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_说课稿(万能)(精选10篇)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 章第 节 的内容。下面,我分别从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这四个方面来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地位如何(承上启下)
作用分析(通过,培养学生
能力,体会思想方法。成功的教育必须以认识学生为前提,他和他的学习能力可能不一样,对知识的理解也可能不一样,我们教师只有充分地了解他们,才可能使我们的教学比较顺利地进行。他们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针对这一节课,在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启发引导。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将这节课的三维目标设置如下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新课标要求,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考试大纲,本节课的重点是,难点是
,这是由于。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接下来,我来说第二点,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与学法是互相联系辩证统一的,不能孤立地去研究,什么样地教法必定带来什么样的学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
根据这个原则,结合本节课实际,在教法上,主要体现教师的引导,在学法上,突出学生的探索发现。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引导、反馈式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为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表现力和学生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那么怎样把教法、学法具体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如何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
第一个环节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课堂开始,我将通过播放幻灯片以以下情境引入:
这符合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的要求。同时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这样一种强烈的学习动机进入第二个环节: 引导探究,建构概念
新课标认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么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合作交流,这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难点,如何突破呢?教师要加强引导,具体的做法。经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学生们基本上能够把握住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于是他们就急需一块用武之地来进行展示,体验成功的喜悦。于是进入第三个环节。
自我尝试,初步应用
当堂训练,巩固深化
总结归纳,回顾反思
该部分主要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我设置了以下问题: 1.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2.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3.本节课主要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通过总结归纳,可以让学生完整地认识本节课知识的发生和产生过程,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同时帮助学生养成做总结的好习惯。
最后布置课后习题作为作业,另外可以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选做题和探索题,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板书是教学的有力辅助手段,学生常需借助教师的板书思考和理解所学知识,对于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设计,力求做到系统完善,布局合理,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以上的说课是我以建构主义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课堂遵循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实际而设计。
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是的题目是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材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我谈谈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初 年级,第 章第 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在学习的基础上,对学习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对学习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接着我来谈谈初 年级的学情。从心理特点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也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个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的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于认知方面,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对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位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基础,但对于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根据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初步掌握。。会运用
2.能力目标:通过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 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接下来我谈谈本节课中我讲采用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过程,以独立思考和想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的教学素材,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兴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的进行教学,本节课我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复习旧识,温故知新
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引导学僧顺利进入学习情景
2,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通过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遇,产生学习动力,因此能更好的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一环节。。。。。。。。。。。。。。。。。。。。在这里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引导学生归纳
4.强化训练,巩固双基。。。。。。。。。。。。。。。。。。。。。。。。。。通过几道练习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体现新课标中让不同学生在数学领域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
5.小结归纳。这个环节我会对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
现在就《折线统计图》一课给大家作以简单介绍。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认识的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教学目标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画法,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会看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合理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3、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教学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教学难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教法:
针对学生以现有知识水平,主要采用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知识迁移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学法:
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力求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口,动手,动脑。教学过程:
导入:在导课中渗透了本课的重点——会读图,画图。重点是复习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然后引入“折线统计图”。
探究新知:重点是认识折线统计图特征,会画折线统计图,并在实践应用环节中,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而真正理解把握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作用和应用。在教学中始终抓住折线的“点”与“线”这两个要素来讲它的特点和画法。
总结 :
讲完一个内容后及时小结。当堂训练:
课件出示对应习题。板书设计
少
↗ 升:增加
线:数量的变化
点 :数量的多→平:不变 陡:变化大
↘ 降:减少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地理万能说课稿(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地理万能说课稿1一、说教材
《天气》是初中地理的一节重要内容,课文通过精妙的各种天气展示设计让学生能了解天气在学习中和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表现出天气的多种多样。通过对这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更好的完成三维目标,同时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能为培养学生了解天气、模仿天气预报主持人播报天气预报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我们新义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各种天气的判读,学会判断哪种空气质量对人有益哪种气空质量对人有害。
能力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向同学或者其他人播报天气预报,能自己找出获取天气信息,了解天气变化。
情感目标: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了解天气的多种多样,从而热爱地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制定了这节内容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天气、空气质量和人们的生活关系,积累有关天气各种知识。
教学难点:知道天气和地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地里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二、说教法学法
针对以上分析,结合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我主要采用提问法、练习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二十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尤为重要。因此我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安排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来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导语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兴趣学习这节内容,我让学生看书上57、58页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看看这两幅图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想不想知道它和我们怎么产生关系的吗?”通过这样的导入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习这节内容中来,从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
(二)初读内容、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自己默读,把课文中出现的不理解的地方圈划出来,然后我在精心教学把学生不理解的地方仔细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知识点,以此让学生有兴趣学习这节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小组合作、分析课文
我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页,要求小组以合作竞争的意识完成两个任务:找出本页主要讲的内容以及它和我们的关系,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突显重难点、积累知识
分析了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仔细看56页济南天气预报和60页的图,知道天气信息的获取途径,了解天气变化。要求学生分角色模仿天气预主持人播报天气情况,并提问“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谁播报得更快捷、更准确,好不好?”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点,学会实践运用。
(五)迁移训练、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一些关于天气信息的获取途径,掌握了播报天气情况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要求学生放学后找出天气信息的其他获取,让他们向同学或者家人播报一组天气情况,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六)总结与板书
带领学生回顾这节内容,了解知识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清晰、有条理性,让学生一目了然。
通过我一上说课的思维结构,我相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灵活多样的教法和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法的指导,充分利用教材顺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但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有限,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给予我帮助,我将不甚感激。
四、说教学总结与反思
通过我一上说课的思维结构,我相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灵活多样的教法和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法的指导,充分利用教材顺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但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有限,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给予我帮助,我将不甚感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
初中地理万能说课稿2一、分析教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其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而是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了人地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适应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我是这样确定的: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是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设计成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三、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初中地理万能说课稿3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人地关系。
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为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教学过程
首先是前提测评:复习印度人口特点及印度的地形特点?
