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第一单元提纲(精选8篇)
1、为什么要珍爱生命?
①生命是神奇的。人类的生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界的杰作,是宇宙的奇迹。
②生命是珍贵的、不可重复的,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都会发出独特的光彩。
③拥有生命是我们学习、工作和享受生活的前提。珍爱生命也是对自己、家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负责。④人类是地球上最高贵的有智慧的生命,珍爱生命、呵护生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2、如何珍爱生命?
①珍爱生命,需要关注生命安全,树立生命安全意识,呵护好自己的生命。
②珍爱自己生命,需要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技能和知识。并且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③珍爱生命需要奉献社会、服务人民,让生命变得充实,以及延伸生命的价值。
④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还需要善待他人的生命。
3、为什么关爱他人?P84、如何关爱他人?
①关爱他人,最基本的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健康权利。
②当他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能够伸出援助之手。
③在重大的灾害面前,勇于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
5、请设计有关“关爱他人”公益广告
①送出一份爱心,收获明媚阳光。②送人玫瑰,手有余香。③尚善若水,厚德载物。
④时代在变,时间在变,不变的是我们的关怀。⑤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6、人生为什么需要坚强的意志?
①人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每个人都要坚强面对挫折。
②坚强的意志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坚强的意志是成功的保证。
④能独立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不轻易受外界的影响;能够在生活中不怕困难和失败,在困难、艰苦的条件面前不动摇;能够果断地处理事情;具有很强的自制力,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7、怎样磨砺坚强的意志?
①在战胜挫折的过程中磨砺意志。
②磨砺坚强意志,需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终,不能半途而废。
③在不懈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磨砺坚强意志。
④磨砺坚强意志要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事做起。并要纠正与学习生活相关的不良习惯。
8、为什么要培养高雅情趣?
①高雅的情趣,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领略自然、社会、和艺术生活的美。
②高雅的情趣,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品位,减轻压力,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
③高雅的情趣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道德文化修养,有助于丰富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④高雅的情趣有利于开拓眼界,充满活力,有助于开发智力和激发创造力。
9、怎样培养高雅情趣?
①培养高雅情趣,从良好的兴趣爱好开始。
②培养高雅情趣,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③培养高雅情趣,要有乐观上进的精神状态。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分析的依据, 从左栏 “内容目标”和右栏“提示与建议”看出, 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分析提出以下要求。
第一, 从教学内容看, 该综合探究根据课程标准1.1设计, 包括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有序与无序政治参与的区别、代价与后果、衡量政治参与有序与无序的准绳。
第二, 从教学目标看, 按统、分结合的原则进行表达。 1.知识目标:了解有序和无序政治参与的区别、代价、后果, 理解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 2.能力目标:培养研究文献、剖析案例、制订规则的能力, 提高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有序参与的意义, 培养有序参与的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 从呈现方式看, 教材在第一单元安排了围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展开的活动, 在活动中, 学生要查阅资料, 列举政治参与中有序与无序的表现, 依据法律讨论其代价和后果。 尝试制订、评估一个选举班长的规则, 体验什么是有序的民主生活。
二、综合探究的逻辑结构与作用
第一, 宏观上看, 第一单元由两课《生活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和一个综合探究《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组成。 教材立足公民个体的政治生活, 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政治生活为主题, 引导学生探究我国公民生活在怎样的政治背景中, 享有哪些政治权利与义务, 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如何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一方面, 综合探究沟通了本单元的知识, 既对前面所学理论观点进行概括和延伸, 又为开展本次活动进行理论准备, 使第一单元的知识实现整合和系统化。 另一方面, 综合探究架起了书本知识和社会的桥梁,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可以提高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增强公民意识。
第二, 微观上看, 教材用蓝色黑体字揭示了所研究的主题是“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 开篇用三段简洁的文字归纳了政治参与的重要内容、有序与无序政治参与的区别、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 以此作为理论综述。 两个子课题“有序与无序的代价与后果”“有益的尝试真实的体验” 与主题紧密相关, 通过事例和问题的呈现, 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范例和方法上的指导。
三、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社会生活热点
教师结合地区实际情况,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热点事件, 比较容易引起学生探究兴趣。 例如2015年10月30日南京举行了听证会, 上午的水价听证中, 14人赞同方案二, 认为能最大限度保证多数家庭不受影响。 6人赞同方案一, 认为利于节水宣传。 还有1人反对两个方案, 认为水价成本中其他捆绑费用没公开。 下午的气价听证中, 7人赞同方案一, 认为老百姓能承担得起。 1人赞同方案二, 认为调整幅度可弥补企业成本。 另外10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对意见。市物价局将对听证参加人的意见进行梳理, 形成情况报告, 上报市政府。
教师除了呈现热点事件, 还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理论知识分析热点事件。 价格听证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南京市民代表积极参与阶梯水价、气价听证会体现了有序的政治参与, 体现了公民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在听证会上, 公民充分发表意见, 提出建议, 可以帮助决策机关发现拟订的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并加以修正、完善。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本综合探究的教学重点是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和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后果。 依据在于:课程标准1.1明确要求学生能够说明“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可见该知识点对于内容目标的实现很重要。 同时, 该知识点对于学生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 提高政治素养很重要。 确定教学重点后, 应对它作具体阐释。 第一, 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有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参与能力;改善公共管理, 创建文明祥和的新社区;促进政府机关的廉政建设;有利于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第二, 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后果有宪法和法律的权威遭到藐视; 公民自身的合法权益无法维护;正常的政治活动无法进行;国家、集体的利益遭到损害;社会生活的安定遭到破坏;人民生活的稳定受到影响。
本综合探究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依据在于:该知识点从理论上说比较容易, 但在实践中要真正做到有一定难度。 同时, 学生参与真正的政治生活的经验比较少, 该知识点能为学生有序参与提供方向。 确定教学难点后, 应对它作具体阐释。 公民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 要做到以下几点:衡量政治参与的有序与无序的准绳, 是法律与规则。 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时要遵循法律、规则、程序;要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要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要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五、教材处理与完善的建议
