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工作汇报

2023-0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汇报是某岗位的员工向自己的上级进行工作完成情况报告的书面内容,它是职场人必须掌握的技能。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社会救助工作汇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社会救助工作汇报

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工作汇报

江苏省中小学网络名师工作室项目由江苏省教育厅于2019年组织实施,经各设区市教育局遴选推荐和省教育厅复核,共有42个工作室被确定为首批江苏省中小学网络名师工作室。2021年又新增148个工作室为第二批江苏省中小学网络名师工作室。工作室运行以来,充分发挥了网络优势,缩短了地域差距,把网络教研、师资培训、教学资源和个人空间有机融合,促进了互联网环境下教科研方式的转变和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目前已涌现了不少网络教研和资源的优秀成果。

常州市举行第二批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启动大会

4月19日下午,第二批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常州)启动大会在常州市教科院举行,旨在进一步明确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的目标定位和具体任务。江苏省电化教育馆副馆长厉浩、省网络名师工作室项目负责人曹鹏,常州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胡鹏,常州市教科院副院长潘小福,常州市教育局办公室信息处处长水虎远、人教处处长潘莉出席大会。大会由常州市教科院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徐展主持,11位第二批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和工作室核心成员代表参加大会。

首先,潘小福发表致辞。他提出,网络名师工作室是信息化骨干教师的高地,应会聚一批有志于数字化学习研究的有识之士;工作室应创新教研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前沿信息技术等丰富教研形式;工作室活动应是区域教研的重要补充,要加强与学科教研的联系。

曹鹏从特征、标准、组织管理、职责、任务、考核等角度详细解读了网络名师工作室的相关要求,给出关于建设优秀工作室的五点建议,同时展示了第一批省网络名师工作室丰富多样的活动,希望工作室能在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汇聚优秀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作用。

第二批省网络名师工作室的启动适逢常州市成功申报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的好时机。如何抓住实验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如何为实验区建设贡献工作室的智慧与力量?对此,徐展给与会的工作室领衔人、核心成员代表做了“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常州)建设”情况汇报和第二批常州市教育信息化项目申报动员。

常州二中教师朱丽锋作为工作室领衔人代表发言。朱老师回顾了自己对信息化教学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深刻感受到信息化对教学产生的深远影响。朱老师结合高中语文学科,确立了自己工作室的努力方向,希望通过和成员们的共同努力,为常州的教育信息化贡献一份力量。

胡鹏指出,工作室领衔人和成员们要对信息化大形势有深度把握,敢于在大变局中有所作为,希望大家能聚力于全市信息化的建设,聚力于常州实验区的建设,聚力于共同体的建设,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

最后,厉浩介绍了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项目从启动到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的发展历程,对常州市近年来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表示了肯定。希望第二批省网络名师工作室能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积极开展示范研究,发挥好引领作用。

相信在教育信息化的大潮中,第二批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常州)的领衔人和成员们定会把握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常州)建设的历史机遇,凝心聚力,迈开大步,为教育信息化贡献“常州经验”。

连云港市举办第二批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

授牌暨交流展示活动

4月29日,第二批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连云港片区)授牌暨交流展示活动在连云港市建宁小学举行。江苏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副处长杨菲菲、主任葛海燕,江苏省电化教育馆副馆长厉浩、省网络名师工作室项目负责人曹鹏,连云港市教育局副局长李宏伟等出席活动,第二批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核心教师和学员教师共计300余人参与活动。

在授牌仪式上,杨菲菲代表江苏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对连云港市第二批获批的11个省网络名师工作室表示祝贺,对工作室以后的管理、发展等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各工作室聚焦教师专业发展,打造教师发展平台,做大做优各个工作室。厉浩随后做了讲话。连云港市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崔恺代表连云港市教育局做了表态发言。工作室领衔人、学员教师代表分别进行了发言。

活动中,学员教师万菁和龚将进行了信息技术融合课堂展示。人工智能“小飞机器人”、平板等信息化教学工具的加入,让万菁老师的课堂妙趣横生,参会教师赞不绝口。授牌儀式结束后,各网络名师工作室进行了交流。

此次活动的开展,为连云港市持续、深度做好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管理、发展和辐射筑牢基础,为连云港市打造教师组团式发展新样态提供了坚实的保证。?荩黄爱勤网络名师工作室开展“专递课堂”研讨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切实研究、实践“专递课堂”在平衡共同体学校教学资源、提升区域教学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近日,黄爱勤网络名师工作室走进淮安市盱眙县城南实验小学共同体学校——盱眙县天泉湖中心小学,开展主题为“智学专递 共生共长”的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得到了省、市、县相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项目负责人曹鹏、淮安市电教馆馆长杨佚、盱眙县教师发展管理中心信息部主任傅维春、盱眙县城南实验小学校长黄爱勤以及盱眙县城南实验小学发展共同体部分骨干教师和黄爱勤网络名师工作室成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采取两校连线“专递课堂”、三校联动“网络教研”、同步互动“网络直播”的形式,设置三个实体会场,同时借助“江苏智慧教育云平台”开设网络直播,吸引了众多教师参与网络观摩与互动。

活动的第一环节是“智学专递”课堂教学观摩。盱眙县城南实验小学教师李兆刚和天泉湖镇古城小学教师景海洋共同执教四年级数学“确定位置”一课。本课从两边学生互相打招呼而产生想相互认识的需求开始引入课堂,主会场的李兆刚通过设置两边学生不同观察视角产生不同描述的差异分歧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两位教师通过巧妙“引学”和多次互动突破知识的难点。盱眙县城南实验小学教师龚晓青和天泉湖镇古城小学教师张秀梅共同执教六年级语文《学弈》一课,两位教师通过空间交互、资源共享的方式共同带领学生领略古文独有的魅力。

活动的第二环节是专家讲座。杨佚高度评价此次活动的开展,并鼓励所有教师走在时代前列,通过研究和实践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升自身信息化素养和教学能力;曹鹏做了题为《应用信息技术,打造“看得见”的智慧课堂》的讲座。

活动的第三环节是评(议)课和智学课堂研讨微讲座。盱眙县实验初级中学附属小学教师戚善迪和盱眙县城南实验小学教师邰玉涛分别就上午两节示范课进行精彩点评。

本次活动的另一重要议题是探索“智学课堂”在共同体学校的生根发芽,探索“专递课堂”在解决资源共享、多维互动、城乡交流等方面的落脚点和突破点。来自黄爱勤网络名师工作室和盱眙县城南实验小学发展共同体的6位教师分别就“智学课堂”的应用实践、教学模式及评价方面的思考做

海安市开展第一期教育技术逐月行

暨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现场交流研讨活动

3月30日,海安市第一期教育技术逐月行暨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现场交流研讨活动在城东镇西场初中举办。

江苏省电化教育馆网络名师工作室项目负责人曹鹏,南通市教育技术中心电教科科长陈小银、服务科科长张志强,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徐金贵、副主任丁庆富以及电教部全体人员,海安市各区镇电教教研员、各中小学分管电教工作的负责人等100多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在康永宏网络名师工作室的名师讲座栏目中进行了直播,工作室核心组全体成员参加了线下活动,部分外市成员通过网络直播和点播的形式线上参加活动。

本次活动由“互联网+项目化教学”公开课观摩、说课、评课和“展示与讲座”两个环节组成。

上午,参会人员分组观摩了“当‘机’立断”“致敬戍边英雄主题网站制作”“倡导低碳生活”“课本剧”“京剧表演形式探究”“自制测力计”等十节“互联网+项目化教学”的公开课,涵盖语文、英语、政治、信息、音乐等多个学科。公开课观摩后,分成三大组进行说课、评课。

下午的“展示与讲座”由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教师、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电教部主任康永宏主持,并作《基于互联网的项目化教学设计》的专题报告。曹鹏、陈小银、丁庆富和西场初中校长戴世芳、副校长王生龙分别做了《以项目化教学为引领,做学生“看得见”的信息化创新研究》《基于“互联网+项目化学习”的5G通信应用与研究》《基于“互联网+项目化教学”的思考》《激活教育智慧·浸润智慧人生》《初中语文项目化学习的几点思考》专题讲座。

一天的研讨收获满满,教育技术逐月行暨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现场交流研讨活动的开展,既是对海安全市电教管理工作和信息化探索研究工作的鼓励和鞭策,又是对全市教育工作的推动和促进。海安市将以此为契机,创新举措,开拓进取,进一步推进“互联网+项目化学习”研究,引领教师探索培养创新、创造型人才的高效方法和途径,全力推进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公平共享,全面开创教育事业新局面。

华燕网络名师工作室举办启动仪式

暨第一次教学研讨活动

为充分发挥名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示范、指导、辐射作用,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落实教师成长工程,4月14日,华燕网络名师工作室启动仪式暨第一次教学研讨活动在无锡市五爱小学蓉湖校区举行。

工作室的首次成员见面会别具一格。前期,工作室的各个成员就以“行走在春天里”为话题,录制了一份别样的自我介绍小视频,并简要地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思考、对工作室的期许与展望。优美的场景,暖心的话语,如春风拂面,刻画出每一个工作室成员的教育理想,互通成员之间的教育情怀,拉近彼此心灵的距离。

工作室领衔人华燕首先向成员们表达了最诚挚的谢意。作为江苏省第二批、目前无锡市仅有的小学语文学科网络名师工作室,探究如何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融合,怎样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工作室的重要目标。华燕对工作室建设思路与设想作简要介绍,努力将工作室建成具有向心力的梯度发展的专业共同体。

