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优质课说课稿(推荐7篇)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写作课 “Introduce a place”。本节内容来自于第二模块第四单元的Communication Workshop。
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我力求突出重点,条理清晰。学生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面我就说说本课的教学过程, 具体分为7个步骤,分别为,1、Discuss the topic(引入并讨论话题)(3—5分钟)
2、Sample presentation(范文展示)(10分钟)
3、Drafting(写出初稿)(15分钟)
4、Self-response and making revisions(自查自改)(3分钟)
5、Getting response and revising again(互查互改)(3分钟)(亮点和创新点)
6、Giving feedback(给出回馈)(3分钟)7,Homework(1分钟)
下面我详细说说每一个步骤,1、Discuss the topic(引入并讨论话题)(3—5分钟)
首先,我从刚学过的奥克兰导入话题,问学生,我们已经学过了奥克兰这一课,那么我们回忆一下,介绍一个地方,需要考虑什么因素哪?学生们进行头脑风暴,得出相关的要素。比如人口, 历史, 地理位置等。然后我问学生,我们的首都北京已经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北京旅游,你能否用英语把北京介绍给他们吗?我以此来激发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思考北京的相关要素,在学生思考完毕后,我在大屏幕上展示若干北京的图片,作为补充。然后让学生分成两人一组, 彼此向对方描述这些图片。同时,我走到学生中间聆听他们的描述。
设计意图: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发散性思维训练和小组讨论交流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2、Sample presentation(范文展示)(10分钟)
在学生描述图片的过程中, 我发现尽管学生们能用简单的词, 短语及句型描述北京的有关方面,但他们对如何用优美词汇、句型和恰当的格式介绍北京仍感到迷茫和无从下手,渴望得到帮助。于是,我因势利导,在大屏幕上展示介绍北京的一篇典型的范文,引导学生研究并讨论文章里的优美的词句和篇章结构, 比如,1, is located in… 2, with a population of…
3, Wherever you go, there are plenty of activities to choose from.…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和规范的语言输入, 为学生下一步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Drafting(写出初稿)(15分钟)
在进行充分的语言输入之后,我因势利导播放清明小长假期间焦作云台山旅游的盛况,并问他们,我们的家乡焦作也已经成为国际化的旅游城市,你能否用英语将焦作介绍给外国的朋友们吗?引导学生构思如何介绍焦作。并向他们展示焦作的几幅图片作为辅助。在他们构思的过程中,我提醒学生参考刚才介绍北京的范文,在纸上列出关于焦作的要素,并拟定一个提纲。之后我将学生分成六人一组,在组内交流他们构思的成果。最后,学生独立完成草稿。
设计意图:以实战的方式,培养学生先认真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后写作的能力和习惯。
4、Self-response and making revisions(自查自改)(3分钟)
在此阶段,学生对自己的初稿进行自我检查,并对自我检查的结果进行修订。教师提供自查自改的标准和要点,具体为,Spelling(单词的拼写有无错误),Punctuation(标点符号的书写有无错误),Grammar(语法有无错误),Linking 2
words(连词的使用有无不妥)等等。在此期间,我走到学生中间进行随机辅导。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5、Getting response and revising again(互查互改)(3分钟)
学生自查自改之后,我将他们分成两人一组进行互评互改。教师提供互评互改的标准和要点,具体内容包括,Layout(文章的格式是否正确);Language(语言运用是否恰当);Content(内容是否充分);Structure(结构是否紧凑)。在此期间,我走到学生中间进行随机辅导。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自查自改的局限性,我组织同伴互查互改,帮助同伴纠正更多的错误,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这也是我本节课的创新点和亮点所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探究。
6、Giving feedback(给出回馈)(3分钟)
在学生互助互改完之后,我选择若干小组推荐的优秀作文在大屏幕上展示。然后针对学生初稿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进行逐一点评,及时从整体上纠正学生的错误并做好总结。并且通过对自己家乡的介绍,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美丽的家乡,进而热爱美丽的祖国,激励学生为建设美丽焦作,美丽中国而奋发学习。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积极作用,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保驾护航。并且通过升华,增强学生的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7,Homework(1分钟)
在课上修改完善初稿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课下重新写该文章。并提醒学生注意格式,卷面和书写规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巩固所学,将写作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结束语:
课
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民居与地理环境》,节选自校本教材《身边的地理》。下面我将从说课程纲要、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课程纲要
1、编写理念
该教材贴近生活实际,体现新课改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注重科学性、实用性,注重能力培养和学法指导,能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开发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2、主要内容
身边的地理主要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入手,重点描述了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影响下,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服饰、饮食和民居文化。
3、意义和作用
该校本教材通过展现身边的地理事象,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体验地理的生活性和实用性.。另外,也可以在教学之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潜意识中认识到地理无处不在。
4、课程目标
(1)通过学校课程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民居与地理环境》是校本教材《身边的地理》的第四单元,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我国各地的特色民居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重点描述了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影响下,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文化。通过特色民居展示,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2、根据校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本节课特点,我将三维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典型民居的建设特点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材料、教材等多种途径展现各地民居信息,并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地理学习的乐趣。
3、从重难点及突破上看,应该把重点放在“地理环境对民居特点的影响”上,在突破教学难点“分析民居是如何反映当地地理环境特点的”时,我展示合作探究中的问题和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和回答所准备的问题。
