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调查与研究

2022-10-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 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 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2008年7月1日, 我国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凸显了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平等地位、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的决心。

残疾人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为了保障残疾的公民在年老、疾病、缺乏劳动能力及退休、待业、失学等情况下, 从国家和社会获得足够物质帮助而建立起来的特定保护性的援助制度之一。残疾人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可以细分为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文化生活、社会服务等方面, 是对残疾人全面、系统的保障。

广州市作为华南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残疾人的基本社会保障服务日臻完善, 并且其宝贵的经验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

为了透视广州市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 调研组分别从广州市残疾人服务机构和医院的建设成果和统计数据, 进行系统的分析, 并且辅之以实地调查的方式, 针对残疾人士及家属展开调查。

二、样本分析情况阐述

调研组选择了广州市残联、广州市越秀区阳光心智障碍服务协会、广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广州市越秀区儿童医院、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等机构和医院发放调查问卷, 调查对象为接受治疗或者服务的残疾人士 (部分残疾人士由于行为限制, 暂由其家属、医师或服务人员接受调查) 。问卷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指导受调查者完成调查问卷, 确保问卷的回收率, 保证数据真实有效, 本次调查共发出462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450份, 有效率为97.40%。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广州市户籍残疾人, 其中249名男性残疾人士 (儿童) 和201名女性残疾人士 (儿童) ;在家庭的经济月总收入方面, 180人在5000元以上, 210人在3000-5000元的区间内, 60人在2000元以下;家庭人口方面, 所有的受调查者均在3-5人的区间内;残疾类型方面, 174人肢体残疾, 36人视力残疾, 69人听力残疾, 54人言语残疾, 75人智力残疾, 其中42人属多重残疾。

三、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 生活保障方面

残疾人由于自身的缺陷而不能与其他公民一样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 政府要创造良好的条件, 使其在事实上成为社会平等的一员, 享有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物质文化成果。

1.在“残疾人士的自理程度”的调查中, 144人 (32%) 表示有些困难, 但基本能自理, 105人 (23%) 表示完全不能自理, 201人 (45%) 表示需要帮助才可以。在“残疾人士的生活由谁照顾问题”的调查中, 全部的受调查者均由父母照料生活。

2.在“是否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和残疾人专项补助”的调查中, 315人 (70%) 表示有领取, 135人 (30%) 表示从未领过。

3.在“最近一年内, 是否领取过捐赠”的调查中, 204人 (45%) 表示从未领取过, 156人 (35%) 表示领取过一次, 90人 (20%) 表示领取过多次。

4.在“家庭生活来源”问题的调查中, 383人 (85%) 表示靠家庭成员打工收入, 67人 (15%) 表示靠政府救济。

5.在“患者治疗康复项目中花费最大的两项” (多项选择) 的调查中, 359人次表示花费在医药费上, 61人次表示花费在购买辅助器具上, 420人次表示花费在康复机构上, 25人次表示花费在家政人员的薪金上。

6.在“参加了何种保险”的调查中, 全部的被调查者都表示参加了广州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二) 康复保障方面

1.在“医药费由谁承担”和“是否接受过康复治疗”的调查中, 受调查者均表示费用由政府给予部分补贴和个人承担部分组成, 接受过相关的康复与治疗。

2.在“选择康复服务的地点”的调查中, 138人 (31%) 表示曾经去过康复机构, 204人 (45%) 表示选择医院接受康复, 108人 (24%) 表示同时选择医院和康复机构。

3.在“康复服务中的最大的不足之处”的调查中, 129人 (29%) 表示康复补助不够, 51人 (11%) 表示康复技术有待加强、效果不明显, 102人 (23%) 表示康复训练持续不够, 138人 (31%) 表示康复费用高。

4.在“残疾辅助器具是否符合需求”的调查中, 114人 (25%) 表示符合, 162人 (36%) 表示不符合, 138人 (31%) 表示没有用辅助器具, 36人 (8%) 表示不需要辅助器具。

(三) 教育保障方面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明确规定了“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特殊教育是这些平等权利的体现, 是残疾人走向平等与充分参与社会的途径。从短期看, 面向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 提高了残疾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改善了残疾人的生存状态。从长远看, 特殊教育概念的不断拓展, 有助于人们转变观念, 全社会都来关注有特殊困难的儿童,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客观上能为残疾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利于稳定和谐社会的构建。

