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民族宗教观

2022-10-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树立正确民族宗教观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思想论析

[内容提要] 关于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思想是毛泽东民族理论的核心构成。新中国成立后,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事关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宗教基本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关于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思想。毛泽东认为,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需要实行尊重保护宗教的基本政策,采取统上联下的基本策略,遵循谨慎稳进的基本步骤以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对宗教问题的理论研究。深刻领会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思想,对于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正确处理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宗教问题,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宗教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毛泽东;少数民族;宗教

[作者简介] 代红凯,法学博士,《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编辑。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1]宗教关系,是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中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关系之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是决定少数民族社会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事关民族团结发展、国家稳定统一的大事。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为指导,结合少数民族宗教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对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对毛泽东关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宗教诸多论述的认真梳理和细化,有助于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正确处理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宗教问题,引导爱国宗教力量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必须实行尊重保护宗教的基本政策

毛泽东认为,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总的方针是采取尊重保护的原则和态度,如此才能为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奠定基础。具体而言,就是尊重保护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尊重保護少数民族的宗教感情、尊重保护少数民族宗教的正当利益。

1. 尊重保护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

尊重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共产党处理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也是毛泽东在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时始终强调重视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态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就对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作出了明确的阐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时,仍强调尊重维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政策,强调信教或不信教、信何种宗教、信教时限等,中央都予以尊重和保护,不加强制干涉。他指出:“共产党对宗教采取保护政策,信教的和不信教的,信这种教的或信别种教的,一律加以保护,尊重其信仰,今天对宗教采取保护政策,将来也仍然采取保护政策”[3],且“宗教信仰自由,可以是先信后不信,也可以是先不信后信”[4]4,不能“强制人们不信教”[4]209。毛泽东还认为尊重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国家长期的政策法规,并不以国家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在法舫法师给巨赞法师“建议征得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和李济深副主席的同意,请他们担任中国佛教的保护者”的信上就批示道:“《共同纲领》已予各种宗教以信仰自由的保护,不须要再说个人保护。”[5]562尊重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尊重保护基本人权、维护人民利益需求的重要体现,是尊重宗教自身规律的要求,也是最大限度团结群众、践行群众路线的需要。毛泽东一再强调尊重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原则,为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奠定了政策基础。

2. 尊重保护少数民族的宗教感情

宗教感情,是对宗教信仰的情感认同,是信众在树立宗教信仰的过程中沉淀、凝聚而成的深重稳固的心理和精神因素。宗教感情是凝聚信教群众群体力量的重要纽带,能够释放巨大的社会能量。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必须谨慎小心,不能伤害信众宗教感情,否则便会激发信众的心理抗拒、排斥甚至仇恨,使国家相关民族政策法规的施行遭受挫折,甚至走向失败。毛泽东在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时,十分重视对群众的宗教感情予以尊重和保护,其主要思想有以下几点。

一是尊重少数民族宗教感情是对宗教存在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尊重,不能随意干涉和伤害少数民族宗教情感,否则便会带来危害。毛泽东指出:“人们的宗教感情是不能伤害的,稍微伤害一点也不好。除非他自己不信教,别人强迫他不信教是很危险的。这件事不可随便对待。”[4]41956年8月5日,毛泽东会见印度尼西亚国会议员代表团,当客人说到代表团当中有各种思潮和各种宗教信仰的人时,他就指出:“宗教是会长期存在的,这是人民的感情,我们不能用行政命令取消或废除宗教,只有人民觉悟了,才会不相信宗教。伤害人民的宗教感情是没有好结果的。”[6]597

二是尊重少数民族宗教感情是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必然要求。1951年5月26日,毛泽东在审阅修改《人民日报》社论稿《拥护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时,就“有关西藏的各项改革事宜,中央不加强迫”的政策写道:“中央的这个政策,不但对西藏是如此,对国内一切占少数的兄弟民族都是如此。因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项固有制度的改革以及风俗习惯的改革,如果不是出于各民族人民以及和人民有联系的领袖们自觉自愿地去进行,而由中央人民政府下命令强迫地去进行,而由汉族或他族人民中出身的工作人员生硬地强制地去进行,那就只会引起民族反感,达不到改革的目的。”[7]350-351

三是尊重少数民族宗教感情是能否紧密联系信教群众的关键。1956年9月25日,毛泽东会见参加中共八大的叙利亚—黎巴嫩共产党代表团、摩洛哥共产党代表团、阿尔及利亚共产党代表团,在谈到党员干部可不可以做礼拜时,毛泽东说:“要做,不然要孤立。公开宣传不相信宗教,但到庙里的时候,就要行礼,这样并不违反原则。”[6]636唯有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感情,才能为相关改革的实施奠定群众基础。

尊重与保护宗教感情,彰顯出毛泽东对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深度思考,丰富、发展、健全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思想和宗教政策,为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各民族间的团结和谐提供了基础性保证。

3. 尊重保护少数民族宗教的正当利益

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不能对宗教正当利益进行无故损害或破坏,只能在尊重保护宗教正当利益的基础上进行。毛泽东十分重视在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时对少数民族宗教正当利益予以尊重和维护。在解放西藏之初,毛泽东表示同意的中共中央西南局拟定的与西藏进行谈判的十项条件,就包含了“保护喇嘛寺庙”的内容。[5]4761951年1月19日,毛泽东接见参加第二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的各中共中央局和大城市党委统战部负责人,在谈到佛教问题时就指出要对宗教寺庙等宗教实体的正当利益予以保护,他说:“佛教如何改革,要同他们里面的开明分子商量。他们中有人说,他们没有信教自由,庙都被占了。北京市恐怕要给他们腾出几个庙来,五台山关系蒙、藏两个民族,恐怕要重修一下。”[7]284为保护少数民族正当利益,中央也专门发文进行强调,指出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土地改革时,“对于少数民族宗教寺院的土地、房屋及其他有关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公共的土地、房屋,原则上基本不动,如群众要求,上层人物和宗教人物同意,可以酌予处理。……并加以严格的控制”[8]665。毛泽东对宗教正当利益尊重和保护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的重要指导,能够稳定宗教情绪,为顺利实行党的民族政策及相关宗教政策提供了重要保证。

二、 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必须采取统上联下的基本策略

新中国成立后,为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毛泽东很重视统上联下的策略。由于少数民族宗教领袖在群众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且宗教具有突出的群众性特征,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处理涉及宗教的问题,必须先做好宗教领袖和上层人物的统战工作,争取他们的同意和支持,再去发动群众,而“不要把这两个步骤颠倒过来实行”[8]664,如此方能确保国家方针政策顺利实施,否则便会遭受挫折。此外,坚决批判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也是毛泽东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所重视的方略。

1. 做好宗教领袖的统战工作

一是尊重保护少数民族宗教领袖的社会地位。在对少数民族宗教领袖的统战工作中,毛泽东十分重视尊重保护宗教领袖的社会地位。1961年1月23日,毛泽东在同班禅额尔德尼谈话时说:“只要同西藏人民合作,讲民主,一定有你们的政治地位,生活上不降低,同过去一样,这一点由中央来保证。”[9]43此外,对少数民族宗教领袖社会地位的尊重和维护不仅体现在政策规定和要求上,也体现在进行宗教改革等重大社会改革工作时,必须要征得宗教领袖的同意:“要不要改革,是你们自己的事,你们商量。”[10]126

二是尊重保护少数民族宗教领袖的正当利益。毛泽东十分重视尊重保护少数民族宗教领袖的正当利益,多次强调少数民族地区不管如何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改革都必须保证宗教领袖的个人利益和生活水准。对于宗教领袖正当利益的维护方式,毛泽东也进行了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他“个人的意见是:对于他们的土地、他们的庄园,是不是可以用我们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办法,即实行赎买政策,使他们不吃亏”[11]。1959年5月7日,毛泽东高兴地会见出席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阿沛·阿旺晋美和詹东·计晋美,他说:“你们站在爱国、进步方面,是左派,不要怕丧失你们的庄园以后没有饭吃。对左派和中间派,要采取赎买的政策,保证改革以后生活水平不会降低。”[9]42

