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读后感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精选8篇)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 篇1

陶先生所说,现在的教育要结合生活、社会,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 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 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 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 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教会学生生活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做人、处世。学校里的教育有很多是空洞的、理论性较多的教育,而生活中的教育却是实在的教育、终生的教育,把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那种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纵观当代的教育,真是让人担忧。家长、学校都是为了分数而教育学生:“好好读书,将来考上个名牌大学,找个好工作……”学生的一切都是以学习的成绩分数来决定。导致现在有的学生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甚至连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说白了就是生活白痴。这些人将来如何生活、生存?这类人其实到了社会上也做不了什么事的。连生活都成问题的人,我想在社会上立足也是很困难的。

这个学期,我们学校号召学生到社会中参加实践活动,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果然收获不小。让我们来看看一位学生的实践体会:“假日,我们班组织了一次社会活动。老师给我们每人发放6张报纸进行真实的生活体验。我们这一组领到报纸后就迅速的来到小区广场,我和罗龙二人一组,我们一起向行人推销,罗龙骧递报,我找补零钱。我在家时已准备得很好,因为一份报纸6角钱,我就把4角钱分成一扎,这样顾客给一元钱,我就拿出一扎找补,如果顾客给5元钱,就拿出4元钱和一扎角票,这样又快又准确。我回家进行了盘点,还真是一分都不差。这次卖报很顺利,是我们把语文知识和数学知识都用得很好,礼貌用语赢得了顾客的夸奖,数学知识赚到了辛苦钱。回家后,我和妈妈讨论假如我一个月生活费700元,而卖报纸每份赚两角钱,那么要卖3500份报纸,一天要卖110多份报纸才够生活费,这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头顶烈日,走街穿巷,还要不停的吆喝,口干舌燥。我终于知道我用的每一分钱都是父母辛苦挣来的,我要做一个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 篇2

一、环境创设———社区的缩影

在自主性游戏活动中,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来进行探索和学习的,因此,环境的创设非常重要。教师应该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发展的环境,让幼儿自主地游戏,快乐生活,从而创造自我和实现自我。

(1)精心布置,将社区“搬”进教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育内容,我们总是将社区中一些熟悉的环境“搬”到游戏区中。例如,在小班的幼儿的游戏中,我们就将幼儿最熟悉的家,以及经常接触到的理发店、小吃店等,“搬”进教室,并以幼儿熟悉的名字命名,当幼儿看到平时生活中爸爸妈妈经常去的理发店、小吃店居然在教室里也出现了,特别兴奋,一下子就激发了他们参与游戏的兴趣。

(2)与时俱进,及时增添新的游戏内容。幼儿的生活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应敏锐地洞悉哪些是幼儿所喜欢的、特别关注的。同时不断创设新奇的游戏环境,充分利用场地及家长等所提供的材料创设更具吸引力的游戏环境,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尽量让幼儿有更多的选择,引起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在游戏中生活,在生活中受教育。

二、游戏模式———家庭的合作

在以往的游戏中我们都是以幼儿自主选择为主,幼儿主动选择游戏角色、进而分工合作,并且自己赚钱自己花。而经过不断探索,我们不断地改进游戏模式,现在主要采用家庭合作式的游戏模式。以一组为一个家庭,一个班6个家庭形成一个幸福小区,幼儿在游戏时就像回到自己家,使游戏更具生活化。

(1)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在新的游戏模式中,每个家庭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宝宝等。根据幼儿的意愿,幼儿自主选择角色。爸爸妈妈基本上都有一个固定的工作,主要负责去一些营业性的场所工作赚钱,并且在游戏中做到不轻易擅离职守。爷爷奶奶们相对比较自由一些,可以带着宝宝去邻居家串门、去小吃店吃好吃的、也可以去理发店理发等等,更可以将宝宝送到“幼儿园”自己去加工坊赚钱。作为宝宝要听从安排,在“家长”的带领下去活动。

(2)银行存折,共同使用。在以前的游戏中,我们是采用一人一本存折,幼儿自己赚钱自己花,也就是说自己只要管好自己就行了。而经过改进后我们采用一个家庭一本存折的形式,大家一起赚钱,一起花。这时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幼儿只知道赚钱不会花钱,有的幼儿只知道花钱不会去赚钱,于是这两类幼儿间就会出现矛盾。但是别以为幼儿都还小,不会解决这个问题,经过讨论、协商,最后赚钱的幼儿会督促花钱的幼儿少花钱,并要求他也去赚钱,从而使存折在互相监督中得到合理地使用。