1.在“当地是否有特殊教育机构”的调查中, 354人 (79%) 表示有, 54人 (12%) 表示没有, 42人 (9%) 表示不清楚。

2.在“就读期间缴纳的费用”的调查中, 9人 (2%) 表示缴纳过设备教育费。

3.在“是否享受过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远程教育”的调查中, 32人 (7%) 表示没有, 418人 (93%) 表示从未接触过。

4.在“对本市现行的残疾人教育状况满意程度”的调查中, 205人 (46%) 表示基本满意, 245人 (54%) 表示不满意。

(四) 就业保障方面

残疾人就业保障, 即国家和社会为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就业, 为残疾人提供就业保障, 这是保障残疾人生活的根本途径。残疾人就业保障不仅为其创造收入来源, 缓解家庭生活困难, 而且也为残疾人提供了为社会做贡献的机会。这是残疾人社会保障的首要任务和基石。

目前, 广州市实行两种基本的残疾人就业保障形式:一是集中安排残疾人到社会福利企业就业;二是将残疾人按企事业单位人数的一定比例分散安排到各企事业单位。

在“受调查者是否具有劳动能力”、“是否了解残疾人就业单位”等问题的调查中, 调研小组发现, 受调查的大部分样本均不具备劳动能力, 并且对本市的残疾人就业单位不甚了解。

(五) 社会服务保障方面

残疾人社会服务的保障, 指社会为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 从事文体宣事业提供应有的硬件和软件上的保障, 方便其在身体康复和医疗方面得到帮助, 同时在精神文明上得到相应的满足与提高。

1.在“享受过哪些优先服务”的调查中, 96人 (21%) 表示在购票和房屋维修方面得到优先, 354人 (79%) 表示在医疗和搭乘交通工具方面得到优先。

2.在“所在地是否有慈善组织为残疾人服务”的调查中, 129人 (29%) 表示有, 321人 (71%) 表示没有或者不清楚。

3.在“社区是否有针对残疾人的无障碍设施问题”的调查中, 105人 (23%) 表示有, 345人 (77%) 表示没有或者不清楚。

4.在“所在地是否有为残疾人进行心理疏导的部门”的调查中, 39人 (9%) 表示有, 411人 (91%) 表示没有或者不清楚。

5.在“社区是否有无障碍公共设施”的调查中, 9人 (2%) 表示有盲道, 42人 (9%) 表示有坡道、扶手、无障碍电梯及无障碍厕所, 45人 (10%) 表示有自动门, 354人 (79%) 表示没有无障碍公共设施。

6.在“当前残疾人出行困难的原因”的调查中, 114人 (25%) 表示存在无障碍通道建设和管理不到位, 138人 (31%) 表示存在配备的残疾人专用车辆少, 没有专用车位, 198人 (44%) 表示存在公交车没有配备无障碍设施、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配套不齐全。

7.在“了解残疾人相关政策的渠道”的调查中, 99人 (22%) 表示通过电视相关报道, 138人 (31%) 表示通过网络信息, 69人 (15%) 通过相关工作人员传达, 有144人 (32%) 表示从未了解过残疾人政策的渠道。

8.在“对团体活动的积极性”的调查中, 78人 (17%) 表示主动并积极, 57人 (13%) 表示经常, 72人 (16%) 表示偶尔, 243人 (54%) 表示从不。

9.在“是否遭受过周围人的不友善对待”的调查中, 129人 (29%) 表示经常, 168人 (37%) 表示偶尔, 153人 (34%) 表示从未。

(六) 总体评价

1.在“最希望得到何种保障”的调查中, 228人 (51%) 表示希望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和生活水平, 159人 (35%) 表示希望得到康复医疗的保障, 63人 (14%) 表示希望设置社会托养机构。

2.在“对自己社会保障状况的评价”调查中, 63人 (14%) 表示非常满意, 201人 (45%) 表示一般满意, 186人 (41%) 表示不满意。

本次调研的对象集中于智力和肢体残疾的残疾人士, 受调查者在行动上受到残疾的限制, 急切需求社会的关照和医疗技术上的支持。受调查者还普遍反映以下问题:

