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共8篇)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篇1

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1)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记主观随意性。(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发展的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整体和部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①整体由部分组成,离开部分整体也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将影响整体,特别是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功能起决定性作用;②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带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用综合思维的方式来认识事物。

6、发展的普遍性及其实质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7、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发展的趋势)

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8、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

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创造条件,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方法论:①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果断的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与发展。

9、矛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原理:矛盾既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看到对立。

10、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方法论:(1)勇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解决矛盾;(2)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11、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矛盾。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连接。一方面,普遍性与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1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系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4、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规定着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二者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系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5、辩证的否定

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16.辩证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原理:唯物辩证法安其本质来说,他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17、创新的社会作用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篇2

一、运用古诗, 体味辩证唯物论

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引用李商隐的《谒山》———“从来系日乏长绳, 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 一杯春露冷如冰”———可以体味, 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引用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可以体味, 黄河水由西到东、由高到低奔流到海、一去无回是亘古不变的自然现象, 它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而且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类似的古诗还有“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等等。

二、运用古诗, 探究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就像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半》中所说的:“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尽管获得认识可以有间接经验, 但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还有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苏轼还有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主要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 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 题咏菊花;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 以“秋英不比春花落, 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 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 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 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三、运用古诗, 理解唯物辩证法

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就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课时, 可引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里, 以春风催开万树梨花来喻写雪景, “梨花”与“春风”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苏轼的《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显然, 琴声的产生既离不开琴本身又离不开妙指的拨弄。

教学“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课时, 可以引用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可以引用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河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首诗都说明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此外, 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都告诉我们: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世间万物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 诗句在感伤中透出豁达, 以形象包孕哲理。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矛盾双方的联系。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要正确解决问题, 必须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讲“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时, 可引用南北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中的名句:“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这里, 噪与静, 鸣与幽是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以“蝉噪”反衬“林静”, 因“鸟鸣”更显“山幽”, 动中写静, 以静衬动, 妙趣横生, 诗意丰盈。也可引用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这里, “松”“石”的静与“明月”“清泉”的动两两相应, 相互衬托。失去了“松”“石”的静态美, 人们就难以观察到“明月”“清泉”、“照”“流”的动态美, 即所谓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在讲“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一课时, 可引用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人们想以刀断水, 没料水被阻隔导致满溢, 可一旦放手水流会更湍急;想用酒精来麻醉自己的愁思, 却不料醉酒后愁绪混乱越发忧愁。这就是所谓的矛盾无处不在, 矛盾无时不在。在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节时, 可引用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山脚的桃花已凋谢了, 但山上大林寺里的桃花却刚刚盛开, 这是因为地势不同、气候差异所致。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脱离了山脚和山腰因地势不同而气温不同这一特殊性, 我们就不能理解诗中的含义。

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 有很多内容由于太过抽象而使学生难于理解, 所以, 我们尽可能地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生活化, 而恰当地运用古诗词, 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通过古诗词, 既可以有效地把哲学教学生活化, 提高学生对哲学原理的认识和理解, 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篇3

难的。

关键词:生活与哲学;政治;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和途径

1.宏观讲解

引导学生理解上下文。在进行专题知识讲座,以及作为其主要的教科书的章节位置点来解释宏观教材,使学生了解各知识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形成对整本书知识的普遍看法,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建立一个知识体系,有利于构建全面知识网络。

2.微观距离

撕下学生的假面具,以帮助学生学习困难的知识。哲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比其他学科的知识更加抽象,学生学习和掌握难度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提供给学生,并构建了一个合适的“脚手架”,从而拉近了知识的跨度。

3.追求知识

学生初次接触的哲学知识,了解一些哲学概念不到位,或者是完全正确的,这是正常的。这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因此,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可以使用囫囵吞枣的风格。我们应该认识到,囫囵吞枣的风格,通过他们的努力,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半成品,了解现有的知识基础,全面正确地理解为过多必然要经历的混乱状态,这种状态是知识的种子,所以我们要保护。

二、教学策略

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知识晦涩难懂,会造成许多学生感到很头痛。然而,学习哲学知识是不是没有快捷方式,比如,使用下面的方法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1.重视不断地复习

哲学共30个内容,学生要每一个原则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对错误的观点或错误做法,和其他方面的实践进行梳理。