三、游戏情节———生活的再现

幼儿的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游戏水平,在游戏中幼儿往往会把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发生的事情再现到游戏中。可以说幼儿的游戏情节很大程度上都是幼儿生活的再现。

(1)游戏再现生活。在自主性游戏活动中,游戏情节往往与幼儿已有生活经验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有一段时间我们正好跟幼儿讨论了如果发生火灾应该怎么办,并进行了防灾演习。于是在一次的游戏中,幼儿正玩得非常开心的时候,睿睿小朋友大喊“着火啦,着火啦。”很多幼儿很快就反映过来,马上用手捂着口鼻弯着腰,沿着墙壁逃出娃娃家,而扬扬则摇身一变变成消防员,正对着娃娃家十分卖力地灭火。虽然这是一件突发事件,但这也是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反映,也使得游戏情节更加丰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不断丰富幼儿的一日生活,利用谈话、讨论、参观、访问等多种手段,交流分享经验,扩大并加深幼儿对生活的理解,从而产生新的游戏话题。

(2)游戏创造生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于生活、游戏之中,游戏不仅使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再现,而且为幼儿各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现实生活是自主性游戏的源泉,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在假想的动作、情景和物体中反映他们眼中的世界。但幼儿未来的生活不应该是我们现在生活的简单重复,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发展游戏内容。

生活即教育区域即生活 篇3

关键词:生活教育;区域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0-069-2陶行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生活能让教育成为真正的教育。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育更应该回归生活。他们对世界的感知是直观的和个人化的,也是具体的、感性的,他们更容易接受直观性以及游戏化的教育方式,区域活动正符合这些特点。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价值与现状

(一)让幼儿“乐学会学”

区域活动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进行学习。在活动中幼儿的兴趣更加浓厚,能力和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会明显的提高。其二,区域活动中注重幼儿的操作和探究,关注学习的方法,这比教会幼儿来的更加重要,并且,在活动中我们也能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例如:坚持性,专注学习,耐心,合作等。

(二)区域活动的现状与问题

1.区域活动组织方式偏离幼儿生活

在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困惑:区域环境创设上总觉得区域多比区域少好,材料收集盲目、游戏内容看似丰富多样,实则脱离生活。有时候活动开展的表面看似热闹,实际幼儿活动目的性不强,缺乏明确的任务,幼儿的操作纯属好玩、开心,因此在区域活动时常出现吵闹的现象。

2.教师的指导不够到位

要顺利地开展区域活动,需要我们教师具备足够的科学知识和强大的组织能力。在活动中,游戏的设计、材料的提供还是活动过程的观察、指导和评价,对教师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然而,教师往往不自觉地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想来选定内容,构想过程,忽视了幼儿的需要,导致不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二、针对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化教育”理念如何促进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我探索找出了以下几点途径

1.区域环境生活化,促进幼儿自主性

新《纲要》强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没有生活作为中心的教育就是死教育。只有生活化的幼儿园教育,才是适合幼儿的教育;也只有生活化的幼儿园教育,才能更加适宜地促进幼儿的生命成长与发展。以往我们总是让幼儿在固定的区域内选择固定的游戏材料和内容,形式单一不说,并且抑制幼儿的创造性,长久下去,幼儿虽然能在区域活动中收获一些,但是我们忽略了孩子的自主性。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被我们剥夺了。因此我们首先要改变区域环境,让孩子变被动为主动,成为游戏的主人。我们主要和幼儿共同商议,采用固定与灵活相结合的方式。丰富区域的环境,如:娃娃家里添加地毯、靠垫等软装,建构区增加幼儿自己带来的小汽车等玩具,使幼儿对这些环境更生活化,也更具有亲切感,以此满足不同的幼儿需要。同时,让幼儿既有固定的区域位置,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幼儿的爱好灵活设置,让幼儿自由选择、自由活动,达到探索的目的,也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性。幼儿快乐地陶醉在自己的游戏中,自由地创造,主动地发展。

