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精选12篇)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篇1

鸭园中心校刘丽艳

这几天一有空,我就翻开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书,认真地读起来.同时也为自己虽身为教师却对陶行知教育思想了解甚少而深感不安.读了先生的一些言论和几则小故事,让我油然生出许多感动:先生不求功利,身先士卒,用一生的行动饯行“追求真理做真人.”为国人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毛泽东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我对这儿的“伟大”两字的理解是:平凡中见伟大.称陶先生为平民教育家更合适,更让人感到亲切,也符合先生之秉性.读了几篇文章后,我更感到先生的文风朴实,言词恳切,说明道理.我在心里默默说道:先生您说的对,我非常赞同您的观点.陶行知教育思想主要涉及大众教育和生活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倡教育民主平等,认为教育是快乐之事,教育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这些教育思想在西方社会已饯行整一个世纪,而我们呢陶行知在七十多年前就提出这些观点,我们现在还只是津津乐道,在民主的幌子下,拉皮拉锯,把教育做的越来越累人,越 只有貌似的快乐。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篇2

关键词:包容,敏感细腻,全情投入,朋友

走近陶行知, 他的“爱满天下”的人生信条深深地影响了我, 他反对体罚与讽刺学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中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学习陶行知的精神, 将爱播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教他们求真、求善、求美, 让每一个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 都能健康成长。

有这样一段话:每个孩子都是种子, 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 有的花, 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 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到别人怒放了, 自己的那颗种子还没有动静就着急, 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 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 慢慢地看着长大。相信孩子, 静等花开, 或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 因为他将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但因为教学时间的局限性, 一届的学生自己可能只教一年, 或者教上一个学段, 在短短的一两年里看不到学生的进步, 教师会心生焦虑。怎样才能安心教学、静候花开,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呢?我做了些许的尝试:

一、用一颗博大宽容的心, 包容孩子的错误

每一个学生个性不同, 兴趣爱好有别, 更因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的不同, 学生对待学习持不同的态度, 教师教学不能千人一面, 应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 多动脑, 做到因材施教。孩子可塑性很强, 陶行知说:“在我的世界里, 小孩和青年最大, 比伟人还大。”就是这个原因。

我的班上有一个学生, 特别皮实, 对待学习不屑一顾, 家庭作业要么潦草地做一做, 要么干脆不做。与他家长交流, 家长很无奈:这小子回去都跟我吵架!家教无力, 怎么办?以前, 碰到这种情况, 我都想以教师的权威去压制住学生, 让学生乖乖听从, 不再独树一帜、惹是生非, 但总是事与愿违。而现在, 我会以期待的目光再来看待我的学生。陶行知在文集中也谈到如何教好这一类的学生, 他说:“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 更不是真正的坏蛋, 这个态度要坚定, 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 便越管越难管了。”想到这个学生酷爱体育活动, 跳绳、篮球、跑步, 每一项运动都身手灵活, 便让他担任体育委员, 负责班级大课间的活动。刚开始是我教他如何组织伙伴活动, 渐渐的我放手, 或有意不去注意学生的活动, 或故意不到场, 给他锻炼的机会。起初, 他不知如何与伙伴协调, 会来不断报告, 指点他后再让他去努力。在与伙伴交流的过程中, 他慢慢地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自己, 努力做好伙伴的榜样。其他教师都称他为“谷教练” (因为他姓谷) , 他从教师与伙伴那儿得到了认可, 做事就有劲儿了, 而学习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起色。