工作室还特聘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无锡市五爱小学校长、国家级骨干教师、无锡市名校长许敏峰,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梁溪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所所长、江苏省基础教育专家委员会小学语文专家魏星为工作室学科导师,聘请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信息支持部主任、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专家库成员张吉为工作室信息技术顾问,聘请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闵慧为工作室日常学科导师,特聘POCO摄影网南通站站长、资深风光摄影师袁裕雷为工作室特约摄影。他们是工作室最坚实的后盾,华燕在活动现场为导师们颁发了聘用证书。许敏峰对工作室的成立表达了热烈的祝贺,也和成员们分享回顾了华老师在自身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长故事,并期待工作室成员们能不断拔节生长。

课堂展示环节将研讨活动推向高潮。由华燕网络名师工作室成员、无锡市连元街小学教师赵林萌执教了三年级语文《蜜蜂》一课,整节课贯彻了梁溪区“深度学习·思维课堂”的教育理念,合理使用多媒体手段,先读一读、找一找、圈一圈,再来概括文本,继而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知识习得和能力提升前后勾连起来。生动有趣的课堂获得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评课教师也纷纷为课堂创设语文学科认知情境的教学设计点赞。

最后,魏星以“统编教材呼吁大任务教学”为主题进行专题讲座,他表示语文核心素养落地吁求大任务教学,应在课堂上不断超越传递,走向探索探究之路,而大任务教学设计则要聚焦核心知识、设置实践情境,努力为学生创设语文实践情境。

华燕名师工作室的教师将携手相助、同心相伴,在名师的引领下,相互学习、交流、碰撞,通过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促使更多教师共同进步。

无锡市召开江苏省网络名师

工作室建设培训会

焦卉网络名师工作室举办

启动仪式暨第一次研修活动

4月15日,焦卉网络名师工作室启动儀式暨第一次研修活动在泰州医药高新区实验小学举行。活动采取线上培训与线下活动相结合的形式,泰州医药高新区科教局局长马扬光和江苏省特级教师、省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泰州医药高新区实验小学校长焦卉以及全体研修成员参加了本次活动。

启动仪式由泰州医药高新区实验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孙倩霞主持,马扬光和焦卉为工作室揭牌。

当天上午,工作室核心成员孙倩霞、泰兴市黄桥小学教育集团十桥校区校长殷明星针对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花钟》一课,进行了同课异构。活动还邀请了泰兴市襟江小学教育集团济川校区校长伏红波作点评。

下午,工作室的核心成员就上午的两节课,与工作室领衔人焦卉一起进行了研讨交流。焦卉以“打造深度学习的课堂”为主题,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只小虫子》一课为例,对全体成员进行了《“小虫子”三步走——一次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专题讲座,为教师们今后的研修指明了方向。此外,焦卉还向全体成员说明工作室管理机制、培育方案,对核心成员专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工作室全体成员将在焦卉的带领下,以课堂为主阵地,扎扎实实推进“构建深度学习课堂”的语文教学活动。

仇大成网络名师工作室开展

“基于计算思维的STEM

校本课程实践”研修活动

为深入推进江苏省STEM教育试验区工作,促进人工智能、物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近日,仇大成网络名师工作室组织部分学校骨干教师走进无锡市机关幼儿园、无锡市育红小学等学校,开展“基于计算思维的STEM校本课程实践”研修活动。

参研教师首先观摩了无锡市机关幼儿园“阳光花房”。园长杨嘉敏详细介绍了幼儿园种植项目的建设、组织实施情况,袁婧娴和周德君老师重点演示智能化种植的方式方法。随后参与研修活动的教师一行来到育红小学公益校区观摩学习了“行知小先生农场实践基地”和“果儿课程”校本课程,展示。育紅小学校长姚洁从农场的设计,到农场建设,再到农场课程,全面介绍了STEM校本课程的开展情况。观摩结束后,无锡市育红小学罗玉军老师作题为《基于计算思维的STEM校本课程实践》的讲座。

本次网络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是基于线下的校际联谊研修活动,得到了顾军网络名师工作室的大力帮助。网络名师工作室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形成多人参与的学习研修共同体,能够有效促进教师教研能力的提升。

了专题微讲座。

黄爱勤网络名师工作室立足微课应用和“智学课堂”实践,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前提下思考的是让更多学校得以共享研究成果,让更多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此次活动开创了共同体学校教研的新样态,让更多教师得以感受教育信息化对教学的非凡影响。相信在上级部门持续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工作室和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这些立足“智学”、放眼未来的教师一定会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汤蓉网络名师工作室、常州市高中信息技术教研组

联合举办“编程计算”同课异构研讨活动

为深入研究教科版新教材,探讨信息技术新课程课堂教学,促进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专业发展,4月2日,汤蓉网络名师工作室、常州市高中信息技术教研组在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联合举办了“编程计算”同课异构研讨活动。来自全省40多所学校的近80名信息技术教师参加了活动。活动由汤蓉网络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教师蔡国主持,并同步进行了线上直播。

本次研讨活动共有开幕仪式、课堂观摩、评课研讨、专家讲座四个环节。

开幕仪式简朴而正式,主要由主持人蔡国简明扼要地介绍本次活动的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在课堂观摩环节,无锡市玉祁高级中学教师高萍、南通市天星湖中学教师陶育平、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于伟和江苏省泰州中学教师李卉针对“周而复始的循环”一课进行了同课异构。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教师徐星和印清对“可以复用的代码”一课进行了同课异构。这六位教师都是汤蓉网络名师工作室的成员。课堂观摩结束后,在工作室领衔人汤蓉老师的主持下,与会专家和教师直奔主题,针对六堂观摩课各抒己见,进行了热烈讨论。

此次活动还邀请河海大学副教授童晶和北郊高级中学教师蔡国分别做了《零基础趣味学Python》《关于普通高中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专题讲座。

一天的研讨活动环节紧凑,干货满满,广大与会教师和观看网络直播的教师大有收获,纷纷期待下一次的研讨活动。

第2篇:中国美术馆自评工作汇报

各位专家:

文化部开展全国重点美术馆评估工作,是在新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形势下,着眼于美术馆的专业性建设,特别是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中国美术馆全体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这次评估工作势必进一步推动全国美术馆的发展与建设,也向我们这样有比较悠久办馆历史的国家馆提出了新的课题。按照评估工作的要求,全馆进一步分析了我们馆的历史优势、这些年的发展和面临的问题,把评估作为谋划未来和思考建设的契机。在这里,我简要向各位专家做中国美术馆的自评工作汇报。

一、综合管理

中国美术馆是在中国美术界和全社会拥有极高认知度的国家美术馆。1958年中国美术馆馆舍的兴建,是新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标志;1963年开馆,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馆名,明确了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美术博物馆的性质。经过几代美术馆人的努力,特别是在中国美术界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美术馆成为展示中国美术时代成果,满足人民群众艺术欣赏和审美需求,收藏和保存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优秀作品的重镇。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美术馆和中国美术一样,步入复苏和建设的新时期,一方面,通过举办大量老艺术家进入创作鼎盛时期的展览和反映中青一代艺术家的积极探索,为全社会的思想解放与美术界的艺术创新营造了学术氛围,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优秀艺术展览,为拓宽社会审美视野和中国美术借鉴吸收外来经验提供了直接的支持。对传统、当代、国际三个方面美术成果的关照,成为中国美术馆工作的基本视野。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方针指引下,国家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美术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属性。在文化部的正确领导和文化部艺术司的支持下,中国美术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实践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把工作重心调整到为公众服务的平台上,以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方向,以着力建设现代形态美术馆、提高专业水平为目标,办馆宗旨与方针更加明确,探索了一系列改革与机制更新,在展览、收藏、研究、公共教育和国际交流等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功能。

中国美术馆现有在职正式员工131人,在岗人员研究生以上学历35人,占27.6%,大学文化程度77人,占60.6%。近5年加快招聘、引进专业人才,加大人员业务培训,员工队伍的知识结构与专业素质有较明显改变。后勤管理与服务委托专业物业公司承担,有200余员工在岗上班。我馆在新一轮的机构调整中,为加强艺术品收藏,将收藏职能从原典藏部中抽取出来,单独建制;为加强公共服务与社会联系,设立了公共关系部;为加强信息传播与办公信息化,成立了信息与传播部;为加强艺术品修复,组建了艺术品修复中心筹备组。目前,共有18个处级职能部门。全馆事业经费来自国家财政拨款、文化部专项补助、本馆事业收入,及部分项目社会赞助。近五年来,在项目经费补助上得到了较大的支持,有力地促进了事业的全面发展。

中国美术馆实行“开门办馆”方针,援请美术界专家组成顾问委员会、艺术委员会、收藏评鉴委员会、策展委员会、展览资格评审委员会,在各项业务工作中获得有力支持。

中国美术馆建馆以来,即建立了比较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近些年根据工作的拓宽和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各部门分工负责、重大项目通力协作的工作模式,运行机制效率总体比较高,体现了综合管理、综合服务的特征与水平。

二、建巩与环境

中国美术馆现有主楼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共8000平方米左右,办公区面积3500平方米左右,馆内藏品库房实际使用面积1700平方米,馆外租用北京中外运公司海关监管库设立临时周转库房,总面积达1400平方米。

2002年,国家投资1.4亿元对中国美术馆主体建筑改造和内外装修,近几年,馆内也不断投入,进行前后广场、公共电梯、中控系统等修缮改造,展览、库藏条件及服务设施得到提升和完善,能够基本满足美术馆各方面功能的需要。例如,在安全保障方面,有驻馆武警部队全日制警卫,馆区安装有各类摄像头186个,展区、画库和围墙四周设有红外线监控报警系统,中控室实施24小时值班监视。安全保卫制度和岗位管理一向完备严格,与中央、北京市及东城区警卫、安保系统业务合作密切,确保中央领导来馆参观、重大活动和展区、库房安全无恙。馆内恒温恒湿设备比较先进,采用楼宇自控系统和空调变频装置,基本保证展厅内温湿度和空气洁净度的要求。展览设备配置比较完善,展具、灯具备量充足。由于中国美术馆的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加上我馆注重环境美化,不断完善展览服务条件和公共服务措施,使中国美术馆以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建筑造型和优良的参观环境成为美术界和广大观众喜欢的美术文化家园。

