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社会工作模式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区社会工作模式(通用8篇)

社区社会工作模式 篇1

一、社区矫治的发展历史

社区矫正是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运用各种方法、手段,整合专门机关和社区等各方面力量,着力对社区范围内的假释、监(所)执行、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等罪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造的再社会化手段,有效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从而实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目标。社区矫正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被证明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再社会化手段。社区矫正在国外又叫做社区矫治,而最早叫做社区治疗。20世纪三四十年代社区治疗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兴起,它是对罪犯(越轨者)在社区内进行治疗的一种矫正方法。这种方法从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角度把越轨者看作是病人,是其病态诱使他(她)们做出越轨行为的。这种治疗方法从行为学角度,强调越轨者的生物层面,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从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入手进行社区矫正治疗。但这种方法过分囿于人的生物层面,忽视人作为“文化濡化对象”的社会性存在,也即忽视了库利所说的那条“沿着河流的公路”。但是,这种方法为后来社区矫正方法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二次大战,监狱人满为患,加上日益激烈的监狱暴力冲突的问题,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服刑机制,改变这种高成本的监狱制度,社区矫正模式呼之欲出。这种全新的模式,将越轨者回归到社区,利用他(她)所在社区的“非正式支持网络”恢复其家庭关系,获得就业机会,找到自己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重新进入社会分工体系成为社会人。基于这种回归社会,预防犯罪理论,20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在美国的所有州 几乎都得到发展。并且社区矫正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正规化,机构中包括有缓刑官、假释官和劝教员等。其中劝教员的角色一般由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人担当。社会工作的人本理念与这种通过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或社会资本进行再社会化的矫正方法殊途同归。这种将越轨者回归到社区进行开放式在社会化的矫治方式体现了人道主义,同时节约了刑罚成本和社会成本,也是法律从“报应主义”刑罚取向向“目的主义”刑罚取向转变的产物。后来其他欧美国家争相仿效,成为一个进步潮流。

我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建立了看守所、监狱、劳动感化院、自新学艺所等矫正机构,主要的再社会化对象是成年人。从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起,我国相继建立了各类少年矫正机构,其中可区分为政府性质,如少年犯管教所、工读学校等,社会性质的如帮教制度。通过帮教实行的矫治工作没有特定的场所,是社会性、群众性的帮助教育措施,可以将这种帮教制度视为现代社区矫正制度的雏形。我国试行的社区矫正制度是认真总结其经验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社区矫治的方法模型的结果。

二、我国现阶段的社区矫正

司法部部长张福森在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上正式提出:“要积极稳妥地开展社区矫正的试点工作。”2002年司法部成立了社区矫正制度课题组,对国外社区矫正的经验进行大量研究,形成了《关于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的研究报告》。2002年8月确定上海、北京为首批试点城市。2002年司法部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列为司法行政六项改革措施之一,并于7月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印发了《关于社区矫正工作的通知》,确定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山东、浙江等六个省市先行试点。其中上海已将试点范围由三个区扩大到五个区;北京由三个区扩大到九个区。

现阶段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方式包括:(1)社区公益劳动;(2)劳动技能培训;

(3)心理矫治;(4)限制性管理;(5)访谈制度化;(6)推荐及鼓励就业。北京市东城区规定接受社区矫正的对象自“回家”之日起,必须在7日内到当地司法机关报到,之后每星期五下午必须亲自到司法所汇报一周的生活和工作情况。每月25日他们必须到司法所交一份思想汇报。届时,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将组织他们学习一些法律法规,心理咨询专家为他们提供心理矫正。他们的法定监护人也要到社区矫正小组签订一份监护协议。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迁居或外出,会见家属以外的任何人要经过矫正组织的批准,等等。这些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推广至各试点省市。我国的社区矫正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人们认识上的偏差、法律不配套仍然制约着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开展。

一是社会认同层面。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关于刑罚的观念抵制社区矫治工作的进行。如:罪犯应该就在监狱服刑;犯了罪就要坐牢;犯罪是本性使然、先天形成的、不可改变等等。这些是大众对犯罪者的长期形成刻板印象,一经形成很难发生变化,是社区矫正难以取得社区居民全面合作的深层心理因素。

二是没有配套的法律依据。主要体现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资格识别不清晰。如《刑法》、《刑事诉讼法》规定用于缓刑、假释以及生活不能自理,适用监外执行的条件均为“不致危害社会”,所以很难有一个较清晰的鉴别标准,对矫正工作进行有一定难度。

三是管理模式经验化,缺乏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一线矫正工作人员经验性的操作方法被证明难有较高的工作效果。矫正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它的特点体现为工作性质和对象的特殊性,因而需要采用特殊的工作方法。然而,现阶段的矫治工作者大都没有除法律以外的相关专业背景,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让矫正工作和社区这个以地缘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关系紧密群体所完全接受。所以,吸引各类专业人才进入矫正队伍,丰富矫治工作方法势在必行。

三、社会工作理念的引进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活动。这一定义指出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矫治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实施于矫治体系中。它运用专业理论和技术,为罪犯或具有犯罪危险性的违法人员,在审判、服刑、缓刑、刑释或其他社区处遇期间,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生活照顾等,使之消除犯罪心理结构,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福利服务。当然,对罪犯的矫治是个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各方面的专业人士通力合作。社会工作特有的价值理念提供了与刑法执行不同的切入视角和工作方式。人道主义作为矫治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提倡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深信人性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丰富的“潜藏”,只要给予机会,定会重新回归主流社会。“接纳”是社会工作在矫治工作中的基本价值理念,只要进入社会工作领域,他们将得到受助者同样的待遇。社会工作者会从矫正对象自身的认知、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不足或缺陷入手,调动社会资源,运用小组、个案、社区三大社会工作专业的方法帮助案主增能,尽快恢复社会功能,融入生活。

社会工作实践中引入了像“社会排斥”、“社会资本”、“赋权”、“增权”等概念,使矫治工作中社会工作的视角区别于刑法执行。“社会排斥”是指某些个人家庭或社群缺乏机会参与一些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活动,被边缘化或隔离的系统性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多维的特点,并表现被排斥者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心理各方面的长期匮乏。“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它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提供便利。社区矫治对象是无论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心理各方面全面受到社会排斥的弱势群体。在帮助矫正对象(案主)克服社会排斥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个案工作程序,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法、任务中心治疗法和行为治疗法等个案社会工作专业

方法,通过“增权”为案主争取尽量多的“社会资本”,恢复案主的自信心,重建案主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他(她)逐渐克服被排斥的情境。

社会工作的方法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具有其他学科没有的优越性。社会工作助人自助、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能够和社区矫正完美结合。社会工作是一门科学的专业学科,有其独特的价值理念和系统的工作方法。社会工作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是和人进行交流的艺术,社会工作追求人类普遍幸福的美好图景。社区矫治应该引入社会工作,为现行的试点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加新的活力,只有这样社区矫正才能走得更远。

