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校(通用7篇)
一、转变课程改革观念, 树立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观
转变观念是课程建设的先决条件。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领导深刻认识到传统高等教育观念已不能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特别是当前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 必须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 调整课程结构。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新课程, 整合传统课程, 更新教学内容, 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步树立起以素质教育为基础,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观。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以下简称16号文件) 颁布以后, 学院先后多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文件精神, 并多次邀请省内外高职教育专家来学院开展专题讲座;2007年11月1日, 学院邀请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邓泽民博士做《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专题报告;2008年初, 学院院长张学斌教授作了《加大课程建设力度,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报告;另外还通过研讨会的形式, 进行专题学习与研讨。通过学习, 明确了高职教育与学科型的高等教育的区别, 特别是课程观的不同, 理解了16号文件对课程建设的要求, 弄清了课程建设在学院“三个一工程”建设中的位置以及课程建设的内涵和任务, 逐步树立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观, 积极尝试并推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 并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二、提高课程建设和管理水平, 成立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
为了加大学院课程建设的力度, 推进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 进一步提高课程建设和管理水平, 促进学院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008年成立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 作为对课程建设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价的工作机构。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教授、专家及热心高等职业教育、关心支持学院课程建设和发展的行业企业专业人士组成。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职责包括:参与和指导学院课程建设规划的制定及实施;审议学院课程建设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参与和指导各系各专业开展课程建设工作;监控、评议各系各专业课程建设质量;对申报国家、省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进行审议等。
三、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做好课程教学基本文件建设
课程教学基本文件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工作。根据教育部16号文件的精神, 各专业在全面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编写 (修订) 了教学指导书和实训指导书, 制订 (修订) 了课程教学大纲 (含实验、实训、实习大纲) , 并汇编成册;教务处规范了教学进度表、教案、课件的编写和制作。课程教学基本文件的建设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四、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构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课程体系
1.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参照
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设计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2006年以来, 学院各专业大胆进行课程及课程体系改革, 打破了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 3次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调整课程结构,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及“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 根据培养目标, 设置素质教育模块、能力培养模块、知识拓展模块, 在注重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同时, 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放在首位, 强调学生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的养成教育, 依据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配备相应的课程, 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 专业知识则根据职业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加以甄选, 侧重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 建立一个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将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含公共选修课、专业和跨专业选修课﹚三大类。以2008、2009级各专业教学计划为例, 实践教学总学时均在50%以上, 加大了实践教学课程的学时比例, 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 落实实践教学课程化。
2. 重视学生“双证书”的获取, 考证课程直接嵌入课程体系。
在《关于修订2007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 首次要求落实“双证书”制度。各专业需建立与本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 学生毕业前至少要考取1个与本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相匹配的技能资格证书, 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在《关于制订2008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 进一步明确要求考证课程要直接嵌入课程体系之中。学院还成立了专门机构———培训中心, 负责“双证书”相关工作。2009届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8%。
3. 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开设足够的选修课程。
选修课已成为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文化艺术修养, 改善学生知识结构, 促进不同专业交叉渗透,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学院共开设选修课300多门, 涉及哲学、政治、经济、管理、人文、艺术、语言、法律、服务、科学技术、跨文化研究、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门类。
五、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整合、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技术领域及职业岗位 (群) 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弄清各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先修后续关系, 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目标选择的原则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能力为主线, 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开发新课程, 整合传统课程, 精选、更新课程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努力使课程教学内容以行业企业工作过程为设计依据, 在注重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同时, 使学生专业能力符合社会职业岗位的最新要求。
在教学内容设计时按以下要求进行:
1. 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 专业知识则根据职业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加以甄选。
2. 侧重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 工学结合。
将学习与工作过程结合起来安排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训练学生的业务技能。
3. 项目导向, 任务驱动。
根据完成职业岗位某一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环节。