三、藏品资源及利用

中国美术馆以收藏中国近现代至当代优秀美术作品,特别是名家名作为重点,同时收藏富有艺术特色和文化遗产价值的民间美术作品,兼及收藏世界各国优秀艺术作品,藏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与中国文化特色,目前藏品总量达10万余件。

中国美术馆的收藏目标是继故宫博物院收藏保存中国古典美术精华之后,建立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的发展序列。20世纪中国社会经历了从战争、动荡走向发展、建设的历史巨变,20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变迁中,在中西文化交汇碰撞的条件下,在现代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是百年来中国社会变化发展的重要视觉文献,具有不同于西方美术发展逻辑的中国文化现代性意义。一方面借助历史的优势,中国美术馆的藏品在质量和数量上都相当可观,不乏名家经典和各时期代表作品,例如20世纪前半叶的几大名家、新中国的现实主义创作、80年代一批有影响的作品以及历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但另一方面,由于较长时间里政府经费投入量和持续性不足,也使收藏捉襟见肘,导致藏品有许多缺链。我们迫切地感到,作为国家美术馆,应该尽全力抢救式地收藏历经沧桑已难能可贵的历史作品,特别是老一辈艺术家留下的财富,应该着力收藏为中国美术做出创造性贡献的重要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应该注重收藏反映当代美术多样发展的优秀作品,构成中国美术不断发展的现代面貌。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艺术市场的快速发展,美术资源已通过不同渠道流向社会,因此,加大收藏工作力度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近些年,我们一方面运用每年500万元以上的常规收藏经费,在来馆举办的各项展览中选择收藏优秀作品,另一方面,从2005年开始

承担落实由文化部、财政部设立的“20世纪国家美术收藏奖励和捐赠计划”。在老一辈和著名艺术家无私奉献精神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专家委员会论证收藏项目,把关学术价值与收藏价值,从2005年开始,至今实施了近50个捐赠收藏项目,包括张仃、华君武、李平凡、刘迅、王琦、力群、武必端、赵延年、汪刃峰、赵望云、唐一禾、莫朴、吴作人、滑田友、李瑞年、苏天赐、朱德群、刘岘、吴冠中、靳尚谊、杨之光、苏高礼、乔十光、蔡亮、庞均、林岗、庞涛等一大批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在这些项目的实施中,我们感念艺术家的奉献,认真举办捐赠作品展、学术研讨会、新闻传播、出版捐赠作品集等一系列活动,弘扬捐赠者的崇高境界,在艺术界和整个社会产生了良好和强烈的反响。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入藏国家美术馆,极大地加重了馆藏作品的份量,增添了国家艺术财富总汇,也更为清晰地呈现出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发展史的主线。

中国美术馆自建馆以来,即开始收藏民间美术。1980年以来,不断加大力度形成民间美术收藏的重点和特色。2005年以来,在民间美术收藏上,先后接受了王树村、马正荣等收藏的民间艺术品,并通过研究带动收藏,多方寻访,充实了5000余件具有很高艺术水平的民间美术作品。目前,馆内设有民间美术部,专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与此同时,还增加了书法、陶瓷和摄影的收藏。在德国著名艺术收藏家彼得·路德维希夫妇捐赠国际现代艺术品117件的基础上,近些年来也注重通过各种方式收藏外国美术作品。明年春节期间,我们将以建馆以来接受捐赠收藏的主要作品构成大型展览,向社会宣传艺术家的奉献精神,让捐赠藏品供广大群众欣赏。

利用藏品形成固定陈列,是美术界和我们的长期愿望,但是,由于现有展览空间面积的局限,以及不断增长的各种展览的需求,我们在不能举办长期固定藏品陈列的情形下,调整做法,采取以研究性专题相对长期展览的方式,经常性地举办不同类别的藏品展,以不断提供观众对美术馆藏品丰富性的认识。近些年来,使国家美术资源为社会共享,正在成为我们愈发明确的理念,并且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大规模地在各种大型主题展、专题展、国际交流展中运用藏品,使许多以往较少展示的藏品得以与公众见面。例如,在2008年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美术作品展”,2009年举办的“新中国美术60年”等大型展览中,馆藏作品就发挥了主干性的作用。此外,还先后运用藏品策划主办了“四大家”、“农民·农民”、“明清绘画精选——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藏品联展”、“长风万里西部情——中国美术馆藏精品展”、“天边的彩云——中国美术馆藏少数民族题材作品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美术作品展”等专题展,不少展览巡回各地展出,让全国各地的观众有机会欣赏国家美术藏品。几年来,调动藏品总量数千件,充分发挥了藏品的作用,得到了美术界和观众的好评。

中国美术馆的藏品库房基本条件良好,几年来加强了数字化建设,形成了藏品数据库,为研究藏品和策划展览提供了方便,也在美术馆网站上便于观众欣赏,出版了多种捐赠作品集和藏品集,目前,正在积极加快数字美术馆的建设步伐。

四、展览与社会影响

展览是美术馆的主业,美术馆通过举办展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功能。中国美术馆建馆以来,举办过数千个美术展览,见证了中国美术的发展,其影响自不待言。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加大自主策划的力度,改变一味被动接展的状况,如何加强精品意识,使文化服务内容的创新与文化服务手段形式的创新相得益彰,如何把好申办展览资格审查关,普遍提升展览质量。经过几年的调整,现已形成三方面齐头并重的格局:一是根据国家重大文化活动安排和着眼美术发展形势,自主策划了一大批思想性强、主题鲜明的大型展览和学术展览。在展览内容上也从美术扩展到书法、篆刻、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和新媒体艺术。二是与美术院校、美协、画院系统合作,共同策划组织专题展和学术展,并注重接纳和支持全国各地大型美术展览来馆展出,体现美术全局视野。三是依靠展览资格审查委员会,认真把好申办展览质量关。现在,自主策划和合作策划的展览在时间、规模上超过展览总量的50%。与此同时,科学安排展期,形成常年好戏连台、精品纷呈的局面;极大地加强了展览展示设计和平面设计,重点展览重点投入,使观众入馆常进常新,获得新颖的艺术体验;在重要展览举办时召开学术研讨会,使美术馆成为学术智慧交汇碰撞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在策划和组织展览中,我们坚定地按照党的文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用优秀的展览项目引导美术界的创作思想,满足社会的审美需求,使美术馆的展览成为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主流的组成部分。例如“新中国美术60年”、“国际新媒体艺术展”、“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展”、“情境书法大展”等展览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中国美术馆的展览,为中央领导了解美术发展状况、关心美术家和支持美术事业提供了观赏与调研的平台。近年来,中国美术馆已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踏访次数最多的文化单位。江泽民、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同志及文化部领导来馆参观,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美术馆的建设。例如,李长春同志在参观“首届中国动漫艺术大展”之后,对国家十部委作出了推动动漫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在参观“不负丹青——吴冠中纪念特展”之后,指出“中国美术馆举办‘不负丹青——吴冠中纪念特展’很有意义”,并发表了“做德艺双馨,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家”的重要讲话。

作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中国美术馆承担执行了大量对外交流任务项目,同时还积极与世界各国著名美术馆建立了业务关系,引进了大量优秀外国艺术展,也在世界多个国家举办藏品展、专题展,推动了美术领域的“中国文化走出去”。近年来,在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中澳文化年、中意文化年、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等期间,我馆策划了几十个有特色、有质量的展览,2009年我馆在海外举办的展览就多达17个。

此外,我馆还发起和举办了首届“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和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美术馆合作举办了第五届“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和上海美术馆等合作举办了“国际现当代美术馆年会”。

五、公共教育与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教育是美术馆体现公共性和公益性的重要指标。中国美术馆在全国美术馆界较早组建专门职能的公共教育部,现有正式员工7人,并长年吸收实习生和组织志愿者参与工作。

由于中国美术馆的活动内容丰富,面向社会的受众面大,我们必须思考“泛教育”与“精教育”、普及性

与专门性的关系问题,力求首先做好公共教育的基本服务,在此基础上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提升层次。

第一、基本服务。包括常年开设的专家学者讲座。根据大型美术展览主题和美术发展趋势,邀请艺术家、美术及文化界专家学者举办讲座,深化公众对展览和美术状况的了解,提供观众与策展人、艺术家、学者的对话现场;在重要展览中提供语音导览、志愿者讲解。目前培训有一支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工作效果出色。例如在举办墨西哥壁画“三杰”展览期间,墨西哥文化部长来馆参观,随机点名的志愿者能够用英语为其讲解,其在异国他乡看到中国志愿者能用国际语言讲解自己国家艺术,十分感动。

第二、专门项目。这方面主要针对三类观众。一是少年儿童教育。通过连续举办“我在中国美术馆画画儿”、“儿童美术夏令营”、“亲子家庭美术体验”等活动,形成儿童美术教育的固定项目,开发了一批教材,并开展儿童美术创作评奖等活动。我馆与北京城郊20多个少年宫、中国儿童中心、各区县教研中心等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受益儿童达数万人次。二是大学生审美教育。与北京40多所高校建立了联系,包括组织“十万大学生走进中国美术馆”,运用馆藏作品组成20世纪中国画、油画两个展览,参加“高雅艺术进校园”,把校园展厅打造成高雅艺术空间,并辅以讲座,收到了强烈反响。三是社会特殊群体。如邀请农民工参观展览、组织农民工子弟参加美术活动,组织汶川大地震灾区儿童美术活动等。事实证明,公共教育既要有“面”——在数量上形成覆盖规模,还要有“点”——根据中国实际实施专门教育,体现美术馆的社会关怀意识。