四、社会工作模式建立

社会工作方法在中国被初步证明为是适应社区矫正运作模式的,而实际上也是最合适的实践方法。但这种社会工作方法并没有在实际运作中发挥作用,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工作在我国的低认同度。1986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建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与此同时,民政等部门对干部进行在职培训,讲授社会工作内容,从而形成了以行政性社会工作与现在专业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发展格局。这样,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才开始起步。而这时的社会工作还处于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教育者的学习培训阶段”。

2、实际中社区矫正工作。大多数矫正官员认为矫正对象毕竟是在服刑期间,对社会安全的威胁仍然存在,所以不应使其太自由,所以公安部门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监视,检察院则对其进行严密的司法监督。矫治的过程带有高度的随意性,往往在没有前提的条件下剥夺当事人的自由。为了使矫正方案获得社区居民及邻里支持,矫正官员不得不放弃“治疗”而实施监督。自由主义战士认为社区矫正是一张更加严密的社会控制网络,最终将我们的社区变成一座“惩罚城市”。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强调赋权、争取个体潜力发掘的工作理念就自然而然地被排斥于现有工作模式之外。由于不了解社会工作的专业背景和伦理观,社区矫正机构把社会工作人员等同于一般性的社会志愿者,不提供给社会工作者深入矫正对象(案主)进行个案治疗的机会,使社会工作专业优势不能在社区矫正中体现出来,人们也不能够发现社会工作方法的优势。这也是社会工作低认同度在司法实践和社区矫正领域的表现。

3、我国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还很弱小。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现阶段的就业方向对口性不强,从事社区一级工作的为数甚少,所以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缺乏一定规模的专业社工的参与,影响了社会工作模式在社区矫正过程中的介入。

综上所述,要使社会工作模式在社区矫正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进一步完善矫正工作机制和体制,理清现有社区矫正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明确各部门职权,将社会工作正式接纳为社区矫正制度规范和工作队伍的有机组成部分,使社会工作在社区矫治工作中取得正式地位,发挥专业方法的优势。我们可以借鉴上海市的社区矫正工作模式。上海市的社区矫正工作在理念上,设计者和实施者都超越了传统的依靠行政方法实施专政的理念,而是采用了社会工作关于平等、尊严等方面的理念,以及发挥社会工作康复和预防功能的理念;在中层制度建设方面,基于社区矫正行刑、预防、康复的基本职能,在实现公检法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把社会工作者分为两个层面,即刑法执行层面和预防康复层面,前者由具有刑法执行职能的人员担当,后者由社会工作者担当。在评估方式上也不再一味强调总结报告,而是看工作者提供案例的多少。社会工作真正在制度层面被正式纳入到矫正队伍中去了。上海市的这一创举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其次,与高校的社会工作系密切合作,资源共享,接受在校社会工作系的学生到社区矫正一线进行实习,拓宽视野,增强他们的社区矫治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为社区矫治培养有保证的后备军。与此同时,应对社会工作教育倾注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在资金、信息、学术交流、实习场所和硬件设施的提供等方面多开绿灯,让社会工作得以充分健康地发展。

社区社会工作模式 篇2

以前,人们更习惯把社区叫做居委会,即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和城市基层政权的重要基础,也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之一。

在几年之前,不少人印象中的社区还停留在由年纪大的人聚集在老平房里,他们的日常工作大多都是协调邻里纠纷、打扫卫生、修理破损的公共设施、帮助解决无业或者残疾困难人员的日常生活问题。但其实,社区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逐渐加强了居民医疗保险、居民养老保险、残疾人联合会、妇女联合会、最低生活保障、安全教育、计划生育等工作的管理和宣传,到现在,已经有不少人从先前的“到社区问事”变成“到社区办事”。

政府通过“简政放权”,提高了社区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是权力的下放,必须要交给有责任意识、有能力的社区工作人员,这样才能使居民放心,所以,山西省《社区工作者管理规范》和《社区环境管理要求》地方标准的出台恰逢其时,让社区的工作建设有标可依。通过合理的制度来约束和管理社区的日常工作,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是一种保护社区工作能有序开展的措施。笔者结合标准内容和自身工作经验认为,社区建设应主要从政府、社区和工作人员自身3个方面来开展。

政府发挥强制力和宣传力的作用

1. 制定社区经费的利用公开制度

比起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北京、浙江、上海等地区的社区,山西省的社区还需要政府赋予更多自主的权利。有的居民不了解社区工作的难度,所以经常对社区颇有微词,不知情的人也会对社区和政府工作产生不好的印象,降低信任度,给政府的工作带来很大负担,如果政府在每次的大型经费利用中,使物资落实公开化,那么,面对有理有据的事实,不合实际的猜测就会不攻自破,同时也有利于社区和居民之间的信赖度加深,互动性加强。

2.完善社区工作人员管理制度

在社区工作的发展中,老一辈的工作人员在电脑技术方面会遇到很多问题,新来的年轻人虽然不会被电脑问题难倒,但对于社区的整体状况和居民的家庭情况不如老一辈的工作人员熟悉。另外,由于社区权力有限,工作事务冗杂,即使有新的想法,工作人员也会因为需要上级审批时间漫长,得不到及时肯定而畏足不前,使计划最终无法有效实行。长此以往,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就不高。

所以,政府应该进行定期有效的培训和测试,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鼓励全国各个社区进行交流互访,增加对外学习的机会,借鉴其他社区的危机应对和发展方式。同时,改进社区的工作模式和环境氛围,这样才能吸引有能力、有毅力的人加入到社区工作者的队伍中。

3.加强环境立法保护制度

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宜居稳定的社区环境会给社区居民带来良好的影响,提升生活质量。笔者工作的社区树木繁茂,运动健身设施都很完善,每当下大雨的时候,排水也很及时,不会出现积水拥堵的情况,即使如此,还是有很多很难解决的问题,比如小区里随处可见的小广告、被烧坏的垃圾桶、漏雨的屋顶……但因为楼房是属于物业管理的一部分,社区并没有实际权力来解决,只能帮助居民和物业沟通。

在当下的社区发展阶段中,社区的环境建设只有采用强制性防治结合的办法,加强环境的立法保护制度,对破坏环境的人进行惩罚教育,才能使社区的宣传和教育发挥有效作用,使居民打从心底爱护自己的生活环境,珍惜打扫人员的劳动成果,主动维护社区环境。

社区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相应制度

1. 保持办公环境和社区的安全与卫生状况

在不同的社区,工作量有所不同,但社区工作人员每天都应对办公场所进行清扫,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也要经常对辖区住宅、商店的日常安全隐患进行认真排查。