三、说学情:
1、知识基础:高二的学生对一些自然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2、学习能力: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但理论联系实际意识不强。
3、学习动力:本节课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说教法和学法:
民居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在教学方法设计上,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探究式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把上课所需的图片、问题以最快的速度显示出来,提高了课堂效率,把整堂课的教学内容都落实到图上,读图、析图是这节课的核心内容,因此在学法设计上,主要通过指导学生读图、析图和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途径,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并掌握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智
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环节
1、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我国地域辽阔,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利用自然环境的特点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以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这节课我们将展示我国民居文化的独特魅力。”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思维带到课堂上。
环节
2、落实基础,回顾前情:通过几幅风格迥异的图片,回顾上一节学习的内容。
环节
3、讲授新课
1、北京的四合院
先向学生介绍: 四合院是我国华北地区最为普遍、历史最为久远的住宅形式,以北京最为典型。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可是北京的一大特色,通过观看北京的四合院视频和山西乔家大院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精湛的建筑艺术,并且完成合作探究一。
2、黄土高原的窑洞
让学生了解:人类的房屋大都因地制宜而营造,在黄土高原表现得尤为突出,生活在这一带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直立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学生阅读图片和教材,自主完成合作探究二。
3、展示其他典型民居图片:
完成合作探究三和四。
在完成这四个合作探究题目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纠正完善。
环节
4、总结归纳:
本节课通过自主互助、小组探究和合作的方式,对我国各地极具特色的民居进行了分析,突破了地理环境对民居特点的影响这一教学重点和各地民居所映衬的地理环境特点的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身边的地理现象和事物相联系。
环节
5、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三道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来诊断学生的学习成果。
环节
6、课后作业
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六、说教学反思: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的差异,导致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各地住房更是风格迥异,怎样把这样丰富的教学内容很好地呈现给学生呢?我在设计本节课时,通过多媒体演示和上网搜索,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非常直观形象地了解了不同地域的住房及其特点,明白了区域差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学生不仅了解了各地的住房,还培养了搜集资料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还提醒我要重新审视我们创编的校本教材,不能只满足于教师的使用,要从趣味性、直观性、知识性、实践性、参与性上入手不断修订、完善校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HL定理是学生学习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之后的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对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让学生体会其特殊性,为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直角三角形中30度的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作铺垫。
(二)、教学目标
1、会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和斜边,作直角三角形
2、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定理
3、能利用全等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HL”定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难点:运用全等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HL”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交流展示
通过动手操作,在合作中交流,比较中共同发现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另一种特殊方法“HL”,通过例题和练习巩固这种判定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思考
(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如图,Rt△ABC中,直角边是AC、BC,斜边是AB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复习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为本节课内容做铺垫。
2、新课引入(情境)
(课件显示)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每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
(1)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
方法一:测量斜边和一个对应的锐角.(AAS)
方法二:测量没遮住的一条直角边和一个对应的锐角.(ASA)或(AAS)
……
学生活动:能从已经学过的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入手,相互交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对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课堂主动性及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由于问题不难,学生参与会比较广。
⑵如果他只带了一个卷尺,能完成这个任务吗?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能用到的工具减少了,学生会进入沉思,自然而然会进入新知识的探索中,吊足学生的胃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乐于学习。
师:工作人员测量了每个三角形没有被遮住的直角边和斜边,发现它们分别对应相等,于是他就肯定“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你相信他的结论吗?
设计意图:教师提供方案,挑战学生已有的知识,激发学生知识的火花,使其迫不及待的想来发现新知识。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验证这个结论。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探究: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满足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吗?
(1)动手试一试。利用尺规作一个RtΔABC,∠C=90°,AB=5cm,CB=3cm.