总体来看, 《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综合探究的编写是成功的, 有如下几个优点。
第一, 教材符合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教材编写者设计了列举事例、作补充、说想法、制订规则等活动, 既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又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第二, 教材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理念, 注重生活主题与学科知识相结合, 坚持“三贴近”的原则。 事例一是出租车司机维权, 事例二是选举村委会主任, 这两个事例比较典型, 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便于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 比较有序与无序的不同结果。
第三, 教材符合高中生的年龄特点与认识水平, 能够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学习心理, 采用多种方式呈现。 事例一是以一段文字材料呈现的正面事例, 事例二是以文字概述加上5张图片呈现的反面事例, 内容上正反对比、形式上图文配合使得教材文本更具有可读性。
但是, 笔者在研读教材时也发现了美中不足之处, 在此指出来和大家探讨。
第一, 教材在论述“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可以怎样”时已经列出了5点, 在论述“公民无序参与政治生活, 会造成什么”时已经列出了4点, 这给学生再从其他角度补充增加了难度。 因此笔者建议, 为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教材编写者适当减少要点罗列的数目, 可能各列出3点即可。
第二, 教材设计的活动与问题的数量有点多, 可能需要两个课时才能完成所有要求。 活动过多, 会导致活动形式化。 问题过多, 会导致思考流于表面。 因此笔者建议, 教材编写者适当精简活动与问题的数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情作适当取舍和调整。 比如说课前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 第一组查阅宪法的规定, 第二组查阅法律对公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规定, 第三组搜集有序政治参与的事例, 第四组搜集无序政治参与的事例。 如果学生在课前分工合作、准备充分, 就节约了课上的时间, 就能在课上直接展示各个小组成果, 展示完毕后讨论有序或无序参与政治生活的代价与后果。 讨论之后制订、评估一个选举班长的规则, 如果对规则的评估来不及在课上完成, 就放到课后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思想政治2必修·政治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知识概览】
【核心讲解】
(一)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特点:①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②从文化与个人成长的关系来看,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③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④从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关系来看,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2.文化的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3.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在经济的基础上,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②文化具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不完全一致。
★特别提醒 从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但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二者的发展既有同步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一面。①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性表现在,文化的某些方面不能超越经济而发展,只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②文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表现为:文化的某些方面可以超越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如诗词歌赋的发展、书画的发展并非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2)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文化霸权与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5.文化与综合国力
(1)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①重要性: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②必要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2)当前我国国际竞争中的文化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备考提示】在高考中,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试题往往以时政材料或国家、地方经济发展及文化产业的发展为背景,以非选择题和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相关知识。复习备考时,我们要关注国家经济发展政策中与文化有关的内容,并运用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等知识对其进行解读。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来源
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特别提醒 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3.特点
(1)潜移默化。①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包括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企业的等。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②人们从事文化活动,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许多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③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思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2)深远持久。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持久的。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一方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4.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endprint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②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备考提示】在高考中,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试题以非选择题的形式为主,关注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的结合,且反复考查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如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本考点有可能仍然是2014年高考命题的重点,且试题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综合知识二 文化传承与创新
【知识概览】
【核心讲解】
(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2)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3)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特别提醒民族节日蕴含着一个民族的许多传统习俗的内容,但传统习俗并不完全通过民族节日表现出来,它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文化载体来展现。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文化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的个性(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特别提醒 不能认为世界文化就是各国文化的总和i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3.尊重文化多样性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如何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①前提: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②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③原则: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4.文化传播
(1)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途径:主要途径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除此之外,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3)手段:传媒。①大众传媒的形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②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特别提醒 不能认为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手段。人口迁徒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5.文化交流