2. 信息网账户密码严格保密,保护居民隐私,及时更正居民动态信息

面对科技的发展,网络的应用和无纸化办公模式的推广,社区也开始向信息化管理快速发展,为了方便查询和更新,每一位居民信息都需要由社区工作人员录入到信息网中,节约了不少资源。在社区办公室,工作人员要加强资料的管理保护和自我检查,并定期与居民保持联络。

3. 社区服务工作不仅要主动,也要保质保量完成

一些大城市中发展突出的社区,建立了自己的社区网站,将一系列便民服务项目和信息进行整合,居民能方便快捷地登录网站,找到解决方法,清洁窗户、疏通下水道、电路检测、临时保姆、家庭教师,这些项目都经过社区的验证,所以服务质量都有保证。

在山西省最近实施的一系列惠民项目中,虽然也得到了人们的热烈称赞,但还是存在部分问题,比如适用于一层三户的楼道门安装在了一层两户的单元,并没有起到作用;有的老年手机质量不好,使用不到一年就坏了。这说明,社区在惠民项目的选择和实施上,不仅要保证第三方合作产品的质量,也要保证对居民的后续服务能跟得上。

在社区宣传中,要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不同的宣传动员方式,对于行动不便的人,社区工作人员要亲自上门;对于工作忙碌的居民,社区工作人员就要加班,进行入户走访。只要抱着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开展工作,就能得到良好的效果,听到居民的宝贵意见。

4. 建立灵活的工作时间制度

因为社区的办公时间和大多数居民的工作时间一样,所以造成很多居民来社区办事都需要请假,当刚好遇到社区工作人员不在社区的时候,有的居民就会表现出十分烦躁的情绪,甚至会产生“社区不作为”的不良印象。如果建立“工作预约制度”,居民可以通过拨打社区电话或在居民微信群、QQ群对工作人员进行留言咨询,找到合适的时间来社区办理业务,这样会比网页留言更加快捷有效,让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5. 充分利用社区特色资源,加强与驻地单位的互相配合,密切与邻近社区的交流合作

社区可以搭建沟通的桥梁,通过品牌特色活动,让社区新形象深入人心。在笔者工作的第一个社区,有两支驻地部队,笔者参与的第一个大型社区活动,就是在建军节组织学生参观军队建在山里的展览馆。在涌起寒意的窑洞深处,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和重要的历史遗迹,通过战士的讲解,学生们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也更期待着参加社区的下一次活动。此类活动虽然不是居民主动提出的,也并不是生活所需,但是却能对建设和谐社区,增强社区凝聚力产生重要影响。

社区工作者要不断加强自身实力

1.注重锻炼专业技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

社区各项基本工作都离不开文件的归纳和整理,每次工作所提交的报告和审核资料,都应根据不同要求进行分类,有时因上级部门的不同也会有重复递交的内容。有时上级下发的文件和通知,工作人员对于其中不理解的地方,如果不敢去问为什么,怎么弄,就会造成上交的文件不符合要求再返工而浪费时间和精力。

另外,很多人与邻居间的互动不密切,这也导致后续由社区开具相关证明的时候带来很多麻烦。年轻人进入社会也不清楚居民保险、准生证、居住地登记的重要性,当他们到社区办理相关手续时,不明白社区办事流程的必要性,往往态度急切,但作为社区工作人员,不能被居民的情绪所影响,在不了解他们的情况下就随便开具证明。

社区工作人员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和历练,必须抱持平淡的心态工作,平时个人也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坚持“助人自助”的理想和信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素质,要有负责任的态度,才能帮助有需要的人,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

2.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交流和沟通。因为一句话可以反映千变万化的情绪和气氛,影响对方的思想和行为。社区工作人员的热心和耐心,能让居民感受到社区的温暖。

居民不安和紧张的情绪,也来源于他们对社区的旧印象。有的人十分羡慕社区工作,在他们眼中,居委会可以迟到早退或者不用每天上班,所做的也是一些芝麻小事,比如写写表面文章、挂一张条幅、拍几张照片、活动不是“有始有终”,使居民觉得社区“不认真”、“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实际意义”。面临这样的问题,主要还是因为社区平时的宣传不够,居民的知晓度和参与度不高。社区工作人员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宣传和教育方式,让更多人了解社区的变化和发展,这样就能让老百姓知道如何合理地利用社区服务,主动通过社区实现自己的需求。人们自发自觉自主地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中,通过经常性的互动交流,居民主动建言献策,社区工作才会在法律和制度的约束下,更加人性化。

3.热爱生活,认真学习

工作的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可怕的不是忙碌,而是闲适时让你觉得自己会不由自主地陷入不思进取的被动状况。”所以,在工作的淡季,社区工作人员应当有所自觉,充分利用时间适度休息、锻炼和学习,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这样才能有更积极的心态和体力去工作。

社区也是一个团队,需要所有工作人员同心协力,互谅互助,让社区的整体工作能协调配合,顺利进行。社区工作人员要脚踏实地,感受居民所需,发现环境所需,磨练自己的意志,和社区一起慢慢成长。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小的社区其实是一个发挥个人活力与创新意识,磨练专业素养,培养交往能力的广阔平台。只有通过学习思考,才有创新和发展,才能满足工作的要求,适应社区的变化。

印度有一家饭店的女老板,为了让流浪的人不挨饿,就在店门前摆了一个巨大的冰箱,制作新鲜的食物放进去,渐渐地,很多好心人也开始把余出来的食物放进冰箱,并标明食用期限,以帮助更多的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现在我们的社区已经存在捐物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还会出现更多资源共享的设施。

小结

社会企业与社区的共生模式 篇3

社会企业是为创新性的解决社会问题而生。诸如贫困、犯罪、社会排斥、资源浪费等问题往往具体地体现在一个个社区之中。这些问题的存在恰恰成为孕育社会企业的土壤,并为其发挥作用提供用武之地。大多数社会企业的规模较小,他们植根社区,直接回应社区需求,依据不同的社区问题和资源禀赋运营。Westmill太阳能合作社设立的目的是缓解不断上升的能源成本给社区居民所带来的风险,进而追求社会和环境公正。因为受未来经济变化冲击最大的是穷人以及那些没有多少发言权的人。Bikeworks在东伦敦地区社区诞生,与这个地区存在着严重的就业问题和健康问题密切相关。Bikeworks就是要以自行车为载体创造性地改善上述社区问题。Skip Garden的宗旨则是重复利用建筑废料建成移动式有机生态花园,让当地社区居民、特别是青年人和建筑工人逃离闹事的钢筋水泥,感受自然之美和内心宁静。这既让社区垃圾变废为宝,又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技能。可以说,社会企业就是一种基于社区的小而美的商业模式,离开了社区的召唤,社会企业不但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更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民主参与让管理运行异常流畅高效