第三,作为国家美术馆,我们应该不断提升公共教育的内涵,在学术层面上,探索“美术馆教育”这一国际性学术课题。几年来与联合国开发署、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歌德(中国)学院等机构合作,举办了不同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培训班,深化了公共教育的理论研究。目前拟建立高层次的“中国美术馆论坛”和全国美术馆教育协调与培训中心,和各美术馆一起经常交流,着眼于方兴未艾的美术馆人才需求,进一步推动中国在美术馆教育方面的发展。

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我馆通过展讯、电话查询、展览资料、网站等形式,基本满足观众的需求。除此之外,这些年加大了与媒体的联系,与首都及全国百余家大众媒体、专业媒体建立了固定关系,每年举办媒体工作表彰总结会,评选中国美术馆好新闻。在公共关系中注重建立媒体关系,一方面使美术馆的展览和学术活动得到深入的报道,成为美术馆活动的社会延伸,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媒体特别是大众媒体提高美术报道和传播的水平,并使美术馆的功能和工作特性得到社会更大的认知。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大众媒体对美术馆活动的报道给予了突出的重视,引起了公众对美术馆工作的关注,这对建构严肃文化、高雅文化、主流文化的社会意义具有积极的作用。

经过努力,我馆年观众量逐步增加,在继续成为美术界交流的中心之外,成为观众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家园。年观众总量上升到90~100万左右,2008年观众总量达108万人。目前正在准备实施全面免费开放。

六、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建设

作为一个老馆和大馆,中国美术馆现在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关键点上,我们要清醒地认识优势与不足、挑战与机遇。目前突出的问题和需要加强的方面主要有:现有编制数为80年代所定,20余年未曾增加编制,按编制数自然减员招聘新员工数量有限,而事业发展很快,工作量大幅度增加,因此员工数量和素质还不能达到高标准的规范,美术馆功能得不到全面充分地体现,需要抓紧向国家申请编制,扩大队伍;现有库房已越发不能满足增长的收藏数量需求,也影响了对藏品的深度研究和进一步科学分类,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现有公共服务空间不足,需要扩大观众休闲阅览区;要进一步加强美术史和艺术博物馆学研究,使中国美术馆业务发展的理论基础不断提升等等。

为了切实加强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建设,中央已决定在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兴建建筑面积近13万平方米的国家美术馆。新馆设计在概念性设计方案招标中,得到国内国际著名建筑设计机构107家的积极响应,经资质评审,选定了20家进入第一轮设计,目前,项目任务书已制定完毕。在调研国内外已有美术类博物馆建筑功能和多年来听取美术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国家美术馆将重在实现艺术博物馆的功能,除高标准的藏品库和完善的学术研究与公共服务区之外,突出两大主题:一是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的长期固定陈列,以历史发展为主线,同时设立重要美术现象、重要艺术家专室,大规模陈列馆藏作品。二是前瞻美术的未来发展,为多种型态的视觉艺术提供充分展示条件。在此基础上,设立三大收藏展示区,即书法篆刻、民间美术和国际艺术,通过以中国美术为主体、兼顾国际艺术的展示格局,彰显中国美术在21世纪的文化影响力。

在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将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制度建设、机制创新等方面作好软件建设。以新馆建设为契机,以这次评估为新的起点,中国美术馆正在迎向一个深化改革、加快调整、全面建设的新时期。

在这里,我谨代表中国美术馆再次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对我们工作的长期关心和支持!欢迎各位专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

作者:范迪安

第3篇:关于我国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汇报(摘要)

我受国务院昀委托,眈数育工作中的若干问题,作如下汇报。

一、关于我国教育工作的基本状况

在发生了今年春夏之交的半重事件之后,如何正确地估计我国教育工作的基本状况,这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也是确定今后工作方针和任务的重要依据。总的说,应当充分肯定四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教育事业的巨大成就,充分认识教育工作中的失误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公以来,仍小平同志对教育工作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党和国家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上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等根本指导思想,提出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城时战略地位,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这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重要保证。

在有十一化人口、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的一个难点。198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记片和园义务教育法》,在全国范围内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到1988年,我国小学适龄儿亲人宁不达们门分之九十七点一五,在校学生巩问率达到自分之九十六点九除城市外,已有1326个县通过省汲人民政目背及初等教育的检查验收,约占全国总县数的百分之六十六点八,在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地区符及小学教育。前几年困扰中小学教育的几个突出问题,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变..从1981年到1988年,全国修缮改建校岔2.6亿平方米,总投入达319.2亿元、大多数地区教师的待遇有改善,少数地区有了明显改善,这些地方中小学教帅队值基本稳定,一度严重外流的状况得到缓解。中小学生中途辍学藁延的势头有所控制,

十年来,经过调整和改革,各种类刑的职业技术学校发展很快。到1988年,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总数占全国高中阶段学生的比例已从1978年的百分之七点六上升到百分之四十二点七,改变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的状况,为我国各条战线输送了大量适用人才。

高等教育的发展迅速.1988年,全国只通高等学校已达1075所,在校本专科学生270.1万入(包括普通高筝学校函授、夜大学学生63.5万人)。在学研究生11.3万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0.8倍、1.5倍和9.4倍.连同成人高等学校在内,我国高等致育的总规模已近40万人。十年来,普通高筝学校共向北会输送毕业生321.6万人,超过建国后前30年的总和,到1998年,我闲依靠自己的力量,已培养硕|11018人、博t:2956人高筝学校在培养专门人才的同时,还积极开展了科学研究.

函授、夜校、广播电视、自学考试等《种形式的成人教育的发展。对提高亿万劳动者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素质和劳动技能,起了积极作用,受到社会的欢迎。

在农村,实行了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基础教育、职业技长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教、科、农结合的试点取得了明显效果、“燎原计划”已在786个县、28711个乡的范围内开始实施。原来单纯面向升学的农村教育体制已开始问为当地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转变,为找到符个找国因情的农村教育发展的路子,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在充分肯定我国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必须看到,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比较、我国教育任总体上还比较落后、敏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有的问题比较严重。我们在工.作中也有尖误。当前比较突出的是:在办学指导思想上,轻视德育的倾向比较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薄弱,管埋松驰、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程度不同地受到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侵蚀,情况比较严重。在事业发展方面,教育结构不够,合理、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教益不够病:教师待遇偏低: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程度不同地脱离实际,教育质纸不高: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适应经济和杜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总结经验教训,纠正工作中的失误,遂步解决敏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整个教育事业纳入长期、稳定、协调发银的轨道。

二、关于坚持教育的杜会主义方向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纳”,实现个国工作而点的转移,教育工作转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不能不看到,在现代化建设的整个历史时期甲。个个教育阵地、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将长期存在,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今年发生的动乱和反革命y乱.刻贮汇明了这一点。青年学生的思想历来是社会思潮的晴雨表,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始终是这场斗争的市要坊所i们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学生,坚持把培养枇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任务,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力向,始终放在判介作的第一位。如果模糊教育的阶级属性,就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干部、教职员工,努力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艰等的条件下做了大量工作,对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广大教师表示不满和忧虑,许多同志还有所抵制,在力乱和!i节命暴乱中,绝大多数学校的领导班子经受了严峻考验,表现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但足,前个时明,“中央个别领导人放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淡化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消极对待反对资产阶级|田心的斗pt.使斗争几次夭折,这使得学校工作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我们对国际反动势力“相平演變”的图谋和国内阶级斗争的状况认识和臀慟不足,对于改革开放条件下办好社会主义敏育缺乏经啦,未能妨终如一地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放在首要位置,学校德育受到削弱。国家教委对于这方的的问题正在认真反思,吸取教训,把端正办学方向这一根本大计落到实处,

近几个月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家教委会同各地党委和政府采取了.糸列滑施,认肖肃彻执行中央(1989)4号文件精神。对广大青年学生,我们本着热情爱护、严格要求的力针,进行正面教价机州导。对于一般地参加了游行、罢课、绝食、声援活动的师生,不予追究,目前,学校局势比较稳定,总口趋协是向'上的。当然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是长期积累造成的,一些深层的问题更不是靠短期工作可以奏效、不您定内素仍然存在,需要做长期艰苦的工作。我们拟采取如下几项措施:

(一)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职工队伍政治思想建设:高等学校原则上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权长负己制,党委要把主要精力放到保证中央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加强党的建设和做好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上,要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负责。中小学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上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德育工作和教帅的思收治工作的领导,并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证作用。

(二)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过程中去,努力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逐步形成大中小学相衔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杜会教育相配合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杜会主义德育新格局。

要着力解决高等学校某些哲学社会科学专业业务方向不明确,教学内容反映时代特点和中国家际不够,甚至偏离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问题。

(三)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并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更多地参尔川众实践。

(四)完善政策导向,加强学校管理,在招生、毕业生分配、职务评聘、工资肾级和出国留学等方面,要逐步体现和完善政治思想品德的考核评定标准,坚持德才兼备的正确导向,各级各类学校要健个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学校管理,加强学校民主建设,同时要引导学生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使华生生动活泼、健康地發展。

(五)拟订有关法规,依法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全社会都应关心、支持和密切配介党政饰导人要亲自过问学校工作和思想战线的工作,协调新闻出版、思想理论、广播能视和文化等部门,为青少年提供十富而健康的精神食粮,优化育人环境。对于毒害青少年身心的违法犯罪活动,应坚持依么制裁。