2.重视提高综合能力

学生应特别注意培训的理论和实践的三种能力:首先,可以运用各种理论去分析实际的问题;其次,以提高来自实际问题的理论容量;最后,根据理论请求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描述或初步解决方案的能力。

3.用哲学思想分析内容

学生学习哲学知识,应该注意渗透经济生活,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内容,应用哲学的原因分析和理解经济生活,政治和文化生活的相关理论和现象,真正的综合性学科,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哲学的知识可以是缓慢的过程,但实际学生学习的一个链,在每一步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尊重老师的教学组织,这样的教学理念,扎实有效。

参考文献:

杨学芳.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哲学教学中的优势和运用.中国校外教育,2010(5).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篇4

1.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所以我们既要承认绝对运动,又要承认相对静止。

3.【(1)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我们要尊重规律,尊重规律事半功倍,违背规律受到惩罚。(2)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成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1)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前提。(2)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1)【坚持一切才能更实际出发,是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主观主义。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意识,反对错误意识。(小考点: ①意识能够让人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②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丧失斗志。)辩证唯物认识论

6.【(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所以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和科学理论将把实践引入歧途。所以我们要重视科学理论,形成正确认识。

7.【】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有它使用的条件与范围,有它特定的发展过程,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没有终结的真理。所以我们应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与发现真理,检验与发展真理。

8.【圈是的循环运动,而是波浪式的前进或是螺旋式的上升。要求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唯物辩证法: 联系

9.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之间有联系,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有联系,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所以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10.【,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①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人在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11.【】联系具有多样性,世上事物千差万别,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应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1

条件为转移。

12.【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所以我们应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

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13.【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所以必须重

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14.【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重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

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一条小知识点:当部分以合理顺

序排列时,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所以要注重内部的结构优化趋向>发展:

15.【】事物是普遍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

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所以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

题,树立创新意识。

16.【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前进性和

曲折性的统一。所以对待新事物既要有信心,又要走曲折的路。

17.【】事物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

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所以①我们要注重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我们要抓住时机,促进质的飞跃。﹤两条小知识点:

①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顺序发生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所以要注重事物内部的结构优化,实现质变;②当我们要保持事物性质时,要把量变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坚持适度原则。﹥ 矛盾:

18.【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②我们要承认矛

盾,分析矛盾,用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方法解决矛盾。

19.【 矛盾据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0.【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相互联

结,相互转化。所以我们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两条小知识点:①矛盾既对立又统一,二者不可分割。所以应在对立

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所以要创

造条件,向有利条件转化,趋利避害。﹥

21.【 ①在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所以我们应集中力量,抓住主矛,解决主要矛盾。②在复杂事物

中,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影响,主次矛盾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在集中力量解决

主要矛盾时,不忽视次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

22.【】 ①再简单事物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

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所以在认识事

物时,学会抓主流。②在简单事物中,矛盾的次要方面对矛盾的主要方面有影

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我们在抓主流时,不忽视支流。

23.【】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创新:

24.【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所以我们应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5.【革命的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革命的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既有肯定的理解,又有否定的理解,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所以我们应树立创新意识,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创新的作用: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历史唯物主义:

26.【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所以我们应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27.【】⑴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⑵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则会对经济基础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所以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解决:改革的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作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28.【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的人民的根本利益;也要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29.【】人既是价值的创造着,又是价值的享受着,人生在于贡献和索取,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所以要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作贡献(怎样实现人生价值:⑴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⑵在个人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价值;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30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篇5

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应用范围】应用此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原理表述】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意义】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重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加强“诚信”; 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提高创新意识,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3、尊重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正视条件,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二者结合起来。

【应用范围】运用此原理分析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本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计划生育与人口老龄化等)、三大产业的调整、各行各业的股份制改造,我国的对外贸易、外交政策、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载人航天事业、基因工程、坚持科学发展观、自主创新等方面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相结合。

【注意】①人不能改变规律。②规律是客观的,但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会随着事物的性质、条件不同而变化。

4.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在问答题中应用少)

用心

爱心

专心 【原理内容】(1)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3)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方法论】不能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的,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反 对】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4.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在问答题中应用少)