英国的社会企业十分强调民主治理的特征。从所有制结构看,社会企业可能归属于它们所在的社区,或者它们的客户、员工、托管人或公共机构所有。在这里资本不再作为投资获取利润的工具,而仅仅是企业运营的生产材料,具有了非营利性特征。人们通过民主化的方式进行决策,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项目实施和管理中来。社会企业不但鼓励服务对象更多地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在组织中履行一定的工作义务;而且还给员工更多参与决策的权利和行动空间。这种民主的、灵活的、富于内驱力的管理模式,正是社会企业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仍能够高质效、低成本运营的关键。Westmill太阳能合作社就是英国第一个社区所有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其所谓社区所有是指其股份持有者多数来自当地社区。其民主制体现在不论股份大小,每个合作社成员都拥有一票表决权。该合作社让更多当地人参与到自己的能源供应中来,从而为居民参与项目及更多的社区规划注入了积极热情。还有一些员工所有制或合作社类的社会企业,都以充分信任和尊重员工为组织文化的核心,也因此带来了员工们的全心投入,产生了远远高于工业化、流程式企业管理的效能。社会企业所践行的民主、平等理念,也通过其参与者和服务者扩散到更广大的社区,为社区的融合与复兴带来了积极改变。

育人为本使得事业长青

社会企业的最终目标是使每个人成为创造者、变革者。社会企业无法解决所有社会问题,但它通过培养有自信心、创造力、想象力和责任感的个人,为社会应对各种发展问题创造了条件。因此我们看到大多数社会企业都把社区中的失业者、无家可归者、问题青少年、残障人士等困难群体纳入培训计划之中,并通过实景培训和演练让他们不但掌握工作技能,而且能够实现正式就业。这就从根源上避免了更多贫困、失业、犯罪等社会问题的产生。Bikeworks的自行车工作计划,主要为无家可归者提供基于工作的职业培训实习与就业机会。参与者将获得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并实现就业。此外,Bikeworks还有针对残障人士和高危人群的专门培训计划,让他们通过骑行增添自信和健康水平。这些改变了的个人不但是社会企业的成果,激励员工更有意义感地工作,而且他们自己也可以成为社会企业潜在的人力资源。此外他们也为所在社区带来更多积极的社会影响,激励更多人投入到类似的社区服务项目中来。Skip Garden的培训主要集中在当地青年人,因为他们才是启动和激活社区未来经济的人。可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让社会企业能够吸纳社区各类群体并将之转化为人力资源,如绿叶的光合作用般,为自身发展和社区繁荣储备能量。

<b>多元跨界孕育创新价值

多元跨界是社会企业缔造创新商业模式的重要途径。社会企业的创新性充分体现在它对各种社会资源的精妙重组,从而在运营的多个环节解决不同社会问题,带来远远超出一般企业的社会影响和经济价值。Bikeworks针对弱势群体的项目得到了基金会、社区中心和伦敦自行车协会的支持,而获得了最初的资金来源。随后它又与政府签订培训订单,助推其跨越式发展。与多家企业合作更为其赢得了稳定的收入,反过来企业的资金和专业志愿者,也使项目服务的范围更大、水平更高。Skip Garden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与周边学校、企业、餐厅开展合作。在与《卫报》的合作中,新鲜蔬菜供应《卫报》食堂解决了客户对高品质蔬菜的需求,也为Skip Garden出产的蔬菜提供了稳定的销路。更重要的是此举让《卫报》为支持社会企业、环境可持续和当地社区建设做出更多贡献。Skip Garden还将自己看作一个创新实验室,通过种菜种花根植社区,将个人、社区、周边企业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机构成长,并鼓励年轻人带来积极的改变。可见,一个成功的社会企业离不开公益领域、政府、企业以及社区的协同支持。反过来,社会企业基于社区需求的独特商业模式,也使其散发出奇异芬芳,吸引各种社会资源加入,孕育出多方共赢的可喜结果。社会企业已然成为把更多外部资源汇入社区的新平台。

成为社区发展的新引擎

英国不乏以社会企业为核心带动衰落地区经济重建和社会发展的例子。社会企业以创新的商业模式,撬动了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从而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将破落的工业区转型为旅游和创意园区,并为失业青年提供就业机会。社会企业还为社区发展带来了可持续的物质和人力基础。一方面社会企业的大部分利润都要投入到机构组织和社区发展领域;另一方面社会企业启动了积累地区社会资本的良性循环,催生了多元合作的可能。Westmill太阳能合作社就将资助一个在社区开发更多可持续能源的多方合作项目。

社会企业之所以能够成为带动社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新引擎,就在于它遵循了不同于市场经济的另一套经济原则——社会经济。正如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创始人尤努斯教授在其著作《企业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市场经济最大的缺陷就在于对人性的误读。我们必须将经济理论中的单维度人转换成多维度人,即同时具有自私和无私特质的个体,以此建立的经济就应该是社会经济。其核心是资本的非营利性与经济的民主化,遵循按劳分配、管理自治、民主决策等重要原则。这才是社会企业与社区共生的内在机理。

社区社会工作模式 篇4

元宝山街道工委书记 白书强

为进一步深化我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现就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街道社区社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是街道办事处职能定位模糊。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关,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权利下放等原因,工作任务日益繁重,职能超载、负担较重。街道办事处工作职能与社区重复,同时承担行政管理和服务居民的职能,由于缺少完成任务的职权、条件和经费,造成了街道权责不统一,看得见、管不了现象突出。

二是社区行政化现象明显。区职能部门过多地向街道下达工作任务,街道只能将工作延伸到社区,导致社区偏重行政职能,使社区成为了各部门的综合“下设机构”,无限小的权力承担着无限大的责任,过重的行政化负担,削弱了社区自治服务职能。

三是社区“两委两会”服务职能弱化。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由于缺少专业人才,能够融入社区的正式组织少,导致社区居民活动形式单一,多以文体活动为主,缺少扶危济困、捐资助学、生态环保等公益慈善类服务组织和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幼教、老年健康、美体健身等社会领域类服务组织。同时,各社会组织均为纯民间社会组织,由于缺乏资源和获取资源的能力,只能通过社区经费投入,社区帮建单位支持开展活动。社区共建理事会受调协机制、激励机制、督考机制不完善,以及各成员单位参与热情参差不齐等因素影响,组织开展活动不多,对居民需求了解不全面、不深入,一些合理诉求解决进展缓慢。特别是一些属于区级职能部门应该承担的责任,直接转嫁给社区负责,使社区成为责任的集中地、矛盾的聚集地,也降低了群众的认可度。