2.区域材料生活化,激发幼儿探究欲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积极的相互作用。”材料的选择必须必须要是安全、卫生、美观、实用的。但是,现在有很多的游戏材料都是直接购买塑料现成的,虽然这一些材料具备美观性和实用性,也很受老师和孩子们的欢迎,但是这些现成的材料并不能适应孩子们活跃的思维发展和多种的活动需要。其实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大自然和幼儿生活经验的各种资源,让材料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材料的投放中将真实材料与废旧材料相结合。例如科学区,我们经常会用到的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酱油、醋、盐、糖等,成为孩子们品尝和探索的对象。孩子们通过视觉、触觉等不同感官进行游戏,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发展。活动材料丰富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开阔思维,更加自信、大胆。游戏中需要用到的材料我们可以呼吁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收集,如QQ星的罐子、幼儿的玩具等。然后将材料分类摆放,等到用时孩子们就会自己去材料整理箱拿取需要的材料,发挥材料的最大功用,成为孩子区域活动强大的支持者。

在同一活动区里,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考虑到幼儿水平和需要的不同,不同的阶段设置递进式的教育目标,材料的提供也做到层层递进。如:在“数学区”中,引导幼儿掌握“数的组成”,第一阶段,提供有不同特征的物体,引导幼儿“找不同”的方式记录数量,引出数的分合;第二阶段,为幼儿提供了正反两面颜色不同的圆片,引导幼儿通过“撒圆片”游戏练习数的分合;第三阶段利用游戏情景的方式,巩固数的组成,如:在衣架上贴上数字,幼儿可根据数字将衣服挂在衣架两端。这样,不同的形式、层层递进的方式,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使幼儿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3.活动内容生活化,提高幼儿学习性

生活即教育随笔 篇4

本次活动来源于生活,也回归于生活。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指南》中也指出, “社区的超市、诊所、公园、广场、娱乐设施、理发店等物质资源,给幼儿的生活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和场所,幼儿在这些地方会学习到如何与他人进行交往并培养交往中的态度”,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

上午,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进入了菜场,熙熙攘攘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玲琅满目的蔬菜,深深的吸引了孩子的眼球。当他们看到青翠欲滴的青菜,通红通红的番茄,那白白净净的大萝卜,忍不住伸出小手摸摸这摸摸那,相互交流着说:“这是芹菜。”“这是茄子。”“这是莴笋。”……。在水产品摊头前,我们看到了有趣的虾、可爱的螃蟹、大大的鲤鱼。我让孩子重点观察了螃蟹,孩子们发现了螃蟹身上的一些有趣的现象,背上有花纹、眼睛是突出来而且能竖又能倒、嘴巴不停的在动还会吐泡泡,我教孩子用念儿歌来表述螃蟹的外形特征:小小螃蟹真可爱,背上有个硬壳壳,八只小脚尖又尖,两只钳子力气大,两只眼睛突出来,轻轻一碰它就倒,嘴巴不停吹泡泡,一堆一堆真好玩。我告诉孩子螃蟹的大钳子最厉害,捉螃蟹的时候,要捏住螃蟹壳的两边,就不会被螃蟹的大钳子夹到手。并请勇敢的小朋友来捉螃蟹,让孩子知道,螃蟹其实并不可怕,只要你勇敢,方法正确你就能捉住它。观察完螃蟹之后,我和孩子们买了几个螃蟹带回幼儿园,让孩子参与螃蟹的买卖。

此次参观菜场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了孩子们对菜场的认识,让孩子真实的体验到菜场的功能及区域划分、成人买卖交往的特点。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 篇5

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们的信条》

《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88页

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好比一个人的小名与学名。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 《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49页

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谈生活教育》

《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428页

教育即生活这句话,是从杜威先生那里来的,我们过去是常常用它,但是,从来没有问过这里边有什么用意。现在,我把它翻了半个筋斗,改为“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489页

生活的宗旨是什么?扼要地说: 

一、提高生活的水准 

二、启发警觉性 

三、培养创造力

这,无疑地是我国今日当务之急。《纵谈战时各种教育问题》 《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274页

依照生活教育的五大目标说来:康健的生活即是康健的教育;劳动的生活即是劳动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即是科学的教育;艺术的生活即是艺术的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即是改造社会的教育。生活教育是运用生活的力量宋改造生活,它要运用有目的有计划的生活来改造无目的无计划的生活。

《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 《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559页

生活教育的目标,分析开来,在乡村小学里,应当包含五种:

一、康健的体魄;

二、农人的身手;

三、科学的头脑;

四、艺术的兴趣;