接着请学生自读课文“水旱灾害频繁”,说说印度气候有何特点?板书。这一部分内容不多,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
下面师生共同总结: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灾害频繁。
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利用图片与新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
水旱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为了抵御水旱灾害,印度人民是怎样抵御自然灾害的?
师生总结:
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等。
但是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依然显得有些不足。是什么因素导致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读课本37页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分析一下受热带季风影响,印度的雨集中在几月份?旱季又集中在几月份?
那旱季与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请同学们前后桌一组,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讨论一下,雨季来临时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到了旱季农田里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频繁的水旱灾害呢?
请同学们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P38页的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共同总结:我国也是季风气候,我国也同样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请结合我国的国情,讨论该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灾害?大修水利工程,引导从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借鉴经验。
师生小结
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季风活动不稳定,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转承:印度的农业
1.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人口众多,使得印度在20世纪上半叶粮食生产不能自给自足,每年进口大量的粮食。20世纪60年代后,印度的粮食生产由不能自足到自给有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使粮食生产有这么大变化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板书)
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我通过启发式提问,安排了如下一系列小组讨论活动。
1.读资料“绿色革命”,说说它有什么意义?它对我们的家乡农业生产有什么启发?
2.通过对比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图与地形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说水稻和小麦分布与地形、降水量有什么关系?(通过展示师生共同总结。)
3.接着通过讨论棉花、黄麻、茶叶的`分布与地形、降水量的关系。在此,我把全班分成五组,请每一组同学讨论一种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降水的关系。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结果。
4.看资料剪辑“饮食习惯”,想一想:为什么印度南、北方人民的日常饮食有这么大的差异?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面食。北方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东部和南方沿海地区以大米居多,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的副食分肉食和素食两类,但是印度人不吃牛肉。
印度菜的一大特点就是糊状菜居多,而且还加以各种色素,因此常有黄的汤,绿的糊,红的泥。如果没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是很难习惯的。此外,无论在家庭还是餐馆,印度人认为生水是最好的饮料(建议最好煮沸),餐桌上总会有一杯凉水。
课堂总结
印度和我国都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大,经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是样样都落后的,大力发展科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拓高科技产品的国际市场,是发展中国家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的最佳途径。请大家预习“发展中的工业”。
初中地理万能说课稿4说教材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第九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西半球的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知道美国是移民国家,并明确它的范围和地理位置。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图片、文字资料说明美国的民族、种族构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认识种族歧视与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学生感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根据新课标对学生认识水平的要求确定:美国的位置和种族构成情况为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七年级学生的认识观和世界观还没形成,如何让他们正确对待种族歧视问题,形成正确的观念成为了本课难点。
对教材我是这样处理的,教材精选了极具代表性的四部分内容:移民国家,农业地区专业化,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资源消耗大国。第一课时主要安排移民国家内容的学习。日常生活中,这部分知识学生有所涉猎,但不深,面也不广。怎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呢?在教学中,采用课前小组合作准备,课堂上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活动的学习。
说教法学法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创造性地用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开展教学活动,给学生展示的舞台,突破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教学过程
运用多媒体课件感知西半球国家
让学生欣赏西半球的自然风光,初步了解西半球的经济和人们生活。课件停留在美国的画面上,引入新课:让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进入地球的另一半天地——西半球。今天一起走进世界超级大国——美国。
多媒体出示问题:
1、查美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找出它的组成范围。(教师点评后补充资料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2、美国临近哪些海洋和国家,描述下他的位置。
3、按照大洲划分,美国属于哪个大洲?(补充拉丁美洲的划分方法)
4、按照半球来看,又属于什么半球?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派代表上讲台指图回答,教师鼓励学生并适时点拨。在点评结束后,教师利用板书在黑板上用画知识树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从哪些方面认识区域的位置。树干标有“位置”,每个树杈标有“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大洲位置”、“半球位置”、“相对位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分角色体验,诉说移民国家的特色。
1、多媒体展示“美国城市街头人们忙碌的身影”,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人种多,随后根据人种构成饼状图知道白种人居多。他们不是匆匆过客,大多是美国永久居民。边解说教师边播放世界不同肤色的人种向美国移动动画。深刻直观地体会到美国是移民国家。即:国内大多数人口为移民。而移民则是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自己的家乡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定居且加入到该国国籍的人。补充说明以免混淆概念。
2、接下来让学生按照课前准备开展“说一说,你从哪里来?比一比,谁的贡献大”的活动。
课前: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分别代表不同的人:印第安人、华人、白种人、黑人。每组有两位学生发言代表坐前面,课前组织本组收集资料等。后面的学生是智囊团协助代表收集资料。学生准备资料如唐人街的故事,华人创办的企业,李小龙截拳道功夫的传播,美国的土著人印第安人。华盛顿总统,飞人乔丹等图片、文字资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学生,给学生展示的空间。)
课上: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装饰品把自己装扮成不同人的装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件边展示边解说。(角色的扮演体验了不同的人种为美国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基于上面比比贡献大的活动,此时学生融入了角色,感觉自己真的做出了很大贡献,自信,情绪高涨。教师趁势展示另外一组资料。如印第安人被赶到山区“保留地”内居住。黑人被无理要求让座位给白人。华人和狗不准进入。讲个笑话“在美国的黑人”.设问:反映美国什么社会现象?你有何感想?(唤起学生对美国人权的正确认识。)
基于以上情感,最后设计了一个虚拟的活动,主题为反对种族歧视的活动,知识陷阱抢答,抢答成功可以虚拟筹集资金。
课后收集我国政府对各民族政策资料,比较中美两国人权状况。
上面就是为大家准备的最新初一地理说课稿美国,希望同学们认真浏览,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初中地理万能说课稿5一、说教材