二、街道社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建议

针对现有街道社区社会管理体制出现的问题,建议通过精简街道机构、分流工作人员、下沉服务职能,将更多的人、财、物等资源投入到社区,着力构建起基层组织建设和社区管理新体系。

一是明确街道办事处、社区职能。将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下沉到社区,街道主要行使统筹规划、资源协调、监督管理、指导服务和综合治理的职能。对社区承担的社会管理事务、开具相关证明等事项进行全面梳理,按照“法无授权即废止、主责部门承担主业”原则,规范基层重要事务运转,切实为社区减负,向社区还权。对于因工作需要确需由社区参与的活动,由社区帮建主管区级领导审批同意,方可按程序进入,主责部门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对于依法开展的行政执法检查,必须由主责单位牵头,社区配合,发动群众参与监督。

二是整合优化街道组织机构。减少街道领导职数,将班子成员下沉到社区担任第一书记,每个社区都有一名副科级领导干部。将街道年纪轻、学历高、素质强的部分机关干部分流充实下沉到各社区任副职(原编制、职级和工资待遇不变),配强社区工作力量。街道各科室归并相近职能,综合设臵党群工作、城市综合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服务管理机构和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建立扁平化的政务服务运行机制,为居民和驻区单位提供便捷服务。

社区社会工作模式 篇5

一、创新思想观念:从“就~抓~”到“着力于向社区~的重心转移”过去由于传统的单位制存在,街道~工作大多依托于单位系统,随着单位型体制的逐步剥落和社会型体制的逐步发育,传统街道~工作形成的条块分割、工作脱节等问题逐渐显露,~对象、民主人士、非公经济人士滞留在社区,突现了街道~工作的“空白点”,~工作领域、工作方法、活动方式和运行机制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变革与发展的要求,需要加以改革和创新。我们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着力于向社区~的重心转移,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思想观念上不断破除旧的思维定势,树立新的工作理念。一是强化社区意识,淡化单位观念。把社区~工作作为社区建设一项重要内容,只要是在社区之内的~对象和非公经济组织,不论其类型、~人员职务高低,都应该纳入社区~工作,参与社区各项活动。二要强化责任意识,淡化权力观念。改变过去单纯依赖权力领导的观念,打破社区单位之间、组织之间、成员之间的互不隶属、分割封闭的状况,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把社区内单位和人员思想统一起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三要强化大~意识,改变“就~抓~”的工作习惯,把社区~与区域经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把社区~与创建精神文明社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把社区~与城市建设、市容管理、社会治安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社区~的渗透力和生命力。

二、创新组织体制:从“以条为主、条块联系较少”到“条块结合、共同协作、共同参与”的局面实践证明,加强社区~工作,既要充分发挥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垂直领导作用,又要强化社区内~组织与其它组织之间横向协作、相互联系、共同参与的作用。我们以社区为主要空间,通过建立和完善~组织网络,来深化~工作。——加强街道~网络建设。街道工委把社区~纳入党建工作的总体目标,切实加强~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加强~干部和~重点对象的教育培训和管理监督,充分发挥他们在社区建设中的骨干作用。街道建立了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和社区~结对共建制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动态的~对象管理档案,从而在不同层面上形成纵横结合的联系网络和组织载体,为深入开展~工作打下了牢固的组织基础。——加强社区~工作组织建设。近年来,我们结合社区调整,在巩固“一居一支”的基础上,适时调整社区~网络设置,7个社区以社区党组织为依托,选配了一批年龄相对年轻、政治素质好、热心社区工作、~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专干和~联络员队伍,加强相互间情况通报、学习培训、探访服务等,保证和推进~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加强非公经济~工作。街道工委为加强党对~工作的领导,抓住向阳渔港和部分私营企业中建立党组织的契机,加强非公经济~工作,并结合工商联组织建设,扩大~工作覆盖面,发挥工商联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今年,我们结合调查区域内“两新”组织的基本状况,有效地开展~工作,摸清区域内~对象和~资源,通过社区这个载体和平台,拓展和延伸~工作领域,形成社区~工作的网络体系。

社区社会工作模式 篇6

——以盐田区沙头角街道桥东社区工作站为例

深圳以社区为单元,以工作站的形式治理基层,比起传统的居委会来讲,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以社区工作站模式治理基层社区,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改进。为了更好的了解政府行政机构下属的基层组织,本人于2012年3月1日至3月30日对盐田区沙头角街道桥东社区工作站治理模式情况进行调查,并展开分析,就存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桥东社区工作站简介

沙头角街道桥东社区工作站成立于2005年5月,属于盐田区沙头角街道办事处,办公地点位于盐田区沙头角田荣路15号(田心市场旁)。桥东社区工作站辖区范围东至海涛路,南与中英街交界,西至沙头角口岸,北至沙盐路,辖区总面积约为0.7平方公里。是一个商业较为繁荣、住宅较为集中、人口密度较大的社区。下属桥东新村,瀚海翠庭,海滨花园,沙商贸,沙居委,盛世名门,市场小区,天富花园等8个花园小区。辖区总人口3227户13150人,其中户籍人口788户2758人,流动人口2439户10392人。另辖区共有单位25家,物业管理处5家,幼儿园1所,活动中心1个,社康中心1家,各类门店400多家,是沙头角较早建成的大型综合性社区。桥东社区工作站是沙头角街道办事处在社区的派出机构,主要是协助配合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在社区开展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桥东社区工作站目前有工作人员25人(其中雇员7人,临聘18人),平均年龄32岁,大专以上文化75%,高中中专文化25%,工作站专业队伍主要有社区党建、出租屋、计生、综治维稳、消防安全、社保民政、城管文化等。

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由于有了工作站,街道办就把大量属于自身的工作派给了工作站,这在事实上把社区工作站当成了街道办的派出机构,又演变成了一级政府。几年来,社区工作站成为政府在基层工作中无可替代的一支生力军。社区工作站承担着政府各部门170多项工作任务,正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工作之多,责任之大,压力之重,社区工作站人员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地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而不懈努力,为社会的稳定、和谐作出了重大贡献。社区工作站确实是政府的一个延伸,但是工作站存在的意义,在于服务而不是管理。

(二)政府在给社区工作站性质定性上却含糊不清;到底社区工作站是属于政府的行政单位,还是属于事业单位?属于科级,还是属于副科级?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编制问题也没得到解决和落实。社区工作站人员编制、待遇落实不了;社保划归企业类造成社区工作站人员退休福利低等等问题,长期以来,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社区工作站人员,同市各区的社区工作站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编和同退休不同待遇的现象,如此之低的月收入和退休金,也直接导致了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的心态失衡、已严重影响了队伍的稳定性,也直接影响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效能。