二、以一颗敏感细腻的心, 引领孩子的学习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的含义是:教学要追求真理, 求做真人, 做真正的人。但在现实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为了得到高分, 只顾埋头与课本中, 教、学与生活脱节, 知识脱离了生活, 成为形而上的东西, 学生成了虚假的人, 与陶行知所说的“教学做合一”已相背。体现在作文中, 学生写出的作文枯燥无味、雷同、捏造。如:母爱, 都是自己生病, 妈妈熬夜照顾, 外面下大雨, 妈妈让雨衣;师恩, 必是下雨送学生回家, 抱病工作;好学, 定是下课还在学习, 或去买盐却因专心看书而买成糖。为什么自己身边丰富多彩的生活就视而不见呢?因为学生没有将学习与生活相联系。教师首先端正观念, 不能视教学与生活为两码事, 有一颗敏感的心, 善于找到教学与生活中的相通点, 带着学生去体会、感悟, 让教学不仅仅就是卷面上的一个分数, 不再如空中楼阁、水中之花。春天, 我带学生去看壮观的大片油菜花, 到小河边看点点桃花, 去人家门前看如云的梨花;夏天, 我让学生观看校园里三叶草的小红花, 到荷塘欣赏“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秋天, 去桂园闻甜甜的桂花香, 触摸挨挨挤挤、争相绽放的桂花;冬天, 去欣赏“凌寒独自开”的腊梅, 品味“唯有暗香来”的淡淡香气。看过、摸过、闻过, 一年四季, 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写起作文来, 就浮现在眼前, 哪里还用再去捏造呢?写人时, 我则要求学生连续一个星期观察父母的言行, 从中寻找或直接或隐藏于言行中的对孩子的爱, 用日记形式记录下来, 再选择名家的文章让学生学习, 如朱自清的《背影》、冰心的《我的母亲》、魏巍的《我的老师》等, 让学生明白即使是极小的事情, 只要用心体会, 就能从中看到爱, 写下来就是一篇有生命力的好作文。将作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 做到“教学做合一”, 学生才会认识到学习的作用, 体会到文字的魅力, 表达出真情实感, 知道语文不是空洞的、泛泛的课程, 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 从而爱上语文学习。

三、以一颗全情投入的心, 关心自己的教学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的至理名言。当今社会, 不少人视金钱至上, 因为教师生活平淡、薪酬一般而被不少人所鄙视, 就连不少教师自己也仅仅是把这一职业当成了一个谋生的手段而已, 教学也不知是占了一颗心的几分之几了。因工作中少了许多投入, 便少了热情, 教学就将是一潭死水, 教师教得了无生趣, 学生学得无精打采。陶行知这样告诫教师:“一定要看教育是大事业, 有大快乐, 那无论做小学教育, 做中学教育, 或做大学教育, 都是一样的。”而我们每一位小学教师都知道, 在人的一生教育中, 小学教育是重点, 此时的学生对学习有高涨的热情, 最崇拜的人就是教师。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职责的重要性———“教书育人,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 教师对待生活、工作的态度, 就是学生今后的模样, 教师就是学生的楷模, 所以, 教师不管是对待生活还是教学, 都应当是精神饱满, 全情投入。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位教师, 我与她素未谋面, 因为网络, 却联系密切。初时关注到她, 是因为每隔几日, 便会在论坛上看到她贴出新一课的课件, 且制作精美。跟贴时间久了, 知道她每天都是在教学之余, 挤出自己的休息时间来完成课件的制作, 甚至有几日生病了, 天天去医院挂水, 回家后已很晚, , 但她仍是将课件设计好, 将自己所负责的论坛工作完成才休息。因为她想通过努力, 让自己的学生爱上语文, 也因为她对教学的这种负责、全情投入的精神, 让我成了她的粉丝, 由此我对生活、对教学也有了更多的热情。她对粉丝的影响是通过网络间接形成的, 是不经意间完成的, 就这不经意, 也影响了很多人, 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作用, 因为她的粉丝众多, 而她对她的学生的影响则是直接而深远的, 因为这是她为自己的学生而展现的, 学生会从她的身上学到如何去学习、工作、生活以及更多美好的品质。

四、以一颗虚怀若谷的心, 做学生的朋友

“人人都说小孩小, 谁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你比小孩子还要小。”陶行知的这首《小孩不小歌》, 告诉我们教师:别以为小孩人小就不懂, 其实孩子的内心似明镜, 她有自己的想法, 有时孩子的想法才是真理。所以, 教师应该尊重孩子, 了解孩子的想法, 千万不能以成人的权威, 粗暴地对待孩子的想法和要求, 很多时候, 孩子还是成人的老师, 所谓“教学相长”说的也应该有这个道理。就手机而言, 智能手机上很多的功能我都摸不着头脑, 但是我的儿子却是摸得门精, 很多的功能都是他教我的。所以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 和学生真诚沟通, 做学生的朋友, 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真知, 自己也能从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我在教学二年级语文下册中练习5的读读背背时, 须学习这四个成语“摩拳擦掌、生龙活虎、身强力壮、铜筋铁骨”, 课本配以一幅学生在踢足球的画面。我结合画面让学生了解这四个成语的含义, 这时, 一个学生举手问“:为什么旁边有一个孩子还拿着足球呢?”原来, 图中有一队学生正在踢足球, 而观战的学生中则有一名正拿着足球跃跃欲试。这正是认识“摩拳擦掌”这一成语的绝好意境, 而我因为事先观察不到位, 忽略了这一点。从这就可以看出:谁说孩子不能成为教师的老师呢?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都能做到。