五、改造社会的精神。我主张以国术(即武术)培养康健的体魄,以园艺来培养农人的身手,以生物学来培养科学的头脑,以戏剧来培养艺术的兴趣,以团体自治来培养改造社会的精神。《这一年》

《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444页

“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个鸟放在林子里面。

“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如同一个鸟关在笼子里的。“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

“教育即生活”,是拿教育做生活,好教育固然是好生活,八股的教育也就造成八股的生活。《生活即教育——答操震球问》 《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504—505页

我们承认自古以来便有生活即有教育。但同在一杜会里,有的人是过着前进的生活,有的人过着落后的生活。我们要用前进的生活来引导落后的生活,要大家一起来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前进的意识要通过生活才算是故人真正的向前去。《生活教育之特质》

《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716页

晓庄教育的原则,是生活即教育。要先使有好的生活,才能得到好的教育;如社会上的生活,无条理、无目的的乱七八糟,那便要以教育去改造它。《仍在不辍研究中的“活的教育”》 《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494页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自有教育的意义。《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 《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246页

说得正确些,是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有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磨擦起来,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变化。《生活教育之特质》

《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715页 生活教育者承认“生活即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前进的生活就是前进的教育,倒退的生活就是倒退的教育。《教育的新生》

《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593—594页

我们的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的解决。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 《陶行知全集》第8卷第154页

我们从野人生活里感觉到人的身体是不足以应付环境的。我们觉得人类要想征服天然势力,必须发明、制造、运用身体以外的工具。我们自从尝了野人生活,对于工具觉得万分重要,没有生活工具,简直不必空谈生活教育。《从野人生活出发》

《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113页

生活教育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制造生活工具,运用生活工具。空谈生活教育是没有用的。真正的生活教育必以生活工具为出发点。没有工具则精神不能发挥,生活无由表现。观察一个国家或一个学校的教育是否合乎实际生活,只须看他有无生活工具;倘使有了,再进一步看他是否充分运用所有的生活工具。《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 《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116页

生活教育的要求是: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每个活动都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有工具,有指导,有考核。智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做人做事与读书分不开,即教育与训育分不开。《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 《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560页

从真正的生活教育看来,大众都是先生,大众都是同学,大众都是学生。教学做合一,即知即传是大众的生活法,即是大众的教育法。总说一句,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生活教育之特质》

《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716页

必须以大自然为您的生物园,才有丰富的收获。比如研究昆虫,最好是预备一块地方,让它长些野草,昆虫自然要来游玩。真教育是在大自然与大社会里办,不能常到大自然里去,还能算是生活教育吗? 《以大自然为生物园》

《陶行知全集》第8卷第315—316页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 《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50页

我们这里的教育是从野人生活出发,向极乐世界探寻。《从野人生活出发》 《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112页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 篇6

[摘要]:陶行知教育思想历经几十年对我国的教育深深地影响着。我国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制定都参照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尤其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思想对现代学生的教育影响深远。生活处处有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将阅读教学与认识世界,体验情感、感受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反思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是在教课本,而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设计与展开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难以成为丰富学生生活的渠道,反而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回归生活。我国在现行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下培养的人才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农村与城市教育理念以及对新课标的认识程度有一定的差距。

[关键词]:生活教育 小学语文 教学影响 【引言】

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陶行知作为杜威的学生将生活教育论提高的一个新境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①“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②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教育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不仅可以获得充实的内容,而且可以使教育对生活真正能发挥伟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说:生活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指向社会的、民族的、整体的、为人民生活向前、向上需要的、为民族、为大众求解放、谋幸福、培养“生活力”的教育。将陶行知的的生活教育理论运用于语文教育对整个国名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活即教育-----因材施教是生活教育的重要体现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需要因材施教”,他曾给因材施教以形象的比喻:“培养创造力要像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他还说过:“松树和牡丹花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无论是陶先生的因材施教,还是孔圣人的因材施教,教授的对象都有一定的生活环境,都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情感基础。语文教学中知识点繁多,新课标对低年级拼音,识字量都有较高的要求。所认识的汉字多数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学生熟悉的,有生活体验的内容学生学习效果好,反之,有些陌生的抽象的词语离开了学生的生活范畴学习起来就困难。在实施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们班有一名学生是先天性牙齿不全,说话不关风,发音不清楚,学习自卑,不愿与人交往。我在教学时只要叫他回答问题他就呕吐起来,情况怕人。本学期我校正好有一项课题是关于问题学生的研究的,虽然该生在语言上有些障碍,但作为老师还是有极力地去转化他。因此我做了多次家访,深入了解他牙齿缺陷的原因,今后发展状况,他的爱好,他所不喜欢的东西。当我了解到他特别爱干净的时候,我就从这里入手,在班级表扬他的整洁,鼓励他书写也要做到整洁,遇到他的点滴进步我总是鼓励。没过多久他的书写进步很大,我急需鼓励他敢于说话,每次上新课叫学生字词是我总会叫他拼拼音,并且每一次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迎来全班的掌声。