(1)文化交流对中国和世界的作用。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外域文化也不断传人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中外进行文化交流的做法。①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②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做到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③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备考提示】在高考中,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等,而且多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复习备考时,我们要在全面把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有关民族节日、文化遗产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大活动,运用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等知识对其进行解读。endprint
(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性、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4)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形式(如下表)。
★特别提醒 传统文化有落后于时代的成分,但传统不等于落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传统文化不等于保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主要形成于封建社会,但传统文化不等于封建文化。因此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
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只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m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特别提醒 对于传统文化,不能认为要先继承后发展。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因而不存在先后顺序的问题。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备考提示】在高考中,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等。题型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复习备考时,我们可结合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等事例,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和传统习俗在今天的价值;也可结合我国建筑、服装等风格的变迁和今天仍频繁使用的传统道德格言或经典传统故事等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影响以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还可结合“洋节日”在我国盛行、传统节日受冷遇的现实,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
(三)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特别提醒 不能认为文化创新的渊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文化创新的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特别提醒 文化创新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是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
4.创新与借鉴、融合
(1)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2)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3)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特别提醒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对文化创新所起的作用是双向的。中外文化交流对世界各国文化创新起着重要作用。
5.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对于文化创新而言,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既要克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防止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学校班级姓名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课标要求】
1.讲述新中国成立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3.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4.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单元概述】
这一单元主要阐述了建国后头三年的历史。内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为标志,表明新中国在建国后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的基本任务,巩固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成果,巩固了新中国人民民主政权。这一时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新民主主义在全国范围胜利的重要时期,做好了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准备。
【单元知识网络
【知识结构】
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改,广
大人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时间:1950——1952年底
一、选择题【典例分析】 1.(中考试题)你升过国旗吗?那么把五星红旗定为我们的国旗,是在A.中共“七大”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共“八大”()上 2.中考试题)新中国成立后,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事件是()A.1947年土地改革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三大改造D.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3、下列内容中,发生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期间的有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通过的《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③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④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辽宁宽甸县农民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这封信内容反映的历史背景是()A.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B.土地改革运动C.“大跃进”运动D.改革开放新时期
5、下列事件发生在1950年的是()
①西藏和平解放②抗美援朝战争开始③土地改革运动开始④土地改革运动胜利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下面不属于抗美援朝原因的是()
A 美国入侵朝鲜的同时,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想以朝鲜为跳板进一步侵略中国B 朝鲜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C 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
D 哪里有侵略,中国就要派军队去维护和平,制裁侵略()7、1950年土地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当时尚未进行土地改革的地方是
A、浙江B、江苏C、江西D、西藏()
8、毛泽东拿起五星红旗的式样指着说:“我们这个图案,表现我们革命人民大团结”。这一情景发生的历
史背景是A.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B.1924年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C.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D.1949年新中国诞生前()9.“在那个千钧一发的时刻/你的胸膛是一道胜利的高墙/敌人的罪恶枪口被堵住了/你生命的火花像长虹一样闪耀/„„”。该诗赞美的英雄人物是: A.邱少云B.雷锋C.罗盛教 D.黄继光()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60年前,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作出了和平解放西藏的重大决策。中央人民政府和原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人民解放军迅速进军西藏,驱逐帝国主义势力,西藏宣告和平解放。“十七条协议”的签订,是西藏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它标志着西藏从此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和经济羁绊,开辟了西藏人民从黑
暗
痛
苦
走
向
光
明
幸
福的伟
大
新
时
代。
-------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⑴你认为材料中“中央人民政府和原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是在哪一年?