4. 突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如我院会计专业为顺应会计制度改革, 及时将新会计准则内容纳入教学, 更新旧教材内容。并组织教师根据新准则编写了《新编基础会计》、《中小企业会计实务》两部教材, 及时满足了教学的需要。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 根据中小企业实际业务内容, 讲求够用、适用、实用原则, 重点突出, 删繁就简, 精讲多练, 重在应用, 培养和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实操技能。为了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处于不同的会计职业岗位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了分析, 并将其能力划分为不同的单元, 配置相应的课程群;为了满足某类型企业或行业的需要, 面向中小型商品流通企业, 开设了商品流通企业会计;面向金融行业, 开设了银行会计;面向行政事业单位, 开设了预算会计;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财能力, 开设了公司理财相关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开设了实践类课程和知识拓展类课程;为了弥补以前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 增设了经济应用数学等课程。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考虑到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广泛应用以及其功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完善, 企业对人才职业技能要求的提高, 将AUTO CAD列为必修课。电子工艺及设计自动化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注重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作了如下改革: (1) 合理整合课程内容。将原来的电子元器件和电子设计自动化两门课程进行整合, 使得课程的结构更加完整, 更适合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2) 根据企业生产实际, 设计课程内容。在同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专业人士进行研究后, 根据企业生产过程实际的需要在课程中增添了生产工艺过程控制、生产工艺管理等内容。 (3) 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设置课程内容, 增加了SMT (表面组装技术) 的相关知识。
六、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提高课程建设的整体质量
2006年10月在学院召开的课程与师资队伍建设研讨会上, 姚卿达院长首先提出要在每个系重点建设一个示范专业, 每个专业重点建设一门精品课程, 每个系重点建设一个示范性实训基地的目标, 拉开了学院“三个一工程”建设的序幕, 这也成为学院内涵建设的主旋律。2006年以来学院先后制定了《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 实现了合格课程建设常规化, 精品课程建设立项制度化, 基本形成了系、院、省三级精品课程培育体系, 带动了学院课程建设整体质量的提高。
七、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推进和深化课程改革
为了加强校企合作, 学院在2008年设立校企合作中心, 专门负责校外实践教学的管理和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发, 经过两年来的努力, 共同开发校企合作课程30多门。2008-2009学年度上学期, 学院已启动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工作计划。2009年教学中计划开设的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有:审计学实训 (经贸系与广东中晟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共建) 、财务会计实训 (经贸系与德豪国际广州大华、天诚会计师事务所共建) 、出口流程模拟 (经贸系与广一集团公司共建) 、电子工艺及设计自动化 (电子系与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共建) 、音响设备技术 (电子系与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共建) 、酒店公关实务 (外语系与广州华钜君悦酒店有限公司共建) 。
2008年, 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与国光电器在2008级应用电子专业开办了“国光班”, 进行“订单式”培养。双方展开全面合作, 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和开发课程。首先, 共同合作开发和设计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将课程内容的构建与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 即与电子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与维修的工作过程相联系;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合作双方相关人员不断地研究、反复地讨论, 在原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 根据企业生产过程实际需要在课程中增添了生产工艺过程控制、生产工艺管理等内容。其次, 双方共同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共同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编制教学进度表、拟订课程实训项目, 由校内专职教师负责基础理论部分授课和基本能力的训练, 由国光电器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 负责对学生进行生产技能与生产管理等实践性较强的内容的教学, 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另外, 充分利用企业生产条件进行实训教学。让学生带着任务上岗, 到企业的生产车间去实践, 在生产线上学习专业技能, 让学生掌握工艺过程控制和学习如何进行工艺管理。
八、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促进学生就业与创业
1. 学院成立了就业指导教研室, 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了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2. 在全院开设公选课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基础上, 学院提出了“就业指导全程化”的理念。
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3年的大学生活全过程, 并将该课程分解为不同时段, 分模块学习。大学一年级进行职业规划教育, 大学二年级进行职业诚信和自主创业教育, 大学三年级进行就业求职技巧教育。从2007级开始, 已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列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分学期全程开设。
3. 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教学研究。
学院就业指导教师, 参与编写了《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一书, 已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8年申请了“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发与探索”院级课题, 开始立项研究, 并公开发表论文多篇。
4. 通过近几年的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学院在学
生就业及创业技能实践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年都在98%以上, 且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在2008年1月首届“金钥匙”广东省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上, 我院学生获二银一铜之奖项, 取得省内民办高校学生创业比赛的最好成绩。在2008年6月第六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 与来自于全省66所高校的121件决赛作品同场竞技, 其中我院学生作品“恒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荣获金奖, 作品“佳缘校园文化咖啡厅”荣获银奖, 作品“舒心之家”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南粤餐饮管理集团、乐购新概念代购公司荣获优秀奖。2008年“正保教育杯”第四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大赛, 我院荣获全国优秀组织奖、3DS MAX三维设计组二等奖、Photoshop平面设计组三等奖、最佳指导教师奖。2008年1月参加中国第四届德艺双馨大型公益活动比赛 (广东省赛区) 获4项金奖。2008年参加信息产业部和教育部组织的第二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管理信息化应用技能与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获一等奖。
摘要: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树立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观, 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落实实践教学课程化, 考证课程进计划, 考核方式多样化。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提高课程建设的整体质量。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促进学生就业与创业。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建设,教学质量,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Z].2006.