【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 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把世界说成是绝对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一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上,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①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②坚持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科学发展观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入,对发展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提高,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同时,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必将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积极的促进作用。2.真理的属性(选择题)【原理内容】(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1)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要正确对待错误。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原理表述】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方法论意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认识,新探索,人类在认识和研究自然和社会过程中要不断深化、发展。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 + 创新)

一、联系观

1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与发展的观点并称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事物,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承认事物之间存在的客观联系,坚持联系观点看问题,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选择题)【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无限多样,事物之间的联系纷繁复杂、多种多样。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4.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重点掌握】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①【强调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②【强调整体】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应用范围】我国的改革,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中央的权威,又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须促进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和谐全面发展;说明航天产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5.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原理(在问答题中应用少)【原理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系统整体的各个部分。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2)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3)注重系统内部的结构的优化趋向;(4)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观

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我国的改革事业是新事物,要用创新精神拥护和支持改革,;说明在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态度上,做到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

用心

爱心

专心 小平理论。

2、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求我们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说明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曲折;说明要站在发展的立场上,支持改革等新生事物,促进其发展壮大;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与目前面临的不利因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所遇到的问题;人类在科学探索中遇到的挫折和取得的成就。

3、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2)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4)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的质的基础上开始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我们做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待有益的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促成飞跃,而对于某些事情则必须坚持适度原则,防止盲目蛮干的思想和行为;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去实现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有进有退,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提高国有企业的活力。

4、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内部矛盾)是根据,外因(外部矛盾)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应用范围】分析国家关系;个人优点和缺点;事物的利与弊等。

2、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要敢于承认、分析、揭露矛盾,正确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还要坚持一分为二,两分法。

【应用范围】说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要正确处理市场与宏观调控、速度与效益、效率与公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产与消费、经济与教育、经济与人口、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中开发与节约等矛盾;说明在我国政治生活中,要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制、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等矛盾;在社会生活中,要正确处理谦虚与骄傲、先进与落后、成绩与问题、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矛盾。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统一。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各有不同特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不能混淆不同性质的事物;说明我国农村在致富的过程中,不同的地区状况所走的路子不相同;说明我国城市企业在改革中,企业自身现状不同,经营方式、改革方式也不同;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普遍性(2)二者又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认识事物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工作方法;说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如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共产党的领导等,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说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而且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改革试点与大面积推广,药品研发中的试验与推广。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主次矛盾互相依赖、互相联系。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2)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说明国有企业改革要集中力量抓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进一步放活国有小企业;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中主旨是在于更好的发展,以发展为中心不动摇,同时注意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抓重点:牵牛要牵牛鼻子,工作做到点子上,好钢用在刀刃上,提纲挈领,国企改革中“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十个指头按跳蚤,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防止单打一。

6、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规定着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2)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判断事物的性质主要看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反 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不分主次,抓不住事物的主流、分不清事物的性质;或者颠倒主次,混淆事物的性质。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①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②说明在我国现阶段,要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③说明对待股份制,不能笼统地判定它的性质,国家和集体控股,股份制就有明显的公有性质;④说明国有企业从现状上看,绝大多数向着提高经济效益的方向发展,但也确有少数企业面临困境和问题;⑤说明建国后特别是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

用心

爱心

专心 显著成绩,这是主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困难;⑥说明实行“一国两制”以后的中国,国家的主体是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我国的国家性质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⑦说明我国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是主流,但是也确有极少数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所以要加强廉政建设;⑧对互联网、手机、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和评价等。

7、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方法论)【原理内容】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方法论】要求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注意】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原理结合起来就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之中的重点。所以,上面的第5、6的原理都可以应用这个方法论。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总结】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主要是:(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四、创新

1、辨证否定观

【原理】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①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②要创新,就必须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③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即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意义)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①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四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一、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用心

爱心

专心 【原理】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树立唯物史观;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价值观)【应用范围】①结合我国当前形势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等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拓进取精神大大加强。③“以德治国”。诚信是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黄金规则,信用机制是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基础。④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⑤坚持“八荣八耻”的荣辱观。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原理内容】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方法论】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阻碍生产力发展,就必须变革生产关系,调整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原理内容】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方法论】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并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②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分析法)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个人和群众的关系,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相信和依靠群众,为人民谋利和服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应用范围】用这一原理分析“以民为本”执政理念的正确性;结合这一原理分析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群众利益无小事,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群众观念,走群众路线。

二、价值观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应用范围】①人是自然的朋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的生态价值观。②树立科