对于这位学生我做到了因材施教,我从他的生活入手,如果作为班主任我对于学生生活是陌生的,我想就不可能有他较大的转变。因材施教离不开生活基础。

社会即学校----把课堂搬到“社会”中去

学校、社会、家庭对孩子成长各有各的地位,各有各的作用。卢梭就对学校教育提出批评,爱默生也说了很多,他们认为我们系统性掌握知识,知识的累积性,大家要强调结构性的知识,这种要求,这种特点的教育在过去来讲确实是非常必要的,也一直是现在主导的话语权,但是我们想一想在工作中间,我接触了很多高层次的人,几十年的教育他一个星期就会了。就说明我们学了大量的知识垃圾,这样的教育是一种死教育,西方创业的巨子,福布斯、比尔盖茨等等这些人都没有大学毕业,就是说我们需要教育并不能从学校里面获得,我们不需要从学校里面待那么长时间,而18岁到30岁我个人认为是个人创造的黄金时期,如果待在学校里面那简直是昂贵的浪费,简直是对人类的不尊重,所以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浪费,这是不应该的。在语文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开拓识字的渠道,去生活中识字,将知识在生活中运用。

温州市学生实践学校不给学生提供学籍,教师也不在课堂上教学生书本知识,学校是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主要面向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学生开放。2006年至今,学校累计接待学生超过13万人次。在户外拓展区,小记者们体验了一堂锻炼团队意识的游戏课。50名小记者被分成三组,各小组分到一个呼啦圈。每组围成圈,全体成员需在牵着手的前提下接龙穿越呼啦圈。先从头部开始钻,还是从脚部开始钻?大家边商量,边试着低头、扭腰、迈腿、蹲立。短短十五分钟后,每个小组均顺利完成钻圈接龙,体现出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规划的基地课程基本领域有生存体验领域、素质拓展领域、科学实践领域、专题教育领域四大领域。现已开设素质拓展、生活技能家政训练、科普教育与制作、国防教育、植物与园艺、毒品预防教育等6大模块60多个活动项目。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积极体验,形成对自身、自然和社会的整体认识,养成积极负责的生活态度;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效衔接,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促进德、智、体、美在实践活动中相互渗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任务很重,学校对教师的教学业绩相当重视,与教师的考核挂钩。多数教师拼命在课堂上灌输书本上的知识给学生,孩子们没有快乐童年可言,教师一天到晚累得也够呛。我认为书本中的教学应与课堂之外的教育并不矛盾,新农村社区为孩子们的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我除了让学生养成去学校少年宫借书、读书的好习惯以外,鼓励学生到镇文化馆借阅图书,定期开展读书比赛活动,谈心得、摘录好句、写感受,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提高阅读效果。重阳节时,组织学生去敬老院陪老人聊天,帮他们打扫卫生,和老人一起看报,听老人们讲他们的故事。学生乐于和老人聊天,无形之中孩子们收到了爱的教育,知道敬老的意义,孩子们有了生活感受,遇到尊老爱幼的话题他们总能滔滔不绝,这对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大有好处。我对教学业绩并不担心,我很崇尚大语文的教育理念,把学生从课堂引向“社会”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学生肯定要学好书本知识,而将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有机地结合更是农村教育的一片新天地。

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原理的方法论,是他“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哲学思想在教育中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实质,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挖掘课内外的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课改提之甚响的理念之一。语文教科书一直被我国教育工作者视作学科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然而,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陶行知先生教导的好:“不在做上下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 这就要求老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以此为依托,有效开发、利用课内外与之相关的课程资源。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不能固步自封,守着老教材、老教法贻误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有教师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可是桶再大也不可能取之不尽,要不断的往桶里注入新的水才行!记住这点,遇到需要时更要不怕麻烦地寻找答案,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我在教学中思考,怎样才能做到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品格与开拓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胸怀与奉献精神„„我发现只有经常阅读才能够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经常阅读,能使我的观点不落后于学生,从而影响我的学生敢于求实创新。