郑庆顺副厅长首先代表广东省教育厅对参会人员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及国际合作情况做了介绍。近年来,我省注重与加拿大在教育领域开展不同类型的交流合作,建立了政府层面和高校层面的交流合作关系。自2010年以来,广东高校与加拿大高校签署了36项交流合作协议(备忘录),两国高校在交流访问、科研合作、联合办学、交换学生、互派教师等方面开展了双向交流与合作。同时希望通过对接会,双方有更多高校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并在应用技术与职业教育领域开展更多的项目合作。
加拿大应用技术与职业学院协会主席Denies Amyot女士介绍了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希望本次对接会就像是一场联姻,推动加方和中方的院校都能找到合适的伙伴,开展进一步的教育交流合作。
会上,广东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加拿大应用技术与职业学院协会签署了教育交流合作备忘录,为双方高校合作交流搭建平台。对接会气氛热烈,双方院校 与各自有合作意向的伙伴交换了意见,就交流合作的细节展开洽谈。对接会受到双方院校的欢迎。
2014年全国职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举行11月1日至3日,由教育部主办的2014年“凤凰创壹杯”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在南京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闭幕式并讲话。
鲁昕指出,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自2010年举办首届比赛以来,大赛逐年完善、不断创新,由最初的中职赛事发展为一年一度、中高职全面覆盖的职教盛会,在职教战线形成了“学生有技能大赛,教师有信息化教学大赛”的可喜局面,推动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竞赛组织体系,突出了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办赛宗旨,培育了一支坚强有力的职教信息化教学队伍,建设了一大批信息化教学资源。
鲁昕强调,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中央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保障,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今后一个时期,要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按照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要求,以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为抓手,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工作,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坚持育人为本,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二是坚持学生中心,创新教学模式;三是坚持教师主体,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四是坚持应用驱动,探索优质数字资源开发与应用机制;五是坚持科研先行,做好课题研究;六是坚持服务教学,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据了解,今年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37个代表队的726件参赛作品,参赛教师1468名,保持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计划单列市的全覆盖,参赛作品、参赛教师数量均创历届之最。
鲁昕:以管理工作的转型升级推动职业教育发展11月6日,全国职业院校管理经验现场交流会在成都召开,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提出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好新时期职业院校管理工作,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鲁昕指出,加强职业院校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是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自身吸引力的重要基础。要在“新常态”背景下,加快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提升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推动管理工作转型升级。
鲁昕指出,职业院校必须以管理强基础,以管理促改革,以管理提质量,抓好几个关键环节:一是更新管理理念,突出以人为本、现代、科学、统筹管理意识。二是完善制度标准,以制定章程为主线,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标准体系。三是创新运行机制,形成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职业院校内部管理的长效机制。四是改进方法手段,充分利用信息化等推动实现管理透明、公开、高效。五是实施督导评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
鲁昕强调,当前职业院校管理应该抓住十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即科学规划调整布局结构、规范招生管理、加强学生学籍管理、抓好教学课程管理、重视实习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质量报告制度、推动学校章程制定、重视学校日常管理和开展“规范管理年”活动。
会上,山东省、江苏省、重庆市、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局,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职业学院、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等进行了交流发言。
活 动2014年第二期全国中职学校团委书记培训班举行11月3日至7日,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举办的2014年第二期全国中职学校团委书记培训班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举行。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98名中职学校团委书记参加培训。
本次培训班主要内容有理论学习、业务学习、交流研讨和红色教育。培训班邀请了有关专家教授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解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讲授新时期中职共青团工作、新媒体应用与网络宣传员队伍建设以及如何发挥团组织优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组织学员围绕中职学校基础团务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交流研讨;举办了中职学校团的组织创新和工作创新专题论坛;开展了三湾改编、祭奠革命英烈、“红军的一天”体验式教学和“我与红军后代面对面”等革命传统教育。
培训期间,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与学员代表进行座谈并出席结业式。他强调,当前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职共青团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牢牢把握井冈山精神的时代内涵,不断学习井冈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并与当今时代紧密地结合起来,运用群众工作方法做好中职共青团工作。要坚定信心决心,牢牢把握中职共青团的发展方向,深刻认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深刻认识中职共青团的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地位,深刻认识中职学生对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进的重要作用。要坚定战略部署,牢牢把握新时期中职共青团工作要求,加强中职共青团的组织建设和基础团务建设,明确中职共青团思想引领、素质拓展、权益维护、组织提升等重点工作内容,提升中职学校团委书记的地位、作用和岗位技能,加强中职共青团的工作理念创新和工作手段创新。
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首次召开专利推介会为宣传创新教育成果及促进专利成果的转化,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于11月11日在学校本部成功召开该校首次专利成果推荐会。此次专利推介会深受企业的欢迎和支持,有20多家企业的领导嘉宾到校进行专利转让或许可生产洽谈,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校企实现双赢、共赢。此次推介会是该校创新教育成果的重要展示,是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
据悉,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行业的一种潮流,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职业教育要生存、发展并不断壮大,必须积极加快改革,走创新之路。推行专利创新教育是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走内涵式道路,迈向高端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该校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途径。
2010年以来,该校大力开展创新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0年第五届技能文化节,该校不仅达到专利实现零突破的目标,而且成功取得3项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成为职业教育专利领域的领头羊。2011年,学校再次取得新的突破,取得7项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2012年期间,学校继续实行奖励政策,专利获得者有了新的突破,该校潘洪楠校长带头申请国家专利,并获得国家新型实用专利证书,累计13项,在第七届技能文化节期间,该校陈贤根老师的一项专利产品成功试产。2013年,该校专利成果取得更大突破,取得比2012年翻一番的好成绩,专利成果达到26项,学生首次有专利成果。