按照步骤做一做:
①作∠MCN=90°
②在射线CM上截取线段CB=3cm
③以B为圆心,5cm为半径画弧,交射线CM于点A;
④连接AB.△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
学生活动:按老师的要求画出图形
教师活动:规范作图,及时解决学生作图时遇到的困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探索交流
(2)剪下这个三角形,和其他同学所作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能重合吗?
(3)交流之后,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发现。已知什么前提,满足什么条件,得到什么结论。
(4)归纳;由上面的画图和实验可以得到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一个方法
定理:斜边和一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5)用数学语言表述上面的判定方法
∵∠B=∠E=90°
∴在Rt△ABC和Rt△DEF中
或
∴Rt△ABC≌Rt△DEF(HL)
教师规范板书,提醒学生规范书写。
(6)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所以不仅有一般三角形判定全等的方法SAS、ASA、AAS、SSS还有直角三角形特殊的判定方法“HL”
设计意图:教师适时小结,能理顺学生的思路,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7)练习:判断满足下列条件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为什么?
①一个锐角及这个锐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AAS)
②一个锐角及这个锐角相邻的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ASA)
③两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SAS)
④有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
分三种情况考虑:两个直角边对应相等,全等(SAS);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相等,全等(HL);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第一个三角形的斜边与第二个三角形的直角边对应相等则不全等。
设计意图:趁热打铁,体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5种判定方法,练习④体现数学分类讨论思想,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及数学思维的严密性。
(三)、尝试应用,解决问题
例1、已知:如图∠BAC=∠CDB=90°,AC=DB求证:AB=DC
分析:要说明AB=DC,由于AB和DC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只要他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就可以了,而这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题目给了我们一条直角边相等,SAS、ASA、AAS、SSS都用不上,自然想到用HL定理来做,可还差一条斜边对应相等,经过观察发现,这两个三角形的斜边是公共边
证明:∵∠BAC=∠CDB=90°
∴△BAC,△CDB都是直角三角形
在Rt△BAC和Rt△CDB中
∵AC=DB
BC=CB
∴Rt△ABC≌Rt△DCB(HL)
∴AB=D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四)、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1、如图,AC=AD,∠C,∠D是直角,将上述条件标注在图中,
你能说明BC与BD相等吗?
2、如图,两根长度为10米的绳子,一端系在旗杆上,
另一端分别固定在地面两个木桩上,
两个木桩离旗杆底部的距离相等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五)、收获分享,感悟困惑
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以及还有哪些疑问。
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SAS,ASA,AAS,SSS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SAS,ASA,AAS,SSS,外加HL
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
(六)、课后作业,应用提高
课本109页练习1、2、3
板书设计
14.2.5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B=∠E=90°
∴在Rt△ABC和Rt△DEF中
或
∴Rt△ABC≌Rt△DEF(HL)
投影区
SAS、ASA、AAS、SSS
例证明:∵∠BAC=∠CDB=90°
∴△BAC,△CDB都是直角三角形
在Rt△BAC和Rt△CDB中
∵AC=DB
BC=CB
∴Rt△ABC≌Rt△DCB(HL)
1、说教材
《回延安》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首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因此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导入,使学生由对信天游的感受走入课文。在课文分析的过程中,对延安的历史以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要详细介绍,从而更好地理解全诗主题。
2、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语文从整体上看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识拼音;有些同学古诗会背但不会写,或写不正确;至于改病句做过练过考过再考还是做不正确。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学生在做相关内容的选择题时错误率高。
(2)、阅读能力不强
阅读短文,许多学生不能从文中提取正确信息,学生的语言的概括能力不强,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至于赏析句子,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教给的方法进行答题。
(3)、作文水平不高
从作文批改的情况来看,较多学生作文的字数不足,文章的段落少,语句不够通顺,中心不明确,有的同学作文只是从阅读短文中抄些内容,甚至个别同学一个字也不写,写作态度极差。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作为教者要强化基础知识、阅读和作文教学,使本年级的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提高。改变态度,关爱学生。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情感的交流是我们工作的突破口,用情感到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我们的策略是:扶特---促中---培优,通过个别辅导和分散培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扶特培优,具体做好四个字:细,从细节、小事入手。盯,盯紧特殊学生,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帮,建立帮扶制度,建立课后辅导机制。活,开展竞赛,开展活动。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优秀生和特殊生,也要关注中等生和下等生,努力提高整体成绩。