三是与少数民族宗教领袖建立良好友谊。与少数民族宗教领袖努力建立良好友谊,也是毛泽东做好关于宗教领袖的统战工作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对宗教领袖实行情感上的关照、物质馈赠上的往来以及爱国救民精神理念的求同。

一方面,对宗教领袖予以情感关照和恰当的物质馈赠。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所收录的毛泽东给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回信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在精神上和物质上对宗教领袖真挚热烈的尊重关怀之情。毛泽东对回赠礼物的选取是很有讲究的,并不是以贵重珍稀为取舍标准,而是选择日常生活的普通物品,且具有引导宗教领袖积极团结、共同努力的政治隐义。其中给达赖喇嘛的一份回赠礼物,就是“十六(毫)米电影放映机一部(附《中国人民的胜利》《中国民族大团结》影片各一部)”[12]493,这既能体现出人民领袖工作生活作风的勤俭节约,又对宗教领袖进行了积极的政治教育和思想引导。

另一方面,努力与宗教领袖在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方面达成一致,增进彼此之间的团结和友谊。爱国和救民就是二者共同的精神理念。毛泽东认为爱国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宗教领袖能够团结合作的重要理念。1956年8月5日,毛泽东会见印度尼西亚国会议员代表团时说:“我们中国有多种宗教,如像我是无神论者,你是有神论者,但我们有共同点——爱国主义,这是最主要的。……只要大家有爱国主义,什么都好办。”[6]597此外,毛泽东还指出,救民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佛教等宗教共同的价值理念,“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的人讲话的。……因此,你们信佛教的人和我们共产党人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解除受压迫的痛苦这一点上是有共同之处的”[10]114。在毛泽东看来,爱国救民,便是中国共产党和少数民族宗教价值追求的共同之处,也是二者能够精诚合作的理念基础,在这方面达成一致,就可以增进二者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增进宗教领袖对中国共产党开展宗教改革等相关工作的认同和支持。

当然,建立起与宗教领袖的统一战线,并不是意味着对宗教领袖无原则的迁就和妥协,而是“必须在反帝反封建的基础上将他们团结起来,并加以教育”[7]304,并采取积极、稳步、协商的态度,帮助其逐渐进步,这样才能和少数民族宗教领袖建立起长期的合作,使其领导的少数民族宗教事业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 积极争取人民群众支持

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既要统上,也要联下,不仅需要赢得宗教领袖的同意和赞成,也需要人民群众的接受和支持。在争取和团结少数民族宗教领袖的基础上,依靠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社会改革的实践,迂回地去发展人民群众中的革命力量,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才能赢得宗教领袖和宗教群众的衷心认可和支持,最终确保宗教问题的平稳顺利解决。

处理宗教问题,毛泽东不仅重视宗教领袖的统战工作,还重视征得底层人民群众的意愿。毛泽东审阅、中央同意的与西藏谈判的十项条件的第八项,就是“有关西藏的各项改革事宜,完全根据西藏人民的意志,由西藏人民及西藏领导人员采取协商方式解决”[5]476。毛泽东认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改革是必须要实行的,但是要得到宗教领袖和人民群众的认可“才能作出决定,不能性急”,要“各方条件成熟,方能实行”[13],且“没有群众条件,没有人民武装,没有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就不要进行任何带群众性的改革工作”[14]75,这样问题才能解决,人民才能满意,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成果才能稳固。毛泽东一直强调少数民族的宗教改革必须要向群众讲道理,要用协商的办法,这样人民才能满意,改革成果才能稳固。1956年2月12日,毛泽东接见在京藏族政教人员时指出:“对西藏地区的土地改革要采用不同的办法,要采用云南的办法。那里是通过和平协商的办法进行土地改革的,人民满意,土司也满意。”[6]526

3. 坚决批评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任何民族主义、大汉族主义或少数民族中的地方民族主义,都是与共产党的原则,亦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不相容的。”[8]668毛泽东认为,无论是大汉族主义亦或是地方民族主义,对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都是极有害而无益的,都需要严厉批评和坚决克服,但主要是反对“包办代替,不尊重人家的风俗习惯,自以为是,看不起人家,说人家怎么样落后”[15]的大汉族主义。

毛泽东对不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宗教习惯和宗教感情的大汉族主义是严厉批评、深恶痛绝的,认为需要坚决克服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时的大汉族主义思想。1953年1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张执一在关于河南少数民族情况的报告中反映,河南回、汉民族关系不正常,突出表现在不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及生活习惯。1953年3月16日,毛泽东对中央关于这份报告的指示进行大幅改写,并加拟了一个长标题:“中央关于在民族问题上在党内和人民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批判大汉族主义具体地解决少数民族中仍然受歧视受痛苦的问题的指示”[16],以期引起对批评大汉族主义错误思想的重视。他严厉地将不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和宗教习惯的大汉族主义思想斥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民族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反动思想,即是国民党思想”,要求派出“懂民族政策、对于仍然被歧视受痛苦的少数民族同胞怀抱着满腔同情心的同志”去帮助工作,并且强调,“如果我们现在不抓紧时机进行教育,坚决克服党内和人民中的大汉族主义,那是很危险的”。[14]269此外,毛泽东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主要是民族压迫的产物,且往往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批评大汉族主义的同时,也必须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但毛泽东强调,“那一般地不是重点”[4]33。

毛泽东在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中,既十分重视批评不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感情和习惯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同时也强调要批评不顾国家整体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地方民族主义思想,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深厚的辩证法哲学思想,亦为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三、 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必须坚持谨慎稳进的工作方针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特别是涉及宗教问题的社会改革工作,从来都是“采取慎重稳进的工作方针”[8]576,而且特別强调采取这个方针“是正确的,非如此不可的,今后仍必须坚持这个方针”。[8]655毛泽东对待少数民族宗教问题从来都是极其谨慎的,其主要思想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工作,必须首先仔细慎重地考虑民族和宗教两个问题。1951年5月23日,毛泽东在听取中央人民政府代表李维汉、张国华等关于西藏问题的汇报时特别强调:“你们在西藏考虑任何问题,首先要想到民族和宗教问题这两件事,一切工作必须慎重稳进。”[7]346宗教问题具有历史性、国际性、民族性等特征,这也决定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高度复杂性。因此,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必须慎之又慎,统筹考虑其所涉及的各种内在、外在因素才能做好这项工作,而且由于宗教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根本核心地位,只有解决好宗教问题,才能为其他问题的解决奠定稳固的社会环境和稳固的群众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在处理西藏问题时所强调的慎重稳进的工作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特征,不仅适合西藏地区,在新疆、甘肃等宗教具有重大影响的地区同样适用。

二是包括宗教改革在内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必须待各方条件成熟方能进行,必须谨慎对待,不能急躁。毛泽东指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必须谨慎对待。我们无论如何不能急躁,急了会出毛病。条件不成熟,不能进行改革。一个条件成熟了,其他条件不成熟,也不要进行重大的改革。”[14]75宗教改革不是宗教压迫,更不是宗教消灭,而是消除宗教在历史发展中遗留的消极因素,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积极的社会效用,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贡献力量。我国少数民族宗教改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消除宗教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中的封建特权;二是改革宗教寺庙内部的封建等级制度、寺庙间的隶属关系以及不合社会发展的教义教规。这两大部分的改革务必遵循谨慎稳进的基本方法才能平稳推进,不切实际地急躁冒进则必然会产生难以弥补的消极影响。毛泽东强调以谨慎稳进的方法解决包括宗教改革在内的少数民族社会改革问题,是符合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是实事求是精神在解决宗教问题上的具体体现。

三是地方工作人员同少数民族发生的政治、贸易、宗教、文化等交涉事宜,必须上报中央,由中央集中解决。1952年4月8日,毛泽东在《中央关于同西藏方面商谈、处理重要问题均由中央解决的指示》中特别指出:以后同西藏发生的各种交涉,“均集中由中央解决,……必须认识藏族问题的极端严重性,必须应付恰当,不能和处理寻常关系一例看待”[12]388。民族问题事关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而宗教问题在民族问题中则又是处于最根本的地位。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的解决,必须谨慎对待,由中央基于国家的稳定发展、民族团结和谐的要求进行统筹考虑,而不能由地方草率地对待。毛泽东对少数民族问题的解决必须上报中央的特别重视,时至今日,对于解决包括宗教问题在内的少数民族问题依然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