用心

爱心

专心 学的发展观。③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2、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1)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3、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2)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3)利益没有冲突时,怎么办?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三、实现人生的价值

1、什么是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1)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社会价值)。(2)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

2、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1)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2)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3)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1)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要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4、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原理内容】(1)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个人离不开社会)(2)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社会离不开个人)(3)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5、崇高理想的作用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即: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从而为自己的生命里程注入恒久的动力和无限的生机,最后实现人生的价值。

用心

爱心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篇6

《生活与哲学》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的智慧和思想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的任务是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认识的变化与发展,从而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知识的内容:一类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一类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一类是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三)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多方面的: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阀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

方面的不阿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五)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2.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哲学对社会变革作用的首先体现在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还体现在哲学可以预见未来,指明方向,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六)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1.自然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首先,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次,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再次,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三)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基本含义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3.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造福于人类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四)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什么是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1.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但它的反映形武是圭挪艮的,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2)人类意识的内容都来源于客观存在。正确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思想甚

至荒诞无稽的思想,也都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这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

一,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也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根本原因。(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3)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韵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五)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3.追求真理必须与时俱进

(1)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4)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

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一)联系的观点 1.联系

(1)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整个世界是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3)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整体和部分的区别:第一,整体和部分的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第二,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2)整体和部分的联系:第一,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第二,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为其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3)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

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4)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科学安排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二)发展的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2.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2)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3.量变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1)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状态。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量变质变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三)矛盾的观点 1.矛盾的含义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

2.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3.矛盾的特殊性

(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第一,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第二,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不存在的;第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1)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另一方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

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8.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2)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善于创新。

(3)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四)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2.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四、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一)社会发展的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2)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二)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其主体部分是劳动群众。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2)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三)价值与价值观 1.人的价值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2)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四)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1)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

(3)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五)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1)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2)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1)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人的个性应表现于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篇7

一、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高中《生活与哲学》课教学内容比较

1. 重复率较高

大学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都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内容的重复难以避免。但大学与高中毕竟属于教育的两个不同阶段, 对学生进行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标准也是有区别的,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也会存在重大区别。但从目前大学《概论》与高中《生活与哲学》课教学内容来看, 重复率则过高, 没有能处理好如何避免重复和重复内容的合理安排问题。“高中二年级思想政治与大学思政课程之间的重复率大约在60%。”[1]这一数据指的是《概论》和《生活与哲学》之间的重复问题。而在马克思主义个别理论阐释方面重复率可以达到90%以上。如在辩证法总特征和三大规律具体内容的阐述上, 大学和高中都用了较大篇幅介绍, 都是思想政治课的重点内容。而大学与高中在这一内容的区别却只有三小点, 一是在论述辩证的否定观时, 大学《概论》课增加了新旧事物与环境的关系;二是在介绍发展观时, 《概论》课增加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的总结性论述;三是在介绍矛盾规律时, 大学《概论》课增加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两个属性的作用。除了这三小点之外, 内容基本相同。

2. 简单重复现象严重, 缺乏层次性

所谓简单重复, 就是指大学《概论》课内容与高中《生活与哲学》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点及其论证上基本上是一致的。大学《概论》与高中《生活与哲学》就整体内容比较来说, 大学《概论》课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逻辑纵深的, 两者还是显示出一定的层次性。

3. 重复现象引起的严重后果

大学《概论》与高中《生活与哲学》内容的重复, 对于大学《概论》课的讲授来说有有利的一面, 也有不利的一面, 但不利的一面是主要的。通过高中的学习, 大学生已经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和理解相关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 这种重复也给大学《概论》的讲授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反复重复已经熟悉和掌握的理论和问题不符合认识的规律, 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 大学目前讲课方式还是以抽象的逻辑推理为主, 枯燥的讲授方法和已知的内容相结合, 无疑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在课堂上“吃剩饭”的感觉, 极大地降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新鲜感和接受知识的主动性, 进而极大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上课睡觉或做无关事情成为其必然选择, 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几乎失效的结果。

二、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就是大学《概论》课内容的选择一定要建立在中学《生活与哲学》课内容的基础上, 二者结合在一起形成对高中生和大学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高中和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两种不同的教育, 它们是一种教育的两个不同阶段。两者培养的总目标是一致的, 都是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都是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2. 差异性原则

