、不断地提出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要做实验、解决困惑,与同学进行讨论,学生还必须使用测量设备,这样可以使实验的结果更加准确。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由过去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通过实验发现规律。当学生有疑惑时,他就会提出问题,然后他想找出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他尽可能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再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从而找到答案。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的影响”是《标准》中的第一个案例,案例分析了在探究蚯蚓生活环境因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基本过程以及每一过程的具体要素。

4、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新理念使单纯的传授知识型转向提高素养教育型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课程的基本任务,科学素养即对科学学习的正确态度、科学情感、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事物作出各种解释和相关决策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生来就对周围的世界,尤其是自然界中那些有生命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心。新教材当中淡化了知识概念,而更注重的是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来获得科学与技术的知识,并且可以引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进行思考,如为什么癌病病发期快,为什么癌病很难治以及引起癌的原因等等。这样,在日常生活当中,他们就知道如何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对科技引起的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在他们参与社会时,能够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对某些问题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并能够采取适当的行动

5、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进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

《标准》强调学生应该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应该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标准》列举的一些活动建议中,相当部分就是实验。部分实验还不能完成。但我们教师可以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设好生物实验。实验中包含着丰富的技能训练,这里的技能,不仅仅是指的操作技能,如显微镜的操作等,更重要的是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材中列出的技能训练,正是希望学生们能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过程当中,要特别强调实验中用科学的探究方法,仔细认真的实验态度,注意控制变量,设计对照,量的检测,数据的整理,生物图的画法等。这和过去实验的要求重在验证以及定性为主有着显著的区别。

6.生物学教学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高度的科技文明,人类精神领域的发展却相对落后,造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失衡,生物课程在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起到独特作用,通过生物学教学,教育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正确看待生物学的发展和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体验生物界的多姿多彩给人的生活带来赏心悦目的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成为当代生物学教育的重要特点。这在我们的新教材中也有所体现。教材中用极富文学魅力的诗句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以生动形象的实物图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标准》中还介绍了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林业工人,他们也需要许多生物学知识。对每一种树的生长发育的研究,培育新的树种的研究,树的病虫防治的研究等等,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潮流中,我感受很深。全新的课程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充分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在保证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课堂再也不是以前的教师唱独角戏的场所了。《课程标准》要求生物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这种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一种彻底的改革,学生从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教学模式也在发生根本的改变,生物课将更多的是学生的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

第8篇:生物必修Ⅰ人教新课标 6.4细胞的癌变说课稿

《细胞的癌变》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细胞的癌变》。 我从6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首先说教材,包括4点: 1.教材地位

“细胞的癌变”是新课标教材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第六章第4节的内容。

本章的思路使学生了解细胞的完整生命历程,同时了解细胞的癌变是细胞生命历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 癌症既是生物学热点,又是医学界与社会的热点,因此,本节课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范例。 1.2 教学目标 1.2.1知识目标

描述癌细胞的特征;

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致癌因子; 说出癌症治疗方法。 1.2.2 能力目标

讨论如何预防癌症;

学会搜集并整理从书籍、报刊及网络等途径中查询的相关信息;

学会更好的与他人合作; 拟定健康的生活方案。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癌症病人,增强社会责任感; 形成健康生活的态度; 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正确对待癌症。 1.3 教学重点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我将癌细胞的特征、癌症的预防确定为本节教学重点。 1.4 教学难点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及其关系

第1页

说学生

我授课对象是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关注名人,对生活中熟悉事物易接受;在知识方面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细胞学知识,有利于本节课的开展。

但学生不能将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很难使知识内化成指导他们健康生活的准则,并在情感上认同;在专业术语、抽象知识理解方面存在缺陷。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整合能力。 说教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创情境、谈话式、讲故事及归纳法等,以实现师生、生生互动,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使学生感受一堂难忘的生命教育课。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癌细胞特征的学习,我以事例、图片、flash等方式进行引导和启发;癌症的预防与生活相关,我让学生通过查资料、讨论、等自主得出结论。