《中国地形》是初中八年级地理(湘教版)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的内容。
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因素,由于地形与气候、河流、湖泊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生学习以后相关章节知识垫定坚实的基础。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识记我国地势的分布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主要地形区和按走向分为五种类型的山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二、说教法
本堂课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远教资源的地图和景观图片,使学生通过读图,直观获取有关的知识。充分运用新建构学习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精神,开展讨论、对比、练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的课程教育理念。
三、说学情
初二的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决定了具有好动、好奇、好表现的个性,同时具有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等特点。
针对学生以上情况,我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以下策略: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尽量使课堂显得形象生动,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创设讨论氛围,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已的见解和获得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在学法指导上,我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进行学习。通过观察、思考,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然后综合和小组的意见进一步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四、说远教资源的分析和采用
中央电化教育管资源中人教课标版中初二地理第三章《中国地形》中的媒体展示中的中国地形及中国地形剖面图的flah动画及中国地形山脉等十几幅图片形象生动,典型例题中的例子有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理解。其中flah制作的动画<古诗欣赏>更是生动有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利用以上资源进行组合、链接、补充制成PPT课件。并充分运用多媒体的形、声及动画效果,图文并茂,声形并茂展示给学生。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五、说教学过程
我将以下四个环节穿插在本节课的三部分(1、中国的地势特征2、山脉纵横交错3、中国的名山)内容中。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建构体系,拓展创新
四课堂活动,观点讨论
我首先出示幻灯片,提出问题:我国是个多民族,多人口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引出课题:中国的地形。
1、中国的地势特征
我给学生展示FLAH动画〈古诗欣赏〉,通过欣赏古诗《虞美人》,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的大江,大河会向东流?引出对中国地势特征的学习。然后,我给学生展示中国地形概况图、中国三梯阶梯示意图、中国地势剖面图,让学自主观察、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这样的地势会对我国的河流、气候与交通产生怎样的影响?然后,出示远教资源中的拓展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山脉纵横交错
在教学活动中,我给学生展示幻灯片:中国主要山脉图,分析各种走向的山脉,将其归纳为三横、三竖、三撇、两捺、一弧形。之后,我及时展示远教资源中的.拓展训练:展示图片,提出问题:一、“你能写出这些主要山脉的名称吗?试试看,你能行的!”二、山脉是地形的骨架,学习中国地形,重要的是掌握山脉的分布。读图2—2和2—9,请填出下列山脉两侧的地形区。
3、中国名山
我给学生展示中华五岳、天山、昆仑山、雪峰山等十多幅景观图片,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展示课前收集的名山大川图片、诗歌、散文等。让学生体验成就感、自豪感。
六、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的板书主要体现目标教学模式,做到本课的知识脉络简明扼要,精炼概括。直观醒目,图文并茂。
初中地理万能说课稿6一、说教材
本节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疆域”中的第二课时,这节课是八年级学生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课中的核心内容。了解中国的行政区划,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分布,是今后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将贯穿于中国地理学习的始终;省级行政区是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对社会、经济活动、交往有重要的影响,是中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所必备的知识,因此,在整个中国地理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本节教材分别从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以及各省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位置、行政中心等进行阐述。与老教材相比,新课标教材更加精练,正文字数减少,更多的内容则是以活动教材的形式出现,安排了多种形式的练习,突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读图获取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接下来说一说我对学情的认识。
二、说学情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该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认识,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现行三级行政区划;
2.能够说出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3.能够识别一些重要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形状;
4.在我国空白政区图上准确填出34个省级行政区。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识图、拼图等活动,初步形成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分布的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能都说出和找出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
教学难点为:34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行政中心及空间分布
为了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贯穿直观性、趣味性、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体现乐学乐教的教学思想。在教法上,我会多方面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学歌谣、诵三字经、小组竞赛等,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体现乐学乐教的教学思想。为了更好地落实学生作为主人的地位,在学习指导中,我会用问题、游戏竞赛、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他们探究新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任务。
下面我将重点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和布置作业这四个环节。
五、说教学过程
在新课导入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温故知新、复习导入的方法。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在课堂的开始我会先进行一个复习,温故前面所学的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幅员辽阔的大国,并且利用上节课留的课后延伸题目“思考我国疆域辽阔会有什么不足”来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即为了方便管理、为了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而实行的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中国的行政区划。
接着进入课堂的第二个环节:活动讨论,新课教学
首先我会用一个投递包裹的实例来展示行政区划的意义和作用。这个实例是这样的:一位同学在网上买了个东西,地址如下三种写法,哪个能成功投递?(1)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2)龙域西一路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3)北京市昌平区龙域西一路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显然只有第三个地址可以投递到。接着以感受行政区划的意义和级别为过渡进行承转。
以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入手,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我国三级行政区划及其意义所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接着我会以问题作为引导,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的正文部分。问题如下:
(1)我国共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单位?分为哪几种?各有多少个?