3、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5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
用一首陕北民歌引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新课的讲授。
【讲授】作者作品简介
贺敬之,1924年生于山东省峄县。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已出版《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回答今日的世界》等诗集。
1945年在集体创作著名歌剧《白毛女》中
担任执笔,此剧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新课鉴赏
】
一、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阔别10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的兴奋和喜悦
二、忆延安,圣地养育我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三、会亲人,欢聚话今昔
描绘与亲人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四、逛新城,旧貌换新颜
描绘了延安新貌,赞美十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
五、赞延安,圣地大贡献
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美好的明天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三、四部分。
(1)指名朗读,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节的中心句——“母亲延安换新衣”。
(2)讨论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总——分——总”;讨论夸张、排比、拟人、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的巨变的。
(3)总结归纳,然后学生齐读。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然后明确:本节是抓住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进一步深化主题的。
(2)结合自读提示,讨论诗人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体会末两节的含义。
诗歌三至五部分先画出一个亲人欢聚的特定场面,然后写“老爷爷”“社主任”“团支书”三代人的欢喜和变化;然而选取典型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起兴,使人产生联想,然后诗人展开联想的羽翼,飞跃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极简练地写了从“宝塔山”到天安门,从新民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战斗历程中延安对革命的贡献。
【课文要点概要】
1、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寿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2、鲜明的地方色彩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3、夸张手法的运用
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夸张的写法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4、修辞
【练习】知识巩固
(一)下面句子中说法正确的只有一项请选择。
A.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西的一种民歌。
B.贺敬之是一个严谨创作的诗人,(回延安)是他的饱满的政治热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发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怀念之情的优秀诗篇。
C.“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这一节诗句只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二)按下边的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
1.通过对话和动作的描写来抒情:
2.通过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
3.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
4.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
【作业】知识延展
一、背诵全诗。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我校七年级备课组基于新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学习完成自主开发的一节复习课。
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以了解的几何性质及判定定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几何推理解题途径思考——逆向思维。
逻辑推理是初中数学几何部分一节十分重要的内容,而开展新思想方法的训练也突显出其重中之重。其主要体现在知识技
能和思想方法两个方面。
本课时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平行线性质及判定定理的一个回顾和延伸,又是为以后学习几何证明反正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它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图形迁移能力。本节课不论从知识技能还是思想方法上,都是一节十分难得的素材,它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和抽象建模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掌握到:“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后,能较顺利完成简
单的“角的关系直接得直线平行”或由“平行线直接推得角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逆向思维方式在解决平行线有关问题,经历的“观察—猜想—说理—验证”的 思维过程也是以后学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为在平行线判定方法及平行线性质的进一步理解运应用基础上了解与应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由于从说理方法来看,对于几何逻辑思维尚处于起始阶段的七年级学生来讲,认知难度较大,所以本节课的难点是:运用逆向思维解决平行线有关问题。突破难点的关键是: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合作的教学方法