学习陶行知文集, 对照陶行知精神, 反思自己的教学, 使我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来对待我曾经认为早已烂熟的教学, 以崭新的目光来认识我的学生, 并重新定位一名教师, 积极地投身到教育之中, 潜心教学, 不骄不躁, 胸怀一颗爱心, 以帮助学生成长为宗旨, 使其拥有“健康的体魄、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 能从一颗种子发芽开花, 长成参天大树, 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让我们共同努力, 一路同行———静候花开。

参考文献

读陶行知“六大解放”有感 篇3

一、解放儿童的头脑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我在上课后总结发现幼儿一直跟随着我的思路走,如果幼儿回答的答案不是我心中的理想答案,大多数的时候我只是一带而过,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对幼儿想象力的抹杀。这使得幼儿在今后的活动中能够给出我想要的,使我能够成功上完一堂课,但是代价却是抹杀了他们的天性。有一位美国的母亲指着那一个圆圈问自己的女儿,这是什么?已经上一年级的女儿非常肯定地回答这是“o”(英文字母),而就是这个圆圈在上一年级前这位母亲问同样的问题时,女儿有 “是太阳、是葡萄、像乒乓球……”各种各样的答案。那么是什么禁锢了孩子的思维,这位母亲毅然与学校对簿公堂,法院判决学校败诉。同样的有学者将那一张白纸分别向幼儿园的小朋友,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提出“有什么用”的问题,结果也大大出人意料。幼儿园的小朋友想法最多:以擦桌子、擦皮鞋、擦鼻涕、冬天可以点燃纸取暖等等。而大学生只有一个回答“可以写字”这一点足以让我们无话可说。原来我们这些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仅仅是在让那些刚进校门时的“大问号”经过十年寒窗变成走出校门时的“大句号”。而且我们的老师、家长远没有那位美国母亲那样觉醒。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中解放出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

二、解放学生的双手

现在幼儿在家中是小皇帝,父母对于孩子的宠爱到了很夸张的地步,可以说要星星就摘星星,要月亮就摘月亮。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发现幼儿的动手能力很差,有的需要老师喂饭、帮着穿衣服、穿鞋子,课堂上的作业不会做了就大声叫“老师我不会,你帮我做”。幼儿在玩荡秋千,爸爸妈妈就会很紧张,特别是爷爷奶奶:“宝宝不行的这样会摔跤的,快下来。”过马路时要抱着过,也许我们也能尝试下牵着孩子的手过,而不是一味帮他做了,把路铺好。爸爸妈妈对孩子过度保护,使得孩子产生了依赖感,产生一种不敢做、不想做的想法。让幼儿亲手去尝试是对孩子成长的必要过程,这样对他的动手能力、想象力都是有着很大的帮助的,勤于动手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人类的活动靠双手进行,不许学生动手会摧残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要学会已有的知识,而且要学会动手动脑搜集、加工知识,要消化、吸收知识,形成品格、道德,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转化为基本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解放孩子的双眼

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孩子从小就好奇心大,什么都想去看看摸摸。但是爸爸妈妈就怕孩子弄脏了小手、弄脏了衣服,就不让他去看、去听。爸爸妈妈在孩子尝试着自己去看的时候就会过度保护孩子,抹杀了孩子的好奇心,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孩子只有多看才能了解世界,了解大自然的各种变化,为他们想象力的发展打下基础。我们不仅要引导孩子去看,而且要帮助孩子专注去看。鼓励孩子要多留心,要坚持到底,看一眼就不想看了这么容易转移目标是不行的。观察要有顺序有步骤去观察,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小到大。观察要多角度观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看。观察通过事物进行比较,知道不同的地方。