(2)“自治区”是怎样的的省级行政单位?看图说出我国共有哪几个自治区?
(3)“直辖市”是什么含义?看图说出我国有哪几个直辖市。
(4)“特别行政区”是怎样的省级行政区?看图说出我国的特别行政区有哪几个。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且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得出的答案为:我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计34个省级行政区划。省级行政单位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四种。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自治区”以及其下辖的“自治州”及下辖的“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的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国共有五个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直辖市,即中央直接管辖的市,我国有四个直辖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我国现在有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在了解这些后,我接着用学习目标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作为承转过渡,即掌握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的名称及在图上的位置。
在这里我采用的是活动探究的方式。
首先是利用歌谣,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福吉安,四市两特藏二岛,陕甘青蒙云贵川。分别找同学说出它们分别代表什么省级行政单位。以此来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及其全称。
其次是分片法。让同学们根据课本第7页图1.7“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完成下面的表格。表格的左栏是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按照地理位置划分的7个片区:分别为东北三省、北部边疆的自治区、黄河中下游的四省二市、长江中下游的六省一市、南部沿海的四省二特别行政区及一个自治区、西南的三省一自治区及一市、西北三省二自治区,需要学生完成的是将这些片区里包含的省级行政单位填写出来。以此来掌握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大致所处的地理位置。
第三是分类法。
首先是沿线分布。即以竞赛的方式,分别让学生在图上按照逆时针方向,找出沿陆上疆界分布的省级行政单位;(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然后再按照逆时针方向,找出沿大陆海岸线分布的省级行政单位。(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其次是轮廓想象。即给出我国某些省区的轮廓图,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联想其像什么?比如:黑龙江像展翅高飞的丹顶鹤、云南像一只美丽的孔雀、内蒙古像一只翱翔于天空中的雄鹰,这些与该省区的动物有关;台湾岛像香蕉、海南岛像菠萝,这些与该省区盛产的水果有关;陕西省像蹲着的兵马俑,这与该省区的历史文化有关。还有一些仅仅是轮廓形状有特点的情况。比如:广东省像小象的头,山西省像平行四边形,山东省像骆驼等。让同学们进行大胆想象,看看还有哪些省区像什么,从而帮助记忆。
第四是三字经法——黑吉辽,内蒙古,陕甘宁,青新藏,云贵川,晋冀鲁,豫苏皖,湘鄂渝,琼粤桂,浙闽赣,京津沪,港澳台。并且结合教材第8页表1.2“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此来掌握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然后让学生在表中找出其简称不只一个的省级行政单位,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和甘肃省,并且记住其简称。
以上这些用这种活动探究、小组竞赛等的方式进行新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学生要完成任务就必须要认真仔细的阅读地理相关地理图片,这也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以及从图中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此外还注重了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原则及挑战性原则,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知识,在竞争中掌握知识,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
在巩固提高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拼图游戏竞赛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最快实现将打乱的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拼完整的组为胜利者。利用儿时常玩的游戏形式,突破难点,让学生灵活巩固所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不仅能乐学,还能掌握学习的方法,会学地理,爱学地理。
本人是一名已工作2年的往届工科女生,考的高中理科的教师,可以说劣势中的劣势,很幸运第一次就能脱颖而出。我觉得我能临场表现那么的好,最功不可没是这一篇自己整理的这篇说课稿模板呢,逻辑非常清晰,写说课稿时节省了超多时间,直接套此模板填充内容,第一次考国编已上岸,说课成绩第一名,大家可以自己根据自己的喜欢稍微微调内容,说课稿一定要背下一套万能模板,祝各位早日上岸。
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综合X组 XX号考生,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XX》(若是抽章节,则可以改成“我抽到的题目是《XXX》。本章节预计X课时完成,今天我讲的是第X课时的内容《XXX》”),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何这样教的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来进行今天的说课。
2、首先我讲一下我对教材的分析。教材分析包含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三个方面。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XX必修1第X章第X节第X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承接的是前面所学的.......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学好本节课的内容能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课从教材的编排上来讲,起到一定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出发点,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求教师能很好地分析和研究教材,还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所以在确立教学目标前我先讲讲学情。学生已经了解了关于.......的概念,且高中生的逻辑能力较强,具有了一定的观察、分析、推理(计算)和归纳能力,所以老师可以很好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思维特点进行教学。
4、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能说出......,并能计算......,知道......的原理,掌握.....的规律/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小组实验,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探究......性质的方法;通过参与......的探究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逐渐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上为根据课程标准中强调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来制定。
5、由于XXX的知识点贯穿于整个高中(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高一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不够强/对理论知识的梳理能力还比较欠缺,再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教学难点设置为…....6.接下来我说一说本堂课我运用的教学方法,根据学段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我将运用(自主探究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法)等教法,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和讲授法开展教学。在学法方面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建构知识、学会归纳学习。具体教学方法会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
7.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才是一节课的关键,所以接下来我重点来谈谈教学过程。我将花1个课时,从课程导入(5min)、新课讲授(25min),巩固练习(10min),小结作业(5min)这4个环节展开。
课程导入环节我将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的视频开启本节课。
(此环节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直观感受.....的概念,激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的新课讲授环节,此环节我会分3部分分别展开教学。
首先是第一部分,关于XXXX的探究/讲解。我会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实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填充课本知识点的具体内容,讲述自己教什么、怎么教,学生要做什么);
紧接着是讲解.......(填充课本知识点的具体内容,讲述自己教什么、怎么教,学生要做什么);
新课讲授最后一部分是.....(填充课本知识点的具体内容,讲述自己教什么、怎么教,学生要做什么);
设计意图:整个新课讲授环节,遵从从.....到......(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自主建构而获取了本节课的知识点,而且教师在重难点的部分重点强调和解释说明,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教学过程的第3个环节是巩固练习,将通过PPT展示一些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再通过学生提问,学生回答,老师纠正和补充说明的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疑点。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的意图是当堂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并及时帮学生答疑解惑。