1.需要更多的关于残障儿童的教育指引、教育机构及配套设施, 特别是针对个体康复的专业指导及康复进程跟进式指引。

2.在就近社区设置多点康复中心, 方便重度残疾人士进行康复, 尽量减少远途上的困难。

3.增加残疾人士就医及生活补贴。

4.希望政府加强康复管理及扶持工作, 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

5.借鉴港澳台地区成熟的融合教育, 辅之以特殊学校的形式。

6.创造和谐的社会气氛, 鼓励残疾人士和健全人士均可以参加的社会公益团体活动。

四、完善广州市残疾人社会保障建设的建议

(一) 落实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社会救助政策、社会保险补贴和各项待遇

一是将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纳入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 确保残疾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等得到保证, 避免因未能就业等原因导致无法享受基本社会保障。例如在住房问题上, 可考虑将城区残疾人特困户优先安排廉租房, 加大对其住房设施的维护和升级, 为其提供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 同时节约其生活的成本。在调研中, 我们发现, 城区残疾人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未领取过专项补助金, 专项补助金的发放也需要进行跟进式的管理, 广州市对市内一级重度残疾人在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基础上, 一直在提高其专项补助金的额度, 但考虑到政府预算有限, 仍然需要其他途径的有力配合。

二是残疾人一样需要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 与健全人群比较起来, 对于社会福利和其他社会扶持有着其特殊需求, 我们应该针对他们的特殊需求提供专门的社会福利保障。在调研中显示, 广州市对残疾人的社会补助主要以补助金和辅助器具的发放为主, 例如对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进行一次性补贴, 对聋哑残疾人发放助听器, 为肢体残疾人配装假肢等实施方案, 这些措施具有针对性, 对残疾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升和保障, 同时也应该根据各辖区内残疾人实际的需求, 科学地调配补助资源以实现充分利用。

(二) 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

康复是残疾人群顺利融入社会, 参与社会活动的前提。即使很大部分残疾都不太可能通过康复服务达到完全复原的状态, 但是部分的康复也能缓解残疾人群生理、心理上的痛苦, 身体机能上的部分康复也能帮助其更好地参与到社会中去。

康复服务应包括两方面: (1) 医疗康复。将残疾人的康复治疗纳入医疗保障体系中, 将残疾人基本的康复服务需要纳入医疗卫生服务中, 使得残疾人的一些必需康复能得到政府的扶持, 降低残疾人接受康复的费用, 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提高其接受康复治疗的积极性。这也要求相关部门加强对对公营康复服务的管理和监督。 (2) 社区康复, 在完善医疗康复的基础上, 加大社区康复服务点的覆盖, 在残疾人密度较大的社区设立综合康复中心, 在密度不大的社区设置小型的康复中心, 根据当地的残疾类型, 重点设置对应的康复服务。这样可以使残疾人能够更方便快捷地得到康复服务。同时, 广州市康复机构可以利用地理优势, 多与港澳台地区的康复机构交流联系, 学习他们的成熟做法, 引进他们的先进疗法以及器械, 进一步提高市内康复机构的技术和服务水平。

(三) 加强残疾人生活服务体系建设

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的照料与对年迈老年人的照料有着相似之处, 所以可以考虑将这些残疾人的生活照料服务, 与老年人生活服务与护理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体系照顾两种人群的制度。这样不仅能整合资源, 还有利于规范这类服务行业的标准。另外, 政府也可以适当放开市场, 在这种类型的服务业中适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让非政府组织也参与到这类特殊人群的服务业中, 形成行业准则, 做到优胜劣汰, 提高这类型生活服务的效率。

应优先建设残疾人迫切需求的服务项目, 并在事前做好可行性方案以保障资源能较充分利用, 做到保质保量。目前, 很多为残障人士使用的设施设计并不科学, 导致使用率低, 公共资源浪费。笔者建议在公交车上靠近下车处设置一块专门放置轮椅的区域以及增加一个可收缩的坡面方便轮椅乘坐者上下车, 在没有安装报站系统的公交线路安装语音报站系统, 提高广州市内无障碍出租车的数量和服务质量。及时修复已损坏的盲人过街音响装置, 明令禁止侵占无障碍盲道, 科学设计坡道的角度、扶手和休息台。这些细节都是体现生活服务的质量。