(三)在工作中“责、权、利”的严重失衡,社区工作站承担着政府各部门多项工作任务,每年经国家、省、市、区、街道的上级部门对社区各项工作的检查、考核、评比多达七、八十次,社区工作站工作职责参照机关事业单位,各种追究、倒查等行政责任,无一不与社区工作站的职责挂钩,让社区工作站人员承负了巨大的精神包袱和心理压力,惶惶不可终日,生怕不知哪一次的检查、考核、评比等,就能让社区工作站人员随时受到批评、处分甚至丢了赖以生存的饭碗。

三、改进的建议

(一)工作站要维持好原有的功能设计,不能扩权。维持社区工作站原有的服务功能,减少行政管理职能。要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社区自治组织,实现公民自我管理、社区自我治理的目标。还要学习和借鉴更多香港和新加坡的城市社区治理理念,大力发展社区公民组织,充分发挥公民组织的作用。这样,公民组织与政府机构,包括社区工作站在内,才能在各自的空间内发挥好相应的作用。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勇于进行基层体制的创新和改革

1、要给予目前的社区工作站明确的法律地位,解决工作站性质不明的问题。尽快给社区工作站定性定编,将社区工作站人员纳入事业编制,统一全市社区工作站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基本做到同职同酬。

2、建立并落实政府各项工作进社区的准入制度,督察和落实“费随事转、人随事转”的工作机制。

3、让退休的社区工作站人员享受事业编制退休待遇,相对地提高了其退休工资,让这些为特区建设贡献了青春的人,得以安享晚年。

(三)考虑到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组织的发育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承接由政府、企业转移出来事务的能力有限,因此社区还要学会忍耐,学会负重,不宜简单地提“管得最少的就是最好的”口号,不宜把问题一古脑推出社区,但也必须多方面积极解决社区负担过重问题,否则,已经设置的社区工作站要么也被压垮,要么会日益庞大。

社区社会工作模式 篇7

前进农场在安全社区创建中引入数字化的管理模式, 不但对社区的安全防范、火灾、交通、公共安全等各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而且可以利用数字化的信息有效管理, 减轻或避免社区在发生事故时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害, 有效地预防各类危险事件的发生, 以及在各种灾害中利用信息系统进行应急指导, 减少损失。安全社区数字化是指在社区范围内,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 建立安全社区规划、管理、服务数字化综合信息共享平台, 并与农场的规划、管理、服务数字化等综合的信息平台互联互通。使安全社区内的管理部门、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这一信息共享平台, [3]提供或享受数字化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化安全社区的目的, 能够使生活在社区的居民有更为安全、舒适和便捷的环境, 通过应用数字化技术能够有效地避免和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同时建立起一系列数字化应用管理模式, 即安全社区数字化管理模式, 与公安、消防、卫生、企事业单位等进行有效联系, 使得农场安全社区的基础设施信息、各类资源可以充分共享, 从根本上为灾害的预防和应急提供决策依据。

一、前进农场安全社区数字化管理模式

(一) 安全社区服务管理模式

主要提供农场公共安全方面管理信息, 通信联络, 解决自来水、供电局、供热公司等计量收费及IC卡水表等应用, 采用安全社区多功能IC卡, 运用数字化与通过网上交费来提供服务管理模式。

(二) 安全社区规划管理模式

主要是应用于安全社区规划的可视化模式, 建立三维模型, [4]为人们提供对安全社区的了解, 完善安全社区的建设管理和安全管理, 并指出管理的不足之处, 以便进行持续性改进。

(三) 安全社区治安管理模式

主要把安全社区内居住单元楼、单位、宾馆、网吧等联网, 建立安全社区安全防范系统管理模式, 并应用数字化技术管理, 使公共安全防范系统模式达到高效、安全、可靠的程度。其中治安的综合管理、预防恐怖主义、重点设备, 以及对公共场所安全设施监控进行重点管理, 以使安全社区内居民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和安全。需要注意的重点是, 以单个社区来讲, 可以通过对重点危险源和可疑人员进行监控, 如果发现行为可疑人员, 需要与前进农场的公安部门进行及时联系, 将事故消除在萌芽中。

(四) 安全社区事故处理管理模式

通过对安全社区内建筑物、常住人口、生命线数据系统、交通设施等基础数据完整录入管理系统中, 并针对重大突发事故灾害进行收集, 通过各部门的专业人员共同努力, 来建立事故的分析和管理模式, 并利用GIS技术进行分析, [5]从而达到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重大事故发生, 针对性提出专项的应急救援的预案和方案。

(五) 安全社区交通管理模式

应用智能型交通监控管理装置, 对安全社区内的道路和车辆进行监控管理。解决安全社区车辆行驶、停车场车辆停放等问题, 避免不必要的交通拥挤现象发生。一旦有突发情况发生时, 负责指导居民疏散的路径和方向, 也可用于指导救援队伍快速抵达事故发生区域进行营救。

(六) 安全社区公共健康卫生管理模式

公共安全卫生[6]是安全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场居民健康档案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依据。在这基础上, 对农场居民的健康进行分析, 并确定重点管理人群。管理模式的目标是:保障人们安全的生活、工作、学习等环境的健康。预防在不同年龄阶段中与各年龄段相关的危险情况;降低因不健康生活方式、行为和环境所致的危险发生。

(七) 安全应急信息管理模式

主要是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安全事件提供应急计划、应急预案、应急资源、医疗救助、公共广播和外部救援等。通过安全应急信息管理模式, 可以使应急管理者及时了解应对事故的计划和应急资源的配置情况, 以便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指挥应急和传达消息;如需增援, 可以及时与相关部门联络, 保证安全社区的有效应急管理。

二、前进农场安全社区发展特点

创建安全社区是长期性、持续性改进的管理过程, 切实做好前进农场安全社区数字化管理工作, 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基础工作, 才能取得实效。

一是农场领导高度重视。创建安全社区, 实施农场安全社区数字化管理工作, 从农场领导及有关部门领导到安全办、街道办都高度重视, 并且提供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才使得建设顺利开展。

二是必须做好创建安全社区的宣传工作, 形成社区内的方方面面共同参与、人人参与、达成共识的完整体系, 同时成立组织机构, 规范管理, 才能使农场安全社区数字化管理工作真正有效全面开展。

三是必须做好日常检查和绩效评审工作, 才能不断发现创建安全社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从而实现持续地改进。开展安全社区创建以来, 前进农场取得了明显的实效。不但进一步规范了社区的数字化安全管理, 而且还解决了很多安全隐患, 没有发生任何重大伤害事故,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前进农场安全社区持续性改进措施

前进农场安全社区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开展虽然还存在许多不足, 尤其是和国内外一些先进的安全社区比起来, 工作还有差距, 但只要通过不懈地努力, 不断完善和提高社区的数字化安全管理水平、管理人员的安全素质、环境的本质安全度, 就能实现打造星城镇化背景下前进农场安全社区、和谐社区、特色社区的目标。