最后的小结作业环节,我会和学生一起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促进学生形成关于XX的知识网络体系,助力学生形成学会总结的学习习惯,并会在课堂最后布置一些拓展知识学习/下堂课预习的相关作业。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归纳学习,将知识相互联系在一起进行学习,并通过课后习题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新知识点。
8、在此我简单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板书方面我会通过纲领式的板书呈现本节课的2大知识点,一个是.....,另一个是......如黑板所示。(板书简洁明了,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着写好)
9、最后我谈谈我的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法自主建构了关于.......的知识,而且教师步步引导让学生轻松理解了.....的概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10、结束语: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点,谢谢!(然后微笑,鞠躬)
大家好!
我叫xxx,来自xx。我说课的题目是《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内容选自于高中教材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二章第二节,课时安排为三个课时,本节课内容为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上一节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图、表来组织样本数据,并且学习了如何通过图、表所提供的信息,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情况。本节课是在前面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通过样本的情况来估计总体,从而使我们能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总体的规律,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的帮助。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⑴能利用频率颁布直方图估计总体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⑵体会样本数字特征具有随机性
难点: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利用频率颁布直方图估计总体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2)能用样本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估计总体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并结合实际,对问题作出合理判断,制定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初步体会、领悟“用数据说话”的统计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有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判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法上,我采用“问答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层层深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2、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复习回顾,问题引入
「屏幕显示」
〈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并不需要了解总体的分布形态,而是更关心总体的某一数字特征,例如:买灯泡时,我们希望知道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我们怎样了解灯泡的的使用寿命呢?当然不能把所有灯泡一一测试,因为测试后灯泡则报废了。于是,需要通过随机抽样,把这批灯泡的寿命看作总体,从中随机取出若干个个体作为样本,算出样本的数字特征,用样本的数字特征来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提出问题:什么是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教师提问,铺垫复习,学生思考、积极回答。根据学生回答,给出补充总结,借助用多媒体分别给出他们的定义)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
(进一步提出实例、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
〈问题2〉选择薪水高的职业是人之常情,假如你大学毕业有两个工作相当的单位可供选择,现各从甲乙两单位分别随机抽取了50名员工的月工资资料如下(单位:元)
分组计算这两组50名员工的月工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并估计这两个公司员工的平均工资。你选择哪一个公司,并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分组分别求两组数据的平均工资。
学生:甲、乙平均工资分别为:甲:1320元,乙:1530元。
所以我选乙公司。
学生乙:甲、乙两公司的众数分别为甲:1200,乙:1000,所以我选择甲公司。
学生丙:我要根据我的能力选择。)
「设计意图」学生按“常理”做出选择,教师指出只凭平均工资做出判断的依据并不可靠,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问题。
2讲授新课,深入认识
⑴「屏幕显示」
例如,在上一节抽样调查的100位居民的月均用水量的数据中,我们画出了这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现在,观察这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能否得出这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或估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然后比较结果,会发现通过计算的结果和通过估计的结果出现了一定的误差。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原因是由于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把原始的一些数据给遗失了。让学生明白产生这样的误差对总体的估计没有大的影响,因为样本本身也有随机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懂得如何根据频率分布直方图估计样本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使学生明白从直方图中估计样本的数字特征虽然会有一些误差,但直观、快速、可避免繁琐的计算和阅读数据的过程。
⑵〈提出问题〉根据样本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的基本数据,并对上一节的探究问题制定一个合理平价用水量的的标准。
(师生通过共同交流探讨得知仅以平均数或只使用中位数或众数制定出平价用水标准都是不合理的,必须综合考虑才能做出合理的选择)
「设计意图」使学生会依据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对数据进行综合判断,并做出合理选择。也为接下来对他们优缺点的总结打下基础。
⑶总结出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三种数字特征的优缺点。
(先由学生思考,然后再老师的引导下做出总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更准确更全面地依据样本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对数据进行综合判断,并做出合理选择,使实际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
3、反思小结、培养能力
①学习利用频率直方图估计总体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方法。
②介绍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这三个特征数的优点和缺点。
③学习如何利用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特征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小节是一堂课的概括和总结,有利于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较快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也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4、课后作业,自主学习
课本练习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
大家好!我叫张西元。我说课的题目是《系统抽样》,内容选自于苏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教学过程分析等五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已初步了解掌握了简单随机抽样的两种方法,即抽签法与随机数表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系统抽样,它也是“统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系统抽样的学习,更加突出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现它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
2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系统抽样的概念,能够灵活应用系统抽样的方法解决统计问题。难点:当 不是整数时的处理办法,个体编号具有某种周期性时,“坏样本”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理解系统抽样的概念;
(2)掌握系统抽样的一般步骤;
(3)正确理解系统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归纳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理解分类讨论的数学方法高考资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数学活动,感受数学对实际生活的需要,体会现实世界和数学知识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为了充分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因此,我采用讨论发现法教学。
2.教学手段:通过各种教学媒体(计算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新课引入
1、复习提问:
(1)什么是简单随机抽样?有哪两种方法?