⑵“西藏的和平解放是西藏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你认为这一“转折点”的重要历史意义是什么?
⑶为了密切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先后建成了哪三条著名的入藏公路?(3分)
2、材料一: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一千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
材料二:社员苦干两年,生产发展了,产量一年比一年提高,社员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加,生活也一年比一年改善。组织起来的优越性显示出来了。
材料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责任明确,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连年获得得丰收。农民高兴地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农村生产状况?
(2)材料一中,农民积极性高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4)材料三反映了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态度怎么样?为什么?
(5)综合三则材料,你会发现同样在农村,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制度,却取得了相同的效果,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1.原因:(1)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
(2)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2.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3.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4.经过与结果: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而归。
5.英雄人物的事迹:
①黄继光,舍身堵枪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
②邱少云,为保证潜伏部队安全,严守纪律,烈火烧身,纹丝不动。
6.胜利原因:
①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得到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②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③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
7.抗美援朝意义:
保卫了中国国家安全,赢得了安定的国内建设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维护了亚洲与世界和平。
8.值得人们学习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精神(“最可爱的人”的原因)
品质,P14)
9、商鞅变法的时间、目的、内容和影响。(P15)
10、百家争鸣各学派的观点。(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儒家的孔子和
孟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子和孙膑,P16~17)
11、雅典民主制度的有关内容(建立、全盛、人物、积极性和消
极性,(P19)
12、亚历三大帝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P20)
13、罗马的兴衰史。(用年代尺,P21~24)
14、古希腊的文明成就。(哲学、科学、文学、戏剧、雕塑、体育,P24~25)
15、古罗马的文明成就。(法律、文字、建筑,P25~26)
16、古代五大文明的出现时间、河流或海洋。(P27表格)
17、古代五大文明文明成就。(P28表格)
18、西欧的主要封建国家4个和主要城市5个。(P33—P34)
19、基督教在西欧占统治地位的表现。(P33)
20、伊斯兰教的产生时间、地点、创始人、教义和作用。(P36~37)
21、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成就。(翻译、数学、医学、建筑、文
学、传播,P38~39)
22、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影响。(P40~42)
课题一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二、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
1. 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分子不会变成其他分子。 (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 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故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会变成其他分子。 (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时, 过氧化氢分子分解, 生成了水分子和氧分子, 故为化学变化)
2.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可以再分, 而原子不能再分。
3.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 分子裂变成原子, 原子重新组合, 形成新物质的分子。
课题二原子的结构
1.原子的构成
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 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 (质子数) 决定。
2.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关系
在原子中,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 电性相反, 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3.核外电子的排布
在含有很多电子的原子里, 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 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 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 就像分了层一样。这样的运动, 我们称为分层运动或分层排布。
现在发现的元素, 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 最多的有7层。
规律: (1) 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第一层排满才能排第二层, 第二层排满才能排第三层。
(2) 每个电子层最多能容纳2n2个电子 (n为层序数, 第一层n=1, 第二层n=2) 。
(3)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 (第一层为最外层时, 不超过2个) 。
4. 原子结构示意图:一个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
5. 元素的种类:
(1) 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 (是不稳定结构) , 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而使次外层成为最外层, 形成稳定结构。这种性质叫做金属性。
(2) 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 (是不稳定结构) , 在化学变化中易获得电子, 而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这种性质叫做非金属性。