由高中升入大学, 无论生理还是心理, 大学生都开始走向成熟。与此相适应,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开始出现变化。高中《生活与哲学》课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 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并用它把握世界;而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主要是帮助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 形成稳定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递进性原则

知识结构应循序渐进, 体现出连续性和深入性。“人的思想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在内容设计上要遵循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原则, 分层次、呈螺旋式上升。”[2]因此, 大学《概论》课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出与中学《生活与哲学》内容的差异, 但这种内容的差异一定要遵循递进性认识规律。

4. 实效性

所谓实效性, 就是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学马列要精, 要管用”。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 尤其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树立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疑问。

总之, 大学《概论》课内容与高中《生活与哲学》课内容重复率较高, 而且简单重复现象较严重, 已经严重影响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艾四林.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体系与教师队伍建设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77.

高中政治课堂问题设计的哲学思辨 篇8

一、根植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实现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生活教育理论研究表明,教育活动应该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等相联系,要让学生在亲身的感受中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如果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社会生活相隔离,教育就会失去应有的魅力和生机,成为无本之木。因此课堂提问不但要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和问题入手,引领他们很快进入问题情境,而且要有思考性,尝试着不断超越现实。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内容时,首先播放了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现场视频文件,然后围绕“我国人民怎样行使国家权力?”“我国的国家机关是怎样构成的?”等问题组织教学。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角色模拟,讨论交流:“你认为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怎样的优缺点?”学生谈到了民族的平等与团结、国家权力的统一、民主集中形式等知识点。也有学生认为,这一制度中提名的候选人官员太多,竞选制度有问题。然后,师生围绕存在的问题设计合理的改进方案。

高中政治课堂提问的设计,要走进学生的现实世界,让学生能思考、有想法,理论联系实际,更要让提问涉及学生的“可能世界”,让学生对不确定性、可能性问题有合理的预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力。教育的真谛不是适应生活,而是要打破封闭的生活,干预未来。

二、瞄准目标又分解目标,实现针对性与发散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前,教师应对单元目标与课时教学进行精选和结构化,将主要目标转化成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新课伊始就能明确学习任务,有目的地参与课堂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克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障碍,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淡化目标的直接影响,防止问题过大,学生不能适应,尽量采用小问题引路,让问题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爱好。教师应善于设计具有关联性的问题链,让学生在比较、归纳、演绎中向既定的教学目标逐步迈进。

比如在教学“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这部分内容时,有教师列出了以下学习提纲:1.哪些经济资源可以借助于市场来配置?2.市场是怎样参与配置经济资源的?3.有人把市场喻为“看不见的手”,这里面蕴含着什么道理?4.市场配置资源方式与计划配置资源方式各有哪些优劣?5.现阶段,我国还需要计划手段吗?为什么?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教师与学生现场表演小品,并引发学生思考:竞争对手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整个市场的风气怎样?在上述教学活动中,学生自然建立了对党和政府政策的认同感,深刻把握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形象可感的实例中理解了抽象的特征含义。

整体来说,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紧紧扣住教学的主要目标进行,凸显一节课的主题,让学生不仅能看到具体的“树木”,更能够领略到“森林”的风采。

三、走进学科又跳出学科,实现专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

“教育应当关注当下的生活。”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一些看似复杂的学科问题,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或独立探索后,发现其中的奥秘。教师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用问题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实现“不教而教”,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注入新的内涵。

比如,笔者在教学“世界观”的相关知识时,引用语文教材《祝福》中祥林嫂的故事,并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祥林嫂为什么要捐“门槛”?这样做了以后她的愿望就能如期实现吗?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互相交流,从而内化了“世界观”概念,懂得了树立科学世界观的重要性。实践表明,这样的跨学科式提问,不仅能让学生觉得颇有新意,而且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整体提高。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提问是丰富这一过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思考不断向纵深发展。问题设计是有其内在规律的,既要有低起点,让学生能有所思考,又要有启发性,让学生的回答走向深刻;既要有大问题提纲挈领,又要有分解的小问题作为铺垫,让学生拾级而上;既要注重政治学科专业化特点,又要有生活化政治的时代视野,理论联系实际,不断丰富政治学科的内涵,做到学以致用。

上一篇:服务管理技能下一篇:净化厂工程建设技术创新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