(2)抽签法与随机数表法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3)简单随机抽样应注意哪两个原则?
(4)什么样的总体适合简单随机抽样?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提问进一步理解掌握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方法和步骤?为新课学习打基础
2、实例探究
实例:某学校为了了解高一年级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打算从高一年级500名学生中抽取50名进行调查,除了用简单随机抽样获取样本外,你能否设计其他抽取样本的方法?
当总体数量较多时,应当如何抽取?结合具体事例探究问题,设计你的抽取样本的方法。抽取的样本公平性与代表性如何?学生自主探究后小组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新知识新方法,完成从总体中抽取样本,并发现“等距抽样”的特性,从而形成感性的系统抽样的概念与方法。这样做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较好地贯彻新课程所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二)新课讲授
1、系统抽样的概念方法步骤
(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得出“系统抽样”的概念,并点明课题)
[设计意图]经历实例探究过程,学生对系统抽样的概念方法步骤应有大致了解,辅以教师引导,从具体到一般,本节新课题的学习便水到渠成。
2、典型例题精析
例1、某校高中三年级的300名学生已经编号为1,2,……,300,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按10%的比例抽取一个样本,请用系统抽样的方法进行抽取,并写出过程。
(教师题意分析,引导学生应用新知识新方法,学生分析思考,探究解题,小组讨论后口述解题过程)
[设计意图]实例巩固,在得出新课的有关知识之后,再次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掌握系统抽样的方法步骤,达到学以致用的技能,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例2、某单位在职职工共624人,为了调查工人用于上班途中的时间,决定抽取10%的工人进行调查,试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所需的样本。
[设计意图]当 不是整数时,设置本题让学生尝试回答,并形成一般思路与方法。
(三) 练习巩固
1、将全班学生按男女生交替排成一路纵队,用掷骰的方法在前6名学生中任选一名,用 表示该名学生在队列中的序号,将队列中序号为 ,(k=1,2,3,…)的学生抽出作为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系统抽样吗?为什么?其样本的代表性与公平性如何?
2、若按体重大小次序排成一路纵队呢?
[设计意图]配合课本第60页“边空”问题:“请将这种抽样方法与简单随机抽样做一个比较,你认为系统抽样能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吗?为什么?”,帮助理解个体编号具有某种周期性时,样本代表性较差的特点。同时分析系统抽样的优点与缺点。
(四)回顾小结
1、师生共同回顾系统抽样的概念方法与步骤
2、与简单随机抽样比较,系统抽样适合怎样的总体情况?
3、当 不是整数时,一般步骤是什么?此时样本的公平性与代表性如何?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61页的练习第1,2,3题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
下午好!
我的抽签序号是____,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A版必修1第章第节
我尝试利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2.学情分析(1)
(2)
(3)
3.目标分析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及分析:(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体贯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这里,我们应该(2).这里我们应该向学生强调:(3).这里要说明的是:(4).在教学过程中应该: 4.重点难点分析
结合学情和考纲,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
确定依据是:这部分的内容是本节课的核心,同时又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在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是: 要突破这些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建议: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
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是:启发引导---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式
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 既有教师的讲授与指导又有学生的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灵活应用多媒体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和谐、愉悦、互动的课堂环境,组织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另外,多采取一些来自于生活的朴素而有效的问题情境,对学生产生一种情感上的感召力,增强了学生参与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过程使学生体会到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2.学法
学生宜采用地学习方法是: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阅读自学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慢慢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单纯的模仿与机械的记忆,而是在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中学生体会到了探索的乐趣,在合作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通过阅读自学、合作交流,增强对事物的理解能力. 3.教具分析
配合多媒体等辅助教学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下面,我以
为例,谈一谈我的教学设计。整个教学流程分为这么几块: 1.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引导探究,建构概念。(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4)当堂训练,巩固深化。
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识的再次深化。
(5)小结归纳,回顾反思。
小结归纳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对此,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思想方法?教师最后向学生总结本节课地知识体系及思想方法,并布置相应地作业,结束本节课地学习。2.板书设计
板书要基本体现整堂课的内容与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联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对于本节课,我采用地是