三、关于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针问题

今后十年内,我国教育事业在发展规模、速度上,应当避免大起大落,努力做到持续稳定协调发果住结构选择上,应当以九年制义务教育为基础,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初中级人才摆到突出位置;同时,有计划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在地区发展布局上,应当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出发,区别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各民族之间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区域性教育发展战略..在欠施步骤上,要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采取分阶段推进的方针。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的居本方针是: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应当以积极进取的精神,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同义务教自法》有步骤地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当前要注意把保证教育质量作为工作的重点,政府、社会、家长要通力合作,采取法律、行政和思想教育等多种措施,努力制止学生的辍学和新文育继续产生,对雇佣亲I者依法制裁。

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根据积极发展、按需施教、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方针,充分调动冬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兴办职业技术学校和开展职业技术培训等多种途径,逐步形成全村会兴办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特别在农村地区,要把发展基础教育同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使农村教育更好地为农业的振火、以及整个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高等教育的重点是优化结构、提高水平。在层次结构上。要根据经济建设和社公发展的需要来确定研究生教育规模和本科教育规模,适当发展专科教育。在学科结构上。适当调减基础学科的规模,逐步发展杜会需求量较多的应用学科、在专业结构上,要减少专业种类、进一步拓宽专业业务范围,增强适应性。

成人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占有重要位置、要本着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把开展岗位培训和职业技术培训作为重点并逐步作到规范化、制度化。成人学历教育的规模要根据学用一致、保证质量的原则加以控制。各级政府特别是农村的各级政府,要统筹规划,坚持标准,力争在本世纪末打除青壮年文盲。

在治理整顿期间,教育工作要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调整内部结构,提高教育质量方面来,着眼于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关于教育体制改革问题

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今后改革的方向是:在发挥中央主管部门规划指导作用的同时,加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决策权和统筹权,以及中心城市和县对于中等以下教育的统筹管理权,让学校在国家法规指导下享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同时,加快立法进程,改革计划体制,加强和完养宏观管理体系。

我国的办学体制应以国家办学为主体,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包括公民个人办学,并欢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在大陆捐资助学:由于法规不完善和监督不严,一度出现的滥发文凭、乱办学等混乱现象,已经引起注意,并且正在逐步解决

在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面,从1986年开始改变统包统配制度,实行在国家计划范围内学校与用人部门供需见面。与此同时,在少数学校进行了适当定向、双向选择的改革试点。实践证明,实行“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密切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促进了教育改革和用人制度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

需要说明的是,“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是为了扩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国家计划范围内的选择余地,并不是不负责学生的就业。对于实行“双向选择”分配的学生,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积极指导学生择业: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自己的择业取向,到基层、到农村、到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去工作:冈家在治理整顿期间要采取人才保护政策,按毕业生人数下达增干指标,保持一定的人才储备,总之,对于合格毕业生,只要服从国家需要,国家将负责分配他们适当的工作。

在教学改革方面,各地作了许多探索,积累了不少好经验,但是总结推广工作没有跟进。从总体上说,教学改革仍然不能适应社会需要。要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克服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实际、脱离工农、脱离生产劳动的倾向、中小学要加强劳动技能教育和校外实践活动、高等学校要适当增加招收有实践经验的学生的比例,加强生产实习和社公实践、希望社会各方面尤其是企业、事业单位,积极支持学校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校解决学生实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五、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中绝大多数人忠诚社公主义教育事业,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辛勒劳动,作出了贡献。经过多年的考验,证明这支队伍在总体上是好的,是可信赖的,过去是、今后仍然是发展和改革教育的依靠力量。

近十年来,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主要是:

重视发展师范教育和在职教师培训。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在“七·五”期间国家安排了专款、用}发展师范教育、各级地方政府也普遍增加师范教育经费,努力改善师范院校办学条件1979年至1988年,个川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和中等师范学校为中小学培养了280多万名毕业生,充实和加强了教师队伍,问期全国有240万名在职教师参加了门播电视大学、教师进修学院(校)、函授、夜大学的进修学习,促进$教帅业务水将的提高。

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改善工作条件。教师几次调整了工资,特别是对中小学教师,国家给予了特殊政策,包括实行中小学教师教龄津贴制度、班主任津贴制度,把中小学教师工资标准提高百分之十。允许各地根据财力情况实行超课时酬金制度,等等。

建立表彰和奖励教师制度。仅今年全国就有30万名教师受到各级政府和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从仑会的长彰,其中约有2萬名优秀教师受到国家教委、人事部和全国教育共会的表彰。

必须指出,我国教师队伍的现状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要求还很不适问在中小学教师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学历末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部分青年教师在政治和业务上的素质还有待提高,教帅队伍古黄不接的问题相当突出。全国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低于国民经济12个行业的平均水平,民办教师待遇更低,为了解决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我们拟从以卜几方面采取措施:

加强师资培养,大力办好师范教育。要制订特殊政策,如增加师范专业奖学金、免收学杂费等,吸州优秀中学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鼓励各类大专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除师范院校外,有条件的综合大学等其他科类院校也应承担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要十分重视校长的选拔和政治业务培训,努力使校长成为社会.主义的教育专家。

实行符合教育工作特点的教师工资制,逐步提高教师工资待遇,达到在国民经济12个行业中居较高水中。教师工资水平不搞全国“一刀切”,允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当地情况,在国家规定的工资标准基础上,提高本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在工资总额包干的前提下,允许有条件的学校进行内部工资制度改革试点。

改革教育系统劳动、人事制度。学校在定任务、定规模的基础上,定编定员,精简人员,使师生比例趋向合理。社会各方面要积极协助安置学校转移下来的人员:

六、关于教育经费问题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教育在社会北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确保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一项根本措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有了较大增长。1988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教育拨款达到331.02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3.34倍,年平均递增百分之十五点八,超过同期国家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社会各界和群众集资办学、捐资助学的资金逐年增加。1988年财政预算外教育资金收入达到127.22亿元。但我国教育经费仍不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除了“人头费”以外,各级各类学校实际用于教学的公用经费所占比例逐年下降。1988年比1980年,中学公用经费所占比例由百分之三十三点一下降到百分之二十三点五,小学公用经费所占比例由百分之二十二点一下降到百分之十四点九,教育事业的发展依然处于比较困难的境况。解决教育经费问题、要从我国国情出发,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体制。初步想法是: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本着优先保证教育发展的原则,逐步提高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所占的比例。在治理整顿期间,对教育必须采取保的方针,教育经费不能压缩,还应适当增加。

要通过征收用于教育的税和附加费,鼓励厂矿企业、社会力量和群众集资办学,适当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建立校产和开展勤工俭学,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增加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投入。

国务院要制订多渠道集资的有关法规,以法律形式保证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与增长。同时,努力提高办学效益。

七、关于当前教育工作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一)关于控制普通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问题。

近十年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很快。但是,也出现了片面追求数量,盲日追求高层次,学校及专业重复设置等种种问题,这既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也造成了结构性浪费。为此,拟采取以下两项揩施:

(1)严格按计划招生。近几年,年度招生计划一再突破。1988年计划招生64万人,实际超招10万人,一些学校超负荷运转状态十分严重。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而且成为诱发学校不安定因素的一个重要原因。经过反复研究,下决心将今年原定招生64万人调减了3万多人。这次调减,虽然曾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反响,但从长远看,有利于高等教育稳步、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

(2)严格控制增设新的高等学校。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前几年增加过快,在1984年和1985年.每年增加100所新校,平均近4天就新增一所高等学校。因此,近几年内,要抓紧进行普通高校的调整、整顿工作。对于达不到国家规定设置标准的学校要充实、加强,有的要进行撤并。要把社会各方面兴办高等学校的积极性引导到充实、加强现有高等学校方面来。从现在开始,全国高等学校总数不再增加,国家教委原则上不再批准增设新的高等学校。对高等学校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升格,原则上也不再批准,鼓励各学校、各专业在所在层次上办出特色和水平。

(二)关于中小学勤工俭学和高等学校社会服务问题。

中小学勤工俭学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百分之七十以上中小学恢复和发展了勤工俭学活动,使小学高年级以上学生能适当参加劳动,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也有少量收入,有利办学条件的改善。今年国务院转发了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发展中小学勤工俭学若干问题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政策界限,教师经商的问题已经解决。此外,一些学校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向学生乱收费用,今年各地普遍进行了检查纠正,情况有较大好转。对少数重点学校降低录取分数线招收自费中小学生的问题,也正在进行整顿。

1980年以来,高等学校通过校办工厂、科技服务、兴办科技企业等多种形式开展社会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高校在保证教育质量和科研工作的前提下,挖掘潜力开展社会服务,有利于推动教育、科研和生产的结合,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也有利于增加学校收益,改善办学条件。但有些学校脱离学校的中心任务,一味追求经济收益,严重冲击了教学和基础研究。

高校开展社会服务,应区别不同情况,本着“兴利除弊”的原则进行整顿。今后高等学校在社会服务工作中,要认真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和治理整顿的有关方针政策。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把保证和促进教学与科研工作放在首位。那种纯粹以赚钱为目的,以降低教育质量为代价的错误做法,必须坚决制止。在学校内部管理上、要坚持有计划、有组织,人员要合理分工。教师从事“第二职业”要加强管理。在收益分配上,要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分配。

(三)关于出国留学生工作问题。

自1978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共派出公派留学人员(包括国家公派和单位公派)6万多人,其中“访问学者和进修人员4万多人,研究生约2万人,大学生1千多人。同期自费出国的留学人员2万多人。到目前为止,已学成回国的近3万人,其中访问学者和进修人员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派遣出国留学人员,对于吸收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缩小我国同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和科技上的差距.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出国留学生工作中,也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有必要认真改进这方面工作。