毛泽东强调在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时采取慎重稳进的工作方法,是实事求是精神的实际展现,避免了党在少数民族工作中因不了解少数民族宗教的长期性、民族性、国际性而急躁冒进出现严重错误情况的发生,为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论。

四、 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必须加强对宗教问题的理论研究

处理宗教问题,必须加强宗教研究。毛泽东认为,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尽管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其与政治关系紧密,对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都具有极大的反作用,“在中国历史上,道教、佛教、五斗米教、明教、白莲教、天主教、八卦教,都常与政治有联系”[7]230。毛泽东在1959年10月13日在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任继愈的谈话中首次提出加强宗教研究的思想,他指出:“我们过去都是搞无神论,搞革命的,没有顾得上这个问题。宗教问题很重要,要开展研究。……一定要抽出个把人来研究这个问题,不能忽略,包括基督教、佛教、道教,慢慢地来,先做着。研究宗教需要外行来搞,宗教徒有迷信,不行,研究宗教也不能有迷信。”[9]209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并非旨在探讨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而是有着明确的实践指向,即如何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顺利推进少数民族宗教改革工作,实现少数民族地区与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平稳发展,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 加强宗教研究是做好信教群众工作的重要条件

宗教工作的本质就是群众工作,加强宗教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信教群众,做好信教群众工作。1961年1月23日,毛泽东同班禅额尔德尼谈话,他指出:“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信教,我们不懂得宗教我赞成有一些共产主义者研究各种宗教的经典,研究佛教、伊斯兰教、耶稣教等等的经典。因为这是个群众问题,群众中有那样多人信教,我们要做群众工作,我们却不懂得宗教,只红不专,是不行的。”[9]528少数民族宗教群众性的特点更加突出,有些宗教甚至是全民族信仰,只有对少数民族宗教有了充足的了解,才能够了解信教群众,正确处理宗教问题,避免脱离信教群众。

2. 研究好宗教是承认宗教及宗教影响客观存在的现实要求

宗教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这种现实决定必须加强宗教研究工作。1964年5月18日,毛泽东会见苏丹共和国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主席、部长会议主席阿布德一行,当谈到伊斯兰教时,毛泽东说:“我国也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大约有四千万人。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是世界上的三大宗教,我们的政府和科学研究机关还没有加以研究。我们是无神论者,但是不能因为我们是无神论就认为宗教不存在。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信教是个客观存在,应该加以研究。”[17]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宗教的研究工作,是正视少数民族宗教客观现实和解决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现实要求。

3. 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引领宗教研究工作

只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宗教,才能深刻分析宗教现象,把握宗教规律,获得对宗教的科学认识,正确解决宗教问题。1963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关于加强研究外国工作的报告的指示稿上批示道:“这个文件很好。但未提及宗教研究。对世界三大宗教(耶稣教、回教、佛教),至今影响着广大人口,我们却没有知识,国内没有一个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研究机构,没有一本可看的这方面的刊物。《现代佛学》不是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文章的水平也很低。其他刊物上,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写的文章也很少,例如任继愈发表的几篇谈佛学的文章,已如凤毛麟角,谈耶稣教、回教的没有见过。”[18]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世界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是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论,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宗教,才能够为中国共产党正确科学地认识和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提供理论保证。“哲学的研究不是为着满足好奇心,而是为改造世界。”[19]毛泽东提出通过宗教研究认知把握宗教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并不是纯粹出于对宗教的理论兴趣,更是为着使中国共产党人能够以科学的宗教理论知识为指导,去做好宗教相关工作。毛泽东加强宗教研究的思想,为解决少数民族宗教工作问题的稳定前进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也使中国宗教的理论研究工作大大发展,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提供了有益滋养。

五、 结 语

習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20]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毛泽东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的顺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2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思想认识,促使少数民族宗教顺应了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走出了一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健康发展、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正确路径,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型政教关系打下了良好基础、积累了重要经验。毛泽东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论述中蕴含的尊重少数民族宗教客观实际的实事求是精神,重视宗教领袖统战工作和赢取群众基础的统筹并举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于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引领宗教事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宗教力量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 国家宗教事务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学习读本[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204.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583.

[4]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第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1]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1.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1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65.

[14]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069.

[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30.

[1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第5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353.

[1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470.

[1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哲学批注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152.

[20] 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N].人民日报,2016-04-24(1).

[2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91.

(编辑:陈明凡)

作者:代红凯

第2篇: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摘要聲音概念的形成源于我们学习声乐的最初 ,建立一个正确的声音概念是学习歌唱艺术的首要条件之一 ,建立准确的声音概念,需要理解科学的发声原理,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对声音的准确的分辨力,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训练过程,也是每一个歌者学习歌唱所必须遵循的规律和道路。

关键词声音概念 有控制的呼吸 混声 共鸣腔体

声乐是把人的声音赋予旋律、音乐性,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艺术化的歌唱语言进行艺术创造的一个过程。声音概念又源于我们学习的声乐的最初 ,建立一个正确的声音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必要条件之一 。良好的声音概念的形成离不开理解科学的发声原理,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对声音的准确的分辨力。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歌唱的四个最基本的要素:歌唱的呼吸、歌唱的发声、歌唱的共鸣、歌唱的语言四个部分。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气息冲击声带发出声音,声音通过共鸣腔体的扩大和美化形成动听的歌声。呼吸、发声、共鸣这三者是同时出现的有机结合的的统一体,如果没有歌唱所需要的呼吸和共鸣,嗓子的运动将不存在。在练唱时,我们对唱出的音响作出判断,若果呼吸和发声对了,但是没有共鸣,那么这样的声音是不好的。歌唱呼吸、发声、共鸣三个部分是不可分割的。只做对两个或者是只对了一个都是不可能发出正确的声音的。另外,语言也是人类歌唱的所独有的特点,只有人才能发出带语言的音乐,并使歌唱艺术在传情达意上独具特色。语言和上述的三者也是一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因为语言的改变,其他三者也会随着改变。

训练歌唱中有控制的呼吸,歌唱的呼吸和生活里的呼吸有区别,生活中人们的语言随着情绪情感的变化变换语气, 虽然也有高低长短强弱,但是没有严格的要求。而歌唱则不同,歌唱有固定的音高,正确的、长短不一的节奏,力度的强弱变化,刚柔明暗的音色、快慢不一的速度等都需要呼吸来调整,掌握好了这些要求,呼吸也就控制得好,呼吸控制好了,歌唱也就自如了,赋予了歌唱生命力。如果歌唱失去了呼吸的支持力,音乐的感染力也就无从说起。因为歌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呼吸的艺术。任何好的唱法,自然的,科学的,都离不开呼吸的支持,所以学习歌唱的初期,训练呼吸的机能是规律和基础。在练唱得时候,有些学生会一开口吸很多得气,反而僵住了,当气息吸进来的一瞬间,吸气肌肉群和呼气的肌肉群就产生了对抗,从而产生了压力,压力的大小是由歌唱的音高力度、速度、乐句的长短特征来决定的。学生要在反复的练习中把握尺度,达到运用自如。

关于发声,声带是音源 ,是发声的源头。无论男女、高低声部,健康的嗓子都有两种机能,一种是发真声,声乐上科学的把它叫做重机能,一种是发假声,在声乐上科学的被称为轻机能。重机能是整个声带振动,轻机能是声带的边缘振动。每一个正常的、嗓子都有这两种技能。我们的学生在练唱得时候 ,往往会把声音唱出几节,要么全是真声,要么全是假声,或者,在中低声区的时候,唱真声往高音走的时候全假声,都是不对的,不仅声音不好听 ,对声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只唱真声,声带上会形成息肉,只唱假声,会长小结。因此,我们训练发声的开始就是混声,建立混声的概念。把嗓子的两个机能按恰当的比例混合使用,让重机能和轻机能相结合的声音才是良好的声音,健康的科学的使用声带。