在校领导的重视和带领下,在全校师生的大胆创新,不懈努力下,截至目前该校已拥有38项国家新型专利,另有71项国家专利局已受理,预计年底可突破90项国家专利。专利类型主要有:生产工艺实用型、生活家居实用型、产品外观设计型等国家专利。2014年9月该校荣幸地受邀参加了“2014年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成为全国唯一一所参展的中职学校。
人 力 资 源人社部着力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6月至7月, 国务院重点督查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近几个月来, 人社部按照国务院督查反馈的意见, 及时制定整改方案,认真抓好整改落实工作, 着力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一、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落实。 人社部会同有关部门就简化毕业年度在校大学生创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凭证进行了研究, 拟取消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 更改就业失业登记证名称并作为高校毕业生创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统一凭证。 人社部指导各地出台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实施方案,推动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截至10月底, 北京、河北、 山西、 吉林、 黑龙江、 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重庆、 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宁夏、青海22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已出台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实施方案。人社部还印发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工作的通知》,组织各地在9月至12月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集中宣传活动,将政策宣传作为就业服务月、部分大中城市联合招聘、就业服务周等专项活动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和政策宣传。
二、深入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人社部于6月召开动员会议,7月在各地启动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人社部门所属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服务平台,面向所有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 (包括户籍不在本地的高校毕业生)开放,为有就业服务需求的毕业生办理求职登记或失业登记; 同时, 根据毕业生的需求,提供岗位信息、 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 就业援助等服务。 9月底10月初,人社部在教育部门移交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信息的基础上,汇总整理信息,并按生源地分解下发到各省份。目前,各地正在抓紧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服务,努力促进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年底前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
三、继续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活动。人社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一批国家级重点以上的技工院校和培训实力雄厚的职业培训机构,对有就业创业和培训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企业上岗前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其实现技能就业、素质就业和稳定就业。
四、强化公共就业人才服务。 人社部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 就业服务周活动,9月份就业服务月活动期间共为69.55万名未就业毕业生办理了登记, 对16.05万名毕业生开展了就业援助,组织各类招聘活动4672场次, 提供就业岗位231万个; 即将在11月24日至12月7日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在今年10月18日至11月17日、 明年3月1日至4月30日, 开展部分大中城市联合招聘活动,目前全国共有172个城市的9.1万个用人单位参与网上招聘活动,发布38万个职位,提供162万个岗位, 各地共举办400余场现场招聘会; 58个单位组织1900家用人单位参加了线下巡回招聘活动,提供5.2万个岗位。
2014年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即将启动以“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主题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即将于11月24日启动,历时两周,12月7日结束。
此次服务周活动突出公益性特征,强化公共服务理念,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就业政策等全方位服务。本届服务周活动内容包括:举办全国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大会;举办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会;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活动;组织“万名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进校园”活动;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措施宣传活动。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简介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Guangzhou Hual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cational College)始建于,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是一所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专科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学院位于广州增城,座落在占地余亩的广州华立科技园区内,占地面积790余亩;现有全日制学生一万多人,学院拥有96.8万多册馆藏图书。学院设有电力工程、环境艺术、建筑管理等12个系,开设专业29个,构建了工、经、管、文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学院开设了创业学院和电商学院。
及2015年工作设想
一、2014年工作总结
2014年是学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头之年,也是学院迎评促建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全院领导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给力工作,各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为学院力争“十三五”期间办成省内先进的民办高职院校打下坚实基础,现将2014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顺利完成迎评促建工作,为学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院在创建初期走了一些弯路,失去大好的发展机遇,以至人才培养评估工作迟迟未有通过,严重制约了学院的发展。董事会,院领导将2014年底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当作马拉松跑的最后冲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分工明确,任务到人,对方方面面的工作,尤其是评估专家提出的整改工作进行认真、深入的整改,查漏补缺,逐项落实,使人才培养工作的各项指标基本上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评估标准。王浩院长和卢新勤书记对自评报告和院长汇报亲自草拟,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多次演示,三易其稿。我们的辛勤,得到了评估专家组的肯定的回报。
(二)积极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狠刹“四风”、力促“三风”,校园展现新气象。
2014年3月至10月,在党委领导下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群众路 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原则,分“学习动员”;“查摆问题与批评帮助”;“整改落实和建章立制”三个阶段进行,做到了广覆盖,全参与。期间还结合“师德教育主题月活动”和“教风、学风、工作作风建设月活动”,组织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题征文,“师德教育主题月活动”征文,分别收集征文二十多篇,并选出十篇“师德”优秀征文送省教育厅参加评奖活动。上述活动,都做到扎实推进,务求实效,“群众的诉求,就是我们的目标”,学院班子的群众意识更强了,务实清廉、风清气正,大家都觉得:珠江学院的明天一定会灿烂辉煌。
(三)力抓教学管理系统建设,教学管理进入良性发展。