式板书设计。同时可以通过使用幻灯片辅助板书,节省课堂时间,使课堂进程更加连贯。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依据主要是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生过程,让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相关的知识与经验自主地在教师的引导下促进对新知识的建构。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问题,层层铺垫,充分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同时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可以设计一些选做题和探索题,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面角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二面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很普通的一个图形。“二面角”是新编教材《数学》第二册(下a)中9.6的内容,它在学生学过空间中异面角、线面角之后,又要重点研究的一种空间的角,它也是学生进一步研究多面体和旋转体的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二面角的概念,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作法以及这些知识的初步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及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观察、研究现实现象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明白:数学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4)情感目标: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3.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及其作法
难点: 面角的平面角的作法
关键:求作二面角的平面角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数学素质,首先数学课堂教学要素质化,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个性品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的数学素养的目的。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观察发现、启发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控,帮助学生优化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学生学会对自己的数学思想进行组织和澄清,并能清楚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能通过对其他人的思维和策略的考察扩展自己的数学知识和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学生会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以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官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用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完美。
三、学法指导:观察分析、猜想证明及类比联想是学法指导的重点。让学生观察、思考后,总结、概括、归纳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为了加深知识理解、掌握和更灵活地运用,运用类比联想去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网络,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交流中学习。这样,可以增进热爱数学的情感,应用数学的自信心和形成新的学习动力。
对导数这个概念的理解可为今后高等数学的学习奠定基础,但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过极限概念,对导数概念及其定义的数学语言表述的理解比较困难,这种理解上 的困难将影响学生对后继知识的学习,因此,我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大量的实例的分析,经历由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知道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
2、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动手计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 ② 通过问题的探究体会逼近、类比、以已知探求未知、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思想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动的观点体会导数的内涵,使学生掌握导数的概念不再困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的,在具体教学中,根据“循序渐进原则”,我把这次课分为三个阶段:“概念探索阶段” ;“概念建立阶段” ;“概念巩固阶段”。下面我将对每一阶段教学中计划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教学步骤作出说明。
(一)‚概念探索阶段‛ 1.这一阶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由于注意到学生在开始接触导数这个概念时,总是以静止的观点来理解这个描述变化过程的动态概念,总觉得与以前知识相比,接受起来有困难,似乎这个概念是突然产生的,甚至于不明概念所云,故我在这一阶段计划主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①使学生从熟悉的物理知识入手,以物体的平均速度变化趋势的观点无限逼近的思想理解瞬时速度,从而发现导数的过程;
②使学生形成对导数的初步认识; ③使学生了解学习概念的导数必要性。2.本阶段教学安排
我采取温故知新、推陈出新的教学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教学。① 温故知新
由于研究数列极限首先应对数列知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因此在具体教学中通过对教案中5个具体数列通项公式的思考让学生对数列通项 公式这个概念产生回忆,指出以前研究数列都是研究的有限项的问题,现在开始研究无限项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回忆数列是自变量为自然数的函数,通项公式就是以n为自变量的、定义域为自然数集的函数an的解析式。再引导学生回忆研究函数,实际上研究的就是自变量变化过程
1中,函数值变化的情况和变化的趋势,并以第[2]的数列an为例说
2明:当n=2、3、4、5 时,对应的an1、1、1、1 就说明自变量由
242168增加到5时,对应的函数值就由1减小到1这种变化情况。若问自然数n
216n1一直增加下去,函数an应怎样变化下去,这就是研究变化的趋势。
这样利用通项公式就可把数列变化趋势问题与函数值变化趋势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函数值变化趋势的角度来看待例题中五个数列的变换趋势。通过这种讨论,在对变化趋势这个概念的理解上发挥心理学上所提‚无意注意‛的作用,使学生对进一步讨论的数列变换趋势问题不至于太陌生。
② 推陈出新
在对5个数列变化趋势的分析过程中,通过引导,由学生讨论得到数列(2)、(3)、(5)的共同特征,近而向学生说明:‚具有类似于数列(2)、(3)、(5)共性的数列称为有极限的数列,共性中的‚趋近于一个确定的常数‛称它为有极限数列的极限‛。并进一步和学生讨论如何给数列的极限下定义,此时我根据学生情况给予提示,给出数列极限概念的描述性说明:当项数无限增加时,数列的项无限趋近于某一个确定的常数的数列称为有极限的数列,这个确定的常数称为数列极限。
③ 刘徽及其《割圆术》的介绍
学生对数列极限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使学生认识到这个概念并不是突然产生的,是和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密切相关的,为此在第一阶段我设计了这一部分教学。