共鸣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把声带发出的基音美化和扩大之后成为歌唱的声音,也是决定音色的好坏的重要条件。在教学的时候, 打开腔体和深呼吸是同时发生的,打开腔体的同时深呼吸随着喉器也放下来在一个适中的位子,嗓子的腔体扩大,有空间振动产生更多的共鸣,声门的运动就更加自如。有的学生喜欢在走廊上、浴室、空旷的地方唱,感觉在这些地方好像唱起来很过瘾,听起来声音也很大,也有共鸣。其实,是一种假象,并且导致忽略了自身的共鸣器官的开发,使声乐学习进步较缓慢,特别是换了一个地方后,出现唱不响。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掌握开发自身共鸣腔体的方法后,努力开发自身的共鸣腔体,勤学苦练,先练好了本事再过歌唱的瘾。胸腔是人体最大的共鸣腔,不能忽略,无论男声,女声,开发胸腔共鸣是歌唱的必经之路。

歌唱的语言和歌唱的前三个基本要素是分不开的。声情并茂,字正腔圆是歌唱艺术的基本原则,也是歌唱技巧的最高标准。字正和腔圆是不能分开的,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在歌唱中要咬字,吐字。咬声母,吐韵母,只有声韵结合的字才是完美的,清晰有力,腔随字走,字颌腔行。初学声乐的人,只注重发声方法的训练,如打开腔体和呼吸,咬字吐字含含糊糊,注意咬字吐字而不是咬死咬碎,要得太死气息也不流动了,声音的位置也不在了。这样的歌唱,导致歌唱语言的不清晰,不自然,不亲切,离完美的体现作品思想感情就太远了,声乐艺术失去了意义。一个优秀的歌者,有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准确的咬字吐字,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声音概念,才能真正的实践歌唱的目的,满足人们对声乐艺术的审没要求。此外,我们对初学习声乐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把歌唱发声的原理、歌唱发声的身体机能和咬字的器官准确无误的告诉学生,弄明白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对逻辑思维和想象起到一个理论的,科学的,指导性的作用。有效地排除在练唱当中的盲目、无知、顾此时彼。科学的发声,适合的共鸣,有控制的呼吸,清晰准确的咬字是一个统一体,是准确的声音概念(下转第256页)(上接第236页)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准确声音概念的形成是一个艰苦的 ,长期的过程,在教学当中的教与学的配合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需要教师的耐心的同时还要有一副好的,正确审美的耳朵,分辨不同的学生的声音。对的和错的,好的和坏的,及时地作出纠正,并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而学生的努力和毅力也是学习成败的关键。

总之,歌唱的最终是为了抒发情感,歌唱是为了咏情而生,在歌唱中,以情带声,以情吐字,以情行腔,情、声、字相辅相成,感人肺腑情真意切的歌唱是歌唱艺术的最高境界,都要从建立一个正确的声音概念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歌唱的过程中,一定要踏踏实实,循序渐进,勤学苦练,在生活中不断的积累人生的经验,汲取营养。为歌唱技巧的不断完善,艺术修养的积累和丰富打下基础。树立良好的、准确的声音概念是歌唱的基础,也是每一个歌唱者所必须遵循的规律和道路。

作者:蔡晓静

第3篇:树立正确的史料价值观

[关键词]教学观,历史观,教学个性

讨论这个话题缘于2006年高考(上海)历史试卷第38题。为便于讨论起见,实录如下:

38.某中学一研究小组就“同文馆”的历史进行探讨。他们在众多的材料中选择了时人日记、回忆录和后人著述等三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

材料二“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材料三 “同文馆的学生并不多,1862年入学的仅10人,后增为30人,最多时也只有125人,1901年,该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同文馆完全按正规的学校来办,入校学生不仅学外语,还学中文和自然科学,学制严格,八年毕业。……考试制度也很严格,月有月考,季有季考,岁有岁考,三年一大考。……总体来看,同文馆作为中国最早的近代新式学堂,其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拓荒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李喜所:《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

——同文馆》,载《中国礼制风俗漫谈》

(1)材料二与材料三中哪一则是原始材料?

(2)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哪种人的态度?当时同文馆的处境如何?结合材料,分析出现这种处境的社会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为研究小组写一则关于同文馆的简介。

参考答案:

(1)材料二为原始材料。

(2)顽固守旧势力;招生困难,学生不多或遭到社会的歧视;洋务派办新学与传统的教育制度相抵触;中国长期闭关自守不易接受新事物。

(3)按照起讫时间、招生规模、教学内容、评价性结论等相关要素给分。

笔者以为,从史学方法论的立意角度看这道题值得肯定,既有利于指导中学历史教学重视能力培养,又符合本次课程改革特别提出的“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但问题是:《齐如山回忆录》是原始资料吗?

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聂幼犁教授主编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一书第8章就“原始材料”给出了间接解释,中学历史教学应培养学生“基本的材料辨析能力”,其中“第一条”便是“能区别原始资料与二手资料”。可见,“原始资料”其实就是“第一手资料”。史学界的普遍解释是:第一手资料即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基于这种认识,笔者有理由认为,《齐如山回忆录》不是原始资料:

其一,齐如山出生于1875年,此时,同文馆已经创办了13个年头。那么,《齐如山回忆录》中这段话所讲的内容,显然不是齐如山“当事”或“亲历”的,而是听前人口述或阅读有关书籍得来的。

其二,“回忆录”不是“一手材料”或“原始材料”,这一点,史学界越来越多的学者已达成共识。比如南京大学李良玉教授指出,确定“原始材料”的标准,并不在于该材料是否真实,而在于该材料是否为事发时留下来的。李良玉教授还举例说明:两份记叙亲身经历某件事情的文字材料,其中一份为当时的日记,另外一份为多年后的回忆。显然,第一份资料为原始材料,第二份资料为二手资料。

由此可见,这是一道错题。试题编者误以为“回忆录”就是“原始材料”,并要求考生对同文馆的描述做比较,这种史料价值的导向值得商榷。

众所周知,探究性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中一个特别鲜明的理念,注重史料教学便是这一理念的直接体现。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原始材料”比“二手资料”更重要。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其实,“原始资料”与“二手资料”只能说明撰写者对历史进程的一种即时或事后的记录,即事发时或事发后的资料。一般地说,“原始资料”要比“二手资料”更有价值,但并不表明“原始资料”一定比“二手资料”更真实、更有价值,“原始资料”也有可能“作伪”,“二手资料”也许比“原始资料”更真实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因为它可能包含了后人对原始资料的甄别、整理和研究成果。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对于“原始材料”与“二手资料”,我们绝对不能抱一种偏见,绝对不能将“原始材料”看作“正版”,将“二手资料”看作“盗版”。在中学历史探究性学习中,应该借鉴历史研究的方法,尽可能地运用典型的史料,引导学生认真甄别,仔细辨析。

聂幼犁教授在接受《历史教学》主编任世江先生采访时曾对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一手材料?什么是二手材料?不知道如何分辨材料的有效性、可靠性,什么是事实本身?什么是对事实的描述?”发表感慨,认为这是基础的基础。我以为此番感慨是有事实根据的,反映了目前一种“失落”的现状。这里,笔者接着这个话题进一步谈三点不成熟的建议。

第一,将历史材料分为“一手材料”与“二手材料”容易误导学生以为“一手材料”比“二手材料”更可靠、真实。如果分为“文字材料(对历史事实的描述)”与“非文字材料(包括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饰品、钱币、墓葬等历史实物)”两大类的话,可能会避免上述问题,但这种划分也有模糊之处,比如当时人留下来的原始文献、版本、碑刻、档案等就会归入“非文字材料”。因此,在基础教育中可以将其分为“原始材料”和“非原始材料”,即当时发生的直接材料和事后反映的间接材料更为合理。