前进农场要通过培训、选聘、招考、职工子女安置等方式, 把优秀人才充实到安全社区建设中来, 形成一支由专职、兼职和志愿者组成的高素质的安全社区服务队。根据农场安全社区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对8个安全社区的工作人员等进行系统的培训, 努力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 加快培养不同层次的、专门化的安全社区工作管理人才;培养基层安全社区的社会工作者, 以提升安全社区工作队伍的整体发展水平。要建立健全安全社区服务人员的考核激励制度和社会保障机制, 提高安全社区服务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 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

前进农场安全社区的持续改进工作中, 安全社区建设一是要注重依靠目标整合, 农场的各个单位认识到单位发展与安全社区发展的一致性, 使居民认识到自我发展与农场发展的一致性, 把单位目标、个人目标与安全社区建设目标整合在一起;二是要注重依靠制度规范, 使安全社区数字化管理方式能够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 规范发展, 从而使社区居民在积极主动参与安全社区建设的同时能够共享安全社区发展的成果。

前进农场安全社区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数字化管理的统筹规划和政策指导, 运用行政、法律手段规范社区服务管理, 建立健全安全社区数字化管理的服务设施、服务管理、居民需求等有关信息的采集和管理的工作, 规范服务, 提高安全社区服务质量, 保证农场安全社区数字化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完善工作。

摘要:安全社区[1]管理是长期性、持续性改进的管理过程, 需要专业的理论指导。黑龙江垦区前进农场在创建安全社区的过程中, 借鉴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安全社区建设的经验, 分析了中国建设安全社区的基本标准, 紧密地结合前进农场实际情况, 运用安全社区数字化管理模式[2]来指导安全社区建设工作, 构建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安全社区数字化管理模式。

关键词:安全社区,数字化管理模式,持续性改进

参考文献

[1]吴宗之.中国安全社区建设的若干对策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6 (1) .

[2]欧阳梅.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J].劳动保护, 2008 (1) .

[3]吴宗之.安全社区建设指南[M].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 2009 (9) .

[4]夏建中.社区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6) .

[5]范晓屏, 孙居好.我国虚拟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技术经济, 2010 (11) .

社区社会工作模式 篇8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管理越来越复杂,其中的难点不再是技术和硬件设备,而是如何变革城市管理体制,改变城市公共服务格局, 在不增加管理成本的同时,以适当的方式加强社区协同,扩大公众参与度。北京市朝阳区近年来在探索城市社会网格化管理的过程中,重视发挥社会协同的作用,成效明显,值得借鉴。

朝阳区辖区面积470.8平方公里,实有人口400多万,是北京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2005年7月,朝阳区借鉴东城区经验(2004年,北京市东城区开始探索建立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取得了初步成效;2005年,国家建设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分别下发文件,在全国、全市推广东城区经验),开始建设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2010年7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推进大会,印发《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行动方案》,推出40项创新措施,其中包括确定在东城、朝阳、顺义开展以网格化为重点的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

朝阳区作为试点区之一,在总结网格化城市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开始构建“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系统。该管理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力求通过建立数字化、精细化、高效化和系统化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的“全方位”和“全覆盖”。经过四年多的发展,这一系统逐步成熟。在这一体系中,全区被划分为200多个网格,实行网格管理责任制。网格管理的业务内容包括应急管理、城市管理、综治维稳、安全生产、社会事业、服务保障等11大模块,共分为121大类、590小类,3537细类,基本上涵盖了社会服务管理领域的各个方面。目前,朝阳的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系统已经得到国际国内认可,并在国内得到大力推广。

在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中,社区协同治理发挥了重大作用,并形成了三种主要模式。

一、政府主导、社区配合模式

所谓政府主导、社区配合,是指由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督促指导社区工作,社区配合政府进行网格化服务管理。这种模式以小关街道、双井街道为代表。

小关街道为了落实网格化服务管理各项工作,采取了两种有效方法:一是由街道制订《社区网格工作评价奖励办法》,将社区划分为不同类型,每季度对各类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情况进行综合评比,根据评比结果分别给予不同额度的奖励,并公示评比结果,以此督促各社区把工作落到实处;二是派城管队员到社区挂职,将街道城管队员下沉到社区,担任社区环境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一方面指导督促社区网格化工作,另一方面通过“领着社区干——跟着社区干——放手让社区干”这一过程,最终形成“政府主导,社区自治”的局面。

双井街道将物业管理作为网格化管理的重要抓手,由街道职能部门牵头,成立了物业协会,将辖区12个社区57个物业单位纳入网格化管理系统。为规范物业公司的管理,街道建立了例会制度,规定每月定期召开由办事处领导、城管队、城建科等相关科室及物业公司负责人参加的例会,通报当月各物业公司履职情况、排名等,布置下一阶段各单位的主要任务及注意事项,督促各单位落实管理责任。与此同时,双井街道将安全生产工作同领导和机关科室包社区结合起来,制定了完善的安全生产包片管理办法,各处级领导定期参加安全生产会,定期带队检查,制订详细的科室安全生产职责分工方案,并督促社区建立社区安全生产组织机构,由社区居委会主任担任本社区安全生产工作第一责任人;各社区设一名专职安全员,负责组织社区安全生产检查和隐患整改工作,邀请各社区和谐促进员为本社区安全生产义务监督员,通过政府分解监管责任,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社区落实检查责任,形成了完备的安全生产责任分工体系。

二、政府指导、社区主体模式

这种模式以香河园街道和建外街道为典型代表。

香河园街道将全模式系统中除主要道路以外的所有环境维护、管理工作全部移交社区,由社区协调社会各方履行城市环境维护主体责任,由以往全部由街道主管转变为街道负指导责任,社区负主体责任。具体做法有两点:

一是完善社区自治规章制度,建立了街道、社区的网格管理良性对接机制和社区自治相关制度。将原来的社区居委会环境主任对接网格办工作扩展为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与居委会各主任的全方位对接,如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问题对接治保主任,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对接环境主任,娱乐场所问题对接文体主任,社会保障问题对接福利主任等,切实完善了组织体系建设;主导制订了《香河园街道社会单位“门前三包”管理办法》和《社区城市管理协会章程》,明确了社区城市管理协会各委员单位的责任与义务。尤其在“门前三包”管理方面,指导各社区建立《社区单位“门前三包”管理台帐》、《社区“门前三包”单位联系网络图》、《社区社会单位“门前三包”检查记录》、《社区社会单位会议记录》等制度,推进社区自治科学化、规范化。

二是切实发挥社区自治组织——城市管理协会的作用,由社区主任牵头,落实城市管理协会的协管责任,规定各社区“门前三包”责任单位的宣传教育、督促检查、纠正指导均由社区城市管理协会负责,体现了城市管理的群众参与性。