我一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列极限思想所做的贡献,如‚在世界数学史上,刘徽是最早运用这种数列极限的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大数学家。用这种指导思想计算圆面积的方法,就称为刘徽割圆术.用类似刘徽割圆术的方法求出圆周率的近似值,虽然在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也算出过,但所用的方法却比刘徽所用的方法繁杂的多。‛ 在另一方面重点结合计算机模拟刘徽割圆术,介绍这种算法的指导思想:‚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通过课件动态演示,进一步在‚无意注意‛作用的发挥上下文章,加深学生对‚变化趋势‛、‚趋近于‛、‚极限‛等概念的认识,为下一阶段极限概念的教学提供对这个概念感性认识的基础。
(二)‚概念建立阶段‛ 1. 这一阶段要解决的任务
由于数列极限概念及其定义的数学语言表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学生初次接触很困难。具体讲,在-N语言中,学生搞不清的两重性——绝对的任意性、相对的确定性;学生搞不清‚N‛,不太理解N的实质是表示项数n无限增大过程中的某一时刻,从这一时刻起,所有an(n>N),都聚集在以极限值A为中心,为半径的邻域中,N是否存在是证明数列极限存在的关键。
因此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我采取‚启发式谈话法‛与‚启发式讲解法‛,注意不‚一次到位‛,这样在本阶段我设计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是:
①建立、理解数列极限的定义;
②认识定义中反映出的静与动的辨证关系; ③初步学习论证数列极限的方法。2. 本阶段教学安排
本阶段教学安排分三个步骤进行。① 问题的提出
在教学安排上,我根据学生形成对数列极限的初步认识,以数列
‚1,2,3,4,,n,‛
2345n1为例,提出一个学生形成极限概念时不好回答的问题:根据数列极限定义直观描述,这个数列的极限是1,即当项数n无限增大时,这个数列的项无限地趋近于1,问题是为什么不说这个数列的项无限地趋近于1.1,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在于自己已获得的数列极限概念中‚无限趋近于‛这一描述,这种描述比较含混,感到有必要对极限定义做进一步精确描述。
② 问题的解决
具体讲,由于数轴上两点的距离及其解析表示对学生来说是很熟悉的,故我在教学中利用数轴引导学生先得出结论:‚趋近于‛是距离概念,距离的解析表示是绝对值,‚无限趋近于‛就可用距离要多小有多小来表 示。即数列项与确定常数差的绝对值要多小有多小。
然后让学生通过具体计算如:‚思考已知数列中是否有到1.1的距离为0.01的项?‛使学生知道已知数列的项不能与1.1的距离要多小有多小,即1.1不是已知数列的极限,从而使学生对‚要多小有多小‛这一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并为量化|an-1|当项数无限增加时要多小有多小打下基础。
③数列极限定义的得出
在‚检验‘1’是否满足:已知数列的项与1的差的绝对值是否要多小有多小‛的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给距离找项数‛的方法。
具体讲让学生考虑已知数列中有哪些项与1的差的绝对值小于0.1、0.05、0.0011、0.0001,让学生把用计算器计算的结果在黑板上列表写出并解释所得的结果,如提示学生得出结论:‚已知数列中第908项以后各项与1的差的绝对值小于0.0011。‛这种讨论的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N‛是项数n 无限增大的过程中的一个标志,进而说明对于给定的每一个正数,可找到N,当n>N时,|an-1|小于这个正数。进而让学生注意无论表示距离的正数取的多么小,也不能说成‚要多小有多小‛,而把具体值改为后即可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通过讨论,在我的引导下,使学生得到结论:‚数列: 1,2,3,4,,n,
2345n1当项数无限增大时,它的项越来越趋近于1‛,也就是数列: 1,2,3,4,,n,
2345n1的极限为1,并进一步让学生总结出一般数列的极限的准确定义。
(三)‚概念巩固阶段‛
1. 本阶段的教学计划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我计划做两件事情:
①说明N、、|an-A |<在讨论数列极限时所起的作用;②是习题训练。
2. 本阶段的教学过程
根据上述说明,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步骤。① 定义说明
除了对极限概念予以说明外为了加深学生对数列极限概念中N、、|an-A |<的认识,我让学生讨论问题‚任意有极限的无穷数列能否使极限值为数列中的项‛及‚常数列是否有极限‛,当学生有困难时,可通过 举数列
‚1,110,,0,,4161nsin,‛ n122并提示其根据定义考虑问题。这样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②习题训练
在学生对数列极限定义的初步掌握的基础上,为巩固学生所学,我让学生作课本例1,练习这道题目的在于总结上一阶段得到数列极限的过程,同时让学生熟悉数列极限定义的应用步骤;在此基础上结合北大附中学生的特点我安排了例2,让学生作这道题目的在于通过对这道题的证明与讨论可让学生对等比数列{1,q,q2,…qn,…}收敛、发散性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在例2的处理手法上我让学生先各抒己见,然后采用几何画板演示,验证同学猜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由于{1,q,q2,…qn,…}和{1,1,1,1,}是今后学习过程中的常用数列,因此我觉得23n学生对例
1、例2的掌握的好坏将对后面的学习产生直接影响。
③ 补充说明
对于较好的班级,还可考虑用直角坐标系来代替数轴。由于数列是以自然数集子集为定义域的特殊函数,其图象是离散的点.这使得数列的项与点(n,f(n)),即点(n,an)对应起来.当数列{an}有极限A时,在直角坐标平面内的几何意义为:任给正数,存在一个以直线y=A+和y=A-为边界的条形区域,存在一个N,当n>N时,所有的点(n, an)都落在这个条形区域内。换句话说数列的项在坐标平面内对应的点,只有有限个点落在条形区域外。利用这种方式教授这节课,形象直观,并为今后函数极限的教学打下基础。
三、关于教学用具的说明: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之一是使学生通过对极限概念形成过程的了解,较为自然地接受极限的定义,以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本节课中主要使用的是计算器和计算机课件演示。计算器的作用在于使学生理解 ‚‛和‚N‛内在关系;
计算机课件演示目的有三:其一是通过史料的简单介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二是在概念形成阶段,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基础;其三可对学生所得的结论验证、完善,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巩固所学的概念。总之‚恰当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其快捷、生动、形象的辅助作用,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获得并掌握所学的知识,‛是我选择和使用教学 用具的根据。
四、结束语:
总之,作为极限概念这部分的教学,应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极限思想是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数学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在老师引导下自主地获得知识。体验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
【高中数学_说课稿(万能)】推荐阅读:
高中音乐万能说课稿07-23
高中数学优质课说课稿07-23
高中数学《条件语句》优秀说课稿11-06
高中说课稿07-11
版高中政治说课稿05-28
高中英语听力说课稿05-27
高中化学必修说课稿07-12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10-17
高中计算机说课稿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