学院根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反馈意见,制订、完善了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购进了一套综合教学管理软件,完成了软件建设和使用培训等工作,使学院教学管理初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新开设了学生网上评教模块,结合原来的专兼职督导,完善提高了教学质量监督手段;顺利完成了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的数据采集工作;结合学院的实际,组织指导各教学系部完成了800多门课程的标准制订。各系分别根据本系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管理的探索,其中经济管理工程系制定了“教师教案规范”、“实验室操作安全规定”等17项教学管理制度,并逐项落实,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在教务处和学院组织的多次检查中都排在系部的前列。机械电子工程系注重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通过检查教学文件,跟进教学计划的执行,听课交流,教师自查,学生评教,召开学生、教师座谈会等形式,确保教学质量,本 学期23门课程收集了1919份评教表,任课教师平均得分为92.16分,全部评为优秀。我院教学管理工作逐渐走上正轨,进入良性发展。
(四)努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师资质量显著提高。
紧紧围绕学院的中心工作实施人才立校工程,引进与培养并重,加大力度,2014年在教师队伍整体质量的提高上成绩显著。选拔聘任了28个专业的32名专业带头人;完成了35名符合高校教师资格认定的教师的审核报名工作,并已获得省厅批准;完成了17名符合讲师条件的教师的审核申报工作并获省教育厅批准;完成校聘副教授7名,校聘讲师16人的评定聘任工作;评选“教学名师”一名,“教坛新秀”7名;组织青年教师暑期到企业挂职锻炼,探索教师锻炼提高的途径,并制定了相关制度,同时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并完善相关制度;本共引进人才76名,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6人,研究生12名。
(五)着力规范实习实训管理,顶岗实习工作顺利有序进行。
根据2012级学生人数多、实习时间长和实习点分散的情况,学院制定了《实习实施方案》和《学生顶岗(毕业)实习实施细则》,各系分别组织学生动员,完善了学生顶岗实习和指导教师工作手册,明确任务、要求,规范管理,虽然指导教师只有70名,顶岗实习的工作依然有序顺利地进行。
(六)加强招生宣传和就业指导,招生就业进出趋旺。
招生工作是在董事长的亲自指挥下进行的,今年我们加大了招生宣传的力度,特别是启用了学生宣传队伍,组织学生回母校进行宣讲; 学院还组织了增城日报珠江学院专刊的招生特刊,向学生家长推介学院,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今年新生报到人数和报到率实现了新的突破,报到率比上一年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
2014年,我院举办了近30场就业专场宣讲会,包括北汽(广州)汽车有限公司、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等共录用学生200多名,学院还举办了一场校园招聘会,共有80家用人单位参加招聘,提供岗位达500多个,有1000多人次的学生进行了面试,取得了较理想的影响和实际效果,2014届毕业生994名,除了办理好待就业手续的学生82名外,其余912名毕业生全部签订了各种形式的合同,其中三支一扶的6人,自主创业的11人,超过了历届的就业水平。
(七)科研管理逐渐完善,科研、竞赛成绩突飞猛进。
学院领导班子十分重视教、学、研结合工作,探索教研结合,课赛融通,以赛促训的模式,一方面大大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又收获了科研、竞赛的丰硕成果。2014年,我院结集正式出版了学院科研论文集,组织2014年省质量工程项目申报6项;组织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教育培训项目2项,并完成了申报工作;进行了校级专业建设基金项目4项的申报;完成了校级教学科研基金后期资助项目4项的申报工作。
在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和国家级的技能大赛中,我院锋芒毕露,崭露头角,屡获大奖,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锻炼,摘取了殊荣。经管系有二人获得国家级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一人获得省级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五人获得省级教师技能比赛优胜奖,有多名学生获得省级 和国家级技能大赛的奖项。计算机信息工程系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数字媒体大赛,取得了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和三等奖2个的优异成绩;参加全国“蓝桥杯”创新创业大赛取得国家级三等奖1个,省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和优秀奖6个的不俗成绩。此外,建议系和机械电子工程系在组织学生参加省级比赛中也有突破性的获奖,外语系、大三学生文家辉通过日语最高级的Ⅳ1级考试,大一学生蔡泽歆、蔡彪也通过了较高的Ⅳ2级考试,2012级文家辉与2013级曾宇欣分别取得了赴东京AIT日本语言学校和东京京进日本语学校留学的资格,并已分赴日本留学。
(八)坚持从严管理,推进学风建设,学生工作有新的进度
学生工作无小事,学生处紧紧围绕学院的中心工作,坚持“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原则,大处看眼,小处入手,一年来,尤其是下半年和学风建设活动月期间,加强了辅导员和宿管员的管理,进行了检查、劝阻带食物入教室,检查课堂纪律和出勤情况,学生晚自习出勤和晚归情况以及违纪违规等的常规管理和考核,并通过日检查,周评比,月考核的办法,将学风建设落到实处,我院学风建设出现喜人的新进展。
(九)规范党员发展细则,积极稳妥做好发展工作。
根据中央“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党委重新制定了“学院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按照发展新党员的流程,党委组织部严格把关,从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开始,认真审核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做到坚持细则不走样,本共发展预备 党员39人,审批预备党员转正33人,进行党校培训980人,其中取得合格证书有760人。
(十)推动平安校园工作,建设稳定平安校园
学院围绕“平安校园”创建评估开展工作,健全了后勤、保卫方面的制度,针对“六防”,“九防”把工作做细,及时制止非法推销、行骗、涉黄等事件,六次报送公安局。
由于措施得力,工作到位,处置得当,近几年来,特别是本没有因治安案例给学院造成任何负面影响,而且获得了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组给予的“安全的学校”的评价。
(十一)丰富学生社团活动,建设精彩和谐校园。
以辅助学生成才为出发点,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入手,学院30各学生社团分别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一年来,分别开展了“轮滑球赛”、“校园十大歌手赛”、“新生杯篮球赛”、“羽毛球校级公开赛”、“元旦晚会”等活动;各社团开展了“周末活动”或“周末晚会”,经管系举行了“经管之夜”晚会;建艺系策划了“T台走秀”;外语系进行了“英语演讲比赛”;计算机系组织了“多媒体作品创作大赛”;机电系开展了“汽车营销PPT演讲大赛”等等。这一系列活动,使校园文化活动精彩迭出,并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展现了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为金彩和谐校园建设抹上亮丽的色彩。
(十二)其他部门各有亮点,各项工作风生水起。
继教学院录取成人高考生1201人,创历史新高,成教各类在籍 生4020人,接近普招生的水平,鉴定考证达5800多人次,社会劳动力培训2238人,为广东省9间监狱进行在押人员职业技术培训也达2238人。图书馆在任务重,人力不足的情况下,完成了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要求的藏量、增量的相关工作,并利用课间、中午、放学后的空隙见针,增加开馆时间,满足师生的需要。院办党办办文、办会、办事工作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审核修订了30万字的制度汇编,制发了“党员发展工作细则”等220份制度和文件,处理来文600余份,繁忙的工作中未出现原则性的失误。基础部、思政部等部门也分别较好地完成了相关的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办学规模较小,办学基础设施较为薄弱。2006年9月创办,2013年建设新校区,校园环境、配套工程、基础设施等都比较薄弱,给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师资队伍整体实力不够雄厚,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和梯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校园信息化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学院的无纸化信息化办公平台、智能师生服务平台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工作力度需进一步加强。政府、学校、企业的“校政企多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力度不够,要努力建设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产教深度融合。
创先争优活动领导点评工作汇报
领导点评是我校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四项推进方式之一,按照市委、市教育局党委统一部署,根据《关于印发〈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认真做好领导点评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穗创先组发[2010]23号)文件精神,校党委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紧密结合我校中心工作实际,立足岗位,调查研究,认真做好领导点评工作,确保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取得实效。现就我校创先争优活动领导点评工作汇报如下:
一、开展情况和主要做法
(一)明确点评责任主体和内容