第二,学生不仅应当知道什么是原始材料与非原始材料,更重要的是应当把教学目标发展到辨别材料的有效性与可靠性上。否则就没有“能力”意义,因为即使知道了什么是原始材料与非原始材料,也不意味着就能正确地分辨出材料的有效性与可靠性。道理如前所述,“一手材料”不一定比“二手材料”更有效、可靠。如果简单地把材料的原始性和它的有效性、可靠性划等号就更糟糕。另外,历史材料的有效与可靠性还是相对于用其说明或证明什么问题而言的。比如希特勒宣传机器制作的一系列宣传材料,即使在其原始性上看是可靠的,但用于证明它宣传的内容就是无效的,而在说明“德国法西斯的宣传机器经常造谣”这个判断上看可能就是有效的。再如“材料一”实际上是当时京城上层流传的顺口溜(即讽刺联),可以算是可靠的原始材料,但其内容要用来说明为什么设立同文馆就有失全面,可以说是无效的,而对于说明同文馆初期招生困难,受到顽固势力的强力排斥来说却是有效的材料之一。可见,即使我们使用的是原始材料,也应该认真辨析其在说明哪一个具体特定的问题上具有有效性。

第三,历史研究的侧重点在于搜集、整理、解读“一手资料”,历史探究性学习固然也需要阅读一些“一手资料”,但考虑到中学历史教学的非专业性特点,“二手资料”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历史老师都有更大的参考和实用价值。一般来说,我们现在可以

接触到的“二手资料”里不但有鲜活的“一手资料”,更有对同一问题多种史料的全面甄别分析,体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特点。比如符合学术规范的历史研究论文、著作等。因此,如果我们要编制历史试题,高质量的历史研究论文或著作就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了。

基于如上分析,笔者拟对这道高考历史试题进行“改造”,并做适当说明。具体如下:

材料一 “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字书写,暂时仍以汉字配送;俟中国选派学生学习英文、英语熟习,即不配送汉文。自今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

材料二 “条约(按:指《天津条约》)第五十款有三句话,其中任何一句虽不明白指出中国有义务去设立一所培养翻译人员的学校,但也足使它非开办不可。”

——高时良:《洋务运动时期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材料三 “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闻广东、上海商人,有专习英、法、美三国文字语言之人,请饬各省督抚挑选诚实可靠者,每省各派二人,共派四人,携带各国书籍来京,并于八旗中挑选天资聪慧,年在十三四以下者各四五人,俾资学习。……俄罗斯馆语言文字,仍请饬令该馆,妥议章程,认真督课。”

——奕訢:“通筹善后章程折”

材料四 “所请派委教习,广东则称无人可派,上海虽有其人,而艺不甚精,价则过巨,未便饬令前来……臣等伏思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各国均以重资聘用中国人讲解文义,而中国迄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恐无以悉其底蕴。广东、江苏既无咨送来京之人,不得不于外国中延访。”“即令教习诸生,诸不得不厚其薪水以生其歆羡之心。”

——奕訢:“遵议设立同文馆折”

材料五当时京城上层流传的顺口溜: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翁同龢日记》同治六年二月十三日

材料六 “虽然是奉官调学生,但有人情可托的学生谁也不去,所挑选者,大多数都是没有人情,或笨而不用功的学生。因为这种学生,向来功课成绩不好,八旗官学虽腐败,这种学生也站不住、或将被草,倘到同文馆,或者还可以混一个时期。这是最初招生的情形,而且还有一层,这些学生入了同文馆以后,亲戚朋友对于本人,因为他是小孩,还没有什么鄙视,对于学生们的家庭,可就大瞧不起了,说他堕落,有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亲戚关系,断绝来往。甚而至于人家很好的儿媳妇,因她家中弟弟入了同文馆,便一家瞧不起这个媳妇,而且因之便受了公婆之气。社会的思想,对于这件事情看得这样的严重,大家子弟不但不愿入,而且不敢入,因之后来之招生就更难了。”

——齐云山:《齐如山回忆录》

材料七 1876年同文馆分别拟订“八年课程表”和“五年课程表”。前者学习内容包括洋文和“诸学”,即“首年: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二年: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三年: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四年: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五年: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六年: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七年:讲求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练习译书;八年: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富国策、练习译书”。后者不包括洋文,只涉及“诸学”,内容与“八年课程表”大体相同。

——陈向阳:《京师同文馆组织分析》

《福建论坛》2005年第10期

(1)综合上述材料,请简要写一篇关于同文馆的发展概况的文字。

(2)上述七条材料中,哪些是“原始材料”?哪些是“非原始材料”?这些材料对于我们了解同文馆的概况发挥了什么作用?

说明如下:

第一,改造前的三则材料中,“材料二”与“材料三”在说明“同文馆”问题上既不典型又有偏颇,随之导致设计的问题破绽百出。改造后的材料,均从不同角度精心选取,充分体现了丰富性与多样性,足以反映“同文馆”的概况。提供的材料虽有过多之嫌疑,但皆容易理解。

第二,材料一、二、三考查学生对于“同文馆”成立缘由的认识(“迫不得已”与自强意识兼而有之);材料四、五、六考查学生对“同文馆”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的认识(合格教员缺乏、生源缺乏、传统意识等),更能揭示同文馆创办初期面临的处境;材料七考查学生对“同文馆”培养目标变化的认识,潜在地与材料一、二、三比较(由主要培养翻译人才转向科技人才)。

第三,材料一、二、三与材料四、五、六两组材料都由“原始材料”与“非原始材料”组成,可以说,“原始材料”与“非原始材料”在说明同一历史问题上互为补充,互相验证,相得益彰。

说明:此文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聂幼犁教授指点,特致谢意。

[作者简介]何成刚(1977-),男,陕西成阳人,历史学博士,从事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现任职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豆艳荣)

作者:何成刚

第4篇: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 民族观 宗教观 文化观

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对于青海藏区各族人民形成共同理想,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而奋斗;对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认清**集团的反动本质,揭穿**集团分裂祖国的政治图谋,进一步打牢青海藏区发展稳定的思想政治基础,都具有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要深刻认识西藏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事实;深刻认识中华56个民族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统一是历史的潮流、人民的愿望,懂得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的道理,彻底认清**集团鼓吹的“中间道路”分裂祖国的反动本质,坚决维护祖国统一;深刻认识爱国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增强身为中华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责任感;深刻认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西藏、发展西藏和青海藏区,西藏和青海藏区各族人民只有在祖国大家庭中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有幸福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青海藏区,民族观与祖国观具有密切联系。正确认识民族理论和民族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对于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具有现实和直接意义。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正确认识民族问题,是青海藏区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需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关系到青海藏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民族工作水平的长期需要。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要深刻认识加快发展是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要深刻认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各民族的共同因素和社会主义一致性在不断增加,同时,民族差异还将长期存在;要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思想;要全面贯彻“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事实批驳**集团所谓“高度自治”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宗教。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认真做好新时期的宗教工作,对维护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构建和谐社会,对青海藏区又好又快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极其广泛的意义。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要深刻认识中央关于宗教工作要“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精神。要认真贯彻“划清两个界限,尽到一个责任”的政策原则和工作要求,就是要划清正常宗教活动和利用宗教从事分裂活动的界限,要划清群众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和党员不得信仰宗教的界限,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要尽到引导群众崇尚科学文明、追求社会进步的责任。要深入揭批**集团政治上的反动性、宗教上的虚伪性和手法上的欺骗性,认清本质,划清界限,努力建设平安青海、和谐青海、小康青海。

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建设青海藏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需要。青海藏区的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是青海藏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只有树立好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各种文化现象,正确理解和认真贯彻执行党的一系列文化政策,自觉地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只有牢固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才能运用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去剖析、批判**集团的蛊惑,洞察其用心,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彻底而坚决的反击,自觉地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要深刻认识劳动创造文化,劳动人民是青海藏区文化的主体的观点;要充分认清**集团大肆鼓噪“藏族文化濒临灭绝”,是为了通过宣扬文化上的隔离,企图挑起藏汉两种文化的对立冲突,原封不动地保留旧西藏封建农奴制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实现其继续欺压西藏人民的目的。要充分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根本的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做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实践者,努力促进青海藏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全面繁荣。

第5篇:简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论文摘要 我国立国立党最根本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和世界观,是创造世界,认识世界最强大的思想利器。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建立正确的立场,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断提高,帮助其他同学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论文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 宗教观