二、目标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年龄特点,从“知识技能、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三个角度考虑,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七年级学生对几何说理缺乏足够深度和广度,只有通过“探索”这样特定数学活动,获取一些经验方法,逐步形成较为完善严密的几何说明体系。知识技能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用语言说明几何图形。进一步熟练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解决有关几何问题并会进行说理(通过阅读课标,分析教材,本节课的重点为平行线判定方法及平行线性质的进一步理解运应用,而作为解决重点的方法不是让学死记,而是主动尝试与探索。)
2.了解应用逆向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课标要求“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所以数学思维方式训练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在初步掌握的基础上又应用具体问题情境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解决有关几何问题过程,在活 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基本方法。新旧教材设计不同,学生较之以往,逻辑推理能力有所下滑,对判别条件说理有一定难度,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变强,那么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就成为突破教学瓶颈和培养学生学习品质的有效手段,这也成为落实新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关键。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平行线有关几何问题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以创设“学习环境”为主要任务的理念。体现了以主动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操作策略,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性的知识建构为中心的思想。本教学过程设计体现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原则,突出多媒体这一教学技术手段在辅助知识产生发展和突破重难点的优势。基于这种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过程按以下流程展开:
四、教学过程流程图
创设情境→复习巩固→例题学习→设问质疑→建立模型→实验验证→说理尝试→抽象建模
一、教材分析
本课节选自《初级素描》,在美术课程设计理念下,我明确了本课课型属于造型表现,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绘画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小学高年级和初、高中学生,学生年龄大致在13~18周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很强的观察能力,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一定的形象绘画能力,趋向于具象能力的表现,能基本运用简单的线条概括具象性事物。因而直观性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
三、教学目标
从学生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教学内容,我把教学目标整理为三个方面,(一)介绍素描的基本概念,了解素描这个重要画种。
(二)掌握素描的材料和功用。
(三)使学生透彻的理解本门课程的具体含义,为接下来的素描静物实践训练作理论指导。
四、教学重难点
跟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
教学重点:介绍素描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素描的材料和功用。
教学关键点:理解素描基本作画步骤。
五、教学准备
功欲其善,先利其器,因此备好画具是上好本课的前提条件。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画具等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素描纸等绘画材料等画具
六、教法学法
我以体验、问题讨论、动手实践来完成我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以多媒体教学视频欣赏,通过直观、详尽的步骤学习,从而达到符合学生年龄思维发展的需要。
七、教学过程
根据我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教学引入-教学深入-课堂实践-课业评价-课堂小结。(教学引入5-10分钟、教学深入25分钟、课堂实践40分钟、课业评价10-15分钟、课堂小结5分钟)
(一)创设情景,教学引入(1)教师提问:何谓素描?(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素描作品欣赏。(师生共同讨论、交流)目的在于使学生直观的感受素描作品呈现。
(3)教师介绍素描材料的使用。(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二)教学深入(2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观赏素描教学视频,(师生共同讨论素描教学视频内容)2.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和了解素描作画步骤,结合教学视频进行交流。(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讲解和小结)
(观赏素描教学视频目的在于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素描基本作画步骤)3.素描的分类 4.三面五调是光影素描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教师简单介绍)5.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范作,说说石膏几何体的作画步骤。(同学讨论、并发言)6.教师现场示范,讲解线条的运用和构图方法。(详细步骤示范)(说步骤,教师示范,目的在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三)课堂实践(40分钟)1.指导学生临摹石膏几何体。(师生讨论、并发言注意绘画步骤等问题)2.学生作业:按照作画步骤,完成一张以结构为主的石膏几何体的素描作
品。(以线条结构为主)提出明确的作业要求
目的是教学重难点,同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而且又为学生创设轻松实践绘画的氛围。
(四)师生课堂作业评价(10分钟)1.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2.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指导性和鼓励性评价
目的是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及获得成功体验,同时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从而使学生变得更加自信。