四、解放孩子的嘴巴、时间和空间

孩子喜欢说,有时候是幼儿园里的各种有趣的事,今天在幼儿园里学了什么歌,今天我和哪个小朋友玩了种种,有时候爸爸妈妈会很不耐心,觉得烦就敷衍了事,让孩子自己玩去然后自己干自己的事去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样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他们本来想和父母分享他们的快乐但是却得不到父母的关怀,这样孩子和你的沟通越来越少,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现在的孩子空间越小、时间越少,越来越多的课外作业,越来越小的生活玩耍的空间,都压抑着孩子的发展。幼儿在幼儿园中上课学习,每天固定的流程,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健康成长。

孩子不仅仅是一个学生,他们需要的不只是文化知识,他们还需要道德品质的培养,情感心理的疏导;他们需要人文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个性的发展,社会生存能力的发展……

重视孩子的个性培养才是尊重孩子,解放孩子是培养孩子的独特个性,努力保持孩子意识的个性的存在,并使之健康发展。

把时间和空间换给我们可爱的孩子,让他们做自己的主人,放飞孩子的个性,把飞翔的翅膀还给他们!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篇4

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其中感触较深的是:

1、生活教育思想是贯穿在陶行知所有的教育思想之中的。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给生活以教育,对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我觉得学习陶行知思想时,重要的是把陶行知思想当前教育改革结合起来,更好的掌握教育规律,更贴近生活,以便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为学生服务,作为一个普通教师,能够有敏锐的洞察力,了解学生现在与今后需要什么,给予每个学生他需要的教学与教育,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的每项本职工作,服务于自己所教的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能学有所得,这就是我在读了这本书以后对教师工作进一步的理解。

2、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教学的重心要为学生今后的现实生活做准备中,现实生活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普通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以此为标准,以此为准则,实施自己的教学工作。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没有让“教”、“学”围绕着“做“这个中心。因此往往事倍功半。读了此书后,我真正明确了,为了学生今后更好的生活,我们要尽可能给予他今后需要的知识,做人的道理,让他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篇5

西屯中小崔红梅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早在我读大学时就时常在耳畔萦绕。他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而现在重读《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本书,联系十年来的教学实践,却又有另一番滋味,这种滋味是和我做学生时的感觉截然不同的。《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做合一”、“学生自治” 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 “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二、“教学做合一”

陶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陶先生说得多好。如今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狭小,但是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对信息的接收能力是非常强的,课外知识非常丰富。由于他们年龄小,还不能把所知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做”上教,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广泛地在课堂课外开展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正是从“做”入手促进“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知行合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 1

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篇6

今年寒假,我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感触很深。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记录了陶行知先生一生对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探索及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所以在读书的同时我还认真做了笔记,希望学有所得。下面我是对读这本书的几点体会: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的解决。什么是 “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也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则漫画这么形容的。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这个漫画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蔼发展。

陶先生的“教学合一”也给我在今后教学上予很大的启示。

陶先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作为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陈腐观念,不能把教学生书本知识作为自己唯一要做的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切都在进步,教师要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在实际教学中,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而达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目的,运用现代教学武器,改变过去那种光靠老师“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现代教育理念。同时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

“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得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龄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学就怎样教,学得多也就教得快。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同时,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习的影响。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读《陶行知谈教育》有感 篇7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他写文章的目的单纯而明确,即表达他的观点。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读了《陶行知谈教育》这本书后,发现他的文章多观点鲜明、条理清晰,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都令看过的人获得意外的收获。深深体会到“教学做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内容,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

在《教育者的机会与责任》一文中,谈教育的机会与责任,本应该先谈责任再谈机会,责任是机会的前提,或许是陶行知所生活的时代教师多能尽责,所以陶行知在本文中只是少谈责任,多谈机会。他将机会分为四种:1.有可教之人;2.可教者而未能完全教;3.可教者而未能平均教;4.已受教而未能教好。我们教育者应尽责,使学生在物质环境中快乐健康成长,教他们学习一种技能去主宰环境。如教育者不负责,辜负了机会,不使学生求学,我们这时候,应当知道学生有“好”有“坏”,教育者也尽责与不尽责,不尽责的常为“坏”学生所欢迎,同时也被“好”学生唾弃。我们不能辜负教育中的机会与责任,自然要奋斗。