校党委负责对班子成员和12个基层党组织书记进行点评,基层党组织书记对本单位党员进行点评。领导点评工作的开展紧密结合各基层党组织、党员公开承诺事项,围绕推动学校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促使师生得实惠、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总体要求,将履行职责、兑现承诺、发挥作用情况作为主要内容,实事求是给予点评,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明确了我校后示范性建设时期的中心工作,重点任务和前进方向。
1.明确点评重点,扎实做好领导班子成员点评工作
一是组织抓好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本职,促进领导班子队伍建设、民主管理、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学校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完成的情况;二是认真开展公开承诺,切实兑现公开承诺的情况;三是促进校园和谐,服务广大师生,务求师生得实惠的情况;四是履行管党职责,解决制约基层党建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积极创建“五个好”党组织,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情况。
2.紧密结合实际,夯实基层党组织争创基础
一是积极投身创先争优活动,立足本职工作争优秀,特别展示先进性形象的具体实践情况;二是认真开展公开承诺,切实践行承诺的情况;三是促进校园和谐,服务广大师生,务求师生得实惠的情况;四是迎接亚运当先锋活动环节,本单位发挥我是党员我带头,我是党员我奉献的具体情况。
(二)点评方式形式多样
一是集中点评。通过组织召开民主生活会、工作汇报会、专题会等形式,对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情况进行集中点评;二是现场点评。结合工作调研、督促检查、专项述职、考核等经常性工作,到各基层党组织通过实地考察,了解活动动态,座谈等形式,进行现场点评;三是谈话点评。结合谈心谈话活动,校党委对党员参与创先争优活动的情况进行个别谈话、单独点评。
二、点评效果明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富有成效
为发挥领导点评工作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的成效,校党委专门成立了领导点评工作小组,由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牵头,制定了领导点评实施方案,对点评领导、点评党员、点评时间、点评内容、整改落实情况做出了翔实的安排部署,杜绝了面子工程、散漫应付等情况,促进了领导点评工作的有效有序进行,点评效果明显。全校形成了立足岗位争先进、服务师生争一流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取得了让人欣喜的成果。
(一)有效提高了党组织和班子的号召力
通过领导点评工作的开展,不断探索适合我校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新方法、新路子,带动全体党员师生积极参与到创先争优活动当中,提高了全校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了影响力和战斗力。
(二)切实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领导点评工作促进了我校全体师生党员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各二级党组织积极引导本单位党员同志加强学习,扎实工作,党组织的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三)整体提升了全体党员的思想觉悟
经过一系列的点评活动,激发了我校全体师生党员创先争优齐努力,我是党员我带头的冲劲,绝大部分师生党员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校园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把学校的中心重心工作摆在首位,着重解决校园重点难点问题,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广大师生办实事办好事当成了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全体师生党员的思想觉悟得到了有效提高。
(四)服务亚运,全面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有序开展
在亚运期间,我校统一开展“五项活动”:一是“亚运先锋”活动。2010年“七一”前,各级党组织召开“保障亚运、服务亚运”专题组织生活会,充分认识举办亚运会的重要意义、基层党组织在亚运会举办中的重要地位和广大党员的重要作用。2010年7月至12月,扎实开展“保障亚运、服务亚运”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举办亚运会、亚残运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岗位奉献”活动。各级党组织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推动科学发展的大局,从各自岗位特点出发,组织开展“立足岗位奉献,展现党员风采”活动,促使广大党员努力提升工作水平,在本职岗位上创一流业绩。三是“服务师生”活动。各级党组织根据自身职能和特点,确定系列活动内容,组织党员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结对帮扶、走访慰问等活动,深入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师生工作,帮助广大师生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四是“亮牌示范”活动。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等形式,促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带动作用。五是“组织创新”活动。通过加强各级党组织班子、阵地、活动的规范化建设,完善基层党建述职、考核、评议制度,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通过全校师生在服务亚运期间的共同努力,我校荣获了 “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志愿者工作优秀组织奖”,校团委荣获“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志愿者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先进集体”,校团委开展的“志愿者的志愿者——志愿者活力加油站”活动荣获“志愿者工作优秀项目奖”“亚运党团员志愿者创先争优示范岗”、“广州志愿助残示范岗”、“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地铁志愿者工作优秀单位”、“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番禺区运行保障先进单位”、亚运会亚残运会“文明微笑使者”……诸多荣誉,是对我校2600多名亚运志愿者工作的充分肯定。广大志愿者无私奉献,默默付出,用真诚的微笑欢迎各方宾客,用周到的服务展示东道主的热情,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志愿服务任务,为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的顺利举办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获得了各级领导、海内外宾客和广大市民的广泛赞誉。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情况
(一)个别基层党支部书记对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力度不够,表现在活动兑现承诺上主动性不够。
(二)少数党员党员意识不强、奉献意识薄弱,较少参与“创先争优”活动。
按照市委、市教育局的总体要求部署,创先争优活动将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任务重、要求高。我校将继续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统筹推进。
(一)继续深入理论学习,解放思想。活动向前推进一步,学习就更深入一步,思想就更解放一步。不断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不断学习中央文件精神;不断更新岗位需要知识,形成大胆探索,高效创新的工作氛围。
(二)继续在“实”字上下苦功。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引导基层党组织结合实际,按照鲜明、具体、实在的要求精心设计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创先争优活动载体,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求真务实、求实去虚、扎扎实实,以师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行动把活动开展好、落实好、推进好,把对开展活动的热情体现在实际行动中,落实在具体工作上,贯彻在服务师生中。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意识,安全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在逐渐地壮大, 他们借助于现代信息化手段与外界建立起密切的联系。然而, 他们的涉世经验尚不丰富, 思想与现实这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背后深藏着诸多安全隐患。当今高校大学生的结构日趋复杂, 高校的办学方式日益开放, 管理方式日渐社会化, 校园与社会的交互日趋激烈, 校园完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态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要求建设“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 以实现“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的发展目标。由此可见, 学生的安全教育不可或缺。本文以高职学生为调查对象, 调查其安全意识状况, 以期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安全教育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文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从中随机抽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共发放问卷150份, 回收问卷140份, 剔除无效问卷, 有效问卷130份, 有效回收率为87%。符合随机抽样调查的要求, 并且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