(3)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 (He为2个) , 为相对稳定结构。
6. 离子的形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在化学反应中, 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 非金属元素原子得到电子, 从而使参加反应的原子带上电荷。
带电荷的原子叫做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 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
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互相吸引, 结合形成稳定的、不带电性的化合物。
7. 离子内质子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 离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是8 (氢是0) 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 离子也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变回原子。
8. 离子符号:
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在原子团或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的多少及电荷的正负 (数字在前, 符号在后) , 当离子所带电荷数为1时, 1可以不写。如Na+ (钠离子) 、Ca2+ (钙离子) 、H+ (氢离子) 、Cl- (氯离子) 、O2- (氧离子) 、OH- (氢氧根离子) 等。
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Mg2+表示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2O2-表示2个氧离子。
离子符号只有微观含义, 没有宏观含义。
9. 一定带正电的粒子:质子、原子核、阳离子
一定带负电的粒子:电子、阴离子
不带电的粒子有:中子、原子、分子
1 0. 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1) 原子直接构成物质。如汞、金刚石直接由原子构成。
(2) 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分别失、得电子形成阳离子和阴离子。阴、阳离子通过相反电荷引力结合形成氯化钠。
(3) 非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各提供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 结合成分子。如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
1 1. 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元素就是质子数 (即核电荷数) 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之最
1.地壳中含量 (质量分数) 排在前五位的元素:氧、硅、铝、铁、钙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氧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钙
2.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3.元素符号: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符号是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表示的, 如果第一个字母相同, 则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加以区别。
4.元素符号的意义:元素符号不仅表示一种元素, 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如果物质由原子构成, 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
如果元素符号前加上系数, 就只表示该原子的个数, 只具有微观意义。
如:H表示氢元素、1个氢原子。2H表示2个氢原子。Cu表示铜元素、一个铜原子、金属铜。
5.描述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
(1) 宏观组成 (描述物质的组成时用元素叙述) :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2) 微观构成 (描述物质的构成时用分子、原子、离子叙述) 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描述分子的构成时用原子叙述) 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
6.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 共7个周期;每一纵行叫做一个族, 共16个族。
周期的变化规律:从左到右, 原子序数由少变多。除第一周期以外, 每一周期都是以金属元素开始, 逐渐过渡到非金属元素, 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 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
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的电子层数相等。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一爱护水资源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1.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但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 其中大部分还分布在两极和高山的冰雪及永久冻土, 难以利用;可利用的只约占其中的30.4%。
2.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 (H2O) , 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钠元素。
3.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分布不均, 人均不足。
4.水资源紧张的原因:一方面人类生活、生产的用水量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未经处理的废水、废物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等造成的水体污染, 加剧了可利用水的减少, 使原本已紧张的水资源更显短缺。
二、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 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1.节约用水的一些具体措施:
a)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b) 使用新技术, 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
c) 污水处理之后, 循环利用。
d) “一水多用”, 如使用“中水” (生活污水处理后, 达到一定水质标准的非饮用水) 洗车、使用淘米水浇花等。
2.防止水体污染的一些具体措施:
a) 不使用含磷洗衣粉。
b) 工业“三废”要进行综合利用和经处理后再排放。
c) 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 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 以预防为主, 治理为辅。
课题二水的净化
一、水的净化方法
1.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
2.吸附沉降:常用明矾、活性炭对水中的杂质吸附而沉降。