我國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仍将继续,并且逐步扩大。我们将按照“按需派遣,保证质量,学用一致”的方针,继续派遣出国留学人员。今后,在国家公费留学人员中,要增加选派在第一线工作、政治和业务优秀的访问学者,博士生的培养应基本立足于国内;在学科结构上以应用学科为主,要加强政治和业务考察,保证派遣.入员的质量。对于自费留学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对于学成回国的留学人员,要为他们创造必要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同时,也要相应地改善国内培养的博士生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在平息反革命暴乱之后,我国政府明确表示,对一些留学人员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参加过游行、集会,.有过一些过激言行等一般活动,一律不予追究。在这里,我要特别指出,公派留学人员要回国服务,这是国际'惯例。中美双方也确认中国公派留学人员学成后应回国服务两年。在对一些公派留学生回国服务的实际问题上,我们采取了通情达理的态度。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美国总统否决了美国参、众两院《1989年紧急放宽中国移民法案》后,美国政府又决定通过采取行政手段.实施国会通过的法案中对在美的中国学生内全部措施。我们对美方违背中美教育交流协议,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的举动,将不得不被迫在适当时候作出必要的反应。我们希望美国政府以中美关系为重,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中美教育交流协议得到切实执行,使中美两国的教育交流重新得到健康发展。

(本文是李铁映同志1989年12月23日在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所作汇报摘要)

作者:李铁映

第4篇:社会救助工作汇报

今年我区社会救助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民政局的精心指导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制定了《区农村低保实施细则》,推行城乡低保两级受理和低保工作人员及村干部近亲属备案制度,城乡低保进一步提标,低保资金及时发放,有效保障了我区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3年在两级受理的基础上,继续全面推行民主评议、代表票决、三榜公示制度,做到动态管理、分类施保。10月份我区有农村低保2506户、4724人,月保障金额176.2万元,一至十月份累计保障50494人,共收到低保资金1029.1万元(含政府配套200万元),发放保障金额936.9万元,其中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107.4万元,发放临时补贴161.2万元,累计人均补差185.5元,与去年同比增加54.1元。

二、工作中的主要做法

(一)加大业务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救助制度,以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为载体,加大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3月5日,举办了国办[2012]45号文件及解读专题培训班,先后两次开展业务培训班,培训内容涉及社会救助、救灾救济、社区建设、居家养老、医疗救助等,培训人员包括局业务科室人员、乡镇分管领导民政室主任、各村民政工作员及全区低保业务员,通过一系列的培训,达到了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

- 1

名民政工作监督员, 开设了低保公开栏;在局机关和各镇、街道办事处设置了民政工作举报箱,公布了举报电话;在强化三榜公示的基础上,增加了市、区政务网公示。今年下半年区民生办还制定了民生工程月公示栏,及时公示每月的低保信息,真正做到了程序规范、对象准确、公平公正,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四、强化规范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做到五个“坚持”。坚持定期入户制度。为了确保对象的准确性,始终坚持定期登门入户调查,通过实地了解,掌握低保对象最近的生活和家庭状况,决定其是否脱保或续保。坚持逢进必查制度。凡是新增对象都要低保工作人员经过详细调查核实,符合政策条件,才准予纳入,入户率达到100%。坚持有查必评制度。为了保证低保工作公开、公正、透明,凡是入户调查的对象,必须进行民主评议,无评议记录不予审批。坚持三榜公示制度通过公示,接受群众评议,接受社会监督,实现“阳光操作”。坚持低保档案归类整理。低保档案整理是低保工作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全区低保档案按分类归档,在建立健全村(居)、乡(街道)及低保局三级原始档案的基础上,将低保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动态管理输入微机。内容包括姓名、家庭人口、类别、身份证号码、变动时间等,使查阅更加方便快捷,同时,及时对低保对象的原始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和完善,将入户调查表、低保申请表、低保审批表等分类归档,实行专人专柜管理。

- 3 -

第5篇:社会救助工作汇报

社会救助工作汇报 我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实际出发,从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认真落实社会救助法规政策,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为辅助的社会救助体系,并逐年加以健全和完善。

第一、城乡低保制度逐步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一)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县城乡低保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的意见》(国发〔20xx〕45 号),20xx 年 9 月我县出台了《县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政发[20xx]36 号),进一步规范操作程序、推进公开公示、加强动态管理,建立起“个人申请、村居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审批、三榜公示、动态管理、社会发放”的管理运行体制,积极推行“阳光政务”,把好“入口”,疏通“出口”,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

(二)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县 1999 年初步建立起城市低保制度,20xx 年农村低保制度开始全面实施。低保制度实施以来,县委、县政府把低保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城乡低保提标列入为群众办实事内容,有效保障了城乡低保政策的落实。截止目前,我县共有城市低保对象 2873 户、xx 人,发放低保金 xx 万元,人均补差水平达到 270.2 元;农村低保对象 xx 人,发放低保金 xx 万元,人均补差水平达到 145 元。

(三)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一是低保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我县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科学制定低保标准,逐年提高社会助标准。根据省、市有关文

件精神,20xx 年我县再次提高救助标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 430 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 220 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300 元;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 3120 元,实现了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二是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我县成立了县居民经济状况核对中心,进一步加强了对居民家庭经济状况的核对能力。

第二、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困难群众医疗难问题得到缓解

近年来,我县医疗救助制度不断完善,救助覆盖面逐步扩大,医疗救助水平和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20xx 年,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我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通知》(县民字[20xx]36 号),按照“严格救助原则、严格对象界定、严格审批程序、严格救助办法、灵活救助比例”的办法和“注重大病救助、降低小病救助门槛,倾斜低保边缘群体”的总体思路,着力完善各项救助制度,将解决城乡低保对象、五保对象的医疗难作为重点,提高救助比例及封顶线,分层次实施救助。截止目前,农村医疗累计救助 4759 人次,发放救助金额 xx 万元,并资助 26324 名农村低保、五保对象参加新农合,资助金额 43.8 万元;城市医疗累计救助 xx 人次,发放救助资金 xx 万元,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看病难问题。

第三、落实临时救助政策,切实实现救急难

为进一步落实好《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民发[20xx]92 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府厅发[20xx]31 号)的文件精神,妥善解决城乡贫困居民的突发性、临时性困难,我局 20xx 年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政办发

[20xx]34 号),坚持“救急救难、及时有效”的原则,对生活出现突发性、临时性困难的家庭实行临时救助。截止目前,共救助 xx 人,发放救助金 xx 万元。

第四、存在的问题

1、经费投入不足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资金保障机制和筹措机制不够健全,不能满足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2、民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没能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同步协调发展创新,工作地位、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队伍素质、经费投入、工作手段等,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影响了民政职能作用的发挥,制约了民政事业的发展。

第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1、提高思想认识。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思想认识和具体行动必须与党和政府保持高度的一致,力求宣传政策要详尽,执行政策不走样。

2、强化工作措施。加强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加强干部教育管理,加强村级财务监督,切实增强群众意识。

3、加大督促检查。进一步加强各项社会救助政策落实情况的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坚持督促检查不流于形式,坚持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督查形式和内容,确保监督取得实效。

以上是我县救助工作的汇报,如有不足,请提出建议或意见!

第6篇:民政社会救助工作总结汇报

根据县委县政府印发的《》文件精神,坚持“为政为民、为民爱民”的宗旨,发挥民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作用,落实民权、改善民生的各项要求。经过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民政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一、基本情况。

X县辖X乡X镇,X个行政村,X个社区居委会。现有农牧民X户X人(公安户籍人口),其中:民政救助对象X人(城镇低保X人,农村低保X人,特困供养X人,重点优抚对象X人,孤儿X人,困境儿童X人,高龄老人X人,重度残疾人X人次),达到了全县总人口数的X.X%。

二、社会救助工作开展情况。

X、持续开展城乡低保专项治理行动。按照省民政厅印发的《关于上报最低生活保障改革试点地区的通知》要求,我局起草并上报县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下发了《X年X县社会救助脱贫攻坚兜底保障行动实施方案》《X县脱贫攻坚“补针点睛”专项行动方案》,经县政府研究决定,成立了X县最低生活保障审批权限下发乡镇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会上县人民政府分管民政副县长作了重要讲话,民政局局长传达学习了《X年X县社会救助脱贫攻坚兜底保障行动实施方案》《X县城乡低保审批权限下放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截至目前,我县共有农村低保X户X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X.X万元,价格补贴X.X万元,取暖费X.X万元;城市低保X户X人,累计发放城镇低保金X.X万元,价格补贴X.X万元,取暖费X.X万元。取消农村低保X户X人,城市低保X户X人;纳入农村低保X户X人,城市低保X户X人,对我县在保城乡低保和新申请低保、临时救助对象已出具核对报告X条,核对发起失败X条,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X、儿童福利工作有序开展。对孤儿和困境儿童监护人、家庭入户调查并重新审核,严格规范孤儿和困境儿童的登记和管理,实现社会福利儿童保障动态管理工作,并将儿童信息相关信息录入系统。截止目前对X名孤儿发放补助资金X.X万元,对X名困境儿童发放补助资金X.X万元,孤儿临时价格补贴是X.X万元。

X、特困供养水平不断提高。X年以来我局继续严格执行国家、省关于“特困供养”的有关政策,将农村“三无人员”全部纳入“特困供养”予以保障,将农村“特困”供养经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对分散供养农村“特困”资金实行社会化发放,保障服务对象的基本生活。对全县X户X名特困供养对象截止目前发放补助资金X.X万元;代养X户X人(全托X人、日托X人),截至目前,共发放代养资金X.X万元。

X、高度重视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为确保社会稳定,我局工作人员加大县城区域内的巡查力度,每天下午X点后对我县北环路、南环路、河道延边、涵洞、桥洞等地进行巡查,对滞留的流浪乞讨人员基本情况进行了解掌握,并对其安置、劝返。

X、老龄事业进一步发展。落实高龄老人优待政策,为使我县老人能够安度晚年,对我县X位X周岁以X龄老人按文件要求,半年发放一次,上半年发放高领补贴资金X.X万元。敬老院基础设施也完善,经县政府安排,预计X月X日入住第一批老人X人。