(五)课堂小结(5分钟)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学生回答)2.教师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素描的基本工具和素描的基本步骤。
目的是通过学生回顾内容,尊重其个体感受,从而实现艺术学科人文性特点,同时又起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作用。3.课外作业
欣赏和收集优秀素描作品资料,备好画具。
最后拓展
根据我以人为本,应用赏识教育法的教学特色,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贯穿愉快成功教育体验,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美术素养,故拓展为举办 画展。使学生更深层次得体验成功感。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篇二:静物素描说课稿
静物素描写生说课稿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静物素描写生—静物的配置及构图。
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方面对本课的内容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静物素描是素描基础训练内容之一,静物写生练习对于训练初学者的构图能力,处理空间层次,表现不同质感以及掌握不同色调等方面都有很大益处,同时对复杂形体的概括能力,理解复杂形体的透视原理也是很好的训练过程。通过静物写生,既能掌握物体明暗造型的一般规律,又能研究不同物体所体现的特殊规律,使学生的表现手法从单一向丰富多变的方向发展,并为以后学习色彩绘画打好基础。
2、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培养艺术的感知能力。(2)能力培养目标:掌握静物素描造型的法则与规律。(3)技能知识目标:提高静物素描造型的技能技巧。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静物的配置、构图。
难点:本课是静物素描理论知识课,学生初次接触静物组合画面中的形体比例、色调、质地、空间布局等,由感性到理性认识,是一个难点。
4、教具准备:多媒体演示、指示棒、画板、铅画纸、铅笔等。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落实本课教学目标,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结合教材课题特点和学生实际,选择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教学。
1、教法:
(1)观察演示法:即教师配合讲授动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范画展示给学生观察,使学生得到艺术感知和技法的传授。如本课中静物的配置、构图必须借助于演示,使学生直接获得视觉信息。
(2)谈话问答法:谈话问答是通过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作出评价给予正确答案进行教学的方法,谈话问答法是用于巩固旧知识、传授新知识和组织学生引起注意的过程,是展开思路进行主动积极思维的教学方法。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动用谈话问答法可以使学生精神集中,活跃课堂气氛和学生思路,引起学生定向的深入思考。
2、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条件,学生的学是根本,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课运用“听听、想想、说说、画画”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技能。
三、教学程序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幅构图完美、表现技法精湛的优秀静物素描
写生作品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冲击,然向分析这几幅作品特点。引发兴趣、积极思考。揭示课题、导入新课——素描静物写生。
2、演示学习
本环节是教学重点,为了突出该教学,我选择观察演示法进行教学。
(1)静物的配置
形体比例、色调搭配、质地、静物的布局、光与衬布的表现等多张范画的演示,通过讲授、分析、设置问题(与石膏几何形体写生的异同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分析。通过讲解演示画面,总结出静物素描配置原则,使学生从欣赏静物范画的感性认识到理解静物素描搭配形式的理性认识。
(2)静物的构图
通过演示分析逐一讲授静物构图的基本原理——多样统一、对称与均衡、安定与比例。结合演示范画设置问题(以上静物构图的不当之处)学生思考,提出问题所在“闷”“板”、“、聚”、“偏”、“散”,引导学生去一起探讨改正(演示修改后合理的构图方式)。
通过以上直观演示感受,让学生在一目了然的情景中直接获得直观视觉信息,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调动了学生思维过程的迁移能力,使其获得深刻印象。为了进一步落实本环节所授内容,可让几位学生上台试作画构图,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3、临摹、写生训练
学生的技能提高只有通过亲自活动才能形成。因此,教学的很多时间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作画训练。首先我提出明确的练习目的和作业要求,使学生目的明确,有序地进行作画练习,然后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进行巡视和辅导,困材施教。
4、总结讲评
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对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都起着具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让学生对静物素描写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选出几幅学生练习作业,让画者讲述作画感受,加深认识,同时予以讲评,肯定成绩,并指出不当之处和改进建议。
四、说得失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重要的不是把好学生教会,而是把不爱学的学生教会,教好。作为二十世纪的新一代教育者,我们应当结合国外的教学,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教学中学生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尊重自己的职业,遵守应有的职业道德,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新一代的建设者为己任!我也愿意奉行常说的一句话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篇三:素描静物说课稿1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素描静物》
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程序等方面对本课的内客设计进行说明。
课题:素描静物写生
一、说教材
1.分析本课教材(地位和作用)
静物写生是素描基础训练内容之一,静物写生练习对于训练初学者的构图能力,处理空间层次,表现不同质感以及掌握不同色调等方面都有很大益处,同时对复杂形体的概括能力,理解复杂形体的透视原理也是很好的训练过程。通过静物写生,既能掌握物体明暗造型的一般规律,又能研究不同物体所体现的特殊规律,使学生的表现手法从单一向丰富多变的方向发展,并为以后学习色彩绘画打好基础。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静物组合的一般要求和原则,探索形体结构特征,明暗交界线,色调变化及物体质感、空间感的一般规律。