■明矾是一种常用的净水剂, 它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可以对悬浮杂质吸附沉降, 以达到净水的目的。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物, 也可以吸附溶于水的色素和异味。但需要注意的是, 活性炭不能吸附钙、镁化合物, 活性炭不能降低水的硬度。
■活性炭净水器的入水口在净水器的下面, 可以使净水效果更好。
3.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的方法, 净化程度相对较高, 得到的蒸馏水可以看成是纯净物。
4.杀菌:在水中加入适量的药物进行杀菌、消毒。如漂白粉、氯气 (Cl2) 、二氧化氯 (Cl O2) 等。
5.自来水厂净水时, 需要经过沉淀、过滤、吸附、投药消毒的步骤, 但是没有蒸馏和煮沸的步骤。在净化水的方法中, 只有投药消毒属于化学变化, 其余都属于物理变化。
二、过滤
【实验器材】带铁圈的铁架台、漏斗、玻璃棒、烧杯
【注意事项】
1.操作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用少量水润湿滤纸并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没有气泡 (保证过滤效率) 。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否则被过滤的液体会直接从滤纸与漏斗之间的间隙流到漏斗下的接受器中, 使滤液浑浊) 。
“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 (玻璃棒的作用:引流, 使液体沿玻璃棒流进过滤器) 、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 防止滴下的液滴四处迸溅) 。
过滤时先过滤上层清液, 后过滤下层浊液。若先过滤下层浊液, 滤纸上将会残留着大量不溶性杂质, 再过滤上层清液时, 不溶物会阻碍清液的通过, 影响过滤速度。
2.如果两次过滤之后滤液仍然浑浊, 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或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三、硬水的软化
1. 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2. 硬水和软水的区分方法:
分别取少量的软水和硬水于试管中, 滴加等量的肥皂水, 振荡。有较多泡沫产生的水是软水;泡沫很少, 产生浮渣的水是硬水。
3. 硬水在加热或长久放置时会有水垢生成。
4. 硬水的危害: (1) 用硬水洗涤衣物, 既浪费肥皂又洗不干净衣物, 时间长了还会使衣物变硬。
(2) 锅炉用水硬度高了十分危险, 因为锅炉内结垢之后不仅浪费燃料, 而且会使锅炉内管道局部过热, 易引起管道变形或损坏, 严重时还可能引起爆炸。
(3) 长时间饮用硬水有害健康。
5. 硬水的软化方法:煮沸和蒸馏。注意:
(1) 在烧瓶底部要加几粒沸石 (或碎瓷片) 以防加热时出现暴沸。
(2) 加热前连接好装置, 使各连接部分严密不透气。
(3) 加热烧瓶时不要使液体沸腾得太剧烈, 以防液体通过导管直接流到试管里。
(4) 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 收集到10m L左右蒸馏水时, 停止加热。
课题三水的组成
一、氢气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 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氢气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 放出热量, 并有水珠产生。
在点燃氢气前, 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方法: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 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火焰点燃。如果气体较纯, 气体将会安静地燃烧, 并发出“噗”声;如果气体不纯, 会发出尖锐爆鸣声。如果验纯时发现气体不纯, 需要再收集再检验时, 必须对试管进行处理 (用拇指在试管口堵住一会或更换试管) , 以免发生爆炸。检验:点燃纯净的氢气能够安静地燃烧, 并发出“噗”声, 产生淡蓝色火焰;而不纯的氢气在点燃时, 会发出尖锐爆鸣声。
二、水的组成
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在101k Pa时, 水的凝固点是0℃, 沸点是100℃, 4℃时密度最大, 为1g/l。
二、电解水实验
【实验现象】
(1) 通电后, 电极上有气泡产生。通电一段时间后, 两个试管内汇集了一些气体, 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小, 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大, 体积比约为1:2, 质量比约为8:1。
(2) 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移近火焰时, 气体能够燃烧, 火焰呈淡蓝色。
【实验结论】
(1)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 发生了分解反应, 生成氢气和氧气。
(2)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在反应前后, 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没有变化) ;
(3) 化学反应中, 分子可分, 原子不可分。
【注意事项】
(1) 通电时, 必须使用直流电。
(2) 预先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3) 负极产生的是氢气, 正极产生的是氧气。
三、物质的分类
课题四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化学式
1.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组合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化学式 (如H2O) 的意义:
表示一种物质 (宏观意义) ———表示水这种物质;
表示一个分子 (微观意义) ———表示1个水分子;
表示某物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宏观意义) ———表示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表示某物质是由什么粒子构成 (微观意义) ———表示水由水分子构成;
表示某物质的分子由什么粒子构成 (微观意义) ———表示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3.化学式的写法:
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 首先要弄清以下两点:
(1) 这种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
(2)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多少。
二、化合价
元素化合价是一个原子在化合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上方标出化合价, “+”、“-”写在前, 数字写在后。
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金属元素跟非金属元素化合时, 金属元素显正价, 非金属元素显负价。氧元素通常显-2价, 氢元素通常显+1价。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1.阅读下面的语段,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倔( )强的他把胆怯( )和恐惧甩在了身后,在无边无(yín) 的大海上劈波斩浪,(chà) 那间,他觉得自己真的像个男子汉了!
2.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吉祥物设计数易其稿后方正式定稿,吉祥物身上的服饰,补子,朝珠,龙帽,凤冠都经过专家考证,力求精确。
B.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C.在教育孩子时,父母最好就某件具体的事情表扬孩子,如“你今天的作业写得很好!”