X、发放临时救助保障困难群众生活。通过“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系统救助人数为X户X人,共发放临时救助资金X.X万元。改善了困难群众在申请救助过程中可以由乡镇第一时间救助的问题。通过发放临时救助资金,切实保障了因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原因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群众的生活。以上社会救助资金全部以“民生一卡通”形式直接对群众发放,杜绝了社会救助资金在拨付、使用、分配环节中以权谋私、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等问题。

X、老年人意外保险工作情况。根据《关于做好X省老年人意外保险及养老综合责任保险工作的有关通知》文件要求,继续采取政府补贴,老年人自愿参保,承包公司经办,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X年X月底,我局与人保财险股份有限公司协商,安排保险服务专员深入村(社区)开展数据核实,保险推广,保单签订等具体业务,共签订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人数为X人,保险总金额为X元,其中,农村低保参保人数为X人X元,城镇低保参保人数为X人X元,残疾人参保人数为X人X元,特困老人参保人数为X人X元,每人每年保险费用为X元。

X、居家养老工作开展情况。居家养老服务方式主要体现居家养老服务队长期结对与临时照顾相结合、集体活动与个体关爱相结合、上门服务与社区参与相结合、集中寄养与分散服务相结合。对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需要提供生活服务的孤老年人,通过行政拨款、社会赞助、本人自负方式解决其生活困难;对其他类型的需要生活服务的纯老年人,按照“个人为主、市场让利、政府补贴”的原则,由居家养老协会提供低偿服务。

截止目前,X年老年人服务次数X次,服务资金X元。X年老年人服务次数X次,资金X元。X年老年人服务次数X次,资金X.X元。X年老年人服务次数X人次,资金X.X元。

三、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是干部职工主动学习意识不强。由于民政工作任务逐步增多,使干部职工把主动学习看成是份外负担,认为仅仅依靠自身经验和参加过培训的知识足以应对群众,学习积极性不高,加之业务工作繁忙,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

二是敬老院入住率不高。

近年来,虽然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高速发展,但因民族风俗、观念老旧等原因,许多老人思想观念上存在住进敬老院就是丢家族的脸面,甚至丢整个村子的脸面,无法逾越自身心理障碍,导致入住率低。

三是城乡低保专项治理工作难度大。

由于城乡低保受众范围广、情况复杂、县乡民政工作人员缺乏,入户调查难度大,加之部分家庭隐瞒房产收入信息等问题,县乡民政工作人员很难核实核查低保对象经济收入状况。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持续开展X县城乡低保专项治理工作。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持续开展X县城乡低保专项治理工作,完善“三档一卡”工作机制。加强与扶贫部门的衔接力度,按时比对建档立卡、脱贫、低保数据,形成工作合力;严格按照低保审核审批流程开展动态管理工作,按照县级民政局完成X%拟保障对象抽查,乡镇、村(社区)完成X%拟保障对象的入户核查,确保城乡低保真正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杜绝“一兜了之”的现象发生;

做好重点困难群众的保障工作,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低收入家庭中靠家庭供养且无法立户X周岁及以上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及事实无人抚养的贫困人员(不含整户纳入低保范围的贫困人口),单人纳入农村低保范围,提高低保政策的执行精准度。加大低保领域腐败问题排查力度,确保我县不存在“吃拿卡要、轮流坐庄、平均分配”等侵害困难群众利益的现象发生。

(二)切实强化残疾人福利。

严格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切实将贫困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将符合低保、特困供养救助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特困供养救助保障范畴,并依托新版残疾人“两项补贴”信息平台,完成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的数据录入工作,开展好助残项目,按月足额发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保障好残疾人基本生活。

(三)持续提升养老服务工作水平。

以每一位老年人都能生活得安心、静心、舒心和安享幸福晚年为总目标,充分利用我县已建成的“特困供养”基地这一优势,贴近老人意愿因地制宜发展就地养老服务。通过“公建民营”的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福利事业,推进“医养结合”养老形式提升养老服务设施和护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宣传动员,进一步将困难老人入住率逐步提升至X%。继续加强“特困供养”基地养老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配备基础医疗设备、基础健身器材等,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文化、康复等医养服务,提升服务对象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

第7篇:民政部门城乡社会救助工作汇报

县委办:

根据文件通知要求,我局涉及的民生保障工作主要是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面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一)、抗灾救灾工作情况。一是进一步完善了灾害应急体系,完成了《**县重特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修订(草案),落实了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款分级负担责任制,规范了部门预案的衔接工作

。二是及时下拨救灾款物。上半年我县遭受了风雹灾害,农作物橡胶、玉米、茶叶等受灾面积达1183公倾,成灾590公倾,绝收30公顷,受灾人口51835人,因灾倒塌房屋3间,损坏房屋1342间,直接经济损失3725万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3515万元。灾情发生后,及时下拨救灾款物,解决灾民的实际问题。上半年,拨付救灾救济款191万元,其中:用于民房恢复建设资金133万元,用于灾区和困难群众生活救济58万元,救济人口3640人次;为受灾群众、困难群众发放棉被650床、衣物2500件,救济人数1350人次;受灾群众和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继续做好民房保险工作,完成了《**县农村居民住房保险协议》签订工作任务。1—7月份农村居民住房保险共理赔农户292户,理赔金150075元。

(二)、扩大城乡医疗救助工作覆盖面。严格把关救助范围和救助程序,扩大贫困群众救助面,搞好与新型合作医疗的衔接工作。1-7月份,共发放城乡医疗救助金221.05万元,其中救助城市贫困群众53人,发放城市医疗救助金16万;救助农村贫困群众357人,发放农村医疗救助金73.61万元;为农村五保对象和农村低保对象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65722人,每人每年20元,共支付参合金131.44元。

(三)、城市低保工作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认真落实了低保工作实施细则,严格按照申请、审核、审批、张榜公示的程序,科学操作,规范管理。实行集体审批,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实现了动态管理,有升降,有进出,让困难群众真正享受低保政策。1—7月份,我县共纳入城市低保救助人员达7620户(次),18174人(次),发放城市低保救助金329.26万元。使城市贫困居民得及时救助,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四)、农村低保工作情况。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对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以及州委、州政府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村低保工作,把农村社会救助工作作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县人民政府2007年9月13日制定出台了《**县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操作规程》。并成立了**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领导小组,县民政局是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权限,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于 2007年正式建立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规范管理,健全组织,明确责任为目标,积极探索,努力工作,建立健全制度,严把关口,规范运行,将特困农村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畴,截止2009年6月,全县累计发放保障金达2000.1万元,保障对象从民政救济对象、特困居民扩大到年人均纯收入低于720元的所有农村居民,覆盖了所有收入低于全县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根据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条件等实际情况,按照不低于每人每年720元的绝对贫困标准确定,人均补助水平不低于每月30元。保障标准确定后,按照差额补助的方法,结合农村家庭收入的实际,分为一类每人每月40元,二类每人每月30元,三类每人每月20元,经核实一类 4465 人,二类 3825人,三类 4467 人。其中243人新增五保供养对象纳入农村低保。加大农村低保政策的宣传力度和监督力度,对上报的低保名单进行严格审核,并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进行调研检查工作。纠正了在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基本上做到了应保的一户不漏,不该保的一律不保的原则,使上半年的农村低保工作稳步推进。1-7月份全县共纳入农村低保救助的农村贫困群众达9665户2万人(包括全县12个克木人村寨326户838人克木人纳入了农村低保),发放农村低保金600万元。发放农村低保一次性生活补贴费7918户2万人次,发放金额128.95万元。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切实保障了农村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五)、进一步落实了农村五保供养救助政策。1-7月份全县共有五保户435人,其中:集中供养18人,分散供养417人。供养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800元,全部纳入财政预算。进一步加强敬老院建设工作,认真做好敬老院“三年规划”和“十一五”规划,今年新建农村敬老院工程两个,其中:**镇敬老院投资350万元,勐捧镇敬老院投资150万元。目前已完

第8篇:关于加快社会救助工作情况汇报

**县关于加快社会扶助体系建设的

情况汇报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快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维护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近几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去年以来已分别将其纳入了“工作落实年”、“为民办十件实事”以及党政重要工作目标范围,围绕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构建提出的要求,积极实施救助工作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就我县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具体工作情况及成效

为进一步加快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我县积极履行工作职责,加强与部门协作,做到领导高度重视,分工专人负责,层层分解目标,扎实开展好各类社会救助工作。涉及城乡困难群众生活、住房、就学、就医、就业等方面的具体困难不同程度得到解决。

(一)自然灾害和群众临时性生活困难应急救助更加及时有效。几年来,**遭受多次暴雨洪涝、低温雪灾、干旱、地质等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一定的损失。为做好灾民的生活救助工作,我县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春荒救助方案,确保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2011年上半年,共发放大米117.41吨,发放粮食款57.70万元,得到救助的群众共3913人。

(二)城市低保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当前,物价持续上涨,特别是米、面、肉类和蔬菜等最基本的生活用品的价格,导致部分低保对象生活消费品支出增加,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面对这种情况,我县适时提高了城镇低保的标准,从原来的150元提高到170元和190元两个档次。今年1-6月份累计共发放低保金686.62万元。其中城镇低保2670人,月补差170-190元,发放低保金206.23万元;农村低保10223户共19058人,月补差 50元,发放农村低保金480.39万元,基本做到“应保尽保”。从2010年起,采取按季度发放的形式,资金拨付统一由民政局管理,由银行代为发放,全面实现了社会化发放。