然而教育的方式与方法却非常重要,科学的教育方法可分五个步骤:第一步要觉得有困难;第二步要晓得困难所在;第三步有什么方法解决困难;第四步选择最为正确的方法;最后一步是实验一番。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提醒教师要做到“有教无类”,在教师的心灵天平上,给每一位学生应是同样重的砝码。也就是说,我们对每一位学生都应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有些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对他们“另眼相待”。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教师要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

读《陶行知教育故事》有感 篇8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所以他十分重视国民教育,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中来,为教育付出了许多,然而他的教育故事更使人对他更加佩服。

在陶行知做校长时,有一个男孩与别人打架,陶行知知道后,请他去了一趟办公室。但另男孩惊讶的是,校长没有责备他,反而先后给他四颗糖果,最后男孩明白了自己的错误,认真的道了歉,成了一名好学生。从此可见,陶行知的教育方法多么独特,也多么深入孩子的心。

有一次,陶行知去做一个关于教育的报告,报告刚开始只见他拎了一只鸡上了讲台,然后在桌子上撒了一把米,接着将鸡的头使劲儿往桌子上按,可是鸡就是不吃,一直在叫,翅膀扑腾,鸡爪狂抓....

几分钟后他把鸡放在了地上,地上也撒了一把米,鸡自由的走了一会,开始悠闲地吃起米来。陶行知走到话筒前说了声报告完毕,所有人都很惊讶,然后就是一阵阵的掌声......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篇9

阳光小学 计晓敏

今年暑假读的教育理论书籍比较多,但读的都不是新买的书。《陶行知现代教育文选》是七年前学校发的,肖川的《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是四年前从同学家抢来的。王晓春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是两年前从网上买来的盗版书。还有为迎接区学科带头人的考试不得不背了下《英语课程标准》。由于都是旧书新翻且不做研究,所以每一本都是随便翻翻,挑些感兴趣的来读读,不求甚解。在这旧书新读、随便翻翻中由于少了一份刻意的强迫,反而读得很有滋味。所得的感受虽不深刻但却是真情实感。

一、谁是中国现代教育中真正的教育家?

凡是真正的美酒,总是能历久而弥香。凡是真正的优秀思想,总是能传承千秋。凡是能称得上真正的教育家,其理论总是能超越时代。因此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其思想远播海外,其教育家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就中国现、当代的教育家中,谁能成公认的教育家呢?在肖川教授看来,中国近代教育中唯有蔡元培和陶行知可以称为“教育家”。蔡元培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指出:“政治家是以谋现实幸福为目的,而教育家则是以人类的终极关怀为其追求。故而前者常常顾及现实,而后者往往虑及久远。”陶行知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说:“教育家要不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要不就是敢入未开发的边疆。”蔡元培和陶行知都是半个多世纪前的教育家,但他们的教育思想因其具有前瞻性,而成为我们当前教育改革重要的思想源泉。

当我们翻开我们当前的新课程标准,我们看到的许多理念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有陶老先生提出来并实践过了。这除了让我们感叹中国教育改革之艰难,半个多世纪前就看到的问题到现在还没能解决之外,更让我们敬佩这位人民教育家的思想之深刻,理想之深远。《陶行知现代教育文选》是我们学习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参考资料。而新课标实施7年后,陶老的思想仍然可以成为我们反思新课程、改进新课程的智慧之源。陶行知的文笔极其朴实,朴实得让你觉得老土。但正因为这种朴实才能让人感到亲切。每次暑假我都要读一读陶老的文章,每次阅读,我都能在亲切中有新的体悟。

二、陶行知为什么能以苦为乐办平民教育?