因此,在教学中能以欣赏的目光对待学生,多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学会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自觉地弥补自己的过错。我将努力实践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教育思想,不断创新。一年级时,当孩子们第一次学习古诗时,我就鼓励学生背诵小学生课外古诗70首中的篇目;当学到童话故事或成语故事是我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进入童话世界、成语家园;在上地方课时,我鼓励孩子们积累家乡的方言,经常性地举行班内语言类比赛活动,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前,我让学生请父母养几只小蝌蚪进行观察。没想到引来了学生一大串问题, 有位学生说:“我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就是青蛙,可小蝌蚪与青蛙完全不一样,它怎么可能变成青蛙呢?”一个学生开了头,其余的学生都纷纷说开了,有的说:“其它的小动物小时候多少与它妈妈有点像,可小蝌蚪什么也不像呀?”有的说:“它到底是先长后腿还是先长前腿?”还有的说:“它的长尾巴到哪里去了?”是呀!学生们都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也难怪他们对小蝌蚪变成青蛙产生那么多疑问。面对学生这些问题,我想: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环境,亲身观察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让学生彻底搞清这一系列的问题。于是,我带领学生捉来了一些小蝌蚪,养到鱼缸里,每天观察小蝌蚪的变化,还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将课外实施引入课堂。教师、学生都动起来,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深入理解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认真贯彻并灵活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内、课外优质教育资源,语文教育一定会迎来希望的曙光。

【思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农村教育未来 陶行知全集一创造的教育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

审析“教育即生活” 篇7

一、解读“教育即生活”

杜威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 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 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 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 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事实上, 人的社会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建筑性的活动, 人在建筑世界的同时也建构着自身与人类的自我教育和发展, “这种自然的、非制度化的学习方式在世界广大地区内一直流行到今天;这种学习方式至今仍是为千百万人提供教育的唯一形式。实际上, 儿童乃至成年, 都是在他们的环境、家庭和社会中, 直接地、现成地吸取经验, 从而获得他们大部分的教育的”。“教育即生活”具体可作如下理解:

1、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

“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对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作用, 注重教育对生活的影响。“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教育是生活本身, 那么教育应该充实人的生活, 使学生能够适应生活, 更新生活。

2、教育是生活的需要。

社会通过经验的传递过程而生存, 但是, “这样强调一下, 乃是要避免过分学校式的和形式的教育观念”。“教育即生活”与“学校即社会”的信条具有内在的联系。学校应是简化的、经过组织条理化的社会, 是经过滤清和优选的社会, 是在多种影响中求取平衡的社会。

3、教育与人的一生相伴, 教育就是儿童的生长与发展。

诚如杜威所指出的:“我们最后的结论是, 生活是发展;不断发展, 不断生长, 就是生活。”教育是人的一生持续不断的生长、发展过程, “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 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可见, 杜威把生活与发展、生长等同起来, 生活具有了发展和生长的基本意义。

4、教育对建构新生活有意义。

杜威认为教育是为促进美好生活的实现的手段, 其基本方式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 由于环境始终处于变化之中, 因而人就必须改造或改组已有的经验以适应环境求得生存、生长和发展。可以说, 教育就是改造或改组人的经验的过程, 就是不断地建构人的生活的过程。

二、对“教育即生活”的评价

从教育理论的角度看, 杜威强调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教育要联系社会生活是应该的。但他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等同, 让儿童在生活活动中学习片段的经验, 抹煞了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这是他在批判传统教育的过程中过于矫正的表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念无疑具有独到的创新, 但其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背后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

首先, 教育作为社会的一部分, 这本身就决定了其受当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这种关系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 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下的教育, 其内核是不断变革的经济社会关系, 而其自身没有变革的力量前提, 从这个角度上看, 现存的教育制度一旦形成, 就坚固无比, 而杜威所说“学校是缩小的集中的社会……学校不但是雏形的社会, 并且是模范的社会, 后来社会改良都要完全靠着它。”