(三)农村五保对象基本生活保障更加有力。我县进一步认真贯彻执行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农村五保实现了“应保尽保”。一是及时兑现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的五保供养资金。全县共有五保3792人,其中集中供养的有832人,分散供养的有2960人,所有五保对象按政策要求,按集中供养的每人每月300元,分散供养的每人每月80元的标准按时逐月供给,1-6月份共发放五保金291.84万元,从而保障了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二是认真做好五保户医疗救助工作。对因病住院的五保户将其参合报销后的医疗费用予以全额解决;三是做好集中供养五保老人服务工作。根据五保对象的个人具体情况,对自愿入住敬老院且符合集中供养条件的及时办理入院供养,对不愿入住需要有人照顾的,由村委会协调人员给予生活照料。采取入院进院自由,由五保对象自行选择方式,灵活解决五保户的

2 生活照料问题。散居五保供养金纳入财政专户进行管理,有条件的地方普遍实行了社会化发放,保证了五保供养金按月足额兑现。近两年,县民政局对全县10所敬老院中进行了二次改造,大大改善了他们的居住环境;将住房困难且不愿入院的户纳入每年的农村特困户住房解困范围,并全面完成了住房改造;民政部门将五保人员全部纳入了农村医疗救助范围,生病住院可在救助基金中全额报销。

(四)医疗救助制度更加完善。从09年开始,我县正式出台了《**县农村医疗救助暂行办法》,按照《办法》,县里相继制定出台了本级的农村医疗救助实施细则,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基金,连同市财政补助资金一并纳入县级财政专户管理,合理使用。对患大病无法报销的部分按《**县农村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分类给予二次救助。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特困群体看病难的问题,为社会弱势群体排忧解难,真正为民办实事好事。一是通过实行普惠制和重点救助相结合,对低保户、五保户、特困户和其他有突出医疗困难的城乡居民,分别由财政补贴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二是建立“医前介入、病中救助、事后结算”的救助机制,对城乡低保常补对象和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等无钱治病的人员,其所患疾病得到定点医院确诊后,可凭住院卡或《疾病诊断证明》,协助患者向县民政局申请一定的医疗救助预付款初步缓解了部分特困群众看病难问题。今年1-6月共民政部门共发放救助金额55.9万元,救助农村贫困人口325人/次。自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以来,我县始

3 终将城乡医疗救助和优抚对象医疗救助作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重点,按照相关政策,及时为城镇居民参保的低保人员、重度残疾人员申请领取财政补贴,截止2011年7月底,我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8068人,其中成年人为1014 人(低保对象为151人,重度残疾为7人),未成年人为7054人(低保对象为156人,重度残疾为8人)。

(五)就业援助政策更加优越。我县认真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促进困难群体就业和再就业的扶持政策,以新增就业岗位为目标,以强化就业服务为手段,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支持和鼓励困难群体就业。一是通过积极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周”等专项就业服务活动,加大就业工作力度。仅今年1—7月,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4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人数3768人,其中转移到市外区内就业人数1621人,转移到区外就业人数2147人;二是对享受城市低保的就业困难人员、因土地被依法征收后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失地农民,优先落实帮扶政策,优先提供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帮助其尽早实现就业或再就业。今年截止7月底,共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人数达1667人;三是在残疾人事业上,我县认真贯彻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及有关政策法规,在落实残疾人康复治疗、促进残疾人就业、残疾人就医就学、残疾人生活救助等优惠政策措施方面均取得较好成效。

二.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县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有一些

4 不足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城乡救助体系初步建成但根基尚浅。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涉及到多项工作、多个部门、多个层次,虽然大多数单位、多项工作都已经开展得有声有色,但仍有些工作基本没启动,有的单位重视不够,而县一级工作基础就更为薄弱,各乡镇由于工作人员较紧缺,社会救助工作更是难以开展。

(二)救助范围基本覆盖但功能不全。现有贫困群众医疗救助水平偏低,贫困群众仍然存在看不起病的现象。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救助制度结合运行情况看,乡镇卫生院每人次住院费用自费比例为15 %;县级医院每人次住院自费比例为35%,这个比率对于贫困家庭而言,费用仍然是难以承受。虽然有农村医疗救助,但是救助的比率也偏低只有30%,一般的贫困农民患大病负担还是蛮重的。

(三)救助资金需求量大但筹措渠道单一。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涉及部门多、工作多、资金需求量大,但限于地方财力无力足额满足。如农村福利院软硬件建设不到位;五保供养标准低;城市流浪乞讨救助经费明显不足。由于我县地方财力有限,城乡社会救助资金主要依靠中央和自治区里支持,地方配套较少,不少地方还存在着不列预算或列而不支、列而少支的现象,造成了社会救助工作的快速发展与救助制度不相适应的矛盾。

(四)社会救助制度健全完善但执行不力。如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统一要求,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原则上不低于国家公布的2006年绝对贫困线693元的标准,而我县实际只补助了200

5 元。在教育的救助中,扶优不扶贫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高中学校为了吸纳优秀初中毕业生,采取了奖励、减免等多种办法招收优秀学生,挤占了扶贫资金,造成了有些家庭困难而成绩又不理想的贫困学生得不到扶贫,从而出现扶优不扶贫的现象。

三.下一步工作意见和建议

为加强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充分保障公民获得救助的权利,让贫困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意见:

(一)进一步加强机构队伍建设,打造运转协调的救助体系。一是打造完整的体系平台,整合各部门的救助力量。加强对救助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定期调研调度社会救助工作,解决存在的问题,切实把救助工作抓成党和政府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二是调整岗位人员编制,科学定岗定人,合理调配人员,提升服务质量。各乡镇要成立城乡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形成完善的社会救助工作运行机制。

(二)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建设,推进救助法治化进程。一是做好现有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及时对相互冲突、不适应新形势的内容进行修订、废止;二是从保障公民获得救助权的角度出发,畅通救助行政争议的救济渠道,对未批准的救助申请或者取消救助的,应落实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权利救济告知;三是按照政务信息公开的要求,推进共享信息平台建设,打造“阳光救助”体系。

(三)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力度,为公众参与救助工作创造条件。

6 提升公众对救助工作的了解程度和参与程度,是化解救助公正性质疑,切实做好救助工作的关键。把宣传工作列入全年工作计划,与中心工作同安排同实施,下到乡镇、深到村居,政策宣传效果就会有大的提高。

(四)进一步加强救助资源配置机制,解决弱势群体的生活需要。在常规救助层面,要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三无”对象和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保障他们的生存需求。在专项救助层面,要进一步扩大教育救助范围,积极开展就业和法律援助,完善和落实好廉租房保障制度,保障他们的就医、就学、就业和住房的权益需求。在临时救助层面,进一步健全灾害应急救助制度,健全冬令、春荒特困群众救助制度。完善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制度,保障他们的基本需求。

(五)进一步加强资金筹措力度,切实保障救助资金到位。各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救助资金投入,把政策性社会救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切实实行统一管理,提高救助资金的整体效益。进一步做好社会捐赠工作,充分发挥社区“爱心超市”平台的作用,大力发展慈善和福彩事业,集聚财力,增强救助实力。各相关部门要研究制定优惠政策,作为救助的有效补充。要积极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经常性地开展“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有组织地帮助和扶持困难群众,并在全社会倡导先富帮后富,形成关心帮助困难群体的社会风气。

第9篇:救助工作汇报

2012年度春荒期间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工作汇报

我市今冬以来干旱少雨,给辖区内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困难,多地受灾群众出现生活困难,为此我县组织了2012年度春荒期间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工作,切实解决了困难群众生活基本生活问题。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救灾救助资金配套及拨付情况

春荒期间,市政府高度重视受灾情况,现已由财政落实救济资金600万元作为春荒救灾救济资金,同时做好辖区内群众受灾情况调查工作,确保了救灾救助工作顺利展开。根据群众受灾情况将救灾资金重点下拨给五保户、特困户,救助对象的确定要严格按照本人申请、村民评议、村委审核上报、乡政府审批备案的程序进行,确保了救助对象准确、无误。

二、救助资金物资监督及使用情况

市民政局积极配合市审计部门做好救助资金的审计工作,稳妥地落实好救助资金使用情况,同时加强救灾款物发放的监督检查工作,坚持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杜绝贪污等违法行为的发生。这一系列工作的实施,有效的保证了救灾资金及时、足额下拨到受灾群众手中,切实保障了春荒期间灾民和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三、救灾扶贫采取的方法与措施

我部门认真调查摸底,掌握灾民的具体情况,提前做好了调查工作,了解掌握灾区基本数据和受灾困难群众的基本情况,做好了储备调运救灾物资及困难群众的生活救济(救灾款、物的发放)。并深入实际,认真核查,准确掌握群众生活困难情况,对困难户进行登记造册,统筹安排,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困难群众生活问题,组织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

采取筹款、筹物等活动确保群众有饭吃、有衣穿,使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救助,开展互助互济和对口帮扶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困难,组织亲友、邻里之间开展互助互济,做到亲帮亲、邻帮邻、富帮贫。

四、救灾救助工作恢复生产生活

面对农业生产中的不利局面,我局与农业等相关部门展开合作, 积极组织受灾地区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努力协调各有关部门,配合镇村干部,深入到农户家中,引导有劳动能力的救助对象,积极组织开展生产自救、互助互济,同时又因地制宜,发挥其长,努力开展生产自救,加强春种管理,积极组织恢复农业生产。

五、救助帮扶与社保制度有机结合 春荒期间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工作是一项重大的工作,也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需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这一问题。为此我局积极开展部门合作,在做好自己救助帮扶工作的情况下,努力促成与社保制度的相互结合,形成一个社保保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帮扶保困难群众的新局面,实现了社会保障和救助帮扶的有效结合。

总之,我们在困难群众救助帮扶过程中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级领导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还存在着诸如救助资金不足,救助帮扶力度不足等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努力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日

上一篇:新学期开学校园广播稿下一篇:初中基本知识点及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