我最早知道中国有陶行知这样一个人是从平湖师范墙上所镌刻的一句话开 始的。我们每天上食堂吃饭都能看到这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后来读了一些有关陶行知的文章才知道这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毛泽东称其为“人民教育家”,宋庆龄尊其为“万世师表”。陶先生出国留学时是学政治的,回来后可以做官,但他却自觉选择教育专业,师从杜威。回国后,陶先生做了大学教授,月俸百元大洋,在那个时代属于中产阶级了,家里能请得起保姆。1921年底,他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1923年,他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辞去大学教授职务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1927年3月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陶行知先生,辞去月薪百元的大学教授职务,去领几十元工资去办平民教育,去开创小学师范教育。从一般人,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这完全是一种傻瓜行为。然后他为什么要做傻瓜办傻事呢?以前我为了做课题而读《陶行知现代教育文选》时并没有过多地关注这一问题。而今随便翻翻却让我理解到,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能成长为一名教育家,能够为教育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原因就在于其具崇高而远大的职业理想。而这种职业理想正是我们当下从精英到草根都缺乏的一种精神。清华、北大的学子的理想都只是将来能找一份好工作、赚更多的钱,何况乎我们这些碌碌的草根教师。陶行知生活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他的所有人生信念就是要救国。陶行知认为到要从根本上把中国从深重的灾难救出来,唯有教育才能真正做到。正如蔡元培说的政治家顾及的是当下,而教育家顾及的是未来。政治家能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但要建设新中国,治理新中国,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还是要靠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提高了整体国民的素质,国家和人民才能强大起来。从这个角度看,陶先生辞去月俸百元大洋的大学教授的职务到跑去领三十多元的月薪去搞乡村教育、搞师范教育,就并不奇怪了。

对于当下的教师来说,读一读陶行知的文章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警醒。当教师绝不只是一个谋生的手段。教师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唯独有了这样的职业理想,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中国的教育改革才能有其希望。这便是肖川的《教育的使命与责任》一书所大力倡导的重要内涵。

一名真正的好教师要具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其理想永远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把寻求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发展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时,这位教师的职业生命才能真正地得以展开。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第二条爱岗敬业中写道:“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这里既有理想层面的要求,也有精神方面的要求,更有具体操作方面的要求。既然做了教师就要在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这些日常工作中做到认真,要对得起学生。而重要的是在这些方面要有不断地改进与提高,使自己不断地成长壮大,使自己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服务,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服务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颗奉献的心。只有捧着这颗热爱学生的心、热爱事业的心和不断进取的心,才能把我们当前的教育搞好,才能让我们把教育搞得更好。

三、反观自我,如何提升职业的幸福感?

作为普通的人民教师,不可能个个都能成为教育家。因此树立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教师的职业理想,更切实的是要让我们自己在教育中能体悟到工作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曾几何时,我们为了能考上师范,为了能进入教师队伍,为了能站稳讲台,我为之不懈努力。当我们攻克一个个堡垒,看到自己一点点地成长和进步,辛苦中我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与成长的幸福。当我们初为人师时,看到孩子们经过我们之手不断成长,我们体验到了作为教师的职业幸福。

然而随着岁月的增长,当教师职业作为谋生手段的功利目的全部达成之后,职业倦怠就会迅速产生。特别是一些被评上高级教师后又无望成为特级教师的同志们更容易产生这倦怠。年轻时那种冲劲渐渐地消失了,懒于阅读、写作,懒于研究、探索。教学变成了为混饭吃而不得已为之的苦恼差事。这种职业倦怠感的危险很多人都告诫过我,但随着教龄的增加我也慢慢地休察到自己也开始有了这种倦怠的苗头。因此读一读陶行知的文章,让先辈的教育理想引领自己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个暑假的阅读,让我感受到虽然我们未必都能把自己的工作上升到冶国平天下的高度。但在工作中树立职业想理,能使我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调整做事的心态,让我们能够在工作中获得幸福感。写到这,让我又想起了大家可能都读到过一个小故事:有人问三个砌砖的工人:“你们在做什么呢?” 第一个工人没好气地嘀咕:“你没看见吗,我正在砌墙啊。” 第二个工人有气无力地说:“嗨,我正在做一项每小时9美元的工作呢。” 第三个工人哼着小调,欢快地说:“你问我啊?朋友!我不妨坦白告诉你,我正在建造这世界上最伟大的教堂!”

同样的工作,视野不同就会带来不同工作体验。如果我们只把目光停留在工作本身,没有更高远的理想,那么无论你做什么都无法持久地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因此读一读陶行知的文章,读一读肖川的文章,读一读退而不休的王晓春老师的文章,我们便能获取工作所应有的热情。因为我们在做的一个改变社会的崇高事业。只有有理想的教师才能造就有理想的下一代中国公民。

四、如何才能教学做合一,提升工作效率?