所谓宗教观,指的是人们对宗教和宗教问题的基本看法,并在这种看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待宗教基本态度和思想倾向。宗教观并没有固定的形式表现,任何人,无论他信仰宗教与否,都可以有自己对宗教或是宗教问题的认为和态度,所以也会形成其独特的宗教观。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宗教工作总体形势是好的。但也要看到,由于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大学生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社会上的各种思潮迅速涌向了大学讲坛,某些蓄意钻空子的人乘机到高校举办讲座、座谈,散布一些错误言论,其消极影响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一、分析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点

有一些研究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学者采用了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由此产生了具体的数据,并通过数据来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进行分析。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特点主要包括:

(一)宗教信仰同学的数量

宗教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调查表明,浙江省宗教的学生占当前大学生总数的12.2%,有56.8的同学表明并没有一个很确切的宗教,不过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参加。当前大学生中,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佛教,道教被选择的几率也很大。

(二)宗教在大学生的认定中,呈现的趋势是多元化的

教堂和宗教在同学中普遍产生的兴趣较大,更有甚者,有极少一部分同学在信仰宗教还是入党的问题上不知道如何选择。此次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中,阅览宗教图示,参与宗教活动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观点上,绝大多数的看法还是比较符合的。但是也有部分同学辨别不清迷信和宗教,甚至认为封建迷信是和宗教活动是相等的,更有甚者认为,宗教是可以摆脱人的痛苦,使身心得到解脱,是一种崇高的信仰。

(三)宗教传播并没有在大学生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中明确规定:“以宗教为名义干涉国家行政,干预司法、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的行为都是要杜绝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四章第四十三条也明文规定“宗教活动不能在学校进行,包括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可以。”宗教的神秘性和其丰富的表达形式吸引了许多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开始出入教堂,参加宗教活动,研究宗教的节日,还将宗教当成精神食粮并长期沉迷其中,逐渐受到宗教的腐蚀,当前学生积极进取的圣神逐渐摒弃。甚至一部分学生在看到一些反华的不良信息后,抵制不住煽动,产生了偏激的思想,心

里变得记性,一步步走向了宗教的犯罪深渊,开始了与人民对立的黑暗生活。

二、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分析

(一)出于心理需求的信仰

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群体,年龄大约在18岁-24岁之间,属于青年后期。这些青年学子逐渐偏离了以前的天之骄子,很多学习,生活和社会的挑战在等着他们,当他们所处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无法发泄甚至遭到周围人的排挤的时候,他们很容易就会转向宗教,一步步走向宗教的行列,当然,人们在这个阶段对于宗教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很容易就会动摇,在宗教的参与的仪式中,随意性也会比较大。

(二)并非主动受到宗教影响

一部分大学生是因为受到家庭氛围的熏陶所以才会信仰宗教,这叫做传统性信教。他们往往是在有宗教信仰的家庭出生,或者他们是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在他们的家族里,有非常诚恳的教徒,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对这种宗教自然也会无比信仰。虽然有宗教信仰的家庭成员并不一定直接造成大学生信仰宗教,但是他们在这种环境下会很自然的接近宗教,更可能在逆境中信仰宗教。

(三)出于终极追求的信仰

这样的信仰者是最有影响力也是最高阶段的,这些信仰者的目的是为了寻找精神园地。在校园里还有一批学生,他们追求积极上进,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但是这些信仰不管是不是出于被动影响,都有被转化为终极真理信仰的可能,这点是需要注意的。因此来说,对宗教的信仰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一步步深入的过程。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树立正确宗教观的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些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被通过,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和命题”;2007年10月,第17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当谈到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发展主要探讨的第一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是:常见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把改革创新作为核心,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学生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高校的历史使命

党和学校的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明确指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国家和民族的主要土地的政府规制。作为一个重中之重所在地,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大力倡导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彻底融入进来,积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信仰。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中之重。党中央提出一个重大的战略任务以及命题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将国民教育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必须要增强。。但是当前对于大学生来说,思政教育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很大,因此才能让宗教得到机会的机会。部分

高校普遍存在老旧的思想教育,新时期大学的特点却遭到忽视。同时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不够透彻,因此,对于高校来说,一定要对此工作在读加强。一定要对此工作再度加强。

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积极引导大学生宗教观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正确处理大学生宗教问题,做好高校宗教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高校应重点在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中始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一)必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方面都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大学生头脑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武装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当前最根本的思想,它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和世界观,是创造世界,认识世界最强大的思想利器。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建立正确的立场,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断提高,帮助其他同学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2.大学生精神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构建

一个国家想要发展,一个民族想要进步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大学生教育应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下越来越受到关注,防止宗教思想渗入,以此使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增强。

3.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大学生的价值观

一个民族想要发展,必须要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去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可以培养高校学生的自信,自尊和自豪感,要鼓励他们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的社会主义概念,它通常短小精悍,意深,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了态度,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各种利益集团,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阶级在经过长时间磨练之后所形成道德准则,也是生活在当前社会必须具备的高尚品质。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基础,在各方面使得大学生的教育加强,辨别能力逐渐形成,以此抵制宗教对大学生思想的侵入。

(二)要把最好的平台提供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校园可以引导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地,因此宗教观也得到正确的树立,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得大学生的教育环境得以优化。要想为社会主义核心建立一个比较好的平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高校思政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高校的思政工作。思政队伍中,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标准,具有高标准的理论水平,熟悉并进一步了解宗教的特性,从而使宗教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反应能力更加迅速,思维敏捷,对问题有敏感度,能快速抓住,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2.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面对长时间的生活和工作,高校的学生和教师的价值观,思想行为逐渐完善,他们被统称为校园文化,在关于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在当前形式下,一定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这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最有效和有利的方法。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中,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得以改变,这对大学生消除宗教的不良影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3.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

新媒体技术,如网络、广播、手机等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年轻一代学习、工作、交流的重要工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宣传力度加大,影响范围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会受到大学生的高度认可。

4.在校生应更注重社会实践活动,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更进一步实行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在高校学生中应该多多开展医学,科技,教育下乡的活动,奉献爱心,扶贫帮弱,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的熏陶,从而提升个人的价值,脱离宗教信仰,并使一些大学生不再投入到宗教中去。

第6篇:必须正确地看待区分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习俗

信息来源:和田日报社 发表时间:2013-8-15

必须正确地看待区分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习俗

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艾则孜•木沙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习俗及两者的关联,对社会生活有着特殊的重要影响。

如何区分民族与宗教、正确看待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习俗,是能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推动民族的发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一个重大问题、关键问题。

民族与宗教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完全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民族属于历史范畴,是历史上形成的人们的稳定的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宗教则属于上层建筑,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由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和宗教体制四大要素构成。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是可以而且事实上也是不断变化的。有些民族可能始终信仰同一种宗教,如我国的纳西、羌、布依族等;有些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可能信仰不同的宗教,如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历史上就先后信仰过原始宗教,萨满教、袄教、摩尼教、佛教、景教,之后伊斯兰教;有些民族历史上就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如汉族现在仍有一部分群众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多种宗教。事实证明,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不管怎样变化,不管信仰一种还是多种宗教,其作为历史上形成的人们的稳定的共

同体的民族属性是不会改变的。如果以宗教作为唯一特征来划分民族,那么民族将不再是一个人们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的名称也将随着宗教信仰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将被依据宗教信仰划分为“基督教民族”“佛教民族”“伊斯兰教民族”等等。

风俗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乃至宗教信仰、巫卜禁忌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行为规范。习惯是长期相沿袭久而逐渐形成的惯例、社会生活方式、风尚习俗等。风俗常与习惯合称风俗习惯,是指人类社会相沿袭久而形成的社会风尚、礼仪习俗等。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和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尚习俗,它反映了民族的特点和形成,反映了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理感情,是构成民族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风俗习惯具有传承性、社会性、自发性等特点,是同一个民族的人们自发重复的行为,由某些指令所规定的行为在演变为人们自觉行动之前,虽已广泛流行社会,但仍不属于风俗习惯。