(四) 健全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

对于具有工作能力的成人, 则需要更多地考虑完善就业相关政策。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让这些具有工作能力的成人通过自身劳动维持生活, 不仅减轻社会负担, 而且能够使其自身价值得到体现。

在缺乏积极可行的保障残疾人就业体系的约束下, 很多用人单位很自然地会选择雇用健全人而不是残疾人。残疾人不仅难以从工作中得到稳定的收入, 而且在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 因没能就业导致无法被纳入社会保险中。这将会为整个社会保障架构的完善增添难度。

所以, 笔者认为对于适龄务工且具有工作能力的残疾人群, 政府要为他们提供职业教育或培训。通过职业教育培训, 这部分残疾人能提高其自身的劳动素质和工作能力, 使他们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因此, 政府应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 从而增加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 政府还应积极鼓励用人单位雇用具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士, 例如给予税收的优惠等政策, 以促进更多的具备劳动能力、技能的残疾人走上职业岗位。其次, 政府可通过出台法律法规、加大监督力度, 以保证已参加工作的企业残疾职工和健全人一样平等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 以及享有同等的权利。再者, 政府可采取适当措施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可通过在创业初期优惠地或有补贴地为残疾人提供创业所需的经营场所, 适当放宽残疾人经营所需的注册要求, 与银行加强沟通以为残疾人提供优惠贷款或降低贷款要求, 减免税费等措施来提高残疾人的创业能力和效果。

(五) 加强残疾人教育服务体系

针对适龄入学的儿童、青少年, 政策的重点还应关注他们的受教育权利。教育的机会能使其在未来获得更公平的对待, 拥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对于残疾儿童及青少年, 则应优先保证他们的基础教育, 以确保他们能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但是, 广州市内特殊学校教学质量、师资质量参差不齐, 而且面对特殊儿童的教学观念比较滞后。对此, 市政府、残联可多与高校合作, 使得特殊学校的老师们在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有理论的更新。另外, 还可利用财政支出, 选派一部分特殊学校教师到港澳台或特殊教育成熟发达的地区学习其经验, 以有所借鉴, 提高特殊教育师资的质量水平。

然而, 由于这部分残疾人和一般的健全儿童相比, 会有不一样的地方, 因此, 面向他们的教育服务不应该用一般的义务教育标准去实施, 而应因材施教或进行辅助治疗式教育。在面向幼儿园、小学年龄段残疾人群时, 除了必要的文化知识的教授以外, 还可以通过特定的体育、音乐和美术课程对精神残疾、智力残疾和言语残疾类的残疾人进行辅助治疗式教育。另外, 对于一些初高中年龄段的残疾人, 则应该尽可能地发现他们的特长, 分类培养, 因材施教, 以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 为将来的就业谋生打下基础。

广州市还可以利用地域优势, 多和港澳台地区的特殊教育机构交流合作, 特别是学习他们关于融合教育的做法。不能把特殊教育完全“隔离”起来, 要有意识地和一般的普通义务教育有所联系, 毕竟让特殊儿童能融入社会也是特殊教育的目的之一。

摘要: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困难的社会弱势群体, 重视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权利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 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 其前提条件是对该地区的残疾人生活状况有着清晰的把握。本文以广州市为例, 深入调查残疾人群体的社会保障现状。

关键词:广州,残疾人,社会保障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2003-2010年广东省残疾人事业统计分析报告》

[2] 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广州市残联2012年工作总结和2013年工作要点》

[3] 高圆圆.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综述.湖北社会科学, 2009.8

[4] 王雪梅.残疾人就业问题与就业保障政策思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2

[5] 陶健婷等.残疾人照顾模式和生存质量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7.10

[6] 李文琦.和谐社会背景下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浅析[J].西安社会科学, 2008.12

[7] 李迎生, 孙平, 张朝雄.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及完善策略[J].河北学刊, 2008.9

上一篇:3G时代背景下我国手机动漫产业的发展下一篇:煤矿基层单位如何做好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