(二)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 并辅之以文献研究法以及访谈法收集研究资料。通过查阅相关文献, 课题组编制了“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问卷”, 并进行了小范围试测, 针对试测中发现的问题将调查问卷作进一步的修改。根据问卷调查结果, 课题组采用SPSS以及Excel等相关的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把学生的安全意识调查结果从学生安全意识态度、学生的安全意识行为和安全意识教育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每一方面采用用百分比和皮尔逊量相关系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1.学生安全意识态度分析。
从以上的数据分析可知, 在对安全问题的态度上, 0.7%的学生认为安全问题对自己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非常重要, 0.7%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 13.2%的学生认为一般, 85.3%的学生认为不重要;在对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态度上, 0.7%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非常重要, 2.9%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 37.5%的学生认为一般, 33.8%的学生认为不重要, 25%的学生认为完全不重要;除了百分比统计之外, 我们还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了男女同学对安全意识的态度。从分析结果来看, 相关系数为0.104, 显著性p=0.227>0.01, 说明男女同学在对安全的重要性方面并未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2.学生安全意识行为分析。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 在日常安全行为中, 88.2%的学生没有夜不归宿情况, 11.8%的学生有夜不归宿情况发生;87.9%的在教室或图书馆去洗手间, 不会把手机等贵重财物放在桌上, 12.1%的学生有遗留的现象发生。除了百分比统计之外, 我们还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了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安全意识行为。从分析结果来看, 相关系数为0.069, 显著性p=0.422>0.01, 说明不同年级的同学在安全意识行为方面并未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3.学校安全意识教育分析。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 学生在安全意识教育中, 35.3%的学生确定学校开设相关课程, 44.1%的学生不确定是否有相关课程, 20.6%的学生确定没有相关的课程;在教材发放中, 72.8%的学生不确定发放过相关教材, 16.9%的学生通过选修课获得相关教材, 10.3%通过必修课获得相关教材。除了百分比统计之外, 我们还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安全意识教育方面做了相关分析, 从分析结果来看, 相关系数为0.178, 显著性p=0.038>0.01, 说明不同专业的同学在安全意识教育中并未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三、结论和建议
从本次的调查结果来看, 在当代信息化发达的情况下, 学生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既快捷又广泛, 大部分人基本的安全意识还是具备的。至于具体的安全行为还有待进一步地教育和培养, 学校的安全意识教育活动也有待加强。
1.树立科学的安全意识教育理念。在当今信息发达的情况下, 学生不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关键是学生安全意识淡薄, 学校的安全意识教育不及时, 所以, 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时, 要树立科学的安全意识教育理念, 全过程、全方位地给予安全意识的教育。
2.创新高校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形式。社会复杂环境对大学校园的影响不断加深, 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变得更加复杂。高校要改变以往较为单一的课堂和宣传教育方式, 要不断地创新思路, 开辟不同的渠道, 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意识培养。
3.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机制。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来自于学校, 家庭教育作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不容忽视。除了学校与家庭的教育, 更需要向社会延伸, 社会是学生最终的落脚点, 所以社会对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尤为重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 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赵志川, 杨淑欣.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现实必要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6) :31.
[2]邹勇.大学生安全意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4.
关键词:广州亚运会 学校体育改革 影响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行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动力因子,至2010年第16届广州亚运会的举行再一次的影响着学校体育的改革局面。“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亚运口号日益深入人心,崇尚体育运动、体育精神的呼声,在我国也掀起了又一个高潮。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在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方面对广州、广东乃至全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体育方面为我国体育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而学校体育改革,一直是我国体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此次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势必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现状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在模仿中徘徊了近三十年,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寻找自我,力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从取得的成效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体育法规制度不断完善;第二,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得到重视,学术氛围浓厚;第三,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第四,课外运动训练工作不断发展,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第五,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迅速;第六,学校体育硬件建设有所加强。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走过了曲折发展的道路,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在改革的征程中,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克服去解决,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不断促使学校体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
2、广州亚运会的“和谐”理念——学校体育改革的全新境界
2008年北京奥运会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而亚运会我们则打出了“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口号,这是一种精神理念的全新转变。学校体育改革中不但要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放在首位,还要注重“终身体育”理念的灌输,这正是“和谐”理念的完美诠释。“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是指导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思想。一方面我们要通过体育教学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和意识,使得体育的血液在学生体内得到融会贯通,以体育的能量带动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和谐”发展的体育人,这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根本指向,而倡导“和谐”理念也是学校体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的全新境界。
2.1“和谐”视角下,学校体育改革要做到“以生为本,身心全面发展”
学校体育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传递体育文化为目的的教育过程,它是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比较强的体育教育活动;其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1].