在谈到我们应该学习的教育家和如何树立职业理想和信念后,不得不谈的是教育工作的具体方法。教育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总是有些本质的东西需要我们把握。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实施新课程的重要思想源泉。而“教学做合一”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是对教育方法最本质的把握,是20世纪中国本土教育理论最伟大的成果。

“教学做合一”理论认为教师的教要依据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要依据于事情的做。也就是说事情本来是怎么做的,学生就应该怎么学,学生是怎么学的,教师就应怎么教。我是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所最头疼的便是学生课堂上的英语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脱节。小学的英语教学是为其将来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是为其将来的使用而学习的。然而脱离了生活中的运用,其学习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为了提高英语的教学有效性,我曾认真研读过陶行知有关“生活教育”理论的文章,以及“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教学做合一”。同时我还以此进行了一个市级课题的研究《“教学做合一”理论下小学英语读写教学》。但现在看来我还有必要对陶老的教学理论进行重新的学习。

英语是用来交流各交际的。因此我们必须要让学生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由于在当下的教育中,在有限的课时中我们很难为学生提供浸入式的英语教学。但我们至少要在每节课的后15分钟里让学生把所学的语言运用起来进行交流和交际,从而形式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我的教学中,往往是我讲得多,学生练得少。从这个学期开始,我要力求改变这种现状,尽量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学的设计应更富有层次性。让学生在语言情景中感知语言、操练语言并最终运用语言。要尽量压缩自己讲授的时间,让学生在做中学。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要让学生受英语学习的教育,就要让学生过英语学习的生活。因此,多搞一些英语课外活动不仅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也是让学生在课外也能过上一种英语学习的生活,让他们受到课外英语学习的教育,提升英语运用能力重要途径。

五、如何才能寻求教育的智慧,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有了教育理想,有了教学做合一的指导,其实还不够。教育一个极其复杂的工作,我们遇到形形色色不同的教育问题。原先的教育方法总是无法适应不断变化中教育情境。这就要不断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王晓春在他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和《做一个聪明的老师》中谈到教师是最需要具体专业素养的。但我们的教师往往最缺专业素养。当下的教育是一种卖苦力蛮干的工作。教师们在遇到教育问题时只会说教和禁止。遇到学生屡教不改的问题时,只会问怎么办,不会问为什么。没有一种研究的态度,是不可能搞好教育的。

王老师说,医生越老越值钱是因为他们能在冶病救人的过程不断分析病因,尝试新的治疗方法。不断地经验总结和病例积累中完善专业素质。但老师在需到教育问题时往往不问病因就盲目开药方。一旦治不好就只会抱怨社会风气日下,学生顽固不化。总的来说就是教师缺乏研究的态度和行动。因此要寻求教育的智慧不能只向前人和别寻求帮助,要积极地开展个案研究,多分析问题的原因,多想一些教育措施和方法。切不可对某一方法抱以过高的期望。不同的学生应有多种不同教育方法才能教育成功。

陶行知教育名篇:民主教育 篇10

陶行知教育名篇:民主教育

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把林肯总统的话引伸到教育方面来说:民主教育是民有、民治、民享之教育。说得通俗些:民主教育是人民的教育,人民办的教育,为人民自己的`幸福而办的教育。现在把这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扼要的提出几点,供给从事举办民主教育的朋友参考。(一)教育为公以达到天下为公。全民教育以实现全民政治。积极方面我们要求教育机会均等。对人说,无论男、女、老、少、贫、富、阶级、信仰,以地方说,无论远近城乡都应有同等机会享受教育之权利。消极方面我们反对党化教育,反对党有党办党享的教育,因为党化教育是把国家的公器变做一党一派的工具。(二)教人民肃清法西斯细菌,以实现真正的民主。(三)启发觉悟性。教人民进行自觉的学习,遵守自觉的纪律,从事自觉的工作与奋斗。(四)培养创造力以实现创造的民主和民主的创造。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解放双手,剪去指甲,摔掉无形的手套,使大家可以执行头脑的命令,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论自由,摆龙门阵,谈天,谈心,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把人民与小孩从文化鸟笼里解放出来,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把人民与小孩从劳碌中解放出来,使大家有点空闲,想想问题,谈谈国事,看看书,干点与老百姓有益的事,还要有空玩玩,才算是有点做人的味道。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五)各尽所能,各学所需,各教所知,使大家各得其所。(六)在民主的生活中学习民主。在争取民主的生活中学习争取民主。在创造民主的新中国的生活中学习创造民主的新中国。(七)尽量采用简笔汉字、拉丁字母,双管齐下,以减少识字困难,使人民特别是边民易于接受教育。(八)充分运用无线电及其他近代交通工具,以缩短距离,使边远地方之人民、小孩,可以加速的享受教育。(九)民主教育应该是整个生活的教育。他应该要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他应该是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织成之和谐的生活,即和谐的教育。(十)承认中国是从农业文明开始渡到工业文明,经济是极端贫穷。我们必须发现穷办法,看重穷办法,运用穷办法,以办成丰富的教育。开始的时候,唯独这样办才能使绝大多数之劳苦大众及其小孩得以享受教育;否则只有少数少爷小姐享受教育,不能算是真正的民主教育。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篇11