能力目标:是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思维方法和表现方法,从而提高构图和造型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静物写生的意义,静物写生的步骤、构图、明暗交界线。
难点:明暗交界线,立体感,质感的表现
二、说学情
对整个11级民班学生来说,素描造型能力还是差,存在很多基础性问题,比如说,握笔,排线,起型,观察对象,了解物体结构,形体透视,比例,分明暗交界线,安排构图,上色调,实虚感,空间感,质感等等。对这些情况进行分组辅导解决问题,通过本次训练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按步骤作画、明暗交界线等问题。
三、教学方法
要抓住学生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通过讲解法、示范法、分组法、讨论法和课堂作业评解等方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
根据素描课的特点,本节课由作业评讲、导入(欣赏优秀作品)、授新课、课间巡回辅导、总结五个环节组成。
1、作业评讲:评讲前次课的作业,在互动中展开评价,采用多表扬、鼓励的评价方式。
2、导入:展示历届优秀静物作业,鼓励学生学好美术
3、新授课:传授新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以组合静物为例,讲解静物写生的方法步骤。
1、教具:ppt课件 画具。
2、教学课时:两个课时
3、教学内容:
1、静物写生的意义
所谓静物,一般是指适合于室内进行写生的室内用具。与几何形体相比,静物更富有生活气息和亲切感,静物的各种造型、质感、调子、用途及美感更加丰富多彩。通过静物写生练习,可以获得更丰富的表现技法,积累更多的作画经验。可以说,静物写生是艺术面向生活走向生活和学会表现生活的开始。
2、静物组合的原则
a. 体现生活气息,合乎情理。b. 有中心、有变化、有对比。c. 光线和背景。d. 构图和形式美
3、难点把握 a.明暗交界线 b.质感的表现 c.空间感的表现
4.、素描静物写生的步骤
① 观察思考及构图阶段
② 大形体大明暗的阶段
③ 深入刻划阶段
④.整理统一阶段
5、总结
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对学生作业做简单的评述 6.布置作业:利用18个课时完成一副素描静物写生篇四:素描说课稿
素描说课稿
美术公开课教案 八年六班 教学内容:素描的构图和明暗关系。
教学知识与难点:
1、主体物在画面上下左右的正确位置(即构图)
2、明暗关系中两大面和五大调子的认识。教学重点:素描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初步临摹练习。
教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示范挂图。
教学过程:
一、进入新课,板书课题:素描的构图和明暗关系
二、素描绘画的构图。
1、什么叫构图(指导学生读文字):一幅画如何安排好所表现物象的位置以及几种物象的组合关系叫构图。
2、构图的原理:
(1)安排左右关系。(指导学生观察课本4页中间三幅例图)
结论:一般情况下,侧面人物像面部之前的空间较宽较大。正面像居中间位置,左右空间均衡。(教师出示范画1讲解)
(2)安排上下关系(指导学生观察课本5页上三幅例图)结论:上大下小的物体重心在下部,放置在画面的中心或偏下方位置显得稳定。
(3)安排组合物体的关系。(指导学生观察课本5页下三幅例图)结论:1主物较大,次物较小,主物切忌放在画面中间位置。2布局要有主次、疏密、前后的变化,同时要均衡协调。3画面构成要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
师出示范画2、3进行小结。
三、素描的明暗关系。
教师出示范画4,指图讲解。
知识点:
1、两大面:一般称受光面为亮面,背光面为暗面。
2、五大调子:
亮面: 高光 灰光
暗面: 明暗交界线 反光 投影 a、高光是光线投射在物体表面上最亮的部分。b、灰光位于高光的两侧,一侧渐为形体的边沿,一侧与明暗交界线相衔接。c、明暗交界线,位于亮面与暗面的交界处,它是暗面中最黑暗的层次。它不是一条线,而是一部分层次。d、反光是因为光线折射与物体相邻的另一物体受光面的光线反射或因环境光的作用形成反光。一般情况下,强的反光仍然比最深的灰光深。e、投影是因光线被物体遮挡后在支撑物上留下的黑影。
3、小结:这五大调子在实际临摹或写生中缺一不可。只有处理好这
些层次关系,才能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四、学生临摹练习。(教师巡回指导)临摹一副有明暗变化的静物组合素描画。注意:
1、工具的准备:绘图铅笔hb,1b,2b,3b,4b。素描纸一张,橡皮一块。
2、执笔的动作姿势。
3、绘画的正确步骤。
4、构图合理。
5、落款名字用铅笔书写。
斯日古楞 2011年5月篇五:高中美术说课稿:《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的区别》 说课稿范文
高中美术说课稿: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的区别 说课稿范文
教学目的:了解设计素描、比较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两者的区别、拓展艺术视野。
重点难点:理解设计素描的设计理念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对比
教 具:课本、范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
设计素描是传统素描设计艺术的结合产物,是构建在传统素描绘画基础上的。把探索研究世界的具象表现手法与侧重意象形态的表现手法有机结合,运用设计原理,创造性地描绘物体,从而展示艺术造型的新型概念。(大家欣赏课本6页—9页的范图)
二、设计素描的内涵
1、目的:a、设计素描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b、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动性:将脑中形形色色的物体进行构思并形象化,记录于画面中,通过选择、添加、删略等艺术的修改与处理。
2、方法:a、设计素描是集观察、思考表现于一体的造型设计活动。客观世界中的具象物体是研究设计素描的基础和前提因素。只有从具象中才能发现抽象,才能找到抽象的规律。(课件:从对物体的写生到抽象设计的过程)。b、设计素描提倡的观察方法是变传统的“让我看”为“我要看”。举例:(看课件)当我们去观察一个为众所熟悉的鞋或贝壳,将注意力集中于对象并忘却“它是什么”,而试图发现你所观察到的结构和形象是否也蕴藏这“抽象形态”的雏形。另外,观察物体的角度不同、光线不同,也会产生对形态不同的感受。(大家从不同角度、光线来观察鞋、贝壳)。所以多方位的、由表及里的、生动的创新地表现物体是设计素描的主要表现特征。
欣赏课本作品:,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是利用多点透视的观察方法将物体“分解”。在此过程中,他抛弃了明暗透视的抽象方法,将对象简单化重组,注入新的理解和思维,并表现于平面之中。虽然画面有可能是抽象怪诞的,但具有更强的艺术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设计素描要表达的是一个全新的、赋予艺术生命力的,具备“抽象因素”的形体。一张画的表面效果和“技巧”并不是关键,重要是学会一种新的理念并用以指导方法。同学们可以尝试着寻找某种适应自己的方法。(看课件:各种表现形式的作品)
3、思维观念:正确的设计素描的思维观念并非盲目放纵抽象艺术创作的思绪,任意剪裁抽象形态。旨在启发和引导作画者如何认识、组构、创想形体,并非无依无据的构思。
三、学生欣赏课本范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四、课堂小结:
─── 李 阳