首先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学生是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教师的一切活动应根据学生主体的需要和特点来安排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其次要把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注重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态度、兴趣、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以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英才。
2.2“和谐”视角下,学校体育改革要加大学生体育人文素养的培养
广州亚运会是在和谐的氛围下成功举办的,在亚运期间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不约而同的亚运礼仪,作为东道主的中国,接待外来宾客无疑要讲究礼节,这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诠释着泱泱华夏是一个礼仪之邦。那么,在学校体育改革中,不但要重视学生体育文化知识、体育技术技能的培养,也要注重体育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样的人才才是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才是一个完整的体育人。体育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表现在体育礼仪的培养,还包括学生的竞技体育精神、参与拼搏精神、遵规守德的精神、竞争与合作精神,以及作为主流的和谐发展精神[2]。在和谐视角下,在社会和谐、校园和谐、环境和谐下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体育人文素养,以培养出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使得学生具有爱祖国、爱集体、爱校园、爱他人的思想品质,以及增强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广州亚运会有利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
在我国几十年来,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绝大多数是传统的竞技性运动项目,如田径、球类、武术、游泳、体操等。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对体育课程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是,仍然不能满足于当前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各种养生导引术、武术技击、民间娱乐、游戏等,经历了几千年的承袭发展演变,成为当今世界体育文化中的瑰宝。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多彩,适合开展的项目众多,然而这些项目在学校体育中开展的情况值得呼吁[3] 。
在此次举行的广州亚运会中,共设42个比赛项目,包括28个奥运会项目以及14个非奥运项目,其中不乏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例如:武术—其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优秀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围棋—起源于中国,古代称为奕,相传已有4000多年历史,是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棋戏;中国象棋—据史书记载,象棋起源于战国时期,最早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以后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2000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由多人集体划桨的竞赛……这些项目被列为亚运会比赛项目,无疑促进了其在学校体育中的研发与开展,把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经过科学改造后,引进到学校体育课堂上来,不仅为课程设置开拓了新的天地,也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4、广州亚运会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学校体育系统中包含或体现的文化因素,也指校园系统在体育方面的亚文化。其内涵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我们把组织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研究结果加以细化,就可得出—校园的体育标识、标志性体育人物、标志性体育建筑、运动哲学和口号等,能够反映校园体育文化的概貌的结论。霍罗威茨(Horowitz,1988)指出:榜样人物、特定的地理位置、标志性建筑、标志性事件等构成校园文化[4]。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的比赛场馆大多设置在广州大学城,学校里的体育场馆、器材设施以及一些标志性的体育建筑将在校园内得到有效使用和永久保存。一时间品味体育建筑、崇尚体育拼搏精神成了校园的热门文化;另外为了迎接世界各国的客人,一些体育性标示以及体育口号,也成了校园体育价值核心精神的一部分;亚运会作为亚洲一项最大的体育盛会,是一个标志性的体育事件,各国运动员及体育爱好者之间相互切磋,对于一些体育领域里的问题互相探讨、交流,这是一种体育文化上的相互碰撞和磨合,这无疑促进了体育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为校园体育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使得学生在体育文化的洗礼中,重新认识到体育的真谛—体育运动不单追求身体生理上的健康,还有精神方面上的健康,即对人生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格及良好的品质。
5、广州亚运会有利于“终身体育”理念在学校体育领域里的传播
“终身体育”从字面看是指人的整个生命过程都要不间断的进行体育锻炼,这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理念。就是通过学校体育教学,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方法,让他们懂得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从而积极锻炼,有一副强健的体魄,保持旺盛的精力,将来以极大的热情和饱满的斗志投入到工作中去[5]。那么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终身体育的意识,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也是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主导潮流。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及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形成终身体育的重要因素,也是实施终身体育的重点。
5.1 广州亚运会使得“终身体育”的理念深入人心
青少年是校园里富有激情和活力的一代,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认知日渐的成熟和练达,他们对待体育,对待亚运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自亚运会举办以来,各国运动健儿对体育运动大力宣传,一时间崇尚体育运动成了学生们的共鸣,“我运动、我健康,我运动、我快乐”的口号更是日渐响亮。亚运会再一次使得终身体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拥护。这一理念,也将再一次在学校体育改革中得到重申。
5.2 终身体育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最终归宿
终身体育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最终归宿。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稳固的运动兴趣和爱好的良好的时机,稳固的运动兴趣和体育爱好才能使得终身体育的理念在学生的思想上生根发芽。因此,我们既要注重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培养,也要注重学生运动兴趣以及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的培养。学校体育改革也强调了终身体育的关键性。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得“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愈加响亮,这正是终身体育的完美诠释,也是我们进行学校体育改革的最终目的和最终归宿。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一项复杂、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6]。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行,将对学校体育改革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从和谐视角下学校体育的全新改革理念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开设和完善;从对学校体育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再到推动终身体育理念在学校体育中的传播;这些积极的影响无疑像催化剂一样为学校体育改革注入了强有力的动力因子,同时也为学校体育教学寻得一个完善而系统的教学模式而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动力与契机。在研究有利影响的基础上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参考。
6.2 建议
1. 学校体育改革,要“以生为本”,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2. 学校体育改革,要加大学生体育人文素养的培养。
3. 学校体育改革,要加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
4. 学校体育改革,要不断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5. 学校体育改革,要促进“终身体育”理念的灌输和培养。
参考文献:
[1] 周登高.学校体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6.
[2] 宁艳华.谈形成高职学生体育人文素养的因素[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97.
[3] 韩英甲.关于在普通高校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必要性的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3): 475.
[4] Horowi H.L.Campuslife:Undeaduate cultures from the End of The Eigheenth Centuyto the Present.Unjv of Chiea Press,1988.
[5] 许同海.21世纪中国大学体育改革与发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60.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校】推荐阅读:
广州工程技术09-12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09-15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红十字会章程05-29
广州中专职业学校09-12
广州有什么大专学校10-04
广州市信息技术09-10
广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报告11-03
广州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调查问卷11-08
广州小学招生06-06
广州病假工资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