暑假期间我读了《陶行知名篇》这个书感触很深陶行知提出的教育学生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人.”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一只要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不要做那种虚假的不切实际的人.不希望学生进入学校就好象进入了一个舞台把自己伪造成一个老师喜欢的孩子.没有错误没有缺点就好象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只会背台词不能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可想而知这样的学生出来思想束缚没有创造性怎能为人类造福呢

陶行知说教育生活即“做合一”也就是说教学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要“知行合一”.的确这样做才能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做一个社会有用的人.可是如今孩子个个是家里的宠子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家长误认为只要我的孩子一心读好圣贤书就什么都强.比如我班一年级学生放学后要求值日生留下来扫地就有年轻家长觉得不可思议认为在学校来只读书识字接受知识才是教育让他的孩子放学后扫地就想不通了.因此导致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家务活理书包理自己的房间一切生活都有家长代替包办.久而久之使孩子逐渐养成了懒的习惯失去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意识劳动观念单薄助人为乐的思想缺乏.如我女儿原先单位的同事他们去西藏旅游他姓韩在旅途中大包小包全是父亲一个人背18岁的儿子两手空空不知道帮父亲分担一下更不知道帮助别人.后来是他老爸叫了他快帮叶阿姨拎一包才知道去帮助别人.你说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存在问题 还有的孩子只会读书不会做事如去年我和同学聚会我的同学讲到了他的朋友有个儿子就喜欢读书大学毕业了让他参加工作他说:“工作太怕了我还是继续读研究生吧!”家长问他为什么 儿子回答:“怎么与别人说话交流这个人际工作太难了还是读书好读书只有我一个人.”那不就成了书呆子了吗 读了不用不就等于废品吗还有一位土木系毕业的研究生在某设计院工作有一天他的朋友想请教他有关房子设计方面的问题你知道他怎么回答吗 他说:“这方面我不太清楚.”那朋友说:“这样吧!你帮我问问你们设计院的同事.”他苦笑一声说:“不瞒你说我们设计院的同事名字我一个也叫不出来从不和他们来往我就搞我的一块设计图.”

是不是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教学做合一”这是非常正确的教育理念.他早年在1927在晓庄师范宴会上指出的.他是培养造就人的主要实施.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家长都要以教学做合一为理念努力培养我们的下一代.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篇12

“生活教育”应该是“生”的。学生是有生命的,绝不是我们手中的复读机,不能以其对标准答案复述的准确程度来做唯一评价标准;教师也是有生命的,绝不是车间流水线上的一台台机械,不能单纯用工业化的数据来评定其“绩效”。所以,教育也应该是有生命温度的,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事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其让一个孩子能进重点大学但还需要母亲去给他洗衣做饭,不如让他走出校门后能够以一个独立、健全的人过平凡普通的生活。

“生活教育”也应该是“活”的。知识是活的,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所以不能死守那一本本教材;方法是活的,适用于这个孩子的未必适用于另一个孩子,适用于今天的未必适用于明天;过程是活的,不必非得按部就班一丝不苟;环境是活的,不必非得拘泥于一室之内……遗憾的是,我们总要面对太多的“规则”甚至是“细则”。

有“生”,有“活”,孩子们才能生龙活虎,教育才能活色生香。

经典摘录摘抄:

1、“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

上一篇:文艺委员竞选稿500字下一篇:暖场活动总结