D.《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海燕之歌”。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近日香港民建联公布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左右的幼儿园家长为子女报读1项至3项课外活动,结果有幼儿一天要参加多达6项活动,身心疲惫。
B.《爸爸去哪儿》等亲子真人秀节目的热播,引发了观众对父性教育的一系列思考。
C.如果一个人总生活在自己的骄傲中,无视自己的那些脆弱,那么他就不是勇士而是懦夫。
D.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中国愿意为推进合作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腐败官员家里的钞票竟然多到让点钞机烧坏”“某军中巨贪家中的各种财物装了整整四卡车”“某高官被查抄出1吨多现金”……近来,诸如此类的新闻频频出现在媒体上。
B.文天祥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正气凛然、不屈不挠的伟大品格将永垂千古。
C.紫藤萝瀑布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停下脚步,细细地察颜观色,静静地轻嗅芬芳。
D.大熊猫憨态可掬,小猴子顽皮可爱,使得周围的大人们忍俊不禁,孩子们更是笑得前仰后合。
5.默写。(8分)
(1) ,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2)難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
, ?
(3)千里马常有, 。
(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5) ,安求其能千里也?
(6)策之不以其道, , 。
6.综合实践活动。(6分)
班上将以“网络与中学生”为主题举办一次班会,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完成下面的工作。
(1)请为本次主题班会写一段开场白。(3分)
(2)班会中将有关于“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的小小辩论会,请你给认为“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的一方的同学写一段辩论词。(3分)
二、阅读精品屋。(36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7~8题。(5分)
题木居士①二首(其一)
韩 愈
火透波穿②不计春③,根如头面干如身。
偶然题作④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
注释:①木居士:即木头神像。②火透波穿:雷击火烧,雨打水淹。③不计春:不知经历了多少春秋。④题作:这里指说成。
7.木头成人形、似佛像,韩愈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1分)
8.诗中的“木居士”和“求福人”分别象征了哪两种人?(4分)
木居士:
求福人:
(二)阅读下文,完成9~11题。(12分)
猫虎说
来 鹄
农民将有事于原野,其老①曰:“遵故实②以全,其秋庶③可望矣。”乃具所嗜,为兽之羞④,祝而迎曰:“鼠者,吾其猫乎!豕者,吾其虎乎!”其幼戚⑤曰:“迎猫,可也;迎虎,可乎?豕盗于田,逐之而去,虎来无豕,馁将若何?抑⑥又闻,虎者,不可与之全物,恐其决⑦之之怒也;不可与之生物,恐其杀之之怒也。如得其豕,生而且全,其怒滋⑧甚。射之擭⑨之,犹畏其来,况迎之邪?噫,吾亡无日矣!”
或有决于乡先生,先生听然⑩而笑曰:“为鼠迎猫,为豕迎虎,皆为害乎食也。然而贪吏夺之,又迎何物焉?”由是知其不免,乃撤所嗜,不复议猫虎。
注释:①老:对别人父母的称呼。②故实:旧事。③庶:幸,表示希望。④羞:通“馐”。⑤戚:悲伤。⑥抑:况且。⑦决:咬断。⑧滋:更加。⑨擭:huò,用捕兽笼捕取。⑩听然:笑的样子。
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6分)
①乃具所嗜( ) ②逐之而去( )
③不可与之全物( ) ④不可与之生物( )
⑤或有决于乡先生( ) ⑥由是知其不免( )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噫,吾亡无日矣!