建外街道在社区协同方面积累了一整套方法。该街道永安里东社区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管理方面采取了四项措施:

一是在每一栋商务楼宇中设立1名楼长,由物业公司选派人员担任,由建外街道每月给予200元的劳务补偿。

二是成立了40人左右的社区网格员队伍,依然由物业人员组成,作为全模式系统的辅助力量。

nlc202309032048

三是每个“门前三包”单位设立一名负责人,形成了350余人的单位“门前三包”专管员队伍。

四是成立了由城管、居委会、物业公司、社会单位人员等共同组成的社区环境治理委员会,并组建了由12人组成的环境整治巡逻队,每天在辖区内巡视,督查和及时处理网格内发生的案件。

三、社区居民自治模式

这种工作模式以高碑店乡兴隆家园社区为代表。

高碑店乡兴隆家园社区面积0.6平方公里,辖区内共有11家企事业单位和76家商业门面房,人员密度较大。在做好“门前三包”工作方面,社区充分发挥居民自治作用:

一是推行分区管理模式,把整个社区划分为三个分区,成立分区管理委员会,由社区党支部书记或居民任分区会长、副会长。

二是搭建社会组织平台,增进社会组织与居民的良性互动,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律百和”志愿调解团。该志愿调解团由兴隆家园社区自有的律师人才以及有志于服务社区的律师们组成。自2010年成立以来,“律百和”为居民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开展法制讲座,参与人民调解等各项法律服务,成为社区居民自我管理和服务最闪亮的一笔。

三是成立了心连心社会组织联合会,将居民自发形成的社会组织按照功能划分为五个分部:分区平安部、为民服务部、文化创新部、志愿培训部和企业联盟部,将社区原有的零散社会组织结合为有机整体,合理分工,各分部通过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在提供服务项目的同时,推进居民自治,充实和延伸了社区服务力量。

四、分析和建议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不仅是高科技在城市管理过程中的运用,更是一种理念的变革,包括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从单一服务到全方位服务,从注重物的管理到注重以人为本,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及时解决各种城市管理问题,为居民提供优质的、无缝隙的服务。而这光靠政府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就目前朝阳区的情况来看, 区城管监督指挥中心下辖35个监督分队,监督员数量为1500余名。以不到2000人的城管监督队伍,要为全区四百万人提供优质服务,其难度可想而知。如果增加投入,聘请更多的监督管理人员,不仅增加政府开支,也加大了队伍本身管理的难度。因此,只有依靠社区自治,发挥多元社会主体的力量,才能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弥补政府人力物力的不足。

目前,朝阳区参与社区治理的社会主体主要有街道办事处、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社区企事业单位、公益性社会组织(包括志愿者组织、民办非企业)、各类市容环境维护主体以及居民个人,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上述三种模式中,政府主导、社区配合模式是传统城市管理的延续,有一定效果,但政府管得太多,与“大社会,小政府”的发展方向相背离;政府指导、社区主体模式是目前城市社会管理中比较常见的模式,但居委会人手有限,负担过重,且居民是在居委会的动员下参与社会协作,其积极性、主动性尚难充分发挥;政府和社区支持下的居民自治模式最能得到居民的认同,这种模式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节约人力物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居民个人的作用,体现居民的社会价值,因此,这种居民自治模式应该成为城市社会网格化服务管理中社区协作的主要模式,且应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以扩大社会效应,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正确发挥社区居委会的作用

在现代城市社会治理中,社区居民的参与大致分为社区居委会主导的动员式参与、公众自发式的参与以及居民与居委会合作式的参与三种。其中,社区动员式参与获得的支持较多,但由于参与者处于被动地位,对于真正提高社区管理的成效和水平作用有限。自发式的社区参与自主性最强,但由于参与过程受到资源限制,参与过程往往面临合法性和持续性的问题。而合作式参与则能够协调自主参与和动员参与的利与弊[2]。在合作式参与过程中,居委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作用不再是动员、督促,而是设定社区管理目标,引导公众自发参与,并在其中起指导性的作用。居委会在引导的过程中,要确保公众对社区管理事务有广泛的知情权,适时制定公众参与的有关制度,条件具备时还可制订奖励措施,激发公众参与热情。在这一点上,高碑店兴隆家园社区居委会的做法值得借鉴。

(二)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组织体系的重要细胞,是社区治理与服务的重要主体,在维护社区环境、表达与维护社区公民权益等公共事务的处理方面具有政府、居委会和市场主体所不具备的成本与效率优势。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提供服务,以弥补政府公共服务之不足,是现代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

发展社区社会组织,首先要营造社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有利环境,其次要鼓励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管理,如香河园街道的社区城市管理协会、高碑店兴隆社区的“律百和”志愿调解团等等。在这一点上,政府和社区居委会同样要发挥好引导和指导作用,使社会组织的参与有序、有效、可持续。

(三)健全竞争机制,实现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

目前,城市为市民所提供的管理服务往往都是垄断性的,如垃圾的清扫、小广告的治理、违章建筑的拆除、园林的绿化等等。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打破公共服务垄断,鼓励竞争,将是城市治理的一个发展趋势。引入竞争机制,增加政府向社会组织或企业购买公共服务,增加居民选择权,不仅可以降低公共服务的成本,而且可以减轻政府和社区的监管压力,提高服务效率。

(四)建立政府与各社会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协同治理理论在强调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同时,同样强调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性。多元治理的特征包括: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主体间责任界限的模糊性;主体间权力的互相依赖性和互动性;自主自治的网络体系的建立。可见,社区治理是多主体分工合作的共治过程[3]。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建立政府、社区以及社会单位、居民个人之间协商对话、相互合作的有效沟通机制。在这一机制中,政府应加强对社区的指导,包括政策解释、整体目标和规划的制订、业务指导和监督等等,以增强社区协同的科学性和规范化。同样地,社区也应重视对政府政策的响应和配合,以避免公共服务和管理的碎片化,保证共同治理目标的实现。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目前,城市社会治理正在发生一些值得注意的重要变化,如:社会治理的主体正在由单一主体向多主体、多中心转变,社会治理的手段正在由平面社会向网络社会转变,社会治理的目的正在由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变。“大社会、小政府”是实现城市“善治”的基本途径,而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是“善治”的基本特点之一。通过利益诱导、组织协调,促使社区组织、社会单位和个人参与社会协同治理,让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共管共治,以实现政府与民间的互动,是城市社会服务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杨宏山,皮定均.合作治理与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朝阳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10.

[2]向德平,王志丹.城市社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J].学习与探索.2012(2).

[3]王名.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62.

(责任编辑:赵静)

上一篇:那些令我感动的目光高中作文750字下一篇:有关计算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