其次,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理念中的学校教育是一种简化的、净化的中立性生活, 其教育内容为中立性的经验, 由此成为民主生活的基本手段。应该指出的是, 杜威由于极力提倡主体的直接经验, 即人与自然或社会直接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经验, 而在无形中贬低的间接经验的价值, 也就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同时, 似乎忽略了现存的系统知识的重要性, 但实际上, 其隐含的理论前提在于:要取得生活经验, 则必须先取得必要的系统科学知识。因此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实际上是对学校教育提出更高希望和民主要求。而学校作为社会机构, 学校教育中的知识、间接经验或直接经验从根本上讲是与意识形态、政治权利联系在一起的, 这必然导致知识经验乃至教育的非中立性, “教育即生活”中所蕴含的对教育内容和方式等理想状态的追求也因此而不能为现实所容纳。

三、一些思考

教育与生活的互动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无论是教育理论还是教育实践, 忽视甚至否定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便必然呈现出“传统教育”的特征。“教育即生活”并不是将教育简单等同现实生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但实际上仍有许多人常常会将两者等同。这就可能会走向两种极端:一方面, 有的人认为教育是多余的了, 随着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学校教育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另一方面, 有的人认为教育等同于生活, 那么教育的内容就直接从生活中取材, 不需要再进行加工组织。其实教育不是一般的生活, 而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是以育人作为核心价值的生活。毫无疑问, 杜威主张学校教育应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观点, 是具有“生命力”的, 并具有普遍性的意蕴。而教育与生活的脱离可能会一直困扰着每个时代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决策者、教育实践者和教育研究者。

1、重新认识教育。

教育是育人而非制造某种产品, 但现在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应试教育”成了教育的目的, 成了大家追求的目标, 学生沦为知识考试的机器和分数的奴隶;教育也因此缺乏了更新的动力, 教育变成了僵化和无趣的代名词。老师们的任务如果知识把学生塑造成社会所需要的标准模式, 学校也就成了死气沉沉的大工厂, 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隔离。这些都是与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大相径庭的。所以, 杜威的教育思想到现在仍然不过时, 仍然是我们要努力追求的目标。要使教育回归生活, 我们的教育者首先应该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对何为教育有一个全新和全面的认识, 既要认识到教育的最终目标, 看到教育进步的理想的一面, 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们教育所存在的缺陷, 这样才能为教育回归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 要建立起富有生活情趣的教育方式。对传统教育的思路和制度, 特别是对学校教育的目的、教材、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造时, 要把社会的主要因素纳入教育的环节中, 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社会生活。

2、在教育中重新认识生活。

何为生活?生活本是最平常不过的, 谁不是天天在生活中?但我们的教育制度使我们陷入了知识世界而没能进入生活世界。而一个对生活缺少感受的人不仅不能理解自己现在的生活, 更不会为了将来的美好生活做准备。仅仅认识到我们的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或怎么样都是不够的。教育者自身还要多帮助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世界, 帮助他们把握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生存状态,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们创造生活。首先, 我们的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们的教育在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时不仅要看到他们生活在整个社会的生活之中, 还应尽可能地关怀学生个体的生活过程和生活情节。学校始终是社会大环境中的一个小社会, 所以无论何时学校教育都是源于生活的, 但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时代知识的总量猛增, 这又对学校教什么和如何教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其次, 学校既要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过程, 又要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科技知识, 还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即关注学生的理想。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有许多美好的理想, 对未来的生活更是一种美好的向往, 这也是教育者应该关注的应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3、有效利用生活里的各种资源。

生活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空间, 我们的生活在为教育提供各种物质资源的同时, 也为教育提供各种感性的体验。教师在各种备课或活动课中, 都不妨仔细地思考一下学生在有关课本的知识点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 现实中还有哪些生活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 让学生从事哪些活动可以强化其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同时,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堂外学习补充课堂内所学知识。只有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 才是真正地在生活中学习与成长。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12) 。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27) 。

[3]约翰·杜威, 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9) 。

[4]约翰·杜威, 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61) 。

[5]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304) 。

[6]孙来成:《教育即生活:闪烁在新课程中的光辉思想》,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4 (4) 。

浅谈游戏即生活、即教育 篇8

一、生活、游戏及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

生活、游戏和教育都是幼儿一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三者可以连为一体,变成一个活动进行,这其中就有必定的联系,也是给幼儿带来最大影响的活动——游戏。

1.生活与游戏之间的关系

游戏是将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学内容相结合,从幼儿生活中来,纳入到幼儿游戏中去,并在游戏中实现整合,积累经验。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人类的一切源于生活。游戏是快乐的学习。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幼儿必定离不开游戏,而游戏的内容来源于生活,这就说明“生活和游戏”本身具有综合性,它们不可割裂、分离,从而形成一个整体。