译文: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11.文章借“先生”的议论讽刺了什么?(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2~18题。(19分)
木格花窗的眺望
李汉荣
(1)窗是松木做的,阳光照射的时候,窗棂就飘出令人惊喜的、特有的清香。这是我们能够嗅到的乡村气息的一部分。植物的魂灵遍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桐木的门、桦木的椽、榆木的门墩、盛米的椴木勺、舀水的葫芦瓢,就连脾气难免尖刻的菜刀也有着柔和的柳木把柄……
(2)就这样,一部分松木来到母亲的生活,以窗的形式帮助着母亲,也恰到好处地把一部分天空、一部分远山引进了她的日子。到了夜晚,则把一部分月光、一部分银河领进了她的屋子,她的梦境。
nlc202309021112
(3)站在窗前,首先看到的是一片菜园:韭菜整齐地排列着,令人想起千年的礼仪,民间自有一种代代传递的肃静与活泼;白菜那白净的素脸,那微胖的身段,是一种永不走样的平民美貌;葱那不谙世事的单纯的手,却能在不动声色的土里取出沁人心脾的情义;花椒树,经营着浑身的刺,守着那古老的脾气——鲜美的麻,一种地道的民间味道。
(4)人在愁苦的时候,倚在窗前,看一眼这菜园,内心就有了春色,有了不因世道和人心的扰乱而丢失或减少的那种生的底色,也是心的底色,这就是天地生命的颜色。
(5)我能想象,母亲多少次站在窗前,看那菜园,那经她的手侍弄的植物们,那些绿,星星点点竟绿成这一大片,要不是泥土缚了它们的脚跟,它们也许会翻过窗,走进屋子里来的。
(6)母亲曾说,她年轻的时候,也常失眠,就站在窗前,久久凝神看,好几次看见月光从窗格里进来,就变成四四方方的,她就想这是一封封信,是从天上寄来的,静静地放在窗台,等她收阅。我知道母亲这一生是没有收到几封信的,也许她是在想象天意里会有一个夫君,等着她,却无缘相遇,就在远天远地的夜晚辗转投寄来一封封素笺。
(7)窗框雕有简单的图案:喜鹊、蝴蝶、莲花、仙桃。古中国的偶像,是自然里美的生灵。人居住在它们中间,受它们庇护,也庇护着它们。人与天地就这样互相凝视、互相友善,人也变成了自然的情义。
(8)阳光洒进来,月光照进来,星星走进来,风有时也跑进来,雨有时也会两三点跳进来,更有时,那迷路的蝴蝶也会因了惹眼的窗花飘进来,在屋里逗留片刻。窗外墙根下,时不时就冒出几丛喇叭花藤,顺着墙壁爬上窗子,在母亲有些寂寞的窗口,吹奏起淡紫的、蓝色的音乐;那些蛐蛐们、蝈蝈们,还有根本见不到面的无名无姓的虫儿们,就伴和着唱它们的歌,那从远古一直传下来的老歌;喜鹊、斑鸠、麻雀、八哥、云雀、布谷鸟、阳雀、清明鸟……也远远近近地唱着、唱着。从木格花窗,你抬眼可望见万里,你侧耳能听见千秋。
(9)我站在窗前,嗅着淡淡的松木香气和从窗外深远的天地飘来的草木风月的气息,我在想我小小的母亲,她仅是这窗里的一个小小妇人吗?
(10)此时,鸡叫二遍,已是深夜时分,母亲熟睡了。我静立窗口,看见月亮偏西,泊在遥远的一个山脊上。银河浩瀚,展开了它波澜壮阔的气象,我似乎听到天上涨潮的声音,哗啦啦的声音,它的波浪汹涌而来,拍打着夜深人静的民间,拍打着这小小的窗口,笼罩着我小小的母亲。
(11)哦,小小的窗口,小小的母亲,小小的我们,与浩大的天意一起,我们很小,但是,人世悠远,天道永恒…… (选自《读者》2008年第21期)
12.第(1)段中“植物的魂灵遍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是什么意思?(3分)
14.第(4)段中加点的“春色”指什么?(3分)
15.你是如何理解第(5)段最后画线的句子的?(3分)
16.呼应并能诠释第(8)段最后一句的句子是
(3分)
17.第(9)段最后说“我在想我小小的母亲,她仅是这窗里的一个小小的妇人吗?”,作者的言下之意是,母亲不仅是“这窗里的一个小小的妇人”。那么,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再續写两句。(4分)
我在想我小小的母亲,她仅是这窗里的一个小小妇人吗?不, 母亲不仅是这窗里的一个小小妇人,她也是 ,她也是 。
18.你觉得文章末尾所说的“天道”包括哪些内涵?(3分)
三、文笔展示台。(40分)
19.请以“我牵挂着 ”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写出真情实感;③不少于600字。
【政治生活第一单元提纲】推荐阅读:
政治生活第一单元选择06-27
政治生活复习提纲09-06
政治生活第五课预习提纲09-10
高一政治生活前三单元测试题05-30
九年级政治第一单元----第四单元教案07-06
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一框学案06-19
本溪县一中高一政治生活第三单元测试题06-30
八下政治复习提纲最新06-19
高中政治二轮复习提纲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