当然,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于信仰它的民族的社会生活各方面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与这些民族的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有一些由宗教演变而来的民族风俗习惯中,不可避免的会不同程度地带有一些宗教色彩,这些宗教色彩的一部分实际已经没有了宗教上的意义,如割礼、葬礼、婚礼中的尼卡等。由此可见,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习俗关系错综复杂,联系密切。究竟哪些属于民族风俗习惯,哪些属于宗教习俗,不能一概而论。在具体工

作、生活当中,我们应当把带有宗教色彩内容的民俗活动与宗教活动区分开来,同时还应当把带有宗教色彩内容的民俗活动与利用带有宗教色彩内容的民俗活动或以带有宗教色彩内容的民俗活动为掩护从事非法宗教活动严格区分开来。

新疆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具有特殊地理环境的地区,也是世界四大文明碰撞交融的地区。新疆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发展过程,就是吸收人类文明及中华民族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借鉴的过程。如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不仅受萨满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以及特定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外,还受到中华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甚至东南亚、欧洲等的影响。但是,近几年来,和田的许多传统民族风俗活动正在发生悄然改变,逐步向宗教化演变。一些人把民族等同于宗教,认为民族与宗教是不可分的;一些人把民族风俗习惯等同于宗教习俗,往往以自己的宗教观点来衡量、评判民族风俗活动的正确性、合理性,试图将民族风俗习惯宗教化、宗教活动极端化。在这种歪理邪说的蛊惑煽动下,和田少数民族群众的婚丧嫁娶等良好的民俗活动和生活习俗以及服饰正在发生改变,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民族的倒退,如果任其发展下去,遭殃的是我们这个民族。

另外,民族风俗习惯的功能作用大体分为三类,即:好的、有益的;中性的、一般的;不好的、有害的。我们要以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态度正确对待民族风俗习惯的同时,随着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逐渐淘汰那些消极落后的东西,

不断发展继承、发扬光大进步的积极的风俗习惯,更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扬长避短,革旧立新,不断地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推动民族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奉献力量、增添光彩。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社会上的各种歪理邪说对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的危害,坚决防止民族风俗习惯宗教化、宗教极端化,以理性的态度对待民族风俗习惯,进一步加强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宣传教育,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为实现和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新的贡献。

第7篇:树立正确的三观

树立正确的“三观” 争做合格的共产党员

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面临的重大课题,更是学习实践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迫切需要;是肩负时代使命的迫切需要;是继承和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作风的迫切需要;是解决党员干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把握三点基本要求。一是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最高奋斗目标。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最崇高的追求和强大的精神支柱,是党的事业不断成功并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二是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价值取向。来自于人民群众、植根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我们党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区别。在新形势下,我们党要提高执政能力,从本质上说,就要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三是坚持以艰苦奋斗、敬业奉献为正确实现途径。

通过四天的党校学习,我认识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奉献精神与利益原则的关系。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正确对待和把握个人利益,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要把个人利益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中。二是正确处理党的事业与个人价值的关系。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要体现在为社会做出贡献、为人民带来幸福上,要通过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来实现个人价值。三是正确处理社会价值与道德价值的关系。共产党员在追求社会价值的同时要恪守道德规范,带头弘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在全社会加强道德建设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应率先垂范,努力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努力建立与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四是正确处理人生追求与权力地位的关系。只有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树立高尚的人格,不为名所缚、不为物所累、不为利所驱、不为钱所惑、不为色所诱,才能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努力实践、刻苦锻炼形成的。具体来讲,就是要努力做到四个加强。一是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加强学习,最根本的是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学习,要紧密联系实际。二是加强实践,只有满腔热情地投身于治黄改革发展这一伟大实践中,才能磨练意志品质、陶冶道德情操、升华思想境界。三是加强党内生活锻炼,不断提高党性修养。积极主动地参加党内生活,自觉置身于党组织的严格管理和监督之下,是党员自觉进行党性锻炼,加强世界观改造的组织保证。党内生活锻炼要严于解剖自己,党内生活锻炼贵在高度自觉,党内生活锻炼必须持之以恒。四是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发挥制度环境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作用。通过全方位的制度创新,用先进的制度保证每个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集中学习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思想工作实际,加强党性锻炼。我们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升思想境界,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推进治黄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践行“三观”,树立科学的权力观,是广大领导干部最起码的要求。一是不断加强理论修养;二是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三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权力运行;四是强化党员干部的自律意识。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史,我们即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国成立6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88周年。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为了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三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权力运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有科学的权力观。

一、正确理解人民赋予的权力

政治意义上的权力是与执政党和政府存在密切关系的。我们知道,西方自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就权力的性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做了大量的探讨,其中以洛克、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最有著名。在实践上,以近代美国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最具代表性。可以说,一部近代政治史就是一部关于权力的探讨史。由于历史、具体的国情不同,中国采取了有别于西方的政治制度,中国实施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等的权利。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理解权力。一是正确认识权力的来源。在18世纪以来的思想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极力否定的君权神授的观念,认为人民大众才是权力的主体,从而揭开了权力的神秘面纱,将权力从天上拉回了人间。当前,在我国有部分领导干部不能正确认识到权力的真实来源,认为权力是上级领导授予的,因而对上级领导惟命是从,对人民的疾苦漠不关心。我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就要求广大领导干部意识到权力不是上级领导恩赐的,而是人民赋予的,即权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二是正确认识权力的价值观。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大搞权钱交易,买官卖官,为个人谋私利,严重扭曲了权力的公共性质,损害了党和政府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权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应当为民谋求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是正确的权力价值观,三是正确认识权力的公共性。权力是人民授予的,也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按照西方委托—代理理论,政府是受公众委托代理行使权力的。因此,只有人民才是权力的所有者。对于人民给予的权力,政府及其官员当然要用好用当,充分体现权力的公共性。但在权力使用问题上存在两种失范现象:一是“权力缺位”;二是“权力越位”。“权力缺位”导致政府及官员的不作为,而“权力越位”导致政府权力滥用。当前存在部分领导干部追求个人政绩现象,大搞政绩工程,这种行为本身是对权力公共性的一种猥亵,最终受害者是广大人民群众。

二、践行“三观”需要树立科学的权力观

胡锦涛总书记在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保证权力正确行使。按照会议的精神,践行“三观”,树立科学的权力观,是广大入党积极分子最起码的要求。

一是不断加强理论修养。思想理论建设是党建设的根本,是一个政党永葆青春与活力的重要源泉。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2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因此广大入党积极分子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解理论所包含的精髓,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增强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以理论学识来认识权力的性质。坚持定期学期与不定期学习相结合的原则,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方面转变,建设成学习型的思想。

二是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同我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脉相承的。党的十七大明确把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创造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问题是树立科学权力观的重要内容。党员干部要用好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为广大民众谋求实实在在的利益。针对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情形,党员干部要把民生问题放在整个工作的突出位置,优化社会投资环境,扩大社会就业,着力解决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注重“三农”问题,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打造服务型政府。

三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权力运行。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执政党,权力的运作方式、作用范围牵涉到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领导干部手中权力的运行。在反腐败方面,还存在法律空白,考虑尽快制定出台反腐败法、权力监督法等。通过法律的形式进一步规范权力运作,保证权力的运作不偏离人民利益的轨道,建设法治型政府。

四是强化党员干部的自律意识。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必须加强党性修养,提高自律意识,这是新时期对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权力是把双刃剑,正确使用可以造福人民,而滥用职权就会给公共利益带来损害。做好领导,由于掌握了一定的权力,随之接触面宽了,求你办事的人多了,被腐蚀的危险性就增大了。因此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意识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真实含义,始终做到自尊、自省、自警、自励、慎微、慎独,在政治实践中做到“求仁而得仁”,不断提高防腐败的意识。

五是作为一名教师,我在加强自己的三观同时,也要做好对学生三观的教育工作,在学生的全面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成功人才的首要素质,它决定着人才成长的性质和方向。因此,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首要任务,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其最核心的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人的“三观”状况决定着这个人的精神面貌,决定着他是怎样一个人。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的实际,对学生的三观进行培养。

总之,正确贯彻落实“三观”,必须领会党的十七大及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精神,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理解人民赋予的权力,在政治实践中坚持自律与他律的统一,极力塑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入党积极分子形象。