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是以学生的“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本着务实、探索、创新的思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发展,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练过程中,逐步掌握技能,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二、说教材
1、学情分析:
高职一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逐渐成熟,已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概括等能力,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也受世界篮球明星的影响,使他们对篮球有很大的兴趣喜欢篮球愿意接触篮球,所以,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想象力、模仿力等能力的舞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三步上篮的学习,激发学生追求成功,敢于挑战的精神,也可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压力得到宣泄,心情愉悦,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和挫折。
2、教材分析:
篮球是高职学生非常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也是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之一,运球和三步上篮是篮球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篮球课可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能力,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反应能力。培养学生敢于实践的优秀品质。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篮球、喜欢篮球。
3、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运球时手臂、手腕、手指的协调用力,以及运球与上篮的结合
教学难点:运球时手、眼、身体的配合,“一大二小三高跳”的合理利用和动作的协调、连贯运用
三、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学习篮球运动有关知识,明确运球动作和三步上 篮技术要领。
2.技能目标:
1.基本掌握运球技术,60%─70%的学生能在不盯球的条件下行进间运球
2.初步掌握三步上篮技术,50% ─60%的学生可以自己 运球三步上篮
3.情感目标: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发扬体育精神、团结帮助同学,认 识自身的价值与能力 学会欣赏他人,增强集体责任感。
四、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A、提问教学法——通过提问篮球相关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
B、讲解示范法——通过讲解示范篮球三步上篮技术动作要领,使学生对篮球三步上篮形成初步的印象。
C、纠错法——通过学生练习过程中的巡视,帮助学生找出错误,纠正错误。D、分组练习法——通过分小组练习,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团结互助的优良品德,以及善于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
E、讨论、归纳法——讨论是以如何掌握运球与三步上篮为中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对学习整堂课后的所学所感进行讨论、归纳。
2、学习方法:
教育家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本课学生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学法:
A自学模仿法
B 讨论学习法
C合作练习法
D分析归纳法 E总结反思法
五、说教学过程:
1、准备部分: 课开始,进行完课堂常规,我先通过提问篮球相关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再通过师生共同做行进间徒手操---原地球性练习---行进间球性练习,让学生有展示的平台。同时在玩的过程体会动作,通过以表现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掌握技术的重要性。
2、基本部分:
A、运球接力比赛:巩固和提高学生控制球的能力,为三步上篮的教学服务。
B、主动参与阶段:首先给学生直观展示三步上篮的全过程,接着讲解动作要点,然后练习徒手三步上篮,让学生先掌握脚步动作,再让学生练习手持球三步上篮动作,最后再对篮框做三步上篮,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C、分层次教学:接着让学生开展自主练习,小组合作,小组长发挥骨干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内容的三步上篮动作,通过巡视,纠正错误动作。
D、成功展示教学:学生互相观摩学习,让技术掌握较好的同学展示动作,体验成功乐趣、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结束部分:
课的结束部分,我安排了牛仔舞的基本步让学生在练习的同时达到身心放松,为弥补课中动作技术学习时间的不足,还布置学生课后进行运球技术的练习。促使学生多一些时间从事体育运动,从而达到提高身体素质,增进身体健康的目的。
六、说效果预设: 1、80%以上可以掌握原地运球 2、70%以上可以掌握行进间运球3、50%以上可以初步掌握三步上篮技术
4、预计整节课练习密度在45%左右,平均心率在125-130次/分左右、最高心率为160次/分左右。
七、说教学特色
1、教学过程注重加强学生对体育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渗透。
2、课堂设计在注重构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3、“在教学中给予学生直观展示,让学生观看后,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
4、放松采用“国际标准舞—牛仔舞基本舞步练习”这也是一大特色。
5、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呈现富有活力的局面。
6、区别对待,实施有效教学,让课堂活而不乱。
八、说教学反思:
1、篮球教材,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较强,但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喜欢独自投篮。要求学生完成运球的兴趣不强。
2、上课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也要让学生学会遵守规则。
3、要重视培养学生必要的课堂习惯,如独立学习习惯、小组合作性学习习惯等。
【高中数学优质课说课稿】推荐阅读:
A2:高中体育与健康课说课稿06-17
高中数学_说课稿(万能)06-23
高中数学《条件语句》优秀说课稿11-06
高中数学必修1优质课06-12
高中说课稿07-11
高中地理说课稿11-25
版高中政治说课稿05-28
高中音乐万能说课稿07-23
高中英语听力说课稿05-27
高中化学必修说课稿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