难点知识是本节课的新内容,且比较抽象,我采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变抽象为形象。 5.1 联系生活,引入主题

这是本节课第一亮点。

一首《感恩的心》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同时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可贵。 我引用名人事例,既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及兴趣,又引起同学们对健康的关注,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对癌症深恶痛疾,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从而使学生进入本节课的情境之中。 5.2癌细胞的概念

本知识点在课程标准中没作要求,因此只从条件、实质、表现结果进行分析,使学生对癌细胞有初步的了解,癌细胞的图片使学生获得对癌细胞的感性认识,为后面的重点内容癌细胞的特征打基础。 5.3癌细胞的特征

该知识点是本节第一个重点,内容相对较简单,通过癌变细胞与正常细胞图片的比较,提高学生识图、归纳和表达能力;

通过讲述海拉细胞,激发学生联想,引起学生兴趣; 相关动画使学生更深刻理解知识点,同时为课堂增添趣味。 5.4细胞癌变的原因

本环节我将原癌基因比作车间的运行机制,将抑癌基因比作惩罚纪律,使学生对难点有形象深刻的认识。 之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老年人易患癌症,进行知识深化,并引导学生关爱老人,有利于提升学生道德品质。

第2页

举例生活中不良习惯可能导致各种癌症,使本节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引出本节课第二个重点内容:癌症的预防。 5.5癌症的预防

作为本节最重要内容,且与生活息息相关,我采用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从生活各方面总结出保健良方 ,既对知识有很好应用,又体现对生命的热爱。

此时,本节课达到高潮,同学们意气风发,热烈讨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5.6 癌症的治疗

通过讲述癌症治疗方法的副作用,激发学生探究生物学欲望,激励学生立志除癌。

在此,我选用一则关于一名癌症晚期病人运用心理疗法成功战胜癌症的故事,在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多方面启发教育,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 5.7 愉悦总结,及时反馈

本节知识点零散,我将带领学生回忆浏览本节内容,使零散知识点系统化。

在课堂反馈环节,我通过简单练习采用分组竞答的方式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给予表现突出的学生适当奖励,这是本节课第三个亮点。竞答既使课堂显得紧凑、集中,又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竞争意识,还使得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应用。

5.8 课后活动

结语:有效预防癌症,使学生对癌症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提出有规律生活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后活动。 该设计既有利于学生查询资料等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分组合作使得学生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将知识真正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体现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理念。

最后是板书设计,我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更容易把握本节的重难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有不当之处望多多指导,再次感谢各位老师的莅临指导

第3页

第9篇:高中生物说课稿

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欢迎大家指导我的说课,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等四个板块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是苏教版教材高一生物必修本第四章第一节内容。主要是新陈代谢与ATP的密切关系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ATP的结构功能、形成,ATP与ADP相互转化等三部分。

2、教材地位:ATP是生命直接能源,在所有生物的代谢中占有普遍的重要地位,编者将此放在代谢这章的开始来介绍,无疑为对生物的新陈代谢的理解奠定坚实的基础。

3、教材作用:该节与前一章的能量相关的物质、结构相照应,有为后续的光合、呼吸作用作铺垫,具有承前继后之作用。

4、教学目标 4.1、知识与技能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2)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3)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4.2、过程与方法

(1)通过ATP与ADP相互转化关系的多媒体动画,认识ATP在细胞中作为能量流通的原因。 (2)通过分析,比较在生物体生命活动中,ATP如何生成又如何消耗,找出能量代谢的规律。 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渗透热爱自然和生命的情感教育,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和体验合作学习的氛围。。

(2)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培养用准确的科学术语阐述观点和进行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

1.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中的作用。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1、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2、ATP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基础

学生通过对必修1第2章学习,已经学习了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明确了能源物质、主要能源物质、储能物质等概念,这为进一步学习ATP是能量的“通货”作了铺垫。

2.学生的能力基础

学生已经初步建立思维的连续性和逻辑性,但 不完善,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障碍。如化学键能的理解等。

三、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启发式、直观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生物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我会通过回顾先前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是什么? 生物体内贮存能量的物质是什么?