2.教育与游戏之间的关系

从活动的方向来说,游戏和教育有着共性:首先,目的相同。游戏的目的在于实现儿童认识、运动、社会性和情感等能力发展。其每一方面的能力又含有众多的发展内容,也就是囊括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教育的目的就是有计划地将幼儿的身心发展融入一个课程里,通过多种活动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但游戏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而教育是一个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过程,两者在终点上达到一致,即游戏的目的和教育的目标都是儿童的发展。其次,内容有联系。在游戏的发展探索过程中,涉及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各种知识经验,涉及动作技能、大小肌肉的平衡协调力,涉及对规则的理解、遵守,和用规则进行的同伴协作交往,等等,这些正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二、游戏的生活化

在幼儿园的游戏里,主要以自主性游戏为主。这个游戏就像一个小社会,都是幼儿生活常见的场所,与幼儿的生活育着密切的联系。游戏能满足他们心理的需求,是幼儿生活中最主要的方面。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游戏中成长的,因此,游戏需生活化。

1.环境的创设——游戏社区

在环境创设时,我们要先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生活接触最多的场所,再通过环境、材料的结合,创设一个缩小版的“社区”。例如,小班幼儿最初上幼儿园,对幼儿园陌生,而娃娃家游戏正可以缓解幼儿的离家情绪。除了娃娃家,另外点心店、菜场、理发店、糖果店等都是幼儿生活中常去的地方。把这些游戏区布置在一起,像一个小“社区”,幼儿看到这些游戏区特别想玩,也激发了他们参与游戏的兴趣。

随着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环境的变化,我们也寻找幼儿的喜好,不断地更换游戏的内容和游戏的材料,更加体现游戏的人性化、生活化,让幼儿的游戏生活化。

2.角色的扮演——游戏互动

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结合,它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翻版,而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所以,我们的自主性游戏更多的是让幼儿利用假想情景自由地从事自己向往的各种活动,又不受真实生活中许多条件的限制。游戏时,每个游戏都是有互动,有交流的。例如,娃娃家里,爸爸可以出去购物,妈妈会照看孩子,并带孩子去点心店吃点心,还可以去医院看病,去理发店理发,跟我们真实生活相差不多。幼儿在各种角色扮演后,知道每种身份都有自己的职责,不仅在游戏中感受到乐趣,也体验到成人生活的别样。

3.游戏中再现生活——游戏生活

自主性游戏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由选择的活动。游戏的过程,就是幼儿把成人的行为活动和相互关系搬到游戏中,加上幼儿各自家乡的情节,体现出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例如,小班幼儿经验少,在玩娃娃家游戏时最多的是烧饭做菜。而有一天,发现一个小朋友在抱着娃娃把尿。他就是把在家看到的妈妈抱着弟弟把尿的情景表现出来。许多幼儿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在点心店、小菜场,幼儿会大声吆喝叫卖,学着人家做活动(特价、打折等),也有推出新品的。

幼儿不仅模仿成人,将生活在游戏中再现,而且还加上自己的想法,所以也不是完全的模仿。这就是游戏的本质。

三、游戏即教育,在游戏中教育

游戏的本质就是教师利用身边的自然物质、自然现象以及周围的环境和事物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愉悦的过程。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才能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发挥游戏对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作用。例如,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学到如何使用礼貌用于与他人的交往,学会解决问题,学会丰富游戏的内容以及制定游戏规则。幼儿在游戏中处于主导的位置,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经验。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就是一个习惯养成的阶段。对什么都不懂的他们,直接灌输知识是徒劳无功的。因此,我们通过不同的规则游戏来让幼儿约束自己的行为,比如《大圆圈与小圆圈》、《大皮球》等,都是让幼儿学习站圆圈;还有《丢手帕》、《请你猜猜我是谁》等,不仅训练幼儿追跑、听觉、视觉的能力,还让幼儿学会不能向其他伙伴透露信息,做到遵守游戏规则。

除了上面说的自主性游戏和规则游戏,我们游戏的种类还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幼儿在通过游戏获得愉悦的同时,身心得到发展,各种社会性能力得到锻炼。所以说游戏即教育。

上一篇:物流教案下一篇:暑假游记_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