第8篇:树立正确入党动机

敬爱的党组织:

在当今社会,每个人的入党动机可能是不一样的。基本观点是学会感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但是,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绝非是一朝一夕的努力,而是需要思想和行动不断地改进,提升,再改进,再提升的一生努力,永远跟党走,永远做党的标兵。如何才能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呢?我觉得,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努力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一个人入党的动机是不是正确,往往同他对共产主义事业和无产阶级政党的认识正确不正确、深刻不深刻有直接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科学地阐述了上述问题,只要认真学习这些理论,才能对上述问题有更加明确和深刻的认识。事实也证明,一个人对共产主义事业和共产党有了明确、深刻的认识,他的入党动机才会端正。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更应该加强以党章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包括党的思想、宗旨的学习,党的纲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学习,党员义务和权利的学习。党的十五大后,全党又兴起了一个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理论的新高潮。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觉悟,对于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起了积极的作用。例如,有些农民入党积极分子,在贯彻党的富民政策之后开始富裕起来。最初他们怀着向党报恩的思想要求入党,通过学习,逐步懂得了不仅要自己富裕,还要帮助周围的群众共同致富,懂得了现在的努力就是为着将来实现共产主义,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这种变化,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朴素的、感性的认识上升到自觉的、理性的高度。这是树立正确入党动机的思想基础。

第二,通过实践锻炼,不断端正入党动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并不断循环往复,才能获得。这里最重要的是实践。要求入党的学生仅有入党的迫切愿望还不够,还必须见诸于行动,在实践中不断用切身体验来深化对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例如,通过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积极的贡献,来体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实际行动,来体会为共产主义不惜牺牲一切的高尚情操;通过学习优秀党员的模范事迹,来增强自己对党的感情,激励自己的行动,等等。一句话,就是通过自己身边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认识,强化正确的入党动机。

第三,用正确的入党动机克服不正确的入党动机。人的思想活动是比较复杂的。在争取入党的过程中,一个人的入党动机往往既有正确的成分,也会掺杂一些不正确的东西。只不过有些同志入党动机正确的成分是主要的,不正确的成分是次要的;而有些同志则是相反。这就要求申请入党的同志主动靠拢党的组织,争取党组织对自己的帮助,通过接受党的教育实际锻炼和自我思想改造,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把不正确的动机改正过来。前面讲过,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的入党动机,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这里着重剖析其中的三种:第一种是觉得当党员光荣而要求入党。当一名共产党员的确是光荣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共产党员称号之所以光荣,就在于他们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能够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也就是说,共产党员的光荣是与责任、奉献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一个人要求入党,只是为荣耀,为了脸面好看,而不准备为共产主义事业做艰苦的工作,那是同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不相称的。第二种是看见别人提出入党申请,自己也跟着申请,并没有认真思考到底为什么要入党。这是一种带有盲目性的入党动机。应当肯定,这些同志提出入党申请,也是一种要求进步的表现。但是,一个人要求入党,应该有坚实的思想基础,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懂得工人阶级彻底解放的道理,决心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如果没有这样的思想基础,只是为了入党而入党,即使入了党,一遇风浪就会动摇。这样的人是不具备入党条件的。第三种是为了到党内捞取某种好处而要求入党,这样的

动机与党的根本宗旨是背道而驰的。在党执政的条件下,有些同志入党后担任了领导职务,受到党和人民的重用和提拔。但是,这种提拔和重用,只意味着党员要担负起重大的责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而决不意味着党员担任了某种职务,或者有了某种权力,就可以谋取私利。任何以权谋私的行为,都是党和人民所不允许的。我们党历来主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我们党不能动摇的根本原则。因此,怀着到党内捞好处念头的同志,应当自觉克服私心杂念,真正树立起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全心全意地为党和人民勤奋工作,以实际行动来端正入党动机。

要求入党的同学还应该懂:端正入党动机,不是入党前一时的问题,而是一辈子的事情。有的人虽然组织上入了党,但端正入党动机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有的入党时动机是端正的,但后来放松了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革命意志衰退了,甚至蜕化变质了。这些同志由于没有树立好或者未能经常保护正确的入党动机,即使组织上入了党,遇到适当的气候,还会犯错误。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这种思想上没有入党的人,头脑里还装着许多剥削阶级的东西,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思想,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党。” 这段论述极为深刻。每个要求入党的同志都应引以为鉴,不论组织上是否入了党,都应做到首先在思想上真正入党。而且要长期地注意检查自己做党员的动机,克服那些不正确的思想,决不能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

党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党的行动指南,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加入党组织,是我最崇高的追求!我会时刻谨记党的纪律,做到知行统一,为党组织增光添彩!

第9篇:民族宗教事务局2021年民族宗教工作总结

一、宗教工作开展情况

xxxx年x市宗教工作仍然以强化政治、法治、品质、安全和文化“五种意识”为主线,促进宗教团体管理能力、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品质、宗教教职人员综合素质的“三大提升”为重点,确保全市宗教和谐、健康发展。

(一)强化政治意识。今年以来,组织宗教界继续开展学习党的十九精神,先后在两期宗教教职人员培训班上,对十九大精神进行宣讲。国庆期间,组织各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以升挂国旗、挂灯笼、悬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横幅标语等渲染节日氛围。青城山道协及各宫观举行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化方向”为主题图文展以及新版《青城山道教志》发行仪式,充分展示了新中国成立xx年来,道教界在发扬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等方面取得的成绩。

(二)强化法治意识。深入推进“法律进场所”工作,以培训班、编印发放学习资料的形式组织开展学习贯彻活动。将《宗教事务条例》纳入教职人员培训班主要内容。引导宗教界提高法治意识,今年,太清宫、佛圣寺遇到民事纠纷后,均主动找律师通过法律途径依法处理纠纷。

(三)强化品质意识。一是持续提升宗教活动场所规范化管理水平。规范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组织开展对全市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情况的检查。二是实施宗教场所管理品质提升工程。着力提升全市宫观庙宇品质,争取x市补助资金对天师洞餐厅、般若寺厨卫、太清宫厨房进行提档升级改造。三是着力提升宗教教职人员综合素质。采取集中脱产培训方式,邀请省、x市民宗部门领导以及法律专家、宗教研究专家、学者给予集中授课,今年以来举办了x期共xx名教职人员综合素养提升培训班。

(四)强化安全意识。x月x日,召开全市宗教活动场所安全工作会。各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负责参加会议。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公安局、应急管理局、文体旅局、青都局、消防大队等部门到会并发言。对宗教场所文物安全、消防安全、活动安全、人员管理等做了具体安排。市民宗局与宗教场所签定了《安全工作责任书》。在传统庙会、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召开全市宗教活动场所安全保障工作协调会,严格审批相关宗教活动,对批准开展的宗教活动及时明确部门、乡镇、宗教场所的责任,确保各类宗教活动安全有序开展。

(五)强化文化意识。结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xx周年,引导宗教界开展各类文化活动,x月x日,x市佛教协会在天国寺举办的“青山梵音——首届大青城森林梵乐会”,邀请了齐豫等十余位艺人和青城山天国寺僧众梵乐团同台,为公益性演出。基督教三自爱国会举办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天耀神州”书画展,书画展分为“日出东方”“和平崛起”“使命担当”“颂赞祈福”四大板块xxx幅书画作品。

二、民族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民族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加强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是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活动。在x社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巩固工作,在清真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寺庙创建工作,在奎光小学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开展已命名示范点提档升级工程和新点位培育工作。

二是全面推进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在少数民族相对集中银杏街道x社区,举办“x群众感恩党·民族交融齐欢畅”暨建党xx周年系列活动,在回族群众较为集中的南桥社区举办“文润南桥·古道生辉”社区历史文化展,传递社区温暖,引导社区各民族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中来,推动城市民族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是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依托x州在x的驻市单位,举办羌历年大型庆典活动“不忘初心·讴歌盛世”,传承弘扬发展羌民族文化。

四是持续做好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及禁忌宣传工作。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

上一篇:重庆店面装修哪家好下一篇:先进班级答辩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