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什么?

这其中的能量能不能直接被生物体利用?

引起其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再引入究性实验,证明ATP能直接被利用。通过唐代杜牧的《秋夕》一诗引出试验时所涉及的一种动物——萤火虫。指明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那么萤火虫发光需要能量吗?实际上,细胞中还有许多化学反应是需要能量的,这些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知道,细胞中的糖类、蛋白质等有机物都储存着大量稳定化学能,这些能源物质的稳定性,利于大量地储存,但它们能不能直接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细胞是怎样解决“稳定储存”和“灵活利用”这一矛盾的?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知,加入葡萄糖的萤火虫发光器粉末无荧光出现,而加入另一种物质——ATP的粉末发淡黄色荧光。从而引出ATP,指出细胞把稳定的能量转化成另一种能直接给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ATP,解决了这一问题。进一步引发疑问,引入新题,即ATP是什么物质,?

2、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之后,我会用三十分钟的时间来完成新课的讲授过程。 2.1. ATP分子结构特点

学生阅读课本P54相关内容后,教师讲解: (1)ATP分子的作用

通过类比说明ATP分子的特点。将糖类等能源物资比作存折、银行卡等,它们主要起储存的作用;而ATP则相当于现金,可直接使用。通过与现实生活的比较是学生对ATP的作用有更为直观的了解。

(2)通过多媒体展示ATP结构式,向学生介绍腺嘌呤、核糖(两者结合而成腺苷)、磷酸。 (3)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名称的缩写。ATP分子的结构可以简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T代表三,~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叫做高能磷酸键, ATP分子中大量的能量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ATP水解时高能磷酸键可以水解放出大量的能量,达到30.54 kJ/mol,且ATP分子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最容易水解脱离开来。所以说,ATP是细胞内的高能磷酸化合物。

2.2.ATP与ADP相互转化

(1)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回答问题:ATP与ADP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2)教师讲解:通过事例说明ATP在体内一般维持一个稳定的含量,且含量很少。诱导启发学生思考原因。即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TP分子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脱离开来,形成游离的Pi(磷酸),同时,储存在这个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释放出来,ATP就转化成ADP(二磷酸腺苷的英文名称的缩写)。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DP可以接受能量,同时与一个游离的Pi结合,重新形成ATP(播放多媒体课件:ATP与ADP相互转化)。

资料显示,正常人每天ATP的转变量几乎接近于体重,但在体内存在的ATP的量是很少的。ATP和ADP在体内总是处于不断转化的动态平衡之中。如下所示:

2.3.ATP的形成途径

(1)学生分组讨论:动植物ATP的形成途径有哪些?

(2)教师讲解:对于绿色植物来说,ADP转化成ATP时所需的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对于人、高等动物、真菌和大多数细菌来说,ADP转化成ATP时所需的能量除来自于呼吸作用外,人和高等动物还可以来自磷酸肌酸的转移。

2.4、ATP的利用

(1)教师讲解:吸能反应总是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总是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

(2)学生看课本图,讨论ATP还有哪些用途,从而对该图进行补充和完善。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从生物耗能的根本来源、生物的主要能源、储备能源、直接能源方面和ATP的基础知识方面进行总结,构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并最终理解ATP在代谢中的作用和地位(实际上,从对ATP的认识、讲解到各种补充材料的每一环节都要注意这一知识难点的突破)。

4、小结巩固

(1) ATP中大量化学能储存在(

) A、腺苷内 B、磷酸基内

C、高能磷酸键内 D、腺苷和磷酸基连接键内 (2)ADP转变为ATP需要( )

A、磷酸、腺苷、能量、酶 B、磷酸、腺苷、能量 C、腺苷、能量、酶 D、磷酸、能量、酶 5拓展延伸

完成P60页相关基础题及拓展题,查阅资料了解ATP在生活中的应用。

上一篇:注销抵押登记申请书下一篇:努力体现人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